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与搅拌》教学反思(精选9篇)
刚一上课,我端起一杯凉开水,向里放了一块水果糖,和学生交流:老师这有一杯凉开水,我在里面放了一颗水果糖,请一位同学来尝一尝。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并且都想来亲自尝一尝,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问:如果我想在短时间内喝到一杯很甜的糖水,你有办法让糖快点溶解吗?这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顾,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做好了情绪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由“扶”到“放”突破重点难点。
学习对比实验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我主要采取了先以一种实验方法为主(加热),指导学生掌握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的方法,并进行了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探究搅拌和碾碎两种实验怎样做对比实验。这样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对对比实验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在课前谈话时,我还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对比实验:同学们,如果有两个同学小明和小红,我说小明跑得快,怎么证明?当我问到怎么知道加热能使溶解更快呢?学生马上意识到必须用两个烧杯来做实验,必须有几个条件是相同的,只能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从而建立了“对比”的概念,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认识被强化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初步知识。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溶解、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对物质的溶解性有关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质疑精神、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操作、体验,发现、提出问题;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经历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观察与实验、搜集事实证据、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等环节,从而有所侧重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通过改革探究活动结构,实施分层 分类探究 模式,以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为他们创设不同的探究空间;通过为不同的学生呈现可供选择的探究内容,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甚至争辩,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差异共享,最终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引入新课
师(指着几位听课的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 班来了几位客人,我们泡几杯糖水来招待他们好吗?
生(兴奋地说):好!
学生两人一组,分别利用 事先提供 的器材“泡 糖水”,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规范实验操作,但不作其他提示。
(教师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提供实践 素材和机会,引导学生操作、观察、体验和思考,进而发现 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发现,提出问题
师:在泡糖水的过程 中,同学们有 什么发现?又有哪些疑问?
由学生充分发言:
(1)为什么糖能溶解在水中使水变甜?
(2)为什么水中糖放得足够多时,糖不会完全溶解且还有剩余呢?
(3)有什么办法能使剩余的糖溶解?
(4)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5)食盐也能溶解在水中,它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蔗糖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么哪个更大一些?
(6)搅拌能使糖的溶解加快,此外,还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的溶解?
(7)糖在水中能够溶解,在其他液体中也能溶解吗?
(8)固体能溶解在水中,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吗?
……
教师对学生的仔细观察及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表示肯定,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处理:(1)把错误的或是重复的问题划掉;(2)就几个较简单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
生1:糖能溶解在水中,是因为糖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且分子之间有空隙;把糖放入水中后,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的空隙里去了。
生2:事实上,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生3:对!而且我认为温度越高,糖溶解得越快;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生4:糖还有剩余,说明糖在水中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生5:我认为这句 话不太科 学,因为如果 再加一些水,或者改变其他条件,剩余的糖有可能还会溶解。
生6:对,所以应该这么说:“在一定条件下,糖在水中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生7:我认为也可以这么说:“在一定条件下,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生8:我认为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打开汽水瓶盖时,会有气泡冒出来,这些气泡应该是原来溶解在水中的气体。
生9:不错,倒啤酒时也会冒上来许多气泡。
生10:我们曾做过水的沸腾实验,当水加热到一定温度但还未沸腾时,水中就不断有气泡冒上来,这显然是原来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在水温升高时从水中跑出来了。
生11:这个实验是否表明:空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空气的溶解能力越小?
生12:有可能。汽水瓶盖着时,不见有气泡冒上来,而瓶盖一打开,气泡就不断地冒上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还可能与其他的外界因素有关。
……
(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某些问题作出尝试性的解释,并作出各种合理的猜想、假设,为下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打好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
(三)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择取几个典型的问题进行探究(允许各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探究)。
问题一: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猜想:(1)与水的质量的多少有关;(2)与水的温度的高低有关。
[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1)在两个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分别放入一定量的蔗糖,振荡一会使之充分溶解,且使两个试管中都有蔗糖剩余;
(2)在一个试管中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观察剩余的蔗糖是否溶解;
(3)把另一个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蔗糖能否继续溶解。
(由于学生对“溶解能力”的含义不理解,导致设计的实验方案有误,但教师不直接指出,而是允许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 案去实验,鼓励学生 从实验中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反思能力。)
[进行实验]
学生两人一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同时引导学生努力从实验现象中去发现问题。
[分析论证]
生1:通过实验,我发现加水和加热都能使剩余的蔗糖继续溶解。这说明水越多,温度越高,蔗糖在水 中的溶解能力越大。
生2:我观察到的现象和生1相同,但我不赞同生1的观点。
师:(表示感兴趣)请说说你的观点。
生2:我通过实验发现,加水虽能使剩余的蔗糖继续溶解,但不能使蔗糖的溶解能力变大。
师:能说一下你的理由吗?
