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体育科学教育活动(精选13篇)
1、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要求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体育活动中没有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规律;
2、体育活动的运动量严重不足,幼儿的体质存在负指标的增长。我们幼儿园也存在文章中所提到的现象,提高本园幼儿的体能锻炼与体育教学也是我们重中之行。我有幸参加了林永哲老师所举办的幼儿体能训练班,了解到幼儿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身体素质是衡量幼儿体质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注重身体运动的锻炼价值外,幼儿在运动中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很重要。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是我们作为老师的职责,我希望能在如下方面实施。
一、早锻
首先在早锻上我们应投放更丰富的器械来加强走、跑、跳、爬、钻投掷、平衡等体育动作的发展,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受场地的约束,让幼儿全身心的练习,要达到心肺机能的发展。其次早操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它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又能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幼儿园中应重视早操的编排与实施工作,这样才能是幼儿更
喜欢运动,更好地发展体能、提高身体素质,能够更健康的成长。因此,科学地编排早操,对于身体迅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幼儿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而教师只有具备早操创编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发挥早操的功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指导
1.集体游戏活动 :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某种目标或练习某个动作有计划、有目的组织的游戏活动。
2.综合性主题游戏 :利用各种器械设置出不同障碍,发展幼儿多种动作的游戏。
3体育活动区 :设置若干个活动区域,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区域游戏,如投掷区、平衡区、钻爬区、平衡区等。
4.自由分散活动 :是指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自结伙伴、自选内容、自由自在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差异性。
三、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
体育课是教师按幼儿的动作与技能的发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开展的体育活动。所以教师必须在体育教学活动上有更多的创新,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学习的体育技能与身心锻炼目的,促进幼儿生长发育,提高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一、激发幼儿兴趣, 引导幼儿参与体育活动
人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纲要》中也有具体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 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1.运用儿童化语言。有部分教师不能够放下自己成人的身份, 导致教学用语显得比较严肃而紧张, 不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 往往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而儿童化的语言则能有效减少与幼儿的距离感, 得到儿童情感上的认同, 这样才能进一步地对活动产生兴趣。
2.运用故事情境。教师可以运用适宜的故事赋予体育活动以一定的情境, 使得体育活动在内容上做到故事化, 让幼儿从主观上期望融入到游戏中。科学的体育活动, 能提高孩子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 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如:体育游戏《龟兔赛跑》, 在活动前特别注意孩子的准备活动, 然后要给孩子们化妆——戴上可爱的头饰, 另外给兔子戴上白手套给乌龟背上贴一个塑料袋当“龟背”。“终点”和“领奖台”用大型积木搭建而成, 途中用拱门设两个“门”, 让“乌龟”练习钻的动作。设置两个路障, 让“兔子”练习跳得动作。把孩子分成四组, 这样就缩短了孩子等待的时间。孩子也很感兴趣, 都争抢着交换角色比赛, 连平时体弱的孩子也不甘示弱。活动中, 根据孩子发展与动静交替的特点, 控制和调节活动量。活动量较大时, 老师穿插分发奖牌, 让孩子休息一会。整个游戏中, 孩子对活动形式、过程感兴趣。通过游戏有助于孩子形成顽强、自信、团结友爱的品质及集体荣誉感。
二、运用多种方法, 灵活机智开展体育活动
教师在活动中需要灵活机智地运用多种方法, 牢牢把握住幼儿的兴趣所在, 让其在不知不觉中集中注意力, 顺利完成体育活动目标, 直至最后结束体育活动。以下方法对于体育活动的持续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1.设计多层次的活动难度。活动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 都很难得到幼儿持久的支持, 所以体育活动要具有不同的难度, 对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幼儿都有与其能力要求相当的难度类型, 幼儿通过适当努力都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在这种要求成功的欲望与原始的好奇心的驱使下, 幼儿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例如:孩子在跨跳活动中, 我们把小河的宽度设计得有宽、有窄, 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在宽的地方一跃而过, 能力差的可以在窄的地方跨过而不会踌躇不前, 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小河, 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 自己也加入了游戏队伍, 玩得不亦乐乎。
2.鼓励幼儿参与到活动的生成中去。教师所选择的活动, 往往具有主观性, 更多的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察幼儿, 很可能造成活动与幼儿之间不协调。在这种背景下, 幼儿总是处于被动的一方, 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脚步进行活动, 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活动需求, 这就有可能造成一部分幼儿心理上的逆反。所以, 教师可以选择留出一部分的游戏空间让幼儿自己进行想象、设计、创造, 最终生成一个属于儿童自己的游戏。如进行“投篮”的活动中, 教师有意识在地上安排不同高度、不同距离的小筐, 便于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投掷。通过观察, 教师在了解每个孩子实际水平的基础上,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水平高低的孩子各有选择, 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孩子, 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3.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动作。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表扬, 幼儿犹是如此, 幼儿园选择的小红花奖励的方式就是证明。所以, 鼓励性的语言更能激起幼儿参与的热情, 将活动进行下去。比如笼统一点的有:你真棒, 你真厉害, 你真勇敢等。具体一点的有:你这个想法真好, 你这个姿势真漂亮等。当然, 教师也可选择一些带有暗示性的赞许动作代替语言, 比如:微笑、点头、抚摸等。在这种氛围下, 幼儿将带着积极的心态进行活动, 更有利于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应用体育活动,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体育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 一方面, 要看体育活动是否有效进行, 并且达到锻炼等活动的自身目的, 另一方面, 还要看体育活动是否有效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引导幼儿遵守活动规则, 逐步建立规则意识。蒙台梭利说道“我们把一个自主的, 在必须遵循某种生活准则时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人称作有纪律的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则, 人们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 成为一个“有纪律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体育活动中,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商量制定游戏规则, 这样既有利于规则的实施, 又有利于幼儿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其更好地发展, 能够让幼儿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可以通过多开展集体活动, 用集体的力量来达到这一目标, 如开展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的活动, 让幼儿在集体中模仿、学习, 由于大家都需要遵守不接受陌生人东西的活动规则, 因此这一规则在无意中就具有很大的教育和约束力量。当个体蓄意接受群体规范时, 群体规则便对个体的态度产生广泛的影响。在给孩子更多自由的同时, 还要特别强调安全教育。户外场地活动范围较广, 幼儿四处分散活动时, 教师的视线不能顾及每个幼儿。因此, 在活动前要尽可能预计到会出现的不安全因素, 活动前老师要向孩子交待活动的规则和有关安全事项,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检查仪表, 注意调节幼儿运动负荷, 活动前后减加衣服。教师要四处巡回走动, 及时纠正幼儿危险动作, 聆听幼儿交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和安全教育。例如:有些孩子看过飞镖表演以后就找来小石头、小木棒等练起来。这太危险了, 我们必须及时制止, 同时也应注意把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引向正轨。引导孩子用纸折成飞镖, 让孩子练着玩, 孩子很乐意接受。这样满足了孩子的兴趣需要, 也体现了教师尊重和对孩子个性的培养。
一、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参与体育活动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纲要》中也有具体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1.运用儿童化语言。有部分教师不能够放下自己成人的身份,导致教学用语显得比较严肃而紧张,不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往往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而儿童化的语言则能有效减少与幼儿的距离感,得到儿童情感上的认同,这样才能进一步地对活动产生兴趣。
