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通用8篇)

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 篇1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管理规程

一、原则与宗旨

1.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持续有效的主动服务,积极营造健康、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倡导和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做说真话的科研,做真改革的科研,做有利于实践和理论创新的科研。

2.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通过管理形成权威、规范、高效的科研知识生产力,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3.进一步简化课题管理的程序和方式,全力推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在规范的基础上尽可能为课题承担者提供方便,减轻课题承担单位不必要的负担,提高管理效率。

4.对以往被实践证明积极有效、成熟完整的制度和规范不作大规模调整和改变,在适度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有效执行。

二、类别与总量

5.设‚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专项课题‛和‚立项课题‛四大类。其中‚重大课题‛全部有经费资助,采取招标和委托两种方式进行研究。‚重点课题‛和‚专项课题‛包括经费资助和经费自筹两类,‚立项课题‛需全部经费自筹。

6.‚专项课题‛类别更加多样,除已有的‚初中教育专项‛、‚青年教师专项‛、‚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专项‛外,增设‚乡村教师专项‛,以重点关注和扶持乡村教育研究;同时,与省教育厅相关处室、各有关单位合作,定期或不定期设立‚体卫艺专项‛、‚学生资助专项‛、‚招生考试改革专项‛、‚教师发展研究专项‛、‚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专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项‛等专项课题。

7.‚十三五‛期间,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总数控制在6000项左右,15.《申报评审书》内‚

一、二‛项内容由课题申报人按要求详细填写,不得空白,严禁弄虚作假。申报人所在部门(单位)须对《申报评审书》全面审核,对申报人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科研条件签具明确意见,并承担信誉保证。申报人所在部门(单位)和课题委托管理机构负责人应在《申报评审书》的相应栏目签具意见。

16.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退回申报材料:

⑴所填的申报评审书非《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申报评审书》;

⑵申报材料没有通过正常的申报程序; ⑶申报者同时申报两项及以上课题,退回一项; ⑷同一课题同时跨类别申报。

1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由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采用招标、委托的形式单独组织申报,由省规划办直接受理。

18.重大课题以外的其他课题,幼儿园、小学、中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县(市、区)、市单位人员按‚县(市、区)教科室——市教科所(院、规划办)——省规划办‛程序逐级申报;高校人员按‚所在院、系——校科研管理单位(科研处、高教所等)——省规划办‛程序逐级申报;省教育厅及直属事业单位人员直接向省规划办申报;上述单位以外的部门直接向省规划办申报。

19.倡导研究周期多样化,支持研究者对教育改革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开展短平快研究,也鼓励对某些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长线研究。

四、课题评审

20.增强评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公开性,匿名评审与非匿名评审相结合,确保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透明公开、客观公正,同时兼顾地区与学校间科研发展的相对平衡。

21.组建由教育理论专家与教育实践专家相结合、省内专家与省外专家相结合的评审组,坚持教育科研的研究质量与学术品味,确保评审过程与评审结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办批准并在各市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备案;重大课题以外的其它各类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须及时与各市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联系,由这些部门批准并报至省规划办备案。

31.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名称或研究内容如果发生较大变动甚至是实质性的改变,则自然中止或取消立项,需要作为新的课题重新申报评审。

32.课题研究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不能按时完成研究任务而需要延期的,应在原定完成日期前两个月提出延期申请,重大课题省规划办审批,并在各市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备案;重大课题以外的其他各类课题由各市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批,并报至我办备案。在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后可适当延期,但延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半年,特殊情况不得超过一年。

33.根据各类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者的现实需求,按研究类型和研究主题分类搭建课题交流平台,以课题为载体不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科研管理、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34.进一步加强省规划办与课题主持人、课题承担单位、课题委托管理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及时发现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好的经验、优秀成果,以简报方式在省规划办网站(http://)上发布,精选其中内容编印成册供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参阅。

六、成果鉴定

35.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成果鉴定分为现场鉴定、通讯鉴定和免予鉴定三种方式。重大课题成果必须采用现场鉴定方式,其他有经费资助的课题成果原则上采用现场鉴定方式,无经费资助的课题成果可现场鉴定也可通讯鉴定,符合免予鉴定条件的课题成果可以免予鉴定。

36.重大课题的成果鉴定由省规划办直接组织,有经费资助的各类课题成果鉴定原则上由省规划办组织,无经费资助的各类课题成果鉴定由各市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组织。

37.成果鉴定前,课题主持人需认真填写《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表》,重大课题、有经费资助的各类课题主持人向省规划办提出结题申请,无经费资助的各类课题主持人向各市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提出结题

43.‚十三五‛规划课题成果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免予鉴定:⑴该课题同时又是全国科学规划课题、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教育厅)委托研究的课题、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已经由这些部门组织成果鉴定,并能提供相关结题证书或证明;⑵该课题核心成果已经获得国家(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省)教学改革成果奖、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并能提供相关证明。

44.成果质量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通过‛四个等第,其中‚优秀‛成果必须提供一份鉴定专家一致认可的高水平研究报告,同时满足本规程第38、39之规定。

45.顺利通过鉴定的成果才能获得省规划办颁发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证书‛。结题证书中除主持人以外,还可以填写最多不超过10人的课题组核心成员名单。

七、经费管理

46.‚十三五‛规划课题仍然实行经费资助与经费自筹相结合,其中重大课题每项资助3万元,有经费资助的重点课题每项资助1.5万元,其余课题一律经费自筹。

47.资助经费分三次划拨,分别于课题立项文件下发后、中期检查合格后、成果鉴定通过后各划拨资助总额的三分之一。中期检查不合格又不改进的课题,取消后续资助;无法通过成果鉴定的课题,取消第三次资助,撤消立项并发文公告。

