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设置方案程序

2022-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秀的方案要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详尽的安排,包括实施细节、步骤等,也许你已经写过不少方案,但你真的懂得方案撰写的精髓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岗位设置方案程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岗位设置方案程序

行政公诉程序设置

[摘要]行政公诉制度是为了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损害,由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家机关针对行政机关侵害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提起诉讼的制度。本文参照国外的行政公诉制度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指出在中国未来设计行政公诉程序时,所要注意的原告的资格、受案范围、管辖、举证责任、诉讼费用等问题。

[关键词]行政公诉 程序设置 行政行为

一、行政公诉制度的概念

通过借鉴刑事公诉制度并参照国外的立法实践,行政公诉制度的概念应该界定为:是为了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损害,由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家机关针对行政机关侵害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提起诉讼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当行政违法行为或行政机关的不作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潜在侵害危险时,由与被诉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直接利害关系的检察机关作为原告,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实现维护公共利益和监督行政权合法运行的目的。

二、行政公诉制度设立的现状

(一)西方国家行政公诉制度的运行

在行政公诉最早诞生的法国,作为最高行政法院前身的国家参议院于1831年设立了检察处后发展为政府专员,在行政法官对行政案件审理、判决前先进行一次审查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根据法国《联邦行政法》的规定,联邦最高检察官、州立高等检察官和地方检察官分别作为联邦、州和地方的公共利益代表人,参与三级法院的行政诉讼,捍卫公共利益。而在德国,《行政法院法》第四节专门规定了公益代表人制度:在联邦行政法院中设有一名检察长,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该检察长可以参与在联邦行政法院中的任何诉讼,但不包括纪律检察审判庭及军事审判庭的案件。根据州政府法规规定的准则高等行政法院及行政法庭内各设一名公益代表人,经授权代表州或州机关作为诉讼参与人参与一般或特定案件。英国总检察长认为必须参加涉及公共权利和利益的诉讼,对于公共机构越权损害公益的案件,总检察长可以随时介入诉讼,此时总检察长是形式上的原告,公民则是告发人。以公法名义保护私权的诉讼是一种有用的设计,它使普通公民借此获取公法程序的特惠,并且对公共利益有益。美国检察官提起行政公诉的理论根据是“私人检察总长”理论,亦即检察官拥有“主张他人利益的起诉资格”。该理论源于英国,但正式形成却是在1943年美国联邦第二上诉法院审理纽约州工业联合会诉伊克斯案件中,针对被告有关原告没有起诉资格的主张,法院认为,“国会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可以授权检察总长对行政机关的行为申请司法审查,国会也有权以法律指定其他当事人作为私人检察总长,主张公共利益”。

(二)我国公诉制度的发展史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及政治经济条件,公诉制度(仅仅是刑事诉讼的公诉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独特的历史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实行司法与行政不分、控审合一的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司法制度。只是到了清朝末年的1906年,清政府模仿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体制,并按照大陆法系的法律结构模式来改造传统的法律体系,同时,各级审判厅相应的设立各级检察厅,由检察机关专门行使公诉权。这是中国司法史上首次实现控审分离,现代意义上的公诉组织机构——检察院从此应运而生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颁布的《最高人民检察署试行组织条例》确立了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其对刑事案件行使公诉权的基本职能。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在肯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同时,进一步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唯一的公诉机关。

197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追诉犯罪权的公诉机关,从此,中国公诉制度逐步走向完备。1996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公诉制度及检察制度,由此形成我国目前的公诉制度。

三、设立我国行政公诉程序的具体构想

1.确立行政公诉中检察机关的原告资格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从我国现行的宪法第129条和第131条的规定来看,检察机关的检察权也就是法律监督权。宪法之所以赋予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违法行为提出异议的法律监督权,就是因为在宪政体制下宪法与法律体现的是人民的共同意志,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也就是社会公共利益。

2.确定行政公诉的受案范围

行政公诉是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诉讼,诉讼范围也应以保护公共利益为限。笔者认为,基于公共利益的以下行政行为应当列入公诉的范围;(1)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侵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没有具体行政相对人的。如政府实施的对某极具代表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的拆除。(2)行政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但该具体行政行为有利于行政相对人,相对人不愿意起诉的。如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等损害公共利益,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只给予较轻处罚的;行政主体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人颁发证照、给予行政许可或行政奖励;以及实际生活中时有的国有资产流失或被贱价拍卖等。(3)行政机关依职权行政行为中不作为而损害公共利益。根据案件侵害的对象结合公益内涵的界定,行政公诉的范围应当包括国有资产被侵犯的行政性案件;行政机关违反环境保护法律产生的公害案件;行政机关违反土地管理法规产生的土地闲置和资源浪费案件;政府在公共工程的审批、招标、发包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政策性价格垄断行为等。

3.确定行政公诉案件的管辖

(1)应当规定审理行政公诉案件的人民法院级别高于被诉行政机关的级别。对于同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做出的行政行为,可以规定由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对同级人民政府做出的行政行为,规定由上一级人民法院审判。

(2)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司法效率,行政公诉案件宜实行一审终审制。当然检察机关对一审生效的裁判仍享有抗诉权。

4.行政公诉的举证责任问题

笔者认为,行政公诉的原告应当承担公共利益已经受到损害或即将因行政行为受到损害的举证责任,然后由被诉行政机关就其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

5.行政公诉案件的费用问题

行政公诉由检察机关启动,目的在于保护公共利益并督促行政权合法运行,但由于行政公诉案件涉及较多专业领域,前期调查取证的成本高昂,如环境污染案件和垄断案件涉及专业审计费用、环境污染鉴定费用、专家论证费用等,因此在制度设计时,可以考虑行政公诉原告在起诉时不需缴纳诉讼费用,如果败诉则按法律规定收取极低标准的费用。

参考文献:

[1]田凯.行政公诉论纲.“行政公诉”研究专题,2006,3.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

[3][日]盐野宏:《行政法》,法律出版社, 1999.

