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2023-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校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学校如何开展课间活动

学生体质下降,肥胖者比例增加,近视率上升,是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阳光、运动、快乐、健康”已成为学校主要的教育目标。要抓好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帮助孩子缓解学习压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管理者应因校制宜,开展富有特色的“阳光体育”活动,通过“传承”与“创新”,让课间活动更富实效性。

一、拓展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内蕴

为了让大课间的活动内容能够丰富多彩,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校应因地制宜,充实活动内容,让课间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精神大餐”。

1.根据年龄特点,确定活动内容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确定不同的课间体育运动项目。低学段的学生的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可以开展一些易学有趣的运动,如摇呼啦圈、跳绳、滚铁环、迎面接力、拍皮球、丢手绢、过独木桥等,激发学生参与课间活动的兴趣。

高年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可以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使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会运动的乐趣,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可以开展一些需要集体配合、团队合作的运动项目,如阳光伙伴、两人三足跑、单足跑接力、拔河、定点投篮、花样跳绳等,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得体育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展活动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2.根据本地特点,传承体育项目

体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开发传统的民间体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学校应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传统体育项目,组织一些既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又简单易学,深受孩子喜爱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参加一些本地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在了解“本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例如,泉州市就充分挖掘本地的体育资源,开发了“五祖拳”健身操校本教材,让孩子们能在学习本地传统的体育项目的同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如今,一到大课间时间,孩子们就会迈着整齐的步伐步入运动场,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地做着拳操。孩子们站姿标准、出拳有力、踢腿迅猛,一招一式,无不体现着中华武术的精、气、神。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踢毽子、跳皮筋、转陀螺、跳方格、玩冲关、竹竿舞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集运动和娱乐为一体,不受场地、器材及人数的限制,易于开展,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3.根据不同时段,变换活动内容

小学生都比较喜欢新奇、有趣的活动。除了规定的眼保健操、课间操之外,其他时段的课间活动内容不要千篇一律,要根据需要不断变换课间活动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新意,进而喜欢上这些运动。如我校的课间活动有“绳彩飞扬”的千人千绳,有独具特色的花样跳绳,有刚柔相济、富有阳刚之美的“五祖拳健身操”,有节奏欢快、动感十足的啦啦操,还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竹竿舞,这些项目每周更换一次,帮助孩子们放松身心,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二、创新组织形式,彰显活动魅力

学校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主要以“竞赛促活动,以活动促素质”为宗旨,在学校的精心策划下,定期组织一些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阳光体育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运动与健康,竞争与合作的乐趣。

1.让大课间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线”

大课间活动是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展示,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抓好大课间活动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打造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特色,学校应积极研究并推广“大课间”活动,大胆改革,创新发展。如我校提出的课间“五化”目标,即“号令音乐化、内容校本化、动作整齐化、队形多彩化、管理自主化”,现已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有序、学生喜爱、人人参与的大课间活动特色。

如今,一到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就会背起五彩的短绳,伴着轻松愉快的音乐,整齐有序地来到操场上。跑操音乐响起,孩子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和着音乐的节拍,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变成一条舞动的长龙,拉开大课间活动的帷幕。

跑操过后,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个个精神抖擞,动作娴熟地做起“五祖拳健身操”。白猿挑经、平马开弓、掀手贯拳……动作极富阳刚之美。接着是动感十足的“啦啦操”,踏着欢快的节奏,学生的动作整齐划一,时转时舞,或起或伏,与同伴或拉手跳跃或拍手击掌,跳动的舞步,旋转的身影,充分展现了学生活泼开朗、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啦啦操”一结束,学生迅速从身上解下短绳,一字排开。当哨声响起,一根根彩绳上下飞舞,一张张笑脸如花绽放,一分钟跳绳活动开始。操场上,挥动的跳绳如银蛇飞舞,跳跃的孩子们似彩蝶纷飞,孩子们就像一群活泼的小精灵。绳子甩出的“呼呼”声响彻校园,场面十分壮观。如今,学校的“千人千绳”活动已然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着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无限魅力。

2.让特色体育项目成为孩子的“乐园”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我们在传承本地特色的体育项目中,组织学生参加踢毽子、跳皮筋、拔河、转呼啦圈、滚铁环、五祖拳、啦啦操等活动,保证学生人人能参与,个个有项目。如六年级别出心裁地将篮球运动变为篮球对抗游戏——“拯救战友”;五年级将立定跳远设计成“青蛙跳荷叶”的游戏;四年级通过研究滚铁环运动,衍生出了滚铁环接力、丢圈套物、铁环操等活动,花样翻新的课间体育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速度、灵敏度、协调度等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让体育课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课程

在我们的印象中,体育课就是先跑圈,再热身,等到可以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了,时间已经过去大半。传统的体育课,让很多学生都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体育设施不完备;二是课程内容不规范;三是锻炼时间不充分,体育课成了摆设,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而,应改革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模式:一是合理调整课表。安排学校同一年段的体育课同时进行,这样既有利于教师解决年级跑步一致、做操整齐、特长生训练等一系列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二是实施分层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项目,让有相同兴趣的同学都能学得来、学得欢。三是实施长短课时制。体育课可单课时上40分钟,也可将原来的两节体育课连着上,这样,教师教得系统,学生学得尽兴,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学生。例如,以前学生想打乒乓球,只能偶尔在体育课上挤出一部分时间,在操场的角落里打几个来回。而现在体育课上,有整整两节课的时间和同伴一起学习、训练,效果自然是以前不可比拟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三、加强实践活动,创新评价体系

为了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学校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形成“人人爱体育,个个有特长”的良好氛围。

1.把“阳光体育”纳入学生的作业

每周末或寒暑假,让“阳光体育”进入学生的作业本,如暑假规定学生每天必须参加体育锻炼:一年级,第一天是30秒快速跳短绳;第二天是压肩、甩腰、体前屈伸展动作;第三天是原地运球比赛……为此,学校还设计了专门的表格,要求学生填写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并记录运动前后的心跳次数。保证学生在家也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

2.把形式多样的比赛纳入学校计划

为了促进学校大课间运动的深入开展,激发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比赛,让所有孩子都能参加运动。比赛项目可以是:一是田径比赛,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跑、跳、投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运动的魅力。二是趣味体育,一至二年级的转呼啦圈、跳皮筋、袋鼠跳等,三至六年级的转陀螺、跳方格、玩冲关、花样跳绳等,使整个校园像过节一样热闹。三是专项比赛,如50米迎面接力赛、运球接力赛、足球传球接力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做到班班有活动,人人有项目,月月有比赛。五彩缤纷的开幕式,赛场同学的呐喊助威……孩子们的欢笑声、加油声使校园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3.把体育成绩纳入考核范围评优的内容

