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

2022-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逻辑关系

【内容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本科教育中开设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不仅具有历史课程的特点,而且更具有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应注重历史和现实、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

【关 键 词】历史和现实 科学性与思想性 理论与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注重历史和现实、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

一、历史与现实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在言及历史与政治关系时曾说“政治之学,非深明历史不可。”美国新史学家司科特(J.W.Scott)在1989年与传统史学的论战中开诚布公德指出“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本课程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所以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昨天、今天、明天衔尾相随,历史与未来正是在现实中交汇。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都具有历史的“烙印”,从而都表现为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史过程。既有主体自身的因素在起作用,又有客体和环境等现实世界的因素在起作用;既有横向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又有纵向的历史因素的制约。例如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的革命实践得出的结论。再如我们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制度。这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也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又如西藏问题。除了让学生解西藏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甚至是中国古代历史。让学生明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同时结合1959年西藏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还可以结合《红河谷》等影视作品。以此来揭穿达赖的谎言和西方某些政客的别有用心。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尼提托·克洛齐则认为,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过去行为者的思想和精神并不会消失,而是超越具体的人事,在当代的情境中复活并生存着。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过去”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以经验、知识或传统的形式存在于今人的回忆与思考中的“过去”。而过去之所以能够以历史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对现实具有意义和价值。它们是人类认识和反思自己的重要依据;也是今人了解过去、预测未来、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立论基础。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在人类文化中孕育和成长,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丹皮尔所说:“人文主义者毕竟为科学的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路,并且在开扩人们的心胸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只有心胸开阔了,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假如没有他们,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就很难摆脱神学成见对学术的束缚。”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其人文性又主要体现在思想性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以求真为核心.以思想教育为使命。正如张静如所说“历史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学家没有选择,只有凭藉它可以达到过去的事实。虽然间接推理有许多不完全的条件,但是它可以导人科学的认识。”

历史性思维指严谨求实地再现历史现象和本质的思维方式。历史的“用”以历史的“真”为基础,没有历史的“真”也就不会有历史的“用”。“用”须寓于“真”,无“真”即无“用”。历史是人的科学,是人为的和为人的科学,是历史中的科学,而不是超人的、超历史的。中国近现代史也不例外。它在强调科学性的基础上,注重历史的思想性。不能有偏颇。

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高扬人文精神。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预言:“历史本身是自然的历史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如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列宁根据20世纪科学发展的形势,也明确指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二十世纪,这个潮流也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更加强大了。”懂得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我们提倡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科学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也是可能做到的。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注重历史理论与历史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例和历史人物事迹感染学生,用历史事实阐述历史中的道理,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网络、电影、电视、纪念馆、历史博物馆、修复的文物、人物专访、房屋建筑、历史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深刻感受中国近现代史。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实际,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客观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创造了人,人又创造了环境的理论后,就可以将其用于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的和革命的两种形式。因此今天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它是扫除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扫除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把握唯物史观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进行创造性地发挥。于沛在谈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在《21世纪唯物史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强调“加强唯物史观的研究,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对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认真研究和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时代的呼唤。这是和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民族的自信心和文化的独立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其前提是这种学习和研究都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否则,一切就都会走向反面。”

吕思勉曾说:“治社会科学者,当有远大的志向,多思有所藉手以自效于社会国家”。又“必有己饥己溺之怀,不当与世务,此于自然科学,理或可通,于社会科学,则未闻有漠然不知人之苦乐,而犹克有所知能者也”。“必有己饥己溺之怀,然后知世有饥溺之事”,“否则,其学问亦多在纸上,而不在空间。能为古人作忠臣,而不能为当世效实用。”[1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社会存在是第一位的,对社会意识起决定性作用。例如,邓小平理论,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调查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建国以后的经验教训形成的。但是,不能忽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都是由于社会存在提出的,反过来又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在中共历史研究中贯彻这一观点,就是既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对客观的研究对象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唯物史观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是对任何社会历史问题,都要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其他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统一考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 关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深人具体的社会实践。开拓其视野,增强其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对科学和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就历史而言,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唯物史观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联系的观点去把握研究对象及其相关对象的基本联系,同时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在近现代史学习中,将抗日战争融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中,才能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领会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要从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中探寻出其发展的规律。正如熊十力所言“知变而不知常,人类无宁日也”。“论从史出”是研究历史的方法。研究历史,就要根据史料,弄清史实,发表议论,阐述理论。先以史实为依据,才能总结出带理论性的经验教训来。然后再用于认识历史实践,即从史实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发展。

认真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过程和特点,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势和特点,探寻《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突出其历史性、科学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从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于沛.历史学·史学理论卷[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115.

[3][意]克洛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商务印书馆,1982, (转引自高鹏飞,试论历史及其意义与价值,2004年3月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W.C.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张静如: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对话,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5年第4期

[6]汪奠基.科学方法论[M].商务印书馆,192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

[8]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9页

[9]于沛:21世纪唯物吏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南开学报,2002,(2).

