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南开大学素质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共12篇)
分享
创新
学习《南开大学素质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谈及教育、总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厚重。教育肩负着着国家、民族兴亡之重任,是提升国民素质之关键所在。纵观世界各国之发展,日本的教育先行模式绝对屈指可数。人们在分析日本经济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时,常常提到的重要一点就是对教育的重视为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大量人才。战后的日本把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把义务教育的时间从6年延长到了9年,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每年还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国家。然而我国刚刚召开的两会才艰难地把教育经费提到4%。
言归正传谈谈我们南开的教育改革。
我对南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南开张伯苓校长是少帅张学良的启蒙恩师、张伯苓的得意门生宁恩承后来也成为了东北大学校长。东北大学也就是我的本科学校。南大本就有“教育家的大学”之风范。理当走在教改的前方、以引导教育之发展。在此写下冒昧谏言。
一、去浮夸 重思想
浮夸不只是学生的浮夸,现在学校某些老师教授,在这个物欲横流社会的影响下,也是极其的浮夸。不带领学生认真做学问,更多的是为了完成课题应付工作。有些研究明明是学生的成果“非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偶尔还会带领学生“胡吃海喝”。本来年轻的学子就不太能禁不住这个社会的诱惑,在遇到这样的老师。培养出的学生其品德、其思想、其研究能力都不与南开之名号相符。所以教改,首先要在老师本身做文章。改掉其浮夸之风,踏实做学问。踏实的传道、受业、解惑。师者传的“道”正了,学生之思想、之研究能力都会“正”的。
只要根本的思想在正轨上,还会有道德低下吗?
二、加大投入 保证落实
财政投入是教育实践的原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只是鼓励理工科学生动手去校办工厂及其他企业做研究,同样支持文科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例如:研究基层政治就鼓励学生亲自下基层去调研。根据我校的财政能力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多重支付方式的实践政策。例如:如果这个项目的实践会付给学生费用,学校就可以少提供点补贴。如果是无报酬的实践,则学
免费
分享
创新
校根据实际情况全额或者部分报销。但是这个财政的落实一定要保证落到实处。
三、严格地开放第二学位
所谓严格地开放第二学位,就是向学生开放第二学位,但是一定要像专业课一样的审核其学习研究的成果。第二学位的学习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也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例如学习理工的学生可以修一下外语以及管理的专业。学习语言及政治方面的同学,可以修一下管理。这才配得上综合大学之称谓,如果被专业所限有何谈综合?
四、“撮合联姻”
大学联姻,不得不提武汉。武汉是教育质量较高的城市。2001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华中农业大学等7所部属重点高校,各自拿出特色优势专业联合办学,7所学校的学生可以跨校跨学科辅修第二学位。各高校都提供了优势特色专业对外校学生开放,并选拔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实现了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和学分互认。南大是否可以借鉴这一点呢?这样的综合才是真正的大“综合”。
以上只是些许愚见。去浮夸重思想即是,从教师入手加强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撮合联姻”“开放第二学位”既是多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多的基础知识碰撞在一起。这是最基础的创新,也是学校在科研领域创新的源泉。
一、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实质, 增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是千秋大业, 关系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深入学习《教育规划纲要》, 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深刻体会做好机构编制工作对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筑牢思想基础。
(一)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
强国必先强教。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核心, 教育是基础。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教育, 精神文明建设也离不开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同样离不开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机构编制部门必须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巩固党的政权建设的高度出发, 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坚持不懈深化改革, 着力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增加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供给。教育是培养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由之路。机构编制部门必须从优化执政资源配置的高度出发, 切实管好管住管活机构编制, 不断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思路和办法, 加强动态调整, 着力优化配置, 完善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资源最大效益。
(三) 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国计, 也是民生。教育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寄托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今天的教育, 就是明天孩子的前途, 就是千万个家庭的未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资, 关注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 确保教育的均衡发展, 更加有力地推进教育公平。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 把机构编制资源向基层一线和民生领域倾斜, 千方百计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福利, 增强改革意识, 坚定改革信心, 坚定不移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四) 教育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要人才保障。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 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只有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引导高校适应地方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大力发展具有甘肃特色的职业教育, 才能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 才能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 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超前谋划, 积极跟进, 主动作为, 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积极做好机构编制保障和服务
近年来, 我们着眼于服务全省教育改革发展, 按照调整结构、动态管理、有增有减、保证重点的原则,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积极参与教育体制改革, 加强教育机构编制管理, 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好的机构编制保障。
(一) 着眼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积极参与研究谋划教育体制改革工作。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我们作为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成员单位, 积极配合做好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探索政府主导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全面完成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和加强学前教育、建立生均核拨经费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中涉及的机构编制调整事项, 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 着眼于机构编制科学规范管理, 研究制定高等院校机构编制标准。
针对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我们会同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高校工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 对我省高等院校机构编制进行认真调研、充分座谈论证, 研究制定《甘肃省省属高等学校机构编制标准》, 经2011年省编委会议研究审定后印发实施。《标准》的制定出台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得到了中央编办、教育部门、高等院校的充分肯定, 为高等院校核定机构编制提供了科学有力依据。《标准》的实施和逐步落实, 不断优化了高等院校教育人力资源配置, 增强了高等院校办学活力, 提高了高等院校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三) 着眼于提升高职教育发展层次, 调整理顺高职院校机构规格。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我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起步较晚, 与其他省市相比规格普遍较低的实际, 为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优势和特点, 有利于对外交流和培养干部, 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在充分调研考察、分析比较、研究论证的基础上, 经省编委会议、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审定, 三年来先后分三批将全省所有高职院校升格为副厅级, 促进高职院校加快发展, 不断提高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 着眼于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核定高校领导职数。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要不断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针对我省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实际, 适应我省高校发展和管理工作的需求, 我们在升格高职院校机构规格的基础上, 制定印发了部分高校“三定”规定。按照综合考虑、尊重现状、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分类核定、利于发展的原则, 结合高校工作实际, 核定了高校院校领导职数, 对在校标准学生人数在2万名以上的核定9至11名、1至2万名之间的核定7至9名、1万名以下的核定5至7名。在此基础上, 升格部分高校内设机构规格, 为高校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促进高校事业健康发展, 从机构编制方面给予了有力保障。
