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通用11篇)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篇1

作者认为,理解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推断,需要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美国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从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到保罗的《批判性思维工具》,都把思维训练提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对我们的核心素养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国内一直坚持批判性思维训练教育的有上海的余党绪老师和董毓教授。他们不遗余力的为批判性思维奔走呼告,而且成就斐然。余党绪老师的思辨,将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训练结合,提倡整本书的思辨阅读,已经蔚然成风。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在文学文本解读领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新意迭出,成就卓著。潘新和教授的皇皇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对当下普遍的“议论文三要素”和高考伪文体进行了批判性的解构和重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作者还认为“理解具有可迁移性”。没有理解,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理解使我们既有创造力又能成功。理解就是透过具体知识的表象而对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内在原理的探究和把握。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对终极原理“道”的理解,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至简。在纷繁复杂的知识背后存在一个一致相通的原理,把握住了原理,就能达到“理解具有可迁移性”的目标。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篇2

这里以吴敬梓的经典讽刺作品《范进中举》为例, 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探索。在教学中, 我大胆放手, 采用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方法,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把同类教材读透、读活,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主动出击解决问题, 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过程描述】

……

师: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自主质疑提问, 解决你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的疑问。你们的课堂你们做主!好!现在大家就可以自由提问, 自主回答。

生:我有个建议!老师, 我现在可以说出来吗?

师:当然可以!

生:我忽然想起了《孔乙己》, 我想把两课比较阅读, 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

师:这个建议太好了!大家说怎样? (向着同学们)

生:好! (掌声不断)

生:只是我还有问题想请大家帮我解决, 希望大家不吝赐教。既然都是小说, 人物性格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要素, 范进与孔乙己性格有什么相似处?

生:我认为,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 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 都是不会任何营生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既可怜又可气。

生:我认为孔乙己更可怜。作者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生:我要补充。我也同意他们都是科举制度牺牲品的观点, 但是我更强烈地感受到他们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 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 可以说, 他们虽然结局不同, 但却是“殊途同归”。范进的形象是“丑”, 孔乙己的形象是“悲”。我更强调他们都是小人物, 都有自己的无奈。这不是他们自己的错, 而是社会的错, 时代的错。

生:我认为这位同学的观点更新颖,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尤其是能给予他们以同情, 怜悯, 客观地分析人物的性格。很好!我力挺他的观点。赞一个!给10分!

……

师:你们都点评分析了, 我自然得保持沉默。你们的课堂你们自己做主。希望你们能更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以便大家分享。好不好?

生: (齐答) 好!

生:老师!我突发奇想, 想提一个不同于他们的问题, 可以把这个问题和大家一同分享吗?

师:当然可以!我们课堂上就是希望听到大家有不同的呼声, 有更奇异的火花不断闪烁, 我们的课堂才可以说是创新型的、培养思维训练、提高大家语文能力的课堂。你有好的想法, 说明你是个肯动脑子的好学生。大家掌声鼓励, 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生:那我就不客气了。

师:太好了!快!大家洗耳恭听你的高见!请吧!

生:假如穿越时空隧道, 有一天, 孔乙己和范进巧遇, 会如何?请大家快速进行作文片段练习, 只要有情景即可。谁写完谁站起来大声宣读其大作。好不好?

生: (大家齐声回答) 好!

师:那好!那大家就行动吧!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个建议击中了学生们思维的兴奋点, 大家对这个问题都非常感兴趣, 思维非常活跃, 写作欲望高涨, 各自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散自己的思维, 绽放创新的火花, 想象出一个个异彩纷呈的精彩情景。

大约20分钟后。

生: (我打头阵, 先回答) 话说一天午后, 孔乙己和范进不期而遇, 在咸亨酒店喝酒时一起交流科考经验, 畅谈人生理想:“老孔!对于科举考试我俩应该感慨良多, 再怎么说你我都是科考老将, 一定要坚持将科考进行到底,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遥想当年:我老岳父骂我‘尖嘴猴腮的, 不三不四的, 还癞蛤蟆想天鹅屁吃’那叫一个狗血淋头, 我都隐忍了。目的只有一个, 金榜题名, 求取功名, 坚持就是胜利, 胜利在向我们招手, 坚决不气馁就会……”说话间吐沫四溅, 喷得孔乙己满脸唾沫星, 一直用那件破长衫的衣襟不住地拭脸。“老范。您高见!我又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 现如今想跳出龙门, 参加科考, ‘自古华山一条道’, 必须的!英雄所见略同!”“耶” (说完二人击掌欢呼) (大家掌声不断)

师:孔、范二人咸亨酒店里科考经切磋得好不投机呀!大家的掌声说明一切, 班长的头炮打响了, 估计可以引出更精彩的美玉!

