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推荐书籍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近现代史推荐书籍(精选6篇)

中国近现代史推荐书籍 篇1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

2、《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美】贡德•弗兰克,中央编译出版社

3、《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美】王国斌,江苏人民出版社

4、《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冯尔康,商务印书馆

5、《叫魂》,【美】孔飞力,北京三联

6、《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法】魏丕信,江苏人民出版社

7、《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东方出版社

8、《清史史料学》,冯尔康,沈阳出版社

9、《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梁治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0、《清代法制导论》,【英】S•斯普林科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1、《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周育民,上海人民出版社

12、《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上海人民出版社

13、《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杨国强,上海三联

14、《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北京三联

15、《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王庆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大门口的陌生人》,【美】魏斐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7、《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美】孔飞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朱安东,华文出版社

19、《同治中兴》,【美】芮玛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淮军志》,王尔敏,中华书局

21、《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姜鸣,北京三联

22、《甲午前后之晚清政局》,石泉,北京三联

23、《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北京三联

24、《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孔祥吉,辽宁教育出版社

25、《戊戌以后中国三十年政治史》,李剑农,北京三联

26、《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桑兵,北京大学出版社

27、《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美】柯文,江苏人民出版社

28、《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兰相欣,华东师大出版社

29、《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美】周锡瑞,江苏人民出版社

30、《清末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李孝悌,河北教育出版社

31、《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政治与宪政改革》,马小泉,河南大学出版社

32、《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刘伟,湖北教育出版社

33、《晚清学部研究》,关晓红,广东教育出版社

34、《中国的现代化》,【美】罗兹曼,江苏人民出版社

35、《中国:传统与变革》,【美】费正清,赖肖尔,江苏人民出版社

36、《儒教与道教》【德】马克思•韦伯,江苏人民出版社

37、《经学、政治与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美】艾尔曼,江苏人民出版社

38、《梁启超•明治维新•日本》,【日】狭间直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9、《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美】艾尔曼,江苏人民出版社

40、《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英】冯客,江苏人民出版社

41、《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美】任达,江苏人民出版社

42、《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美】萧公权,江苏人民出版社

43、《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美】郭颖颐,江苏人民出版社

44、《胡适与中国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美】格里德,江苏人民出版社

45、《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余时英,江苏人民出版社

46、《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美】艾凯,江苏人民出版社

47、《晏阳初传》,汪荣祖,岳麓书社

48、《梁起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美】张灏,江苏人民出版社

49、《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美】柯文,江苏人民出版社

50、《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美】史华兹,江苏人民出版社

51、《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冯尔康,河南人民出版社

52、《北京的生育婚姻与丧葬》,【德】罗梅君,中华书局

53、《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7889)》,【美】罗威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4、《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章开沅、马敏、朱英,湖北人民出版社

55、《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黄宇和,上海书店出版社

56、《中华民国史》第1编,第2编第1、2、5卷,第3编2、5、6卷,李新,中华书局

57、《五四运动史》,彭明,人民出版社

58、《血路——革命中国的沈定一传奇》,【美】萧邦奇,江苏人民出版社

59、《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美】裴宜理,江苏人民出版社

60、《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美】胡素珊,江苏人民出版社

61、《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金冲及,北京三联

62、《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王永祥,人民出版社

63、《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许子东,北京三联

64、《中国政治》,【美】杨森、沃马克、江苏人民出版社

65、《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黄树民,北京三联

66、《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美】易劳逸,中国青年出版社

67、《毁灭的种子:蒋介石与蒋经国》,【美】易劳逸,中国青年出版社

68、《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张乐天,东方出版社

69、《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熊月之,上海人民出版社

70、《“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王向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

(2006-11-30 09:09:09)

转载▼

当代法国年鉴学派巨子雅克·勒高夫说的:“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同历史遗亡症引起的伤害相比,往昔的创伤微不足道。”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

看了这些书目,又回忆起了上研究生的三年生活,熟悉的很,难忘的很,怀念那里的学术氛围,怀念那里的孜孜不倦的导师,怀念那里的每一场学术报告会,怀念那里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感谢三年的学术生活给与我今天的一切。

最感谢的那里的恩师——严老师,谢谢你!

