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闽清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福州市闽清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精选5篇)

福州市闽清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篇1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定》(粤发〔2009〕9号)和《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清发〔2010〕8号),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建和谐幸福连州,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纲要。

一、十一五发展纲要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市残疾人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将残疾人事业纳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局,修订了《连州市扶助残疾人优惠待遇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帮扶政策,对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给予特别扶助,为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大了执法监督力度,各级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3次,政协委员视察活动2次,残工委组织专项检查4次。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清远市残联下达各项指标任务,残疾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平等参与社会的环境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173个村(社区)残疾人协会,配备了185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残疾人联络员。建立了1个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投入康复经费300多万元,3000多名残疾人享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为162名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康复服务,培训了239名残疾儿童家长;重度残疾人实现了免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340名残疾人纳入了低保;全市新增分散按比例就业残疾人287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行地税代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776人次;在校“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2%; 48名残疾学生接受中等或高等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残疾人的需求相比,残疾人事业基础仍相对薄弱,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和健全;残疾人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有待提高;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亟待改善;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发展残疾人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幸福连州的关键五年,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改善残疾人状况,不断缩小残疾人基本生活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市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将残疾人事业纳入连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建和谐幸福连州。

(二)总体目标

——建立覆盖城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残疾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形成比较完善的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各项权益。

——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水平。

——建立比较完善的残疾预防体系,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普惠特惠、共享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坚持创新机制、打造特色;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

三、“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社会保障

主要任务:

——按照普惠原则,将残疾人纳入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遵循特惠原则,以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导向,逐步完善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和保障制度。

——落实各项残疾人优惠政策,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主要措施:

1.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有关生活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对纳入低保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家庭实施特别救助。逐步建立残疾人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残疾人津贴标准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市政府制定。

2.加大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逐步提高医疗救助补贴标准。落实相关政策,将残疾人部分康复项目列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在将重性精神病患者经常服药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基础上,对仍有困难的给予救助。

3.做好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制定困难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给予补贴;为参加职业康复的残疾人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将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扶贫重点工作对象,住房困难的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乡住房补助体系。

4.落实残疾人其他各项社会福利优惠政策,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康复

主要任务:

——健全以社区康复为基础、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服务网络。

——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采取康复救助措施,为5000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高标准建设连州市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机构。

——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

主要措施:

1.以市残联康复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和辅具适配。

2.建立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制度。

3.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新建1-2个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专门机构和家属资源中心,全市提供80 个全日制、100个时段制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学位,为150名残疾儿童家属提供康复指导、服务咨询。完善市听障儿童康复服务项目,为聋儿提供听力语言训练。

4.实施一批国家重点康复工程,保障4000名残疾人得到适合其康复需求的基本康复服务。

5.依据国家《残疾人辅助器具基本配置目录》,开展评估、验配、定(改)制、居家无障碍改造、适应性训练和回访等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为1000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

6.按照国家标准,残联要建立一所公益一类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确保至少要有两个以上康复服务项目。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完善市聋儿语言训练中心建设。

7.充分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服务,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列入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在镇建立康园工疗站,落实配套专职人员和运作经费。到2015年,90%以上的镇建有康园工疗站并形成网络。

8.加强各级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康复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加大对各类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培训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标准体系。

(三)教育

主要任务:

——对0-6岁的残疾儿童普遍实施免费的学前康复教育。到2015年,全市残疾儿童接受3年学前教育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

——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教育。

主要措施:

1.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制订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幼儿园、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康复和福利机构等实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规范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2.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80名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

3.加大教育救助力度。依据残疾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为接受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提供学费减免和生活补贴。增加交通、食宿补助项目,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4.建立全市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特殊教育督导制度,推动特殊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5.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残疾人教育工作者享受特殊教育津贴政策。

(四)劳动就业

主要任务:

——实施实名制动态管理,大力促进残疾人充分、稳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残疾人200名,农村稳定在业残疾人3000名。

——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规范化就业服务。为400名有就业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

——扶持100名残疾人个体创业。

主要措施:

1.切实做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年审和保障金征收工作,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对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就业保障金的单位,采取法律手段促使其履行法律义务,限制其参加评优评先活动。

2.政府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采取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大力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3.加强实用型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提高残疾人就业的层次和水平。

4.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和能力建设,免费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心理咨询、适应评估、康复训练、职业介绍等服务。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实现与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联通。

5.规范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加强盲人医疗和保健按摩人员培训,并扶持就业。鼓励医疗机构、保健场所录用盲人医疗和保健按摩人员,促进盲人充分就业。

(五)扶贫

主要任务:

——落实扶持贫困残疾人脱贫的主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提高发展能力。

——实施对残疾人的就业扶贫项目,帮助2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

——帮助纳入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改造计划的贫困残疾人优先改善居住条件。

主要措施:

1.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加强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做好残疾人贫困户状况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数据库,实时监测。重点扶持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残疾人。

2.大力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实行实名制管理和动态跟踪服务,从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

3.推动市、镇(乡)残联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为农村贫困残疾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4.优先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的危房改造。

5.市、镇(乡)政府将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经费列入本级扶贫开发经费统筹解决。社会保障资金和民生项目资金要向贫困残疾人倾斜。“广东扶贫济困日”所筹资金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残疾人扶贫。

(六)托养

主要任务:

——建立以市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镇(乡)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托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培训100名残疾人托养服务专业人员。

——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500名残疾人提供社区和居家托养服务。社会组织提供社区托养、居家安养服务覆盖面达到60%以上。

主要措施:

1.制定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发展规划,将其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2.加快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将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计划优先实施。市残联要兴建50张床位以上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支持鼓励社会兴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化管理,定期组织监督、考核、评估、验收。

3.大力发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和引导一批社会服务专业机构开展残疾人居家服务,为更多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4.继续组织实施国家“阳光家园计划”,以政府补贴、社会募集等多种形式筹措项目所需资金,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精心组织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培育一批“阳光家园”示范机构。

(七)文化体育

主要任务:

