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置(共9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职业能力,高职培养目标
1 问题的提出
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设新线17000公里, 到2020年,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陕西省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位置, 这对加快交通运输的发展要求更高。按照扩大路网规模、提高干线运能、强化枢纽功能、提高运输效能的要求, 加快建设“十大”铁路工程。到2010年, 陕西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4300公里;到2015年, 2581铁路网基本形成, 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
据有关人力资源部门统计和预测:在“十一五”期间, 全国铁路建设系统人才需求量约为50万人, 其中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约为36万人, 铁路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就凸显了行业发展迅猛而人才急剧短缺的矛盾。
在全国铁路建设任务重、铁路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情况下, 我院公路工程系抓住这一绝好的历史机遇, 及时申请开办铁道工程技术专业, 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将2010年开始招生。为了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铁路专业技术人才, 学院批准进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
2 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尽可能搞清楚用人单位对铁路专业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 课题组编制了《铁道工程专业学生能力调查问卷》、《铁道工程专业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采取当场发放和网上发放两种调查方式。课题组走访了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专门的铁路建设企业, 调研对象是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主要管理者, 发放并收回问卷25份。列表分析如表1所示。
问卷中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程调查对象基本上认为都应该开设, 土力学、基础工程和地基基础是重复的, 课题组研讨后认为应开设土力学、基础工程。另外, 有的调查对象建议桥梁工程应包括公路、铁路两方面的知识, 还有人建议开设经济方面的课程如表2所示。
问卷中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开设主要有:结构力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高速铁路、公路工程、特殊路基施工与处理、工程爆破、工程监理、交通工程、新型轨道结构、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水力学与桥涵水文等课程。另外, 有的调查对象建议开设口才方面的课程。如表3所示。
关于学生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测量能力、试验操作能力、现场技术指导能力、施工组织管理能力、工程概预算编制能力等主要为简单运用, 试验计算分析能力和工程招投标能力主要为初步掌握, CAD应用能力主要为熟练运用。另外, 有调查对象建议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还应具有沟通应变能力、施工现场协调能力、工作中的学习能力等。
3 课程设置探讨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观点, 职业能力主要由职业素质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构成。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各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了研究和改革, 如增加课时和内容、进行专项强化训练、培训教师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 精心设计课程教学, 进而实施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
根据对施工单位的调研, 结合课题组对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等院校的走访, 以本院路桥专业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高职培养目标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课题组深入探讨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课题组认为:对工程测量、工程材料、土力学、基础工程、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计算机绘图应用技术等课程加强课内实践环节;对工程测量、工程材料、土力学等课程还要在课后进行综合实践强化;另外, 通过开设演讲与口才等任选课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应变能力等。
在合理设置课程、进一步加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后综合实践训练的基础上, 依托企业, 实践“专科+高级工+预备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得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使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 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强化实践、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 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 生产性实训达到100%。
4 结语
总之,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大学专科文化程度, 掌握铁道线路、桥梁、隧道等相关项目施工规范, 能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及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查, 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并具有一定的现代施工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孔七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探讨课程教学设计[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9) .
一、我国工程造价学科发展概况
我国的工程造价本科教育主要是以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在1998年以前,我国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里并没有工程管理,其专业设置主要是专科层次。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和“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合并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下设“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和“物业管理”五个方向。此时工程造价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大多院校的工程造价专业都是以工程管理造价方向的形式存在。
2003年,天津理工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其后全国先后有几所高校申报了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并招生。
二、我国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各院校造价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按照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来进行设置的,即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和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投资与造价管理课程、国际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和物业管理方向课程。
综观该专业全国各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工程技术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依靠土木建筑类专业,具有鲜明的土木工程背景支撑,强调专业的“技术性”,其技术平台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二是管理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鲜明的管理工程背景支撑,其各平台课程相对较为均衡,但管理平台课程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三是财经类院校,在课程体系中,经济平台课程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着重投资和财务能力的培养,而技术平台课程则相对较弱。
