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2022-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探析

[摘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就必须创新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完善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制度,加强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公民道德建设氛围,从而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完善制度;实践活动

[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不仅可以推动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而且可以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公民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人民服务精神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涌现了一大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以及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司机等先进典型。但是,不可否认,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损害正常经济社会秩序,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将损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损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笔者认为要抓紧抓好公民道德建设这项艰巨而紧迫的系统工程。

一、创新公民道德教育体系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必须从公民成长全过程来通盘考虑,要把公民道德教育贯穿于公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1.明确公民道德教育目标。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之。”(《管子》)先哲的这些真知灼见,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且只有教育办好了,才能治理人心,协调伦理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要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就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培育“四有”新人,从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建立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完整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

第一,家庭是一个人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这就要求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都要自觉地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要求,并一以贯之,让良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第二,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否则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有才无德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机构,要把道德建设贯穿到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要科学规划不同教育层次的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如在大学阶段,可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关心集体利益,并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将个人奋斗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报效人民,这样可以避免把大学办成为单纯的知识传习所,不断深化学生基础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第三,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是一个最复杂的环境。如何集聚社会的正能量,让公民道德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一是党委政府、社会各方面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要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基本知识和道德规范,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二是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举办图片展览、印发《市(村)民文明手册》、开办市(村)民道德学校、评选身边的好人好事、在当地电视台定期播放道德典型的先进事迹等措施,对广大市(村)民进行广泛的道德教育,从而使广大市(村)民从教育中受到启迪,感悟道德的力量,自觉做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公民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完善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制度

公民道德的养成,既是一个自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他律的过程。要让公民守德,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因此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让公民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1.建立惩恶扬善的道德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奖励制度。对遵守公民道德及道德模范的个人行为要及时给予制度上的支持和鼓励,使其道德行为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认可和满足。在学校,对参与社会活动、社区服务、见义勇为的学生给予活动分、徽章奖励和其他政策支持,甚至在升学方面给予加分。如,今年江西宜春三中高三学生柳艳兵等高考前夕勇斗歹徒伤重无缘高考,教育部门提出为他们组织单独考试的政策。北京、浙江、四川等13个省份今年在高考加分项目中有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方面的加分,有的地区甚至奖励加分20分,建议这种加分政策在全国推广应用。还有,在社会上,对文明建设有突出贡献者,要在媒体上表扬,并授予奖章和奖金。只有制度扬善,才会有更多人从善。二是建立惩罚制度。对违反公民道德的个人行为予以制度上的限制和制裁,使其为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如我们看到有关货车发生交通事故时货物被哄抢的报道,如果有相关制度、法律对哄抢人的行为进行惩罚,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类似的事情。当别人身处困境时,不是伸去援手,而是趁灾打劫,此种失德行为,如果没有制度去惩治,则无人会弃恶,“破窗效应”还会发生。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社会管理等手段来约束公民行为。

2.建立健全公民道德诚信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健康的市场机制和正常的市场秩序,这就迫切要求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引导人们在市场活动中遵守契约,重信守诺。古往今来,哲人先贤留下了无数关于诚信的嘉言警语,如,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还留下了诸如“查道摘枣留钱”、“范式千里赴约”、“曾子守信杀猪”、“季札赠剑”等关于诚信的佳话美谈。讲诚实、守信用,是人之为人的首要品格,但是现实中却出现了不少消极现象,如有些地方的公共自行车被有的人占为己有,他们手里拿着“诚信卡”,却干着不诚信的事。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公民道德诚信机制,一是建立公民道德诚信档案。把每个公民的诚信记录在案,为以后个人的升学、就职、升迁、考核、经商、办企业等提供参考依据,逐步形成人人以“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氛围。二是要建立健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企业诚信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风尚。

3.建立健全公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行为养成过程,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可能通过搞几次活动,做几堂报告,公民道德素质就会有质的提高,而必须常抓不懈。如评选身边“雷锋”、道德讲堂、志愿服务、我们的节日等都要持之以恒,要真抓实干,绝不能搞形式,走过场。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特色,找准突破口,将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纳入到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去,放在突出位置,并贯穿始终,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长期有效发展。一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进一步重视发挥各级党委在道德建设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公民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强调道德建设常态化意识,制定科学规划,做到道德建设长期有规划,近期有目标,短期有重点,逐步健全群众参与、考核评价、表彰激励、组织保障以及动态分析、效果反馈、检查考核等工作机制。三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建议各地财政要加大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投入力度,各地、各部门要将公民道德建设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各主体单位要积极探索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方法,形成多渠道、社会化的筹资机制,以确保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三、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实践活动是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知行统一的过程。公民道德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引导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获得认识,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每一位公民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维护者和行动者,使人们在实践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1.在城区组织开展以“远亲不如近邻”为主题的邻里互助实践活动。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种便民利民服务,为弱势群体、烈军属、五保户、下岗困难职工送温暖、送关爱等活动,使社区居民在实践活动中感知道德的力量,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社区还要认真组织居民开展“身边小事看荣辱”活动,通过道德评议、设立不文明行为曝光板等形式,引导社区居民弘扬文明新风,鞭挞不文明行为。

