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管理目标(通用9篇)
完成目标
1.本科室护理管理体制健全,年有计划,季有重点,月有安排,年终有总结
2.科室无非注册护士独立从事护理工作,依法执业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大型抢救要做好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及监护的组织指挥
4.分诊准确率≥95%
5.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0分合格)100%
6.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7.抢救病人做到抢救治疗快,医护配合好,技术熟练,做到分秒必争,绿色生命通道畅通
8.留观病人佩戴腕带率100%
9.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10.无护理严重差错、事故发生
11.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合格率100%
12.全科书写论文至少3篇
13.病房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措施到位,各项监测指标达标
14.加强护士长管理,发现安全问题、护理疑难问题及时解决
15.完成护理查房、三基培训、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等
1 护理风险管理概述
急诊科病人表现为病情紧急、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年龄、病情各不相同, 对于急诊科病人的医疗大多是由护理工作人员进行, 在医疗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它贯穿于护理操作、医疗处置、急救配合等所有环节当中。在急诊护理过程中, 其风险性不容忽视, 医务人员必须认真预防和控制风险, 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就是指检查治疗护理中或护理方式上存在着一定风险性, 在治疗和护理病人中医护工作者将承担着一定风险。医疗风险管理就是指对现在存在的以及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处理的过程, 从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产生几率以及减少风险事件对病人产生的危害和损失。护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护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衡量及评价、护理风险处置、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等内容。
2 急诊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
2.1 外部原因
护理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主要是由于病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每例病人的病情比较复杂、多变, 而且发展迅速。尽管在最优秀的医院, 具有非常丰富经验的医生也很难完全消除这些护理风险[1]。其实, 除了一些自然原因、医疗水平方面的原因外, 护理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有3个。 (1) 社会原因。在我国, 医疗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甚至出现较大的残缺。 (2) 法律原因。在我国, 法律规定医务人员负有举证责任, 这种举证责任倒置让护理人员独立负担着护理风险。 (3) 社会心理方面。社会心理倾向于弱者, 而病人都被认为是弱者, 因而受到他们的同情。在社会心理上, 认为医护人员掌握着医疗技术, 掌握着病人的命运, 从而使得他们不得不承担这些医疗护理风险。而往往会出现病人的违医行为, 主要是指病人在治疗中不遵守医疗程序而给医疗护理带来护理风险。
2.2 急诊护理管理上的原因
(1) 急诊环境方面。医院一直都在尽全力使急诊科的环境以及相应的配置来满足市场需要, 可是, 急诊病人往往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从而使得急诊医务人员不但肩负着繁重的医疗护理任务, 而且还必须使自己头脑在嘈杂的情形下一直保持着清醒, 避免发生医疗差错, 这就要求管理者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和承担着更大的风险[2]。 (2) 管理制度方面。尽管急诊科拥有一定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但是, 对护理风险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测和评估, 以及执行这些制度, 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 还存在这一定难度。同时, 这些制度还存在一些漏洞, 这就使得护理人员在进行急诊护理时不得不承担一定的风险。 (3) 非技术方面。由于在急诊医疗过程中, 会出现一些客观的仪器或机械故障、急诊物品不齐全、器械不完好、用后的抢救物品不能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使用后不能及时消毒和维修等现象, 这些都会影响着急诊工作的进行, 从而给护理人员带来一定的风险。
2.3 医护人员方面的原因
(1) 医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或者滞后。医务人员的急诊护理风险意识缺乏, 使其未较好地对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和评估[3], 从而出现判断失误, 造成较大的后果。 (2) 我国急诊科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据统计, 医院病人床位与护士的比例有一定规定美国为1︰1.3, 欧洲估计为1︰0.9, 日本是1︰0.7, 而我国仅为1︰0.3[4]。这反映出我国护理人员的短缺, 同时急诊工作任务又比较繁重, 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更高。 (3) 急诊护理还存在着质量问题。随着急诊医疗技术的开发和新业务的不断创新, 以及病人疾病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但是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护理技术水平低下、临床经验不足或相互配合不协调, 这就给护理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护理人员虽然采取了多种方法来保障护理安全, 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护理风险。
3 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3.1 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严格履行告知义务[5]
加强护理风险的管理, 首先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想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各种护理、治疗活动, 从而使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达到最小值。因此应制订包括危重病人检查、护送、告知、登记以及沟通等相关制度。同时, 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在病人入院时, 就应向病人介绍相关程序、环境, 让病人充分了解医院的服务机制、各种程序等。告知义务还包括对医院一些新技术、新设备进行介绍和解释, 让他们充分认识和信任我院的技术和水平;宣教各项操作的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让病人了解各项操作的作用和禁忌。医务人员还应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及其处理措施、注意事项进行说明, 让病人及其家属充分明白这些操作、检查等护理活动均存在已知或未知的风险因素, 并且让其签字, 从而减少护理人员的风险。
3.2 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 提升护士专业技能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必须注重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培养, 应进行培训, 从而提高各项医务素养, 增强专业技能, 只有这样, 才能让护理人员拥有较强的风险意识, 并且增强避免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 或者降低风险事故所产生的危害和损失[1]。
3.3 建立监督机制, 加强风险控制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应该强调监督的作用, 应建立监督机制, 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医务人员应认真执行、落实、评价各种风险控制措施。护理科应每天设置跟班监督护士长的工作, 认真查找工作中执行不力的行为, 并及时指出并提醒改正, 还应将其记录在风险管理册中, 从而让其他医务人员查阅, 使其引以为戒;同时, 护士长还应在每天清晨组织晨会, 提醒各护理人员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并且每个月还需做工作总结汇报、点评, 在科内实行奖罚激励制度。
4 小结
急诊护理风险主要是源于一些社会、法律、心理方面的外部原因以及急诊护理管理上的原因和医护人员方面的原因, 从而使得医护人员承担一定风险责任[6]。因此, 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应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严格履行告知义务[7,8,9];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 提升护士专业技能;建立监督机制, 加强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0, 7 (4) :313.
