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精选20篇)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篇1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飞飞的生日是9月24日,他很早就通过日历表查到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学校不上课。他非常希望到那一天父母也能同时休息,好陪他去书店看书、去游乐场游玩,可是又不知道到那天父母是不是能同时休息。于是想请同学们帮忙提前算一算,大家愿意吗?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二、探究规律: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三、日历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其实在日历表中的这些数字之间还藏有许多有趣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把它们找出来?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四、课堂小结: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篇2

关键词:学习过程,体验式学习,具体情境

在 (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材中, 体验性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 这些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体验学习空间。

一、模拟表演———在具体情境中体验

学习的过程是师生、生生、生本相互交融的过程,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而教材内容具有封闭性、被动性;作为教师就应使教材内容活起来, 把教学内容寓于各种开放的、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中。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 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直接体验, 我们可设计现场表演的模拟活动,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

1. 模拟采访。

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以活动为载体, 以发展为核心, 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 在活动中互动,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 就应该为学生多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例如, 在教学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动手做四”时, 可创设一个“小记者现场采访”的模拟活动, 让学生通过接受采访, 向小记者介绍用七巧板拼出的图案, 学生要把图形的形状、大小等特征运用所学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进行描述。这样, 在交流活动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 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

2. 模拟购物。

课标指出, 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和材料, 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在教学“买文具”这一课时, 可创设情境, 让学生模拟到超市 (可准备好柜台和相应货物) 购买东西。这样的活动, 学生个个想参与, 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理解、掌握的不仅仅是本节课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关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实践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 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例如, 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之后, 可安排一个“量一量”的实践操作活动, 让学生亲手测量出文具盒、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抽象的概念。这样的活动, 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这样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是宝贵的, 印象是深刻的, 是任何说教都不能比拟的。

三、合作参与, 在交往互动中体验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确, 合作学习既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因此, 在教学中, 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交流, 分享体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实践体验, 才使得学生对物体的形状、特征的认识从片面走向全面, 从缺漏走向完整, 从肤浅走向深刻。

四、欣赏感受, 在想象中体验

体验具有直接性和直观性, 它必须在某种对象或情景的直接刺激下才能产生, 因此具体、形象、鲜明的画面是激发学生体验、感悟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美丽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对所学知识进行体验、感受。例如在教学“动手做 (三) ”时, 可让学生在动手拼图形的基础上对各种图形进行欣赏感受, 并进行合理而大胆的想像, 说说拼出的图形分别像什么?再根据所提供的图形编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 由于有了色彩鲜明、形状各异的画面刺激, 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像开闸的水, 源源不断。他们都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去体验、想像、创造, 在拼搭图画、欣赏图画的过程中, 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丰富了内心的情感体验, 个性得到了张扬, 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鲜活灵动的新课堂。

五、激发表现, 在成功中体验

作为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地给学生作出定性评价, 而应帮助他们寻找原因, 鼓励他们做好, 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 当有一些孩子的作业出现错误时, 我不是急于给他们一个“×”, 而是在辅导后允许他们自己订正, 再给他们一个“优”。这样, 学生通过订正, 既弥补了知识缺陷, 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体验到了克服困难的骄傲。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篇3

关键词:一年级新生;小学数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2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60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它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产生的。对刚入校门的小学生来说,如果他们对数学知识充满兴趣与好奇心,对学会数学充满自信心,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生一年级刚刚入校门进行正规学习,在他们身上还存在幼儿园的某些学习兴趣特点。其一,他们的好奇心都是很强,他们的兴趣往往受新鲜事物所吸引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是由学习活动的意义和结果产生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其二,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范围很大,但缺乏中心兴趣。新生开学入学后,受到教师、周围小朋友的影响,他们对一年级所开的各科课程都可能感兴趣,但是这些兴趣爱好里并没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其三,学习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幼儿的学习兴趣产生得快,消失得也快,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某一种事物的兴趣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逐渐达到稳定的状态。其四,学习兴趣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幼儿时期就算对感兴趣的事物,也常常采取观望的态度,表现为消极兴趣。随着入学后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学习中、生活中提出大量的“为什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甚至能够进行科学创新。

数学学科具有同其他学科相比显著不同的几个特性: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与刚入学学生心理特征之间的三对矛盾:数学知识高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矛盾,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与小学生对事物理解简单化直接化的矛盾,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与小学生接触生活知识狭窄的矛盾。

这样,就决定了数学教育的独特性:一方面,一年级数学教学仍具有幼儿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我们应该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他们能够理解的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数学教育。另一方面,一年级数学教育的内容具有系统性。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的编排以及方法的选用,都遵循着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原则和幼年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规律。这也体现了数学教育的科学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年数学教育教案安排上,应先易后难、环环相扣。