48.所有经费资助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应按不低于1:1的比例给予课题组划拨配套经费;所有经费自筹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应按每项课题不低于8000元的标准给课题组划拨研究经费。

49.所有资助经费,均由省规划办直接下拨至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账户,供课题组严格按财务制度专款专用,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 篇2

近日, 江苏通管局组织召开《江苏省“十三五”信息通信业发展规划》专家评审会。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电信运营企业、省邮电规划设计院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参加评审。

与会专家通过听取规划汇报, 经认真讨论, 一致认为《江苏“十三五”省信息通信业发展规划》编制思路明确、方法科学、内容全面、数据翔实, 在总结和评估江苏省信息通信业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了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相应的政策措施。评审组一致同意通过规划的评审,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修改意见, 建议完善相关内容后, 上报审批发布。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篇3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全国6 000万名师生已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日渐提高,资源服务体系已见雏形;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学生、教职工、中小学校舍等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并在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国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也都取得丰硕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结合各自需求,在扩大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的应用典型,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在总结工作进展和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体制机制尚需创新,广大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应用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尚需加强,学校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只管建设不顾安全、只管硬件忽视软件、只管数据采集不顾数据维护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比较普遍。信息化建设推进进度不平衡,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信息化区域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述指明了教育信息化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等重要任务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更好地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好地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二)工作原则

坚持服务全局。要通过服务全局构建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格局。“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更加贴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领域,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动力与手段。要在“十二五”工作基础上,由点及面、由单项工作到教育教学与管理全过程,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应用,使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

坚持融合创新。要通过融合创新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要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困扰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和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以创新促发展,推动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坚持深化应用。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作用。应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结合点,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要进一步深化应用驱动的基本导向,通过应用带动环境营造、支撑核心业务,围绕应用目标开展培训与绩效评价,依托教育信息化加快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坚持完善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解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进一步理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门、支撑机构和教育业务部门的关系,理顺教育部门和其他企事业机构的关系,形成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合力。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任务保完成。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与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应用上台阶。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为广大师生、管理者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一步深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创新模式。发展在线教育与远程教育,推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充分彰显。

治理上水平。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形成政府规范引导和统筹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持续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供给模式;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构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教育信息化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安全有保障。教育领域网络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规范逐步完善,防护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体系,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局面得以保障。

四、主要任务

(一)完成“三通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结合国家“宽带中国”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具备条件的教学点实现宽带网络接入;有效提升各类学校和教学点出口带宽,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10M,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5M,有条件的教学点接入带宽达4M以上;推进“无线校园”建设,东部和具备条件的城镇各类学校应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将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和备课环境建设纳入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配备师生用教学终端;推动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确保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具备信息化教学环境。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基本形成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二)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发展,大幅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能力。

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模式。各地要根据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做好资源平台建设规划论证,充分利用现有通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区域平台建设和与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的协同服务。鼓励企业根据国家规定与学校需求建设资源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十三五”末,要形成覆盖全国、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的水平。制订出台教育数据管理办法,规范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安全及可用,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有序开放与共享。在进一步明确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基本完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任务,基本完善教育基础数据库。着力做好已建系统运行与服务,提升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的水平。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国家已有系统开发相关应用。

(三)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

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建设,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进一步提高教学点开课率,提高教学点、薄弱校教学质量;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大力推进“名师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以“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与一定数量的教师结成网络研修共同体,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组织推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创新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相关规定,鼓励、要求名校利用“名校网络课堂”带动一定数量的周边学校,使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继续推动高校建设并向社会开放在线课程,促进中央部门高校支援西部高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积极支持、推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和在线教育联盟、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建设,扩大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在提升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快探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

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信息化教学推广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断生成和共享优质资源;实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试点专项,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以先建后补方式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广泛应用。加快制订数字教育资源相关标准规范,完善多机制、多途径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制度。加大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相关法治培训,增强教育部门、学校使用、应用数字图书、音像制品等资源时,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确立通过市场竞争产生优质资源、提供优质资源服务的机制。要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培育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市场,积极探索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列支购买资源服务费用的机制,将数字教育资源的选择权真正交给广大师生。鼓励企业积极提供云端支持、动态更新的适应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及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保障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并发挥好已有资源的作用,利用以互联网为主的多种手段将资源提供给各类教育机构,尤其是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学校免费使用。大力实施面向不同行业、企业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e行动计划,办好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就业技能培训等,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五)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

要积极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空间要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籍管理、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要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养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鼓励家长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与学校、教师便捷沟通、互动,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有效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空间。要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实践经历记录的网络学习空间呈现;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以“人人通”的广泛、深度应用进一步体现“校校通”“班班通”的综合效能。

(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

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能力是关键。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列入高校和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将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

(七)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从服务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建成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全国互通共享。要推动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基础上,实现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充分释放教育信息化的潜能,系统发挥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方式重构、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促进政府教育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利用信息化实现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广泛连接与信息快速互通,推动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人性化,使各级各类学校、相关教育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取教育信息,更加便利地享受到教育服务,更加深入地参与教育治理过程,形成一个有效的教育治理体系,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而加快发展各项教育事业。