[2]张琳, 张海平, 冯力.急诊护理风险管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4) :181-182.
[3]姚玉蓉.护理风险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6, 19 (9) :1090-1091.
[4]丁涵章.现代医院管理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99-202.
[5]郑燕芬.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维护护患利益[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8) :73.
[6]周建妙, 应晓薇.急诊护理风险的识别与防范[J].护理研究, 2007, 21 (5A) :1201-1202.
[7]刘秋瑾, 张国英, 张文玲.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4C) :1040-1042.
[8]孟繁荣, 刘志英.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 2008, 22 (8C) :2240-2241.
【关键词】 急诊;安全隐患;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7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急诊科具有快速、突发,不可预测性等特点,是护理风险高发的科室[1],而医疗行为是一项复杂性、高风险性行为,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针对急诊科护理不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1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从患者的角度
1.1.1法制观念增强
随着《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的颁布实施,患者和家属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急诊病人病情变化快,工作预见性难,容易造成工作忙乱,医务人员态度急躁,解释工作不细致,处理上不及时,记录上不完善,常规护理不到位,是产生护理纠纷的导火索。
1.1.2期望值过高
急诊患者病情危急,家属对急诊医疗的期望值特别高,同时对病情不够了解,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家属无法理解,易迁怒于护理人员,引发医疗纠纷。
1.2从医患双方的角度
1.2.1医患沟通不充分,服务态度生硬
来急诊科就诊的多为急重病人,他们往往表现出心情烦燥,且痛苦不适,其家属也表现为情绪紧张和激动,他们此时需要的是关爱、体贴和安慰。护士由于长期的紧张工作,缺乏同情心,对病人态度冷漠,不能耐心地听取和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不及时告知所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病情交代不够清楚或对患者及家属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等,极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一旦诊疗效果不佳,极易发生纠纷。
1.3从护理人员的角度
1.3.1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用法律来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而急诊医务人员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解除患者的病痛和抢救患者的生命,从而只注重抢救措施是否及时到位、护理技术操作是否及时到位,往往忽略了相关的临床护理观察记录,重做轻记现象比较普遍,如记录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对病情变化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记录不及时等,即使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在医疗纠纷中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1.3.2规范制度落实不到位
急诊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最高的一类就是不落实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如抢救前物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或是抢救后不及时补充,使得抢救工作忙乱而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个别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表现在执行医嘱、进行各项治疗前不认真进行“三查七对”,交接班不认真,巡视不到位,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安全防护不周到,护理纪录不认真或漏记、错记, 抢救器械不及时消毒等。
1.3.3专业技术不熟练
目前急诊护理人员趋于年轻化,工作年限短,临床锻炼少,缺乏工作经验,护理技能不熟练 ,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明显不足,有的缺乏对复杂病情的判断能力和预见性,有的缺乏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有的缺乏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力,对各种基本技术操作不熟练, 静脉穿刺不能做到一针见血,洗胃前胃管插不进时,急救药品使用不及时,对病情观察不仔细,患者病情突变,医生不在场,护士不能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家属有可能认为是护士技术不过关,延误了治疗,增加了病人痛苦。
1.3.4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多采取先紧急救治,后建立病历文件,在急救过程中,护士不能完全做到将各时段的病情及落实的护理措施记录下来,往往事后补记,造成护理文件书写不及时,不全面,缺乏真实性,记录时间与治疗时间不一致,有时使关键的内容漏记等。即使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在医疗纠纷中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2护理管理对策
2.1加强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
高度重视,加强安全管理的教育,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罚条例》,《护士条例》,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每位护士学法、知法、守法,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积极主动应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和医院的合法权利。出现安全隐患,及时加强防范,每月定期进行差错事故分析讨论,制定防范措施。
2.2规章制度的实施与管理
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医疗事故及纠纷的良好基础,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的保证,完善护理部领导下的层级管理机制,严格把关,建立信息反馈制,强化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狠抓易发生差错的几个环节,如突发事件、节假日、交接班时、护士新上岗等,成立护士长及护士骨干组成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对护理工作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对检查中出现的护理缺陷及时组织讨论,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减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突出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2.3加强护患沟通,优化服务质量
尊重患者的权力,患者的权力包括医疗护理保健康复的享有权,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同意权,自由选择权,享有隐私权,监督自己医疗护理权益的实现权,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充分尊重病人的这些权利,对护理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应有预见性,自觉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关心体贴病人,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善于和不同层次、不同性
格的病人进行沟通,通过语言情感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2],面对病人及家属的负性情绪及过激的言行要给予谅解,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2.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每月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反复训练专业急救技术,加大执行和考核力度,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每一位急诊护士都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急救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能配合医生开展各种危重病人的急救和护理工作,同时,还必须掌握各种急救的监护技术。
2.5护理文件的书写与管理
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中是举证倒置的重要依据,树立证据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把好抢救记录文书的质量关,抢救危重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把就诊时间、抢救时间、生命体征、抢救用药情况随时记录在草稿本上,后在六小时内据实补记。每天由专人核对抢救室内的时钟,使抢救时间、仪器记录时间及护理记录时间一致;护士长每天检查危重病人的护理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传达到每一位护士,每月护理查房时将记录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整改意见,纠正护理文书中的潜在护理风险。
2.6急诊抢救室的各种药品、物品、设备管理:
急诊科是一个应急部门,认真做好抢救仪器设备的交接与管理工作,急救物品、器械、药品要时刻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要求每班都要检查所有的抢救仪器,抢救药品,确保仪器完好率达100%,所需物品准备充足, 抢救仪器设备的管理,要做到责任到人。