家庭都是第一所学校,父母都是第一任教师。有些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育方法选择不当,压抑了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如当孩子问家长一道数学题时,家长并没有慢慢启发、引导幼儿寻找解题思路,而是直接告诉孩子或是责怪孩子简单的题都不会。这样长期下去,他们不是养成懒惰的习惯、喜欢坐享其成,就是感到委屈,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忽视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理解能力,强加给幼儿超越年龄的知识,逼迫幼儿机械运算、超负荷练习,从而导致幼儿心理负担加重,望“数”生厌。相反,有些家长能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对孩子进行情景数学教育。因此,只要父母教育得当,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幼年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会有很好效果的。鉴于此,教师必须每一个学生家长经常沟通,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儿童学习发展规律,与家长一起,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由于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而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都对刚刚入学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还会常常发现这样的事,原本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位教师或者与某位教师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结果相关学科一落千丈甚至影响其他的学科;也有这样的情况,原本成绩并不优秀的学生,因为喜欢某位教师,积极主动学习这一科,结果成绩突飞猛进,甚至出类拔萃。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充分验证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培养幼年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很多时候特别在他们对数学并无特殊情感时,应该先让他们对授课教师产生兴趣,进而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亲近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智力水平是不同的,尤其在数学的学习中表现突出。要想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必须认清学生的智力差异,关照不同学生的个别需求,对他们进行不同水平的练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好多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他们无视学生所存在的天生的智力因素差异、性格差异和理解能力差异,对于好动的学生以强硬、责骂的方式命令其立刻安静下来学习数学,对于反应迟钝爱做错题的学生以批评甚至嘲笑的方式指出他们的错误。这样下去,好动的学生会在屡次的责难中渐渐形成破罐破摔的想法,形成抵触心理。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尊重并支持学生,按他们自身能力去学习数学,让他们能在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才能让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篇4

教学过程可以是:

(1)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的休息日,可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行反馈。

(2)教师提出问题:哪天父母同时休息?哪天飞飞和父亲同时休息?请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3)指导学生将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应的圆圈图中。

(4)引导学生根据父亲、母亲、飞飞的休息日集合图表示出“父母共同休息日”“母子共同休息日”“父子共同休息日”“全家共同休息日”,并交流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奥数辅导”的影响,教师容易把这类问题的解决归结为“最小公倍数的应用”,要求学生“套规则”。这样做要求偏高、难度偏大、内容 “单调”,不利于学生学习,不宜提倡,更不能作为考试要求。通常情况下,像教材上的处理,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做得了,少数学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利用教材提供的9月份的日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规律,这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当年9月份的日历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加框的4个数有如下规律:横向,12比11多1,19比18多1;纵向,18比11多7,19比12多7;对角,11+19=12+18=30。

请学生再换几组数进行观察,验证得出的规律。

时间与数学(二)教学目标

1、尝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研究的过程,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数学一年级第二册认识时间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1页例一及8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要认识的是要求学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读、会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会读、会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说教法学法】

1、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的心理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采用了愉快教学法,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同时还采用了动手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学会看时间。

2、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3、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设疑导入

1、利用学生熟悉的孙捂空给他们带来谜语,让学生猜出闹钟,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课件出示各种造型的钟表,并提问:小朋友你们也想设计出这么漂亮的钟表吗?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氛围。接着,我继续激励学生,要想设计更漂亮的、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设疑:,那么小朋友现在是几点了呢?面对课件上的钟面的时间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那么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刻度

(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

(3)讨论: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到刻度1上表示什么?分针走到刻度1上又表示什么?

(4)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什么?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

(5)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刻度1走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1时=60分

(6)学生把结果填在81页刻度图

(7)交流记忆法。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1格1格数,或5小格5小格地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格的新认识,新发现,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游戏:开火车。课件出现火车的画面,伴着火车声,火车声一停,老师提问,点名学生读出时间,指导学生用两种表示方法写时间。(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这一环节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与困惑 篇6

任一年级的数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要尽快适应新的工作,无怨无悔的做好工作。快两个月过去了,我在工作中有些反思与困惑:

一、我觉得做得较好的地方

1、通过这两个月的摸索,我发现数学教学可以不局限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例如:教学“第几”,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几个学生上来排队,全班同学来猜第5个小朋友是谁,然后让第5个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学们猜的是否一致。

2、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6的组成”时,学生不仅能总结出7种组成方法,还会把7种方法并成4种。

3、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通过对各种东西进行分类,发现可以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按材料分等。并能说出人按高矮来排队时,矮在前,高在后;体育课上,同学们按男女分,男生站一排,女生站一排;上厕所时男的上男厕,女的上女厕。学生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好处。

4、课前认真备课,认真准备教具,把一些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用学生喜欢的贴图或彩色棋演示出来,提高教学效率。

二、不足与困惑

1、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虽然学校教室里没有多媒体设备,但自己惰于制作课件,很少带学生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课。

2、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我感到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三、几点思考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迫不及待地就想说,可我总觉得这样听不清楚,不利于解决问题,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这样是否有损学生的积极性?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怕考试时被判成错),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篇7

一、 说 “情景引入”图

北师大版一年级课本每节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图文并茂, 新授内容往往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故事引出的. 一年级学生爱听故事,也爱看图讲故事,但是针对一幅图,如何合理地选择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培养学生从图例内容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口头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的能力,每节新授内容结束后,我就布置学生把图例中发现的数学信息再讲给家长听,家长听后根据效果在图例旁边作出星级评定并写上鼓励性的评语. 在家长的 积极配合下,我班的这份家庭作业成效显著.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一见情景图就很自然地去思考蕴含在其中的数学问题,原来会看图但不太会表达的同学有时竟然说得清清楚楚,原来上课不敢回答问题的同学变得敢回答问题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而这份家庭作业为每名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又一次锻炼.