学校应该把体育成绩纳入评优评先的考核范围,真正让学生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虽然体育成绩列入考核内容,但更应注意的是:在体育课上要照顾到每一名学生,不让他们因为身心差异而掉队。在评定成绩时,平时的课堂表现应占总成绩的60%,最后的理论和实践考试只占40%,此外,对于平时课堂上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还可以考虑酌情加分,只要你尽力,体育老师就会记在心里,最后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成绩。这样一来,一些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也不必担心自己的体育成绩,只要你百分之百地投入,一定能得到回报。

总之,拓展大课间活动内容、创新组织形式和评价体系,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幸福,还能改变教师的工作态度,真正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大课间活动让孩子们收获了健康和快乐,他们在运动和游戏中玩出了规则、玩出了诚信、玩出了智慧,学会了合作,也学会了创造。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深受孩子们喜爱,它以鲜活的实例证明了“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一真理。

(作者单位:福建惠安县黄塘中心小学)

作者:张晓川 杜志民

第2篇:基于学校活动数据收集开展小学科学探究活动

背景: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向学生明确指出: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四年级上册“呼吸和消化”单元让学生从“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器官,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为线索设计了有层次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建立“系统化”的人体结构概念。《我们的身体》这课是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起始课,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聚焦“健康”,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为依托,通过收集数据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身体健康,讨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以及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健康理念,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缘由:

学习本课前一段时间学校正好对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学生体质测试和体检,学生对体测项目和体检过程记忆犹新,对自己的数据有一定的了解,上课之前对部分学生进行关于为什么要进行体检和体测的目的谈话,大部分学生回答趋向于检查身体好不好和体育好不好,不理解学校为学生进行这两个项目的真正意图和价值。于是我结合实际情况,以两张表格导入,聚焦“健康”,让学生意识到学校、老师对学生关于身体健康的关注和重视,以及本课内容将以他们自身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行两个探究活动“检测自己的身体状态”和“讨论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探究活动围绕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数据,分析及讨论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当发现身体健康不是优秀或没有周围同学好时,为了获得更好的健康状况,驱动学生寻找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并与研讨环节相结合,帮助自己通过身边的人和事,理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好的心态、保护周围环境都是健康生活所需的,为制定自己的作息计划,从健康角度评价家庭生活质量作下铺垫。

反思与讨论

一、以亲身经历聚焦健康

为了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内驱动力,本课利用学生刚亲身经历的体检和体测聚焦健康,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日常生活不经意的一些活动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能让學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本课难点是能运用适合的方式搜集自己的身体健康数据,并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课堂上每一位同学拿到了自己体检表格和体测表格,为收集科学数据提供便利,因为是专业人员记录,更真实,更准确,使最终形成健康状况的评估更有说服力。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表格收集自己的健康数据,这一活动学生完成地十分仔细,生怕填错一个数字,并且参照五年级学生健康数据正常范围对照表进行了认真的对照,不能自己做出判断时也及时地向老师提问或请教同学,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都能做出较准确的评估。因为事关自身的健康情况这个活动进行地非常顺利,也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同学们对于有疑问的数据(比如边界数据)愿意与同学沟通,能接纳他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探究,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实证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适时情感教育,提醒学生科学就在生活中

在研讨“为了健康生长,我们都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呢”时,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根据经验和科学知识能总结出我们需要的几个方面。教师总结时我适时加入“上午大课间学生进行的各种体育锻炼、每周三节的体育课、下午阳光体育课、一天两次的眼操课等”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知道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拥有更健康的体质。

五年级使用新版教材,第一次进行课堂教学没有经验,遇到以下几个问题,根据实际学情及时进行了调整:

在《我们的身体》的第一次课堂上,我发现虽然五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运算能力,但在计算体重指数时包含小数乘除,许多同学要么计算速度慢,要么计算错误,在此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有部分同学没有答案。科学能力不涉及运算能力,于是在第二次课堂上为每小组准备一个计算器,既方便得出准确数据又节省时间。

第一次课堂上使用体检和体测两张表格,课前学生拿到后十分新鲜,上课后探究前围绕表格开展时,学生就开始交流和讨论,导致课堂纪律不佳。在换班上课时我先让同学把表格放入学生分层探究活动手册中,在探究开始前学生能很好地投入设置的情景中,专心帮助样本同学评估健康状况,课堂纪律有明显地改善。

在评估我们的健康状况活动中,有几组同学只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即使有交流也只围绕自己的数据展开,缺少同学之间数据的交流和讨论,有一组甚至埋头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科学探究不仅要会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还要能培养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及时没有疑问数据,还可以询问小组同学的健康状况,关心同学,增进同学间的情谊。

作者:马均均

第3篇:鄱阳县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巡查活动

1月4日至10日,为期一周的鄱阳县特色学校创建巡查活动在全县36所正在创建特色的学校举行。这是鄱阳县自2008年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以来首次举行全县规模的特色办学巡查活动。该活动由县教育局组织,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县教育局各职能股室、各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全程参与,《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的记者受邀跟踪采访。

2008年,鄱阳县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鄱教字[2008]175号文件),明确了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该县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2008年是该县特色学校创建的初始年,全县选出5所特色学校并组织全县校长参加流动现场会。2009年是该县教育系统的“创新发展年”,县教育局又出台了《鄱阳县教育局2009年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鄱教字[2009]24号),并将2009年定为该县“特色学校创建年”,并定下工作目标:通过一年的创建,努力实现“个十百工程”目标,即一所省内知名学校、十所全县样板学校、百所特色创建学校。

通过此次巡查,人们惊喜地看到该县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成绩:一是推进了全县大多数学校校長理念的创新,形成了谋求特色、比学赶超、扬优成势的良好氛围,各学校从精细化管理、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科技教育、健康教育、环保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关爱留守儿童、校本教研、国学经典等多方面取长补短,寻求适合学校发展的新优势。二是推动了素质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不仅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让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学会自我管理、懂得孝悌、懂得感恩、传承优良传统文化。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已成为每所学校推进创建工作的目标。三是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建立了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把特色学校创建任务纳入学校的目标管理体系,推动了教学质量上台阶。四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支持,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蔚然成风,筹集到近1000万元的捐款,改善了办学条件。■

第4篇:实验学校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1.重视岗位练兵,扎实开展科组开放周

重视岗位练兵,是我校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的一以贯之的做法。每学期我校都会充分发挥校内优质师资资源,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我们还积极开展科组开放周活动。每学年每科组都进行一次科组开放周,公开课课前要求先进行集体备课,公开课后由科组长组织本科组老师进行评课、议课,科组在科组长的精心组织下,有目的、有次序地开展活动,有效地加强了教学探讨,在实践中提高教师钻研教材、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

2.开好校级公开课活动

我校按照“立足岗位、全员参与、互评互议、提升素质”的工作思路,每学期都扎实有序地开展“校级公开课”活动。每学期开学初,我校教研室就根据各学科选拔出的优秀教师,确定好授课教师,然后有计划的每周安排一位教师上校级公开课,校级公开课过后,教研室还组织教师及时的评议,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使校级公开课很好的发挥它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学校对每一位教师的听评课、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也保存记录,存档备查,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