[10]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第190-193页

[11]见《论国人读书力减退之原因》,原刊1918年3月15日《时事新报》。

[12]熊十力.《读圣经示要》第六页

作者:王佳翠

第2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探析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两个了解”“四个选择”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异常丰富且种类繁多。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要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资源 教材

“05方案”实施至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网络资源”“阅读文献”“历史资料”“特殊资源”“红色资源”“口述史资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等;其中,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具普遍性,并已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其间也反映出人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认识的一些模糊及守旧意识,本文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含义、种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以及注意事宜进行阐述,以期更加有利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更好地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标。

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含义及种类

课程资源是2002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国内学界对这一概论的解释也有不同,我们认可这样的提法:课程资源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侠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本文的课程资源系广义概念,即“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以下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探讨即立足于这一界定。

要阐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资源,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属性及课程目标。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属性,目前学术界有分歧,具代表性的见解有四种:一种意见认为,虽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从名称和内容上来看是“一门历史课程”,却不属于“历史学科的学科教学体系”,而是“一门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体系的政治课”。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中国近现代时限内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研究,从中找出规律,发挥其社会功能”,“当然属于历史学科的范畴”。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将其“明确定位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课”。第四种意见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基于国家和民族立场的、以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为载体的、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命的、体现史学价值塑造功能的‘通识性’国史课程”。

无论是哪一种定位都不能否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性,它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标,“05方案”将其定位为: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后,又增加了一个选择,即“选择了改革开放”。

以上述课程属性特征及课程目标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资源应该是指有利于实现上述“两个了解”“四个选择”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由于受历史学科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这些因素异常丰富,且种类繁多。

按照课程资源构成来源的不同,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分为人力资源、物化资源和文化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按存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又称显形资源和隐形资源),有形资源指具有一定的形态,能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的资源,无形资源指附着于一定的形体,不能被看得见、摸得着,却以潜在的方式对课程施加影响的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又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等。

无论以什么标准来划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课堂生成性资源、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历史音像资源、历史遗址遗迹、历史文物、专家学者、历史见证人、网络资源、地方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社会焦点热点、教学设施、教学环境、学校风气、社会风气以及广泛的自然资源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些资源中最重要的几项是:教材、教师、学生、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历史音像资源、历史遗址遗迹、历史文物、网络资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社会焦点热点。

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新理念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

目前,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一课程所使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是学生从事学习、教师从事教学的“范本”,是教师和学生借以发生相互作用的媒介,无论从它的内容、结构还是表现形式上看,它在教学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因而它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核心课程资源。核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中的主体部分,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因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首先和主要的应该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共用20余万字的篇幅,容纳了整个近现代的历史,它突显了中国的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即“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里既是提出这本教材的主题,也是指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指明它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其“纲”和“要”鲜明的特色就在于此,也正是因为这一鲜明的特色,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核心课程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内容异常丰富:时间长达170多年;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领域等;就其空间而言,中国、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必须将17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纳入到这一历史时期世界的视野中加以审视,如此广阔时空范围内有利于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均可开发和利用。

但是,教材绝不应当只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唯一的课程资源。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人们通常将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非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开发和利用。自2002年在中国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课程资源的一个新理念,即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历史教师:“历史教师不仅是最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历史教师不仅决定着历史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他本身就是历史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历史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的水平”。这一新理念同样适宜于具有鲜明历史学科特性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从这一新理念出发,在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事实上,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宣部、教育部早就给予了高度重视,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制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实行准入制度”“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力争在5年内培训数百名学术带头人和数千名骨干教师。中宣部、教育部负责培训学术带头人,各地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培训本地骨干教师,各高等学校负责培训本校教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随后,《〈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新课程开设前,要抓紧组织好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培训。以掌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教学方法、手段为重点,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中宣部、教育部负责组织中央部委直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培训;各省(区、市)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组织本地骨干教师的培训;各高等学校负责本校教师的培训和集体备课工作。”2008年,宣传部、教育部再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总体要求,并对“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建设”“教师的选聘配备工作”“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以及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提供政策保障”等方面做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这一系列文件精神的落实过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通过培训以及培训期间广大教师的相互研讨、交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教师的历史学科知识、政治素养、教学能力得以显著提升。

然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学科特性以及它的思想教育性,使得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历史专业的学科知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专业素养和洞悉现实、观照未来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科学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素质和驾驭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活动的能力。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时时刻刻、永无止境的。

3.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同样的,传统教育观念将学生定位于课程资源的消费者,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角色,现今,人们一再强调,学生是一切教育的主体。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从课程资源的类型来看,学生属于人力资源,这既指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依据,也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课程目标能不能实现,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大小密切相关:“不论教育者编写的教材多么精美,设计的教学目标多么完善,教育者自身素质多么高,如果学生没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没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依据“05方案”由“马工程”专家设计的,教材是编写组专家编写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学历史已基本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主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所以,教材编写组也力图“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但是,如前所言,因其“纲”和“要”特色鲜明,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基本内容不可避免地与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存在着较多的重复。正由于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者预设的路径发展,他们会以自己独有的目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提出、创造出一些“独特的东西”,而这些“独特的东西”又会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既是教学的参与者、教师教学的合作者,也同样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接受教育知识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以及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一种有待开发的课程资源。因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作用,充分发掘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潜力。

三 开发和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注意事宜

中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这一个大家庭,由于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课程资源的状况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也不例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不同的城市、开发主体力量强与弱、同一地区(城市)条件好的学校与条件差的学校,其课程资源会呈现出不平衡性。所以,不同地区与不同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校教师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需说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所以,“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有学者提出,开发课程资源,“必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并且必须注意优先性原则(“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和适应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还要考虑教师群体的情况”)。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所以,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开发与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开发与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两个了解”“四个选择”课程目标各种因素的总和。由于受历史学科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这些因素异常丰富且种类繁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要特别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任晓伟、陈答才.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2008(9)

[4]王先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

[5]郭文亮.正确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7(19)

[6]于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价值塑造功能及实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1(21)

[7]金冲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个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7(3)

[8]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杨扬主编.历史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宋进.大学和中学衔接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2(13)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孟端星 华艳君

第3篇:校史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摘 要:南京工业大学拥有丰厚的校史文化资源,蕴含着立德树人功能。将校史与纲要教学融合,以课堂讲授、实践教学为抓手,能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提升获得感,与此同时,增进对学校的认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情感。

关键词:南京工业大学;校史;思政课改革

作者简介:刘亮(1987-),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校史是一所高校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本身蕴含着立德树人、资政育人的功能,本身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将探讨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工”)校史融入纲要教学的可行性、价值与意义、实践途径。