二、说课堂趣事

一年级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大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而一年级的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怎么想就怎么说,一些说法往往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上“过生日”一课时,我让学生给爸爸、妈妈和自己分蛋糕,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有一名同学是这样说的,尽管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但是我还是要把大的分给爸爸,因为爸爸的肚子大,装得多,小的分给妈妈,因为妈妈正在减肥,不大不小的留给自己,因为我爱吃蛋糕. 像这样实话实说的事在一年级的课堂上会经常发生,所以我建议学生把数学课上发生的自己认为有趣的事说给家长听,并把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讲给家长听,因为有趣事,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因为说的是数学课上的趣事,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巩固了当天的学习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课堂所学

一年级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多,但是毕竟孩子的年龄小,个体差异大,有部分同学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一节课下来本来要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再加上我校长期以来一直是大班额(六十多人)教学,课堂上兼顾每一名学生是很难做到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也为了督促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我要求学生回家把今天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开始,学生不知道怎么说,我就给他们规定了这样的格式:今天数学课上我学习了; 我学的最棒的是知识我还不太懂,需要妈妈再讲一下.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及时查漏补缺, 另一方面,有些学习内容除了课堂上掌握外,还必须在课外强化训练,才能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 例如,在第五单元“位置”的学习中 ,孩子们对上下左右的相对性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就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用“什么在什么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句式说说家中物品的摆放;回家和家长做站位游戏,一边站一边说. 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通过“玩”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通过“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家长更好地、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督促孩子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四、说“所见所闻”

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是大多数数学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但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会写的字较少,“写数学日记”可能很困难,于是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给学生布置说的数学日记. 例如,开学一个月后,我想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有了些认识,我让学生回家给家长说说自己对数学课的看法;又如,在学习了“分类”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玩具,把它们进行分类,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因为要把说的记录下来,家长和孩子群策群力,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磁带,让孩子把日记“写”在磁带里;有的家长则是和孩子共同完成,孩子会写的字孩子写,孩子不会写的字家长写;也有的是孩子说,家长记录. 这样的数学日记,除了我布置的内容之外,有的学生还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也记了下来,例如有超市购物的新发现、市场买菜的所见所闻,等等. 一年级下来,学生大概能完成6~10篇数学日记,家长从这份作业中看到了孩子的成长经历,感受到了与孩子共同学习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教学效果的探索 篇8

关键词:心理特点;数学教学;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我担任小学三四年级的数学老师,对于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总觉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个学期,我成为事实上的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老师,一年的教学让我有所悟、有所思。

一、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一)心理特点

1.一年级的学生受幼儿园教育的影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影响,表现出任性、随便的特点。如:在课堂上,其他学生在发言,他还举手喊老师要求发言,缺少认真聆听别人的耐心和习惯。

2.他们直观性较强,喜爱游戏,善于模仿。

3.他们有很强的新鲜感,但缺乏持久性,如:刚刚纠正的一个动作,过一会儿就忘记了。

4.他们充满着对一年级的乐观期待,如:背书包、写作业、考一个好成绩等,但对一年級会遇到的困难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认识和注意特点

1.因为他们还处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过渡期,所以他们认识的特点依然以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为主。但我们需要培养他们的是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这也只是一个培养的长期目标,不能立竿见影。

2.一年级的学生在注意上,存在的特点有:注意范围狭窄,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注意不稳定,易受干扰等。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我从失败中找问题,从问题中找方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逐步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好的效果。

(一)平稳过渡法

开始总把他们当小学生,用三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给他们传授知识,结果很不理想,他们的眼神中出现了无奈。经过总结,我明白要让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幼儿园老师的方法平稳过渡。于时,上课时我会说:“一二三。”学生说:“坐好了。”当学生不顾别人说自己时,我会在提问前,集体问学生:“别人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等。

(二)重复强化法

开始几节课我的讲课速度很慢,但学生还是意识不到。后来才发现,我所谓的慢,还是建立在三四年级学生的基础上。所以,我尽快调整。用耐心对待他们,在重复的过程中让他们形成学习的习惯、写字的习惯、动脑筋的习惯等。

(三)快乐学习法

一年级的学生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往往起不到效果,相反还会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产生厌学心理。在教学中我给每个学生十朵红花,学生答对问题,表现好,就奖一朵;相反扣一朵,这样的激励措施看起来简单,却达到了好的成效。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成绩也提高了,我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会到了一年级老师少有的“童真”。

参考文献:

