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机构的设置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秘书机构的设置(精选8篇)

秘书机构的设置 篇1

一、秘书机构的含义

秘书机构即秘书部门,也就是秘书人员在其中从事秘书工作的地方。

二、秘书机构设置的原则

(一)设置秘书工作机构有三个原则: 1.凡独立单位必须设置秘书机构 2.精简、合理、高效的原则

3.纵向层次尽量少,横向幅度可适当加大 4.秘书机关与所属机关在工作性质上必须相适应

(二)秘书工作机构的名称与组织形式 1.我国的秘书工作机构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是指秘书长或办公厅(室)主任领导下的办公厅或办公室,其名称由机关、单位或首长名称加秘书机构名称两部分组成。

狭义:是以“秘书”命名的局、处、科、室、股等部门,统辖于机关、单位或办公厅(室)之下,只负责文书、会务、联络、接待等工作。

2.秘书工作机构组织形式也有两种:

分理制是指秘书工作机构内部下设分理机构,承办分工的具体事宜。综理制是指所有秘书工作由办公厅或办公室统一或分派人员办理,下面不再分社部门。这适合于秘书工作量不太大的机关或单位。

3.秘书机构的名称:

中央的秘书级构称“办公厅”,这类“厅”是部级机构,采用分理制(即下面再设部门,以处理各种不同的秘书工作)。

省、部的秘书工作机构也称“办公厅”,这类“厅”是厅局级机构,也采用分理制,下设秘书处、机要处、信息处等。

省辖市、厅、局、区、县、乡镇和企事业单位的秘书工作机构都称为“办公室”,但级别也不同。除了乡镇办公室为股级,下不再分设。再大的企业的秘书机构只能称作“办公室”,而不能冠名为“办公厅”。

有些部门以所属机关和专业性质同时命名的办公室,则不属秘书工作机构,而是 1 直属部门,如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

社会团体的秘书工作机构,通常直接命名为“秘书处”,采用综理制,如“中国高教秘书学会秘书处”。

还有一种临时性的秘书工作机构,也叫“秘书处”,视其规模大小、工作多少,采用综理制或分理制,如大会秘书处之下的联络组、宣传组、后勤组等。

第二节 各级各类秘书机构

一、秘书机构的层次和类型

(一)中央机关的秘书机构

例:国务院办公厅设3个秘书机构,具体名称和职责如下:

1.秘书一局。

办理国务院全体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等会务及国务院领导同志内事活动、政府信息公开、文电收发运转和国徽印鉴管理、信息、档案、公文核稿、文印、机要通信和机要文件交换、办公厅保密、《国务院公报》和《国务院大事记》编辑等方面的工作。

2.秘书二局。

办理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道、水利、农业、商务、银行、审计、国资监管、海关、税务、工商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统计、林业、旅游、气象、证券、保险、电力监管、扶贫、供销、贸促及港澳经济等方面的文电、会务和督查调研工作。

3.秘书三局。

办理教育、科技、国防、外事、政法、民族、监察、机构编制、民政、文化、卫生、人口计生、广电、新闻出版、体育、知识产权、宗教、参事、机关事务管理、港澳台侨、法制、地震、自然科学基金、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作等方面的文电、会务和督查调研工作。联系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军队、宣传、统战等方面的工作。承办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省、市、县级的秘书机构

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省委、省人民政府均设副秘书长和办公室,办 2 公厅设正副主任。

市一级,根据其管理规模的大小设置秘书机构。

县一级,县委、县人民政府均设办公室,办公室设正副主任,下设科或股、组。

(三)基层单位的秘书机构

基层单位通常只设办公室,不再下设其他秘书机构,由办公室工作人员按工作任务分工负责。

二、各类秘书机构的设置

(一)人民解放军秘书机构的设置

军队秘书机构是首长和机关各部门相互联结的中间环节,在机关管理中发挥着承上启下、沟通左右、联系内外、管理事物和综合协调机关建设的功能。是首长指挥、协调整个机关的工具。

首长秘书机构 机关秘书机构 会议秘书机构

(二)企事业单位秘书机构的设置

企事业单位的秘书机构一般参照同等级党政机关的编制形式、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设置。

(三)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秘书机构的设置 我国各民主党派的秘书机构设置 人民团体的秘书机构设置 学术团体的秘书机构设置

(四)临时秘书机构的设置 1.为临时型领导机构服务的秘书机构 2.为各种重要会议服务的秘书机构

三、秘书机构设置的形式

四、秘书机构设置的结构

第三节 秘书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一、秘书机构的地位

“秘书工作机关”:中央、省市的党委和政府机关的秘书工作机构。秘书工作机构是一个特殊机构。它主要是将领导部门与各业务部门、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上下沟通,使各业务部门之间平衡协调,使本单位于上级单位或下级单位沟通交流。对秘书工作机构的地位和职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1.秘书工作机构不是决策机构,而是辅助机构 2.秘书工作机构不是职能部门,而是综合办事机构 3.秘书工作机构不是统辖机构,而是协调机构 4.秘书工作机构不是普通机构,而是要害机构

二、秘书机构的作用

(一)助手职能

这表现在帮助和代替领导部门处理日常文书、通讯、联络、接待等事务,节省领导的精力与时间;

