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通用9篇)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 篇1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吉发[2003]13号文件精神,加快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强我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培养造就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要求、适应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队伍,促进吉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决定实施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为核心,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重点,适应我省高新技术发展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通过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加大投入,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凝聚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为促进我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高层次骨干人才保证。

二、目标任务

“工程”总体目标任务是:围绕工业省、生态省和科教省建设的目标,根据我省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远景规划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经过5年努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与成长的良好环境,建立起有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在我省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核心技术、重大工程技术和重点学科领域里按不同层次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第一层次:10名左右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业绩突出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社会科学专家;第二层次:100名左右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技术造诣的带头人;第三层次:1000名左右在各学科和技术领域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才。

三、领域、条件和对象

(一)选拔领域:具有战略性意义、代表当代科技前沿的基础研究领域;具有科技先导性意义的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先进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科技产业化意义的支柱产业核心技术、重大工程技术和重点学科领域;适应经济国际化需要的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现代管理领域等。

(二)选拔条件: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学风朴实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和显著的创新业绩。3.年龄在55岁以下(含55岁)。

(三)选拔对象:1.第一层次对象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关键人员;国家重点学科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进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列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等。2.第二层次对象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人员;承担省(部)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领头人以及其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重大成绩的优秀年轻人才等。3.第三层次对象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重点是在关系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学术技术领域涌现出来的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包括在吉工作的博士、博士后和高层次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等。

各层次人选主要在已列入各地各单位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人选中产生。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工程”工作的领导,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和省科技厅组成“工程”领导小组,共同负责“工程”的实施。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重点抓好一、二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工作,特别是培养造就一批冲击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和创业的杰出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办“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省人事厅专家管理处。

各级人事部门负责制定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办法,推荐各层次人才人选,督促、落实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计划。人选所在部门和单位负责人选的培养工作,尽力为人选的快速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五、选拔和管理

(一)人选每年推荐一次。第一、二层次人选每次选拔30名左右,第三层次人选200名左右。人选产生的具体办法是:

1.各地、各单位人事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提出本地区、本单位推荐人选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将人选填写的《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人选推荐表》(一式三份)报省人事厅,非公经济组织人选可直接上报省人事厅,也可由属地人事部门上报。

2.省人事厅根据“工程”总体目标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地各单位推荐的人选进行审核后,报“工程”领导小组核准、审批。

3.集中进行公示,公布人选名单,颁发《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入选证书》。

(二)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考核制度,全面加强对人选的考核工作。考核工作由人选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每年结合考核组织实施,重点是工作实绩和业务能力,包括受资助的项目进展情况。考核结果将作为资助、奖励和调整的依据。依照考核结果对人选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集中对人选进行核定、调整一次。各地、各单位要建立情况报告制度,及时了解掌握所属人选的基本情况、业务进展、现实表现及考核结果,对于那些弄虚作假谎报成果、考核不合格以及有其它不符合标准行为的,应从人选中调整出去。各地、各单位的人事部门要做好考核结果的备案工作。其中,第一、二层次人选的考核结果报省人事厅专家管理处备案。

(三)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省人事厅建立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人选信息库,各地、各单位应建立本地本单位人选信息库,定期将信息汇总上报省人事厅,以便随时掌握各层次人才的培养情况。

六、培养措施

各地、各单位要积极推荐重点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人才进入“工程”,实行重点培养,重点使用。不断改善人选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建立政府、单位和社会共同投入、共同培养、共同使用、共同受益的培养使用模式,形成分层次、多渠道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工作体系,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建立有利于提高人选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

各单位要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加强以“工程”人选为核心的人才群体建设,依托“工程”人选所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加强人选的培养。

积极支持第一层次的人选建立科研工作站,赋予充分的科研自主权,保障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的技术装备、科研经费和人才梯队建设。

支持和鼓励并重点资助第二层次的人选参与国内外讲学、出国研修和开展科研合作等学术技术交流活动,紧跟国际科技前沿,提高学术技术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保证第三层次人选的脱产业务研修时间和学术假期,每年从第三层次人选中选拔资助一批年纪轻、有发展潜力且政治素质好的人选,到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深造,或公派到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国际知名企业从事科研工作。

充分利用国内外智力优势,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有条件的单位要实行导师带培制和助理制,充分发挥著名专家和学者的传、帮、带作用,提高人选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建立政府引导、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 各地、各单位都要将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经费列入预算,建立人才开发资金杰出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项目资助制度。采取以培养单位投入为主,政府人才开发资金和人选共同出资培养的方式,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的“工程”各层次人选进行定向投入。

省人事厅依照《吉林省人才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以培养第一、二层次人选为目标的科研项目资助申报受理工作。具体时间为1月至3月。资助的重点对象是承担符合我省高新技术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创新项目的人选。对申报资助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第一、二层次人选,按申报项目所需经费,分别按最高不超过项目所需经费的30%、20%比例择优资助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按最高不超过20%、10%比例择优资助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剩余部分由人选所在单位匹配解决。第三层次人选项目的资助,原则上由所在单位按照培养目标需要自行解决,对涉及我省支柱产业技术改造、重点工程技术创新,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项目,可申报经费资助,资助额度不超过申报资助经费的20%。

