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与分布教学反思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位置与分布教学反思(精选8篇)

位置与分布教学反思 篇1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1

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情境,其中别具匠新的应该属“为外国朋友画学校地图”的情境了。这样的情境合情合理,较为真实,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由于我的疏忽大意,使这较为真实的情境变的有点假,不客气的说是一种欺骗。

在学生到实物投影前交流同桌合画的学校地图时,我只顾顺应过渡到自己下面的教学环节,而马上说“由于他们的画法不一样,使大家交流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通常把地图的方向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统一起来”,并没有及时对下面的同学进行反馈,课堂教学结束时也没有告诉他们如何处理这些地图。结果下课后,我发现:有的同学用这张地图叠成了小飞机;有的同学干脆揉成一团丢在垃圾桶里,居然没有一个同学来问我这张地图还给不给外国朋友了……这让我不由的反思自己:为什么我的话有头无尾呢?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老师那虚假的情境吗?难道所谓的情境就意味着欺骗?

其实,我只要最后说一句:“下课时把你们的地图交给老师,相信外国朋友们看到了一定会非常高兴!”这样,不仅保存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同时也尊重了他们的劳动成果。

然而,每一堂课总是与完美擦肩而过,遗憾:一个无言的结局……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2

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这一章看起来很简单,让学生认识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并且知道其中的一个方向,能够判断出其他七个方向。

由于小学生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上课伊始,我尽可能的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亲身感受,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告诉学生学校的四个方向后,让学生说说学校的八个方向都有什么?学生说得很好。可是,到了课堂上,我告诉学生一般方位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知道其中的一个方向,让学生判断其他几个方向时,同学们往往把图上的方向与实际的方向混淆,这是我倍感困惑,本来认为很简单的问题,没想到会出现如此效果。

三年级人数偏多,学生认知能力、知识层次差异很大,学习兴趣本来就不浓,如果课堂教学思路模糊、知识点含混,必然会使学生学习兴趣索然,出现学风不振的局面。

经过反思,我把判断方向的方法归纳为三种:

一是:截取小学课文里的“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段话,把已知的方向与截取的话吻合,其他几个方向就显而易见了。

二是: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句话,把已知的方向与截取的话吻合,从而判断其他方向。

三是:制作一个简易的方向标,标明八个方向,把已知的方向与方向标的方向吻合来判断其他方向。

通过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易记、易掌握,还不会出错。

在教学“谁在谁的什么方向?”时,学生往往把参照物选错,出现相反方向。如:小明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学校是观测点,而一些学生往往把小明家当观测点,从而出现相反方向。

上课时我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问题出现后我才认识到观测点的认定是很必要的,所以我开辟了一节课的时间讲解“观测点”,学生很快的能够分辨“观测点”和“被观测点”,在回过头来让学生判断“谁在谁的什么方向”,学生迎刃而解。

通过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使我深深的领悟到:学生学不会,必然有阻挡其认知的羁绊,所以我们要在恰当的位置,为他们铺设台阶。

在教学认识路线时(一般是上北下南方向),学生对方向掌握的不够熟练,有时还会出错,所以我干脆教给学生“从左向右是东*方向,从右向左是西*方向”。具体说“右上东北,右下东南,左上西北,左下西南”。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比较牢固,不再出现错误了。

这是我想到:数学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知识的验证过程,体验越深,感悟越多,训练越多,掌握越牢固。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3

《位置与方向》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左、右”这些相对位置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谢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有用的数学,就必然用发自内心的喜好和创造来体验数学。因此,在设计本单元的教学时,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加深理解的重要性,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分清“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

在教学中,如果先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辩认方向,分小组体验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使学生有一个充分的感性认识,并且知道这些方向不会随观察者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再回到教室,集体交流,分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正确地辨认方向。在学生熟知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四个方向之间联系与相对性,使学生能够用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所知道的位置与方向,绘制一张示意图。绘制时,学生一定会遇到困难:学生所观察到的东、南、西、北,是水平方向的,怎样在黑板或纸上画(表示)出来呢?这时,要向学生介绍:在绘制平面图时,一般情况下,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在学生能够清晰地辨认东、南、西、北等方向后,要求学生描述某一物体所在位置,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是在某一“标志物”(参照物)的哪个方向。这一教学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标志物”(参照物)不同,所描述的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描述行车线路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这样的方向,这时一定提醒学生:上、下、左、右等,都是相对方向,不是固定位置,在描述时,一定要让学生说“向东、向北、向南或向西”等词语,这样才能准确地说出具体方向。

总之,尝试着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探究,使孩子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自由地表达思想、表露情感、表达观点、表现创造,体验和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神秘和魅力,感觉到数学的实用和价值;试图使封闭的书本式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紧密相连的自主创新过程,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4

辨认方向这节课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到操场上,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后一部分回到教室,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组织了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1、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这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东南西北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认识有一定的困难,课前我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了实践活动,辨别了操场上的东南西北,做了记录,回到教室让学生把记录展示到黑板上,学生发现记录图中宿舍有在上面,有的在下面,看起来不方便,提出转一下让宿舍都向下方,并进行了调整。这样做,学生体验了校园的东南西北,感受到统一方向绘制地图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辨认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室里引导学生辨认方向,设计了指一指、认一认、转一转等活动,辨认其他方向,并设计了对号入座的游戏,使学生对实际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验和感受。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认识了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后,教师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我国的省份,找一找自己的家乡,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家乡在我国的哪个方向,以及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小组交流,进一步认识了地图上方向。

3、注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我在教学中注重了知识的应用性。当学生学习了在实际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的方法后,我设计让学生看从学校到华润超市路线图,说一说向哪个方向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4、善于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在教学中善于把学生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学习材料,有效开发了课程资源。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指南针辨认实际的方向后,教师问学生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办法,学生说出了利用北斗星、树叶、树的年轮和手表等多种从课外书上了解到的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丰富了课程资源。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5

