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急诊制度医院感染

2023-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分配的功能。制定这个制度有很多预防措施,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门急诊制度医院感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门急诊制度医院感染

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討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为防治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提供指导。 方法 以2015年1月10日~2017年12月23日我院500例急诊科重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对500例急诊科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 结果 56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腹腔感染、胸腔感染、手术切口感染较常见,导致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使用呼吸机;共分离出201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支原体较常见,所占比分别为60.20%、21.39%、9.95%、8.46%,且革兰阴性菌的所占比相比其他病原菌明显更高(P<0.05);病原菌总体排名前五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22.39%)、鲍曼不动杆菌(13.43%)、金黄色葡萄球菌(11.94%)、肺炎克雷伯菌(10.45%)、大肠埃希菌(6.47%)。革兰阴性菌多对氨曲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丁胺卡那的耐药性较高,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无耐药性,但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性较强。结论 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性较普遍,为保证抗感染效果,应结合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为其选择对应抗菌药物。

[关键词] 急诊科;重症;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

[

The etiology stud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CHEN Yu LOU Bingheng

Emergency Department, Quzhou City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Quzhou 324000, China

[

[key words] Emergency department; Severe; Nosocomial infection; Etiology; Characteristics

急诊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常较危急,且患者的免疫力及抵抗力较低,加上该类患者常需接受侵入性操作,因此,相比于其他科室患者,急诊科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机率更高,这对患者病情康复十分不利[1-3],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常需对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但目前,较多研究显示,在对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时,较易出现耐药性,所以,为减少耐药的发生,保证抗感染效果,有必要对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进行分析。我院对500例急诊科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10日~2017年12月23日我院500例急诊科重症患者为观察对象,500例急诊科重症患者年龄为28~78岁,平均(48.75±10.73)岁,男女分别为286例(57.20%)、214例(42.80%);患者类型:144例为脑血管意外,264例为外科急腹症,92例为严重多发伤。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研究。

纳入标准[4]:(1)患者均就诊于急诊科,且病情均较危重;(2)患者年龄>20岁;(3)患者临床资料信息齐全。

排除标准[5]:(1)存在药物过敏史者;(2)在急诊科住院时间少于48 h者;(3)精神性疾病患者;(4)院外感染者。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对500例急诊科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对患者的个人信息、疾病类型、是否并发院内感染、感染病原菌的相关信息等资料进行了解,对信息进行整理,并分析。

1.2.2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6] 选择我国卫生部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判断,即:(1)未存在明确潜伏期感染,入院48 h后发生的感染;存在明确潜伏期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出现的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和上次住院相关。(3)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或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排除脓毒血症迁徙灶)。(4)新生儿在分娩期间或产后获得的感染。(5)因各类诊疗措施导致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或结核杆菌等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发生的感染。

1.2.3 标本采集 收集由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中吸出的深部下呼吸道分泌物、无菌吸痰、血液、尿、大便、手术伤口分泌物、创面分秘物等标本,然后将其送至相关检验室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1.2.4 细菌培养及鉴定 对所有发生院内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待获取纯待检菌落后,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PI)公司生产的Bio-Merieux 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待测标本进行菌株鉴定。

1.2.5 药敏试验 使用美国CLSI协会制定的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并使用协会制定的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

1.2.6 质量控制 选购我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标准菌株的鉴定率均在99%以上,在符合美国CLSI协会制定的标准以及相关试验要求下进行药敏试验,且均在质控范围内。

1.3 统计学分析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指标对比,计量资料(年龄)的统计学方法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性别比例、感染率等)的统计学方法选择χ2检验,因素分析选择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CU院内感染情况

500例急诊科重症患者,56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1.20%,其中29例患者为呼吸道感染,占51.78%,10例患者为泌尿道感染,所占17.86%,6例患者为血液感染,占10.71%,4例患者为腹腔感染,占7.14%,5例患者为胸腔感染,占8.93%,2例患者为手术切口感染,占3.57%。

2.2 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相关性分析

2.2.1 对比分析感染组患者和未感染组的侵入性操作情况 统计发现,感染组患者和未感染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泌尿系插管及中心静脉置管的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2.2.2 医院感染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置管、泌尿系插管为自变量,经单因素Logistic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使用呼吸機和医院感染有关,是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但泌尿系插管及中心静脉置管和医院感染无显著相关性,不是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2、3。

2.3 56例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情况

56例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201株病原菌,其中121株为革兰阴性杆菌,占60.20%(121/201),43株为革兰阳性球菌,占21.39%(43/201),20株为真菌,占9.95%(20/201),17株为支原体,占8.46%(17/201,比较发现,革兰阴性杆菌的占比相比其他病原菌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56例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情况

2.4 201株病原菌分布情况

统计分析发现,病原菌总体排名前五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22.39%)、鲍曼不动杆菌(13.43%)、金黄色葡萄球菌(11.94%)、肺炎克雷伯菌(10.45%)、大肠埃希菌(6.47%)。见表5。

2.5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情况分析

分析发现,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丁胺卡那的耐药性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的耐药性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头孢曲松的耐药性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氨曲南、头孢曲松的耐药性较高。见表6。

2.6 常见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性情况分析

分析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无耐药性,但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性较强。见表7。