2.运用故事情境。教师可以运用适宜的故事赋予体育活动以一定的情境,使得体育活动在内容上做到故事化,让幼儿从主观上期望融入到游戏中。科学的体育活动,能提高孩子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如:体育游戏《龟兔赛跑》,在活动前特别注意孩子的准备活动,然后要给孩子们化妆——戴上可爱的头饰,另外给兔子戴上白手套给乌龟背上贴一个塑料袋当“龟背”。“终点”和“领奖台”用大型积木搭建而成,途中用拱门设两个“门”,让“乌龟”练习钻的动作。设置两个路障,让“兔子”练习跳得动作。把孩子分成四组,这样就缩短了孩子等待的时间。孩子也很感兴趣,都争抢着交换角色比赛,连平时体弱的孩子也不甘示弱。活动中,根据孩子发展与动静交替的特点,控制和调节活动量。活动量较大时,老师穿插分发奖牌,让孩子休息一会。整个游戏中,孩子对活动形式、过程感兴趣。通过游戏有助于孩子形成顽强、自信、团结友爱的品质及集体荣誉感。
二、运用多种方法,灵活机智开展体育活动
教师在活动中需要灵活机智地运用多种方法,牢牢把握住幼儿的兴趣所在,让其在不知不觉中集中注意力,顺利完成体育活动目标,直至最后结束体育活动。以下方法对于体育活动的持续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1.设计多层次的活动难度。活动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都很难得到幼儿持久的支持,所以体育活动要具有不同的难度,对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幼儿都有与其能力要求相当的难度类型,幼儿通过适当努力都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在这种要求成功的欲望与原始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例如:孩子在跨跳活动中,我们把小河的宽度设计得有宽、有窄,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在宽的地方一跃而过,能力差的可以在窄的地方跨过而不会踌躇不前,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小河,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自己也加入了游戏队伍,玩得不亦乐乎。
2.鼓励幼儿参与到活动的生成中去。教师所选择的活动,往往具有主观性,更多的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察幼儿,很可能造成活动与幼儿之间不协调。在这种背景下,幼儿总是处于被动的一方,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脚步进行活动,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活动需求,这就有可能造成一部分幼儿心理上的逆反。所以,教师可以选择留出一部分的游戏空间让幼儿自己进行想象、设计、创造,最终生成一个属于儿童自己的游戏。如进行“投篮”的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在地上安排不同高度、不同距离的小筐,便于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投掷。通过观察,教师在了解每个孩子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水平高低的孩子各有选择,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孩子,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3.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动作。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表扬,幼儿犹是如此,幼儿园选择的小红花奖励的方式就是证明。所以,鼓励性的语言更能激起幼儿参与的热情,将活动进行下去。比如笼统一点的有:你真棒,你真厉害,你真勇敢等。具体一点的有:你这个想法真好,你这个姿势真漂亮等。当然,教师也可选择一些带有暗示性的赞许动作代替语言,比如:微笑、点头、抚摸等。在这种氛围下,幼儿将带着积极的心态进行活动,更有利于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应用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体育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一方面,要看体育活动是否有效进行,并且达到锻炼等活动的自身目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体育活动是否有效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引导幼儿遵守活动规则,逐步建立规则意识。蒙台梭利说道“我们把一个自主的,在必须遵循某种生活准则时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人称作有纪律的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则,人们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成为一个“有纪律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商量制定游戏规则,这样既有利于规则的实施,又有利于幼儿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其更好地发展,能够让幼儿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可以通过多开展集体活动,用集体的力量来达到这一目标,如开展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的活动,让幼儿在集体中模仿、学习,由于大家都需要遵守不接受陌生人东西的活动规则,因此这一规则在无意中就具有很大的教育和约束力量。当个体蓄意接受群体规范时,群体规则便对个体的态度产生广泛的影响。在给孩子更多自由的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安全教育。户外场地活动范围较广,幼儿四处分散活动时,教师的视线不能顾及每个幼儿。因此,在活动前要尽可能预计到会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活动前老师要向孩子交待活动的规则和有关安全事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检查仪表,注意调节幼儿运动负荷,活动前后减加衣服。教师要四处巡回走动,及时纠正幼儿危险动作,聆听幼儿交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和安全教育。例如:有些孩子看过飞镖表演以后就找来小石头、小木棒等练起来。这太危险了,我们必须及时制止,同时也应注意把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引向正轨。引导孩子用纸折成飞镖,让孩子练着玩,孩子很乐意接受。这样满足了孩子的兴趣需要,也体现了教师尊重和对孩子个性的培养。
工业园区幼儿园
张育松
幼儿户外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幼儿每晌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户外活动能发挥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更有利于教师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因此,有效开展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尤为重要。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在以往的活动中,大多以教师教幼儿学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而现在的教改提倡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那么教师就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如:玩跳跃触摸物体时,教师可以将物体悬挂不同的高度,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触摸到物体。也可以多准备几种游戏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选择不同的游戏,从而提高幼儿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体育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能有效调动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适时、适度的指导也正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重要思
想的集中体现。
二、从幼儿兴趣着手,提高户外活动的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促进人的大脑和各种感官处于兴奋状态,使人思维敏捷,全神贯注地学习。晨间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开始,开展得好,能使幼儿精神饱满、愉快地开始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为了提高晨间活动的质量,笔者从幼儿兴趣入手,在内容及形式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轻松、活泼,能让幼儿全身得到均衡锻炼的;能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是幼儿感兴趣的,适合晨间活动的体育游戏内容。如:小班游戏“小兔吃青草”,在小兔准备出去吃青草时,首先要走过一座独木桥,然后跨过一条小河(河宽大约20厘米)最后来到青草地吃青草。这时,大灰狼来了,老师启发幼儿如何才能将大灰狼打死?幼儿想出很多办法,最后用石子(准备好的沙包)将大灰狼打死,然后又跨过小河,走过独木桥回到家中。在玩的过程中利用丰富而有趣的内容及形式,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三、多表扬,多鼓励,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 多鼓励、多表扬是培养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孩子有了自信就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如:在一次翻垫子的活动中,笔者为幼儿准备了两组垫子,一组是爬垫子,一组是前滚翻,翻过垫子再跑去摘桃子。幼儿自由选择,刚开始时,有好多幼儿信心不足,都去爬垫子,笔者就鼓励他们去试一试翻垫子,有个别幼儿去翻了,可是怎么也
翻不过去,笔者就一边鼓励一边将他的小屁股轻轻的一带劲,哎,翻过去了。这时,瞧那幼儿一脸高兴自豪的样子,自信心明显增强。而在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也拉近了心理距离,情感相互共鸣,更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尽管我们都认识到了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的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
但区角活动并不是老师准备材料,小朋友只管操作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区角活动的创作性、探索性。让幼儿可以在玩中学,自主的和材料进行互动并获取知识的经验。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一直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人们对游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区角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它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选择广泛的内容。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因此,孩子们学的特别轻松、自然、没有压力,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那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呢?