推荐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转贴)

一、专题史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萧致治: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戴 逸: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

石 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王 拭:维新运动史

吴廷嘉:戊戌思潮纵横论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柯 文:历史三调:作为经历、事件和神话的义和团

廖一中:义和团运动史

乔志强:辛亥革命前的十年

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

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

李 新:中华民国史(共五篇八卷)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稿

李新,陈铁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张玉发:中国现代史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二、通史研究

严耕望:治史三书

柯 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

萧一山:清代通史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三、专题研究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 辛亥革命前后史事论丛

辛亥革命前后史事论丛续编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黎 澍:再思集

李时岳:近代史新论

李 侃:中国近代史散论

周策纵: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罗尔纲:湘军兵志

宝成关:奕訢慈禧政争记

苑书义:李鸿章传

李喜所:梁启超传

马洪林:康有为大传

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

朱 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马 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政治改革风潮

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

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

丁伟志:中体西用之间

吴雁南、苏中立:晚清社会思潮

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

罗福惠: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论稿

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

四、专题论文:

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

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

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片面最惠国待遇在中国的确立

近代史研究 1996年第1期

论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动因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4期

太平天国的悲喜剧 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关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轨迹——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50周年

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8期

太平天国失败的多维透视 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8期

中国式近代化的启蒙与浅尝:关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评说

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

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反思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洋务运动与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春季刊

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对法斗争方略演变之探讨

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0世纪中法战争史研究回顾与前瞻 广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

如何看待中法战争的结局 广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与后果 历史教学1994年第7期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与意义 齐鲁学刊1991年第1期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史学集刊1998年第4期

论“百日维新” 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

历史研究 1998年第5期

中体西用论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嬗变 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戊戌维新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

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

义和团运动和古典爱国主义的终结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

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

有关八国联军战争的几个问题 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1年第10期

社会思潮与义和团研究的百年历程 历史教学2000年第12期

探求民主与富强之路的两种模式——晚清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论

福建论坛1988年第1期

20世纪初年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三个方案及其命运

湖南师大学报1991年第5期

清末新政与清朝政府的灭亡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辛亥革命阶级基础再认识——兼论海峡两岸学者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意见分歧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集团力量的兴起及其难局

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近五年来关于晚清时期“西学东渐”问题的研究略述

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西学传播与晚清社会的蜕变 复旦学报1993年第3期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教学与研究1991年

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论语》书籍推荐 篇2

作者:冯国超 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43098

版次:1

装帧:平装

纸张:胶版纸

印刷时间:2007-09-01

页数:296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读真正的论语,真正值得读的论语。一部值得你终生典藏,能让你一生受用的经典力作。首次为《论语》配上200余幅精美图片,使阅读《论语》成为一种享受。文中配图严谨,与文字一一对应,使图文之间互相启发,充满趣味性。集众家之大成,译文精致、流畅,注释准确、客观,导读极具启发性。

作者冯国超,1965年10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8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工作,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及宗教学研究方面稿件的编辑工作。

《论语译注》

作    者:杨伯峻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I S B N: 9787101054194

版 次:2006年12月第1版

印 次:2011年9月第12次

开 本:16 开

定    价:26 元

内容简介:“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这次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可参阅繁体字《论语译注》。

《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

丛书名:我们的经典

作  者:李零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8-3-1

ISBN:9787108028716

内容简介:本书是《丧家狗》的续篇,它和前书不一样,不是通读,而是精读。在这本书里,作者是把《论语》拆开来读:上篇讲人物,纵着读;下篇讲思想,横着读。作者叫“《论语》纵横读”。它和前书有共同主题:一是讲圣人概念的变化,孔子为什么拒绝当圣人,子贡为什么要把他树为圣人;二是讲道统之谬,它是怎样从孔颜之道到孔孟之道,再从孔孟之道到孔朱之道,四配十二哲都是怎么捏造出来的。

作者李零,生于1948年,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

《论语入门》

作者:黄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8月1日)

平装: 311页

开本: 32开

ISBN: 9787532544554, 7532544559

内容简介:本书对《论语》的解说平实而亲切,力求在忠实原貌的前提下,又能结合现实人生加以发挥,使人领悟到经典的魅力与价值。该书由三大块组成:背景辞典;原著助读,包括基本概念与范畴解读与文本赏析;原著选(全)编,内容有原文、注释与翻译。本书的特点是形式独特、新颖,阐发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丰富的现实意涵,适合各种读者阅读。

《论语别裁》

作 者:南怀瑾

ISBN:7309032438

页 数:933

定 价:42.00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

装 帧:平装

开 本:32开

内容简介: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不读论语枉少年》

作  者:谢然 著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1

ISBN:9787550703346

版  次:1

页  数:219

印刷时间:2011-12-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90后小作家对儒家经典《论语》的另类且幽默、现实而深刻的解读。作者从传统经典的眼光来猛烈批判现实,又从当下的眼光来深刻解读传统经典。

这本书告诉你,读《论语》很有趣,很好玩,孔子是个可爱的普通的神奇的智慧的老头子,《论语》是一本值得所有少年认真品读、用心玩读的书,是一本可以当作小说来追读的书.是一本长得最不像经典的经典。

这本书告诉你,读经典,其实可以读得很轻松,可以读得很平静,可以读得很幽默,可以风吹哪页读哪页。

这94篇内容相关又各自独立的篇章,能解读这个小作家不凡智慧的来源.

