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要求(精选6篇)
(一)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难免需要与人群接触,在解决这些问题是,有一定的礼仪知识,就会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并对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大的帮助。
一、问路时的礼仪。总的原则是不轻易打扰别人,特别是别人正忙的时候。问询前要热情、礼貌的称呼对方,当别人回答了你的问题,应真诚的道谢;如回答不了,也应礼貌道谢。
二、驾驶机动车时的礼仪。遵守交通法规,遵守交通信号和交通警察的指挥,不闯红灯和越过交通标线。控制好车速,不开快车、斗气车。并线开车,不猛拐、不来回穿插、别车等。不在快车道上开慢车。爱护公共卫生,不往车外扔杂物和吐痰。礼让非机动车和行人,特别在下雨下雪时,注意不要让雨雪溅在行人身上。停车时要将车停在车位中,不要妨碍别人停车。不要猛按喇叭。夜间驾车要正确使用远、近光灯。
三、驾驶非机动车时的礼仪。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在机动车专用道上和人行道上行驶。不勾肩搭背,不互相追逐或曲折行驶,不在市区骑车带人,不带超重、超大的物品,拐弯前先做手势。要尊重行人,不要横冲直撞,过道口时主动礼让行人。骑车进入工厂、学校、机关、营房时,要下车推行。
四、乘扶梯时应注意的礼仪。应靠右侧站立,为有急事赶路的人空出左侧通道。手应放在电梯扶手上,以免失足。主动照顾身边的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人乘扶梯。有急事急走要确保安全和礼貌。
五、乘电梯时应注意的礼仪。上下电梯时应礼让,做到先出后进,依次进出。尽量让老人和妇女先行,先上的人尽量往里站。不要大声喧哗,爱护公物。与同乘电梯的人不认识时,不要四处张望或盯着某一个人看,目光自然平视。
六、乘公交车时应注意的礼仪。排队候车,先下后上。让妇女、老人、小孩和残疾人先上车。注意安全,扶好、坐好。不要将身体伸到车外,或随意动车厢里的设施。不抢座占座,主动给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和带小孩的乘客让座。尊重司乘人员,主动按规定投币或刷卡。爱护环境卫生,车内禁止吸烟、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携带鱼、肉等生腥食品要包装好,雨衣雨伞要妥善置放,不要带宠物乘车,保持车厢和站内的环境卫生。
七、乘出租车时应注意的礼仪。乘客应当坐后排。一女二男时,女的坐边上。不在中间。应照顾长辈 和 女士先 上车,一般是男士和晚辈先下,然后照顾长辈 和 女士再下。注意带好随身物品,不要将垃圾废弃物留在车上。
八、乘飞机时应注意的礼仪。
严格遵循乘务员的要求,接受乘务员服务时要礼貌感谢。交谈时不要影响他人休息,不要涉及不安全话题。飞行中不要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工具。上下飞机礼让,飞机停稳后才能站起身来拿行李。
九、乘坐火车时应注意的礼仪。将较大的行李放在行李架上,不要占用公共空间。注意保持车厢内安静,聊天、打扑克、听广播不要打扰别人。不要随意脱鞋,将脚放在对面的座位上。需要吸烟时,到吸烟区去吸烟,把废弃物品扔到垃圾箱,自觉维护车厢内的环境卫生。不长时间占用洗手间,带小孩的旅客应看管好自己的孩子。
十、乘坐客船时应注意的礼仪。要持票排队上船,对号入座或上铺位。进入客舱不宜大声喧哗,不要吸烟。在舱内的走廊和甲板上不要随意触摸船上的各种开关。如晕船要呕吐,应去卫生间,不要吐在舱内。需船员帮助或服务,应礼貌的提出,得到帮助或服务后不忘道谢。下船时要按秩序排队,不要拥挤抢先。
关键词:日常生活;公民;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75-03
培育和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内涵,包括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目前,学术界已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但是大多数议题涉及的都是国家和社会层面,对公民层面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依然较少。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在密切而私人性的公民日常生活里养成和受到检验的。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借鉴日常生活理论的经验做法,从公民的角度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公民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外在的自觉行动。
一、日常生活的一般界定
20世纪,日常生活理论成为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赫勒、列斐伏尔、许茨等人曾进行了深入研究。较早在国内引入、研究日常生活理论的是黑龙江大学的衣俊卿,他认为:日常生活是同个体的生命延续即个体生存直接相关的各种活动,如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与此类似,阿瑟·阿萨·伯格也认为日常生活“指的是我们在典型的一天中的各种活动,包括进餐、工作和自我娱乐。”[1]这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内容即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主要活动来界定的,但在主要活动上又有所延伸和拓展。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衣食住行等活动外,日常生活还包括日常意识或日常观念,日常实践总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中,一般没有关于日常生活确切的研究,只有同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范畴。日常生活通常是通过经验、习惯、传统和血缘以及天然情感等来维系。