2.7营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在加强检查督促的同时也应给护士人性化的关爱,合理排班,新老搭配,帮助解决护士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3体会
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护理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3],护理管理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在护理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医患沟通,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护理安全隐患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只有从管理的角度对各种安全隐患进行预测和防范,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安全隐患,才能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周秀华,张静.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 3]
[2]孙玉英,沟通障碍导致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8,22(7c):1950-1951
一、护理质量管理组 组长 :袁燕、罗孙玉
组员:黄慧、郑远银、周婷婷、邢雪青、林益利、林炽窝、马姬 孙庆香、关万利、王德霞
二、各组人员职责
组长:负责科室护理质量工作的监督及管理,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确保科室护理质量目标工作的达标。
组员:负责检查、落实本组织护理质量监控工作情况,依据本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标准,认真严格地考核每位护士工作情况,做好考核记录。
三、质量控制活动方式:
1、护理组每月检查一次,各质控小组检查活动具体时间固定进行,并作好检查结果的记录工作。
2、每次检查活动组长参加。
3、组长随机检查质量控制,并有检查结果记录。
4、每月检查后在科内护士会议反馈科室护理工作总结;分布本月的质量目标完成情况,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并做好记录。
5、年终对全年的护理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并做出下一的科室护理质量管理计划。
6、每一位护理人员都是科室护理质量的管理者,都有责任维护和保证本科的护理质量。
7、护理部每季组织监督及检查一次科内质量管理。
四、奖罚方法:
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如不达标,按质量奖罚制度奖罚。
(一)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组
1、护理文件组 组长:黄慧 组员:孙庆香
内容:记理文件书写质量+业务学习完成管理+绿+抢救登记危急值。
2、消毒隔离组 组长:郑远银
组员:邢雪青、林益利、马姬
内容:消毒隔离质量管理+治疗室管理+换药室管理+注射室+医用垃圾处置室+值班室
3、护理安全组 组长:罗孙玉
组员:林炽窝、周婷婷、王德霞、关万利
急诊科是医院文明服务的重要窗口,工作纷繁复杂,护士每天要和不同年龄、性别及患不同疾病的患者接触,要求护士不仅有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有定的法律意识,热爱本职工作,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形成有序的工作作风。把好护理质量安全,是医护工作的集中表现,是对护理工作效果的评价,是衡量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和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影响护理安全主要有四大因素:人、技术、设备、药品。在四大因素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因创造一切的是人,影响一切的也是人,人的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安全的成败得失。工作中应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严格要求自己,避免失误。
由于医疗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在工作过程中医疗纠纷可能随时存在和发生。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实行“举证倒置”后,加重了医护的责任,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具有法律意识及预防意识:工作中必须学会主动规避医疗纠纷,减少和控制因医疗纠纷引发的不良后果,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工作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患于未然。一要有法律意识,学法、懂法、遵法。让一切护理行为符合法律规范。二要有预防意识,应以预防为主,争取主动,不要等纠纷形成后再来解决。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堵漏洞,要全程防范,抓好每一环节,才能形成终末效果。
2、审慎负责:护理操作进程和各项护理指导都是长期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每一环节必须遵循科学原则,稍有疏忽都可铸成大错,甚至危害患者的性命。因此,需要医护人员不断充实和新知识,才能增加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能力,严格把关,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才能做到稳、快、细。查问做到不凭印象、不凭感觉、审慎无误,这是护理安全管理的关键所在。
3、团结协作,唤起有意注意:安全问题是医院工作的中心,医疗差错、事故不仅造成病人及家属的重大损失,而且招致社会信誉下降,病人群体的安全感丧失。在医疗进程中,护理人员与病人交流,接触的机会最,时间最长,加之护理工作的繁忙,琐碎及操作的重复性,因而发生差错的机会增多。在工作中必须做到:(1)鼓励护士间的团结协作,唤起有意注意;(2)倡导人之关怀,调控负性情绪;(3)提倡不断提高,不断改正的精神;(4)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业务水平。
4、严谨语言行为,保持和谐关系:护士在病人及其家属的交流中,要谨言慎行,若有语言行为的疏忽,极易造成纠纷。语言行为要讲原则,注意原则性。不讲无原则的话,不做无原则的事,丧失原则意味着丧失信任。言行输了理,也就丧失了主动权。语言行为要有感情,护士面对的是身心不健康的病人,是需要帮助、关心的人。工作中应对病人始终报以同情、体贴、尊重的态度。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给病人以希望和力量。语言行为要讲环境,护士的言行应与病人所处的环境气氛相协调。如:病人痛苦、悲伤时,护士不能喜笑颜开,避免因反感引发纠纷。尊重病人的权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可有效地减少或有利于解决医疗纠纷。、掌握护理文书制度,严格医疗规范:护理记录是法律文书,必须科学规范,文字简明,全面完整,保存完好,不得随意涂改。一份完整的护理病历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一份全面记录和总结,它具有丰富的调查研究资料,反映了护理的全过程,是总结护理经验,充实教学内容,进行护理科研的重要资料。
严格医德制度规范,要忠于职守,无欲无求,诚信奉献,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目中树立起圣洁形象,减少病人及其家属的误解及猜疑。、严格查对制度、交接制度、物品管理制度:严格查对制度:充分了解病人的身心状况,认真阅读交接班工作报告和医嘱,对新入院,危重、疑难症病人的病情,做到心中有,防患于未然。详细巡视察看病人,进行护理查体,以便确切地掌握病情相关的第一手材料。
严格交接班制度:做到危重病人床边交班,交班交的清清楚楚,接班接的明明白白,坚持班班核查医嘱,不管工作忙闲,从不遗漏,发现问题,及时询问,汇报解决。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急诊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诊科先后建立5个QCC小组,各小组均完成QCC活动目标值的设定,达标率为100%;开展QCC活动后科室在护理文书书写、急危重症病人护理、护士急救技术方面均显著优于活动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7.50%降至1.67%,急救物品缺陷率由13.33%降至5.00%,患者满意度由活动前91.67%增至97.5%,与活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能有效保证护理安全。
关键词:品管圈;护理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PDCA;头脑风暴法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应用科学统计工具及管理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急诊科作为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首批开展QCC活动的试点科室,自8月开始将QCC工作模式应用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对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运用品管手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已先后成立5个品管圈小组,取得良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急诊科在岗执业护士26名,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为(30±2.8)岁;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人,护师8人,护士11人;学历:本科17人,大专9人。本研究对实施QCC活动前后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效果进行评价,QCC活动前随机选取202—7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19~81岁,平均(40.6±5.7)岁;QCC活动后随机选取2—7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性69例,女性51例,年龄18~79岁,平均(41.2±4.8)岁。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理论培训。开展QCC活动前护理部成立QCC推动委员会,确定QCC推动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和组建原则,由QCC推动委员会邀请国内和省内专家对全院护士进行品管圈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充实,主要涉及品管圈的相关概念、发展现状、新旧七大手法及应用技巧、实施步骤及关键点等方面[2]。对部分护理骨干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本科室选派4名护士参加由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的QCC运作和管理的相关培训,进一步深入学习QCC活动的品管手法、质量管理理论、原则和开展QCC活动的意义。