由于我国工程造价专业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在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应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学科定位不够准确。学科定位对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只有根据准确的学科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它是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部分院校由于缺乏准确的定位,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简单的采用工程技术加管理加经济的模式,忽视各平台课程的有机融合。
2.专业能力培养欠缺。目前各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过多依托各院校的办学背景,课程结构不合理,或偏技术、或偏管理、或偏经济,而在与专业领域的职业要求对接上普遍存在不足,导致专业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无法满足行业学会对专业人士提出的专业能力标准。
3.实践性环节设置不合理,实践内容、实践手段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实践时间存在偏少现象。
三、国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程造价学科教育发展时间较长,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学科教育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实行行业学会对高校课程体系进行认证的专业教育评估制度,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要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以英国为例,英国的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是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建筑、测量和环境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团体。它负责工程造价、房地产管理等专业的教育评估,通过一定的课程评估标准和程序,保障课程设置能达到未来的执业资格要求。在英国,如果要获得造价执业资格(成为工料测量师),则必须获得通过该协会评估通过的专业学位,否则必须参加与通过评估的专业水平相对应的专业基础考试。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通过行业协会的评估,确保专业教学满足行业学会对专业人士提出的专业能力标准,有效实现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有以下特点:
1.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
在国际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对工程造价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起着指导作用,并和行业执业资格挂钩,专业教师大都有建筑行业的相关从业经验,从而有效保障了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要求之间的对接。
2.学科定位准确,课程设置合理。在工程造价学科定位上,都强调工程管理对工程技术的依赖,在课程设置上以工程技术类课程为基础,充分重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科目的整合。
以美国为例,根据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美国建筑教育委员会考察结果(表-1),其专业课程基本上是以工程学科内容为主,管理学科内容为辅,各校的工程学科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
F:Florida大学的房屋建筑学院G:Georgia技术学院的房屋建筑项目
3.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占了较大的比重,实习学分的比重也较大。以上表为例,在五所美国高校中,最高的占全部教学课时的36.1 7%(Georgia),最低的也达9.84%(Louisiana)。
四、结语
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建设,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我国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积极吸收国际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成熟经验,加强学科建设研究,准确学科定位,调整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尽快实现行业协会对高校课程的认证,使课程体系的设置紧密结合行业领域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国家投资和私人投资(包括海外投资)不再像以前一样受到约束,可以根据市场状况自主进行选择投资机会,停滞了几十年的基本设施建设重新进入到大规模建设时期,因此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在此背景之下很多高等学校都开始设置建筑工程管理或者类似专业。
同时,为适应我国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国内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
另外,与此同一时间设立的专业还有建筑经济、投资经济管理、投资造价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
,教育部在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前文所提到的专业和其他一些类似专业进行了整合,产生了如今的工程管理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下。
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置的方向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个:项目管理、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曾经推荐的方向也是这几个。
①根据调查,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几个方向当中,项目管理、造价管理是高校选择最多的两个方向。
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迅速发展,在一些财经类专业相对较强的高校中开始逐渐设立“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
②虽然物业管理也是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内容之一,但是物业管理的出现因为缺少有效的指导使得方向设置较为纷繁复杂,有的在土木专业下延伸,有的在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下拓展,有的在工程管理学科下挂靠,有的归入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发展。
③由此可见虽然物业管理逐渐为各高校和公众所熟知,但是作为一门学科而言它的学科属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从开始,教育部将“物业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编号为110212S)设置在工商管理类之下,开始在全国11所院校进行试点。
但是这一工作并没有能够解决“物业管理”学科属性的问题,因为物业管理涉及到工程、设备、管理、法律、经济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将其放在工商管理类中显然有失公允。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对物业管理专业的设置又有了两方面的变化:第一,物业管理(110804)不再作为目录外专业存在;第二,物业管理不再设置在工商管理类之下,而是在管理学这一学科门类中又单独设立了“服务业管理类”,物业管理作为一个专业设置在“服务业管理类”下。
吴赞敏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160)
摘要:论文以纺织染整工程专业学科建设为改革平台,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以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培养开展教改和实践活动,构建具有工科特色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关键词:染整工程创新能力产学研
在当代世界纺织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更加开始重视纺织品的染整加工和后整理,也因此培养染整工程专业高等技术人才的工作更加艰巨,她肩负着为社会和纺织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的重任。为此,我们培养出的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具备专业研究和实践能力的特长,以及科技创新的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和胜任工作。
