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2023-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深入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2010年国际教育形势呈现新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教育和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各国都在抓紧研究制定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战略,2010年全球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1. 金融危机对各国教育的影响日趋凸显

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正日益显现。欧盟委员会公布的2010年就业报告显示,欧盟18岁至24岁青年人的就业受危机冲击最大,他们正在承受经济危机的恶果,部分成员国这个年龄段青年失业率甚至超过了30%。2010年10月、11月,英国两次爆发学生游行示威,剑桥、牛津等高校都参与抗议联合政府削减大学预算,大学学费上限由3 000英镑大幅提高到9 000英镑。10月,法国300多所中学的学生罢课,走上街头加入全国范围的抗议队伍。学生们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将导致工作岗位减少,让他们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危机。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等多个城市也爆发大规模学生示威活动,参与者抗议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紧缩政策,反对削减家庭补贴和助学金金额。意大利削减教育预算,逐步将大学教师的工资由每年13个月减为12个月,也引起很多教师罢课示威。澳大利亚两所学校倒闭,影响了近1 400名中国学生。

2. 在全球经济危机形势下,各国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

许多国家都把教育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谋划抢占后危机时代教育科学领域的制高点。

美国奥巴马政府是很重视教育改革的政府,其教育理念是创建“从摇篮到就业”的教育体系。联邦政府从儿童早期教育入手,投资50亿美元用于早期启蒙项目,为联邦实施儿童早期教育改革提供资金保障,并要求各州建立先锋计划,以提高早期教育质量。在基础教育领域,政府通过了《复苏与再投资法》,投入770亿美元,启动“力争上游资金”计划、“教育创新运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改扩建学校校舍,同时还计划在未来10年把美国的数学和科学教育发展成为世界顶尖水平。奥巴马政府大力支持社区学院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为解决美国经济危机引发的失业和世界竞争力下滑等问题,政府启动了《美国人毕业倡议》的资助计划,投入120亿美元大力资助并支持美国社区学院建设,力争实现2020年美国大学生毕业率达到世界第一。

德国联邦政府提出《2010年议程》,将教育改革与发展看作推动德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激活创新力的重要举措,以及成功走向“知识型”社会的助推力量。德国政府还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德国成为世界上“最适于研究的国家”,确保德国科研水平和经济竞争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俄罗斯也发布了题为《2020年前的俄罗斯教育——服务于知识经济的教育模式》的报告,提出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学分转化,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路径互通。欧盟发布了《2020战略》,确定三大增长目标,即智能性、可持续和包容性,以教育促创新,以创新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西班牙实施《2015年大学战略计划》,推动西班牙大学跻身欧洲前100大学。英国政府将出台指导未来10年至15年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框架性规划,旨在保持高等教育体系的全球竞争力,保持对国际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吸引力。

3. 教育区域化、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以欧盟为例,1999年欧盟提出了博洛尼亚进程,整合欧洲教育资源、打通教育体制,使欧洲各国的大学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欧洲国家进行深造或寻找就业机会。2010年3月,欧洲47个国家高等教育部长会议对博洛尼亚进程10年进行了总结评估。经过10年的发展,博洛尼亚进程取得了诸多进展,欧洲高等教育体系更具兼容性,学生和教师的流动也更为便利,高等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推进,“3-5-8”三段式学制以及欧洲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已经得到贯彻实施。同时,欧盟强调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流动,以提高欧洲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吸引力。

从亚洲来看,2010年8月在贵阳召开的首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宣布进一步扩大双方互派留学生规模,实施2020年东盟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到东盟的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左右的“双十万计划”。中国和东盟将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对该计划进行规划和设计,重点进行高端人才交流和培养。为此,刘延东国务委员提出将在未来10年内向东盟国家提供1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

美国也大力倡导教育国际化。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邓肯最近在外交关系委员会上发表了《通过教育开展国际关系》的讲话,阐述了美国近期教育国际交流的重点和思路。邓肯说,奥巴马政府建立基于共同利益、分享价值观并相互尊重的国际关系的主张,被称作“巧实力”,而提高教育成就、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是“巧实力”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阐述了教育国际交流对于全球竞争和合作的重要意义,并将现在的教育竞争比作几十年前的“登月计划”:通过教育改革,“我们可以重新培养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劳动力,就像几十年前我们成功登月一样。现在不仅美国需要这样的‘登月计划’,世界其他国家也需要这样的计划”。

4. 海外侨校成为新的关注重点

教育机构赴海外办学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其中海外侨校不断发展的新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法国海外侨校起初是为了在法属殖民地国家培养有利于法国的社会精英,此后办学目的逐渐转变为保障在海外的法国侨民能够接受法国教育。目前在海外的460多所法国侨民子弟学校接受了24万名学生学习,其中16万名是外国籍学生。法国的侨校坚持文化多样性和开放性,课程设置有机地融入所在国的地理、历史和社会等课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鼓励学生通过高中会考后进入法国大学学习,获得跨文化的教育背景。法国还为侨民学校中成绩优秀的外国学生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吸引优秀的外国学生进入法国高校学习深造。

德国目前在海外68个国家建设了135所侨校,注册学生7.7万余人,其中非德国籍学生占75%。这些海外侨校都按德国某一联邦州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以解决海外学校和德国国内学校在教学体系上的衔接问题,并且侨民子弟在海外学校取得的成绩均能被国内学校认可。

2009-2010年度,美国国务院支持了分散在136个国家的196所海外侨民子弟学校,年度预算约5亿美元。美国的海外侨校一方面保证美国政府的海外雇员子女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向国外民众展示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些海外侨校也对所有外国学生开放,对加强美国与其他国家民众相互了解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这些学校录取了12万余名学生,其中美国公民3万多人。美国海外学校提供的核心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为升入美国本土高校做准备,同时也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提供所在国语言和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

5. 主要新兴国家对软实力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明显加大

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目的是扩大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各国共创世界文明、共享精神财富。当前,人类物质文明空前繁荣,但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和隔阂远未消除。拓展公共外交和加强人文交流成为这个时代新的潮流。日本学者金子将史、北野充在最近主编出版的新书《公共外交》中,也开宗明义指出我们正进入一个“公共外交”日显重要的时代。

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越来越重视人文交流和加强软实力建设,通过开展教育、文化、科技和传媒等各项交流活动,拓展公共外交的渠道和领域,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比如,印度以甘地中心、瑜珈和电脑软件等为重要载体,传递其包容性、平民化和现代化的理念;俄罗斯投入巨资打造俄语和英语新媒体,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全球推动俄语中心建设,努力打造俄语国家文化共同体;巴西借助足球,特别是筹办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的契机,努力实现全面文化崛起。我国也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人文交流、拓展公共外交,孔子学院建设顺应了世界汉语热的需求,受到了各国的欢迎;今年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分别举办的“中国文化年”,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许多发达国家,如英国在海外设立的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都通过语言学习的平台积极拓展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6. 留学生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中国涌现新一轮留学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2010年度,中国留美学生数量猛增3成,达到12.8万人。中国大陆留学生占在美留学生人数的第一位,成为美国教育收入的第一大海外来源。这里除了有来自中国方面的“推力”,也有来自美国方面的“拉力”。这对经济衰退导致捐款和州政府资助大幅减少的美国学校,带来很大帮助。外国留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以及其他费用给美经济贡献了200亿美元,已成为航天、影视、军火、电影等行业之后的第5位出口创收行业。美国际教育研究所所长古德曼表示,欢迎和加强国际学生赴美留学已成为美国的一项国策。

从1998-2008年,加拿大国际留学生的数量从8.5万人增长到17.8万人。2007-2008年度国际留学生在留学期间所付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旅费以及其他开支为加拿大经济贡献了65亿加元,超过了当年加拿大煤炭(61亿加元)和原木(51亿加元)出口带来的收入。国际留学生的相关支出还提供了近3亿加元的政府税收,创造了8.3万个就业机会。

教育服务贸易目前已是澳大利亚第三大出口贸易,每年为澳大利亚创造140多亿澳元的贸易收入。留学生教育的这些经济影响在经济危机期间的作用更为突出。

在上述形势下,我国留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随着我国赴海外的留学生逐年增多,每年发生的留学生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也在不断增加。

二、2010年教育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过去一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构建了以“两大支柱、六大平台”为支撑的教育对外开放大格局

在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的积极配合下,我们构建了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俄人文交流合作为两大支柱,中国-欧盟、中国-东盟、中国-东北亚、中国-阿拉伯、中国-非洲、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六大平台为依托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第一,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

首先,成功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美人文交流机制是在胡锦涛总书记关心下,在刘延东国务委员的亲自领导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刘延东国务委员和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分别出任机制中方和美方主席。2010年5月,刘延东国务委员与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在国家大剧院共同主持了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第一次会议,并在机制成立仪式上发表了重要演讲。双方达成以下共识:美方将在未来4年派遣10万名学生来华留学,中方将提供必要的支持;中方将在未来4年派遣1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通过“汉语桥”项目在未来4年中支持1万名美国人来华研修,其中包括每年邀请中小学校长访华,组织大中学生来华参加汉语夏令营、冬令营,提供孔子学院奖学金名额,以及招收美国本土汉语教师来华研修。

其次,2010年中美人文交流机制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中美续签了中美教育交流协定;签署了文化协定2010-2012年执行计划,在美国成功召开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中美科技人员交流计划于2010年底全部完成,并召开了首届中美创新大会;成功举办两场NBA中国赛。

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是中美关系与时俱进的结果,开辟了中美关系新的领域。人文交流将不断夯实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为建设21世纪积极全面的中美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稳步推进中俄人文合作。

2010年3月,习近平副主席与俄罗斯总理普京共同出席了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活动;11月24日,刘延东国务委员和俄罗斯副总理茹科夫共同出席了“汉语年”闭幕式并发表讲话。其间,双方共同举办了数百场大型活动,内容涉及教育、文化、媒体、电影、出版等多个领域,活动范围遍及俄罗斯的23个联邦主体,在俄罗斯掀起了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新高潮,影响广泛。

2010年11月,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成功召开。刘延东国务委员和茹科夫副总理共同主持了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成立10年来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并就进一步扩大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电影、档案等领域合作达成广泛共识。会议宣布,在委员会框架内成立青年合作分委会。同时,会议还就中俄人文各领域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2010年首批500名俄罗斯中小学生访华,期间开展了一系列文艺、体育、联谊和参观活动,受到了中俄两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效应。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都相对牢固,俄罗斯绝大多数民众普遍支持对华友好合作。但随着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两国深层互信仍有待提高,民众相互了解仍有待提升,仍需要着眼未来和长远,下大工夫推进对俄人文交流合作,加固两国友好的精神纽带,为中俄世代友好营建更广泛的民意基础。

第三,中国-欧盟交流合作平台。

2010年3月,中欧教育政策对话机制第三次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机制为双方交流信息、沟通政策、确定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点和方向搭建了平台。

目前,我国与欧盟27个成员国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英、法、德、意等国建立了定期磋商机制:加强中英教育部长级磋商机制,依托中法教育混委会机制规划中法合作重点领域,通过中德教育战略对话机制,在中国-欧盟教育政策对话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中欧学生流动、语言合作和教育政策的交流。

中国-爱尔兰教育政策对话机制、中芬教育对话机制和中挪教育对话机制等的建立,也在推动双边教育合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四,中国-东盟交流合作平台。

2010年8月,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在贵阳举办。这是为落实稳定周边国家的外交策略,在中国-东盟(10+1)合作框架下举办的最高级别、最高层次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会上通过了《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贵阳声明》,期间还举办了中国-东盟环境教育论坛、中国-东盟人文学术研讨会、中国-东盟高等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国际论坛、中国-东盟青少年夏令营、中国教育资源展等系列活动。

2010年10月,教育部和云南省政府共同举办了东亚峰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论坛由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10月在第四届东亚峰会上倡议召开。来自东亚峰会框架下15国的教育官员、大学校长、驻华使节等150余人出席了会议,共商东亚高等教育合作事宜。

第五,中国-东北亚交流合作平台。

2010年4月,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东京召开。会议达成三点共识:一是中日韩3国将联合开展“亚洲校园”大学交流项目;二是设置大学交流工作组和质量保障工作组;三是商定2010年秋天在中国举办委员会第二次会议,2011年在韩国举办第三次会议。

第六,中国-阿拉伯交流合作平台。

根据《中阿合作论坛2008-2010行动执行计划》中关于教育、科技合作的内容,首届中阿高教与科研合作研讨会于2009年11月举行。研讨会讨论并通过《中阿高教与科研合作研讨会最终宣言》,双方大学签署了10份校际合作协议或意向书。会议在中阿合作论坛的框架下召开,为双方增进了解、交换信息、交流经验提供了有效平台,有利于推动中阿高等教育与科研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教育规划纲要在第21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提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八大项目,支持建立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支持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支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培养各种外语人才;支持孔子学院建设。

作为对纲要第21章的具体落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批准了一批与国际合作有关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具体包括:在北京市部分高校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高校探索“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上海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在浙江和中山大学、华侨大学探索“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在福建探索“闽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在广东探索“加强内地高校与港澳台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在广西、云南探索“建立具有区域特色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在江苏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探索“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在华南理工和中南民族大学探索“国际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等等。