经费资助申请由“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受理。申报材料由“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按有关规定初审后,报省人才开发资金管理办公室专家评审委员会审定。

充分发挥各类基金、专项经费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成果转化基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以及省各类计划项目对各层次人选承担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对申请“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的各层次人选给予配套资助和重点倾斜。

本着“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加大对“工程”各层次人选的投入力度,并按投资比例分享科研成果的收益,实现人才投资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有利于促进人选脱颖而出和施展才华的用人机制

各地、各单位要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竞争和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用人环境,促使人选脱颖而出。

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积极支持专家进入各级政府咨询机构,参与重大学术技术决策和经济、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组织专家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要积极吸收专家参与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核心技术、重大工程技术和重点学科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竞争承担重要项目或关键岗位的领导工作,促使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建立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及人事部门的负责人要采取多种方式与1-2名专家建立固定的经常性的联系关系,并把联系专家制度作为密切政府与广大专业技术人才联系的重要渠道长期坚持下去,认真倾听、采纳专家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其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四)建立有利于调动人选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积极推荐人选进入全国和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候选人。每年有重点地宣传一批成绩显著的人选。各地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广泛宣传人选的先进事迹,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以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五)建立有利于提高人选道德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 篇2

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科技创新是关键,而拔尖创新人才又是创新的基础。关乎国家发展战略的领域如果缺少了拔尖的创新人才,国家的发展势必会变得缓慢直至衰退,甚至遭到霸权国家的欺凌。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遭到世界列强的霸权欺凌是中国历史上永远的伤痛,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创新强国刻不容缓。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创新人才,而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国家发展战略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强调了高等教育要创新培养模式,为国家努力培养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2]。作为高等教育一线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接触最紧密,也最了解目前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从实践中探索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和国家发展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2 生物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均为生物类工科专业,创新性拔尖人才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刚进学校的时候,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比较迷茫,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规划,因此老师的引导和培养模式对以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主要讲授生物化学理论课程,指导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与学生接触比较早的专业课老师,特别是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了解更为全面[3]。每年在一学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我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引导,特别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的引进,效果更加明显[4]。这样,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结束就会涌现出一批对生命科学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学生,希望进入老师的实验室进行实践训练。结合实践教学和自己的研究课题,我会挑选部分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系统培养,经过2-3年的训练,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及扎实的专业素质,为他们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面就我近几年生物工程类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总结,与同行共勉。

2.1 夯实基础理论知识

基础理论知识是一切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不可能有灵活宽泛的创新思维,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创新实验技术的基础。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等科目要求学生获得“良”以上成绩。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以后学好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因此,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这三门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此外,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工具,必须要学好,只有具有扎实的英文功底才能很好地了解学科前沿。因此,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倡英语双语教学,既有利于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有利于掌握必要的专业词汇,提高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及时跟踪国内外学科最新进展[5]。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较强的英文读写能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才会很快掌握实验的原理及技巧,查阅相关英文文献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甚至提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

2.2 提高专业素养

大学生创新拔尖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远远高于一般学生,除了日常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外,我还推荐一些生命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给学生,如:《生命是什么》《DNA-生命的秘密》《细胞生物学精要》《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概览》等。除了阅读本领域经典之作外,我还介绍一些好的生物网站给学生,让他们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生物工程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希望通过阅读专业经典书籍和了解本领域最新进展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浓厚的专业兴趣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3 广泛查阅专业文献

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后,必须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一般对初进实验室的学生,我会推荐一些中文数据库,如知网、万方及维普等,要求他们先查阅一些优秀的中文期刊论文,熟悉学科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训练他们用生物医学的一些著名英文数据库,如Pubmed、Medline等,查阅外文文献来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最新进展。阅读文献的同时,我还要求他们把文献分类整理输入ENDNOTE文献管理数据库,便于以后分类阅读及引用。通过查阅大量的最新文献,既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也启发了他们对某方面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训练实验技能

在训练学生查阅文献、了解学科进展的同时,要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技能的培训也不容忽视[6]。进入一个生物工程实验室需要掌握的实验技能非常多,从简单的试剂配制到多种实验方法的掌握,这都要求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实验动手能力,而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是需要经过训练才可达到的。因此,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实验技能并熟练运用该技能解决科学问题是我们每位指导老师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1)试剂配制。生化试剂配制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化试剂配制是一个简单而繁琐的过程,但试剂配制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首先要学习试剂配制。配制生化试剂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物质的性质、贮存条件、配制浓度,然后根据浓度要求在记录本上计算好再动手。特别是部分贵重试剂的配制,尤其要考虑周到,计算好后再让其他学生验证一下,否则出了问题不但浪费试剂,还影响实验进程。通过各种生化试剂的配制,学生不但掌握了多种不同试剂的配制及贮存方法,同时也学会了电子天平、PH计、磁力搅拌器、灭菌锅、超声破碎仪、纯水仪等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2)单个实验技能的训练。每一个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除了学习最基本的试剂配制外,还必须学习实验室正在使用的每一项实验技术。首先,我们会根据实验室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对他们进行分组,比如分子克隆组、蛋白质分离纯化组、细胞活性检测组、动物实验组等。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小组训练约一个月左右,这样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就掌握了实验室所使用的所有实验技能,为下一步解决科学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完整实验流程的训练。掌握了单个的实验技术后,必须学会运用这些实验技能解决实验中的具体问题。首先,我会给他们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验任务,比如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菌种的分离纯化、鉴定,细胞的复苏、传代、冻存和转染等。要求他们在动手做实验之前把实验方案整理出来,包括实验的目的、步骤及预期结果,特别是每一步的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都必须搞清楚。方法清楚后再动手做,这些实验均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多数学生通过1~2次重复都会顺利完成实验,经过一个学期这样的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如何运用某些实验方法来解决科研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

