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策略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通过对株洲职教学生的调查发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教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比较高,他们希望在创业资金、创业技能、创业项目、返乡渠道等方面得到帮扶,希望乡村基础创业条件得到改善。课题组以株洲市为例,提出了“四位一体”促进职教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

关键词:职教学生;返乡创业;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株洲市地处湘赣边区域,致力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和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强烈的现实背景下,应该积极促进职教学生返乡创业。

1 促进株洲职教学生返乡创业的意义

1.1 职教学生返乡创业是株洲市实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株洲市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将催生更多的乡村创业机会,但也面临一些困难:乡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具备务农知识和技能,跟得上农业现代化大趋势的新型职业农民紧缺;村支两委素质不高,战斗力不强;乡村振兴主体缺失,农村人才匮乏,亟需补充[1]。职教学生具有专业技能,契合基层实践需求,有强烈的创业基因、创业热情和闯劲,是现代信息的承载者,是“科技兴农”和“智力下乡”的践行者,是城乡文化的融合者。职教学生既能根据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在农村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做到人尽其才;又能优化人才分布结构,提升农村社会知识和技术层次,与乡村振兴成为命运共同体[2]。乡村振兴的机遇和挑战亟需有知识、有技能、有活力的职教学生返乡创业。

1.2 职教学生返乡创业是株洲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株洲市全市目前共有各类职业院校29所,其中高职高专学校6所,中职学校17所,技工类院校6所;全日制在校学生11万余人,每年培养近4万职教毕业生,其中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这些学生到大城市就业竞争优势不明显,而返乡创业能够享受到国家很多优惠,农业农村发展的痛点还有很多。目前,正处在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的风口,在职教产教融合的大趋势下,职教学生返乡创业既能拓宽就业渠道,又能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对于推动株洲市职教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株洲职教学生返乡创业调查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了解株洲职教学生对于返乡创业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学校、政府、乡村如何为他们返乡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持,课题组借助问卷星平台从个人意愿、政策帮扶、创业教育、乡村支持四个方面对职教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共设置了14个问题,回收有效问卷516份。

2.1 个人意愿

当被问及创业首选地会选择哪里时,回答自己家乡的292人(56.59%),一线城市的77人(14.92%),省会城市的112人(21.71%),学校所在城市的35人(6.78%)。当被问及是否有返乡创业的意愿时,回答非常渴望的20人(3.88%),愿意的200人(38.76%),观望的248人(48.06%),不愿意的48人(9.30%)。说明株洲职教学生大部分都热爱自己的家乡,愿意返回家乡创业,近一半的学生选择观望是因为他们还有些顾虑,担心乡村振兴的政策能否在自己家乡落实落地,创业条件和环境是否能真正得到改善。此两项调查说明,促进洲职教学生返乡创业是可能的。

当被问及返乡创业的最大顾虑是什么时,回答担心亲人和乡邻不理解的53人(10.27%),返乡创业风险太大的205人(39.73%),乡村人文环境复杂的73人(14.15%),其他原因的85人(15.47%)。当被问及返乡创业最大困难是什么时,回答资金不足的236人(45.74%),不知道返乡创业的途径的94人(18.22%),技术技能不够的101人(19.57%),不善于与当地政府沟通的41人(7.95%),其他的44人(8.53%)。此两项调查说明,职教学生返乡创业有实际困难和心理顾虑。资金、技能和途径是三大实际困难,担心不被理解、失败和不适应人文环境是三大心理顾虑。

2.2 政策帮扶

当被问及是否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时,回答看过一些新闻报道的366人(70.93%),老师讲过的84人(16.28%),自己专门了解过的19人(3.68%),完全不了解的47人(9.11%)。当被问及对株洲市创业政策落实情况是否满意时,回答很满意的27人(5.23%),满意的198人(38.37%),不满意的29人(5.62%),不知道的262人(50.78%)。此两项调查说明,乡村振兴战略已被广泛报道,大部分学生都有所了解,但株洲市的创业政策却有一半的学生不知晓,说明政府和学校宣传力度不够。