一、活动前的准备
活动前的准备,包括区角环境创设和区角材料的准备。在区角环境创设方面,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需要,以及地域性及幼儿园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来考虑。这其中,明确活动区创设的目标非常的重要。目标是创设区角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一个目标可以通过多个(不同)区角来实施。如:小班上学期要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可以通过穿珠子、用小勺喂食、夹纸球等一系列活动实现。有时,一个区角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奇妙的口袋”里摸图形、拼图形等活动,既是学习形状概念,又能培养幼儿的触摸能力。内容与目标相匹配,区角活动就不会是流于形式,盲目杂乱了。另外,要考虑动态区域与静态区域的合理安排。例如:阅读区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有条件的话可以安排在单独的一个地方或者单独的一个拐角,不易和音乐区或建构区在一起。
在区角活动材料的准备方面,需要注意投放的材料要有层次性。区角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什么样的材料,就可引发什么样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所以,区角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性,这样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配对”练习的区角,可以是大小配对(大小瓶盖与瓶子匹配),也可以是形状配对(数板与数形匹配);还可以是数量配对(圆点卡与数量匹配)。又如:学习剪纸练习可以是从随意剪→剪细条→剪曲线纸条;从剪报纸→剪薄板纸→剪纸壳;从剪纸→剪布→剪编织袋等。
材料不同、难易程度不
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因此,材料投放一定要有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二、在区角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任务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既不能高高在上进行灌输,也不能自由自在放手不管,对能力差,反应慢的孩子要多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要允许孩子出错,不要急于求成。教师应成为站在幼儿背后的慈爱、沉默的指导者,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准确的信息,要观察幼儿兴趣点,以及游戏中一些有必要老师介入的情况,要观察幼儿语言、行为交往方式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为指导幼儿做好充分准备。
当幼儿开始活动时,教师的任务应该调整为观察幼儿的游戏需求,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指导。教师应该观察什么,可以采用哪些指导策略等问题是教师在活动前要有所考虑的。
观察内容有:一是看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兴趣,材料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材料数量是否充足等等。二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当前幼儿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样做,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等。
指导策略有:
1、以间接指导为主。
依靠材料为媒介进行指导。如:小班用勺喂食熟练了,可以把动物的口改小,也可以提供更平的勺子,还可以换用筷子夹软的、扁的材料等,激发新的探索热情。依靠问题为媒介进行指导。如教师要常用启发式、探寻式的问题引导孩子继续活动“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再放放看”等等,引导孩子更进一步的尝试探索。
2、以适时适度指导为宜。适时是指什么时候介入指导要灵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时、或发生纠纷问题时等困难的情况下,老师应给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适度是指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不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使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
三、区角活动结束部分,教师的评价
当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后,教师适时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和成功;总结评价幼儿活动,引发幼儿感受、提升幼儿的经验。
1、教师的评价可以是鼓励性的。如:“你的珠子穿得真长”鼓励幼儿专心练习,有始有终的完成一件任务;“你配瓶盖使用的时间最少”表扬幼儿学习的速度快、动作灵活等。
2、教师的评价可以是激发兴趣的。如: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受冷落的区角,可以通过老师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对那些能力、兴趣有偏颇的幼儿进行引导,使幼儿的兴趣指向更广泛些。
3、教师的评价可以是讨论性的。如:围绕一个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有什么办法能很快地搭配瓶盖呢?”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
这三种评价方式更多的时候是结合起来使用的,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发兴趣,使每一次区角活动在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和自信的感受中结束,并激发幼儿下一次继续活动愿望。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3-12岁的儿童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内外的许多经验也都证明了学习外语从娃娃抓起效果最好。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采取怎样的形式进行英语教学,使幼儿更好地轻松、愉快地掌握英语进行了探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以下几种方法是有效的。
一、坚持每节课向幼儿开展必要的活动与游戏
幼儿的天性天真、活泼、好动,但有意注意维持时间不长,幼儿能否学好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基于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才能使幼儿以和谐、轻松、愉快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英语活动,因此,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游戏活动。例如我在小班教单词taXi(出租车),我先设计了一个情景表演,让幼儿通过教具与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而理解对话内容,在表演中,我有意把“TaXi”念得重些、慢些,并十分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体态动作,尽量用形象、夸张的表演感染幼儿,让幼儿在创设的模拟“自然”情景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英语,理解句中语意,从而自然地习得英语,然后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游戏中。
二、注重活动方式、方法的趣味性
为满足幼儿好奇心重、模仿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颜色鲜明形象直观生动的图片、木偶、实物等配以模拟的情景、肢体动作、趣味儿歌、韵律活动、猜谜语、游戏表演等形式,并注意在教学方法、形式、手段上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以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学英语、讲英语。
三、教学内容是幼儿熟悉的、紧贴幼儿生活的、具有实用性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发展的规律,所选的教学内容为幼儿所喜闻乐见,而且内容紧扣幼儿日常生活场景,所选词语的内涵都应是幼儿经常接触、比较熟悉、易于理解、便于运用的。
为提高幼儿的表演欲望,我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幼儿身边所熟悉的故事如《拔萝卜》《兔乖乖》《小猫钓鱼》《丑小鸭》等,根据故事的情节将故事的学习渗透到有关的游戏和日常口语中去,使英语学习更加生活化。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知道游戏具有实用价值,对孩子们的身体、情感以及社交都有莫大的帮助。我就有意识地向幼儿选择和开展一些主题游戏如医院、娃娃家、商店、郊游等。在游戏中,幼儿开始懂得关于生活的一些道理,这些游戏能让幼儿学会如何听从指挥、了解规则的重要性;懂得相互谦让、以礼待人;知道为了一个目标要共同合作、友好相处;体验劳动带来的成果与欢乐。
四、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交流
除了正式的英语活动外,尽量地为幼儿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课上练习,课外练习,特别是一些礼貌用语和日常用语,比如孩子们入园,用“Good morning”打招呼,与孩子碰面“How are you?”离园了用“Good bye”“See you tomorrow”,口渴了用“I am thirsty,I want some water”(我要喝水)。来迟了用“I’m sorry,I am late”等,逐步为幼儿创建一些面对面交流的外语环境。利用开放日,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为了更好地让家长了解幼儿一学期所学内容,以便家长能配合教师与幼儿进行对话与交流、复习和巩固,每学期末,我都将一学期幼儿学过的主要内容如单词、短词、对话、儿歌、故事、游戏等向家长做一个汇报表演,家长们耳闻目睹自己孩子有如此惊人的进步都会感到很满意。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育,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语言环境,成就感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已经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普遍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许多家长也把孩子送到双语幼儿园或者培训机构接受专业的英语训练。虽然从20 世纪初,我国已开始流行幼儿英语教育,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注重读写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不恰当导致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差;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正是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幼儿英语的教学总达不到预期效果。本文主要从影响幼儿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和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影响幼儿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