《论语今读》

作者:李泽厚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版次:1

装帧:平装

纸张:胶版纸

印刷时间:2004-03-01

页数:538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论语今读》完成于1989—1994年期间,为李泽厚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先后对二十篇《论语》逐一读解。其书的体例分为译、注、记。译章尽可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貌,采用直译,对于专有词汇如“君子”、“小人”则一律不译,而重要的词汇如“仁”“礼”“义”则有专章说明;注则参考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陈树德的《论语集释》等多家注,力求精简全面;记是作者的评论、札记和解说。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无一定之规,明白透彻,文体活泼。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 、“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和认识,而且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之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中国古代史推荐书目 篇3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通史部分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China: A New History, John King Fairbank and Merle Goldman ed.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新史学》(台)《汉学研究通讯》(台)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

《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隋唐部分:

《金明馆丛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隋唐史》,岑仲勉,中华书局1982年版

《隋唐五代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宋辽金部分:

《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邓广铭治史丛稿》,邓广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宋朝阶级结构》,王曾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转向内在》,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余英时,三联书店2004年版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邓小南,三联书店2006年版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辽金简史》,李桂芝,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辽金史论》,刘浦江,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明清部分:

《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元朝史》上下册,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漠北来去》,姚大力,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 《元史三论》,杨志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元代社会阶级制度》,蒙思明,中华书局1980年版 《行省制度研究》,李治安,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史》上下册,汤纲、南炳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清代全史》第一至六卷,王戎笙等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

《明代国家机构研究》,王天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祯,中华书局1982年版 《满族的部落与国家》,刘小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南明史》,顾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清代皇位继承制度》,杨珍,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 《乾隆帝及其时代》,戴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专题部分: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

《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黄宽重,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6年版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陈高华、史卫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 《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张仲礼,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明代思想史》,容肇祖,齐鲁书社1992年版 《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人生必读的中国励志书籍推荐 篇4

1.《钱穆作品系列:论语新解》(第3版)

钱穆 著

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荐语:

所谓“新解”,是钱穆先生“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旨在“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此书原为白话,后因白话阐释义理较为罗嗦,改为文言。全书体例简要,词语明净,又亲切温润,创获颇多,是初读《论语》的良助。

2.《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论语译注》

杨伯峻 译注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推荐语:

本书是当代最负盛誉的《论语》入门读本,注释准确,翻译平实,初识文字者既可读懂。但是通俗而不浅薄浮夸,几可达到无一字无来历,确为读者初习《论语》的可靠读本。

3.《十三经清人注疏:论语正义》(上下册)

【清】刘宝楠 撰,高流水 点校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推荐语:

清代考据学大盛,江苏宝应人刘宝楠初治《毛诗》、《郑礼》,后专治《论语》。他为学谨严,先作《论语》资料长编,然后荟萃折衷,充分吸收并疏解了自汉以来的研究成果,在文字训诂,史实考订、阐释经义等方面都达到了传统注疏中的最高水平。文字较为繁琐,虽初学者视为畏途,但为研究者不可缺少之参考。

4.《论语今读》(布脊精装)

李泽厚 著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推荐语:

经典需要对话,对话需要思想和高度。李泽厚先生立足于当代文化视野,引入西方哲学对《论语》进行了既解构又重建的阐释,重点在于培育人性情感、区别宗教性私德与社会性公德、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的偶然。阐释也许难免主观色彩,但使经典焕发了新的活力。

5.《新编诸子集成:论语集释》(1-4册)

程树德 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推荐语:

该书为《论语》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征引文献达到680种,不仅汇集了历来的《论语》注解,还旁涉文集、笔记、杂考、碑志等,资料之广博堪称历来研究《论语》之最。又条理明晰,各种资料分门别类,一目了然。作者还超脱了传统学者的门户之见,立论公允,兼收并蓄。该书为研究《论语》的基础文献。

6.《大学经典:论语》

【宋】朱熹集注

出版单位:上海古籍出版社

推荐语:

该书为朱熹耗尽一生心力撰写的《四书集注》之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论语》注释之作,更为重塑孔子形象、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奠基之作。该书文字训诂、史实考订简明准确,义理阐释精锐透彻、富有创造性,至今依然是重要的普及读本。自元代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以后,该书就成为科举教材,深刻地影响了统社会后期八百多年的思想和文化。