——发展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需求。全市创建1个“残疾人文化进社区”示范点。

——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培养优秀艺术人才。

——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选拔、培养优秀残疾人运动员。

——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重大体育赛事,不断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主要措施:

1.公共文化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支持残疾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向包括非户籍残疾人在内的所有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开展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借阅服务。

2.培育残疾人文艺人才,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

3.积极开办电视手语节目。

4.公共体育场所免费对残疾人开放,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便利。

5.加强特教学校体育师资培训,抓好特教学校(特教班)校园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少年体校要培养一批残疾少年运动员。

6.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全民助残健身工程”。各级体育彩票公益金要对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中心、工疗站等残疾人服务机构配置体育、健身器材给予补助。

7.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经费的投入。帮助解决退役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等问题。

(八)无障碍环境

主要任务: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无障碍建设水平。开展无障碍建设示范县(市)创建工作。

——加大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力度,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改造补助。

——加强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实现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

主要措施:

1.将无障碍建设纳入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无障碍知识的宣传、推广、普及和无障碍设施管理。开展“无障碍建设示范县(市)”创建活动。

2.落实《广东省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作。公共交通工具要配置无障碍设备,完善残疾人驾驶机动车的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公共停车区要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小城镇、农村地区逐步推行无障碍建设。

3.积极开展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为45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资助。

4.全面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

(九)法规建设和维权

主要任务:

——加强普法宣传,增强残疾人自身及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意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加强维权工作组织队伍建设。畅通残疾人联系渠道,深入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着力解决残疾人普遍性、群众性的利益诉求,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主要措施:

1.进一步完善我市的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

2.充分保障残疾人的平等权益,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对相关立法和残疾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权益。

3.深入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和清远市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4.将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纳入全市普法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提高全社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培训5名残疾人维权工作人员,提升残疾人依法维权能力。

5.切实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的建设。

6.加强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残疾人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程序,增强对残疾人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定期接访、信访通报工作机制,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将残疾人信访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对重大侵害残疾人权益的信访案件,要加大协调督办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十)残疾预防

主要任务:

——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健全残疾预防工作体系。

——实施残疾预防重点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健全残疾报告制度,建立信息共享的残疾通报系统。

主要措施:

1.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体系和机制。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综合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和数据库。

2.加大基础预防工作力度,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致残因素,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逐步建立健全产前筛查诊断网络,普及免费婚前检查,做好孕产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工作,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制度,有效实施对自闭症、脑瘫、重度智力残疾等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加强初级眼保健工作,普及青少年视力检查和眼保健,减少白内障、儿童盲、屈光不正等疾病发生。加强对食品和医药行业的监督管理,减少食源性疾病致残和药物性致残。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交通知识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救助能力,减少环境因素和意外事故致残。加强精神残疾的预防和监控,健全精神疾病的三级预防工作,减少精神性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3.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深入开展“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碘缺乏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主题公益宣传教育活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设置版面和制作节目,开展专题性的残疾预防公益宣传工作。

4.加强残疾预防支持保障。强化政府对残疾预防的重视程度,多渠道拓宽融资途径,为残疾预防提供经费支持。鼓励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残疾预防工作,强化有关残疾预防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

(十一)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强化各级残联的社会服务功能。

──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社区残疾人工作,提高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社会服务组织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完善各级残联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加大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切实履行代表、服务和管理职能。

2.加强村(社区)残疾人工作。切实解决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经费和专职委员待遇问题,规范村(社区)残疾人协会服务管理。以政府购买岗位形式,对村(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公开选聘,实行实名制登记,加大对专职委员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的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

3.加强残疾人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做好残联班子成员的考核、配备和调整工作。建立优秀残疾人干部人才库,加强对残疾人后备干部的培养,提高残疾人干部比例,增强残联代表性。

4.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残疾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切实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当地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对残联干部的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深入开展“人道、廉洁、服务、奉献”教育,加强思想作风建设,造就一支恪守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5.促进残疾人服务业发展。制定扶持残疾人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国家扶持残疾人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残疾人(亲属)互助组织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7.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事业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鼓励专业人员到基层从事残疾人服务工作。

8.深入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的招募注册、评价激励、权益维护机制。

9.做好残疾人证的核发和管理工作。规范残疾人证发放流程,保证办证质量,准确掌握本地残疾人基本情况,凭残疾人证实名制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和服务。

10.积极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培育、发现残疾人先进典型,团结带领残疾人自强自立。大力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组织开展“自强与助残”表彰活动。

(十二)统计、监测、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全市残疾人基本信息与业务管理数据库系统,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持。

——加强统计和监测工作,及时准确掌握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基础数据。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持。

——加大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布局,提高标准,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包括残疾信息、就业、康复、培训、辅具适配、社会保障、需求信息等内容的残疾人基础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实现残疾人信息的动态管理。

2.加强基层业务台帐工作,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应用,开展残疾人事业统计定期报告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实效性、实时性。推进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全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残疾人事业统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做好培训、检查、监督、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残疾人接收和传播信息创造条件。

3、做好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监测工作,落实保障条件,提高数据质量。

4.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使残疾人服务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标准更高、服务能力更强。扎实推进市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中心设施建设,完成“五个一”工程。

(十三)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主要任务:

——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进一步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有效机制

主要措施:

1.各级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继续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各类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残助残的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倡导和大力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广泛宣传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完善新闻宣传通讯员制度。举办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和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展播活动。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和“人道主义进校园”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文化助残”、“法律助残”等社会各界助残活动。

3.加大力度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红十字会、慈善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社会组织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为建设和谐幸福连州做出贡献。

四、规划实施、监测和绩效评估

残疾人事业是建设和谐幸福连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的重点和难点。实施好本纲要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本纲要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落到实处。

福州市闽清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篇2

纲要指出, 我国慈善事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慈善捐赠总量与人均捐赠数量仍相对较少, 慈善法规政策与慈善事业发展要求仍不相适应, 慈善组织自身能力与承担的社会责任仍不相适应, 慈善事业专业人才与慈善组织发展需求仍不相适应。