(八)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信息化要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在“一带一路”“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惠民、智慧城市、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作用,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化普惠化水平,培育新型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信息消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积极探索。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视野,拓展国际空间,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制高点,增加国际话语权,服务国家外交话语权的提升。要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部署和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安全相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做好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服务国家安全战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规范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服务支撑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明确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完善教育信息化组织领导体制。要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信息化工作。要明确教育信息化行政职能管理部门、业务应用推进部门、技术支持部门等各主体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格局中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要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整合教研、电教、信息、装备等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形成合力,为学校、师生等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要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全面统筹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要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落实。

(二)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要求和本地区教育现状与教育改革发展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省会及中心城市要率先实现国家确定的发展目标,率先深入普遍应用。各级各类教育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改革发展重大目标的实现。基础教育要推进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普及更有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职业教育要着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重点解决实训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难题;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继续教育要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统筹推进的基础上,要着力加强对本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与教学点的支持力度。地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着力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指导,加大对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本校总体规划,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

(三)开展督导,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

要制订针对区域、学校、课程、资源、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纳入学校建设基本标准和区域、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各地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核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依据,以提升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四)完善保障,形成多元化投入支持机制。

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引导地方加强对农村、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支持力度。各地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信息化整体规划。要明确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惠民、智慧城市等工作;要建立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建立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网络使用资费优惠机制。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优化经费支出结构。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经费在当地生均公用经费、教育附加费中的支出比例,形成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五)明确责任,确保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篇4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和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全国6000万名师生已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日渐提高,资源服务体系已见雏形;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学生、教职工、中小学校舍等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并在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国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也都取得丰硕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结合各自需求,在扩大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的应用典型,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在总结工作进展和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体制机制尚需创新,广大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应用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尚需加强,学校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只管建设不顾安全、只管硬件忽视软件、只管数据采集不顾数据维护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比较普遍。信息化建设推进进度不平衡,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信息化区域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述指明了教育信息化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等重要任务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更好地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好地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二)工作原则

坚持服务全局。要通过服务全局构建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格局。“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更加贴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领域,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动力与手段。要在“十二五”工作基础上,由点及面、由单项工作到教育教学与管理全过程,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应用,使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

坚持融合创新。要通过融合创新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要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困扰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和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以创新促发展,推动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坚持深化应用。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作用。应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结合点,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要进一步深化应用驱动的基本导向,通过应用带动环境营造、支撑核心业务,围绕应用目标开展培训与绩效评价,依托教育信息化加快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坚持完善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解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进一步理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门、支撑机构和教育业务部门的关系,理顺教育部门和其他企事业机构的关系,形成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合力。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任务保完成。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与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应用上台阶。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为广大师生、管理者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一步深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创新模式。发展在线教育与远程教育,推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充分彰显。

治理上水平。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形成政府规范引导和统筹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持续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供给模式;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构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教育信息化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安全有保障。教育领域网络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规范逐步完善,防护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体系,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局面得以保障。

四、主要任务

(一)完成“三通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结合国家“宽带中国”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具备条件的教学点实现宽带网络接入;有效提升各类学校和教学点出口带宽,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10M,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5M,有条件的教学点接入带宽达4M以上;推进“无线校园”建设,东部和具备条件的城镇各类学校应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将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和备课环境建设纳入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配备师生用教学终端;推动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确保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具备信息化教学环境。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基本形成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二)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发展,大幅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能力。

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模式。各地要根据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做好资源平台建设规划论证,充分利用现有通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区域平台建设和与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的协同服务。鼓励企业根据国家规定与学校需求建设资源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十三五”末,要形成覆盖全国、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的水平。制订出台教育数据管理办法,规范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安全及可用,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有序开放与共享。在进一步明确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基本完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任务,基本完善教育基础数据库。着力做好已建系统运行与服务,提升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的水平。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国家已有系统开发相关应用。

(三)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

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建设,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进一步提高教学点开课率,提高教学点、薄弱校教学质量;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大力推进“名师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以“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与一定数量的教师结成网络研修共同体,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组织推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创新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相关规定,鼓励、要求名校利用“名校网络课堂”带动一定数量的周边学校,使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继续推动高校建设并向社会开放在线课程,促进中央部门高校支援西部高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积极支持、推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和在线教育联盟、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建设,扩大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在提升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快探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

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信息化教学推广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断生成和共享优质资源;实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试点专项,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以先建后补方式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广泛应用。加快制订数字教育资源相关标准规范,完善多机制、多途径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制度。加大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相关法治培训,增强教育部门、学校使用、应用数字图书、音像制品等资源时,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确立通过市场竞争产生优质资源、提供优质资源服务的机制。要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培育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市场,积极探索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列支购买资源服务费用的机制,将数字教育资源的选择权真正交给广大师生。鼓励企业积极提供云端支持、动态更新的适应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及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保障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并发挥好已有资源的作用,利用以互联网为主的多种手段将资源提供给各类教育机构,尤其是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学校免费使用。大力实施面向不同行业、企业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e行动计划,办好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就业技能培训等,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五)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

要积极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空间要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籍管理、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要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养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鼓励家长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与学校、教师便捷沟通、互动,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有效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空间。要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实践经历记录的网络学习空间呈现;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以“人人通”的广泛、深度应用进一步体现“校校通”“班班通”的综合效能。

(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

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能力是关键。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列入高校和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将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

(七)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从服务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建成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全国互通共享。要推动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基础上,实现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充分释放教育信息化的潜能,系统发挥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方式重构、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促进政府教育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利用信息化实现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广泛连接与信息快速互通,推动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人性化,使各级各类学校、相关教育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取教育信息,更加便利地享受到教育服务,更加深入地参与教育治理过程,形成一个有效的教育治理体系,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而加快发展各项教育事业。