当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际形势正处于大变革和大调整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竞争的激烈形势,希望驻外教育处组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树立忧患意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谋划好纲要实施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配合各省市、各有关高校积极推进外事方面的试点工作,尽快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2010年是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参赞一定要先学一步、先走一步,带动整个处组,紧密围绕纲要的要求,深入思考,勇于实践。工作中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要注意研究驻在国的国情、社情、教情,摸清留学生与人才的状况,密切关注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留学人员回国及为国服务的新动态,为中央和部党组出谋划策;同时,也要增强纪律观念,不折不扣地遵守驻外工作中的政治纪律、外事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财务纪律,增强防渗透、防策反、防泄密工作,确保馆舍、人员、财产和信息安全。

(文章节选自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2010年12月5日召开的2010年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编辑:周一 熊建辉

作者:郝 平

第2篇:教育专家谈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广求民意之际,“2010年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致开幕词,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家总督学顾问、国家教委原副主任柳斌在会上做了重要报告。本刊对此次大会进行了全程采访,在此按发言先后刊发几位教育专家的发言,相信能给关心教育、从事的读者朋友以重要启发。

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实验

顾明远

这次论坛适逢其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个月公布,正征求意见,现在全国教育工作者都要研究纲要、理解纲要,为纲要的进一步修改、完善献计献策,将来纲要正式公布以后,就有一个学习、宣传、落实的问题。我先讲一点自己的体会。

“纲要”是在中央直接领导下征集了全国各界人士意见,历时一年半时间制定出来,在制定纲要之前由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4个部委,几十所高等学校和六大学会组成了11个调研小组,对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纲要”工作小组还委托各民族党派中央、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教育学会进行了平行的调研,同时又委托了世界银行研究院、欧盟总部、国际组织和我国驻外使节团进行了调研。国务院领导小组刘延东同志召开了多次由100名各界人士参加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2009年初又在媒体上就20个热点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今年1月温家宝总理又亲自召开了5次座谈会,听取了各种意见和建议,并到学校第一线视察、听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和指示,为纲要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此次纲要的制定动员人数之多、征求人员之广、讨论时间之长是历史上空前,充分表明了中央领导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体现了科学决策的过程。可以说纲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次纲要对我国今后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提出了20字的战略方针,就是“优先发展、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素质”。以人为本是核心,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今后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完成战略目标的保障。“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是两个基本、一个进入,也就是到2020年我们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纲要还提出了战略主题,这就是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纲要从宏观的战略到微观的人才培养方式,再到保障体系都做了自己的规定。

纲要现在还在征求意见当中,过后还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将来纲要修订正式公布之后就要研究如何落实的问题。许多人士反映纲要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划全面,有许多亮点,关键在于落实。要把纲要落到实处,我认为主要要做到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试验。

第一,要解放思想。纲要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一个产物,纲要制定过程中集思广益、公开透明,充分体现了思想解放的精神。解放思想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成才观。总结我国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群众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党的教育领导就要把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今后工作的战略主题。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教师以民族素质为重,以国家需要的创新人才为重,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使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有时间参加他们喜欢的科技文娱活动,真正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当前社会上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如高考制度改革问题、择校问题、职业教育问题、民办教育问题等等都在纲要里有反映。在制度设计上有许多改革创新,但是要真正落实还是在于思想解放,要冲破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

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纲要文本当中有这句话,我参加了第二组素质教育调研组,也是我们这个组提出来的。我们觉得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因材施教,克服教育的固定模式,人才干人一面的弊端。我们认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因为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每一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我们用一种方式、一种模式、一种要求来要求所有的人,这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就特别反对奥数,奥数是最不公平的教育。

我们要减轻学业负担,避免恶性竞争,就要使各种考试和竞赛的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入学和升学的依据,这句话纲要里也写进去了。中国教育学会提供的科研报告、调研报告题目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这句话也写到文本里,我们非常高兴,我们提的一些意见在文本里都有反映。

但是真正要落实这几条就需要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当前社会上都在议论,校长问为什么我们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当然不单是教育问题,但是教育有很大的问题。为了培养杰出人才就需要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教育方法,要打破千校一样、千人一面的局面,学校要办出特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育,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这还是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克服平均主义、分数主义,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殊才能。

第二,要改革创新。

纲要指出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前提,有了新的教育理念就会想出新的办法,创造出新的制度,教育观念不是凭空就能转变,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需要有制度来保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制度创新更为重要。

纲要提出六大创新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克服一切阻碍教育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创新不是空想,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依据新的形势创造新的经验。纲要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起点,历次的改革都是从上到下,管理下放、权力下放等等。这次纲要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起点,凡是一切阻碍人才培养的制度、内容、方法都需要改革,对我们今天的论坛特别重要。纲要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要树立五个正确的观念,尤其是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的观念、多样人才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系统培养的观念。因此,就要创新教育方法,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的制度,这些都需要我们今后在学校当中和老师们一起改革和创新。

第三,要勇于试验。

总理在座谈会上一再讲要试验。纲要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前瞻性。

既然是纲要,不可能太具体,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关键是在于实践,要在实践中检验、完善纲要中的指导原则和设计的制度。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经验。在纲要制定过程中,在广泛征求意见当中有些问题至今还有一些争论,有些达成共识,有些现在还有异议,这是正常的,很多结论是工作实践得出,要完善。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发展需要百家争鸣,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繁荣需要百花齐放。通过试验我国的教育科学一定会迅速发展,通过试验我国的学校一定会百花纷呈。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区和学校开展了多种试验,如基础教育开展了情景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新基础教育、新教育、主体教育试验等等,为这次纲要的制定他们也提供了很多经验,今后我们仍然要大力支持教育改革试验,只有通过试验才能创造出新的经验,才能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理论和体系。

这次论坛就是想为各位校长们发表意见、展示经验提供一个平台。正是纲要征求意见的期间,也希望各位校长畅所欲言,为纲要的完善献计献策,为今后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以开放促改革

许嘉璐

当前中国教育的整个状况,纲要都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无需我再重复。当前教育社会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在哪里?我谈谈这个题目。主要的矛盾在于我们没有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创新人才是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冲动、创新能力的人,它应该是成十万、成百万、成千万的人,我们没有培养出来。我们更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因为创新人才未必就是杰出的,杰出的在各行各业中只能是一两个。例如搞航天,不可能出一万个杰出人才,当出一万个杰出的人才的时候,这一万个都不杰出。比如搞IT,现在全国几百万人从事IT业,说出50万杰出人才,那就不叫杰出人才,最多的是优秀人才,杰出在一个行业里就是一两个,就是大师。

中国要可持续发展,要真正成为一个强国,在文、理、工、医、法等行业里都必须有杰出人才。我们办教育创造了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不过60年,包括耽误的一些年,我们能够在13亿人口的国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无论是美国还是当年的日本,以及现在的印度、泰国等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做到,我们做到了,这就是奇迹。但是我们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一般的人才,没有提供杰出的人才。人才也是一个金字塔,有顶尖杰出的就有下面比较杰出的,下面优秀的,垫底的是创新的,人人能创新。一个数控车床的操控者可以创新,一个汽车的维修者可以创新,一个会议的组织者、会场的设计者也可以创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体制的问题、机制的问题。

我体会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总的精神,诚如刚才顾明远会长所说,改革。怎么改革?以开放促改革。我们坐下来讨论怎么改革,讨论来讨论去都是旧有的经验和旧有的牢骚相互交换。真正根据纲要给我们校长松绑了,你们办学自主权再一次加大。怎么改?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改革靠着自身的改革、自身的思考已经是强弩之末,就如经济上的改革、国企的改革到后来不行了,怎么办?开放。外资进来,独资、合资,同样的机器设备、同样的劳动者,一改制产品质量上去了,经济效益上去了,职工的待遇也上去了。

会前我和江苏省的沈健厅长谈,他告诉我江苏省准备在江苏省内办11个师资培训中心,同时要不断组织教师到加拿大、美国、英国去做短期进修,这个“纲要”上要有,“纲要”实施之后国家要出钱组织大批的中学校长出去进修。但是进修要讲究方法,我们这些年教育的官员、教师、教授出去的还少吗?只看了表面,根本没有看到人家内瓤里的东西。我非常同意江苏省的做法,但是刚才我和沈健厅长说,去了以后不要一个上午看三所学校、两所学校,能不能两天你在这个学校里蹲着,从早晨学生入学一直到清校,看看人家校长怎么管理、老师怎么上课;征得人家同意,对主要的课程全程录像,回来研究,对学生的兴趣小组,他们有的叫group,全程跟踪。不果断的迈出这一步,我们只是主观想象,根据以往的经验怎么给孩子们创造适合的环境?力度我认为总是不够的。他山之石可以为锉,只是他山之石还是他山之石,还要根据我们自己的国土、我们自己的国情;但是至少还是要知道人家是怎么回事。近年来我发现在我们教育界流行的报刊上有很多东西说得振振有词,但是全是在误区里打转转。比如学生减负问题、学生书包重的问题,我不赞成这样的口号。

在这里我不能展开。中国几千年的经验,不吃苦中苦怎能做人上人?什么愉快教育,愉快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很高兴;高兴并不等于轻松,不是在课堂上逗着孩子玩。这些不深人到社会的底层去住上一段时间,用北京的话说“在胡同里头转”,只是座谈会、请人做个报告,是得不到真谛的。何况现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正在注意从中国教育中吸取经验,英国教育部2008年下了一道命令,让全英国的每一所中学要在2010年底以前和中国的一所学校结成姊妹学校,到2009年进展很慢,反对力量一堆,教育部部长在2009年再次谈到,我坚持不改,必须完成。为什么?他要以此开放他的改革。我们也是,也应该这样。了解国外的情况,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同时和外国同行接触也可以请进来,听听他们的看法,我们自己是一个视角,又请来另外一个视角,对问题的观察就可以更全面一些。我在和外国教育专家接触的时候,就有所收获,例如英国伦敦特殊大学,它不是残疾人大学,而是给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所偏好的。例如数学零分,但是手工特别好的学生,就会送到特殊学校去,一方面发挥了特长,一方面补了数学。和这个校长谈的时候,在场的还有伦敦大学的校长,我说我们正在国内给学生减轻负担,这两位校长说,英国学生负担也不轻,我们都是从负担很重的时代过来的。我说我们觉得孩子幼小的肩膀背书包太重了,现在要减轻书包,极端的在学校门前放一个磅秤。那个校长说,关键不在于书包重不重,关键在于书包里装的是什么;关键不在学生负担重不重,关键是学生为什么而累,在干什么。英国排名第一的一所学校是牛津大学一个学院的附中,学院的院长在这个中学开学典礼上讲,我们这个学校就是培养英国的领袖,就是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的;校长致词说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家长不要看你学生的成绩得了几分,这些都是暂时的,是动态变化的,我希望你们用三条标准来看孩子:第一条,这个孩子喜不喜欢这所学校;第二条,喜不喜欢他的老师,不是喜欢哪一个老师,而是喜欢任何一个老师;第三条,他在学校里勤奋读书五天,带着作业回家过星期六,你要问他这个星期你过得愉快不愉快;如果是得到了3个yes,那么你的孩子将来一定是成才的,这个学校一定是好学校。据我所知这个学校初中二年级的孩子做作业有时做到夜里三点,个别的孩子做通宵,上课打哈欠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孩子们都很爱这个学校,都很爱他的老师,一个星期中每天过得都非常愉快。我想他们的经验未必适合于我们,因

为他们把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分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这样分开,至少目前不能这样分开。经验不能照搬,但是不是可以多一个视角呢?