2.在乡村开展以“讲道德、树新风、做新型农民” 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以及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生态村、文明信用户创建活动,促进乡风文明,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但同时也要注意,在农村的道德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基层干部把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结合起来,与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生活困难等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道德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3.在学校开展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广大学生深刻理解人生的价值和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观。还可通过其他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知荣明耻我们在行动”等活动来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文明新风尚,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

4.在党政机关深入开展“爱岗敬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活动。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做焦裕禄、龚全珍式好干部活动,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把职业道德融入到自己的岗位中,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服务水平,做到勤政为民、务实清廉,进一步提升政府形象,发挥示范作用,引领社会风尚。

5.在企业深入开展“讲职业道德,树文明新风”实践活动。各企业、工厂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周活动”、“保护环境,拒绝污染,共建生态文明家园”活动、“重合同、守信用”承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各企业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爱护地球、维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责任;可以让企业强化责任,完善诚信系统,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最终让 “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成为各企业的共识,让恪守职业道德成为企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公民道德建设氛围

1.发挥媒体的引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媒体是人们接受外界事物最快最直接的渠道,对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把道德宣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除了要加强宣传党和政府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外,还要承担起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责任,可开设专题、专栏节目,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点评和群众讨论等多种形式,营造道德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要注重正面宣传,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唱响社会主义道德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要规范舆论监督,加强对传统媒体特别是对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管理;要建立监督和制约媒介的机制,防止滥用权力,使媒体提供准确和正确的信息,消除不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因素,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2.发挥公益广告、标语的宣传作用。

在引领社会风尚、传递主流价值的道德培育中,公益广告的力量影响广泛。可在电视、广播、报刊、各类新兴媒体中大量宣传有关公民道德方面的公益广告;城市街道社区、乡村集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客运码头、机场、酒店宾馆、公交站台甚至公交车内、电梯内等公共场所,要在显著位置设立相关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标语和宣传画等,让人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利用“眼球效应”引导市民遵守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着力维护公共场所环境和秩序,提升公共场所道德水平。我们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精准选题、创新内容,继续壮大公益广告的声势,推出一大批内涵丰富、形式新颖、格调高雅的作品,传递社会正能量。

3.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

道德实践活动要与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结合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坚持用先进典型鼓舞人,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感召人。要在全国掀起学习道德模范的热潮,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把先进典型的崇高思想品德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去,引导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形成人人崇尚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争做道德模范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 刘云华

作者:龚齐珍 鲁远 陈方力 廖丽琴

第2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摘 要〕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目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社会众多元素群策群力共同参与。

〔关键词〕 公民道德; 社会治理创新;共同参与

[作者简介] 陈 乾(1969- ),男,江苏如皋人,中共如皋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出新的要求,而公民道德建设既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又反作用于社会治理创新。

一、公民道德建设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报告要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公民道德建设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公民道德建设能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公民道德依靠公民个人素质和社会舆论发挥作用。通过积极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努力把党的思想方针政策、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结合起来,能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2.公民道德建设具有良好的规范功能。公民道德建设渗透于公民的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传播,用一系列为人们所接受的道德价值观念来陶冶人们的精神和灵魂,能规范和约束公民的言行,引导正确的社会风尚,并进而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社会疏导功能。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社会正能量,通过社会舆论的压力筑起公民道德防线,疏导社会矛盾和纠分。公民道德建设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遏制不良道德行为产生的主观动机,另一方面也能避免一些道德卫士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以道德的名义,举着道德的大棒,行违法之事等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有序的维护社会秩序。

二、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公民道德失范、价值观念相对混乱,物质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失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而公民道德水平的下滑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1.从社会层面看,一方面公民道德缺失较大,公民道德标准整体下降,将一些本应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却作为优秀道德的标杆,从而导致公民整体的耻辱感下降,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任其生根发芽,而不去制约、制止,使社会正能量失语。另一方面过分追求物欲,认为市场经济时代,人的主要追求就是物欲。对物欲的追求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过分追求物欲,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它必然会以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下滑为代价。公民为了追求物欲,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如在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甚至高考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已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从而戗害了整个社会体系的健康。