1.学生因素
幼儿的年龄一般在3~7 岁之间,根据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主要是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首先,幼儿天性活泼好动,能够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幼儿能否学好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幼儿的认知能力、知识范围等比较狭窄,对于某些超出他们理解范围的知识会使他们丧失兴趣、转移注意力,从而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2.教师因素
在幼儿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教育,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英语思维,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的幼儿英语教师中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教师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不扎实,比如,语音语调方面,不能为幼儿带来良好的示范,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发音;其次,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方面较欠缺,不能根据孩子们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最后,教师缺乏爱心和责任感,不关注幼儿的学习需求、不顾及教学效果,只为了获得工资而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
3.环境因素
作为一个母语非英语的国家,在中国学习英语,语言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当下的情况是,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期望老师能给孩子的英语学习提供帮助;在学校也仅限于课堂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离开课堂便忘得一干二净;课后老师给孩子们布置的英文作业往往需要家长的指导,而一些家长的英文水平根本不足以教孩子英语,也听不出孩子在英语发音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又如何辅导孩子学习英语,与他们进行英文交流呢?
二、提升幼儿英语教学效果的方法
1.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根据幼儿的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无意注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生动形象、鲜明直观的教学用具,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增加对幼儿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如,英文儿歌、游戏表演、情景模拟、肢体语言等方式,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2.注意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发展规律,选用幼儿熟悉、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具有实用性的英文知识。幼儿英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是为后期的英语学习打基础,加上幼儿学习英语在听说方面比成人具有更明显的模仿能力,所以,幼儿英语教学的重点不是词汇量的多少,而是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学习英语的能力。
3.注意成就感的激励作用
学习成就感是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在学习中,如果幼儿能成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就会增强这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产生学习的动机,推动其更加努力以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4.注意语言环境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
著名的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曾经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丰富多样、具有趣味性的语言环境,在学校的学习场所和玩乐场所都采用双语标牌;课堂上老师尽量采用全英语教学,辅以肢体、口型暗示等;同时家长也应尽量陪孩子练习英语;教师努力为幼儿创造生活化的语言环境,比如,上学问候、放学道别、互打招呼、问路等,都用英语交流,锻炼其英语思维,增加幼儿说英语的机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学习英语的快乐。
总之,教幼儿学习英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科学地运用教育方法,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引起重视,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英语学习真正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周文华.幼儿师范院校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对策探析[J].林区教学,2010(8).
[2]姜智.教育心理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课题编号为12B091;课题名称《利用自制器械促进幼儿体能发展的实践研究》阶段研究。】
G613.7
我园开展的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打破年龄、班级界限的活动,充分利用园内场地、器械,形成各个活动区域,幼儿可以自由结伴、自选内容、自主活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扩大了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同时也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兴趣及发展需要。
1、制定适宜的区域活动目标。
我们在制定区域体育活动目标时,遵循整合性、科学性、可持续性等原则,在正确处理兴趣和动作关系的同时,重视个性品质的培养。比如,轮胎区“快乐向前冲”的动作目标是:在一定高度的梯子和高低不平的轮胎上行走,发展身体的平衡性;情感目标是乐于尝试活动,能克服困难,勇敢前行。游戏具有情境性,幼儿乐于参与,梯子有一定得高度,幼儿在上面行走需要一定的胆量和勇气,这对幼儿的勇敢精神、坚持性等提出了挑战,当幼儿勇敢克服困难,敲响胜利鼓时,那种成功和自信对他们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2、科学设置活动区域。
根据园内场地、设施、体育器械等条件,我园对运动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力争做到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将周边环境和运动区域有效结合。比如,大操场A场地宽阔,我们设置为跳跃区、轮胎区,包括跳跃、平衡、走跑等多种活动;大操场B独立固定,我们设置为球区,以滚球、抛接球、运球、投篮等玩法进行练习;投掷区以“愤怒的小鸟”、“看谁投得准”等情节进行游戏;野战区则以竞赛的方式挑战幼儿协调、灵活、勇气,满足幼儿多层次的需要。
3、合理组织全园混龄体育区域活动。
本学期,为了确保幼儿安全、愉快地开展体能锻炼,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园的场地特点尝试开展全园混龄体育区域活动。
(1)做好活动准备。我园在区域活动前以班级形式统一开展韵律操活动,活动各个关节,使幼儿身体各部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向幼儿交待区域活动的任务或新器械、新玩法,用自己愉快的情绪带动幼儿,调动孩子的活动兴趣。另外,教师还重视音乐的作用,在时而激昂、时而欢快等音乐伴奏下,孩子们情绪愉快、精神振奋地投入到区域活动中。
(2)建立活动常规。我园教师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前,以轮流参观的形式向幼儿介绍各区的内容和玩法,耐心示范,并让幼儿尝试玩一次。这样既可以让幼儿熟悉规则,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调整区域材料。在活动中,教师帮助幼儿建立了取放玩具的常规、换区的常规、“大让小”“大带小”的游戏常规等。
(3)指导不同年龄幼儿进行活动。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的指导方式有所不同。首先就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我们采用集体培训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幼儿,对幼儿动作发展能力、游戏特点、心理因素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同样是跨跳,中班侧重的是跨水平障碍,大班侧重的是跨垂直障碍。在同一个活动区,教师要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活动差异,材料要体现层次性,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如投掷区“看谁投得准”投掷的目标的嘴巴有大有小、有高有低,跳跃区用于跨跳的材料有宽有窄、有高有低,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需求。
(4)活动后及时反思与研讨。我园非常强调每次活动前有准备、活动中有指导、活动后有反思。健康组老师会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教师的实际问题,开展现场录像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梳理、解决问题。比如,大班幼儿对投掷区不感兴趣,参加活动的幼儿少。在教研活动中,健康组老师根据存在问题献计献策,在材料投放、情节设置、挑战性等方面提出了诸多策略,解决了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各种能力在不断提高。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需要调动各种认知功能积极参与,观察、比较、分类、操作、思维等,从而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培养与提高。本研究立足于如何激发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有效探索,提出几点建议:通过合理选择活动内容;广泛开辟活动渠道;精心指导幼儿活动的途径,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得到提高。
关键词:
科学活动 有效探索 合理选材 多渠道 指导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本能”。孩子的天性就是探索周围的事物,并对许多事物产生兴趣,教师要开发和利用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从而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兴趣;科学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存在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幼儿各种认知功能的参与,如观察、比较、分类、操作、思维等,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培养与提高。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一些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合理选择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植物和动物、生态与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与科技教育等。而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所以选材要注重贴进幼儿生活实际、符合幼儿兴趣需要,从而激发孩子在科学方面的探索。
1、生活化的科学活动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科学活动生活化,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与同伴的意义,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如:科学活动《多种多样的洗涤用品》中,肥皂、洗衣粉、沐浴露等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关于这些用品的经验知识,知道其特征和用途,对幼儿来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会比较感兴趣,对它有亲切感,从而能促使幼儿更大胆地探索。让幼儿主动去发现,确保幼儿科学探索的顺利进行。
2、兴趣化的科学活动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因此在科学活动应选择幼儿好奇感兴趣的内容。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蚯蚓,好奇的他们围着它相互讨论着,有的说“它的头在哪里” “它是怎么动的呢”“它喜欢吃什么呢”……。看到孩子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便组织了一个有关蚯蚓的教育活动来支持和继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科技化的科学活动
《纲要》中明确指出: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所以活动题材要体现时代性和典型性,不能仅仅局限于选取纯自然界的科学素材,还应该把当代社会现实和幼儿的周围世界联系起来,选取一些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科技产品,帮助幼儿进行认识、理解,积累他们的科学经验。如活动《聪明的电脑》中,让幼儿了解电脑的广泛用途,激发他们对电脑的好奇心和学电脑的兴趣,使其知道电脑是一种帮助人工作的高效率机器,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还可以认识一些社会生活中其它的现代化技术,探索蕴含其中的科学原理。从中孩子们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
(二)多渠道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幼儿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喜欢摆动、拼拆、移动等,这表明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新《纲要》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形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关键还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的探究水平才会得到提高,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
1、发挥幼儿多种感官
人的感官是人感觉的分析器,是人认识能力的基础。人通过口、眼、耳、舌、鼻、身等感官去认识感知世界,形成表象;在表象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概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幼儿的口、眼、手、脑,充分运用感官提高认识能力。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能使人的认识更全面,更清晰,更深刻。如在《认识各种水果》的活动中,让幼儿自由的看、闻、摸、尝,在操作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各种感官作用对有关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用视觉感知它的形、色、结构,还要用手触摸它的光滑度、软硬度、温度、重量,用嗅觉审其气味,用味觉尝其味道。这样充分运用感官,让幼儿多角度地认识这些水果,从而提高认识能力。
2、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
科学小实验不仅是幼儿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在于幼儿能在亲身经历探索过程中积累有益的经验,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幼儿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的探究、体验、尝试,生动直观地了解科学物体,现象特征,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分类、测量和思考等智力技能,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如:活动《沉与浮》就是让幼儿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沉浮的现象。活动中幼儿经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后,从中发现哪些东西会沉于水中,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同时,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这样也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而且通过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3、及时提问进行讨论
讨论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相互学习活动的兴趣,为教师与幼儿之间提供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机会,又能使幼儿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机会正视自己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自我价值感。所以,科学活动离不开交流讨论,交流讨论是引导幼儿进行初步归纳概括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尽可能地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鼓励幼儿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的交流,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增长见识。如:在《夏天的雷雨》活动时,向幼儿提出“夏天雷雨降至时天空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打雷前会有闪电”等问题。先让幼儿讨论争议,各予以见,然后在及时总结,调动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科学活动《珍贵的淡水》中,我就组织多次讨论,让幼儿相互谈谈淡水的用途,体会它的珍贵,学习保护水资源的有关知识和具体办法。其中可能会出现争议或达成共识,从而增长见识知道了更多信息,通过积极参与,达到师生、同伴之间相互作用的.学习的过程。
4、运用记录获得归纳与分析
记录,一般包括猜想记录、实验验证记录、过程记录、结果记录。它也是科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可以促使孩子们更细致地观察和更认真的思考,使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从而在一次次的记录与实验的对比中调整自己的认识,逐步实现自我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为最终形成科学的概念等奠定基础。如活动《奇妙的磁铁》中, 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猜想到的能被吸住的物品及时记录下来, 为后面的验证提供具体形象的操作依据。然后通过操作来记录下磁铁能吸什么,不能吸什么。这样有助于幼儿将原有认识与当前的操作结果相互比较,调整原有的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又能及时了解幼儿在实验中的兴趣、能力和实验中遇到的困难与发现,然后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三)精心指导科学教育活动
幼儿是主动学习者,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促进幼儿与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上,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在获得了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和内化,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1、提供适时的支持
教师作为引导者,介入的时机,方法很重要,出发点是幼儿自己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所以要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幼儿的创造行为随时都可以发生,通过对幼儿活动中的环境、材料以及根据幼儿兴趣点等,给予幼儿隐性的指导,这样不仅帮助幼儿学习探索的方法,同时也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方法。如在《向下落的物体》活动中,先请幼儿玩扔东西的游戏,看看不同物体被扔高后是怎么落下来的,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再请幼儿利用两张一样的纸,一个揉成纸团,一个不揉,比一比,看看会怎么样,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幼儿从物体落下的速度快慢上进行比较,最后,幼儿得出结论:轻的、大的东西扔不高,落下来的时候也慢;重的小的东西扔的高,落得也快。作为教师不能急于给予孩子、代替孩子,而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着孩子在活动中主动学习。
2、允许探索中的小意外
儿童的好奇心是他们的自然本性,所以我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满足他们的好奇感,让他们与外界进行亲密接触,让这些天生的“乐学者”延展探究的“领地”。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正是这种好奇不断地促进他去探索,总想探个究竟,而幼儿的思考能力有限,有时会不择手段。所以我们要允许探索中的小意外,促进儿童的自主性发展,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如:在科学活动中提供了丰富材料,几个男孩拿着玩具玩得很开心,过了一会儿,有小朋友就来告诉我顾XX把玩具弄坏了,果然玩具被拆的七零八落,见我来了他马上停了下来解释“我想知道它怎么会发出音乐,只是看看里面有什么”,我没阻止他而是鼓励他继续探索,并尝试把玩具组装好。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破坏”,这种出于好奇而导致物品的“探索性”损坏不带有任何故意的色彩。如果严厉管制,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探索精神。