1.2.2确定各品管圈活动思路。由医院QCC推动委员会和急诊科全体护士共同讨论科室目前在护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管理缺陷及薄弱环节,如护理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法律意识薄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护理安全管理力度不够;护士的层级管理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高端急救物品科技含量高、性能复杂、多使用英文界面,在使用时护士仅进行常规操作致使其很多功能不能发挥作用;低年资护士对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思路和抢救流程不能完全掌握,医护之间的配合与默契需进一步提高。因此,从科室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分析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确定各QCC活动思路。
1.2.3成立品管圈小组。各QCC小组由4~8人组成,圈员采取自愿参加、上下结合的原则参加,1名护士可以交叉参加不同的QCC小组活动。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选举辅导员和圈长,选定圈名与圈徽,成立QCC小组均需上报医院QCC推动委员会审核并备案,督导员由QCC推动委员会委员担任。QCC小组活动严格遵守戴明环(PDCA)程序,按PDCA循环管理的10个步骤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持续不断地改进护理质量。每个QCC小组活动周均为6个月,圈长召集全体圈员每2周进行QCC小组讨论一次,共同讨论活动主题,反馈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急诊科先后成立了5个QCC小组:急救物品管理小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急救技术管理小组、优质护理小组、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1.2.4各品管圈活动。(1)主题选定。各QCC小组根据已确定的QCC活动思路,运用头脑风暴法,全体圈员共同讨论本小组在护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上要改进的主要问题,通过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等,确定活动主题,并上报QCC推动委员会审批。(2)拟定活动计划书。用品管工具“甘特图”拟定活动计划书,作为此次QCC活动进度的依据,时间为6个月。(3)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根据选定的活动主题,调查科室目前护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现状,收集数据,采用品管手法柏拉图及根据80/20原则进行要因分析和研究,确定本次QCC活动需改善的重点内容。(4)按照QCC的相关公式: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现状值×圈能力×改善重点)计算出目标值[3]。(5)制定对策并实施。圈员共同讨论活动主题,根据本次QCC活动在护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按照5W1H原则,从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方面制定改善对策并实施,实施对策的过程由圈长和辅导员进行督导。(6)检查效果、标准化、总结经验。在QCC实施过程中,全体圈员每2周对活动主题进行讨论一次,反馈对策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效果确认,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形成长效护理工作机制。每个QCC小组活动开展半年后,客观评价本次活动,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3效果评价
对急诊科实施QCC活动前后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进行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行设计调查表,对急诊科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回顾性调查,发放120份调查表,回收率100%,对实施QCC活动前后科室护理文书书写、急危重症病人护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护士急救技术、急救物品缺陷率进行比较;患者出院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对护士急救技术、病房管理、护理服务质量等内容评分,共20项,很满意5分,满意3分,不满意0分,满分100分;所有参加QCC活动圈员从专科知识、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能力、QCC方法运用、护理管理意识、团队凝聚力等8个方面对QCC的无形成果进行评价打分,每项1~5分,8项共40分,每项平均分作为评价依据,对实施QCC活动后圈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比较。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有形成果
急诊科作为医院首批开展QCC活动的试点科室,至今科室已先后建立5个QCC小组,各小组均完成QCC活动目标值的设定,达标率为100%;在QCC实施过程中,完善应急预案3项,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流程9项;开展QCC活动后科室在护理文书书写、急危重症病人护理及护士急救技术均显著优于活动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7.50%降至1.67%;急救物品缺陷率由13.33%降至5.00%;患者满意度由活动前91.67%增至97.5%;实施QCC活动前后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效果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无形成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的专科知识、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能力、QCC方法运用、护理管理意识等能力和素质均得到提升(见表2)。运用雷达图对QCC活动的无形成果进行确认,取实施QCC活动前、后每项的平均分作为评价数据。
3讨论
3.1品管圈活动增强了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
在品管圈活动过程中,通过“头脑风暴法”,圈员们主动寻找工作中存在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挖掘圈员们的管理潜能,实现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共同确定活动主题,运用品管工具以数据为基础进行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科学实施并检查实施效果,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及时总结经验。护士有参与管理意识和愿望,通过共同参与管理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了护理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的执行力和效果[4]。本研究的无形成果中显示,在品管圈实施的过程中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得到增强,从而提高了科室护理质量管理效果。
3.2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在QCC实施过程中注重对护士专科知识、急救技术、突发事件处理和抢救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室进行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演练的培训,使护士明确抢救思路和流程;能熟练使用具有英文界面的高端急救仪器和物品,充分发挥多种功能;加强医护之间对急危重症病人救治的配合与默契,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实施QCC活动后护士急救技术合格率为95%,急危重症病人护理合格率91.67%,与活动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安全管理质量
由于急诊科工作的高风险性,护士在工作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护理差错、事故,医院在急诊科开展品管圈活动中针对科室目前存在的护理安全管理上缺陷及薄弱环节,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转变出现差错、事故消极处理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差错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注重对护士防范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护理安全质量控制上加大监督和考核力度。实施QCC活动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7.50%降至1.67%,急救物品缺陷率由13.33%降至5.00%,实施前后效果比较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圈员们运用品管圈的思维理念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护理质量进行动态持续的PDCA循环管理,实现了由点及面、由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的质量管理活动,建立护士质量改进的意识和方法,实现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6]。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由91.67%提高到97.5%。因此,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作者:尹国华 赵艳晶 刘卓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刘庭芳.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2]许晨耘,符林秋,陈克妮,等.以点带面全面推行医院护理品管圈活动[J].护理学杂志,,28(13):4-6.
