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精选8篇)

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篇1

教学评价是服从和服务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策略实施应该也必须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相一致,突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的落实。新课程教学评价的阿基米德基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是以学生的“学”去评价教师的“教”。为此,我校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为宗旨,以“以学评教”为核心理念,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目标,确定了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为总体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案,开展了构建“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的课题实验研究。

一、分析情况,确定课题

我校现有任课教师108名,1600多名学生。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冲击和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课堂教学评价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主导轻主体等现象仍然存在;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方案不健全,教师教学的着眼点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学生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领域的评价被忽视;家长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缺乏了解,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缺乏了解,仍然用考试成绩来评价自己孩子的好坏。因此,我们确实需要有一个具有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给教师以引导,强化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行为与课程理念的融合,使教师有所遵循,有所依托。2004年9月,我校在全体师生中积极开展“环境不宜改变,不如改变我们自己”及“明天我们怎样过得比今天更好”的教学改革理念。希望通过教与学的思考、评价研究与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导向和质量监控功能,使教师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增长教育智慧,使课堂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着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一核心而进行,树立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即以“学”评“教”的思想。

二、强化学习,更新观念

更新教学评价观念,用先进的评价思想、评价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是顺利推进课题实验的前提。怎样提高学习新评价理念的成效?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我校召开了不同层次的动员会,说明教学评价研究的出发点是实现教师自我成长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对教师个人成长、学生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其次,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校领导组织教师一起收集资料,尽量选择离教学实践“近一点”、“实一点”、“新一点”的内容,使学习的内容更贴近教师,让教师学有所得;在学习的方式上,我校根据学科的需要和年级组的不同,采取了分散与集中、专家引路与平等对话、集中交流与个人专题发言、以考促学与以写促学、深度会谈与学术沙龙、研究性培训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教师喜闻乐见,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能自觉地吸纳新理念,摒弃旧观念,主动投身到课题实验的实践中。

三、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为搞好“以学评教”评价体系研究,学校确定了“专家引领、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教学评价专家和市、区教研员的指导和帮助,积极向各年级、各学科推广。

(一)创设环境,注重人文

教育评价要以人为出发点,注重人文关怀。我校注重人文环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首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办好校园橱窗、优化教室布置、建好“教师资源档案”,使学校每处都能传递评价信息,从而激励内化,促进学生自觉成长。其次,是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从各学科教学评语入手,教师进行爱心评语评价;用教师发自肺腑的心声感染和呵护每一颗童心;实行课堂激励性评语:“你真行!你的进步可真大!”、“你还有什么好想法,能说给大家听听吗?”激励语言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时时感到“我能行”,从而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借鉴经验,选好方法。

我们知道,每一项课题的研究都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活动,既要了解所研究问题的现状,又要探索此研究领域的未知,发现新的规律,得出新的结论。我校课题实验主要是运用前人已有的经验去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进行分析、研究、解决,最后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我校主要采取了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验伊始,我校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教师的基本素质、科研能力及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教师现状调查分析,而后针对不同情况对教师展开了课题有关知识的培训。在实验中期,对教师、学生、家长使用“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教师、家长互动反馈评价表,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表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新的评价观念已经形成,专业能力提高很快,学生和家长对我们教师的满意程度是令人欣慰的。

贯彻课题研究始终的主要是行动研究,我们认为行动研究是推进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有效方式。行动研究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方法。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开放、灵活是行动研究的显著特点。我们参照凯米斯螺旋式行动研究图,制定了本课题行动研究流程图。听评百节课,反复研讨,不断完善,以达到预期的成果。(三)科学定标,认真落实。

大港二小“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表有7个评价指标、17个学生与教师的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设A好、B较好、C一般三个等级,用以衡量各项二级评价指标的价值程度,并对A、B、C三级评价指标要点进行科学的内涵界定。(详见评价表)

此评价表用于常规教学管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学校管理者听评课、教师自评、同伴互评都依据此评价表。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听评两节课,教师自评根据评价表一课一评,每月向教导处上交4张具有代表性的自评表和4张听评课的评价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听课后都要根据评价表的内容将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被评者。

(四)强化评课,注重方法。

我们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方法的探讨和评价产生的时效性总结,初步形成了“四注重四避免”的评课原则和灵活实用的十种评课方法。

1.评课原则

(1)注重尊重和发现,避免追求完美

我们在评课中,倡导教师们真诚地欣赏他人的课堂教学,尊重教师实施教学的自主性,评课把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放在第一位。(2)注重坦率诚恳,避免遮掩浮夸

评课时,我们要求教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优点谈足,缺点说透,既能合情合理地 满足他人受赞誉的要求,又要把缺点抓准,让人心悦诚服,不能含含糊糊。(3)注重以事论理,避免空谈理论

我们建议教师评课时以现代教育为依据,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好,好在何处? 弱,弱在何处?有理有据,有的放矢。(4)注重差异对待,避免强求统一

对于被评教师情况不同,对课堂的要求也不同,评课的重点也就不同。对于骨干教师的优质课,我们突出一个“严”字,倡导一个“学”字;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教师的研讨课,我们突出一个“研”字,倡导一个“争”字;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我们突出一个“引”字,倡导一个“实”字。

2.评课方法 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并总结出十种评课方法,这十种方法,从评课的覆盖面分,包括:

(1)全面性评课,(2)片断性评课。从评课的侧重点分,包括:(3)研究性评课,(4)针对性评课,(5)延伸性评课,(6)追踪式评课。从评课的功能分,包括:(7)诊断性评课,(8)激励性评课。从参与评课的主体分,包括:(9)反思性评课,(10)互动式评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评课方法。既可采用一种评课方法,也可同时采用几种评课方法。

(五)关注学生,重视过程。

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关注教师的课前准备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改变了教案的固