生2:我举例说明吧。比如,5mL的水中溶解了10g蔗糖就不能继续溶解 了,说明1mL水中最多 只能溶解2g蔗糖;如果水增加到10mL,蔗糖最多能溶解20g,表面上看蔗糖溶解得比 原来多了,但实质上1mL水中能溶解的蔗糖的量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蔗糖的溶解能力也没有改变。
生3:对。这就好比一个人挑担,他一次最多只能挑100斤;如果他多挑几次,他挑的总量会增加,但他挑担的能力没有改变。
生4:但加热后,剩余的蔗糖继续溶解了,这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能力确实 与温度有 关。而且,温度越高,蔗糖的溶解能力越大。
生5:这也不见得,也许当水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蔗糖的溶解能力不再变大。
师:对,我们只能说“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至于具体关系如何,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严密的分析才能确定。
(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安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 地讨论、争辩、猜想和 假设,并逐渐放 弃自己原 有的错误 想法,试着接受别人正确的、合理的观点,从而不断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 作意识得到了培养。)
[实际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得到的结论解释生活中 的一些现象,如用热水洗碗比用冷水洗碗更干净。
问题二:在一定条件下,食盐和蔗糖 在水中的 溶解能力哪个大?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猜想:(1)食盐大;(2)蔗糖大;(3)一样大。
[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杯水,质量相同,温度相同,分别溶解食盐 和蔗糖,比较哪一 种物质溶 解得多。(渗透控制变量法)
(2)各组进行实验方案公示。
1在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食盐和蔗糖,充分搅拌后,如果观察到一种完全溶解,另一种还有剩余,就可得到结论。
2在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食盐和蔗糖,充分搅拌后,如果两种物质都有剩余,比较剩余物质的多少,就可得到结论。
3在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别逐渐加食盐和蔗糖,一边加一边搅拌,加到都不能溶解为止,比较溶解的量的多少,就可得到结论。
[进行实验]
学生两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
[讨论交流]
生1:通过实验,我发现在水的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情况下,蔗糖要比食盐溶解得多,说明在一定温度下,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大。
生2:我得到的结论和生1相同。但我由此想到,比较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应该还有其他的方法!
师:(表示感兴趣)是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2:取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一杯放蔗糖,一杯放食盐,如果放进去的蔗糖比食盐多,但最后蔗糖完全溶解了,而食盐还有剩余,也能得到上述结论。
师:你的思路是对的。但一开始并不知道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大呀?
生2:我也是在知道了结论之后才想到这个方法的。
生3:(若有所悟地)这样看来,应该还有 其他的方法。
师:(表示期待)说说看!
生3:我认为实验中两杯水的质量也不一定要相同。比如,可以使第一杯水的质量是第二杯水的两倍,然后使第一杯水中放入的食盐的质量是第二杯水中放入的蔗糖的两倍,再来比较它们溶解的程度,也能得到结论。
师:你这样设计的道理是什么?
生3:在这里盐水的质量虽然增大到了原来的两倍,但根据我们第一个探究活动得到的结论,这不会影响食盐的溶解能力,因此可以用这种方法比较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
师:对,实际上这里的设计思想还是与上面一致的。
生4:(受生2、生3启发状)我突然有一个想法,不知能否行得通?
师:(期待状)……
生4:只用一杯水来进行实验。我是指在同一杯水中,先逐渐加食盐,搅拌,加到不能再溶解为止,然后再逐渐加蔗糖,搅拌,同样加到不再溶解为止,最后比较加入的食盐和蔗糖的质量,就可得到结论。
生5:(表示怀疑地)同一杯水中加两种物质,它们的溶解能力会不会受到影响?
师:这倒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有兴趣的 同学可以在课外进行探究。不过生4的想法的确很独特!
师:刚才大家通过相互合作,设计出了 许多种比 较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大小的方法。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把食盐和蔗糖加到水中来进行比较的。
生:是的。
师:能不能反过来进行考虑呢?
生6:你是指把水加到食盐和蔗糖中来进行比较?
师:对。
生7:我知道了!先分别在两个烧杯中放相等质量的食盐和蔗糖,再不断向食盐和蔗糖中加水,搅拌,使之溶解,一直加到食盐和蔗糖完全溶解为止,比较两个烧杯中所加水的多少,也能得到结论。
生8:对,加水少的那种,它的溶解能力反而大。
(在该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 的角度考虑问题,鼓励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设计出了多种比较食盐和蔗糖溶解能力大小的方法,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
[反思质疑]
师:对刚才的探究活动,大家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认为刚才得到的结论的正确性值得怀疑。
师:(惊奇地)为什么呢?