中国优秀书籍

1.《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论语义疏》

【梁】 皇侃 著 高尚榘 整理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推荐语:

该书为萧梁时期皇侃在何晏《论语集解》基础上做的义疏,集六朝玄学《论语》注释之大成。《论语义疏》流行于隋唐时期,元代以后中土逐渐失传,乾隆时期又从日本传回。该书虽有玄学家的率性发挥,但是在一些具体的文字训诂、经义解释上不无参考价值,亦为研究六朝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2.《丧家狗:我读<论语>》

李零 著

出版单位:山西人民出版社

推荐语:

一千个中国人就会有一千个孔子。李零先生在《论语》中读出了孔子的孤独、凄惶及古道热肠,也读出了知识分子的宿命——“丧家狗”:怀抱理想却在现实世界找不到家园。这样的孔子,是否与你心有戚戚焉?

人生必看的书籍

1.《上学记》

何兆武(著)

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xx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

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

2.《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奥] 斯蒂芬·茨威格(著)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本书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2篇,分别向我们展现了12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的一分钟, 英雄的瞬间, 南极探险的斗争,西塞罗,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以及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

中国近现代史推荐书籍 篇5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不定项选择题

1 A。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是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C所指不符合事实,D指的是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核心。

2 B。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 C。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AD指的是文化,B指的是政治。

4 A。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最早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5 D。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主义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主要标志。

6 A。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依旧保持着。

7 ABCD。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各侵略签约国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其中主要有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随之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8 AC。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9 ABCD。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BCD是它的特殊优点,A是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共同的优点。

10 ABCD。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与欧美国家资产阶级产生不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买办、商人、地主、官僚转化而来。

11 ABD。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来源于社会底层,C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

二、名词解释

1从18世纪末期起,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致使中国在中英贸易中严重入超,白银大量外流。道光皇帝被迫接受了禁烟派的要求,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达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一举销毁外商鸦片毒品2万多箱计237万斤。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重大胜利,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历史的发展开始发生重大转折,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地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简答题

1鸦片战争前夜,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空前尖锐,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其原因是:

(1)经济上,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从汉代以来,封建统治阶级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本抑末。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思想与文化上,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严重抑制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致使整个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一片沉寂。

(4)国防力量微弱,军备废弛。

与此同时,在世界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清朝统治阶级却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致使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2(1)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中国工人阶级是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阶级。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工人。从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的军工和民用企业里,又产生了另一批产业工人。70年代以后,随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又产生了另一批产业工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总数达到200万人左右。

(2)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中国工人阶级除具备世界无产阶级的优点之外,还有自身的特点。第一,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第二,绝大部分工人集中在沿海各省和水陆交通沿线的大城市和大企业中。这种情况有利于整个阶级的组织和团结。第三,产业工人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与广大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3中国资产阶级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是反动的社会力量,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民族资产阶级则是革命的动力,团结的对象。

(1)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来源:一是投资新式企业的官僚、地主、商人和买办转化而来的;二是从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主上升而来的。

(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有反侵略、反封建的要求,有革命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他们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有妥协性的一面,缺乏彻底的反侵略、反封建精神。因此,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4(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两大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但发展是不平衡的。

第一,一般来说,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第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第三,当国内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时候,帝国主义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的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5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社会。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即中国特殊的国情,有重要的意义:

(1)认识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就是认识中国近代的基本国情,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无法对社会性质做出科学的判断。中国共产党经过认真探索和长期实践,准确把握了中国近代国情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科学结论,才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路线和政策,引导革命取得了胜利。

(2)只有正确认识近代社会性质问题,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国近代史。在近代中国,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同时列强的侵略又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半封建的社会。所以,认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根源,从而把握近代中国这一特殊国情,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一把钥匙。

四、论述题

1(1)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逐步地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

第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

第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第一,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第二,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民肩负的只是反对本国封建压迫的任务。鸦片战争后,则同时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革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农民革命,而成为对外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主义压迫的民主革命。

总之,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逐渐开始了反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如下分析: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6)由于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少有的。

上述六条特征中,第一条、第二条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特征;第三条、第四条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第五条、第六条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决定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势力,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

3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斗争和主题,自然也有它特定的历史任务。而历史任务不是由某个阶级、某个政党或个人主观臆定的,而是由那个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面对着的两大历史任务及两者的关系。

(1)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两大任务的关系:两者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不能分离。

第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续和追求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马列主义为武器,找到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第一步以革命手段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因此,革命成为20世纪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革命成为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马克思的这段话的含义表明,这场战争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过渡。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叫嚷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