定格式和框框,注重教师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完成个性化的教案。关注教师是否做好学情分析,是否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充分体现“以学评教,教为促学”的评价理念。

(六)多主体参与,评价合理。

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下,我校建立起自评为主、他评为辅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教师自评就是以自我为主体,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他评主要包括同伴、学校管理者、专家、学生和家长的评价。

每个学期末,由教导处综合各方面的评价信息,形成具体明确的意见,通过面谈的形式向被评价的教师进行反馈,并对教师下学期课堂教学提出改进建议。我们坚持评价结论是为教师未来发展服务的观念,将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严格分隔开来,否则将无法获得预期的评价效果。

四、行为转变,效果初显

“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促进了学生发展。课堂上思想溜号的学生几乎不见了,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多了起来,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课上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在不断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变得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教师为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无作业的激励措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空前高涨,特别是中等生、学困生表现更加积极,不甘落后。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进一步转变,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的着眼点更加明确(抓课堂、抓课堂学生的表现、抓备课),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学会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家长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些状况,能及时与教师沟通,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学评教”评价体系的研究,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工作上水平。近两年来,有近50多篇论文荣获全国、自治区、包头市级奖励。

五反思与体会: 体会

1.发展性教学评价要以新的课程评价理念为指导,突出评价的重点,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中心,聚力课堂,确定中心思路。2.减少形式化的评价过程,去掉形式化的操作,方案设计力求简洁,突出重点,有实效。

3.要得到教师、家长、学生的认可,充分调动三方积极性。教师不认可不做,家长不欢迎不做,学生不高兴不做,不增加教师、学生、家长的负担。

4.领导重视,真抓实干。5.注重专家引领,专业提升。反思:

1.进一步完善方案的科学性,进一步设定教学评价指标和权重。

2.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因此关键在于教师对评价结论的认同程度,而不在于评价等级的高低。

3.评价所依据的是教师的过程性、即时性的教学表现和教学结果,不一定代表教师的最高水平,所以不能作为教师鉴定、选拔的唯一依据。

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篇2

一、国外学前教育质量分析

不同的学前教育质量价值判断, 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育目标的差异, 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在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实践中, 一是以幼儿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首要目标, 而实现的途径就是要遵循“人”个体发展的自身规律, 体现人的“自然天性”。“生活本身就是教育, 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让每个学校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4], 通过学前教育体验, 让幼儿亲近自然, 认识自我, 尝试适应社会生活, 以兴趣引导, 发现个人的独特的才智, 这是学前教育目标的中心。二是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常识, 完成与小学教育知识对接。如澳大利亚《归属、存在和形成: 澳大利亚幼儿学习框架》强调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交流的重要性, 强调语言 ( 包括早期读写和数概念) 的发展以及婴幼儿情绪发展[5]。三是学前教育体现公平、包容原则, 坚持保证幼儿权利至高无上, 以幼儿健康发展为核心。让幼儿在教育过程中体会“归属感、存在感和认同感”, 体现一种人文关怀, 为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了解自我, 融入社会做准备。“儿童早期成长和发展对建立未来的健康、学习、社会和文化成果基础具有重要性”[6]。

二、国内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1996 年开始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文件规定的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幼儿身体发育和机能提升,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幼儿各项素质按重要性排列的基本顺序是体质、智力、品德、美育等, 具体能力包括健康的身体, 自主生活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 感受和表达美的能力, 初步培养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等。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却存在诸多的不足: 一是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突出。由于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市场利益和虚荣心的驱使, 造成了各种不良教育风气, 部分学前教育违背幼儿身体发展特点和学前教育规律, 急于求成、拔苗助长。采用类似于小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刻板注重文化知识的记忆和学习, 让幼儿过早接触抽象的语言、逻辑等知识, 从而妨碍了幼儿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也不利于儿童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实际上是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教育目标倒置, 形成一种按照“智、美、德、体”既定事实。二是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体系。除了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外, 各省市地区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制定不同的评价与分级指标。广东省2010 年教育厅制定了《广东省幼儿园等级评估管理办法 ( 试行) 》, 浙江省教育厅2014 年修订了《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实施办法》和《浙江省等级幼儿园评定标准》, 河南郑州2014 年出台《郑州市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等, 这些规定和办法详列了多个指标, 目的是对幼儿园进行评优分级, 将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与幼儿园等级挂钩等。所以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利益驱使性, 侧重量化办园硬件, 弱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评价, 容易导致幼儿园工作的重点是提级涨价, 对于教育质量的保证功能有限。

三、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 对于幼儿园环境认识的片面性。一是在幼儿园建设中侧重物质环境条件, 如户内外生均活动面积、教育娱乐设施、教学资源等硬件建设, 弱化精神环境条件建设, 特别是如何营造“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通过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潜移默化地教育感染幼儿。二是只重视幼儿园自身环境教育, 忽视发挥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应将幼儿园环境纳入社会大环境中, 充分利用各种环境中的教育资源, 培养幼儿适时实地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 二) 幼儿园师资评级僵化。对于幼儿园测评时, 仅从师资人员数量和比例上论高低, 如从班均教师数量、保育保教人员数量, 幼儿园管理人员数量、大专以上教师的比例、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等方面进行师资力量评价, 而对于从教人员实际的教学方法、过程、效果等能力规定较为模糊, 对于教师的教学态度、责任感、包容心等情商方面的评价很少涉及。由于存在传统的“知识第一、态度第二”的教育偏见, 忽视教师的情商教育。幼儿更易受到教师自身情感教育的影响, 而教师的教育态度又会导致不同的“罗森塔尔”效应, 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和情商的评价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在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 三) 幼儿园经费政府投入不足。现行教育法规并未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 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 没有公布学前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信息, 很多地方政府也未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经费预算中, 导致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和比例低。根据中国教育网的统计, 截至2013 年底, 全国民办园13. 35 万所, 占比67. 22% , 在校儿童1, 990 万人, 占比51. 09%[7]。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只有1. 3% , 而美国联邦政府2015 年教育财政预算中, 最大份额用于学前和基础教育, 占可自由支配开支的近90%[8]。由此可见, 由于教育的重点不同,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比例低, 政府预算支持的普惠性幼儿园的数量少, 民办幼儿园成为学前教育的主要机构。民办幼儿教育机构是普惠性与盈利性的共同体, 其收支主要依赖学生的学费, 不同等级的幼儿收费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以2014 北京部分民办为例, 收费从每人每月930 元 ( 半年交一次750 元的材料费, 北京星海艺术幼儿园) 到10, 000 元 ( 住宿费800元) 不等 (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国际班) [9]。简言之, 目前中国家庭中, 子女的年均学前教育各项费用支出已经达到或超过人均高等教育支出, 而幼儿园的普惠性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显得不堪一击, 难以保障教育的公平性, 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可能已经造成了学生“起跑点”的先后。因此政府应增加学前教育的预算投入, 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机会。

