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习题课教学反思(精选13篇)
一、亲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不管是上新课还是习题课,老师都要与学生打好感情战,特别是学困生。他们有的会因为基础差,缺少老师的爱心,而放弃某一学科。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做小动作、睡觉,甚至跟老师顶嘴。不过他们这样做应该只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达到一种满足感,而非真心要和老师作对。如果我们老师平时关注一下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受温暖,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他们就有可能把精力放到学习上了。我现在也在尝试着与这类学生打好关系,多点关心他们,上课让他们回答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给自信他们。
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
物理习题的选择要注意其典型性,使之“以一当十”,既可以不用搞题海战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规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ρ、m、V三者之间的关系,我找到这样一道习题:一个吕球质量为54g,体积为30立方厘米,则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为什么?
我告诉学生,此题有三种解法:可以比较密度;可以比较体积;可以比较质量。而这三种解法恰好分别练习了密度、质量、体积的公式。这三种解法间有一个共同点,公式本质都是 ,无非是此公式的基本公式及变形公式罢了。这种典型的题目既使学生练习了基本公式,又练习了变形公式,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讲解时间分散
教师讲解要与学生的讨论交叉进行,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全方位参与习题的解决。否则,学生大脑处于“疲劳”期,老师还在那里喋喋不休的讲,我只能说,老师只做了无用功,学生一定是左耳进右耳出的。
一、解题要规范
物理是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解题 (特别是计算题) 需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 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对高一的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 其次才是正确率, 规范性养成了, 正确率自然就提高了。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表率, 特别是课堂解题板书, 要为学生做好示范, 再让学生模仿, 最后在作业中严格要求, 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我在此仅重点说说列“方程式”和作图的规范。
首先, 我们老师要做到规范解题, 推理严密, 过度自然, 避免思维跳跃。
在高一学习摩擦力时, 有这样一个题目: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 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求物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这个题目本身很容易, 一看答案就是μmg, 老师往往忽略了严格的逻辑推导而直接给出结果, 久而久之, 学生就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势:FN=mg。只要物体在滑行, 摩擦力就是μmg, 显然这是要不得的。在很多问题中支持面固定不动, 支持力对物体运动不做功。当支持面运动时有的同学仍认为支持力不做功。若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和运动示意图, 情况不言自明。究其原因, 还是我们自己首先没有做到规范解题。
其次, 对学生出现的不恰当或错误的做法要及时纠正, 避免一些错误的想法或做法在学生头脑中扎根。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看似不重要的细节要注意规范自己和学生、及时纠正, 同时还要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危害, 让他们切实的认识到规范解题的重要性, 并在认真履行的基础上巩固基础知识, 养成习惯, 通过笔者的实际经验证明, 这样做是大有裨益的。
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 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对于物理, 习题教学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加深对所学概念, 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不可或缺的步骤, 也是深化知识, 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途径, 是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 训练学生思维, 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抛弃“填鸭式”, 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或实验中的问题切入, 吸引学生去思考, 以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问题的初步分析, “发现”新的知识, 产生新的问题。目前, 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 就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能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 产生感悟, 学到方法, 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
三、训练扎实, 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习题呢?高一物理是打基础的时期。首先, 习题应具有基础性, 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 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 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 一节课上下来, 一个章节复习过后, 重点在哪我们的习题就要针对到哪, 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 习题应该要难度适中, 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 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让学生望而生畏, 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 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题量也要适中, 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 习题应该典型,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 而不是就题论题, 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布置作业;最后, 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 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 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 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 立马把大量的高三的复习题, 针对该知识点的高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 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平似的。
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 做到反馈全面, 校正及时
