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外科护理应用效果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探索其在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外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2016级本科护理专业1个班作为试验组(43人),另1个班作为对照组(42人),两组学生均按翻转课堂教学流程组织教学,试验组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评价并进行学生学业评价,对照组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并进行学生学业评价,比较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期末总评成绩及学生学业评价情况。结果:试验组学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期末总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学业评价的11个指标中,除“希望自己、同伴、老师共同参与评价”外,其他条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形成性评价体系应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外科护理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外科护理学;形成性评价;护理教育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相关知识学习,课堂则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答疑解惑、知识实践运用的场所,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由“讲台上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1‐2]。在医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被逐渐重视和应用。翻转课堂重构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主要目标为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结合这一特点,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多种评价方式、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对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由Scriven在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首次提出。形成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活动、测验、访谈、调查等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情感、态度、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内容等方面的水平,然后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从而指导教学,形成更有效的教学过程[4]。形成性评价与翻转课堂结合能实现评价与学习过程并举,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学习[5]。本研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评价内容多元化、公平客观、发展合作性的原则,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实践,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坚持自主学习,加强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2016级本科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共85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人,女77人;年龄19~21岁。再从2个班中随机抽取1个班作为试验组(共43人,其中男4人,女39人),另1个班作为对照组(共42人,其中男4人,女38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高考录取成绩、性别、年龄、选修课程及考试成绩、授课教师、授课内容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护理学课程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开展,包括教学128学时(课堂理论教学102学时、实验教学26课时)、专业实践1周。选用教材均为《外科护理学》第6版(卫生部规划教材)。期末考试采取教考分离,由教务部门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

1.2干预方法两组学生均按翻转课堂教学流程组织教学,即教师设计组织教学,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进行课堂讨论、汇报等,最后完成课后测评、反馈。试验组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评价并进行学生学业评价,形成性评价体系评价包括在线学习平台评价、小组间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课程期末总评成绩30%来源于课前阶段(自学视频占10%、在线习题占10%、在线讨论占10%),30%来源于课中阶段(小组协作占10%、课堂讨论占10%、汇报展示占10%)、40%来源于课后阶段[章节测试占10%、知识拓展和知识掌握占10%)、期末评价(即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20%]。对照组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及学生学业评价,终结性评价均由任课教师完成评价,课程期末总评成绩10%来源于平时测试,30%来源于期中考试,60%来源于期末考试。

1.2.1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内容分为两个主要方面:①知识评价,即评价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②非知识评价,即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等[6]。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标不仅是评价传统意义上学生掌握并应用理论知识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沟通协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7]。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以RobertTalbert设计构建的教学模型、刘纳设计构建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型为基础,结合医学重人文、重实践、重创新的特色及护理专业学科教学需求,融合基础理论、技能实验和临床实践,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外科护理学形成性评价模型(见图1),此模型更重视对学生团队合作、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1.2.2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1.2.2.1课前阶段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根据个人节奏和理解程度观看教师发布的教学视频,后独立完成在线习题,习题包括选择题和思考题,选择题主要为课程中涉及的关键数值、禁忌证等需要识记的内容;思考题包括疾病发病机制、护理计划的制订等有助于开阔思维和加强理解的内容,存在疑惑的问题学生可在平台讨论区进行讨论。其中,学生观看视频、参与互动的时间和次数、选择题测试结果数据由在线平台自动记录,教师可根据平台记录数据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思考题则由教师和协助教学的研究生开展互动讨论给予相应评价。

1.2.2.2课中阶段5人或6人自由组合开展小组协作学习、课堂讨论与汇报展示。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对课前思考题及提出的疑问进行交流。汇报展示由小组代表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汇报,此阶段评价分为两部分:①由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热情、问题解答情况以及汇报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分制评价;②由学生根据外科护理学小组间互评表(见表1)客观、公正地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最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点评,强调关键知识点,肯定积极方面,指出存在的问题。

1.2.2.3课后阶段课后阶段的评价主要包括4部分:①章节测试结果由在线平台自动记录;②学生根据外科护理学自我评价表(见表2)对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拓展表现及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前段学习过程中各方面情况,反思的同时进行自我约束、自我鼓励;鼓励学生如实评价,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③教师结合在线平台自动记录数据及学生反馈信息对其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感表达、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适当调整教学方案;④期末评价中课程期末考试成绩采取教考分离、闭卷考试的方式,题型包括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考试时间为60min。