3.抓好集体备课活动

一直以来,我校始终坚持发挥集体力量的优势,开展集体备课,不断加强学科备课组的活动,始终坚持做到“四定”、“四点”、 “四统一”。“四定”:定时、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四点”:重点、难点、突破点、考点;“四统一”:统一授课内容,统一练习、统一作业、统一考试内容。通过备课组活动,实现资源互补,优化组合。一改过去单打独战、各自为阵的局面,取长补短,开辟了教学的新气象,从而有效地营造了课内课外的教研气氛。

4.落实好“青蓝工程”

我校坚持培青和骨干教师培养相并重,充分发挥校内优质师资资源,开展传帮带活动,以老带新,以优促弱,采用“一导一”或“二导一”的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使培青落到实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校级骨干教师,精挑苗子,采取了教研组和学校共同培养的方式,给培优对象定目标、压担子,提供培训的机会等,帮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多年来,“青蓝工程”让我们学校一批批年青教师从稚嫩走向成熟,培养了一批批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5.开展好课题实验

要求全体教师做教学的有心人,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并结合学科特点把问题整合上升为课题,我校近几年来加大了课题研究力度,除了做好省、市、县市级课题外,学校教还要求各科组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勤探索。以课题研讨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6.开好讲座活动: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我校每学期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性学习,有专人负责,有专题内容,如:师德、安全、法规、教育思想、教学技能。并逐渐形成系列。目前,学校已开设校长讲座,学科带头人讲座,各职能部门针对性讲座。

7.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推行外出学习汇报制,学校努力为教师争取外派培训的机会,亲聆教育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对新教材教法的阐析,并把所得向广大教师汇报,让先进经验惠及更多教师。在做好学校层面的培训安排下,我校还要求各科组根据专业的不同,自主安排与学科专业相关的专业培训,每个科组至少两次以上,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

8. 加强教研活动的交流

一是组织教师参加市、县教研室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二是加强校际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三是充分利用各类评比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竞技比赛,在备赛中发挥科组集体智慧,共同研讨课例,让老师们在探讨中提高教学技能。

第5篇:农村学校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2009-04-14 15:09:58 来源:

教育在不断地改革,当然教育的改革也离不开教研活动的改革,因此在很多学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研方式。近年来,又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校本教研的概念。但校本教研是什么,到底应该怎么搞,却是目前很多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感觉比较困惑的问题。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学,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教研活动与先进地区的学校比起来肯定落后了很多。但我们却一直在努力。我们不指望能赶上或超过条件好的学校,我们只希望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够切合本校的实际,能够切切实实地解决本校师生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校本教研,应该以校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整合为目标。现分述如下:

一、以校为本

以校为本,就是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规划本校的教研活动,让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方法都符合本校的具体情况,使这一活动既具备时效性,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实现这两个“性”,有一项工作必须首先做好。那就是对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肯定很多,但我们觉得有几点是必须做好的。

其一,对本校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进行分析。对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程度如何。认清了我们的工作将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影响及这些影响的程度之后,我们就可以研究哪些是我们可以加以利用的,哪些是我们要加以诱导、转化或抑制的,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哪些是下一步要解决的,哪些是可以暂缓解决的。

其二,对本校教师中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一分析可以从一个比较高的视角认清本校教师群体总的优势和总的劣势,有利于确定本校总的教研方向,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不到要领的现象发生。就我们学校来说,经过分析,发现教师中除了学历均达标外,年轻人还比较多。这些年轻教师都很有活力,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且也具有乡村教师特有的吃苦精神,还比较能服从组织和领导。但由于年轻,教学经验相对就少,又由于身处乡镇,各种信息来源少,知识和观念的更新都显得稍慢半拍。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教育教学行为上相对保守,不能敏锐地发现并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有用的、稍纵即逝的信息,而有的发现并捕捉到了信息,却对这些信息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处理等等现象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进行教研活动规划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想方设法拓宽信息来源,提高广大教师知识和观念更新的速度,二是注重加强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方面的研究。

其三,对本校各学科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了教师中总体存在的问题之后,为什么还要分析学科教师存在的问题呢?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性质特点,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每个学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不尽相同。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对于甲学科可能很好,很有效,但

对于乙学科却不一定适用。如果我们的教师一概不加辨别地照搬别人的模式,很可能会出问题。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分析学科教师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认识、对本学科教材的研究情况、对本学科性质的把握情况,如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等,从而发现他们在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比较适合的、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研方向和目标。这也是避免教研活动的盲目和不得要领的重要一步。

其四,对教师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现在大都主张承认人的个体差异,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教师也是人,他们之间肯定也存在差异。他们是人,就肯定有优缺点。他们之间有差异,那么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就肯定不一样。对他们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实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我们给每个教师安排的工作是否合理,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以及这样的工作安排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全校教师的整体优势了等等。

只有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之后,我们才可能制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来,才可能使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真正获得实效,从而使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意义。

二、以问题为导向

校本教研为什么要以问题为导向?我们这里的教研活动都是以校本与片区为单位开展的。由教研组长指派,由某位教师上一节研讨课,大家去听课,然后一起评课,找出这节课的优缺点。这种教研活动看起来热闹,但目的不明确,内容分散凌乱,前后两次教研活动毫无衔接性,上次活动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下次的内容不同便不了了之了。我觉得这样搞教研没有多大意义,有点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嫌疑。于是提出教研活动应该以课题的形式开展,使我们的教研活动系列化,让内容前后衔接,否则我们的教研活动不会有多大意义,甚至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当时不引用了鲁迅的一句名言: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但事实是,那样的教研活动一直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参加活动的教师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提高,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大家都说不清这次教研活动到底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每位教师参加完教研活动后,几乎都还跟原来一样,自己觉得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教研活动没有经过认真地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家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活动,其他的,根本就不用去想。到了现在,已经有许多专家提出,教研活动应当从问题入手,并且主张把要解决的问题当作相应的微型课题来研究。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本校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才有意义。

以问题为导向,当然首先就得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并不是某个人的心血来潮,更不是某个人的异想天开。它首先要求所有教师的积极参与,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地反思。这样才能找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其次,也可以通过让一些教师上课,其他教师进行听课,然后大家从这些课中寻找出有价值的问题来。找出问题后,接下来大家要研究如何解决。解决的方案可能不止一个,这不要紧,我们可以让大家分组试验不同的方案,之后再进行比较,研究形成另外的解决方案,如此循环,直到满意为止。

如今有一种提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大家称之为校本教研三部曲。这种提法很不错,但作为乡镇中学,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我们都可以做得到,而且已经做了,问题是专家引领。由于规模小,资金缺乏,我们不可能大批量地把教师派出去,也很难请到专家下来给我们进行具体地指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要采用两种做法,一是派部分教师外出听专家讲座,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针对已提出的问题,大家一齐动手查找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好在如今信息还比较发达,尤其是英特网上资源非常丰富,许多类似的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三、以整合为目标