(五) 着眼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逐步增加各级教学人员编制。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针对高等院校学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 各院校师资力量压力较大的实际情况, 我们按照机构编制管理和教育工作有关规定, 在充分研究论证、科学测算的基础上, 为部分高校核增了人员编制, 2011年经省编委会议研究, 为12所高校增加事业编制1200名, 用于招考和补充教学骨干人员, 使高校的人员结构日趋合理, 有效缓解了高校专任教师不足的困难。我们在核定中小学26万多名基本编制的基础上, 核增中小学附加编制8000多名、企业移交地方等中小学编制1万多名;为配合做好“两基”迎国检, 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 促进中小学健康发展, 对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余缺调剂;2011年经省编委会议研究, 核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3000名, 确保编制合理科学, 促进义务教育事业发展。
三、积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2011年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 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 以科学分类为基础, 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 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 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 承担义务教育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教育事业单位, 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教育事业单位, 划入公益二类。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和管理措施, 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管, 确保其公益属性的发挥。通过改革体制、转变机制, 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和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素质、服务水平, 强化政府责任和加大财政投入,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 以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医疗等公益服务的需求。
1.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学校按照“巩固文理,完善管理,发展工学,拓展医农”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实施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全力实施学科建设“三五工程”,即打造五大学科高地,建成五大学科集群,培育五大学科新优势,致力于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通过建设,实现微生物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民族学、政治学、生态学、微生物学4个学科进入国家学科评估排名前10。
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加大基础学科建设投入,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在基础学科领域内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全覆盖。继续推进学科区域建设,形成了“生物学—特色资源利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学—农学”“民族学—社会学—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学”和“中国史—国际关系—中国边疆学”三大学科区域的建设新格局;启动了国际关系大学科群建设,整合校内现有学科资源,文理并进,构建全国体量最大的国际关系学科体系。
2.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机制,稳步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涵盖11大学科门类、89个本科专业,新增3个小语种专业,形成“校—省—国家”三级试点专业综合改革体系。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学制。三是深化通识教育改革,严控教学质量,引进优质教学资源,保持开课数量稳中有升。四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成立了“云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五是探索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加大了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与改革力度。六是推进了联合培养、协同育人,同国内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协同育人。七是探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扩大自主招生规模。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内地63所对港免试招生普通高等学校之一。
全面实施“质量工程”。一是加强专业建设,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着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学科专业群。二是加强课程建设,通过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33门省级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带动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三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依托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1个省级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四是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现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野外综合实习基地1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269个,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100项。
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长足发展
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学位授权体系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位授权体系日益优化。与2010年相比,新增1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36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和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0个一级省级立项建设学位授权学科,实现了基础学科领域内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全覆盖、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全面发展。
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扩大。学校现有博士研究生93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 103人、在职硕士研究生6 777人、外国留学生160人,博士生、硕士生的比例趋于0.1∶1,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趋于1∶1。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入推进。民族学、人类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连续4年入选教育部“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项目,法律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圆满完成。立项建设14部研究生优秀教材、15门研究生精品课程,遴选9名博士生进行优秀博士论文培育。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是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学科发展需要和研究生能力提升要求设置专业课程。二是完善了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出台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规定,利用区位优势,与红河学院等合作招收留学生。三是制(修)订了一系列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严把奖助学金评审公示关。四是健全了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严把学位授予关。五是完善了导师管理制度,严格导师遴选与招生。