[4][英]威廉•韦德.行政法.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5]任允正,刘兆兴.司法制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德]平特纳.德国普通行政法.朱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作者:牛 鑫

第2篇:民事行政再审程序设置之构想

摘要:民事行政再审程序作为维护当事人权益的救济途径,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两大主体予以实现,忽略了当事人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与审判监督混淆不清的问题,使其在程序设置上出现了偏差和不足,作者通过对民事行政再审程序内涵的分析,结合现有的民事行政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民事行政再审程序的设置提出可行的构想。

关键词:民事行政诉讼; 再审程序; 审判监督; 程序设置

文献标识码:A

一、 民事行政再审程序内涵之辨析

在我国,关于民事行政再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一直处于交叉使用的状态,导致长期以来审判监督程序形如再审程序,引起了认识上的混淆。究其缘由,根本上是对两者概念以及内涵的辨识不清所致。

对于两者的相互关系,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民事行政再审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是同一程序的不同叫法,即是对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而进行的再审程序;二是认为民事行政再审程序与民事行政审判监督程序是关系密切且有先后顺序的不同程序。具体来说是认为民事行政审判监督程序是开启具有“事后补救”性质的再审程序所必然经过的前置程序,虽其本身不具有直接使已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裁判的纠正成为可能。[1] 也就是说审判监督程序是对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进行察看和督促,以保证案件质量而适用的一种审判程序;再审程序是法院对已审结的案件,发现生效裁判有误,而再次进行审理时所适用的法定审判程序。[2] 在程序开始的时间上,审判监督程序在前,再审程序在后,审判监督程序是为引起再审程序而设立的,是开启再审程序的前提和必备的前置程序,再审程序是审判监督程序的继续和结果;三是认为民事行政再审程序与民事行政审判监督程序是分别独立的两种程序,之间并无必然的前后承接关系,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审理的对象都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除此以外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民事再审程序是对新事实、新证据出现后进行的再一次审理,审判监督程序是对生效错判进行纠正的纠错程序,它们是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适用的不同程序。[3]

上述观点中,观点一将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与民事再审程序看作是同一概念,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区别。审判监督程序属于职权主义色彩较为浓厚的程序模式。这种模式充分肯定并直接体现了国家公权力机关(法院、检察院)对法院生效裁判的监督,其基本特征是法院对程序的开始、进行、终了享有主导权。法院可以依职权决定程序的启动、发展和终结,而这一切均不依赖于当事人的申请。民事再审程序则强调当事人的诉权与法院审判权之间为平等的制约保障关系。在诉讼过程中,诉权居于主导地位并对审判权具有制约作用。观点二将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仅停留在监督的层面,认为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只是查找、发现法院误判的途径,民事再审程序则是对法院误判予以纠正的审理程序,二者不过是在程序开始的时间顺序上和对法院误判的纠错机能上有所不同。观点三将民事再审程序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完全分立,忽略了二者在概念上的涵盖关系,即民事再审程序的内涵完全及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外延,将二者完全割裂为两种程序是不恰当的。

笔者认为,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对于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法院行使审判监督权,检察院行使抗诉权而引起的对案件再次进行审查的程序。除了审判监督程序外,基于当事人行使申请再审权而引起的对案件再行审理的程序,统称为再审程序:也就是说,再审程序包括审判监督程序和因当事人行使再审之诉权而引起的申请再审程序两个部分,从设立再审程序的目的而言,后者是再审程序的主体,审判监督程序乃是再审程序的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启动程序的主体为审判机关或检察机关。

二、 我国现行民事行政再审程序存在的矛盾

(一) 人民法院启动再审违背程序设置的公正性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77条和第185条的规定,对于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法院可依审判监督权、人民检察院可依法律监督权提起再审。我国行政诉讼的情形与民事诉讼相似,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3条、64条及《若干解释》第73条规定,再审的主体为享有审判权的各级人民法院和享有法律监督权的人民检察院以及符合条件的当事人。也就是说,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当事人虽享有向法院提出申请的权利,但批准与否须经法院审查决定。人民法院是否应该作为审判监督启动再审的主体,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各方的质疑。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权的享有者,由于审判权必须受到有效的监督,而有效的监督机制应当建立在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纯粹的、毫无瓜葛的关系基础之上,彼此之间互不隶属。人民法院介入监督权的领域明显破坏了司法独立性,也必然导致程序的公平与正义无法合理的实现。

1. 人民法院启动再审不符合诉审分离的原则。诉审分离的实质是诉者不审、审者不诉,它对实现诉讼公正具有重大意义,“任何人不得为自己的法官”,是诉讼公正最起码的要求。由法院提起再审,虽然不是传统意义的起诉,但其实质结果是引起了第一审程序或第二审程序的开始,是审者兼诉。不管立法本意如何,其公正性首先便大打折扣。

2. 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直接损害了当事人“私权自治”的原则。人民法院直接启动再审程序属于职权主义色彩较为浓厚的程序模式。这种模式充分肯定并直接体现了法院依职权直接干预诉讼程序的进行。法院对程序的开始、进行、终了享有主导权,法院可以依职权决定程序的启动、发展和终结,而这一切均不依赖于当事人的申请。法院对诉讼的职权干预远远超过当事人的自由处分。同时,由于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不平衡导致“国家特权”、“国家权力优先”等观念泛滥,使得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处于决定性、主导性的地位,审判权在许多方面对诉权有极其过分的干预,甚至凌驾于诉权之上。因此,人民法院不考虑当事人意愿,直接施以国家强制性干预的作法,肯定会带来侵犯个人自由的后果,并导致当事人对申请再审丧失信心。

(二) 检察机关启动再审程序权限不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是赋予检察机关以法律监督权的宪法保障。除此之外,《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条和《民事诉讼法》第14条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都作了类似规定。检察机关依审判监督程序对法院的生效裁判提起民事抗诉,是对法院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大量的司法实践也表明:人民检察院在再审之诉中,有权参加民事诉讼。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0条、第64条和《民事诉讼法》第14条、第185条规定可见, 涉及民事行政法律监督的条款大多都存在总则规定过于笼统与分则规定过于狭窄的矛盾。例如:《行政诉讼法》第64条:“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民事诉讼法》第185条:“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民事诉讼法》第186条:“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民事诉讼法》第187条:“人民检察院决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的,应当制作抗诉书”;《民事诉讼法》第188条:“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审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的规定。

综上所述,检察机关参与再审程序之后,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法律身份参加民事诉讼,在诉讼中处于怎样的诉讼地位,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如何,以及怎样保障其民事行政法律监督权的实现等具体的法律规定空白,这种立法上原则性的缺陷,直接导致了我国民事行政法律监督程序的缺失,影响了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法律监督权的全面实施和具体操作。