生:刚才所做的实验,只能说明在该 温度下蔗 糖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大。但如果温度发生改变,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都要改变,此时,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是不能确定的。
师:对,你的想法很有道理。那么,你认为要比较食盐和蔗糖溶解能力的大小,还应该做些什么?
生:我认为应该多做几次实验,即在不同的温度下,重复上述实验,才能得到比较正确的结论。
师:所以说,只通过一次实验得到的 结论往往 是不可靠的。
(本环节是学生对探究得到的结论进行反思、质疑、评估的过程。应该说,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原来所没有想到的,但也正是如此,才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作业](二选一)
1.探究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2.探究将食盐和蔗糖放在同一杯水中 对 蔗 糖 的 溶解能力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
(一)突出探究
本课通过创设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着力培养了学生发现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本课设计的两个探究活动都包含了多个要素,但又各有侧重,如“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突出了“分析论证”这一环节;“探究在一定条件下,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个大”的活动,突出了“实验设计”“讨论交流”这些环节,并渗透了控制变量法。这样处理,既是教学 内容的需要,又能有所侧重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各个要素的理解。
(二)鼓励创新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为学生 营造了民 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如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并不立即指出,而是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反思总结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学生能大胆探索,有所发现;二是注重对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实验设计时,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 向进行思 考,通过分组 讨论、合作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完善,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方 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差异共享
10月27日,英国兰开夏孔子学院2011小学校长访问团到我校调研访问,我再次试讲《怎样加快溶解》这课,得到了英国校长们的肯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习得变量控制的实验方法,本着“一英寸宽、一英尺深”,“开口要小,切口要深”的教学理念,三种加快溶解的方法中只重点探究使用搅拌的方法是否能够加快溶解。因为搅拌的方法容易操作,时间也少。掌握了研究搅拌的方法,另外两种:探究用热水和研碎的变量控制实验方法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1.设计实验方案时让学生用简笔画表达自己的实验方法。2.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点评:对于台上同学的操作,你最赞赏的是哪个方面,有不同意见的是哪些地方。四年级学生对于画图很感兴趣,画画的方式非常直观、清晰地体现了学生的思考和前概念水平,而且比文字记录实验方法节省更多的时间。讨论时,实物投影实验记录单,全班同学对照图画很容易看出设计方案的问题,交流讨论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台上重现自己的实验,现场感更强,充分暴露了他们饰演的问题和缺陷,更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有一位女同学(四.5班黄雨卉)在上台展示实验时,被眼尖的同学发现:她在搅拌时用筷子捣了几下方糖,方糖碎了,同时用了两种方法,这不公平。课后与听课的英国校长交流时,发现他们最赞赏的地方是:课堂上学生有很多活动的时间,学生对课堂活动很感兴趣。师生关系很和谐,老师很有吸引力,师生和生生的交流都很充分,学生的课堂纪律、活动、回答都很有序,学生的观察记录写得很好。感觉上他们比较认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非常重视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各个活动环节的投入、参与是权衡一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这次跨区教研研讨课的设计,在前面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一些调整。之前的学生探究过程分为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方案——动手实验——汇报研讨,由于动手之前全班讨论了实验方案,对于怎样做实验各组基本达成了共识,实际操作时,表面上看绝大部分小组都很顺利,其实学生的思维参与度还是有所欠缺,对变量控制实验的要求缺少深入地思考,对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印象不是很深刻。这次试教,我减少了动手实验之前的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采取了更开放、更自主地学习策略:自己画图设计实验方法,自己到材料超市选取实验材料,这样的设计,交流汇报时更加充分、真实的暴露了学生实验的问题:有的小组只用了一个烧杯、有的小组选了一大一小的两个烧杯、有的小组两个烧杯都搅拌……不同小组的意见相左,小组间引发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在这个环节,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展示、质疑、答辩,由于有了这种思维的碰撞,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验关键在于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
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也做了精心思考:不光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烧杯,筷子,还提供了大小不同的放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暴露的问题可能会更多,为后续的交流讨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1、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把素质教学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开始教学设计理念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加快溶解的方法,但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注重自己教学的管理,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实验不知道做什么,场面热闹,不去细心观察,不去深入思考,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后来,我听取了姚老师的建议,认真反思自己在这次课的不足,知道了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大胆的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学生自己动起来,课堂气氛即活跃又不乱。由此我感到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在教学思路上,我是以游戏引入,学生对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有了了解,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让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学生交流,实验验证,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使学生很自然的接受了对比实验,从而使教学难点不再是难点了,我觉得我这里设计思路明确,在教学中学生很配合,我这次课比较成功。
3、在教学过程上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我结合当天的实际情况,我们用水紧张,给学生加强节水教育,在实验中,让学生珍惜水资源,水不要用的太多,造成水的浪费,在教学环节上存在着不足,学生小组分工没有要求,使得学生课堂相互争做实验,不想写记录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较差些,学生在使用小刀、热水时没有注意安全。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这些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使自己业务更加扎实。使自己尽快成为出色的科学教师。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活动过程: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6.观察熔化实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蜡烛)
(2)请幼儿讨论:蜡烛在水是不会变化,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变化呢?