“位置与方向”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是最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一个知识点之一。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要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要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还要能让学生学会看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此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由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要借助形象为主。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不过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仅要求学生能在平面图上认方向,还要求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例如学生在图上认方向已经基本学会了,但是当老师要求他们说说自己回家的路线,并把这条路线画出来的时候,只有少数几个能画出来,这就说明学生不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多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外的景物,借助自身的前后左右、周围的建筑物或其他景物的`的辨别,了解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使学生知道位置随着参照物(即标准位置)的变化而不同,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不会变化的。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位置和平面图上方向之间的转化关系。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以有效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进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练习的数量不在多,而在有效。

本单元应依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将数学问题转化为适合学生独立思考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的自己想法,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通过活动,使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方向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学生用多种策略解题,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各自的学习差异,又可看到学生们的思维差异,从而发展学生个性,有效培养创新精神。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6

这一单元的内容,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不少学生会说但是一旦动手就错,特别是对“东偏北,还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图上标注某一地的位置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茫然。我结合例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度、60度;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并强化练习还可以怎样说:南偏东45度、东偏北50度、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通过对比练习,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7

刚刚接触到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感觉很抽象。因为平时我自己就不太会辨别方向,给别人指方向也只知道说向左或者向右,向左拐、向右拐,但在新课程培训中听了一节示范课之后,我又感觉这一单元的内容很有意思,不再那么深奥。在查阅了教学参考和教案辅导之后,我确定了教学思路:

1、设问引入,引起学生兴趣

“你知道什么是定向运动吗”然后讲述最近电视中经常播放的一个有关定向运动的节目:两个小组要一起出发到达指定目的地,但沿途必须经过某些站点,而且要从前一站点取得到下一站点的指示,直到终点,看那个小组的行动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就是胜利者!从这个讲述中引出定向运动的概念: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指北针按规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这项体育活动和我军官兵非常熟悉的军事训练科目“利用地图按方位角行进”非常相似。

(1)了解定向运动的产生。定向运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诞生于北欧。早年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广阔而崎岖不平的土地上覆盖着一望无际的森林,其中还散布着无数的湖泊,城镇和村庄稀疏地点缀在其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常需要穿越人迹罕到的森林,行走在时隐时现弯弯曲曲的小道上,地图和指南针就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没有地图和指南针,稍不留神,就可能迷失在茫茫的林海中。

(2)定向运动的发展不少国家的军队发现,如果他们不具备在山林中辨别方向、选择道路和越野行进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军事任务,因此,军人不知不觉中成为开展定向运动的先驱。定向运动能迅速普及和发展起来,与定向运动自身的特点有关。它不仅对提高野外判定方向的能力及学习使用地图有好处,还能培养和锻炼人的勇敢、顽强的精神,提高人的智力和体能水平。平民百姓也发现,这项运动不像其他体育项目那样需要在经费、器材等方面进行很大的投入有一个指南针和一张地图就可以开展此项运动。

2、观察主题图,结合定向运动的知识,描述这个图中的场景,并想象自己在参加这场公园定向越野赛。小组内描述一下比赛路线,从而感受到这项运动中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并且思考如何确定个检查点的位置?

投影出示例1,确定八个方向,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用自己的语言描叙1号检查站的位置,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想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必须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小组经过讨论,得出两个答案:①东偏北30。②被偏东60。那么哪一种说法更合适呢?最后明确:两种结果都正确,在生活中一般先说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这样,1号检查点的方向说成“东偏北30。”比较合适。接着我一起讲解了例2,处理了课后的练习,在练习中使学生发现还要用到量角器,来量脚的度数。

经过讲解和联系后,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如果只是把学习位置与方向限制在课堂上,还是缺乏实践,不利于加深记忆。所以经过考虑,我决定把这个综合练习放到操场上进行,同学们一听到操场上做练习,立刻高兴得跳了起来。开始之前先要强调纪律,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后,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小红灯笼,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讲解游戏规则:一组负责藏灯笼,并在起始位置说出灯笼的方向与距离,二组按一组说出的方向和距离去寻找,找到之后一组再说出下一处隐藏点的位置,二组全部找到以后,还要说出回到起始点的方向与距离;然后轮换再做,其中我认为也比较重要的是,每组的组长要安排组员轮流说一次。经过这一次的练习,我发现在以后的学习里,只要是有“位置与方向”一类的题目,学生都特别有兴趣,而且掌握得很牢固。

经过这一单元内容的学习,我感觉学习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实践于生活,学生是生动的个体,在合作活动中更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互相补充,最后达到共同提高!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8

三下《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后,再来学习东、南、西、北等八个方位的。在这个单元,学生要知道生活中的方向和地图上的方向,还要会看路线图,根据方向来指路。对空间观念差的孩子来说,这个单元的学习简直是在云里雾里走,分不清方向。

为了帮助孩子们认识这么多方位,会辨认方向并指路,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生活常识的基础上认识方向

学生对太阳东升西落、北极星、指南针、夏天南风、冬天北风等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把他们的已知经验引发出来进行复习,自然联系到四个方向的认识上。然后通过变换位置指认方向,学生明白了位置的改变使我们面对的方向不一样,画下的方位图也不一样,为了方便看图,统一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画图方法。

2.利用各种途径来记忆方向

学生即使知道了方向,但指认起来依然困难重重,极易混淆东西、南北,更不用说八个方位一起记了。我首先让学生在每一幅图中标明方向再来辨认,减低难度。然后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用固定的手势来表示固定的方向,如指右上为东北,右下为东南等。再通过游戏练习来巩固记忆,在练习中不断地指认多次巩固。

为了和抽象的题目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我又想出了箭头记忆法帮助学生来记方向,把手势化为纸上的箭头,来记忆八个方向。在做题时可以直接用箭头来帮忙,从哪儿到哪儿,画箭头,然后认箭头方向就比较容易了。

3.同桌合作,多说多练多运用

学生总以为自己方向都认识,觉得这个单元根本不用老师教,自己完全可以解决,所以上课时注意力不太集中,老喜欢做后面的题目。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好上课的时间,我在一个内容的学习后都会让他们及时巩固,特别注意让他们互相说说,考考,指指。有时在学习之前就让他们自己先表现下自己会的。这样做,使他们上课时更投入,而且互相之间互相考察,也可以让会的教不会的。常常用游戏的形式,也让他们愿意主动听清规则和要求。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9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要让学生多动手。不少学生会说但是一旦动手就错,特别是对“东偏北,还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图上标注某一地的位置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茫然。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10

