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论复习提纲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教学论复习提纲(共8篇)

物理教学论复习提纲 篇1

(一)基本内容

一、绪论:

1、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P001(1)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由物理学、教育科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2)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边缘性和理论性的学科。(3)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还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

2、课程(教学)目的P001 使学生学习现代物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掌握物理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进行教学技能的初步训练,为顺利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成为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3、研究对象(补充):

它主要研究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具体有: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中学物理的内容和体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物理课堂教学和物理活动课程、物理教学评价、物理教师的备课和教学研究等。

4、课程内容:广义(补充):

(1)物理教学(概)论;(2)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研究;(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4)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等。狭义(具体P002)

研究跟物理课程与教学有关的各种理论,把它们应用于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对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进行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具体选编了12个专题

5、课程学习方法P002-003。

(1)思想上要认识并重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0-4)

(2)学好相关科学并注意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特别要处理好与教育心理学及物理学的关系。我国传统的教学论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德国的赫尔巴特),新课程改革主要是借鉴美国的教学论(杜威)。

(3)学好相关实践课程(教材分析、教学技能与实验技能训练等)、积极参与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实践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纸上谈兵与纸上练兵是不够的)

(4)与时俱进,不断吸取先进经验,广泛收集积累资料

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教学的基石。

二、物理教学目的

1、物理课程的界定(什么是物理课程,补充):

物理课程是指物理学科的总和及其进程。

2、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补充):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 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中学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P004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4、确定物理学教育目的的依据P016-017(1)物理学的性质

(2)物理素养人才的社会性需求(3)物理学习者的发展需求

5、物理教育基本目的P017-020(1)为社会培养具备合格的物理素养的人才

a.社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基本功扎实的物理学研究的人 b.社会各行各业对具备基本物理素养人才的需求 c.社会对从事物理学教育人才的需求(2)促进物理学习者的发展

6、初中物理课程总目标P020(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4)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7、初中科学课程总目标(补充):

(1)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2)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4)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以科学的知识和态度解决个人问题的意识;

(6)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8、高中课程总目标P021(1)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4)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9、中学物理将基础知识分为三个层次P023

中学物理对知识的教学要求有哪三个层次(补充):知道(知识)、理解、掌握。

10、论述题:就自己试教、听课或做中学物理实验中的体会,举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或实验能力。P023-024

11、能力的分类与特征(补充):

认识能力(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能力。能力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渐进性等特征。

12、中学物理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补充):

(1)观察、实验能力,(2)思维能力、(3)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4)信息能力(收集、加工、交流)、(5)创新能力(意识)。

13、论述题: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具体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P029-032(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要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成功体验(3)要恰到好处地融合物理史实

(4)在物理教学中要突出人文向善意蕴

三、物理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P036-037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

2、物理课程标准的构成P037-038(1)前言:引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课程设计思路等

(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

3、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P042。

(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4、初中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补充):

(1)面向全体学生;(2)立足学生发展;(3)体现科学本质;(4)突出科学探究;(5)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5、高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P043。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方式多样化;(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四、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1、教学过程中的三要素(四要素和五要素,补充):

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有主体-学生、客体-教学内容、媒体-教师和各种教学手段等。三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四要素:加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五要素说:加上道德心理气氛如校风、班风、学风)。

2、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补充):

(1)教学的认识性(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的双边性;(3)教学的教育性;(4)教学的发展性。

3、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P067-072。

(1)中学物理教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a.是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 b.是激发学习物理兴趣的重要手段 c.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

(2)中学物理教学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中心(以前说法: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和发展能力为中心)

a.让学生掌握以概念和规律为核心的基础知识 b.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 c.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数学方法与物理模型的结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a.多数物理概念既具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

b.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人们对一定物理事物和过程的意义建构。

4、中学物理教学常用的教学原则P072-084。

(1)科学性原则P072-073: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物理教学过程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教学。(2)有序性原则P073-074: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把握教学内容的序;抓好教学过程的序;遵循学生学习的序。(3)直观性原则P074-075: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恰当选择直观手段(三类,实验、实物、参观;模型、图片、视频;直观语言);要直观显示物理事件的内在联系、运动和发展过程;生动的直观要恰到好处地过渡到抽象的概括(这是关键与目的)。(4)积极思维原则P075-076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坚持启发教学。

(5)目标整合原则P076-078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从三个维度设计教学过程;把三维目标融合起来处理问题;从三个维度来测量与评价学生学习成就。(6)注重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原则P078-080 4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思想上重视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立平等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增加学生的独立探究活动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能力(7)突出物理学特点和加强物理实验原则P080-082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重视并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关注物理学知识本质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8)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原则P082-084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社会的物理问题引入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在教学中融合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5、论述题:举例说明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PPT

五、物理教学方法

1、根据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将物理教学方法分为P087。(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方式))

*补充(不考):以上均为认知类的教学方式,与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式:示范-模仿、练习-反馈,与情感态度有关的教学方式:直接强化法、间接强化法。

2、讲授法教学的优缺点及运用的基本要求P088-090 主要优点:充分发挥老师主导,能使学生短时间获得大量知识信息。(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

主要缺点:学生相对被动,能力不容易得到锻炼。

运用的基本要求:(1)合乎科学,用词准确,(2)合乎逻辑,严谨有序,(3)启发思维,培养能力,(4)简明具体,形象生动。详见教材

3、谈话法教学的优缺点及运用的基本要求P091-093。

主要优点:有利于唤起和保持学习兴趣和注意,便于激发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便于了解学生情况。

主要缺点:课堂发言容易被好学生占据,补:不利于动手能力培养。

运用的基本要求:(1)问题要有层次性和连贯性(2)问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3)问题要切合全体学生,(4)问题要有思考价值,(5)要及时做好小结。

4、讨论法教学的优缺点及运用的基本要求P093-096。

主要优点:除具有谈论法优点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流能力。主要缺点:补:比较费时(有时要预先准备),教学过程较难控制。

运用的基本要求:(1)精选讨论问题,选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歧点,及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中的焦点或热点等问题(2)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3)适时引导讨论,(4)做好讨论小结。详见教材,(5)可单独使用,也可和其它方法合用。

5、(补充)教学方法思想演进:教会---学会---会学。

6、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一般过程P100-102。

(1)发现并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7、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要遵循的五条原则P104-107。

(1)要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四大理念)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2)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特点(3)要符合学生的特点(4)要切合教师的教学素养(5)要切合其它教学条件

8、(补充)改革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和探究,(1)注入式——启发式——实验探讨式;(2)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

9、国内外典型的教学方法及倡导者:

国外:发现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2)程序教学法(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3)掌握学习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范例教学法(西德教育家:瓦〃根舍);(5)发展性教学法(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6)指导学习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加涅);(7)建构主义教学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国内:(1)启发式综合教学法(苏州大学:许国梁教授);(2)目标教学法(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的掌握学习理论)。

六、物理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选择的基本依据P109-110。

(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教学对象(4)依据手段特性(5)依据教学条件

2、中学物理常见的传统教学手段P93。

教科书;黑板;实物 标本 模型;报刊 图书 资料;图表 照片 挂图

3、教材分析要求P112-113。

(1)泛读物理材料,了解教材体系;(2)通读物理教材,建立总体认识(3)细读物理材料,进行整体分析;(4)精读每节教材,进行精细分析

4、教材分析基本思路(原则)P113。

脑中有课标、心是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5、板书的基本要求P116。

条理清楚、纲目明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书写工整、字体规范、板面整洁;板书须与讲解、实验等紧密配合;板书要有计划、有准备;板书后应复查。

6、物理板书的基本形式P116-118。

纲目式板书;网络式板书;列表式板书;推理式板书;图示式板书。

7、中学物理常见的现代教学手段P93。

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 录像;电视 电影;CD VCD;摄像系统

综合媒体:微格教学系统;语言实验系统;CAI系统;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系统

8、电视录象教学的优点与注意点P124-126。

优点:(1)电视录像具有声、形、色并茂的特点,(2)电视录像可以按照人的意志使用各种特技手段,(3)电视录像可以直接表现自然界和实验中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及变化,(4)电视录像能够弥补课堂演示的局限。注意点:(1)电视录像教学要注意选题

(2)电视录像要与实验教学相配合(3)电视录像要与讲授相配合

5、计算机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P127-128。

七、物理学习的心理分析与学习方法(补充)