(三) 检察机关再审启动模式设置不合理

1. “上级抗,上级理,下级审”的审判监督再审启动模式不合理。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一审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当事人不服,有权向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经审查后,认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85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4条之规定情形的,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后,认为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理由符合法律规定,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在现实操作中,下级人民检察院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上一级法院接受抗诉案件后,自己往往不再审,而是交还给下一级法院再审。原审法院接到指令再审通知后,通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上级人民检察院接到出庭通知后,自己也往往没有直接出席法庭,而是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和原审法院,该案已指派下级人民检察院派员参与诉讼,后再由被指派的检察院通知原审人民法院,告知本院指派检察员出席法庭,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同时,由于基层检察院只有检察建议权,没有抗诉权,只能提请上级检察院抗诉,一个案子要经过两级检察院和两级法院审查,耗费了检法两家大量的人力、物力,检察监督的效果因此也受到影响。

由于法律一方面规定抗诉程序要由上级检察院提起,同时由上级人民法院受理决定是否再审;另一方面,上级人民法院在现实操作中往往将再审授权于下级法院处理,造成“上级抗,上级理,下级审”的怪圈,既不符合法律规定,也无法体现高效、公正的原则。

2. 启动期限未定。再审启动时限是指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启动再审程序的时限限制,我国行政、民事诉讼法仅对当事人申请再审规定了两年期限,而对启动再审期间没有限制,从而造成一方面启动再审具体时间不定,申请的当事人疲于奔命,要求早日再审,另一方面支持原生效判决的当事人对生效判决半信半疑,忧心改判的不稳定性。在司法实践中,有很多生效裁判经过数年,甚至十余年的时间,才通过当事人申诉进入再审程序,并反复改判,这种强加于双方当事人身上的双重不确定性,严重伤害了当事人对终审生效裁判确定性和权威性的信赖,对司法公正和权威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 审判监督再审程序的完善

(一) 审判监督启动再审程序主体的完善

1. 赋予检察机关自主再审启动权,取消人民法院再审启动审查权。结合上文的论述,笔者认为审判监督再审程序的主体应该进行改革,主张适用一元启动模式,取消人民法院再审启动权,由检察机关单一享有审判监督再审程序的启动权。根据司法实践可以发现,检察机关的再审启动权限非常有限,检察机关提起的再审案件必须通过人民法院的审查后决定是否进行再审。检察机关并不具有实质的再审启动权,监督权被局限,如此弊端前文已详述,因此笔者主张赋予检察机关自主的再审启动权,也就是说检察机关无须经过人民法院的审查自行决定对生效判决有误的民事行政案件提起审判监督再审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对其进行再审。笔者认为,适用这种启动模式,一方面可以限制人民法院单方面的启动再审程序的审查权,避免了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从程序上确保司法的公平与正义,同时给予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进行监督的实质性权柄,使其具有绝对的自主权对法院的错误裁判予以纠正,不再由法院被动牵制,从而形成有效的监督体制。

2. 采用遵循维护国家公益和减少干预私权并重的原则,限制检察机关自行启动民事行政再审程序的范围。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当具有自行启动民事行政案件再审程序的权利,这样有利于构建一个有效而公正的执法与监督体制;但是,由于检察机关毕竟是国家公权力的代表,民事经济行为属于私权行为。公权力干预公民私权领域从法律原则上讲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因此对于检察机关的再审启动权不应一味的扩大,不能包罗万象,而是应该遵循维护国家公益和减少干预私权并重的原则,有选择的行使再审启动权。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可以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不经当事人的申诉直接启动再审程序并参与民事、行政诉讼:一是,国家作为特殊民事主体,在发生侵害国家民事权利的情况下,人民检察院因保护国家利益而取得诉权;二是,涉及众多民事主体利益即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三是,侵害公民、法人合法权益案件,受害方因某种权能上的缺陷不能或不敢主张自己的权利,或受害方虽自愿放弃,但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削弱社会公众对法律至上权威的认同。除了上述三种情形之外,检察机关提出民事抗诉必须以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明确的意思表示为前提,更不应以民事主体身份参加到具体的民事诉讼中去。

(二) 再审程序模式的改变——“同级抗,同级审”与“上级抗,上级审”相结合

现行的审判监督再审采用的是“上级抗,上级理,下级审”模式,法律一方面规定抗诉程序要由上级检察院提起,由上级人民法院受理决定是否再审;另一方面,上级人民法院在现实操作中往往将再审授权于下级法院处理,如此处理既不符合法律规定,也无法体现高效、公正的原则。笔者认为,法律应赋予人民检察院直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的权力,同时保留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二次抗诉的权力,从而形成“同级抗,同级审为主,上级抗,上级审为辅”的模式。具体而言,要求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符合抗诉条件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直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同级人民法院应当组成新的合议庭再审;对经过再审后的判决不服,下级检察院有权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向与之同级的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这样既有利于进行审判监督,也有利于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相互监督。

综上,我们应该看到,民事行政再审程序作为一种诉讼法律制度,不仅体现了公权对公权的监督,同时反映了公权对私权的维护。检察机关所具有的民事行政法律监督职权不仅仅是法律所规定,更是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本身需求。我们不仅要肯定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更要促进其改革、完善和发展,以期使其发挥更公正、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荣新.民事诉讼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67-367.

[2]江伟.民事诉讼法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68.

[3]邵俊武,郭丽红.论再审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的分立[J].中国诉讼法学会1999年年会论文.