纲要指出, “十二五”时期,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将遵循依法推进、平等自愿、公开透明、鼓励创新四条原则。到2015年, 基本形成制度完善、作用显著、管理规范、健康有序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慈善事业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推动慈善事业逐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与人民群众要求相适应。

福州市闽清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篇3

为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依据《鹤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编制研讨会纪要》的要求,制定《鹤岗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面临的形势

近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关心下,我市残疾人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更加和谐,为残疾人服务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残疾人状况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素质普遍提高,残疾人事业的影响日益扩大。目前,我市残疾人事业面临四个方面发展机遇:

第一,有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19号)文件的颁发,“两个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体系”)目标的确定,都为我市制定和实施残疾人“十二五”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有了更强的针对性。通过第二次抽样调查和连续四年的监测,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残疾人的状况有了更新和更全面的了解,使得残疾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更具针对性。

第三,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十一五”以来的五年间,我市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为我市“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四,有了更坚实的保障。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残疾人事业争取更多公共资源,为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但是,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市在物资投入、社会服务、组织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市残疾人事业必须坚持“抓住机遇、用足政策、立足实际、积极作为”的原则,既要抓住机遇,推动残疾人事业在一些领域呈现若干个发展速度快、效果好的阶段,又要充分考虑“两个体系”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二、“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切实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作为“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建立起残疾人“两个体系”基本框架,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同时通过“两个体系”建设,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形成残疾人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制和机制。

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既要广泛覆盖,又要保证重点;既要打好基础,又要快见成效。继续实施一批针对残疾人基本需求、覆盖面广、效益好的重大项目,解决残疾人反映突出、要求迫切的实际问题。要注重完善制度体系,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科技应用、信息化等基础性工作,稳步提高残疾人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残疾人事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加强对城乡和区域的分类指导。鼓励各县(区)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加强分类指导,政策、资金、项目向农村和条件差的区、街道、乡镇倾斜,促进区域和城乡残疾人事业的均衡发展。要抓住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机遇,大力推进农村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生产帮扶和生活救助力度。

五是必须统筹发展各类别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要十分注重研究和分析不同类别残疾人的不同需求,制定差别化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不同类别残疾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不同类残疾人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均衡发展。

三、“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将残疾人事业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缩小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以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明确任务、明确政策,为“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发展描绘蓝图。

四、“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重点工作目标

(一)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大力度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建设8000平方米以上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建设资金国家投资70%,地方匹配、自筹30%。

(二)完善社会康复服务建设。覆盖面达75%。

(三)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将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100%纳入低保范围。

(四)残疾人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符合条件的城镇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职业培训覆盖面达95%以上,就业率达90%以上,农村残疾人90%以上达到稳定就业。

(五)大力培训盲人按摩人员。重点培训保健按摩人员,并完成120名盲人按摩培训任务。

(六)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都要成立残疾人组织并开展工作。

五、“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的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应当采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康复救助。逐步提高对残疾人的生活救助水平,根据《中共鹤岗市委关于落实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鹤发„2010‟13号)文件规定,对重度残疾人发放助残补贴,对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居环境建设和改造,日间照料、护理、家居服务给予政府补贴。

根据《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对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便利和优惠。残疾人可以免费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盲人持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

要将住房困难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乡住房救助制度。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对符合城市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并优先安排实物配租廉租住房。

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残疾人家庭子女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中残疾学生要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并逐步实现残疾人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二)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给予政府补贴。鼓励城镇残疾职工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

(三)着力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对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支持对0-6岁残疾儿童免费实施抢救性康复。改善精神病人福利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落实残疾人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残疾人实行财产信托等保护措施。做好伤病残军人等的优抚安置工作。

(四)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特教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残疾人福利机构等的作用,形成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

加强市、县两级专业康复机构的建设,市级专业康复机构要建设成为当地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示范窗口、技术资源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县级康复机构要开展残疾人需要的康复服务和社区康复指导。

(五)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内容,建立并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以社区教育、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举办专门招收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康复教育学校。依托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福利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学前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文化服务和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大力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

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培训,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六)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安置残疾人单位税收优惠、残疾人个体就业扶持、政府优先采购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产品或服务等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加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管理工作,对全市范围内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实行财政代扣,企业、经费自理和部分自理的事业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区地税部门协助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进行收缴。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按规定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职工,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妥善解决残疾人劳动争议,依法维护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切实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加强市、县两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管理,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导和委托下,综合管理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发布等支持性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适应评估、就业和失业登记等就业服务;开展盲人按摩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引导、支持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统一服务对象、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机构标识、统一人员标准和统一服务准则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

(七)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服务,促进残疾人脱贫。充分发挥县乡两级残疾人服务社的作用,依托政府有关部门、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帮助农村残疾人获得扶贫贴息贷款,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推动残疾人扶贫开发政策与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衔接。

(八)健全残疾人综合服务和托养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居家助残服务。市和县级托养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和急需的托养服务,对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服务进行指导。乡、镇(街道)、社区依托社区服务设施、福利机构开展日间照料等服务,以多种形式支持残疾人居家安养。实施好“阳光家园”计划。

(九)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方便残疾人生活。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无障碍设施建设质量。加快推进无障碍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居住区、公园绿地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教育、民政、铁路、交通、残联等部门负责制定完善特殊教育学校、福利机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铁路旅客车站、城市交通设施等行业无障碍标准并监督实施。公共交通逐步完善无障碍设备。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提高全社会无障碍意识。图书和声像资源数字化建设要实现信息无障碍。

(十)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鼓励残疾人广泛参与基层文化体育活动,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专门协会、社区残疾人组织要积极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流动舞台车、全民健身等政府重点文化体育工程要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加强各级残疾人文化艺术组织和团体建设,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

(十一)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以有关部门、残联、社会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建设残疾人口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和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其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统计工作,开展残疾人基本状况动态监测和调查。