天津工业大学(原天津纺织工学院)是国内最早建立染整工程专业的学校之一,在国内同专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该专业毕业生十分受社会的欢迎和好评,学生的就业率很高,而且对学生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对学生就业单位和毕业生调研反馈的信息中我们感到:加强对工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染整加工是纺织品生产的重要环节,具有实践性强、更新快等特点,为此加强教学与实践的改革以有利于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其课程设置要体现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为宗旨;培养体系还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加快培养我国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在染整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与改革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专业特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加强实践教学中,实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和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在工厂实践中能很快适应生产需要,同时配合对实践教学的检验,在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加强课程设计的训练和改革,我们对每个学生模拟给出工厂加工订单和产品质量要求,包括织物规格、加工量、颜色及染色牢度、前处理及后整理加工要求等,选择纺织产品进行独立设计工艺和方法。学生按任务书的要求,从坯布加工直至成品完成,设计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工艺条件及生产设备类型,并加以分析论证,说明技术和理论上的依据和可行性。要求学生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技术合理、工艺可行、产品质量合格、成本低、污染小的加工工艺。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学生
进行辅导和答疑。最后在指导学生完成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交流,总结其中的问题,并推广好的经验,促进学生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的提高。
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1. 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在有关专业课的学习中,主要学到的是基本理论和原理,有关专业课的教学是分为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四部分,而一个具体品种的染整加工是根据产品的要求,在一定的生产设备上,采用适当的染化料,对原布进行系列加工的完整体系。加工过程的每一步工序是否合理,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直接决定了所生产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学生在产品加工工艺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通过这样课程设计的训练,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和应用,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2. 适应生产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
由于课程设计是结合实际产品进行的,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对工厂的生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明确了作为工厂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为毕业后能在工厂迅速适应生产实际奠定了基础。如在工艺与设备的选择上如何协调一致,加工方式和加工设备怎样根据产品特点进行选择等问题。另外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对产品加工的成本和环保等问题考虑较少,往往只注意保证产品质量而忽视了产品加工成本或对环境的污染,工艺流程过长,在多种染化料都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没有考虑染化料的成本。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认识到了这些方面的不足,避免了在工厂实际中出现类似问题,使学生适应生产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
3.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不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如有的学生在工艺设计时,对所设计工序在产品加工中的作用没有充分理解,对可省去的工序没有省去;对与产品质量加工要求关系不大的工序,在工艺条件设计时进行了强化,而与所加工产品质量要求有重要关系的工序却没有做或没有得到强化,使产品加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外,有的学生在生产工艺设计时,就某一工序及工艺而言可以说是正确或合理的,但从产品的整个加工过程来看,这一工序却存在问题,或者对以前加工工序的效果有不利影响,或者严重影响后续加工工序的进行。针对上述问题对学生分析讨论后,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切合实际的应用。
4.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环节,在设计过程中,许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思考来解决,通过学生这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设计的汇报交流阶段,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大学生导师制科技活动
要培养专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注重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我们探索和实践了实验室仪器设备面向学生开放的方法,使“十五”投资的实验室设备、仪器成为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实施的平台。具体做法是:
(1)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实验仪器设备面向学生开放使用,在培养有特色的专业应用、创新研究型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和加强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从四年级开始实行大学生导师制和开始进入论文阶段的过渡。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在课外有关科研活动和创新活动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并向交叉学科拓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3)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将新技术在染整上的应用充实到教学中,增加清洁染整加工和生态纺织品等新内容的教学与应用,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4)在专业范围统一规划和协调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以导师带研究生、研究生带本科生,促进教学和科研活动。
几年来,我们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和指导学生艺染协会等学术科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质。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取得了市级和校级一、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学生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为搭建培养本专业学生成为有创新能力、有鲜明特色的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注重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我们的专业建设目标,以本校材料和纺织工程重中之重学科为依托,以加强学科交叉、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学科融合和渗透,构建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
导师素质和创新意识是关键,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和专业精神,积极探索新知识并积极投入科研活动中,目前我们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近年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几十项,学生也参与了部分科研工作。在探索走开门办学,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培养人才方面,我们建立了多个学校与企业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实习基地和染整新产品研发基地;建立了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制;不断完善
适应纺织发展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搭建和不断完善建设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
通过向学生就业单位和一些纺织企业调研,我们按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修订了专业课程大纲,补充数字化技术应用、新型染整理论与实践、清洁生产、生物技术、高能物理应用方面的教学或学术报告讲座内容;进行了开放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的改革等,围绕着突出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广泛适应性的特点设置开设课程,建立的课程体系也体现了新兴技术的渗透、相关学科互相交叉和渗透,授课教师成立了教学课程组,开展教研活动不断修订教学内容。