4.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依托重大项目研究,加大了技术创新力度,学校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学校承担了国家“973”、国家基金重大计划及重点科技项目近10项,资助经费1.4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4项,资助经费2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25项,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获各级各类项目865项,立项总经费0.62亿元,其中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8项;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9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4项。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新建各类科研平台15个。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成立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云南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和肯尼亚非洲经济研究所首批入选“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建设,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获准设立。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等一大批科研成果较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出版5种蓝皮书服务于相关部门决策。累计发表研究咨询报告151份,被教育部相关司(局)采纳2份,评优3份,获省部级领导批示4份。另外,滇西发展研究中心系列成果较好地服务于教育部滇西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
5.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抓住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引进、留住、用好”四个重要环节,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在师资规模上,学校现有教职工2 870人,其中在编教学、科研人员1 750人,师生比低于1∶16;在学历结构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75.73%,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为54.35%;在职称结构上,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比例的 53.8%;在学缘结构上,在校外完成半年以上进修或完成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已达60%,有国外留学、访问和研究经历的教学科研队伍显著增加。
师资队伍建设内容不断深化。大力实施学术领军人物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计划等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成效明显。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科技领军人才计划2人,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人等;引进包括优秀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内的各类优秀人才35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4个团队入选省创新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环境不断改善。把师德建设与“三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了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惩戒制度,加强了教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重视教师发展,加大了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不断改善教职工待遇和工作条件,让教师能够潜心治学、专心育人。
6.国际化进程加快
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地推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了国际化进程。
留学生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继续推进。留学生招收规模在扩大,培养层次在提高,目前有在校留学生1 000余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深化,现有的3所孔子学院(学堂)运行良好,基本实现从汉语教学转向汉语教学与研究并重,多次获得国家汉办表彰。
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国际合作办学进展顺利,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建设“香山大学”项目正在推进,与法国蒙彼利埃高等商学院等数个海外联合培养项目进展顺利。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有长短期海外交流项目35个,每年派出学生人数达150余人。
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用国家公派出国项目,累计出国境进修学习的教师和管理干部达60余人。做好了引智工作,新增泰语、越南语、缅语外籍专家和教师6人,年均聘请外籍专家70余人次。
区域性国际科学文化交流中心正在形成。承办了教育部援外培训项目,迎接了美国“春晖计划”代表团到校访问,举办了“东盟—中国青年关爱与共享活动”等。
7.优秀大学文化建设持续推进
学校围绕建设优秀大学文化目标,营造人文氛围,建设优良校风,弘扬主旋律,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文化价值建设持续推进。一是传承独具特色的云大文化,出版了《云大老档案》等系列历史文化丛书,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刊登了100余篇云大历史文化主题文章。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了“弘扬传统美德、践行当代价值”主题活动,举办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讲坛,弘扬尊师美德和中华孝道。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办学育人的全过程。
文化载体不断丰富,文化符号建设得到加强。打造老校区为文化精品校园,做好老校区以及老校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护、修缮、改造工作,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2012年,中央电视台把学校评为中国最美的六所大学之一。
营造校园文化环境,规范师生文化行为。加强了老校区、呈贡校区的绿化、美化工作,实现建筑形体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舆论阵地建设加强。举办了“东陆高端学术论坛”“西南论坛”等高水平讲座论坛。加强了校报、网络、校园广播等舆论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8.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多渠道扩大办学资源,推进校区建设和管理,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校区功能布局,强化优质资源共享,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校区建设不断加快,功能布局日渐合理。目前,呈贡校区已完成一期建设面积60.75万平方米,其中56万平方米的教学生活设施如期投入使用。加快了校本部的改造工作,出售空置公有住房解决部分教职工住宿问题。
筹资能力和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在筹资能力方面,年度办学经费年均增长25%以上,远远高于8%的规划目标,自2012年起即实现年度办学总经费达10亿元的发展目标,保证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资金需求。
“数字云大”建设有序推进。建设新一代校园网,加强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校园网有线无线接入全覆盖和新老校区双核心、双链路,提高了网络和数据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开展了与复旦跨区域存储系统项目,实现校内软硬件资源共享,提升数据中心服务能力。加强了应用系统和教学科研资源建设,持续改善了师生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
文献资源建设大幅提升。当前,学校馆藏纸质文献总量288.64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73.82万册,有中外文数据库23个,文献总量合计362.46万册,完成馆藏图书350万册的发展目标,与“十一五”末相比,新增纸质文献29万余册、数据库8个、电子图书近20万种/册,较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和后勤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平安校园”建设取得实效,已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工作体系。实施了“师生满意工程”和“质量提升工程”,注重节能和安全,后勤保障服务质量稳步提高,后勤管理效益稳步增长。
9.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日益深化
学校深化了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学院制建设,推进了依法治校,提高了办学绩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实效。
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学校不断深化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学院制建设,改革创新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分配等制度,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体制与机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制定了《云南大学章程》,成为学校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举措;完善了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强化了纪检监审部门执法执纪制度,提升了学校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开发与利用水平。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和群团组织的优势和作用。