(八)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信息化要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在“一带一路”“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惠民、智慧城市、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作用,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化普惠化水平,培育新型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信息消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积极探索。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视野,拓展国际空间,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制高点,增加国际话语权,服务国家外交话语权的提升。要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部署和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安全相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做好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服务国家安全战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规范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服务支撑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明确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完善教育信息化组织领导体制。要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信息化工作。要明确教育信息化行政职能管理部门、业务应用推进部门、技术支持部门等各主体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格局中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要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整合教研、电教、信息、装备等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形成合力,为学校、师生等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要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全面统筹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要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落实。

(二)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要求和本地区教育现状与教育改革发展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省会及中心城市要率先实现国家确定的发展目标,率先深入普遍应用。各级各类教育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改革发展重大目标的实现。基础教育要推进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普及更有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职业教育要着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重点解决实训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难题;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继续教育要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统筹推进的基础上,要着力加强对本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与教学点的支持力度。地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着力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指导,加大对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本校总体规划,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

(三)开展督导,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

要制订针对区域、学校、课程、资源、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纳入学校建设基本标准和区域、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各地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核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依据,以提升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四)完善保障,形成多元化投入支持机制。

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引导地方加强对农村、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支持力度。各地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信息化整体规划。要明确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惠民、智慧城市等工作;要建立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建立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网络使用资费优惠机制。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优化经费支出结构。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经费在当地生均公用经费、教育附加费中的支出比例,形成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五)明确责任,确保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

“孝心教育”特色发展十三五规划 篇5

“孝心教育”特色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孝心教育”特色发展的提出及背景

(一)基于弘扬传统美德,是教育工作的强烈需求。

古云:“孝乃天之精,地之义,德之本也。”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是中华文化之特色,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不管社会发展到怎样的文明程度,这种美德都不能丢弃,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道德倒退。

教育到底从哪里抓起?我们觉得中国人的教育离不开自己民族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宝藏。它是产生于中华民族长期的道德生活的实践,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逐步形成的道德人格的精髓和精魂。现代德育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滋养的沃土,从中吸取养分,必将发挥它强大的育人功能。“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根,形成个人品德之源,是中国人最基础的道德。它是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第一起点,弥漫于家庭和亲情之中,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其中生活、体验、践行。学校在学生中开展德孝教育,着手之处虽小,但根扎在实处,意立在高处。

(二)基于对当前学生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

我校地处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在经济、文化落后以及家教滞后的家庭环境中,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大多数学生身上存在着以下现象:(1)不知道父母生日,每天缺少与父母的问候语和道别语;(2)不会主动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3)不会体谅父母、尊重长辈,认为享受父母、家人的关爱是应该的;(4)乘车时不能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者让座;(5)责任感不强,不会为父母长辈分忧解难,不会体谅父母的难处。(6)对学习的兴趣不高,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老师学的,更有学生出现厌学逃学现象。

分析其原因,我们觉得所有这些不良现象中最有共性、也最具代表性、最有待于通过学校教育改变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孝心”意识。这些孩子从小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下长大,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想着自己,不替别人着想,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体会不到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也不知孝心为何物。尽管有的家长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时又往往忽略了,要求也十分低,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礼貌来看待。有孝心的人固然要讲文明礼貌,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关心父母长辈,在需要为父母长辈付出辛劳时能自觉自愿。

(三)基于深化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的不懈追求。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知识素质,同时更要有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提倡德孝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初步具有知、情、意、行统一的孝态、孝行,逐步形成自爱、爱他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倡导德孝教育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从学校的发展来看,2008年12月,我校就被评为“盐城市(德育—孝心教育)特色学校”,有充分的经验可借鉴。当前,学校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身的发展要求,把孝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孝心教育打造成为学校的亮点工作和教育特色性品牌,从而促使学生修身养性,追求正气,快乐学习。

二、“孝心教育”的界定

新时期的德孝教育我们认为应包括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孝敬父母。具体来说,孝敬父母及长辈,就是在家庭、在社会各种场合对待父母及长辈的精神状态;二是关心和尊重他人。在学校具体做到尊敬师长,关心同学,互帮互助,尊重和扶助弱势群体,即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三是关注社会。在尊敬孝敬自己的亲人和关心他人的基础上,学生能主动走入社会、关注社会。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爱祖国呢?”对学生进行德孝教育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希望从我国传统美德“孝”字入手,打造“德孝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品格。通过“百善孝为先”这个中华民族古训的教育,使学生体验父母对工作的劳心,对自己的关心,对生活的艰辛,让孩子知道家长们为孩子付出的点点滴滴,从而激发学生由心灵深处产生的对父母的体贴、孝敬,自觉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进而教育学生把对家庭的孝和对同学的关爱、对社会的关爱结合起来,让学生首先能爱父母、爱同学,然后知道爱家乡、爱祖国。

在当今社会,德孝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工程,它赋予“孝”字更深刻的内涵,不仅要求对父母尽儿女之孝——孝敬和孝顺,还提倡尊老爱幼、扶弱济贫,要求对祖国尽忠心和对社会有责任心。我们认为开展德孝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回到最基础、最真实的生活,从孝顺父母的身边小事做起,整合多方面的道德教育,以孝心培养爱心、责任心,由孝亲到孝他,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落实到孩子生活中的孝行和习惯养成,提高他们的首先实践力,从而使学校德育找到可握的抓手,落到实处、细处。