[3]张志娟.ICU患者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15-17.
[4]唐志强,卢顺麟,陈华.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黑龙江医学,2012,36(9):697-698.
[5]孙莉,刘瑶,贾立红,等.在胃肠外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住院病人健康教育知晓率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58-6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1~6月收治应用危机管理的急诊患者10例,设为观察组,另随机抽取本院2010年1~6月未实施危机管理时收治急诊患者1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0~78(58.1±3.6)岁。其中一般输液6例,留观4例,其他类型1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诸如性别、年龄及病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管理方法
对照组没有应用危机管理措施,由科室工作人员自觉发现风险并采取解决方案。观察组患者接受危机管理,具体如下。
1.2.1 加强护患沟通:
医院规模不断扩大,队伍已经有年轻化的趋势,这些新上任的护理人员无高度的危机意识,不能有效的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有可能会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因此需要加强危机教育和传授沟通技巧,取得患者配合。
1.2.2 规范管理制度:
对于医师的口头嘱咐应该复述1次,确定无误后才告知患者,规范对病例的书写,如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应在抢救后6h内全,提高自身修养并严格遵守护理规范和医疗制度。
1.2.3 危机应对措施:
危机出现之后工作人员需要对情况有一个迅速准确地判断,对事前已经制定的危险应对措施认真执行,除了通知医师外还要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立即对危机事件进行处理。危机处理之后要对该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探寻和总结,并以此为教训制定改进方案,降低事件再次发生的概率。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出现例数、抢救成功率、病历书写合格率以及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其中危机意识分数为1~20分,分数越高的表示护士危机意识越敏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病历书写合格率及危机意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护理满意程度
观察组满意率为1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满意度比较,*P<0.05
3 讨论
在新时期下,无论医院还是患者对于护理的质量都在不断的提升,而急诊科室作为医院收治危急重病的一个重要科室,其护理服务高低显得尤为重要,危机管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新型管理模式。医疗事故的频繁发生使得医院对于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特别是急诊护理中要最大程度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对医院和患者都十分有必要。
危机管理通过对急诊科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对应措施,让工作当中危机出现概率最大程度降低,作为医院护患纠纷和护理危机的高发科室,急诊科室应用危机管理极有必要[2]。本次研究中接受危机管理的观察组患者,无论不良事件发生例数、病历书写合格率、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程度等均相对于一般管理措施的对照组有显著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丁小丽,陈长春.护理风险管理在骨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2):154-155.