经过找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几个步骤之后,我们认为还没有达到教研的最终目标。因为这些解决方案都还是单一的,零散的,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差的。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进行研究,要把这些方案与别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在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的整体里面,各种方法和手段互相渗透,互衬互补。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比较清晰的认识,运用起来才能比较容易上手。

以上所述只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如有不妥之处,还希望得到高人点拨。

第6篇:浅议学校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侯家桥小学郭永亮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数年的发展历程,综合实践活动又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但由于受长期的传统教育,社会的影响,学校关注考分,关注学科知识,明显偏重。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从目前的现状看,还存在对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对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理论层面,课案研究较多,实践层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处于“四无”(即无教材、无教参、无教师、无课程标准)的局面,更使得学校对课程实施无从下手,导致一些学校观望、等待,这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之一。现状之二,就是开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校,也没有认真落实课时计划,更没有规范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课程计划,应该说是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意识,结合学校特点和实际而制定的校本课程纲要,它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决不能可有可无。之三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存在许多误区和偏解,对许多关系弄不清。如:综合实践活动与活动的关系,与学科课的关系,怎么开展活动,课堂呈现什么等等,学校和教师还是茫然。此现状严重阻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现结合学校实际和自己的工作体会,对学校如何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谈如下建设意见:

一、对理念的理解,对认识的提升,对目标的明确,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

1、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结构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新课程突出的一部分。课程结构(①学科课②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独立的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程,是对学生共性教育的实施课程,它的提出改变了旧有的课程结构,它与学科课程一起,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任何人不能想上则上,不想上就不上。

2、开设该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实践性。解决孩子们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它是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的重要课程。其目的是让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养成和提高。有了这样认识的提升,并能有效实施,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才真正得以体现。否则,你就是不做为,你就是失职,你就是对下一代,对自己的民族犯罪。

3、清晰学段目标,就能增强课程实施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防止工作的盲目过头或脱离实际。学校开设该类课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课程内涵,课程特点以及课程呈现课型等。 以上所述“理解理念、提升认识、明确目标”是学校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没有这一点,就很难谈得上你这个学校在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制度、人员、课时,年级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保障。

1、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责任、目标落实、如何奖罚等在制度中的一一落实,用制度保驾护航。

2、在课时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上,依课程开设标准,每周三课时,但可以灵活使用。可以一周或两周、每月一集中,合理使用,便于活动的开展,但每周不得少于3课时;活动场地不局限于课堂,依内容而定;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依情况而定。从时间和教师指导上做出保障。

3、年级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是活动开展的重中之重,它不是教材,却是教师活动的指导纲要。是学校或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为落实国家课程意志,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学校特色的活动实施纲要。有体现活动领域主线方面设置的统领,有每个主题研究过程、层次结构的建议,有学生、学校实际生活的自主体现,具体有如下内容:

①层次:计划实施方案,应体现三大版块,年级活动目标:(年级段的分解目标)选题、简单分析(结合学校实际,学校特色,地域特点分析);学期活动主题及内容(每学期3——4个为宜,不宜过多)。

②层次:学期活动主题及内容的确定,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为核心,各年级每条主线选择1—2个点,使活动开展及目标培养螺旋上升。

③层次:具体每个主题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发现、选择课题——参与、实践探究——解决、交流总结”流程为依据,要创造性地设计简略的过程、环节。 ④层次:提出学期活动内容或某个专题活动内容的活动形式和注意事项。

本人认为,这个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是不同于教材的,是不同于传统课程的一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指导纲要,是学校开展好此项活动的重要保障。能防止课程开展的随意性,盲目性,不全面性,能做到保底,做到规范,做到体现国家课程意志。

三、注重开展活动的过程性、实践性、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和梳理,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是从事探究、积累直接经验,从中体验、实践。从课程的本质看,综合实践活动是体验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即“发现、选择课题——参与、实践探究——解决、交流总结”。

活动不论是大周期,还是小周期,这个过程的完整性不可缺少。所以,我们在一节课上看到的,往往是一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更多的过程环节是在社会生活中做的。不能把我们看到的一节课理解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当堂体现三环节全程的除外) 明确了活动过程,就知道了资料积累的内容,这个资料内容应是三个大环节过程的资料,而非一节课,一个调查报告资料,更要注意资料的记实性。如:采访记录、调查图片、视频等一手资料,记实资料。分主题、分类呈现并保存,通过资料体现活动的过程性、实践性,问题得以解决性。

四、合理安排课时,灵活组织实施。以选题、设计型;实验、操作型;汇报、交流型三种课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呈现的亮点。

从课程→领域→目标→课堂的相互关系看,应该说,课堂才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小单位,也是问题的集点所在。有了年级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怎样才能有效地活动,才能向人们呈现你开展活动的情况,我想最有亮点的地方是课堂。怎样让课堂亮起来,应以三种课型为突破口。

1、选题、设计型课堂。该类课堂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的第一环节。目的是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或设计探究方案。整个课堂能反映学生的思维、判断、分析、论证,是问题发现、碰撞、梳理的体验。

2、实验、操作型课堂。该课型体现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体验环节。是亲自动手、操作、制作或实验。通过参与实践亲身获取知识经验。诸如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科技制作等内容的课适应该课型。

3、汇报、交流课型。该课型体现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第三个环节,即活动的交流总结环节。这里对汇报内容重点阐述四层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的汇报交流内容可以有四个层面:

①第1层面,探究的结果汇报。②第2层面,实践过程的汇报。以视频镜头、记录、调查、访问、收集信息、实践的场面及过程。③第三层面,解决问题的情况汇报。如方法、过程等。④第四层面,活动后的体验,感悟汇报。

以上是通过学习发现、感悟出的四点体会,希望能从面到点,即课程理解——目标分解——计划方案——课堂呈现四个层次或纬度,全面理解并有效地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析制约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因素及解决方法

辽宁省喀左县水泉乡中心小学 胡海峰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为彻底改变我国传统教育强调学科本位,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开辟了良好的前景,展现给人们一个完整的生活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适应社会能力。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举国上下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我所在县农村小学却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学校负责人重视程度不够

据我所了解全县农村小学负责人年龄大部分在40岁以上,他们没有在正规院校就读过,思想落后,自身素质不过硬,再加上不参加业务培训和新课改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一无所知。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他们只重视语文、数学教学,认为只要学生考出好成绩,就是他们工作干得好。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那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好坏也显不出他们的工作能力,所以不重视,只把课程编在课程表里,不安排教师去教。再有一点,他们担心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主观上也反对教师让学生搞实践活动,各校也没有成立相应的实施领导小组。

