诗歌论述的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歌论述的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精选10篇)

诗歌论述的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 篇1

临江仙诗歌

朱敦儒(1)

直自凤凰城破(2)后,擘钗破镜(3)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1)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2)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3)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

答:

【解析】

(1)在古代诗歌意象中,杜鹃的啼声是悲切的,诗人往往借杜鹃啼鸣写自己悲愁痛苦的心情;还则表明不是第一次,后面的一十四番回就表明年年如此。

(2)从写作角度分析,整个时代社会的悲剧通过夫妻的离散来表现,抓住这一点,就能较好地理解以小见大的`手法。

【参考答案】

(1)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多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1分)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1分)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1分)

雨的阅读习题及答案解析 篇2

(2)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秘的通道?

(3)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4)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便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5)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16.从全文看,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2分)第三段末提到的“村庄的本质”指什么?(2分)

古村的雨阅读答案

17.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

18. 纵观全文,作者对古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而文章结尾的“古村微雨图”又蕴含了本文怎样的主旨?(6分)

参考答案:

16.(1)古老的村庄失去了活力,只是过去村庄的空壳。(意思对即可,也可选用原文的语句来回答如“古老的村庄与周围的一切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如今只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古老的村庄如今功能日渐萎缩,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村庄蜕变成空壳和废墟”等ks5u。)(2分)

(2)紧闭的生活理想(或“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幽闭”)(2分)

17.相同点:古木环合,泉水夹着野花流去,只有一道小门与外面世界交通的封闭式环境。(或:过着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生活。)(2分)

不同点:(1)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巷道空虚冷寂,不能看到桃花源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2)郭洞村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自愿做一件古旧的艺术品,博得外界富有“文化”的评价和青睐;而“桃花源”没有。(4分)

18.(1)悲哀——向往——惋惜、失望。(3分)

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篇3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一)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象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象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节选自《作为生物的社会》)

(二)那天我翻了一下午地,又饿又累。本想在地头躺一会儿再往回走,地离村子还有好几里路,我干活时忘了留点回家的力气。时值夏季,田野上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巨大的催眠曲。我的头一挨地便酣然入睡,天啥时黑的我一点不知道,月亮升起又落下我一点没有觉察。

醒来时已是另一个早晨,我的身边爬满各种颜色的虫子,它们已先我而醒忙它们的事了。

这些勤快的小生命,在我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小疙瘩,证明它们来过了。我想它们和我一样睡了美美的一觉。有几个小家伙,竟在我的裤子里呆舒服了,不愿出来。若不是搔痒得难受我不会脱了裤子捉它们出来。对这些小虫来说,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大地却不会因搔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我们知道世上有如此多的虫子,给它们一一起名,分科分类。而虫子知道我们吗?这些小虫知道世上有刘亮程这条大虫吗?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个月或几天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没时间盖房子,创造文化和艺术。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大地的音乐会永无休止。而有谁知道这些永恒之音中的每个音符是多么仓促和短暂。

(节选自刘亮程《与虫共眠》)

1.两文都涉及了自然界的一些小生命,他们与人类相比有什么相似性?请分条概括。

2.《作为生物的社会》写蚂蚁为什么着眼于个体与群体的比较?

3.《与虫共眠》一文作者对那些小虫是什么态度?

4.两文对待自然的态度能给我们不少启示,试就一点启示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

1.这些小生命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①步调一致的行动,②集体协作式的劳动,③有目的的行为,④互相交换信息,⑤勤快忙碌等。

2.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意对即可)

3.对小虫这些勤快的小生命的喜爱,对他们爬到自己身上保持一种宽容,对小生命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的生活的羡慕,对它们短暂而永恒的生命的赞美。(意对即可)

用花装饰墓穴的阅读答案及解析 篇4

考古学家说,人类在近1.4万年前就开始用花装饰墓穴。他们在以色列发掘出献花传统的最早证据。在这个国家,鼠尾草、薄荷和其他植物常被用在葬礼仪式上。 在现代,献花被用来表示尊敬或纪念。科学家认为,早在数千年前,人们用花掩饰尸体腐烂发出的恶臭。另外,这些植物发出的气味有望阻止动物在尸体恶臭的吸引下进入墓穴啃食尸体。古罗马人常把墓穴底部铺成花床,让灵魂游荡时可从中找到快乐。