2.从公民个人层面看,公民的社会道德要求务虚与务实并存。所谓务虚就是指公民个人对于一些事不关己的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和行为,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行动上不闻不问,在言论上或发表一些冠冕堂之高论或说些风凉话,不久前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教授马名群在街头指认小偷被打后,痛心地感慨“路人太冷漠”。所谓务实就是指公民个人在涉及自身利益时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事事以己度人,事事锱铢必争,很少能为他人着想,不达个人目的很难罢手,甚至和公众、政府、社會公然对抗。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路

公共治理理论强调社会的治理需要社会共同参与,从而谋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社会治理创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属于意识方面的公民道德建设则更需要社会众多元素群策群力共同参与。

1.充分发挥公民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道德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公民道德建设是以培养健全的公民人格为旨归,以丰润良好的公民社会公德为目标,以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为根本。公民道德建设归根到底是公民的道德建设,是以公民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基础的,它是公民个体道德的交汇、融合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共识,是一种获得公民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准则,它是公民在社会活动中处理相互关系的润滑剂。离开了公民全体,公民道德建设就是无的放矢,就是无源之水。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利用群众,是群众路线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因而要积极引导公民认清自己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公民个体的主体作用,使公民个体充分认识到自己绝不仅仅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能动的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是人对原有经验、知识进行能动的积极的探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公民通过对自身内在良好品德的激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掌握,在社会活动中摒弃事不关己做冷漠看客的不良心态,摒弃做有悖社会公德之事时的侥幸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公德水准。公民要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识和公德意识,通过公民的公民意识和公德意识的复苏及公民自身的修养和社会的激励,形成公民道德规范的内化,以自觉的内在意识去辨别善恶,自觉地遣责不良社会行为,自觉应用手中的摇控器去否定荧屏上的低俗化的节目,用心中的遥控器净化自己的心灵。公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心灵的舒展和良好品德的生成,逐渐实现心灵的高雅、和谐,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增强对家庭、集体、社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

2.积极发挥公职人员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国家公职人员的社会公德对公民道德建设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政府公职人员要在社会公德建设中作表率、起垂范作用。公职人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他们作为当今社会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一言一行都引起社会民众的极大关注。事实上正面公职人员的社会影响力要远远低于破坏公民道德规范的负面公职人员的社会影响力,社会更多的是关注负面公职人员,同样是乘飞机偷救生衣,同样是闯红灯,普通民众所受的关注,肯定没有公务员的大。官风正则民风正则国家兴,官德丧则腐败生则国家衰。所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首先要发挥国家公职人员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国家公职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是一个国家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国家公职人员应以职业道德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自身的公民道德水准。如果公职人员言行不一致,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一方面要求普通民众遵守公民道德,另一方面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带头做好道德表率作用,必然会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开展。

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知道道德才是道德”。国家公职人员要加强学习,在加强学习中提升自身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国家公职人员要时刻不忘“八荣八耻”,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身份,以高于普通民众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做到慎微、慎独、慎始、慎终、慎言、慎行,要以良好的道德情操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君子不食奸,不受乱,不为利疚于回,不以回待人,不盖不义,不犯非礼。”[2]国家公职人员只有时刻不忘“洗洗澡、照镜子、正衣冠、治治病”的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明是非,辨善恶,才能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是非观、善恶观。此外国家公职人员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不断反省,将自律和他律做到有机结合,在反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水准,在日常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要求,才能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好引领作用。

3.有效发挥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政府是社会活动中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员,政府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方向、目标的价值引导作用。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有所为,绝对不能错位,甚至失位,要强化而不是弱化自身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发挥政府自身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开展。