二、 新兴学科教师感到陌生

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只在少数城市或地区实验,一些经过新课程培训的教师认识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展综合能力,适应社会需要,是以后教学、教改的方向,想在班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但真正落实到实施过程中,仍有畏难心理和情绪,怕麻烦、怕花工夫,怕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还属于“传授型”,表现在善于传统式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多要求脱离教材,自主开发教学资源,而这些教师一旦离开书本,离开教科书,变得无所适从,课不知道怎样上,活动不知道怎样指导,显得力不从心,表现在不善于从事科学研究,不善于指导学生去研究,不善于个体指导。我校的几名年青教师至今仍在彷徨中。

三、 学生收集资料困难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本校教学条件要求较高,需要资源丰富的图书馆、校园网及现代化的实验室。农村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学校计算机没有联网,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有的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室、图书室、实验室,但作用却很难发挥出来。计算机大部分是九十年代淘汰产品,用的还是DOS操作系统,只能让学生熟悉熟悉键盘,练练打字。图书室的书只是摆设,难得对学生开放,真正适合学生的图书微乎其微;实验室设备简陋,几乎不能做实验,我们中心小学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村级小学了,它们这几室根本不存在。另外,农村小学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化,家长不给学生订阅课外读物,各乡没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这一切都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 校外环境不利于活动开展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家庭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他们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然而不可否认,考学只注重分数,家长只希望学生学好考试科目,很少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学校经历的课程改革,缺乏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走访,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学校周边缺乏有利的社会环境。家长不理解、支持,参观单位不配合,查阅资料不方便,还要收费,学生只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

五、 管理和评价方法存在漏洞

新课标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平均三课时,这说明它的课时从总体说是固定的,但根据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的特点,它到底要哪一节上,有时又需要有灵活性,它的教学地点有时也需要变化。因此,怎样安排课程表,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是学校一个难题。有些学生的自觉性差,依赖性强,外出搞调查研究不好控制,出了安全事故如何解决,目前,还没有确实可行的办法。如何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是摆在学校面前的又一个难题,它不能通过考试来进行定量分析。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能力是综合的,它的效益也是社会性的,如情感、意志、态度、能力等非智力因素难以定量分析。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在此活动中取得成绩的肯定,对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

虽然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经过我的讲解,师生和大部分家长认识到,改变学生现在接受式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差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剂良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有了理论依据和师生、家长慢慢理解、支持,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探索,相信定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我建议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 加强学习和培训,转变观念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得到学校负责人、教师的大力支持,因此要让他们思想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高度上,弄清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学生获得的将是长期效益,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既符合新课改要求,又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学校负责人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才会为该课程铺路搭桥,课程的实施才会有保障。教师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才会让学生大胆的去闯,学生即使失败了,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和拓展培训面,消除教师畏难心理。在学生刚接触实践活动的时候,要采取“先扶后放”的原则,如:活动第一个主题时,可以指导学生怎么提出问题,怎么制订研究目的、活动内容、活动步骤及活动方式,预期效果和展示方式。 我校推选一名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业务骨干教师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然后以点带面,由他和实践小组领导、教师共同研究成功的案例,学习经验、论文,观摩国家级、省市级优秀课。设立实践活动论坛,群策群力,注重发挥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根据我校学生数多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研究的子专题分成若干小组,由二名教师分别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

二、 尽快实现校园网络化、信息化

未来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学校负责人要有信息化意识, 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要千方百计开源节流,筹措资金,加快实现校园网络化,图书馆电子化,为实验室添置设备,让网络教室、图书室、实验室成为学生最想去的地方。

三、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而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社会人人有责,我们要呼吁全社会,为了下一代,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各级主管部门要采取相应措施,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建全实践活动考核办法及考核机制,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对学校的考核、评价上,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对学校负责人及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考查科目,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

四、 完善评价标准及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过程成为课程创生的过程,评价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要判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效果如何,运用什么手段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都要通过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来实现,可见,评价的重要性。但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它学科可以用考试来测定,它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采取多种方案,而且表现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另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视过程而不在于结论,注重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都应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达成。基于这些特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有着独特的评价理念。 我校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出发,立足综合实践活动价值追求,认真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评价目标。制定了以下评价方法:

1、在过程中,加强日常口头评价和借助一些小道具等评价工具。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的参与活动。

2、在主题提出过程、实施过程、展示过程,设计了定项评价表,制定了严密的评价标准,并有指导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组员评价,组间评价,家长评价,被采访单位及被采访人评价等形式。建立这种开放式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张扬了个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继续努力,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真实。

3、档案袋评价,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设计的方案,提出的问题,搜集的资料,取得的成果,日记,作品等存入档案袋。确定档案袋评价的维度、指标及评定等级。用这一评价标准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如何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烧锅王小学 张宪武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一门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师生平等对话撑起了一片晴空,也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仿佛是一种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程。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着、探索着、体验着、创造着„„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点燃了学生成长过程中自信的火焰。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这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教师的共识。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过程中,我总是让学生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一、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对综合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爱好和需要。

例如,确立了《纸——我们的好朋友》这一主题课后,学生提出了“纸的用途”、“纸的种类”、“浪费纸的现象”、“造纸之旅”、“纸与环保”、“纸王欣赏”等子课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自由选题,其中,“纸的种类”无人选择,我就将这一子项去掉。根据各自兴趣,学生组成各个相应的子课题组,推出组长,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根据计划自由开展各项活动,活动形式也有小组成员自己商定。自己绝不“指手画脚”,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做法进行批评或挑剔,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会使学生的见解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就要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同学游离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外,他们对活动过程中的调查、采访、收集整理资料都有畏难情绪。这时我就耐心指导,降低难度,让他们跟在能力强的学生身后做些简单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慢慢提高能力,增强自信,提高兴趣。

二、注重学生探究学习方式和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的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别人的讨论或求助等方式力求把问题解决,这样的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一次实践活动学生确实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如,他们不但能从书本和网上找到一些资料,还学会了从别人那打听消息,获取一些有用的材料。然而实践活动总伴随着各种困难,活动的结果也有成功和失败,我们对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活动热情,对探究学习方式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记得一次几位女同学满怀信心的去超市采访营业员和顾客,不一会就垂头丧气的回来哭诉:老师,他们不理睬我们,不肯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再也不去了。我首先安慰她们,接着便引导她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不懂礼貌?还是提问不当?还是时机不适„„同时全班同学交流,有些采访顺利的来谈谈经验,这样找到问题的缘由同时也体会到合作的愉快。为此,我还以身示范去采访,先跟对象说明原因,真诚的请他们帮忙,对商店我们承诺将义务为他们宣传。在总结交流时,学生的日记这样写道:踏上社会我们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不像在家里和学校,有困难都有父母和老师帮助解决,今后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设法解决面对的问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一次次的锻炼,我们才能成长的更快,更健康。