1、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类型: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动机就是学习的一种内驱力,为此他将学习动机分为(1)有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等三种。

2、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类型:

(1)直觉兴趣、(2)操作兴趣、因果认识兴趣、(4)概括认识兴趣。(学习兴趣的类型: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3、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思维障碍:

(1)思维品质不高引起物理认知上的主观片面性,其中有:⑴前概念的干扰和负迁移;⑵表面的、非本质属性困扰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⑶隐蔽因素的忽视和干扰造成思维混乱;⑷凭主观臆断来理解物理知识,未抓住其本质联系;⑸习惯思维定势的影响,心理惰性使思维受阻;⑹错误地运用相似思维和类比推理,把思维引向岐途;⑺处理物理问题的数学化倾向。(2)非智力因素不键全所引起的物理学习障碍,其中有:⑴学习动机不明确影响物理学习兴趣的增长;⑵意志不坚定影响物理学习情感的形成;⑶不良的习惯影响物理学习素养的提高。

4、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基本方法(主要途径):

(1)教材编写要能激发学生兴趣;(2)教学语言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4)利用各种史料和佚事激发学生兴趣;(5)利用课外 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5、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物理参考书的方法,具体有:⑴划读法、⑵画读法、⑶注读法、⑷比读法、⑸做读法,⑹泛读与精读;(2)指导学生掌握记课堂笔记的方法,具体有:⑴记讲课提纲、⑵记解题思路、⑶记老师对某些问题所做的论据充足、连续性强的解释、说明和补充内容(或记一些实验设计);(3)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4)指导学生掌握物理量的结构要素;(5)指导学生掌握物理公式。

八、物理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P233。

分析教学需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

2、中学物理备课的主要内容(补充):

(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方法、(4)备实验(教具和实验的准备)。

3、物理教学课时计划(教案)的内容P240-241:

(1)授课(教学)课题;(2)授课对象与时间;(3)课型与学时;(4)教学目标;(5)教学重点和难点;(6)教具与实验;(7)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等;(8)板书(面)设计;(9)课后教学分析(教学反思或备注)。其中教学过程一般包括:(1)教学内容、(2)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等三个主要内容。

4、物理教学说课的内容与过程P243-244。

(1)点明课题

(2)说教材、学情、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材 说学情 说目标 说重点和难点)(3)说整体设计(4)说过程

九、中学物理教育见习与试教(补充)

1、教育见习的主要内容:

(1)教学见习;(2)班主任工作见习;(3)第二课堂见习;(4)教育教学调查研究见习。

2、试讲的方式:

按试讲范围试讲方式可分为:(1)个人试讲;(2)小组试讲;(3)全班试讲。

3、试讲(教)的程序(或阶段)P183-184:

试讲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备课;(2)试讲;(3)开评议会。

十、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1、开展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意义P299。

(1)开展教学研究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2)是深化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是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2、物理教学研究过程P303-311。

(1)物理教学研究选题P304-306(2)物理教学研究的文献检索P306-307(3)制订研究计划P307(4)实施研究计划P308(5)分析资料P308(6)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3、教学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与格式P309-311。

题目、前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摘要、关键词

4、教学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P309-311。

(1)草拟写作提纲(2)撰写初稿(3)修改与定稿

5、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P311-318。

思辨研究、描述研究、实验研究和开发研究

十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1、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P138-141。

(1)观察法,(2)控制变量法,(3)放大法(机械放大、电放大、光放大),(4)转换法,(5)模拟法,(6)留迹法,(7)理想化方法,(8)累积法,(9)替代法,(10)外推法。

2、中物理物理实验类型P141-145。

(1)技能训练实验、测量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按实验知识、技能、能力等训练的目的和功能的标准来分类)

(2)常规物理实验与数字化实验(按物理实验是否要用到信息技术的标准来分类)(3)“学生实验”、“实验”、“演示”、“做一做”、“问题与练习”等(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根据它们在物理学中和物理教学中的地位、难易程度、用时长短、学校的器材条件,可分成以上几类)

(4)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课内实验又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边学边实验(或称边教边实验)

3、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P145-146与教学要求P146-148。

作用(1)利用真实主、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学习欲望,(2)利用演示所展示的现象和过程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3)帮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4)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观察、思维、动手)。要求

1、切合课题,目的明确

(1)如果运用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对即将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演示实验就应该具有生动有趣,发人深思的特点。(2)如果运用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形成概念、发现规律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演示实验就应该具备实验条件明确、演示层次分明、突出本质联系的特点。

(3)如果运用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深化、巩固所学的概念、规律,演示实验应该突出其思考性和扩展性的特点。

2、生动有趣,启发思维

要在新、奇、险、迷上下功夫

3、现象清楚,效果明显

(1)仪器的尺寸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足够大,灵敏度要高,仪器放置高低合适,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必要时可采取适当的广大手段。(2)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

(3)被观察的主体要对比强烈,易于分辨。(4)演示的过程要尽可能直观。

4、安全可靠、确保成功

4、边教边实验的教学特点P151-152和教学形式(用途)P152-153 教学注意点(补充):⑴实验仪器及过程不应太复杂、操作技术要求不高、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的危险性要小成功率要高、实验仪器易得数量足够;⑵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使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⑶要估计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灵活而顺利地进行教学;⑷应事先准备好足够的仪器,发动学生一起做;⑸应灵活地运用教学方式。

5、学生分组的教学要求P154-155。

(1)中学设置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让学生学习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态度。

(2)中学进行分组实验的基本要求:

a.了解基本仪器的构造和原理、能正确使用基本仪器,能按实验步骤正确操作,能排除实验中出现的一般小故障;

b.能正确选择观察目的、内容和方法,如实验记录观察现象和数据; c.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提出实验研究课题的能力; d.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

e.掌握实验原理,能编写合理的实验步骤,会设计记录表格;

f.能用记录测量数据,能正确运算和描绘图线,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g.学会初步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推理出结论; h.会写实验报告;

i.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遵守实验室纪律、爱护仪器等良好的态度品质。

6、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基本过程P155。

(1)课前准备阶段及要求:预先做好教学的组织工作;预先对实验小组的器材做好检查,并准备一些备用器材;熟悉掌握仪器的操作规范,预见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课内操作阶段及其要求 a.对学生的要求(检查仪器数目,认识、熟悉所用的仪器;按照实验仪器、实验内容的要求,安装调整仪器装置;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测量和记录;记录的现象和数据经检查后,拆除整理仪器)b.对教师的要求(巡回于学生实验小组之中;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操作示范;注意引导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培养学生缌观察的习惯)(3)总结阶段及其要求

7、学生分组按编组方式可分为(补充):

(1)并进式实验(2)轮换式实验(3)复式实验

十二、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

1、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的重要性P168-171。

(1)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干知识P168-169(2)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P169-170(3)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P170(4)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P170-171

2、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的教学要求P171-173。

(1)知道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引入的必要性P171-172(2)经历物理概念形成和物理规律发现的过程P172(3)会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P173

3、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P173-179与注意点:

注意:物理概念多种多样,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另外,物理概念教学还应注意阶段性,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不断深化概念。

4、物理规律教学的过程P179-187与注意点:

注意:物理规律也有多种多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步骤和方法。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物理规律。

5、建立规律的常用方法P180-183。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a.常用方法之一,实验法 b.常用方法之二,举例法(2)经历过程,探索规律(建立规律的方法有)

a.实验归纳法 b.假设验证法 c.单逻辑演绎法 d.类比推理法(3)确切表述,理解规律

a.物理规律的表述(物理规律条件性表述、定性表述、定量表述、系数的特定意义)

b.理解物理规律

1)让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

2)引导学生对规律表述关键词和物理量的推敲 3)明确物理规律适用条件

4)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规律进行分析与比较,明确它们的区别联系

5)让学生将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数学公式和图象互译,加深理解物理规律的意义(4)应用规律,巩固深化 a.通过习题运用规律

b.运用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

注意:

1、物理规律也有多种多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步骤和方法。

2、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物理规律。

6、物理课程导入基本方法(补充):

运用实例、温故知新、演示实验、求异联想、理论推导、列举不足、设置悬念、讲述故事。

十三、物理练习与复习的教学

1、物理练习在教学中的功能P195-196。

(1)认知的功能:是指通过练习帮助认知并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2)检测的功能:是指师生双方可以通过练习对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和评价。