3 讨论

有较多研究显示,急诊科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机率是普通患者的3~18倍,出现该现象主要是由于急诊科重症患者常伴有多器官功能紊乱症状,且需长期卧床治疗、呼吸机支持治疗,加上机体免疫力较差所致。因此,较多医院常将急诊科重症患者作为防控的重点目标监测区域[7-10]。

本研究对500例急诊科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56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腹腔感染、胸腔感染、手术切口感染较常见,导致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使用呼吸机,该结果和大多研究保持一致,出现该现象主要是由于急诊科重症患者常需接受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植管、尿管等侵入性操作,从而易导致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11-14]。同时,对细菌进行培养发现,共分离出201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支原体较常见,且革兰阴性杆菌的所占比相比其他病原菌明显更高,此外,病原菌总体排名前五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该结果亦和大部分研究保持一致,大部分病原菌均为条件致病菌,出现该现象主要和患者住院时间长、各种侵入性操作、大量使用各种广谱抗生素等有关[15-17]。此外,耐药性分析发现,革兰阴性杆菌多对氨曲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丁胺卡那的耐药性较高,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无耐药性,但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性较强,这也提示我们在对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时,应重视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合药敏试验结果为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18-19]。

王文欣等[20]在《EICU重症肺炎患者病原学与耐药性分析》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急诊重症肺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了分析,其以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发现,共检出12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3株,占为64.34%,革兰阳性菌27株,占20.93%,真菌19株,占14.73%,该结果和本研究较类似,即革兰阴性菌的所占比较革兰阳性菌和真菌明显更高。通过进一步研究其发现,革兰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该结果和本研究亦较相似。同时,其对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发现,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等药物的耐药性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美罗培南、万古霉素、青霉素的耐药性较高,通过研究其认为,医院EICU重症肺炎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细菌耐药性较严重,为保证治疗效果,应提高标本送检率,结合患者药敏试验结果为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将王文欣等的结论和本研究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无显著区别,均认为导致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综上所述,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性较普遍,为保证抗感染效果,应结合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为其选择对应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 廖洁,张永根,刘剑荣,等.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性检测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28):144-146.

[2] 王金荣,高攀,崔朝勃,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5年医院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呼吸杂志,2016, 36(3):165-167.

[3] 马杰,余庆峰,赵伟,等.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重症肺炎的炎症指标与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4):5596-5598.

[4] 邢丽,郑翠玲,马风妹,等.重症肝炎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与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6):1271-1273.

[5] 王金荣,高攀,郭淑芬,等.ICU患者医院感染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2009年至2015年864例病例回顾[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8):704-708.

[6] 郭娟,戚润鹏.河南某三级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1):49-51.

[7] 宋晓明,郑珍婕,苏立静,等.重症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9):1979-1982.

[8] 黄伟丽,周杰,李奇峰,等.我院ICU脑干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房,2017,28(2):182-185.

[9] 张桐,刘广义,曹永献,等.ICU重症脑疝患者肺部感染病原学特征及耐药谱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1):4931-4934.

[10] 宫立新,王渊,唐安华,等.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主要病原学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 40(2):187-190.

[11] 晏雷,陈卫中.2013~2015年某院综合ICU医院感染率及病原学特征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7,12(5):626-630.

[12] 刘超,郭强,王佳佳,等.苏州地区重症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院内感染细菌谱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5,25(4):442-445.

[13] 毛媛,赵晓华,胡书梅,等.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1):119-121,141.

[14] 卞雯,赵微,孙燕,等.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 28(6):872-875.

[15] 佟会利,武海英,刘彩霞,等.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350-1352.

[16] 杨洋.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8):84-85.

[17] 钱远宇,孟庆义,沈洪,等.急诊科感染病原学分布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0):871-873.

[18] 牟丹辉.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8):1447-1448.

[19] 沈苗,孙红儿,董翠珍,等.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病人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 31(2):137-138.

[20] 王文欣,周茄,张宇,等.EICU重症肺炎患者病原学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7):3845-3847,3859.

(收稿日期:2018-05-03)

作者:陈毓  楼炳恒

第2篇:强化急诊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摘 要】目的:探讨强化急诊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急诊护理管理,以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实施强化急诊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5%(1/54),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2.96%(7/54),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4.44%(51/54),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9.63%(43/54),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强化急诊护理管理可有效预防及减少医院感染,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进行应用推广。