生: (班长开头, 我来助阵) 芝麻掉到针眼里——巧极了。只记得一天晚饭后, 孔乙己和范进在股市巧遇, 彼此一起切磋炒股经验, 大谈炒股经。你瞧, 他们来了。“范兄!幸会!幸会!最近挺牛呀!可是股市有风险, 慎入!慎入!”“孔兄, 你也频频进入股市, 可见你也大赚了一笔, 不必再穿当年的‘铁布衫’ (似乎十多年都没有洗也没有补) 了。现如今西装革履的那叫一个帅!”“托您的福!恭喜发财!”“同喜!同喜!彼此彼此!”, 说话间只见他二人寒暄着乘坐太空号飞船, 一溜烟地不见了。 (再次掌声不断)

师:我们的两主人公居然炒股了, 够新潮的!受经济大潮的冲击, 他们也钻钱眼里了!

师:谁来点评?

……

【教学反思】

1.理念。

本片段教学的主导思想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提问。因为提问是发现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开端, 那就是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切实提高语文能力。

2.激趣。

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推陈出新, 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 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一扇明亮的窗户。自主提问必然会激起学生极大好奇心和兴奋点, 学生会主动热情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

3.放手。

抓住了教学的兴奋点, 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 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质量。做到我手写我思, 我笔写我想。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实感悟。

4.效果。

我坚信:语文教学活动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读写活动, 如此训练, 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学会阅读, 不必教师多说, 自然学会作文, 不必教师赘讲, 即自己学会了读书和写作, 自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最终实现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且解决问题的目标——即达到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篇3

华理附中许炜佶

暑假期间学习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前者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后者缺少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本书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目的;必须首先关注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1、需要树立的教学观点

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2、如何能达到逆向设计?(与“翻转课堂”有相似之处)很多教学缺乏目的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可以思考以下的问题:什么可以用来证明学习目标的达成?达到这些目标的证据是什么样的?教与学所指向的、构成评估的表现行为是什么样的?

在课堂教学中,悄悄走向一名学生,问他以下问题:你在做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做?它会帮助你做什么?你和你先前做的事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证明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3、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如上图所示的三个阶段。

阶段1: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

阶段2: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篇4

一、活动方法:

小品、演唱、舞蹈、讨论

二、主持:

马琳霞、周文童

三、活动策划:

高新兰

四、活动过程:

理解时尚、追求真美

主持人女:goodevening,everybody.welcometoourclassandtakepartyinourclassmeeting.主持人男: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欢迎来到我们班参加主题班会

主持人女:04经贸(1)班主题班会

主持人男:理解时尚,追求真美

主持人男、女:现在开始

主持人男:当今的社会,百花齐放,精彩纷陈

主持人女:今天的社会,灿烂多姿,时尚迭出

主持人男:我们这一代中学生,崇尚个性,开朗奔放

主持人女: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追求自我,善于模仿

主持人男:在我们身边,追星热,偶像热,热浪冲天

主持人女:在我们身边,时装,蹦迪已不是新鲜的字眼

主持人男:有人说社会是个大熔炉,融化了我们,锻造了我们

主持人女:有人说社会是个大染缸,稍一疏忽就不知把你染成什么模样

主持人男:是啊,我们毕竟是还未经历风雨的雏鹰,纷繁复杂的社会令我们眼花缭乱

主持人女: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就是要谈谈理解时尚,追求真美的话题

主持人男:走在街上,流行歌曲飘荡在大街小巷

主持人女:打开书包,明星照片映入眼帘

主持人男:几乎每个人,都能哼上几句流行歌曲

主持人女:几乎每名中学生,都有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

主持人男:有的人对偶像顶礼膜拜,有的人追星如痴如醉,不信?你们看他们来了。

(小品《如此追星》)

主持人女:看了这个小品,我们在捧腹大笑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我们不禁为小品中的追星者感到悲哀,然而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下面,给大家2分种自由讨论关于追星热、偶像热这一现象。(大家讨论)

主持人女:看同学们都讨论得热火朝天的,那一定有很多的想法,现在就请你们站起来把你们所想的告诉我们大家吧!