(3)发展的功能:主要是指通过练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2、物理习题的基本类型P206。

(1)课内练习(课堂练习)与课外练习(课前练习与课后练习)(2)纸笔类练习与实践类练习(3)客观题和主观题(4)封闭题和开放题

(5)选择题(单一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组合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说理题)、作图题、计算题、实验题等七大类。

3、物理解题常用策略(补充):

(1)模式识别与类比策略;(2)转化(结合)策略:数理、数形、整体隔离、坐标系、问题描述(等效、对称、割补、假设);(3)正难则反策略(逆向思维策略,也属转化);(4)以退求进策略;(5)穷举策略:穷举、凑合、特殊值、极端。

4、物理习题课的基本要求P207-209。

(1)要有目的、有计划、连贯性(2)针对不同教学层次,要求适当

(3)要精选物理练习题a.典型性 b.针对性 c.启发性 D.实际性(4)要发挥解题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5)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5、物理复习的意义P211-212。

(1)巩固知识,增强记忆(防止遗忘)(2)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弥补知识缺陷,解决教学遗留问题(4)学会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

6、物理复习的种类P213-216。

(1)平时复习P213-214 a.引入复习b.当堂复习

c.课后复习(尝试回忆、阅读课本、整理笔记、整理知识网络、看参考书)(2)阶段复习P215(章节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未复习、总复习,复习课是阶段复习的主要形式)

(3)总复习P216(实质上也属阶段复习)

a.学期与学年总复习、初中总复习、高中总复习

b.三个阶段:全面复习,夯实基础;重点复习,抓住关键;综合复习,注意提高。

7、典型复习方法P218-221。

(1)梳理“知识结构”复习法(2)做练习复习法(3)用物理实验进行复习(4)比较复习法

8、物理复习课的教学环节P222-224。

(1)阐明复习目的和内容P222(2)梳理知识与技能网络P222-223(3)典型例题示范、查漏补缺P223(4)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P223-224(5)共同小结,交流评价P224 注意:复习课与其它课一样,虽然教学有法,但也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灵活多变。

十四、物理课外活动

1、中学物理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P258-259。

(1)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2)课外活动具有自主性

(3)课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灵活多样性(4)课外活动有一定的开放性

2、中学物理课外活动的作用P259-260。

(1)帮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2)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实践能力,养成创新意识(3)发挥学生特长,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3、物理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P262-265。

(1)课外参观(注意点:要明确参观的目的、选择参观的内容;要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现场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参观计划;联系好参观的时间、地点、约请向导和讲解人员;对学生进行有关纪律要求和安全教育)(2)课外阅读小组(3)课外科技小组活动(航模小组、无线电小组、实验研究小组、物理竞赛、物理晚会等)

十五、物理教学评价

1、物理教学评价的作用(补充)+P275:

⑴导向作用;⑵诊断作用;⑶激励作用;⑷甄别作用和选拔作用。

2、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评估的内容和方法(补充):

内容涉及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平时观察;(2)平时检查:包括⑴课堂提问、⑵课内外作业、⑶小测验、⑷实验操作、⑸实验报告;(3)阶段性和总结性检查:包括⑴阶段考试、⑵总结性考试。

3、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补充):

内容: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备课、上课、科研、教学成果等)。方法:自我检查(具体涉及:⑴进度计划、⑵教学任务、⑶学生练习);被动检查(具体涉及:⑴进度计划、⑵教案、⑶上课情况、⑷学生作业、⑸学生反馈、⑹教学与科研成果)。

4、改革传统评价的思想与措施(补充):

(1)对学生评价:⑴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对教师的评价: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 12 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5、评价分类P278-285:。

(1)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P278-279(2)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P279-281(3)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P281-285

6、测验分类(补充):

(1)按测验的参照标准不同可将测验分为:⑴常模参照测验、⑵目标参照测验两类,(2)若按测验的作用或功能不同可将测验分为:⑴诊断性测验、⑵形成性测验、⑶总结性测验等三类。

7、纸笔测验的一般过程P285-288+补充:

(1)确定评价(测验)的目的和目标;(2)编制测验试题:⑴确定测验的范围;⑵确定试题的形式;⑶制订编题计划(编制测验的双向细目表、包含:取样范围、行为目标、试题形式和难易程度);⑷编制试题,组合测验试卷;(3)制定测验要求;(4)实施测试;(5)批改评分;(6)结果解释。

8、物理测验评价的主要指标(补充):

⑴信度 ⑵效度 ⑶难度 ⑷区分度

9、利用表现性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般流程P288-292。

(1)确定评价目的(2)设计表现性任务(3)制定评定细则(4)客观记录探究活动的表现(5)评价与交流

10、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两种主要方法P294-295。

教学要素评价法;学生表现评价法

11、物理课堂教学教学要素评价法考虑的要素P294。

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要素来考虑。

12、物理课堂教学学生表现评价法考虑的要素P295。

物理教学论复习提纲 篇2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写作教学都深受重视,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写作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语文写作是一个人求学生涯中写作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其写作习惯和写作能力形成的逻辑起点,对其日后写作本领的养成和创造思维的开发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因而我们应该把目光特别投入到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上来。小学语文写作不仅是小学生最惧怕和头疼的事情,而且是让小学语文教师头疼的事情。那么,该如何解决小学生畏惧写作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如何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更为有效地实现写作教学目标?我认为,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写作提纲是一种便捷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2. 写作过程的研究开拓了写作教学的新思路

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外对写作的研究逐渐集中到对写作过程的关注上来。在大量的研究结果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Hayes和Flower的研究,他们运用口语报告法对被试的写作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写作心理模型。他们认为,写作过程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写作前的构思与计划,根据写作任务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有关信息,并制定文章的写作计划,设定写作目标。这一阶段对于能否完成一篇好文章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转换,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把要表达的思想转换成与计划相一致的用文字符号表达的正文。回顾,对已经完成的正文进行检查和修订、加工和润色,使正文有所改善。这三个阶段的写作过程不是按既定的顺序直线进行的,而是三方面的活动相互作用、交替或循环发生的。后一个阶段的发生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而前一个阶段也可以与后面的阶段共同作用于整个写作过程。其后,在深入研究发掘写作过程内质的基础上,他们对自己原有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补充:写作过程已不是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单一流程,而是由写作环境、作者的长时记忆和写作过程三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循环系统。写作者对写作过程各阶段的活动具有自我“监控”的作用。对写作过程的深入研究,为我们从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来指导写作教学提供了依据,使写作教学的研究更加多样化和深入化,同时也为我们改进原有的写作教学模式开启了新的思路。

2.1 写作前构思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要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写作过程的三个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许多研究者认为,构思与计划作为写作过程的第一阶段是首要的、基本的、最为关键的。只有决定好了要写什么,怎么来写,才能使后两个阶段顺利的开展下去,即把构思转换成书面写作,并且对已成形的书面写作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基于这一点,国外开展了大量的有关写作前构思的研究。Hopman和Glynn(1989)对写作前目标设定的研究发现,要求设定目标的被试所写的文章更长、更好。Cha(2006)的研究表明,写作前计划的质量与写作成绩的分数有较高的正相关。Natalie(2007)对三年级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的研究表明,写作前指导的内容和时间与写作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国内对写作问题的研究虽然也已开始起步,但对写作前构思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2.2 写作提纲策略的研究揭示了写作提纲在写作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

写作前构思的方法和策略较多,包括聚类、自由随写、列清单以及列提纲等多种形式。Carey、Flower和Hayes(1987)等考察了构思活动中所形成的写作提纲的质量与后来实际所写出的文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写作提纲的数量与成文质量、提纲质量与成文质量、构思时考虑读者与读者对成文的接受性、对文章中心的构思与成文中心的明确性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说明写作前的构思极为重要,而且写作计划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戴健林、莫雷(2002)则就提纲策略对写作成绩的影响作了研究,探讨了书面、心理、半书面三种不同形式的提纲对写作成绩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写作者在构思阶段运用自己拟定的不同形式的提纲对写作成绩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半书面提纲效果最好,且与书面提纲有显著差异。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写作提纲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它为文章写作的总体构思提供了较高水平的加工模式。列提纲表现出对写作过程的辅助作用,能帮助写作者组织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同时以一定的逻辑呈现材料,方便写作者理清写作顺序和思路。Kellogg(1988)还认为提纲使写作者将注意力贯注于单纯的观念转译从而减轻了认知负荷。