本周结束了位置与方向的教学,有了前一年的教学经验,我对自己的教学又有的更深刻的反思。

我在一开始介绍方向时,主动让学生自己的寻找以前认识的主方向,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新授课的教学上,采取游戏的方式引入,利用座位的组、排找主人游戏过渡到利用方向与距离来确定地点,学生们能很快的接受,学习起来很轻松,只要稍加在确定角度的问题给予自然的指导,一节课就很好的能被学生掌握好。

相对位置的教学,我同样采取了利用位置做游戏的方式教学,利用“我在你的前面,你在我的后面”的模式套用到教学上,学生们也能很快的切换观测点的思维,并且能用相对的方向描述两个地点的相对位置,教学效果也不错。

对于以前学生们的难点动手作路线图,我采用合作的形式教学,小组合作完成一副线路图,这样学生们可以互相指导,都参加了思考与动手,再单独让他们完成路线图,这样对于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引导,动手起来也会更好。

这次的方向与位置教学学的反映不错,学生们测试的结果也好了很多,看来每次相同的教学,步同的方法,都能带来新的创新,教学需要创新!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11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对于学生来说,本单元学完后,学生们对于准确地找准位置及位置的准确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应该是有所了解了。本单元我同样让学生独立完成及发现本单元所学知识与以前我们所学知识的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

《位置与方向》这一内容涉及到同学们的空间想象和动手的能力的问题。一到空间和动手操作,就到了重点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方法运用于手上,这本身就是重点训练项目,其次知识点的琐碎,地图与实际生活的转化更是学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养的难点。不仅是我有啃骨头的教学感受,很多老师也觉得这部分的教学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来说,让孩子很有效的区分“东偏北”,还是“北偏东”就不容易。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给我介绍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运动法,就是要动态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动形成的。我是很喜欢拿来主义的,随即就运用到教学中,但是实践出真知,真正在教学中运用起这个方法却发现差强人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义,但是做起题来,却频频出错,并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

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可学生就是老出错呢?我觉得这和学生做题的意志品质有关系,他们不愿意每道题都要想象一边。也和学生对角的认识是有关系。小学阶段认识的角是一个静态认识,就是两条边一个顶点,而不是由一条线段绕段点旋转形成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本身就没有和移动挂钩,那么用这种东移动到西,来解释东偏北,是否有认知上的障碍呢?理解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我改变了一下方法。在我们所地图上有四个主的方向,但在各主要方向之间还有其他方向:如东偏北,为了让学生搞清楚,到底是东偏北40度还是北偏东50度这一问题,我反复让学生看书,让学生来发现“偏”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无论是东偏北40度还是北偏东50度,说的都是一个方向,但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有一个习惯性的用法,就是我们往往看角度较小的这一区域。记得刚教授这一课时,由于我是先让同学们放手去做,并没有先传授知识,结果好笑的说

法出来了,居然还有同学说,东偏东南的,我并没有批评这些同学,我让他把他的想法说给我听,他说某个地方确实是东往东南这方向在偏。哦,原来是这样。因为,在三年级,我们学了位置与方向,讲了东与南相间的这一区域是东南,所以有同学就说是东偏东南。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是自己在思考问题,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在班上示明:东偏南就是从正东方向往正南方向偏,所以,我们习惯说东偏南或南偏东。学生恍然大悟。

教学时我越来越发现,学生做题时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只有让学生“真正当家作主“时,学生才会发现数学的奇妙,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12

今天上了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第一、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确定两个地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两个地点之间的位置关系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教材的编写在原学习内容——“位置(一)”的基础上,加了“度数”“距离”两个元素。即原来只描述“甲在乙的东南方向”“乙在甲的西北方向”……现在要精确描述为:“甲在乙东偏南30度方向,距离500千米”……

(一)首先我抛出问题:“甲在乙东偏南30度方向”这句话里,哪个地点是观测点?”乙是观测点,即从乙地看向甲地。

也即以乙地为基准。这有点像“甲是乙的2/3”里以乙为单位1。我当即将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知识点建立了连结。

(二)学习了准确描述两地相对位置的两个必要元素——方向和距离后,我抛出问题:假如“甲在乙东偏南30度,距离500千米”,那么“乙在甲什么方向,距离多少呢?”经过讨论、引导,得出方向相反,度数不变,距离不变,即“乙在甲西偏北30度方向,距离还是500千米”。

在描述方向时,一般我们描述度数小于45度那个方向,比如,东偏南30度,就是南偏东60度,但我们一般就说“东偏南30度”。

(三)量角的度数是一个难点,一是不知道量哪个角,二是不能明确要量的角的两条边到底是哪两条。

于是,我针如何找要量的角的两条边进行了训练——东偏南,就是指向正东方的线是角的其中一条边,靠南边的一条线是角的另一条边。量角时,量东偏南的角度时,首先将指向正东方的一条边与量角器领刻度线重合,再让另一条边经过量角器,不能让另一条边在量角器外面。如果另一条边在量角器外面,则我们需要转动量角器,而不是把量角器翻一面。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13

这学期的教学时间很紧张,16周就得结束功课,没有时间做练习,那就不能靠练习来实现扎实掌握知识。这对我倒是不小的考验。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学生更好的方法。教学如期进行到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到了空间想象和动手的单元。一到空间和动手操作,就到了重点中的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方法运用于手上,这本身就是重点训练项目,其次知识点的琐碎,地图与实际生活的转化更是学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养的难点。不仅是我有肯骨头的教学感受,很多老师也觉得这部分的教学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来说,让孩子很有效的区分“东偏北”,还是“北偏东”就不容易。很多老师给我介绍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运动法,就是要动态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动形成的。我是很喜欢拿来主义的,随即就运用到教学中,但是实践出真知,真正在教学中运用起这个方法却发现差强人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义,但是做起题来,却频频出错,并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可学生就是老出错呢?我觉得这和学生做题的意志品质有关系,他们不愿意每道题都要想象一边。也和学生对角的认识是有关系。小学阶段认识的角是一个静态认识,就是两条边一个顶点,而不是由一条线段绕段点旋转形成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本身就没有和移动挂钩,那么用这种东移动到希,来解释东偏北,是否有认知上的障碍呢?理解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我改变了一下方法。