陈丽平:我认为追星热、偶像热是正常现象,现在我们的学习负担很重,课余需要放松一下,流行歌曲以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歌词吸引着我们,我们在喜欢歌曲的同时,崇拜起演唱者,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比如说我吧,喜欢听《真心英雄》这首歌,于是想了解一下演唱者成龙得人,并被他们的敬业、勤奋、向上的精神所感动,所以成龙得人成为我崇拜的偶像,他们的歌声鼓励我努力学习,奋努拼搏。

主持人男:既然这样,那你一定会唱这首歌吧,那就给我们大家唱上几句吧。

陈丽平:没问题。“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要用歌声让你忘了所有的痛„„”不如我们大家一起来唱吧!

全班同学:唱《真心英雄》

主持人女:听了大家唱的这首《真心英雄》真得感受到了那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接下来还有没有人想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王美亚:我认为陈丽平的这种说法是比较理智的,像有的歌星因为一首歌红遍了全国,引起大家狂烈的热爱,但大家对他的品德又有多少了解呢?有的歌星唱得歌非常优美,但是他的品德与歌中的意境相差太远了,有的同学喜欢xx明星是被他们的容貌、气质、歌声所吸引,至于其它方面就不关注了,我觉得这种盲目的追星是不可取的。

李丁香:刘晓庆才艺惊人,在演艺圈也算是出了名的大腕,可她却因为私欲而偷税、漏税。毁坏了自己在影迷心中的形象,所以我认为在追星时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

吴亚娟:巨星刘小庆偷税、漏税,这件事曾经轰动一时,我们应该从这件事上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学校学习时,应该做一位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也应做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而不能因为某些不知名的利益,出卖自己的灵魂玷污自己的灵魂。

周颖:我认为追星并不是一件坏事,就说刘晓庆吧,她虽然偷税、漏税,但她出狱后,还坚持拍戏,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主持人女:我觉得像以上这些同学的崇拜观念是比较理智的,但是,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具有这样理智的观念呢?事实上,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是比较盲目的崇拜偶像,下面,给你们2分钟,就针对于盲目追星这个话题自由讨论。(大家讨论)#p#副标题#e# 主持人女:下面哪位同学想给大家谈谈自己想法或者是给在大家举几个盲目追星的例子。

王海燕:少男少女为国内外的偶像明星或喜或悲,甚至自杀、出走,6月21日,大连有一位16岁的少女自杀,起因只是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碟,她曾是父母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不但成绩优秀,在学校的演讲中还多次获奖但就是这位少女,却丝毫容不下母亲对自己偶像批评,甚至不惜以自己如花的生命为偶像殉葬。

时丹丹:在太原也有这类事,某中学的5名男生模仿台湾电视剧《流星花园》中的f4,身着奇装异服结伴出入,在学校内打骂同学,辱骂老师,借钱不还,调戏女生被师生们厌称为“春秋五霸”。

王薇:还有呢!一度以《还珠格格》而出名的影星赵薇,成为许多追星追逐的对象,好多少女希望通过整容拥有一双赵薇那样的大眼睛

主持人女:刚才我们听了那么多追星热、偶像热的实例,下面让我们听听我们同学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中专家是怎么说的。

刘露: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一种自然、普遍,正常的成长现象。辽宁师范大学心理教授胡振开认为偶像崇拜是处于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现象。只不过不同的孩子崇拜程度不同,不同时代崇拜对象不同。这个时期的孩子属于第二断乳期,追求表面,追求至善至美,通过寻找偶像寄托自己的成人理想,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慢慢他们就懂得选择最佳的适合自己的偶像和生活。

主持人男: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从自己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向上的、奋斗的力量,这才是崇拜的目的。

主持人女:就追星热,偶像热这个话题我们聊到现在,我想我们大家心中也了解了追星热、偶像热是怎么一回事了吧。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做呢?再给你们2分钟自由讨论,然后我们再一起来谈一谈我们心中的时尚到底是什么?(大家讨论)

王小莉:我认为学习是一种时尚,因为我们正处于培养能力、吸收知识、锻炼品质的阶段,每个学生都应确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生活的每一天,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丁正新:不久前,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座的“神洲五号”飞船首次成功载人升空,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我们要从小立志努力学习科学,将来才能去探索许许多多的奥秘。所以我认为学科学、爱科学是一种时尚,一种美。

何建群:我认为快乐的与人交往也是一种时尚,一种美,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为是孤立存在的都要与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发生关系,我们应快乐的与人交往,从而使别人快乐,使自己快乐,所以我认为快乐的与人交往是一种时尚,一种美。

张金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人民举办奥运会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2011年的奥运圣火将在美丽的北京的上空熊熊燃烧,所以我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时尚,一种美。

