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精选8篇)

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 篇1

但是救我个人而言,大学生应该读完完成的大学,毕业以后再进行创业。

校园的时光很单纯,也很短暂,把生命中最阳光的几年,和同龄人共同“浪费”在这里,我认为是美好的,毕竟你有一生的时间去工作,而单纯的读书时间,可能就这么几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而且,我一向认为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做什么。

该读书的时候读书,该谈恋爱的时候谈恋爱,该工作的时候工作。人生如果过错了季节,多数是可悲的体验。

同时,我觉得大学生不能盲目地一毕业就创业。

首先,我们应该记住,激情不等于能力。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把冲动和激情误以为是才能。然而,激情不是全部。它只是激情是一种催化剂,它能调动创业的综合素质与各方面的潜能用于创业。

但对很多大学生而言,激情过多表现为创业的信誓旦旦与对创业前途持过于乐观的态度,这种创业心态主要表现为对创业项目可行性分析不够或不全面、不严谨,只从事物的一方面评价创业项目。

这其中有很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都仅仅只是有一个想法,而没有实现这个想法可行性高的实施方案作为保证。由于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大学生基本没有工作经验,在其内心还没有建立一套个人经验判别体系,故在考察商机与项目时,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分析上,是故无法从各方面了解项目。

在此情况下,我认为对于社会关系简单的大学生来说,创业基本上等于空手打“江湖”,成功率低。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没有适当的贮备,那就选择就业,而保持创业意识.我们大部分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不仅行业知识、管理经验、社会阅历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欠缺,而且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不够彻底。可能更多的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做什么,而又能做什么。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工作,通过慢慢接触社会,来了解的。而选择创业首先应该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

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 篇2

一、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无论是从大学生就业地区还是从就业行业看,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呈现出比较严重的失衡现象。大学生就业, 从地区上看, 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沿海多、内地少[1]。东部发达地区诸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深受大学毕业生青睐, 大量人才涌入, 造成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却无法吸引人才, 甚至本地区的大学生毕业后也不愿意回家乡建功立业。从单位性质来看, 多数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 首选待遇较好的政府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知名三资企业等。毕业生们对工作条件的期望值较高, 而中小型企业、基层单位等由于条件相对较差, 则很少有人愿意选择[2]。就业结构失衡的关键原因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保守、落后。因此, 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教育非常重要。

1. 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降低期望值。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从小没吃过苦、受过累, 什么事情长辈都安排的妥妥当当。面对择业, 他们难免期望值较高, 脱离实际, 讲求实惠, 怕吃苦受累。因此, 高校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教育大学生择业时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择业要以事业为主, 而不应以地域为主;择业要符合个人职业兴趣, 而不应以工种、薪水等为标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事业成功的动力。根据兴趣选择职业, 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做爱做的事情, 则精力充沛, 心情愉悦, 困难面前也不会意志消沉。洛威尔曾说:“做我们的天赋所不擅长的事情往往是徒劳无益的, 在人类历史上因为做自己所不擅长的事情而导致理想破灭、一事无成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 莫里哀曾是个失败的律师, 但他根据兴趣重新选择了职业, 成了杰出的文学家。同时, 还应当引导学生改变一次就业终身就业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更新, 人才资源总是在不断的交换和流动中得到优化配置。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就是要打破传统的金饭碗、铁饭碗, 让人才在和市场的相互选择中确定自己的位置, 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因此, 大学生在择业时, 首要的衡量标准不应该是薪水高、工作安逸、岗位稳定, 而应该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的成长。如果一味地追求高收入、铁饭碗而不顾自己的专业、兴趣, 那么就可以断定, 即使真正工作在这样的岗位上, 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

2. 要引导毕业生增强大局意识。

国家为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去西部、基层, 出台了不少的优惠政策。但即使是这样, 不少来自西部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仍不愿意回到原籍。还有一些专业必须是立足基层才能有所建树的, 而大学生就业时也不愿意下基层。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 应指导毕业生确立高尚的择业目标, 找到正确的择业方向:将自身的完善和人类幸福紧密联系起来, 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需要的关系。要鼓励大学生从大局出发, 从社会需要出发, 到基层去, 到西部去, 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避免发生大学生因过于重视自我感受和个人享受而忽视自身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事情。