既然学生认识的角是静态的,那么我就试着给这两条边配上不同的名称,用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判断好每条边不同的角色再来描述。在两物体间形成的角度,无非就是两物体间的连线和正方向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形成这个角的两条边我给它固定上不同的名称,那条正方向的边叫做“主边”,而另一条边就叫“次边”。描述角度时就要从这个角的主边偏向另一边,另一边偏向哪就是哪,这样“哪偏哪”就是主边偏向次边。方法就是在名称上做了细化。这个孩子叫小红,那个孩子叫小明,无非就是给两条边起了名字而已。学生反而接受了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规定,做题时不容易出错。因为这样的特征很明显,文字上以“偏”字为标志,主边在前,次边再后,在图上,以十字坐标为标志,主边永远在十字坐标上,这样建立起的一一对应学生好接受,也好操作。出错就少了。教学时我越来越发现,有时候的概念和名称是该给学生细化的,这样的细化不会使知识难理解,反而使知识更明确更规范。数学不就是一个很规范的科学吗?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在细化概念上继续走下去。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14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学设计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环节的设计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一是在室外辨认方向,二是在室内辨认方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具体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上方位与实际方位的联系区别

在引导学生认识实际方位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以教室中的实物为中心,画一幅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巩固了实际方位,又引申出了图上方位,同时学生由于所定方位不同,实物也就不同,所以图的画法多种多样。这样教师便可以引出图上方位,并且编成口诀告诉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的区别认识

由动物园图认识全部八个方向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和认识其他4个方位,可以将八个方位写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间的一竖区分左边为西,所以分别是西南、西北。右边是东南、东北。并且告诉学生由于西和东,北和南相对,所以西北对东南,西南对东北,再以米字一横划分,上方是北,即西北、东北;下方是南,即西南、东南。

三、图上方位要确定标准

在确定某一建筑物的方位时,以某一建筑物为标准,它是一个方位,而以另一个建筑物为标准,它又是另一个方位。以花坛为标准是在花坛的北面,而以大门为标准,则在大门的东北角上。所以,确定标准是关键。

如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以什么为观察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它是以北京为观察点。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它是以上海为观察点。如果学生把握好了观察点,就比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四、采用表格式进行路线描述是个好办法,既清楚又简洁明了。

总之第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总之,这节内容开始和最后一个环节,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教室的有效资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反思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反思。第四课时由何老师进行研磨。第一次试教时,我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练习。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15

第一单元的《位置与方向》已经按照进度用一周的时间上完了。

这个单元有四个例题,四个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会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学习看简单的平面图,了解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的;

3,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运用知识描绘路线图。难点就在于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运用着这四个方向判定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

学生根据语言的描述绘制示意图,或者根据实际方位绘制示意图,基本都没有问题。唯独运用八个方位词描绘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非常容易出错。

在对练习的处理上,也做得不是很好。练习的基本要求是,精讲多练。可是,实际的情况却是一节课仅能处理两至三道练习题,同等类型的练习题也没能得到充分的练习。

位置与分布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直线,圆,位置关系,合作,主动,能力

一、教学设计思路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九年级下册《圆》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圆、圆的对称性、圆周角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在这一章中也是一个难点,同时为后面学习切线、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证明、计算等打下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轻松、自然、融洽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或与他人合作去学习数学.用观察、猜测和归纳的方法获取知识,使数学课堂变为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的一个舞台,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及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2.会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现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5.5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为例,进行如下设计.

教学片断(一):板书课题

出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看课本P127到P129,练习前面的内容并思考:(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2)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6分钟后请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

点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能力自学.为使学生学得紧张,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效率,可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片断(二):完成自学检测一

自学检测一的设计构想:主要检测学生自学指导中的问题一.

检测方式:口答竞赛,有困难的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

教学片断(三):自学检测二

自学检测二的设计构想:围绕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会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而设计的.

检测方式:口答竞赛,让学生说出答案的同时,说出依据或方法,若说不完整,由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点评:这是一个从自学实践到感知内化的过程,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得以激发.部分学生的回答出错,其他学生帮纠错,及时反馈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

教学片断(四):小试牛刀

在Rt△ABC中,∠C=90°,AC=3cm,BC=4cm,则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r=2cm;(2)r=2.4cm;(3)r=3cm.

设计构想:这节课的重点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道题主要培养学生严谨的解题习惯.

检测方式:三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大家都做完后,开展“大家来找茬”的活动,鼓励学生找出板演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到黑板上纠错.

教师点拨:横向分布点评.先评第一步:要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应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本题已知圆的半径,由此要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应过点C作AB的垂线.再评第二步:运用相似法或面积法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最后评第三步:位置关系判断正确与否.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

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2.本节课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这节课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研究者.组织学生自学,完成自学检测,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教师成为学生的导师和伙伴.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活动外,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并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个性得到了张扬.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真正使学生走上了课堂的舞台,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课堂检测的完成及纠错、小结都由学生完成,其余学生作出判断和补充,以竞赛的方式组织完成自学检测题.

位置与分布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直线 圆 位置关系 合作 主动 能力

一、教学设计思路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九年级下册《圆》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圆、圆的对称性、圆周角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在这一章中也是一个难点,同时为后面学习切线、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证明、计算等打下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轻松、自然、融洽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或与他人合作去学习数学.用观察、猜测和归纳的方法获取知识,使数学课堂变为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的一个舞台,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及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2.会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现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5.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为例,进行如下设计.

教学片断(一):板书课题

出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看课本P127到P129,练习前面的内容并思考:(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2)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6分钟后请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

点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能力自学.为使学生学得紧张,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效率,可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片断(二):完成自学检测一

自学检测一的设计构想:主要检测学生自学指导中的问题一.