忙碌中,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知识,更提高了各项技能。更可贵的是,学生的主体体验、主动探索和养成多种能力的意识在逐步增强,能够力求在实践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注重学生的过程性指导和评价

为了让学生不在自己的研究中孤立无援,也避免老师过多的参与和指导,我们教师只是以一个协助者,一个合作伙伴或是顾问的身份出现,这使孩子们心理上有了依托,也得到了活动的主动权,开展活动就更热情了。而老师过程性指导也不能忽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自主合作,审视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合理安排各自的研究任务。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阅资料;围绕自己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确定分发的班级;组织随机抽样等。同时在过程性指导中,为了更加具体细化,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真正主体是小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小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但不要很在乎小学生的“作品”、“成果”的质量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小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像《布置校园》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关注过程不是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的热热闹闹。关注过程反对“形式主义”,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小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去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小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小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很多教师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小学生,这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或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目的在于活动中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不是定量的结果。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时,使活动过程成为“收割庄稼”的过程而不是走过场的过程,从而使小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亲历体验。只有真正重过程,才能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效。由于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十分重视过程,让学生对学校的角角落落都进行了调查,真正去参与、体验,因而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感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只有在体验和实践中才能理解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的有机部分。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鼓励小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直接的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这种发展空间和机会是需要小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实践才能把握的。在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中,小学生会发现他们在书本中难以发现的无数生动的事件,经历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遭遇的无数现实情境,获得书本上几乎不能获得的真实体验、经验和感悟。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小学生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实践故我在”。在这里,教师都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和学生一起开展活动,只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不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变的善于思维,懂得与人合作。综合实践课程中要让学生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与人交流、收集资料、编辑成果„„总之,我认为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体现自我的生命力。

如何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字体:小 大】

如何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作者:余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512 更新时间:2009-9-18 11:03:45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一门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师生平等对话撑起了一片晴空,也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仿佛是一种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程。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着、探索着、体验着、创造着„„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点燃了学生成长过程中自信的火焰。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这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教师的共识。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过程中,我总是让学生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一、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对综合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爱好和需要。

例如,确立了《纸——我们的好朋友》这一主题课后,学生提出了“纸的用途”、“纸的种类”、“浪费纸的现象”、“造纸之旅”、“纸与环保”、“纸王欣赏”等子课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自由选题,其中,“纸的种类”无人选择,我就将这一子项去掉。根据各自兴趣,学生组成各个相应的子课题组,推出组长,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根据计划自由开展各项活动,活动形式也有小组成员自己商定。自己绝不“指手画脚”,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做法进行批评或挑剔,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会使学生的见解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就要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同学游离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外,他们对活动过程中的调查、采访、收集整理资料都有畏难情绪。这时我就耐心指导,降低难度,让他们跟在能力强的学生身后做些简单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慢慢提高能力,增强自信,提高兴趣。

二、注重学生探究学习方式和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的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别人的讨论或求助等方式力求把问题解决,这样的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一次实践活动学生确实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如,他们不但能从书本和网上找到一些资料,还学会了从别人那打听消息,获取一些有用的材料。然而实践活动总伴随着各种困难,活动的结果也有成功和失败,我们对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活动热情,对探究学习方式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记得一次几位女同学满怀信心的去超市采访营业员和顾客,不一会就垂头丧气的回来哭诉:老师,他们不理睬我们,不肯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再也不去了。我首先安慰她们,接着便引导她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不懂礼貌?还是提问不当?还是时机不适„„同时全班同学交流,有些采访顺利的来谈谈经验,这样找到问题的缘由同时也体会到合作的愉快。为此,我还以身示范去采访,先跟对象说明原因,真诚的请他们帮忙,对商店我们承诺将义务为他们宣传。在总结交流时,学生的日记这样写道:踏上社会我们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不像在家里和学校,有困难都有父母和老师帮助解决,今后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设法解决面对的问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一次次的锻炼,我们才能成长的更快,更健康。

忙碌中,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知识,更提高了各项技能。更可贵的是,学生的主体体验、主动探索和养成多种能力的意识在逐步增强,能够力求在实践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注重学生的过程性指导和评价

为了让学生不在自己的研究中孤立无援,也避免老师过多的参与和指导,我们教师只是以一个协助者,一个合作伙伴或是顾问的身份出现,这使孩子们心理上有了依托,也得到了活动的主动权,开展活动就更热情了。而老师过程性指导也不能忽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自主合作,审视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合理安排各自的研究任务。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阅资料;围绕自己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确定分发的班级;组织随机抽样等。同时在过程性指导中,为了更加具体细化,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真正主体是小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小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但不要很在乎小学生的“作品”、“成果”的质量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小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像《布置校园》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关注过程不是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的热热闹闹。关注过程反对“形式主义”,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小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去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小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小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很多教师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小学生,这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或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目的在于活动中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不是定量的结果。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时,使活动过程成为“收割庄稼”的过程而不是走过场的过程,从而使小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亲历体验。只有真正重过程,才能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效。由于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十分重视过程,让学生对学校的角角落落都进行了调查,真正去参与、体验,因而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感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只有在体验和实践中才能理解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的有机部分。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鼓励小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直接的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这种发展空间和机会是需要小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实践才能把握的。在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中,小学生会发现他们在书本中难以发现的无数生动的事件,经历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遭遇的无数现实情境,获得书本上几乎不能获得的真实体验、经验和感悟。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小学生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实践故我在”。在这里,教师都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和学生一起开展活动,只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不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变的善于思维,懂得与人合作。综合实践课程中要让学生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与人交流、收集资料、编辑成果„„总之,我认为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体现自我的生命力。

第7篇:浅谈中职学校如何有效开展社团活动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既要传授专业技能,也需要对学生进入职场前的综合素养进行训练。前一目标可以通过理论课、实践课教学来落实,而后一种目标的实现,则必须通过校园综合的培养模式来完成。如何有效开展社团活动是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所要思考的。

关键词:中职教育 社团活动 有效性

社团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别于班级的跨年级、跨专业的组织。参与社团活动,对中职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丰富学习生活的乐趣,更是一种发展特长、操练技能、培养沟通、增加见识、增强人际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好社团的教育机制,组织好社团的特色活动,使其在中职学校中发挥更大的教育功效,促进中职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中职学生社团的发展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由于机制上以及认识上的问题,社团的发展和建设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具体表现在:

一、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

社团的主管部门是社团联合会和校团委。社团联合会是和学生会平级的学生管理部门。社团联合会的工作由校团委的直接指导,因此社团的主管部门就可以看作是校团委。然而,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之

一,校团委本身的工作较多,对社团的指导只能是宏观管理。社团活动的开展及具体运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靠社团内部的自我管理。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欠缺,使得部分社团组织松散,并没有形成长效发展的机制。学校在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中缺乏总体的规划,没有注意协调,平衡,社团也没有发展愿景,制定长期规划。相关的管理制度的缺乏和管理措施的执行不力,是阻碍社团发展的根本性障碍。