【关键词】强化急诊护理管理;医院感染;护理满意度

急诊患者数量多,病情危急,若未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旦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医疗成本,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及医院的品牌形象[1]。有研究表明,在医院感染患者中,其中13%~50%因护理不当所致,因此强化护理管理能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一直是急诊护理管理中的重中之重[2]。本研究以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强化急诊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价值,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24岁~71岁,平均年龄(43.35±3.41)岁,住院时间6d~20d,平均时间(12.46±2.38)d;以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25岁~73岁,平均年龄(43.42±3.55)岁,住院时间7d~21d,平均时间(13.62±2.78)d。所有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均不稳定,病情危急,需尽快安排接诊,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急诊护理管理,研究组患者采取强化急诊护理管理,具体为:(1)强化急诊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知识技能培训,并安排考核,要求医护全面掌握医院感染防控知识,规范急诊操作,术前严格执行标准化规程及無菌操作流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风险意识。(2)完善急诊制度体系: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因此应完善手卫生制度及奖惩条例,提高医护对手卫生的重视度及医院感染防范意识。(3)强化医疗废物管理:科室需建立无菌操作技术管理制度,急救室应进行严格消毒灭菌,对急救患者用过的纱布、针头、棉签、刀片等医疗费用应分类处理,预防及减少环境污染,为患者创造清洁、安全、舒适的就诊环境。(4)强化细节化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在各项护理工作中应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及物品消毒,严格执行洗手消毒措施及无菌操作,对于老人、儿童及体质差者应做好保护性隔离措施,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将各项护理细节落实到位。患者转至其他科室接受专科治疗的次日进行随访,了解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并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从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项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总满意为满意与基本满意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1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5%(1/54),对照组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2例,软组织感染2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2.96%(7/54),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 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满意30例,基本满意21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度为94.44%(51/54),研究组患者满意25例,基本满意18例,不满意11例,护理满意度为79.63%(43/54),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引发的感染,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病情恢复,同时影响医院护理质量。大量研究资料证实,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缺乏风险防控意识,隔离防护不充分,科室缺乏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相应的监督机制,护理人员没有标准的执行制度,护理操作不规范、无菌意识差,对易感染群保护不到位等[3]。另外护理管理中管理制度不完善,监控力度差,存在较多护理缺陷及漏洞。因此在护理管理中应通过定期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严格无菌操作,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医疗废物处理及细节管理,最大限度的预防医院感染[4]。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强化急诊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及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有效预防及减少医院感染,提高护理满意度,更好的保证患者的健康,节约医疗成本,值得临床进行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明霞.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5):190-192.

[2] 高丽娟,魏润芝.强化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预防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5):139-140.

[3] 蒋海霞,钱稳平.加强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预防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7):149,154.

[4] 吕永红.强化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3):163-164.

作者:胡雪梅

第3篇:衢州市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衢州市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其治疗措施。 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10例重症患者,分析所有患者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情况、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单因素分析及感染率。 结果 对410例患者进行调查,其中8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0.5%。其中感染部位最多的为呼吸道感染,感染37例,感染率为44.0%;总共检出84株病原菌,检出最多的为肺炎克雷伯菌,共19株,占总株数的22.6%;年龄≥60岁的患者、住院时间超过1周、基础疾病较多、病变部位较多、滥用抗菌药物、存在侵入性操作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结论 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应减少对患者的侵入性操作,控制基础疾病,诊治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理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病房环境的消毒工作等。

[关键词] 衢州市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分析;治疗措施

[

[

[Key words]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Quzhou;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Nosocomial infection; Pathogenic analysis; Treatment measures

急診科患者病情均比较严重,患者的抵抗力及免疫力较低,而患者一般均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因此,与其他科室的患者相比,急诊科重症患者更加容易出现医院感染,这将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1]。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临床上通常会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然而在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耐药性。因此,为了减少感染耐药的发生,需要对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10例重症患者,纳入标准:(1)选取重症患者均在急诊科出现了医院感染;(2)重症患者的诊治资料均明确;(3)未发生死亡;(4)重症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字同意此次研究。排除标准:(1)存在药物过敏者;(2)住院时间低于48 h者;(3)患有精神类疾病者;(4)院外感染者;(5)依从性差者。410例,重症患者中,男208例,女202例,年龄8~79岁,平均(54.2±4.4)岁。本研究获得我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对410例急诊科重症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疾病类型、是否在院内发生了感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等有关的信息进行了解,对有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析[2]。

1.2.2 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1)不存在明确的潜伏期感染,入院后48 h发生了感染;存在明确的潜伏期感染,且从入院大于平均潜伏期后发生了感染。(2)此次感染的发生与上次住院紧密相关[3]。(3)在原有的已知感染病原菌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病原菌,将原来的混合感染、污染排除,或者是在原有感染的条件上在其他部位又发生了新的感染[4]。(4)婴儿在生产期间或者是产后发生的感染。(5)由于各种治疗措施而引发的潜在性感染,比如结核杆菌感染、孢疹病毒感染等。(6)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感染[5]。

1.2.3 标本采集 对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后吸出的深部下呼吸道分泌物、痰液、大便、尿液、血液、創面分泌物、手术伤口分泌物等收集的标本进行收集,后将其全部送到相关检验科室进行药敏试验或细菌培养试验[6]。

1.2.4 细菌培养与鉴定 对在院内发生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对获得的菌株进行鉴定,鉴定仪器为Bio-Merieux 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7]。

1.2.5 药敏试验 应用琼脂稀释法(美国CLSI协会制定)进行药敏试验,根据制定的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判断与评估[8]。

1.2.6 质量控制 选择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9]。标准菌株鉴定率>99%,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药敏试验、细菌培养与鉴定,且要将质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1.3 观察指标

(1)分析所有患者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情况。(2)分析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3)单因素分析及感染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感染部位分布情况分析

对410例患者进行调查,其中8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0.5%。其中感染部位最多的为呼吸道感染,感染37例,感染率为44.0%。见表1。

2.2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分析

总共检出84株病原菌,检出最多的为肺炎克雷伯菌,共19株,占总株数的22.6%。见表2。

2.3 单因素分析及感染率

年龄≥60岁的患者、住院时间超过1周、基础疾病较多、病变部位较多、滥用抗菌药物、存在侵入性操作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见表3。