(十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要为基层残疾人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县、区残联计划单列,根据工作需要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编制,理事长为专职,机关工作人员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乡(镇、街道)主持残联日常工作的专职理事长,从在编的乡(镇、街道)干部中通过主席团会议推举产生。从主席团委员中至少选聘一名残疾人委员作为专职委员协助乡(镇、街道)理事长开展工作。村(社区)要成立残疾人协会,残协设主席1人,副主席及委员分别为若干人,从残协委员中选聘一名残疾人委员作为专职委员协助村(社区)残协主席开展工作。

六、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通过实施重点工程,使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扶助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进一步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基本生活,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形成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实施白内障复明救治、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盲人定向行走训练,肢体残疾矫治手术、康复训练、假肢装配和矫形器装配,聋儿听力语言训练、智力残疾儿童等重点康复项目,帮助重症精神病患者得到综合治疗,组织供应各类辅助器具。以乡镇和社区日间照料为主题、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和其它各类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职业康复、辅助性就业和工疗、农疗、文化体育、心理疏导、娱乐等服务。

(二)大力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切实维护残疾人劳动者合法权益,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福利企业、盲人保健按摩机构管理,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依法组织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加强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建设。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指导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综合管理本地区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为残疾人个体开业、集体从业和按比例就业提供职业指导、求职登记、职业培训、劳动能力评估等服务。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委托,全面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工作,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采取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等多种措施,对残疾人实施就业援助,促进残疾人多渠道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统筹残疾人就业,通过职业培训、税费减免等政策措施帮助残疾人实现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

(三)继续完善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题、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全面推行随班就读和普通中、小学校设立特教班,加强现有特殊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要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助学金制度,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切实列入政府优惠政策范围。

福州市闽清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篇4

目 录

前 言..................................................3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4

一、发展基础.........................................4

二、存在问题.........................................6

三、发展形势.........................................6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二、发展原则.........................................7

三、发展目标.........................................8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及措施.................................9

一、深化残疾人康复服务...............................9

二、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11

三、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12

四、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工作............................13

五、积极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15

六、全面开展残疾人养护照料服务......................15

七、积极发展残疾人服务业............................16

八、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17

九、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环境..........................18 第四部分 组织与实施....................................20

一、加强组织领导....................................20

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20

三、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20

四、实施与评估......................................21 2

前 言

残疾人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编制《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是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是为了使残疾人事业发展与丰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和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相适应,是为了建设繁荣、和谐、文明、宜居的新丰台。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19号)、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京发〔2009〕17号)、《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丰台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丰台区残疾人事业在“新北京、新奥运”和“城南行动计划”的带动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成为新丰台建设中最富有活力的重要发展事业之一。

(一)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全面改善。残疾人就业率稳步提高,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2916人,新安置残疾人就业1246人,城镇就业残疾人达到3154人;扶持98户农村残疾人家庭开展芽菜种植;为162户农村特困残疾人家庭翻修危房446间,200户城镇贫困残疾人家庭享受廉租住房政策;平均每年将3204名困难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1714名残疾人享受重残无业无固定性收入生活补助,913名残疾人享受重残特困生活补助,445名残疾人享受城市失业生活补助;3882名残疾人享受养老助残优惠政策;1879名残疾人享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贴;4003名残疾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达到97.9%,其中重残人参合率达到100%;通过“帮、包、带、扶”,使114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得到明显改善;3.38万人次残疾人享受康复服务,8248名困难残疾人得到康复救助;建立残疾人辅助器具站21个,7451件辅助器具免费发放到残疾人手中;残疾儿童康复实现了全覆盖;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发放助学款120.28万元,资助905名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接受教育。

(二)残疾人参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区残联理事长被推选为政协常委,2名残疾人被推荐为政协委员,1名残疾人代表担任丰台区 4

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860名残疾人分别成为社区、村残疾人协会主席、副主席和委员,21名残疾人被聘为残疾人工作协管员,237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在基层为残疾人群众服务;1名残疾人被评为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20名残疾人被评为市、区级残疾人自强模范;1800余名残疾人走出家门到残奥会现场观看比赛,3万余名残疾人、残疾人亲属、残疾人工作者参加了“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活动,残疾人参加全民健身活动达到30%。

(三)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丰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区、街乡镇和社区(村)三级残疾人服务体系基本形成,249个社区和55个村委会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建成了5353.5平方米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创建了25个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建立残疾人职业康复站37家,700名智力残疾人和稳定期精神残疾人走出家门参加职业康复劳动,融入社会;区残联与21个街乡镇内部电子政务信息实现相互传输,各级残联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宽带接入率达到100%;同时,区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全面向残疾人开放,扶残助残能力显著增强。

(四)扶残助残社会环境更加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成立了丰台区残疾人法律服务维权律师团,全区21个街乡镇残疾人法律维权服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全区无障碍设施改造达3200余处,2403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广泛开展社会助残活动,使人道主义精神和扶残助残传统美德更加深入人心,尊重、理解、关爱、扶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日益形成;扶贫基地和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辐射拉动功能日渐显现;残疾人公益慈善事业不断发展;5700余名助残志愿者深入残疾人机构和家庭开展服务;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得到极大改 5

善。

二、存在问题

虽然丰台区残疾人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残疾人生活水平仍然滞后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差别依然明显;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服务水平和能力与残疾人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政府部门联动推进机制及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导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街乡镇残疾人工作发展不平衡;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素质亟需加强。

三、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全面推进首都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阶段。随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和政府必将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丰台区作为北京功能拓展区,具有空间优势、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特别是“城南行动计划”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及2013年园博会、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的举行,为加快丰台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将给本区残疾人事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区域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加强社会建设,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加快培育社会组织,以及残疾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与此同时,随着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残疾人要跟上全区民生改善的步伐,进一步缩小残健差距,将面临更大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将更加艰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残疾人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人口老龄化进程 6

加快,残疾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也将对本区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新的挑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部署,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残疾人,实现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一轴两带四区”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原则