考古学家在距今1.17万到1.37万年的墓穴底部进行发掘时有了这一最新发现。这些墓穴位于一个风景优美的史前墓地。这个地方叫拉奇菲特洞穴,可俯瞰地中海海岸。纳德尔教授和他的科研组用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分析墓穴内层。这些墓穴含有29副孩子和成人的骨架,其中4个墓穴有较多的植物痕迹。这些科学家已将它们确认为鼠尾草、薄荷和玄参的茎。 这些埋葬坑还有精心制作的物品,它们被用作标志或符号。另外,墓穴中还普遍发现燧石和动物的骨头,这表明人们在葬礼中进行过隆重的祭奠仪式。纳德尔说:“有些植物种类证明了葬礼在春天,这些葬礼着重突出了色彩鲜艳和芳香扑鼻的花。为达到期望的墓穴位置和深度而在洞穴底部进行开凿时留下的痕迹也很明显。墓穴准备工作是个有计划的复杂过程,还被赋予社会和精神含义,反映出一个复杂的前农业社会的状况。这个社会在更新世末期经历深刻变化。” 较早时期唯一的.花葬证据是伊拉克一个尼安德特人墓穴中存在花粉粒,但它们可能是由一种习惯储存种子和花头的啮齿动物留下的。拉奇菲特洞穴遗址有个拥有最多保存完好的植物痕迹的两人合葬墓穴。他们分别是一个12到15岁之间的青少年,一名30岁以上的成年人。这项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显示,这两个人并排躺在墓穴中,而且他们的肘部也并排在一起。 纳德尔表示:“拉奇菲特洞穴的发现表明,1.17万到1.37万年前,纳图夫人用柔软泥板筑砌衬层,然后盖上一层厚厚的新鲜的开花植物,这样可使墓穴富有色彩,还充满芳香气味。实验研究已经证明,花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看作情绪刺激的外部来源。这种情绪刺激对人类社会功能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用花可以表达同情、自豪和开心。它们还被用来表达宗教情怀。在有些宗教中,花被视为进行心灵沟通的媒介。这些关系可能使人和花都获得好处。它们和5000多年前引进某些种类的开花植物有关。” 被用在葬礼等社会事件中的花可能扮演着提高群体认同和促使群体团结的重要角色。纳德尔说:“类属特异性墓葬的发展和相关实践可能减少社会矛盾,改善波动环境条件时期内的群体凝聚力。这些环境条件增加人口密度,使社会冲突日益严重。拉奇菲特洞穴和希拉松一塔奇提特洞穴等墓地的出现还可能象征着新的复杂的社会组织、集团财产的继承人和领土所有人的出现。”

7. 下列关于用花装饰墓穴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考古学家发现人类在近1.4万年前就开始用花装饰墓穴,他们在以色列发掘出献花传统的最早证据。

B.数千年前,人们用花装饰墓穴,不仅可以掩饰尸体腐烂发出的恶臭,这些植物发出的气味还可以阻止动物在尸体恶臭的吸引下进入墓穴啃食尸体。

C.考古学家发现,在以色列,常被用在葬礼仪式上的花主要有鼠尾草、薄荷等植物。

D.被用在葬礼等社会事件中的花可能扮演着提高群体认同和促使群体团结的重要角色。

解析:“可以阻止”的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有望阻止”。 答案:B

8. 关于鲜花的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代,献花被用来表示尊敬或纪念。纳德尔则指出,实验研究表明,鲜花还被用来表达宗教情怀。

B.在墓穴中铺上厚厚的新鲜的开花植物,人们借此可以表达对墓主人爱、恨、同情等各种各样的情感。

C.在有些宗教中,花被视为进行心灵沟通的媒介。这些关系可能使人或花都获得好处。

D.鲜花被看作情绪刺激的外部来源,这种情绪刺激对人类社会功能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解析:“借此可以表达对墓主人爱、恨、同情等各种各样的情感”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 答案:B

9. 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位于一个风景优美的史前墓地的一些墓穴的底部铺成花床,是为了让灵魂游荡时可从中找到快乐。