2.5 掌握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经过阅读文献和实验技能的训练,部分学生已经具备比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他们热爱生命科学,密切关注本领域进展,能熟练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并能够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通常我会和他们一起讨论,探讨该问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及解决该问题的现实意义,要求他们写出详尽的实验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通过这种交流,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而且也有利于拓展带教老师的科研思路[7]。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会密切关注实验的进展,必要时给予引导。实验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实验的成功,实验数据的处理更加重要。这时,我会介绍一些常用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Excel等给他们,训练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如何分析实验数据,根据统计结果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通过什么方式和同行交流实验结果这些都很重要。

3 生物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反馈

经过2-3年实验室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不管是直接就业的学生还是继续考研深造的学生,他们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这样的培训经历给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1 学生综合素质高

目前大学生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经过实验室全面系统的训练,学生不但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其责任心、上进心及团队协作精神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后无论他们是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就业,培养出来的综合素质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3.2 考研录取率高

生命科学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还有很多未知问题需要去探索。经过实验室培训的学生对生命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浓厚兴趣驱使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我近5年培养的本科学生中,平均每年由他们自己牵头发表论文1篇,且有3篇论文在国外SCI期刊发表。浓厚的兴趣和突出的创新能力激励他们进一步考研深造,根据近5年的统计,经过实验室系统培训的学生考研录取率约80%,进入985以上高校读研的学生约70%左右,进入中科院继续深造者达4人。

3.3 就业起点高

经过2年多的实验室培训,有少部分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创业意识,他们首选了就业。对这部分学生,因为其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具有很强的优势,就业起点就很高。而且进入公司的学生经过1-2年的锻炼多数进入重要的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在公司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国力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必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等理工类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多年来,我校通过多个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为地方及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结合我校实际,本文系统阐述了近几年生物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总结了这套理工院校生物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国内同行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9-15.

[2]周光明,段树凯,杜彬恒,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和实践反思.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5):150-157.

[3]鲁秀敏,余瑛,张云茹.基于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化学综合性创新教学方法探讨.生命的化学,2015,35(2):282-285.

[4]鲁秀敏,王永堂,余瑛.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与探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9):2430-2432.

[5]杜翠红,邱晓燕,曹敏杰,等.生化工程双语教学改革探索.微生物学通报,2011,38(7):1117-1120.

[6]陈民助,魏鸿,马洪.高校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及安全教育的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285-288.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 篇3

一、服务发展大局,创造性地实施“十百千” 拔尖会计人才培养工程

2006年我們调研发现,全区会计人员26万人,本科以上学历不到8%,执业注册会计师只有1100余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层次管理型会计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认真研究,厅党组决定实施“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培养规划,从2007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按企业、行政事业、学术、注册会计师四大类型,分别选拔一批有潜力的高层次会计人员进行2—3年的集中培训和跟踪管理,争取用5—10年时间,培养造就10名左右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复合型会计专家,100名左右在全区有知名度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1000名左右在市县有知名度的会计行家。经过严格考核,我们从全区择优选拔了191名青年会计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今年6月,第一批44名学员已结束为期3年的集中学习培训。

二、夯实培训基础,为培养会计拔尖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精心安排学习培训,努力提供一流支撑,培养一流人才。在培训机构方面,突出业内权威地位,选择了上海、北京两家国家会计学院作为合作机构。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能力建设和分类原则,以能力提升为重点,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学员设置不同培训模块。在师资配备方面,尽可能从国内外聘请会计学和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教授授课,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夏大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黄钰昌教授等40多位专家的授课受到学员普遍欢迎。在经费保障方面,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培养对象共同承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三、创新培训模式,全面提升参训会计人才综合素质

为保证培训效果,我们研究制定了“分类培训与导师传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在职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立体式培训模式。

整个培训由集中培训和跟踪培养两部分组成。集中培训每年2次,每次1个月,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案例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员离校期间,实施跟踪培养,由培训机构为每名学员配备一名导师,学员定期报送学习心得、案例研究、考察报告等,使其工作过程成为学习、思考和提高的过程。