【关键词】危机管理;急诊;护理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23-02
危机管理是集体组织对所有可能发生危机的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化解及防范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1]。而急诊是医院的一个对外的窗口,其危重的患者及突发的事件多,属于医院中危机事件最高发的科室[2]。近年来,我院急诊管理者对急诊护理实施了危机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工作质量,缩短了出救护车的时间,减少了危险时间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管理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我院急科所有26名护士采取危机管理护理,其中,3名主管护师,11名护师,9名护士,3名实习护士。观察护理人员在实施危机管理前后的变化。
1.2 方法
1.2.1 明确危机因素
1.2.1.1服务态度:因急诊护士每日要面对接待社会各层次的急诊患者,且应对的急危重症患者多,其工作性质十分紧张,一旦护士在工作中解释得不透彻,或表达不准确,就有可能导致患者因服务态度不佳而不满意,引发争执或者纠纷。
1.2.1.2缺乏危机意识:对于有些安全管理的意识薄弱的护士,因缺乏经验及细心的缘故,常忽略很多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危机事件。
1.2.1.3反应迟钝:目前很对急诊的护士在应完全靠个人的工作经验及能力来判断危机和风险的发生,医院对于评判危机及风险无章可循,使得一些新或者经验不足的小护士,在面临危机时,茫然而束手无策,反应迟钝,不能及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而延误了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
1.2.2 急诊危机管理措施
1.2.2.1 建立敏感灵活的危机管理组织: 由护士长及3名高年资力的护士建立护理部及急诊科的护理安全危机的处理小组,主要负责瞻仰性收集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危机,对于可能存在的危机事件制定相应的处理决策,协调好急诊与各临床科室、和医院所有管理部门的联系,有效地控制危机事件的发生。
1.2.2.2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通过医院相应培训,使得急诊每位护士均成为危机事件预警系统的报警员及控制员[3]。牢固树立护士的未雨绸谬意识,及时发生危机的征兆,积极参与到危机管理中。
1.2.2.3建立处理危机行动准则: 通过循证护理方法,总结常发生的危机事件及其征兆,并拟出最合理可行的解决问题方案,使护士在再次遇到危机时有章可循。
1.2.2.4处理危机模拟训练: 组织急诊护士定时开展处理危机事件的模拟训练,加强同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危机意识,熟练其应对危机处理方法,共同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
1.2.2.5健全急诊护理的管理制度: 要求急诊全体护士均严格执行该科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的规程,保障护理的安全,消除危机的诱发因素,争取把它扼杀于萌芽的状态。
一
单项选择题
(50分)1 急性左心衰竭的主要症状是()
A、咳嗽、咳痰
B、咯血
C、呼吸困难
D、心悸 2 开放性气胸现场急救哪项正确()
A、立即清创
B、迅速封闭伤口
C、给予抗菌素
D、吸氧 3 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是重要的。
A、100%
B、90%
C、95%-98%
D、95%-100% 心衰病人使用吗啡时需要观察病人的()
A、呼吸和血压
B、呼吸和心率
C、心率和意识
D、意识和呼吸 5
心衰病人静脉使用血管扩张剂时应维持收缩血压在()
A、100㎜㎎左右
B、90-95㎜㎎
C、60-90㎜㎎
D、80㎜㎎ 6 心功能Ⅲ级的特点()
A.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B.应充分休息,可增加午睡时间及夜间睡眠时间,有利于下肢水肿的消退
C.以卧床休息为主,不允许患者下床进行排尿、排便等活动
D.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微的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
E.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宜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7 一氧化碳中毒,口唇粘膜可出现()
A.潮红
B.紫绀
C.苍白
D.樱桃色
E.黄疸 8 缓解肺气肿患者呼吸困难的首选措施是()
A.胸腔引流 B.通畅呼吸道,持续低流量吸氧 C.镇静剂 D.强心剂 E.呼吸兴奋剂 9 如发现大咯血患者有窒息先兆,应立即采取的抢救措施是()
A、用导管吸除血块,保持呼吸道通畅 B、作气管插管
C、进行气管切开 D、加压吸氧 E、应用呼吸兴奋剂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50%~80%患者病前有先兆,其最常见表现为()
A、新发生心绞痛,原有心绞痛加重
B、自发性心绞痛
C、稳定型心绞痛
D、变异型心绞痛
E、混合性心绞痛 11 心绞痛发作时疼痛持续时间一般为()
A、3-5分钟 B、15-20分钟 C、30分钟内
D、1小时内
E 2小时内 有一车祸患者,在事故中伤及腹部,被送到急诊室,行腹腔穿刺时抽出不凝固血液,应考虑为()
A、误入血管 B、腹膜后血肿
C、前腹壁血肿 D、实质脏器破裂 E、空腔脏器破裂女性40岁,突发剑突下绞痛,伴塞战,高热,黄疸1天,对以下哪种疾病有诊断意义()
A、急性胰腺炎
B、急性胆管炎C、急性十二指肠憩窒炎
D、急性胃炎 E、急性胆囊炎 不需停用洋地黄药物的情况是()
A恶心,呕吐
B心率70次∕分
C室性早搏二联律 D 视力模糊 E 黄视 15心力衰竭病人给予利尿剂的目的是()
A保护肾脏
B 排出体内潴留的体液
C排出多余的钾
D加强心肌收缩力 E增强消化功能、心绞痛常发生于()
A.饥饿,进食时
B.休息,睡眠时
C.看电视,读书时D.日光晒时
E.劳动,情绪激 动时
17下列药物中属于降压药物的是()
A硝苯地平
B利多卡因
C地西泮
D阿司匹林
E普罗帕酮 18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断的主要指标是()
A典型症状
B特殊气味
C瞳孔缩小 D意识障碍 E全血胆碱酯酶测定 19下列不是“阿托品化”指标的是()
A瞳孔较前扩大
B心率减慢
C颜面潮红 D口干,皮肤干燥 E肺部湿啰音消失 20各种休克的共同病理生理改变是()
A血管张力减低
B血容量小于血管容量
C 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D中心静脉压下降 E脉压缩小
21休克病人首先应该采取的护理措施为()
A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B补充血容量
C吸氧
D给病人保暖 E控制感染 22休克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B急性肾衰竭 C心力衰竭 D继发性脑水肿E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23在外科休克中最常见的是()
A心源性休克