(3)教师点燃六支蜡烛,分给每组一支,供幼儿观察:蜡烛在点燃后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幼儿观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烛油)
(4)教师: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蜡烛的熔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请小朋友活动后自由讨论,老师下次再告诉大家。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本节课根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溶解的快与慢 》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学对生活有用的科学、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科学”是科学教学的初衷。本课教学中考虑到:①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为探究搭建了平台。②本课的研究内容源于生活,所以学生有极高的兴趣,容易引发探究。③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的对比实验活动,这里再次经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巩固也是一种提高,颇具挑战性。基于这样的学情,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探究乐园里,积极主动地自主构建,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突破:1让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避免了学生思维的机械重复,提高了课堂的效益,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积极性。2让学生在交流中自主修正完善设计,教学反思《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同时暴露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步学会如何进行对比实验。比如:有的小组认为要来验证搅拌对溶解速度有没有影响,只需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就行了,此时我启发学生展开激烈地讨论,学生在分析中说理,在补充中完善,逐步明白了如何来控制单个变量,使问题迎刃而解。后两次交流是在实验方法设计完善后,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尽管研究的问题不一样,但方法却相同,那就是每种对比中只允许一个条件不同,从而更好的理解了对比实验的实质,发现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技巧,加深了认识。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教师花了较大的力气,适时引导帮助,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思维从凌乱到有序,从表面到深刻。有了这个过程,学生后面的验证实验顺理成章,边实验边记录了现象,稍稍整理后进行了汇报,用事实说服了大家,实验获得了成功。3有特色的材料和简单有效课件的利用。在溶解过程中,可以清楚观察到它们的扩散过程,便于学生比较发现,使得“快”与“慢”的过程十分具体形象。如有一个学生观察了碾碎与不碾碎药片变化后说:“碾碎的药片溶了后四处乱窜,一会儿水就变成了黄色。”课件中直观的图示使学生比较快地理解了对比实验的概念及要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为了使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水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提高温度、改变形状、搅拌)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掌握几种常用的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初步学习多人合作3、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生活中观察过物体的溶解,对物体的溶解感兴趣。
物质准备:幼儿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绿豆、冰糖、醋、盐适量,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请你们走到你们小组的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偿一偿、摸一摸,看看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它们分别是:绿豆、醋、冰糖和盐。
(自评: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基本部分: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自评: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幼儿观察完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3.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绿豆放进水中,沉下去了;醋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冰糖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后最后看不见了。醋、冰糖、盐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幼:不能。
师:对,而且它们还改变了水的颜色和味道。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做“溶解”。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在水中溶解呢?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现在再猜一猜,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自评: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最终将课堂带进了幼儿的实际生活,知识探索与实际相联系,具有生活性。)
4.怎样加快溶解?