四、幼儿园环境评价标准的构建

在《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指导下, 通过对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尝试对幼儿园环境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提出以下建议。

( 一) 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严格“儿童至上”原则, 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将“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整个“体系标准”中。通过评价标准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幼儿园是否采用先进教育理念、是否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是否有效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提升等, 给予不同评级指标不同的权重, 进而可以科学计算。评价体系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设定不同比重和阶段, 对在园受教育的儿童开展持续性研究, 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评价体系应摆正评级和涨价的关系, 其初衷在于客观认识幼儿园环境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改进提出建设性意见, 因此评级体系应该更加贴近幼儿园的实际, 有效实用。

(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办园条件、师资力量和建设、园务管理、安全卫生以及社会评级等层面下, 提出若干具体评价标准, 并给予不同标准适当的比重。具体指标及其适当比重的设定是在参考发达国家通行规定, 借鉴国内其它省市的普遍做法, 结合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 充分争取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教师、家长等意见, 通过统计计算, 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 力争使评价体系能够准确测评幼儿园的软硬环境。

( 三) 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侧重评价教育过程和教师情商。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 适当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方法。对于一些幼儿园的办园设施、师生比、任职资质等可以进行量化评价, 但不能简单地利用传统量化考试的方法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效果的进行评价, 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 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分类,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于教师的教育态度、工作责任感、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应该更多地听取受教育儿童、家长以及与其他人员的意见, 侧重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情商。

参考文献

[1]刘霞.幼儿园教育质量观刍议[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 2012, 10:5~8

[2]刘占兰.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2:3~10

[3]熊灿灿.我国学前教育指标体系的历史发展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13, 4:7~9

[4]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4:337~338, 上卷

[5]董素芳.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及儿童保育国家质量框架》的产生、内容与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2:14~20

[6]王芳.澳大利亚《早期儿童教育与保育国家质量标准》研究[D].西南大学, 2012:11~12

[7]http://www.jyb.cn/china/gnsd/201407/t20140713_590123.html

[8]http://learning.sohu.com/20151006/n422637640.shtml

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篇3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教学计划已经更名为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对象提出了具体的培养要求。但是,由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为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注重等级。而评价的方式都是以“他评”为主,实属评价主体“倒置”,使被评价者——学生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地位。由于大学生们没有养成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评价的习惯,对自己的评价缺乏自主性,对人才培养方案理解得也非常片面,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构想不能更好地得以落实。

要改变当前的现状,就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树立新的学生评价观,引导大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和知识体系。使学生评价从外部转化到内在,从形式转向实质,从被动转向主动,让学生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大学生前进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深化教育改革,确立大学生评价主体地位

在教育评价研究领域,自我评价(也称自我评定、自我测评或自我评估)是指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的各个方面所做的评定和价位判断。学生的自我评价亦是如此。“所谓学生自我评价,指的是学生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能力和品质等方面的判断与评估。”“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在明确自我评价对象时,首先应该确立学生自身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并将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结合到自我评价过程中进行。”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中,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还大学生评价主体的地位,引导大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

(一)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评价环境

从管理层面上讲,首先,学校对学生评价标准应该重基础、宽口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评价环境,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其次,评价的标准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层次性,不要整体划一,要面向大多数,让更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充满希望。再次,在具体操作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突出定性评价。定性评价的标准可以高一些,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摸到”。适度使用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标准应该留有一定的弹性,不能“一棍子打死”。比如,“学生一科不及格不得奖学金”,这种定性评价就缺乏弹性。因为学生一科不及格可能有多种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如果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学校就应该给学生弥补的机会(有些学校给学生补考机会,但不给得奖学金的机会)。否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甚至给学生留下终生的遗憾。

(二)引导大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

1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在广义上是指人对人的认识,在一般的意义上是指对自己的再认识。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思索,表现出人具有一种以自我的现实存在为原点,对自己的过去与未来连续不断地穷根究底、反思前瞻的探索精神。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生产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从而也不断塑造自己的新形象,不断创造自己新的存在状况和新的规定性。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自我发展过程。大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2引导大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自我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性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评价过高或者过低都会阻碍个性健康发展。”目因此,构建大学生自我评价标准很必要。“评价标准是衡量或判定评价对象价值程度的准则和尺度,是评价原则和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对评价对象质量要求的具体规定。恰当的自我评价标准是学生自我评价成功的有力保证。”

如何构建大学生自我评价标准呢?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评价标准,并把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的评价标准内化为个人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其次,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的评价标准,制定一张具有个性的个人发展“路线图”——自己的行动准则和尺度,这个准则和尺度就是自我评价标准。其三,引导大学生按照“自家标准”定期进行自我评价。但是,自我评价是一个主观的、动态的比较过程,它没有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成绩或问题的估计过高或过低的现象。为了使自我评价过程更真实、更客观一些,还要引导大学生与他人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我评价更合理、更科学。