教师不要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 (其实有时也不是学生不自觉) , 对自己布置的作业不收。实践证明不交作业的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 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一片空白。所以老师对学生作业要做到上面四个“必”字, 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收, 作业要认真批改。有些老师对作业的批改是“唯结果论”, 只要结果是对的, 立马一个红红的长长的“√”就上去了, 至于学生用的什么方法, 用了那些方法全然不知;只要看结果是错的, 随即一个大大的“×”就划上去了, 至于学生错在哪里从来不看, 为什么错了从不帮学生找原因。从而在课堂订正作业时, 对学生采用的一些好的方法没有“发扬光大”, 对学生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没有足够的澄清, 学生整体解题思路狭隘。而老师讲解的仍然是埋在自己肚中的那壶“陈年老酒”, 自己的知识也得不到更新。对做错的题要严格要求学生订正, 做到作业要能全面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校正及时。
另外, 在课堂讲解习题时, 也必须让学生有必要的时间去读题、审题、思考如何解题, 才能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选编题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 关注当代科技, 培养责任意识, 发挥教育功能。
反思我们的习题教学, 告诉结论, 强调注意点, 教师讲的滔滔不绝, 学生却听的稀里糊涂, 其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 教师教的吃力, 学生学的也吃力、乏味。
关键词:物理 习题课 教学
上好习题课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上好习题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讲解环节
1.例题要典型具有代表性
教师在策划例题前,对近一阶段的教学情况做些小结,做到选题时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如果教师对教学情况心中无底,全凭经验随意挑选几个题目,是很难收到效果的。小结时,对于教师,要冷静、客观、全面的反思:知识到位了没有,计划落实情况如何,教学中有无遗漏,知识的提出及形成是否予以暴露。必要时要重新钻研教材,以便吃透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要能吃准:重点内容理解到什么层次,难点消化到何种程度,思维训练收效如何,还存在哪些困惑及作业中的主要问题还有哪些等。必要时还可以找些学生谈心,以便掌握情况。只有吃准了教与学两个方面,选题才有针对性,才能收到实效。
2.所选例题要把握基础,控制难度
首先教师在全面把握本章重点内容的基础上,精选出有一定代表性和知识涵盖面的习题。其次教师在讲授时,做到边讲题边回顾,边演算边归纳。或问或答,不拘形式,做到习题讲完,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也回顾完一遍。并尽量使其成文、成表或成图,一目了然。
二、练习启发环节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常言到:“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的发挥。做题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绝不是搞题海战术,浪费精力和时间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各章节内容指导学生做适量的练习,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盲点。
2.启发要适时、适度,目的要有层次、角度
启发要把握火候与分寸,有的教师一出完题就启发,这种超前启发是达不到启发效果的,因为此时多数学生还处于阅读和理解题意之中,思维尚未进入解题阶段。有的教师把解题思路详细地分析启发,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使学生丧失了分析、锻炼的机会,也将学生错误的思想完全堵死,把学生的思路硬逼到正确的轨道上,掩盖了学生错误思想的暴露,结果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要沉得住气,不妨停一停,让学生先思考,问一问,探探虚实,揣摩一下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动向,从而把握启发的时机和着眼点,实现有效启发。对一道题,教师要善于通过层层启发,使问题得到不断转化,或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联想、思考,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使之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三、拓展反思环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试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是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就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视角,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不容易,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示范。提出问题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基础活动,能不能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好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问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对周围世界看到的不懂的东西就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超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对同一问题从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小中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视,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领会、巩固和应用知识,发展创新思维。通过鼓励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敢问、善问,养成提问的习惯,使学生长期处于提问的思维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一题多解及错因分析会诊
有许多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有着多种解题途径。通过比较选出最合理、最简洁的思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教师要让学生对一些题目的错误解法进行分析会诊,从而找出错因,以防故错从犯。这一方法让学生唱主角,适用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计算题目。具体操作时,可先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尝试去做,要求其独立完成,以便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发挥的余地。在此基础上由教师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解法或思维偏差故意设错。习题课上,鼓励学生对出错原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会诊。教师应控制全面,掌握好火候,及时总结,一语中的,使学生恍然大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教无定法,如何上好物理习题课是广大物理教师共同的课题,探索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物理习题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秉刚.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2.阎金铎.《物理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牟大全.《物理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4.与新教师谈物理复习.《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12期
一、精选习题。课前针对某一知识点广泛收集某类习题,在这些习题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明确习题所考察的知识点、方法、能力、技巧和数学思想等,将精选习题由易到难编排成学案,注意不能贪多一节课三至五道大题。
二、学生完成学案。先给学生大约15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学案,写出解题过程。然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组内学生交流解题过程和方法,不会的学伴互助,同时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等待与全班同学交流。