——坚持围绕大局,主动顺应和融入本区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大局,整合资源,借势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挥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的政策导向作用,提升残疾人社会服务的规模和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摆在首位,重点保障和特别扶助、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基本保障与多层次服务相结合,实现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加大农村残疾人扶持力度,促进残疾人事业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坚持分类指导,强化专业化、类别化、个性化服务,持续推进,突出重点,使残疾人工作得到均衡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丰台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要与丰台城市功能拓展区发展定位相适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顺应残疾人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缩小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使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参与更加充分,生活更加幸福。

(二)具体目标

——加快完善城乡统筹、部门协调、适度普惠、兼顾特性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措施,逐步增加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福利项目,基本形成与区域民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格局。城镇、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残疾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乡残疾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老旧房改造率达到100%,残疾人机构托养500人,在目前已建成的3家托养机构的基础上,再创办2家托养机构。创建50家托老残所。

——加快完善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重点、机构为补充的残疾人服务网络,深入拓展满足残疾人特殊需求的服务项目,大力推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在残疾人服务中的广泛应用,着力打造“温馨服务”品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有效康复服务率达到100%,0-6岁儿童机构康复率达到100%,有需求残疾人享有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率达到100%,为350户残疾人家庭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机制,建立职能部门考核监督制度,促进残疾人事业融入大局。加快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培育面向残疾 8

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提高全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激发民间和基层创新活力,形成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的残疾人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发挥好其在政府、社会和残疾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残疾人社会组织数量达到6个。

——紧紧抓住本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遇,按照公益性、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城镇、农村残疾儿童1-3年学前康复教育普及率分别达到90%和70%,新安置残疾人就业800人,残疾人职业培训2000人。建设区级职业康复中心,统筹职业康复服务管理,继续在有条件的街乡镇建设康复劳动项目。

——综合运用教育、宣传、活动、慈善等多种手段,发挥媒体、志愿者、社会单位、残疾人等主体作用,全方位扩大残疾人事业社会影响力,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营造尊重、关爱残疾人的社会风尚,形成人人关爱、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环境。35%以上的残疾人能够经常参加基层残疾人文化艺术和健身活动,有需求残疾人享有法律服务和救助比例达到100%,免费向残疾人开放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场所无障碍化率要达到100%。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深化残疾人康复服务

(一)不断完善政府负责、部门分工协作、残工委统筹协调、残联协助的新型康复工作模式。将残疾人康复全面纳入区域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康复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服务网络建设,实现医院治疗康复、机构康复、社区康复、社会康复之间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中残联康复指导中心和市残联康复指导中心坐落在本区的优势,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和模式,建立康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将康复人才培训列入区卫生行政部门继续教 9

育计划。“十二五”期间,选聘、培养康复和辅具服务专业人才100人,为康复服务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建立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区卫生行政部门有计划地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室,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康复技术研究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落实康复职能,完善社区康复标准,规范康复服务内容,配备适宜的服务设施和人员,将适宜的社区康复训练项目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建立起大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转诊机制,实现医院治疗、机构康复、社区康复之间的有效衔接。支持特教学校、福利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建立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资源中心,加快推进街乡镇辅助器具服务站规范化建设,使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覆盖城乡全体残疾人,并不断提升辅助器具专业化、类别化、个性化水平。

(三)不断拓宽康复服务领域,加大康复救助力度。建立儿童残疾报告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完善残疾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早并即时干预的服务网络。支持孤独症儿童、脑瘫、听力障碍等残疾儿童康复技术的推广。加大精神病防治康复力度,提高精神疾病康复服务水平。扩大农疗、工疗和职业康复劳动规模,加快精神残疾人专门托养机构建设,全区精神残疾人长期康复护理床位达到150张。强化社区卫生机构精神卫生服务功能,逐年提高精神疾病社区康复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水平。

(四)强化残疾预防,全面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三级残疾预防工作。普及孕前检查和产前筛查与咨询服务,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和0-1岁儿童出生缺陷监测,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0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积极开展康复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康复知识和残疾预防知识,使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社区,进入家庭,提高全民康复意识。

二、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

(一)全面普及学前康复教育。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儿童;支持普通幼儿园、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采取随园就读等方式,构建城乡学前康复教育网络;扶持民间力量兴办学前康复教育机构,普及残疾儿童1—3年学前康复教育。

(二)提升残疾人义务教育水平。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各公办中小学必须接收适宜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就学。实施普通学校和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少年双重注册制度;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校园无障碍设施、辅助器具和技术服务条件;深入开展针对重度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的送教上门、社区教育服务,确保每个残疾儿童少年都得到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三)扩大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中高等教育规模。区公办特教学校在“十二五”期间有计划地增设职高班;为肢体、听力、视力、言语等残疾人进入普通中高等和职业教育机构随班就读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残疾人接受继续教育;支持各类网络学校和网络课程面向残疾人服务;继续实施扶残助学工程,资助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完成学业。

(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鼓励和支持先进科学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从事残疾人教育和随班就读教师的职称评定、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和表彰奖励机制;逐步提高从事残疾人教育教师的待遇水平。

三、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

(一)加大残疾人就业扶持力度,不断拓展就业途径和岗位。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方式,落实残疾人就业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超比例安置奖励等政策措施,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加强对福利企业的服务,稳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争取“十二五” 期末实现集中就业残疾人规模占劳动年龄段残疾人总数的15%;加大对残疾人个体就业、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残疾人自主从业,采取资金帮扶、税收优惠、房租补贴、项目推介等多种方式,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自主创业;积极开发残疾人就业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中轻度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等就业困难残疾人实现社区就业;稳定残疾人专职委员岗位,逐步提高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支持用人单位开展无障碍环境改造和残疾人就业岗位开发;加强劳动监察,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残疾人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深化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开设残疾人服务窗口。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完善残疾人失业登记办法,促进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失业残疾人实现全员登记和就业服务全覆盖;每个街乡镇聘用1—2名残疾人就业辅导员,为残疾人开展更加便利的就业服务;按照“提早干预,全程服务”的原则,创新对中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学生就业服务模式;继续开展就业困难群体专项就业援助;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做好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衔接,增加对用人单位的服务项目,依托人力资源市场,使残疾人能够就近就便多渠道获得就业服务。