(三)让自我评价成为激励大学生前进的动力

1引导大学生学会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别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现在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竞争合作的比较当中。此原理应用于大学生自我评价之中,是指学生与学生相互比较的差异,即在同一专业培养目标下,学生与学生比较,有的学生专业理论突出,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实践能力见长,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各有优势,这个优势可称之为比较优势。

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难免会发现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当发现大学生感到不如人的时候,要及时引导他们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我还有比别人更优秀的地方”。一个人一旦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就找到了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2以“最佳表现”为着眼点,开展自我评价。如何才能把自我评价的效果最大化呢?引导学生以自己“最佳表现”为着眼点进行自我评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谓最佳表现,是指学生在动机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好表现。实践证明,以“最佳表现”为着眼点进行评价,可以判定学生的潜在能力或学习成果。因此,一旦我们把学生的“最佳表现”作为评价对象引入学生的自我评价,那就会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自我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时刻鞭策自己,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

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篇4

【摘要】智慧城市标准是智慧城市有序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相关标准”、“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和“缺乏城市部门间的协同协作”。各地盲目建设和投资,有可能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甚至难以连通等问题,任由发展下去,将造成更大的信息孤岛,导致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局面。因此,只有通过统一智慧城市的技术要求、工程实施要求和测试认证方法等标准化手段,才能规范和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和行业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智慧城市 标准化 治理现代化 信息化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5.17.002

智慧城市及其发展综述

关于什么是“智慧城市”,目前众说纷纭。两院院士李德仁形象的说法是:“数字城市+物联网=智慧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则认为,智慧城市实际上是城市信息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更高级的指挥化发展,它将促进我国能源有效利用、绿色环保、居民安居乐业和创新型国家发展。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给出的定义则是,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方法,目标是使得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

可以说,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信息化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支撑。在本文中,我们引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其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中所做的定义: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技术参考模型。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包括四个层面:一是通过深层感知全方位地获取城市系统数据,二是通过广泛互联将孤立的数据关联起来、把数据变成信息,三是通过高度共享、智能分析将信息变成知识,四是把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应用到各行各业形成智慧。

为了便于业界统一认识,目前正在编制中的国家标准《智慧城市 技术参考模型》提炼了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该模型从城市信息化整体建设考虑,以ICT技术为视角,提出了所需要具备的五个层次要素和三个支撑体系,横向层次要素的上层对其下层具有依赖关系;纵向支撑体系对于五个横向层次要素具有约束关系。分别为:(1)物联感知层:提供对环境的智能感知能力,通过感知设备及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的识别、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2)网络通信层: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三网之间的融合的公共网络(例如:移动互联网),以及一些专用的网络(例如:集群专网),为智慧城市提供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的光网络和全城覆盖的无线宽带网络所组成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3)计算与存储层:包括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存储和计算以及相关软件环境的资源,保障上层对于数据的相关需求;(4)数据及服务融合层:通过数据和服务的融合支撑,承载智慧应用层中的相关应用,提供应用所需的各种服务,为构建上层各类智慧应用提供支撑,本层处于智慧城市总体参考模型的中上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5)智慧应用层:在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支撑层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各种基于行业或领域的智慧应用及应用整合,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为社会公众、企业用户、城市管理决策用户等提供整体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6)安全保障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统一的安全平台,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授权、日志记录,涉及各横向层次;(7)运维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整体的运维管理机制,涉及各横向层次,确保智慧城市整体的建设管理和长效运行;(8)建设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整体的建设管理要求,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机制,指导智慧城市相关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发展现状。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关注的热点,随着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信息化发展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核心城市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相继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布局,以期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美国、欧洲的瑞典、爱尔兰、德国、法国,以及亚洲的中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纷纷起步,在多个领域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智慧城市建设及发展的指导。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7月发改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都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北京、上海、浙江、宁波、扬州等省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划。与此同时,我国东、中、西部的各级城市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高潮,纷纷提出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涉及社会管理、应用服务、基础设施、智慧产业、安全保障、建设模式、标准体系等内容。各地的智慧城市规划均结合了城市区域内自身禀赋和发展需求,因此在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方面各有特色,同时也在城市普遍面临的各类“城市病”和关键问题上有一定共识。部分专家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不再是数字城市建设中大量建设新的IT系统,而是如何有效推进城市范围内数据的融合,通过数据和IT系统的融合来从根本上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共享、行业的行动协调、城市的精细化运行管理等。

面临问题。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调研,在我国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承建企业认为,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的前三项是“缺乏相关标准”、“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和“缺乏城市部门间的协同协作”。

在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各个职能部门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其固有的专属性,帮助各职能部门提升了工作效率。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及城市信息化的推进,对协调一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的兴起,我们对信息的利用程度也与日俱增。

目前,虽然全国两百多个城市都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但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存在很大差距,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和标准支撑。同时,调研表明,用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最为关注的仍然是信息化建设多年来的难题――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有效利用和跨部门业务协同。

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实施中,几个要注意的关键事项是:

一、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重点项目进行科学、统一的顶层设计;

二、建立智慧城市项目的统一标准体系;

三、促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共享;

四、实现广泛的业务协同;

五、能敏捷地提供差异化、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

标准助力智慧城市发展

由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限于各地城市的发展理念、发展环境、发展水平,以及综合技术实力的不同,各地的智慧城市实践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范。各地盲目建设和投资,有可能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甚至难以连通等问题,任由发展下去,将造成更大的信息孤岛,导致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局面。

在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范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管理等行为的依据。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统一智慧城市的技术要求、工程实施要求和测试认证方法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中智慧城市相关工程的建设及软件产品的研发在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和行业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的发展。目前,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协调下,我国多个部委联合起来,积极开展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