三、解决问题。在上面交流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问题和好的解题方法技巧以及多种解法,教师收集到一起,由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出现的问题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此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知识深化拓广,拓宽学生思维。
数学学习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就是解数学习题,这也是讲所学基础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必经之路,没有大量习题的跟进是不可能很好的形成基本解题技能的。习题课就是通过各种相关习题的练习,期望能够巩固和深化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将这些基础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基本技能。
今天是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的一节全章小结部分的习题课,在学生讲解习题的时候,讲的`最不好的地方就是这个或这类习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的方法,还有就是解题的基本入手点。也就是说很多的孩子,他们在做课后习题的时候,没有在分析、思考各类习题的解题思路或方法或入手点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一点也是我们的学生学习一直不能有大幅度提高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他们有效学习的基本因素。
新的课程理念把教师的角色定义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引导、参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而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更多的是一种指导的作用,而教师的指导更多的应该侧重于方法、思想的指导。教师必须介入的就是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这一点上应该是必须的。特别是习题课,教师可以完全不讲题,但是在解题方法、思路、入手点这些方面必修介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建模”的数学思想及基本步骤,也基本上熟悉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首先必须高度重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通过与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对比,并且加深了对“建模”思想的理解。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课本已有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高。课本中的“问题”是一个难度不是很大的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好理解,能发挥此问题的功能,学生能从中有所收益,甚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故干脆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谈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学习“问题”时遇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指导性建议,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过程和问题的答案。学生则围绕确定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间的交流,达到预定的目标。显然,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首先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所谓差异导学,首先体现的是一个“导”字,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在问题的提法上,力求通俗易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在此基础上,合作交流就能使每一个同学都有所收益。
其次,学习评价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首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肯定自己的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但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了学习反馈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以利于后续的教学工作。
再者,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这样获得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并且能够保持较长久的记忆。”同时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对学生终身有用。
一、习题课选题要求
习题课的题目是落实三维目标的载体, 题目选择的难度、题目次序的先后编排, 对落实三维目标和形成一定的方法或建构物理模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提提选题的具体要求:
1. 选题要具有普遍性———要典型。
典型的题目更能反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能更好地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更容易形成一定的解题方法和建构物理模型。
2. 题目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梯度———由容易到难。
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同时也要兼顾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 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
3. 题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全面性。
针对性是指所选择的题目应该是针对同一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 归纳的是一种物理解题方法或建构同一物理模型, 也就是说一节课解决一个大问题。全面性是指教学过程中要全面的理解物理规律或概念, 注意规律的内涵和外延。
4. 题目创设的情景要多样性。
同样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放在不同的情景中, 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对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起到锻炼的作用。
二、习题课的教学方法
1. 问题式教学模式:
把一个题目的解题思路分解为几个问题。这种模式的优点:以问导学, 提高学习效果。古人云:“学贵有方”、“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不善学者师倍而功半”。采用“以问导学”的方法, 通过系列化的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学习, 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便于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 使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并有助于形成解题的方法;以问激学, 提高学习的兴趣。问题式教学法从问题入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问促学,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启发式教学模式:
与问题式有点区别, 主要是更加体现学生主动性, 能更好地强化学生分析、审题能力,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 加以引导。
3. 自主式教学模式:
最能体现学生主动性, 更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达到知识共享的目标。对于课堂上碰到的问题, 可以由不同的学生共同参与:分析——评价———补充———分析———评价, 教师在关键处把关。
三、习题课的教学策略
1. 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习兴趣。