王淑银:xx年5月,非典型肺炎在华夏大地蔓延,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非典斗争,最让人感动和敬佩的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他们用汗水和生命与病魔作斗争,终于使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迎来了胜利的一天,我们现在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读书,也有他们的一分功劳,所以我认为白衣天使的那种舍己为人,奋勇拼搏的精神是一种时尚,一种美。

主持人男: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爱学习,爱科学,快乐与人交往,体育运动、舍己为人、奋勇拼搏的精神都是一种时尚,一种美。

主持人女:不知大家知不知道,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正如罗丹所言,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主持人男: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的作用不再只是遮羞御寒,而是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美。

主持人女:想必我们大家都看过时装表演吧。本来呢,我们是想给大家播放一段时装表演的片段,但是,比较遗憾的是,由于一些原因,我们不能一起欣赏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观看过的时装表演,回想那西服的庄重,牛仔的潇洒,裙装的飘逸,在真可谓美不胜收。我们赞叹服装的美,更渴望能有美的服装。可是,我们都是些学生,必须身着统一的校服,身穿校服的就真的没有个性了吗?但我看今天在座的大部分同学都穿着校服,那就表明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喜欢校服的。那就让你们谈一谈身着校服的好处吧!但如果有那些同学不同意这个观点的,也可以起来反驳,下面给你们2分钟自由讨论。(大家讨论)

主持人女:现在,就请你们把你们的观点讲出来吧!贾惠:我觉得穿校服很好,它代表着团结,当“外人”来的时候,看到我们都穿着同一种服装,会把我们视为一体,认为我们的势力很强大。

时丹丹:我觉得穿校服也挺好的,因为它可以控制消费嘛!

卢晓颖:学生穿着校服,就是这个学校的代言人,他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校树立好形象,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因此,我认为穿校服好。#p#副标题#e# 章梅:我觉得穿校服不好,如果每个学生每天都穿校服的话,那会限制服装业的发展。

陈培培: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都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固然很重视服饰,而穿校服虽然显得很团结,但是也很单调,所以我认为穿校服不好。

主持人女: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同学还是觉得校服是有好处的。那我们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人穿着校服看上去让人觉得很美,觉得舒服,而有些人身着校服却显得不伦不类呢?下面让我们来谈一谈我们在身校服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给大家具分钟自由讨论。(大家讨论)

刘维维:校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校的一种象征,所以出于对学校名誉的尊重和爱护,要经常保持校服的整洁。

王春霜:学校的校服是固定的,我们要选择一种与自己脸型、气质和校服相配的发型,适合女中学生的几种发型:像娃娃头,这种发型显得文静、单纯;马尾辫,这种发型显得活泼、富有青春活力;麻花辫,这种发型,显得文静、秀气。

张冬冬:男同学最好理平头,显得干净利落,富有朝气。

张燕:中学生不宜烫发,它与中学生的年龄气质不相配。

徐凌之:我觉得穿校服要有适合的鞋子搭配才行,中学生的鞋子以运动鞋,旅游鞋,布鞋,平底鞋为宜。

王海月:穿校服不能戴装饰品,很多同学都喜欢在脖子上挂吉祥包护身符等装饰物,这和校服及学生的生份很不配。女同学尤其注意不能配戴项链、手镯等装饰品,头上的发夹的外形`颜色也要与校服颜色相配。

主持人男:记得卢梭说,真正的美在它本身能显出奕奕的神采。

主持人女:我们年轻,充满活力,青春的神采,青春的美。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充满青春活力的舞蹈《日出》。

(观看舞蹈)

主持人男:现在流行的东西实在太多,有人认为追潮流。赶时髦才是当代青年的性格。

主持人女:不,我可不是这样认为:我要奉劝朋友们,不要在赶时髦中迷失自我,我想接下来的一段演讲一定会给大家带来许多的启示。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夏晴为我们带来这段,《莫赶时髦》。

(夏晴演讲)

主持人男:记得契诃夫说过: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面貌、衣裳、心灵和思想。

主持人女:的确,人的美的可爱,不仅是由于他的容貌,衣着打扮,更是因为他的心灵和思想。让我们在追求中创造美,在奋斗中创造时尚。

主持人男:04经贸(1)班主题班会

主持人女;理解时尚,追求真美。主持人:到此结束。

《追求忘我》读书笔记 篇5

今天,我看完了《感悟童心的300个哲理故事》一书,其中“追求忘我”这一篇文章打动了我。

故事讲述了早年染患瘫痪症的小茜尔玛.拉格萝芙,在乘船旅行中,因过度渴望见到船长的天堂鸟,拉着服务生,慢慢走动起来。渐渐地,她的病痊愈了,又投入到创作文学中,成为了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向茜尔玛.拉格萝芙学习,不要因为一点点小挫折而灰心丧气,而要更加努力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只有这样,你能发挥出超常的水平,夺得冠军。就如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组成的。这世上没有天生的天才,但又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人类!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篇6