为了提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条件,我们学科在“十五”建设中,对教学实践活动的仪器和设备有计划的投入和使用,购置的仪器和设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接近国际水平。并在学生的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以及导师制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环节中发挥了有力的作用,为建立学科的特色和提升办学水平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并对提高染整学科专业水平,培养应用研究型、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染整行业是整个纺织工业的重要环节,对上下游的纺织和服装产品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我国的纺织品加工水平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国际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纺织品的染整加工水平还不高,生产的服装面料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差距,纺织品印染后整理已成为制约纺织行业发展的瓶颈。要使我国从纺织大国变成为纺织强国,把纺织业的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染整加工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将在不断重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继续实践并不断探索和改革,为纺织工业培养更多具有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染整专业高等技术人才。
(一)、建设工程部经理岗岗位职责:(对应部门经理职级)
1、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主持建设工程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团结与领导本部门的员工执行公司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目标。
3、积极主动协助其他部门经理开展工作,共同完成公司下达指令。
4、严格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公司及上级领导的指导和工作监督负责监督检查本部门员工履行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资料管理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职责,认真审核相关记录、资料和经济签证等。
(二)、建设工程部副经理岗岗位职责:(对应部门副经理职级)
1、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协助部门经理做好建设工程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团结与领导本部门的员工执行公司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目标。
3、积极主动协助其他部门经理开展工作,共同完成公司下达指令。
4、严格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公司及上级领导的指导和工作监督,配合部门经理监督检查本部门员工履行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资料管理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职责,认真审核相关记录、资料和经济签证等。
(三)、甲方现场代表岗岗位职责:(对应主办职级)
1、严格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部门经理的工作安排、指导和监督,认真履行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资料管理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职责。
2、熟悉工程合同、工程图纸和上级的有关指令,全过程监督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及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施工,做好工程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工程内容的记录,发现问题积极提出意见,并及时将工程的真实情况报建设工程部经理。
3、作为公司派驻现场的代表,负责审核工程现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考勤记录、工程现场所有工程技术数据、会议记录和工程内业资料等;负责现场相关经济技术签证审核工作。
(四)、现场专业技术管理岗岗位职责:(对应主办或副主办职级)
1、现场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必须服从部门经理的工作安排、指导和监督,认真履行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资料管理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各个环节的现场管理职责,加强团结、作好协调工作。
2、熟悉工程合同、工程图纸和上级的有关指令,全过程监督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及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施工,做好工程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工程内容的记录,发现问题积极提出意见,并及时将工程的真实情况报建设工程部经理。
3、负责工程现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考勤记录、会议记录、工程现场所有工程技术数据和工程内业资料的记录整理等,签署相关经济技术签证。
(五)、报建业务岗岗位职责:(对应主办、副主办或办事员职级)
1、负责有关征地、拆迁及项目立项手续对接。
2、负责办理开发项目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各项前期手续。
3、负责落实办理消防、人防、防雷、环保等相关单位行政许可手续。
4、在项目各项报批工作完成、工程已竣工的基础上,联系相关部门参加整个建设项目的综合验收工作。
5、负责总公司及子公司的资质的办理及年审工作。
6、建立、维护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良好关系,保证各项手续办理的顺利推进。
(六)、成本控制业务岗岗位职责:(对应主办、副主办或办事员职级)
1、配合总工程师制订明确的目标成本,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投资变化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2、负责起草供应商考核与评价体系,并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公司工程材料价格数据库。
3、根据各项目工程进度需要,组织各专业工程招标工作,负责招标文件的编制、参与标底价确定和评标报告的编制。
4、配合工程部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变更、工程量增减进行审核、谈判和签,并及时进行费用核算,必要时进行技术经济方案比较,使合同外的成本得到有效地控制。
5、负责检查、落实各专业工程预、结算办理时限,审核工程预、结算的初审结果,对审核结果负责。协助造价咨询单位对公司重大建设项目的结算进行审核。
6、对已完工程进行成本分析和数据收集,建立以完工程项目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库,总结项目成本控制的实施情况,作为拟建工程项目成本确定与控制的经验数据。
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专业为理、工、医、生物等学科知识高度交叉结合的新兴学科类型专业, 专业内涵主导定位于工学, 社会行业服务行为则主要体现在生物医学范围。因此, 本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为现代医学诊疗技术设备提供有效的工程手段及其使用周期管理的保障, 培养医疗工程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
高等职业专科教学实质是要在三年的学业周期着力培养出具有本专业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专业就是具有实用的专业基本知识的医学设备技术技师。所以大专层级医疗影像设备专业课程体系的选择取舍就有了明确的定位,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为了培养特定对象的技术能力, 因此首先应该以人为本, 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本, 专业设置必须与时俱进, 特别是专科层级的专业培养目标设置, 更要紧跟社会经济需求的大趋势。
以专业养成教育作为专业设置起点的思想就是基于以人为本的要求, 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出对于待培养对象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教育, 使他们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社会定位, 使待培养对象认可通过主动的积极学习合格后所能承担的社会专业角色使命, 树立由此从事该专业的信心和观念。这样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与待培养对象的人本个性形成一致的合力, 形成教受对象的互动统一, 创造良好的专业培养基础条件。所以专业养成教育应做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出发点, 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在不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体系设置中根据确定的专业定位在课程设置上有意识的选择教材, 使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中较好体现课程教学对学生养成教育影响的因素,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自始至终都要体现特定专业体系的技术侧重和社会发展,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
2 以行业发展需要做为专业目标标准