3 讨论

急诊科可以说是医院重点感染管理的一个机构,作为医院收治及抢救危重患者的主要科室,患者的救治时间比较短,并且相当数量的患者需要应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辅助治疗等类型的侵入性操作,容易诱发菌群移位问题。休克患者及创伤患者自身抵抗力显著下降,并且存在损伤血液污染等风险因素。如果处理不够合理,容易导致患者之间及患者医务人员、患者之间的传染。统计显示医院急诊科的感染率超过10%,因为急诊科病房患者的感染率更是超过30%,尤其是那些无陪护的患者及神志不清的患者,因为第一线索难以有效掌握,容易隐含传染疾病,无法第一时间发现,或未能及时治疗,从而诱发医源性疾病传播。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更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医院内患者病情繁多,病原菌种类多种多样,差异性较大,特别是急诊重症科,病原菌的种类多样,且分布比较广泛。同时医院患者由于病情的影响,免疫力普遍较低,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10]。医院感染的主要特点有病原菌复杂多样性及难以根治,因此,在公共卫生界医院感染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感染率是现在公共卫生界急需解决的难题。急诊科重症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有:年龄≥60岁的患者、住院时间超过1周、基础疾病较多、病变部位较多、滥用抗菌药物、存在侵入性操作等。导致院内感染发生机制主要为:(1)年龄≥6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力会不断下降,加之患者存在重症疾病,身体免疫力一般较差,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发生风险[11]。(2)住院时间超过1周:医院内有各种各样的患者,即便消毒工作做得非常好,也有很多病原菌存在于医院的角角落落,且随着患者住院时间的增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也就越高。(3)基础疾病较多:由于大部分为老年患者,老年患者随着身体状况的下降,会伴随多种基础疾病的发生,如果患者存在的基础疾病较多,也会提高院内感染的发生率[12]。(4)病变部位较多:如果患者存在的病变部位较多,则会明显增加病原菌的侵入部位,另外由于病变部位较多,使用更多的药物,这会大大提高患者体内耐药菌的产生。(5)滥用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是我国各大医院常见的现象,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最严重的为导致耐药菌的产生,产生耐药菌后患者会对各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如果患者同时存在感染,使用抗菌药物也无法有效提高治疗效果。(6)存在侵入性操作:临床上常见的侵入性操作主要包括切开引流、导尿管插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另外,侵入性操作会增加患者组织与外界器械的接触面积与时间,大大增加了感染的发生;同时侵入性操作会降低患者的身体免疫力,免疫力下降也是导致感染发生的原因[13]。因此,做好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预防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有:(1)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搭配应用及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按照医师的要求进行,保证抗菌药物的药效发挥,降低患者发生耐药性的概率。医护人员要严格掌控抗菌药物的应用,特别是抗生素的应用,明确其多次使用的不良后果。抗生素在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要了解与其他药物的相互性,保证药效的发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在用药的过程中,若出现疑问要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重症患者在第一次应用抗菌药物时,医护人员要密切观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时与患者沟通,并鼓励患者主动讲出出现的不适感,若出现异常,要及时与医师沟通,对药物进行调整。(2)重症患者的保护。对重症患者进行隔离性保护,密切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病情的变化,将感染风险降至最低。若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稳定,且具有传染的风险,则对重症患者进行传染性隔离,对患者家属的探视次数及人数进行严格管控,防止将感染菌引入隔离室,增加感染风险[14]。(3)做好多病变部位治疗预防措施。对患者的病房环境进行管理,将病房的湿度、温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整齐地摆放病房物品。按照消毒标准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以防交叉感染的发生。组建感染预防小组,定期对患者的病房环境进行评估。定期对病房内的病原菌、细菌情况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与治疗,减少病房内的病原菌数量。(4)做好侵入性操作治疗预防措施。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标准进行。对鼻饲患者进行体位护理,要科学合理的喂养患者,以免患者出现误吸[15-20]。对患者的口腔、鼻腔进行定时清理,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顺畅。对机械通气患者要及时更换管道,达到管道清洁标准。对气管插管患者要做好吸痰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患者有感染症状要及时进行处理。(5)预防交叉感染。对老年患者、免疫力下降患者、严重感染患者及严重创伤患者,需要做好隔离措施。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未感染患者遭到致病菌感染。已感染患者需要做好隔离,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的风险。急危重患者在抢救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基础护理管理,合理处理患者携带病原菌的体液、血液、排泄物及分泌物等。除此之外,医务人员要做好污染物处理及物品消毒工作,除了进行高压灭菌消毒之外,其他物品例如面罩、呼吸机管道、体温计等可以应用2%的戊二醛浸泡进行消毒。在此基础上完善消毒隔离机制及传染病管理机制,用制度规范工作,杜绝感染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应减少对患者的侵入性操作,控制基础疾病,诊治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理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病房环境的消毒工作等。

[参考文献]

[1] 张桐,刘广义,曹永献,等.ICU重症脑疝患者肺部感染病原学特征及耐药谱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 26(21):4931-4934.

[2] 王成,张成武,袁丽萍,等.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8):1807-1809.

[3] 赵金云,许文芳,金法祥,等.老年患者无菌体液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及治疗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 26(22):5087-5089.

[4] 谭静,胡春,袁凌,等.烧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J].重庆医学,2017,21(15):96-98.

[5] 谷牧人,李骏白,徐杰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37-39.

[6] 龚光明,李桃,徐俊炜.某医院住院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45-247.

[7] 王淑颖,聂世姣,费莹,等.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变化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1):2510-2512.