一句话,以开放促改革,我相信会有这么一天,我们的政策和法规允许,我们老的重点中学请一名英国有经验的校长到我这里来做副校长,既然诺丁汉大学可以请中国人去做副校长,为什么我们的中学就不能请一个外国人来做副校长?请进来也是开放。北京四中在春节以前柳一鸣校长已经把150个台湾学生请到他们那里上课,由四中老师上课,接着他要派150名学生到台湾去听讲,现在两岸还没有统一,这种交流也应该算是开放。总而言之要解放思想,要创新。什么叫解放思想?就是做前人没做的事情,常规里没规定的事情。改革开放是在教育方针、教育纲要指导下的改革开放,我们的教育目标、教育的理念那是不能更改的,如何实现我们的目标,方法是必须敞开思路。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第二点体会,体制也好,机制也好,经费投入也好,规章制度也好,还有今后教育部、教育厅所采取的措施,把老师带出去进修,请外国人来讲学等等这些对于校长来说,对于教师来说都是外在的。要实现改革发展纲要,要真正为国家培养上亿的创新人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我们校长、教师自身怎么办?需要具备什么?首先要树立观念,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杰出人才并非舶来品,不是洋货进口的。因为中国的儒家经典、传统文化,其实一直在强调创新,在提倡可持续发展。

有的时候人们没去深入的思考和联系实际,例如周易说“生生之为易”,什么叫生生?就是生了又生,连续发展,不停顿的发展。又有如中国古代讲究礼仪,这也是几十年来被误读的,好像礼是束缚人的,其实不是礼,是生活的范式,是生活的规律。每个人都生活在礼中,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才能,因为礼是不断前进的。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家庭、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人身上可以有不同的做法,这是允许的,礼本身也催生创新。如果说古代的事情我们无法复现,只是凭文献,那么拿生活中的事例就可以看出来。例如现在小伙子娶媳妇,手续之繁杂、场面之热闹和花样之百出,各地都不一样。人们就在这个礼中,反正要搞婚礼,要热闹,洋式也好,中式也好,全加上了个人的创造,礼庆公司给你包了,还征求你的意见,你还有什么要求,你的要求就是创新。中国只是200多年前进入衰落。禁锢,让中国一下子衰落了。其实在这之前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都走在世界的最前面,我们靠的是创新,靠的是杰出人才,不是舶来品,这个观念要扭转。因此,继承传统,吸取传统中适应今天的东西,和今天的时代相结合,就会催动我们的教育往前发展。我们丢掉自己的教育传统,时间长一点来说,已经104年了,也就是从1909年开始办,从把教学都改成洋学堂开始就开始扔。先是学欧洲,后来是学苏联,这些年全学美国。我们自己的传统呢?因此,我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校长要创造适合孩子的环境,就是要做领头羊,而不是做赶羊人。这很不一样。

我在北京郊区下乡的时候,在山西下放的时候,我是做了三次羊倌。当你让羊向西走的时候,它是背过的,但同样你向西走,它是跟着向西走。所以,老师要做领头羊,而不要做赶羊人,应该做激励者,而不做责怪者。领什么、激励什么?按照中华文化的传统就是学、思、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而未行还是不知。前一句话是《沦语》上的,后一句话是明代王阳明的。我不同意应试教育(这个说法),当学生就要考试,学生考试怎么叫应试教育,美国也是应试教育,英国也是应试教育,世界上没有不应试教育的。意思我赞成,词我不赞成。如果全是只注重学东西,学生就没了个性,个性顶多是他一百分我九十分,他化学比较好,我数学比较好。只有思才体现个性,你是这么想的,我是那么想的。学生思是为了学,无论是在学习上,关心公益上,还是参加集体活动上,还是在父母的教育、对老师的尊敬上都得以体现。所以,要培养杰出人才、创新人才必须要有个性,个性是在思和行上体现。我们很多教育的东西是不允许孩子思的,就是做题、背书。

同时,学生的尊严在哪里?不是不批评。尊重他的个性、尊重他的创造,尊重他的思和行就是他的尊严,“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孩子有了问题该批评的批评,该改的要改,批评是励的方法,而不是责的方法,这就是语言的技巧,表达的技巧问题。我对有些人的缺点也是指出过的,但不是责,而是励。怎么样领呢?怎么样励呢?我想就是树立我们老师和校长的人格魅力,由人格的魅力所产生的权威,权威不是行政级别给的,也不是报刊上表彰等等能够给的,归根结底特别是在孩子面前是你的人格魅力给的。在这里我大胆地提出一个想法,希望我们校长们好好的向万世师表孔夫子学习。孔夫子这个老师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联合国所公布的世界十大古代贤哲,第一名就是孔夫子。他既是校长,又是老师。学他什么呢?在《论语》上比比皆是,例如他多知多能,他不是只知道六经,他懂得驭,也就是司机,能开车,但是古代驭本身是礼。懂得乐,鼓瑟。当子路鼓瑟的时候,他是一个鲁莽的人,鼓得不好。他说鼓的瑟是我门里的人吗?于是别的同学就看不起子路,孔夫子又挽回,升堂入室,说他进我的门已经升到堂里,但是还没进到屋里,是不错的,挽回学生的威信。例如他对于自己不断的学习,学而时习之,子夏说过吾三吾自能,每天反省自己三个方面,给别人做事包括给国君出主意,给别人办事忠心吗?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心。古代的经典文献我再次阅读了没有?每天检查三次,这个精神其实也是孔夫子精神,同时孔夫子温良恭俭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人问孔子的学生,说你们的夫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学生答不出来,常常是这样,如果谁问你们的学生,说你们的校长怎么样?校长,校长,挺好的,说不出来,语言表达是有局限性的,孔夫子知道,说你怎么不说呢?说他没什么,不过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永远不厌倦,诲人不倦,不知道自己要老了,就像年轻人一样。他弟子说过孔夫子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整天高高兴兴,多知、多能,身为表率,谦虚。他问子贡,你跟颜渊比起来怎么样?子贡说不行,你说一句话,十个东西能全明白,一个理贯穿着,我呢听了您一个道理,我只能加倍,知道两个。孔夫子说你的确不如他,我跟你都赶不上颜渊,在一个学生面前说我赶不上你的师兄,多么谦虚。

所以,总体来说像孔夫子这位校长和老师,他是温而励,谁到他跟前都觉得很暖,但是远远看起来非常庄严,好像很严厉的样子。威而不猛,有一种凛然之气,但不是像张飞一样。恭而安,恭是敬,做事情怀着一种战栗、恭敬的心去做,小心翼翼,同时又是静的,安就是静。当然今天时代不同了,校长们做讲演该慷慨激昂就慷慨激昂,像我就不是恭而安。总而言之,可不可以在全世界都在反思自己当前的文化,在反思自己的传统的时候,我们从远处找一个榜样,就是孔夫子。现在我们让孩子们读《三字

经》、《弟子规》,恐怕校长们也应该拿出《论语》来,把它读一读,深深的品味它的话中之意、话外之意。但是我知道无论是《改革发展纲要》的实施,还是校长的实际工作,今后还有很多很多困难。就说“纲要”的实施,目前一个小小的问题——高校取消行政级别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当然这个取消不能简单化,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撤销环境是否具备等等是要好好研究。但是我就想哈佛大学是什么级?牛津大学是什么级?怎么人家办得挺好?恐怕哈佛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没级,400多年了。这个尚引起反弹,’那其他的呢?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环境还制约着我们的手脚,我们不能够简单的从事、草率的从事,但是必须改革。第二,各位校长,你们的办学自主权很有限,《改革发展纲要》就是要放权。但是当权有了,我往哪边走,又会引起老师们、家长们、同行、社会的议论纷纷,特别是网络时代,你一个中学的事情马上就变成全国的热点。但是我想摆在我们面前的不过就是两个选择,是顺从世俗,还是要和旧有的体制、机制、旧有的观念来一场博弈?我们尊重社会上每一个人的意愿,但是不能不看到世俗当中有一种看法近期看似是对的,是有道理的,但是只是近期的问题。比如哪一所学校独自的把教学的方法和对学生的要求变了,不按照旧有的考试的模式来教学生,校长的日子也不多了,家长就要找来了,甚至把学生领走,龙头没变,高考的模式还没变,所以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生来就是和困难作斗争的,有困难的博弈胜利了,前进了,那才乐在其中,乐的力量哪里来?仍然是让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些启发,还有再回到祖宗的怀里吸取一些历代杰出的教育家们给我们积累的乳汁。只有这样《改革发展纲要》才能克服各种困难,真正落实。

当各位校长不断地向高一级的学校和社会输送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苗子的时候,而这些创新人才真的能够到社会上扬其所长了,杰出人才的苗子真正到大学、到研究生阶段,慢慢培养成杰出人才了,那么那个时候是我们教育发展改革成功的开始,也是中国真正的强大的开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开始。

“我们的任务是使教育回归以育人为本”

柳 斌

这次论坛我觉得选取了一个非常好的题目,一个既有现实紧迫性又将对今后教育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题目。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个话题太重要了,也太沉重了。我们的校长们能够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来办论坛,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事业大有希望。刚才进门口,我就看见八一中学礼堂的门口有一块大的石碑,上面刻着一段重要的话:办教育的人要知教之所由兴,知教之所由废。一种教育的模式有它产生兴起的理由,也会有它衰落消亡的理由。科举教育就是如此。近30年是我国教育事业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成就最大、最突出的时期,义务教育由基本普及到全部免费,再到逐步向均衡发展的方向迈进,一步一步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脚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原来的1%、2%、3%,到今天的23%,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的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宏大目标,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那是十分辉煌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教育事业离人民满意的目标还很远,我们的教育制度还很不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还远非充满活力,甚至我们还应当永远的给我们自己提出改造我们的教育这样的具有挑战性的历史任务。现在各地都在追求优质教育资源,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有了优良的校舍、设备,不等于就拥有了优质教育,优质教育资源不只是优良的校舍、设备。只有在教育是科学的、是合理的这样的条件下,优质教育资源才能产生出优质教育,即教育的科学性加合理性,加上优良的校舍设备等资源才等于优质教育。

展望当今的教育现状,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学习承受了太重的压力,童年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在不少地方学习活动常常远离了学习者的现实生活,学习活动的整齐划一的任务常常偏离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自主、自由以及承受能力的差异。学习活动的要求常常违背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的教育能说是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吗?能说是符合合理性的要求吗?能说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吗?所以,大会确定这样一个论坛非常有针对性,非常有现实性,是一个值得我们花力气、下工夫去讨论、去研究、去解决的问题。

分数不是目的,应试不是通衢,升学并非一切,我们的任务是使教育回归以育人为本。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优势究竟在哪里?是力气大吗?是跑得快吗?是飞得高吗?是有特异功能吗?都不是。人在这场生存竞争当中取得了绝对的优胜地位,回看那些拥有羽翼的飞禽,拥有尖牙利爪、而且拥有巨大体能优势的猛兽,许多种类现在都已经濒临灭绝,被人类列为保护动物了。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呢?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人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当中创造了语言,并通过拥有语言的方式拥有了社会,拥有了维系和发展社会的德行、知识、技能、智慧,以及各种民俗法规,我们把这些叫做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动物界所没有的。这种世代相传的德行、知识、技能、智慧、民俗、法规等等东西使后一代人的发展始终处于前一代人所达到的高度的基础之上,即人的发展始终是后一代站在前一代巨人的肩膀之上。而昆虫鸟兽们,它们的悲惨之处恰恰在于他们除了基因的遗传之外,经验、知识的积累和进步甚微,可以说它们新的积累微不足道,每一代的发展几乎都是从零开始。那么人是凭借什么来传承德行、知识、技能、智慧、民俗、法规等等文化的呢?是教育。从原始经验式的教育到科学的现代教育,都印证着我们常说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道理。从这里不难看出,教育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教育的使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教育源于生活,因为它是从人类生活的历史深处走出来的。教育又高于生活,因为良好的教育应当推动教育教学的过程能使学习者拥有最具科学价值的世界观和最具方法论价值的智慧。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学习者远离了生活,一味地去应对考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失去自由、自主、积极进取的个性追求,失去对未知世界探究的渴望,我们的教育能够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吗?如果我们的教育老是把学习者驱赶到统考、统测、统练的产业链上,然后用分数这把尺子去对学习者进行统一的评价,像工厂生产标准件一样去对待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能够让人民满意吗?

有感于此,我们这些做教育的人,我们的校长、老师都应当经常思考,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的任务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如果这些都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那么我们都有必要对教育进行一些哲学的思考。分数只是评价学生习德的一个因素,如今却异化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以至于社会以功利为主,教育以考试为主,评价以分数为主,这样一种误区成了大势所趋。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想,一方面经过多年酝酿、讨论和实践,经政府多年的倡导和扶植,至今仍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素质教育在步履维

艰之中,毕竟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面前的一道希望之光。我们的愿望当然是国家应该加快发展。说愿望也好,说是我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呼吁也好,在这里我提出三点:

1.国家应当加快走向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步伐,加速缩小城乡、工农、体脑、贫富差别的进程。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因过度激烈的就业竞争而带来升学的压力,使教育不要过多的承担种种社会压力。

2.要重新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教育,改革我们的教和学的模式。为了使每一个公民德智体美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把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3.把学生、教师、校长从升学竞争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这是实现回归育人为本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实“把学生解放出来,把孩子解放出来”这个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了,最早是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来,他当时就写过“杀人的会考”,也写过“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提出了解放学生五大要求。所以,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现在,六七十年过去了,用陶行知先生的这些语重心长的话拿来指导我们目前的教育实践,指导我们目前的教育改革,仍然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在这里,我想具体的谈如何把学生解放出来。要把学生解放出来必须把教师解放出来,要把教师解放出来必须把校长解放出来。没有校长和教师的解放,学生也就很难解放。现在我们是用一个统考、高考的制度把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都捆绑在一辆战车上,如果要化解这个矛盾,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所以,讲到解放学生的时候,我想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做一些呼吁。

1.明确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是义务教育阶段。而现在“纲要”正在讨论,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素质教育的重点,我呼吁,应该放在义务教育阶段,至于义务教育后的那个阶段又应当把它看作两个类型,一个类型是升学预备教育,另外一个类型是就业预备教育。无论是升学预备教育还是就业预备教育,它们都应该有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要把素质教育的重点放在义务教育上。义务教育现在是九年,如果这九年里素质教育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我相信这样就能够为我们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打下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2.我呼吁要制定义务教育学校评估法,制定这个评估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明确规定不许向义务教育学校提出升学率、高分率、就业率等等指标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只对每个学生的品德、智力、体制、情操、素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负责,只对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负责。