一年级数学教学半期反思与措施 篇9

余道景

本次的期中考试成绩还是不错的,学生能从多个方面灵活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口算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但对空间观念的题目(左右)还是感觉较抽象,这也是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中考卷上第七题(看图写算式)失分还是较大的,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理解图意,把两幅有联系的图,分开来填写,以至失分;对于第八题(解决问题),一年级学生对于审题、分析题目还有待加强,特别是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有时找不到对应的量,有时列成加法。基于以上情况,自己在下半学期的改进措施:

一、把握课堂,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把握,学习效率自然低下。我们的数学学习内容是较抽象、枯燥、无味的,而一年级学生存在着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注定着他们不可能在40分钟都能集中精神上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可以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电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

二、加强学生审题能力与方法的指导

1、加强题目重点词、量的理解。如针对“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有时找不到对应的量”,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用圆圈圈出,然后再让他们对应地找出具体的数量,并且把数字标出,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找不到对应的量。

2、加强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针对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有时列成加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已知量用图形表示出来,并标出所要求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图来解决问题。

三、加强后进生的辅导

下半学期将继续通过家校联系与家长共同督促学生。对于后进生我主要采取一帮一的方式来辅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来激发他们乐于完成作业的兴趣;给他们作业优先批改的机会,及时表扬他们的微小进步,鼓励他们积极动脑,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篇10

在速度这个概念教学上,由于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此重点应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和走过的路程。教学时,先出示几个不同单位时间行的路程,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对速度的理解。通过学生互相补充,然后总结出速度不但可以代表1小时走多远,还可以代表1分钟、1秒钟、1天、1个月、一年等走到路程。然后自己看书知道速度的另一种简单写法。

下面的教学非常顺利。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做,找找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是那个数量。求什么,怎么求。你发现了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就得出了:速度×时间=路程。再让学生改编例题,转化成就速度和时间的应用题,并解答。绝大多数学生会做改编后的题目,并能得出:速度= 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习惯;问题

数学教学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更加重视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并重点强调了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重要性,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其性格、智力等素质能力还未开发与发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不仅会使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数学知识得到促进与提升,还有助于小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使小学生向着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思想的方向迈进。

一、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近况与问题

1.数学学习近况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全面实施,但是由于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其心智、能力表现都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启蒙与开发,因此,一年级的小学生在目前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是很热衷,并且还存在非常多的不良学习习惯,影响了小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数学能力的发展。其不良学习习惯具体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容易被外界因素吸引或者干扰其他学生学习;在数学习题书写时字迹潦草,不仅存在错别字,还总是写错或漏写,使人不了解也看不懂他在写什么;不懂得审题或审题不认真、马虎,常常计算出错;太过依赖他人,经常抄写他人作业;上课小动作不断、爱玩游戏等,这些不良习惯,都制约着小学生个人的良好发展,因此,改正小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是目前教育事业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2.影响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问题

(1)心智不成熟

一年级小学生在心智方面的不成熟是小学生儿童时期所存在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而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影响,才导致小学生不能以成熟的态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干扰,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思维转移的情况,这种内在因素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培养的主要问题。

(2)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小学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过程中的引导者,数学是一门由运算组成的学科,其主要依靠的能力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现今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往往只是采取以讲授的方式为小学生解答难题,却很少运用引导的方式使小学生独立找出答案,这种现象极不利于小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才会出现不会审题、经常抄袭他人作业、太过依赖他人的情况。

二、培养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主要措施

1.教师应树立良好榜样,从而正确引导

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在其能力的表现中,模仿能力是一种表现极为突出的能力,而教师是与小学生接触非常密切的人,因此,教师在日常对小学生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小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老师榜样形象的树立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激发小学生模仿与学习的兴趣,加强对小学生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2.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

创新教学方式,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具有多样化与新颖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讲授十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采用色彩比较艳丽的辅助教学工具,对小学生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数学演练,同时,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被新颖、颜色艳丽、可爱的教学辅助工具所吸引,实现高度的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小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

综上所述,通过对当前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近况与问题分析,我们了解到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与习惯的重要性。明确对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强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对小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成果与教学质量,还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在未来的长远发展,为我国的人才之需提供强大的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彭著宇,邱其容.培养学好数学的七个习惯[J].今日教育, 2015(10).

[2]陈敏.孩子,让我伴你成长[J].好家长,2015(28).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篇1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善于倾听”的技能。倾听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一种学习方式, 学生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我特别关注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一、榜样感染

一位老师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提问:“同学们, 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 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学生纷纷回答:“黑板的面是长方形。”“墙壁上插座的面是正方形。”……老师听了频频点头微笑。学生热情高涨:“教室里的电视柜是长方形。”“我的文具盒是长方形的。”此时, 老师一边虚应其事, 一边准备播放课件, 随意应付着:“大家说得非常好, 真棒!下面请看大屏幕, 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又说开了:“我看到了一个花池。”“我看到一个小男孩在浇花。”老师敷衍着:“嗯, 好, 还有谁来?”这位老师, 为了使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不出现故障, 闻而不思。他好似在倾听学生的发言, 面对学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错误 (如电视柜是长方形的, 文具盒是长方形的) 竟毫无反应, 以至于学生看到一个花池、一个男孩时竟煞有介事地作“嗯、哦、好”等空洞的鼓励。所以,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责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 因为老师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 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日本著名的教育学者佐藤学说:“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 教师首先要懂得倾听学生, 除此之外, 别无他法。”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倾听, 自己一定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当好学生的榜样。如果学生的话还没说完, 我决不抢口强说;如果学生的话没听清楚, 我决不提前发表见解。我会倾听孩子的奇思妙想, 倾听他们的离经叛道;我会倾听孩子的欢笑, 倾听他们的烦恼……倾听时, 我会始终以微笑的目光注视对方, 听清学生表达的每一字每一句, 以合适的方式给予倾诉者必要的反馈, 做一个积极的“听话者”。在老师潜移默化的感染下, 学生渐渐克服了听课浮躁的现象。