2材料(2)、(3)毛泽东的论断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个相反,他们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因此,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向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并且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从而使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

第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不但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而且在经济上也逐步形成了对他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在外国商品倾销的情况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直接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为他们的统治支柱。为此,他们到处致力于保持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一切剥削形式,主要是封建地主剥削和高利贷剥削,并使之永久化。由于中国农村受到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陷入停顿状态,无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及资金,从而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第四,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主要是通过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即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来实行间接统治。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执政的军阀互相勾结,前者支持后者,是可以造成他们在中国的特殊势力,延长中国的内乱,使中国永远不能发展实业,永远成为消费国家,永远成为他们的市场。后者依靠前者,则是因为没有前者的支持,后者就很难上台,上台了也难以维持自己的统治。

上述情况表明,资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资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正是由于资本—帝国主义和它所支持的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而绝不是什么侵华有功。

某些外国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他们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国人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还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宣称中国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有理。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他们投入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和革命斗争。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不定项选择题

1 ABD。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勒索赔款,抢劫财物。C是政治控制所采取的主要方式。

2 ACD。题中所列涉及香港问题的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辛丑条约》不涉及香港问题。

3 ABCD。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先后迫使中国签订了题中所列各项条约,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4 ABCD。题中所列各项均是19世纪中期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方式。

5 ABC。ABC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统治中国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D属于对华经济掠夺。

6 A。1861年,在外国公使驻京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恭亲王奕和慈禧太后从此掌握政权。

7 BCD。袁世凯死后,资本—帝国主义分别扶植的各派军阀的主要首领有: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奉系张作霖。白崇禧是后来国民党新军阀代表。

8 AB。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文化渗透的主要方法是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CD属于经济、政治侵略方面。

9 CD。外国教会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得较早的外文期刊是《中国丛报》和《字林西报》。

10 B。在太平天国战争后期,太平军重创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并在浙江战场上击毙其统领华尔。

11 C。1885年3月,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中越边境镇南关,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杀,取得镇南关大捷。

12 ACD。19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陷入“边疆危机”。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侵占西藏、云南、广西、新疆、琉球、台湾。故当时不包括东北地区。

13 BCD。中日甲午战争后,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的三国是法国、德国、俄国。日本割取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在中国的侵略利益,俄国便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

14 AB。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以及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CD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外交与经济政策。

15 ABC。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16 B。德国元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17 ABCD。题中所列各项,都是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的表现。

18 ABCD。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中、郑观应。

19 B。题中的话表明,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20 A。有人说,英国是用三样武器打开中国大门的,其使用的先后顺序是商品→鸦片→炮舰。

二、名词解释

1中国清政府在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的中英鸦片战争中完全失败。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给英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通商口岸,英国可派领事;协定关税;取消公行制度,允许两国商人自由贸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是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开端。

2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1895年4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与所属岛屿;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个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合法化。

3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不准中国人居住,由各国驻军保护;拆毁从北京到大沽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点驻军;清政府向各国政府道歉,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吏,永远禁止人民成立反帝组织;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4租界是由中国通商口岸发展而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运用武力或欺诈手段,霸占土地,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地区。上海是中国第一个租界地。1845年英国租得上海外滩附近837亩土地,设立上海租界。此后直至1911年,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奥等国,先后在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福州、重庆等16个城市,设立了30多个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由外国殖民者管理,中国的法律在这里不发生效力,俨然是“国中之国”。租界成了西方“冒险家的乐园”和外国侵略中国的据点。

5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即奋起抵抗。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61898年秋,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拳首领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列强的恐慌。列强要求清政府尽快扑灭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遭到失败。其失败的主观原因是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敌侵略的巨大力量和顽强斗志。

三、简答题

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反侵略战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地打击和教训了资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灭亡中国的图谋。

(2)在反侵略斗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3)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从救亡图存到振兴中华,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

2(1)中国近代历史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味,专制腐败,敌视人民,妥协求和。

第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是重要原因。不仅是武器的落后,而且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军事作战能力的落后。

(2)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历史教训。

第一,在近代中国,为了反对外国侵略、争得民族独立,必须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力量,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二,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奋起直追,需要进行现代化建设。但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民族压迫,就没有进行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难以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四、论述题

1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历史灾难。

(1)军事侵略。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屠杀大批中国人民;每一次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他们还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抢掠财富,造成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这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实行的公开掠夺。

(2)政治控制。为了统治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采取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扶植收买代理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等主要方式,实施全面的政治控制。

(3)经济掠夺。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这些是造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长期不能有效发展的根源。

