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药室医院感染制度(精选11篇)
一、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存放,物品定位放置。灭菌物品包外标识清楚、准确,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清洗、灭菌。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存放时应去除中包装,分类码放在防尘良好的柜内,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使用后按规定分类处置,不得重复使用。
四、使用中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根据其性能定期监测并有记录(如含氯消毒剂等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一次),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剂每月一次,消毒剂每季度一次。
五、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更换时容器必须同时灭菌。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应注明开启时间,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使用无菌干燥持物钳及容器应每4-6小时更换。
六、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瓶装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提倡使用小包装。
七、凡侵入性诊疗用物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与病人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
八、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速干手消毒剂。
九、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操作前操作者必须洗手、戴口罩、帽子;特殊感染病人如阮毒体、气性坏疽、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械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操作技术规范》要求,应双层封闭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消毒供应中心单独回收处理。污染敷料置入双层垃圾袋密封运送。
十、配备流动水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医务人员每治疗、处置一个病人,接触污染物品后,应及时洗手或手消毒。
十一、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转运、交接、登记等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目标性监测和对比观察的方法,以2014年糖尿病足换药室工作人员安全管理实施前资料为对照组(n=32),2015年糖尿病足换药室工作人员安全管理实施后的资料调查结果为观察组(n=32)。
1.2 安全管理
(1)换药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意识,建议对换药室要每天清洁消毒,换药前操作者要洗手、戴帽子和口罩,建议使用既清洁又方便的一次性帽子和口罩。使用的器械要清洁,正确处理污染物,避免病原菌的扩散。换药时要对伤口的类型、大小、深浅、有无窦道及引流物等情况充分的了解。观察伤口炎症情况,如有脓性渗出需要定期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患者应选择适当的体位,便于让操作者换药。换药时间应根据伤口具体情况而定,感染伤口通常需要每日换药,渗出物多时需要2次/d,无引流物者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换药间隔,3~5 d/次。
注:与实施前相比,P<0.05
(2)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一般用碘伏棉球由中央向外擦洗伤口周围的皮肤,一般擦2~3次。打开无菌容器或抗生素溶液的瓶盖时,瓶盖的内面应朝上,并放在稳妥处,手不可触及内面,用毕立即盖上,避免在空气中暴露过久。消毒的无齿镊、血管钳各1把、换药碗或盘1~2只,消毒纱布若干块,消毒棉球若干个,并分别浸于碘伏和0.9%氯化钠溶液中。
(3)清洁伤口:一般对感染创面应用碘伏、过氧化氢生理盐水,如肉芽组织存在水肿,局部可给予高渗盐水,如伤口较清洁无明显渗出,可给予局部应用生长因子等促肉芽生长的药物。要注意较深的伤口勿将纱条、棉球遗留在伤口内。
(4)放置引流物:对于较深的伤口,如窦道、瘘管等则必须放置引流条。通常应用碘伏纱条或凡士林油纱条进行引流。引流时注意填塞物松紧要适宜,并注意调整足的位置,使引流口处于较低的位置。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该院糖尿病足换药室工作人员对糖尿病足相关知识掌握率为71.88%,手卫生措施执行率为78.13%,消毒隔离措施合格率为75.0%,无菌操作合格率为71.88%。经过实施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之后,上述各项合格率依次提高93.75%、96.88%、96.88%和96.88%。
3 讨论
造成糖尿病足部病变导致截肢的原因有外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这些因素当中以血管病变最为关键,对于一个有外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足部溃疡伤口,如果没有血管阻塞的问题存在,对于伤口的愈合我们可以乐观的期待[3]。至于感染的问题,只要针对微生物培养结果选对适合的抗生素使用,配合必要的清创手术,大致上应该也没有多大的问题[4]。唯独外围血管阻塞的病患,临床上如果没有先行血管绕道重建手术或是经皮穿刺血管内气球扩张术,而只针对干性坏疽(dry gangrene)的伤口加以清创,外科医师时常发现到病患的伤口一直长不好,甚至于必须做到高位截肢(膝下或膝上)才能使伤口愈合[5]。
糖尿病足换药是为了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伤口的愈合,不同的伤口有不同的愈合过程,掌握各种伤口的愈合规律,采用适当的换药方法,才能创造有利的条件,使伤口在最短期内完全愈合。尽量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至关重要。教育是预防糖尿病足的最重要措施。使患者意识到糖尿病足的危险性和发生的危险因素,注意足部检查、清洁和防护(如穿合适的鞋)[6]。避免足部外伤,甚至小的外伤,如修剪趾甲过度造成的甲沟损伤、甲沟炎等。当发现感染而得不到有效控制,创面扩大、有加深趋势,坏死加重等情况应及时住院治疗。该组资料显示,糖尿病足换药室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主要环节是工作人员手卫生,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必须贯彻到位。
摘要:目的 观察和分析规范医院糖尿病足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的安全管理,建立防控措施。方法 通过目标性监测方法,对该院糖尿病足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措施进行监测与评价。结果 该院糖尿病足换药室工作人员对糖尿病足相关知识掌握率为71.88%,手卫生措施执行率为78.13%,消毒隔离措施合格率为75.0%,无菌操作合格率为71.88%。经过实施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之后,上述各项合格率依次提高93.75%、96.88%、96.88%和96.88%。结论 糖尿病足换药室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主要环节是工作人员手卫生,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必须贯彻到位。
关键词:换药室,糖尿病足,医院感染,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荣,傅晴飞.骨科病区加强换药室护理管理对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6):42-43.