二、加强就业心理指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强大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前难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诸如:紧张、焦虑不安的心理, 攀比与从众的矛盾心理, 依赖、怯懦、自卑心理, 等等。针对大学生的种种不良心理状态, 高校应当加强毕业生心理指导, 开展就业心理咨询, 疏通、排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面对就业中的挫折, 逐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培养适应市场竞争的健康心理, 使他们能够自信、勇敢地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

1.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

认识自我, 客观的评价自我, 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 如果不能客观、准确的认识自己, 往往会导致失败。因此, 大学生就业前, 高校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认识自己的性格、能力。

(1) 自我剖析。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表现为择业时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就业目标脱离实际。而在应聘了几个单位碰壁后又开始全盘否定自己, 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 面对企业招聘丧失勇气。面对这种情况, 高校思想教育者就要引导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心理、行为进行剖析, 使自我评价逐步接近客观实际。

(2) 咨询与比较。人是群体中的人, 只有在比较中人们才能准确的认识自己。由于毕业生在校生活了四年, 因此, 一起生活、学习的教师和同学对自己是相当熟悉的, 必要时可以向他们咨询, 征求他们的意见, 然后比较自己的评价和他们的评价是否一致, 以便更好地认识自己。毕业生也可以通过与同学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认清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以便扬长避短。当然, 还可以通过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一个求职者只有在与竞争者的比较中, 才能判断出自己成功的概率。

2. 要引导学生提高受挫力, 培养自信心。

大学生第一次面对职场应聘, 难免遭遇挫折, 产生自卑、怯懦心理。这时候, 高校思想教育者应当提醒他们“失败乃成功之母”, 失败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被失败打倒, 一蹶不振。面对挫折, 毕业生要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扬长避短, 避免在同一个问题上犯两次错误。同时, 还要及时进行心理调节, 尽快摆脱不良情绪, 重新树立自信。如多听一些使人振奋, 给人希望的乐曲;向亲人倾诉自己的心声, 以获取鼓励和支持;多运动, 让郁闷和压抑随汗水流走;找专业心理人员进行心理咨询。

市场机制就是竞争机制, 择业过程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 激烈的竞争对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工作者, 唯有不断进取, 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摘要:近年来因受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高校应在大学生就业前进行思想教育, 指导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婷玉.大学生就业的地域差异.人才开发, 2005, (4) .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粗浅看法 篇3

现在全国各地的招聘工作也已接近尾声,站在一个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角度看,我以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就业形势的严峻及其所产生的原因

回望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一个百废待兴、人才严重匮乏的历史时期。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整整耽误一代人,尽管当时的经济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但无论是机关厂矿还是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渴求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因而当恢复高考后毕业的大学生,不仅一毕业便能分配工作,高高兴兴的走上工作岗位,经济上还有“知识分子补贴”之类的照顾。

进入90年代以后,这是一个“开启就业多变的时代”。旧人事体制的局限早已被打破,“统招统分”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有了“双向选择”的自主选择,既可遵照国家的分配,到所分配的单位去报到上班,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于是就有了诸如 “跳槽”、“托福”之类关于就业的词汇。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使“下海”、“打工”、“闯世界”、“孔雀东南飞”等成为众人皆知的关于就业的称谓。可喜的是这个时期的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外企服务公司,将就业市场和职业分工极大地丰富化了,应该说这个时期大学生的供需关系,总体还是比较平衡的。

到了21世纪,更多的新政策的出台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使得各式各样的机遇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为了解决上大学难的问题,近年来不断扩大大学的招生数量,极大满足了民众上大学的需求。无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与大学扩招结伴而来的,却是这样一组始料不及,让人的扼腕数据: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待业人数约34万。到2005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万,比01年增长了近两倍。而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据有关单位的调查统计:2006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60%;累计到2007年就将有660万大学生需要找工作,但平均每年市场所提供的职位中,有意要招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事业单位,总共也就只能给大学生提供将近三百万的职位。