时代呼唤主体精神。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 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老师讲, 看老师做, 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由自己参与思考、解答, 并对其他同学的解答作出评价。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是审题能力, 这种能力只有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更有效的得到提高。在习题课的过程中应该多创设情景, 加强分析方法的训练, 让学生多想、多做、多发言。
3. 渗透情感的培养。
培养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合作意识, 勇于探索、实事求是。逐步养成严格认真、独立思考、仔细计算、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4. 适当评价, 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 参与课堂交流, 又要对学生的回答或解题思路等等加以正面的评价,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也可以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
总之, 在物理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 只要能紧紧把握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兼顾学生的感受, 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都是可行的。
摘要:物理教学过程中, 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目的是强化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形成一定的解题方法或建构某种物理模型,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并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高中物理 习题课 选用习题 设计习题
【分类号】G633.7
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了解物理学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也都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目标,它们都应该包括在习题讲练的内容之中。那么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怎样选好和用好物理习题呢?我有以下的几点想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选用习题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认为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应多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因而具有生命力。切忌那种脱离实际的纯“思辨游戏” 式的题目。
例1、设空中的雨滴从静止开始下落,遇到水平方向吹来的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风速越大,雨滴下落的时间越长
B、雨滴下落时间与风速无关
C、风速越大,雨滴着地时的速度越大
D、雨滴着地速度与风速无关
本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刮风下雨的情景,它多角度地考查学生对高中力学运动合成分解规律的理解,强调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巩固运动合成分解知识。
高考题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出炉的,这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可以挑选一些用于深化活化物理知识的题目。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优秀的高考题。
例2、图5为某探究活动小组设计的节能运动系统。斜面轨道倾角为30°,质量为M的木箱与轨道的动摩擦因数为 。木箱在轨道端时,自动装货装置将质量为m的货物装入木箱,然后木箱载着货物沿轨道无初速滑下,与轻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自动卸货装置立刻将货物卸下,然后木箱恰好被弹回到轨道顶端,再重复上述过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m=M
B.m=2M
C.木箱不与弹簧接触时,上滑的加速度大于下滑的加速度
D.在木箱与货物从顶端滑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点评:本题以某探究活动小组设计的节能运动系统为背景,体现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又与生产、生活相联系,考查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重要力学规律。
在课标的引领下,通过习题的训练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不是只有原因和结果更多精彩的东西是出现在从原因到结果的过程中。
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习题设计
好的习题的确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但目前教辅材料中好的习题不多,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是要设计一些题目辅助教学。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习题设计的心得。
1、设计习题时要立足基本概念规律,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研究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生活,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是经过简化处理过的问题,而不是面对真实的问题原型,因而大多数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等能力的训练。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入生活中的问题原型使学生的建模能力得到训练,也能使学生感到物理问题就在身边。请看这道题:
例2(人教版选修3-2第六章传感器第2节问题与练习1:)图6.4-4是一个简单的磁控防盗报警装置。门的上沿嵌入一小块永磁体M,门框内与M相对的位置嵌入干簧管H,并且将干簧管接入图示的电路。睡觉前连接好电路,当盗贼开门时,蜂鸣器就会叫起来。请说明它的工作原理,最好通过实验模拟这个电路的工作。
本题防盗门--磁控防盗报警装置,线路简单易懂,贴近生活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考查学生运用高中电学基本概念和规律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一些实际问题。
当学生在对具有实践背景的物理问题进行审题时,实际上就在增强他们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教学中所进行的具有说服力的定量分析过程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是用抽象、概括的语言和说教的方式所不可比的。
2、设计习题需要关注新闻报道,注意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设计习题需要关注新闻报道,注意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这类题型通过从电视、报纸、网络中搜集到相关的详细内容后,进行提炼、加工,然后与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建立联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请看这段报道:
中新网10月6日电: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搭载着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点火发射,21时36分,入轨运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圆满成功。9月30日16時09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13圈时,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近地点高度355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62公里,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了基础。10月6日18时,天宫一号已在轨飞行109圈,先后进行了遥控指令、控制开关、图像发音设备、舱内温度湿度、交会对接设备等在轨测试。
由这段报道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天宫一号”进入在轨测试轨道后的环绕地球周期大约是多少?
(2)估算“天宫一号”绕地运行的速率约为多少?