3、及时进行积极性评价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多元的评价观,以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为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从多方面去评价幼儿,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避免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获得作为单一的评价内容,同时应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学习方式纳入评价的内容。教师不能仅以对探究的结果作为评价的单一标准,而应该要去重视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和积极性,重视幼儿的探索过程和不怕困难不断尝试的精神,还要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应给予及时地肯定、鼓励和赞扬,从而增强孩子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与动机。教师也可利用非言语信息对幼儿做出评价,如点头、微笑等,还可以把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与大家一起分析,幼儿相互一起评价。所以,科学活动中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幼儿再参与的愿望,促进活动的开展。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索的有效性进行了跟踪观察和记录,看到了科学活动探索的有效性在整个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合理选择了科学活动的内容,让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理论变得具有生活化、兴趣化、科技化,还多渠道地开展了科学教育活动,发挥幼儿的多种感官,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及时提问进行讨论,并运用记录获得归纳与分析,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科学活动更多的认知。教师精心的指导与适时的支持和评价更能帮助幼儿很好的去掌握科学活动所要表达的精髓,帮助幼儿走进科学活动的世界,使幼儿通过感知、认知科学活动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
本次研究,让研究者感受到教师是科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引导者,教师的理念体现了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是通过合理的选材、多渠道的探索、各种指导方式来体现科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教师的不同设计理念直接影响到了当前科学活动探索的效果,从而影响了科学活动所发挥的教学作用。
在研究中,通过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衡量科学活动有效探索所表达的内容和设计,简单总结了激发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有效探索的几个必备条件包括:合理选择科学教育活动、多渠道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和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指导方式。也让研究者感受到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幼儿和探索的事物三方面的配合,才能使其探究更为完整,做到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使科学活动更具教育意义。
由此可见,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幼儿园科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俊.《幼儿园教师教育丛书――幼儿园科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眉山市第一小学 李朝阳
学校体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强学生体质。要实现这一目标,只靠每周的二三节体育课是不够的,必须有课外活动作补充。坚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能使他们劳逸结合,调节身心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但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工作复杂,牵涉面广,实施起来相对较难。我们该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呢?现结合我校实际综合其他兄弟学校的经验谈一谈我的想法。
第一,学校统一规划和有保障是关键。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任何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场地里来完成。所以学校应首先在时间上给予保证。每天除了做两操外,还应给学生安排体育活动的时间。时间既可以统一(如学校安排的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又可以灵活自选(如上午上课前,下午放学后),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可以各不相同,但应尽量使学生每天都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学校工作规划中也应包括学校总体体育计划和相关体育活动经费的预算,并做好体育老师的进修、培训工作。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第二,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各方面的素质。换句话说就是“有能才有为,有为才有位”。学校领导重视了,各种保障提供了,体育教师的素质没有提高当然更不行。当今信息时代,体育教师光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完全不够的。以往我们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起码要有一桶水,如今这个观点要更改了,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做一个源源不断的泉。否则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学生的需求。所以体育教师要自觉、积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多多思考日常体育教学中的课堂常规,学校传统项目体育活动(如我校体育节)的开展,业余运动队的训练,学校体育氛围的塑造等等问题。只有体育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和修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第三,要加强同班主任和其他有专长的老师的协作。学校体育尤其是课外体育活动,光靠分管领导和体育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外体育活动的许多工作要靠班主任和部分科任老师去实施、配合、检查、督促,所以体育教师要经常同这些老师保持密切联系,配合非体育学科老师共同管理和教育学生,才能得到他们有力的协助、配合和支持。学校领导、教师可以不定期亲自带头参加体育活动,为学生树立榜样,促进学生更积极地锻炼。如我校教师篮球队比赛就常常会吸引许多学生的关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带头例子。
第四,加强学校业余运动队的组织训练,培养优秀人才,带动其他学生。学校运动队训练是学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有时间保障的情况下,教师平时授课时除了严格按常规教学外,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也很关键,利用不同场合向学生灌输为班集体、为学校争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集队、集会,大力表彰参加各项体育竞赛的队员,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个训练群体,为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第五,注重多途径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小学生好奇心重,乐于接受新事物。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课内课外对知识的讲解,授之以渔,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图片宣传,参观比赛、观摩国内外重大体育盛会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渗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第六,形式多样、便于广泛参与。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性格不同等原因,使得学校在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注意形式不能单一,应多样化、灵活化。除了学校统一安排的内容如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等活动外,课间十分钟,应尽量让学生在室外活动。做一些如跳跳绳、踢踢毽子等简单活动。学校还可以有计划的组织一些活动或适时开展一些体育竞赛等。不拘形式,随时随地抓住机会使固定活动项目与灵活项目相结合,让全体学生都有兴趣、有时间、有机会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必会开展得广泛而深入。
美术教育要顺应幼儿的特点因势利导,才会得到好的实效。幼儿园美术活动的价值取向应突出以人为本,定位于人的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发展。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目标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萌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使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②引导和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表现自己的感受、体验,并以此作为宣泄情感、充分表达个性的活动,使其个性健康发展;③引导和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有美感的形式,创造性的表达、表现对事物的观察和感悟,注重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的发展。
二、在幼儿园内外营造自然的美术环境
优美的环境传递给幼儿各种信息和刺激,使幼儿受到一种文化艺术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因此幼儿园的物质设备、空间布置、墙饰的美化都应精心布置,和谐优美,体现出美的原则和规律。如园内外墙壁上适当安些多宝架或搁板架,陈列一些用泥、木、石、金属、石膏等材料制成的雕塑作品,发展儿童的空间感觉,使幼儿随时随地都能观察、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受到艺术作品的熏陶。给幼儿提供进行集体作画的磁砖墙、水泥墙、黑板或大张画纸。也可给儿童提供小画板、小画夹,利于幼儿室外作画。幼儿园还应当给幼儿提供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的材料。儿童通过自己选择材料、工具,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粘贴、造型,发展自己的感受能力,加强对各种材料的认识。