B低血容量性休克 C失血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24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判定严重休克的休克指数为()
A〈0.5
B 0.5—1.0 C 1.0—1.5 D 1.5—2.0 E 〉2.0 25不符合静脉补钾原则的是()
A尿量必须在30ml/h以上 B输液中氯化钾浓度<0.3%
C滴速<60滴/min D每日补充钾总量<6-8g E可先静脉推注少量10%氯化钾 26低钾与高钾相同的症状是()
A心动过速
B乏力,软瘫
C舒张期停博
D腹胀,呕吐 E心电图T波低平27急腹症诊断尚不明确应慎用()
A阿托品 B吗啡
C地西泮 D地塞米松 E 盐酸甲氧氯普安
28.骨折的治疗原则()
A.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B.复位、止血、功能锻炼
C.止血、固定、功能锻炼
D.复位、固定、减轻疼痛
E.防止畸形、复位、减轻疼
痛 29引起急性胰腺炎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胆道系统疾病 B胰管阻塞 C 酗酒
D暴饮暴食 E急性传染病或手术引起 30脑出血病人最常见的病因是()
A脑动脉瘤
B高血压
C 脑动静脉畸形
D 血液病
E 脑动脉炎 31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最主要的症状是()
A尿频
B排尿困难 C 夜尿增多
D尿潴留
E 血尿
32院前急救时,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需要处理的病人为()
A烧伤
B骨折
C窒息
D 出血
E外伤
33患者男性,64岁。突感心前去憋闷,有严重窒息感,伴有恶心,呕吐,及出冷汗,休息及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最大可能是()
A急性胰腺炎
B急性胆囊炎 C急性胃炎
D急性心肌梗死E心肌炎
34患者男,35岁,高温下持续工作10小时,现意识不清入院。皮肤湿冷,血压70/50,脉搏细速,体温37.2摄氏度,心率116/min,首优
护理措施是()
A有感染的危险
B.清理呼吸道无效
C.知识缺乏
D.体温过高
E.体液不足
35患者男,28岁,左侧胸部被匕首刺伤半小时,有胸痛,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左侧胸壁 有伤口,呼吸时能听到空气出入伤口的响声,患侧
叩诊呈鼓音,考虑此患者为()
A闭合性气胸
B开放性气胸
C张力性气胸
D损伤性气胸 E胸壁软组织刺伤
36患者男,40岁,擦玻璃时不慎从楼上跌下,造成严重颅脑损伤,需随时观察,抢救,入院后对此病人的护理应给予()
A特级护理 B一级护理
C二级护理 D三级护理 E 个案护理
37张先生,60岁,患消化道溃疡多年,今突然呕血约800ml,入院后立即给予输血,输入10ml后,病人主诉头痛,发热,四肢麻木,腰背
部剧烈疼痛伴有胸闷,气促。护士应首先考虑病人发生了()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溶血反应 D 空气栓塞
E急性肺水肿
38患者女,21岁,因溺水致呼吸心跳骤停,医护人员在现场抢救时立即给予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吹气毕,放开鼻
孔是因为()
A防止吹气量过大 B及时引流鼻腔分泌物 C排除呼吸道内气体 D利于肺泡再次扩张 E及时降低腹腔压力
39患者男,76岁,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10余年,近几日因上呼吸道感冒病情加重,来院时患者面色紫绀,呼吸困难,憋喘严重,护理人员
此时应指导其给予何种体位()
A平卧位
B 左侧卧位 C右侧卧位 D半坐卧位 E俯卧位
40吴某,男,28岁,因上感选用抗生素治疗,青霉素皮试阴性后给予青霉素输液,5分钟后病人出现憋气,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降低,首先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
A报告医生
B氧气吸入
C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D注射抗组胺药物 E建立静脉通道
41患者,男,41岁,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重症监护室治疗,需要每日吸痰,以下行为不正确的是()
A选择合适口径的吸痰管吸痰B插管前先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C吸痰前对缺氧严重者应加大氧流量 D边插吸痰管边吸净气管内和口咽部的分泌
物 E注意无菌操作的原则
42王某,男,62岁,因心房纤颤住院治疗,心率114次/分,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规则,脉搏细弱,且极不规则。此时护士应如何准确观
察其脉搏与心率()
A先测心率,再测脉率
B先测脉率,再测心率 C两人分别测脉率和心率,但应同时起止 D两人分别测脉率和心率 E一人测心率,一人测脉率
43患者,男,25岁左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12小时。持续性腹痛呈刀割样,呕吐物为为内容物,血淀粉酶512U/L,诊断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解除疼痛的护理措施,下列哪项不妥()
A取平卧位
B禁食1-3天 C必要时胃肠减压 D解痉阵痛 E给病人心理支持
44患者李某,因服毒昏迷不醒,被送入急诊室抢救。其家属不能准确说出毒物的名称及性质,观察病人双侧瞳孔缩小,根据这种情况可初步判断病人可能为何种毒物中毒()
A碱性物中毒 B酸性物中毒
C有机磷,吗啡中毒 D颠茄类中毒 E酒精中毒
45患者,女,70岁,因大面积的心肌梗死致呼吸心跳骤停,医护人员两人协同进行心肺复苏时,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的比例为()
A 2:5 B 2:15 C 2:30 D 1:15 E 1:30 46患者,男,40岁,诊断为急性化脓性腹膜炎,遵医嘱给予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抗感染等治疗;护理人员考虑拔除胃肠减压的可靠指征为()
A体温正常 B腹胀消失 C 肛门排气 D 肠蠕动恢复 E 吸出液体少量
47李先生,71岁,因呼吸功能减退,行气管切开术,进行人工呼吸,病人的病室环境应特别注意()
A保持安静
B调节适宜的温,湿度
C加强通风 D合理采光 E 适当绿化
48患者男,18岁,在外骑自行车时摔倒,导致左腿有皮擦伤,为进一步检查需要转入医院,现采取两人搬运法,正确的做法为()
A甲托北部,乙托臀,膝部 B甲托头,肩部,乙托臀部
C甲托颈,腰部,乙托小腿和大腿 D甲托头,背部,乙托臀和小腿 E甲托颈,肩,腰部,乙托臀和小腿
49患者男,55岁,住院期间体温突然上升,达39.5℃,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并给予物理降温,护理人员在进行酒精擦浴时,禁忌擦拭的部
位是()
A头部和四肢
B手掌和肘窝
C 腋窝和腹股沟
D前胸和腹部
E 腰骶部
50某糖尿病病人于某日前突然感到饥饿难忍,全身无力,心慌,出冷汗,继而神志模糊,护士应立即采取哪项措施()
A协助病人饮糖水
B给予胰岛素治疗
C 进行血压监测
D建立静脉通路
E专人护理
二多项选择题(20分)
51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正确的是()
A.做血型及交叉配血实验
B.库存血在室温下放置20分钟后再输入 C.必须2人核对有关项目
D.输血前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
E.血液从
