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反思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反思(推荐10篇)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反思 篇1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四册第一章第一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二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用途。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了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了解氧化剂。

2、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

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难点:氧化反应和氧化剂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五、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七、教学程序设计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新课引入:

问题

1、生物体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此气体的知识?

问题

2、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提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以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第二页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页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3)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4)多媒体展示下表,请同学们填写:

表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5)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列表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了解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3)问题3: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4)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 表二 物质和氧气反应

再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然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剂的概念。其中氧化剂的概念只作介绍。

(3)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4)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构建。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必做题:作业本第一章第一节。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八、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两张表格(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用途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1)一般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三、化学性质:(1)助燃性(2)氧化性

四、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反思 篇2

一、学情不同, 选择的教学切入点不同

1. 氧气

氧气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 最先接触并且需要系统学习的一种物质。学习之前, 学生只有小学科学中学到的一些与氧气有关的知识, 了解的并不深入, 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学生对氧气的感性认识缺乏, 学习氧气的性质, 特别是物理性质学习之前, 就显得较为抽象, 更不用说对化学性质的感性认识。这样, 学生学习起来困难比较大, 入门较困难, 因此教师应从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顺序切入。

2. 二氧化碳

对于二氧化碳来说, 学生的感性知识比学习氧气要多, 不但小学科学已经有所接触和学习, 而且生物课也学习过它的某些知识, 日常接触也多一些。在化学课上, 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氧气的有关知识, 包括氧气在自然界的存在、性质、制法和用途等知识, 对系统地学习另外一种常见的物质的性质, 困难应该小得多, 因此教师应从类比探究物理性质的知识切入。

二、课标要求不同, 确立的教学目标不同

1. 氧气性质的教学

氧气性质的教学, 侧重于学习方法的传授, 即学习一种物质性质方法的传授。例如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时, 教师侧重于教学生怎样学习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方法, 并教会学生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密度等方面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学习化学性质时, 教师先教学生怎样观察实验, 再演示实验,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 最后归纳总结化学性质。所以, 氧气性质的教学, 除知识与技能外, 更侧重于方法的学习。

2. 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

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 除知识与技能外, 则更侧重于方法的应用和掌握。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生自己分析概括总结。

三、目标不同, 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

1. 氧气的教学

导入上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设问、实验或影视资料引入课题, 造成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讲课上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法, 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 可结合生动的先演示和再分组实验的方法, 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归纳上在教师的指导下, 经过归纳、分析、总结, 得出氧气的性质。

2. 二氧化碳的教学

在学生认识了氧气的基础上, 除保持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外, 教学上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学习氧气性质的方法自己探究、自己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 学习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与水作用;分析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 并联系已学习的反应实例归纳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四、方法不同, 设计的师生互动不同

1. 氧气

教学基本思路: (1) 创设情境:人类的呼吸离不开氧气, 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2) 观看影像资料或图片:了解自然界中的氧气和氧气的三态变化。 (3) 探究活动:木炭、铁丝、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能否燃烧?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4) 归纳总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分析总结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二氧化碳

教学基本思路: (1) 创设情境:同学们, 在生物课里我们了解到了自然界里的二氧化碳总在不断地消耗、生成, 你知道二氧化碳消耗、生成的某些变化吗? (2) 学生阅读归纳小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自然界和人的影响。 (3) 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 (4)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与水的作用。 (5) 指导学生分析概括: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 并联系已学的反应实例归纳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在氧气性质的系统学习中, 主要是帮助学生将氧气的性质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深化和拓展, 让学生理解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物质。而对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了解得就比较少了。学生对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认识可能停留于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但学生对于原理却不明白。因此, 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教学, 需要我们从生产、生活以及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入手, 从理论上作出解释, 并完善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性质。由于两种气体的性质差异较大, 教师可以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做一些联系和对比, 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巩固。

五、内容不同, 教学侧重点不同

1. 氧气教学注重学法指导

氧气性质的教学是学生认识身边化学物质的第一种物质, 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起始阶段, 教师在教学时应通过大量的实验、图片、生活已有的经验、生活实例等感性、直观的素材,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知识的科学方法, 架构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框架。同时在实验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分析实验现象、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等实验基本技能, 为后来学习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二氧化碳教学关注实验探究