二、语言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各环节中运用语言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课堂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听课表现, 我时常以激励性的语言, 调动学生的倾听热情。看到有人思想开小差了, 我会说:“我们比比谁听得最认真!”看到听课特别认真的就说:“瞧!×××听课可专心了。”每当这时, 被表扬的同学腰板挺得更直了, 其他学生会纷纷仿效。如果有学生听别人回答时不耐烦了, 我会提醒:“别人回答问题时, 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会说:“认真听!”这样几次下来, 小组合作时有些表现好的学生会督促同伴:“别开小差, 认真听!”我就会及时表扬:“×××不仅自己听得认真, 还能帮助别人呢!”一部分同学就不好意思开小差了。这样, 一次次的语言激励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 建立了自信, 并以点带面, 使学生在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中学会了倾听, 养成了倾听的习惯。

三、方法传递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有这样一道题:一个书包65元, 小明买一个书包全部付10元人民币, 他至少付几张10元?我刚读完题目, A学生就脱口而出:“付6张10元和一张5元。”他满脸自信。B学生说:“不对, 付6张10元, 老师没有问几张5元。”C学生说:“应该是7张10元。”C同学话音刚落, A同学和B同学显得有点困惑不解。我们能说A同学和B同学没有听吗?其实, 他们听了, 只不过他们听的方法有问题。A同学只听到要付钱, 没有听到如何付钱。B同学把“全部”两字遗漏了。等C同学说出解题思路后, A同学和B同学才恍然大悟。我因势利导:“听讲一定要专心致志, 要听清楚老师或同学的每一字每一句, 不能有遗漏, 不要急于发表见解。”接下来的一道对比题, 同学们听题时显得专心多了, 解题过程就比较令人满意了。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学生不会倾听。

所以, 我们应根据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势利导, 传递一些具体可行的听讲方法, 提出一些细化的倾听要求。日常教学中我会要求学生听讲时要做到坐姿端正、善于等待;不要想与听讲内容无关的事情;听讲时不随便插嘴;听讲完毕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我时常教导学生听讲要做到专心、细心、耐心、虚心、诚心。

四、思想引导

要使学生及早养成倾听的习惯, 我们还应该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倾听的意义, 明确倾听的好处。

比如, 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这样问学生:“当你说话的时候, 别人心不在焉, 你感觉怎样?”学生会说:“我会生气。”“我会难过。”此时, 我就说:“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 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你尊重了别人, 将来别人才会尊重你。”每当学生开小差时, 我会点名问:“刚才老师讲了什么?”或者问:“刚才×××同学说的, 你有什么可补充的吗?”面对学生的哑口无言, 我会严肃批评, 使其认识不认真听讲的后果, 然后因势利导, 让学生从思想上感悟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篇13

教学分析与建议: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以生动的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引入前、后的概念,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学生熟悉的公共汽车运行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并用前后描述乘客上下车规则、车中乘客位置以及各站点位置情况等,通过对多种事物、多个事物位置情况的观察、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前、后位置的相对性。最后,在“身边的数学”栏目,结合教室中同学座位,引导学生描述“平面上”某个人的位置,渗透“坐标”的知识。

二、教学建议

◆看图讲故事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根据图意讲故事,认识前、后。再通过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做好一件事情要有毅力、有耐心,要坚持到底。

◆看图说话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鼓励学生发现图中蕴涵的有关前后位置的数学信息(如车上乘客的位置、上下车乘客的位置以及汽车运行的站点位置等)。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

◆ 练一练

◆ 第l题,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再回答书上的两个问题。

第2题,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发现不同的位置关系。既可以用左右描述两组的位置,也可以用前后、左右描述每个运动员的位置。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观察后发现的位置关系。

◆身边的数学

《认识时间》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4

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表示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等不容易弄清楚,尤其是对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而不是常用的十进制感到不习惯,所以我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上课一开始利用作息时间表引入,让学生从表中找出学过的时间,从而复习看整时与半时的时间,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授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认识钟面(有可以拨动时针分针的钟面配合教学),并通过观察、研究、对口令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钟面上各个数表示几分,为学习时间几时几分的教学,扫除了碍障。接着,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通过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的过程,让学生得出一时等于六十分,通过本节课的重点,紧接着,我用课件出示上课时间9:40的钟面,让学生读时间,并请读对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如何看几时几分的时间,学生更是兴致盎然,学习兴致更浓了。