责任编辑 刘凤刚

作者:李晶晶 田圣斌

第3篇:澳大利亚专业学位设置与调整程序研究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之后,澳大利亚专业学位得到了极大的促进与发展。自我认证权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力,决定了澳大利亚专业学位类别设置与调整的基本程序。依据澳大利亚《201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机构法》,享有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可自主设置与调整专业学位类别;而不具备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则需要申请审核。依据不同高等教育机构的申请条件,申请审核被拒时,相应高等教育机构需在限定时间内满足强制附加条件才能通过申请。

关键词:自我认证;澳大利亚;专业学位;类别设置与调整

一、澳大利亚专业学位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澳大利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伴随着澳大利亚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双重制传统得以废除,统一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得以建立。澳大利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兴起于这一时期。

1987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废除禁止研究生教育收费的法令,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课程型专业硕士学位(Master by Coursework) 率先发展起来并日益兴盛。[1]1988年,澳大利亚就业、教育与培训部部长约翰·道金斯(John Dawkins)发布《高等教育:一项政策宣言》(Higher Education: A Policy Statement)白皮书。在书中,道金斯认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回应国内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实现多元质量观的必要途径,高等教育机构应主动增强与工业和职业的联接,强化研究生教育的市场导向,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环节,拓宽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基础。”次年,澳大利亚国家就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NBEET)对外发布《高等教育课程和研究生教育报告》(Higher Education Courses and Graduate Studies)。该报告建议:“澳大利亚的研究生课程应适应学生、行业、雇主和专业团体不断变化的需求并适时增设强调职业指向的专业博士教育课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应率先在工程、会计、法律、教育和医疗五个领域设置专业博士学位。”[2]《高等教育:一项政策宣言》与《高等教育课程和研究生教育报告》的发布,在澳大利亚本土引起了关于设置和发展专业博士学位的广泛讨论,并最终促进了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的设立和发展。

二、澳大利亚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类别与领域

澳大利亚教育与培训部(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目前,澳大利亚硕士层次的研究生学位可分为五种类型:学术型硕士(Master by Research)、课程型硕士(Master by Coursework)、延伸型硕士(Master by Extended)、荣誉硕士学位(Master with Honors)和哲学硕士(MPhil)。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学位包括哲学博士(PHD)与课程(专业)博士(Professional Doctorates)两种类型。

其中,课程型硕士(Master by Coursework)是学生攻读课程型(专业)博士或申请相应奖学金的基础,旨在培养学生获得和运用实践性知识、分析和处理复杂专业性问题及信息的能力。此外,课程型硕士应独立开展一定数量的且富有一定创造性或原创性的专业型研究项目。延伸型硕士(Master by Extended)是2013年澳大利亚教育部新设立的硕士研究生学位类型,它旨在帮助学生继续攻读专业型博士学位或获得相应的实践性知识。[3]专业博士包含两类:一是或多或少与文理科相关的新兴学科领域,如工程、企业管理等;二是传统专业,如医学、神学、法学以及从中分化出的专业。澳大利亚研究生教育的许多学科往往同时设有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两者的培养目标也有着明确的区分。专业博士的培养实践性更强,学制较灵活。[4]

目前,澳大利亚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包括12个类别和80个领域。由于澳大利亚专业博士教育规模较小,并且其类别与领域的设置与专业型硕士的设置基本相同。截至2016年5月,澳大利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含的12个大类别分别为:自然与物理科学、建筑、信息技术、教育、工程与技术、管理与贸易、农业与环境研究、社会与文化、健康、创新艺术、餐饮、酒店及其他服务以及交叉学科。其中,教育專业学位类别包含教育硕士、教师教育硕士、课程和教育研究硕士以及其他教育硕士等4种不同领域。[5]

三、澳大利亚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结构

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与层次结构可以清晰地反映某国别或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水平。依据澳大利亚教育与培训部(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官网公布的2004年至2015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学生招生规模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5年,澳大利亚共招收学术型、课程型以及延伸型三种类型的研究生共计1,162,044人;其中,学术型博士120,925人,学术型硕士35,077人;课程型(专业)博士4355人,课程型(专业)硕士998,325人。2013年,澳大利亚教育部在课程型硕士学位的基础上,新增了延伸型硕士学位,其在2013年、2014年及2015年分别招生1106人、1699人以及3358人。[6]

总体上,澳大利亚课程型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主要在于课程型硕士研究生层次,而课程型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滞后且出现逆向发展趋势。

从课程型研究生的总体招生规模来看,课程型博士的招生规模总体较小,且逐年呈现明显递减趋势,人数从2004年的671人锐减至2015年的75人,减幅约为89%;与此情况相反,课程型硕士招生规模逐年呈现上升趋势,人数从2004年的65,532人上升至2015年的108,991人,招生规模总数上涨约40%(如图1所示)。硕博比在2004年和2015年分别约为97.66∶1和1453∶1。

从课程型(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类别的历年统计数据来看,2004年至2015年,课程型博士在建筑类别没有招生。课程型博士在工程与技术、农业与环境科学、自然与物理科学、创新艺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类别的招生规模总体较小,其招生人数分别为3人、4人、34人、36人以及75人;在社会与文化类别的招生规模最大,共计1640人;其次是管理与贸易类别共计1517人(如图2所示)。

从课程型(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类别的历年统计数据来看,2004年至2015年,课程型硕士在农业与环境科学、自然与物理科学以及建筑等类别的招生规模总体较小,招生人数分别为12,525人、22,443人以及23,567人;管理与贸易类别的招生规模最大,达到426,254人;其次是社会与文化类别,其招生规模总数为150,108人(如图3所示)。

四、澳大利亚专业学位类别设置与调整的程序

2011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实施课程改革之后,加强了对课程的管理和要求,所有联邦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州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开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依据澳大利亚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澳大利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与学位、文凭或证书挂钩;学习并完成不同类型的课程则授予不同的学位、文凭或证书。总体上,享有“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依据该项权力的相关规定,通过自主设置或撤销研究生教育课程达到设置或撤销学位类别的目的;而不具备“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则以7年为1个周期向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提交申请,之后依据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审核,由审核结果决定课程与学位的增设或撤销。在澳大利亚,不具备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设置与调整专业学位时主要依据《201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机构法》(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 Act 2011:TEQSA)所规定的程序依法进行申请、审核和评估等。

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自主设置与调整专业学位,而不具备“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则需向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提交申请,按照具体规定进行审核。尽管澳大利亚专业学位的设置与调整需要与行业协会进行相关的沟通与交流;但总体而言,对于不享有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申请批准型和申请附加强制条件型,这两种类型体现了澳大利亚专业学位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过程与程序。

依据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培养目录显示的结果,截至2016年6月澳大利亚共有高等教育培养单位169个,其中具有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培养机构(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8所,大学(Australian University)40所,专业大学(Australian University of Specialization)1所,海外大学(Overseas University)2所,共计51所;其余的118个高等教育培养机构(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均不具备“自我认证权”,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的课程认证。[7]

《201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机构法》中详细地阐述与专业学位的设置与调整相关的“自我认证权、自我认证标准、课程认证与更新、审核认证程序以及审核认证原则”等内容,以下逐一展开论述。