二氧化碳教学是建立在氧气的教学基础上, 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再认识的过程。氧气化学性质探究教学上侧重于根据氧气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 推断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而在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探究教学上, 则侧重让学生立足于科学严谨的探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对现象变化和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 推断出二氧化碳的相应的化学性质, 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究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之, 通过二氧化碳和氧气两种气体的教学活动和有关性质的比较, 能让学生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 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 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同时,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和探究欲,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篇3

1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第4册)》第二章第五节“光合作用”,是第二课时的内容。这是继前面已经学习过的氧气的性质、制取及用途之后,又一次学习另一种物质的性质、制取及用途,二氧化碳是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一种物质,学生比较熟悉,通过二氧化碳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从理论上和实际上真正认识二氧化碳,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是空气的组分之一,能用于制冷剂、人工降雨、灭火、制汽水,是工业原料,还知道它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二氧化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用途,是由什么性质决定的。本节课的重点并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形成结论的探究过程和思维方法。

3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实验操作。

(2)知道设计实验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通过对照试验,学会对实验中和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4)通过雪碧及二氧化碳的用途等,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5)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和探究合作学习,体验探究乐趣,激发求知欲。

4 教学重难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原理分析

5 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实验、小组合作、讨论、对照实验、多媒体课件等

6实验器材和药品

雪碧一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3瓶、空气1瓶、大烧杯2只、紫色石蕊试液、蒸馏水、澄清石灰水、稀盐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火柴、自制平衡杠杆、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学生分组实验20组,每组有集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1瓶、蜡烛(连支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1瓶、大烧杯2只、玻璃棒、镊子、蓝色石蕊试纸。

7教学过程

7.1引入主题

展示雪碧在水中时的图片,在此基础上提问:“看了图片有什么感觉?”拿出雪碧,摇一下,观察现象。

7.2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7.2.1 探究活动一

创设问题:汽水中产生的气泡是什么气体?

猜想假设: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有无沉淀产生。

教师演示实验:将雪碧瓶产生的气体通入装有澄清的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结论: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 =CaCO3↓+H2O,产生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这一反应常用来检测二氧化碳。

教师展示:一集气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观察颜色,闻气味。

展示:一矿泉水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我们能不能自己制造汽水呢?怎么做?

学生想法:向矿泉水瓶内倒入一些水。

猜想:如果将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实验:用烧杯向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矿泉水瓶变瘪。

学生解释分析:CO2气体能溶于水,压强变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大气压将瓶子压瘪了。通常1体积的水里可以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压强变大,溶解的CO2越多,就制成了汽水。

提问:CO2气体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演示实验:取少量盐酸溶液,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加到盐酸中。

演示实验:用试管取少量刚才变瘪矿泉水瓶子中的液体,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盐酸和变瘪瓶子里的液体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分析: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物质变红,遇到碱变蓝,说明液体是酸性物质。

7.2.2 探究活动二

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了呢?

猜想:CO2和H2O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酸性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分析:会不会是只是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思考:不会,水是中性的,滴加紫色石蕊试液,颜色没有变化。

实验验证: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

结论:只有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色。

分析:是不是干燥的二氧化碳呈酸性,使石蕊试液变红?要证明此假设,怎么办?

介绍蓝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是将紫色石蕊试纸浸入碱中形成的,遇酸变红。

提问:怎样用蓝色石蕊试纸来检测二氧化碳?

学生回答:将蓝色石蕊试纸放到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颜色变化。

学生操作:将干燥的石蕊试纸用镊子夹紧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现象:放入二氧化碳的蓝色石蕊试纸和空气里的蓝色石蕊试纸对照实验,发现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石蕊试纸不变色。

结论:只有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

提问:只有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只有二氧化碳也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那如何来证明石蕊试液变红是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呢?

学生回答:将石蕊试纸用水润湿后放入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用玻璃棒蘸水滴到石蕊试纸上,然后将湿润的石蕊试纸用镊子放入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

现象: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变红色。

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新的酸性物质——碳酸,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7.2.3 探究活动三

提出情景:喝碳酸饮料,感觉很清凉,一会儿会打嗝,气体从体内出来带走热量,感觉凉爽。气体哪里来的?

猜想:可能是人体中温度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下降;还可能是碳酸受热分解了。

提问:如果碳酸不稳定,分解了,你是如何知道它分解了?