一、南工校史与纲要教学融合的可行性

(一)南工的创建发展是民族高等教育奋斗史的缩影

南工的源流之一—三江师范学堂诞生于1902年,是中华民族寻求教育现代化的起点之一,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主办学的起点之一,也是近代中西教育文化交流的起点之一。这本身就蕴含着蓬勃的生机,蕴含着近代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發展的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成为当时声动亚洲的名校,在历届校长的带领下,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配备一流、大师云集,是当时中国人也能办好高等教育的重要体现。1958年分立出南京化工学院。另一条源流是,始于同济医工学堂师机科的1953年南京建筑工程学校。两所高校在2001年合校成为南京工业大学。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南工入选首批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可以说,一部南工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高等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也能办好大学的重要特征。

(二)南工师生在抗战洪流的中的作用

卢沟桥七七事变后,中央大学即着手西迁,与北大、清华、天津大学的慌乱相比,校长罗家伦因为早已准备,所以整体而言,中大的西迁较为有序,避免了慌不择路。10月中旬,中央大学文、理、法、农、工、医、教育七个学院的新老学生约1500人,教职员工约1000人,连同家属共4000多人,由分批乘轮船赶赴重庆。12月初,中央大学农学院的职工把场内的良种畜禽笼置于牛背之上,然后驱赶牛、羊、猪等徒步离开南京,奔向重庆。后来罗家伦在《抗战时期中大的迁校》一文中写道:“在第二年(1938年)的深秋,这些牲口长途跋涉,已经是风尘仆仆了。赶牛的人更是须发蓬松,好像苏武塞外归来一般。我的感情振动得不可言状,就是看见牛羊亦几乎像看见亲人一样,要向前去与之拥抱。” ①抗战开始以后,南开大学被日本飞机炸得精光;中央大学却搬得精光,连畜牧场的牛羊都从南京赶到了重庆。中央大学没有因为残酷的战争一蹶不振势,反而在充实、扩展与提高的道路进一步,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保留了火种,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保存了力量。

(三)南工革命史是中共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之前,南工师生一直奔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南工人为争取红色政权,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壮丽的赞歌。如,《共产党宣言》的最早中文翻译者陈望道先生就曾经在中央大学学习过。如,20世纪20年代初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谢远定、吴肃(吴亚鲁)、宛希俨等都是建党初期的共产党员,为南京地区党、团组织的建立和爱国学生运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至今,雨花烈士陵园,依然安葬着有着南工学脉的烈士。1947年5月20日,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中大师生走上街头,高呼“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反对征兵征粮”,“增加教育经费”,“取消特务组织”等口号,并积极准备罢课、罢教。虽然遭到国民政府的血腥镇压,但是伟大的爱国运动,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斗争的光辉一页。

(四)南工学科建设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息息相关

1959年,国家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学校新建部分专业下马,电化学工艺专修学校学生转入无机化工专修科继续学习。后来,南工新建化学工程专业成立化学工程系,并成立相关研究所,新增和调整了许多教师和教辅人员。改革开放之后,由单科性化工学院发展成为化工类多学科综合性工业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另外一个源头的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土木建筑工程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隶属于国家建设部使办学规模迅速扩展,办学水平和效益有了较大提高。2001年两校合并后,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二、南工校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

(一)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说服力

校史承载着国史国情、党史党情教育的重要功能,具有贴近历史、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敬、可感、可学。②制约纲要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就是历史人物与学生真实生活的距离,学生总是觉得太过遥远,不够贴近实际。而校史就发生在本校,就是身边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减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有亲近感。与此同时,同学对于学校的贡献、对于校史人物,非常陌生,而在课程中穿插校史故事,会让他们感到新鲜,同时又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如,南工老校长时钧院士90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感人事迹,充分说明了一名教师对党组织的向往,更充分说明了高级知识分子对党组织的追求与拥护,对中国共产党信仰的信服。

(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三观”导向

当下社会复杂多变,世界出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而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又息息相关,互动互联,因此这些年历史虚无主义在网上盛行,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冲击部分学生既有的价值观,甚至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长此以往,既会阻碍青年的健康成长,又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所以,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大势所趋,大势所然,势在必行。而在这过程中,包括纲要课在内的思政课义不容辞、必须迎难而上,主动亮剑。那么,讲课的过程中,既需要宏观的理论讲解,又需要生动的、感动心灵的故事,双剑合璧,双管齐下,才能药到病除。因此,生动的校史故事无疑更受学生欢迎。笔者曾经在课堂讲解革命战争年代走在历史潮头的南工学子的生动故事,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尤其是雨花英烈中的南工学子,更有学生潸然泪下。

(三)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纲要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制于工业基础薄弱,只能生产一些初級产品,类似拖拉机、坦克车之类的工业品无法制造,直接影响国家的国防建设、工业建设。因此,改革开放之前,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建设,一代又一代的南工人,勇立潮头,坚定工业报国的理想信念,践行着南工人的初心和使命,践行着南工人的爱国情、报国志。同时,奉献社会,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同行,与社会相向。如,法学院校友周强,毕业之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成为一名村干部,带领乡亲们通过种植蔬菜发家致富。现在他的故事,已经成为南京,乃至江苏青年中的一段佳话。这些生动的案例,胜过千言。

(四)弘扬“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南工精神

明德、厚学、沉毅、笃行是南工校训,没有花哨,却处处质朴。明德,探究各自领域的事物,保持专一,达到精一,端正自己的心,修身养性,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厚学,转义出自“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沉毅,砥砺意志,坚忍不拔;直面挫折,百折不挠。笃行,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这8个字,就是南工的文化象征,是南工坚守的精神家园,是南工人坚守的信条。通过这些讲解,无疑会增进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会持久影响他们的精神。