四、强化培训管理,助推培养对象成长为会计行业领军人才

一是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建立学员档案,与所在单位保持沟通。加强与学员沟通,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认真听取学院对课程设置、培训安排、授课教师的意见,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二是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实行量化考核制度,对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对培训期满、考核合格的颁发相应级别拔尖会计人才证书。引入淘汰制度,企业一期50名学员当中,有6名学员被淘汰。

三是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拓宽成长渠道,广泛推荐使用,支持申报课题,为学员提供广阔舞台。目前,122名学员当中,已有47人获得高级会计师职称, 2人成为财政部会计咨询专家,3人入选全国高级会计人才领军班。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班演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是高等学校肩负的神圣职责和任务。早在1997年6月清华大学就成立了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先生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提出目标:加强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倡导开拓性与科学首创精神、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清华大学做出贡献。

一流的本科教育不仅是立校之本,而且是形成学校品牌的第一要素。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能否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准的重要标志。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更是创新人才中的佼佼者, 是我国宏大人才队伍中的核心和骨干,是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往往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所难以胜任的,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 社会各界对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期待,而高校、尤其是本科教育有责任对此作出回应。

自办学以来秉承**大学“********”的校训精神,立足**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贯彻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原则下,我们不仅要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体现创新教育特征,继续强化创新人才基本培养途径;而且要以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重点培养途径。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办学理念和改革管理模式,为拔尖学生的早日成才创建“绿色快车道”,对丰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我校的办学声誉和办学实力,提高各类人才的培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较为明确的定位,要努力为社会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完整统一的各界精英人物。为此,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应当坚持和贯彻“厚、博、精、新”的思想。“厚”即以基础厚实为目标,重点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博”即以知识广博为目标,拓宽知识面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精”即以学问精深为目标,强化专业训练并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潜力;“新”即以创新思维为目标,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塑造。

在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措施方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转变旧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要树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思想,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形成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从而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四川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用教育创新思想和教改成果指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对各级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班和国际联合创新班的集中管理。

2.深入贯彻创新教育思想,切实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把握“四个体现”,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在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深入理解教育创新的深刻内涵,结合我校本科教育实际,充分把握“四个体现”。即一要体现创新性,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二要体现时代性,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不断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三要体现前瞻性,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学校的整体目标定位并适度超前;四要体现可操作性,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有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其次,要强调“五个结合”,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发展性。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在现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充分强调“五个结合”。一是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尤其突出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支撑作用;二是强调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结合,尤其突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活动结合的实效性;三是强调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结合,尤其突出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四是强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尤其突出把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固化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五是强调人才质量的总体品质与个性化培养结合,尤其突出拔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示范带头作用。

要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继续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以此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和示范园,从而全面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计划。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要进一步开展学生综合评价的新体系的试点工作。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摒弃传统的单一成绩型指标模式,引进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评价系统,主要采用定量为主与定性为辅的综合评价指标、个人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统一的综合评价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综合评价原则,尤其突出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考评,客观而发展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而体现对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导向和过程推动作用,最终建立和健全与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福建农林大学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4.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与服务,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同时要积极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努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要为拔尖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一是要在设立创新人才单项奖学金、对创新人才推免研究生名额单列等创新人才奖励制度,继续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和实施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大实行创新教育学分制的力度的基础上,努力健全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奖励与资助制度;二是要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不断加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塑造更浓郁的文化氛围。三通过继续开办专门化、系列化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和论坛,为拔尖创新人才创办学生刊物提供更好的条件,积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有利于形成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同时使各级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成为全面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典型和样板,从而激励更多、更好的学生成长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大学的核心任务是育人,而最重要的育人工作就是对本科生的教育,不仅要影响和塑造智力,同时也要对思想和心灵进行教化,影响和塑造意愿。大学要在全校范围内给予本科教学以一贯的优先考虑和关注。这是曾任美国常春藤大学之一的康奈尔大学校长达18 年的罗德斯所说的话。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 篇5

一、研究过程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定性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有计划地开展“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探索与实践。

(一)了解学生需求,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探索和实践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创设良好的氛围。为了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我们编制了《高一年级理科实验班新生调查问卷》,对成都七中高一年级理科实验班52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9月,课题组又运用美国心理学家温斯坦(C.E.Weinstein1985)编制的“中学生学习策略能力评估计算机软件系统”检测学生,测查和诊断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能力。从收集的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有开设创新课程的实际需要。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探索“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架构”

206月我们以建设“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高中示范基地”为契机,规划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并探索“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架构”。我们探索和改革的重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文滋养、个性成长”是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价值取向成都七中所倡导的“人文滋养、个性成长”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指引积极健康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把科技创新活动融入学校的系列德育活动之中,强调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2.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举办科技活动月、“未来梦”大讲坛等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举办科学沙龙、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研究和动手实践,选送学生参加国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和“国际中学生科学与工程大赛(ISEF)”等科技创新交流及学习活动,为学生积极搭建交流成果与展示能力的平台。

3.探索高中阶段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架构我们在反思和总结我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国内外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层建设、相互支撑”的“成都七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架构”,旨在充分激发学生对科技教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索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课程开发模式

针对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缺乏经验的问题,我们探索提出了“五横两纵”式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开发模式,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开发机制。

(四)构建和实施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三层课程结构体系”