从以上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僧多斋少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受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社会上也就出现了例如“南漂”、“北漂”、“海带(待)”、“蚁族”、“啃老族”等诸多针对“80后”的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不同生活状态的新名词。由于许许多多“80后”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仍未“断奶”,社会学家就将有谋生能力却找不到工作,赋闲在家,依旧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除以上例证中的“啃老族”外,还有许多毕业后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毕业生和待业青年,他们号称“蚁族”。因为他们是犹如蚂蚁般的“弱小”,最易受人忽视,只散见于作家的笔下和记者的时评的一个庞大群体。据有关单位的调查数据:目前,“蚁族”这个群体在全国已有上百万规模。毋庸讳言,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后严峻的就业形势,则是“蚁族”主要的催生剂和培养基。

再就是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均衡,部分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的用工制度不合理,企事业用工存在的性别歧视及生源的地域歧视,市场对白领需求的严重不足和08年后,因受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使部分属于高端市场“海归”,纷纷杀回国内冲击原本竞争就异常激烈的国内市场等因素,都是造成部分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毕业即失业”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面对就业自身也存在弊端

任何社会发展中所必然存在的阻碍因素,虽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但极少数大学毕业生的眼高手低,也同样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诸多因素中,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所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调整的更多还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在跻身为“蚁族”或“啃老族”的当代大学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想在大城市就业观念。他们中也普遍存在自身能力素质下降,期望值过高,缺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还有依赖性强,创造力弱,自身定位偏颇,理念模糊,求职途径不准等错误的就业观念和行为。比如许多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优先考虑的是外企高额的经济收入,或是到有保障的单位,即吃财政饭的国家机关去端所谓的“铁饭碗”。其实国家正在试行聘任制,对不称职的人员予以解聘,将来所有的单位都将采用聘任制,谁有能力谁上岗,过去众人羡慕的“铁饭碗”,也不再是高枕无忧的工作了。

因此我认为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国家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在统筹解决的同时,还需要大学毕业生们自己端正就业态度,只要经过自己与时俱进的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冲刺,才能在人才济济的现代社会,实现自我的价值并得到应有的回馈。

三、几点对策及自身建议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纵观“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要改变目前的现状,既需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以及高校之间的配合和改革,更要求大学生端正就业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一)政府:政府应实施稳定就业的一揽子政策;突出重点,继续把大学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统筹做好农民工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注重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做好上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比如可让部分优秀毕业生加入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二)社会:加强就业宣传,彻底破除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的封建思想,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服务。

(三)高校:就业率已成为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高校应继续深化改革,专业设置和教程结构应与国家建设、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扩大市场需求量高的专业,对质量不优、设置不合理的专业减少甚至停止招生。各个专业教程中增设“创业指导”课,加强对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业的可能性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优化毕业生素质。还可以像武汉大学那样建立“创业基金”,准许有能力的大学生休学创业等,为大学生就业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四)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善为伯乐,摒弃性别歧视和地域歧视等,鼓励人人作贡献。确定合理招聘程序,并按程序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择优录取,使人人竞争相互成才。

四、大学生自身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具有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的品格。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可能事事顺畅,若计较职业岗位是否理想极易错失很多起步的机会。

(二)注重身体素质:毛主席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疏于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需知要达到一定的目标是需要体力和耐力的,没有健康的体魄,个人能力再强,也会被后来的强者追上,搁浅在竞争失利后的沙滩上。

(三)加强实践,正确定位:正确求职定位,把握就业机会,借助各种渠道主动大胆把自己推销出去。择业时应当面对现实,关注市场的更新状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甚至自主创业的机会。而不应过度关注工资水平及工作地域。可以骑在马上找马,先就业后择业,在工作过程中增加经验提升自我价值,并在择业的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了解自身需求,通过工作过程来增加经验、提升自我价值。以此作为找到理想工作的奠基石。

我对大学生的看法 篇4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鸡肋的人。原因有四:

一、他们还没有学会谋生的本事,吃喝住行都像吸血虫般吸附着父母。

二、在大学里学会了“安乐死”,沉寂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三、他们中绝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或者已经意识到社会的残酷竞争,但是还是像学鸵鸟,自我催眠,临近毕业,就像被逼上“梁山”。

四、不会关心父母,只知一味索取,属于最没“良心”的一群人。

如是乃如此。

小孩是父母的开心果。成年人,有工作,对社会、对家,都有贡献。老人,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有着宝贵的社会经验,教导晚辈。故大学生乃最鸡肋之人。如是如此皆由此——中国大学之风。

此风不正,久矣。观其表如金,其内实破絮也。

大学生,每个都是经历了初中、高中牢狱式管理,到了大学,就像脱缰的野马,开始变的消极、散漫。怪不得大学生,这个是中国的教育制度问题。平时上课,几乎没有作业,也没有压力,他们把焦点放到了网络上。网络是个好东西,足不出户,晓万家事。于是,沉迷了,不可自拔了,学业荒废了。每天都从一个教室跑到另一个教室,累得慌,但是场面的似涨潮那般壮观,每个人都很勤奋的样子匆匆赶赴下一站,其实一坐下就是手机、小说、睡觉,有觉悟一点的还会往前挪挪他们的“麦当劳”,还有那些越坐越没影。重要的课还会认真的记记笔记,无关紧要的,一边闪,逃的逃,睡觉的睡觉,看小说的看小说,听音乐的听音乐。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面对这种状况,有些老师竟然还能气定神闲、云淡风轻的讲下去,委实令人折服。

老师和大学生,只要有一方不满,我们就能改变这种状况。可是老师只是授课,只对好学的大学生解惑,其他的不在乎你听不听,大学生见老师不管,也是乐得轻松自在,自个玩自个的。人啊,都有一些通病,喜欢轻松安逸,可这是前途换来的,还是有保质期的安逸。大学生不知道?知道的,可是还是这样。

关于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看法 篇5

现下,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的身体素质却大不如前。作为最具有青春活力的高校大学生,其课余体育锻炼的整体形势也不容乐观。本人作为一名湖南师范大学的大一学生,将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谈谈当前的大学生课余锻炼情况。

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通过对周边同学的观察,发现在课余休闲时间,会去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不多。特别是女生对体育锻炼似乎不是很感兴趣。个人认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最重要的一点是是否有兴趣。如果自己本身都对一些体育项目不感兴趣,就根本不会在应该休闲的时候,还去“浪费时间”在体育上。再者,许多人可能对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感兴趣,但是有更有吸引力的事物诱惑住他们,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网络。因为有了互联网,人们更愿意花时间坐在电脑前玩游戏,聊QQ,看电影,玩微博等等。身边很多同学就受网络的诱惑,天天沉迷网吧里,饭都是叫的外卖,更何况去进行体育锻炼呢。由此可见,网络是课余体育锻炼的最大对头。长期上网,还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身体素质下降。假使没有网络,像在八十年代一样,大家肯定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球场上挥洒自己的激情,强健身体。所以应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爱好,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辅导等日常工作中,应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作用和意义。鼓励所有学生,特别是女生参加日常的体育活动,并使她们明白体育不但是一门课程,更是她们日常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提供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帮助学生制定现实的、与各人特点相符合的体育锻炼目标。

本人在大一体育课选修的是大学足球,是出于对足球的喜爱。所以本人也希望在平时的课余时间能够去踢踢球,相信和本人一样想法的也大有人在。可是问题就出来,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场地。导致一年下来真正在课余时间去踢球的次数并不多。因为是在湖南师大,没有统一的校园,很分散。住在天马这边,要跑到体育场踢球很不方便。其实不仅足球如此,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都因为场地的缺乏,器材的缺失而浇灭了许多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欲望。我认为学校在抓重对体育特长生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广大普通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不仅仅满足于教学。希望能够加大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力度,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延长开放时问,提高场馆利用率。动员并建议社会组织、公共体育场馆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如学生特价门票、学生特价锻炼月票等等。