首先,从“天宫一号”近地点和远地点仅差7公里,可以明确卫星的运动可近似为圆周运动,建立物理模型。然后结合“万有引力定律”一章的知识进行分析、推导。这样的读题和解题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我国科技发展前沿的良好公民素质。
3、设计习题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学史中的有关信息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并关注对过程的体验。物理规律的建立本身就有深厚的研究背景,如果利用物理学史上的一些事件作为探究的材料,不仅能使学生领略物理大师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学生研究问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升华。
例如、密立根油滴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电子的存在.揭示了电荷的非连续性。如图2-64所示是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原理示意图,设小油滴质量为m,调节两板间电势差为U,当小油滴悬浮不动时,测出两板间距离为d。可求出小油滴的带电量q= 。
作为物理教师,不少人都会感到新课容易上,而复习课难上。每次上完复习课,我总会坐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堂自我感觉很满意的复习课,却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我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灵魂,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就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这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电学问题时,可以根据解答电学问题的几种方法,把电学知识分解开来,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进行归纳的总结。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从而引起全体学生的思维兴趣,提高课堂效益。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习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习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方案设计:
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四、方案实施:
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等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范作用。
3、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 、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拉成线,织成网,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4、题目要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因为能让学生当场了解解题过程,知道正误,及时反馈,教师由此也能立即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纠正或强化,随时解决,不烧“夹生饭”,这样教与学的针对性都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未掌握什么?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未掌握?等等。
李惠明
河源市紫金县第二中学,广东河源517400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初中物理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过程。
一、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1.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变革,这种变革使得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在这充满变数的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实践,需要不断地教学反思。
2.教学反思是教师的成长。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物理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3.教学反思是获得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的需要。如何灵活驾驭复杂的课堂教学,只有通过教师亲身教学实践活动地体验,通过行动中地反思和训练才能获得。新教材大大增加了物理教师实践创新的空间,需要教师在实践的情境中不断体验、反思和感悟,才能灵活应对课堂教学的复杂情境,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地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地引导训练。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2.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3.教学方式要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四、从理念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对理念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如《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栏目中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的帮助。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以提高专业素质。
2.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对物理课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例如,在教学“简单电现象”一节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用塑料棒、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然后去靠近纸屑等轻小的物体,学生看到了轻小物体被吸引这个现象,我立即引入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的问题。
接着我演示静电实验,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然后得出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讲完验电器后,又让学生检验摩擦过的铅笔、钢笔是否带电,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实验,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因而注意力集中,他们的眼、耳、手、脑处于最佳状态,经过分析、推理、判断,学生对物理知识就理解了。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课 基础知识 教材 主导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在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良好习惯
物理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它们是习题课前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教师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即从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等来理解、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另外,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技能,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学习做好准备。
二、认真钻研教材,精选训练题材
(一)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设计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冬天,某些身体素质好的人用冷水洗澡,冷水浇在身上后,他发现从自己身上冒出一缕缕的“白汽”。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白汽”是气态还是液态?水蒸气直接用眼睛能看见吗?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二)注意一题多解,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一道题:“容积为3×10-4m?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老鼠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它投了30块大小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恰好升到瓶口。求:(1)瓶内水的体积;(2)投入瓶内的石子的总体积;(3)石子的密度。”从不同角度设问,引申扩散思考,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注重变式练习,培养解题能力