3.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大力精简各种名目的考试,加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锻炼,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在重视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个性的差异作为丰富而重要的教育资源进行精心的研究和深入的开发。我们不是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吗?如果我们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标准件,杰出人才从哪里产生?教育的个性化,因材施教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的人才摇篮里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生机勃勃的状态。目前的改革形势应该说非常之好,尤其《该革发展纲要》正在讨论,今年就要公布实施,至少像江苏、山东这样的省份,他们有很多很具体、很实际的一些思考,而且形成了一些很重要的规定、制度。

我以上的这些呼吁,这些改革的措施,还需要一些地方、单位试验。教育的改革一定要十分慎重、十分稳妥,需要找一些地方做试点,经过试点取得经验总结提高以后再逐步推开。如果《改革发展纲要》实施的十年,能够成为一个推动教育回归育人为本轨道的十年,我想我们的民族将会发扬光大,我们的国家将会更有希望。

江苏持续不断地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些经验

沈 健

素质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战略,也是教育发展的难题,其目标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的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的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为根本的特征。多年来江苏全面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不断的推进素质教育,把学生作为未来公民的整体素质融入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积累了-,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做法是:

1.高起点的推进素质教育,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我们省提出了首先在小学抓落实,逐步扩展到初中,影响到高中的素质教育的总体发展思路。并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明确素质发展的目标,形成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研讨了初中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构建了涵盖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大板块的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框架。

二是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方向,确立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是课程的关键,形成了优化学科的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的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三是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的做法是第一是强过程管理,提高新课程实践的组织水平。第二是以市作为统筹来均衡推进,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管理的智能。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在针对素质教育将会产生重要影响的08年高考制度改革的方案当中,对于我们出现的在实际招生计划,填报文理志愿的考生取向生源和匹配的情况,我们在09年完善的基础上,今年将实施文理分开考试和录取。在这一点上,为了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形成一个正确的导向,我们首先明确,在没有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所有内容以前,江苏省的所有中学是不许文理分班。只有完成了以后,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来决定选文还是选理,包括他最后填报志愿,参加高考。第三,我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全省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第四,我们重心下移,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江苏省许多中学都已经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风格,还有自己学校的基础和特点,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第五,强化保障,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我们比较早的提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从小学的素质教育切入,强调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是明确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着力点,提出教师素质的优良化的要求,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要求,开展了全省教师基本功大赛,从抓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人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我们切实规范学校的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根据全省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全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负担的十项规定,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文件,对校园、教师的工作,对教育教学,对后勤和档案等的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使学校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积极推进了“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内容的地方立法。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全省教育系统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从高中教育抓起,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

强化督察处罚的力度,严格规范高中的办学行为,切实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2009年我们颁发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重申严禁下达高考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的时间,严格规范招生考试管理,严肃违纪违规处理等五项要求,并且查处了一批违规跨市招生的学校,进一步规范了全省高中的招生行为。但是从长远来讲,我们要通过深入实施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不断地提高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意识。我们现在正在做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我们继续严格督察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第二,我们加强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因为我们觉得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还是教师。刚才委员长也介绍了,为了提高我们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我们依托于师范研究型大学和全国的师范性高职院校,在13个省辖市都建立了省一级的教师培训基地。另外,我们在北美、加拿大的多伦多、在澳大利亚的布列斯班、英国都建立海外教师基地,我们计划通过五年时间,让江苏的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要接受一次以上的省级培训。我们一部分的骨干教师和中小学校长能够有机会让他们到这些海外教师培训基地,以及由这些基地所辐射到的地区,去进行实地的考察体验,开拓一下大家的国际视野,了解一下、交流一下中外在中小学办学方面的理念和教学的实践,相互取长补短。第三,我们要深化改革,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第四,我们注重实践,优化学生能培养模式。全面的规划和建设一批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和活动中心,到2012年每一个省辖市要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每一个县市区建设一个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鼓励一批学校形成自身的特色。

3.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江苏在全国率先举起教育现代化大旗,苏南地区坚持在教育现代化的旗帜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并发展为全省区域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区工程,使素质教育由学校行为提升为地方政府行为。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指标,启动了县级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评估,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由理论探讨向政府行为的飞跃,实现了由教育部门的主导向省委省政府主导的飞跃,实现了由一般性的号召向实质性推进的飞跃。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江苏教育的一个特色,省教育厅分别于2007和2009年对县市区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进行了现场评估。2010年2月,全省62个县市区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先进县市区的称号。

4.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素质教育。

江苏坚持把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带动其他教育教学环节的改革,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降低课程的难度,合理的设置课程,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也是符合教育部的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江苏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水平、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信息技术装备与应用、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课程改革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了课程规划管理和开发的能力,基础教育焕发出活力,促进了中小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招生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省在不断地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我省新一轮的普通高考方案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素质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有效尝试。

5.坚持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不断的强化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保障。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因为讲到江苏。大家可能从全国范围之内总觉得江苏各个县市区经济发展都非常快,人民都非常富裕。从发展的情况来讲确实如此,但实际上我们苏南和苏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这个差距可能不亚于东部和西部。这几年全省累计投入了140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40亿元,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是100多亿元,先后实施并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校校通和配套建设,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改善工程和特色幼儿园等系列工程,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省内所有的小学和初中均建成了合格学校,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办学的条件差距明显缩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显著提高。现在的苏北,是经济最薄弱的县区,看一下那儿的县中和苏南经济发展的中学比较起来,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基本上都没有差距,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对一个县、区域来讲主要还是县城跟乡镇包括中心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还是有差距的。另外,我们也重视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问题,切实的保障每一个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我们实施了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从2007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6000万元扶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到2008年已经实现了每30万人口的县区建有一所合格的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全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6%。我们实施扶贫助学的工程,2008年省和县的县级财政把对贫困生的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另外我们也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接受教育问题,省财政每年设立1500万元对外来子女的教育专项,全省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已经达到98,8%,而且其中85%都是在所在地的公办学校入学,跟其所在城市居民的子女享受同等待遇。这为全面整体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均衡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6.实施教师专业的培训提升工程,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江苏确立师资队伍在教师教育事业中的优先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省师资队伍的总量基本上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提高,教师教育的体系逐步走向开放。我们已经完成了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的过渡,新师资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质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逐步的提升。我们大力的实施了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工程和万名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的工程,苏南支援苏北,城市支援农村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明显提升。

在这个方面,我们主要是采用了:第一贴近教师发展的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比如我们集中培训,比如我们送教上门,比如教学研究、网络交流和出国考察。另外,我们也扩大规模,为更多的教师提供机会。比如我们针对薄弱地区的教师开展培训,对34个经济薄弱县已经完成了6万人次的教师培训。我们针对薄弱学校的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已经达到了3万人次,基本覆盖了初中各主要的学科。另外,把一些薄弱的学科、农村的教师,作为我们培训的重点。十一五以来,省一级的农村教师培训已经达到12.68万元。另外,我们对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在职去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另外,对新教师加强岗前培训。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稳步推进,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的不断壮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取得新的进展,再加上我们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稳固推进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都为我们稳定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教育,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第3篇:《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周年笔谈

张宁娟: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动了真格

2010年7月13日,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开启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以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成为这次大会和《纲要》始终强调的主要精神,人们敏锐地觉察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动真格了。

中央下了大决心。一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三次就教育发表讲话,史无前例;温家宝总理多次就落实《纲要》提出明确要求并就一些重大教育改革问题作出批示;刘延东国务委员先后召开了几十次会议,作出了上百次批示。国务院先后成立了包括党政群系统20个部门在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以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方针和政策措施,并加强相关的调研、论证和评估。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召开了本地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本地教育规划纲要。对于教育改革,中央领导之重视、组织保障之有力、各地贯彻落实之迅速,前所未有。

改革啃了硬骨头。面对教育改革中难点问题,《纲要》没有回避,体制改革更是迎难而上。《纲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教育纲领性文件都更加强调改革,不仅将改革的内容渗透在方方面面,而且还专门设计了六章体制改革内容、十项改革试点任务。为攻破难点,啃下硬骨头,改革设计者花了大心思,力图使每项改革试点都剑指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分层次推进,分类别试点。可以说,与以往教育改革相比,此次教育体制改革既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大胆推进,又深谙改革风险,小心试点。改革设计之科学、涉及范围之广、参与单位之多,前所未有。

成效有了初体现。《纲要》颁布以来,各部门各单位合力推进,重拳出击,促成了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从《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再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的出台,实际上已经在解决学龄幼儿入园问题、4%投入问题、职业培训问题等方面有了切实的推进。

一年来的教育体制改革,人民群众既看到了中央改革教育弊端、促进教育发展的决心,也唤起了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希望在这份决心和热情的推动下,我国教育改革不仅要动真格,更要见实效,能够使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又一次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改革进程中再开先河、再创辉煌。

马延伟:我国教育决策机制的重大创新

2010年11月18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国务委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为委员颁发聘书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既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的重要行动,也是推动《纲要》贯彻落实的重大制度创新。

首届咨询委员会由64位委员组成,分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终生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办学体制改革、保障体制机制改革、省级统筹综合改革10个组开展工作。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委员来源和构成。64位委员中,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0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18人;国务院参事4人,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同志更是承担了办学体制改革组组长职务;现任或曾任民主党派中央、人民团体副主席的12人;曾任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有19人;曾任大中小学校长(书记)的有24人。

委员来源充分体现了高层次、多领域、跨部门的特点,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经济、社会等多个学科。能聘请这些人士担任教育决策咨询机构的委员,这本身已经是对社会各界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次广泛动员,更是让社会各界持续、有效参与教育民主决策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除了广泛性和权威性,委员来源的多元化也引人注目。朱清时、杨东平等一批经常对中国教育现状发出批评声音的人士也进入了咨询委员会,这表明该委员会一种开放的姿态和民主的取向。杨福家、施一公、吴建民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将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创新带来先进的理念和经验。

咨询委员会的特殊地位和咨询委员的特殊身份形成了快速信息传递机制,这将极大提高国家教育决策的效率和效益。据悉,目前咨询委员会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广泛调研推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全面启动实施。各个工作组已经累计开展调研50余次,覆盖了东中西部20多个省(区市),咨询委员的特殊身份使他们能够听到基层最真实的声音。而那些身为民主党派领导人、国务院参事的咨询委员,还利用各种公出机会顺带开展教育问题调研,这种类似“微服私访”的调研方式使他们及时了解到了基层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并深入开展研究。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章程》规定,咨询委员可“以咨询委员身份独立或联名直接向领导小组提出意见、建议和报告”,这意味着教育基层最真实的声音可以通过咨询委员直接送达中央各相关部门和决策者。因为,“领导小组”是由国务院成立的教育改革发展协调机构,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20个部门组成。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主要职能是对国家重大教育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评估,提出意见建议。强有力的协调机构与高水平的咨询机构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体制,就能保障教育决策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更加符合教育自身规律、更好地反映社情民意。

成立国家教育咨询机构在我国尚属首创,其工作机制、运转模式仍在探索之中。这方面的国际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比如,日本曾成立中央教育审议会作为文部省最高教育政策审议机构,成员均从有学识、有名望的社会各界人士中产生,先后提出了30多个教育改革报告,参与了日本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审议,在日本战后五次重大教育改革中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于1981年成立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由政府官员、教育专家、专业协会负责人及社会精英组成,提交了《国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咨询报告,全面推动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期待我国的教育咨询委员会也能够通过高水平的研究论证,拿出高水平的咨询报告和意见,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刘俊贵:如期实现4%的目标

是党和政府的庄重承诺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是长期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优先发展教育就必须进一步将教育支出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4%。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科学发展、保障与改善民生和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的意见》,召开了全国教育投入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将教育投入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回首过去的一年,按照《纲要》的总体部署,国务院及各部委坚持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政策先行、机制创新的总体原则,围绕增加教育投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4%目标的如期实现胜利在望。

一项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如期实现4%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4%目标的提出由来已久,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配套政策支撑迟迟未能实现。《纲要》发布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民意,迅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固有政策的执行力度,如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另一方面在长期制约教育投入的财源问题上做文章,如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等。

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为如期实现4%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建立在分税制基础上的财政体制决定了实现4%的决心在中央,实现的关键在地方。《纲要》发布以后,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如新疆专门将地方教育费附加提高一倍,同时提出考核地方教育投入不仅要考核全口径教育投入,更要考核地方自身的一般性财政收入用于教育的比例;浙江省确保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到2012年达到21%以上,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广东省明确提出从2010年起,各级财政都要逐年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1个百分点,力争到2012年达到22%以上。

