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精选8篇)

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1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这样就使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因此我确立了小课题----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相关背景从多种渠道中加以发掘,凸现出该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揭示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和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赋予个人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稳定的学习态度。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3、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

4、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5、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数学走进他们的生活,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走进生活、大胆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探究的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产生数学问题,并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十分重视让学生归纳已有生活经验,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学生平时常见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再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做一下如“150÷44”一类的除法式题,当学生除不尽时,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数学问题自然产生,再学习“商的近似值”知识,适时地满足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

2、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新知识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必须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从而探索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真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摸摸、拼拼、涂涂、量量,在“生活化”的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

3、走进生活,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2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就必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开展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拓宽数学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和行为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水平。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时,我就让他们回家观察妈妈平时是怎样做的,这样既容易学会知识又增长了他们的生活的经验。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的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

在研究的初级阶段,我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课题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

首先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日时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其次联系“生活画面”,揭示规律

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若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如我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法”时,创设生活场面,每个学生拿出两个八分之八的圆,先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圆涂色(涂成不同的几份),然后把两个圆重叠,看一下两个圆的涂色部分加起来是多少?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再次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演练

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习得。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将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中的情节表演出来,并口头编应用题,解答„„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最后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会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生活数学的天地中求新、求美。

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2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调动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 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习心得等。

2. 挖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 通过对这些学习资源的收集或利用, 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进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 的探索欲望

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主要是通过师生合作与互动, 共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 并把二者统一于一定的 富有生活 气息的情 境之中, 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 题。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中把握数学知 识与实际 生活的内 在联系 , 在运用数学方法使实际问题一一破解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新教材中的许多章节,都力求从学 生熟悉的 数学实例 出发 ,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从而激发 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 动机。

比如,在讲到“从不同方向看物体”时,以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 突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还有通过欣 赏生活中 物体的三 视图图片,如房屋结构的平面图等,让学生感受三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

三、丰富课堂,让数学课堂生 活化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的能力。因 此 , 在教学中, 笔者常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对生活实 际情况进 行调查与 统计 , 并让他们用不同颜色的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 积木要放在同一 桌面上才 能看出谁 搭得高, 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 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由此可见,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总之, 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 这块“土壤 ”。一方面让 学生在生 活情境中 体验数学 问题 , 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 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如何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篇3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有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生活意识。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景是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数学教学活动应当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这样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资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如,在教学 “单价×数量=总价”时,可出示学生熟知的日常超市购物情景,然后出示问题:“干脆面每袋5角,李明同学买3袋要付多少钱?”买方便面对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大家都愿意列式回答。买完几种物品之后,出示超市里物品上的标签,问这表示什么意思?用数学术语怎样说?这样,学生就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激活了原有的经验,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产生了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

三、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课堂生活化的拓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利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从而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个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又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它们,可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观察在我们生中哪些地方有这些图形。通过观察、回忆已有经验,多数学生发现:书面儿、课桌面儿、黑板面儿、门、玻璃、街道的牌匾、站牌的形状等都是长方形;地板砖、磁盘、过年贴的福字等都是正方形;楼梯扶手、篱笆格子、玻璃的影子、编织图形和家具上的某些图案等都是平行四边形。再如引导学生理解“单价”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什么是“单价”,如有的学生说:“每把小刀5角,每套衣服200元,每双鞋65元…… 都是单价。”还可以让学生指出实际买东西时遇到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升华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设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到此目的。

如,学完“年月日”的知识后,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某一年的月历或年历;学完 “24时计时法”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个“周日活动安排表”,并计算出一天一共活动了多长时间,或为附近的商店、超市、邮局、小卖店、菜市场等部门设计营业时间,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诸如此类的案例数不胜数,都可以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使这种意识深入到心灵深出。

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4

案例主题背景:

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同学对大学的生活和自己的未来发展往往有很多非常美好的设想和憧憬。但经过一段大学生活之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使不少的同学对生活感到了迷茫,不知所措。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识,自我定位的关键时期,内心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矛盾冲突,时而热情高涨,时而情绪低落,时而信心满满,时而随头丧气,往往在自我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和误区,从而产生自卑、孤僻等等的心理困扰,因为作为大一新生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我们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交流、引导、管理等措施,尽快地帮助大一的新同学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方式。