生答:看紫色石蕊的颜色变化。

教师指出:为加快反应速度可以加热。

实验:将滴加过紫色石蕊试液含有碳酸的红色液体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红色溶液变为紫色,有气泡产生。

教师用白纸作为背景,把加热前试管和加热后液体进行对照。

结论: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CO3=H2O+CO2↑。

由南方网讯的一则北方菜窖的报道以及意大利死狗洞之谜,猜测气体的性质?

猜测: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有窒息作用,不能供给呼吸

设问: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吗?

学生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交流:

⑴用灵敏天平的两盘放2个集气瓶,分别充入空气和二氧化碳,看天平的倾斜方向来断定。

⑵两只气球内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看气球的沉浮情况。

⑶将二氧化碳气体分别用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然后用燃着的木条来检验。

⑷二氧化碳可用来灭。

7.2.4 探究活动四

(1)教师演示:把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倾倒入平衡杠杆一端的小纸杯中,观察现象。

猜想:二氧化碳倒入的一端向上倾斜、向下倾斜或不动。

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学生实验:在大烧杯中放置一个支架,支架上固定两支点燃的蜡烛,将一瓶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蜡烛火焰变化。

猜想:上层蜡烛先熄灭、下层蜡烛先熄灭、同时熄灭。

同桌2人做实验,发现问题:有的小组上层蜡烛先熄灭,有的小组蜡烛不熄灭,有的小组下层蜡烛熄灭,上层蜡烛不熄灭。

师生共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为什么会出现其它情况?

学生分析:上层蜡烛先熄灭,可能是操作方法不当,直接把二氧化碳气体倒在上层蜡烛上。蜡烛不熄灭,可能是烧杯容积大,收集气体的集气瓶容积小,二氧化碳量太少。

根据刚才分析内容,一位学生上讲台再演示一遍。

结论: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以及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7.3 二氧化碳的用途

提问: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体现了哪些性质呢?

学生回答并补充完整。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反思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的说课目是《氧气》,本课题位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时2。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的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中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氧气的学习为以后探究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的性质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物质时能做到系统、全面、深入。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认识木炭、硫、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② 知道氧气的性质和以及它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③ 理解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科学态度。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4、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 实验2-1 ] 至 [ 实验2-3 ] 补充“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 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说课吧http:///awfijuf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实验—观察 —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

实验现象,体验实验的过程,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 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说课吧http:///awfijuf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猜谜语:

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

设问 这种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质是什么?(氧气)。

讲述 氧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氧气。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课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1 氧气的化学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从哪几个方面出发?我通过展示一瓶事先收集的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颜色、气味、状态是什么?(无色 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参考资料 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 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为什么鱼儿可以在水中自由的生活,但过一段时间却要在水面上换气?(水中含有氧气,但氧气不易溶于水)

(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的?(淡蓝色的)

让学生通过观看氧气物理性质的动画,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由学生代表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a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密度比空气略大 c 不易溶于水

d 氧气 –183c 液态氧-218c 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说课吧http:///awfijuf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是学生达标的关键。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我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探究实验的模式进行教学。

1、[实验2-1]:学生演示实验:木炭的燃烧 [提供背景资料]: 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会逐渐熄灭,将它放在氧气中会怎么样呢? [提供] 仪器:集气瓶、酒精灯、火柴 药品:木条、石灰水、氧气

学生上前做实验,同学们观察, 相互讨论 [注意]:(1)发现问题要思考、讨论 [小结]:

2、[实验2-2]: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 [ 教师解释滴加NaOH溶液的作用——为了防止空气的污染 ],学生观察,然后提示问题 活动与探索:1)、硫在空气中和氧气在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

2)、硫燃烧产生有害气体,为了减少或避免空气污染,应如何改进实验?

3、[实验2-3]:学生分组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活动与探索: 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

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在日常生活中,火柴和煤球是如何点燃的?