三.孝心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一)内涵:

孝心教育的内涵是:德孝先行,快乐至上。孝心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师生的德孝品行,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新时期德孝文化的内涵为“三孝”“四情”“五个一”。“三孝”即“大孝”、“中孝”、“小孝”。“大孝”就是要做到总书记所提倡的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中孝”就是尊敬长辈,以诚待人;“小孝”就是孝敬父母,赡养老人。

“四情”是从“三孝”中延伸出的四种情感,即“赤子之情”、“仁爱之情”、“感恩之情”、“诚信之情”。“赤子之情”就是时刻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对民族对国家忠贞不二;“仁爱之情”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人有爱心;“感恩之情”就是对父母、对师长、对他

人、对社会的关爱要心存感激之情;“诚信之情”就是对自己要以诚进德,对他人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四情”也就是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献给祖国,把诚心留给自己。

“五个一”:每天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捶一次背、洗一次脚、说一句问候语,过节为父母制做一张贺卡。

通过落实“三孝”和“四情”“五个一”总体设想,把“孝”与“爱国”相联系,以“孝”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使孝这种调节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

(二)目标:

坚持“德孝先行,快乐至上”的教育理念,让师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德孝教育活动,在家行孝道,在校尽爱心,在外传美德,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博大无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快乐成长快乐工作。

四、孝心教育的实施途径及办法

良好思想道德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生活体验中点滴积累逐步养成。从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挚也是最难忘的。因此,我们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让师生进行生活体验。

(一)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1、给家长发放“孝心教育”宣传资料,把孝心教育的内容提供给家长,向家长提出对自己子女教育的具本要求。

2、设“孝敬”日:星期日、父母生日、母亲节、老人节为师生“孝敬日”,学生要用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开展敬老助老活动,教师也利用“孝敬日”回家看望父母,帮助父母干活,跟父母聊天解闷,带父母做体检等,让父母真正感受到子女的关怀。

3、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些和家长参与的作业,如剪纸、手工制作等,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也能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二)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1、营造孝心教育环境,开辟孝心教育宣传长廊,让校园的每一堵墙成为孝心教育的阵地。

2、设“孝敬”周。把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所在周定为学校“孝敬”周。进行师生“孝敬父母”征文比赛,为父母送自制的“孝敬”卡片,讲孝敬故事,开展为父母捶一次背,洗一次脚,洗一次碗,梳一次头,洗一次衣服等活动,师生共同参加各项活动,老师带动学生,学生影响老师,真正使孝文化融入人心。

3、各学科渗透孝心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的宝贵经验是“文以载道”、“渗透熏陶”,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我们依据课堂教学实施传统美德教育,遵循“思想品德”,“班会活动”等课程主题教育,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的原则,把“孝亲敬长”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纳入学科教学之中。

4、开设“德孝”教育课。知与行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开设《孝心教育》校本课程,利用活动课每周进行一次“德孝”教育,使学生增强对“孝”的认识和体会。

5、开展“班级十佳孝星”、“学生十佳孝星”、“教师十佳孝星”、“月孝星”、“十佳好媳妇”等的评比,树立我们学校自己的榜样,使师生从身边的榜样开始学习。

6、开展学生喜欢的剪纸、书法、围棋、象棋、篮球、乒乓球、田径等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使校园生活不枯燥乏味。

7、开展丰富的师生文体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放松心情,体验快乐,增进师生情感。

8、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9、建立科学的教师、学生评价机制,不只是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而是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三)在社会中的体验。

1、利用“老人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师生到敬老院等场所进行

义务劳动,爱心奉献等活动。

2、组织师生进行“慈善一日捐”等募捐活动,把爱心奉献给社会,回报给社会。

3、组织学生参观名校、图书馆、艺术馆,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以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动力。

五、孝心教育实施步骤

(一)准备和动员阶段

1、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确定“德孝教育”为我校今后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学校今后的办学特色,也是今后学校发展的基石。让全体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学校孝心教育领导小组根据我校实际制定出孝心教育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

3、各班围绕学校的总体规划、方案,根据本班学生年龄的结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

4、举行“全体师生签名活动即孝心教育启动仪式”让这项活动深入人心。

(二)宣传阶段

1、宣传专栏、班级黑板报和墙报、走廊等宣传渠道,以“孝心教育”为主题,宣传德孝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典型事迹。

(1)学校利用文化墙围绕德孝教育主题办“德孝文化”的德育专栏。

(2)充分利用走廊文化树典型,展出每学期评选出的“十佳孝星”“体育明星”“小歌星”“舞蹈之星”“科技之星”“环保之星”等。

(3)围绕孝心教育每班定期出“孝心”主题的班级黑板报形成班级文化。

2、德孝知识的普及教育班会。

(1)根据本班的德孝教育计划,定期召开班会总结活动,部署下一步活动内容。

(2)课外收集古今中外的德孝故事,利用班会时间交流。

(3)全体学生结合自己“践行孝道”与学习的德孝知识相结合谈体会。

(三)实践和体验阶段(1)布置德孝家庭作业。

学生帮父母洗碗、拖地、扫地等;经常问候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能主动为父母分担生活、工作上烦恼,主动与父母沟通等。并在家访活动中了解学生实践活动情况。

教师也利用休息日回家看望父母,帮助父母干活,跟父母聊天解闷,带父母做体检等。

(2)在学校里,学生能主动向老师问好,对老师有礼貌;能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上课不开小差,课堂上不打闹;能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 正确对待老师的要求,真诚接受老师的批评;能体会老师的辛苦,主动分担班级工作等。

