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高工程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分析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双高”计划建设的价值意蕴,针对“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双高计划”建设的路径:构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打造“双师四能”复合型师资队伍、建立创新创业学分银行制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正式启动。同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完成“双高计划”建设目标的应然选择。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双高”计划建设的价值意蕴

通过思创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双高计划”建设项目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核心就是培养品德高尚、技艺高超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创新创业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通过引导高职学生主动了解国情民情,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树立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战略有机融合,可以有效达成“双高计划”建设项目所要求的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的任务目标。

通过专创融合,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当地离不开”的“双高计划”建设目标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聚焦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学校所在区域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专创融合,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必然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当地离不开”的要求。

通过产创融合,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紧跟行业企业发展趋势,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是党和政府赋予高等职业院校的光荣使命。通过建设“产、学、研、训、创”一体化产创融合平台,开展技术技能成果的推广转化,将实验室的产品、技术转化成商品和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线。

二、“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认识缺位,顶层设计不够系统科学。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尤其是“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调研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认为通过增设几门课程、开展几次活动、参加几场竞赛就可以完成教育目标。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也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解与偏见,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教授如何创业的技能,忽视了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能够对自身职业成长和个人全面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师资建设滞后,团队力量薄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从部分“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调研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结构不合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多由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兼任,他们往往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开始授课,水平较低。多数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理解和认识,同时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开展专创融合工作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有的高职院校虽然聘请了创新创业导师,但基本上是以讲座或评审的方式来开展工作,且频次与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师资素质亟待提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大都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创新创业经验不足,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指导。

教育模式单一,同质化趋势明显。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大致分为综合育人式、项目引导式和创业实训式三种。综合育人式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相关必修、选修课程,同时在第二课堂中积极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项目引导式是指遴选学生加入教师科研技术服务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教师引导或者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知识、训练创新创业技能、发现创新创业机会,以工程类专业为主。创业实训式是指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实验实训中心等,组织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体验,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及咨询服务等。在这三种模式中,综合育人式较为普遍,且由于校内资源投入有限、校外资源引入不足等,出现“课堂教学流程化、教育方式单一化、学习成果无用化”的情况,导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出现同质化现象,无法满足“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特色发展的要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双高计划”建设的路径

构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生态圈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的是特定区域内的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相互作用、自我调节的统一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专家学者将生态圈概念运用于教育领域,形成了教育生态系统理论,为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带来新思路。“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统筹考虑多方资源,通过在相互影响的主体间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实现教育与社会各方的良性循环。因此,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将成为助力“双高计划”建设的有效路径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并且这些主体应该构成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统一体。根据生态圈理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即直接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学生、管理者所构成的核心圈层,学校及其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建立的教育教学体系、开展的人才培养构成的内圈层,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中介服务等构成的外圈层。这些构成要素相互协作、沟通交流,构筑起“双创教育+项目孵化+校企合作+政策指引+社会服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图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示意图

在构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建立协同一致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等多方主体协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其次是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是构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融合。再次是高职院校联合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载体。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当地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建共享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大学科技园、行业产业园等形式的实践载体。同时,结合实践载体建设,搭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平台,如技术转移中心、项目交易网站等,实现各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打造富有活力、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最后是高职院校联合社会组织、教育中介服务机构等建立起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系统,通过组建服务联盟、咨询导师团队,开展路演、创投等形式,为高职院校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多公共服务。

打造“双师四能”复合型师资队伍。“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打造一支“双师四能”复合型师资队伍。

首先,拓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来源,把好进口关。常规的“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只有具备执教能力、研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双师四能”复合型师资才符合“双高计划”建设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需通过“外引内培”拓宽教师队伍来源,如采用校企双聘、柔性聘用等措施,聚焦引进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把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进口关。

其次,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职业生涯规划,把好发展关。高职院校应将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与指导能力作为教师发展中心的重要工作,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预备期—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阶段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培训。例如,借助校内创新创业基地或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等机构开展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以及和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培训讲师,帮助专业教师更新理念、了解行业企业发展趋势。

再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混合式团队建设,把好整体关。高职院校建设基于专业(群)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培养骨干教师队伍;同时,聘请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带头人担任产业教授,成立产业教授工作室,以项目为载体进行科技研发和工艺革新,带动校内专业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最后,全面推进人事制度综合改革,把好激励关。把握“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例如,在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教师群体中设置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业绩指标,进行目标管理;在职称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次,建立“学分银行”运行的组织机构,由教务处、科技处、学工部、团委、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组成。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个人账号,制定相关标准,开展各类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工作。最后,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际,借鉴部分高校推出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和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学习、实践活动以及其他成果进行合理的分级赋分,建立健全学分认定、转换和积累制度(如图2所示)审、岗位聘任时向获得创新创业指导奖项的教师倾斜。

建立创新创业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是一种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制度与学习管理制度。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制度体现了多元智能、结果导向、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理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另外,创新创业学分银行制度的建立可以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有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学分银行制度需要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学分互认和转换机制等方面入手。首先,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创新创业学分银行制度,助推创新型人才培养,设置体现差异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思想的学分兑换方式,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型

[参考文献]

[1]胡俊平,顾京,吴兆明.高等职业教育“双高”建设的要义、表征和策略[J].江苏高教,2019(11):119-124.

[2]周建松,陈正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演进[J].教育学术月刊,2019(12):3-8.

[3]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1-6.

[4]杨利静“.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66-68.

[5]王雅君“.一带五基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76-78.

上一篇: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的策略探讨下一篇:以CDIO教育模式探索工业工程在线课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