这次开学初我校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主要分为 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战略,主要介绍了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以及战略目标与战略主题;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的要求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下面是我对《纲要》的学习体会: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我想教育并不是让学生怕老师,而是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自己做错了,以及让学生自己产生思想觉悟。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能力为重。就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善于思考、实践和创造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求我们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贯彻新课程理念,开齐开足上好每一门课程。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总的来说,通过对《纲要》的学习,体会到了国家政府对教育的关心和重视。我们作
邻水县九龙镇石鼓中心学校校长——甘健 联系电话:*** 2011年5月,我参加了《纲要省级培训》——四川省教育学院远程培训学习。本次培训的内容主要针对我们学校管理的需求,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远程教育资源利用。培训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这些农村一线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国家对我们农村教育的重视,感受到远程教育的极大优势,感受到教师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我已熟练掌握了多媒体课件(PPT)制作及应用、Word文字编辑、Excel电子表格。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发展,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要利用网络资源去教学。同时它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要学会怎样提问,不象以前一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而是给学生很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找答案。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计算机网络不仅节约了埋头备课的很多时间,还提供了很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其它资源,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益处。而这次 1 《教育规划纲要》培训为我们邻水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管理水平的提高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边远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它以教育技术和媒体为课程载体,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开放的学习模式,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学习者除了拥有最基本、最主要的包括教材、学习参考资料、学习指导在内的文字教材外,还可以收看著名专家的授课音像(录像带、VCD光盘);通过收看“直播课堂”的直播或录像,加强了教师与学习者的沟通和联络,各学校还可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者自学的基础上安排适当的集中辅导课,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解答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等;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联络和交流。
这次培训开展得非常及时,它让我们基层的管理者茅塞顿开,为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作为教育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基础,通过这种培训,使我们能够自如的操作电脑,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国家提供的远程教育资源。
通过培训,让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技能提高了,教育教学方法更新了。这种培训也让我懂得了远程教育重要性。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一是能让农村的孩子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帮 2 助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远程教育培训是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教育培训,它是应用网络平台,搭建了一个虚拟的教育空间,在这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中,参加培训的学员不需要统一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进行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
远程教育培训大大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它把教育培训从实际课堂搬到网络虚拟空间里,通过网络平台上的多媒体课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我们除了能阅读相关理论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可以观看一些名师授课的视频,观摩各种类型的优质示范课录像资料,另外,还可以通过论坛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学员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学习,加强学员之间的联络和交流。
远程教育在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加强调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不断摆脱原有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使学习者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调动学习者的学 3习积极性、主动性都起着推动作用,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极大地提高了教育培训的效果。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虽然远程培训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上带来了不少的方便,但同时它也有很多弊端。例如,我们在上网学习时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去注意其他跟学习无关的信息;在没有老师指导学习时可能我们会抓不住重点,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结果是没有什么收获。所以,在进行远程学习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短暂而又紧张的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我明白自己前进的道路才刚刚开始。这次培训对提升农村基层学校管理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更使我获益良多。我决心以这次难得的培训为契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与时俱进,尽职尽责,使自己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基础教育事业管理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应有的光和热。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专题》的学习,收获确实是丰富且充实的。通过学习,使我初步了解到现在教育的种种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素质,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作为教师,如何去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落实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如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让他们学得开心、学有所获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得到的启发。
作为语文学科,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却发现,有时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并不能真正博得学生的喜爱与欣赏,大多数学生还是很被动地来完成作业,因此,作业的质量总是得不到提高。
经过继续教育培训之后,自己专业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有了一些新的理念,我尝试用开放式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由“要我做作业”转变为“我要做作业”、“我喜爱做作业”,真正做到作业目标自我确定,作业方法自我选择,作业效果自我评价。
一、作业目标自己定。如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后,让他们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水平制定自己发展的作业目标,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给自己确定“背诵、积累、拓展”性的目标,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降低要求,为自己确定“掌握生字、熟读课文、摘抄段落”的作业目标,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各项潜能,只是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
二、作业方法自己选。
不同的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如空间智能较强的学生喜欢涂涂画画、想象设计,如从他们的手抄报或采蜜本中就可看出;交际智能较强的学生爱与人交往,与他人合作的意图明显,每遇表演系列活动时他们最积极;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喜欢说话、写话,常利用语言表达思想,课堂回答与日记是他们最好的展示„„
三、自我评价,张扬个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成为一个自我监控的学习者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学习一些自我控制的技能;让学生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探索活动。