案例1:

来自贫困农村家庭的小李,曾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然而,进入大学以后,他慢慢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让他受到全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扰。在与人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他总是觉得自己的家境比不上周围的同学,又没什么特长,学习的劲头也一直提不上来。所有的这些都使他感到了自卑、痛苦,常常自渐形秽,郁郁寡欢,不敢和别人交流,生怕一交流就会出洋相,也不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喜欢一个人整天对着电脑发呆。一年半的大学生活,他没有交到什么知心朋友,所有的心事也总喜欢憋在心里,而不愿与他人倾诉。

案例解决方案:

由于,同学们对大学生活的期望普遍比较高,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使不少的同学对生活感到了迷茫,不知所措,甚至过于放大自己的一些缺点或缺陷,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对于这类同学,他们常常会那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过分贬低自己,甚至还会臆造出自己有很多的缺点,将自己看成一无是处,对自己的发展失去了信心。所以,对于此类学生的话,我个人的做法是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做好自我调适: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进行自我调适,学会自我美化,学会“向下”对比,从而使自己重获信心,想象有人还不如我;其次,要学会“专长永远都比什么都会一点要强”的观念,要清晰认识到特长不在于多而是在于专,抛弃完美主义的思

想,我们不想很多方面都非常优秀,只要把自己的某项专长或特点发挥出来就行了;第三学会用多个渠道发掘自己的优点,比如说我们可以采取优点访察法,俗话说“旁观者清”,要善于向你身边的同学朋友询问“你觉得我有何特点或特点”,通过别人的眼睛,你肯定会发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其实我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从而不断获得更多的自信;最后,要学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客观冷静全面的分析自己,停止一些盲目,不合理的比较,不要过分担心自己不如别人,要学会审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培养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要清晰知道哪些方面具有可比性,同时也要学会善于与别人比较(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第二步做好自我发展的调适。首先,学会科学有效地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尽早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其次,做好及时学习、随时学习。特长不是天生的,优势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劣势也可以转变成为优势,随时学习,有目标地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主要学会思考、汲取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和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最后,要学会全面、系统地看待自己的成长,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失败就产生悲观的心态,也不要因一时的成功松懈了自己。

案例2:

当“填喂式”遇上“放养式”疑惑?对于小张来说,初进大学后最大的不适应就是教学方式的改变。高中时,老师都盯得很紧,不时地有这个测验那个考试,不想努力都难。但是进了大学,作业不常布置了,老师也很少主动来关心自己的学习。面对这么宽松的学习方式,小张有些手足无措,期末考试门门考试的成绩都亮起了红灯。

案例解决方案:

对于小张们来说,初进大学后最大的不适应就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很多同学可能以为不知道如何由“逼我学到我要学”这个阶段的转变。高中学习基本上是被动式的,绝大部分同学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师的课程安排来走的。大学则全然不同,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老师不再施加压力,平时的作业比较少,课程安排一般比较轻松,我们同学个人可支配的时间更加多了。所以如何学会自主学习,也是我们所有大学生需要修炼的一门课程。所以作为新生的班主任,我们经常建议和教会新生在确定所学课程后,为自己制订一个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确切的

学习目标,并坚持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平时有问题主动请教老师。此外,现在我们大学很多课程都是大班教学,而且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安排在阶梯教室里进行的,所以也建议我们的同学“抢占”前6排的座位,这样听课效率会高一些。

案例3:

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我们的培养计划不一致,我们该怎么办?新生小河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很有计划的人,可当他看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表之后,却发现学校的课程安排和专业培养方向和他想的不太一样。比如他认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操作应当尽早开始,可课程安排却要到大三大四,想先行一步吧又觉得缺少专业的指导,想跟着学校走又觉得太晚了,该怎么办?