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有效地发挥教化功能。首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牢牢地掌控公民道德教育的话语权。在全日制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中要加大中华民族传统优秀道德、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的比重,因为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教育,还包含人文素养的教育,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丧失青少年教育的阵地就意味着丧失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校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之所以长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处于正统地位,就是因为自汉代起将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学校都传授教育儒家伦理纲常的结果。在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中切忌簡单说教和灌输,而应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强化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主管部门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不能简单追风,要有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前段时间,不少学校将少年英雄赖宁的画像从墙上取下,引起社会热议,就是相关部门、相关学校没能正确认识赖宁所处时代所弘气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什么,简单地从保护青少年生命的角度而否定赖宁的高贵品质,将赖宁不当的救火行为和它的保护国家财产的赤子之心混为一谈,可说冷了、伤害了一个时代人的心。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把好社会舆论宣传关。建构主义理论同样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还取决于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公民良好的品德养成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还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马克思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3]所以社会要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弘扬正气,鞭挞丑恶。政府相关部门要把好社会舆论关, 严控娱乐审批,让低俗的靠出卖色相搞出镜的干露露们从荧屏消失,大力进行网络扫黄,净化网络环境。政府宣传部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和道德讲堂等,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强化公民的公民意识和公民道德意识,让媒体负起社会教化的功能。此外在涉及社会道德事件时,政府要正确掌控舆论的导向,不能为舆论所绑架,因为民意、舆论不见得都是正确的,要用科学的手段、充分的证据还原相关事件的真相。2014年3月26日,泸州老人唐安云突然倒地死亡,而小伙石茂兵的“停车一扶”,撞人还是扶人,争议纷纷,一时成了一切的发端。在此案件中,其实在舆论上一直对“扶人小伙”比较有利。但经过公安部门的努力取证,最后证明是小伙子负事故的主要责任,且石茂兵第5次最终口供也承认了撞人。

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还表现在政府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强制公民遵守社会公德,通过制度权威来促进社会公德良性发展。西方有一句法律格言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的概念和方法,将伦理道德的考量融入法律之中,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培养社会诚信机制和信任机制,走出信任、诚信匮乏的恶性循环。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褒扬道德模范,惩罚社会公德沦丧者,使做好事者无后故之忧,使讹诈者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就不会出现青年扶老人因被诬而自杀的悲剧,就不会出现不少老人摔倒被扶而讹诈扶人者之事,公民就不会纠结于要不要扶的道德焦虑之中。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 (晋)杜须注.春秋左传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

责任编辑:徐 芳

作者:陈乾

第3篇: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摘 要: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可以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加强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思想道德;舆论氛围;社会保障;传统文化

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第六部分谈文化建设时提到“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针对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导致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提出来的。加强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就如何加强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基础

思想道德建设无论是自律还是他律,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作为无形的力量加以约束和规范。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升华,它不仅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去,能正确引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同时,也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我们精神和灵魂,外化为我们一言一行的一个过程。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拓展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可以取得其持续效果和上档次、上水平的内在要求。

(二)树立社会道德模范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扎实宣传道德模范以及他们的先进事迹,使每个社会成员发自内心地真正地尊重和认可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先进的事迹。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每次评选出的道德模范感动着每一位公民。这类活动的举办不仅仅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模范,通过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社会上的耳濡目染,对人的道德素质持续产生影响。

(三)发挥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和选择性虽不可避免,但只要对社会道德争议的事件多视角、多观点和多层次地呈现,展现社会道德争议全貌,用事实说话,就能避免社会信息结构失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说有关社会道德争议话题的来源渠道,媒体要注意寻找重要新闻事实和权威意见加以突出,遵循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发展的规律,而不是没有根据地、绝对地平均报道。在报道社会道德争议事件时,媒体应该在后续报道中及时给予事件各方平等表达的机会。对道德失范者的后续报道,媒体不应仅停留在“已被警方抓获”的简单告知层面,要进一步关注其严厉惩罚,给社会以警示;对见义勇为者的赞赏,媒体也不能仅仅关注物质上的奖励,应该激发公众参与讨论,挖掘精神感召力与助人为乐本身的愉悦感,促使人们效仿。对一些敏感性强、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度高的案件,首先不要做定性或定论的评价,应重视舆论引导,积极与媒体沟通,对事实经过做出客观准确的报道,防止出现背离事实真相的不当炒作,误导公众。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将一部分基础性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经法定程序转化为制度、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等,依靠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加以推广。

(一)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建設的法律制度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补漏。也就是说法律不能裁判道德,但法律裁判的绝对是不道德的行为。而思想道德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积累而形成的,但是这种理念不是亘古不变的,因为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我们常说“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我们该出手时不出手,见死不救或者是见死不敢救,这就应该有一个法律或条例来规范这种应该出手而没有出手的行为,给予见义勇为者以法律上的鼓励和奖励。这类法律或条例的出台,可以说是锁紧道德与法律的搭扣。我们希望在经历先进文明及文化的发展后,最终形成以法律为基础、以道德为辅助的有效的社会行政管理体系。