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与期待为如期实现4%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民群众对4%目标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是党中央、国务院下定决心如期实现4%的动力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4%实现过程就是一个民众意愿与政府决策良性互动的过程。以沈士团、纪宝成等为代表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上不断反映群众呼声;民间专家学者积极剖析4%未能实现的原因,提出了统一内外资教育费附加、将土地出让金收入部分专项用于教育等建议措施,为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出台提供了智慧源泉;广大群众结合自身的教育需求,推动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目标只是为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要而设立的阶段性目标,而不是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不断迈进,4%必将在教育的发展中被不断超越。

孙智昌:夯实各民族大团结基础

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是民族教育事业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纲要》在民族教育部分用专门篇幅强调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一年来,在《纲要》的指引下,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适合各学段学生学习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进课堂,中央统战部、中央政法委、国家民委、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班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意见》得以实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教育主题活动,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的基础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一正确理论指导下,各民族师生和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让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民族团结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措施。小学的“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初中的“民族政策常识”,高中的“民族理论常识”,中等职业学校的“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以及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渗透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已经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

创办内地民族班,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在民族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夯实民族团结基础的重要举措。这一政策实施以来,已为少数民族地区累计培养输送各类建设人才26万名,他们政治思想坚定、文化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全面、业务能力强、眼界开阔、爱岗敬业,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一支重要力量。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生动而有效的形式。藏区和新疆大力开展的“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好”和“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将党的恩情、民族团结、热爱祖国、改革开放的暖风吹入人们的心田,极大地激发了各族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热情。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携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促进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于素梅:促进与维护学生健康刻不容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看出,国家已经把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问题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

《纲要》颁布实施一年来,围绕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启动了体育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顺利完成了监测方案的研制,并将在2011年9月份在全国推进该项监测工作,这项工作将对推动体育教育质量提高,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纲要》提出的“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全国六个省市做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修订的调研工作,为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进一步完善法规条文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其实,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国家一贯都很关心和重视,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七号文件),明确提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强调“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纲要》的颁布,使《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也更进了一步,为提高《标准》测试与数据上报质量,教育部组织全国体质专家开展了《标准》测试九大问题的研讨,为保质保量地做好全国学生的《标准》测试提供了重要指导。

为贯彻落实中央七号文件和《纲要》提出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推动“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广泛开展,2011年6月3日在重庆市召开“2011年阳光体育科学健身校园行活动启动仪式”,该活动还将陆续在北京、山西、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南、重庆、云南、西藏、新疆等11个省(区、市)的110所学校举行,参与的学生将达到几十万人次。通过活动的开展,将促使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走向操场,以科学的方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全国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

然而,尽管当前各项方针、政策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仍不容乐观,问题何在?实践告诉我们,在落实文件精神和方针政策的时候,出现了折扣性执行现象,甚至出现有虚假上报和形式化现象,如经调研发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数据上报工作,部分省市出现有弄虚作假现象,阳光体育运动推进工作出现有形式化现象,依然有不能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体育课时现象等。这些问题与现象的出现,对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也说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非易事,它赋予了人们诸多的责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家长的身体力行,学生自我运动兴趣的形成,国家的政策导向等。作为学校的领导与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纲要》和中央七号文件精神,不仅要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向操场,带到大自然中,带到阳光下,更需要培养身心阳光的青少年。

平安是确保学生健康的前提。接二连三的校园安全事故告诫人们,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滞后,已经不同程度地在以学生的生命为代价,唤醒人们对安全防范的无条件关注。昔日的阳光少年,因校园运动场地的局限被老师带到公路上晨跑而命丧黄泉;因学校楼道设施不完备,又缺乏自救能力而出现校园踩踏事件;……如此令人汗颜的安全事故发出了无声的语言: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和立法建设已迫在眉睫。学校领导、老师对青少年学生再多一份关爱,安全意识再提高些,安全防范措施再得力些、有效些,维护学生的安全再积极主动些,安全事故就会远离校园,我们的青少年儿童才能有望实现真正的健康发展。

邓友超:可爱又可信的“后”一代

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a

党的十六大以来,从“8号文件”到“16号文件”,从“四个新一代”到“三个紧密结合”,从提醒“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复杂”到提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问题”,从育人为本到德育为先,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重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问题,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指明了方向。

一年来,教育部门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围绕《纲要》,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丰功伟绩,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启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实施以“双百人物”、共产党员命名中小学班集体活动,引导中小学生了解党的历史,学习革命先烈;联合科技部、水利部等有关部委建设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推动省部级党政领导到高校作形势报告20场,受到大学生欢迎;启动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育人工作迎来了新的局面。据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滚动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依然是广大中小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

一批批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又有近4万名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超过90%的首届免费师范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众多的学子还在传递着支教扶贫的接力棒。

一个个重大事件检阅着我们的“后”一代:上海市87%的大学生主动报名志愿服务世博会,他们的杰出代表“小白菜们”以优异的表现赢得了世人的赞许;四川省1.8万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灾后重建,承担完成了受灾村90%以上的灾情统计工作。

一个个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在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有的品学兼优,有的舍己救人,有的扶危济困,有的奉献社会;湖北“大学生群星”现象引起广泛关注。这集中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精神风貌。

人们习惯把现在的大中小学生称为“后”一代,这种特殊的称呼意味着,他们将受到各方面更多的关注和评论。事实再一次证明,“后”一代不是垮掉的一代,正如我们和我们的先辈没有垮掉一样。相反,他们已经用信念、激情与责任,表明了自己是无愧于党的期待、无愧于人民的厚望、无愧于时代的召唤的一代。

当然,和任何一代人一样,“后”一代也有不足,比如迷茫、自我、享乐、索求等。但这些不足,有的是时代病,有的是成长中的困惑。绝不可因此而误判一代人。

现如今,国与国之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面临新的形势,也更有战略意义。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切实尊重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在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中培养人。广大“后”一代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掌握过硬本领、锤炼品德意志、学会共同生活、提高综合素质,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今天的“后”一代,必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生力军。

储朝晖:突破薄弱环节实现民众希望

长期以来,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整个教育体系最薄弱的一环,“入园难、入园贵”的声音不绝于耳,子女入园难成了一种“民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学前教育的“短板”现状,明确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明确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策略。一时间,学前教育成为新闻价值较高的教育热点问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纲要》颁布之后,如何落实,怎样落实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温家宝总理2010年11月2日深入北京的幼儿园进行调查,了解到学前教育在贯彻《纲要》精神上依然存在一系列具体问题。次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明确表示:“办好学前教育是群众的希望,是政府的责任。”

会后,国务院先后发布“国五条”、“国十条”,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简言之,就是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学前教育当成自己的分内事,把吸纳民间资源创办幼儿教育当成一件好事,把建设好幼儿教师队伍当成重要的事,把增加投入作为检验是否真正重视幼儿教育关键的事。这样才能突破一些长期困扰学前教育的老大难问题。

国务院的连续发文成为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动员令,也成为贯彻落实《纲要》的突破口。教育部成立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启动“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中央财政增加投入。各地普遍建立了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以县为单位编制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部分地方学前教育事业经费接近同级教育事业经费9%,落实幼儿教师的培养和地位提高措施,完善发展幼儿教育的政策法规。

一些长期关注幼儿教育的人们,用“春风到了,尚待化雨”形容一年来幼儿教育的发展,中央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使学前教育事业出现新气象;同时,学前教育的公平、质量、广覆盖、保基本依然有一段艰难的历程,幼儿教育的发展能否真正摆脱社会上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运动情结”,学前教育的政策春风能否真正化作细雨滋润学前教育事业健康稳健发展,这些都需要各方面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

高慧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意志

均衡发展是我国近年来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010年7月,随着“全国教育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这种国家意志切实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建立新机制。推进区(县)域内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2011年上半年,教育部分别与北京、上海、海南、广西等17个省(区、市)人民政府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在省部级层面上进一步强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备忘录确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责任和任务,突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下半年,教育部还将与其余各省(区)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构建政策体系。在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前提下,2011年,根据《纲要》的要求,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分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分规划,与有关部门一起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深化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教师国培计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10年,中央安排了100亿元用于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11年将继续加大投入,充分表现出中央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支持力度。

惠及每一名学生。无论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或是弱势群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使他们从中获益。2011年,全国约1.3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和教科书费,约3000多万农村寄宿制学生免除了住宿费,约2800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免除了学杂费,一些省同时免除了教科书费,惠及2234万学生。2011年,全国有1167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比2010年增长12.7%,在总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比2010年略有上升,达到79.2%。

教育寄托了千万个家庭的希望和福祉,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为民造福的世纪工程,就是民族腾飞最大的奠基工程。

杨莉娟:减负——为学生的幸福奠基

“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限制和压抑了其个性生命力的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当前及未来教育提出的发展任务。

《纲要》明确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继而进一步具体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年的时间虽短,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在落实《纲要》要求,大力实施减负所创造和探索的新经验、新模式,减负的成效在某些地方已初露端倪。

这一年,教育部进一步强化督学责任区责任,督促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规范办学行为;相关司局积极问计于民,向公众征集“减负”良策;召集中央各大媒体开展“落实规划纲要基层行”,对代表性区域内的减负情况采访报道,传播减负理念,回应公众问责。

这一年,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跟进,强力推进减负的落实,开展了“减负提质”或“轻负增效”的各种探索与尝试。上海市编制《中小学生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南》,引领教师编制解释性强、类型丰富、科学合理的作业,以优化作业等举措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浙江省以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区域整体推进担当减负使命,重点针对学校超标、超时、超量、超限等不规范办学行为提出“六个严格”(严格开设课程、控制作业量、补课、规范考试、确保休息和锻炼时间、规范招生)、“六项制度”(试卷评估制度、健康通报制度、负担责任追究制度、负担征求意见制度、学校活动公示制度、家校联动机制)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为减负领航保驾。

这一年,各地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且符合自身实际的聚焦课堂减负提质、丰富校园文化强化素质、着力内涵发展的学校典型。他们解放思想、具有“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智慧,不等待,不观望,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如浙江绍兴建功中学通过“四优化一提高”来促进课堂质量提升,通过“制订三年规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浙江宁波淮河小学以深受孩子喜欢的“阳光、动漫城”为载体,以阳光体育为核心,构筑丰富课外活动,和谐校园文化在内的阳光教育,给学生自主发展、个性特长发展以成长空间,丰盈学生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这一年,还有很多地方加强多方联动,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念凝聚社会、家庭来形成减负的合力。“轻负高质”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如杭州市下城区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各中小学也主动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人理念和方式,努力转变家长的观念,争取家长的理解,配合学校做好“减负”工作。

这一年,尽管也曾遭遇方方面面的阻力,尽管减负还较为“显性”“粗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们仍然能在很多地方欣喜地看到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场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精神风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应更多地给予儿童欢乐、幸福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只要我们矢志不渝地秉承这样的育人宗旨,具有为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减负就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也不是久治不愈的“绝症”,我们同样可以有所作为。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让莘莘学子拥有对学校生活的美好体验,我们同样可以期待。

燕学敏:着眼未来,

创造职业教育美好的明天

我国职业教育近些年有了长足发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即“一形成、两满足”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

《纲要》实施一年来,为实现“一形成、两满足”的战略目标,教育部先后制定出台了9项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研究制定了《关于制定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的原则意见》、修订了《职业教育法》、制定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政策之多、变革之急、手段之新创职业教育历史发展之最。

《纲要》实施一年来,政府、企业、学校通力合作、各负其责、上下齐心、形成合力,共同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政府统筹规划、企业协作指导、学校创新实践,职业教育发展更上新的台阶。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先后建立了6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组建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行业职教集团400个。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培训设备、专业的职业教师队伍。为了大力改善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国家号召各地政府出台相关保障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建设。如福建省、江苏省、海南省都在教育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上有好的政策引领,下有好的环境奠基,树国内一流职教示范,创国际一流职教品牌,不再是南柯一梦。

构建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去“人需要工作”的就业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科技的发展形势。一年来,职业教育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与培训模式,培养“工作需要的人”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下,如今的职业教育一改“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的尴尬局面,正以崭新的面貌,昂首挺胸、阔步迈进美好的明天。

燕学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王晓霞:多渠道升学更阳光招生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仅是《纲要》中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国家组织开展教育改革试点的重要领域;不仅是一项关乎千家万户福祉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为国家选拔各级各类人才的发展战略。因此,努力实施多渠道升学,更阳光招生,促进高考招生公平公正,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多渠道升学是指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机会,让他们通过高考、自考、成考等多种途径接受普通本科、高职教育或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等;或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即形成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并存的招生录取格局。同时,开展继续教育课程认证、学分积累和转化试点,探索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逐步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为此,一年来,根据《纲要》精神,教育部启动了“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项目,继续推进“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湖北省还开展了高等学校对口接收中职毕业生招生考试改革试点。

为促进高考招生公平公正,《纲要》颁布一年来,教育部、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分别采取了一系列“阳光招生”措施:

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深入推进“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促进不同省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为进一步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文件,对中学生学科奥赛和科技类竞赛、体育特长高考加分项目进行政策调整。探索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素质教育有机衔接,并根据《纲要》试点先行原则。浙江省在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试点“三位一体综合性评价招生办法”,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高考有机结合,自主录取,开展普通本科和高职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以不同人才需求标准选拔不同素质人才;云南省从2011年起则实行“教授说了算”招生录取新模式。