(4)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大肆为侵略中国有理制造舆论,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2近代的通商口岸和租界是国家主权丧失的重要标志。当今改革开放中的口岸开放是我国现行的对外政策。正确认识近代的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基本特征以及它和当今改革开放中的口岸开放的本质区别十分必要。

(1)通商口岸亦称商埠,是开放给外国人居住、贸易的城市。中国近代的通商口岸,主要是列强迫使中国开放的,是一种在不平等条约约束下的特殊的通商制度。列强在这里可以享受种种特权:

第一,贸易、居留和租地建屋权。即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居住、自由贸易,并不受中国法律制约。

第二,设立领事权。名义上是 “专理商贾事宜”,实际上是不平等条约,这项规定还给予领事不受中国法律制约的司法特权。

第三,免税权。即外商输入通商口岸之洋货,改运另一通商口岸之洋货,以及在通商口岸购买土货出口,均只纳一次进口正税或出口正税,其他各税一概免征。

第四,设厂权。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自由设厂,而其他列强依据“一体均沾”的原则,都取得了设厂权。

(2)近代租界的基本特征:

第一,他们建立行政机构和法院,制定法律,建立警察制度,征收各种捐税,行使独立于中国主权之外的行政、司法、税收权力,而中国政府都不能过问。

第二,他们还可以借口“紧急”状态,调集军队进驻租界,甚至可以在租界内长期驻兵,而中国军队不仅不能入驻租界,甚至不能自由地穿越租界。

第三,中国的法律在这里不发生效力,俨然是“国中之国”。租界成为完全受外人管理和统治的中国领土。

(3)近代通商口岸和租界与当今改革开放中的口岸开放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提不同。现在我国是主权国家,同外国的关系是以“平等互利”五项原则为基础的。

第二,目的不同。我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政策,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广泛地开展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达到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

第三,方向不同。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一致的。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是搞全盘西化,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

五、材料分析题

1 1899—1900年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立刻拼凑八国联军扑向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帝国主义者虎视眈眈准备瓜分中国,但他们的图谋并没有实现。其原因有: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重要原因。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驻云南、日本占领福建。日本方面对于德国占领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各国方面对于英国垄断长江,认为不能坐视不管。尤其俄国独占东北更遭到英日等国强烈不满。因此要实现瓜分中国,彼此之间战争难免。因而列强最后决定暂缓瓜分而保全清政府为其共同的统治工具,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对帝国主义更为有利。

第二,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是列强不能灭亡中国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战斗精神,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

2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第一,义和团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其一,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打乱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计划,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同外国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其二,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暴露了它的虚弱本质,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它灭亡的进程。

其三,促进人民的觉醒,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其四,对当时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义和团运动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个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的群众反帝运动。其历史教训是:

其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必须同时反对本国的封建主义。由于对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阶级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缺乏认识,义和团曾经蒙受封建阶级的欺骗,提出过“扶清灭洋”的口号。

其二,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的、盲目的排外主义的错误。

其三,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

有人对义和团全盘否定,甚至斥为“蒙昧主义”、“邪教”、“祸国”。诚然,它的历史教训应当记取,但是,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是不容抹煞的。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不定项选择题

1 BCD。《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产物,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施,所以,它不是太平天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2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

3 A。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是在1856年上半年。

4 ABC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5 BC。代表康有为变法维新理论的主要著作是《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6 B。马克思的话可用于对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的评价。

7 AB。戊戌六君子是指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弟、康广仁。

8 BC。维新运动的中心目标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9 B。188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

10 C。“百日维新”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措施是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二、名词解释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随后,太平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6省。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2《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纲领。它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建立圣库制度,达到“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饱”的理想社会。这些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进步意义,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他们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不可能实现。

3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爆发的一场互相残杀的内乱。1856年8月,杨秀清自恃功高,逼迫天王洪秀全封他为“万岁”。随后9月,发生了天京变乱。在变乱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败亡。天京变乱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力量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4洋务运动指19世纪60—90年代,部分清朝统治者,为了拯救清王朝、御侮自强,以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西方的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由于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企业管理的腐朽性,因而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5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提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遭到慈禧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并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致使光绪皇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至此,103天的维新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三、简答题

1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在中国已经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是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交相为恶,使中国社会固有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的结果。具体表现在: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增加了外国侵略者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巨额战争赔款,鸦片和洋货源源涌入,大量白银外流,使中国人民的苦难更加深重。

(2)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清政府统治机构的全面腐朽,加剧了中国人民同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在上述情况下,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2《资政新篇》是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1)《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拥兵自重,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第二,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私人投资,奖励科技发明创造等。

第三,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第四,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2)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第一,《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向西方寻找真理,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