(二)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量化,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见义勇为的行为。但是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如果见义勇为的英雄负伤后得不到及时救治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牺牲英雄的家庭生活得不到妥善的安排,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这样的结果往往使旁观者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回避态度。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见义勇为的英雄无后顾之忧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例如公务员的考核制度是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着手的,这其中“德”和“廉”直接体现了对公务员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勤”是间接涉及思想道德。可见我们在公务员考核制度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占到了60%。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是以工作实绩为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考虑对于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的考核,给予区别于工作实绩的物质奖励、奖金奖励、工资晋级奖励等等。此外,我们是否还可以考虑将公职人员的见义勇为行为纳入工伤医疗保险的范畴,并且把它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加分项目。对于非公职人员的见义勇为行为除了给予精神上的嘉奖和肯定以外,建立对非公职人员的见义勇为行为的社会救助基金和救助制度,从制度上鼓励和保障全社会见义勇为的行为。

(三)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建设的监督机制

从根本上说,思想道德建设主要依赖于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但是这种自觉性和自律性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如果没有他律行为,没有外在的道德约束和监督,指望道德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组织监督机制,从而形成一张广泛的监督网络,并加强各种监督的协同合作,对于一些社会行为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赏罚。通过赏罚给遵纪守德者以制度和道义上的褒奖;给败德违法者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惩处,使其在经济上大受损失,甚至是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精神上付出沉重代价,以致身败名裂。只有提高败德违法成本,才能有效地消除和防止道德滑坡的行为。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动力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内容丰富,涵盖了社会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并未过时,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急需传统德育思想做补充和支持。我们要充分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一)注重優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教育

第一,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人立于天地之间,应效法天地,自强不息地创造,才能成就人生、推动社会进步。自强不息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勇往直前。第二,勤劳俭朴。“克勤与邦,克俭于家”。勤劳、节俭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道德修养,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如唐代儒士李商隐所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第三,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实际上是说要以“义”为标准去衡量取舍“利”。市场经济是以获得利润为目的,这就需要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这一道德取向启示我们要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的关系,我们要谋利,但又不能违背社会道德规范。

(二)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一直很注重对个人理想人格的教育,通过理想的人格来影响或引导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孔子把具有这种理想人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君子”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应达到的目标,而“圣贤”是极少数道德品质极为高尚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这种理想人格,反映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就是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从他律、自律到理想人格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把人的道德行为上升到理想人格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把它变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甚至是与生俱来的行为。虽然这种最高境界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最大限度地达到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的统一,即使成不了“圣贤”,最起码也要成为“君子”。

(三)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对自我修身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面对物质与金钱的诱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很容易发生偏离。我国古代社会以“礼、义、廉、耻”为核心价值观,古人对自身的修养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要求。这些思想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传统德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都是从实实在在的小事情抓起。让我们从点滴开始做起,在全社会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生态环境,从形成文明素质、提升生活品质的高度进一步开创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3]杨永利,李建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作者:史润玲

第4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讲,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国家是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道德素质。然而,当前社会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造成一定影响。可见,要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就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以学习教育提高道德感知。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领导干部,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需要,更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需要。一方面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重视学校德育建设。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必须坚持从孩子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把道德知识的学习作为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关键环节来落实,使良好的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以典型示范引领道德风尚。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具有示范意义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为整个社会提供着源源不断、求真向善的精神动力。我国拥有题材丰富、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对于当下的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以学雷锋活动为载体,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是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时代呼唤。杭州市通过宣传一批来自普通岗位的先进典型经验,开展“最美现象”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功做法,可以此为鉴,以典型示范彰显时代风采、培育人文风范。

以深入实践增强道德责任。近期,在国内外频现的中国游客在文物古迹上刻“到此一游”的行为,以及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折射出当前社会道德领域中,公民公德与企业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恶劣的性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工程,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润物无声的积累。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紧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践行;借鉴上海诚信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营造人人讲诚信的社会氛围,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公民道德亦然。公民道德素质提升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成文化强国的根本落脚点。在迈向文化强国的征程上,只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素质必将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5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9月20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让我们向道德模范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党的十七大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牢牢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从教育入手。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十分注重道德的教化和养成,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我们党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中,对道德教育都没有放松,社会的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也成为我们不断赢得胜利、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法宝。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主流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讲利益不讲道义、重能力不重品行的现象有所滋长。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道德为代价,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题,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当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从娃娃抓起,用典型引路,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抓细节抓具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推动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德以劝善,法以诛恶。道德是软约束、是人们内心的法,法是硬约束、是最基本的道德,二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法律是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必须把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把道德规范体现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之中,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如果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者的合法权益时刻得到保障,好人难做、冷漠围观现象就会减少;如果不择手段、非法牟利者的行为受到严惩,“毒奶粉”、“地沟油”便会失去生存空间。惟其如此,人们从善的信心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国家者,积人而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既是觉悟、也是义务,道德大厦的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当下,有的人对不道德现象有痛恶之言,也有行善助人之心,但常常瞻前顾后、逡巡不前;有的人不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只想作壁上观、独享其成;有的人则置社会道德于不顾,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凡此种种,应当坚决摒弃。为官一任必须讲官德,只有清正为民,才能赢得信任、造福一方;为人师表必须讲师德,只有言传身教,才能受人尊敬、琢玉成器;经商办企业必须讲商德,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市场、长远发展。全社会都要讲公德,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才能积小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你我都可以成为道德模范