检测方式:口答竞赛,有困难的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

教学片断(三):自学检测二

自学检测二的设计构想:围绕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会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而设计的.

检测方式:口答竞赛,让学生说出答案的同时,说出依据或方法,若说不完整,由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点评:这是一个从自学实践到感知内化的过程,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得以激发.部分学生的回答出错,其他学生帮纠错,及时反馈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

教学片断(四):小试牛刀

在Rt△ABC中,∠C=90°,AC=3cm,BC=4cm,则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r=2cm;(2)r=2.4cm;(3)r=3cm.

设计构想:这节课的重点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道题主要培养学生严谨的解题习惯.

检测方式:三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大家都做完后,开展“大家来找茬”的活动,鼓励学生找出板演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到黑板上纠错.

教师点拨:横向分布点评.先评第一步:要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应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本题已知圆的半径,由此要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应过点C作AB的垂线.再评第二步:运用相似法或面积法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最后评第三步:位置关系判断正确与否.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2.本节课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这节课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研究者.组织学生自学,完成自学检测,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教师成为学生的导师和伙伴.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活动外,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并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个性得到了张扬.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真正使学生走上了课堂的舞台,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前几天,我一直都在担心,原有的知识储备经过一年的淡忘,很多学生也许已经没有印象,因此脑中一直在盘算,是不是利用一两节课的时间复习前面的知识点,为学生重建必要的知识储备,尽可能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不巧的是,前面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是满满当当,没有留下丁点的时间复习,可新课总不能停着,还得按计划进行。

怀揣着打持久战的心情走进了课堂,利用课前短短的五分钟进行课前预热,情况出乎意料,不少孩子都还记着知识点,特别是当有学生提出1号点在起点的东北方向时,马上有学生提出起点在1号点的什么方向?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过去的各种知识点都被一一整理出来,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复习这一环节,引出了矛盾:同样是在东北方向,可物体的位置却不一样,如何描述呢?我将问题又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

孩子们的想法也不赖,有的指出:其中有一个点偏东,另一个点偏北,可又有孩子想到,偏北的点有很多,这种表述方法还是不够完善。这样,学生在一次一次追问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终于想出了可以用一个角度来表示。可问题接着又出现了,如:东偏北30度,又有学生认为是北偏东60度,两种方法,哪一种表述更准确呢?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有学生马上就想到:离哪个方向近,就选哪个;又有学生指出,哪个角小就选哪个……

这是《位置与方向》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是:

一、让学生意识到表达一个物体具体位置的重要性;

二、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物体具体位置的方法。通过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解决的还不错,特别值得让我高兴的是确定物体具体位置方法的得出,主要依靠学生个人和集体的智慧,教师只是为他们学习的引导者。

不过,这一节课结束后,我没有走进所有学生,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这是因为我不敢走近他们,我害怕发现问题,因为我知道,虽然今天的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但并不表示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新知,特别是后面的内容越来越难,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到那时我只有面对,别无选择。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5

1、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方位比较抽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易学,我通过儿歌的方式让他们记方位,例如以下两首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下午放学,面向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这两首儿歌上课我带学生统一读熟,回家又背给家长听。为了让学生熟练明确四个方向,后来我又补充了一首简易儿歌: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这些儿歌学生非常喜欢,背诵特别快。

2、注重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有一节数学课,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篮球场地,让他们分别面向四个方向站好,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分别有什么显著的建筑物,这样他们就能灵活地记住当自己面向任意一个方向时,能非常清楚其他三个方向。一天布置作业,我还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看一看自己家周围有什么建筑。

3、学生做题时,我让他们在图上先标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在平面图上,一般是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上一般只给标注一个北方向,学生做每一个题时要先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做题前先在图上标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这样,学生做这个大题里的每一个小题时就变得简单多了。

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6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联系;“有价值的数学”学习体验应当极大的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我在进行本单元教学的时候,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外的景物,借助自身的前后左右、周围的建筑物或其他景物的的辨别,了解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使学生知道位置随着参照物(即标准位置)的变化而不同,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不会变化的。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位置和平面图上方向之间的转化关系。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动手画一画,进一步深入了解以自己为标准位置,周围景物的方向。在学生确立东南西北方向的基础上,学习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借助直观形象性,深化对8个方向地辨别,建立正确的方向感。在学生具备8个方向的辨别能力之后,互相讨论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再进一步确定正确的说法。在学生学会辨别8个方向以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教室里门窗的方向,画一画建筑物的大概方向……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在教从文化中心到饮料加工厂怎么走时:也是本单元的难点,让我思考,让孩子快乐的学数学我们教师应该需要做什么?

1、要为给孩子创造一份快乐的心情

一开始我就和孩子们做了一个小游戏,我们一起朝左看、抬左脚、举左手,由此引入我和你们所表示的方向为什么不同呢?一个小游戏,给了孩子一份快乐的心情,并且一直保存到了最后,快乐的心情让学生神采飞扬,让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的活跃点,所以学生们的自主探究也就落实到了实处。原来认为三年级的学生采用游戏导入新课,太幼稚,不会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这节课让我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老师的激励评价,给了孩子一份自信,这份自信,让孩子的课堂表现更出色,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把赞许的目光给孩子们,把欣赏的话语给孩子们,让他们拥有一份美丽的心情,这样我们就拥有了无数个美丽的心情,孩子们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让每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成功和失败都可增强后继学习的动机。但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让学生尽早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从成绩中体验到“欢乐”,从不足中体验到“差距”,感受到自己是在快乐而成功地从事着智力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必然会显得更加高涨、更加强烈、更加浓厚。

学生们在最后一个环节进行小组活动,找出生活中位置的相对性,我加入到几个小组里面进行活动,我的加入他们很开心,能够很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在说的时候更是语言描述准确。然后在全班的交流活动中,我着重找了几个平时接受知识比较慢的同学做了汇报,结果他们的回答很出彩。我的表扬同学们的肯定,他们兴奋的眼睛发亮,感受到了自己学习的成功,所以孩子们都说这节课是快乐的。