B.纳德尔教授和他的科研组用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分析拉奇菲特洞穴墓穴内层,可以准确地测定墓穴内的随葬品和墓主人的年龄、性别等。

C.鲜花墓葬属于特异性墓葬,它的发展和相关实践可能减少社会矛盾,改善波动环境条件时期内的群体凝聚力。

D.波动环境条件增加人口密度,使社会冲突日益严重。拉奇菲特洞穴和希拉松一塔奇提特洞穴等墓地的出现还可能象征着新的权力的出现。

秦观《纳凉》阅读答案及解析 篇5

纳凉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

【注】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0. 前两句,“ ⑴ ”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成了诗人 ⑵ 的心境。

11. “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参考答案】

10.⑴追⑵(纳凉时)悠闲自在

11.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态度。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这类试题,必须熟悉诗歌的主要内容,并且作出详尽的分析。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描绘画面和表达情感的`把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可以直接寻找诗词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如“风定池莲自在香” 表现出:诗人渴望远离的是炙手可热的官场社会。

诗歌论述的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 篇6

①微博是一个新事物。它类似于博客与论坛的综合,用不超过140个字的话,发布信息,即时互动。相对于传统媒介,它的信息传播更为快捷和简单。一条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播开去,让人们感到身处信息现场,可以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用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在这个空间里,所有人都可以平等的、相同的地位和身份发布言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容量巨大的公共话语空间。

②微博门槛低,发布信息快,人人都可以过一把做记者的瘾,如同每个人都可以采访与发言。它不需要渊博的学识和技术的修炼。似乎不费时,不费力,就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发出去,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讨论他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民意民智有了新的“翅膀”,从对各种交通肇事事件的关注,到对地动仪的争论,再到警察“微博缉凶”,冷不防,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由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升级到微博时代了。

③事实上,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字数少信息量大,消息发布之容易到了只需要点击一个“转发”键。操作的便捷,简化了思考,也容易引发人们的跟随效应。在“生产”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制造出懒于识别、快速再转发的信息“媒子”,甚至有人捏造信息,制造“兴奋点”,博取人们眼球,引起更多关注,实现商业利益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信息变得丰富了,也更加杂乱、泡沫化了,甚至是哗众取宠!无论是金庸“被去世”的假新闻,还是名人“骂战”此起彼伏的喧哗,在良莠不齐的芜杂背后,不乏泄愤谩骂的胡言乱语。在“微博”这个水塘里,也有泥沙和浑浊不清的脏水……

④中国的现实社会发展变化快,网络世界也远未成熟。微博让现实与网络有了更加亲密而闪电式的接触,有了表达的自由,它同时也需要建构道德与责任。当我们希望自由而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时,也需要维护和坚守社会的道德和责任。现代的中国已经走出了传统的中庸与中和,而趋于偏激与对立,做事与想问题常执于一端,这需要我们重新检讨和反思。表达的自由也同时需要承担表达的责任。微博世界并不是私人世界,而是一个更加隐形而复杂的虚拟社会。人们总希望微博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能尽快地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社会。一方面,汹涌的网络民意,通过虚拟的`力量,冲击着种种现实弊端,促使当事人不得不出来面对公众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表达者也应该坚守和维护社会的责任。表面上,微博是“微”,是你个人的“麦克风”,但众多粉丝和听众却是社会人,你说的话虽不一定是人命关天、财产万千,却应有是非曲直、善恶正邪。

(王本朝《光明日报》02月28日02版)

1.为什么说“微博是一把‘双刃剑’”?(6分)

2.“在‘微博’这个水塘里,也有泥沙和浑浊不清的脏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有什么含义?(6分)

3.微博时代说话的“责任”有哪些具体内容?(6分)

参考答案

1.微博有利有弊。利:①信息传播更为快捷和简单(发布信息快);②所有人都可以平等的、相同的地位和身份发布言论,形成一个巨大的公共话语空间(微博门槛低),③民意民智得以发挥(3分)弊:①人们简化思考,盲目跟随;②易造成捏造信息,实现商业利益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目的的现象③消息杂乱。(3分)

2.比喻(1分),在微博这个巨大的公共话语空间里(1分),信息良莠不齐(2分),不乏虚假信息(1分)和泄愤谩骂的胡言乱语,(1分)。

六级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解析 篇7

Professor Stephen Hawking has warned that the creation of powerfu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will be “either the best, or the worst thing, ever to happen to humanity”, and praised the creation of an academic institute dedicated to researching the future of intelligence as “crucial to the future of our civilization and our species.”