[2]何柽.加强骨伤科病房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实践与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111-112.
[3]柳建美.门诊换药室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A3):298-300.
[4]吴林霞.耳鼻喉头颈外科换药室医院感染控制调查与对策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2):8.
[5]叶铿,王一茜.某院病区换药室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改进[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5):512-513.
一、人员管理
1、专人管理,相对固定。
2、医务人员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不留长指甲,不戴手饰。
3、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接触特殊感染病人时戴手套,处置后应认真清洁消毒双手。
4、为病人处置时必须戴口罩、帽子,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非本室工作人员、非操作时间严禁入内。
二、环境管理
1、室内布局合理,无菌区、有菌区标志清楚,相距不应少于1米。室内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2、室内环境整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3、室内各物体表面及地面,每日应用含氯消毒液(“84”消毒液)擦拭2次,拖扫要湿式,拖布专室专用。如有血液、呕吐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液消毒处理。
三、消毒隔离制度
1、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无菌柜、有菌柜标志清楚,物品严格区分,准确存放。
2、无特殊污染时进行物体表面消毒所用含氯消毒液浓度为500mg/L(1:100的“84”消毒液),对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的诊治过程中,所用浓度应为2000mg/L(1:25的“84”消毒液)。要求每日更换,浓度随时用试纸自行监测,以保证消毒效果.3、处置车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给病人处置时要做到一人一带一次手消毒,处置车须配快速手消毒剂。
4、止血带、体温计、湿化瓶、螺蚊管、雾化罐、氧气面罩等物品尽量使用一次性的,如重复使用,应清洁后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浸泡30min,清水冲净、沥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一人一用一日一换一消毒。凡感染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必须实行双消毒,即消毒、清洁、再消毒、灭菌。
5、处置室的静脉输入液体及药物,要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底部后方可上架。
6、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h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h不得使用,最好使用小包装。
7、用于注射的皮肤消毒剂瓶封开启后。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不超过72h,瓶上应标明开启时间。
9、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使用一次性的物品、器具,污染的物品应焚烧处理。
10、每天下午20:00-21:00分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要求有记录,每半年对紫外线灯管的辐射强度检测一次,紫外线灯管的辐射强度≥70VW。
11、每周四下午2:00-4:00,要求对室内彻底清洁消毒,要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拖擦室内各物体表面及无菌柜内外,紫外线灯管要用95%的酒精擦拭,消毒要彻底到位。擦拭消毒后进行乳酸熏蒸空气消毒,乳酸的用量依房间的面积而定,即33ml乳酸/100m3房间,在乳酸 中加等量的水。熏蒸时要将抽屉及无菌柜门打开,门窗关闭,熏蒸的烟雾以看不清室内的物品为宜,并做好消毒记录。
12、每月按要求认真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无菌物品等的细菌检测工作,检测要真实,有检验报告单,有记录。检测结果超标时,要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查找原因,重新消毒,重新检测,直到达标为止。
一、布局流程管理
1、应设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沐浴间、配奶间、奶具清洗问(区)、治疗室及处置室等。各室分开设置,洁污分开,各类物品消毒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2、新生儿病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二、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管理:工作人员凡有传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皮肤化脓性疾等暂停与新生儿接触。严格限制进入新生儿病房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须更换清洁、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诊疗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禁止未穿工作服随意进入新生儿病室。
2、探视人员管理:新生儿室不设陪护、谢绝探视。确因病情特殊需要家属进入探视者应严格按要求更衣、戴口罩、换专用鞋并洗手后方可进入。患流行性感冒或皮肤化脓性疾病者谢绝探视。
三、环境管理
1、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足月新生儿22-26℃,早产儿24-28℃),湿度保持在55%-65%。
2、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定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天检查消毒器的运行状况,定期对消毒器进 1
行清洁、维护并记录。
3、桌面等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每日擦拭,有血液等污染时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洁水擦拭干净。
4、地面每天湿式清扫,保持清洁无尘。有血液等污染时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水擦拭干净。所有墙面、角落及天花板至少每月清扫1次,保持清洁无尘。
5、新生儿室应尽可能减少物品摆放,物品的摆放按照无菌、清洁、污染有序分开。
四、手卫生管理
1、新生儿病房入口处、病室、治疗室、配奶间、沐浴间、处置室等应配置专用的洗手设施或快速手消毒剂。