第二,《资政新篇》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它没有提出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问题,脱离了当时中国最基本的实际,其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只能是纸上空谈,未能付诸实施。

3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动攻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四、论述题

1(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这次起义历时14载,转战18省,并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天京失陷后,太平天国余部仍坚持斗争达4年之久,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同外国侵略势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1)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方面说,是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封建统治者联合的力量超过起义的农民。从主观方面说,具体表现在:

第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战略上的失误。太平军偏师北伐,孤军深入,分散了兵力。

第三,拜上帝教的危害。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四,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

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上述种种政策策略的错误,归根到底都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产物。

(2)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3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历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在教育方面,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以及促进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不应低估。

4(1)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维新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远比封建势力弱小。从维新派的主观原因看,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却是处处碰壁。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戊戌维新运动作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

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二,维新运动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的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义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五、材料分析题

1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兴办了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但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却把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2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的一次尝试或努力。既有其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它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和民营企业,兴办了近代的学堂,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的教训。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企图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以求强求富,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不定项选择题

1 C。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2 ABCD。在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中,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有拒俄运动、拒法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3 ABCD。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题中所列各项。

4 ABC。D是陈天华的代表作而不是邹容的代表作。

5 ABCD。1904年,各地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

6 B。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反清革命组织兴中会。

7 ABCD。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8 ABD。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是无明确的反帝纲领、忽略人民群众的作用、平均地权设想有空想色彩。民权思想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故C不正确。

9 BCD。1905年至1907年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问题有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10 ABCD。从1911年5月开始的保路风潮,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广东、四川。

11 D。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湖北新军中决定联合行动举行武昌起义的两个革命团体是共进会和文学社。

12 ABC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制定的法令政策措施有扫除种种封建弊端,保护人权;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改革文化教育制度。

13 B。南京临时政府的《告友邦书》,企图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外债。

14 AB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5 ABC。1913年到1917年期间,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革命斗争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黄花岗起义发生在1911年4月27日。

16 ABCD。辛亥革命在比较完全意义上开始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7 C。“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与护国运动有关。

18 AD。护国运动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维护了共和政体,宣传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19 ABD。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进步运动,两者的共同点有:都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都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都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不同的是: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依靠皇帝变法,而辛亥革命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0 D。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的根本区别在于,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政体,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二、名词解释

1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为宗旨。随后,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这个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称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它的成立及其纲领的确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和黄兴等经过半年的准备后,发动了震动全国的广州起义。经一夜激烈的巷战,终因孤军力薄,革命党人大部分牺牲。事后,收殓殉难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产生了广泛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3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在铁路利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加速了革命的爆发。这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4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起义。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经一夜激战,占领武昌,取得胜利。三天之内光复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5以宋教仁被害和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进行善后借款为导火线,孙中山毅然发动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1913年7月,革命党人先后在江西和江苏南京起事,宣布两省独立;接着上海和皖、粤、闽、湘、川等省市也相继宣告独立。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据优势,而革命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

6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出师讨伐袁世凯,击败北洋军阀。随即许多省份相继独立,形成了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次年3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忧惧而死。

三、简答题

11906年4月,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第3号号外,列举同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的根本分歧12个问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之间的思想论战全面展开。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1)改良派认为满洲政府是“四万万人之政府”,已经没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了,所以没有推翻的必要。革命派指出,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2)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导致内乱,“血流成河”。革命派强调,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只有革命,才能摆脱清政府所带给人民的痛苦,革命是“救世救人”疗治社会的良药。

(3)改良派认为革命只会破坏,不会建设。革命派针锋相对地反驳道: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所以革命虽有牺牲,但必将带来历史的进步。

2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胜利而告结束。

(1)这场论战的主要问题。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2)这场论战的重大意义。

第一,通过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捍卫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领导权,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舆论准备。

31917年孙中山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动了护法运动,但最终失败了。

(1)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一,护法运动只是以维护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为号召,缺乏鲜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

第二,孙中山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掌握军队,遂不得不依靠与皖系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

第三,没有依靠和发动群众参加。

(2)护法运动失败的教训。

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中国整个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四、论述题

1辛亥革命前,统治中国的是腐朽的清王朝,是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尽管这种政体后来名存实亡,但这毕竟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它使中国的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辛亥革命发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时期,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毕竟有限,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孙中山企盼的“共和”受到挫折,人民的悲惨境遇依然如故。

(1)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辛亥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原因是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的弱点和错误。

第一,他们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第二,他们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第三,他们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的弱点和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2)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在指导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让位于马克思主义,在领导权上,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五、材料分析题