位置与分布教学反思 篇7

1 移动网HLR发展需求分析

1.1 移动核心网络演进趋势

网络全IP化、融合组网、引入IMS技术已逐步成为移动核心网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IP化是核心网演进的必然趋势, 通过引入软交换逐步实现核心网承载扁平化IP组网, 核心网从封闭的、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向开放的、基于IP技术的统一承载网络转变。3G网络建设对核心网提出了更高要求, 采用2G/3G核心网融合组网可以以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网为依托, 充分利用GSM网络的覆盖和资源, 快速建网, 实现GSM网用户向3G网络平滑过渡。对于全业务竞争环境下移动、宽带、固定等多业务接入需求, 需要积极引入IMS网络, 其业务、控制、承载完全分离的水平架构有利于灵活、快速地提供各种业务应用, 因此, 以IMS为核心的核心网络是下一代核心网演进的目标架构。

1.2 移动网集中式HLR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移动核心网络正朝着全业务、全IP网络的方向发展, 原有传统集中式HLR的设备性能、网络结构和管理用户数据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网络的发展。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 HLR单点容量小、数量多, 单用户能耗大, 网络容灾成本高。

现有HLR设备单点容量较小, 数量庞大, 导致网络结构及用户数据管理复杂, 号码资源利用率低。小容量低集成度也导致了单用户能耗高, 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目前网元级实时容灾备份不论采用冷备份方式还是热备份方式, 需单独配置容灾备份用户容量, 使得网络容灾建设成本提高。

2) 新业务部署慢, 业务逻辑日趋复杂, 无法实现向未来网络平滑演进。

传统HLR数量多、部署分散, 业务处理和数据存储紧耦合, 全业务竞争条件下各种新业务层出不穷, 业务升级面临较大风险, 新业务无法全网统一快速部署。传统HLR基于TDM (时分复用) 承载传统架构, 不支持IP组网, 不能适应未来网络全IP化趋势, 无法平滑升级为目标网IMS系统的HSS。

3) 缺乏海量数据深度挖掘分析能力, 无法实现基于多业务的统一融合用户数据库。

传统HLR各厂家各自内部存储和管理用户数据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网络的发展, 数据存储网元的对外接口不一, 导致数据访问接口复杂, 用户数据管理困难, 不具备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能力。

2G/3G核心网融合组网要求2G、3G用户数据统一融合管理, 同时IMS技术引入后逐步实现固定、移动用户多种接入的统一控制, 需要构建以用户数据为中心的网络架构。传统HLR无法提供统一数据平台实现统一存储多种用户数据的能力。因此未来HLR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大容量、高可靠性, 可扩展性。

建立大容量统一用户数据存储, 跨地区数据空间共享, 跨地域分布部署信令接入, 简化网络结构, 提高设备利用率, 简化网络维护管理;具备高可靠性的系统容灾功能;具有可平滑在线扩容能力, 对用户数据和业务无影响。

2) 具备数据统一管理, 数据融合的能力。

HLR数据库集中存储多种电信业务用户数据, 真正融合不同接入的用户数据, 提供统一用户数据管理接口, 实现融合业务数据和用户数据统一管理, 符合网络融合和全业务竞争条件下业务转型的发展方向。

3) 具备面向未来网络的融合和演进能力。

未来HLR需支持IP组网, 满足核心网全IP发展趋势。采用开放式标准协议与接口, 支持2G、3G、TD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 、IMS等多种网络组网条件下融合用户数据管理, 具备平滑演进至IMS鄄HSS能力。

综上所述, 未来HLR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是多业务融合, 融合终端数据、接入/核心网络数据、业务数据以及Internet业务数据, 业务逻辑与用户数据的分层, 实现用户数据的融合统一, 以利于向未来网络平滑演进。因此业界提出了分布式HLR的概念。

2 分布式HLR基本原理及优势

2.1 HLR功能及传统集中式HLR网络结构

HLR是GSM移动通信网中用于管理移动用户的数据库。HLR主要存储两类信息, 一类是移动用户签约信息, 包括用户号码、业务类别等;一类是移动用户目前所处位置的信息, 以便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 例如MSC/VLR (移动交换中心/拜访位置寄存器) 地址等。因此HLR设备在GSM网络中的作用是为移动网络提供用户的相关信息, 包括用户的基本签约信息、新业务签约信息和用户的位置信息等。

传统集中式HLR设备主要由处理用户数据的大容量的数据库和处理七号信令消息的信令接入及处理模块两部分组成, 其中大容量数据库主要用来存储用户的静态和动态数据;信令接入及处理模块则用来处理与其他网元间互通的七号信令消息, HLR与七号信令网内各网元采用基于TDM承载的MAP (移动应用部分) 信令;另外HLR分别与网管网和业务支撑网BOSS (业务运营支撑系统) 建立连接, 实现对HLR的维护管理及用户数据的运营管理功能。具体网络连接示意见图1。

与HLR有关接口与协议主要采用MAP协议。

·HLR与MSC/MSC server间的C接口;

·HLR与VLR间的D接口;

·HLR与SCP (业务控制点) 间的J接口;

·HLR与SGSN (GPRS服务支持节点) 间的Gr接口;

·HLR与GGSN (网关GPRS支持节点) 间的Gc接口;

·HLR与GMLC (网关移动位置中心) 间的Lh接口。

2.2 分布式HLR基本组成及原理

分布式HLR采用分层设计的理念, 将传统HLR中用户数据库模块和信令接入及处理模块分离, 基于IP网络互联, 采用标准的开放性接口, 与具体应用无关, 实现了业务逻辑与用户数据的分离组网架构。

2.2.1 分布式HLR基本组成及接口协议

分布式HLR系统由前端 (FE) 设备和用户数据库 (UDR) 设备组成, 其功能实体通过特定拓扑、接口构成分布式HLR网络结构。分布式HLR系统结构见图2。

FE (front end) :