针对行业主流发展的要求, 调整和设置专业培养目标, 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要根据行业人才培养规格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 调控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布局。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 建立以专业主干为龙头、相关分支课程为支撑的专业体系知识网络, 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努力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 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总的培养目标、原则、结构和要求基本一致, 但课程设置、模块可根据行业需求就业岗位情况不同有一定灵活性, 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努力将专业优势和特色体现在人才培养计划之中, 坚持专业培养目标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核心内容, 即医疗设备在美国已成为支柱产业。对具有13亿人口的中国, 在整个社会以及政府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医疗设备的今天, 医疗设备也必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因此, 其研究和应用领域都极其广泛, 所培养的学生自然也大有用武之地。
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技术性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在客观上必须以职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在医学影像设备的行业职业需求中随着医疗机构大量使用各种影像检查设备, 势必在各级医疗机构等相关单位形成对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的需要, 特别是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维修技术的职业人的需求, 这正是我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标准, 即按照行业需要推行订单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模式, 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目标标准建设。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推行“双证书”毕业制度。
学生专业实习实训可与公司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 在专业体系设置中要具有适应社会就业要求的弹性调节能力, 专业主旨是以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为先, 如就业岗位在行业专业基础课程范围内亦有适合的岗位, 如医用卧具、康复工程、义肢假肢等研发制造岗位, 就可以利用和强化专业体系已设置教授的相关课程, 实习主要从事此方面的研制课题、选题毕业论文等, 为毕业后充当的社会角色衔接铺路。
3 结合特定院校优势促进专业设置特色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了办出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专业学科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2000]2号)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精神, 实施了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改革, 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平台+模块”模式的全方位的调整和改革创新。优化重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全力打造科学合理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平台。
在多方深入考察学习包括上海医疗器械专科学校、南方医科大学、天津医学专科学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的相关专业体系设置的教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 制订了结合区位资源优势和我校具有三甲紧密型附属医院优势见长的专业培养体系, 取长补短, 体现作为临床医学院校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专业学科体系的特色。
本专业特色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医学和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同时, 要结合医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扎实地学习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体系在注重生物医学解剖教学等医学临床知识学习的同时, 设置工程制图、机械基础、AUTOCAD技术;计算机控制及影像、仪器电子电路技术课程, 同时借用医疗器械研究所、相关实验室、学校附属医院、相关机电产品研制单位的市场化资源, 开展专业课程对象情景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虚拟演示课堂实验教具和模型;虚拟控制编程、加工工具设备运行、工艺虚拟演示实验。
4 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做为专业设置目的
专业课程设置强调要打好基础, 强调能力的培养, 特别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专业思维习惯和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 强调要宽口径培养, 注重实践环节, 从而拓宽学生知识空间与个性发展的余地。
公共基础课平台:与学校其它专业打通, 统一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获求知识、信息的专业养成能力, 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 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行业基础课平台:作为生物医学工程必需的工程图学、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基础知识, 鉴于高职医学影像设备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 要求学生学习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即可 , 课程设置中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 提供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有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或为加深专业方向和特色的专业课程组。形成比较完整的可持续学习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基础体系。
专业基础课平台:主要为专业基础课和必要的实践环节。要求该专业体系中学生均应全面学习的课程,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操作水平。专业基础课既是为后续课程服务, 同时与行业基础课配套为学生在顶岗实习时的社会就业需求预留专业弹性。专业基础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能力是形成专业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岗位群课程模块:也就是专业方向模块 , 一般设置两个以上岗位群模块 , 每一模块课程包括专业课、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每一模块应能体现本专业特色 , 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 选择确定一个岗位群模块 , 并按照要求完成专业方向毕业实习项目全部课程。
选修课模块:主要以与职业岗位相关的人际交流、医学心理和伦理学知识;市场营销、工程CAD制作技术, 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职业技能素质 , 又有较好的人文和个人技能素质 , 能够促进其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5 以实习效果做为专业体系评价的依据
国家教育部2006年就提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由于课程的性质不同, 学科课程以间接经验为主体, 表现为体系化的理论知识;而经验课程则以直接经验为主体, 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验。从某种程度上说, 高职课程内容设计实质是从高职课程资源中选择独特的经验, 并按照某种方式加以组织, 构成一定的体系,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条件, 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实施保障条件。
现代职业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所以学生实习效果是专业体系评价的重要依据。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到了实习教育阶段, 就会通过实习者在岗位现实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实习课题研制论文体现出专业体系教育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设置讲授的优势和不足。
6 结语
总之, 通过针对医学影像工程专业体系课程设置依据的分析讨论, 可以看出特定专业体系课程的设置除了需遵循专业的基本要求外, 更要从以上五个方面加以考量, 并且要持续改进, 以确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傅强, 赵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我国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4:94-96.