在习题课中的“变式练习”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难度进一步提升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这座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阔学生思路。
三、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点拨、引导两个方面。
首先,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或题意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在学过密度、浮力后,让学生分析讨论一个填空题:“小明同学将一只苹果放入水中,苹果在水里处于悬浮状态,则此苹果的密度为 kg/m?。小明从水中取出苹果,分成一大块和一小片,再将小片放入水中,发现小片沉入水底,据此现象可以推断:若将大块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大块将会 (填‘上浮‘悬浮或‘下沉),大块密度 小片的密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大块苹果的密度等于小片苹果的密度,因为它们为同一物体。教师提出:“由苹果处于悬浮状态可得,苹果的平均密度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如何?小片放入水中沉入水底,说明小片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如何?那么,剩余部分的平均密度(大块密度)与小片的密度大小关系如何?”从而解开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其次,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难度、分设疑点、阶梯上升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解题轨道。例如:“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三步解题:求总功;求有用功;求机械效率。然后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了梯度,学生在教师的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一、优化习题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在习题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通盘考虑到知识、能力和观念等因素。( 1) 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物理知识,扩大知识的联系; ( 2) 使学生建立分析和求解物理题的思路和方法; ( 3)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物理习题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及实际应用; 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言之,可以将目标具体细化成: 理解知识目标、应用知识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拾级而上,循序渐进,能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物理习题解决方法; 贪多而乱,则会让学生雾里看花。笔者曾听过一堂《欧姆定律的应用》的习题课,执教老师在准备习题中深一脚,浅一脚,不能由易到难,所以学生在完成习题时感到困惑,乃至于怀疑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造成课堂沉闷压抑,老师无法正常组织教学工作,学生无法主动自觉参与课堂。事后,我与这位老师分析了一下: 在刚刚结束欧姆定律的知识学习后,就迫不及待的引入关于定律应用电路的设计,从难度上来说学生无法适应,从教学规律来说,没能做到深入浅出,学生往往在难易之间失去目标的定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欲速而不达。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固然跟物理学科对能力要求较高有关,但不可否认,教学目标定得太高,习题阶度过大,也是造成学生对物理昏昏欲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优化习题内容设计,精选精编
题海战术,并不是我们素质教育所推崇的。一周3堂课物理,一堂课45分钟,要解决很多的物理知识和习题,靠搞大量的题目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那需要有典型的题目,优化组合。注重题目的科学性、典型性、针对性和发散性,有效提高训练和讲解效率。在优化习题设计中,同时要注意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相应的物理生活情境,但不要为了学生的兴趣而故意去追求。典型的问题加上合理的情景,配合上发散的问题,学生乐意去练习钻研,老师能调动其认知结构,更好地改善课堂沉闷的气氛。
三、优化习题教学策略,综合应用教学方法
物理习题课教学中,知识的获取与解题能力的培养是齐头并进,学生所追求的。教学策略上来说,要注意习题练习和讲解中锻炼理解、分析、推理和数理结合的能力。
如某同学在做俯卧撑运动,可将他视为一个杠杆,支点在A点,重力为500N。他将身体撑起时,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至少多大?
这是一堂《杠杆》习题课上的一个例题,简单但是联系生活,能很好地训练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掌握以及对杠杆的几个要素的理解。训练中,我精心设计问题的思考方向,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状态,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上,除了我设计的这个研究点以外,还适当抓住学生的发光点引导学生讨论。学生通过类似的两道习题训练后,能自己讨论得出此类题目解决的方法和注意点,避免老师的“满堂灌”。老师没有越俎代庖,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主动得出的结论更可靠。习题课中,我会更加注意培养学生“化繁为简”“由个例出发,归纳总结出规律,再去指导一般”的研究方法。
四、优化习题教学方法,群策群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曾经指出: “善教者事半而功倍,恶教者事倍而功半。”十分强调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传统形式的习题课上,老师讲学生听仍是我们老师最常用的一种老套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训练众多的题目,学生成为训练题目的机器和老师的听众,老师则是台上孤独的表演者。更谈不上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了。老师获得不了学生关于知识的反应,自然无法通过习题的讲解调控课堂的节奏了! 物理习题课堂就是死水一潭,只是成了公式的简单堆砌,枯燥无味。学生成了记录和摘抄的机器,物理课堂失去了它本身的灵气与美感。
五、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 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 ( 1) 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 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我让学生讨论: “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 “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 2) 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我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 1求总功; 2求有用功; 3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 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平衡状态。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3.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已知平衡状态,求平衡力;已知受平衡力,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能联系实际体会二力平衡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重点和难点]
1.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2.区分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一对力。