我们以“三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个体差异性发展理论,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教学措施进行因材施教,在总结、完善我校实施国家高中新课程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三层课程结构体系”。

二、研究成果

我们在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基础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提出并实施了“成都七中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体系架构”

我们提出并实施了“三层建设、相互支撑”的“成都七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架构”。该架构纲领性地诠释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角色,明确了不同角色为达成科技创新教育目标而应有的反馈关系。

(1)体系架构第一层———平台支撑层。平台支撑层的目标是:将所有能够为科技创新教育提供支撑的单元进行有效整合,为构建科技创新教育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体系架构第二层———平台层。平台层的目标是:基于多方资源支撑,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搭建多维度科技教育平台,对每个学生实施立体式科技教育。

(3)体系架构第三层———主体活动层。本层的目标是:基于稳健平台的支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科技教育,体会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

(二)构建“五横两纵”式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开发模式

我们提出了“五横两纵”式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开发模式,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开发机制。

(三)构建和实施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三层课程结构体系”

我们依据个体差异性发展理论,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教学措施进行因材施教,在总结、完善我校实施国家高中新课程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三层课程结构体系。基础课程就是为所有学生提供的课程,使学生做好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好基础;拓展课程的功能是为拓展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学实验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才艺;特选课程的功能侧重帮助获得学科前沿性的、学科交叉性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提升学生的情意水平,促进学生的心智成熟,培养学生特殊才能。

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为必修课程、选修Ⅰ和选修Ⅱ(校本选修课程)。我校的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大约有40多门,体现拓展性和综合性;社团活动类校本选修课程总数目前达到46个,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两类校本选修课(选修Ⅱ)旨在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需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选择发展的机会。

2.拓展课程我校自主开发旨在为进一步拓展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实验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才艺的活动类课程。

(1)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采取了校长领导下的辅导员负责制,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辅导员岗位,具体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和辅导工作,全员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我校形成了以志愿者服务为特色的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活动系列。

(3)艺体活动课程“艺体素养”往往是创新性人才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后天习得和培养出来的。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艺体素养的培养,通过各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相关艺体特长学习和展示的平台。

(4)科技活动课程我们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引领师生共同成长和加快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精神和突出特长的重要手段。在拓展课程中,科技活动课程是我们的特色。

3.特选课程我们的特选课程包含以下几类:

(1)过渡性课程旨在为学生弥补部分必需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可以顺利开展所选课题的研究。

(2)基础素养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渐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3)实践课程由基地申报校与高校实验室联合开发,让学生能够在实验室基地(或其他科研基地)集中进行考察和动手操作,作为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补充。

(4)专业拓展课程旨在深化与拓展已有学科的选修课程,让学生从更深、更广的维度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研究效果与反思

(一)课题成果成效显著

我校长期坚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规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果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思想修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洞察能力、好奇心、执著精神、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社会责任感及领导力。我校多位青年校友在国际相关领域崭露头角。

2.强化了教师队伍建设,打牢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师资基础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带题研修”,参与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得到提升,推动单一教学的教师向学科学习导师和学术研究导师转化。

3.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了学校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在成都七中林荫校区和高新校区两个校区两年多的试点和实施,推动了学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4.本课题成果产生了积极社会影响我们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年11月,我校荣获中国科协授予的“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项目实验学校’称号”。10月,我校有幸成为教育部“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学校,刘国伟校长还应国务院参事室邀请出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并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国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题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

(二)反思

1.目前,高中教育还存在升学压力,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实施受到一些影响和干扰,还需要加大宣传创新人才基础培养意义的力度,进一步做好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工作。

2.在选修课程、拓展课程和特选课程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设置上,学习任务的广度、挑战性和深度还较为欠缺,需要加强。

3.学生评价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和优化。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 篇6

通过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学能力培训,支持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交流与访学,为教师提供教学咨询与诊断等服务,以满足教师专业化、个性化发展和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发展

一是加强培训。学校建立了新引进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双语教师培训制度,使教师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了面向全校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技术、教学方法、师德师风等系列网络培训。

二是加强实践锻炼。分层次选派学科专业建设负责人、重点学科骨干教师,到关键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上挂职锻炼;选派学科专业建设负责人深入企业进行考察研修;安排中级职称及以下教师,到校内外工程实验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上盯岗锻炼等。共派出65名教师,到不同的实践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打造双师型教师。

三是加强教师盯课。分层次选派骨干教师、专业课程建设负责人和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盯名校、名专业、名师的课程。共派出盯课教师57人,教师无论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还是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科研能力方面均得到全面提升。

四是加强进修访学。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省教育厅和学校的相关项目到国内外交流学习。共有39位教师赴国内外进修访学,137位教师开展国外交流活动。

论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篇7

1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 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 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元培学院”, 清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建立数理基础科学班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竺可桢学院”, 南京大学成立了“匡亚明学院”等等。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 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 取得了初步成果。

为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近年来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 比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为了促进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促进高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人才改革,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步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再比如, 建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该项目的实施就是要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领域, 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这个计划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重要举措。