案例解决方案:

新生刚入学的一月是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一阶段我们一定要清晰、明确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专业培养目标是什么?我们四年的大学课程应该怎样安排?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入学的第一、二年,学院都会先安排公共必修课程,专业课稍微会安排得靠后一点。大学的课程安排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育人目标来制定的,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如果我们同学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不妨可以建议他们先向师兄师姐们要一张课程表,看看感兴趣的课程是不是和自己的上课时间安排冲突,如果不冲突的话就可以去旁听。

案例4:

可支配的时间多,却不知道怎么安排?有些同学习惯了高中时每天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上到大学,时间一下子宽裕很多,反而觉得不知所措,每天上完课之后如何处理大段的空余时间成了他们最头痛的问题。

案例解决方案:

大学学习的课程多,课时少,每天的上课密度也不一样,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天仅有1、2节课的情况。大量的空余时间也决定了自主学习是大学里主要的学习方式。所以同学们在大一的时候,就要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想从事什么职业、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根据学院的专业培养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可以参照与自己的理想相近院校的课程安排或者是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一下企业对于我们这 3

个专业的学生有哪些专业技能要求和能力要求,看看除了本校的原有课程安排外,还需要补充哪些课程,学习哪些方面的能力。

案例5:

“同在屋檐下的烦恼”,对那些从未住过宿舍的同学来说,处理好和舍友之间的关系也算一个不小挑战。毕竟,时下有许多同学没有兄弟姐妹,很难体会到突然间多了好几个朝夕相处的“兄弟”或“姐妹”的感觉。

案例解决方案:

在一个宿舍生活,主动最重要。比如打水的时候主动代别人打;一个宿舍的同学来得有早有晚,早来的同学就把全宿舍的被子都抱到户外晒个遍,又把床铺铺好,这样刚下火车的同学一到学校就能上床休息。晚到的同学看到舍友大扫除,可以把弄脏的衣服抱到水房洗干净。许多同学都愿意为宿舍、为别人做点什么,关键是谁先主动,谁先开好一个头。此外大家来自不同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宿舍里的不合拍本属正常,每个人在多些宽容的同时更要学会体谅、照顾别人。

案例6:

学习与工作,只能二选一?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小郭,大一新生,某班班长,某部门干部,某协会会员。和大部分的新生一样,小郭在大一的时候进入了多个部门工作,每一天的工作几乎都花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学期下来,课程落下很多,还补考了好几科了,他感觉很苦恼,他自述道:“辛辛苦苦工作一整年,一挂科回到解放前,一补考,奖学金甭想了,推优入党也成为了一种奢望„„辛苦工作一整年一无所获,换来只是身心的疲惫和触目惊心的成绩单,难道学习与工作我只能二选一?”

案例解决方案:

以上这个案例也是很多学生干部的通病:工作能力出色,学习成绩一般。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呢?我个人认为我们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明确目标。首先,要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大学,想在大学里获得什么。只有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树立目标,激发动力,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工作。第二,学习工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主要以学习为中心。学生干部

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生干部在主观心理上不能颠倒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要以做学生干部为压力和动力来促进自己抓好学习,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坚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习作风。因为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不仅体现在活动上带头,也应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第三,就是取舍有当的问题。我们参加活动无非想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在学习与工作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这时你就必须做以取舍,取舍的条件是哪一个对你的影响更大,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两者都兼做的话,肯定自己会很累,可能发生矛盾的心理,这样必然会影响心情,影响做事情的效率,造成两面都做不好的局面。这样一来,你就会怀疑自己参加活动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并极可能怀疑自己的能力,对信心会造成很大挫伤,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在“鱼”和“熊掌”之间寻找利益均衡点。第四,克服懒惰心理。很多同学一直说工作忙、活动多影响学习,这只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大学空闲的时间很多,很多同学由于懒惰在不知不觉中消磨掉这些时间。第五,提高效率,学会运用时间的艺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深有感触地说“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好帮手。”学生干部应做到学习的时候专心致志,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工作的时候雷厉风行,珍惜时间的价值,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从而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

案例解决过程心得体会与总结:

这几个案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很多大学生在初入大学的时候都会存在着种种不适应,无论是“好学生”,还是所谓的“问题学生”都需要我们及时的教育引导,因为这种不适应每个人都会存在,只是不适应的方面存在差异和适应期长短存在差异。因此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最多的辅导员,应该深入学生,及时引导他们尽早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生活,避免一些问题发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