在全国第七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来临之际,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揭晓。这次表彰的全国道德模范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事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在他们的身上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也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

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2001年,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每个公民都有了提高自我道德水平的标准;2003年,中央确定每年9月20日为“公民道德宣传日”,社会主义的主流道德价值观日渐深入人心;2007年9月,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评选表彰了首批53位全国道德模范,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掀起了道德建设的新高潮。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008年2月,中央文明委又作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今后每两年评选表彰一届全国道德模范,在全社会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是事关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你我幸福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的60年中,曾经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道德模范,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更加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个国家的强大富裕,从来就不仅仅是丰衣足食,还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温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诚信……因此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仅仅靠道德模范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古话讲“人皆可以为尧舜”。《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普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标准、道德底线。道德模范的事迹进一步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感动他人的人,而不仅仅是一次次被感动。让我们在传播道德模范感人事迹的同时,也从自我做起,用自己的言行汇聚成无穷的道德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崇尚道德模范 提升道德水平

今天,是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六周年,也是我国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纪念日前夕,首次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来的“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云集首都接受表彰,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会见。我们向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加强,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模范人物涌现出来。这次在全国评选表彰来自基层的道德模范,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召群众,对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次评选表彰活动反响强烈,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充分表明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对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时代进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道德模范,也培育着千千万万个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弘扬良好道德风尚,是一个社会健康向上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推崇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能够有力地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争先创优,使道德模范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国家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道德观念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人民群众深情呼唤着、期待着良好的道德风尚。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机遇,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对的新挑战。我们更加需要褒扬道德模范,弘扬社会正气,树立道德新风,以社会主义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公民道德重在养成,社会风尚重在培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广泛参与、自觉实践,必定能够使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体系,使古老的中华民族以新的道德风貌屹立在世界东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添新的光彩。

第6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仅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提供重要保障。当前,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公民道德建设尤其应提高针对性、突出群众性、增强主导性。把握时代特征,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针对性

道德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种转变,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个性的解放,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震荡,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呈现多层次、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复杂的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认真分析时代背景,准确把握社会道德体系赖以生成的实践基础和时代特征,从理念、内容、方式及评价等方面体现时代性、增强针对性。

针对道德观念日益多样的现实,把握主导与多样的关系。当今时代,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全面开放的环境中相互交锋,出现了东西交织、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样化格局。面对转型期思想道德领域的多维形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放松。同时,也要尊重并包容多样化的道德诉求,按照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当前,特别应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背景出发,梳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活动。

针对道德实际与道德理想存在差距的现实,把握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道德实际是道德实践的基点和起点,道德理想则是道德实践的发展方向。不从实际出发就会架空道德理想,放弃道德理想就难以改变道德实际。长期以来,我们十分注重道德理想的塑造,把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忘我奉献等先进道德思想作为所有领域、所有群体的道德标准,但对现实生活中道德建设的层次性、贴近性重视不够。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在诚实守信、文明礼仪、感恩向善等基本道德养成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应既坚守道德底线,体现道德建设的广泛性要求;又追求道德理想,坚持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推动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境界。

针对道德建设方式不断改进的现实,把握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道德修养过程是由自发转化为自觉、由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发展过程。绵延数千年的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一直注重道德主体的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主张从人的荣辱感、自尊心入手开展道德教育,通过反省自律的方式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良知”、内心认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还需不断改进创新,在继续倡导自我修养的同时适度强化外在力量的监督和制约,通过教育引导、环境熏陶、舆论监督、道德规范以及制定政策、加强立法等方式方法的综合作用,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体现大众化要求,突出公民道德建设的群众性

道德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其他范畴一样,具有抽象性。但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又有不同之处,即更多地表现为日常行为规范,通过群众的言谈举止等来体现,依靠舆论、习惯等来普及和维系。推进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突出道德建设的群众性,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大众化,促使广大群众更有效地认知、接受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来