2、凡进入新生儿病房及进行各种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五、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管理
1、凡进入无菌组织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氧气湿化瓶、呼吸机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
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更换,污染后随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终末消毒。
六、各项诊疗护理操作管理
1、医务人员在实施各项诊疗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
2、每日医生查房应先查新生儿室患儿再查普通患儿。
3、每日各项操作应先由早产婴开始,隔离患儿最后接受诊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戴手套,操作后应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4、传染性疾病新生儿应尽快转分院治疗院,特殊感染的新生儿应收住隔离室,与正常新生儿隔离,病室或床边应悬挂隔离标识,物品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七、配奶与沐浴管理
1、配奶间、奶具清洗间分开设置,保持环境清洁;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压灭菌;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定期清洁。
2、应保持沐浴间清洁。沐浴水温控制在38-41℃,防止烫伤。
3、沐浴用品,如沐浴液、洗发液和爽身粉等,取用时应采用非接触式。
4、新生儿使用的眼药水、药膏均一婴一用。
5、与早产儿和体重<1000g的新生儿和须保护性隔离的新生儿皮肤接触的毛衫、被套等布类应清洗、灭菌后方可使用,普通新生儿被服类高温清洗。
八、医院感染的监测
1、换药室应环境清洁,空气新鲜,每日工作前后用含氯消毒剂500mg/L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和地面。每日循环风消毒1次并有记录。地面湿式清扫。
2、清洁区、污染区标志清除,无菌物品按无菌期依次放入专柜。
3、医务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打开使用的干镊罐有效期为4小时。
5、换药车上物品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房的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液,用后推回换药室应进行清洁与消毒。
6、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
7、无菌物品柜每日清洁,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和类别依次放入柜内,摆放有序,每日检查灭菌物品的有效期,过期物品不得使用应重新灭菌(一次性使用的无菌物品除外)。
8、一次性物品去除中包装分类摆放,不能有过期及包装袋有破损的物品。
9、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做到医疗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10、用过的物品应常规去污染、清洁、消毒,感染伤口用物应先消毒,再常规清洗消毒。
二、治疗室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使用无菌物品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三、室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操作台面三次,地面湿式清扫三次;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室内空气每日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自然通风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月定期做空气细菌培养,细菌总数不超过500cfu/m3。
四、抽出的药液、启开的静脉输用无菌液必须注明启用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五、各种治疗注射应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含皮试);用后针头立即放入锐器盒内,针管及一次性输液器应专用容器内,其它医疗垃圾严格按《xx市人民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分类收集,凡不能回收的垃圾由后勤部统一进行处理。
六、体温表应在消毒液中浸泡后冲洗甩干备用。
一、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戴口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每日检查,无过期物品,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治疗盘应保持清洁,每周灭菌一次;各容器标签清晰。
五、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六、碘酒、碘伏、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物品如棉球、纱布应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一次性纸塑包装纱布开启时,必须一次性使用。
七、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干法保存,每4小时更换灭菌一次,污染或疑有污染应立即更换,注明开启时间。
八、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九、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空气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不得少于30分钟,各种物体表面、地面保持清洁,湿式清扫,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卫医发【2004】100号和《内镜与微创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指南(试行)》卫医管评价便函【2011】151号,制定本管理规范。
一、布局
1、建筑面积应与内镜诊疗工作量相匹配。应设立办公区、患者候诊室(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储存间(区)、配件与敷料库(区)等。
2、诊疗区、清洗消毒区均应配备手卫生装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
3、灭菌内镜的诊疗环境应达到普通手术室的要求。
4、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消毒灭菌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5、清洗消毒室独立设置。保持通风良好,根据使用的消毒剂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强制排气口。
6、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槽宜分开设置。
二、设施设备