1、教会学生如何适应

辅导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即将面对大学生活,会有哪些问题。比如,新的独立的生活,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地域文化,新的校园,新生作息时间,新生饮食习惯等等,如何能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这种困惑是我们辅导员 5

首先要思考并及时解决的,通过开班会教育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对一些问题教育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一些问题发生。

2、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学生们已经习惯了高中填鸭式的教育,到了大学这种开放式的教育,他们很难在第一时间适应,很多学生都会存在一种不知老师在讲什么,不知怎么学迷茫。作为辅导员的我们应该和专业老师在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除了宏观上告诉学生专业特色,专业前景外,更多的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学,应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此外,要有计划、有系统地阅读课外专业书,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学会撰写论文,甚至在高年级形成一定的研究方向,并学会社会实践技能,为职场生活做铺垫。此外,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要经常推荐学生看相应的书籍,然后拿出专门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本周都看什么书了,心得是什么。因为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作者面对面的交流,学会读书是自学的关键。

3、教会学生如何自我管理

学生们早已习惯了,高中上学的时候班主任管,回家父母管的方式。到了大学没人管了,一下就自由散漫起来了,上课迟到、早退的、睡觉的、看小说的、甚至逃课的比比皆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我觉的首先需要制度的约束,要用严格的管理作为基础,让学生“打好底”把学生的不良习惯扼杀在摇篮中。其次用思想教育中说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4、教会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

好的人生源于好的规划,在初入大学的时候,辅导员就应该引导学生第一时间做学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通过实现自己的学习计划的方法进行自我管理。有的新生到了大学,就认为大功告成,只求考试60分,有的人为了追求“中学失去的快乐″开始放纵自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学习不认真,一心沉迷于无聊的活动中。这些人到了高年级才醒悟过来,但悔之晚矣。由此看来,大学新生早立志,确立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学生在完成学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在对自己和环境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着制 6

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相应的指导、调试。这样他们的大学生活就有了目标,有了前行的动力。

5、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往

人际关系是困扰很多大学生的问题,良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时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交往中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如果一定要批评人,也应先表扬后批评或者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与人交谈时,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讲话,因为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这种对他人的尊重,无形中就会满足对方自尊心的需求,赢得对方的好感,加深彼此的感情。

此外我们还应告诉大学生把握交往的度。人际交往上的″度″是指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所需要把握的方向、深度、广度等。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交友一定要有原则,谁该深交,谁该浅交,谁该拒交,要做到心中有数。

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5

乐园中学

覃发良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一节好课就像一首动人的歌曲,教师和学生的每一项活动都是是这首歌曲的音符。教学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产生了低调。例如教学中没有创设好情景,学生思维不活跃,提不出问题;教学时教师设置的问题不恰当,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参与活动等;教学中音调和谐,师生十分愉快,高潮不断,例如学生思维活跃,问题百出,学生参与活动率高。教师通过课堂内和课后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及时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对于教学评价,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三种。教师要想方设法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不断推进教学。一般有以下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定位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判断对教材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准自己的坐标,确定自己新的起点。例如“这章内容你已经掌握,我们可以一起学习下一章了”,教师这种评价对学生是恨重要的。

二,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给学生指定发展方向。例如,”你思维严密,在数学方面很有潜力,希望你好好学数学,把数学成绩进一步提高”。又如”你虽然只做对一个题,看得出来这个题是你独立做出来的,我很高兴,希望你以后独立完成作业”。

三,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你的习题写得真好,一下子做对了三个,只错了一个,以后继续努力,好吗?”