前端功能实体, 提供TDM、IP等对外信令接口以及应用处理功能, 实现协议接入与业务处理。HLR FE (HLR前端) 功能实体实现MAP协议的接入与业务处理功能, HSS FE (HSS前端) 功能实体实现Diameter协议的接入与业务处理功能。分布式HLR系统中的FE类型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灵活扩展。

UDR (user data repository) :

用户数据库, 又称BE, 实现用户数据的存储、访问、管理、接入控制、同步等功能。作为网络中统一的用户数据中心, 存储统一用户数据模型, 即将同一用户分布在不同网元上的数据融合起来, 设置用户ID (标识符) 作为基本标识, 按照统一的数据结构组织, 作为所有网络的唯一用户数据源, 从而为多个网元提供用户数据的统一管理和访问。

接口与协议:

分布式HLR将传统HLR中用户数据库模块和信令接入及处理模块物理分离, 因此分布式除支持传统HLR的基于MAP协议相关接口外新增加了下列接口:

Rz:FE与UDR间接口, 采用基于TCP/IP的LDAP (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 , 提供数据的访问, 其接口与具体数据结构无关。

Rs:UDR与UDR间接口, 用于用户数据库间用户数据的同步功能, 基于IP互联, 目前采用不同设备厂家采用各自的私有协议。

Cx、Dx、Sh、Dh:HSS FE与IMS系统中CSCF (呼叫会话控制功能) 、AS (接入服务器) 等相关网元的接口, 采用基于IP承载的Diameter协议。

2.2.2 分布式HLR的组网方案

2.2.2. 1 分布式HLR BE内部组网方案

为达到用户数据库满足电信级可用性和可靠性要求, BE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架构, BE具备N+K (N是处理业务需要冗余的最小数, K是可用来代替故障或不可用的个数) 负荷分担容灾能力, BE间内部组网可按照主备或负荷分担方式组网。如一对BE之间可建立相互备份关系并通过Rs接口进行用户数据实时更新同步, 其中任意一个BE设备故障对用户业务无影响。BE间可分多物理地点设置, 以实现物理地理上容灾。组网方案见图3。

2.2.2. 2 分布式HLR FE与七号信令网组网方案

FE主要提供TDM、IP等对外信令接口以及应用处理功能, FE不再存储用户数据, 因此FE可以服务于任何用户。多个FE可以组成一个“池”, “池”内FE间可以以负荷分担或主备用N+K实时容灾备份方式工作。当池内某个 (或某些) FE发生故障时, “池”仍然正常工作, 不影响业务。组网方案见图4。

2.2.2. 3 分布式HLR与BOSS、网管组网方案

FE采用基于TCP/IP的以太网接口与网管网连接, 提供对设备维护管理及话务统计采集。业务支撑网BOSS采用基于TCP/IP的以太网接口, 以主备或负荷分担方式接入多点BE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组网方案见图5。

2.2.3 分布式HLR的特点及优势

分布式HLR采用业务逻辑与数据分离的架构, 业务FE与数据BE分层, 迎合未来网络的演进, 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融合网络。分布式HLR的主要特点及优势如下:

1) 分布式网络结构, 简化网络结构, 系统具备平滑演进能力。

分布式HLR将传统HLR中用户数据管理功能与信令接入及处理功能完全分离, FE与BE分离设置, FE可根据需求接入2G、3G、TD、IMS等多种核心网络, 网络结构简单清晰, 适应未来3G、IMS等新业务和网络的融合。

2) 接口开放, 支持网络IP化。

FE与BE间采用标准的开放接口, 接口遵循ITU鄄T X.500以及LDAP标准, 其接口与数据结构无关, 满足接口的开放、业务无关的要求, 实现了应用和数据的解耦。可以对第三方的网元、业务平台开放, 提供异厂家兼容的能力。BE中的用户数据库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 为多种其他应用服务。分布式HLR的FE、BE间内部组网采用IP网络作为承载, FE支持基于IP承载的MAP、Diameter协议, 符合今后核心网络全IP化趋势。

3) 大容量, 高可靠性, 具备实时容灾能力。

用户数据库BE内部用户数据可以分布在多个数据节点中, 每节点分担符合工作, 数据节点可平滑扩展, BE物理上一般采用性价比较高的IT平台作为硬件载体, 如可通过在线增加刀片服务器增加数据存储能力, 具备安全可靠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

FE可根据业务接入需求灵活增加FE数目, 理论上分布式HLR的容量无极限, 现各厂家分布式HLR最大容量均超过千万用户数量。分布式HLR具有高可靠性, 多个FE可以以N+K主备或负荷分担方式对进行业务接入, 多个BE间可实时进行数据同步, 相互备份用户数据, FE与BE间可异地部署, 实现了实时的地理容灾。

4) 数据融合, 统一管理, 便于数据深度分析挖掘。

分布式HLR中BE作为网络中唯一用户数据中心, 统一存储多种用户数据, 能够根据用户标识在统一数据模型中关联CS (电路交换) 、PS (分组交换) 、IMS、PSTN (公用电话交换网) 和业务平台用户数据的能力, 提供HLR和HSS用户数据融合的功能, 实现多网用户数据的融合和管理, 为全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统一的用户数据管理提供可便利的深入挖掘用户数据价值, 为经营决策提供数据分析依据。

5) 系统扩展灵活, 便于新业务的快速开展和部署。

FE与BE的标准的开放接口, 实现了业务和数据分离, 用户数据与业务完全松耦合, 便于快速的网络扩容和业务部署, 缩短新业务引入周期, 保障业务快速可持续增长。多网用户数据的融合, 灵活的数据模型扩展功能为新业务的数据扩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用户数据统一管理有利于快速实现增值业务的开发和部署。

3 HLR集中式向分布式演进的策略

3.1 移动网HLR演进总体思路

尽管分布式HLR有着众多优点, 在业界已有众多运营商进行商业应用, 但目前各厂商设备差异较大, 需要进一步推动分布式HLR的技术标准化。从投资保护角度, 现有传统HLR网元众多, 用户量庞大, 现阶段仍可以满足现网2G网络组网条件下用户的数据管理和应用, 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采用分布式HLR替换现有传统集中式HLR。