三、南工校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实践途径

(一)紧密结合课程内容,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课堂是主阵地,思政教师要守好一段渠。课堂教学需要讲明理论,尤其是讲明“四个选择”,其重要性无可置疑。同时,辅助故事,动人的故事、感人的故事、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会感动学生的心灵,会让课堂增色、添彩。如,第一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涉及列强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问题,可以列举金陵大学的故事,辩证看待文化渗透利弊。再如,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可以讲陈望道的故事,可以列举雨花英烈的故事,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如,第六章“抗日战争”,可以举例南工师生走向抗日烽火的故事。第七章“解放战争”,可以举例“520”爱国运动,反对蒋介石独裁。

(二)结合校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课堂与实践教学是纲要教学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因为,新时代的思政教学必须从“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有获得感。另外,教学的对象已经在认知特点、认知规律、思考方式、学习方式乃至行为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一代”,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与变化。目前党中央对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这使得我们有更多的经费、硬件等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增加他们的课堂角色,增强获得感。以校史为资源,以感人的校友故事为蓝本,通过听(听讲座)、讲(演讲)、读(读经典)、走(校史馆)、唱(校歌)、演(历史情景剧)、写(写感悟)、做(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传播正确的历史观)8种方式构建立体实践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南工校史蕴藏着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国史的丰富内涵。将校史融入课堂,融进教学将会是教学别开生面,特别出彩。第一,提升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提高参与度,提高抬头率,从“默然处之”转变为“激情参与”。第二,提高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在触摸历史、感知校史的过程中,让他们行动、心动,深度理解中国人民“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何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为何选择改革开放。

[ 注 释 ]

① 罗久芳,著.我的父亲罗家伦[M].商务印书馆,2013,09:204.

② 柳礼泉,唐珍名.高校德育视野下的校史校情教育 [J].高校理论战线,2013.

作者:刘亮

第4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3708)

综合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代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是在( )

A.第一次鸦片战争以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甲午战争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严复 D.邓廷桢 3.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的以分配土地为核心的社会改革纲领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兴国土地法》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4.最早对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作出完整表述的人是( ) A.冯桂芬 B.马建忠 C.王韬 D.郑观应 5.武昌起义前夕,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6.民国初年两次帝制复辟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B.孙中山高举反复辟旗帜

C.北洋军阀内部矛盾激化 D.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7.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于( )

A.上海 B.北京 C.武汉 D.长沙 8.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B.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9.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了新的三人团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其成员是( )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10.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11.1939年1月,国民党确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会议是( ) A.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B.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C.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 D.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12.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中共七大 D.洛川会议 13.1945年4月,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中国代表团中的解放区代表是(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14.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通过重庆谈判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 )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15.1947年,台湾省人民为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暴政举行了( )

A.一二一运动 B.二二八起义 C.黑旗军起义 D.黄花岗起义 1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是( )

A.和平赎买 B.国家资本主义 C.利用、限制、改造 D.团结、批评、改造 17.“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 ) A.吴晗发表《海瑞罢官》 B.《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发表 C.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 D.《评新编历史剧 < 海瑞罢官 > 》发表 18.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19.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 C.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体制 D.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体制 20.( )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A.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 B.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领事裁判权

2.《天朝田亩制度》

3.百日维新

4.一二九运动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2.简述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内容、实质和影响。

3.简述《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论述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3 山东财经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强化实践能力考核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3708)

综合测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把我国领土台湾割让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郑观应 D.康有为 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康有为第一次上书 B.公车上书 C.“南学会”创立 D.《孔子改制考》发表 4.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武昌起义爆发后,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的是( )

A.革命党人 B.北洋军阀和旧官僚 C.袁世凯的亲信 D.立宪派和旧官僚 7.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中心任务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加强无产阶级国际团结 C.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D.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8.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9.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

一、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10.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 )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11.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的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12.延安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是( )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13.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的口号是(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4.中共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是 ( ) A. 综合发展 B.平衡发展 C.重点发展重工业 D.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15.曾有报刊不切实际地宣传“某人民公社小麦亩产10 万公斤,一棵白菜250 公斤”这种宣传应出现在( )

A.土地革命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6.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 )时期完成的

A.大跃进时期 B.文革时期 C.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7 . “九一三事件”指的是 ( ) A.“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B.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C.中央“文革”小组基本取代中央政治局的职能 D.四人帮集团被粉碎

4 18.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 )

A.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D.借鉴苏联的经验

19.被称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宣言书,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思想准备的重要文献是( )

A.《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南方谈话》 D.《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20.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C.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资政新篇》

2.清末新政

3.过渡时期总路线

4.四项基本原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2.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有哪些?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5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及基本经验。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

山东财经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强化实践能力考核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3708)

综合测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前线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是( )

A.冯子才 B.邓廷桢 C.林则徐 D.李鸿章 2.下列哪个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天津条约》 3.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最主要是因为( ) 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 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4.1898年发表《劝学篇》一文,对抗维新变法的洋务派官僚是(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5.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6.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建立的政权是( ) A.湖北军政府 B.湖北咨议局 C.中华民国政府 D.南京临时政府 7.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

A.晋察冀根据地 B.井冈山根据地 C.湘鄂西根据地 D.鄂豫皖根据地 8.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最主要的依据是( )

A.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口号 B.十月革命影响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C.青年学生领导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

9.1930年1月,毛泽东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文章是 ( )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井冈山的斗争》 D.《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0.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性质是( )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私人资本主义 D.国家资本主义 11.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1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顶点的标志是( ) A.鄂西事变 B.陇东事变 C.皖南事变 D.平江惨案 13.标志着中国民主同盟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来的会议是( )