学生在根据自定的作业目标与自选方法完成作业后,应学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来增强监控自身思维过程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必须让学生清楚明白地说出来或写出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作业方法、效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1)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 以“知识的传授与获得”为目的的传统英语教学已经越来越少见;只注重成绩,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已经向“素质教育”慢慢转换;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小组合作”式教学所取代。和过去陈旧的英语教学方式相比, 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此同时, 仍然存在着隐患。
许多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花费了很大精力, 但收效甚微。长期积累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英语课堂中残留的传统被动式灌输英语的教学方法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些英语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要求我们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2) 新时期教育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在工作方针中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2 育人为本实施的前提
要实施“育人为本”的教育, 教师就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师形象, 对课堂上的师生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要充分运用积极的情感交流来激发、推动和调节学生学习的动力, 从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同时, 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关注他们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
(1) 合理定位师生角色
在“育人为本”的背景和要求下, 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 找准自己的位置。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示范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者和鼓舞者。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而不是那种居高临下地进行评判。只有树立平等、民主、和谐、包容、理解、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们才会有安全感, 才会勇于实践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才会自由地进行想象和创造, 从而愉快地获取知识, 不断地提高能力。
(2) 恰当运用情感教育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情感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使学生精神上受到鼓舞, 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以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和蔼的语言, 多给学生动口的机会, 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急躁, 多给予热情鼓励和辅导, 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求知欲和创造潜能得以激发, 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大大增强。
(3) 认真关注学习风格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更多地是要求“学”对“教”的适应却容易忽视“教”对“学”的适应。在学校里, 教师往往更重视能适应自己教学风格的学生, 而对那些不能适应的学生缺少关注。这样, 不仅挫伤了后者的学习信心, 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同一种教学方式, 可能对部分学生掌握知识有利, 而对其他学生的学习不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为此, 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3 育人为本实施的策略
建构主义的认知发展观认为, 学习是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是通过其自主学习获得的, 即: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 要将“育人为本”的思想在英语教学中落到实处, 我们就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和方法。
(1) 营造氛围, 感受快乐
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都应该是渗透着爱的教育, 在充满爱的氛围里, 学生们才能快乐地学习, 以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爱, 唤起学生对学习, 对知识的爱。英语教学中要实现育人为本的目标, 要求教师上课时就必须保持愉悦的精神, 能在日常教学中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时刻关心和鼓励自己的学生, 努力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快乐的气氛。在备课中, 我们可以充分设计好与本课密切相关的话题, 创设机会, 促进学生间互动, 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 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2) 认清差异, 分层教学
在目前以班级建制为主的教育教学形势下, 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生理基础、生活经历等各方面的原因, 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正确认识这种差异, 并且还要从心理上接受它, 正确对待它, 对施教对象进行认真的研究, 然后对他们有效地分层并因材施教。
实施分层教学要考虑同一阶段学生个体在同一课堂的差异, 努力使各层次的学生掌握适合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注意开发每位学生个体的智力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 教师要针对英语的学科特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征, 确立相应的教学分层目标、预习分层目标和分类指导方法, 让各层次的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 真实活动, 主体参与
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分析讲解语法结构, 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背诵和模仿, 而且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力, 训练他们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因此, 活动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主题, 活动的形式也要符合英语的文化特征, 从而使学生了解英语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义, 促使学生去思考“真实的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在恰当地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真正从活动中受益。
“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 走出讲授, 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 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冯恩洪) 给学生一个支点, 就是给学生一个话题, 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 学生和老师一起带动了整个课堂的发展。此时, 教师应该起到指导的作用, 宏观调控课堂,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做学习的主人, 使不同个性的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合理评价, 激励成功
在现在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激励评价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 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团体, 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 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只有全面地、积极地、发展地看待、分析、评价和鼓励学生, 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效应。
俗话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激励性的语言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因此, 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 从而做出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 为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取得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
佟家中心小学 崔建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当前及以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包含的内容深刻而广泛。通过这次的网络学习,进一步引起了我对这一纲要的关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我觉得作为一名校长,深感责任重大。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我肤浅的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使教育、学校、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高。根据纲要内容,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工作者,我们也应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提出我们的教育观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等都紧紧围绕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