教师能热爱自己的职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爱生如子,能用最真切、最热情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每学期开展教师基本功大比武、教师卡拉OK大赛、个人才艺展示等活动。学期末,学生的兴趣小组可组织各自的小组才艺展等活动。

(3)在社会上,师生能尊老爱幼,遵守社会道德;能经常开展养老敬老调查活动,了解老年人群体的所思所想;经常开展以“孝父母、敬长辈、扬公德、做孝星”为目标的孝心教育,把爱心献给社会。

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 篇6

2018课题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的部署,进一步提升首都教育现代化水平,关注首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最新改革趋势,促进首都教育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课题指南。

一、重大课题

1.教育促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战略研究 2.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北京模式”和发展战略研究

二、优先关注课题

(一)教育宏观战略与政策研究 1.国际一流的首都教育指标体系研究 2.北京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转型升级研究 3.北京市基础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 4.新时期北京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职业技术教育支持精准扶贫研究 6.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二)教育基本理论与国际比较研究 1.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策略的国际比较研究 2.北京市教育国际合作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3.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

(三)教育治理体系研究 1.北京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世界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 3.新时期依法治教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4.市属高校分类发展与办学定位研究

(四)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1.北京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2.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北京市中小学研学课程创新与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4.北京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五)学生发展研究

1.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对策研究 2.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六)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1.教育师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2.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师队伍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3.新时期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4.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培养机制研究

(七)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研究

1.北京市城市副中心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与路径研究 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研究

3.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模式研究

(八)教育信息化研究

1.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小学STEAM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案例研究 3.数字媒体学习与传统学习效果的比较研究

4.信息化手段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九)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研究 1.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研究

2.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3.新时期德育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研究 4.学校体育美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十)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 1.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现模式与路径研究 2.绿色学校建设与评估研究

三、自由选题领域

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 篇7

“基于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优势的学生适性发展实验研究”课题不仅将进行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而且将开展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验研究, 从而形成相应的教育实践方案。本课题是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三五”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为 (NAFLE0216005) 。

课题申报条件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以教研机构或学校为单位进行申报, 由课题负责人填报《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在外语教科研方面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中学外语教师、教研员, 原则上应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中级职称教师申报课题, 需2名中学高级教师推荐;

3.具有较丰富的教科研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所在的课题承担单位具有保证课题实验和研究顺利进行所必需的设备及其他物质条件;

4.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能够切实承担主要课题工作并组织、指导研究成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

5.只能申报一项课题, 已申报外专委课题尚未结题的或已申报其他组织和学术团体相同名称或内容课题的, 不得申报本课题。

课题申报流程

1.申报单位填写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申请·评审书》 (一式四份) ;

2.将申报材料提交当地教育教研部门审核、盖章;

3.将申报材料快递至翼课网科研办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

4.翼课网科研办将材料提交总课题组审核、盖章;

5.总课题组向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管理办公室申报;

6.立项后, 翼课网科研办留存一份申报材料, 其余材料返回申报单位和主管单位存档;

7.申报单位收到返还的《课题申请·评审书》及相关批复文件之后方可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批复两个月内, 申报单位需提交书面《课题开题报告》一份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组织开题。

翼课网科研办联系方式

联系人:易老师

联系电话:029-68811332 15249272804

电子邮箱:ekwjky@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沣路长安国际企业总部42号楼

邮编:710118

网址:www.ekwing.com (翼课网)

“基于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优势的学生适性发展实验研究” (NAFLE0216005) 课题说明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目的

当前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 是网络技术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结果, 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 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学习”为全面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创造了技术可能。著名咨询师王磊的《无边界:互联网+教育》 (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 从全球互联网教育市场、我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两个层面分析了“互联网+教育”的性质、形式、成功案例、可能危机等, 不过主要是基于技术的分析, 而不是基于教育、学习的分析。“互联网+教育”的相关论文非常多, 部分与本项目研究相关。东南大学王乔峰等在《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15期发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一文, 提出要从教育理念创新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 建议宏观政策引导发展, 在互联网课程、教师、课程定价和行业准入机制方面进行调控, 并提出“互联网伊教育”发展方向。该文对“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讨论较为系统, 尤其是“互联网+教育”的理念, 具有显著意义。清华大学王继龙在《中国教育网络》2015年第7期发表《课联网———网络空间时代的“互联网+教育”》, 提出互联网新技术升级教育手段, 带来颠覆性的教育信息化平台, 使教育和学习更加高效和便捷, 从而形成“课联网”。该文深度说明了“互联网+学习”的课程形态, 对本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成果甚为丰富, 对本课题有具体基础性价值, 此处不赘述。

关于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已经有相当广泛、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是本课题的重要基础。学生的学习优势研究也已经具有相当显著的成果, 而且形成了多种学习优势分析工具。但适性发展研究尚属空白, 三者结合更是尚无系统研究。这是本课题的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课题不仅将进行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而且将开展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发展进行实验研究, 从而形成相应的教育实践方案, 这是本课题的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是课题研究与实验的领导和管理部门。委员会中的英语教育教学专家、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英语教研员, 以及各地优秀的英语教师是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全过程中的学术理论和实践指导者。课题研究与实验以英语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信息技术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核心领导团队, 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技术和资源开发、实施指导和相关评价总结等。总课题下各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实验省、市和实验基地分别组成以专家引领、骨干教师参与的各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

