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服务”数学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育与生活是相互有关联的,教育是为了将建设更美好的生活作为动力,而生活中又处处需要教育中的知识作为基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即为“生活教育”,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下,又出现了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经验了解的同时,发现问题后进行自我反思,探究,从而发现解决方法,最终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在人类发展长河中不断累积,从而衍生出教育的内容。在不断探究教育的教学方法时,结合生活中的创造环节,衍生出独特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填补了在传统教学中的空缺,得到了有益补充。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设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应当根据学的法子。”其中含义便是探究“学”的奥秘。学生的游戏、生活与生产都可以表述成学校的大课堂,在陶行知先生著名教育题材小说《古庙敲钟》中也有所表述。学生随时都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不难看出,陶行知先生十分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在体验式教学中,作为主体的学习者需要亲身去融入教学活动,从发现问题、激发兴趣、探索研究、反思汇总、获得新知、解决问题等不同环节中,让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在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技能。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中年级学生一方面能够顺利地进行活动,另一方面又能反思观察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够发展这种具体而积极的能力呢?

根据体验式学习的本质与特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角色的转化、促进学生反思来达到实施体验学习的目的。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发现数学”

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素,陌生环境对学习者获取经验会产生影响,环境带来的新鲜刺激往往能激发学习者获得新的观点的动力。教学情境的设定,决定了整堂课上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好的情境导入,能让整个课堂成为一个探索新知的场所,当学生置身于新的场景时,好奇心就能油然而生,注意力相对集中,专注力迅速提高。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来架构一个符合学生认知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到熟悉,并且比较亲近,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往往有老师会刻意进行导入,去取悦于学生,硬生生地去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最后让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他们忘了体验式教学一定是有一定思考性与启发性的。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作为主角,问题有足够的吸引性,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一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时,可设计这样的引入环节。

教师在课堂上先出示两包包装大小差不多,但轻重差异较大的物品(红枣和膨化零食),创设母亲带孩子在超市买生活用品的情境。

师:同学们,周日的时候,妈妈带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今天有两样物品需要购买,但妈妈告诉小明,只有说出两样物品哪个重,才可以购买两样物品。老师把这两件物品带到了课堂上,瞧,你能帮小明想想办法吗?

生:我觉得这两样物品一样重。

师: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他们看起来大小相同。

师:通过观察它们的大小,你们有判断出哪个更重吗?

生:不能判断哪个更重,我想先用手拎一下,掂一下。

师:你想用手拎一下?好的,那就来拎一下。

生:枣子重一些。

师:你是通过拎一拎的方法来判断的,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我可以通过用称来称一称,判断哪件物品更重。

师:这种办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这两种办法,哪种更简便一些呢?为什么简便?

生1:用手拎一下。

生2:没有称没有办法称。

......

从学生熟知的购物情境入手,选择学生常见的物品,创造帮助小明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跃跃欲试,愿意帮助小伙伴解决问题。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掂一下、拎一下的具体体验,感受出哪一种食品更重一些,这样的切身体验是真实的,通过量感让学生体会到物品的重量。有些学生联系生活中经验,很快想到用秤称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老师继续追问哪种方法简便时,学生又联想到生活中不会一直把秤带在身边的实际经验,快速地判断出用拎一下、掂一下的方法会更方便、更实用,并能够说出具体的缘由。此环节教师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同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件进行导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在此环节把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汇报成果等一切教学活动,从而把生活经验带入了数学课堂。通过实际参与,感受物体的重量,从而在整堂课中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最终形成的知识服务于生活。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真正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

(二)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设置疑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中,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产生了矛盾,就是思维火花燃起的开始,课堂中的发问、争执以及回答,就是我们“设疑”的缘由。在实际课堂中,遇到的“设疑”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一连串的问题,一环接一环的情境,让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很紧凑,使学生从简到难,潜移默化中解决了整节课中的重点、难点。同时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这一内容时,课前请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小组合作准备课上可能用到的学具或物品(学生准备)。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引入环节:

师: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小兔子,今天老师就找来了八只小兔子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你们想认识一下它们吗?

生:想。(多媒体出示场景图)

师:好,那我们就出发吧!来到兔子乐园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1:小兔子们在跳舞。

生2:他们洗了许多手帕。

......

师:小白兔今天洗了几块手帕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9块。

师:如果老师给它们每只一个夹子,那么它们能把手帕都晒完吗?如果你给小兔子们发夹子,你们会发几只给兔子呢?