自我认证权(Self-accrediting authority):是一项具有重大责任的权力(Self-accrediting authority is a significant responsibility),享有“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依据该项权力的相关规定,通过自主设置或撤销研究生教育课程达到设置或撤销学位类别的目的。那些对全部或者某些课程具有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需要肩负的责任包括:(1)满足门槛标准(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hreshold Standards)的要求(特别是满足高等教育机构课程认证和资格标准的要求)。(2)判断课程是否满足发展、审批、交付和中止的要求。行使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还负责确保其所有高等教育事务满足所有的高等教育门槛标准的要求。《201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机构法》(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 Act 2011:TEQSA)第41条规定:注册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向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申请一个或多个课程学习的自我授权。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将评估这些事项以保障所有事项达到高等教育门槛标准,特别是达到自我认证的权威标准。[8]

自我认证标准(Criteria for authorizing self-accrediting authority):满足《201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机构法》(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 Act 2011:TEQSA)第41条规定的澳大利亚大学(Australia University)可自我认证所有课程并授予相应学位;澳大利亚大学院(Australian University College)满足《201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机构法》第41条规定的自动享有对所有课程的自我认证权;澳大利亚专业大学(Australian University of Specialization)可對一个或两个广泛领域的全部课程进行自我授权;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海外大学或海外专业大学(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 overseas university or overseas university of specialization)在达到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标准(Higher Education Standards Framework)后可由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授权其享有对一个/多个高等教育学位教育水平或一个/多个广泛的研究领域或学科领域的自我认证权。[9]

课程认证与更新(Course accreditation and renewal):未取得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相关高等教育课程时需满足《201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机构法》的要求。有效认证期限为七年,有效认证期满前,高等教育机构可向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提出申请对课程进行再次认证审核。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依据《高等教育课程认证标准》(the Provider Course Accreditation Standards)对首次认证和再次认证课程进行审核。[10]

审核认证程序(TEQSA’s renewal of course accreditation process):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依据《201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机构法》第56条的相关规定对提出课程申请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课程审核认证。《201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机构法》第56条规定了课程延续申请的批准和驳回不同情形下的两种细则。[11]

课程申请批准细则:(1)在收到高等教育机构提交的课程续期认证申请后,如果接受认证审核的课程满足高等教育课程认证标准,则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审核认定其通过并更新高等教育培养单位目录中的相应信息。(2)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评定审核的资料包括申请审核所需资料、文件和相关材料以及认证评估所需的相关材料。(3)审核认证过程终止于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给出最终认证审核结果为止。(4)如果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最终确认课程通过认证得以延续,那么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必须确定下次该课程重新认证的时间,且课程的有效认证时间为7年。

课程申请驳回细则:如果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驳回了高等教育机构提交的延续课程申请,那么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必须给与提交延续课程申请的高等教育机构以书面通知,并且在通知中阐明驳回申请的理由。同时,提交申请的高等教育机构有一次机会可以提出申诉,与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对于给出的驳回通知进行交涉。

审核认证原则:《201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机构法》第13条规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课程审核时须遵循三个原则:(1)必要监管原则(regulatory necessity);(2)风险评估原则(reflecting risk);(3)适度调整原则(proportionate regulation)。[12]其中,风险评估原则主要包括评估两方面内容:①高等教育机构的历史,包括奖学金、教学和研究,学生的经验,财务状况及能力,符合《高等教育门槛标准法》与《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情况;②不符合《高等教育门槛标准法》与《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风险评估,包括内部质量保证机制、财务状况及能力。[13]

总体而言,对于不享有自我认证权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其专业学位的设置与调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申请批准型,即审核一次性通过并且未被相关机构强制附加条件的类型;二是申请附加强制条件型,即申请审核未一次性通过且被相关机构附加强制条件并且参与相应评估,评估通过后审核才算真正结束,而审核的最终结果也需要以评估的结果作为评判审核是否通过的重要依据的类型。此外,尽管专业学位的设置与调整也需要与行业协会进行相关的沟通与交流,但总体而言澳大利亚专业学位的设置与调整基本遵循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设置与调整程序。

下文将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与调整过程为案例分别探讨以上两种不具备自我认证权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专业学位类别设置与调整的主要程序。

类型一(申请批准型):澳大利亚基督遗教学院

基督遗教学院(Christian Heritage College:CHC)由澳大利亚基督教中心于1986年成立。1988年,基督遗教学院获得颁发教学研究生文凭资格,1990年又获得颁发教育学本科学位资格。1990年,基督遗教学院开始培养教育类研究生,1997年开始招收教师教育研究生,1998年起开始进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督遗教学院目前由神职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商学院等4个学院以及米里斯(Millis)研究所和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构成。[14]

澳大利亚基督遗教学院的教育与人文学院(School of Education & Humanities)开展中学教育研究生文凭、基督教教育研究生证书和教育硕士等三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 (Secondary),Graduate Certificate in Christian Education,Master of Education)。教育與人文学院开设的所有课程与所授的相应研究生文凭、研究生证书以及研究生专业学位等均受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的审核认证。认证通过后,基督遗教学院就具有了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资格,进入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培养单位目录(National Register of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s)。此外,教育与人文学院开设的课程满足昆士兰师范学院(Queensland College of Teachers:QCT)和澳大利亚学校教学与领导院(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AITSL)的审核认证要求后,其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自动享有教师资格,且进入澳大利亚学校教学与领导院的项目目录并在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通用。[15]澳大利亚基督遗教学院开设的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通过审核认证并在2021年4月前享有开设硕士层次教育相关课程并颁发相应文凭、证书以及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等权力。