A.民盟一届一中全会 B.民盟一届二中全会 C.民盟一届三中全会 D.民盟一届四中全会 14.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的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建国主张的著作是(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5.标志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6.“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 世纪50 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7.“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在第(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来的

7 A.五 B.四

C.三 D.二

18.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率先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土地经营上实行( ) A.互助合作制度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产业化经营制度 D.机械化耕作制度 19.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

A.1997年7月1日 B.1998年7月1日 C.1999年7月1日 D.2000年7月1日 20.根据中共十五大的部署,从1998年末开始,中央决定开展“三讲”教育的内容是( ) A.讲稳定、讲政治、讲学习 B.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C.讲学习、讲政治、讲和谐 D.讲稳定、讲大局、讲正气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广学会

2.保路风潮

3.七千人大会

4.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及其意义。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8

2.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5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诸多艰辛的探索。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新中国成立等。各阶段探索及其结果如下:

1、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的救国方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腐的统治根基。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2、洋务运动——封建地主的救国方案:19世纪60年代初兴起的,主张学习西方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主要的官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业的管理也具有腐朽性。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3、维新运动——民族资产阶级改革派的救国方案: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采用:向皇帝上书。1895 年“公车上书” 著书立说。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宣布开始变法。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戊戌维新运动也遭遇了失败。

4、辛亥革命与建立中华民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方案: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它的成立标志着张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立了湖北军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封建帝制覆灭。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5、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也失败了。

6、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活动失败,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7、国民大革命:

8、抗日战争:

7、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8、新中国成立: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

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最终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在经历一番艰苦卓绝的探索之后,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6篇: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894年,在决定中国在亚洲地位的甲午大海战中,中国败了,败的如此难以接受,败的如此痛入骨髓。虽然这场战争早已消逝在时间的洪流里,丧国辱权的时代也早已成为过去,也许我们会感叹历史的惨烈,但它不会因为后人的意志而改变,它还是会沿着原有的轨迹前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那些历史中学习教训,学会经验,牢记耻辱,警钟长鸣。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的童年讲起,从尊重还原历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清朝末期闭关锁国,外国列强们则都在进行着自己国家的大改革及大发展,落后就要挨打似乎成了清朝面临的必然事实,李鸿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之一,积极倡导近代海军及建立北洋水师。

在建立近代海军时期,邓世昌怀着救国的志愿进入当时的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学习先进的科学技。转瞬间,那些少年学成归来,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应李鸿章的要求,这只舰队去日本长崎“串门”时,仇恨的日本民众和中国海军士兵发生血腥的

冲突。长崎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政府,天皇率先捐款,举国之力发展海军,尤其是发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军实力迅速提高,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一座富丽堂皇的林园已近完工,为了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辰,海军军费被大肆挥霍。没有新式战舰的补充,没有炮弹的补给。

日本终于按捺不住侵略扩张的野心,伺机向中国发动战争。1894年,黄海上,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展开队形,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队的大海战。正如电影台词上讲的:“一场海战能够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而在这场决定命运的决战中,日本的快速炮显现出绝对的优势,而中国海军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却不炸,北洋舰队的军舰连连被击沉,关键时刻,“致远号”突然冲出层层弹雨,裹挟着浓烟烈火,直向日军主力“吉野号”冲来,在弹尽重伤之时,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邓世昌的吼声:“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在与之敌人同归于尽之前就被敌舰队上的上百门快速炮的集中轰击下爆炸沉没。悲忿交加的邓世昌也光荣殉职。

刘公岛,北洋舰队在港内进行最后的苦战,日军攻占了陆上所有炮台,将炮口转过来猛轰港内的中国军舰,所有人都望眼欲穿地盼望陆军的救援,然而几路援军全推脱不前,甚至转头逃跑!孤守一个月的北洋舰队终于弹尽援绝,军心遣散,刘步蟾等人拒绝了日本同学的劝降,亲手炸沉了自己

的军舰后自尽身亡,一支曾威震东方的强大舰队灰飞烟灭。 总结这次的失败主要有这些方面的原因。

1.独裁的制度

晚清的体制是君主专制,慈禧太后大权在握,所以不管是改良派还是保守派都得讨好她,李鸿章虽然想发展海军推动改革,但为了维持自己在朝廷的势力,也必须拉拢太后。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天皇的权力要受到体制的很大束缚。在日本这种民主的,充满活力的体制下,各种力量能够互相制衡,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之祸。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国家吸取了这个沉重的教训。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不断完善和发展。 2:一味求和,丧失战机

俗话说,先发制人。可是我却被清政府的懦弱和顽固不化击败得体无完肤。在变幻莫测的战局中,战机很重要。清政府一味求和,保存实力,固执己见,还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来避免战争,那种自恃清高的态度着实令人气愤。当敌人准备充足,谋划得当时,才发现自己的军队还没开始准备,那时已经晚了。我们应该牢记这个教训,我们不穷兵黩武,但是我们的军队会时刻准备,整装待发。如今,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军队建设也不能落下,而对主权问题,亮剑,迎战是我们第一,

唯一的选择。

3:贪污腐败

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清政府的官员居然可以安之若素的醉生梦死,抽取军费节省弹药,着实令人发指。结果战争来临,弹尽粮绝,面对敌人的进攻只能等死。这种国家之事与己无关的思想似乎注定了这个民族的失败。腐败时每一个政府都要面对的问题。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清官就有贪官,贪官就像蛀虫一样隐藏在社会这颗茂密的大树里,暴风雨来临之际,大树出人意料的轰然倒下,全拜他们所赐。所以不论是以前还是如今,反贪官反腐败必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4:闭关锁国,科学技术弱后

北洋水师的先进舰船和武器都是从外国购买的。一个国家要想保卫自己的安全,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不能依赖别的国家,只有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的独立自主。

甲午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铭心的国耻,清政府的腐败,将士的英勇和悲壮这些盖棺的定论,更多的是反思发生这一切是为什么,更多的是在百年之后的今日越来越热的钓鱼岛争夺背景下,假如中国再有一次海战,中国能取胜吗?