一、以人为本
《纲要》再一次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
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德育为先
《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具体的指明了教育的目的及途径,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之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将纲要落到实处。
三、教学改革
《纲要》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减轻课业负担,不需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
担。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合作,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减轻课业负担,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认为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
四、教育公平
《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间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现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的交流。实行优质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今后高中“三限”择校会逐步取消,严格按照录取分数线进行招生,实现教育公平。今后的高考改革招生也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我相信国家有能力逐步调整到位。
教育的进步,将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和无数专家学者等专门人才。“行行出状元”,只要是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敬业奉献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有所贡献,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觉得对于一线教师,其实不光是教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课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教学的过程也是很重要。自从女儿上小学后,发现中、小学教学都比较注重认知,也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灌输的还是比较多,家长的攀比,考试结果的比较,奥数的辅导,各类兴趣班的开设,属于孩子的时间寥寥无几。其实,认知更应该是启发,教孩子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孩子们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我想《发展纲要》要告诉我们的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孩子,不是不去管他们,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个人认为教育单位更应注重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教会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随人给他们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孩子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和家长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我想小学里提出的作业减负,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吧。
《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我想教育局提出的“城乡结对”是一个有效地措施,我们幼儿园在研究此课题的过程中使参与的教师有了更深的体会。总之,《发展纲要》的学习,带来思考许多,虽然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不能直接改变什么,但是给了我们许多的期盼和愿景。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这为我们电大的开放教育注明了方向。
一是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出台9项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涉及中职学校设置标准、专业设置、学籍管理等。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关于制定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的原则意见》, 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二是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统筹管理。修订《职业教育法》, 着力解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重大体制机制和制度问题。与天津等地合作建立6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各地加强职业教育政府统筹。例如, 宁波把全市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由原来的118所调整为41所, 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特色更加鲜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把阳光工程、雨露工程、下岗工人再就业计划等社会培训集中到职业学校。四川荣县把劳动、工会等凡是政府举办的培训都委托给职业学校。辽宁鞍山设立职教城管理委员会, 解决各自为政、多头管理难题。
三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2010年, 教育部组织15个行业、139家企业和166所职业学校签订实质性校企合作协议, 组建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全国集团化办学省份达到30个, 设立行业性职教集团400多个。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入对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成功举办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本届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活动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届。同期举办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等活动, 体现了品德与技能相结合、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等突出特点, 成为引领和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促进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重要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多年酝酿、数易其稿,现已正式出台了。近期,在区教育局的安排下,我认真学习了《纲要》全文。作为一所中学的党支部书记,一名教师,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我心潮澎湃、倍受鼓舞,感觉真正迎来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春天!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的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动了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但是,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理念陈旧,对师、生的评价标准单一,甚至有偏差,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创造性思维缺乏、创造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不高等。
通过阅读《纲要》全文后我感受很深,现结合我校实际就学校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我校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和落实德育在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升管理育人意识。由学生科牵头,学校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组成德育工作小组,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的德育工作队伍。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班主任始终是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工作中最辛苦的人。学校实施的《岳麓实验中学班主任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目的就是落实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规范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提供多种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提升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树立一批优秀班主任的典型。通过班主任常规教育比赛,如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召开主题班会观摩、开展主题班会教案评比等,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年轻教师学习班主任管理工作,通过结对拜师和培训,学习班主任常规管理工作,使班主任的后备力量得到加强。