1、内镜及附件:其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2、基本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50 毫升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3、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75%乙醇。
4、润滑剂:物理灭菌的器械与配件,所使用的器械润滑剂应为非油脂水溶性成分,与人体组织有较好的兼容性,不应破坏金属材料的透气性、机械性及其他性能。
5、镜柜或镜库: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和消毒,镜库应通风良好,保持干燥。
6、每个诊疗单位应包括诊疗床1张、主机(含显示器)、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三、人员管理
1、配备专门的清洗消毒工作人员。
2、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程序、内镜构造及保养、高水平消毒剂和灭菌剂的使用、标准预防措施、个人防护等知识。在清洗消毒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流程,严格进行个人防护,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四、清洗消毒基本原则
1、对皮肤粘膜造成损伤或进入无菌组织器官的内镜及活检钳、圈套器、注射针、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取石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探条、造影导管、异物钳等附件,应进行灭菌。
2、与粘膜及不完整皮肤接触的内镜及注水瓶及连接管、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运送容器等附属物品、器具,应进行高水平消毒。
3、与完整皮肤接触的用品(如听诊器)及床架、内镜运送车等物品应低水平消毒或清洁。
4、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改变清洗消毒流程或者省略清洗消毒步骤,不应缩短清洗消毒时间。
五、内镜清洗消毒注意事项
1、软式内镜手工清洗消毒,严格按照预处理、测漏、清洗(酶洗)、漂洗、消毒(灭菌)、终末漂洗、干燥的顺序进行。
2、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严格按照预处理、测漏、手工清洗、机器清洗消毒的顺序进行。清洗消毒机无干燥功能的还应进行干燥处理。
3、硬式内镜清洗消毒(灭菌),严格按照手工清洗(刷洗)、拆卸部件、酶洗(超声清洗)、漂洗、消毒(灭菌)的顺序进行。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灭菌)的,消毒(灭菌)后应使用无菌水冲洗,并用无菌纱布擦干。
4、灭菌附件的清洗灭菌,严格按照清洗(刷洗)、酶洗(超声清洗)、漂洗、灭菌的顺序进行。可选用压力蒸汽或低温灭菌设备灭菌。使用化学消毒剂灭菌的,灭菌后应使用无菌水冲洗,并用无菌纱布擦干。某些难以清洗消毒的附件如注射针、切开刀等,宜使用一次性产品。
5、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有包装的,应当在有效期内使用。无包装的,应立即使用。
六、附属设施、设备的清洗消毒
1、重复使用的口圈可采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消毒或灭菌,消毒可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消毒后,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2、注水瓶及连接管应每天清洗并高水平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冲净,干燥备用;连接管应进行充气操作达到干燥。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3、吸引瓶、吸引管经清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刷洗干净,干燥备用。宜使用一次性吸引管。
4、每日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应对清洗槽、漂洗槽等充分刷洗,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5、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
七、储存
1、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将干燥后的内镜储存于专用洁净镜柜或镜库内,插入部和连接部均应垂直悬挂,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并将所有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取下。
2、清洗消毒后24h内使用的软式内镜可不进行重复清洗消毒。
3、灭菌后的内镜、附件及相关物品应当遵循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4、镜柜或镜库房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污染时随时消毒。
八、其他要求
1、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分时间段进行。
2、诊疗床上的床单一人一用一换。
3、多酶洗液每清洗一条内镜后更换。
4、内镜消毒时间: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3min~5min,2%戊二醛消毒≥10min,邻苯二甲醛≥5min、二氧化氯3min~5min。
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灭菌时,浸泡时间为:
(1)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不少于10分钟;
(2)支气管镜浸泡不少于20分钟;
(3)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不少于45分钟。
(4)需要灭菌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灭菌时,必须浸泡10小时。
(5)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支气管镜等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分钟。
5、内镜室应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包括,就诊病人姓名、就诊时间、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6、内镜编号应具唯一性。已消毒的内镜应有明确的标识。
7、对连续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按要求进行浓度监测,并登记。
8、消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灭菌内镜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消毒合格标准:细菌总数≤20cfu/件。灭菌合格标准:未检出细菌(无菌检验合格)。
9、消毒、灭菌质量监测资料的保留期应≥3年。
10、要保持各区的清洁,诊疗操作室、清洗消毒室操作结束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附:软式内镜的清洗与消毒