[2]董秀珍.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50-51.
关键词:质量工程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205-01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环境类工程技术人才,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发展迅速,目前我国设立环境类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家[1]。另一方面,全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所面临的社会竞争十分激烈,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一直困扰着从事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老师们[2]。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强,工程化色彩浓的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理论和技术,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噪声控制、土壤污染与修复等问题。
1 国内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概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始于1970年代,当时我国个别高校在给水排水工程、化学工程等本科专业中开设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或设置了废水、废气治理专业方向。我国各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大致由以下几种形式发展而来[3~4]:
(1)由传统的市政工程专业发展而来,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
(2)由传统的化学、化工类专业发展而来,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
(3)由其它的矿业、石油、冶金、地质、海洋、农业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发展起来的环境工程专业。
目前,我国环境工程专业的招生及专业设置以1998年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基础。各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较为相似,教学内容基本上由化学知识、工程知识和专业知识构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基本相同的知识背景,缺乏相应的特色,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为了推进全国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加强对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指导,教育部于1985年批准成立了高等工业学校环境工程类教材委员会。1990年,教材委员会改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1年,教育部统一按大类成立了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了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两个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全国环境类专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服务工作。
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确定了环境工程专业九大核心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包括: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环境评价。各高等院校在满足上述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均应当依据本校特长,以本校原有的特色专业为基础,优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做到课程设置有的放矢,满足社会需求,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电力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生产和供应产生了更高的需求,而对于以燃煤为主的中国电力工业来说,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十分严峻。上海电力学院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电力高等学校之一,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是2000年在原电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主要培养电力系统及其它行业所需的环境治理与管理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现有教师1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每年招收70左右名本科学生。本专业以化学化工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污染治理与控制理论及工程化、废水处理与回用、大气污染控制、环境监测、废弃物资源化与循环利用、环境友好技术等。在电厂水处理技术、水处理材料、电厂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和特色。
我们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的思想指导下,调研了全国多所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提出了“理论知识扎实,电力环境保护特色突出”的培养方案。为突出电厂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加强基础,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拓宽知识面,适应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上,除开设教指委所列主要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了一些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如:“工业用煤及低污染燃烧”“工业用油及处理”“工业冷却装置及运行”“洁净煤技术”“电厂环境保护”“工程概预算”“环境材料”等。
我们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开设了“水质全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检测与分析”“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形成以“重实践、强能力”为目标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成立了创新创业工程训练中心,全面推进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
3 科研促进教学,探索专业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学一线的教师不能仅仅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还要经常和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将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技术及时吸纳和融合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提高他们服务社会、服务电力企业的能力。我们倡导老师将科研成果和科研新动态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满足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熟悉、掌握的基础上,安排针对生产实际问题的专题讨论,激发了学生们对电力环保知识的探索兴趣。
我们结合本专业老师承担的企业委托或管理部门的测试项目及研究项目,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老师们的科研项目,以配合学校的优秀学生的培养。近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课题70%以上来自老师的各类研究项目。根据我们电力高校的特点,积极探索专业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学校具有劳动部认定的水处理专业职业资格鉴定中心,鼓励学生参加水处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认定和考核。这样有利于培养有特色的环境工业专业毕业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结语
能源工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基础。随着能源工业的发展,需及时调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布局,相关优化课程设置,充分发挥我校电力环境保护的特色,为日益发展能源工业培养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正,赵国华.关于环境学院学生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65-66.
[2] 主沉浮,魏云鹤,吴俊生.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3(3):18-20.
[3] 郭宇杰,孙凌帆,陈鹏.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4):158-160.