2014年5月28日,我们又一次来到教师进修学校听专题报告。这次请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沈之菲老师来为我们做报告。沈老师从教育学的视角、心理学的视角、教师行为的调适三方面阐述了心理学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我们过于重视体育活动在促进学生身体方面的功能,忽略了体育活动在心理方面的功效,新时期随着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人们开始注重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学功能的开发,强调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积极性。沈老师讲述了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中教学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那么,如何把心理学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1、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树立终身体育观,提高学生自调、自控、自练的能力。并把学习体育目的与社会发展、生活的追求等结合起来。如中国从“东亚病夫”发展到当年近的体育大国,这一成长过程是一个极好的历史教材,又如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为国争光的动人事例,都可启发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以求得社会心理满足,从而对学习体育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重视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掌握运动技术

运动能力是指学生的机体话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等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话中、劳动中、运动中不可缺少的。发展运动能力的方法有:

(1)学生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来掌握运动技术和发展运动能力的,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用鼓励性语言,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对完成技术动作练习较好的学生应子以肯定和表扬,对完成得差的应在肯定的前提下作出要求,并作暗示性鼓励,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就会树立起信心,以坚韧的毅力去完成动作练习。

(2)教师要善于把握不同的练习方法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现象,合理、准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有效地提高练习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进行练习,游戏活动最能使人心情愉快、活泼开朗、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师应选择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技术动作,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游戏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协作,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压力。克服畏惧、胆怯、怕被同学讥笑等心

理障碍。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让每节体育课都成为育体、育心、育人的过程。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篇7

摘要:新课程要求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尤其是新一轮课改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高效课堂。本文简要阐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对语文优质教学的必要性、作用以及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知识学无止境,教师当与时俱进!所以每年一批批教师都要参与了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但有些老师对其认识不足,有点敷衍应付,为捞学分或拿证晋级。其实在当今课改大力推进的形势下,我认为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打造高效课堂是有必然联系的,非常必要和必需的!目前,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就是“轻负、低耗、全维、高质”,而信息技术有其独到的作用,能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一个新载体,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解与认知。

一、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对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改变传统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课堂现状。心理学对记忆率和遗忘曲线的研究表明,同样是学习,如果只单一的听觉或视觉功能,三天后大脑仅存20%的记忆,如果多种感官联合作业,三天后大脑能留存65%以上。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手舞足蹈”的平台,让学生在同一瞬间多个感官被刺激到位,这就为学生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变教师传统填灌式的现状和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极大可能,我们何乐而不为?

二、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对打造高效课堂的作用 课堂上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我认为有三大好处。

1、可以让沉闷的课堂“动”起来,动感十足!人的一生中获取信息知识绝大部分通过多种感管器官刺激,其中视觉器官是最重要的认知器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灵活穿插具有直观性和美感的设计、动画、视频、图片,极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我们可先连续播放一段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必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情绪瞬间升温,激动与兴奋之后,再来研习课文,自然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2、可以让平淡的课堂 “味”起来,妙趣横生!

传统的教学,学生面向平淡的教材和呆板的黑板,难免有枯燥乏味之感。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东西,就可让平淡的材料变成有生命、有声音的物件,电子白板在师生的调控、点击下妙趣横生,往往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读《皇帝的新装》一文,它本来就是一篇活泼的童话,教师课前绘好画,利用Flash等小插件制成动画进行直观演示,展示了一幅幅这个皇帝游行中生动有趣的面画,又让学生根据动画叙述故事,那么枯燥的文字,也有趣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又如在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在课中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下课前又点击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享受了视觉、听觉上的美。教学过程妙趣横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可以让有限的课堂 “宽”起来,穿越时空!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可以解决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有的课文内容和元素已经远离了现代学生的生活经历,但信息技术就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穿越时空的平台,上下五千年也好,在地球的另一边也罢,它都可以把它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课件里,游离在一个窄窄的地球村。一切都可施展“拿来主义”,不亦君子乎!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观看制作的课件,学生津津有味的欣赏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夜航偷豆等江南水乡的独特画面,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就拉近了文本内容与学生心理的距离,通过老师的讲解,使他们很好理解“我”与闰土之间的感情,之后展开热火朝天的合作探究,学生对远不是一个世纪的课文精髓的理解和重点把握自然水到渠成,实现了教师讲读与课件展示的互补,既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让课堂“大”了,“宽”了。结果内容更丰满,教学更精致,三节课要讲完的内容两节课就完成了。