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 篇6

作为一名女生,我深知在这个问题上男生女生是不平等的。婚前性行为的代价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讲。首先,提前尝试婚后的事情,偷食禁果,女生答应男生肯定是出于对对方的爱,想把对方牢牢拴住,却不知不合时宜的性行为会让双方的新鲜感逐渐消失,这样反而不利于两人爱情的发展。其次,大学生情侣一旦有了性行为,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大大提升,小则女生会染上妇科疾病,大则女生有可能会怀孕。大学生情侣没有经济基础,如果流产时没有去正规医院,甚至会导致不孕不育。这对女生的生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是难以弥补的。再次,虽然现在是21世纪,人们的思想都逐渐开放,但是一切保守思想还是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中。大多数男人都有“处女情结”,他们表示,不愿意将来自己的结婚对象是非处女,然而他们却愿意和女朋友发生性关系。这种矛盾的调查结果无疑让人为女生感到可悲。女生义无反顾地为这个以后不一定是自己丈夫的男人奉献出了一切,但是却有可能遭受着周围同学的议论和嘲讽,这种心理上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并且绝大多数女生和男生交往,是奔着以后的婚姻去的,而大多数男生却不一定想和自己的女朋友们结婚。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这一代人特立独行,追求个性,藐视世俗。加上已经成年,正是风华正茂,春心萌动的年纪,有性需求也是无可厚非。两个人情到浓时,偷食禁果,也许更有利于情感的交流和升华。现在的年轻人对一些传统观念看的比较开,他们也能接受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上海交通大学早在前几年便向在校大学生们免费发放了安全套,这中现象虽然不能理解成对大学生性行为的一种支持,但是可以看出是对大学生的一种保护。既然这种现象无法禁止,高校只能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样才能把伤害和弊端降到最小。

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 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商科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主渠道,做好商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1)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改革当前我国商科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改进创业教育方式方法。创业管理是培养和训练创新型人才的创业教育中的核心课程,(2)有学者对创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3)教学模式(4)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5)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适应新时期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新设了创业管理课程。由于我校创业研究起步比较晚,教育者对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状况了解不够;另外,对创业教育的侧重点把握不够准确。为此,特在课程期初和期末分别进行了两次调查,以便于进行创业教育比较分析,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1 总体分析

借鉴了以往的研究成果,通过问卷的形式对选课学生的创业认识、创业倾向、创业者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由于期初调查学生对问卷调查的目的、内容了解不够,仅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3份;期末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15份。综合两次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创业认知、创业倾向、创业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如下:

1.1 创业本质认识

创业本质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创业倾向和创业方向。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52.83%的学生将创业理解为“开设一份事业”,选择“创业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有24.53%,而将创业看作是“开办公司”的仅占了7.55%。这显示出相对于社会普遍的创业认识而言,学生更多地将创业理解为事业、工作方式。这意味着相对而言,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将创业理解为以一种更加积极、创新的方式来工作,以实现人身价值。这一定契合了我们所提出的创业既包括外部创业,同时包括内部创业的理念。

1.2 创业意愿与选择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热情比较高。在“您是否有创业打算”一题中,有58.49%的被调查者选择“考虑过”,但仅有9.44%的被调查者已经在创业或已经成功创业。这表明大学生在创业热情高涨的同时,在创业信心方面有所不足。

而在创业动机,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占到了73.58%,这显示了当前大学生不甘平庸、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向上,通过外部创业或内部创业的方式实现人生目标。

在“您认为高校大学生是否适合在学习期间创业”一题上,被调查意见分歧比较大。赞同和反对的意见几乎各占一半,分别为49.06%和45.29%。特别有趣的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持反对意见的人次也明显增加,这表明高年级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的增加,对创业面临的困难和资源需求认识可能更加充分,从而更倾向于毕业后创业。

总之,在创业意愿方面,学生的创业热情比较高。同时,在创业时机选择上,学生的选择分歧明显,且随着年级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毕业后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创业意识更加理性,有助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1.3 创业素质与能力