十一、软式内镜使用后应当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秒钟,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盖,置合适的容器中送消毒灭菌室。
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水洗
1.将内镜放入清洗槽内:
(1)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
(2)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
(3)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4)全管道灌流器接50毫升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
(5)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2.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水送气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3.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清洗后并擦干。
4.清洗纱布应当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方式,清洗刷应当一用一消毒。
(二)酶洗
1.多酶洗液的配置和浸泡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
2.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毫升,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
3.擦干后的附件、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附件还需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10分钟。
4.多酶洗液应当每清洗1条内镜后更换。
(三)清洗
1.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用水枪或者注射器彻底冲洗各管道,以去除管道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
2.用50毫升的注射器向各管道冲气,排出管道内的水分,以免稀释消毒剂。
十二、软式内镜采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当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并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学监测。
十三、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当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消毒液中,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
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必须用清水擦拭后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
一、内镜每次使用后均应进行彻底清洗和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二、使用后的内镜应进行预处理及测漏(至少每天一次)。
三、按清洗、漂洗、消毒(灭菌)、终末漂洗、干燥的流程用手工或清洗消毒机对内镜进行清洗和消毒(灭菌)。
四、重复使用的附件、诊疗用品应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进行消毒或灭菌。
五、消毒、灭菌后的内镜、附件及相关物品应遵循无菌物品的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六、每日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清洗及诊疗中心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七、应对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进行监测,消毒内镜每季度一次,其菌落总数≤20cfu/件,灭菌内镜每月监测一次,其监测结果为无菌生长。
八、重复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配制后测定一次浓度,每次使用前进行监测,消毒内镜数量达到规定数量的一半后应在每条内镜消毒前进行测定。每季度进行消毒剂染菌量的监测。
九、每季度对医务人员手、诊疗室、清洗消毒室的环境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十、按要求对每条内镜的使用及清洗消毒情况进行登记,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消毒剂浓度监测记录的保存期应≥6个月,其他监测资料的保存期应≥3年。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消毒供应中心(室)感染管理监测制度
(一)灭菌效果的监测制度
1.各种灭菌器每次灭菌过程均应进行工艺监测,并有关键参数记录。
2.每个灭菌包进行化学监测。
3.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第一锅次进行B—D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灭菌。
4.每月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等改变时,均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经环氧乙烷灭菌的物品,条件许可应每次进行生物监测,并待结果合格后方可发放。
5.凡监测不合格,应立即停用灭菌器,查找原因,监测合格后重新启用灭菌器。
6.定期对所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进行化学监测。
7.对所使用的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8.对所使用的灭菌剂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9.对医疗器械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二)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每月对无菌区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监测,监测结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l5982—1995。见表7—1。
表7—1 与消毒供应中心(室)相关的卫生监测标准环境类别
范围空气(cfu/m3)
物体表面(cfu/m2)
医务人员手(cfu/ m2)
II类无菌区≤200≤5≤5III类清洁区≤500≤10≤10
工作人员自身防护制度
1.加强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教育,防止各类意外事故发生。
2.在回收、清洗区处理物品时,应穿隔离衣,戴橡胶手套、口罩、帽子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必要时戴防护镜。脱掉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3.皮肤表面一旦染有血液、其他体液、各种消毒液及酶,应当立即彻底清洗。