(二)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学校坚持依法保障学生权利、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学习名人事迹、身边榜样以及法律知识、礼仪常规、校纪校规等内容,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良好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教育规划纲要》并不反对学校提高高考升学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指出,我们国家现在就业压力大导致升学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办人民满意的高中不考虑升学率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比如现在GDP要讲绿色的GDP,下一步高中学校提高升学率的时候提绿色的升学率,就是说把升学率作为一个结果,而不能作为唯一的目标,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是使每一个学生全面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要把关系处理好,我 们并不是反对升学率,而是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坚持正面教育、示范带头与约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竭力将全体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兴奋点引导到学习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发生根本性转变,使学生的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三)积极推进班级自治,强化学生常规管理。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班委会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推进班级自治工作,拓宽管理渠道,增添管理力量。严格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认真抓好学生卫生、饮食习惯、仪容仪表、宿舍管理、出勤考勤、违纪违规行为等常规管理,组织开展“做文明学生”等主题教育,建立学生行为习惯要求、班级管理细则以及宿舍管理的系列规章制度,使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教育和文体活动。在充分利用节庆日、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等活动开展主题教育的同时,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在高一年级开展孝亲敬老“感恩”活动。即每天给家中的老人说一句问候或祝福的话,休息日做一件家务活,给父母的生日一个惊喜,帮身边的老人做一件好事,写一篇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作文;高二年级以“集体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积极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开展“青少年维权岗”、“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等活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高三年级以 “考前心理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为主。学校利用假期时间组织高一级新生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培养了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形式,在学校范围内大力弘扬勤俭节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拼搏进取的民族传统精神,使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合作,树立文明学生、文明宿舍、文明班级和文明单位的良好形象。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方针。据卫生部、教育部的学生体质检测显示,我国学生的体质已连续20多年下降,而且有加速下降的趋势!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人数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
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心理健康的教育,改革体育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抓好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咨询、指导,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对已有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学生要及时予以疏导、治疗。
二、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教师评价体系
对于学校而言,教师队伍是最重要的资源,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更是决定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教师评价涉及到教师队伍的引进聘用、选拔晋升、职称评审、培养考核等方方面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环节。
长期以来,在社会整体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在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在全社会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下,考学生实质就是考教师,实质上就是教师座次的排序。教师的心血,教师的付出,结果如何全在升学率上体现出来。这种对教师的奖惩性评价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终结性评价,它忽视了教师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 经难以适应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需要,而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则代表着更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发展方向。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教师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其实质是把教师评价从传统的单纯管理监督手段,转变为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手段,从简单的鉴定、选拔手段提升为集激励、引导和教育为一体的专业服务。
发展性教师评价具有评价目标的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更注重定性分析和系统方法的应用,不仅强调结果性评价,更重要的是做到全程评价和全方位评价,强调完成工作的质量和发展过程。
(一)对教师的多主体评价。1.教师自我评价
可以说每一个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背景和工作对象是最了解的,最清楚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同时他们也都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能力。因此,在对教师评价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教学后记、自评调查表、自我总结等方法,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2.同事评价
同事间特别是同一个备课组之间的教师整天在一起合作共事,他们对彼此间的优点、缺点等情况较为了解,所以,同事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被评教师可从同事评价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因此,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评议、评价调查表、听课评课、民意测验等方式开展教师互评,对于改进教育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都非常有益。3.领导评价
学校成立教师评价领导小组,通过评价调查表,领导小组成员充分交换意见,对教师分阶段实施评价。4.学生、家长评价
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座谈访谈、调查问卷、评价调查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由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作出评价。
(二)对教师的成长记录袋评价。创建教师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收集教师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典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多主体评价记录、教学实绩、获奖证书、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等相关资料。这样可使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状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的成长记录袋展示活动,让教师在回顾、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培养教师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激励教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能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科学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情感体验等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和研究课堂教学,通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研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育人为本,倡导多元化评价标准,建立新课程框架下的学生评价体系。传统的学生评价强调评价的鉴定功能,忽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教学功能,存在着标准单
一、内容单
一、方法单
一、主题单
一、重心单一等不足,这种“一卷分 高低”的评价只能了解学生能复述了多少事实、试题答得好不好,而不能评价出学生是否达到了的程标准所要求的各项目标,是一种过于片面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取向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因而,必须建立适合我校实际的、更为科学全面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