国际上,自2013年以来,智慧城市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共同的工作热点,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启动了智慧城市标准研制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13年9月在技术管理理事会(TMB)下成立了智慧城市任务组,2014年2月任务组转为咨询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2013年6月成立了“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组织(又名: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ISO/IEC JTC1)于2013年11月成立了智慧城市研究组;国际电信联盟(ITU-T)的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组于2月成立了“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焦点组”(ITU-T/SG 5/FG SSC)。各个组织均将基础性标准前期预研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开展了标准梳理、术语、参考架构、评价体系等相关的研究。我国在这些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均担任了重要职务,取得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地位,并积极推动着这些组织协调开展工作。

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进展

形成国家级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体系。一方面,为了加强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部、农业部等八大部委,于2014年1月份成立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组”(标委办工二[2014]33号)。各组的职责如下:(1)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以下简称“协调组”):统筹规划和指导智慧城市领域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研究制定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战略及政策措施,协调处理标准制修订和应用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2)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以下简称“总体组”):在协调组指导下,负责拟定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战略和推进措施,制定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协调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技术归口,指导总体组下设各项目组开展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制定、国际标准化和标准应用实施等工作;(3)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以下简称“咨询组”):配合协调组,提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技术方面的咨询,对智慧城市标准化试点工作进行指导,提出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重大问题建议。三个工作组成立后,统筹协调了国内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智慧城市相关标准化研究工作。

另一方面,为了共同形成合力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国家发改委联合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等25个部门,于2014年10月份成立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以下简称“部际协调工作组”)。“部际协调工作组”建立了各部委在智慧城市领域的交流和沟通机制,奠定了各部委联合推进智慧城市相关工作的基础。“部际协调工作组”还制定了2015年工作计划,当中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重大问题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工作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编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各部委负责推进各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制定。目前这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

在“部际协调工作组”、“协调组”和“咨询组”的指导下,在“总体组”内各核心单位的积极工作和努力推动下,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已形成了标准体系、关键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成果。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体系是对特定标准化对象按照一定目标进行标准化活动的依据,是由许多现行的、正在制定的和将要制定的标准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性、完整性、预见性以及可行的、成文的概念体系。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旨在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联系紧密、相互协调、层次分明、构成合理、相互支持、满足应用需求的系列标准并贯彻实施,以指导和支撑我国各地城市信息化用户、各行业智慧应用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工程建设,同时规范和引导我国智慧城市相关IT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手段。

目前,在梳理现有相关标准和研究标准需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包括总体、支撑技术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保障等七个大类,明确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蓝图和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关键标准。依据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各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如全国信标委SOA分技术委员会等)分别推进基础性、共性等重点国家标准的立项任务。围绕智慧城市评价、数据融合、数据共享及数据安全等标准,提出了一批重点研制的国家标准项目建议,并逐批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截至目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先后审批并正式立项了关键性的16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项目,未来三到五年内,将总共制定41项智慧城市的国家标准。

全国信标委SOA分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进已立项的12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的研制,具体标准内容见下页表。

目前,上述标准均在草案编制阶段,将在国标委及“总体组”的统一部署下,陆续开始标准验证试点和意见征求工作。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部际协调工作组”制定的2015年工作计划中,把“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为重大问题,委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编制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标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和《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项制订的总体要求》,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各分项制定提供统一依据和参考。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提出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分为能力类和成效类两类指标,能力类指标往往是客观性的指标,体现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发展机制、网络安全、创新能力共四个方面的保障水平;成效类指标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体现给市民、政府等用户带来的实际影响和用户的主观感受,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及产业体系现代化共五个方面的城市建设成效。从“信息资源”到“产业体系”都属于一级指标,分别下设若干的二级指标。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项制订的总体要求》的发布旨在指导和规范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各分项的制定。其中规定,各分项应从总体框架的9项一级指标中筛选部分一级指标作为分项的一级指标,并结合领域特征,设立若干二级指标。同时,二级指标可分为核心指标(是智慧城市分领域建设必须完成的指标)和扩展指标(体现智慧城市分领域建设效果的其他指标)。此外,还规定了分项评价的计算公式和分领域评价指标说明表等。

目前,已有公安、测绘、交通等三个领域按照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梳理出了各自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表,将在进一步完善后适时发布。

推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

当前,国际标准化组织都开展了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我国通过担任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召集人等领导职务,提交关键贡献物,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引领智慧城市研究方向。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SO于2013年9月在最高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局(TMB)下成立了智慧城市任务组,并于2014年2月转为智慧城市咨询组,以全面系统分析ISO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标准化工作需求、现有ISO已发布和在制定的标准如何在智慧城市中应用实施、ISO与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之间的任务边界和合作机制等。英国是召集人国家,中国等12个国家为成员国。智慧城市咨询组于今年6月份召开了第七次面对面会议(也是最后一次会议),集中讨论了9月向TMB提交的最终报告的编写。我国专家作为智慧城市咨询组核心成员,对报告中关于未来ISO智慧城市的发展架构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同时,我国还积极号召国际三大标准化组织联合制定智慧城市基础通用类的标准。

在ISO的另外一个分技术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社区可持续发展技术委员会/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分技术委员会(ISO/TC 268 SC1)中,中国担任了副主席国家(主席国是日本)。该分技术委员会开展了智慧社区相关的标准化工作,负责研究制定TR 37150、TR37151技术标准报告。报告对当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计量工作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未来标准的方向,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性能计量进行了讨论。该报告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文件。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EC于2013年5月在标准管理局(SMB)批准下成立了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SEG1),下设三个任务组(TG)及七个工作组(WG)。SEG 1旨在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战略、术语及评价现有标准化活动、参考架构、标准路线图等方面的研究,并为IEC下一步在智慧城市、特别是与电子电工结合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指明方向。SEG 1主席国为日本,中国和德国担任副主席国。我国还同时担任了SEG 1下设的8个工作组其中5个工作组的组长,分别负责开展智慧设施管理、城市规划与仿真系统、智能家居、智能教育、评价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积极将我国相关标准化成果推向国际。目前,SEG 1即将完成研究任务,将于明年组建成立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我国已将智慧城市评价、城市管理及已有的由中国承担的5个工作组的具体研究内容纳入到未来系统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内,未来将积极承担系统委员会的副主席及咨询组组长的职位。