第7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作业

从下列参考书目中选取你比较感兴趣或自选书目进行认真阅读,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写一篇读书笔记。

参考书目:

黄进华、孙艺年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篇名著导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陈旭麓著:《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朱维铮著:《重读近代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 杨奎松著:《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全四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朱发平编:《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今天》,重庆出版社,1992年;

胡绳武、金冲及著:《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叶曙明著:《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

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刘波、杜福增等著:《长征纪实》,人民出版社,2006年;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中国抗日战争-图文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王向远著:《日本右翼言论批判——“皇国史观”与免罪情节的病理剖析》,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章开沅:《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刘益涛:《中流砥柱——抗战中的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王真:《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何理:《抗日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章开沅:《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日本虚构派批判》,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一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

梁启超著:《李鸿章传》,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

萧一山著:《曾国藩传》,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

夏远生编著:《毛泽东领袖人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阮柳红等著:《情归周恩来》,中华书局,2009年;

钟文、文夫编著:《邓小平外交风采实录》,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回忆军事家邓小平》,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王业兴著:《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

任建树:《陈独秀大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苏智良、张华腾、邵雍主编:《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翁元口述:《蒋介石贴身侍卫回忆录:我在蒋介石父子身边的日子》,团结出版社,2009年。

金冲及:《刘少奇传》(1898-1969)(上、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自选书目(学生可根据以下条件自选书目):

(一) 内容必须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紧密相关,并在上述三个大方向之内;

(二) 题材真实可信,绝非杜撰,并排除小说、散文、诗歌等非学术题材,须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内史学普及读物;

(三) 必须拥有正规出版社,例如中央权威出版社、地方人民出版社、各高校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出版社(如世界知识出版社、团结出版社)等;

(四) 作者立场端正,著作具有系统的创作背景(含学术背景)、清晰的创作思路。

要求:

1、先请写下阅读的具体书目,必须严格遵守课程参考书目的格式,即:作者(编者)著(编)、译者译:《书目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只需写清年份)如为第二版印刷须注明“第二版”;尽量总结作者观点,对该著作进行观点的剖析。

3、字数不少于一千五百字,使用A4纸,手写打印均可。

3、作业格式:

题目

姓名班级学号

作业格式应该是标题在第一行正中间

第二行写上姓名,班级,学号

格式统一下,标题,黑体三号字。正文,宋体小四,首行缩进2个字符,单倍行间距。

都是打印稿,如果有手稿的通知我下,必须是A4纸、

第十四周周二早上交给我.

麻烦大家互相通知下。谢谢。

第8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践部分考核作业

1、 简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300字左右)

答: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只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联盟。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基本完成,这就是中华民族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2、 阅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二卷第二十八章,摘抄其对“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总结。(500字左右)

答: “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历史教训是多方面的。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时期里,值得我们从多方面不断地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一)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大革命”是在我们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失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十分艰巨而复杂的

历史课题,需要在实践中认真加以探索。对此,我们党做过有益和成功的探索,但是,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局限和主观认识上、理论上的错误,在一个时期里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缺乏认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曾经把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做法,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当作“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加以反对;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阶级斗争,照搬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这些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依据”。

“文化大革命”是在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纯洁性的口号下发生的。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表明,“文化大革命”被说成是同“修正主义路线”或“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是根本没有事实根据的,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混淆了是非和敌我。“文化大革命”中所打倒的“走资派”,是党和国家各级组织中的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批判的许多东西,实际上正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原则,其中很多是毛泽东自己过去提出或支持过的。“文化大革命”否定了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大量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成就,实际上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认识。

“文化大革命”从反面告诉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指出了方向,但是不能代替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具体问题。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从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断对社会主义实践做出新的、科学的理论概括,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才能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不仅是理论上对社会主义认识失误的结果,更是对阶级斗争形势以及党和

国家政治状况作出错误判断的产物,是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十年内乱中被反复地宣传过,并且写入了党的九大、十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和党章,写入了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这一理论的基本错误是,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存在着整个社会范围内的阶级对抗,并且把它看作是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因此还要进行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革命,而这个应被推翻的“资产阶级”竟“在党内”。发动“文化大革命”,并把斗争矛头始终对着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这种“继续革命”的最重要的方式。十年内乱的历史已经判明,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还要进行“文化大革命”这种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

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里,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面,是决定政权巩固至关重要的基础。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发展生产力,正确地领导经济建设,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包括毛泽东希望消除的“阴暗面”,也只有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逐步解决。作为执政党,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阶级斗争上。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家就不能实现繁荣富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就不能得到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充分显现出来。当然,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是,这种阶级斗争的存在范围、表现形式以及斗争方法已同过去根本不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在各方面进行的敌对活动,应在党的领导下,主要依靠国家法律来进行,而不能把这种斗争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将此引申为要进行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全面的夺权斗争,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动摇或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根本任务,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群众运动的方法去搞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只能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三)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严重的、全局性的错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不能不负有主

要责任。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毛泽东的“左”倾错误的个人领导实际上取代了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对他的个人崇拜被鼓吹到狂热的程度,这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但是,“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够发生并持续十年,也不能完全归结于个人因素。当“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时候,党内外大多数人包括一些老革命家、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老共产党员,虽然对运动“很不理解,很不认真,很不得力”,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也一再表示要努力检查自己,争取跟上毛泽东的“伟大的战略部署”。正是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被削弱,个人崇拜现象狂热化的情况下,林彪、江青之流打着“高举”、“紧跟”的旗号推波助澜,为非作歹,致使领袖个人的重大决策失误导致了全局性的大灾难。