四,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矫正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弄清自己发展中的错误,尽早走出误区。例如“对你现在研究的问题要暂时放一放,原因是研究价值不大,学习时间不允许。你现在最需要做的是 ……”

如何使小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篇6

瓦市小学中山校区

王小茹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究竟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呢?本文从“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及成因分析”,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及成功事例”,阐述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应注重的策略。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 【正文部分】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然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习效果甚微的现状。为什么老师们同样是忙忙碌碌,班级生源也差不多的一些学校,平行班之间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却不一样呢?这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老师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可以轻松接受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本人回顾了28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从中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及成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的解放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成为主体。由此可见“自主、合作、探究”是有效课堂的“载舟之水”科学地运用这一理念对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周围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看,存在误区较多,现归纳如下:

1、教学目标欠明确 文本理解不深入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教科书。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但是,一些教师匆匆忙忙地浏览一下课文,还没吃透文本,就拿着手中现成的教案进入课堂,这样,课堂教学是自然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2、授课形式花样多 面面俱到不扎实

一些教师,为追求“亮点”,大量搜集材料,看看这样,好,运用,看看那样不错,搬来。一堂课上,孩子们又是表演,又是采访,还要合作讨论等等,面面俱到。课堂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离开课本,远离文本,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花样多多。但心急

吃不了热豆腐。结果,一堂课下来,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却云里雾里,不求甚解,学不踏实。

3、过分依赖多媒体 挤走学生读思写

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它能把许多枯燥抽象的文章内容,以色彩斑斓的画面逼真的音响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学习欲望。但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势必会导致多种教学手段的不能运用。甚至会占去学生课堂中必须的读、写、思的时间。例如:一位老师在上三年级课文《卖木雕的少年》时,短短的一节课上,居然用大量的时间去放映十多张有关非洲的美丽风光及非洲木雕的各式图片。那学生就像是在看电影一样,静静地看着,还不时地发出“哇!哇!”的赞叹声。试想,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时间,还有多少时间留给孩子去读课文、去思考、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呢?更有意思的是在一次“校长展示课”上,前两堂课下来居然没有一位用到粉笔,直到第三节课时,上课的是一位40多岁的男校长,他不时的在讲台上找粉笔,嘴里反复地说“教师里居然没一支粉笔。”可见多媒体滥用的程度了。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读、听、看、思、写的过程,语文课上必须让学生踏实掌握字、词、句、篇等能力。可是,由于多媒体的滥用,美丽多姿的方块字没有办法浮现,汉字教学被弱化。

4、学习习惯没养成,上课难为听和讲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要让学生养成“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听讲的习惯”。可是,一些学生对老师缺少了尊敬,上课自由散漫,想说就随便说,连最起码的遵守纪律的约束都没有。往往是老师大声说课内的,学生趁机玩抽屉里的,或是学生安静想课外的。造成答非所问。

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浅见

增对以上一些现象,本人认为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钻研教材是前提 吃透文本是法宝

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时每一位教师有理由站在讲台前的前提,我们都知道,每每去听特级教师的课时,都会发现,他们会把整篇课文都装在脑子里,甚至连一个标点也不放过。进而会有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与学生对话,传达作者的情思,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他们的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我想,除了他们本身的功底外,很大一部分也就是得益于他们钻研文本。记得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的诵读、默读,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唉,大师还是这样,更何况我们一般的教师呢!更得要吃透文本!当然,钻研教材,吃透文本还要求我们去了解文章的作者,明白写作的意图,同时还要加以有效的课外延伸。并且针对本班学生情况设计合理 的教案。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我们也才敢进课堂,才能创建高效的充满活力的魅力课堂。

2、课堂氛围要愉悦 学习兴趣要激发

巴甫洛夫的研究表明:兴趣能增进并引起大脑皮层的积极态度,心情愉快的去学习,大脑皮层就会产生兴奋优势中心,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谁都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对你的课产生兴趣呢?暂且来看这么一个例子:一般的学校,一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

一、两次电影。去电影院之前,无论是大队辅导员还是班主任都会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在电影院里大声喧闹等等。但我们的孩子往往每次的表现都不一样。有时一场电影看下来是鸦雀无声,偶尔夹着不约而同的掌声或赞叹声,可有时则相反,整场电影下来听到的是孩子们的吵闹声,和看到的三五成群的进出卫生间,并且是陆陆续续的,似乎没有停止过。同样的纪律教育,同样的老师带班,结果却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就是电影内容对孩子的吸引力不同。孩子产生的兴趣不同。同样道理,要使学生对你的课产生兴趣,我们的老师应是一位出色的演员,也是一位富有才华的导演。用你的好心情,用你的微笑,用你那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来活跃课堂气氛。用你那工整的板书,广博深厚的知识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当上到有趣之时,你就是一位大孩子和学生一起哄堂大笑,当课堂出现不和谐音符时,你又是一位严厉的老师毅然掌控课堂。

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还有谁会不喜欢呢?