当被问及最希望政府在哪个方面为返乡创业提供帮助时,回答给予资金扶持的301人(58.33%),提供返乡创业项目的60人(11.63%),改善乡村条件的70人(13.57%),提供返乡创业渠道的53人(10.27%),给予税收优惠的32人(6.20%)。此项调查说明,要更好地促进职教学生返乡创业,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其次,要改善乡村条件和指导项目渠道。

2.3 创业教育

当被问及创业课程对创业指导情况时,回答有帮助的235人(45.54%),一般的222人(43.02%),不了解的35人(6.78%),无帮助的24人(4.65%)。当被问及有创业想法的主要原因时,回答创业成功人士(马云等)影响的94人(18.22%),优秀校友创业故事的138人(26.74%),同学朋友创业经历的82人(15.89%),创业课程学习的59人(11.43%),其他143人(27.71%)。当被问及进行哪一项创业教育能更好帮助返乡创业时,回答介绍返乡创业成功案例的53人(10.27%),进行乡校合作开拓创业渠道的324人(62.79%),多介绍创业技能的64人(12.4%),加强专业创业教育的75人(14.54%)。当被问及下列哪类创业教育对创业最有帮助时,回答创业理论教学的123人(23.84%),创业实践的325人(62.98%),创业比赛的68人(20.92%)。

此四项调查说明,创业课程对学生的创业具有一定的帮助,但他们希望参与更多的创业实践,在帮助他们返乡创业方面,他们更希望听校友创业的故事,了解返乡创业的渠道。

2.4 乡村支持

当被问及最期盼乡村在哪个方面为返乡创业提供帮助时,回答加强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178人(34.54%),制订乡村发展规划的92人(17.83%),土地支持的24人(4.65%),人力资源支持的111人(21.51%),提供创业项目的54人(10.47%),其他57人(11.05%)。当被问及会选择下列哪个项目作为返乡创业项目时,回答养殖业的25人(4.84%),种植业的63人(12.21%),乡村电商的84人(16.28%),休闲农业或乡村旅游的133人(25.87%),传统乡村特色产业的89人(17.25%),农产品加工或运输的15人(2.91%),乡村生产资料经营(种子、化肥农具等)的10人(1.94%),其他97人(18.8%)。当被问及会选择下列哪种途径返乡创业时,回答自己设计创业项目的97人(18.8%),根据乡村规划选择项目创业的264人(51.16%),以村官身份带领乡亲们创业的43人(8.33%),加入涉农企业或公司返乡创业的68人(13.18%),其他44人(8.63%)。

此三项调查说明,学生希望乡村制订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最好能够提供创业项目吸引他们返乡创业,所有提供的返乡创业项目都有学生选择并且基本均衡,说明学生会根据自身特点和乡村实际进行项目设计。

3“四位一体”促进株洲职教学生返乡创业的策略

基于实证调研,课题组认为促进株洲职教学生返乡创业需要政府、学校、乡村和学生本人四方联动、四位一体协同推进。

3.1 政府层面

株洲市积极鼓励大学生和农民工创业,发布了《株洲市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实施办法(试行)》《株洲市促进就业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办理指南》等文件,对于返乡的株洲市农民工给予5 000~20 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为了更好地促进株洲职教学生返乡创业工作,建议进一步采取如下措施。

1)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政策和故事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进行传播,促进全社会对于返乡创业工作的认同,积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磅礴力量。

2)进一步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选聘对象可以扩大到职教学生,选聘规模可以为1~2名,对于干事创业能力强的优先推荐。

3)进一步做好返乡创业融资工作。针对学生返乡创业资金问题,政府可以针对职教学生返乡创业出台更多的资金奖补、融资贷款政策。比如,可以一次性给予创业补贴,也可以尝试用农村土地、房屋等做担保贷款,还可以政府搭桥,引进风险投资助力返乡创业项目。

4)进一步做好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建立返乡创业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根据株洲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全市乡村产业布局情况,罗列出职教学生返乡创业的可选项目清单,引导和指导职教学生返乡创业。例如:茶陵的“三宝”“竹筷”“红茶”;醴陵的“油茶”“花炮”“瓷器”;攸县的“大豆”“香干”;炎陵的“黄桃”“乡村旅游”等;此外,还有酃县白鹅、渌口蔬菜、白关丝瓜、醴陵玻璃椒、株洲县蕨菜等项目[3]。这些项目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如何产得更多、卖得更远、名气更大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职教学生返乡创业前景非常广阔。