Hawking was speaking at the opening of the Leverhulme Centre for the Future of Intelligence (LCFI)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a multi-disciplinary institute that will attempt to tackle some of the open-ended questions raised by the rapid pace of development in AI research. “We spend a great deal of time studying history,” Hawking said, “which, let’s face it, is mostly the history of stupidity. So it’s a welcome change that people are studying instead the future of intelligence.”

While the world-renowned physicist has often been cautious about AI, raising concerns that humanity could be the architect of its own destruction if it creates a super-intelligence with a will of its own, he was also quick to highlight the positives that AI research can bring.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creating intelligence are huge,” he said. “We cannot predict what we might achieve when our own minds are amplified by AI. Perhaps with the tools of this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we will be able to undo some of the damage done to the natural world by the last one – industrialization. And surely we will aim to finally eradicate disease and poverty. And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will be transformed. In short, success in creating AI could be the bigges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our civilization.”

Huw Price, the centre’s academic director and the Bertrand Russell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where Hawking is also an academic, said that the centre came about partially as a result of the university’s Centre for Existential Risk. That institute examined a wider range of potential problems or humanity, while the LCFI has a narrow focus.

AI pioneer Margaret Boden, professor of cognitive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praised the progress of such discussions. As recently as , she said, the topic wasn’t taken seriously, even among AI researchers. “AI is hugely exciting,” she said, “but it has limitations, which present grace dangers given uncritical use.”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s not alone in warning about the potential dangers of AI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A number of pioneers from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most famously the entrepreneur Elon Musk, have also expressed their concerns about the damage that a super-intelligent AI could do to humanity.

46. What did Stephen Hawking think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It would be vital to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B) It might be a blessing or a disaster in the making.

C) It might present challenges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D) It would be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human intelligence.

46. B. It might be a blessing or a disaster in the making.

【定位】根据题干Stephen Hawking think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定位到第一段第一句

【解析】“either the best, or the worst thing…”,要么是最好的,要么是最坏的,与选项B对应。选项A不是本文主旨所在。选项C偷换逻辑,文中是说人工智能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不是在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选项D在原文并未直接提及,也与主旨无关。

47. What did Hawking say about the creation of the LCFI?

A) It woul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AI research.

B) It would mark a step forward in the AI industry.

C) It wa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the destiny of humankind.

D) It was an achievement of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47. C. It wa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the destiny of humankind.

【定位】根据关键词the creation of the LCFI定位到第一段第二句

【解析】“crucial to the future of our civilization and our species” 对我们文明和我们物种的未来至关重要,与选项C对应。本题较为简单,选项A、选项B与选项D均没有在原文中提及,而且文章是在说LEFI的重要性。

48. What did Hawking say was a welcome change in AI research?

A) The shift of research focus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B) The shift of research from theory to implementation.

C) The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AI.

D) The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mankind’s past stupidity.

48. A. The shift of research focus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定位】根据关键词a welcome change定位到第二段末尾句

【解析】it’s a welcome change that people are studying instead the future of intelligence. 人们研究的是智慧的未来,这是一个令人欢迎的变化。根据前文的We spend a great deal of time studying history…is mostly the history of stupidity可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愚蠢的历史,可以选出选项A。选项B与选项C在原文没有提及。选项D偏离了重点,题干是在问令人欢迎的变化是什么,对应原文“从研究历史到研究未来的转换”。

49. What concerns did Hawking raise about AI?

A) It may exceed human intelligence sooner or later.

B) It may ultimately over-amplify the human mind.

C) Super-intelligence may cause its own destruction.

D) Super—intelligence may eventually ruin mankind.