4.不慎被利器刺伤,应按锐器伤处理原则处理。
5.使用压力蒸汽、干热灭菌器时,应具有防止爆炸、燃烧的措施,操作时应戴防护手套,预防烫伤事故发生。
6.使用低温灭菌器时,应保持空气流通,防止环氧乙烷中毒、燃烧、爆炸等意外事故发生。
7.必要时检测环氧乙烷灭菌区环境中气体的浓度,防止产生职业伤害。
环氧乙烷灭菌器安全管理制度
1.消毒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专人负责环氧乙烷灭菌器的操作、保养,定期检查各管道是否漏气。
3.灭菌周期结束取物时应戴口罩、防护手套,并采用人在前、物在后方式移动物品。
4.打开环氧乙烷钢瓶阀门时应缓慢,钢瓶出口不可朝向面部;皮肤、黏膜、眼睛不慎溅上环氧乙烷时,应立即用水冲洗,防止灼伤。
5.在使用及维修灭菌器过程中,应防止工作人员中毒,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离开现场,在通风良好处休息,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6.环氧乙烷灭菌器在解析过程中排出的环氧乙烷气体,应经专用排气管道系统排出,并按照有关部门对排放系统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7.环氧乙烷储气罐应存放在通风、防晒、温度≤40℃的环境内,但不能将其放在冰箱内。
8.环氧乙烷储气钢瓶的瓶口必须旋紧,钢瓶禁止横放,搬运时轻拿轻放。
9.灭菌室内严禁明火作业,并有通风设施和消防器材。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1.医院所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由设备部门统一集中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采购。
2.医院必须从具有“三证"的企业采购合格的产品。
3.库房专人负责并建立登记账册,记录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生产许可证、生产企业等信息。
4.发放、回收一次性输液(血)器、注射器时,应记录核对用量。
5.如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当地药检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6.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用后必须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集中处理。
库房管理制度
1.库房专人负责。
2.库存物品必须分类存放于地架上,便于发放和清点。做到账物相符,定期核对。
3.按批号依次发放,做到先人库先发,后入库后发,保证质量。
4.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干燥,防止物品潮湿霉变。
5.定时卫生保洁和空气消毒,配备灭火设备,以防意外。
6.尽量避免人员流动,减少进出人员。
查 对 制 度
1.回收器械时,应与病房护士清点查对数量、质量及预处理情况。
2.准备器械包装时,应经两人核对各器械数量、质量及清洁度方可包装。
3.无菌物品发放时,应查对科室、品名、灭菌失效日期及灭菌指示胶带变色情况。
4.定期查对各物品的基数,及时补充,保证供应。
清 洁 卫 生 制 度
1.做好消毒供应中心(室)室内外清洁卫生,保持环境清洁整齐。
2.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各区用物固定专用、分开放置,消毒措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3.执行垃圾分类和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应密闭保存和运输,有明显标识,做到日产日清。
4.各区域卫生定人负责,每天定时湿式打扫,及时清除污物;每周清扫一次,室内无杂物,地面、水池清洁无垢,物品放置整齐有序。
工作人员考评制度
1.完成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考评工作。
2.实施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考核,如工作质量、完成工作情况等。
3.实施工作人员业务技术考核,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和理论学习、解决疑难问题等。如:运用工作程序。基本操作技术、专业操作技术、掌握新技术、护理“三基”考核等。
4.实施工作人员教学、科研以及继续教育学分完成情况考核。包括临床带教、护理科研、撰写论文等。
消毒与灭菌工作制度
1.消毒员必须持证上岗,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遵守操作规程,保质保量完成各临床科室的消毒灭菌工作。
2.做好消毒灭菌前后的安全检查。
3.高压蒸汽灭菌时,消毒员不得擅自离开岗位或做其他事情;应严格掌握压力、温度、时间,保证灭菌效果。
4.灭菌前,须检查包布是否是双层、有无破损,包扎是否严密。
5.已灭菌物品与未灭菌物品要严格分区放置,避免混淆。
6.装放物品时打开容器盒侧孔。灭菌后戴好无菌手套关闭侧孔。
7.灭菌炉每天进行灭菌器运作程序试验及B-D试验。不合格时需查找原因并检修。
8.各科室需灭菌的物品标签要清楚,并登记送物数量,以便消毒员验收。
9.消毒员每次灭菌后要做好消毒处理及室内的卫生,做好器材保养。
下收、下送制度
1.以病人为中心,满足临床需要,及时供应一次性医疗用品。
2.服务态度热情、主动,使用文明语言,做好耐心解释工作,挂牌上岗。
3.加强责任心,严格区分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专车专用。
4.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专车必须用盆用消毒液抹洗或用蒸气高压枪冲洗。
文章来源莲
1医院各项医疗项目的收费,必须执行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按标准收费,不得擅自改动收费标准。划价收费人员必须熟悉本部门医疗项目收费标准,正确划价和收费。
2医院有专职价格管理员,科室(部门)有兼职价格管理员。物价员须经常保持与物价部门和卫生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医疗项目收费标准的调价情况,通知有关部门作相应的调整。
3医院新增收费项目,应先向卫生、物价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执行。
4加强对收费人员的业务考核,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财务纪律。
【换药室医院感染制度】推荐阅读:
换药室出科小结09-30
内镜室医院感染培训制度11-02
控制医院感染制度12-02
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06-04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下载06-07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09-14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10-30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目录12-11
高压氧舱医院感染管理制度07-18
医院感染管理进修人员管理制度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