3、倾听习惯早培养 听有所思启思维

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倾听。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涯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才能启发思维,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大都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因此,我从接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告诉学生有关听的重要性。如:“不但自己会说,还会听别人说的孩子才是会学习、会思考的好孩子。”为了培养孩子们养成听的习惯,我从教拼音开始就要求学生之间互相“逮”。即每当请一个学生读拼音、生字、或课文时,就要求其余孩子认真“逮”。听听他(她)的平舌音、翘舌音读准了没,前鼻音、后鼻音分开了没,第二声、第三声区别开没。这样一来,孩子们听的劲头可大了,个个瞪大眼睛看书上,竖起耳朵听人家读,往往稍有一点不准就给逮住了。每当学生逮住一处时,我都会大加表扬:“你听得真认真。”“你真会听话,好样的!”“你逮住他(她)的缺点,帮他改正过来,我们谢谢你!”这样的好习惯一直延续下来,如今,孩子们都能做到听有所思,听有所悟。会对同学发言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汲取,而对发言中的不合理的地方及时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地启迪思维,迸发灵感,使问题的讨论不断地引向深入。现在,不管是上语文、数学,还是其他课程,孩子们上

课特别认真。经常会有科任老师跟我说:“你们班学生上课听力特别棒,发言特别积极。”

4、课堂时间合理用 课内作业保质量

短短的一节课一晃而过,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要求精讲,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还给学生去读、去思、去讨论、去写、去交流。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后的加班加点,加大作业量上。必须做到:花少的时间,取得好的成绩。比如,学生听写生字、新词,有的要求学生课后每个生字写一行,听写正确率达到96%,有的则要求学生每个生字写三个,听写正确率也能达到96%,甚至更高。显然,后者比前者效果好的多,他起码会有更多的课余时间自由安排,或体能上去了,或兴趣爱好发挥了。然而这一切,就需要老师上课“精讲”。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最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因此我抓住第一印象教生字:我在上识字课时,凡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都要把握“书空”这一关。即要求学生竖起食指,瞪大眼睛,盯着我拿着粉笔举得高高的手,跟着我把这个生字一笔一划板演在黑板上,然后在一些易混易错的笔画上用红色或黄色标出,并稍加点拨。我一直用这一方法教低段生字,效果很好。不需要孩子课后每个生字写几行,只是在课堂上端端正正写3个。孩子们听写几乎没有错别字。“学个踏实,玩得痛快。”是我一直以来要求孩

子做到的。因此,“语文课堂作业本”,我都要求学生在课内完成。当然我会合理安排时间,在学生做课堂作业时,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学生开始写了,我就开始巡视了,与其说是巡视,到不如说是认真检查孩子的作业,及时表扬字迹工整,漂亮的孩子。“XX的字写得真好,老师看了好像吃蜜糖一样。”这样一来,孩子们更认真审题,认真写字了。当然还有最后一环,当他们完成差不多时,我就把代表性的难题、错题在黑板上讲解清楚。然后同桌交换互相批改、互相逮错。纠同学的错是小学生的天性,孩子们对同学的要求可高呢,那个认真劲啊,比检查自己的作业还要认真得多!

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7

一、生活化特有的授课价值

随着课改进展, 小学时段内的数学授课, 从初始的应试路径渐渐变更为提升能力。在这类过渡中, 要添加生活化这样的情境, 增添科目乐趣。生活化数学授课, 还可激发创造。在未来生活中, 同学也能尝试着去创新, 突破思路局限。

(一) 增添认知趣味。很多师生觉得:数学科目枯燥, 很难调动兴趣。出现这类状态, 由于没能发现深层级的科目乐趣。数学科目课堂, 应能添加有着生活趣味这样的片段、多彩趣味活动, 让同学体悟出数学独有的生活关联。经过这种改变, 就巩固了本源的科目基础, 也拓展了视野。书本内的单调公式, 因此被变更为灵活的场景, 觉得身临其境。经过转换以后, 培育出对于这一科目的厚重兴趣, 以便深化探究。