49. D. Super—intelligence may eventually ruin mankind.

【定位】根据题干concerns和Hawking raise about AI定位到原文第三段第一句

【解析】…raising concerns that humanity could be the architect of its own destruction if it creates a super-intelligence…:如果人类有自己的意愿创造出一种超级智能,那么人类可能是自身毁灭的建筑师。对应选项D。选项A与选项B没有在原文提及。选项D与选项C的差异在于,选项D是说人工智能毁灭人类,选项C是说人工智能毁灭人工智能自身。这是题目陷阱——原文中的its own destruction,its指代前文的humanity人类。

50. What do we learn about some entrepreneurs from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A) They are much influenc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B) They are most likely to benefit from AI development.

C) They share the same concerns about AI as academic.

D) They believe they can keep AI under human control.

50. C. They share the same concerns about AI as academic.

【定位】根据关键词some entrepreneurs定位到原文最后一段第二句

诗歌访隐者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8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5分)

参考答案

1.A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根据对选诗的理解,与选项中的诗句作比较,然后选出最为合适的一项。从第1.2两小题基本上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隐者生活的诗歌,其中隐者的生活趣味相当浓厚,因此,在思想内容的确定上,应定位在隐居、隐逸的生活上为主。这就要求考生对选项的诗歌出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A项选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B项选自李白的《蜀道难》,C项选自杜甫的《登高》,D项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之下,不难选出A项。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人物形象,一般指人物的性格精神。赏析,需要结合诗句阐释。答题时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此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②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本题可以从不出门无人迹两个词来概括隐者的生活状态和隐者的生活态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直通向山的深处,山中寒云缭绕着山泉危石。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诗眼踏字下得很切,呼应诗题访字,使山景是作为诗人在来访途中所见,山路与山坳的两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层次,益显得山高幽深。如改成近、贴等类词,便成了单纯写景,跌入下乘。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绘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云气缭绕的景况,很见锤炼之工。

张辽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篇9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剌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与夏侯渊围吕豨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与语,傥可诱也?”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 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 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天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吒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 从事:刺史的下属官史

B.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谢:感谢,道谢

C.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比:等到

D.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 椎: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椎击杀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以兵属董卓 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B.乃:众心乃安 乃聚辽数重

C.函:函梁君臣之首 署函边曰:“贼来乃发。”

D.夺: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疗之所以敢“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是因为昌豨已与张疗暗中约降,所以是万无一失的

B.张疗约降昌豨一事充分体现了他的见识与胆略,当曹操责怪他“此非大将之法”时,他的回答表现了他不居功的优秀品质。

C.“‘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充分显示出了将士们对张辽的`信任,也传神地写出了张辽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后文“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也为此作了有力的注脚。

D.张辽先后在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和曹操手下做过事,最终在曹操麾下成为一代名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B(谢:道歉)

【小题2】D都是“改变”(带有强行的味道)(A率领:凭借B才;于是,便C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名词,盒子)

【小题3】A(吕豨与张辽并未约降,是张辽看出吕豨“犹豫”“不力战”有归降的意思)

附文言文译文:

张辽宇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是聂壹(西汉武帝时商人,曾发动[马邑之谋],向匈奴进行诱敌战,可惜失败告终)之后人,为了避乖辟怨,遂改张姓。张辽少年时便已举郡使。汉季之期,并州刺史于原以张辽武力过人,召其为从事,命辽带兵往赴京都。何进又遣张辽往河北募兵,其得千余人。辽募兵未还,而京中何进已因剿宦失败而死,因此张辽所领兵尽归董卓所有。董卓死时,张辽统兵归属於吕布,迁任骑都尉(相当於骑兵队长,地位略低於将军)。后来,吕布为李傕所击败,张辽跟从吕布往东奔至徐州,领鲁相、北地太守等任,时年二十八岁。又后来,曹操破吕布於下邳,张辽部领吕布军余众归降,被拜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一代名将张辽,至此方觅明主。张辽从曹操以后,随军征讨,数有战功、累迁裨将军。