1列宁的论断说明,革命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一,辛亥革命发生的客观原因条件。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剧争夺中国,致使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广大民众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第二,辛亥革命发生的主观条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力量也得到扩大,统治阶级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第三,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之下,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布全国,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走向共和,正是代表广大民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辛亥革命的发生成为历史必然的选择。

2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并进一步作了阐发。

第一,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其一,民族主义内容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其二,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其三,民权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即实行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革命。

第二,三民主义的革命作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第三,三民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三民主义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其一,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仍然承认帝国主义特权和不平等条约,幻想帝国主义列强会支持中国革命。

其二,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其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上述局限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投资银行业经典书籍推荐 篇6

1、《摩根财团——美国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第二版

获得199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英文名:The House of Morgan: An American Banking Dynast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Finance

罗恩·彻诺(Ron Chernow)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推荐理由:摩根家族的发迹史和19-20世纪美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发展演变的全景图,前任财政部副部长、现任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金立群先生的翻译代表了中文相关专业译著的最高水平。

2、《华宝家族》 罗恩·彻诺著,目前内地还没有中文译本

英文名:The Warburgs: The Twentieth-Century Odyssey of a Remarkable Jewish Family

推荐理由:德国犹太富商Sigmund Warburg创办的著名商人银行华宝(瑞银华宝的前身)的兴衰史反映了19-20世纪欧洲与美国政经格局变迁对银行家个人与金融机构(尤其是投资银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

3、《豪门世家洛希尔》 牛津学者Niall Ferguson著,目前内地还没有中文译本

英文名:The House of Rothschild: Money's Prophets1798-1848(上册),The House of Rothschild: The World's Banker 1849-1998(下册)

推荐理由:作为欧洲200多年来政治、经济与金融市场演变中最为重要的银行家族洛希尔(德国犹太人),其成败荣辱与英美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以及巴黎、伦敦和纽约等金融中心的地位起伏紧密相联。

4、《花旗帝国》

英文名:Tearing Down the Walls: How Sandy Weill Fought His Way to the Top of the Financial World. . .and Then Nearly Lost It All

《华尔街日报》著名记者莫尼卡·兰利(Monica Langley)著,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推荐理由:该书详尽描述了东欧犹太移民家庭出身的桑迪·韦尔从创办小经纪公司到相继并购希尔森、美国运通、旅行家保险、美邦、所罗门兄弟及至花旗银行的传奇业绩,对有志于跨国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提供了诸多经验、教训和启发。

市场风云

5、《贼巢》,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英文名:Den of Thieves

《华尔街日报》著名记者詹姆斯·B·斯图尔特(James B. Stewart)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5月出版

推荐理由:对华尔街“债券之王”、犹太人迈克尔·米尔肯与伊凡·布斯基、马丁·西格尔和丹尼斯·利文建立美国金融史上最大的内幕交易网的纪录片式的叙述。同时也可将该书看作是20世纪80年代风云一时的德崇证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的兴亡史。

6、《门口的野蛮人》

英文名:Barbarians at the Gate: The Fall of RJR Nabisco

布赖恩·伯勒(Bryan Burrough)、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推荐理由:环环相扣、渐入佳境地再现了华尔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杠杆收购交易(对RJR纳贝斯克公司的争夺战);同时,也使读者深入了解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典范—KKR的成长历程和相关专业人士的职业发展。

7、《说谎者的扑克牌》

英文名:Liar's Poker

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著,海南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推荐理由:所罗门兄弟前交易员的经典之作,读者从中能了解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证券市场发展,并学到很多有关交易领域的知识。

8、《大交易》

英文名:Big Deal :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布鲁斯·瓦瑟斯坦(Bruce Was-serstein)著,海南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推荐理由:现任拉扎德(Lazard Freres & Co.)投资银行CEO的美国著名并购业务银行家的作品,对现代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并购的原因、交易者和趋势作了言简意赅的回顾和分析。

机构概况与职业发展

9、《华尔街巨人》

英文名:Who's Who and What's What on Wall Street

《华尔街日报》编辑、记者著,海南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推荐理由:从公司结构、发展战略、资产、利润和损失等方面全景式地分析华尔街最大与最分散经营的全方位服务公司、主要的零售经纪行、机构交易行、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该书还详细介绍了华尔街券商借以开展绝大部分业务的场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以及管理其业务的政府机构—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

10、《华尔街追梦实录》

英文名:Monkey Business: Swinging Through the Wall Street Jungle

约翰·罗尔夫(John Rolfe) 彼德·特鲁珀(Peter Troob)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上一篇:成都市房屋买卖合同下一篇:毕业晚会串词,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