1. 总课题核心领导团队成员

负责人:鲁子问:教育部教师教育资源委员会专家,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专家, 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库”专家;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上海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伦敦三一学院中国学术代表, 美国Pioneer Academic学术顾问等。

成员:刘兆义、孙毅、黄自成、许时升、付蕾、李成、张鲲、张雪莲、张小海

2. 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 (地区、州) 、县 (市、区) 实验区、实验基地承担本课题的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和成员若干组成。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中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的学生适性发展为研究对象, 即本课题不仅关注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而且关注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与学生学习优势的适应性, 与学生发展的适应性。

2. 本课题的总体框架

本课题首先将学生的各种学习优势融入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创造出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然后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的适性发展。

3. 本课题的重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创造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则是研究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优势的适性发展。

4. 本课题的主要目标

本课题的理论目标是: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创设, 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适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态与方法。

本课题的实践目标是:通过教育实验, 发现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特性, 发现通过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

5.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6. 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 文献研究:本课题将对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学习优势、适性发展进行文献研究, 发现已有研究的价值及其不足, 形成本课题整合与创新的基础。

(2) 设计研究:本课题将对“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设计研究, 包括对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

(3) 实验研究:为发现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适性发展的可能方式与形态, 本课题将开展实验研究。

本课题将在教育实验中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多维迭代研究。

A.网络环境维度迭代研究。本课题通过实验, 不断优化基于学习优势的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 从而探索真正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B.学科迭代研究。本课题教育实验先从中小学英语学科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在初中英语学科取得成效后, 进入小学、高中阶段, 在后续实验研究中不断完善之前的学科实验。

C.区域迭代研究。本课题先从东部省、市互联网环境较好的学校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取得成效后, 进入中西部网络环境较好、东部互联网环境发展中地区进行实验研究, 然后进入中西部互联网环境发展中地区进行实验研究, 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之前地区的实验。

7. 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1) 本课题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特色和创新

本课题认为, 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本身非常丰富、多元, 使学习者可以进行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都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只有适合学习者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才能促进学习。而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能显著促进适性发展。应该说, 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与适性发展的研究尚属空白, 填补这一空白, 乃是本课题的创新。

(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特色和创新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特色是:本课题将在教育实验中对设计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多维迭代研究, 在教育实验中从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维度、学科维度、区域维度进行迭代研究, 并不断完善, 从而探索形成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适性发展的多维迭代研究是对迭代研究方法运用的新探索。

四、课题重点探究的方向

1.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优势的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研究与实验;

2. 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态与方法研究与实验;

3. 通过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4. 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迭代研究与实验;

5.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初中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6.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高中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7.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8.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较好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9.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一般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1 0.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较弱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本课题各实验区、实验校 (实验基地) 单位可选择上述所列研究与实验的方向申报实验课题, 开展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拟定具有校本特色的实验课题内容。

五、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本课题将分为三阶段进行研究:

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 篇8

关键词:继续教育;发展规划;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支柱,高校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强国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成人高等教育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和任务之一,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及主要途径,对扩大教育规模、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立足点:办学成就与发展现状

大学继续教育是大学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5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按照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以完善制度标准为重点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主线推动继续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这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高校继续和成人教育发展的必须遵循。

长期以来,中国矿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办学设施,为满足社会各类人员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开设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夜大、业余、函授)及非学历培训,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体系,成人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院坚持依法办学,注重教学质量,打造了优质的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资源。1997年被评为“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1997、2002年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苏省成人高校招生先进集体”;2001、2003年,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社会助学组织”;2002年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专业(特色自考)主考学校之一;2007、2009、2011年,相继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授予全国煤炭行业“现代远程教育先进教育单位”“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网突出贡献奖”“人力资源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被教育部授予“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14、2015年,先后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授予“煤炭行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和首批“全国煤炭行业教育培训基地”。

“十二五”以来,学校成人教育办学实现了三个显著提升:一是办学体制和办学格局逐渐完备。实现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学位提升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实体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二是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有效创新。办学机制由企业送培到学院主动与地方和企业的对接,创新了订单教育模式,学院积极开展煤炭远程教育,建设和推送了100多门网络课程资源。三是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院在全国13个省市设立了15个函授站、7个教学点,建立适应行业动态、企业需求、生源分布为依据的站点动态调整机制,为行业企业员工发展提供了技能提升、学习深造的便利平台,为行业企业提供开放式、全员化和免费的教育服务,被煤炭职工誉为“送到煤矿坑口的课堂”“煤炭职工随身的大学”。

二、着眼点: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化综合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相配套,国家先后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高等学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行动计划”。“两个计划”是推动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创建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行动方略。

作为一所具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对我国煤炭能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煤炭在我国的能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的凸显、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煤炭行业和能源结构正经历着重大的战略性转型,与煤炭行业密切相关的能源、资源、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彰显特色,拓展优势,在煤炭资源科学开采与利用等方面抢占制高点,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当前,我国能源在消费、供给、技术、体制等领域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对服务于能源行业的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常态、能源革命的新常态,对学校的继续教育既是巨大的压力,也是难得的发展契机。当前,我国成人继续教育改革蓄势待发,面临着两大机遇和挑战。