当然,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教授说了算”,都努力遵照《纲要》精神,本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公开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办法、程序和结果;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总之,一年来,教育部、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实现多渠道升学,更阳光招生,促进高考招生公平公正方面不仅取得了大进展大突破,而且大力推进了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但是,要进一步落实《纲要》精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还必须整体设计,稳妥推进,进一步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刘在花:谱写创新人才培养新篇章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纲要》实施一年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成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领头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高等院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和计划为平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农科教合作培养人才计划”等。积极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各高校积极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理念和模式,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如:北京大学建立了基础学科项目组,清华大学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2010年,配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140多所高校增设了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产业,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比例,积极筹备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目前,初步形成《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框架》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以着力加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启动实施新一轮“985工程”、“特色重点学科项目”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学科设置管理模式和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办法》、《公开选拔高等学校校长的工作方案》的研究制定等工作,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有力助推器。所有这些举措给高校人才培养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人才培养活力,打破了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的壁垒和种种限制与束缚,为人才培养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学校与学科建设以及学校制度等方面展开,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了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为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充分发挥了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对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推动和保障作用,加快了我国教育事业各级各类人才发现、培养和开发力度,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紧缺人才以及其他各级各类人才。

宋时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们一直在努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服务指导等方面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了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不断出台,高校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1年5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确定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五项措施。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5月3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始终把高校毕业生放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高度,强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落实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全力做好促进就业工作。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调整完善了支持和促进就业税收政策。新政策已经于201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此外,国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例如,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三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等。

教育部从政策上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就业。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等等。不少地方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毕业生就业。例如,为鼓励今年北京地区22.9万名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创业,北京市即将出台“社保补贴”、“实习补贴”、“减税”、“批贷”等系列政策。

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就业不仅关乎自身生计,更关乎社会民生。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关怀下,高校毕业生应积极应对当前的就业困难,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杨希洁:发展特殊教育是政府的天然职责

我国现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为残疾人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利诉求,对促进我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特殊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单列章节的形式对特殊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规定,其中特别提到一句话:“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这句话具有非凡的意义,原因有三:一是将形而上的“重视”切实转变成各级政府要承担的具体工作,重申发展特殊教育不是慈善事业,而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二是明确提醒各级政府,发展特殊教育不是“未来工作重点”,而是现在、此刻、即时并且要坚持做的事;三是提示政府自身以及社会大众,要考核政府是否尽责,要对政府官员评绩或者诟病,不妨看看它的特殊教育发展如何。

这句话产生的效益是显见的:今年,在我国90%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的“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都提到了特殊教育。尽管仍有那么点数字上的遗憾,但比之往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无疑有了“量”的飞跃。

此外,为了更好实现《纲要》中提到的特殊教育工作重点任务,近一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除了投入大量资金用以新建和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外,还注重为广大普通学校提供各种人力和物力支持,帮助其更好地接纳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还需特别提出的是,教育部、残联等相关部委正在积极修订两部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法规政策,并拟在近期出台。这些法规政策必将更好地督促各地政府落实特殊教育的各项工作,使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益获得切实保障。

回过头说,细品各地“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描述也是有意思的事:有些地方政府勾勒出清晰的发展框景,有些地方政府提出明确的工作重点,但也有些地方政府只是复述了中央的精神——“重视、关心特殊教育”。再细琢磨,特殊教育工作规划比较清晰的地方政府似乎其实际的特殊教育工作发展也不错。再天马行空想象一下,如果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都能向经济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看齐,写得那样富有数字色彩,那样具体可操作,那样令人有方向感,特殊教育肯定会迎来全面的质的飞跃!

李新翠:增添教师队伍建设宏伟蓝图的

浓墨重彩

弹指一挥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一年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纲要》中保障措施的首要任务。回眸这一年,纲领得以践行,誓言得到履行。《纲要》实施一年来,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的宏伟蓝图增添了笔笔浓墨重彩。

以强化养成教育和教师考核为重点,增强师德建设的实效性。《纲要》明确规定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内容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和教师相关的评定中具有一票否定制。2010年,共有10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22位提名奖教师诞生,他们的先进事迹是对“师德是教师队伍的立命之本”的最好诠释。

以“国培计划”为引领,着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国培计划”是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纲要》启动的第一个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的重磅出击。其规模之大,层次之高,投入之多,效果之好,影响之深彰显了党和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心和信心。2010年,全国共有中小学教师115万人享受了国家投入5.5亿元的盛宴,其中农村教师110万人,占参训教师总数的95.6%,80%的学员为之高歌,为之喝彩。“国培计划”上演的这部“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的大戏格外耐人寻味。新年伊始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为未来教师培训的格局和道路指明了方向。

以“特岗计划”为示范,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自2006年“特岗计划”诞生以来,共有23.7万名有志青年踏上22个省区、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的这一特殊岗位,87%的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选择留任当地,顶起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5.3%的天空。这一批批有志青年,为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带了出路和希望,为那一双双渴求的大眼睛带来了光明,为教师队伍短板增添了力量。无疑,这一妙方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效果那是响当当。

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并终身从教。今年是免费师范生政策丰收的季节。四年来,约4.6万名学生成为光荣的“免费学子”,截至2011年6月8日,全国10597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中已有10492人(签约率为99%)带着终身从教的信仰,伴着人民的期盼和呼吁,走向基层走向祖国需要的地方。“我们准备好了!”是首届免费师范生对祖国和人民的响亮汇报。沿着部属师范大学的康庄大道,新疆、江苏等地也在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如何进一步扩大免费师范生试点范围,如何使走向岗位的免费师范生脚踏实地为基础教育贡献力量需要思量思量。

以绩效工资和周转宿舍为抓手,全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绩效工资和周转宿舍使教师地位待遇提高的梦想照进现实。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共有1051万名在职义务教育教师和382万名退休人员。中央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开展中西部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2011年增加到15亿元。在中央的号召下,天津、新疆等地不断探索中青年教师住房问题出路。如何发挥“干多少,拿多少”导向的绩效工资对教师积极性的激励作用,还需细致研究。

推进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切实加强教师管理。“国标、省考、县聘、校用”为特征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得到切实推进。部分试点地区正研究制定试点方案,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备受瞩目的五年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试行,打开教师队伍的出口,无疑将为教师队伍增添动力和活力。

一年间,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宏伟蓝图的绘就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待到“中长期”时,我们期待这一宏伟蓝图的华丽登场。

周培植:让德育回归生命的本真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意义重大。用企业家牛根生先生的话来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废品,无德无才是危险品。” 陶行知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他们的话代表了近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价值取向——德才兼备,品德为先。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与变化。在我国社会转型中,这种价值取向受到冲击,随之而来的是道德教育“假、大、空”现象,或者说“沙化”现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一片社会责问声中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面对现实,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从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独特视角,审视当下德育危机,思考社会需求与孩子变化,以及自身行为的意义,逐步让德育回归生命的本真。

一、作为生命存在的学生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江湖郎中碰到一个驼背的人,声称自己可以治好他的残疾。他找来两块门板夹住病人,用力一压,背果然变直了,但人也死了。寓言中的郎中因为没有看见症结所在,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方法,结果不但没有治好病,还断送了病人的生命。德育也一样,不问原因,不究症结,轻者没有效果,重者损害学生的人格和灵魂健康。了解学生应成为德育工作的基点。学生是一种生命存在,这是了解一切学生的出发点。也只有从这里出发,德育才不会背离初衷。

1.生命是整体的存在

生命有多方面的需要,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等等。教育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主旨,就应当把个体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就应当把教育生活当作是个体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关注生命个体的全部内容和全部过程,除了关注他们认知的发展,还要关注他们的能力、情感、兴趣、需要等,使个体得到整体性的发展。

2.生命是有差异的存在

由于遗传、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个体的生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育要将精神成长的主动权还给个体,充分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个个体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并尽可能给每个个体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生命潜力。

3.生命的发展是自主的

生命个体最基本的关系与活动有两大类:一是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和实践性活动;二是与自我的关系和反思、重建性活动。从生命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后者的自主性、主动性更强,对生命个体的发展更为重要。教育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创造一种有利于自主性发展的情境和途径。

二、立足生命原点的德育

过马路不能闯红灯,连幼儿园的孩子也知道,但在中国,却经常发生行人人行道上闯红灯被撞的事故。这跟“贴标签”、“走过场”、“搞运动”、“快餐化”的德育不无关系。如中小学的校训,诚朴、求实、勤奋等出现频率很高,而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不给别人添麻烦等内容却很少提到。再如对孩子的要求,幼儿园时期要求孩子追求真、善、美,大学时期却要求他们养成自觉叠被子等习惯。前者因为远大而脱离生活所以收效甚微,后者因为细微所以触手可及,并且因为触手可及而成效显著。德育必须回归生命,必须释放孩子的天性。只有立足生命原点的德育,才是真正好的德育。

1.培养完整的人

从德育的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来说,学生的道德发展不仅为了人的社会性发展,为了社会需要,更直接地是为了个体的生命成长,因此,道德教育不仅要把个体的、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文化的人,而且要把人培养成基于他自身条件的、精神发育良好的有个性的独特生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德育要发挥享用功能和个体化功能。

2.完满精神世界

从基础道德和精神品格来说,德育要追求人的精神品格的整体建构,而非各种零碎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聚合。因此,德育不仅要从基础品德入手,植入和固化基础品德,还要抓住基础道德培养需要遵循的核心价值观,为完满人的精神世界奠基。

3.支持潜能实现

从行为改善和潜能开发来说,德育不同于一般知识的传授,它更强调主体对外部影响的反思与体悟。因此,中小学德育在通过外部影响来改善学生道德行为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为学生道德学习潜能的实现提供支持性条件和引导,要让德育成为道德学习潜能生长和强大的土壤。

三、合众聚能促成四项转变

任何孩子都不可能脱离家庭、社会而存在。来自社会、家庭、教育系统方方方面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在冲击着孩子的心理,影响着学校教育,使得当前的德育像是“戴着镣铐在跳舞”。要提高德育实效,必须综合治理。只有当全社会的资源共同朝向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服务于孩子的终身幸福时,才能确保德育工作取得真正的实效。基于此,杭州市下城区从四项转变入手,通过一己之力,聚众人之力,让德育渗透在孩子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在耳濡目染中释放出能量。

1.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走向“造就精神丰盈的人”

这是我们对德育指向的重新定位。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基础部分,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常抓不懈。但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基础之上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归属,学校德育应以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和生命境界为终极指向。

为此,教育局专门颁发《关于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积极营造和谐沟通、宽容理解、积极向上、其乐融融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从中获得富足的精神生活、厚重的文化底蕴,努力造就精神丰盈的人。我们在“三个更”上花了大力气。

一是让学校德育更科学。加大德育课题的研究力度,由教育局德育研究室牵头申报了《建设学生美好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小学新班集体建设的研究》等课题,组织全区学校申报子课题,开展德育校本研究。

二是让教师职业更幸福。“阳光教师”系列活动是为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而开展的。活动中,教育局和学校两个层面都对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生活质量给予了充分关注,采取改善工作和学习环境、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组织专题讲座、开展观摩交流活动等举措,不断提升教师的身心健康、职业道德、自我发展水平,竭力激发教师职业热情和事业成就感。

三是让学生成长更快乐。在开展“阳光教师”系列活动的同时,又启动了“快乐少年”系列活动。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唤醒学生的美好心灵为重点,分“寻找成功,体验快乐”“欣赏成功,分享快乐”“追求成功,创造快乐”三个篇章展开。这一活动让更多孩子感受到成功带给他们的欢乐和希望,享受生命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

2.从单纯的道德教育走向更丰富的文化教育

这是我们对德育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我们认为,面对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德育不仅仅是单纯的道德教育,而应该将德育放在文化的大系统中来实施,赋予德育新的文化内涵,以文化的魅力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由此,我们将德育理解为一种更丰富的文化教育,将德育体系建构理解为一种文化建构。

一是挖掘学校文化特色。一方面,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后备干部论坛、校长沙龙、校(园)长书记读书会、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文晖论坛)等途径,更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另一方面,由局德育研究室牵头组织有关力量,深入到全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包括总体思路、重要载体、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进行调研,及时发掘亮点,总结提炼,推动“一校一品”格局的形成。

二是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坚持以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价值观,调适引导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先后成立八大“金太阳”艺术特色分团、五个科技特色学校、五个校外体育传统学校,每年开展一次主题读书活动,组织和指导广大中小学生参加各种文艺、科技、体育、读书比赛和交流、展示活动,使他们的课余生活充满文化气息。

三是打造家校合作文化。在对全区中小学家长会现状调研和分析基础上,出台并实施《关于推进家长会改革与创新的实施意见》;开展家长会创新课例光盘、教案评比,形成物化成果《家长会创新50例》;深化“智慧家教871工程”,以“智慧家教直通车”的形式深入到8个街道和71个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积极探索“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的家庭教育指导新模式;开发出特殊教育、幼儿教育、新杭州儿童教育等不同版本的家庭教育普及教材,不断增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科学性。