[8] Chalmers JD,Akram AR,Singanayagam A,et al. Risk factors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Journal of Infection,2016,73(1):45-53.

[9] 徐海燕,刘姗,冯沙娜,等.实体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 28(8):1158-1161.

[10] 李颖,许文,戈伟,等.三级医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8):1179-1182.

[11] 刘卫平,郭天慧,李昊雪,等.ICU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影响因素及病原学特点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8):1191-1194.

[12] 龚雅利,杨子晨,殷素鹏,等.162例严重烧伤血流感染患者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16,32(9):529-535.

[13] Fiore,Marco.Nosocomial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Discussing a specific infection treatment algorithm[J].Liver International,2016,36(7):1074-1075.

[14] 马新利,马德春,丁璐,等.重症监护病房留置导尿管患者泌尿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8):615-617.

[15] 田磊,王继军,景红梅,等.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7, 17(5):504-508.

[16] 陈毓,楼炳恒.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1):87-90.

[17] 周红卫,黄志俭.肺泡灌洗液革兰氏染色与内毒素检测对革兰氏阴性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快速诊断的比较研究[J].当代医学,2018,25(35):105-108.

[18] 司徒雪飞,阮玲红,陈小燕,等.新生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8):158-161.

[19] 方宗信,高志庆,徐元宏,等.2012-2014年急诊科重症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4(2):169-172.

[20] 王禮周,户风莉,谭秀兰,等.N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原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5):3450-3451.

(收稿日期:2019-03-01)

作者: 徐小良 吴德军 崔益明

第4篇: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为了加强门急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宣教和培训、监测与报告、预检分诊、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医疗废物处置等工作,特制定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1 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呼吸道感染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盖住口鼻、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并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的一组措施。 1.2 安全注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

注射不伤及接受者和提供者,并且保障所产生的废物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要确保提供安全注射所需要的条件,并坚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从事注射、穿刺、治疗、换药等无菌诊疗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1.3 门急诊应配备合格、充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相关的设施和物品,包括体温计(枪)、手卫生设施与用品、个人防护用品、消毒药械及设备等。 2 宣教和培训 门急诊工作人员的培训: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并依据工作人员的岗位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为

a) 门急诊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特点,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基本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如手卫生、标准预防措施、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清洁消毒的方法和频率、医疗废物管理、多重耐药菌管理等,有疫情发生时,培训内容应包括相应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及技能。

b) 对门急诊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的兼职人员,培训内容还应包括手卫生依从性观察、医源性感染病例监测等。

培训要求

a) 所有人员均应参加岗前培训。

b) 在岗人员应定期接受培训,每年至少一次,并做好记录。 c) 根据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及时接受针对性培训。

培训效果评估:每次培训后,宜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考核或考查,形式包括现场抽问、填写考卷、现场操作等。

患者和家属、陪同人员的宣教

宜对进入门急诊的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可利用折页、宣传画、宣传海报、宣传视频等。 宣传内容宜包括手卫生、呼吸卫生/咳嗽礼仪和医疗废物分类等。

对确诊或疑似经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宜进行口罩使用方法和手卫生方法的培训。对确诊或疑似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宜对患者和家属宣教相应的隔离措施。宜对留置透析导管、PICC导管、导尿管等侵入性装置的患者和家属宣教相应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3 监测与报告 3.1 监测内容与频率 3.1.1开展医源性感染病例的综合监测和目标监测,如手术监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透事件等。监测开始前应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措施,每季度对监测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监测过程应包括确定感染或其他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降低该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以及监测干预措施的效果。 3.1.2开展手卫生依从性的监测,至少每季度一次。 3.1.3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

3.2 医源性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门急诊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的症候群相似的医源性感染病例时,按要求及时上报并开展医源性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4 预检分诊

4.1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相应的预检分诊制度。

4.2 门急诊应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设置预检分诊点(处),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采取针对其传播途径的相应隔离措施。

4.3 发热腹泻门诊应分区挂号、候诊。

4.4 设置醒目标识、告示、指引牌等,指引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至发热腹泻门诊就诊。 4.5 对无条件收治的传染病,指引患者至有条件收治的医疗机构诊疗。 4.6 人员管理

医务人员掌握标准预防和基于传播途径的防控措施,有疫情发生时,应接受针对性的培训和考核。

接诊患者时,应采取标准预防的措施。如怀疑其患有传染病时,应及时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并正确指导患者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疫情发生期间,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5 门急诊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 5.1手卫生

5.1.1.1 门急诊每间诊室均应设置手卫生设施,包括流动水洗手设施或速干手消毒液。

5.1.1.2 可能高频率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的诊室如换药室、皮肤科、耳鼻喉科、妇科、口腔科、发热腹泻门诊等应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

5.1.1.3 新建门急诊每间诊室均应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 手卫生的指征应遵循的要求:

a) 直接接触就诊者前,如查体。

b) 清洁、无菌操作前,如穿刺、注射、配置药物等操作前。 c) 接触就诊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后。 d) 直接接触就诊者后。

e) 进行上述操作时,如需使用手套,在戴手套前和脱手套后也应执行手卫生。 手卫生的方法

5.1.1.4 手卫生方法包括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或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5.1.1.5 当手上有血液、体液等可见污物时,接触确诊或疑似患艰难梭菌等感染性腹泻的患者,应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5.2 标准预防时个人防护用品的选用