综合以上两点, 移动网HLR向分布式演进的总体思路基于现有的网络条件, 以满足全业务竞争环境下的融合业务需求为目标, 结合核心网络IP化、融合组网演进及IMS技术引入进程统筹考虑, 在确保网络安全的前提下集中式HLR逐步向分布式组网演进。

3.2 HLR传统集中式向分布式演进阶段

总体看来, 移动网由集中式HLR向分布式HLR演进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具体来说, 移动网HLR向分布式组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一:积极引入分布式HLR来满足现有HLR容量扩容需求, 现有传统集中式HLR停止扩容, 以解决传统HLR容量小、网络容灾成本高等问题, 提升网络和业务质量, 满足移动用户增长需要。

阶段二:根据全业务发展需求, 核心网络引入IMS技术实现固定用户的接入, 并提供移动固定融合业务, 分布式HLR FE软件升级为HSS FE, 支持分布式与IMS网络互通, 分布式HLR BE通过软件升级提供HLR和HSS用户数据融合的功能, 实现IMS用户与2G/3G用户共用号码。同时现有传统集中式HLR根据设备老化情况逐步将移动用户数据迁移至分布式HLR内, 初步实现CS、PS、IMS、PSTN和业务平台中的用户数据共享。

阶段三:当IMS成为支持移动和固定接入, 提供融合业务的目标网络架构, CS和PS成为IMS的接入网时, 现有传统集中式HLR用户全部迁移至分布式HLR中, 同时对集中式HLR具备改造条件的改造为分布式HLR FE, 不具备改造条件的采用分布式HLR进行替换, 最终建立成统一融合的用户数据中心, 实现用户数据统一管理。

4 结束语

“位置与方向”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4个方向。

2.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3.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周围的同学吗?

生:我的左边是晓楠,我的右边是小鑫,我的前面是小宏,我的后面是婷婷。

师:他介绍的可真清楚,通过一些前、后、左、右这样的方位词就介绍清楚了,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表示位置与方向的方位词呢?

生:我还知道东、南、西、北。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

【评析:从身边的情境出发,既巩固了以往学过的前后左右方位词,又为新课做好铺垫,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学习。】

二、 活动体验,感受新知

1.辨别方向。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是通过什么来辨认东、南、西、北这些方向的呢?

生:我看太阳辨别方向,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面对太阳,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后面是西。

生:我知道还可以看指南针来辨别方向。指南针红色的指针指向北,另一头指向南。

生:还可以用北斗星来辨别方向。

生:我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我爷爷教我的。

师:哦?这个方法真不错,什么是上北下南?是头上是北吗?请你来给大家解释解释吧。

生:面向北的时候,就是上北,下南表示后面是南,左手边是西,右手边是东。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愿意学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探索欲望。】

师:你解释得真棒!我们把他的这种方法写在黑板上。(教师板书。)

师:这个是我们用来辨别地图上方向的坐标图,有一句非常简单的口令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请同学们一起说一遍。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现在请你根据这个坐标图,假设以银川城市为中心说说它东西南北4个方向的城市吧。

(学生认真观察后,小组交流。)

生:我发现我们生活在北边。

生:我姥姥家海口在南边,我最想去的拉萨在西边,东边城市有石家庄、济南等。

【评析: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白,在辨认方向时先确定一个标准点,然后根据这个点找到它的东南西北,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用方位词介绍周围同学。

师:看来同学们都可以用东南西北这4个方位词在地图中找到不同的城市了,那你能用这样的方位词介绍你身边的同学吗?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周围身边的同学。)

生:我的东边是小诺,我的西边是小莹,我的北边是小静,我的南面是小丽。

…………

师:谁能说说我在你们的什么方向?(老师站到同学中间去。)

生:老师在我的东边。

生:老师在我的西边。

生:老师在我的北边。

生:老师在我的南边。

师:这可真有意思,我站在这里没有动,为什么你们所说的方向却不一样呢?老师一会在东,一会在西,一会在南,一会在北呢?这是为什么呀?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

生:因为我和其他3个方向的同学方向不一样,所以看到的老师所在的位置也就不一样。

师:也就是说所处位置不同,看到的方向也就不一样。

【评析: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体会到方位的相对性,借助身边师生的位置关系,轻松解决抽象的问题。】

三、游戏练习,巩固新知

1.游戏《口令歌》。

师:(老师站在班级的中间)以我站的地方为中心,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要给大家唱首歌,歌中有要求,请同学们按着要求跟着做。

老师用《幸福拍手歌》的音调唱:请东边的同学你呀跺跺脚××,请西边的同学你呀拍拍手××,请南边的同学你呀拍拍你的肩,请北边的同学你呀招招手××。

(学生跟着老师唱的歌做动作。)

【评析: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再次感知位置与方向,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2.我做小导游。

师:现在请你来做小导游,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后汇报。)

生:我是三(2)班的学生,我们学校的大门是向西开的,一进学校看到是东边墙上几个大字:一切为了孩子。我们的高年级教学楼在操场南边,低年级教学楼在操场的北边。

…………

【评析: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把学到的有关方位的知识运用生活当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相介绍。

师:同桌之间互相介绍学校的体育器材各在学校的什么位置。(找学生汇报。)

【评析: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体育器材的位置与方向,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4个方向。】

4.完成练习一的第一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三、 归纳总结,延伸新知

师:谈谈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辨认东南西北4个方向。

生:我知道了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方向就能知道其他的3个方向。

…………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手指著黑龙江区域)这是我们的家乡,黑龙江四季温差大,物产丰富。都说我们住在祖国的东北,你知道为什么管我们这里叫东北地区吗?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即将探索的内容,下课!

【评析:通过学习东南西北4个方位外,在看地图了解东北家乡的环节同时又进行了拓展延伸,达到课虽尽,意未犹的效果,使学生对方位产生饶有兴趣的期待。】

总评: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由于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设计中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境,如说一说,做游戏,看地图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本节课的设计自然、衔接连贯,其最大特点就是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并把所学知识向生活延伸,以此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上一篇:4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课下一篇:法律法规中级社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