3.从书本知识的传授走向真实生活的体验

这是对德育过程的重新认识。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改进学科德育的同时,更强调让学校德育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认识、领悟、情感和生命体验形成个体的态度、个性和信仰。重点抓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这是学校德育走出书本、走出课堂的前提。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轻负高质”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行政管理力度。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学生课业负担、体卫艺工作、学生体质等专项督导,并在专职督学“随访督导”的基础上,设立“轻负高质”督学责任区,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在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中实施“加重学生课业负担”降星级制度,凡发现中小学有违规办学行为,将在办学水平等级认定中降低星级,加大整改力度。

第二,拓展学校德育课程。专门成立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组,并以课题招标形式,聘请高校院所的教育专家进行专门指导。目前,下城区已有80%的学校开发了自己的德育校本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扎染、京剧、书法、水墨画、羽毛球、口琴、铜管乐、法制和荣辱观教育等内容。

第三,开辟校外活动阵地。以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阵地,开辟众多校外活动阵地。目前,有少年农校、陶艺、丝绸文化、茶文化等区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12个。引进“青少年空间”试点项目,成立了青少年劳技科技中心,实施“馆校共建”第二课堂实践计划,不断拓展青少年的学习空间。

4.从学校常规工作走向统摄学校工作的灵魂

这是我们对德育的管理变革。现实中总是强调“德育首位”,配备专职分管领导,设立专门的中层部门来落实德育工作,也总是倡导“全员德育”,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德育,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逻辑悖论,即往往将德育当作学校众多重要工作中的一项工作来操作,而校长——学校的“一把手”往往被孤立于所谓的全员德育队伍之外。我们认为,这是德育的悲哀,也是学校管理的悲哀。

为改变这种现状,杭州市下城区以“德育一把手工程”为抓手,促使学校“一把手”成为“全员德育”的领头羊,“大视野、多角度、深层次”地思考和整体规划德育工作,进而让德育从学校的常规工作提升为统领学校工作的“灵魂”。

“德育一把手工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局定期组织校长学习德育理念,交流德育经验,外出参观考察,撰写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规划,从而提升“一把手”对德育的认识,凸显德育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期间,汇集“一把手”们对德育的思考和行动,编印了《四十一位校园长谈德育》一书。搭建学校德育工作的展示平台,组织“展特色、树品牌”每月一校德育展示活动,由学校“一把手”向前来参加活动的领导、专家、同行介绍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着力促进学校德育品牌和高品质学校文化的形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就好比树木的生长一样,唯有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就德育而言,了解孩子是基点,就像树根;回归生命是支点,就像树干;合众聚能是接点,就像枝叶。这三者共同指向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只有“三点合一”,才能使德育回归生命的本真,承担起以德育人的职责,造就茁壮成长的社会脊梁。

罗刚淮:德育在反思中进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是摆在广大学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我们范湖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反思传统德育,大胆创新,德育效果明显。

一、顶层设计:形成德育合力

学校的德育形式和路径很多,如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塑造学生品格。然而事实并不这么简单,有的时候诸多德育并没有形成预想中的合力。比如,校长在国旗下讲话中谈人生理想的重要性,而班主任却利用班会课谈上一周的常规积分为什么扣很多,这德育力量就被分散了;再如,德育主任在学生集会时大讲纪律的重要性,而班主任对学生的不当言行熟视无睹,这样德育主任的工作效果自然不会好。

探究其原因,除了德育工作者之间的不协调,根本问题在于德育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系统规划。一个很先进的理念、思路,一个很具有操作性的德育方法路径,如果不进行系统规划,那么往往就会导致单一的德育思路和行动,带来单一的片面的作用力。要知道,教育是系统的、浑然的整体,单一的片面的作用力只会带来单向的或者肤浅的影响;唯有全面系统的教育,共同作用于受教育者,教育的力量才能宏大而持久,影响才能深远。

范湖小学确定“礼和德厚”为德育特色,确立“外‘礼’内‘德’”的教育思路,以礼仪教育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通过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活动、礼仪教育读本普及学习、校园广播、礼仪常规检查督促、班级礼仪常规检查公示等,形成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德育网络。礼仪教育内容广泛,学校结合传统节日,根据学校计划安排,将礼仪教育分解成知礼仪(说话礼仪、举止礼仪、待人接物、就餐礼仪、行路礼仪、电话礼仪、购物礼仪、集队集会礼仪、上台礼仪、问候礼仪等)、喜欢礼仪、践行礼仪、礼仪评价等,分解到每一个星期中,确立一个主题,然后有机整合各种资源和途径,落实和推进。比如,学校某星期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学校领导做国旗下主题演讲,校内展板展出父母关心子女的教育图片文字,与父母通信说说心里话,班队会以“感恩父母”作为主题班队会,邀请学生家长参加中队会,布置实践性作业“给父母洗脚”,采访母亲写“母亲怀孕的回忆”日记,等等。连续一星期系统丰富的教育活动,给学生以非常深刻的印象,教育效果很好。

德育单项的、局部的改革为德育整体改革推进积淀下丰富的经验,到一定阶段则需要从整体的、全面的角度去设计,然后逐步推进。我们在《教育规划纲要》指导下,设计出新的的德育范式,使得德育改革由小步子、小效果跨入大步子、大效果的发展阶段。

二、以生为本:以同理心实践心育

德育须入心,唯有心灵受到震动,才可能真正引发内心的道德忏悔,从而产生深层次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最终内化为道德观念,外显为道德行为。反思传统的学校德育,教师习惯于从成人角度去思考学生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习惯于从权威者角度采用说教、灌输等方式对学生实施影响。这种居高临下的教育,必然导致学生道德认知的被动,德育的效果自不会好。即便暂时因为管束、哄骗、威胁、恫吓等形式达到所谓的顺从、认可、接受,但在现代民主自由的人性化教育思想观照下,教育的过程是非人道的,培养出的人是异化的,有违于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和个性自主发展的目标追求,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学校德育必须以同理心作为教育的基本起点,以儿童的立场来看待儿童问题,以心灵撞击心灵,唤起心灵,感染心灵,最终实现受教育者自身的觉醒与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坛上走下来,改变观念,放低身段,以服务者的身份提供温馨周到的教育服务,以真诚的关心提供贴心的关怀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以自由之身满怀好奇地看待世界,以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提出自己的创想和见解,实现真正的自由呼吸,快乐成长。

反思我们的传统德育,有些学校喜欢举办大型的德育活动,认为德育活动规模越大越是重视德育,德育活动举办越频繁越是重视德育。有些学校举行大型活动很多,且不说“六一”、元旦的联欢、开学典礼、评优颁奖的会议等这些常规性的活动,单是文明礼仪月、科技创新月、体育健身月等活动,或者英语节、话剧节、读书节、感恩节等活动,均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实际上,德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德育更需要规模小内容精形式新的活动,因为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参与,面对面心换心。太大型的活动,教育者怎能用一颗心换得千百颗心的共鸣呢?大型活动虽也有好处,在氛围上、气势上有一种感染力,形式上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应该少而精。若非必要,学校德育活动更适宜小规模进行,能在年级举行的就不要在全校铺开,能在班级举行的就不要在年级开展。而且,德育活动不宜太频繁,一个星期能有一次非常规性的专题交流就可以了。活动太多,一会儿看展览,一会儿举行主题班队会,一会儿开展募捐活动,学生心性浮躁,德育效果怎么会好?无效、低效的德育活动充斥于校园,学生必不能安心,浮躁心态下的学习生活必不会安定。这是得不偿失的。

下面再结合养成教育说说。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最基础的教育内容之一,许多学校养成教育常常停留于说教、观念灌输上,至多再加上一些评价考核,动辄扣分。从德育的环节看,这实际上是抓了德育的两头,即说教和考核,而缺少了中间的督促。对于未成年学生而言,他们自控能力弱,自主性欠缺,自觉自律意识缺乏,这就更需要中间的督促和提醒。我们认为,“道理说教”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严厉的考核评价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但在这两端之间,其实有着广阔的教育空间。比如,学生扔纸屑就有着很复杂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对策。有的学生是出于无意,一经提醒就能改正;有的是出于习惯,提醒后能改正,但下次还可能再犯;有的则是恶习,被别人提醒了不以为然,我行我素,即便这次被看到了在提醒下去捡了,下次趁人不注意,还是会扔到地上。针对不同的情况,如果不从同理心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心理,理解他们的行为,简单地用扣分来惩罚,教育效果就不好。前两类学生其实不用扣分,督促、提醒就可以了,时间一长,他就知道该怎样做了,从而形成一种习惯。将扣分专门针对第三种人,这样,扣分就具有了威力。

三、反思创新:让德育富有实效

学校管理“勿以善小而不为”。看惯了学生穿戴随意,遇到一个穿戴不当的学生也会不以为怪;习惯了校园杂乱,看到学生多丢一片纸屑也就会视而不见。老师如果对学生的陋习一味容忍,那么学生的陋习就会成为学校的陋习。这种陋习会传染,一旦有一个学生不被批评提醒,就会有三五个跟着这样做,三五个不被批评提醒就会影响一大片,最终成为学校风气。我们认为,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学会反思常规,经常以崭新的目光去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去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以切实的表扬鼓励或是批评提醒。

反思常规,一方面,要看到正常行为中的异常现象,需要及时纠偏。这种情况好理解。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常规本身是否已经过时或者出现新的情况。比如,佩戴红领巾对少先队员来说是基本要求,但炎热的夏季,学生都穿清凉装上学,如果再要求学生佩戴红领巾,就显得不合时宜,甚至非人性化了。常规也需要与时俱进,如果不顾师生实际,一纸制度管几年,那么很可能会走向反教育的立场。报纸上说,某学校因为几个女生留长发,早晨梳头迟到,就要求全校学生一律短发,强制执行,结果遇到一个既倔强又脆弱的女孩,因为剪了短发跳楼,这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反思。

反思常规,更需要创新。一些痼疾有时不是教育者不想解决,而是难以解决。这就需要创新思维去着力改变。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不太爱护草坪,老师除了在班级教育引导外,还可以安排一两个小朋友专门去看护,发现有人踩踏草坪立即去提醒。时间长了,大家就习惯了,就不去踩踏草坪了。又如,学生课间活动,常常推拉闹矛盾,为什么不可以有更好的内容提供给学生呢?有的学校就专门进行了小学生课间活动文化的建设,开发了体育健身类、游戏类、动画视频类等上百种形式的活动,每到课间,学生上完洗手间,就可以进行课间益智游戏,学生的课间行为得到了有效引导。再如,有的学生不习惯靠右走楼梯,可以在楼梯踏步中间画上线,再配上上下楼梯规范行走的视频在班会上播放,必要时再安排一两个学生干部在楼梯拐弯处温馨提醒,坚持一两个星期,学生习惯了就能自觉遵循。德育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新思维。

责任编辑/李春娥苗培刘烨

作者:张宁娟

第4篇:《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我不仅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了解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同时对教育中的一些细小环节也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证据,也明白了教育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学习了纲要,根据纲要内容,我们应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提出我们的教育观: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

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要注重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学业和办学质量、评价制度的改革,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观点。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着力于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应继续加以发扬。同时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的内容、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追求新知,养成勤奋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育优先发展不是现阶段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推动社会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国策,优先发展教育本身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发展,不是单纯数量的发展,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做到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文明,创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认真化解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维护学校稳定。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安全机制,切实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卫生管理工作。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努力建设平安校园、健康校园、文明校园,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放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根本,努力研究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教学评价的质量和水平。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担任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作为一线教师,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一句话,教师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有个“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尽管前进的道路上可能充满着艰难与困苦,曲折与挑战,但我们信心百倍,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学校班子的团结协作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第5篇: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学 习 心 得

汽车工程系 崔选盟 二零一一年一月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使我了解到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纲要》的工作方针。通过对《纲要》的学习,我的心得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我国的教育阶段大体可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其中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还很薄弱,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城乡间存在很大差别,《纲要》中重要项目和改革试点中的“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即是针对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所制定的一系列解决办法,如:让落后地区的孩子们能走进学校,努力提高教育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形成较完善的教育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去落后地区教学。

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也是教育体制中相对比较落后的两个领域,职业教育体现在就业难的问题,而继续教育则体现在教育体系结构的问题上。《纲要》中所提到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缓解普通高等教育现在所面临的模式化教育的问题。针对继续教育,《纲要》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到2020年,努力形成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体现在对下岗人员再就业方面的帮助。通过政府的加大投入和继续教育体系

结构的完善能够解决保障社会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根本问题,进而缓解社会压力。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式高等教育方面的核心内容。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方向,提升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高素质社会品格、具备个人独立思维能力。使之在就业过程中具备竞争能力,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

制。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加快和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精神;提出“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明确要求;提出“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实现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行列、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二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六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的“立

交桥”,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七是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三、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重大措施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对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

一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

二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改革,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

三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的教育统筹权。

四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五要鼓励先行先试,支持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保障。

四、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重要举措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二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三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四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二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三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切实强化教育督导,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四要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纲要》中还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