(三)深化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残疾人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各级残疾人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订单、定向和定岗培训占培训总量的比例,努力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完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 12

训的衔接机制,确保失业登记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率达到100%;帮助福利企业等各类用人单位开展残疾员工在岗培训;建立向社会培训机构购买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机制;完善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奖励办法,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和展示活动。

(四)支持残疾人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就业。建成职业康复中心,统筹全区和各街乡镇的职业康复服务管理工作;提升对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开发、管理水平;培育3—4个职业康复劳动品牌项目;“十二五”期间, 有条件的街乡镇要专门建设1个精神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站,促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可持续发展;加强盲人按摩行业规范管理,拓宽盲人就业渠道,维护盲人按摩师合法权益;培育区盲人保健按摩服务品牌;加强盲人按摩人员培训,中高级盲人按摩人才规模达到100%;加强农村残疾人就业工作,落实好农村扶贫助残基地扶持管理办法,组织力量在技术、项目、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持开展种养业和多种经营项目;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村残疾人属地就业指导,有序组织农村残疾人中的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工作

(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残疾人给予重点保障和特别扶助。不断完善满足残疾人特殊需求、政策相互衔接、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一体化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围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就业、生活、教育、康复、医疗、住房和托养的目标,全面落实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保障政策;加大残疾人家庭住房保障力度,统筹考虑并优先解决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优先实施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老旧房改造;对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开展动态监测和重点服务。

(二)改进社会保障技术手段,加强社会保障服务,推动社会保 13

障实现由制度覆盖向人群覆盖转变,促进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加大执法检查和劳动监察力度,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为残疾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实施好“超龄”残疾职工延期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一次性趸缴补助办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各类残疾人参保给予支持;将残疾人基本康复项目和特殊医疗需求列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落实精神病人住院治疗报销优惠措施;对残疾妇女参加生育保险给予补贴。

(三)提高残疾人社会救助水平。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残疾人实现应保尽保;加强残疾人救助政策与就业促进政策的衔接,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实施分类救助政策,加大对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的救助力度;落实残疾人医疗救助和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保障性住房扶助政策;在农村经济困难居民老旧房屋翻建维修计划中,优先安排农村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家庭变故等因素造成的生活困难给予临时救助,及时解决残疾人及家庭的实际困难;开展节日走访慰问和结对帮扶等活动,动员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力量帮助残疾人解决各种临时困难。

(四)发展残疾人福利。全面落实残疾生活津贴、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助学等一系列事关残疾人的民生政策,不断提高残疾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在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交通、公共信息、公共安全等方面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和辅助性服务,促进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开展公益助残慈善活动,培育民间慈善组织,引导支持社会资源开展助残慈善公益活动;加强助残慈善事业宣传,弘扬助残慈善意识。

五、积极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

(一)以基层为重点,加快残疾人精神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保证各项文化惠民政策措施优先落实到残疾人;公园、旅游景点、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体育场所,由政府投资兴建或管理的,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并提供辅助性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的,鼓励、支持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并提供辅助性服务;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要有适合残疾人的项目和内容;区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实施居家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残疾人网络精神家园”;建立文化助残志愿者队伍,开展送文化服务上门、下乡活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残疾人文化阅览室,舞蹈训练室,多功能演出厅。

(二)支持发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和服务项目。支持社区文化中心、残疾人温馨家园、特教学校、民间残疾人组织等开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群众性文化健身活动项目;加强残疾人文体团体建设,扶持各类残疾人文体组织发展,各街乡镇至少建立1个残疾人文体团队,丰台区至少培育一个残疾人文体活动品牌。

(三)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文化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奖励机制。积极开展残疾人特殊艺术赛事和展示活动,开展好全区残疾人艺术汇演、社区残疾人艺术汇演、特教学校艺术汇演和残疾人运动会、特奥会、棋类比赛等文体活动;注重培养残疾人特殊艺术、体育人才,提升残疾人文化、体育水平。

六、全面开展残疾人养护照料服务

(一)坚持公益性质,逐步完善以社区为基础、专业机构为骨干、家庭邻里为依托的残疾人养护服务体系。认真落实“九养”政策,通 15

过开展“居家养老(助残)”、“社区服务”、“机构托养服务”等系列服务,深入推进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的照料与服务。

(二)丰富社区助残服务内容。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拓展满足残疾人及其家庭特殊需求服务项目,不断完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建立服务单位准入、评估和退出机制,通过资金补贴、房租补贴等方式,加大对服务单位的扶持力度;开展残疾人家庭医生式服务;建立重度残疾人家庭病床,定期开展体质监测。

(三)统筹规划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在温馨家园服务无法有效覆盖、残疾人口150人以上的社区(村),统筹建设1个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重点开展职业康复劳动、日间照料和精神文化服务;完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措施,满足残疾程度较重,不宜参加职业康复劳动残疾人的社区日间照料需求;健全社区养老(助残)志愿者队伍。

(四)发展机构托养服务。建立以职业康复服务中心为龙头,养老机构和民办残疾人托养机构为主体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机构托养服务;通过床位补贴、以奖代补、人员培训等方式,鼓励养老机构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不断提升残疾人托养服务质量。

七、积极发展残疾人服务业

(一)适应全区社会建设方向,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以公益性、社会化、产业化为导向,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和资金补贴等多种方式,动员社会组织和个人进入残疾人服务领域,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专门面向残疾人及其家庭服务的社会组织,满足残疾人特殊性、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二)实施好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登记管理办法。探索公办民营、政府购买服务、一次性补贴、人员培训、以奖代补、孵化培育、宣传推介、技术指导、法律咨询等多种扶持和服务措施,积极促进残疾人 16

社会组织发展;以“服务有特色、行业有品牌”为目标,创建3个残疾人社会组织服务品牌;加大残疾人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壮大从业人员队伍,提高服务水平。