截至到2011年, 我国高校已培养出大批拥有高学历的人才, 但是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却寥寥无几。

2 剖析“冒”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

现阶段, 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政府对高校科研的投入也逐年大幅提高, 高校也更加重视产学研联合, 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有效生产力。但与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 我国的高等院校在以下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不足, 这也是导致我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

首先是高等院校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为6000万左右, 高校科研人才也为数众多, 但是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以清华大学为例, 尽管清华大学在化学和材料科学方面的论文数量已超过了麻省理工学院, 但是高引用率论文数量少, 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不足。其次, 科研条件缺乏, 科研经费投入过低。此外, 我国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起到的作用有限。美国高校无论在科研人员、经费、成果, 在其国家科研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且美国高校与企业合作密切, 产学研资源的整合程度高。而我国高校不仅受制于经费短缺, 还由于科研和应用脱节情况的普遍存在, 导致资源优化不足。再次, 我国高校普遍缺乏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美国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开设通识课程和人文课程, 培养兼容并蓄、锐意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缺乏,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西方国家创新素质教育开展得比较早, 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教育体制等方面都比较成熟, 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合理化。在此, 我国高校以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 同时吸取国外高校的教育经验, 也积极探索出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 拔尖创新培养模式探究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一国教育的发展, 进而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与世界地位。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 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因此, 探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世界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在努力探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各高校目前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 笔者认为, 针对中国特殊的国情与发展现状,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值得重视。

(1) 努力营造创新的学术氛围;

(2) 避免“填鸭式”教学、单一化评价;

(3) 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4) 建设积极的大学精神文化;

(5) 积极构建创新型教育制度;

(6) 开设越来越多的文、理、工交叉学科。

摘要: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较强在综合能力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员, 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同时存在着许多问题。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原因,模式探究

参考文献

[1]尹忠恺, 顾红.大学创新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1, (1) .

[2]程鹏, 彭雁, 王欢.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引发的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 (9) .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 篇8

摘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探讨高职高专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制约因素,对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建设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拔尖;创新;人才;建设

当前,党和国家正在如火如荼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强调“自主创新”,旨在全面、快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又好又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教育目的,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把我国从“世界工厂”推向“世界工场”前进,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拔尖创新人才队伍。拔尖创新人才,指具有本学科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拔尖的业务水平,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尚的人格修养素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劳动,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重要岗位、关键岗位、紧缺岗位的人员。

一、高职高专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的主要因素

(一)现状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是由中专学校升格或原成人教育培训学校整合而成,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培养人才的层次较低,师资队伍力量较为薄弱,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还处在一种“既不拔尖创新能力又极为有限”的状态。各校举办高职教育的历史还不长,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在探索之中,拔尖创新人才无论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不尽人意。在数量上,高职高专院校现有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数量相对还比较少,需要花大力气培养,而且各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新开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十分匮乏,大大影响了专业建设发展;在质量上,现有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整体水平无论是学历层次、职称层次还是专业业务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重视不够。高职高专院校是近几年蓬勃发展起来的,各级政府部门相关配套措施比如编制、财政改革等没有及时跟上落实,各项工作仍采取以前的做法,或是采取与本科院校同样的做法,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而具体到各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各校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成长期,大量的工作千头万绪,图生存,求发展,很多学校工作的重点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对急剧增长的学生数而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由于之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规模都较小,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学校的领导很大一部分精力在于此;二是强调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狠抓教学,努力提高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三是应对教育部开展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这也是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占据了各校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措施不力。创新人才建设各项工作制度不完善,有些制度或是没有制定,或是不健全,使得工作无章可循处在比较随意、被动的状态,影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引进缺乏长远规划,人才引进效果不满意;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渠道还比较单一,每年能参加各种培训的人才还比较少;人才激励措施不完善,没有真正起到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作用等。

制约高职高专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建设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资金。随着各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需要大量的办学经费,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行政隶属关系和办学经费的来源仍沿用中专时代的做法,国家没有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经费进行统一的调配,部分主管厅局由于自身的困难无法给予下属的院校足够的办学经费支持,而部分学校自身筹措资金的能力又十分有限,上级部门投入少,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经费几乎全靠所收上来的学费来解决,办学经费非常紧张。各校能安排给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不能满足需要,还不能给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人才队伍水平提高缓慢,人才队伍不稳定,整个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发展不快。

二、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关键是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竞争。因此,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对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以及高校本身必须重视抓好培养、吸引和用好拔尖创新人才,努力促使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一)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重视高职高专院校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及时加大配套措施改革,给编制,给资金,给政策,扶持和引导高职高专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各高职高专院校领导必须给予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足够的重视,加强领导,在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或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到一定阶段后,必须把促进本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来抓,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等,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进拔尖人才队伍建设。

(二)划拨专项建设资金,解决经费短缺。经费不足是许多是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主要“瓶颈”。各级政府要把造就高职高专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列入“人才强国”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划拨专项建设资金,用于高职高专拔尖创新人才建设。或是以政府部门财政投入为主,以行业(企业)资金投入、银行低息贷款、社会力量捐助为辅,以高职高专院校自筹资金等为补充,设立“高职高专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工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用于支持各高职高专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开展创新活动(如科研),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等等,这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