问卷通过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拥有的创业资源、拥有的创业知识、拥有的创业技能和人格特征等五个方面来调查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在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上,仅有22.64%的人次选择了“了解”,选择“非常了解”的仅有3.77%。这表明虽然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但对国家相关政策的掌握程度低,缺乏积极主动掌握相关创业资源的意识。

在拥有的创业资源方面,排名前4的资源分别是“信息资源”、“政策资源”、“人脉资源”、“文化资源”。这表明大学生对创业资源的理解更多地还是基于其出生地或者家庭背景。由于家庭出身、出生地的缘故,大学生对于本地、家庭所在行业、地区了解更多,故在当地创业时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创业资源方面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创业者的创业地点选择,从以上数据可以推断,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的地点选择上可能会倾向于出生地或家庭所在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的。但同时,“政策资源”的拥有程度与上述的学生在“您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了解程度为”上的回答可能存在冲突的地方,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对政策资源的理解不仅仅只是创业政策所致。

在拥有的创业知识方面,选择最多的是“专业技术知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知识,这表明学生认为创业成功离不开专业技术,但同时与有效的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密切相关。

在拥有的创业能力方面,近一半(49.06%)的学生认同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而对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则信心不足。这表明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在对自身人格特征认识上,认可度高的人格特征分别是“正直诚信”和“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反应了新时期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要求。但与此同时,被调查者在“自信坚定”方面认可度较低,这表明很多学生的自信心、艰苦耐劳的精神比较缺乏。而由于大学生初始创业一般条件相对艰苦,这可能会影响创业者创业的绩效。

1.4 创业障碍

学生们对自身创业面临的障碍认识上,认同度最高的前5位因素分别为“资金不足”、“缺乏创业经验”、“社会关系不足”、“缺乏创业知识”、“缺乏创业技能”。前三位创业制约因素与大学生自身的身份有关,单纯的创业教育难以解决。后两位因素则可以通过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来改善。

2 比较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创业管理课程设置对学生创业认知、创业意愿、创业素质与能力的影响,将课程开设前后两次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1 创业本质认知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期初和期末两次调查数据的对比(图1),可知经过创业管理课程教育,学生对创业本质的认识从当初的“创业就是开办公司”逐步过渡到“创业是开创一份事业”和“创业是一种工作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在创业意识上树立外部创业和内部创业并重的局面。

2.2 创业意愿与选择的比较分析

在创业意愿与选择方面,调查问卷选择了创业意愿、创业动机、创业时间、创业方向等四个问题来进行调查。根据两次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仅有在在创业意愿上有比较大的变化,而在其他方面两次调查没有明显的差异。由图2可知,通过创业课程教育,学生的创业意愿明显增加,“考虑过创业”的人数由期初的40.75%上升至66.65%。这表明本课程对提升学生的创业意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学生的创业选择上则影响不显著。

2.3 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比较分析

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通过期初和期末两次调查的比较,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比较如下:(1)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明显提升(图3)。(2)拥有的创业资源、创业能力、人格特征方面前后两次调查差异小(图4)。由于仅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故对于学生拥有的创业资源、人格特征的影响小,表现在调查数据上则是两者差异不显著。另外,前后两次调查学生的创业能力差异也小,这可能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足所致。(3)学生的创业知识、营销知识提高明显,但其他知识改善不明显。

由以上可知,前后两次调查显示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营销知识改善明显,但法律知识始终是被调查的知识短板,这意味着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应加入创业相关法律知识,或单独开设一门创业法律课程。

2.4 创业障碍认知的比较分析

由图5可知,学生在对创业障碍的认知上在前后两次调查中没有明显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认知的创业障碍前3位因素为“资金不足”、“缺乏创业经验”、“社会关系不足”、“缺乏创业知识”,这与被调查的学生身份有关,难以通过创业课程教育解决。

3 结论

如上所述,通过学习创业管理课程,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创业倾向、创业素质和能力、创业障碍等方面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创业管理课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课程设置达到了预定目标。