澳大利亚基督遗教学院等不享有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专业学位的设置与调整的主要程序包括以下六个步骤。①提交申请(Submission of Application)。不具备自主审核认证权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新增学历与学位课程时应遵循《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规定的相应程序向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提交申请并支付审核费用。②审核申请完整性(Completeness Check)。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收到新增课程申请及所需费用后,会审核申请的完整性。对于不完整的申请,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会通知(不具备自主审核认证权的)申请提交机构在接到通知的30天之内补充信息以完善申请材料。③实地评估(Substantive Assessment)。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依据《201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机构法》第56条的相关规定,组织本地或外部专家对不具备自主审核认证权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实地评估,接受相应评估的机构需在评估过程中提供评估所需资料以保障评估的顺利进行。此外,如果参与评估的专家均为外部专家,那么提出申请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对评估结果产生异议的情况下有一次机会提出申诉。④总结调查结果(Summary of findings)。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在进行实地评估后,如果调查后的最终结果建议驳回申请请求或者有条件地批准申请请求,那么提交申请的高等教育机构会收到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给出的一个基于相关资料作出的总结分析报告。高等教育机构有一次机会对总结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提出申诉。⑤决议(Final Decision)。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会在30天内决定同意申请或拒绝申请请求,并将会给提交申请的高等教育机构发送通知和公报草稿。提交申请的高等教育机构在28天内有权向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提出任何反馈意见。如果提交的申请获得批准,那么通知中将说明课程认证的有效续期、相关条件以及适用范围等内容;如果提交的申请被驳回或附加有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给出的强制性条件,那么这个通知也会对这些内容加以详细说明。⑥公报刊登和更新国家注册信息(Public Report and National Register update)。通过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新增课程认证的高等教育机构及其相关详细信息将会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培养单位目录中进行更新,并按照注册标准进行相应注册。每个审核认证的环节或条件会在整个申请审核结束后进行总结归纳。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作出的审核决议和相应解释会以公报的形式刊登出来,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的注册信息会相应进行信息更新。

类型二(申请附加强制条件型):澳大利亚莫林学院(Morling College)

对于一些未能充分满足课程审核认证标准的高等教育机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将依据《201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机构法》第53条的有关规定对其附加相应限定条件,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必须遵循此类限定条件。《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法》第53条规定:(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可能对认证课程实施附加条件;(2)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可以自行更改或撤销对提交申请的高等教育机构附加的条件;(3)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也可以更改或撤销此类附加条件,但是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提出请求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更改或撤销附加条件的正式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文件以及相应费用等。[16]

莫林学院(Morling College)附属于澳大利亚大学神学院(Australian College of Theology),目前开设的教育类研究生课程主要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教育研究生文凭课程(Master of Education and Graduate Diploma of Education)。[17]莫林学院不具备自我审核认证资格,因此其开设的课程需要经过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的审核。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在审核莫林学院的课程时,认为莫林学院的课程审核不能直接通过,依据《201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机构法》第53条的相关规定对莫林学院附加了强制条件,这些附加的强制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六条。[18]

条件一:(1)收到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给予审核书面通知的30天以内,莫林学院必须与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和全国基督教教育协会续签协议备忘录(MOA);(2)莫林学院在收到审核书面通知的60天内需向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提供一份书面的战略计划书,详细说明莫林学院为达到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课程审核认证标准第1条中的第1.9和1.10条目与第2条款中的2.3,2.4以及第5条款的第4条目的相关要求而计划采取的相应措施和手段;(3)签订续签协议备忘录后12个月内,莫林学院学术委员会应配合全国基督教教育协会完成对莫林学院的课程大纲、材料、指南等相关资料的审核工作,负责收集资料并形成年度报告,提交给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4)签订续签协议备忘录后15个月内,莫林学院必须提供一份上一年度审核报告的副本,副本中还应包含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学术委员会对莫林学院给出的相关建议及莫林学院接受此类建议的情况。

条件二:莫林学院在收到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书面审核通知的60天内,需向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提供一份详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计划,计划中还应包括莫林学院开设的三个研究生课程接受审查的时间表。

条件三:课程教学设计评审工作结束的30天内,莫林学院需向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反馈审查结果,并详细说明莫林学院学生的在线学习及学习管理系统的情况。

条件四:莫林学院在收到书面审核通知的60天内,需向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提供莫林学院获取学生学业成绩的途径及监控数据,并详细说明这些监控数据的基准方法和指标数据的使用方式;提交的指标数据中应包含学生学业进展、课程完成量、学生年级分布及相关数据比较等内容;基准报告则应阐明使用该基准方法在改进教学和促进学业成绩方面将会取得的预期效果。

条件五:莫林学院在收到书面审核通知的12个月内,需向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提交详细的课程大纲、基准方法使用说明及相关进展报告等资料。

条件六:莫林学院在收到书面审核通知的12个月内,需向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提交一份详细的并且已经通过学术委员会审核的报告。此外,该报告中还应包含委员会审核课程更新的详细过程、内部与外部课程审查结果的反馈以及莫林学院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比较的结论等内容。

五、结语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澳大利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快40年。目前,课程型硕士是澳大利亚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类型。2004年至2015年,从澳大利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层次来看,课程型博士的招生规模总体较小,且逐年呈现明显递减趋势,但课程型硕士招生规模却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從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与类别来看,课程型博士在工程与技术、农业与环境科学、自然与物理科学、创新艺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类别的招生规模总体较小,在社会与文化以及管理与贸易类别的招生规模较大;课程型硕士研究生在农业与环境科学、自然与物理科学以及建筑等类别的招生规模总体较小,而在管理与贸易类别以及社会与文化类别招生规模较大。2011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实施了统一的课程管理之后,课程与学位挂钩,不同类型的课程授予不同学位或取得相应的证书或文凭。目前,《2011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机构法》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专业学位设置与调整的主要法律依据,其中的“自我认证权”是影响澳大利亚专业学位的设置与调整过程和程序的核心因素。是否享有“自我认证权”直接决定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专业学位的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过程与程序。总体而言,享有“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自主设置与调整专业学位,而不具备“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则需向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提交申请并按照具体规定进行审核。尽管澳大利亚专业学位的设置与调整需要与行业协会进行相关的沟通与交流,但总体而言,对于不享有自我认证权的高等教育机构,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申请批准型和申请附加强制条件型,这两种类型体现出了澳大利亚专业学位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过程与程序。

参考文献:

[1]H Forsyth,R Laxton,C Moran,J van der werf,R Banks,R Taylor.Postgraduate Coursework in Australia: Issues Emerging from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Collabor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9(57):641–655.

[2]Mcwilliam E L, Taylor P, Thomson P, et al. Research Training in Doctoral Programs -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Professional Doctorates?[M].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 2002:7-8.

[3][5]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Council. Amended AQF qualification type: Masters Degree[EB/OL].[2016-05-06].http://www.aqf.edu.au/wp-content/uploads/2013/05/AQF-Addendum-2014.pdf.

[4]宋丹,吴渝.澳大利亚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及启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80-84.