二、人员稳定性不够,活动缺乏可持续性

由于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在社团中,社团成员的角色意识、参与意识普遍不强,难以形成合力。正因为不是正式组织,社团并没有约束其成员行为的强有力的力量,社团人员流动的情况非常普遍。与此同时,许多社团没有发展愿景,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由于在自身建设上,机构不够健全,分工不够明确,活动开展随意、无计划,社团的许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三、社团结构不均衡,学习型、职业技能型社团数量偏少,活动质量偏低

目前中职学生社团中娱乐型和实践型的社团数量占社团总量的大部分,学习性、技能型社团的发展则普遍不景气。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主要靠兴趣和爱好的驱使,娱乐和实践性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因而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但是,作为科技创新重要载体的学习性社团则很难具备这样的吸引力。目前整个社会上都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学校也不能幸免,很少有人能够

安下心来在课外时间潜心钻研创新,而对中职学校来说,专业技能型社团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场地资金不足,导致活动停滞或发展受阻

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校团委行政经费、社团会员缴费等方面。由于社团数量较多,校团委拨款微乎其微,自筹经费难以为系,很难稳定。资金匮乏是制约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同时,社团活动场所的限制,必要设施的缺乏导致了社团活动效果难以到位,活动作用难以发挥,就很难再谈到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

为解决上述现象及问题,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建设学生社团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学生社团是指由具有某方面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的、为实现成员共同愿望而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参与学生社团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流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学生社团既是职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既受到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学生的欢迎,又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表现形式,对营造高效良好的文化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组织寓教于乐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我校现有多个学生社团,多是根据学生实际和兴趣而创办,涉及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体活动方面的足球社、篮球社、文学社、

书画社等,还有结合学生专业特长而开设的计算机社、广播站等。这些社团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目前,很多职校的学生偏科、偏好专业现象占有一定的比例,不少学生从技术、技能培训和实践的需要出发而加入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中,学生进行自治管理,通过各项活动的组织,校方的有力引导,可以使社团组织形成一种激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模式,对发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广大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方式,依托社团进行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

思想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政治学习、开会、作报告等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传统载体。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必须进行载体创新。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通过社团组织,能有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同时,社团作为原点,更有传播、发散良性思想观点的作用,有利于减轻学校思想教育的工作量,提高德育成功率。

四、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潜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个原则是:助人自助。即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社团活动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可培养学生民主、团结、协作的能力。社团负责人一般由社团成员民主推荐产生,在活动时只是起到牵头组织作

用,活动内容由社团成员集体讨论决定。社团组织者从思维方式、开展活动的方式,都由依赖变为自立,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组织、社交、语言表达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保证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创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8篇:中职学校如何更好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摘要: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活泼新颖;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很好地建设和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传达学校教书育人的理念,更好的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为了更好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笔者结合经验介绍了五方面措施。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措施;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增强老师和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同时能够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集体意识。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很多方面,如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文化制度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等。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活泼新颖;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很好地建设和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传达学校教书育人的理念,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立足之本。虽然在专业开设和课堂教学上,职业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共识,但校园文化建设却远远滞后,校园文化活动单调,没有明确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学校管理者重视,健全组织机制,提供资金支持。

学校管理者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能够拉近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健全的组织机制是有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关键,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每学期根据学校的整体工作规划,制定整学期的活动计划,预算活动所需费,统一上报学校,由学校提供资金支持。

第二;校园活动学期规划,形成品牌系列活动。

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制定整学期的活动计划,形成品牌系列活动,做好每个子活动的活动策划,达到针对性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为此,在制定活动方案时,要从活动的意义出发,以学生为本,围绕主题,制定子活动,从而形成系列活动。活动进行的同时注重对活动的宣传,可以通过学校广播;海报等传统宣传形式,让更多的师生了解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吸引更多的学生自愿参加活动。同时,也可通过网站;微博等途径实时播报活动进展并且与学生们互动,真正让学生全程参与。对有影响力的活动,可以联系媒体进行报道,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备总结改进。

第三;加强团委学生会建设。

活动开展的顺利与否,执行的效果如何,组织;执行的骨干力量很重要。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活动才有意义。团委学生会是学生团体的带头机构,活动的策划;准备;以及开展,学生会干部们都是“先头兵”。他们主动积极参与,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干部的能力,同时还能带动大量的其他同学积极参与。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刚性的团委学生会制度建设;组织培训,强化团委学生会的时效意识;集体意识;加强人文关怀,构建和谐氛围等打造一支“踏实;团结;高效”的团委学生会队伍。

第四;建立活动开展监督机制以及评价机制。

每个活动结束后,由学校团委组织,以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活动汇报;交流,并进行活动总结。对在开展活动中涌现的优秀班级团支部;优秀组织者;积极参与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奖项与学生的评优评先建立联系。

第五;重视社团建设。

社团是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和特色的团体,社团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同时社团也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学校团委可以征集教师的特长爱好,充分发挥特长教师的积极性,每个社团由特长教师兼任顾问,对学生社团进行指导,定期开展社团活动,使学生社团更好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同学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校园生活中,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也是学校育人的另一个“课堂”。

参考文献:

[1] 周启红,黄平.浅议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J].理论月刊,2002(9)

[2] 杜世智.论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3(4)

[3] 谢翌,马云鹏.学校文化的反思与重建[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第9篇:请谈谈你所在的学校是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请谈谈你所在的学校是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并总结一下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

作业要求:1.字数要求:不少于400字。

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我的作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旨在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途经和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即将全面执行的形势下,综合实践课程在我校日益得到重视,课程开设几年

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

首先是抓宣传。由校长挂帅,教务处、政教处等部门,借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背景,在教师会,教研会上多次强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并确定作为我校一门重点课程,要求各科老师把宣传贯彻到课堂中。、骨干教师带动。鼓励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老师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学校以“十五”课题牵动,鼓励骨干教师积极进行有关综合实践(如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外出参观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又作为龙头带动同年级或同学科其他老师,让老师知道每个阶段该干什么,应注意什么,老师在其中如何扮演角色等,不少老师很快进入了角色,取得

一定的成果。

3、全校老师联动。学校多次组织研讨会,以做到经验互补、资源共享、情绪互鼓。本学年开始更把每学期召开两次研究性学习研讨会作为定制。

6、督查奖励促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它容易成为一门虚设的课程,必须加大督查力度。校领导经常性地随堂听课、检查备课本,检查老师是否在学科教学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经常性地对学生研究性课题进行中期检验,参与成果验收,检查执行情况。对于贯彻较好的教师和积极开展活