然而,对于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自己制定出完整并结构良好的写作提纲恐怕还是有些困难的。许多研究者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Voss(1983)等人的研究发现,有关写作主题的知识对于观念的产生和组织都有极大影响,专家明显优于新手。Taylor(1985)则认为,造成学生写作说明文困难的原因是没有注意文章的结构,不懂得如何把毫无组织的说明性材料整合到文章里。另外,Bereiter和Scadamalia(1987)的研究还发现,年幼的写作者很少有构思活动,他们只会拿起笔来就写,以后随着写作能力的发展,构思活动才开始逐渐出现,但是他们的构思主要是局部的,而不是全局性的。因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直接将高质量的、写作目标明确的写作提纲呈现给他们,让他们以提纲为模型展开写作。

3. 写作提纲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综上所述,教师将高质量的、写作目标明确的写作提纲运用在实际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以此为依据开展写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写作成绩的提高,这在小学低年级的写作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低年级小学生的写作目标就是掌握最基础的写作套路,了解“什么是写作”。但由于教师提供的提纲都是一样的,学生的作文内容可能会单一,甚至雷同。事实上,写作应该是一项充满创造力的活动,因而,从长远角度来看,特别是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培养他们依据作文题目要求,独立编制写作提纲的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把握写作思路,明确写作目的,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授之以渔”,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写作成绩的真正提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奇,林洪新.四则混合运算规则的样例学习.心理学报,2005,37,(6):784-790.

物理教学论复习提纲 篇3

一、关于提纲讨论课提出的指导思想

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提纲中摆出代表性、可辩性和趣味性的题目后,学生会为之一振,积极准备、认真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寻求问题答案,探索真理性知识。

2 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在讨论中争鸣、质疑、问难。这就需要他们围绕主题去广泛涉猎,收集大量资料,丰富知识、拓宽视野,真正动起脑来、动起口来、动起手来,将知识进行加工制作、融会贯通。

3 有利于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政治课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注重提高觉悟。将学生的知识内化为观念、自觉行动起来。即在自我教育中实现知、情、意、行的彻底转变。提纲讨论课能使学生自由发表看法、识正误、辨是非,加强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能力。

4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在发言讨论前必须学会自己看书、摘录、剪贴、做卡片、翻阅参考书、写发言提纲,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扩充整理知识的一套方法,为离校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在讨论中,大胆发表看法,学会说理、克服自卑心理,对搞好各科学习,培养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大有裨益,为今后工作积淀了必备素质。

5 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讨论课中成为学生引路人,调动、点拨、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学习,努力去感知、理解、消化、巩固、探究知识。从中指导学生学法,如精读、速读、选读法、读书提纲法;学思结合质疑法,指导分析解决问题方法,指导学会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思维方法,使学习过程与创新意识相结合。

二、关于提纲讨论课的可行性依据

1 从现实状况看,我校生源总体较差、层次差异大。完全采取讨论式有一定难度,易形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完全采用提纲法易使学生形成惰性,采取提纲讨论法可有效防止这两种倾向的发生。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优劣互补、互帮互促、形成共同提高的局面,弥补层次差异大的问题。

2 从教育原则看,符合“三个面向”、素质教育和新教学理念。现代教育要求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讨论课上既有思想的碰撞、也有知识的交锋、还有交往的磨合,不失为素质教育在政治课中的有益尝试,自主学习与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提纲讨论课不失为新课程理念在政治课中的实际运用。

3 从教学原则看,古人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些无疑给当前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纲讨论课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具体操作。

4 从教育心理看,当代中学生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很强,信息渠道很广,思想观念复杂,有个性、有见解、善于自我表现,提纲讨论课正好适应了这一形势。

5 从教辅工具看,现行教材通俗易懂,设置了诸如想一想、忆一忆、做一做等小栏目,可读性强、便于自学,为提纲讨论课提供了可靠保证,当前众多的辅导书,广泛运用的网络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便利。

三、关于提纲讨论课的操作方法

认真备课、编好提纲,这是搞好提纲讨论课的前提。

提纲讨论课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似乎教师作用不大了。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构想到实施,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认真筹备。

首先,教师要通揽全书,做到融会贯通、心中有数、运用自如。因为学生思维很活、想法很多、发起言来常常出乎意料。其次,教师要做到目标明确,明了知识、能力、觉悟、美育要求,以便课上及时调控、不偏方向。再次,确定好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设置突破的方法和问题,使讨论更具有时效性。第四,摸清学情,对学生知、情、意、行底码清楚,以便对症下药。第五,综合各种情况,针对教学内容,编好提纲。包括复习提问、预习思考、练习作业等呈启、新授、巩固环节。第六,提前一周印发给学生,以便做好预习工作。第七,分好小组、选好组长。分组时注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实施提纲、组织好讨论,这是搞好提纲讨论课的关键。

1 宣布小组赛的规则,小组互相检查预习提纲。

2 对于基本概念、原理,作为必答题,强化记忆。

3 对于重难点问题交小组讨论后推荐发言人发表见解,允许其他组发表异议,展开小组间辩论。讨论中教师注意维持秩序,加强宏观调控,收集疑难及疏漏点。

4 教师针对讨论情况,做好归纳、总结、评价工作。

反思提纲、重点点拔,这是搞好提纲讨论课的重要环节。

在学生讨论难以达成一致或达到教学目标时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思路,调动教学手段,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画龙点睛、升华观点的作用。

当然,还要注意时间把握、内容详略、学生情绪变化等。决不能出现“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局面,更不能追求表面繁华热闹,实际没有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武陵中学)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 篇4

【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

1、介质种类。

2、介质温度。

记住: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海豚可发出)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

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声与信息:声能传递信息。(雷声、B超、敲击铁轨等)

回声定位: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声呐:根据回声定位。声与能量:声能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碎石)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灯笼鱼等。

人造光源:火把、电灯、蜡烛等。

光的传播: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

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108 m/s,计算中取C=3×108 m/s。(水中是真空的3/4,玻璃中是真空的2/3)

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08×1012 km/s。

二、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辉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两种反射:

1、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

2、漫反射:由于物体的表面凸凹不平,凸凹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只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包括透镜)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球面镜:

1、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2、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四、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现象:折射使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

五、光的色散

色散: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

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

六、看不见的光

光谱: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红外线: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辐射,不过人眼看不到,这样的辐射叫红外线。红外线的应用:加热、拍红外线照片诊病、夜视仪、遥控。

紫外线: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荧光。

○雾灯用黄光的理由: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

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 具座不用);

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u)像的性质 像 距(v)应 用

u > 2f 倒立缩小实像 f< v<2f 照相机

u = 2f 倒立等大实像 v = 2f(实像大小转折)f< u<2f 倒立放大实像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 成 像(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正立放大虚像 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四、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物镜焦距较短,物体通过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焦距较长,物镜成的像经过它成放大的虚像(像放大镜)。

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注:伽利略望远镜目镜为凹透镜,天文望远镜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视角: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视角越大,成的像越大。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玻璃泡 35—42℃ 0.1℃ ① 离人读数上方有细管

② 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20—11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不能甩。

寒暑表 —30 —50℃ 1℃ 同上

二、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固体的分类:晶体和非晶体。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迷熔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蒸发:(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较缓慢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3)液体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沸腾:(1)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水沸腾时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液化放热。

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都可液化)。

2、压缩体积。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四、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例子: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例子:霜,树挂、窗花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摩擦起电的原因:在摩擦过程中,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带上负电荷,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等量的正电荷。

两种电荷:

1、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2、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正电荷。

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是看它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如能则带电;

2、是利用验电器,用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金属箔张开则带电。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符号:C。

元电荷:电子(汤姆生发现)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元元电荷。e=1.6×10-19 C。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

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中导电的是自由电子)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等。

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二、电流和电路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

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电路中电流: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电路构成: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发电机、电池。

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发光二极管还可发光)。

三、串联和并联

串联:

1、连接特点:逐个顺次,首尾相接。

2、电流路径:只有一个。

3、开关作用:能同时控制所有的用电器,开关位置变了控制作用不变。

4、用电器工作:互相影响。

并联:

1、连接特点:并列连接,首首尾尾。

2、电流路径:至少2个。

3、开关作用:干路:总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只控制本支路。

4、用电器工作:互不影响。

四、电流的强弱 电流表示电流的强弱。

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1A=1000mA,1mA=1000μA。

电流表:

1、测量电流。

2、两个量程:0---0.6A(大格0.2A,小格0.02A)0---3A(大格1A,小格0.1A)。

使用:

1、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确定时用大量程试触。

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第六章 电压电阻

一、电压

电压: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有电流一定有电压,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压物理量的符号:U。

单位:伏(V)、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1kV=103V;1V=103mV;1mV=103μV.常见电压值:干电池:1.5V;家庭电路:220V;手机:3.6V;铅蓄电池:2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电压表:测量电压(分析电路时,电压表所在的位置相当于断路)。

量程:0-3V(大格:1V,小格:0.1V)

0-15V(大格:5V,小格:0.5V)。

使用:

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2、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3、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用大量程试触,不超小量程,用小量程测量)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

电池的串联: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电池的并联: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串联电路的电压: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

并联电路的电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电池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

防止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1、使用优质电池;

2、回收废旧电池;

3、不要随意丢弃旧电池。

三、电阻

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就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物理量符号:R。

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1 MΩ=103 KΩ; 1 KΩ=103Ω。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大部分材料温度升高,电阻变大)。(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和长度成正比,和横截面积成反比)。(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控制变量法:物理中对于多个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办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四、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结构:(电阻丝、绝缘管、滑片、接线柱等)原理::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

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对电路起保护作用。

铭牌:例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正确使用:(1)、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2)、接线要“一上一下”(不能同时用上面的两个接线柱【相当于导线】和同时用下面的两个接线柱【相当于一个定值电阻】;(3)、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电流最小的位置)【对电路起保护作用】

第七章 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根两端电压的关系

试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欧姆定律的应用:

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 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

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分压作用: = ;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的和),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 R 分流作用: ;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原理:欧姆定律(R=U/I)。(导体的电阻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

实验电路:

实验步骤: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断开;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电阻最大位置;合理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3、从额定电压开始,逐次降低加在灯两端的电压,获得几组电压值和电流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

4、算出电阻值;

5、分析实验数据中电阻值变小的原因:灯丝电阻受到了温度的影响,通过灯丝的电流越大,灯丝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电压越高越危险:根据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人体也是导体,电压越高,通过的电流就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很危险了。

不能用湿手摸电器:对人体来说,比较潮湿的时候电阻小,发生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会很大;另外,用湿手摸电器,易使水流入电器内,使人体和电源相连。

注意防雷: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放电时,电压和电流极大,放出巨大的热量和引起空气的振动。防雷要安避雷针。

断路:某处断开,没有接通的电路。

短路:电路中两点不该连的两点连到一起的现象。由于电线的电阻很小,电源短路时电流会非常大,会损坏电源和导线。

第八章 电功率

一、电能

电能是一种能量。如:电灯发光:电能→光能;电动机转动:电能→动能;电饭锅工作:电能→热能。

电能的单位:J,KWh。1kWh=3.6×106J。电能表:测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几个重要参数:“220V”:这个电能表应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10(20)A:标定电流为10A,短时间电流允许大些,但不能超过20A。(例子,不同电能表不同)

50HZ:电能表接在50HZ的电路中使用。

600revs/kwh:接在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转。

电功:电流做的功,等于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二、电功率

电功率(P):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用电器在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单位:w, kw;1kw=103w.电功率公式:(式中单位P→瓦(w);W→焦(J);t→秒(S);U→伏(V); I→安(A)。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J、t用S,则P的单位是W;②如果W用KWh、t用h,则P的单位是kw。

Kwh的意义: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公式:P=I2R和P=U2/R 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灯泡的亮度由实际电功率决定。

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亮,易烧坏。

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暗,当U = U0时,则P = P0 ;正常发光。

同一个电阻或灯炮,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原理:P=UI.实验电路:(同测电阻)

实验步骤: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连接电路(同测小灯泡电阻)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读出电流表的读数,观察灯泡发光情况;

4、使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5、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约0.8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注:实验时,电源电压要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四、电与热

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

通电时间成正比。

注:不要单纯认为电阻越大,在相同时间内放热越多。

焦耳定律公式:Q=I2Rt,(式中单位Q→J;

I→A;R→Ω;t→S。)

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

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

(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Q=UIt;Q=U2t/R。

电热的利用:加热(电饭锅、电熨斗)

电热的防止:温度过高,损坏电器、引起火灾(散热窗、散热片、散热风扇)

(串联)

(并联)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电流过大的危害:烧保险丝、甚至引起火灾。

电流过大的原因:

1、短路;

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保险丝: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材料特点)。当电流过大时,它的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作用)

空气开关:当电流过大时,开关中的电磁铁起作用,开关断开,切断电路。

注意:

1、不能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

2、当电路中的保险装置切断时,不要急于更换保险丝或使空气开关复位,要先找出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之后再恢复供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家庭电路的组成:火线与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或空气开关)→插座、用电器、开关等。

电源:发电厂发出的220V交流电,有两根电线。

火线:相对于大地(零线)有220V的电压。零线:在发电厂接地,在户外接地。

电能表:计量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单位是千瓦时(kwh),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消耗电能的多少

总开关:为检修更换电路的安全。(空气开关还能起到保险作用)

保险装置:保险丝(盒)→电流过大时熔断,切断电路。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跳闸,切断电路。

三线插头(座):一线接火线(L),一线接零线(N),另一线(E)接用电器的外壳(大地);为安全用电。

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并联(包括插座),被控制的用电器和开关是串联的。

试电笔:作用→辨别火线、零线。使用→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得导线,发光的是火线。

触电:

1、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接触到火线。

2、人同时接触到火线和零线。

触电的急救:首先切断电源;再救触电的人。第九章 电与磁

一、磁现象

我国最早的指南针→司南。

磁性:磁铁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磁体具有吸铁性和指向性。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两个磁极)。南极: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指南(地理南极)的磁极(S);北极:静止时指北的磁极(N)。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二、磁场

磁场: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着看不见、摸不到的,能对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的物质。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带箭头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磁感线是不存在的,用虚线表示,且不相交,磁体内部,磁感线是从南极到北极)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地磁场: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

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

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这是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三、电生磁

奥斯特(丹麦)最先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做成螺线管【线圈】,各条导线产生的磁场叠加一起,磁场就会强很多)。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铁一样。

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四、电磁铁

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内部带铁芯)的螺线管。

电磁铁的原理:电流的磁效应(铁芯被磁化,铁芯和线圈磁场的共同作用)。

决定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1、内部是否有铁芯;有铁芯,磁性强。

2、电流大小;外形一定,匝数相同,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3、线圈匝数;外形一定,电流相同,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五、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通断的开关。它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的电路的装置。

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低压电源、电磁铁等组成)和高压工作电路(电磁继电器触点、高压电源、用电器)组成。

用途:可实现远距离操作,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扬声器:原理:把电信号转化成声信号。

构造:永久磁体、线圈、锥形纸盆。发声过程: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线圈将受到永久磁铁的吸引或排斥,线圈就不断地来回振动,带动纸盆发声。

六、电动机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电动机原理),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电流方向或磁感线的方向改变时,通电导线的受力方向改变)

电动机构造:转子(转动的部分)、定子(固定不动的部分)、换向器。

能量转化:电能→动能。

换向器的构造:两(多)个铜半环跟电动机线圈相连,彼此绝缘。

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后,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线圈连续转动。

电动机种类: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

电动机优点:构造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无污染。

七、磁生电

法拉第(英)发现了电磁感应,进一步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

电磁感应:由于导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运动(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电流的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方向既跟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又跟磁感线的方向有关)发电机:动能→电能。(能量转化)

原理;电磁感应。

构造:定子、转子。

交变电流:(交流AC)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不断地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直流:电流的方向不发生变化。

频率:电流1S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我国电网的频率是50HZ)发电机发电能量转化:

火力发电:化学能→内能→动能→电能

水力发电:动能→电能。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

电话的基本构造和原理:最简单的电话又话筒和听筒组成,话筒和听筒之间连着一对电话线;话筒把声音转化为电流,电流沿着导线把信息传到远方,在另一端,电流使听筒的膜片振动,携带信息的电流又变成了声音。

电话交换机:连接电话,提高线路利用率。

两种信号: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的优点:抗干扰能力强;方便计算机处理;保密性好。