[6]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Commencing Students by Level of Course, Broad Field of Education and Gender, Full Year 2004-2015[EB/OL].[2017-06-05].https://www.education.gov.au/student-data.

[7]Australia Government 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National Register of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s[EB/OL].[2016-06-11].http://www.teqsa.gov.au/national-register.

[8][9]Australia Government 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Self-accrediting authority[EB/OL].[2016-05-31].www.teqsa.gov.au/for-providers/registration/self-accrediting-authority.

[10]Australia Government 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Course accreditation and renewal[EB/OL].[2016-06-05].http://www.teqsa.gov.au/for-providers/course-accreditation.

[11][13][16]Australia Government 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 Act 2011[EB/OL].[2016-06-12].https://www.legislation.gov.au/Details/C2012C00737/5bcace89-61a0-42de-93ad-3a6456659d79.

[12] Australia Government 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Renewal of course accreditation Report on renewal of accreditation of two higher education courses of study offered by Christian Heritage College[EB/OL].[2016-06-15].http://www.teqsa.gov.au/sites/default/files/decision/PRV12074%20Re-accreditation%2004%20Sep%202014_0.pdf.

[14]Christian Heritage College.History of CHC[EB/OL].[2016-06-10].http://www.chc.edu.au/about-us/history/.

[15]Christian Heritage College.school of Education & Humanities Courses[EB/OL].[2016-06-05].http://www.chc.edu.au/schools/school-of-education-humanities/courses/.

[17]Morling College.Courses and Units[EB/OL].[2016-06-17].http://www.morlingcollege.com/courses/master-of-education -graduate-diploma-of-education/.

[18]Australia Government 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Renewal of course accreditation Report on renewal of accreditation of two higher education courses of study offered by Morling College Ltd[EB/OL].[2016-06-18].http://www.teqsa.gov.au/sites/default/files/decision/PRV12034%20Re-accreditation%2006%20Jun%202014_1.pdf.

(責任编辑 陈志萍)

作者:肖聪

第4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聘用程序全

 基本程序(按照晋政办发[2003]13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 ⑴公布空缺岗位及其职责、聘用条件等事项;

 ⑵组织报名,受理应聘人员提出的申请;

 ⑶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

 ⑷组织应聘人员笔试、面试、考核考察;

 ⑸初定拟聘人员名单,并进行公示;

 ⑹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确定拟聘人员;

 ⑺按核准权限逐级上报核准或备案。

 办理岗位聘用情况审核备案需提交的的材料:

 (1)市以上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核准通知及经核准的《山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

 (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 (3)《山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聘用情况审核备案表》;

 (4)证明受聘人员符合相应岗位任职条件的相关材料;  (5)工作人员在不同类型岗位兼职的批准文件;

 (6)受聘人员的身份证明材料。

第5篇:岗位竞聘管理程序

岗位竞聘实施办法

一、 基本原则

(一)公开、竞争

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竞聘前发布公告;

2、 竞聘者自愿报名;

3、 公开选拔;

4、 竞聘结束后发布竞聘结果。

(二)分类实施

将竞聘的岗位划分为以下几类:

1、中层副职、基层主管、首席工程师;

2、一般管理和工程技术;

3、生产和辅助。

根据各类岗位的基本要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竞聘程序和方法。

(三)自上而下

首先进行第一类岗位的竞聘,然后分别进行其他岗位的竞聘。

(四)多维度评价

1、 竞聘第一类岗位的人员:评价项目包括个性、能力、专业知识品 德、绩效。

2、竞聘第二类岗位的人员:评价项目包括能力、专业知识、工作态 度、绩效。

3、竞聘第三类岗位的人员:评价项目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工作态 度。

(五)现代评价方法与传统评价方法相结合

采用心理测量,结构化面试,知识、技能考试,人事考核等多种方法。针对各类人员的评价项目采用不同的组合。

二、准备

(一)成立考评委员会

考评委员会由公司领导、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及相关业务人员、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如下:

1、组织针对应聘第一类岗位人员的结构化面试并担任评委;

2、组织对竞聘第一类岗位人员的考核;

3、审核其他人员的考核结果;

4、组织心理测试和应聘第二类岗位人员的专业考试。

(二)对各岗位的任职条件、职责进行审议和修改

对原有的规定进行审议,必要时进行补充和修改。

(三)制定竞聘方案

包括各岗位的竞聘条件、竞聘程序、操作方法等。

(四)对考评委员会成员进行培训

通过培训,使评委深刻领会竞聘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熟悉有关规则,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各种评价技术。

三、实施

(一)中层副职、基层主管、首席工程师的竞聘

1、发布竞聘公告

竞聘公告应包括拟竞聘岗位及任职条件、聘用人数、竞聘程序等。

2、应聘者报名

应聘者填写报名表,经上级审批后报人力资源部。

3、对应聘材料进行审查

此项工作由考评委员会负责。

4、素质测评

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⑴个性测量;

⑵结构化面试:侧重于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等项目的考察。

5、确定后选人

这两方面的评价完成后,根据分数高低分别排列出顺序,按照岗位定员的一定比例确定候选人。

6、对候选人进行人事考核

有两种办法可供选择:

⑴以应聘者近两年年终考核的平均成绩作为本次人事考核的成绩; ⑵重新设计人事考核量表,对每一位应聘者打分。

7、将候选人和推荐意见以书面形式上报厂领导

8、确定人选并公布竞聘结果

综合考虑每位后选人的测评成绩和考核成绩,最后确定人选。

(二)一般管理人和工程技术岗位的竞聘

1、发布竞聘公告

2、应聘者报名

3、对应聘材料进行审查

4、考试

有两项内容:

⑴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⑵专业考试:以管理实务为主,采用情景试题和案例。

5、确定候选人

这两方面的考试结束后,根据分数高低分别排列出顺序,按照岗定员的一定比例确定候选人。

6、对候选人进行人事考核

有两种办法可供选择:

⑴以应聘者近两年年终考核的平均成绩作为本次人事考核的成绩; ⑵重新设计人事考核量表,由上级对每一位应聘者打分。

7、将候选人和推荐意见以书面形式上报厂领导

8、确定人选并公布竞聘结果

(三)生产和辅助岗位的竞聘

1、发布竞聘公告

2、应聘者报名

3、对应聘材料进行审查

4、考试

由下属各单位组织,考评委员会负责监督。考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 技能。

5、确定候选人

考试结束后,各下属单位根据分数高低排列出顺序,按照岗位定 员的数量确定候选人。

6、对候选人进行人事考核

有两种办法可供选择:

⑴以应聘者近两年年终考核的平均成绩作为本次人事考核的成绩; ⑵重新设计人事考核量表,由上级对每一位应聘者打分。

7、将候选人和推荐意见以书面形式上报

各下属单位将候选人的考试成绩和考核成绩报考评委员会,考评委员 会审核后报厂领导批准。

8、确定人选并公布竞聘结果

第6篇: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程序

2013年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程序

一、通过《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等级量化方案》

二、公布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岗位数:小学4个,中学1

个。

三、报名:2013年10月21-22日(截至日期22日下午5:00以前)在中心校文洪芳处报名,交相关资料(按照文件要求准备资料,所有材料时间范围:2010年9月1日-2013年9月30日)。

四、业绩展示:2013年10月23日下午在中心校展示个人主要业绩,展示地点:沙坪镇中心校会议室。

五、述职与考核:2013年10月23日,申报人员测评会上作述职报告,时间不超过3分钟,述职结束后将书面述职报告交大会主持人;测评由5个评委根据个人业绩与述职报告情况打分;审核其它分值:采取分组流水作业的方式,分组采取现场抽签的形式组合。

六、拟晋升人选公示:根据分值排序,从高到低选出拟晋升人选并公示,公示期5天。

七、报批:公示期满后(有缺采取递补的方式),将符合条件的人选报上级报批。

2013年9月22日

第7篇:冷作工岗位工作程序

1、 根据生产任务认真阅读、理解生产图纸,按照班长安排做好作

业准备。

2、 配合班长按图制作。

3、 严格按照电焊、气焊工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各种相关设备的安全

操作规程操作。

4、 配合班长做好自检,经检验合格后转送到下一道工序。

5、 按要求检查、保养生产设备及工装模具,确保安全文明生产。

6、 工作完成后,必须做到工完场清,收拾好设备和工具,把作业场

地所用的电源关闭之后才可以离开工作岗位。

第8篇:企业申报稳定岗位补贴程序

一、企业范围

1.企业参保地为朝阳区;

2.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

3.上未裁员或裁员率低于上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014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1%)。

满足以上三项条件的企业可向朝阳区人力社保局劳服中心申报稳岗补贴。

二、补贴标准

按照企业及职工上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40%补贴。(以社保系统记录为准)

以2014年最低缴费基数计算:每人每年约为127元。

二、提交材料

1.企业稳岗补贴申请表(系统打印); 2.上企业减少人员情况表(系统打印); 3.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企业承诺书(系统打印);

5.如企业为兼并重组企业、化解产能过剩企业以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还需提交企业相关证明材料。 备注:提供材料要求使用A4纸;

复印件需标注“与原件一致”并加盖公章

三、办理流程

企业申请用户名→劳服指派用户名及密码→企业使用用户名登录系统申报补贴→企业报送纸质材料→劳服受理、上报→市局审核→拨付资金

1.有两个邮箱:

企业报材料(向劳服)使用邮箱:rsjlfzxgsb@bjchy.gov.cn 下载材料、查看通知使用邮箱:cywgbt@sina.com 密码20150916 2.申请补贴系统网址/bys/cjjy 3.企业用户名申请:

(1)已申请过308号文件的企业无需再申请用户名,使用308号文件用户名登录系统即可;

(2)新企业用户名申请:填写《稳岗补贴企业用户名申请信息表》(在下载材料邮箱下载),通过报送材料邮箱发给区人力社保局劳服中心,劳服中心每天将在下载材料邮箱公布企业用户名及密码,请企业及时查看。

4.企业登录网址,录入相关信息,打印表格,点击上报; 5.企业将补贴所需提交的纸质材料报送到区人力社保局劳服中心217室;(报送前必须在系统中点击上报)

6.劳服中心汇总上报; 7.市人力社保局审核批复; 8.社保中心补贴拨付资金。

四、受理时间

稳岗补贴政策执行至2020年,每申请一次。 2015年受理时间为9月6日至16日。

五、其他说明

1.企业应为在工商部门取得法人执照的用人单位; 2.上裁员人数是指因企业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 3.裁员率计算:

企业上年裁员人数÷上参保人数(12个月累计参保人数)×100% 例如:某企业2014年1月参保职工为100人,2月裁员1人,3月新增10人,4月新增2人,之后月份人员无变动。

裁员率=1÷(100+10+2)×100%=0.893% 4.上减少人员不包括退休、退职、死亡人员。

5.9月16日24时补贴申报系统关闭,请申请企业及时办理。

第9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工作程序

根据国家省市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的有关政策规定,按照“先入轨运行,再逐步完善”的工作要求,现就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工作程序明确下:

一、严格按照市局核准批复的岗位设置方案制定本单位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须经本单位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区设岗办审核备案,作为岗位聘用的基本依据。

二、专业技术岗位聘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根据市职改办审批的岗位数额(聘用指标数)对所属事业单位具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的提出聘任意见,将相关人员的聘任材料(主管部门聘任报告,“信阳市县区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申报审批表”、聘任情况备案表及个人相关的五证等)报区职改办备案审批,区职改办按市职改办部门要求,结合区设岗办对各单位岗位设置情况进行复审认定,复审认定结果报局领导审定。

三、工勤技能岗位的聘用。按照信人社[2014]4号《关于事业单位新取得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证书人员聘用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本单位经市局审批的设岗方案,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相关人员的聘用资格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的提出聘任意见,将相关人员的聘任材料(主管部门聘用报告、信人社[2014]4号“附件1”和“附件2”及新取得的岗位等级证书原件等),报区设岗办进行复审认定,复审认定结果报局领导审定。

四、复审认定结果经局领导审定后上报市局备案及下发所属单位主管部门。

五、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后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审定结果和市局审批的设岗方案,制定本单位竞聘上岗方案,组织实施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工作完成后,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设岗办备案。

六、签订聘用合同,对已聘用到新的岗位等级的人员,各单位要逐人签订聘用合同,实行聘用合同管理。

七、兑现工资待遇。区人社局、财政局凭相关单位主管部门提供的“聘任情况备案表”按相应的岗位等级套改工资,兑现新的岗位工资待遇。

上一篇:创新载体做实普法工作下一篇:冬春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