按基础形体和作用划分设置,共五个清单项目,编码为010401001---010401005,其名称、单位、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及项目特征、工程内容见表:
560)this.width=560“ 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img2.shangxueba.com/img/uploadfile/1104/11/87AED3BA06B5370DA64E8867A6526A91.jpg" /> (1)、“带形基础”项目适用于各种带形基础、墙下的板式基础包括浇注在一字排桩上面的带形基础,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在满足市场、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要着力从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上来改善课程体系,凸显学科与职业的对接作用。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上明确了市场需求的重要导向,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中,更应该从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目标的明确、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课程有效实施上进行不断探索,由此来厘清制约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策和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建筑装饰 课程体系 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157-02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目标定位上更加侧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工科院校中,更需要从专业特色的培养中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以下简称建筑装饰)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学科之一,在推进人才层次化发展中,应该从课程建设的方向发展上来厘清课程改革中共性问题,从历史沿革的课程教学创新中来构建专业特色。
在课程整合上,一方面要结合区域经济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多种学科知识渗透,另—方面还要从装饰材料、装饰构造、装饰工艺以及装饰施工等方面来强化学科的应用性。因此,本文将针对建筑装饰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进行探讨,就建筑装饰专业学科改革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积极的改进建议和对策。
1 高职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是学科专业设置的前提,也是适应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问题。对于当前高职阶段的建筑装饰专业来说,针对学科特点、行业人才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方面的调查和跟踪,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及目标来进行定位等,都将关系到整个学科建设的有序发展。
1.1 当前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结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要求来看,对于土建工程类下属的子类学科中,建筑设计并未详细界定学科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目标定义上,逐步确立了以项目为导向,以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工学结合”来推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然而,在学科专业细化上,对于建筑装饰专业课程设置上并未能突出装饰设计与装饰施工的平衡,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对于建筑装饰设计专业与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室内设计专业在课程内容的区分界定不清。室内设计专业凸显艺术类学科培养方式,对于学生美术基础有一定要求,而建筑装饰专业则强调对学生施工方面的技能要求;二是装饰施工与装饰设计并重问题难以落实,特别是在有限学时限制下,对于设计与施工难以兼顾,更难以深入推进学科发展;三是装饰施工主导型课程最能契合专业设置,但对于装饰设计类课程与施工类课程的配合上却问题较多。因此,从学科建设及学科专业化发展上,要能够从工学结合导向上强化对学科与岗位职业的衔接,能够从学科体系的重组与整合上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1.2 建筑装饰专业学科分析
在建筑类学科建设与教育实践中,传统的课程体系包含在土木工程建筑体系中,如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相互分离,使得建筑装饰学科显得更为单一,也造成了建筑类专业间缺乏协同的弊端。因此,在逐步打破学科体系藩篱的实践中,针对建筑装饰学科一体化课程的构建问题,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方法,才能够从传统学科教育的体系模式中不断优化,从而促进该学科的逐步完善。我们从建筑类学科目录中来看建筑装饰专业特点,其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侧重于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注重高职教育与市场相衔接,学科教学与行业、产业的融合。学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还要对装饰设计企业、装饰安装施工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分析,对建筑类及艺术设计类课程进行融合,突出学生懂设计、会管理、能施工等综合应用能力,更好地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此,在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及职业迁移能力培养上,要结合建筑装饰学科的自身特点,从专业基础知识的共享、共建中,逐步过渡到高年级相关学科的拓展和延伸。如对于造价员要以造价知识为主,对于施工员要体现在材料及质检上,对绘图员则侧重于设计类科目的学习等,由此来逐步形成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科特色,也为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行业岗位,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奠定基础。
2 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的课程重构