5.2.1手套:

a) 直接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或被其污染的物品时。 b) 接触黏膜、不完整的皮肤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

c) 直接接触患有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患者时。 d) 当工作人员皮肤感染或破损时。

e) 常规皮下、皮内和肌肉注射可不戴手套。 5.2.2 外科口罩:

a) 对患者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护理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时。 b) 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喷溅时。

d) 手术及麻醉等相关操作,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留置导管、鞘内注射化疗药物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e) 近距离(<1米)接触确诊或疑似患有经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应戴外科口罩。 f) 门急诊从事预检分诊工作的人员工作期间。 g) 候诊的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允许时。 5.2.3 医用防护口罩

a) 接触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或对经飞沫传播疾病患者进行可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b) 在使用医用防护口罩前应进行密合性测试。 5.2.4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a) 对患者进行吸痰、气管插管等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喷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b) 接触患有经飞沫传播疾病患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c) 使用护目镜时应佩戴口罩。 5.2.5隔离衣

a) 工作服或皮肤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暴露风险时,应穿隔离衣,如直接接触大小便失禁患者。 b) 对免疫抑制患者或需要实行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实施操作时,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c) 即使重复接触同一患者,不宜重复使用隔离衣。

d) 离开接受隔离患者环境前、操作完毕后应尽快脱隔离衣,并执行手卫生。 5.2.6防护服

a) 接触疑似或确诊为埃博拉病毒病、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时。 b) 接触新发传染病或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患者时。 c) 若隔离患者可能发生大面积喷溅时,如霍乱患者。 5.2.7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a) 工作人员应掌握个人防护用品(PPE)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b) 在进行任何一项诊疗、护理操作之前,工作人员应评估人体被血液、体液或感染性物质暴露的风险,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注意使用适合个体型号的个人防护用品。 c) 摘除PPE时应避免污染工作服和皮肤。

5.3 安全注射

医务人员应掌握治疗和用药的指证,减少不必要的注射。 注射应使用灭菌的、一次性使用的注射装置。

对患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实施注射时宜使用安全注射装置。

不应将同一个注射器、输液或给药装置用于多个患者,包括更换针头或通过中间管路给药,不应重复使用同一注射器抽取药物或稀释液。

使用后的注射针头等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密闭、防渗漏的锐器盒内。

5.4 医用物品的管理

诊疗过程使用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购入前应查验经营者资质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并按照产品说明书和标签标示要求运输、储存、使用。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应进行消毒。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按照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技术规范等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清洁、消毒或灭菌。

应使用通过卫生安全评价的消毒剂和消毒器械,并按照使用说明书在有效期内规范使用。

5.5环境及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区域环境及物体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门急诊环境污染程度可分为以下三区。

a) 轻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包括门急诊办公室、门急诊药房内部、挂号室内部等区域。

b) 中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包括门急诊大厅、挂号和缴费窗口、候诊区、普通诊室、心电图室、超声科和其他功能检查室等区域。

c) 高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包括采血室、换药室、穿刺室、注射室、耳鼻喉科诊室、感染性疾病诊室、肠道门诊、发热门急诊、门急诊手术室、口腔科、血透室、内镜室、化验室、病理科等区域。 卫生间的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

a) 工作人员开始清洁和/或消毒前,应穿戴好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

b) 应至少每日清洁或消毒一次马桶及其周边区、盥洗池、水龙头等,如果墙壁上有可见污物也应进行清洁和消毒。

c) 对疑似或确诊有感染性腹泻的患者,宜在其使用后立即对卫生间进行清洁和消毒。 空气净化措施的要求

a) 普通诊室首选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不良可采用机械通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或其他经审核合格空气消毒器。应根据产品特性、使用区域空间大小配置适宜的消毒器。 b) 诊治患经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其诊室宜采用安装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或使用空气净化消毒设备。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使用负压隔离诊室。

5.5 呼吸卫生与咳嗽礼仪

进入门急诊区域的所有人员应遵循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仪 宜对患者开展呼吸卫生与咳嗽礼仪教育。

宜在就诊和等候就诊区域宜张贴呼吸卫生宣传画、发放或播放宣传资料。 对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当其能够耐受时,应指导其戴口罩。 应避免与有呼吸道症状患者的不必要近距离(<1米)接触。 有呼吸道症状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应戴外科口罩。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将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集中安排就诊。 6 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

6.1 应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尽可能早期识别有呼吸道症状、腹泻、皮疹、引流伤口或皮肤损伤等可能有活动性感染的患者。

6.2 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 6.3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传播的疾病及存在大小便失禁、伤口引流、未控制的分泌物、压疮、安置引流管或引流袋以及有皮疹的患者,应采取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宜将上述患者安置至单独的诊室。 患者离开后宜尽快对房间进行清洁和消毒。 应指导感染性腹泻的患者使用专用的卫生间。 6.4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飞沫传播的疾病及A群链球菌感染治疗的最初24小时内,应采取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宜将患者安置于房门可关闭的诊室,特别是剧烈咳嗽和痰多的患者;或在候诊时要求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与其他患者分开,同时执行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 患者离开后宜立即对诊室进行清洁和消毒。 6.5 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预防

空气传播的疾病及播散型带状疱疹等疾病的患者或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局部带状疱疹,应做好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预防措施。 宜与普通门诊分开。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尽快将患者安置于负压隔离诊室。