三、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知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科学使用,我们往往容易有一个使用误区,就是把本该属于辅助地位的多媒体展示平台,替代教师的主导地位,鸠占鹊巢!我常下学校听课,也参与组织了许多教学竞赛,有相当一些教师精心制作了课件,在教学中居然被课件束缚了手脚,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变成课件的解说员与播音员,学生一样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又打了折扣,“优质高效”的竞赛课堂变了味,本末倒置,买椟还珠,“主导人”被辅助教学的物件牵着鼻子走。要知道教师和学生在课题是活生生的人,能洞察课堂中的问题,及时输送、反馈课堂教与学的信息,教师可以对制作好的课件及时进行调整、改进,甚至大胆跳过、舍弃一些内容,教师和课件服务的始终是主体学生。一切要围着主体转,如果教师的作用只限于“授业”层面,围着课件转,死搬硬套,就谈不上真正的传道解惑,其知识水平与驾驭课堂能力就无法体现,高效优质的教学自然无从谈起。

当然,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话题,有许多人极有见地的评论过。以上看法不过是我的肤浅之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教师,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一定会发现一道道不同的风景!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篇8

1、互联网的超凡魔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改

变着我们

1.1 碎片化的学习的产生

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要查找所需要的的材料方便了很多。而对于网络在线作品来说,我们也能方便地随机检索,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目录表、索引表等传统检索工具的变种。

不过,二者产生的影响不同。现在因为有了超链接,文档检索变得轻而易举,这使得我们在文档之间跳跃要比在印刷资料之间来回翻查简单得多。由此,我们将容易对任何文本的关注变得不堪一击,转瞬即逝。

另外,搜索引擎经常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的只言片语上,这些内容通常只是跟我们所要搜索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几句话或几个词,这些只言片语不会激发我们产生从整体上深入了解整篇文档的动机。更为甚者,在网上搜索查找时,极易使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有甚者,我们看到的只是末梢和树叶。

随着谷歌和微软等公司搜索引擎功能日趋完善,可以随意查找视频和音频内容,更多的产品正在发生碎片化的改变,而这种碎片化早成了文字作品的典型特征。

1.2 杂音的烦扰

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融合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于一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也进一步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几段文字,一段音频或视频,各种商业广告,或者一些不知名的“小玩意”,全都可以包含在一个网页中,在各自的窗口内运行。我们都知道,这种杂音的刺激多么容易让人分神。

从大多数人的习惯来说,一般都喜欢跟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喜欢彼此关联和牵挂的感觉——讨厌孤僻隔绝的感觉。互联网没有违背这种的意愿,而是在顺应这种意愿的情况下,从而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习惯。

根据这种意愿,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帮助我们随时联系,及时沟通,例如电话、电子邮件、即时消息(MSNQQSKYPE),社区网站(人人网、开心网),博客,微博等等,他们不停的更新,使我们不断从一种工具切换到另一种工具,来得到各种断断续续的信息,但是确把我们一种连贯的思考,连贯的工作屡屡打断。

2、图书依旧——互联网改变不了的事实

2.1 电子书的出现

作为一种阅读媒体,图书保留了一些胜过计算机的竞争优势。你可以带着一本书坐在海滩上阅读,无须担心沙子会妨碍你阅读。你可以躺在床上看书,永不着担心打盹时它会掉在地上摔坏。

一个研究人员提到最近使用Kindle阅读狄更斯的小说《尼古拉斯。尼克贝》时的体验: “尽管一开始多少有点无所适从,不过很快我就适应了Kindle电子书的显示屏,也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滚动条和翻页按钮。然而。但我试图在Kindle电子书上长时间阅读的时候,我的眼睛难得片刻休息,视线总是跳来跳去。让你分散精力的东西太多。我到维基百科上查看狄更斯的相关介绍,然后沿着互联网链接,直接跳转到狄更斯的短篇小说《马格比岔口》。直到20分钟后,我还没有回去继续阅读Kindle上的《尼古拉斯。尼克贝》”

“尽管书写的很好,信息量也很大,可我发现很难专心致志地读下去。我来回跳转,到处搜索关键词,经常打断自己的正常阅读,中断的次数甚至超过平时添咖啡的次数。我时不时的就要去收邮件、看新闻,要不就是整理一下桌面上的文件。到最后,终于看完了全书,并且为此欣喜不已。不过,我在一周之后发现,我很难想起自己看过什么内容。”

