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和反思传播线上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信息传播技术的研发和普及,为线上教学提供了的可能。但由于线上教学与线下面授在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渠道、传播者与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传播的环境与场景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线上教学逐渐凸显出自身的问题和困境:由身体缺席带来的焦虑,短期内难以弥合的数字鸿沟带来的影响,以及普遍存在于信源、编码、环境、技术、受众心理和行为等多方面的噪音对教学信息传播造成的干扰。

[关键词]传播学;线上教学;数字鸿沟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移动网络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通过媒介接收、传播信息的体验也在不断刷新。新的媒介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信息传播的限制,使得课程教学这一常见的组织传播、群体传播的形式,能以音视频直播、视频课程等形式实现线上教学。不少中小学、高校相继开始尝试利用各种新媒体教学资源和渠道,开展线上教学。线上教学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议题。但教师和学生在不断适应线上教学的过程中,也逐渐凸显出各种问题和困境。

一、身体缺席带来的焦虑

就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播、交流而言,线下面授与线上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师生双方身体的缺席。我们假设传播的前提是身体在场,所以面对面传播被当成是传播的理想类型。一旦身体缺席,比如在大众传播、网络或新媒体的传播中,参与者就会产生一种焦虑,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克服它,比如我们会追求模拟身体在场的交流方式,不满足于文字交流,要看到图像,听到声音,甚至还想进行全息的交流等等。这些技术追求的都是模仿面对面交流的感觉。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在线教育软件、工具和平台不断被研发和普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各平台都在尝试通过提供多元的线上课堂服务,如视频直播教学、师生直播连线互动等,以模仿线下授课面对面交流的场景,但依旧无法避免因身体的缺席所带来的焦虑。

这种焦虑在线上教学初期,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在与线上教学相关的新闻报道当中,也经常能看到教师群体对于线上教学的担忧。线下面授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人际传播,而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同时使用有声语言、副语言和体态语的。有研究表明,在交际过程中,35%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65%的信息由的非语言来传递,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人类学家霍尔(E.Hall)所言:“无声语言所实现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深刻得多。”

在线下面授过程中,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其身体能够全部参与信息传播的全程,但在线上教学当中,身体只能部分地参与教学中的某个过程。尽管网络直播这种授课形式弥补了录播课程中,缺乏互动性和参与度的缺点,实现了师生间在线的实时交流,促进了教学的场景化,为线上授课提供了既能即时可视、又能实时互动的场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原本各自孤立、封闭的场景,借助摄像头交织在一起,验证了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电子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论断:空间的距离感正在消失。但身体的距离感仍旧存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副语言和体态语仍旧难以有效实现。在视频直播教学中尚且如此,在语音直播、慕课学习、线上指导等其余的线上教学方式中,身体的参与度则更低。此外,由于学生身体的缺席,教师在线上授课时,面对的是摄像头,而非学生的实体,在缺乏学生实际反馈信息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节奏的调控、课堂氛围的调节、效果的把控等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除了教师以外,身体的缺席对于作为受众的学生而言,同样带来了不少的焦虑。在线上听课时,由于身体无需完全参与,因而线上听课的伴随性逐渐凸显,学生可以用类似看电视、听广播的方式对待线上授课,在听课的同时,并不影响其从事其余的室内甚至室外活动,学生听课的场景也更加随意。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对于教学信息的接收,虽然在课后可以观看直播回放,但在自主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也难以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过滤、筛选和把握。对于缺乏自控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在线上听课结束后,如何实现与线下听课的有效对接、如何应对课程的相关考核等,也成为学生们所焦虑的问题。

二、噪音对教学信息的干扰

20世纪40年代,香农和韦弗就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书中,第一次从传播学的角度引入了噪音的概念,指的是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技术或设备的影响,导致信息的失真。随着传播技术、方式的多元发展,噪音的外延也得到了扩展,那些在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造成干扰的因素,都可以视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与线下面授相比,线上教学在传播技术、方式、渠道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更多的噪音将出现并贯穿于教学信息传播的全程。