及曹操献策败袁绍时,别遣张辽镇治鲁国诸县。后来张辽与夏侯渊同围吕豨於东海,历经数月,粮秣将尽,众人商议先引军而还,但张辽却向夏侯渊说:数日以来,辽每次行於重围外时,吕豨都会特别看著我。而且其军所发矢石越来越稀少,此必是吕豨心内犹豫不定,所以才不求力战。辽希望能挑试一下他,并与之洽谈,倘若可以成功诱使吕豨下山,不是很好吗?於是命人向吕豨说:“曹公有命,使辽为其传达”。吕豨果然下山与张辽对话。张辽便说:[曹公神武,正欲以德政怀兼四方之众,所以称依附曹公者皆能受人赏。]於是吕豨便答应投降。张辽知其肯降,于是只身上三公山,入吕豨家中,并拜候其家人。吕豨见辽如诚而无诈,心中欢喜,便随之往见曹操。曹操先遣吕豨还东海,随后训责张辽说:[莽然只身赴敌巢穴,这不是大将所为。]张辽却拜答道:[因为辽凭著明公照著四海的威信,既奉旨以往,相信吕豨必不敢加害,所以才会这样做的。] 当曹操征孙权无功而还时,任命张辽与乐进、李典等部领七千余人马屯守於合肥。后来曹操往征张鲁,先教护军薛悌,付其一书署名急函往合肥予张辽,上有字样云[贼至乃发](贼军来到便拆信阅之)。

大青衣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篇10

胡玲

①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②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梦想。

③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④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⑤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⑥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不语。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最后,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⑧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⑨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青莲想也没想,说,我没兴趣!男人说,传统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在还有谁看戏?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说完,男人离开了。

⑩那天,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她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柳月如说,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青莲说,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说,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柳月如说,你出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

?青莲果然火了,唱歌、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走穴、和柳月如。

?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点了杯咖啡喝起来。青莲去得早,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作为明星,她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关注和议论。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她唱歌挺好听的。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原来她以前是唱戏的啊,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

?老板来了。青莲说,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得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晚上,青莲做了一个梦。梦里,柳月如和青莲唱。白蛇传。,柳月如演白蛇,青莲反串法海,两人对打起来,青莲一剑刺穿了柳月如的胸膛,柳月如倒在戏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衣。青莲从梦中惊醒。

?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我是月如的表姑,你是青莲吧?青莲一惊,你怎么知道?老太太说,月如说过,你迟早会来的。青莲问,师傅怎么走了?老太太说道: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剧团倒闭后,她大病一场。昨晚,她走了。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说着,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

?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剧团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青莲。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15. 小说围绕青莲写了哪几件事?

16. 简析第④段和第?段画线句子在塑造柳月如形象中的作用。

17. 赏析第?段画线句子。

18. 简述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19. 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

20. 在戏曲文化进校园的今天,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答案】15. 青莲迷上青衣;青莲拜师学戏,出师成名;青莲弃演青衣;青莲重演青衣。

16. 第④段通过神态、动作、声音等正面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柳月如高超的表演艺术。第?段通过表姑的话表现了柳月如热爱戏曲,坚守信念,至死不渝的高尚品质。侧面描写,淡泊名利。

17.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青莲内心产生了激烈的斗争,明白了戏剧功底对自己的帮助,明白了师傅对传统戏剧的坚守,推动情节发展。

18. 表现了青莲对师傅的愧疚和完成师傅遗愿的决心;表达了青莲对戏曲的热爱;照应前文,反映了对传统戏剧(传统文化)的继承。

19. 柳月如和青莲都是技艺高超的青衣表演者;情节围绕青衣展开,“大青衣”贯穿全文始终;突出主题,青衣代表传统戏曲,体现出传统艺术的永恒生命力。

20. 示例: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充满魅力,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将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下去。

【解析】

15. 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主要事件:青莲迷上青衣,青莲拜师学戏,出师成名,青莲弃演青衣,青莲重演青衣。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16. 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第④段通过神态、动作、声音等正面描写,写出柳月如高超的表演艺术。第?段通过表姑的话进行侧面描写,表现了柳月如热爱戏曲,淡泊名利的品质。

17.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段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青莲内心产生了激烈的斗争,明白了戏剧功底对自己的帮助,明白了师傅对传统戏剧的坚守,推动情节发展。

18.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小说最后一段表达了青莲对戏曲的热爱,照应前文,反映了对传统戏剧的继承。

19.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大青衣”贯穿全文始终,突出主题,青衣代表传统戏曲,体现出传统艺术的永恒生命力。

上一篇:1.关于开展文风会风专项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德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