3)、如果温度很高的物体落在玻璃上会出现什么后果? 共同讨论后,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①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②放出热量 结论: 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总结:

1、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放在纯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使学生懂得:反应条件(点燃)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为什么点燃后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空气 中氧气约占体积1/5),使学生懂得: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的总结,使学生在知识和思维上有所创新和提高。说课吧http:///awfijuf 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接触化学实验次数较少,实验的基本思路还没有初步建立,更达不到具体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应给予引导,让学生大胆的猜想,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如果学生有合理的实验方法,我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探索、实验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我设计了学生讨论的教学环节,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学生代表概括得出结论: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2)氧气具有氧化性。

最后,通过对木炭、硫磺、铁丝与氧气反应文字表达式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化合反应定义与特征:多变一,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通过列表格的形式,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联系与区别。

3、氧气的用途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和所查阅的资料,谈一谈氧气有哪些用途?学生通过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平常呼吸: 缺氧条件下供氧:登山,潜水,宇航或高空飞行 氧气强化呼吸:急救危重病人平常燃烧:(利用空气中的氧气)

强化燃烧:冶炼钢铁,焊接或切割金属,支持并加速火箭燃烧。通过以

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说课吧http:///awfijuf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采用口诀的形式小结出所学的内容,学生复习起来活泼流畅,在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质量,培养并保持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氧气无色又无味,液固淡蓝微溶水;

生来活泼又好动,氧化反应有魅力; 咱与木炭能化合,生成二氧化碳气; 铁丝与我来点燃,火星四射多美丽; 硫粉与咱共燃烧,蓝紫火焰好神气; 咱和蜡烛来点燃,化为水和碳酸气。我的用途多又广,支持燃烧供呼吸; 我是人类的好朋友,造福人类见功绩。

第一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后两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用途,中间五句形象得概括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四)、知识竞赛:

对于这节课教学效果的检测我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对检测题进行抢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在抢答中各组分数有升有降,但经过组内同学间的齐心协力,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体精神。选择题:

1.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易溶于水 B.在-183℃变为淡蓝色液体

C.在-218℃时变为白色固体 D.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 2.下列物质在氧气里燃烧,能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A.硫 B.铁丝 C.木炭 D.红磷

3.下列物质分别与氧气作用,生成物为固体的是()A.木炭 B.硫黄 C.铁丝 D.蜡烛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黑色固体物质的是()A.红磷 B.镁带 C.铁丝 D.木炭 填空题

1.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______颜色,______气味的气体。它______溶解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_。

2.一种暗红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浓厚白烟。这种

说课吧http:///awfijuf 暗红色固体的名称是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示式。

3.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______火焰,在氧气里燃烧发出______火焰,生成一种叫______的有______气味的气体。

4.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实验时,盛放氧气的集气瓶里预先放入______或______,原因是______。

简答题

1、在医院给病人输氧的钢瓶为什么涂成天蓝色?

2、在什么情况下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

3、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请你说出自然界中氧气的来源?

4、鱼儿在水中自由的生活,为什么当快要下雨时都会浮到水面上?

(五)、质疑释疑:

最后留5分钟,安排质疑答疑活动,即由学生结合新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对老师提出问题,由老师当堂解答。通过质疑释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六)、板书设计: 课题2氧气

一、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二、化学性质: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反应物 木条跟氧气 硫磺跟氧气 铁丝跟氧气

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供给呼吸 医疗 航空 登山、潜水

三、氧气的用途支持燃烧 气割、气焊 炼钢 宇航

《氧气和氧化》的教学反思 篇5

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氧气的性质,第2课时为燃烧和缓慢氧化,第3课时为灭火与火灾自救。

1、学习氧气的性质时,首先引入上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并从问题中引出与氧气的关系,再来探讨氧气的性质,这样学生比较感兴趣。

2、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容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配合课堂实验的分析,让学生逐个写出表示氧气跟硫及其他物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反思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学生学完第一、二单元后的第一个实验活动,是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氧气的性质实验的综合应用,将刚学过的各部分知识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有一定的难度。本实验需要落实实验操作中的药品取用、加热、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气体的收集以及氧气性质实验等基本操作,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多角度观察,并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

二、重难点分析

(一)制取氧气

1.突破建议:学生在经过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制取的学习后,对氧气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由此对氧气制取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很想自己亲手制取一瓶氧气。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利用化学变化以制取某种物质为目标的这类科学实验可能是第一次,可能会无从下手。学生应提前预习课本45-46页的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编写预习学案让学生完成。在学生动手实验前,教师应先通过视频或亲自演示,让学生清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抛出这些注意事项并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完成实验。

2.突破样例: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的是什么药品?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分小组竞赛)