(二) 侧重培育创新。现今状态下, 知识不断更替, 应有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 拥有最为适宜的氛围及环境。小学数学授课, 不应局限于偏窄空间以内, 单调解析题目。有着生活特质的新颖授课, 重设平日内的数学内涵, 重组这类知识。它添加了乐趣, 协助自主探析。掌握基本常识, 自主予以探析, 摸索出某一疑难的化解路径。这种步骤之中, 师生拉近交流, 彼此顺畅互动, 也激发了深层级的创造才智[2]。

(三) 密切关联运用。数学科目有着凸显的应用特性, 紧密关系着运用。有的教师觉得:数学问题应依照既定的某一路径去解答, 为此并不侧重去运用。实际上, 对比其他时段内的数学题, 小学数学还是很简易的;它与平日之中的生活细节, 也有密切关系。生活化的授课中, 筛选生活实例, 可以衔接起真正的科目运用。例如:常见商场购物、运算存款利润, 都衔接着生活。

二、摸索适用路径

(一) 重设授课内容。调研结论显示:小学生更易去接纳很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数学题。小学生现有的生活接触并不很广, 若教材偏离了常常见到的生活, 就会觉得生疏。为此, 在编排教材时, 应能紧密衔接生活, 变更教材架构。对于公式运用、其他各类运用, 都要融汇为生活范畴。添加开放题目, 让同学经由自主思索、自主探析予以寻求解答。真实生活之内, 含有丰富情境。适当创设情境, 可把原本很单调及枯燥的题目变更为很有趣的。激发形象思考, 学着去深化探析[3]。

例如:有这样的习题:“小明家的水龙头, 在没拧紧时每分钟就会滴下25滴清水。若每吨水设定了8元这样的单价, 那么没能拧紧龙头将会耗费多少这样的水费?”这类习题不可脱离细节范畴的生活, 在着手解题时, 可以协助同学去联想这样的细节。经过水费运算, 还可培育出最佳的节水认识, 自觉节省水源。

(二) 增设真实情境。数学授课若能被融汇在创设出来的真实意境内, 更能吸引学生。熟识某一情境, 消除了畏难心态及生疏感, 更积极去摸索。创设生活情境, 筛选常见的这类素材。创设生活场景, 也可让同学体悟出数学独有的科目广泛性, 主动发现难题, 并且着手化解。调动现有知识, 创设新的路径来解决。教师应能鼓励这样的尝试及探析, 增添解题信心。即便思路有着偏差, 也应予以鼓励。开放特性的科目课堂, 要搜集常见的日常事物, 引发延展的联想。累积数学经验, 依托增设的这类场景来延展思维, 增添新颖视角[4]。

例如:有这一例题:某一立方水池, 含有12平方米这一总面积、5米的深度。水池侧壁造价、水池底部造价为:每平方米拟定为150元及90元。给出的问题为:总体造价多少?探求例题解答, 可以指引班内同学去折叠近似的立方纸盒, 仿照这个水池。在动手折叠后, 即可发现规律, 协助后续解题。破解难题以前, 脑海中即可构建出近似情形的平日生活形态。对于测量性的这类习题, 更应创设场景。

(三) 延展课外探究。生活水准提升, 涌现了多样的新颖事物。这种状态之下, 数学探析不可局限于偏窄的现有课堂, 应能拓展运用。体会数学价值, 经由课余时段的自主摸索来寻找出最适宜的解析思路。这种延展探究, 也增添了原有的自信。鲜活生活场景, 添加了数学独有的活力及生气。在课余时段内, 可以搜集得来关联的视频及图片, 带到课堂以便供应同学去分享。经过这种加工, 增添趣味氛围。构建反馈机制, 明晰同学现有的疑难点、现存的困惑等。拓展数学视野, 密切衔接课堂的解题、课余时段的拓展摸索。