而非日常活动如哲学、科学和艺术等往往表现为对过去日常生活的超越,代表着人的创造性和自由的领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之所以可以凭借固定的模式成功地和理所当然地活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传统风俗习惯和直接自发的经验在这里占统治地位。它们通过社会教育、模仿、示范等方式渗透到一代又一代的日常生活主体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的日常活动主要以经验为导向,在传统社会中,富有经验的年长者具有至高的权威,他们往往就是真理的化身。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和宗教也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而宗教意识强烈的民族那里,日常生活常常面向过去,成为传统与习惯的寓所。在宗教意识薄弱的民族那里,调节人们日常生活的往往是代表着传统习俗的、自发的和非理性化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不必思索“为什么”,而只要知道“是什么”就能够成功地生存下去。比如说一个家庭主妇只需了解哪些食物富有哪些营养,而根本不必懂得具体的化学结构和特性,不必懂得人的生理机制。因此,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现象与本质尚未得到区分的未分化的自在的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本能的、下意识的、无意识的和不假思索的进行活动。
二、日常生活的特点
(一)日常生活的重复性思维
日常生活是人的生活的一个基础性领域。“日常”就是每天如此,所以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重复性是日常生活典型的特点,即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着同一件事情,寒来暑往,周而复始。“在生活的给定时期,这种每一天都发生的无条件的持续性,是一组日常生活的特征”,赫勒如是说。在日常生活中,重复性思维和行为的习惯定式是人格和个性生成的重要性因素。具有重复性的日常生活思维是一种“惰性”的思维方式,是从日日重复的活动模式或解决问题的方式中沉淀而来的。与重复性思维相对应的是行为方式的习惯性,即我们的行为是具有相对的常规性。重复性思维通过接受暗示和非反思性选择这样的机制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日常知识,同时也形成了定式的心理和行为,这样人格和个性的基础性平台已经搭建起来。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形成了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行为的定式。这些稳定的、很少激烈冲突的习惯和倾向是我们面对许多复杂问题和激烈冲突的前提和背景,是人格和人性的基础性平台。
(二)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
自然态度就是日常生活所呈现出来的给定性和“如是性”,沉浸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普遍持“自然态度”,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自以为是”,而不去深究“为什么”,以习惯、习俗等形式的伦理与道德规范来调节自发的日常生活,对日常生活个体来说,日常生活图式往往具有先验性。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世界只有“实践兴趣”,生活对于其中的人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给定的传统规则无批判地继承着,并“理所当然”地接受和实行。在这一接受和实行过程中,我们被影响和塑造着,以至于我们从来不反思这样的生活。赫勒说:“习惯意味着某种类型的活动、决策、行为态度和思维‘对我们而言成为自然的,它们的实践不再成问题,因为他们已成为我们性格的有机部分。”[2]
(三)日常生活的多变性
人们日常生活中实践的对象、行为习惯不是自发的,不会随着人的年长而终结,日常生活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日常生活是一个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在静态的社会中,获得日常生活中最低限度能力的阶段在走向成年时即告完成。对于已获得这种能力的人来说,余下的事情是积累直接的和间接的生活经验,但是,即使在静态的社会中,如果个人脱离了他降生于其中的环境,情况就会不同,就必须学会许多新东西。社会也处于动态之中,对现代的我们来说,日常生活面临的每一新处境,职业的每一改变,都会为我们的适应带来新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接受新的知识,养成新的习惯。不仅如此,由于生活于持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我们必须发展处变不惊的能力,以适应一系列社会框框中的任何一种变化。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日常生活的内在关联
(一)日常生活领域的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需要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血液
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我们的日常活动很少能表现出创新,总是理所当然地把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用固定的思维解决,就像春夏秋冬、寒暑冷暖一样在同一水平上循环往复。对于日常生活个体而言,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和积淀形成一定的固定模式,它们往往具有给定性和先验性,人们总是习以为常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们,却很少质疑它们。比如,古往今来的日常交往大多数是在亲子、夫妻、兄弟姐妹、亲属和朋友之间展开,而主要是以天气、趣闻、服饰等为媒介。