信息技术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 1)。ISO/IEC JTC 1(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是国际上专门负责信息技术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由ISO和IEC联合成立。2013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代表我国向ISO/IEC JTC 1规划特别工作组提交了《中国关于JTC 1内智慧城市潜在标准工作的建议》提案,提出了JTC 1成立智慧城市研究组的建议。2013年11月,JTC 1正式成立了SG 1(智慧城市研究组),旨在分析智慧城市信息技术领域相关的标准化需求、提出具体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式,并明确如何将现有的信息技术标准用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SG 1的召集人和秘书均由中国专家担任,成员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法国等16个国家。

目前,我国在推动SG 1完成第一年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智慧城市 ICT评价指标》《智慧城市ICT视角参考模型》《智慧城市领域知识模型》(与英国联合)等3项新工作项目提案(NWIP),从而建议JTC1成立工作组开展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后续,我国将积极争取新工作组的召集人和秘书的职位。

国际电信联盟(ITU-T)。国际电信联盟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焦点组(ITU-T FG-SSC)于2013年2月成立,旨在从ICT角度提出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路线图、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综述及ICT所扮演角色、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关键指标等方面的工作建议。西班牙为主席国,中国专家担任副主席,同时兼任第三研究组的协调员。到目前为止,焦点组举办了五次全会,目前已开展了十七个技术报告编写,中国专家牵头了其中的六个报告,并参与了其他七个报告。

展望

当前,正值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信息社会渐行渐近、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历史时期,智慧城市建设被赋予更多艰巨的历史使命。随着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将逐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资源共享、整合与业务协同的难题,从而有效促进城市范围内数据融合共享、推动信息与智慧决策实现、提升城市居民的福祉,并最终带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信息技术中心信息化与应用室主任袁媛对本文亦有贡献)

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篇5

提高国家经济运行质量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扩大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核心部分。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绩效审计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西方发达国家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都着重于公共资金的节约,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其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有双重性:一方面向立法机构提供政府部门绩效保证,另一方面提出建议促进政府部门优化管理。目前,我国在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投资较多的部门项目方面,对绩效审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山东省审计厅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逐步提高绩效审计在审计项目中所占比重,到2012年所有适合的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来看,专项资金涉及资金量较大,且涉及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社保、科技、教育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专项资金是财政预算专门安排的有关部门单位依法自行组织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性资金。其资金使用如何,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直接影响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因此,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来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保证专款专用,主要是落实经济决策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应围绕是否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使用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进行审计。包括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分配中是否体现了成本效益原则,安排的农业、科技等法定支出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如2008年审计署开展的“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查处了挪用和虚报多领水污染防治资金5.15亿元、少征、挪用和截留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36.53亿元的问题。

一、国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对于绩效审计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保证绩效审计质量的基本要求。充分借鉴国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一些成熟经验和做法,对我国的绩效审计来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绩效审计在国外政府审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各国经济水平和实际情况有所差异,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有所不同,因此各国制定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也有所区别。

(一)西方发达国家评价标准体系

1、美国

早在上世纪40年代起,美国就率先开展了大范围的绩效审计,检查政府的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关注政府运作的经济性和效益性。到2005年,美国审计总署90%以上的审计项目都是绩效审计,其审计范围涵盖一切公共资金使用领域。美国绩效审计取得的显著成绩,所指定的规范和准则,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绩效审计的开展。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中规定,审计人员有责任采用合理的、切合实际的、与绩效审计目标相关的标准。评价标准的来源包括:法律、规章规定或被审计单位确立的目标;被审计单位建立的政策和程序;技术标准;专家意见;以前的绩效;同行业的绩效(多是同行业的平均指标);私营部门的绩效;先进组织的最佳实务等。美国政府审计标准对政府部门的效率作了一个归纳,认为政府部门的效率包括:在采购方面要有健全的程序;对设备和机器进行正当的使用和维护;避免重复工作;避免无效工作;避免人员过多;使用适当的经营程序等。

针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美国审计总署还制定了七条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测试与评估标准,对难以量化的标准提出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并实行金额化法。绩效评价标准是建立在以下七个方面基础上的宏观和微观标准的统一法规标准、行业比较标准、政府审计标准、州政府标准、效果标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标准和可接受的管理条例。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各个项目时其标准均是以上述七项为基础。

2、加拿大

加拿大采取的“综合审计”的现代审计方法,与美国“3E”审计内容相仿。1978年,加拿大注册会计师成立的特别委员会发表说,绩效审计适用于各级政府,从此绩效审计全面开展。后来在“3E”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审计和公平审计,把“3E” 拓展到了“5E”。加拿大审计署要求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相应的审计标准,《效益审计指南》规定绩效审计标准必须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客观性、全面性和可理解性。审计标准的来源可以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所认可的专业机构制定的标准,如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制定的标准;被审

计单位制定的标准;公认的好的实践标准;其他组织实施类似的审计标准;审计署以前的工作经验等。其中,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制定的或者议会硬性规定的效益考核衡量指标、经营目标及经营责任是绩效审计所参照的主要审计标准。

在具体的绩效审计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和分别确定相对应的审计标准。审计机关首先认定被审计单位已采用的绩效评价标准,如果认为其具备合理性和完整性,直接将其作为审计标准;如果与审计目标不一致,则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专业机构的审计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后直接制定审计标准。