例如:在数学概念中, 含有黄金分割点。这一点分割出来的图形, 常常是最美的。在课后时段内, 可以上网搜集, 得到关涉黄金分割点这样的美好图片, 体悟美学内涵。再如:平日常见的购物、游园购买门票、对比各类价格, 都会含有数学。留心这些细节, 就会拓展原有的数学视野, 增添运用能力, 打破了思路之中的局限。

三、结语

数学授课目标, 是培育出最为灵活的科目思维, 化解现实难题。从现有状态看, 小学生常常觉得数学这样的科目偏难, 不会自主探析, 也缺失应有的积极思路。对于数学知识, 僵化识记背诵, 没能运用于平日内的细节解题。生活化的数学, 添加了常规授课之中的丰富性, 让同学不再去惧怕数学。尝试这类途径, 有序拓展固有的授课内涵。

摘要:小学数学紧密关系着平日的生活, 有着生活气息。数学科目服务于平常的生活, 服务日常生产。数学可被看成工具, 化解真实难题。在小学授课中, 数学难题若能被生活化, 就会变得有趣, 不再觉得单调。创设生活化情形下的数学授课, 消解了对这一科目的畏难心态, 让学生乐于去接纳数学, 发现数学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问题,生活化

参考文献

[1]马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3 (02) :143-144.

[2]李满仓.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2) :4-6.

[3]叶亚军, 周虹, 彭志敏.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2 (10) :395+397.

如何使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 篇8

一、挖掘教材,有机渗透异国文化

小学英语的话题涉及名字、年龄、家庭等多方面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进行个性化或者校本化改造。

1.教材的生活化改造

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包括胖瘦、爱好、性格等许多方面。我们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表达的方式。如,家庭成员、职业、居住状况等都是可了解的教学内容,对每一项内容都可以进行一些拓展。

2.异国文化的合理渗透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英语学习必然要涉及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渗透,要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文化意识的渗透很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在教谈论天气一句: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时,我让学生了解,在英美国家,见面寒暄语句通常是谈论天气,而不像我们国家说:“你吃过了吗?”学生听后饶有趣味,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这一交际用语。

二、创设情境,有效引导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能跳出教材,找准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把英语当成一种活的、真实的、可交际的语言来学,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1.善于模拟真实情景

真实的语境是快乐学习的根本。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课上没有英语气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尽可能多地创设情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使其置身于喜闻乐见的情景中,加强语言的训练。

在学习On Christmas Day这课时,教师可在圣诞节那天进行教学,精心布置好Christmas tree,Christmas gifts,Christmas food,Father Christmas 等,并渗透有关圣诞节的语言及文化,然后让学生学唱歌曲“Merry Christmas”,并在歌声中互赠礼物或相互问好,最后让学生再来模拟表演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期待这个日子到来的同时,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和渴望。

2.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情景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四年级有关职业的单词时,我让学生模仿各种职业特征的动作,学driver时做开车动作,学farmer时做农民种地动作,学nurse时做护士打针动作,并让学生进行问答:“Is he / she a driver / farmer / doctor ?”

3.合理利用真实情景

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最真实、直接的信息,教师可适当把握时机,合理地加以利用。在教Is everyone here today? Where is he? 一课时,我发现班上真有一位学生缺席,就自然引出句型Is everyone here today? 学生自然回答:No.紧接着,可教授Where is he? 其他同学可能会回答他在家里,也许生病了,也有可能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没有烦琐的讲解,凭借真实情景,教材内容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也易于接受。

三、走出课堂,积极鼓励互动交流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因此教学已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开放型的。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拓宽英语使用的环境,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走向生活,用英语交流。

1.利用节日、生日开展主题活动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地,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母亲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下,孩子们装扮教室、制作礼物,用英语来庆祝节日,更好地体现了语言的交流作用。

2.举办小型的英语比赛

举办如,唱歌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自制手抄报比赛等富有竞争气息的活动。此外,还可组织排练英语文艺节目,举办英语商业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获得成就感。

3.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学会交际

带领学生参观外事企业,采访外籍教师,参观英语俱乐部,品尝“肯德基”“麦当劳”的食物。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开展与国外小朋友“手拉手”的派对活动。这些活动可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以生活、活动为着眼处,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化、生活化,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实践,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上一篇:让老人高兴教案下一篇:学弈课文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