(一)信源噪音、编码噪音

线上教学的噪音,从教学设计、备课的环节就已经开始出现。很多教师在线下面授时均能较好地适应作为教学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并已累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甚至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和习惯。但当信息的传播渠道由线下转到线上,教学行为将演变为网络人际传播,甚至网络组织传播。另一方面,教学信息的受众也不再是教室里真实可见的学生,而是在各类网络终端前的学生,甚至学生的家长、亲属、朋友等也会有意无意地成为课堂信息的受众。

在此情况下,教师在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安排、教学互动设计以及其余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均需要在短期内做不小的调整,大部分教师的线上教学经验都相对缺乏,都在探索和尝试,因此从教学信息的信源以及教师对信息的编码环节,均会出现新的噪音,对教学信息的传播造成干扰。

(二)环境噪音、技术噪音

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教室、课桌、讲台、黑板等,为教学信息的传播赋予了一定的仪式感,线下面授也更便于教师对课堂秩序、教学节奏的把控和调节。而线上授课,无论是环境、设备还是平台,都增加了较多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用到教室坐在课桌前上课,有的学生会选择躺在床上、卧在沙发上、甚至在超市、医院等室外场所听课,这些缺乏授课仪式感的多元、嘈杂的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干扰着课堂信息的传递。从技术和设备的层面而言,网络的卡顿、设备的失灵、平台的不完善、以及师生操作的不熟练,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课堂信息的遗漏、缺失甚至中断,学生由于各自网络和终端的差异,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步接收。

(三)受众心理、行为噪音

与线下面授相比,学生在线上听课时,除了学生的身份之外还兼具网民的身份,因此,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对授课信息的接收。在求知、求便、休闲娱乐、逃避等上网动机的驱使下,网民逐渐呈现出个性化心理、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减压宣泄心理、自我认同心理等普遍的心理特征。在课堂约束力不断减弱的匿名状态下,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控力也在不断降低,再加上个性化心理和减压宣泄心理的协同作用,作为网民的学生,在线上听课时,很难将上网时间、注意力集中于授课平台,容易被别的网站、应用所分流。

三、数字鸿沟对线上听课的限制

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崛起与快速发展,研究发现,由于数字技术的分布和使用的不公带来了负面的社会影响,由此发展出了“数字鸿沟”的概念。数字鸿沟主要是指不同地区间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差距,涉及我国区域间的数字鸿沟重点表现在东西部的差别、城乡间的差距。虽然我国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终端已在不断普及,但乡村的基础设施较为滞后,互联网传输速度不高,对乡村的互联网技术接入产生了严重干扰。

而线上授课对网络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均有较高的要求,但目前,仍有不少学生身处于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笔者所处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鸿沟对线上听课的限制尤为明显,有的学生需要去到荒芜的高山顶,才能搜寻到相对稳定的手机网络信号。而信息鸿沟又难以在短期内有效弥合。对于这些地区的学生而言,上网课成了难以实现甚至无法实现的可能。

结论

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面授,授课的过程均可以看作是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也可看作是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网络技术、智能终端的研发与普及,为线上教学创造了可能、提供了保障,也为教学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渠道。但由于线上教学与线下面授在信息传播的方式、渠道,传播者与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传播的环境与场景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线上教学逐渐凸显出自身的问题和困境,线上教学在身体缺席、信息噪音、数字鸿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旧值得我们继续审视和关注。

从网民的行为来看,网民对信息的认知呈现出层次化的特点,对信息的接收也呈现出“非线性”的有意或无意阅读以及“浏览式”的浅阅读的特征。因此,内容较简单、篇幅较短的文章以及短视频越来越受到网民的欢迎。而线上授课,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时长来看,都难以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J].国际新闻界,2018,40(2):37-46.

[2]艾瑞未来教育产业研究中心.2019-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3]邢梦莹.我国现阶段数字鸿沟及其测度[J].中国出版,2019(7):47-50.

[4]刘骏,张蕾,俞立平.中国数字鸿沟评估研究:基于移动通信工具视角[J].统计与决策,2019,35(5):32-35.

上一篇:融媒体视野下大学生党史教育下一篇:医学院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