古往今来这种交往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现代人的生存世界和交往世界不断拓宽,但是,这主要是非日常交往的世界,而日常交往的领域则在某些时候变得更为狭窄,从直接生活共同体退缩到家庭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冲突日益明显,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日益滋长,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不断显现,尤其是网络曝光度日益增强,使得人们对他们自身的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产生一定程度的价值困惑,如出现了跌倒老人不敢扶、食品安全、诚信的缺失等,这些变化严重影响着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接受,公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作为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观念,必须深入贯彻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对这些恶俗的社会风气不加以制止,当它渗入到人们日常的观念和人们日常的重复性的活动中时,对于公民个人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要从现实生活的点滴入手,要从具体行为入手,使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上通俗化、实践上生活化,更贴近民众的生活和内心情感,通过简洁性和通俗化的方式,使公民更容易感知、认同并自觉践行,逐渐注入公民日常生活领域。
(二)日常生活领域的商品经济和信息化的冲击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本精神的渗透
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决定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稳定性,但是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性决定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多变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变化速度逐渐加快,日常生活的多变性首先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常生活的私家性范围完全被打破了,日常生活在短时间里完成了从私人性领域跨越到公共性领域。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更加透明公开,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脱离原有的思维轨道,事实上已经无意识地、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状况,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从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日常行为,比如现阶段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网络依赖和手机依赖等。然而,相对于个人而言,每个公民的日常行为确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公民广泛、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有的公民则态度十分消极、冷漠。但影响公民最终决定是否会介入到公共行为中去的最核心因素就是“常识”,即每个公民总是根据他或周围的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公民的一种常识至关重要。
同时,处于社会转型之中的中国社会,人们的信念、信仰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这些或多或少会给人们造成思想错位、价值迷失,当这种错位的思想和价值观进入人们的头脑,人们对待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就会使这种错误的思维变成人们习以为常的想法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从日常生活入手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根基,使任何腐朽思想都无法对之动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准则,成为人们思想上的引路人、价值取向的坐标以及衡量我们这个时代精神高度的标尺,从而激发全体社会成员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三)日常经验和习俗中一些非理性色彩和超自然特征需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剔除
由家庭、自发的道德规范和自在的宗教习俗构成的自发的日常生活调控系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补充。一般来说,家庭是社会组织中的基本单位。中国作家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中,深刻地揭示了建立在传统封建礼教和专制父权基础之上的家庭对于青年一代爱情和个性的扼杀。这种爱情悲剧和家庭悲剧不仅成为个性发展的桎梏,而且直接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尤其在文明转型,特别是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即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过分强化的家庭结构和功能会直接成为人自身现代化的束缚力量,成为个体由日常生存状态向非日常生存状态跃升、由自在自发的存在方式向自由自觉的存在方式跃升时所必须超越和扬弃的保守因素。这正是我们所进行的日常生活批评的要旨所在。