此时,又出现2:05的钟面,让学生用刚才新学的的方法读时间,再用课件同时出现9:40和2:05的钟面,教孩子们用电子的表达方式,表示这个时间,重点讲解五分是不满十分,要用零在冒号后第一位占一个位置,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最后通过“芳芳的作息时间”读写时间,并设计“帮小动物找家”、计算一节课是四十分钟还要过几分钟是一小时等几个活动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篇15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量分析,常用题型

一年级的学生处在智力和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 对于抽象的东西, 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即使简单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做对。有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碰到学过的还能熟练地做出来, 但只要稍微变化一点点, 他们就会束手无策, 容易出现不敢答、胡乱答的现象。所以, 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反复强调、深入浅出、抓住要点, 学生还是能慢慢接受且解答无误的。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老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

1. 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常言说, 习惯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能养成自己读题、找问题的习惯, 就不怕学不会如何去解决问题。一年级的问题都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 再到文字应用。做这类题时, 要教会学生看图、读题, 弄懂题目传达的意思, 让学生学会列算式解答。刚开始他们会有点不适应, 但经过老师一段时间的反复讲解、刻苦操练, 学生会发现其实一点也不难。解题的首要工作就是理解题意, 读懂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已经做出了一半。因此, 审题必须认真, 绝不能敷衍了事。

2. 要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和熟悉常用题型的思路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里会碰到迷惑我们的数据 (对我们解决问题无用的数据) , 只有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才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 通过计算算出答案。所以笔者觉得要特别重视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分析工作。举个例子, 农场里养了13只小鸡和15只小鸭, 卖掉5只小鸭。现在农场里还有多少只小鸭?这里问的是现在农场里还有多少只小鸭, 那么题中的已知13只小鸡就是无关数据, 可以不看。剩下的已知数量是原来的15只小鸭, 还有卖掉的5只小鸭, 因为原来的15只小鸭卖掉了5只后, 比原来就少了5只, 所以要用减法去计算。列算式:15-5=10 (只) 。答:现在农场里还有10只小鸭。一年级的问题是最基础的, 下面笔者着重介绍一些常用题型的解决方法, 可以帮学生在解决问题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要解决的问题中有“一共”或者“一起”这些字眼, 都用加法计算, 但是要提醒学生看清楚问题问的具体是哪些“一共”或者“一起”多少个, 因为有些数据对解决问题无帮助。例如, 王奶奶家养了11只小鸡、7只小鸭和6只小狗。王奶奶家养的小鸭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只?读题后发现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里有“一共”, 可以确定使用加法计算, 然后认清是问小鸭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只, 那么题目中的已知11只小鸡是可以忽略的, 对我们解决问题完全无帮助, 剩下的已知数量就只有7只小鸭和6只小狗了, 正好是解决问题要用到的, 所以应该这样列算式:7+6=13 (只) 。答:王奶奶家养的小鸭和小狗一共有13只。

在遇到问题求哪个比哪个多几个, 哪个比哪个少几个时, 用减法计算。找到这两样在题目中的已知数量, 用大数减掉小数, 列好算式计算出结果即可。例如, 学校里有17个足球, 9个篮球, 足球比篮球少几个?很明显要用减法, 可以列算式:17-9=8 (个) 。答:足球比篮球少8个。再如, 白兔拔了3个萝卜, 灰兔拔了15个萝卜, 灰兔比白兔多拔多少个萝卜?15-3=12 (个) 。答:灰兔比白兔多拔12个萝卜。

若读完题后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是还剩多少或者还有多少, 一般都是用减法计算。例如, 原来有15个鸡蛋, 小红吃了9个, 还剩下多少个鸡蛋?15-9=6 (个) 。答:还剩下6个鸡蛋。再如, 盒子里有12支铅笔, 小明拿走了7支, 现在盒子里还有多少支铅笔?12-7=5 (支) 。答:现在盒子里还有5支铅笔。

如果题目里有“上车下车”“飞来飞走”这样的字眼, 记住列算式时“上车”“飞来”就用加法, “下车”“飞走”用减法。例如, 公交车上原来有13人, 后来有5人上车, 又有9人下车。现在公交车上有多少人?13+5-9=9 (人) 。答:现在公交车上有9人。再如, 树上原来有9只小鸟, 飞来6只, 又飞走7只。现在树上有多少只小鸟?9+6-7=8 (只) 。答:现在树上有8只小鸟。

3. 培养学生时常检查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普遍马虎, 经常会看错题目、算错答案、忘记作答, 所以老师平常要多叮嘱他们列好算式, 算好答案以后再认真检查一遍, 然后才可以作答。在作答的时候, 笔者会这样跟学生说, 要解决的问题照样子抄写, 但里面的“几”或者“多少”要改成所求问题的答案, 最后把问号改成句号, 才算大功告成。

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探索 篇16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教学探索