(三)加强合作交流培训,促进创新能力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应努力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和信息,帮助高职高专院校扩大合作与交流,探索人才培训方式,使拔尖创新人才拥有更多参与合作交流、培训以及到行业(企业)进行具体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各高职高专院校也要想方设法拓宽渠道,不仅要与国内大学、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而且要与国外、境外的大学、科研机构或国际组织加强合作与交流,从中获得最新信息,共享资源,学习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手段和经验等,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人才的“双师”素质,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创新能力,增长才干。

(四)加强和创新激励机制,提高激励效果。要充分调动拔尖创新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要加强和创新激励机制建设。加强和创新激励机制建设,核心是使拔尖创新人才所创造的业绩与个人利益相挂钩,体现出个人价值和发展前途,发挥才干。当前,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有些激励机制没有建立,有些还不够完善健全,激励手段单一,激励效果不够明显,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必须进一步理顺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完善工作待遇、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个人发展前途等各方面的激励政策,同时,有了激励政策,就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此外,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在给拔尖创新人才压担子的同时,对拔尖创新人才有要求,有评价,有约束,积极探索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不搞“终身制”,形成一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升能降”的新局面,保持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充满活力。

(五)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团队建设。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离不开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各高职高专院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重才爱才,鼓励创新创业,支持冒尖,宽容失败。提倡敢闯敢试的大无畏创新创业勇气,诚信守德,尊重科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尊重知识产权,排除干扰,净化环境,消除文人相轻、急功近利、浮躁、不容失败、不科学、不道德的坏风气。提倡通力合作,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团队精神,既要努力围绕拔尖创新人才打造精良的业务团队,以拔尖创新人才带动其他人才的成长和进步,又要努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团队。充分尊重人才,学校决策要多听取和采纳拔尖创新人才的意见,努力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创业创新的舞台,多关心拔尖创新人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给其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学校各部门和所有员工必须增强为拔尖创新人才服务的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总之,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和氛围,让拔尖创新人才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潜心创新创业,尽力施展才智,充分施展才华,干大事业,帮助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王瑛,高校创新型教师培养及激励机制的研究[D]:2002

[2]陈清龙,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几点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

[3]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J],才智·人事人才,2004,(3)

[4]胡绍雄、陈雪芳,应着眼于“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 篇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增强人才在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的重要作用,巩固我省传统产业发展优势,提高传统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的意见》(鲁办发〔2014〕36号),现就在传统产业领域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工程的目标任务是:从2015年到2020年,面向海内外遴选180名左右传统产业领域领军人才,形成180个左右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攻克一批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引领和支撑。

第三条 本细则所指传统产业领域主要包括:根据省政府《山东省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鲁政办发〔2013〕37号)确定的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六大传统产业。根据我省产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支持产业领域。

第四条 本工程的申报主体为:山东省行政区划内,主营业务处于六大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

第五条 本工程由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委组织部统筹协调,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组织实施,省财政厅负责资金保障和监管。用人单位负责落实政策、管理服务等日常工作。

第六条 对入选的领军人才,由省政府确定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实行动态管理,管理期4年。

第二章 标准条件

第七条 人选及团队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领军人才研发方向处于相关产业发展前沿,与我省发展需求一致,拥有国际一流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其中,国内人才须在近5年内主持过相关产业领域省级以上重大产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或领衔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或担任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负责人,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的奖励;海外人才须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级职务,主持过相关产业的重大技术开发项目。

(二)领军人才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求实、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对本领域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具有指导、培养高水平研发团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人才团队结构合理,合作紧密。

(三)人才所承担的项目符合我省工业转型升级重点要求,属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亟需解决的重大技术,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能够实现重大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带来显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四)领军人才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或工作协议,每年在申报单位工作时间至少2个月以上。省外领军人才全职来我省工作,须与申报单位签订4年以上劳动合同。

第八条 申报单位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报单位须拥有相关领域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二)申报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5%。

(三)申报单位投入人才团队申报项目的资金不低于申请省级财政资助金额。

第九条 管理期内的泰山学者不得申报本工程。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和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曾被取消称号的,不得申报。

第三章 遴选程序

第十条 部署申报。根据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下发遴选通知。各市企业报所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商市财政局并经市委组织部审核同意后,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属企业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第十一条 资格审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对申报人选的资格条件、申报资料的真实性、人才项目的可行性等进行形式要件审查。

第十二条 评审遴选。

(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拟定评审方案,报省委组织部同意后,组织会评工作。

(二)省委组织部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省外同行专家进行人才网评。

第十三条 综合考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有关方面对通过会评的人选进行综合考察,提出初步人选名单。

第十四条 组织公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对初步人选在有关新闻媒体、网站和申报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第十五条 研究审定。省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根据会评、网评、考察、公示情况,论证确定人选名单,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审定。

第十六条 签订合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申报单位与人选签订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作合同,明确规定工作任务、合作方式、产业化时限、效益目标和资金使用等,并给予配套服务。工作合同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审核。未签订工作合同或者工作合同审核未通过的,暂不提交省政府发文公布。