(三)规范残疾人服务业管理。残疾人机构托养、居家助残、日间照料、辅助器具、职业康复、文体健身和残疾人家庭服务全面向社会开放;属于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通过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标等形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属于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鼓励市场化运作;加强残疾人服务业质量监管,规范服务行为和收费,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形成不同服务组织之间良性竞争的局面。

八、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

(一)发挥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完善区残联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结合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规范区残联行政事业人员工资收入;到2012年,街乡镇残联和社区村残疾人协会组织建设全部达标,配备适宜的场地和设施,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二)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残疾人组织工作能力。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交流和使用力度;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绩效考核;加强对基层残联的工作指导,有效激发基层工作活力;建立残疾人协管员和专职委员竞聘、考核和退出机制,稳步提高待遇水平;加强对残疾人社会组织内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探索向温馨家园、职业康复站、残疾人托养机构、福利企业等派出专业社会工作者;进一步规范区残疾人专门协会建设,完善专项经费补贴办法,充分发挥专门协会在反映各类残疾人需求、政策调研和矛盾调解等方 17

面的作用。

(三)健全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运行机制,开展对政府落实各项残疾人工作任务的考核、评比和监督。区政府制定有关民生问题的决策,需充分听取区残联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区残联职能定位,加强与残疾人的联系;切实履行“枢纽型”社会组织职能,加强对残疾人民间团体的联系、扶持和服务;探索创新残联代表大会工作模式,更好发挥残疾人代表作用。

九、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环境

(一)加强宣传,不断扩大残疾人事业社会影响力。鼓励电视、广播、报刊及网络等媒体宣传残疾人事业;以“国际残疾人日”、“全国助残日”等重大活动和发布残疾人重要政策等为契机,着力扩大残疾人事业宣传的社会覆盖面;开展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增进全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和理解。

(二)建立全社会扶残助残长效机制。将人道主义精神和扶残助残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将残疾人工作成效作为创建和谐社区和文明村镇等评比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社区扶残助残服务,鼓励通过邻里互助、结对帮扶、志愿助残等多种助残形式,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倡导企业社会责任,鼓励社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残助残活动;将助残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全区志愿服务工作统筹推进,完善助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三)加强无障碍建设。以公共服务机构、公共交通、社区和信息无障碍为重点,深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运营和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工程,对免费向残疾人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有计划地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继续开展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推进居住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小城镇和 18

农村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继续开展每季度一次的无障碍推动日活动;加强专兼职无障碍监督员队伍建设,制定监管、维护、使用无障碍设施管理细则,杜绝和制止破坏、损毁、占用、不正常使用无障碍设施的现象;201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将在丰台举行,其场馆及其周边无障碍环境建设要规范、达标;有计划地推进城市主要交通枢纽、公交站台、交通信号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无障碍改造;加强对残疾人驾驶汽车的管理和服务,公共停车区、住宅小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积极促进信息交流无障碍;区有线电视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播出配备字幕的新影视和新闻节目;支持公共服务行业、公共场所建立语音提示、显示屏幕系统,加强手语培训和个性化服务。

(四)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以加大政策法规宣传、执法检查、法律服务力度为抓手,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将与残疾人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六五”普法内容,营造残疾人依法维权、全社会主动维权的良好氛围;加强残疾人法制教育,引导残疾人学法、知法、守法,提高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区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将残疾人列为重点法律援助对象,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获得法律援助;区残联至少培养1名具有法律工作资质的工作人员;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有关部门对残疾人权益保障状况进行专项检查,积极配合区人大、政协定期进行执法检查,加大对损害残疾人权益案件的执法力度;开展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成立区残疾人呼叫中心,畅通残疾人利益诉求渠道;提高残疾人协管员、专职委员政策法规咨询和矛盾纠纷调解能力;重视残疾人及其亲属在矛盾调解中的作用,加大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力度;建立残疾人法律维权和残疾人调解志愿者服务队伍。

第四部分 组织与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加快改善民生的要求出发,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本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部门专项规划,纳入计划和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分管残疾人工作的领导要定期听取汇报,认真研究部署;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强化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政府有关部门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和考核体系,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和困难,给予特殊扶持和重点保障,提高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并逐步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合理确定公共财政投入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的关系,明确公共财政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教育、康复、辅助器具、托养、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责任,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和使用机制,合理确定使用范围,充分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效益;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残疾人事业,鼓励社会捐助,不断拓展残疾人事业筹资渠道。

三、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

(一)推进残疾人工作信息化建设。搭建横向联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纵向延伸到街乡镇、社区、村的全区统一的残疾人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各项业务数据和服务资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做到服务与需求对接,实现残疾人各项政策审批网络化,提高办公效率。

(二)完善残联人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规范残疾人工作统计报表,建立衡量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将残疾人指标纳入区统计体系,全面准确地掌握残疾人情况。

(三)完善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建设。优化数据库结构和数据项目,进一步满足政策支撑、残疾报告、残疾人需求管理等业务系统的需要,健全数据更新机制,提高残疾人基础信息动态化管理水平。

四、实施与评估

福州市闽清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篇5

按照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25号)、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2009〕170号)、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殡葬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粤民事﹝2011﹞26号)和市民政局《关于印发梅州市殡葬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梅市民字〔2011〕133号)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镇(场)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殡葬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县有殡仪馆(火葬场)1家,经营性公墓1家,公益性公墓21处,公益性骨灰楼(堂)5座;群众丧葬观念进一步转变,遗体火化率保持100%,骨灰处理方式从散埋乱葬向进公墓和骨灰楼(堂)安放转变;殡葬管理职责得到较好的落实,民政、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加强了殡葬管理。但是,我县殡葬事业发展也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殡葬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县殡仪馆的机构、编制仍未独立;镇(场)对违规建坟行为查处力度不够,“三道两区”内乱埋乱葬现象时有发生;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进展不平衡;受资金制约,县殡仪馆设施升级改造进展缓慢。为此,必须继续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强化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殡葬改革,强化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理顺殡葬管理体制,促进殡葬科技进步,树立文明节俭丧葬新风,加强殡葬行业监管,进一步推动大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为宗旨,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推行绿色殡葬,基本实现殡葬服务优质化,殡葬管理规范化,骨灰处理生态化,殡葬习俗文明化,殡葬设施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