对确诊患者,病情容许且能耐受时应戴外科口罩,并执行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

如果没有负压隔离诊室,应将患者安置于房门可关闭的单间;要求患者在院期间佩戴外科口罩,口罩湿润时应更换。 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将患者转诊至有条件接收此类患者的医疗机构。 患者离开后,该隔离间宜静置一小时以上,但也可根据实际通风次数缩短时间;并对诊室进行清洁和消毒,

如果医务人员必须进入房间,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7 废物处置

7.1 医疗废物应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分类、密闭运送,相关登记保存3年。与集中处置单位的交接联单需保存5年。

7.2 门诊公共区域应放置生活垃圾桶,内装黑色垃圾袋。但特殊科室如:检验科抽血室、注射室等周边患者可能丢弃医疗废物的区域应放置医疗废物桶,内装黄色医疗废物袋。

7.3 门诊换药室、抽血室、注射室、耳鼻喉科诊室、妇科诊室、感染性疾病科诊室等可能进行诊疗操作的房间应放置医疗废物桶,内装黄色医疗废物袋,其余诊室宜放置生活垃圾桶。

7.4 盛放医疗废物的包装物和医疗废物桶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的要求。

8、门急诊应完善以下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

c) d) e) f) g) h) i) j) k) l)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其职责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门急诊医源性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门急诊医务人员培训制度 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门急诊清洁和消毒制度 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 门急诊隔离制度 门急诊个人防护制度 门急诊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第5篇:门急诊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 一 ) 门诊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 、根据医院的特点制定本院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制度。2 、医务人员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均应认真洗手。

3 、所有诊室均须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 必要的科室应配备手消毒设施。

4 、门诊应定期对消毒药械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1) 各诊室应定时通风 , 诊桌、诊椅、诊床、等应每日清洁 , 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及时消毒处理。

(2) 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床 ( 罩 ) 、诊垫 ( 巾 ) 应一人一用一清洁或消毒。昕诊器应每天由医生进行消毒、血压计袖带应每周由护士进行清洁或消毒。

( 二 ) 急诊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急诊室在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还应做到 :

1 、急诊科 ( 室 ) 必须与普通门诊、儿科门诊分开 , 自成体系 , 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室。

2 、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3 、须建立预检制度 , 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 , 到指定隔离室诊治 , 做好必要的隔离与消毒。

4 、须建全医院感染控制、日常清洁与消毒制度。

5 、各诊室应有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和手消毒设施。

6 、各诊室应注意通风 , 诊桌、诊椅、诊床、平车、轮椅等应每日定时清洁 ( 不少于两次 ), 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7 、所有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 清洁干燥保存。

8 、各种急诊监护器械的台面也应定时进行清洁消毒 , 遇污染后及时清洁和消毒。

( 三 ) 治疗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 、布局合理 , 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 , 标志清楚。并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 非手触式 ) 或手消毒设备。

2 、无菌柜应每日进行清沽 , 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柜内 , 不应有过期物品。一次性无菌用品应去除中包装 , 分类码放在防尘良好的柜内。

3 、医、护人员进入室内 , 应衣帽整洁 ,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 、抽出的药液 , 启开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必须注明时间 , 超过 2 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 24 小时不得使用 , 提倡采用小包装。

5 、腆酒、酒精应密闭存放 , 每星期换 2 次 , 容器每周灭菌 2 次 , 开启的无菌敷料罐等使用后每日更换。

6 、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 , 上层为清洁区 , 下层为污染区 , 进入病房的治疗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7 、持物钳或持物镶与容器的尺寸应配套 , 手持部分应在罐外 , 使用中污染及时更换。

8 、每日清洁治疗室 , 地面湿式清扫 , 保持空气清洁。做好环境卫生学监测。

( 四 ) 输液室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输液室在注射室的基础上还应达到以下要求 :

1 、布局合理 ,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室进行输液治疗 , 每床、每椅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2 、每日更换床单或椅垫 ( 罩 ) 并有星期一一一星期日的明显标记便于患者监督 , 传染病一人一用一更换。

3 、生活垃圾、医用垃圾分类回收。

4 、室内通风 , 保持空气清洁。地面湿式清扫。

五 ) 取血室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 、工作人员取血前后需用肥皂、流动水洗手。

2 、取血时须一人一针一巾一带。

3 、血污染的台面及时用消毒剂消毒。

( 六 ) 换药室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换药室 ( 处置室 ) 在治疗室的基础上还应达以下要求 :

1 、无菌伤口与污染伤口必须分室 ( 区 ) 换药。

2 、换药室的器械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3 、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 , 特殊感染伤口如 :炭瘟、气性坏瘟、破伤风等应就地 ( 诊室或病室 ) 严格隔离 , 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 , 不得进入换药室 : 感染性敷料应放在xx防渗漏的污物袋内 , 及时焚烧处理。

第6篇:急诊科控制医院感染制度

一、 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无菌操作前衣帽整齐,戴口罩并洗手或手消毒。

二、医护人员如有特殊感染不得进入治疗室或进行无菌操作。

三、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必须灭菌,注射器、输液器应一人一针一管,用后按医疗废物统一收集处理。

四、疑为特殊感染敷料、废弃物及一次性无菌手套、棉签等医用垃圾必须装入黄色塑料袋内封存,医院统一回收处理。

五、治疗室每日三氧机消毒1次,每次60分钟并按要求登记;每季度空气培养一次(菌落数应≤500cfu/cm3)。拖布专用并有标志,每日擦拭地面两次,洗净后晾干备用;冰箱每周除霜一次,不得存放私人物品。