第十七条 发文公布。报省政府发文公布人选名单。

第十八条 对全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重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领军人才团队,可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基本程序为:

(一)申报单位与人才充分接洽,签订意向协议。市委组织部会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进行研究确认后(省属企业由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研究确认),提出引进申请,报省委组织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二)省委组织部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人才及申报单位进行现场考察论证。

(三)省委组织部组织公示。

(四)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审定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签订工作合同,报省政府发文公布。

第四章 支持保障

第十九条 资助经费。

(一)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建设资金给予每名领军人才启动工作支持经费100万元,分项目启动期、中期评估两个阶段,按6:4比例拨付至用人单位,由领军人才支配使用,主要用于团队建设、技术交流等;省外领军人才全职来我省工作,并与用人单位签订4年以上劳动合同,经认定后,再发放一次性补助100万元,直接发放至本人,主要用于改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期满验收优秀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发放给领军人才及团队。对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方式引进的领军人才及团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支持力度。

(二)省级工业提质增效升级专项资金给予每个领军人才团队200万元的项目补助资金,支持合同确定项目及任务的实施。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按预算级次逐级一次性拨付到用人单位。领军人才申报书应明确提出项目实施计划和资金申请使用方案。对由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承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国家有关专项申报条件的有关项目,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将给予优先推荐。

(三)各级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财政部门、省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监管制度,重点对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相关资金管理规定,对省级财政资助经费专款专用,强化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二十条 金融投资支持。领军人才团队参与的传统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符合条件的,相关产业投资基金优先给予资金支持;通过与商业银行开展战略合作,增加金融信贷扶持。

第二十一条 配套支持。管理期内,用人单位应给予领军人才团队不低于省财政经费资助数额的配套经费支持,遴选配备若干名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产业创新人才组成团队,并在工作环境条件方面提供支持和配套服务,允许领军人才在高校院所、企业兼职。支持领军人才在科研立项、经费使用、选人用人、薪酬分配、考核激励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

第二十二条 各级各有关部门在项目立项、政府采购、科技项目、分配激励等方面,对领军人才给予优先支持,并在领军人才居留落户、子女入学、家属安置、医疗保健等方面,按省级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条件。从海外引进的领军人才,享受《关于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鲁办发〔2009〕15号)规定的居留、出入境等各项生活待遇。

第二十三条 加强联系服务。各级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及时了解掌握领军人才的工作、生活情况和有关需求,协调和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优先安排领军人才团队成员参加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将重点指导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所在企业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政策落实。

第五章 管理评估

第二十四条 绩效评估。依据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作合同,分阶段开展绩效评估。

(一)评估。每年年底,用人单位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指导下组织评估,评估结果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备案。

(二)中期评估。人才项目实施过半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省财政厅及相关部门,组织中介机构开展中期评估。对达到中期评估要求的用人单位拨付中期支持资金;对未达到评估要求的用人单位,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提出限期整改要求。中期评估结果报省委组织部备案。

(三)期满验收。管理期满后,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实施。验收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根据期满验收结果拨付奖励资金。因自然灾害、政策变化、市场风险等不可抗力造成任务目标未完成,用人单位可提前申请延期一年验收,延期验收结果只能为“合格”或“不合格”两个等次。期满验收评估实施方案和结果报省委组织部审定。

第二十五条 动态管理。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建立领军人才和项目档案,对领军人才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支持资金拨付,情节严重的,按规定收回所拨经费,暂停用人单位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资格:不履行工作合同规定的用人单位义务和承诺的;不按规定进行评估、中期评估、期满验收,中期评估经过整改仍达不到要求或者期满验收不合格的;支持措施和配套经费落实不到位的;领军人才团队核心成员发生重大调整,没有及时报送备案的;在领军人才管理服务中出现弄虚作假或其他重大问题的。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留领军人才资格,停止支持资金拨付,不再享受有关待遇:管理期内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岗位、产业一线岗位工作的;管理期内调往省内其他单位,不再与申报单位保持合作的;管理期内调往省外其他单位,主动退回一次性人才补助资金的。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领军人才资格,停止其相应待遇,情节严重的,按规定追回所拨经费,暂停人才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资格,用人单位未及时报告或未及时纠正的,追究用人单位责任:不履行工作合同规定的人才义务和承诺的;公布后超过3个月未正常开展工作或管理期内调往省外其他单位,不主动退回一次性人才补助资金的;不能保证全职在我省工作或者本人表示不再担任领军人才的;有违法违纪行为或有弄虚作假、谎报成果、违规使用资金等情形的;在评估、中期评估、期满评估中不合格的;存在其他不适宜继续担任领军人才行为的。

取消领军人才资格等重要事项须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提出意见,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第二十六条 抽查监督。省委组织部委托专业机构,不定期组织抽查,重点了解督查领军人才工作情况、用人单位支持措施和配套经费落实等情况。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细则未尽事项,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细则由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上一篇:大学生寒假学习计划下一篇:贞丰县职称论文发表网-情境教学高中化学论文选题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