(一)保持火化率100%。强化依法管理、改造火化设施、加强宣传引导、落实免费政策,确保辖区内的遗体100%实行火化。

(二)加强骨灰安置管理。按照《梅州市遗体火化后骨灰管理规定》(梅市府﹝2005﹞28号)要求,严把骨灰领取关,加强骨灰去向管理。进一步引导群众转变传统丧葬观念,在鼓励骨灰以进公墓或骨灰楼(堂)的方式集中安放的同时,积极推广树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杜绝骨灰乱埋乱葬现象,并逐步减少以骨灰占地墓葬为主的局面,降低骨灰占地安葬比例。对1997年7月21日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颁布后至2010年底之间出现的违规建造新坟,各镇(场)要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分期整治。“十二五”时期内违规建造新坟的,各级民政、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要按照县政府《关于加强管理严禁占地毁林建坟的通知》(埔府办﹝2008﹞41号)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依法依规从严处置,做到发现一宗,查处一宗。

(三)加强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管理。各镇(场)要按照《大埔县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规划(2011—2015)》(见附件),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到2015年,各镇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数量达到2座以上。公益性生态墓地的建设管理要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和县殡改领导小组《印发〈大埔县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管理基本要求〉的通知》(埔殡字〔2009〕2号)要求,科学选址、规范建设、严格管理。公墓和骨灰楼(堂)等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的管理要做到“五有”,即有管理机构、有管理责任人、有规范的帐户、有收费许可证、有日常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墓经营行为的日常监管,规范墓穴、骨灰存放格位租用(购买)行为,严禁炒买炒卖或私自转让。严格限定墓地(穴)最大面积,加大对超规定面积墓穴、墓地的治理力度。

(四)优化殡葬服务。要进一步优化殡葬服务内容、程序和标准,完善便民惠民的殡葬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基本殡葬服务为主体,选择性殡葬服务为补充的服务格局。殡葬基本服务包括遗体接运(普通殡葬专用车)、遗体存放(不超过3天)、遗体告别(小型告别厅)、遗体火化(普通火化炉)和骨灰寄存(10年以内)等项目,其服务执行民政部《殡仪接待服务》、《遗体保存服务》、《遗体告别服务》、《遗体火化服务》、《骨灰寄存服务》等有关行业标准。殡仪馆在提供殡葬基本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可提供选择性殡葬服务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多样性的殡葬需求。选择性殡葬服务要建立行业规范,强化市场准入,以自愿选择、公平协商、市场运作、政府监管为原则。殡葬服务收费,既要严格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又要规范选择性殡葬服务及丧葬用品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标准化殡葬基本服务。

(五)逐步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自2011年7月1日起,全县五保户、城乡低保对象和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以及城市“三无”人员去世的,由政府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十二五”期间,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适当扩大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对象范围,逐步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

(六)完善殡葬公共设施建设。

1、加大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力度。各地要加大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力度,满足群众存放骨灰及拜祭需求。2010年底前动工的公墓或骨灰楼(堂)未竣工的,必须在2012年9月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间批准建设的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必须在批准之后一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否则,县财政不再给予资金补助,并扣回已下拨资金。一些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边远山区,经批准可以行政村为单位规划建设面积小于15亩的公益性公墓或建筑面积小于100M2的骨灰楼(堂)。

2、加快县殡仪馆升级改造步伐。“十二五”期间,重点对县殡仪馆落后的3台火化炉进行升级改造,推广使用环保节能型火化炉,实现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争取2014年达到省级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把殡葬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工作考评内容,切实抓好本规划的组织实施,推动殡葬事业科学发展;建立健全县殡葬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殡葬管理协调领导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二)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1、制定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各镇(场)应按照县规划确定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本地情况,制定本地2011—2015年殡葬管理工作规划,并按安排目标工作推进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抓好落实。

2、制定骨灰存放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各镇(场)要按照《大埔县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规划(2011—2015)》,制定实施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扎实推进骨灰存放设施建设,解决遗体火化后骨灰出路。

(三)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市殡葬管理工作的意见》(梅市府〔2011〕46号)“到2012年,全市要实现管理与经营分离、监督与经办分开,馆所分设工作”的要求,理顺我县殡葬管理体制,独立设置县殡仪馆的机构,根据实际需要核定事业编制。同时,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行业政策,规范社会资本举办殡葬服务机构,逐步推进选择性殡葬服务市场化。

(四)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要将殡葬事业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按规定落实基本公共殡葬服务经费,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基本殡葬服务的能力。继续按照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镇村骨灰存放设施建设步伐意见的通知》(埔府办〔2008〕96号)确定的标准,给予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资金补助。边远山区经批准建设面积10—15亩的公益性公墓或建筑面积70—100m2的骨灰楼(堂),分别按15亩和100m2的标准给予补助。

(五)加强殡葬监管和行风建设。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和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社会资本举办殡葬服务机构的准入,提高从业资质,探索建立殡葬行业准入制度。县民政部门要牵头会同县国土资源、林业、物价、工商等部门,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对各类殡葬违规行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查处,切实加强殡葬服务、骨灰安放、土葬改革、移风易俗、清明祭扫等工作的监督管理。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要求,切实加强殡葬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坚决纠正利用行业特殊性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积极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和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增强殡葬系统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弘扬优良作风。县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殡葬行业管理,监督殡葬企业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六)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加大殡葬管理法规、政策和殡葬改革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绿色殡葬,引导群众转变传统丧葬观念,树立文明节俭办丧新风。

(七)促进改革创新。积极整合殡葬资源,促进殡葬改革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推进殡葬改革的能力,重点解决殡葬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推广环保殡葬产品,特别是节能减排殡葬设备和可降解骨灰盒、棺柩。积极开展殡葬改革示范活动,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创新推广殡葬改革发展模式。

上一篇:给孩子们的期末评语下一篇: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