六、治疗车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止血带每人一根,用后在含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中浸泡消毒,晾干备用。

七、地面及床头桌做到湿式擦拭,并做到湿式扫床,一桌一巾一床一巾,用后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溶液中浸泡消毒;墩布做到四固定并有明显标记,清洗后悬挂放置。对有污染或疑似污染的地面台面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擦拭。

八、无菌物品与有菌物品应分开放置,无菌物品应有明显灭菌标志及日期,有效期为一周,开启的无菌包有效期为24小时,已

抽取的药液有效期为2小时,溶媒有效期为24小时。开启的无菌包、抽取药液、打开的溶媒均应注明使用的日期和时间。

九、医护人员应了解消毒剂的性能及作用、有效浓度、作用时间、配制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使用中的消毒液应保持有效浓度,定期更换及监测浓度。

十、雾化药杯及管路做到专人专用,用毕装在黄色塑料袋内,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十

二、氧气管专用,使用中的氧气装置每日更换湿化瓶及蒸馏水,用毕应交消毒后交供应室消毒后保存 十

三、体温表做到一用一消毒,用75%酒精或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冲洗晾干备用。 十

四、听诊器每用一次用75%酒精擦拭一次,血压计袖带每周清洗一次,疑似污染或污染后用含有效氯1000--4200mg/L的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清洗晾干备用。

十五、床单位终末消毒

(一)紫外线照射消毒床垫及被褥,并铺暂空床备用。

(二)清洗床头桌及壁橱,并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溶液擦拭床头桌、床档及壁橱。

(三)各种仪器用75%酒精擦拭并使其保持备用状态。

第7篇: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通风设施良好,环境保持整洁。医护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操作时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二、科室布局合理,便于诊治和疏散。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活动时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治疗、操作前后要洗手,必要时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病房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四、地面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湿材料去除污染物后,再清洁和消毒。治疗室、病房、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洗工具,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消毒后悬挂晾干备用。

五、安置住院病人时应将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尽量单独安置。

六、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及卫生材料等的消毒管理。各种器械定期灭菌。止血带用垫巾,固定病人使用,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等,使用中必须每天消毒,湿化瓶每天更换灭菌蒸馏水,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七、病床应一床一套(巾)湿式清扫,床头桌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八、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棉被、床垫用床单元消毒机消毒,每半年至少1次。遇有血液、体液污染等特殊情况,应及时更换。

九、对住院病人、陪护、探视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教育。

十、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建立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登记制度,发生医院感染及时登记并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及时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发现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时立即向医院感染控制科报告。

十一、垃圾实施分类入袋制度,医用垃圾置黄色塑料袋内,生活垃圾置黑色塑料袋内,及时封闭运送。

十二、对特殊感染病人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应采取严格隔离措施,有蓝色隔离标识。对其产生的感染性引流液、体液等应严格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第8篇: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建筑布局符合规范要求,设单独出入口、诊疗区和支持区的流程合理。诊疗区应包括预检分诊处、抢救室、诊室、隔离诊室、治疗室、处置室和观察室等。

2诊疗区通风良好,室内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

3急诊治疗室、抢救室、观察室保持空气流通,每天进行物体表面清洁和消毒。治疗室空气每季度做环境卫生学监测。

4医务人员工作中必须执行标准预防,有职业暴露可能时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患有感染性疾病(如皮肤疾病、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等)者应停止工作。

5应遵照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6医院感染兼职护士负责急诊室消毒隔离督导工作。

7严格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和处理原则。急诊抢救、治疗、诊疗所有的相关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医疗用品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8急诊所使用的平车、轮椅、观察床等每次使用后要清洁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各种监护仪器定时或遇污染时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

9落实预检分诊制度,接诊传染病人后立即进行终末消毒。 10严格进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做好交接。

第9篇: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

根据卫生部《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本制度,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实行责任制管理。

一、科主任作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组织院感监控小组按照医院要求开展院内感染监控工作,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控制措施。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医院感染管理职责。

二、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指导下,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三、普遍病房不允许收治传染病人,其他患者安置原则: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与管理,按《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的规定(24小时内)上报,同时作好登记:院感小组应定期对散发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分析讨论,针对诊疗、护理及消毒隔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和隐患,不断改进工作。

五、出现医院感染聚集性发生或有发生倾向时,应按照《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及时报告科室院感管理小组,经核实后立即报告院感科,并配合调查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蔓延,发现法定传染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疫情。

六、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及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操作,做好病室的空气、物品、设施、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七、抗菌药物的使用采取“非限制性、限制性、特殊用药”三级管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相关规定指导医生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的医院感染。按照卫生部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加强监测控制,预防多重耐药菌造成医院内传播流行。

八、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我院《手卫生制度》加强手卫生管理,以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危险性,保证病人及医务人员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九、加强职业防护,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当出现职业暴露时按《贵州省人民经血传播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和流程进行处理,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锐器伤。

十、认真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根据医院有关《预防和控制经空气、飞沫及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及“预防血源性疾病感染控制原则”,做好经空气、飞沫及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造成院内传播流行。

十一、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按《贵州省人民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要求正确分类,有效封口,有交接登记并执行人签名。第三部分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流程(

SOP)。

上一篇:职工思想状况调查问卷下一篇:vi设计项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