自实践、来自群众,更重要的是必须回到实践、回到群众中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认同,才能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自愿行为。因此,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提炼,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艺术形式进行宣传和普及,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成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有力导向。

推进基本道德规范大众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支配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只有做到通俗化、大众化,才能走进群众,发挥净化风气、引领风尚的作用。为此,需要对社会各个层面、各个群体的道德规范进行系统梳理,使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市民守则、村规民约、学生守则等人们易懂、易学、易记、易行的行为规范。应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现代阐释,按照现代社会的表达方式和语境进行解读,运用现代传播手段进行推广,推进优秀传统道德走进大众、走进现代生活。

推进道德实践方式大众化。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广大群众共同参与、身体力行的过程。应积极探索各种方式方法,鼓励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增强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针对教育对象分众化的现象,加强对不同社会群体需求特点和接受心理的研究,区分不同层次和阶段,创设个性化的道德教育内容、方式和载体,循序渐进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积极探索发挥道德典型示范作用的有效途径,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进行道德教育,使道德模范可信、可亲、可学。同时,善于对反面典型进行道德因素分析,从对比教育中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强化党和政府作用,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导性

公民道德建设重在人们自觉养成,但同时也需要党和政府积极倡导、大力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不仅应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而且应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发挥新闻媒体在道德建设中的舆论引导作用。现代社会,舆论成为影响公众思想情绪不可忽视的力量。能不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直接关系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向和成效。新闻媒体是舆论形成的主要渠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不仅要反映党和政府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而且要反映党和政府提倡的价值观、道德观,肩负起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应注重把公民道德建设贯穿于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日常报道之中,使新闻媒体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传播者和推动者;注重正面宣传,唱响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旋律;注重引导道德热点现象,规范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发动媒体和社会各界参与点评,形成正面社会舆论,弘扬社会正气;注重加强对大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管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有利于道德建设的舆论氛围。

发挥党和政府在道德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坚持把公民道德建设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之中,使之与党和政府各方面工作相融合、相协调。应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设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之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利益导向、竞争机制和市场环境;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设任务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发挥法律法规的引导、警示、教育功能,以赏罚分明的刚性约束增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设任务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坚持以文化人,推出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设任务落实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各项工作之中,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寓教育于管理中,解决好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说服力;善于抓好学校德育,把公民道德建设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积极探索符合当代青少年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方式方法,科学有效地把公民道德建设内容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日常管理之中。

发挥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在道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必须在履行职责中兑现承诺、保持职业操守;在自己的日常言行中讲美德、守公德、重形象,成为实践公民道德规范的表率。为了使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在道德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在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关制度中、在干部教育培训和考核提拔使用中应充分考虑其品德表现,以硬约束促使广大干部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结合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惩治道德沦丧的干部,表彰奖励道德高尚的干部,以更好地发挥干部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第7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2

加 强 公 民 道 德 建 设 共 建 和 谐 社 会

2009年,我厅“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在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区直机关工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厅党组的领导和高度重视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宗旨,坚持围绕民政工作中心,服务民政工作大局,结合我厅工作实际,继续开展了巩固创建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现将今年以来巩固创建文明单位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研究把握新形势下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突出了思想教育内涵,创新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形式,针对党员干部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及时做好思想工作。贴近实际、贴近需求、贴近问题,尽心尽力地帮助党员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敢于面对矛盾,使各级党组织真正成为党员之家、职工之家、群众之家。及时分析党员干部思想状况,畅通党员干部意见的反映渠道,积极化解矛盾,充分调动和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党员干部的主体意识,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按照《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流程图(试行)》,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了年终考核中,细化了工作任务,丰富了教育内容。为严格政治学习、党团活动制度,厅机关党委不定期抽查,并进行通报。认真抓了离退休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从为离退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入手,厅党组成员经常与老干部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状况以及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厅机关党委则把建设好离退休干部

党支部作为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形成了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风气。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是否真正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衡量自己工作业绩的尺度。

在去年开展“和谐、服务型机关(单位)建设活动”基础上,我厅把构建和谐、创新型机关(单位)活动做为今年活动的主题,年初提出了民政厅开展“构建和谐、创新型机关(单位)”活动。成立了由书记、厅长任组长,各副厅长任副组长的自治区民政厅“构建和谐、创新型机关(单位)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自治区民政厅开展“构建和谐、创新型机关(单位)活动”实施意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使机关(单位)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引导,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创新行为,使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努力营造崇尚创新、人人创新、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在创新型机关(单位)活动的实践中,树立了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树立了人人有创新的责任、个个有创新的意识,不断根据发展的新形势,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接受新事物、创造新思路。提高了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办事效率和为民排忧解难的服务能力。