党内形成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的现象,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我们党对封建主义特别是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进行了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但是,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不是很容易肃清的。我们党对肃清封建遗毒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这种遗毒在党内长期存在着,并从多方面腐蚀着党的肌体。同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由于没有正确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而出现过的一些严重偏差,也对我们党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组织制度很不健全,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这样,在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发展的过程中,党就很难抵制“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持续。为了避免“文化大革命”一类历史悲剧重演,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组织上和制度上采取措施,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专断,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而不能实行“大民主”和“造**有理”。“文化大革命”以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但是,在日益繁重的各项建设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被打断,以至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本来就比较薄弱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空前的破坏。由于提倡“造**有理”、实行所谓“大民主”,全国出现了任意批判、揪斗、体罚、打砸的混乱现象,宪法和各项法律法令成了一纸具文,司法和执法机关被当作“黑机关”遭到砸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甚至国家主席都遭到揪斗、关押和迫害,公民的基本

权利和人身安全失去了保障。在整个国家“无法无天”的混乱中,许多干部群众逐渐认识到个人专断和“大民主”对社会产生的破坏性作用。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强烈呼声。虽然这种呼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难以实现,但是却鲜明地代表了现代社会发展必然的规律和要求。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表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作为执政党,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是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必须使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威,使全体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和它的领导人都不能有超出法律之上的权力。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紧密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与现代化建设相互协调,全面发展。

(五)必须制定正确的党的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而不能把阶级斗争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在“文化大革命”中,对党组织进行整顿和“重建”曾被作为这场运动的目标之一;克服党和国家肌体中存在的阴暗面,克服一些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的现象,也在“文化大革命”中加以强调。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阴暗面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严肃党的纪律、采取符合宪法和法律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必须是实事求是地分析和估计党内状况和党内矛盾,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制定出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正确方针政策,而不能把党组织存在的这些问题简单地看成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更不能用阶级斗争的方法“重建”党组织,采取“天下大乱”的手段去冲击党和国家政权。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在把“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作为“整党建党的政治方向”的情况下,被当作“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的许多人是造**派和有野心的帮派分子,而许多干部和党员却被扣以各种政治帽子,直至错误地被开除出党,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受到一次大破坏,造成了党组织的严重不纯。

“文化大革命”的实践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如何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如何使党的干部和党员不脱离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党

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制定出正确的加强党的建设的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把“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作为建党的宗旨和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不但不能解决党组织存在的问题,不能消灭官僚主义和社会阴暗面,反而会使执政党的建设目标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要求严重脱节,使一些野心分子和帮派分子乘机进入党内,同时,激化和造成无数严重的社会矛盾,形成巨大的混乱和破坏。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1]“文化大革命”是一种“左”的和极左的思想理论的产物,它同时又在一种极端的状态中暴露了这种思想理论的荒谬性。在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和严重挫折后,我们党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结束了这场内乱,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义无反顾地走上社会主义改革之路。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对人民负责任的党;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才能保证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邓小平说:“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2]这说明,只要正确地总结“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它同样能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3、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300字左右)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全会讨论并着重提出了健

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全会决定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义法制。

4、 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500字左右)

答: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3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8%.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成效显著.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一大批研

究成果.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支持个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 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根据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先后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这是实现祖国统一迈出的历史性步伐,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工作.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 以“我的家乡”或“我的家庭”为题,写一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或家庭发生巨大变化的短文。(600字左右)

歌曲《春天的故事》烩炙人口、广为传唱,它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天翻地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唱响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声。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重大、最壮观、最令人瞩目的事件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但究竟什么才是“科学发展观”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所以把“以人为本”放 8

在第一位,顾名思义,它才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于党来说,“以人为本”就应该是以百姓为本,这符合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

十七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落实到百姓的生活起居当中,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利、谋发展。在我的家乡,当地政府就认真的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精神,现在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变化可以从百姓生活变化中看出来,科学发展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收入水平、教育文化、居住条件、交通通讯、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历程中看出来,可以说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将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的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家庭条件好了,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人们穿得好了,夏天穿着美丽的中裤,漂亮的裙子,冬天穿着时髦的棉袄,春秋穿着好看的衬衫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每天吃鱼吃肉,早上一杯牛奶,一两只鸡蛋,还要几片面包,休息时,有水果,什么苹果、梨、西瓜„„真是应有尽有。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听爷爷说,改革前的家乡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记忆中的家乡只是一座小小的县城。街道很窄,街道旁搭建着许多临时的住房和店铺,许许多多的房子只是土木混合而成的泥瓦房。一到晚上,街上的行人就很少,昏黄的路灯将人影拉长,更显得大街的寂静与萧条。一到晚上,人们早早的入睡了,远远没有今天的繁华,更谈不上什么“夜生活”。家乡那条美丽的小溪,曾经淤满泥沙,长满杂草,一到雨季,泛滥的洪水

就会漫过堤坝,冲过大街,涌入人家。1981年的大洪水还给家乡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许多人的心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

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

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 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行:过去,从乡里到县城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整整2个小时,终于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由于路况不好,公交车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这种长期制我县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问题,现在有了根本改观。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县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 10

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使我那原本贫穷落后的家乡焕然一新。是改革开放给我亲爱的老乡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其实,不只是衣、食、住、行、用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的医疗还有养老问题也得到了切实保障。