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非日常的常识在现代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一人不但在非日常的社会活动中离不开各种非日常的知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这些基本的知识。随着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非日常的社会活动领域和自觉的精神生产领域不断拓宽、膨胀、深化,与此同时,有关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则在不断地走向普及化和通俗化,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常识和规则。几乎一个非日常生活领域就会形成一类非日常的常识,其中最主要的有:政治常识、经济常识、文学艺术常识、哲学常识等等。非日常的常识在现代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些常识,不但无法成功地进行日常生活,也很难走出日常生活的世界,进入非日常生活的领域。因此,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起源于非日常生活的政治常识、经济常识、科学常识等非日常的普通知识,不但是日常生活图式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由日常生活进入非日常生活領域的通道,同时也是日常生活的现代重建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四、日常生活维度下构建公民核心价值观策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问题,必须落实到现实行动上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之落细、落小、落实是一种有效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入人心、见行动、引风气,必须下硬功夫、慢功夫、苦功夫。我们要努力将培育践行工作落细落小落实,长期不懈推进。
首先,家庭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寓所和主要调控者。这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基本的活动场所,家庭是每个公民的生活场所和精神归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引入社会普通家庭中,并且将其实践于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构建公民核心价值观有直接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从习惯养成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做起,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校正。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教会人们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与此同时,运用教育手段,使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其次,要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重视网络传播阵地建设。网络媒体虽然已经深入到我们大多数公民的生活中,并且核心价值观通过网上传播也取得良好效果。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些严重违反核心价值观的丑恶现象也被广为传播,负面信息已经乘虚而入,很大程度上影响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交流平台,进行网络文化建设,运用网络空间褒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集聚正能量的行动迫在眉睫。
再次,以文化感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公民日常文化生活。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有文化人的悠久传统,在进入公民文化体验时代,公民既充分享有文化权利,同时又焕发出创造文化的活力,借此,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文化活动和文化体验中,公民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也能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当公民有意识地去践行这种文化的时候,说明文化价值观并没有深入到公民的日常生活行为和理念,只有这种文化价值观成为公民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习惯时,它才真正深入到公民日常生活中,公民才不会被外界的歪曲的价值观所误导。
最后,要用制度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公民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公民自我内化和监督,还必须通过外界来实现,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为重点的制度基石和价值导向系统,保障核心价值观在公民日常行为中的有效推行。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现代社会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五、小结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具有强大感召力。公民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其着眼点就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精神信仰和共同理想,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社会实践需要的行动指南。社会发展始终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知与行为选择就会得到不断增强,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接受并转化为行动的指南,还需要激励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阿瑟·阿萨·伯格.通俗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源,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张书林.近两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兼解读十八大报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J].理论建设,2013(1):20-25.