三、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美术教育活动选材
美术教育活动的选材应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反映孩子的生活经验,使他们通过画笔表现、表达眼中和心中的世界。①选材注重幼儿情感体验的表达,好的选材能起到开启幼儿心灵的作用。老师在选材时,不要担心孩子的造型能力,怕他们画的不像。在他们涂鸦、稚拙的表现中,会有很多可爱的想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评判他们的作品不能以“像不像”作为“好不好”的标准,而是要使他们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主的创作过程,建立起对美术活动的兴趣。②表现的内容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同一事物,个人的感受和看法以及表达、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因此选材要给幼儿的表现空间大一些。③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选材内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成人有目的的引导下,儿童在美术活动中会受到这些文化的感染和影响,因此选材的内容也可涉及适合幼儿欣赏和表现我国民族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如京剧脸谱、农民画、风筝、瓦罐等。 此外,在确定题材时要注意突出美感和儿童情趣。伴随着选材的内容,其表现手法也要考虑运用多种形式。
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对于喜好新鲜事物的幼儿来说,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起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爱。①游戏情境法。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的情境来感染和调动幼儿。如情境表演、看录像、讲故事、变魔术、玩沙、糊纸盒、拼石头等活动都是幼儿喜欢的游戏,这些游戏里又包含着丰富的美术知识,而创设宽松、有趣的游戏环境,更易于幼儿把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②观察引导法。美术活动是视觉艺术活动,离不开观察。引导幼儿观察时,首先是启发幼儿对生活及事物的热爱。如引导幼儿观察、回忆从家到幼儿园的路上,你印象最深的高楼、房屋是什么样的?路上遇到哪些人?进行交流之后再画。从而启发幼儿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并把自己的感受和联想表现出来,使他们的画面生动而充满儿童情趣。③物象分析法。物象分析法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描述性的分析,帮助幼儿在事物与画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造型符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幼儿用自己理解的形象进行表述。如老师讲了“太阳十兄弟”的故事后,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你想象的太阳是什么样的?他们发出的光芒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鼓励幼儿把看到的、想到的变成物象说出来然后再画出来,孩子们感受不同,创造的符号也千差万别,使其作品成为充满个性、栩栩入生,是真正意义的“儿童画”。④作品赏析法。引导幼儿多欣赏一些中外名家作品和儿童优秀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产生感受,理解和发现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含义,使他们在获得艺术“营养”的同时,激发他们大胆地表现与创新。⑤过程指导法。幼儿作画时,教师既不能无目的的巡视,也不能过多的询问干扰了幼儿的原有思路。老师要做到因人而导、因需而导。如对自信心不足,不敢下笔的孩子,可以采取手把手或在纸上示意,帮他迈出“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在小朋友不知道如何继续丰富画面时,老师理解并引导其丰富画面,帮他添上关键的几笔,起到扩展、丰富其画面的好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 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但是对于条件相对薄弱的幼儿园来说,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限制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
2.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投资少, 幼儿园缺少必要的教学器材。
3.科学内容本身就给人一种严谨、抽象的印象, 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水平限制更难以调动幼儿的兴趣。
4.幼儿园各班级人数超编, 组织科学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上原因,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条件相对薄弱幼儿园的科学活动状况, 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引导家长关注幼儿园教育, 挖掘潜在教育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让家长认识到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如丰富和加强开放日活动、家园活动等, 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如, 在小班开展的《我的蚕宝宝》科学主题活动中, 笔者就给家长发放了“请您帮忙”的家园卡片, 家长们都非常支持, 在短短的几天里, 有的家长从电脑上下载了“蚕”的图片资料, 有的家长收集了关于“蚕”的书籍, 有的家长还想尽办法找到蚕卵送到幼儿园, 家长们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为这次科学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料, 使此次科学主题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时刻关注幼儿的想法和兴趣, 提供探究机会
科学教育活动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它是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 因此,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想法, 利用各种机会, 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有一次, 笔者听到了两个孩子关于萝卜放到土里能不能长出来的有趣谈话, 于是抓住时机将这个话题放到全班进行讨论和猜想, 让每个幼儿找资料、向农民伯伯请教, 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了《找种子》的科学活动。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 魔术导入:
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蓝莓》中, 笔者先出示了一张白纸, 在幼儿确认纸上没有任何东西后举起喷雾器, 朝纸上一喷, 奇迹出现了, 白纸上呈现出一只蓝色的草莓, 幼儿都十分惊讶, 学习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2. 设疑操作:
这种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 教师只要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设下疑问, 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自己观察科学现象、学习探究科学方法、发现科学道理。如, 笔者发现孩子们喜欢玩圆形游戏卡片, 于是利用这个材料展开了《让卡片“站”起来》的科学活动:笔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然后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想办法运用不同的材料 (卡子、橡皮泥、折纸等) 让卡片“站”起来, 在此过程中观察哪些材料可以让卡片站起来, 哪些材料不仅可以让卡片站起来, 而且站得更稳。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 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增强学习科学的信心。
3. 挖掘日常生活题材:
“教研”是教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简称,教研工作是指导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的,以直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教育研究。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作为一种教师培训方式,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办园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更加凸显了教研活动的价值。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园教研工作?下面就开展教研工作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调动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主动性。
“不少研究和事例都显示,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学习方式快。”坚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研组建设,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营造开放、合作、互动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学习活动,如:“专题研究”、“年级组研究”、“集体备课”、“随机研究”等教研形式。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让教师们感受和体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问题式学习中,总结交流经验、研讨问题困惑;在互动式学习中,共享教育资源、拓展思维空间;在体验式学习中,转变角色意识、注重实践操作,促进教师的主动学习建构,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二、组织理论学习,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应该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朱小曼曾说:“在今天这个学习型社会里,工作就是学习,应当把工作当作学习之源、学习之过程”。组织教师开展研究,首先要让教师获得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的获得有助于产生新的教育实践,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或者实现质的飞跃,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新的教育理论只有在他们对自身原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才会成为对他们的日常工作实践具有实际意义的鲜活的理论,因此,幼儿园在组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时,应经常有意识地借助于启发式提问、案例法等手段,帮助教师发现这些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引导他们根据这些理论反思、整理自身原有的教育经验,让教师们围绕某一课题,集中力量进行研究学习,应用新的理论指导和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使原有的单纯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具体,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随着一个个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的产生,使教师们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三、确定学习研究内容,促进教师长远发展。