二、电磁波的海洋

电磁波:迅速变化的电流周围存在电磁波,它可以传递信息。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可传播。C=λf.(c=3×108m/s)。(λ电磁波的波长;单位m)。(f为频率;单位HZ)。1MHZ=103KHZ=106HZ。

无线电波:频率在数百千赫至数百兆赫的那部分电磁波叫无线电波(传递各种信息)

可见光是电磁波大家族的一员。

微波炉:利用微波使食物的分子在微波的作用下剧烈振动,使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用调制器把它加载在高频电磁波上,再通过天线发射到空中。接收机调谐选出特定频率的信号,通过电子线路把声音信号选出来,放大后送到扬声器,把电信号转换成声音。

电视的发射与接收与广播相似,既传播声音信号又传递图像信号。

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手机和基地台(站)进行无线电信号传输。

无绳电话的工作原理: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无线电的频率越高,相同时间传输信息越多。微波通信:波长在10m-1mm,频率在30MHZ-3×105MHZ。微波的性质接近光波,大致沿直线传播。微波在传输过程中受地面阻挡,每隔一定的距离要建一个中继站进行“接力”。

卫星通信:利用卫星做中继站;3颗卫星可覆盖全球。

光线通信:让携带信息的激光在纤维里传播;激光的频率高,携带的信息量大。

网络通信:把计算机连在一起,利用网络进行通信。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一种粒子;一般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0.3-0.4nm)。

物质三态的性质:

固体:分子排列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体: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体: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作用力微弱,易被压缩,气体具有流动性。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和太阳系相似),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纳米科技:(1nm=10 m),纳米尺度:(0.1-100nm)。研究的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二、质量

质量: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无关。物理量符号:m。

单位:kg、t、g、mg。

1t=103kg, 1kg=103g, 1g=103mg.天平:

1、原理:杠杆原理。

2、注意事项:被测物体不要超过天平的称量;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不能把砝码弄脏、弄湿;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3、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2)把游码放到标尺放到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3)把物体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4)读数: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注:失重时(如:宇航船)不能用天平称量质量。

三、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属性;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定值。

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受到温度的影响,与质量、体积无关。

公式:

单位:kg/m3 g/cm3 1×103kg/m3=1g/cm3。

1L=1dm3=10-3m3;1ml=1cm3=10-3L=10-6m3。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细线

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可间接测量固体体积),读数是以凹液面的最低处为准。

测固体(密度比水大)的密度:步骤:

1、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m;

2、在量筒里倒入适量(能浸没物体,又不超过最大刻度)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拴好物体,放入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

注:若固体的密度比水小,可采用针压法和重物下坠法。

测量液体的密度:步骤:

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2、把烧杯里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液体的体积V2;

3、用天平称出剩余的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密度与温度: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气体热膨胀最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影响最大;固体和液体受温度影响比较小。

水的反常膨胀:4℃密度最大;水结冰体积变大。

密度应用:

1、鉴别物质(测密度)

2、求质量

3、求体积。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

速度的单位是:m/s;km/h。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单位:s min h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长度单位:m km dm cm mm μm nm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厚的刻度尺的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四、力

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示意图。

五、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六、二力平衡

平衡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一、弹力 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塑性: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二、重力

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三、摩擦力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决定摩擦力(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1、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的分类:

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2、动摩擦:(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2)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2)减小压力;(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分开(加润滑油、形成气垫)。

四、杠杆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2、动力: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作用在杠杆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三种杠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五、其他简单机械

定滑轮特点:(轴固定不动)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忽略摩擦和动滑轮重),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滑轮组:

1、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n(G为总重,n为承担重物绳子断数)

2、S=nh(n同上,h 为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3、奇动(滑轮)、偶定(滑轮)。

轮轴: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能绕共同轴线旋转的简单机械;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作用在轴上费力。

斜面:(为了省力)斜面粗糙程度一定,坡度越小,越省力。

应用:盘山公路、螺旋千斤顶等。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一、压强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1)有的和重力有关;如:水平面:F=G(2)有的和重力无关。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公式:,式中p单位是:pa,压力F单位是:N;受力面积S单位是:m2。

→ 。

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增大;;(2)F不变,S减小;(3)同时把F增大,S减小。

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二、液体的压强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液体压强计算:,(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据液体压强公式:,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

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连通器原理: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应用:船闸、、锅炉水位计、茶壶、下水管道。

三、大气压强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具有流动性而产生的,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

1、托里拆利实验(最先测出):实验中玻璃管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课堂实验:用吸盘测大气压:(原理:二力平衡F=大气压p=F/s)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金属盒)气压计。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pa。

大气压的变化:和高度、天气等有关;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在1标准大气压下,能支持水柱的高度约 10.3m高。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五、浮力

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F浮 > G 上浮(最后漂浮,此时F浮=G)

(3)F浮 = G 悬浮或漂浮

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 下沉;(2)< 上浮;(3)= 悬浮。(不会漂浮)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六、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轮船按照设计要求,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排水量=轮船的总质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工作(F浮=G),刻度值上小下大。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一、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功的计算: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W=FS。

单位:焦耳(J)1J=1Nm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二、机械效率

有用功:为实现人们的目的,对人们有用,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都必须做的功。

额外功:对人们没用,不得不做的功(通常克服机械的重力和机件之间的摩擦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

机械效率小于1;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

三、功率

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

推导公式:P=Fv。(速度的单位要用m)

四、动能和势能

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能做的功越多,能量就越大。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其中,速度对物体的动能影响较大。

注:对车速限制,防止动能太大。

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住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近地点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第十六章 热和能

一、分子热运动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热运动: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有引力;引力使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分子间有斥力,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已离得很近的固体、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二、内能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和质量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的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的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热传递。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单位:J。

2、做功:(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温室效应:太阳把能量辐射到地表,地表受热也会产生辐射,向外传递热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阻碍这种辐射,地表的温度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就是温室效应。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加剧了温室效应。

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三、比热容

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种类和状态相同,比热就相同。

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水的比热容是:C=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热量的计算:

① Q吸 =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J;c 是物体比热容,单位是:J/(kg?℃);m是质量;t0 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

② Q放 =cm(t0-t)=cm△t降

四、热机

热机原理:燃料燃烧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做功又转化成机械能。

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推动活塞做功。

常见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1、吸气冲程;

2、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3、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排气冲程。

热值(q):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燃烧的热值。单位是J/kg或J/m3。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 =qm;

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属性

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例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发电机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工作,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十六章、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一、能源家族

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叫化石能源。

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化石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核能等)

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电能)

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

不可再生资源:(化石能源、核能)不可能在短时间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

可再生资源:(水、风、太阳能等)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

二、核能

核能: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时产生的能量。

裂变:用中子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发生裂变,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应用:核电、原子弹。

聚变: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释放出更大的核能。

应用:氢弹。

三、太阳能

太阳—巨大的“核能火炉”

太阳是人类能源的宝库

太阳能的利用:

1、利用集热器加热;

2、利用太阳能电池发电。

四、能源革命

第一次能源革命:火的利用,柴薪为主要能源。

第二次能源革命:机械动力代替人类,由柴薪向化石能源转化。

第三次能源革命:以核能为代表。

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五、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的加剧。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未来的理想能源:

1、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

2、必须足够便宜,使大多数人用得起;

3、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篇5

1、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

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 v=s/t ,变形得:s=vt,t=s/v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3、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长度的单位

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4、时间的测量

①单位:秒,符号s

②秒表续数:

5、误差

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产生原因: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

③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④误差与错误区别: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学好初中物理的方法

一、多观察、打好物理基础

1、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初中物理在开始的时候其实是很有趣的,因为物理这门课是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很多初中物理的定理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但是到了后期很多学生会觉得物理很难学不好,这是因为后期有什么题是需要计算并且思考的,所以如果初中生们想要学好物理,就一定要把自己的基础打好,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和身边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基本的公式、规律、概念是必须要记得的,这也是物理中最基础的内容了,初中生想要轻松的学习物理,那么就一定不能死记硬背,要灵活的运用初中物理的题,这样才是比较正确的方法。

二、建立物理的错题本

1、其实包括初中物理在内很多题目都是需要反复的更改的,再聪明的学生也不可能一道题都不错,那么如果初中生们在物理知识点上出现了错误,可以选择把这些错误总结出来,然后定期的去清理自己的错题本,把之前做错过的题都重新做一遍。