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要利于发展和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将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的分等鉴定改变为诊断、激励、调节,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注重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二)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目标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后者一方面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业好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予关注。教师应该在采用即时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非学业内容进行评价的同时,在学科目标的指导下形成规范和有效的纪录,形成对学生整体和深刻的认识,加强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作用。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一直是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四)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中,传统的书面测试也是评价的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应有口试、访谈、现场观察、专题作业、制作、杰出表现记录、答辩、轶事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等多种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理解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而不是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与结论。只有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适应课程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达到科学评价的教学功能。
总之,通过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纲要》的出台,体现了国家的意者,表达了百姓的愿望,更是反映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声。《纲要》指明了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方向,摆正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于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下,在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确指引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必将迈进更加科学的发展阶段;教育必将迎来科学的春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达成这三个方面要依赖学校的常态管理。
实践发现,低效的学校管理,往往是管理者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派任务式的管理,这是一种被动管理。问题已经发生了才实施管理,管理滞后了。从管理的策略性来讲,哪里出了问题就解决哪里的问题,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就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管理,缺乏宏观性;从管理的教育性来讲,这样管理学校总是在不断地纠错中前行,容易产生挫折感,缺乏引导性;从管理的时效性来讲,事情已经发生再去解决,错误在前,正确教育在后,缺乏主动性。
因此,高效的学校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把管理的实施前移到问题发生之前;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科学精神,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要求学校管理者与师生朝夕相处、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把学校打造成管理者与师生一起成长的共同体。
这样的学校管理必须具有五个特点:一是直接性,所有的管理措施都直接作用于人;二是教育性,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形式;三是引导性,学校管理都是为了预防问题的发生,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个“引导,成功;再引导,再成功”的良性循环,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了才实施管理;四是深层性,学校管理的实施总是从观念引导到心灵塑造,再到习惯养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就事论事上;五是规律性,学校各项管理都有常规可循,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能超越规律。
这五个特点决定了学校的管理必须要去做,而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必须是管理者主动深入实践的管理,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坐等问题发生的被动管理;必须是注重研究、将管理课程化的科学管理,而不是错了再改、将管理形式化的机械管理。
我们把具有这些特点的管理称之为“走动管理”。
所谓“走动管理”,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资源,通过管理者不断地深入实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管理的过程中持续地改进管理,推动学校良性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
“走动管理”由四个环节组成:问题发现一问题提出一问题研究一问题解决”。每个环节都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问题发现”——一是管理者要树立问题意识,任何管理都只存在更好而不存在最好,任何管理都存在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就是问题意识;二是这些问题必须是学校发展中的隐性问题、真问题;三是强调管理者必须主动深入实际发现问题,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以后再去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一是问题提出的时机,管理者要结合目前学校工作实际,接照轻重缓急对发现的隐性问题或者真问题进行分类,提出问题解决的次序;二是问题的呈现方式,管理者要把发现的隐性问题或者真问题提炼成一个个微型课题,初步分析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决策时参考,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抛给领导;三是问题提出的方式,是口头提出还是书面提出,是逐级向上提出还是在适合的会议提出。
“问题研究”——一是对提出的问题要认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不能置之不理或者拖而不决;二是要整体思考、全面衡量,提供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案,从多中先优,不能从简处理;三是研究如何将管理课程化,寻找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育元素,探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育途径,评价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育效果,等等。
“问题解决”——一是执行者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问题解决,强调执行力的坚决性;二是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记录、及时研究,以便及时调整解决方案,强调执行力的灵活性;三是问题解决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反馈,尤其是书面形式的总结反馈,包括问题的类型、解决的方案(含备选方案)、解决的效果与经验等,强调执行力的成果性。
“走动管理”是一种“总体规划、分块实施、协作支持、共同提高”的高品质常态管理。通过“四个一”(每周一反思,每月一总结,每学期一调研,每学年一完善)进行反馈,对学校规划的实施成效进行过程性动态调控与生成转化,在“制订规划-实践创新-完善规划-践行新规划”的发展过程中向着目标挺进。
可见,“走动管理”是面向实践,责任与合作相结合,运用微型课题研究的策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群策群力变革实践的一种管理。
“走动管理”的走动是全员性的走动。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学科教师,甚至校外专家和兄弟学校的教师也参与其中。
“走动管理”的走动是研究型的走动。以课堂教学管理来说,有课前对教学有效性的预判和设计,有课中对教学有效性的记录和诊断,有课后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估与反馈。
“走动管理”的走动是问题解决式的走动。身为管理者必须敢于负责、肯于投人,要能沉得下去,走到班级去,走到课堂去,走到年级去,走到教研组去,走到备课组去,走到教职工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只有把研究的意识渗透到日常管理中才能把对学校的整体策划和管理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创造性思考和行为,并在决策过程中贡献问题经验和智慧。
因为走动,收集信息及时;因为走动,善于集思广益;因为走动,乐于情感交流;因为走动,勤于客观评价;因为走动,利于问题解决。所以“走动管理”是一种高效的管理。
“走动管理”既是一种高效的学校管理,它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是有保障意义的,对课堂教学尤为如此。
高效课堂的课堂研究需要“走动管理”作保障。高效课堂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效率进行优化,对师生双边,甚至多边活动的效率进行评估,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劣性进行比较。因此高效课堂是研究的课堂,高效课堂也是开放的课堂,需要管理者推门听课,通过推门听课尝试解决常态课的有效性问题;需要教研组同行观摩听课,备课组成员跟踪听课,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多轮的磨课,深度解决学生如何学得更好的问题;需要管理者走进教研组,和学科教师一起学习理论,一起研究学生,一起研究教材和教法;需要管理者走进备课组,共同确定作课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共同推敲评价标准;需要管理者走进课堂,参与磨课、观课、听课、评课,参与同课多磨的再设计和再组织,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估,通过反复磨课尝试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正是各种形式的磨课、观课、听课、评课,带动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走动起来。
【学习《南开大学素质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纲要学习心得06-25
学习新《纲要》心得11-03
数学学科 德育纲要学习体会09-23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党员学习心得09-20
质量发展纲要学习体会及评论10-13
“学习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心得体会”06-30
简单大学学习生活规划09-28
学习职业规划心得09-17
十二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