目前,对于不少执教一年级数学的教师,由于教材知识点相对较少,往往一节课只用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讲解,但是在批改学生作业上却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小学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作业中经常出现课堂上讲解过的错误。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作业正确率相对不高的问题,笔者结合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实践,从提前认字,读懂题意;指导题解;关注细节,培养习惯等多个角度探索其教学方法,以期促进一年级小学生数学作业正确率的提高。

一、提前认字,读懂题意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因为刚刚才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其自身学习的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语文上,有些学生可能认识了不少常用的汉字,不过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基础。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中,很多习题即使学生能够解答出来,但是,因为学生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往往会出现解答错误的情况。对此,教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指导时,首先就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即了解题目的具体要求,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不会在面对作业时无法着手解答,更加不会胡乱猜测题意了。那么,如何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正确掌握题意呢?为此,教师需要总结题目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比如,“最长、最短、最多、最少、总共有、数一数”等,并制成相应的生词卡片,通过课堂内早自习等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认读。借助于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更有助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准确掌握题意,进而提高自己作业的正确率。

二、形式多样,指导解题

小学一年级学生一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数学思维训练,对于家庭作业的各种题型,往往都是第一次遇到。因此,不少小学生就算理解了题意,但是如果没有教师指导的话,学生只能借助于自己没有系统化的认知来解答问题,而题目形式的多样化将会混乱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造成一些学生错误解题。对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指导时,还需要传授一些数学的解题方法。同时,不少教育学者赞同“小孩子天性”好动的观点。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游戏是他们的天性,也与好动的特点相符合。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启发学生的兴趣与心智,利用做游戏的方式来满足小学一年间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需求,促使其注意力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具体来说,在指导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枯燥、单调的作业内容游戏化,利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而有效提升其数学成绩。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材中,会出现“在()里写出小于9大于4的数”之类的问题。对此,在指导该类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不出示题目,而是与班级学生进行一个数字游戏。首先,教师准备好0~10的数字卡片,然后鼓励学生主动到讲台参与该游戏,在11个学生拿到相应的数字卡片后,教师指导其在讲台前站成一排。然后教师提问,请小于9的学生蹲下,然后再请大于4的学生蹲下,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小于9大于4的数是哪些了。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一方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细节,培养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如果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为健全人格的构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将对其一生的长远发展起到深远影响。而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小学生的细节,注重其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比如,在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进行评价的环节中,应当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笔者在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作业质量进行评价时,一般给学生评两个成绩,一个是常用的百分制,另外就是奖励学生小红花。百分制主要是对学生对错进行评价,而小红花则是用来奖励作业整洁、端正的小学生。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小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小红花,往往会在作业质量上狠下工夫,这有助于减少写字潦草的情况。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对一年级小学生数学细节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进而提升其数学作业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课堂上数学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更要对作业指导的方式进行优化。本文结合小学一年级数学的作业的教学实践,从提前认字,读懂题意;形式多样,指导题解;关注细节,培养习惯等多个角度探索其教学方法。总而言之,在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进行指导中,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天性,关注其学习兴趣的提高,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培养,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李苏宁.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14).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篇17

教学分析与建议:

一、教材分析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P88),情境选取了学生都比较熟悉的儿子和妈妈比年龄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教学时,首要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信息,提出有关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计算,另外要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利用资源提问题。

二、教学建议

88至89页

提问题,并解答

1.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画面中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列式解答问题,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了解“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叙述形式。(注:也可以同时说出两种叙述方式,再解答。)

试一试

先让学生根据情景图讲故事,再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练一练

第1题,学生做完后,教师组织讨论,说一说“这道题还可以怎样问”。

第2题,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注意同学间的交流。

身边的数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篇18

教学分析与建议: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拼摆积木来呈现,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想到“先从10里去5后再加2”的方法(也就是“破十减”的方法)。在本节课出现了原来教材中的“带扩线”的情景图题(即图画应用题),这种带扩线的情景图实际上是把具体情景进行了一定的概括,抽象为直接和运算有关系的情景。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先让学生弄清题意,再列式计算。要重视学生计算方法的交流,由于在上一节刚学习了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放开一些,一方面让学生继续学习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同上节课一样,在交流算法时,如果没出现“破十法”的方法,教师可做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

二、教学建议

◆摆一摆算一算

1.先操作,结合操作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教材中给出的“破十减”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探讨。

2.“想一想”中的12-6,要求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边摆边计算。

◆算一算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自己试着计算12-3=□,然后交流算法。

◆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式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举例 篇19

一、学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 可设计如下题目进行训练

第 (1) 题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会做, 由○-1=2可得出○=3, 再根据□+○=5可得出□=2。

第 (2) 题思维较好的学生能够做出来, 根据△+□+○=9和△+○=5可得□=4, 由○-2=2可得○=4, 再由△+○=5可进一步得出△=1。

二、学完2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 可设计“填数游戏”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1) 使每条线上的数字和为11。 (2) 使每条线上的数字和为15。

(3) 把1~8八个数字填入圆圈 (右图) , 使每条线上的四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相等。