5)进一步做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株洲市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理念,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环境治理一体化方面加大了投入,株洲乡村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到2020年,全市有200个以上的行政村通过了美丽乡村考核验收,要继续深入推进“一廊十镇百村”工程,为吸引职教学生返乡创业提供美丽的宜居环境;继续推进城乡互动发展,解决职教生返乡创业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3.2 学校层面

1)优化学校创业教育,提升学生返乡创业的意识和技能。目前,株洲市职业院校基本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创业课程,但还有部分职业院校存在领导重视不够、师资队伍不齐、课时开设不足、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学校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持续对课程进行诊断和改进,围绕提升学生的创业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课程设计,加强专创融合和创业实践。可以通过创建优秀校友创业案例库、聘请返乡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到校介绍创业经验、开展微创业活动等,提升学生创业技能。创业教育也可以融入到“三下乡”活动,利用下乡期间与农村亲密接触的机会,进行广泛调研和创业机会挖掘。职教园区还可以建立返乡创业学生交流群,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进行经验交流。

2)调整学校专业结构,提升学生返乡创业专业适应性。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为了服务株洲乡村振兴的需要,职业院校要根据株洲产业发展实际,尤其要对接株洲乡村振兴规划,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专业设置和调整要基于乡村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精准培养要求,要遵循适应性、稳定性和效益性原则[4],要科学调研、科学论证、科学设置。比如,可开设农产品种植、中药材种植、畜禽养殖、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农产品质量检测与管理、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等涉农专业。

3)加强学校乡村合作,开辟学生返乡创业渠道。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涉农专业可以加强乡校合作,如陶瓷、园艺、中药材种植、农产品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专业可以充分与乡村合作进行实习实训。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要有返乡创业意愿,可以让他们以自愿自联的方式返乡见习、实习,为学生开辟更多返乡创业渠道。

4)加强学校宣传工作,引导学生积极返乡创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好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讲好返乡创业校友的故事,增加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返乡创业是在响应党的号召,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3.3 乡村层面

乡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不能等、靠、要,要主动筑巢引凤。

1)要做好乡村规划。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乡村的特色才能得以发挥;也只有做好乡村的规划设计,学生才便于返乡创业。如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300万元的乡村规划引来20亿元的投资,湖南省宁乡市资福镇规划窑里、农品电商等乡村振兴项目吸引返乡创业,就是最好的案例。

2)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乡村政府要积极带领村民们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网络、水电等改造,为职教学生返乡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如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衣家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走“村社合一”的道路,首先就是带领村民们出工修路。

3)要做好乡村统战工作。学生毕业就业去向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也是整个家庭的大事,返乡创业一定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乡邻的理解,乡村要做好广泛宣传,让人们形成共识。

3.4 学生层面

学生本人是返乡创业的内在因素,起到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

1)要提高认识。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职教学生返乡创业发展,既是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发展,也是在创业置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人、财、物都会大量涌入乡村,返乡创业机会之窗正在打开,职教学生利用自身技能优势到农业农村的沃土上耕耘人生、建功立业,将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要提升技能。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创业实践,练就一身返乡创业的过硬本领。

3)要提前谋划。要结合自己和乡村的实际,尽早谋划返乡创业的路径,要主动了解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下乡实习实践,把自己培养成“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型人才。

4 结语

促进职教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学校、乡村、个人四个维度进行推动。政府要政策帮扶,学校要侧重培养,乡村要规划吸引,个人要积极主动,只有“四位一体”综合施策,株洲职教学生返乡创业才能真正落实落地。

参考文献

[1]邓文飞.刍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困难与前期核心工作:以湖南省株洲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5):5-9.

[2]晋国群.乡村振兴战略下浙江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引导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9):275-277.

[3] 株洲市委市政府.株洲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株办[2019]86号)[Z].2019-08-30.

[4]孙巧巧.适合的农村职教:调整专业结构推动乡村振兴:以江苏省车辐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职业,2019(27):61-62.

上一篇: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优化下一篇:应用型本科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