1.2.2.4学生学业评价自行设计学生学业评价调查表,包括11个条目,于课程结束后发放,由学生独立填写。

1.3评价指标比较两组学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期末总评成绩及学生学业评价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用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评价结果比较第五学期对照组学生平时成绩为(74.2±9.1)分,期中考试成绩为(70.1±8.7)分;试验组学生课前阶段平时成绩为(74.5±8.1)分,课中阶段平时成绩为(74.2±7.7)分,课后阶段平时成绩为(73.5±6.9)分。第六学期对照组学生平时成绩为(78.2±8.7)分,期中考试成绩为(72.4±8.5)分;试验组学生课前阶段平时成绩为(78.4±7.2)分,课中阶段平时成绩为(79.7±7.5)分,课后阶段平时成绩为(74.5±7.7)分。两组学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期末总评成绩比较结果见表3、表4。

3讨论

3.1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超过80%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持积极态度,认为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93.0%的学生希望继续采取形成性评价方式进行学业评价,以上条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线形成性评价被视为促进自我指导学习,提高知识水平,针对个人学习需求和风格量身定制学习的工具[8]。形成性评价在不同阶段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可以对学生起到正向引导和督促作用,促使他们克服学习中极易产生的惰性心理,改善学习态度;形成性评价改变了传统以终结性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式,通过多元化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进展进行持续性评价,增加了师生及学生间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的学业评价方式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3.2形成性评价要注重反馈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58.1%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方式能及时得到评价的结果反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形成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评价结果反馈。同时,本研究也显示,试验组中仍有近一半学生认为未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形成性评价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和平时成绩记录,而是注重师生双方同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并借此及时进行反思、调整与改进[9]。反馈是形成性评价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形成性评价教育性和发展性的体现。反馈信息有利于学生明确现有知识、能力与学习目标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其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可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抓住时机让学生反思自身的行为[10]。同时,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可以为教师增加学生学习优缺点的诊断信息,这种及时反馈也可以为教师增加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机会,进而改进教学方式,不断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11]。在实施形成性评价过程中需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反馈机制,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实施方式。

3.3形成性评价要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本研究结果显示:93.0%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方式能真实地反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中希望自己、同伴、老师共同参与评价的比例均超过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认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学业评价体系更能真实地反映学习情况并应在评价中发挥主体作用。形成性评价没有固定模式,翻转课堂和形成性评价结合后,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和能力提升,主动权在学生,能充分调动学生认知中的情感成分,如同伴支持、个性化评价等[12]。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在形成性评价实施过程中要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包括个人测试与小组测试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小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用量化指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使评价更加公平公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结

外科护理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重视人文、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而终结性评价过程单一、片面,容易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体系注重整个学习过程,具有评价连续性、适时性的特点,与翻转课堂的自主化、动态化的学习过程契合。形成性评价体系与翻转课堂的结合可以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但由于形成性评价贯穿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可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工作压力,在实施方法和流程上还需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JENSENJL,KUMMERTA,DMGODOYPD.Improvementsfromaflippedclassroommaysimplybethefruitsofactivelearning[J].CBELifeSciEduc,2015,14(1):1187.

[2]LEWEK.Creatingacontemporaryclerkshipcurriculum:theflippedclassroommodelinemergencymedicine[J].IntJEmergMed,2016,9(1):25.

[3]刘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2):35-37.

[4]牛实华.以慕课为依托的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体系探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4):85-87.

[5]TOURÓNJ,SANTIAGOR,DIEZA.Theflippedclassroom:howtotransformtheschoolinalearningspace[M].Barcelona:EditorialOceano,2014:13.

[6]潘尖,先凤尧.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区别[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8):27-29.

[7]袁雪雯,沈雁飞.翻转课堂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的教改思路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37-38.

[8]TOLMAEL,STONERJA,THOMASC,etal.ConductingaformativeevaluationofaninterventionpromotingmammographyscreeninginanAmericanIndiancommunity:thenativewomen'shealthproject[J].AmericanJournalofHealthEducation,2019,50(1):52-65.

[9]何虹瑾.翻转课堂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的教改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30(1):74-76;95.

[10]于倩倩,尹呈良,尹文强,等.形成性评价的内涵、认识误区及推进过程分析——以卫生经济学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2):25-26.

[11]IQBALM,SAMIULLAH,AYSHAA.Effectofcontinuousassessmenttechniquesonstudents'performanceatelementarylevel[J].BulletinofEducationandResearch,2017,39(1):91-100.

[12]毕鹏晖.形成性评估融入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行动研究[J].英语教师,2017,17(23):19-25.

上一篇:基层医院护士护理素质现状及启示下一篇: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