2.2 互联网特性改变了写作习惯

电子文本具有临时性的本质属性,这种性质必然也会对写作风格造成影响。印刷图书是一件已经完工的精美物品,油墨一旦印到纸上,书中的词句就无法抹掉。对那些最优秀、最负责的作家和编辑而言,以尽善尽美的作品作为出版活动的最终结果,这是长期渗透于他们内心的热切愿望,甚至焦急渴望——以追求传世不朽的眼光和态度写作。电子文本是暂时性的。因此在数字化市场上,出版发行变成了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断断续续的事件,电子书的修订可以无限制的进行。即便是在把一本电子书下载到联网设备之后,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自动更新。写作过程宣告结束的感觉没有了,这很快就会改变作者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力求完美的压力即将消失,一起消失的还有这种压力带来的艺术上精益求精的严苛要求。

19世纪的私人信函跟我们今天所写的私人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迥然不同。

我们现在习惯于非正式的直白表达,从而造成了表达方式的日趋萎缩,也导致了修辞技巧的不断丧失。

2.3 传统的阅读习惯会消失?

活字印刷术唤醒了人们,速度阅读随之成为普遍流行的阅读习惯,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寂静是书中含义的一部分,寂静是读者思想的一部分”。今后,速度阅读将会持续式微,完全有可能变成规模越来越小的少数知识精英群体的专属活动。

在人类智力发展史上,“大规模深入读书的时代”是一个短暂的“例外”,“我们看到,这种性质的阅读正在回归以前的社会基础,即所谓读书人阶级这个可以让自己流传后世的少数群体”。随着这种情形的出现,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是:读书人阶级是会拥有“与日渐稀

缺的文化资本相伴而生的权力和威望”,还是会被视为“有着神秘嗜好”的古怪人群。

“在传统上公认的经典著作和我们通过自己的本能、情感及领悟而认可的经典著作(同一部著作)之间,存在着一条极难逾越的鸿沟:通读经典时经受痛苦折磨,领悟经典时获得欢欣愉悦,最终把经典转化为自身体验,并且在实质上成为经典著作的一流读者”。

如果你没有时间或缺乏兴趣,或者不具备接纳文学作品的条件,那么,你当然会认为托尔斯泰的不朽名著“太长了,而且也不是那么有趣”。

3、网民的大脑:被重塑着,被折磨着

3.1 过度依赖互联网将干扰思考

必将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最大的悖论:

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就在互联网向我们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时,它也把我们带回了彻头彻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

精力分散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大部分人从自身经验中了解到:如果我们过分专注于一个棘手的问题,可能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势。如此一来,我们的思路就会变窄,徒劳无功地苦苦思索,结果总是提不出新想法。可是如果把问题暂时放下,“留待明天解决”,等我们回头拾起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新的视角,创造性随之迸发。

研究结果表明:注意力出现中断,可以让我们在潜意识层面思考问题,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从一个极其困难的思想挑战上转移开一段时间,通常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但是在我们对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明确定义之前,潜意识的思考过程并不会涉及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头脑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智力活动目标,“潜意识思考就不会出现”。

互联网发出的各种刺激性杂音,既造成了有意识思维的短路,也造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因而既阻碍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也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

由于浏览网页挤占了我们用来读书的时间,由于收发短信挤占了我们用来遣词造句的时间,由于在网络链接中不断跳转挤占了我们用来沉思冥想的时间,原本用来支持旧有智力功能和精神追求的神经回路逐渐弱化,并且开始分崩离析。

计算机、智能手机,搜索引擎以及其他类似工具的日常使用“刺激了大脑细胞的改变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在逐步强化大脑当中新的神经通路的同时,也在弱化那些旧的神经通路”作为阅读者,我们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遇到一个网页链接,都得稍作停顿,让大脑皮层评估一下是否应该打开这个链接。智力资源改变方向,从阅读文字转向做判断,对我们而言是无法察觉的——大脑的运行速度很快。但是,研究已经表明这种活动会阻碍我们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停顿动作频繁重复的时候,阻碍作用尤其明显。

3.2 传统阅读与互联网阅读的阅读的理解差异

理解领会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面临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记忆的负荷”,我们学习的内容越复杂,大脑负担过重所导致的后果就越严重。造成大脑认知负荷过重的因素有很多,“与解决问题无关的外部因素”和“精力分散”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这两

个因素恰好也是互联网这种传媒形式的两个核心特征。使用互联网可以像做填字游戏那样锻炼大脑,但是,如此密集的锻炼一旦成了我们的主要思考模式,就会阻碍我们进行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