第8篇:加强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

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是国家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要实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除了加大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外,更要重视精神文化素质的提升。为此,必须通过加强民族地区的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民族地区和谐发展。

一、加强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基本条件。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树立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上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同心同德,努力奋斗,促进民族关系朝着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方向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增进和巩固各民族平等团结、亲密合作的关系,实现共同进步,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是民族地区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和内在要求。实现中国梦需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只有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雄厚的人才资源。民族地区实现中国梦,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贯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实践中,使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其品德、知识、心理、能力的发展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又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求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也要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大多数社会成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解决。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

(三)加强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是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迫切需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建设相衔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二、分析和把握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民族地区独特的人文环境条件,决定了开展公民道德建设要有相应的灵活性。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活动方式及受教育程度,使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道德等方面都呈现出差异性和多层次的特点。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特殊性,在坚持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公民道德建设。

各民族道德规范的差异性,要求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要把握好几个关系。任何民族都有本民族的道德规范,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要始终尊重民族性,发扬各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宗教在民族地区有比较广泛的基础和影响,具有一定的群众性,宗教意识与民族风俗习惯有交织,必须慎重对待。因此,要正确处理原则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既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又要尊重民族文化习俗,使公民道德建设通过民族形式实现。既要尊重不同民族的差异,又要充分注重各民族的结合,正确引导,使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中增进情感。要处理好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关系。从民族地区群众实际出发,在积极引导和鼓励各族群众移风易俗的同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要处理好地域性和开放性的关系。在立足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特殊性要求的同时,促进开放和融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借鉴、吸收各民族优秀道德成果。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

(一)继承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文明素质是加强民族地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朴素的民族情感和纯洁质朴的民风,但也存在一些不文明的陈规陋习。在继承和发扬各民族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文明行为,是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要倡导内在文明的修养,着重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外在文明行为加强规范,不断提高各族人民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自觉性。要通过公民道德建设,提高人们遵守和维护国家有关法令、法规的自觉性,遵守和维护公共生活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和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法纪意识,不做妨碍社会大众权益、违法乱纪和损公害人的事情。大力提倡爱护公共财物,教育各族人民要以主人翁态度关心、爱护、合理使用社会公共财物,勤俭节约,避免浪费,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同一切损害、侵吞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形成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和氛围。要推动养成讲究公共卫生的文明习惯,大力加强公共卫生教育,引导人们形成讲究公共卫生的文明行为。要用健全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和促进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当前,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物质奖励机制,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用物质利益激励人、鼓舞人,调动人们争当道德模范的积极性,使民族地区社会公德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增强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是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民族地区由于曾经长期粗放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资源,以及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等原因,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树立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不断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只有引导各族人民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倡导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才能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是当前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市场经济不仅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信用问题在社会活动和经济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民族地区社会公德建设中,要加强“明礼诚信”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诚信是立人之本、兴业之宝、为政之德、交友之道,对那些不讲诚信的人要进行道德鞭挞,舆论谴责,在社会上树立起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可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营造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政府信用是信用体系的核心,企业是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主体,个人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引导各族人民自觉地践行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从而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道德观念宣传教育,是加强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要把公民道德建设列入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要工作日程,列入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实际工作规划和日常计划,制定考核制度,年初布置、年中检查、年终考核,逐步加大道德建设在实绩考核中的权重,对地区和部门道德领域出现问题要实行问责。要进一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组织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道德建设工作的规划、部署和组织机构的功能设置,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发挥媒体、媒介的功能,批判不良道德,弘扬先进道德,在全社会广泛推介道德模范,树立道德建设和发展的优秀标杆,形成广泛、有力的社会示范和引导,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要加强党政干部队伍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观念建设、作风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公权人物的良好形象,引导全社会的道德追求。要开展道德立法,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要大力提倡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思想观念、道德理念,提炼民族精神,为道德建设确立发展的标尺,培育各族人民树立具有时代气息、追求发展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

第9篇:公民应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诚实守信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实守信被看做“立身之本”、“举政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尽管世事更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讲究诚信的精神始终延续不断。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作出牺牲。因此,诚信是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同时,诚信又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只有把诚实守信做为个人发展的重点,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展现高尚的人格力量。

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把诚信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来抓,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则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上一篇:保险公司客服部报告下一篇:高中生消费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