首先,高等教育分类分层管理,以及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的高度重视,使得成人教育所依托的学历提升和职业培训两大功能均面临重要挑战,促使成人教育迫切实现转型发展。目前,国家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几个方向性的问题已经明确,如: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和办学体制,实施管办分离;在国家层面上要促进各类学历继续教育的融合,要把成人学历教育多轨制办学通过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深度融合,变多轨制为单轨制;进行招生改革,有步骤地推进学校自主招生,注册入学,宽进严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科学评价、学分互认,更加重视对学员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新一轮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将教学质量评价作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规范管理,严禁招生虚假宣传,严禁招生中介,严格考风考纪,严禁乱收费等。

其次,煤炭行业企业转型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既为创新成人教育办学机制、办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拓展煤炭高校成人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当前,煤炭企业发展“十年黄金期”已经结束,煤炭行业面临严峻的生产形势,不少煤炭企业已进入全面亏损时期。煤炭产能结构过剩、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政策、国外大量进口燃煤、严重冲击国内市场……多个原因的效应叠加,形成能源消耗多元化格局,必将造成煤炭行业较长时期困境并难以复苏,必须进行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煤炭企业的不景气,使职工收入大幅下降,从而将严重影响煤炭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如何稳定并有效拓展生源,是煤炭行业高校成人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瞄准点:建设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

(一)办学定位和方向

“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发挥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及主要途径作用,积极主动承担起学校继续教育的重担和社会责任义务,坚持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职业化办学方向,坚持改革、转型、发展的办学思路,积极参与行业、地方重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行业振兴服务,培养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办国内一流成人教育学院。

(二)办学规模及办学结构

1.办学规模保持稳定

“十三五”期间,保证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5000人左右,非学历教育人数有明显的提高。

2.办学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稳步发展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教育(成人职后教育),积极拓建继续教育基地,优化函授站布局;积极拓展成人职前学历教育的办学面向,包括拓专业、拓生源域、拓类型(考虑自学考试),探索高中、中专与成人高等教育相联系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充分利用学校优秀的师资资源和社会、行业影响,因需培养与引领需求培养相结合,积极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对特殊类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发挥在全国继续教育校企联盟中的作用,使学院非学历教育明显的跨越和提高。

(三)办学质量

紧跟国家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审时度势开展教学改革,按社会和行业需求修改、完善培养计划,规范办学,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办学过程管理;加大高质量且适于成人教育的远程网络课件资源建设力度,完善和强化远教平台的教学和管理功能,积极开展数字化课件开放服务,尽早实现“网络+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现代函授教育模式。积极推进学分制管理,随着课件资源的覆盖面增大,网络平台的教学功能和管理功能的完善,分步实施学分制管理。关注国家有关教育立交桥推动步伐,加强教育研究,积极开展并实施不同学习形式学习成果累积、转换工作。

改革、质量、规范,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探索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实现评价方式多元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推动教学组织及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建设,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灵活开放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实现学习成果的科学评定和学分的互认,建立起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立交桥,推动成人学历教育由学校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型。

四、落脚点:推动成人教育新的转型和拓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按照“高水平、有特色”的发展思路,把握网络教育新的趋势,大力推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推动成人教育新的转型。

(一)建资源

大力开展优质课程建设,新建网络课程50门,其中精品课程门数不低于10%。探索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逐步向函授教育课程的全部网络化目标迈进。探索树立煤炭继续教育的慕课标准和网络继续教育标准。

(二)搭平台

加大现代技术力量的投入和更新,建成全新的一流在线教学共享平台,不断提升平台服务水平,确保在线学习平台的稳定可靠、高速快捷,满足学生、校友以及煤炭职工在线学习需求。

(三)推应用

逐步融入并最终实现学员在线学习考核,采用新的在线学习教学管理和监控办法,制定适合于教育教学发展的课程建设和在线学习规范,着力推动教学过程管理与在线学习的有机结合,将成人学历教育多轨制办学(函授、夜大、网络教育、自学考试)通过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深度融合,逐步转化为单轨制混合式教学。

(四)扩影响

加大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力度,凸显中国矿业大学对行业在线教育的影响力,让每位渴望接受中国矿业大学成人教育的学习者共享在线教育的阳光,逐步实现对行业在线教育的引领,彻底改变煤炭高校在线教育服务滞后的局面。

与此同时,高等学校要强化办学创新与拓展,加强成人教育的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职业化建设。

规范化就是着重加强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按照教育主管部门新的函授站建站条件、新的办学标准及规范,推进函授站规范化建设,从招生管理、教学管理、考试管理、站内管理四个方面下功夫。

规模化重点是提高函授站办学集中度。规模化函授站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不仅是学生人数规模化问题,还应有与学生人数规模相配套的办学设施和条件建设。

现代化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学组织及管理模式现代化,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灵活开放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实现学习成果的科学评定和学分的互认,建立起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立交桥,将成人学历教育由学校封闭式向开放式教育转型。二是要实现成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改造成人函授教育,实现函授、夜大、网络等各类型成人教育并轨。

职业化就是将主要服务在职从业人员作为今后主要方向。一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由学科型教育体系向职业教育体系转变,课程设置既要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性,也要加强应用性和职业性。对于基础课程设置坚持以够用为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职业标准,岗位要求为根本原则,强化应用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二要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共建职教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学院将加强与高职高专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成人教育所需的职业教育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加强与煤炭企业和行业合作,共建实训要求、操作性要求较强的技能型课程。

参考文献

[1]刘广送,李春亮.大学继续教育品牌建设相关概念浅析[J].继续教育,2014(3).

[2]高阿娜.我国高校战略规划实施与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5).

上一篇:初二抒情哲理散文:人生之行300字下一篇:广州区市场拓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