动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此促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成立课程领导小组,构建课程组织机构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县教研室成立了以主管教学的局长为组长、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学科教研员为成员的课程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组长全面负责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副组长组织成员集体讨论制定实施方案、管理制度、计划、总结等;领导小组其他成员负责具体实施,定期开展课程研究现场会、观摩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及课题展示会等,为课程的全面铺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各校也相应的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学科组长、年级组长、任课教师为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构成注意了三个结合即校长与主管主任相结合;主管主任与学科组长、年级组长相结合;课任教师与非课任教师相结合。既有参与管理方面的人员,又有参与实践的研究的人员;既有参与课程开发的人员,又有参

与课程评价的人员;使学生选题与实践有指导,活动过程有管理和评价。我们还依据地域特点,在各乡镇成立了联片教研基地,通过联片教研的形式,进行课程实验和交流,使课程研究的结果

更具有代表性和推广的价值。2..加大培训力度,探索课程实施方法。

为使各校领导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本着“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开展工作。县教研室及时组织召开了全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专题学习研

讨会”。3立足我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1)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拓

宽活动渠道。

(2)关注身边的问题,开发学生的潜能

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兴趣浓、疑惑多,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希望通过自己把身边的事情弄清楚,把问题搞明白。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停留在表面,抓不住本质,即使主题在身边,也不能被学生发现。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诸多问题的共同点,从源头上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关系上寻

找结合点,把问题定位在有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水平上。

“环保”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行为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直停留在说教上是不行的,只有让他们亲身感悟才能触其灵魂。为此,

五、六年级分小组对环保问题进行了调查:“饮马河臭水源问题”、“化肥厂污水问题”、“水泥厂灰尘问题”、“街道垃圾的处理问题”、“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处理问题”等,通过调查、搜集资料、访谈、动手实验等方式,了解了昌黎县城环境优美的过去和严重污染的现在,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于是

五、六年级学生撰写了调查报告病再全校唱响了《环保与我同行》的倡议,号召全校同学形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同时,他们向小大队辅导员、县环卫局、环保局、县政府领导递交了建议书,为家乡的环保尽了一份心,出了一份力。4开展形式多样的

活动,挖掘教师的创造能力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的重要,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快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提高。每次实践活动后学生都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进行分享和交流,许多学生

的小论文获得市级科技创新奖,还多次在有关刊物上发表。

(4)反思与提高。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要开好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决不是通过办几次专题讲座或几次观摩、培训就能做好的,更不是因为实施了新课程就有了新思想和新方法。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实现新课程实施的目的,不能仅局限于转变学校领导和教师思想观念上,还应考虑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环境等,特别是通过亲身体验实践过程,在实践活动中逐渐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策略和

评价体系;逐步规范实施办法,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实际效益。 培养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

的责任。

培养学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

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与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

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

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

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深入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

的意识和能力。

①深入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经验、物质条件等限制,在这方面可能会遇到些困难,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起步阶段尤为明显,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如提供一些图书的分类情况,或向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网址、书目,划定查找范围,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活动效率。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系统的问题

目前,从实践层面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学生活动空间比较封闭,活动方式难以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体现的是学生综合知识的整体运用;“实践”强调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参与,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活动”则体现了这一门课程的实施形式,是要在教师指导下的由学生在活动中来完成,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观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学生可以动手实践,就某个问题深入探究,进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达到增

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成立校本教材开发小组。校本教材的开发对于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为此,我们学校成立了以教导处牵头,教科室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针对青湖及周边教育资源,以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了独具青湖特色的校本教材——《古镇新曲》;为了进一步完善我校的校本教材,使之成为实用性强、贴近实际、可具体使用的本校教材,我们在充分挖掘室内外活动项目内涵的基础上,积极组织人员编写了《走近综合实践》这一本比较成熟的校本教材。这本教材充分体现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特色,展现了各活动项目的独特风景,是一本集知识性与指导性为一体的真正的校本教材。

(二)加强教师管理,提高业务素质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具体执行者,课程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了解就无法开展活动。因此对教师加强培训非常重要。

)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也是教师认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校本教材是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小组的指导下,在考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组织骨干教师从基地的各活动项目上认真研究确

定课题,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属于自己的校本教材。

1、校本教材的问题,学校要想开发一套合适的校本教材,需要解决教材的定位、选题、编写人员、资金、能否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问题等。我校目前的校本教材虽然已经开发出两本校本教材,但是离真正大范围使用的教材还相差甚远,所以很需要一个统一的地方性的校本教材。

2、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问题,

3、研究课题的选择问题,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这是很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困惑的事情,选择的课题既要适应学生,又要适应环境,让学生能安全、方便的进行信息和数据的采集。

4、与其他学科冲突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都是兼职,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时还是会轻视这门学科。

5、评价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不能像语文、数学那样可以以某一次考试或是备课、作业来考核评价,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参与,所以能否科学的考核与评价就成了制约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既可以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信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青小人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校将会建成全市一流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发挥全面的育人功能,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将会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以上是我校的做法与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确立了以“生活•创造”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对“生活•创造”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三个“定位”,即实施理念的定位,操作思路的定位,活动目标的定位。而后围绕“生活•创造”这一主题,构建了“生活与生命、生活与服务、生活与科学、生活与艺术”四大学习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学习领域进行相互渗透、相互整合。

又如杭州富阳市富春第二小学面向学生日常生活领域的问题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强调学生从生活世界中自己去探究,去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从而解决他们乡土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校开发衣食住行乐生活主题。传统节日(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非指定领域内容也纳入了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资源开发中,做到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的有效整合。

一)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让学生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

因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活动的主题都是学生经过初

步调查自己提炼的,源自学生的生活,所以研究内容五花八门,研究范围和活动内容涉及:乐从的历史与现在的资料搜集、对未来的展望、卫生情况的调查,社区的清洁活动,参观家博,采访,插花,制作贺卡等活动。着重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取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并从小养成实践意识,形成综合实践能力,是一种体验教育,这些活动不是单纯地从知识出发,而是从人的终身发展出发,促进学生建立新的适合他自己的学习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热爱家乡乐从的情感。综合实践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爱我乐从”和“参观家博”两个活动学生通过调查,搜集了解家乡乐从,学生关心乐从的经济发展,环境状况,都积极的参与活动,去敬老院和儿童公园打扫卫生,个个干劲十足,参观了家具博览中心回来后学生都为自己的家乡有亚洲最大的家具贸易城而无比自豪,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家乡乐从,更热爱自己的家乡了。

(三)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合实践课程渗透于各门学科中,强调方法、形式的综合,我们将活动与其它学科巧妙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本课程的评价也应该体现出综合性,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程形式多样的活动,就是他们最大的学习成果,即使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败,也是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

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如让学生语文的写作,数学的调查,统计计算,美术的绘画,设计,音乐的表演等等学科活动的综合,真正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创造的、富于探究的体验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问题探讨有的家长也意识到了孩子将来是社会人,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劳动、生活技能,对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课程是持支持态度的,但有一部分家长还是只注重学生的语,数,英的成绩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不够。支持度不够,今后我们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家长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学生收集资料困难

上一篇:领导班子年度述职报告下一篇:四项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