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设计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融入课程思政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百行德为首,课程思政的提出体现了我国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目前,课程思政主要在高校中开展,而高中阶段关乎学生正确的三观形成,是思想塑造、品德提高的关键期,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展课程思政也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要实现学科的思政育人,首先该学科要具有一定的思政教育内容。物理学科作为高中的基础学科之一,除去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外,其思政内容不仅包含了众多物理学家身上体现的人文素养,还有各个物理实验、物理结论中体现的科学素养,以及与社会和科技有关的热点和时事,具备了良好的思政育人条件。因此,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积极开展物理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高中物理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为目标,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与分析,明确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课程思政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归纳为爱国精神、科学素养、个人品质与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并以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为例,梳理了部分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及其教学切入点,由此总结出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三大特点,即内容多样性、途径多元化和效果依赖性。再次,通过对高中物理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并分析访谈结果,了解了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同时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对绵阳市某高中高一的117位学生的思政素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开展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学科优势。最后,结合文献调研以及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提出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分别从教学设计、课堂导入、新课教学、课外活动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基于提炼出的思政元素以及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原则与策略,以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中《自由落体运动》和《牛顿第一定律》两节内容为例,设计了教学案例并加以实践。结果表明,融入课程思政的高中物理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有一定的效果。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希望本论文能为一线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学科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课程思政的概念

2.2 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2.2.1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2.2 教育性教学原则

2.2.3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理论

2.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第3章 高中物理教材的思政元素分析

3.1 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内涵

3.1.1 爱国精神

3.1.2 科学素养

3.1.3 个人品质

3.1.4 社会责任

3.2 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分析——以必修一为例

3.3 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特点

3.3.1 思政内容的多样性

3.3.2 思政途径的多元化

3.3.3 思政效果的依赖性

第4章 高中物理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4.2 对高中物理教师的访谈

4.2.1 关于高中物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

4.2.2 关于高中物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

4.2.3 关于高中物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难点认识

4.2.4 当前高中物理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

4.3 对高一学生的问卷调查

4.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4.3.2 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

4.3.3 调查问卷的研究结论

第5章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原则及策略

5.1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原则

5.1.1 正向育人、坚持根本

5.1.2 喻理于景、情景交融

5.1.3 顺其性情、寓教于乐

5.1.4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5.1.5 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5.2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

5.2.1 教学设计,教学与思政目标并设

5.2.2 课堂导入,兴趣与情感并重

5.2.3 新课教学,思想、态度与方法并举

5.2.4 课外活动,爱好与责任并行

第6章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案例

6.1 必修一教材二次开发案例

6.2 案例一《自由落体运动》

6.2.1 课题分析

6.2.2 教学活动片段展示

6.2.3 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6.3 案例二《牛顿第一定律》

6.3.1 课题分析

6.3.2 教学活动片段展示

6.3.3 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6.4 教学效果检测

6.4.1 学生成绩分析

6.4.2 学生个别访谈分析

6.4.3 检测结论

第7章 结束语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中国画笔墨艺术创作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