(1)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水的溶解,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就以冰糖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猜想怎样可以加快冰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幼:幼儿猜想,并交流猜想结果
(2)师:请小朋友自己寻找解决办法,看看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加快溶解?并运用你们自己的方式记录好实验结果(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自评:在本环节中,将知识的难度提高一点,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教学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课的开始,运用课件创设富有激情的情境:一个小朋友,早上要喝一杯加冰糖的牛奶去上学,可是冰糖溶解慢,眼看快迟到了,你们听“滴答滴答”,时间在流逝,小朋友已经很着急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创设这样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励学生自行探究知识。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首先我运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提供的实验电器材,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怎样使冰糖加快溶解。最后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的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
以上,我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各组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加快冰糖溶解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通过加快冰糖溶解方法的探究,使学生有足够多的经验认识加快溶解的方法。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四、整合三种方法,并运用于实验
小组按规则进行肥皂溶解的快的比赛。只要有一组完成实验,就结束实验,各组上交器材。然后让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总结溶解更快的方法。这是一个科学知识整合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赛,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并能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学用结合我首先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孩子们课后进行食盐溶的快的实验比赛。并让孩子们课后去思考:溶解加快了,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有利的方面,哪些不利的方面?如果有不利的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减慢溶解?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同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让课堂的结束,成为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起点。并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活动目标
1.体验与同伴一起探索的乐趣。
2.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3.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重难点:
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温水,一次性杯子若干,小石头块若干,白砂糖和红糖若干,小勺若干,蛋糕盘若干。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题:教师提出“溶解”现象
1.出示白砂糖,大胆猜测。
师: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白砂糖)请小朋友猜一猜,白砂糖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幼:自由回答。
师:白砂糖放到水里到底会发生什么的变化呢,下面就请小朋友动手操作。请小朋友们把白糖放在水里轻轻地搅拌,看一看有什么变化?白糖可以从水里取出来吗?它去了哪里?(可以尝一尝,感知变化)注:在操作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桌面和地面的卫生,搅拌的时候要一只手扶着杯子一手拿着小勺,不要把水弄洒了。
2.请幼儿品尝糖水。
师:请小朋友尝一尝水有什么变化呢?(轻轻地抿一小口)
3.小结:糖宝宝不见了,它融化到了水里,这种现象我们用一个词来表示“溶解”,溶解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呢?
二、幼儿自己探索“溶解”现象
1.师:老师还另外准备了两样材料,你们认识它们吗?大声说出它的名字吧!(石头、红糖)老师今天要请小朋友利用这两样东西来做实验,在做实验之前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样材料放到水中,经过搅拌,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2.幼儿大胆猜测。
3.验证猜测,感知实验结果。
师:先请小朋友把桌上的石头放到水里用力搅拌,它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沉在水底)然后小朋友们试一试石头能不能从水里拿出来?
师:在请小朋友把红糖放在水里用力搅拌,看一看水有什么变化?红糖能不能取出来?
三、分享实验结果
师:实验完成了,那小朋友们把两样东西(石头、红糖)放在水里,发生了什么样的现象呢?
幼:自由回答。
四、教师小结
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入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白砂糖放进水中会不见了,并且水可以变甜;石头放进水中,会沉在水底;红糖放进水中会改变水的颜色。白砂糖和红糖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之后,能用工具取出来吗?这种现象叫:溶解。小朋友们回家以后看一看家里还有那些东西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
【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可以用白糖,酱油、味精、醋去试试看,哪些在水中溶解得最快?为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小组实验和记录所需时间较长,而且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把教材后边的“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放到了前面,并且省略了“醋在水中的溶解”作为课后作业。教材前面的“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放到了后边作为教师演示实验,并省略了“洗发液的溶解”作为课后学生实验完成。
由此,这一节课内容较少,因此我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观察,学会归纳描述,深入地生成科学概念。
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我就给学生小组实验准备了两个棕色瓶(分别装酒精和食用油),两根木棒用于搅拌,还有两个装了水的试管。力求让学生在最少的活动中达到最有效的观察效果。
二十分钟的学生实验,我引导了学生从多层次的实验和观察操作活动中研究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现象。通过优化对比观察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的观察。因为学会观察,能在对比中深入的观察,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学生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现象后,又及时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并进行探究,寻求其中的答案。如:当酒精滴入试管后,浮在上面的红色酒精颜色有何差别?酒精和水溶液搅拌出现的气泡和食用油和水搅拌出现的气泡有何不一样?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同时让学生的`描述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学会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也是难点。在实验观察过程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词语进行表述。如酒精进入水中是“逐渐溶解”,因为“上层颜色较深,下层颜色较浅”;食用油进入水中是“漂浮在水面上”,搅拌后是“分散水中又浮在水面上”……
在演示实验中,我在往试管中倒入胶水时,胶水沿着试管壁划入了水中。后来学生在描述和记录时很多都用了“滑下去”这个词语,发现这一现象后,我及时进行了纠正,重新拿了一个试管,在里面加满了水。这样,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倒入的胶水在水中缓缓沉入水底。由此及时纠正了错误的描述。
【《溶解与搅拌》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中班科学溶解教学反思10-02
《怎样加快溶解》的教学反思11-06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及教学反思07-25
溶解度 教案(一)-教学教案10-09
四年级科学溶解教案11-01
四年级科学上溶解12-01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10-02
搅拌站总结07-18
水泥土搅拌桩10-27
水泥搅拌桩监理总结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