第 (1) 、 (2) 两题要简单一些, 一般学生都会做, 根据一条线上的三个数, 只要知道两个数就可以把第三个数填出来的规律, 学生很容易做出来。先从已经知道两个数的那条线上着手, 一步一步地就能把圆圈里的数全部填出来。

第 (3) 题要复杂一些, 没有填一个数字, 但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做出来, 他们会想到1~8这八数的数字之和是36, 把它分在两条线上, 那么每条线上的四个数的和是18, 每两个圆圈之和是9, 有这几种可能:1和8, 2和7, 3和6, 4和5。从而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 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学完20以内数的组成后, 可设计“找规律填数”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1) 1、3、5、7、__、___、____、____。

(2) 2、4、6、8、__、__、__、__。

(3) 14、9、15、9、__、__、__、__。

(4) 2、16、3、17、__、__、__、__。

第 (1) 、 (2) 两题智力一般的学生会做, 根据前四个数的排列规律, 不难发现后面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多2, 所以 (1) 、 (2) 两题的答案是:

(1) 1、3、5、7、9、11、13、15是一个奇数列。

(2) 2、4、6、8、10、12、14、16是一个偶数列。

第 (3) 、 (4) 两题思维能力好的学生会做, 这两题的排列规律是以两个数为一组。第 (3) 题每组第2个数不变, 每组第一个数比后面一组第一个数多1, 所以后面四个数的排列是:16、9、17、9。第 (4) 题是每组两个数都在变化, 后面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多1, 所以后面四个数的排列是:4、18、5、19。

通过这样的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数的组成及排列顺序, 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开发了他们的思维, 起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作用。

四、学完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后, 设计这样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把1~9的九个数字填在下面的方框里, 数字不许重复: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篇20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创设情境 动手尝试 应用方法 引导发问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智力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打好基础非常重要。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思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实践探索,设计更加新颖、更加贴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如何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动手操作、技能知识等融入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思维,享受快乐,是实现当代数学教学价值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将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数学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形式,强调的是师生双向的情感交流,其过程既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就是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贯通教学内容。体验式教学过程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个人劳动与集体协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教学规律与知识。因此,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主动克服困难,奋发进取。

二、体验式教学对一年级小学生的适用性

一年级小学生知识经验不足,身心发育不健全,认知水平较低。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目的性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常常导致观察不够精确,观察结果不够全面、完整和深刻。一年级小学生记忆力正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高速发展,形象记忆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注意力的自觉性和程度还不够高,易分散,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一般说来,7-10岁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20分钟。因此,一年级小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上转移视线,或者心不在焉。

一年级小学生缺乏空间透视能力,不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比例关系,想象比较接近于现实,并且以再造想象为主,真正由自己创造加工的不多。

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发展会经历重大的转折。一年级小学生所获取的概念大部分是直接感知得到的,比较具体直接,虽然其思维已经有了一些抽象的部分,但是对于事物概念中较为本质的东西还难以探索出来。其思维主要带有直观具体性和外部片面性的特点,推理则依靠由知觉得到的直观形象,结论也非基于逻辑论证,而是将判断与感知得到的知识直接对比。

从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

三、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的种类有很多种,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实践运用情境等。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这些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参与动机,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开展探索性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位置”一课时,整堂课采用“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模式进行。我把教室模拟成一片大森林,每个学生都是森林中的一种小动物,然后给每个小动物发放自己家的位置信息,如第几排的第几列,让小动物们按照自己拿到的位置信息去寻找自己的家,最后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的家,我就给他一些小奖励。当小动物们找到自己的家时,我会接着问他们前后左右的邻居分别是什么小动物,隔几位又是哪个小动物的家。然后我还会指定一个小动物,让大家说出以他为中心,隔几位分别是哪些小动物的家。整个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昂。通过参与有趣味的游戏,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动手尝试,使学生学会思考

一般的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受,而体验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全方位的感知能力。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问题,使学生通过观察、演示、讨论等方式自主感知知识,并通过模仿实践再进行验证、补充、巩固。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我提前准备了水果、小木棒、纽扣等道具,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下发一定数量的道具。接着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道具算出“9+5”等于几,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说出算法。在小组汇报时,其他学生要仔细倾听,然后各组之间展开交流,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多种算法。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加强知识巩固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只有在实际中运用才能获得直观体验,才更加牢固。例如在“有多重”一课中,我把教室模拟成市场,并准备了一些不同的物品,如牙签、棉花、作业本、黄豆、花生、一分硬币、两分硬币、瓜果蔬菜等,让学生比较重量。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逐渐建立起重量的概念,强化了对重量的认知。课程结束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陪妈妈买一次菜,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称重方法应用到真实生活中去。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较好地达成了体验式教学的目标。

(四)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

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提出来。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耐心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最后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例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钟表表盘及指针,接着让学生主动提出关于钟表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为什么指针长短不一样呢?”“为什么指针走的快慢不一样呢?”“表盘上的数字代表什么呢?”等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以先鼓励学生自己大胆猜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并交流探讨。这样,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轻松热闹,学生们积极思考,交流互动,很好地掌握了知识。

四、结论

上一篇:关于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下一篇:年度廉政谈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