2、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的初中生觉得自己的物理题怎么做也做不好,甚至一个类型的题都有有些困难,那么这时候初中生们就要学会在物理题的根本上找原因,做不好类型题肯定是因为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清楚,初中生们这时就要学会从根本上找原因了。

三、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思维

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大量的知识而导致自己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式,这些也是初中生们应该克服的,并且学生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物理思维方式,这样才是能够更快速的更稳定的提高自己的初中物理学习成绩。

物理学习技巧

任何物理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不是凭空而来的。探究其原因,是学习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许多“原因”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例如,通过“水的沸腾”实验研究得出:“气压不同,水的沸点不同……”。又如,通过串、并联电路的实验得出结论:“串连电路的各处电流相等……”。可见,通过实验来弄清物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很重要的,所以,要学好物理,就应该重视实验,积极参与,弄清实验的来龙去脉,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发散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篇6

第一章 ;绪 论

1、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记住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大事件:

1978年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时一门学科的看法。

专业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专业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刊)领导机构: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汉语教学机构的建设:(1)海外孔子学院建设(Confucius Institute),(2)中国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的建设

1983年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1984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7年末,在广西南宁召开“语言教育问题座谈会”。会上有人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属于狭义的应用语言学这一传统提法。

元末明初供朝鲜人学汉语的有名的教材是老乞大和朴通事

2、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是什么?教学大纲如何分类?

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分为四大环节,即: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3、对外汉语教学的两属性三要素是什么?具体内容要记住

4、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和教学模式,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特色教学模式是什么(名称及适用阶段)

汉语言专业教育

 性质:兼有专业教育和第二语言教学两种属性。 教学内容:

 言语技能教学和研究交际技能教学 汉语基础知识和汉语言理论知识教学 中国人文知识和相关专业方向知识的教学 体育、中文信息处理 第二外语的教学

汉语进修教学

 非学历教育类型

 面向长期来华进修的汉语的学习者,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多等级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汉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  期限一般为半年、一年或者更长时间。

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学习的阶段性矛盾。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测定学习者入学时的汉语水平。

汉语短期教学

 属于非学历教育类型。

 教学具有单一性、实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最显著的特点是短时特性、整体应变性和强化性。一般设定在10周之内。美国一些第二语言教学机构设定为7周或9周,我国设定为4周或8周。

5、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p58)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综合课

2、专项技能课

3、专项目标课

4、语言知识课

5、翻译课

6、其他课程。(参考刘本P300)

6、学科理论基础研究概述

总体来看,人们提到的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是: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这五门学科。

7、学科理论基础的地位和范围: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并不就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本理论。所说的“学科理论基础”都是各自独立的学科,他们有着各自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他们中的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单独指导和支撑起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哲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最深厚的理论基础(74)语言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核心性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本质、结构和功能等语言现象本身的科学,第二语言教学是研究教授和学习语言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P77)心理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P77、78)文化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重要的理论基础(P78)

8、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性质,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区别于母语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有别于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语言观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基本的教学观是,要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教,而不是当做知识体系来教;最基本的目的观是,培养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9、对外汉语总教学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2、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3、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为框架的原则。

教学法及流派(教学法的内容是重中之重,涵盖填空选择论述题型)

10、了解几种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一)、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 二)、直接法相关内容(direct method)三)、听说法 

  • 听说放在首位 先用耳听 后用口说(audio-oral)

反复口头操练

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

• 听说法又被称为口语法、结构法、语言学法、句型法、耳口法等。四)视听法的主要特征(1)语言和情景紧密结合。

•(2)重视口语教学,认为口语是教学的基础。

•(3)重视句型教学,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使学生掌握在一定场合常用的成套生活用语。

•(4)日常生活情景对话是教学的中心。

•(5)排除母语和文字作为中介,直接用外语进行释义和练习。

运用视听法的教材《新概念英语》 五)交际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1、汉语语音教学法分为哪两种?

• 总体上可分为两种:

• 音系教学:是从汉语语音体系出发进行的语音教学,也就是从汉语单音教学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声韵调和拼音等各单项的专门练习,直到掌握汉语语音系统。• 优势:重视语音,发音标准,学生有一定听辨纠音能力,对后续学习比较有利。但趣味性较低,枯燥,忽视语调,听说习惯不好,口语不流利。

• 语流教学:是从汉语实际语言运用出发进行的语音教学。也就是把语音教学融入会话中,从会话入手,从会话中分解语音要素,把语音练习和会话练习结合起来,最终再回归到会话。

• 优点:学生学习有成就感,较快入门。但听辨纠音能力较弱,单字调发音不清。

12、语音教学的具体方法(要求能举例子)

模仿练习对比法 引导法 夸张法 直观教学 拖音法 • 以旧带新法

13、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三个阶段及主旨

• 1)初级阶段只须教最基本的语法形式,使习得者具备区分正误的能力 • 2)中级阶段侧重语义语法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别语言形式异同的能力

3)高级阶段侧重语用功能语法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别语言形式之高下的能力 •

14、语法教学三种基本的教学方法 •(1)归纳法 •(2)演绎法 •(3)句型法

• 引导性的发现法或综合法:前面两种方法的结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类推,自己发现语法规则,并进行操练。先采用演绎法,简要揭示语法规则,然后通过大量练习,在初步掌握语法规则的情况下,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加深对规则的理解。

15、跨文化交际 要求掌握:

1、定义

2、两种形式

3、大文化小文化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概述、20世纪50—70年代的教材编写概况

1958年 邓懿 《汉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以语法结构为主;

• 二、20世纪80、90年代—21世纪初的教材编写情况

《基础汉语课本》(李培元,外文出版社,1980)《实用汉语课本》(刘珣 商务印书馆 1981)• 《初级汉语课本》(鲁健冀 北京语言学院/华语出版社 1986)以其为主干的配套教材是我国最早编写的系列教材

90年代 北语对外汉语教学系列教材

• 从课程角度考虑对外汉语教材的分类(能辨析教材的归属)

1、语言技能类教材:包括综合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

2、语言知识类教材

3、文化知识类教材

4、特殊用途语言教材(商贸、旅游、外交等)

18、第二语言习得部分,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所you内容都是重点,包括对小知识点和大知识点的掌握

18、所谓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 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 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 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 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对比分析强硬派与温和派的观点是什么?

19、对比分析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进入到语言教学领域是从美国结构主义学者拉多1957年发表的《跨文化的语言学》开始的。

20、(二)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一,各种语言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第二,各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都是可以描述的;第三,各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迁移的根源。

21、对比分析的相关概念

迁移 学得的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 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 比如主谓宾句子。负迁移(语际干扰)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移。我去了学校昨天 王二结婚了玉兰”、“今天总理握手我”

22、(三)对比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1.描写 对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准确、清晰的描写 2.选择 选择一定的语言项目、规则或结构进行对比 3.对比 找出两种语言关系中的特殊点

4.预测 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难点形成预测

23、偏误分析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1967 年 ,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S.P.Corder)将语言错误分成了失误(mistake)• • • 和偏误(error)两种

失误是不成系统的、偶发的和无规律的

偏误只有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才会有的 , 是成系统的、多发的和有规律的。偏误是语言学习者由于缺乏语言能力所造成的错误。特点是:出现频率高,生成者不能自纠。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 , 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 , 包括偏误的类型 , 偏误产生的原因 , 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

(二)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三)偏误分析的分类

从语言要素角度: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篇章 数学模式 偏误产生原因

偏误产生原因的分类:

语际偏误:由于母语的干扰而引起的偏误,又称干扰性偏误或对比性偏误。语内偏误:第 二语言内部的发展偏误,目的语规则泛化偏误。这类偏误一般在其母语中找不到根源,而且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也会出现同样的偏误。比如汉语中形容词一般不单独做谓语,要么前面加程度状语要么后面有程度补语,但是如果形容词做谓语表示变化时,就不能再受“很”等表示程度的副词的修饰,而学习者常常会在学了第一条规则之后就套用在所有句式中,造出“我今天起得很晚了”之类的错误句子。训练偏误: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相连的两个数词表示概数。他的孩子十五、十六岁。

24、什么是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 ,指外语学习者的 中介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 ,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了的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 ,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 ,还是会在 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

25、什么是中介语?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所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个系统在语音、词汇、文化、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系统,也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系统,这个系统是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26、第七章语言测试部分要求掌握语言测试的分类及包括的典型考试类别。知道常见的题型属于哪个类别即可

27、语言测试的作用是什么?