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作为教师不仅要在师德方面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更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和党员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认真研究、探索《纲要》中所涵盖的相关改革方案,深入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贡献一份力量。

单绪成:如何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我把它归纳成4321工程。抛砖引玉,希望和大家讨论。提高教学质量的4321工程 4个体系:一个符合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专业体系;一个符合用人单位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一套精炼实用的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教材体系;一个科学合理管用的的制度体系。 3支队伍:一支作风正、水平高、能力强的管理队伍;一支满足高职教育要求的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支优秀的政治辅导员队伍。 2个环境:一个适宜师生学习和工作的自然环境。一个适宜师生学习和工作的人文环境。 1个条件:一个完备的实习实训条件。 此即4321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二、教师队伍建设及师德修养方面

《纲要》中指出要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核心,科学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

部署,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以及分阶段和分地区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教师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升教师思想素质,鼓励年轻教师继续学习深造,完善教师待遇及比例结构,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教育发展规划,是我国教育发展体制上非常重要的,而且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做了战略性部署,同时对学院的办学发展和办学理念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名教师,

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心得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在教育界内引发了对此纲要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中国自2008年8月启动面向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去年年初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到今年3月《规划纲要》也经历了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将开始全方位的改革,并决定到202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走向。

通过对《教育纲要》的学习,我觉得作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工作人员,深感责任重大,下面针对教育规划中关于孔院建设各方面的内容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

《教育纲要》第十六章第五十条中指出: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拓宽渠道和领域,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

我们清楚的看到“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又一次被写入了教育纲要。首先,我为我们所做的事业感到骄傲,但同时,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更是油然而生。这就要求我,在以后得工作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国家赋予的重任。用使命感、责任感鞭策自己,以热情、激情、感情做事业,以锐气、朝气、正气、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二、鼓励发展青年教师

第十七章第五十三条指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长江学者奖励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

我们虽然不是一线参与教学的老师。但是,从《教育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年轻同志的重视。要求年轻骨干尽快成长起来,进入国家高精尖的队伍。所以,作为年轻同志,我备受鼓舞,我所在的工作部门汉办财务处很重视年轻人的培养和提高,所以我有信心和能力学习好,服务好。

三、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八章第五十六条指出: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第十八章第五十八条指出 :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

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国家各项纲要和规划中,都反复强调资金的合理使用,加强监管。在教育界内更是尤为突出,因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由此可见,其经费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国家汉办财务工作人员,我们理应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与时俱进。加强经费管理、确保资金安全。积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坚决杜绝“小金库”现象。

四、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第十九章第五十九条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互联网是通讯的重要工具,远程汉语教学,形成国际化的多语种链接,已经逐步建构完成。

五、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第二十一章第六十六条指出:组织实施重大项目。2010-2012年,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完善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支持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支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支持孔子学院建设。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各地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孔子学院建设,充分体现了孔子学院建设已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六、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十二章第六十九条: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不断的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学习心得

上学期期末时也曾学过这个纲要,但并没有这次那么详细,那么深入,还提供了系统的学习材料。粗粗翻阅这本书后,大概讲得是对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憧憬,也对未来一个时期内教育发展与改革作出了具体的战略与工作方针。通过上午与下午的学习,在范校的讲解下,对本纲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接着就来谈谈我此次的学习心得。

首先,本纲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我们都耳熟能详。那么人才来自于哪里,靠谁培养,怎么培养,培养怎样的人才?依靠的都是学校教育。这也让我想到了美国的发展。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那儿聚集了世界一流的人才,因为那里有世界一流的名校。如哈佛,它的建校历史比美国诞生的时间还要长久。比方北京、上海都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两个城市,仔细一瞧,不难发现那里也拥有着许多中国一流的大学。由此可看出一个地区要发展、甚至一个国家要强大,都不能不振兴教育。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国情——是一个人口大国,人民的素质直接影响祖国的未来。综上所说,所以我十分赞同纲要将发展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其次,纲要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现在推行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与“育人为本”本质相同。即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教学工作中,不能只顾及少数优生,更要关注后进生与极易被忽视的中间群体,尊从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不能盲目的“一刀切”,应考虑学生的阶段性与个体差异性。

最后,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包含三个层次:第一,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实际上要真正做到教育公平,仍存在很大的困难,目前的高考算是相对公平的考试,但也存在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现象。只要我们有那个信念,并持之以恒。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我相信终有一天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以上三点是我本次学习纲要最有感触的地方。还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与时代同进步。

今天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纲要》指出: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

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其中,“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重要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重要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第6篇: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官道中学校长:张周红

通过学习《规划纲要》以及观看各位专家对《规划纲要》解读的视频讲座,我感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实事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进一步体现出改革的心声。根据学习情况,我谈一下自己学习体会。

一、明确了《纲要》的内涵

这次学习,我看到《纲要》的每一项内容都是对现实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而制定的,应该说是对症下药,即对准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充分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没有良好的改革就没有发展,更不会有进步。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看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育质量。

二、结合我校实际,发展继续教育

这次纲要把终身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将努力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三个战略目标之一,充分体显了党和国家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无比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产业、职业、行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劳动者 1

的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并将其运

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以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国家强

盛的动力,也是个人发展的必需。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不断造就人、不断培养

人、不断发展人全部潜能的过程。作为指导未来十余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

领性文件,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提出和实施将使各种教育形式衔接、各种培训

方式并举、各类学习资源互相融通,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便。作

为一所现代远程开放大学,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立足满足教育需求,促进教育事

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为

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

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

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

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必须有桶水”,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

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善于

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是一个在知识海洋中的引路人,教人不断的求真,从而应当不断地提高

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超

越自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教师要不

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知识、有素养、有完善人

格的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才是成功的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是

教育人的前提。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承的教育原则,既要坚持原则,公

正无私,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在教学战线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应该创造公平、平等,和谐、愉快,宽松、轻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教学服务意识。

总之,学习《规划纲要》,就是要把纲要精应用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在教

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完善自我,为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不断

钻研业务素质,使自己成为教育战线上的一个标兵,增强创新思维,为学校教育

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

2011年4月27日

第7篇: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第一次参加远程教育培训学习,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规划有了新的认识,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其中感受最深的是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

一、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纲要再一次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心得体会《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在学校里,往往老师只重视学习好的学生,而不重视差生,这样的做法是违背素质教育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一定非要考大学,只要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二、教育公平化缩小城乡差距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间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现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的交流。实行优质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今后高中三限择校会逐步取消,严格按照录取分数线进行招生,实现教育公平。今后的高考改革招生也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我相信国家有能力逐步调整到位。但是现在城乡教育差距太大,离县城近的乡镇的学校学生少,而县城学校里的学生太多,学生家长的择校问题严重,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认为需要提高乡镇学校的硬件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利用。

三、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大发展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在纲要中明确了体制改革的具体几个方面,其中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这几个方面非常全面具体的展现了国家今后在教育改革中是下了决心,定要改变国家教育的现状,让教育事业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四、保障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纲要中提出教育的保障措施第一点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此我想到今后更要加强自身的各种培训和学习,让自己很快的成为一名更加精湛的一流教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顺应社会发展和要求的人才。另外国家还会加大教育投入,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总之,《纲要》的学习,给我带来思考许多,同时学校管理建设许多做法在纲要中找到答案,《纲要》的出台,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纲要》对今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树立新的科学质量观,我国教育必将跨入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新阶段。《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新的起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开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8篇: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学校组织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纲要》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结合学校工作,谈谈自己的认识。

纲要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减轻课业负担,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臵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改变教师的教,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转变现有的灌输式,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认为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

总之,作为一名校长,我觉得不光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争取考出好成绩让家长满意,心中更要有一杆秤:我们培养的是国家的孩子,祖国的未来,孩子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这才是向社会、向国家交上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教育的本质特征、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早在全国解放初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概念明确提出并逐步推进。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决议把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概括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强调,要“切实把素质教育这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教育规划纲要》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德育为先是由德才关系中德育的重要地位决定的。首先,德统帅才发挥作用的方向。人的行为是有价值取向的。才能是人的行为得以展开的资质和凭借,这种行为为谁服务,是由品德决定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语)才体现德,德统率才。“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爱因斯坦语),人的才能要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需要提升人性,完善人格。其次,德提供才成长的动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着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总能力的提升。崇高的人生目标,使人站得高,看得远,从而能开风气之先,引发展潮流。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这是对德育为先原因的最好说明。

能力为重是说在知识和能力之间,要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人改造自然,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能力的大小,知识只是前提和条件。知识多的人能力不一定强,关键是要把知识内化为能力。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过程应该是接收与发现的统一,教师应该有设问、询问、提问,学生学着问、学会问,教学才是做学问。教学应重视知识的应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天赋,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全面发展是因为人是德智体、知情意的统一体,因此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品德,高强的能力,而且要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要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要有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等。

作为教师,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新纲要,得到了一些启发,体会如下:。

学习了新纲要我体会到国家对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感觉到我们作为小学教师的重大责任。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用自己炽热的心去培育祖国的花朵,我们要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基础。小学教育是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还要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俗话说: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一学就会。只有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渐渐地养成好习惯,长大才不会走弯路。现在社会的青少年犯罪例子比比皆是,这是需要反思的,这都是从小缺乏正确的教育的缘故。我们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能够更好地正确发展,学校还应该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孩子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这样使很多失学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了保障,也促使我们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要不断得到提高,学会因材施教,关心弱势儿童,使小学教育更公平,更人性化。

学习《纲要》后,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责任,为孩子们的人生打好基础,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教书育人的同时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根据《纲要》精神将家长工作的重心从“教育家长”转变为“家园平等合作”,使家庭成为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近期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通过学习这本书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2010年是国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一年,,《纲要》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有必要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纲要》在战略主题部分指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段,阐明了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什么,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的是教育的民主平等,“有教元类”、“一视同仁,推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指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格。推动全员育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当中,应抓住“三全”不放,在办学的体制、机制、育人途径、模式上积极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对于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应着力加强。

我做为一名教师,始终要坚持党在新时期下的教育方针,以高度负责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富有个性的人。坚持全面发展,就把握住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宗旨。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坚持能力为重,优化产业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才能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要转变观念,要改变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和办法。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作为一名校长,也让我意识到身上肩负的责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强则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作为此中一员既感到责任之重大,也感觉到推动自身发展的动力。 以下就给学生、教师“减负”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下认识:

纲要包括了要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对未来10年的教育发展有非常明确的规划,给广大教师呈现了一幅中国教育未来的蓝图。就教育减负和教师地位问题,我觉得提得很及时,很到位。当今学生减负口号喊得很响,但是真正执行起来,却遇到了重重阻碍,学生的课堂作业是减少了,但额外作业多了;学生的书包没有减轻,资料的种类多了;学生的活动时间更少了,各种辅导增加了。。。我觉得,学生的减负确实应该从家长的思想方面开始做工作,而这份纲要作出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此次,我欣喜地看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里有这么一段。经常可以看到个子小小的小学生背负着重重的书包、回家的作业要做到晚上10点、大量的作业需要家长陪同协助才能够完成,小小的年纪本应满脸阳光快乐健康的生活,但严重的课业负担往往使孩子失去应有的活泼天真和灵性快乐。如果从童年开始就背负这么重的压力、个性特长被抑制、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身心健康被忽视,很难想象这样的人将来可以社会中成为一个健康而积极的人,可以担负社会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减负,从娃娃抓起,势在必行。减负,不应只是一种口号,一种形式,更应该在机制体制上下功夫,真正给予青年少全面健康成长的时间与空间。

此外,我觉得老师的地位问题也是一个深受关注的问题,现在的老师难当是一个普遍的认识,如何确保教师能够在教育岗位上安心教书,更好发挥作用,从这份纲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总之,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管理者,更要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能力,为未来的远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学校组织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一名教师,我对于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了更深的认识。

纲要第一章就提出了,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实际的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这样既充分的发挥了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此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高。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专业、生活辅导,可以将以往的重教的方式改变为引导式的教育。突出个性化、亲情化的辅导,在学生中建立导师制。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两位教师负责。导师制使老师与学生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的目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复杂多样,学习、生活、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为了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和服务中心。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长、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以此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高等教育即将要进入到一个新的转折期和上升期,也正是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教育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性格,其次在于发展智能、培养人才。 我想作为教育工作者,自我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平等地对待、赏识他们,不断的为他们提供成功机会,让他们逐渐的实现人生的价值。把孩子们引出误区、走出困境、重树自尊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这才能真正的达到教育的根本。

第9篇: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这次开学初我校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主要分为 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战略,主要介绍了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以及战略目标与战略主题;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的要求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下面是我对《纲要》的学习体会: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我想教育并不是让学生怕老师,而是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自己做错了,以及让学生自己产生思想觉悟。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能力为重。就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善于思考、实践和创造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求我们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贯彻新课程理念,开齐开足上好每一门课程。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

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

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总的来说,通过对《纲要》的学习,体会到了国家政府对教育的关心和重视。我们作

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响应《纲要》中所提到的相关改革,在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再创新的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下一篇:城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