血库取出后勿剧烈震荡
52用平车运送病人上时,以下说法不正确()
A.上下坡时,病人头部在高侧
B.病人头侧卧于小轮端 C.夹闭病人的输液器
D.护士站于病人两侧,方便观察病情
E.推行中,平车大轮
端在前
53急性中毒病人的处理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立即终止接触毒物
B促进已吸收毒物排出
C针对病因的治疗 D有条件者给予洗胃
E对症治疗
54分级护理中,特级护理适用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B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C各种疑难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D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E疾病康复期的患者
55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提示有活动性出血或再次出血()
A黑便次数增多,色泽转为暗红色 B脉搏细速
C口渴
D 补液后血压不见上升 E 尿量逐渐增多
56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是()
A脾大
B肝掌 C蜘蛛痣
D 侧支循环的建立
E腹水
57骨折早起并发症包括哪些()
A休克
B感染
C 脂肪栓塞 D坠积性肺炎
E神经损伤
58心绞痛病人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
A便秘 B饱餐
C饮酒 D吸烟
E 激动
59洗胃时一次性灌入量过多过快,可能引起的危险是()
A疼痛
B急性胃扩张 C胃内压升高 D增加毒物吸收 E反射性心跳骤停 60关于肾,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疼痛可表现为绞痛或者腰部隐痛 B主要症状是疼痛和血尿 C可有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D好发于男性青壮年E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尿
61急性肠梗阻,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时应该紧急手术()
A保守治疗期间一般情况更趋恶化 B腹围增大,肠鸣音减弱
C腹痛加重并出现腹膜刺激征
D腹部压痛性包块 E腹部x线可见肠袢位置不变
且持续增大 62腹部闭合性损伤未明确诊断的处理原则为()
A禁食 B静脉补液 C使用镇痛药物 D严密观察病情 E不随意搬动病人 63缓解支气管哮喘可选择以下哪几种药物()
A沙丁胺醇 B美托洛尔 C氨茶碱 D泼尼松龙 E色苷酸钠 64长期卧床病人常可诱发的并发症有以下那几个方面()
A压疮 B坠积性肺炎
C下肢深静脉血栓
D骨质疏松
E尿路感染 65心肺复苏成功的有效指征包括那几个方面()
A大动脉搏动恢复
B自主呼吸恢复 C 发绀减轻,面色红润
D瞳孔较前散大 E血压恢复
66对于心跳骤停患者,需要给予静脉用药,所谓的“循环三联” 指的是()
A多巴胺
B肾上腺素
C尼可刹米 D利多卡因
E 阿托品 67心力衰竭病人饮食应该选择的饮食为()
A低盐 B 高热量
C富含维生素 D 适量纤维素 E 少量,多餐 68以下那项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主要原则()
A防止再出血B迅速药物降血压C控制脑水肿D防治并发症 69下列那项是低血钾的表现()
A肌肉无力B肠麻痹C心电图出现U波D心率缓慢 70骨折的处理原则为()
A复位B固定C功能锻炼D以上都不是 三填空题(20分)1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2右心衰竭的典型体征是(水肿)
3胸外心脏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即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的交界处),按压频率为(100次∕分),按压深度成人为(3-5㎝)
4抢救药品与器械应该做到“五定”制度,即(定数量),(定点安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5抢救病人时护理人员可执行口头遗嘱,抢救结束后(6)小时应该补记遗嘱
6确认胃管插入胃内的方法有3种方法,即(在胃管末端连接注射器抽吸,能抽出胃液),(置听诊器与患者胃部,快速经胃管向胃内注入
10ml空气,听到气过水声),(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的治疗碗中,无气泡逸出)
7急性阑尾炎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转移性右下腹痛),急性阑尾炎有四种病理类型,如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8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毫升或循环血量的(20%)。
9低温疗法争取在心脏骤停后(5)分钟内进行,以(头部)降温为主。
10胸腔闭式引流时插管部位一般选择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
11胸部损伤病人的临床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休克)。
12肋骨骨折以(4-7)肋骨常见。13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是(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14损伤后全身性并发症除休克外,主要有(急性肾衰竭)和(呼吸衰竭)。15静脉补钾时浓度不超过(40mmol/L),速度不超过(20-40mmol/h)。16脊椎骨折最常见的合并症是(脊髓损伤)。
17(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18气胸的临床类型(闭合型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19急性中毒病人洗胃时应取(左侧卧位)。20输液速度应根据(病人年龄)(病人病情)(药物性质)调节。四是非判断题(10分)
1病人突发急性心力衰竭,为了缓解病人病情,我们应给予快速补液治疗。()2抢救病人时,医生下达口头遗嘱,护理人员应核对后执行。()
3一腹痛患者确诊为急性胰腺炎,为了缓解疼痛可以选择使用吗啡。()
4消化性溃疡的临场表现特点为,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疼痛。()
5呼吸衰竭出现最早最突出的表现为呼吸困难。()
6颅内压增高患者心率增快。()
7吸入性肺脓肿常为单发,多见于左肺()
8急性阑尾炎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因诊断明确,故可用镇静止痛剂。()
9低血钾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肌无力()
【急诊护理管理目标】推荐阅读: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01-06
急诊科救优质护理服务目标01-30
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探讨01-28
溺水护理查房急诊05-28
急诊护理持续质量改进07-22
急诊护理质量存在问题10-01
急诊护理组工作总结10-18
急诊科护理常规01-03
急诊护理工作心得体会06-23
门急诊护理工作标准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