[4]衣俊卿.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J].求是学刊,2005(6):8-14.
[5]吴宁.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探析[J].哲学研究,2007(2):42-47.
[6]武夷樵.以日常生活批判培育“平民化”现代人格[J].南平师专学报,2007(1):9-12.
[7]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4(1):37-40.
[8]付克新.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2013.
[9]吳双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公民核心价值观建设[J].学习月刊,2011(20):6-8.
[10]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恒,索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基本动作 - 走、坐、站立、门的开关、敲门、递交物品、咳嗽、打喷嚏、打哈欠等。
(2)礼貌用语 - 您好、再见;谢谢、不客气/不用谢;对不起、没关系;请等。
(3)个人礼仪 - 擤鼻涕、洗脸、洗手、梳头、漱口、刷牙、洗脚、洗澡、擦汗、叠放衣服、使用洗手间等。
(4)基本交往 - 打招呼、自我介绍、介绍他人、接打电话、问路、如何插入/打断他人谈话、捡起物品、有借有还、学会原谅、学会信任、学会讲信用、礼貌拒绝、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尊重他人的民族信仰等)
家庭礼仪
(1)尊敬长辈 - 称呼长辈须用尊称、听从长辈教导、体贴照顾长辈、及时回应长辈、回到家和离开家要打招呼、言行要一致,用餐、乘车时请长辈先、帮助爸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爱护爸爸妈妈、对周围的人学会感恩等。
(2)行为习惯 - 和他人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物归原位、爱惜物品、不浪费物品、能够关爱他人、会处理自己的情绪、主动饲养动物等。
(3)客人来访 - 见到客人要握手、把客人引进门、请客人坐下、对客人彬彬有礼、收到客人礼物要感谢、给客人端茶倒水等。
(4)拜访作客 - 会正确敲门、拜访客人要带礼物等。
幼儿园礼仪
(1)入园离园礼仪 - 主动和老师、幼儿、家长问好·说再见。
(2)盥洗室礼仪 - 知道有序排队、能够物归原处、能够节约用水、不在卫生间内打闹、遵守卫生间的礼仪等。
(3)教学活动礼仪 - 学会倾听、有事举手、勇于认错、尊敬老师、有事情主动找老师沟通等。
(4)户外活动礼仪 - 知道有序排队、上下楼梯不跑不跳、不推挤他人、遇问题先出列、谁最后·谁关门、集合解散听口令、游戏时要谦让、玩过的玩具送回原处等。
(5)室内活动礼仪 - 尊重小伙伴、爱护班级物品、拿取班级物品要轻拿轻放、主动积极交朋友、要学会宽容等。
(6)进餐礼仪 - 饭前洗手、不挑食、不抢食、嘴巴里有食物时不说话、不浪费粮食、吃东西没有声音、整理自己的餐具、饭后擦嘴漱口等。
(7)午睡礼仪 - 午睡前整理好自己的衣物、不打扰其他午睡幼儿、起床后自己整理自己的床铺等。
举止礼仪
1. 站立时挺胸、收腹、抬头、手臂自然下垂或交叉于身体前方。
2.穿旗袍站立忌双脚并排,应以一只脚为重心,前后双脚适当错开。
3.坐着的时候上身要挺直,女士穿裙装坐沙发不应太靠里面。
4. 双腿交叉坐着的时候,悬空的小腿回收,脚尖向下。
5. 与他人交谈时身体前倾,并根据谈话内容做出适当的手势。
6.行走时身体挺直,手臂自然摆动,不要夸张摆动。
7.穿旗袍走路时胸微含,下颌微收,步幅不宜太大。
8. 在室内公共场所不可大声喧哗,打喷嚏时应掩口。
9. 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或随地吐痰。
10.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主动关爱和照顾家人,分担家务。
公共场所礼仪
(1)行走 - 不吃零食、不随地吐痰、不围观、和前人保持距离、保持右侧通行,不闯红灯、不走不占盲道、走过街天桥等。
(2)等候 - 在等待线后按顺序排队、不插队但是也不让他人插队、不席地而坐等。
(3)乘车 - 先下后上、上车时要礼让老弱病残孕、不扒门不挤车、主动购票按顺序上下车、不争抢座位、不向车窗外丢东西、吐痰、不脱鞋、下车提前准备、学会使用劳驾、麻烦或请您让一下等礼貌用语。
(4)乘电梯 - 乘坐升降式电梯:不扒门,不划门,不强行挤入电梯、不乱按、超载时主动退出;乘坐滚式电梯:靠右侧、不推挤、不上下跳等。
(5)游泳馆 - 不向池内扔脏物、不向池内大小便等。
(6)图书馆 - 轻声细语、不污损图书、书归原位等。
(7)商场 - 不为所欲为、不攀比、不乱跑、不私拆商品、不私尝食品。
(8)公园 - 维持环境卫生、不折花、不践踏草坪。
(9)在影剧院内 - 保持安静、不吃很响声的实物、看完后有序离场等。
(10)在动物园里 - 按照要求给小动物喂食、不用石头打小动物等。
让人惊叹的是日本人每天要轻轻施礼上百回左右,日本人一边打电话,还一边向电话线另一边的对方施礼。
立刻道歉
这是令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最先感到惊叹的行为。对日本人来说,“谢谢、对不起、知道了”是包罗万象的万能的客套话。
温暖人心的厕所服务
外国人来日本,最感到惊叹的商品要说到厕所。当然温水洗净便座、消音的“音姬”、温暖的马桶座、能自动打开的马桶盖等,据说这些对初来日本的老外来说都很新鲜,会让他们吓一跳。
在公共场合补觉