学科建设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学科在课程体系的梳理与总体设置上,应该体现学科内课程间的协作关系,特别是在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构建中,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来明确学生在某学科中的具体能力,也增加了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特色。当前,针对课程改革实践中的课程体系的重构问题,一直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对实践课程的融入上,更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2.1 以职业成长为导向对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针对高职教育建筑装饰学科课程体系的分析,首先要从课程的结构和排序上进行探讨。高职阶段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认知规律,能够从学生的职业成长上凸显课程的综合性。基于此,针对过程导向下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要从课程结构的优化上满足公共素质课程、职业主干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与职业拓展课程的相互补充。如对于公共素质课程,要以专业课程为依托进行平行延伸,从学科专业的职业能力上,融入非专业课程的占比;对于选修课的设置上要能够拓展专业课的认知领域;对于职业基础课程,可以从职业核心课程中进行渗透不同领域的知识,以满足具体岗位在职业能力形成中的全面性要求;对于专业主干课程与拓展课程的搭配,要从行业领域的延伸上,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职业迁移。
2.2 强化对学科内各专业间的融合与对比
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注重于能力养成,建筑装饰专业在优化课程体系实践中,要把握住具体课程体系内各专业课程间的渗透与融合。举例来看,对于全能型专业,可以从施工岗位、设计岗位及管理岗位的成长上融入学习过程,让学生从中提升施工能力、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在课程的组合及构建上,要能够从“施工、设计、管理”三方位进行综合,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序列性。同时,在建筑装饰施工类专业课程优化上,结合学生职业岗位特点,要从职业基础课、岗位技能、职业拓展上有所构建,把握好设计类课程与施工类课程的融合,并能够从职业课程中细化施工与设计。另外,对于职业岗位上凸显工种实操方面,要结合各专业的主体导向,合理地渗透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nlc202309041400
2.3 强化对职业能力的分析与课程教学的衔接
专业课程教学应该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在学生的职业成长上积极与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能够满足对特定岗位、特定工作任务的完成要求。在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衔接上,要着力从课程教学上凸显学生的能力培养。以课程体系构建为例,对于岗位能力要素通常是多方面的,要从岗位的职业迁移能力上,结合新手、熟手、专家的渐进流程,着力从课程组合中顺应学生认知的养成。如建筑基础课程模块,对于建筑构造、计算机绘图、手绘等课程的安排应该在低年级,特别是在凸显学生设计基础能力上,要结合行业特色进行课程安排。对于主干课程的设置,从基础设计延伸到建筑装饰设计,这个过程要从设计能力的培养上,结合施工技术要求来细化和完善设计课程,训练学生从中掌握必要的设计能力。对于施工技术的培养,着重从业务的拓展上来渗透相关基础知识,如工程造价、招投标管理等。
3 对建筑装饰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工学结合在推进高职建筑装饰课程一体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最为重要的—项举措,也是当前大环境下校企联合培养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建筑装饰专业应该着重从课程内容的更新与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来完善,需要从职业培养能力和课程体系构建中来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以适应企业对该职业的要求。
3.1 对于专业基础美术课的重新定位美术课作为建筑类学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一直颇受争议,特别是对于高职阶段建筑装饰专业来说,对于美术课的学习应该结合专业教育的需求,不能与岗位职业脱节。在职业教育视角下的建筑装饰专业,美术学科知识依然非常重要。因此,美术课程并不能仅仅作为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的选修课。对于空间造型的认识、对于色彩的运用、对于质感的体验等,都是该专业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由此,对于素描、色彩等美术课程,要进行整合,以满足对建筑装饰岗位能力的优化要求。比如,对于素描,可以从结构上加以练习;对于色彩,可以从对色彩的搭配上进行练习;对于平面构成可以从建筑立面或天花平面练习中来塑造应用能力。
3.2 注重对建筑装饰材料的重点补充
材料是装饰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建筑装饰效果的基础。在建筑装饰专业课程优化上,要将材料学作为教学任务的重要内容。要从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上,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中的材料学单独的局面,注重装饰材料知识的学习和渗透,让学生能够从装饰材料的构造及施工工艺中掌握相应的能力,满足未来装饰岗位对相应职业素质的要求。在材料课程的组织及教学上,需要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上入手,突出建筑材料贵在应用,而非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在装饰工程学科技术上要始终贯穿装饰材料的教学过程,能够从不同侧面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好装饰材料。
3.3注重构造与施工类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在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构建上,对于构造技术、施工技术等知识的设置,要避免重复性,特别是在建筑装饰行业发展上,要在课程知识的渗透整合上凸显一体化教学。对于某一学科若需要分学期来实施教学,则应该从分型工程的划分上来进行系统化整合,避免教学的重复。如可以要对水电设计与施工、墙面装饰工程施工、固定式家具制作施工、门窗装饰工程施工进行单列,以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分项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4 结语
作为高职教育中一门新兴学科,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及当前房地产业一片利好前景下,建筑装饰专业在社会上可谓如日中天,一专多能也使该专业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我们在长期专业教学中,根据社会所需不断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重构,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将艺术与工科项目施工完美融合,培养出既懂设计,又懂施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满足社会对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需求。
【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置】推荐阅读:
浅析工程造价管理07-21
工程造价管理教案11-05
工程造价管理考试要点07-23
工程造价动态管理调整09-13
工程造价管理的案例11-12
加强工程合同管理合理控制工程造价论文09-14
工程造价管理实习报告06-23
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总结07-06
工程造价管理葵花宝典09-10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分析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