(1)创业本质认识上,学生对创业的本质认识从“开办一家公司”逐步过渡发展到“开创一份事业”、“一种工作方式”。这契合了创业管理的课程设置目的,有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创业时秉承外部创业和内部创业两个方向。即一方面通过自身创办企业组织,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可在已有的企业中通过积极创新的工作方式,较快地获取职业的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2)在创业的意愿与选择方面,总体上而言学生的创业热情比较高。表现为67.93%的被调查者“考虑过创业”或“已经创业”;特别经过创业课程学习后,有创业意愿的人次由期初的48.19%提升到77.75%,这显示本课程对学生的创业意愿提升比较明显。

(3)本课程改善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主要体现在“创业政策”、“创业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方面,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强调以上知识点所致。

(4)本课程在对创业技能等创业能力其他方面的改善效果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教学方法所致,故可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入企业经营决策模拟、沙盘模拟实验、创业情景模拟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如人格特征、资金缺乏等创业障碍无法通过课程教学解决所致,故需要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强化创业支持环境的建设。

注释

11 李波.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11(8):59-63.

22 金慧.通过创业管理课程实现培养训练创新人才[J].现代经济信息,2014(8):388-389.

33 武增海.大学生创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问题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8):96-97.

44 张宏远等.创业管理课程“1+1”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4(3):62,72.

如何做好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篇8

神,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应采取措施做好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加强和重视创业的思想教育

创业教育就是要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同时,有创新和创业的欲望和冲动。第一,要有振兴中华,加快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精神境界,使责任和使命感结合起来,这是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要采取不同形式结合民族精神教育,创业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启发,树立创业者理想,要有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第二,加强心理教育,在创业过程中除了需要智力支持、能力支持、社会和政策支持外,更需要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要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创业的价值认识,提高大学生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勇于开拓和创新,创新有利于创业,创业更能激发创新;第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高校进行创业教育需要文化环境的支持,学术氛围、校园精神、学校传统以及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对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激励创业精神非常重要;第四,要着力培养学生个性,挖掘创业的潜能,人人能创业,但并不是人人都是创业者,要鼓励个体以自己独特的理想和优势,不断地挖掘潜能,去超越,去突破,去创新。依据不同的地理,不同的条件瞄准市场开拓和进取。

二、强化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要求的能力。创业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厚实的综合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实践的基本前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强化培养:

一是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构建完善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专业课要灌输创业的素质教育,也可以开设适宜创业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如:“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以及专门学科的素质教育等系列的课程,围绕创业这条主线,坚持科技文化导向提升校园文化品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让大学生直接参与,也可以通过媒体如财政论坛、成功人士、名家访谈的实况充实和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和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二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实践是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主客体关系的根基,有助于大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感受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机遇,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结合社会实践,针对创造性思维、创造工程、创新能力开发等内容重点训练灵活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和创业主动性;另外,要注重实践环境建设,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利用实践教育基地给学生以全方位、多渠道的学习和锻炼,特别是对创新型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的感受,极大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鼓励大学生努力追求远大的目标。目标体现着人们的理想和动机,制约着人们的发展方向和行为选择。要坚持正确的导向,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设立不同层次的目标,不断激发教育对象的内驱力,以崇高的理想主导自己的发展和成长。应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各类创业竞赛,创业竞赛可以是新技术、新研究、新产品的上市策划,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创业计划,学校可以每年根据计划举办这一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学科特点和研究的领域成立各类型的科研小组、虚拟公司或实体。学生可以以成果的形式参与竞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和决心。应用性的活动则是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增强自己的创业体验,在体验中领会创业的艰辛与喜悦。创业实践要有正确和合理的定位,大到创新行业、创办公司,小到新想法、新设计、新点子都是创业实践的范围。

三、注重创业环境建设,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完善自己

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教育,重点选择,广泛扶持,强化环境建设。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为大学生提供广泛的创业服务,开展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强化创业课程的建设,重视学科融合,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牵线搭桥,依托企业实施创业。创业有大有小,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让有创业计划和能力的学生与大、中企业牵手创办小企业,同时与就业教育服务相结合,要认识到学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劳动者,在教育中,学校要积极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艰苦创业,先扎根小企业创业,再使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或者白手起家,创办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

上一篇:小班第一学期安全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5.8世界红十字日活动总结_世界红十字日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