在做填字游戏的同时又试图好好读书,这就是互联网创造的智力环境。

虽然互联网已经把超文本变成了司空见惯甚至无处不在的文本形式,研究结果还是表明,比起阅读充满超链接的电子文本的读者,纸质图书读者领会的更多,记住的更多,学会的也更多。

试验结果表明,阅读超文本的读者花了更长时间,而在随后接受访问的时候,他们对自己读过的内容表现得更加含糊,更加不确定。有一位阅读超文本的读者抱怨说:

“故事的跳跃性太强了。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超文本造成的,不过总是要去做选择,而且这些选择会冷不丁地冒出,简直就像是突然蹦出来的新想法,而不是沿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走。”

4、记忆哪里去了

效率至上的工业思想一旦搬到精神领域,就会对崇尚沉思冥想的田园理想构成潜在的致命威胁。这并不意味着促进信息的快速发现和快速检索不好。大脑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既能准确找到并迅速解析各种信息,又能无拘无束地沉思冥想。既要有高效率的收集数据时间,也要有低效率的沉思冥想的时间;既要有操作机器的时间,也要有闲坐田园的时间。我们既要能在谷歌的“数字世界”中积极工作,也要能退隐到沉睡谷中静思遐想。今天的问题在于,我们正在丧失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状态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

研究表明:记忆在大脑固定下来,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短期记忆不会立即变成长期记忆,而且记忆的巩固过程是很脆弱的。只要有任何中断,不管是大脑要做的工作,还是简单的分神,都会把萌芽状态的记忆内容从头脑中清除。

在我们存储新的长期记忆内容时,并不会抑制我们的脑力,相反还会提高脑力。记忆每增加一次,智力就会增强一些。

教学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9

一、注重基础。

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与梳理,注重构建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一节课的效率,不搞花架子。每一节课下来,都要学生梳理一下这节课的要点,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作为教师,要常常反思自己教学的得与失,闪光点与不足之处。

二、拓展思维。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该只着眼于课本,而应与现实生活相融,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和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相契合,立足于个体生活,去引导个体生活,引导学生去超越生活、提升生活。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意识,强化创新精神、反思精神,形成个性与健康心理,具备未来精神。

三、学教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一些爱与宽容,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欣赏,对学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多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与自己比,每天有所进步、有所提升。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四、启迪心智。

掌握知识不是目的,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也只有在知识的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智慧,能让我们战胜躁动的躯壳,让我们拥有高贵的品质,让我们飞离存在的泥沼,让我们无愧于生命的光辉。

党旗下的信仰与追求学习心得 篇10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亲爱的党。凝视党旗,我心中感到无比的甜蜜!

九十三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茂盛的斗志和坚韧的毅力,带领着中国人民冲破艰巨险阻,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个具有坚强生命力的政党,九十三年的风雨洗礼,留下的是不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而作为组成这个集体的每一名党员,也用实际举动,践行着自己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他们不断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深入内涵,让党旗永远飘扬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党旗下的追求是以十八大党章为依据,全面介绍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从而引导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追求。本书紧密结合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党建理论成果,紧密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教育实际,做到了理论性、系统性、通俗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正是这面党旗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我明白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我深知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就是要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在这块红色的沃土上,我从小就对伟大的党充满敬仰之情!许多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从容不迫地走向敌人的铡刀,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开辟祖国解放的胜利道路,舍身炸掉敌人的碉堡;邱少云为了革命的胜利,烈火烧身一动不动,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从这些烈士们的身上我们认识到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也明白了为什么高高飘扬的国旗这样鲜艳!为什么冉冉升起的朝阳这样鲜红?!因为这是--血染的风采!从风雨飘摇的南湖之上到星火燎原的井冈山麓,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历史的掌纹镌刻着共产党人燃烧的脉络;从运筹帷幄的核心领导层到普通岗位上的每一个体,从谁主沉浮的湘江预言到还看今朝的北国豪情,共产党人的魂魄光辉闪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从1921年成立以来,党已经走过了93年艰辛而辉煌的风雨历程。我们都知道,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和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这93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3年,是我们党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3年。

跨入新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三峡工程的建设,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升空,都预示着新中国有一个更广阔的前景。今天我们凝望着五星红旗,倾听着激昂的国歌,我们已在心中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那就是: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信心满怀地迎接祖国的灿烂明天!我将怀抱着崇高的信仰,以一颗赤诚的心,凝聚在鲜艳的党旗下,一生跟党走!我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追寻“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我们的全部才智,让时间来证明我对党的忠诚。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篇11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所要知道的。

上一篇:药店半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迎元旦小学生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