日本的上班族在公共场合补觉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而且完全不顾个人形象,摆出的POSE你都无法想象。
吃生鸡蛋
能够生吃的鸡蛋的新鲜和安全,是令外国人震惊的所在。吃牛肉盖饭或日式牛肉火锅时,蘸生鸡蛋吃还是让很多外国人望而却步。
女士着装都很时髦
日本人着装很时髦。不是指时装杂志上的奇装异服,最普通的日本女子的着装都很时髦。
自动扶梯“空开一边”
在东京,乘坐自动扶梯时,每个人都会自觉维持靠左边,空出右侧,因为右侧是给有急事的人留的。
待客之道
有客人一进店,自动说:“欢迎光临!”的语音系统。据说外国人觉得很有趣,多次来店体验。
百货商店
日本百货商店的店员,绝对不会根据客人的经济能力来决定服务质量。一些国家百货商店的店员用“这个人看起来是有钱人”的目光来估计客人的经济能力。为了做生意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可是在日本去百货商店决不会有这种令人讨厌的经历。
免费纸巾
在大街上到处有免费的便携纸巾发放,里面夹带广告,是常见的商品促销方式。
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
在日本哪里都是这样,在整个世界范围很了不起。
外出就餐时女性付帐
① 茶具清洁
泡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如果用一次性纸杯,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纸杯套上杯托。
② 取茶方法
如果家里或办公场所是用大袋子装的一包散茶,给客人取茶时千万不要用手去抓茶,可以直接倒入客人杯中或先倒一部分茶在一个杯子里再把杯子里的茶倒在客人的杯中。
其次,茶叶要适量,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味把茶冲好。
③ 端茶之法
右手持杯,左手托杯底,双手奉出才为敬;持杯时不能抓杯口;不要边奉茶边说话,以防唾沫溅入杯中。将泡好的茶端给客人时,最好使用托盘,若不用托盘,注意不要用手指接触杯沿。端至客人面前,应略躬身,说“请用茶”。也可伸手示意,同时说“请”。
在进行注水、斟茶、温杯、烫壶等动作时用双手回旋。若用右手则必须按逆时针方向,若用左手则必须按顺时针方向,类似于招呼手势,寓意“来、来、来”表示欢迎。反之则变成暗示挥斥“去,去、去”了。
④ 奉茶之法
注意先后顺序,如先长后幼、先客后主,应依身份的高低顺序奉茶;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从客人的右方奉上茶,在奉有柄茶杯时,一定要注意茶杯柄要朝向客人的顺手面比如右面,这样有利于客人手拿茶杯的柄,并礼貌地请客人喝茶;如果房间里在开会或很安静,奉茶时不要出声,放下瓷杯子的同时要用小指垫在杯底以防瓷杯发出响声。
⑤ 添茶之法
如果客人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⑥ 收茶之法
必须要等客人走后才能收茶,把茶具清洗干净收好,以备下次待客之用。
茶文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表示尊敬的礼节与仪式,礼是思想与精髓,仪是外在的程式表现。“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礼仪本无定式,只是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方式以示律己和对人的尊敬。
茶本性恬淡平和,喝茶也讲究一种氛围。喝茶并不主张繁文缛节,但保持基本的和谐礼仪也很重要,最终才可悦己悦人。基础的礼仪会让茶喝的更加轻松与惬意,让我们在喝茶时得到身心的享受。
基础原则
1.遵守与自律:
遵守与自律要求人自我要求、自我约束,不可妄自尊大,每一位参与者都该自觉遵守一定的规则。
2.敬人与宽容:
在茶事活动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更多的包容他人,不可失敬于人。
3.平等与从俗:
事茶时,该有颗平常心,对所有的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礼遇;且宜入乡随俗,与大多数人的习惯一致。
.真诚与适度:
一、日常交流沟通常识
1、英国人谈正事的时候,喜欢直接切入主题,表达意见也不喜欢拐弯抹角。
2、说话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不要用手来指着别人,因为在英国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友好、不尊重人的行为,在说话时不要跟对方距离太近。
二、宴会礼仪常识
1、在留学的时候,很有可能被邀请到英国人家去做客,去赴约要注意几点,准时赴约,不要早到,更不能迟到,并且还要准备一些小礼物。
2、吃饭时,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如剩下食物,在英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
3、英国人比较喜欢在吃饭时聊天,但不能口里有食物的时候说话,那样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吃饭时,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
4、如果你必须张大嘴巴,最好用一只手遮住它。在英国文化中,饭后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因此聚会可能会很长。
三、服装服饰礼仪常识
1、英国人尽管穿衣非常讲究,但十分节俭,一套衣服一般要穿十年八年之久。一个英国男子一般有两套深色衣服,两三条灰裤子。
2、英国人的衣着已向多样化,舒适化发展,比较流行的有便装夹克,牛仔服。英国人讲究在什么场合穿什么风格的服饰。但是,很多老百姓喜欢穿休闲服,式样简单、舒服合体。
【公民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要求】推荐阅读:
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化学06-19
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09-13
日常礼仪常识07-23
日常交际礼仪教案06-30
个人日常交际礼仪11-04
宝宝日常社交礼仪07-03
小学生日常礼仪规06-13
第四章日常交往礼仪07-22
日常生活日语词汇05-27
日常生活技巧经验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