(二)对我国的启示

1、重视相关法律政策。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和确定,是绩效审计的关键,发达国家对此都以审计准则或指南的形式进行了规定。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绩效审计指南指出,绩效审计的两个基本问题是:公共机构是否在以正确的方式行事,是否做了正确的事情。判断是否正确的依据就是执行政府决策,达到政策目标。因此,他们在选择评价准时,都将一会的决定和意图、相关的法律、政策放在首位。

2、充分借鉴被审计单位自身的绩效评价标准。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人员的沟通讨论显得尤为重要。而被审计单位衡量自身工作成果的标准可以作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重要来源。

3、评价标准的灵活性。国外绩效审计注重评价平准与审计目标、审计环境的一致性,忌讳生搬硬套。比如美国在绩效审计中遇到难以量化的标准时,建立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

二、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用来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经济效益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而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涉

及面广、资金量大、专业性强,这项工作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已进行的绩效审计案例有限,所积累的经验有限,就目前现状来看,其审计评价标准制定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评价标准的制定缺乏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在《宪法》和修改后的《审计法》中对绩效审计有所涉及,但没有出台专门的全国统一的关于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导致评价标准的制定缺乏法律保障。

(二)评价标准过于简单

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停留在合法性和合规性阶段,目前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存在一定局限性:财务指标多、非财务指标少,综合性指标多、单项指标少,原则性指标多、量化指标少,缺乏预警指标等。绩效审计标准对“经济性”和“效率性”运用得比较多,而对“效果性”应用却相当少,对于专项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公共参与社会影响等公共服务概念几乎没有涉及。

(三)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内容、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领域的不同,决定了每个绩效审计有其不同的特征和目的,难以制定统一的操作指导标准,降低了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同时,审计部门未出台权威的可供参考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各地审计机关在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一般自行设计评价标准体系,因此评价标准缺乏横向可比性。

三、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建议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基本限定和要求,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绩效审计作出评价的标准,是提出审计建议、得出审计结论的依据。评价标准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成败。

(一)设计评价标准的原则

评价标准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评价标准不应受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的影响,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并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2、可操作性。评价标准应符合每个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目标和要求,既不超前也不落后,易于操作,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相应标准,得出客观、合理、被审计单位认可的审计结论,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3、可获得性。评价标准必须易于获得,使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相关性。评价标准应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相关,评价结论应与专项资金审计目标、专项资金使用单位或被审计项目需求相关。在绩效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收集和审计评价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

(二)设计评价标准的要求

一是在评价标准体系的设计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评价被审计单位或项目。二是短期标准和长期标准相结合。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既要重视反映GDP 增长短期绩效指标,又要重视长期绩效指标,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结合。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政府预算、计划的具体指标,业务规范、经济技术指标,以及效率和效果的有关相对量指标相结合。四是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结合。通用标准是不同行业、不同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实施效果的整体评价和横向对比分析,专用标准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专项资金的不同特点而制定的。

(三)评价标准的具体制定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必须根据专项资金项目特点选取适当的评价标准来进行绩效审计。在此基础上,按项目所属行业和财政资金的专门用途,以相似性进行归类的办法积累评价标准,逐步探索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应包括:评价资源占用的标准;评价管理活动的标准;评价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标准;衡量专项资金使用部门的绩效,服务工作量和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还要综合考虑效率与公平、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不同方面。常用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国家、省市关于本行业的政策规定;经批准的专项资金预算;公认的或合理的实务标准;被审计单位自行制定的标准,如可行性研究报告;利益相关方的标准;预算项目完成情况的报告合同等。

对财政专项资金如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等,产生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可将财政支出导致的直接后果与政府确定的最终目标对应起来,以宏观效益评价标准为主。如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不仅要评价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支农项目建设的质量,还要评价项目建成后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农民的满意度。无论是经济类还是非经济类评价标准的数据采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判断等形式来实现。对于难以量化的又有重大影响的标准,可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估量赋值。

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篇6

摘要:基于化工行业气态污染物的环境风险,分析了评价体系的演化趋势和路径;结合国内外环境风险的筛选原则,提出了综合风险表征方法;分析了毒性关注浓度的`选择依据,并提出了设置首次隔离区、撤离区、隐蔽区、关注区、达标区等不同应急措施的环境风险防护距离的建议.作 者:李建伟 刘新宇 修光利 作者单位:李建伟(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25)

刘新宇(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上海,37;上海市金山区环境保护局,上海,40)

修光利(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

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篇7

1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影响因素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涵盖煤矿生产各个环节、各个岗位, 包含地面设施、安全管理、职业健康、采煤、掘进、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地测防治水、调度, 以及应急救援等很多方面。根据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经验, 可以了解到影响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观念因素、行为因素、管理因素和物态因素等。

1.1 观念因素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观念是否稳固, 是否普及到每个煤矿人直接影响到煤矿安全建设工作的实施过程。如果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观念还没完全普及, 那么该工作就不会被重视起来, 所以观念因素是进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会直接影响从决策者到基层员工的态度、意识和行为等。另外, 如果没有统一的企业愿景、价值观和理念,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也就失去了精神思想的引导, 从而会偏离目标。

1.2 行为因素

决策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定位及组织活动, 员工的行为直接影响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过程。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中定位、策划工作固然重要, 但是关键的还是将制定好的工作计划完全落实, 在这里各种行为因素起到主导作用。

1.3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在整个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因素。管理因素包括作业组织是否合理, 责任是否明确或责任制是否建立, 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或规章制度是否落实, 操作规程是否健全或操作程度是否明确, 机构或人员分配是否符合要求以及现场指挥、监督检查、隐患改正管理等等。