【生】回答药品,书写并展示制取氧气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师】通过文字表达式,我们可以推知若要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一定要用到酒精灯加热。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出新课,初步学会选择装置的依据。【投影】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

【提问】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生】讨论回答

【视频】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 【生】概括操作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试管中放入药品和一团棉花,并固定在铁架台上(3)将集气瓶盛满水,盖好玻璃片

(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加热,再对准药品加热(5)有气泡连续产生时收集氧气

1(6)把导管拿出水面,熄灭酒精灯。

【师】点评。总结: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查(茶)装(庄)定点收离(利)熄(息)【设计意图】用谐音记忆法归纳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能够让学生尽快地熟悉实验步骤。【提问】(1)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

(5)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带着问题和思考,大家动手实验,亲自制取两瓶氧气。其中一瓶预留1/4左右的水,以做铁丝燃烧性质实验。

【生】小组两人先确定分工,合作制取两瓶氧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亲自动手制取物质,要求规范的操作对以后的实验教学至关重要,在实验中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并能按照操作规定制取氧气。

【生】汇报交流实验成果。回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实验体验,学生知道了这样做的原因,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印象更深刻了。

(二)氧气的性质

1.突破建议: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选择的铁丝越细越好。为了提高实验成功率,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以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并在铁丝前端系一根火柴引燃铁丝(如图)。

学生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其中一瓶氧气预留1/4左右的水,以做铁丝燃烧。2.突破样例:

【师】在学习氧气时,你们见到老师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见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而兴奋不已,今天大家就来亲自体验火星四射的情景吧。演示并讲解铁丝的燃烧。

【生】动手操作。【提问】(1)为什么要将铁丝绕成螺旋状?(2)火柴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要等火柴快燃尽时,再将铁丝自上而下慢慢伸入集气瓶内呢?(4)集气瓶内的水起什么作用?可以用别的物质代替吗?(5)若没有见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生】讨论回答。

(1)将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便于燃烧。(2)火柴起引燃的作用。

(3)火柴燃烧也要消耗氧气,这样做可以避免火柴燃烧消耗瓶中的氧气。自上而下慢慢伸入是避免热胀冷缩将氧气赶出,这样做充分利用氧气,现象更明显。(4)防止高温生成物溅到瓶底,炸裂集气瓶,水也可以 用细砂代替。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反思 篇7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平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平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练习由易到难,不仅仅为了小测验的满分数量而选取较简单的习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1.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能及时抓好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二、高估学生的能力,放松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篇8

定义1(份数定义):分数是一个单位平均分之后中的一份或几份。

定义2(商定义):分数是两个数相除的商。

定义3(比定义):分数是q与p之比。

定义4(公理化定义):有序的整数对:(p,q),其中p≠0.

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的定义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这样定义的好处是直观,明白易懂,强调了“平均分”,特别是对“几分之几”做了贴切说明,对理解以后的分数运算也有重要的价值。

但是,用份数定义分数,也有一些问题。首先,一份或几份的说法,仍然和自然数靠得很近,没有显示出这是一种新的数。其次,平均分一个月饼之后的的一份或几份的说法,常常会误解为分数总小于1(比一个月饼小)。最后,由于份月饼或其它直观图的思维定势,不能适当选择单位,形成思维上的僵化。

分数的真正来源,在于自然数除法的推广。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三份,得到有确定大小的一块。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量,依除法的意义,应该看做1÷3所得的商。可是这种除数大,被除数小的的除法,如果运用以前的知识就成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分数”这个新朋友就闪亮登场了。这样,就突出了数系扩张的本质。因此,分数的份数定义可作为教学起点,但是,不宜过分强调,应该迅速向更抽象的分数定义转移。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反思 篇9

本周三,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此外,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体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整理和复习。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小组的梳理与全班的交流,将知识构成有机的整体,形成知识网络;既整理又复习,既注重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同时也关注到学生情感、过程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创设情景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举例激活课堂。回顾知识,让学生体会如果简单罗列知识点,就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性,从而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然后,运用“课堂自主整理——集体交流点评——复习综合提高”的步骤,通过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补充、完善,教学流程清晰、自然。

2、新《课标》把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节课注重了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在整理部分,教师鼓励学生用合理、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整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了整理任务,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习不仅仅是只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另外,教学中教师没有单纯地为复习而复习,而是通过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知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上一篇:入党后的感悟下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句子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