学生自主小组讨论,发言。

生1:有的说够。

生2:有的说不够。

我可以给它们9个、10个、11个

......

通过参观兔子乐园的情境,依据学生对小动物的爱好,使学生在与小兔子的互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设置疑问,逐步加深,引起学生思考、探究、分析与总结。当学生之间产生分歧、有了争执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可以利用之前小组准备的学具尝试解决老师提出的疑问。学生可能会用纸片当成手帕,发夹子做夹子来动手操作,进行观察8个夹子够不够夹起9张纸片,分析得出结论。而有些学生可能会用笔在纸上画出9块手帕,再描出夹子的位置,进而发现8个夹子是不够的,需要10个才够用。通过“设疑”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最后通过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心理疑问,以激发探求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心理认知碰撞发生火花,学生的思维只有在碰撞时才会飞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进行探索,获得新知。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年和闰年》的认识时,以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引出新课。教师先问学生:“你们读三年级了,妈妈一共给你们过了几次生日?”学生回答有7次、8次或9次不等。这时,教师说:“一般说来,几岁就是过了几个生日。可是老师今年30岁,却只过了7个生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充满了疑惑,与自己平时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很想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出示课题,引出新课,通过对整堂课的学习来寻到正确的答案。

从上面的教学事例中,让我深刻感受到,课堂上合理地去创设“疑惑”与“不解”的场景,可以诱发学生们对认知间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注力,进而促进有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探索,我们可以发现,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融入情境、进入探究的氛围,在情境中有所体验,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寻找成就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在合作交流中“创造数学”

近年来,小组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出现得越来越多,其实这种学习方式也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的空白部分的思维得到填补。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都是具有差异性的,他们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形成互补的形态。在小组讨论交流之前,每个学生应当先有自己的认识,也就是合作的前提应该是独立的。但一旦对相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后,知识得到了汇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平等、融洽、开放的教学环境,通过小组谈论进而汇总后让学生发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做到“想问”

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的提出与回答的能力,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问题源于教师设立的教学情境,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尝试创设一些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主题图“农夫果园”为学生展示了果园里栽种的各种果树,我们可以从果园的场景图知道:枇杷树有72棵;桃树有26棵;梨树有180棵。学生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图中一共有几种果树?2、哪种果树数量最多?哪种果树数量最少?3、枇杷树比桃树多多少棵?比梨树少多少棵?4、枇杷树与桃树之和与梨树相比,哪个多?多多少……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善于把握学生在回答中的亮点,通过本节课教学中的重难点,来让数学问题呈现相关联的联系,触发整堂课的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构建出知识环节与问题的层次,从一个知识的基本点出发,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去层层突破,最后通过自己的认知来架构整堂课的教学内容。

(二)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做到“敢问”

当问题意识得到巩固之后,我们就可以去引导学生从不同面去进行提问。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整堂课的氛围与主动性,取决于学生的情绪与专注力。当新奇、和谐与主动充斥于课堂之中时,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会调节成最佳时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去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开放,并利于合作的学习氛围,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融为一体”。同时在小组合作的安排中,让不同性格的学生组织成一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树立学生提出问题的自信心。

(三)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做到“善问”

新课程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基于这种评价理念,考虑到中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应该采取鼓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小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此外,还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尊重并对能认真思考的行为给予肯定。当学生提出正确的数学问题时,要及时给予反馈,鼓励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让小学生内心获得一种成就感,使其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了肯定,学生此时将会善于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作为老师不能当面进行批评,当其他学生取笑的时候,也应该给予制止。“聪明”的老师会及时进行善意的引导,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在引导中让学生重新进行思考、判断,鼓励其转变思维,最终向正确的答案去努力。从而让这样的学生继续提出问题,提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最终让学生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体验式学习重视学习者独特的个人情绪、个人感触、个人理解和个人创见,而有效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亲身探索和思考,由此获得真实的、丰富的个体经验,并建构具有个性色彩的意义。俗语说“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意思是教给直接的结论而不如传授处理事物的方法。求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知识由个体接收后,就有了个性的意义,杜威曾说“知识不能像砖块那样,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我们不能像切蛋糕分享的模式去教育,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整体”地面对复杂本身,在过程中收获不可教的细节性的知识和情感。

上一篇: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状态自评量表的设计下一篇:区块链技术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