1.4 物态因素

物态因素包括工作条件和环境以及生活环境, 如技术条件、工艺组织、机械、设备、环境、技术装备保障等等, 这些物态的状态, 会影响到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实施进程, 同时也影响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

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在分析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结合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内容及煤矿运行的实践, 在系统性、定性和定量结合、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 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和规章制度, 将该指标体系分为观念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安全质量标准化、行为安全质量标准化以及物态安全质量标准化4个二级指标以及27个三级指标。

(1) 观念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是指整个企业理念的规范化、价值观的统一化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意识和思维的建立。因此观念的安全质量标准化下面的三级指标包括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理念、价值观、安全质量标准化意识以及思维等。

(2) 管理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是指管理方法和措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并且涵盖煤矿企业的全部安全管理方面。因此它下面的三级指标主要包括组织建设的质量标准化、制度建设的质量标准化、安全投入的质量标准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技术管理质量标准化、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质量标准化、区队班组建设质量标准化、安全事故及信息档案管理质量标准化、安全文化质量标准化、调度管理质量标准化、应急救援质量标准化和职业健康管理质量标准化等。

(3) 行为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是指煤矿企业中所有人的行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煤矿企业人员主要分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以及岗位从业人员3个层次, 因此其下面设计了主要负责人的行为质量标准化、管理人员行为质量标准化、岗位从业人员行为质量标准化3个三级指标。

(4) 物态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是指属于煤矿企业的所有物质都达到安全状态, 质量达标。这里的物质包括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设施设备等。本文为了方便, 把整个煤矿企业的物态按照井上井下各系统来分类。因此物态安全质量标准化下设计了地面设施设备质量标准化、采煤系统质量标准化、掘进系统质量标准化、机电设施设备质量标准化、运输系统质量标准化、“一通三防”系统质量标准化、地测防治水系统质量标准化和调度设施设备质量标准化8个三级指标。

3 结论

在分析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设计出观念、行为、管理及物态4个二级指标, 共包含27个三级指标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使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成为可能。

摘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的任务是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评价体系, 检查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工作业绩, 评价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总体成效, 并推动改进。而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在分析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设计了系统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评估与持续改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伍聂修, 马小明.基于FAHP的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8 (1) :133-138.

[2]朱云, 等.危化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1, 33 (2) :99-103.

[3]孟祥中, 等.安全质量标准化的修正熵权的TOPSIS综合评价方法[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 36 (9) :58-64.

[4]张芳燕, 等.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运行状况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 22 (8) :144-149.

[5]王志强, 高伟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煤矿质量标准化评价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4 (2) :100-103.

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篇8

正常接产是助产专业产科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技术,以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地胜任正常接产的常规工作。为了使技能操作与临床实践要求更贴近,我校专门为助产专业学生分配了4间实训室,分别为产前检查室、模拟产房、新生儿沐浴室和母婴同室修养室。新购置了10张产床、10个高级分娩综合训练模型、10个布类产包和配套器械等,为学生技能操作训练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使学生在实验中就有在医院工作的感觉,为其将来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为产妇接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依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导出操作技能实训项目

助产是一个技术操作要求很高的临床一线岗位,助产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除专业知识外,主要体现在技能操作水平上,其操作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母婴的安全和健康。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其特色是突出工学结合,以临床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本研究以助产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根据临床工作过程及国家卫生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要求,对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导出涉及妇产科的操作技能实训项目25项,分熟练掌握、基本掌握、基本了解3个等级,便于指导教师和学生利用有限的课时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二、以“操作技能实训项目”为引领,进行教学改革

课题组以产科服务能力和妇婴护理技术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进行项目载体设计,结合高端助产专门人才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由每项工作任务导出职业能力,形成课程框架,设置情境教学。把理论知识、技能训练与助产临床技术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模式,采用“工学结合、学做一体”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引领,通过实训室仿真模拟演示、实训室操作训练及考核、医院见习、毕业实习等,达到对助产专业妇产科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学生在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助产和妇婴专科护理知识。学校突出对学生进行助产和妇婴专科护理技能的培养,校内将4~6名学生分为一组,教师先示范操作,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利用仿真演練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医院将10名学生分成一组,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带教,利用双休日和社区实习时间组织学生入户对孕妇进行产前检查和孕期宣教,对产褥妇进行检查和康复指导,指导育儿家庭进行新生儿沐浴、脐带护理、新生儿抚触、测量小儿生长发育指标等。在课余时间开放仿真模拟产房、妇科检查室、新生儿护理室和多媒体综合实训室,由学生自我管理并根据实训项目的分级要求自由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通过充分论证,使技能操作实训项目分级更具科学性

为了使实训项目的分级更趋合理,更具科学性,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助产专业分委员会在2011年助产专业骨干教师师资培训暨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制订的标准,将助产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A级“妇产科操作技能”实训项目定为16项,需“基本掌握”的B级实训项目定为7项,需“基本了解”的C级实训项目定为2项,适合于进行技能竞赛的项目定为6项。

其中,“熟练掌握”指能在所规定的时间内无错误地完成操作任务,“基本掌握”指不经旁人提示,能无错误地完成操作配合,“基本了解”指能完成护理配合。通过助产实训课程的教学,逐步让学生掌握“七个W”:①What?——产妇身心状况怎样?②Why?——为什么健康情况这样?③When?——什么时候可能出现病情变化?④Where?——评估产妇机体何处可能发生变化?⑤What to do? ——助产士应该做什么?⑥How to do?——助产士怎样做更好?⑦What if do?——助产士实施操作结果是什么?给学生营造一个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实践环境和学习氛围。通过技能操作考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最终使实验技能操作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妇女对生殖健康、优生、优育、优教等相关认识的提高,给助产专业人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助产专业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造福广大妇女儿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奇妙的发现作文450字下一篇:诗人王勃思念故乡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