28、汉语等级考试的等级及层次

论高考政治教学的复习策略 篇7

一、牢牢把握《考试大纲》

高考试卷有一部分关于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试题, 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考试大纲》覆盖了以上全部的知识点。因此, 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要依据《考试大纲》, 理清知识脉络, 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范围, 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和区别。还有关于国内外重大时政的, 这些试题是考查学生依据《考试大纲》分析和理解的题目。

二、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

在高考试卷中, 当年重大时政热点必定是高考试题。这就要求考生以时政热点为中心, 整合书本知识, 挖掘相关知识点和理论, 去分析和评价热点事件, 提出解决的办法。所以, 教师和学生平要时多关心国内外重大时政, 深入思考其中蕴涵的政治课的基本原理, 将时政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在复习中, 主要采用专题复习为主, 并分析课本上的主干知识结构, 进而达到学科外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从多角度去思考,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理性分析现实生活

高考试题中, 经常出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方面的试题, 还有对我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试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 学会观察, 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深入实践, 同时学会思考, 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水平。

四、主动关注高考动向

近两年来, 政治高考试题更多出现开放式、研究性考核内容, 考核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考核学生思维过程的合理性, 这就提醒我们要关注高考新动向。在此段时间内, 应多加训练、思考。还可以总结几年来参与研究性学习, 参与社会实践方面的经验, 以便更好地应对。

五、狠抓复习重点, 掌握复习技巧、提高能力

1. 打好基础, 构建体系

在历年高考试卷中, 基础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由于很多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丢分较多。因此, 夯实基础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教师和学生要结合《考试大纲》要求, 把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在理解的基础上, 归纳整理, 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 构成点、线、面结合的知识体系, 以备随时搜寻、采集、补充和运用。

2. 归纳技巧, 注重规范

很多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答题技巧。有的看完考题, 不假思索就开始答题, 常常出现“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这类笑话。解答政治试题三要素:一是知识是基础, 二是审题是关键, 三是方法技巧是保证。因此, 通过试题解题训练, 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答题速度和解题技巧。

3. 稳扎稳打, 狠抓落实

通过复习、考试, 引导学生建立复习评价系统。复习评价是信息反馈环, 通过它能确定复习的方位、进度、深度,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 很多高考生忽视基本知识和理论, 对未掌握的知识存在侥幸心理, 尤其是刚考过的内容, 认为不可能再考, 把注意力放在猜题和押题上。教师对上述问题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上存在的遗漏, 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关键问题一旦明确, 必须狠抓落实, 防止同样的错误屡犯再犯。复习的高效率, 最终要通过稳扎稳打、狠抓落实才能实现。

六、复习时要做好学生考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随着高考的临近和模拟考试的即将进行, 考生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如果处理不好, 很可能出现一些突发状况。例如, 在做题时感到所掌握的知识都忘了, 大脑一片空白。对考试的负担越来越重, 甚至有学生不想参加考试。有的精神亢奋, 不想休息睡觉, 考试成绩大起大落。有的表现心情忧郁, 萎靡不振。作为教师应当在考前帮助这些学生解压、释压。首先, 帮助学生做好考前应对工作, 需要从消除焦虑情绪、做好考试冲刺的各项准备、树立良好的考试信心等方面入手。其次关心要适度, 监督有分寸, 对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关心、帮助, 经常鼓励他们, 并做好施压和减压工作。再次, 加强体育锻炼, 保持乐观心境。英国教育家斯宾认为“健康的人格寓于健康的身体”, 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会保证心理健康。有许多精神紧张、压抑者通过体育锻炼, 出一身汗, 精神就轻松多了。

总之, 高三政治备考复习, 应从多方面去思考、去准备, 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摘要:高考的科目多, 考生一般花在政治学科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都非常有限。如何搞好考生政治复习,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高考成绩, 一直是政治教师思考的问题和重要任务。通过多年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政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许建国.找准题点, 巧得分[J].教书育人, 2004 (1) .

试论如何做好初三语文总复习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三面临着中考,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掉以轻心,为保证学生在中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这使得初三复习课充满了功利色彩,课上所有时间都围绕考试进行,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初三语文总复习中,要不断的优化教学语文复习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和研究,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乐于复习

在初三语文总复习中,字词句篇和语修逻文都是语文学科的要素,更是学生扎实语文功底必掌握的学习内容,要提升语文复习效率,应从基础入手。目前,很多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分数的提升,而忽视了要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这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埋下了很大的隐患。笔者认为在初三语文总复习中,要创新教学形式,以活泼的形式为主,提高学生对于总复习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积极的参与到总复习中。在复习作文过程中,针对作文写作中只注重文笔创新和文采,却忽视语言基本功提升,而造成自身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在习作中经常错字连篇,词不达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班级中为学生们设置了错别字一角,收集学生在作业、作文中出现的不规范用词、错别字,将其张贴在墙上,使学生们时刻牢记自己的错误,深刻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从中能够吸取教训,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功底。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笔者还在班级组织了名句大赛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使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够有所收获,这笔单独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剪贴效果要好很多。在语文总复习课上将学生易出现的错句、病句罗列出来,让学生们互相改正,使学生在改正过程中惊醒,并认识到这样的错误,避免自己以后出现。通过各项轻松活跃的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增加自身的积累,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为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精心备课,使学生轻松复习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的备课。首先,编制总复习的目录。总复习目录的编制要突出语文总复习的重点、难点,两者都要兼顾到。使学生更明确的复习文章的创作背景、出处,以及文章的中心论点、区别文体知识等,如新闻类有《三个太阳》、说明文有《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小说有《变色龙》。其次,边写复习提示。复习提示能够更准确的引导学生每节课复习的重点,全面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中心思想,掌握文章的布局、修辞技巧等。最后,编写复习要点。初三语文总复习要以初三内容为主,初一初二的内容为辅,根据体裁分类进行复习更为科学,这也是一种非常省时的方法。如在复习记叙文时,应要求学生掌握记叙文的线索、叙述方式、表达方式等六要素;在复习说明文时要掌握说明对象、顺序、方法三要素;复习小说时,要求学生要把握小说人物的性格、小说情节、人物刻画方法等,以及小说的线索、种类等。

三、合理选择,使学生有效复习

初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即将面对中考,所以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扎实语文基础、提升语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在那个复习中要合理的选择,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更多的素材,增强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汉语言有更准确的把握,在阅读的基础上体会到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内涵。学生在初三这个关键的时期,基本上不会有更多的空余时间阅读名著,但名著同样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基础,这要求教师可以在复习中可以为学生们推荐一些名著的章节,供学生阅读,保持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过程感悟到真善美,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

四、关注具有导向功能的知识

中考具有其自身的选拔功能,同时也具有引领教学方向的功能。因此,在初三语文总复习中,教师要关注具有导向功能的知识,如作者情感体验、语言运用能力和文本整体感知等等,这些不仅是教学的方向,而且也是学生在考试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需要教师在复习中加以重视,并做出正确的引导。另外,教师还要注重现代阅读的过程,在阅读中学生更重视试题的呈现方式,而忽视了阅读过程,拿到试卷后没有先阅读文本,而是先看试题,在没有认真阅读文本,没有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学生直接在文本中找寻答案,这样的答案我们无法保证其准确性。从多年的试卷分析来看,卷面中失分较高的就是阅读题,阅读题中主观题失分较为严重。所以,要培养学生好的答题习惯,在阅读题中要做到从文本、问题、文本的解题思路,改变学生找答案的不良答题习惯。

在初三语文总复习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仔细的解读提干,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答题能力。学生要准确的明白题干的要求是什么,认真思考问题,精心组织语言给出档案,避免由于马虎、粗心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同时,还要关注作文卷面和得分技巧,试卷中的作文呈现与得分是紧密相联的,所以,在复习中教师要严格的对学生的作文写作方式进行训练。从作文的选材布局、语言运用、段落层次、情感表达、开头结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能以最优美的方式为读者呈现出优秀的作文,并获得最为合理的评价。

结束语

总之,中考就像是一个战场,而初三总复习就是战前必要准备,只有做好这个准备工作,才能在这场战役中取胜,而能否取胜的关键还在于个人。在初三语文总复习中要将教师因素、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提出的几点初三语文总复习策略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实践表明较为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王姚菊.浅谈优化初三语文复习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3:119-120.

上一篇:在军训汇报表演及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经典的古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