3. 两对平衡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以及三力平衡。
[教具和学具]木板、钩码、滑轮、、细线等。
[课前准备]
1.自主复习知识框架并补充完善,查找自己的问题。
2.完成评价手册二力平衡的习题,并自主的订正。
3.复习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图片引入(2分钟)
1、总结什么是平衡状态
提问:悬浮的直升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提问:打开伞运动一段时间的跳伞运动员在未着地之前可以近似认为什么运动? 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回答: 静止
回答:匀速直线运动
回答:平衡状态
通过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回顾什么是平衡状态
二、习题判断平衡状态(5分钟)
例1 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的状态的是(d)
a 从树上下落的树叶b 静止在地球上空的人造地球同步卫星
c平直轨道上慢慢停下的火车d沉在水底的石头
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d)
a竖直上抛到最高点的小球b荡秋千荡到最高点的同学
c绕圆形花坛匀速跑步的同学d匀速下沉的石块
点评:最高点的小球有一瞬间的静止,但小球只受重力,下一秒小球不再静止。总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回答为什么选d.a 运动轨迹不是直线b 相对静止,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c运动状态发生变化d静止
a
c
d
段时间内保持不变
学生回答: 小球在做减速运动b运动轨迹不是直线 虽然速度不变,但方向在变化 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什么是平衡状态 通过拓展题让学生理解瞬间静止不能称为平衡状态。平衡状态要在某三、二力平衡条件(时间3分钟)
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例3 评价手册第4题拓展e选项
例4 评价手册第13题
动画演示 根据三要素两个完全相同的力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e 作用在2个物体上
学生回答:完全相同的两个力方向不相反
通过拓展的选项,让学生更加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已知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3分钟)
例:起重机吊着2t货物,在下列情况下,钢绳所受拉力为2×10 n,那么此时货物所处状态不可能是()(g=10n/kg)
a 货物停在空中b 货物匀速上升c 货物匀速下降d 货物加速上升
小结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一个学生上黑板对货物受到的力进行分析,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受力分析能力,从而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五、已知运动状态判断是否受平衡力(5分钟)
评价手册第11题
下列物体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a正从地面腾空而起的“长征二号”火箭b竖直向上抛的石子
c沿光滑斜面滚下的小球d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评价手册第7题
用绳子把一个重为10n的物体吊在空中,当物体静止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 n,当物体匀速上升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 n。
此题还有一种情况,拉力仍是10n,你能说说是什么情况吗? 学生回答,进行自主评价或互评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在学生掌握受平衡力处于平衡在状态后,帮助学生理解逆思维通过拓展的问题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在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六、区分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力(6分钟)
评价手册第5题
一个物体放在地面上时,受到的平衡力是()
a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b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与物体的重力
c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d物体的重力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4个学生上黑板,分别画出四个选项的力 让学生掌握画图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题一种学法指导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练习:某同学说:马拉车,车也在拉马。马给车一个力,车也在给马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应当抵消,所以马应该拉不动车,车也应该拉不动马。而实际情况马能拉动车,请你帮他分析下。
学生进行回答,自行进行如何进行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力的区别。
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相互作用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是否能够清楚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力七、二力平衡扩展(15分钟)
评价手册第10题
评价手册第15题
评价手册14题
讨论:
评价手册第16题
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厢里不动的人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力吗?
你的依据是什么?
补充习题11题:张宁同学在探究二和平衡的条件时,选用了一个木块、两个滑轮、一些砝码、细线及普通桌面,整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
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若有摩擦力只有一个摩擦力没有2个摩擦力。若摩擦力的存在,水平方向物体受的不是平衡力,不能处于平衡状态,由此推断物体水平方向不受力
1、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平衡状态
2、我的结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大小可以不等
还有一个摩擦力 物体在3个力的作用下平衡
3、若想得出正确二力平衡的条件,改进装置? 减小摩擦力
4、为什么选取卡片?
卡片的重力远小于勾码对卡片的拉力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情况,并联系实际情况解决二力平衡应用通过假设的方法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本实验带动上节课实验的复习。通过选取仪器的不同,回顾上节课为什么要选取卡片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手册17题.如图所示,一只氢气球下拴着一个小木盒,盒内装有一些物体。当整个装置总重为5n,气球匀速下降,已知空气的阻力为1n且不变。
(1)此时整个装置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方向为_______;
(2)如果把盒中去掉2n重物,整个装置恰好
匀速上升,则此时整个装置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_____,方向为_________。
动画演示,气球运动情况。
总结 向上的所有力大小等于向下的所有力的大小 分别理解气球的运动轨迹,对气球进行分析 弄清2次因为运动方向不同,摩擦力的方向不相同 在理解实验3力作用下物体平衡,解决拓展题,已知物体平衡状态,受3个力作用,求其某个力
反馈练习(3分钟)
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草地上滚动,在下面举例的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 球所受到重力和球所受到的摩擦力b球所受到的重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
c 球所受的重力和球对草地的压力d球对草地的压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
学生独立完成,进行分析。
注意 不再受脚给足球的力
竖直方向上受平衡力 通过反馈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引出下节课知识(2分钟)
【物理习题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九年级物理同步习题11-15
九年级物理教案和习题06-22
中考物理公式复习题06-23
高中物理电场练习题10-04
09级物理下册复习题06-08
八年级物理专项练习题07-02
大学物理期末复习题10-06
初中物理电与磁练习题05-31
八年级物理测量长度和时间练习题11-01
物理复习课教学心得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