农村合作医疗:作为生长在农村的自己,从小便知道了农村人看病的真正难处。城里人得病有医疗报销,可是农村人往往因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在小病的时候一般是不舍得花钱去看而导致最后病情恶化转成比较严重的病情,待到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必须去医院看的时候,医院动辄几万元的治疗费用令农村大多数农民望而却步,因此,在农村只要一提及看病,大多数农民都表示出无奈的表情。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近年来在全国推出了农村合作医疗优惠政策,使全国农民朋友兴奋异常,农民看病终于可以有医疗保障制度了。作为自己也是受益者,我的大伯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身体非常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最近几年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从06年开始便由于高血压的原因导致连续两年出现了脑血栓的病情,截止到现在,家里共计花费了几万元的医疗费用,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可以说是花费颇大,但是大伯填报了农村合作医疗,看病的时候能报销百分之五十,这样一来,就能报销花费药费的一半,使家里损失大大减少。看着报销回来的医药费,看着大伯日益渐好的身体,我们全家感谢党和国家的好的惠民政策。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老无所养,意思就是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是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就像一股和煦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唤醒了我美丽富饶的家乡,让她焕发出了无限的青春与活力。我们应该坚信:只要始终不渝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外部力量,都不能阻挡紧密团结的中华各族儿女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定步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必将越来越灿烂。

第9篇:18春学期(1709、180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尔雅)》在线作业答案

(单选题) 1: 戊戌维新运动的成果之一是其创建了()。 A: 京师同文馆 B: 京师学堂 C: 北京同文馆 D: 京师大学堂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2: 土地改革完成之后,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中国人民和国民党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C: 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

D: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3: 太平天国定都在哪?() A: 天津 B: 北京 C: 南京 D: 南昌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4: 下列谁被毛泽东认为是向西方求真理的一派人物,是先进的中国人?() A: 洪秀全 B: 严复 C: 孙中山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5: ()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障。 A: 全面深化改革 B: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C: 全面民族复兴 D: 全面从严治党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6: 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有()个。 A: 9 B: 10 C: 11 D: 12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7: 1945年春天,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达到()个。 A: 18 B: 19 C: 20 D: 21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8: 下面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私经济并存

B: 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 C: 由工人阶级领导

D: 新中国成立之前局部地区已经建立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9: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 A: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B: 共产主义国家 C: 社会主义国家

D: 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10: 下面关于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均有代表参加 B: 通过了《宪法草案》

C: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

D: 达成的协议得到了国共两党的共同维护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11: “国民革命”一词最早由()提出。 A: 陈独秀 B: 孙中山 C: 梁启超 D: 李大钊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12: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到机场迎接的是()。 A: 毛泽东 B: 刘少奇 C: 周恩来 D: 邓小平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13: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委托加工 B: 计划订货 C: 统购包销

D: 全行业公私合营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14: ()规定外国公使可以常驻北京。 A: 《北京条约》 B: 《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15: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加强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B: 中国社会的十大矛盾

C: 制定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D: 改进社会主义经济管理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16: 毛泽东于()对整风运动的人物、方针和必要性做出具体阐述。 A: 1957年1月 B: 1957年2月 C: 1957年3月 D: 1957年4月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17: 1997年的金融危机肇始于泰国实行()。 A: 浮动汇率制 B: 固定汇率制 C: 关税壁垒 D: 反倾销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 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名言。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荀子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19: “门户开放政策”是哪个国家提出的?() 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俄国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 20: 西安事变后中共派出代表到西安谈判,不包括()。 A: 周恩来 B: 博古 C: 叶剑英 D: 张闻天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21: 在中法战争期间指挥击退法舰的人是谁?() A: 冯子材 B: 邓世昌 C: 林则徐 D: 刘铭传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22: 科学发展观提出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其中全面发展要以()为中心。 A: 政治建设 B: 文化建设 C: 社会建设 D: 经济建设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23: 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领导者的理由是()。 A: 中国共产党发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整套正确的军事策略 C: 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了大部分日军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24: 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成立()为国家最高国务机关。 A: 立法院 B: 行政院 C: 政府委员会 D: 国民大会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25: 对安倍晋三发表的纪念战败投降70周年讲话评价正确的是()。 A: 直接表达了道歉 B: 不承认侵略

C: 指出现在日本人不必谢罪 D: 三天后他参拜靖国神社表明了其两面性

正确答案: C

(判断题) 1: 洋务运动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军事工业。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F

(判断题) 2: 维新变法得到了军队和官僚的支持。()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F

(判断题) 3: 国民党六大与共产党七大都讨论了建国问题。()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4: 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两党的相互配合。()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F

(判断题) 5: 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是党的领导人犯下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6: 十月革命中发射了炮弹作为攻打冬宫的信号。()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7: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历史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F

(判断题) 8: 在维金斯基的要求下,中国共产党的名称得到确定。()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F

(判断题) 9: 资产阶级的革命活动还包括了进行暗杀和武装活动,汪精卫参与了刺杀摄政王载沣。()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10: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有力保障。()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11: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指的是新四军领导人叶挺。()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12: 当代社会弘扬五四精神核心就是大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F

(判断题) 13: 一五计划中,钢铁建设的中心是宝钢建设,国家提出了“支援宝钢”的号召。()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F

(判断题) 14: 从资本—帝国主义行为的客观结果来看,殖民侵略实现了落后地区走向现代化。()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F

(判断题) 15: 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16: 镇压反革命运动不仅沉重打击了反革命分子,而且使得社会治安大大提高。()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17: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革命斗争也具有世界意义。()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18: 新中国的成立真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19: 受大炼钢铁的影响,1958年秋天出现了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20: 波匈事件之后,中共认为现在摆在世界各执政的共产党面前的大问题是如何把十月革命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21: 虽然临时政府资产阶级革命派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但在相当的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22: 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已经建立起独立自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被国际上赞誉为“中国奇迹”。()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23: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政权。()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24: 南京临时政府否定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提出了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F

(判断题) 25: 毛泽东明确提出,照抄苏联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并不是长久之计。()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上一篇:中级财务会计实习总结下一篇:最新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