(一)、教研活动的内容应为教师的实践提供支持与帮助,符合教师的现实需要,并能促进教师的长远发展。幼儿园应针对从“更新教育观念”到“观念如何向实践转化”、“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怎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幼儿发展为本”等问题进行探索学习及研究,重点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新《纲要》与幼儿发展等内容,使广大教师得到新的启示。理念向实际转化的关键是从认识的层面上有对理念本身的理解和认同,在操作层面上有对蕴涵着某一理念的实际运用的策略和智慧,知道“教什么”---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何教”---发展的全面性和差异性,“何时教”---发展的规律性,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重矛盾。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难以转化为教育行为,最大的障碍在于教师头脑中那些已经存在的固有观念,尤其是其中那些曾经被认可过的但又与新的教育理念不太相符的观念,它不仅导致了教师因循守旧、不愿改变,更是束缚了教师的大脑和手脚。这些固有观念已经成为教师多年以来非常习惯的东西,而且多数并不为教师自己所意识或承认,只有在教师的实际行为中才能表现出来。而《纲要》中所提倡的新理念是外在于教师的,当以新的理念来要求教师时,他们头脑中所固有的观念往往会占据主要地位,而对新理念起“拖后退”的作用,这使教师处于固有观念与新理念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帮助教师化解这一冲突,并在实践新理念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形成新观念,是教研应给以教师的必要支持。因此,在教研活动前,要在日常实践中观察、了解、倾听教师的问题和困惑,针对教师的问题筹划设计教研过程;在教研活动中,通过与教师的积极互动,了解和挖掘教师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教师的原有经验;教研活动后,进行管理者之间的集体反思和个人反思。
四、提供反思学习活动,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实践性与反思性是教师学习的两个重要而突出的特点。反思是教师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的强有力的武器。波斯纳曾于己于1989年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因此,幼儿园要创造机会让教师反复实践与体会教育理论的实践与运用,以利于教师的深度理解和内化。例如:组织教学竞赛、观摩活动,教师们可以自愿报名,自己提出想要组织的活动内容,自己设计活动过程,活动进行中,还可用摄像机记录下每一个镜头,活动后让教师一边看一边反思,然后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让教师们在不断的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在反思---再调整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并适时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点评,使教师们更加明确自己的不足及应该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教师们能从共同的经历中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研活动中教师们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能只做一名听众,只是带着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接受专家和观点的话,教师就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因此,每次教研活动教师都要人人参与,并鼓励教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尊重教师坚持自己个人的观点。教师经常能围绕教育教学提出问题是最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答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思考、一种认真的研究探讨。只要假以时日,互动式实践研究反思一定会使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五、开展特色的园本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园本培训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手段,我们在几年的园本培训工作中,立足本园教师的实际水平和幼儿园发展的需求,脚踏实地,锐意创新,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放在首位,通过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开展具有园本特色的园本培训,以提升教师的人力资本,最终达到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的。园本培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方式。
幼儿园应立足于园本培训,根据社会发展、专业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根据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关注点的培训目标,探讨更多更有效的培训方法。除正规的在职培训外,外出观摩学习、听专家讲座、参加培训班学习等都是教师专业成长必要的途径。专业研究人员具有较为广阔的教育视野和深刻的教育见解,若能与他们进行近距离的互动就能引领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及较深入的剖析。幼儿园应创造一切机会,鼓励、支持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充分互动,除有计划、有目的园内教研活动外,还要加大外出学习培训的力度,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短期培训、外出观摩、市县教学竞赛等学习活动,引导教师边学边反思。如:引导教师聆听省内外专家的讲座;邀请专家来园与教师们交流对话、答疑解惑等。另外,为了提高学习的实效,还要重视做好园级范围的二次培训,由外出学习者及时将教育信息带或幼儿园,带动广大教师共同反思和提高,提高教师的反思与评析能力,使每次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园本培训还要因人而异,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方式。新教师培训。刚踏上成长经历的青年教师,没有太多的经验,更需要走别人走过的捷径,可以更多地采用“模仿”的形式,让他们仔细琢磨优秀教学案例,分环节写出思考,理解示范教师每一个提问的用意,每一中体态的含义,然后请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进行讲解答疑,在由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并进行现场反思,观摩教师再给以帮助和指导。班组长培训。班组长是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成长包含了管理和教育两个层面,因此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进行交流信息、探讨工作及问题,让他们有目的地外出参观学习,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横向学术联系,开拓工作视野,激发班组长的组织智慧与教育智慧,不断培养他们具有研究的意识、研究的激情、研究的精神、研究的习惯。
六、开展互动式教研活动,扩大教师视野,提升教师能力。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多元形式开展互动式教研活动。幼儿园可选派教师前往“互动”园,充分利用园外名师资源,帮助教师牵线搭桥,建立培养、指导关系,是他们能得到更多渠道的锻炼机会和多元化的陪带指导,从而扩大视野,提升能力,在不断追求更新更高目标的过程中迅速提高专业素质。
针对当前幼教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参与式研讨、专题讲座等,与有关专家及教师对口交流、互动等,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感受“互动”园所提倡的先进教育理念以及科研举措,考察了解幼儿园课程实施与管理的风格和特点,同时,邀请“互动”园教师到幼儿园跟班培训,参与并指导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还可进行书面及网上交流,提高互动的频率,不断将“互动”活动引向深入。
七、加强幼教课题研究管理,带动幼儿园科研活动。
幼儿园应强化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规范管理与科学指导,探索建立与完善幼教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制度,把好开题关、中期检查关、结题关;注重对课题负责人与骨干成员的培训与指导;定期组织举行有关的课题交流与研讨活动,聘请专家、科研人员等参加课题的部分研讨活动,共同解决难题。课题研究应结合教育实践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矛盾与问题,防止出现将研究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课题研究要与日常教研工作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注重总结成功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经验,注重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研究和阶段性成果,注重资料整理和终结提升,在研究过程中关注教师的研究意识培养,努力提高基层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在日常教研工作中及时推广运用课题研究成果。以课题研究带动幼儿园科研活动,以科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体育科学教育活动】推荐阅读:
如何有效开展大班幼儿区域活动范文11-01
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07-21
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教研06-22
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07-04
高中体育教学如何有效示范的论文10-2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07-07
如何有效管理时间09-21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06-19
如何有效加强班级管理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