帮助领导管理和维持下属部门和人员各项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承领导之命检查和督促下属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情况; 经领导授权调查和处理突发事件或完成特殊使命; 还表现在会议、文件、廉政等方面为领导把关。

(二)参谋职能

这表现在调查与提供领导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支持领导决策; 参与研究情况,提出分析或预测意见;

应领导要求参与讨论或制定工作计划或实施方案;

对下属组织和部门各种文件中的问题或差错提出解决建议或修改意见; 对领导未能顾及的突发事件或工作缺陷提出应变计划和弥补措施; 收集并研究反馈信息,为领导再决策提供依据。

(三)枢纽职能

秘书部门具有沟通上下、联系左右的枢纽职能。这主要表现在: 向下级传达领导部门各种书面指示、计划、批示、通知以及口头指令; 向下级转发上级领导和政府机关及有关部门的政策、法规、指令性文件; 向下级转发相关地区、单位、部门的有参考价值的文件;

向领导部门呈报下级的书面请示和报告;

向领导部门和上级机关汇报下级的情况、要求、建议或批评意见; 负责与有关地区(包括国外)、单位的业务联系,包括文件、信函、电报、电传、电话以及人员往来;

负责与政府部门、新闻媒介单位、顾客与社区群众的沟通联络;

负责领导人与领导人之间、领导人与职能部门之间、领导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联络。

(四)协调职能

秘书部门还负有在上下左右之间沟通、协商,以消除隔阂、调整关系、调解矛盾,达到平衡、和谐、合作、统一的协调职能。这主要表现在: 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或时间前后之间的政策矛盾;

协调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利害冲突;

协调本单位与政府部门、新闻媒介、社区公众之间的矛盾冲突;

协调领导人与领导人之间、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五)保密职能

秘书部门在机关和企业中处于中枢地位,负责保管各种机密文件、资料,负责组织机密会议、安排重要会晤,又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自然负有保密职能。主要有:

妥善保管各种机密文件、资料,不得丢失、残缺、破损或被偷阅、翻拍、盗用;

保守会议精神、会晤的内容中所涉及的机密;

保守企业资金、经营、生产工艺、帐目、配方、专利、知识产权、客户渠道等商业机密;

保守领导人的住址、行踪、活动内容及个人隐私等秘密; 保守员工的档案、升迁、调动等的人事机密; 保守涉及组织利益的其他秘密;

监督机要部门、机要人员保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机密。

(六)公关职能

在不设公关部门并无专职公关人员的组织中,秘书部门还承担着处理公共关系的职能。秘书部门应本着的:“广结良缘,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原则处理好各种公共关系。主要有:

负责政府机关内外工作联系、友好访问的联络与接待事宜;

负责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和关系处理;

做好政府机关的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

处理好组织与新闻媒介的关系;

处理好组织与社区公众的关系;

沟通、联络、协调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关系;

主动收集、接受并处理内部员工对组织的反映、意见和建议等;

处理好顾客和客户对企业的投诉、批评等;

根据组织规定或主管授意,做好对员工的祝贺、探访、慰问等工作。

二、秘书机构的工作任务 广义的秘书工作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文书管理

(二)文书拟写

(三)文书制作

(四)档案管理

(五)会务工作

(六)调查研究

(七)信息工作

(八)接待工作

(九)日程安排

(十)事务工作

(十一)印章管理

(十二)值班工作

第四节 秘书机构的领导关系

一、秘书机构与所属领导机关

(一)各级秘书机构的设置

(二)秘书机构的领导关系

各级秘书机构之间不实行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垂直领导体系,秘书机构之间存在着相对的封闭性,它只直接对其所属机关负责。

二、秘书机构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

1.纵向联系,表现为上级秘书机构有义务对下级秘书机构进行业务上的指导。

秘书机构的设置 篇2

涉外秘书专业发展的现实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 涉外秘书专业设立。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刚刚启动, 互联网尚未向公众开放, 电子商务更是闻所未闻。当人类进入21世纪, 中国乃至世界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世界贸易规模急剧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 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跨国直接投资迅猛发展, 全球要素资源加快流动。与此相应,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也已深深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之中。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 增长23.5%, 连续6年增长20%以上, 首次跃上2万亿美元的新台阶, 继续稳居世界第3位, 出口名列世界第2位。

世界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自1991年美国宣布互联网向公众开放, 允许进行商业应用始, 电子商务发展很快。据有关资料, 1996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28亿美元, 1997年为120亿美元, 1999年增至1550亿美元, 预计2010年将达2万亿美元。中国电子商务于1998年启动, 据估算, 2006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了1.5万亿元。

国民英语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确立,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也与日俱增。不仅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由初中提前至小学, 而且现在中英文双语幼儿园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同时, 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英语培训班也是遍地开花。现在的中国人, 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英语水平较之改革开放以前确实有明显的提高。数以千百万计的中国人都能用英文与外国人进行基本的沟通与交流。

能力社会日渐形成

经过30年高考选拔和文凭授予, 中国社会不仅迈入世界第一“文凭大国”, 也正在告别“文凭短缺”时代而进入“文凭相对过剩”时代, 全社会正在从“文凭社会”迅速向“能力社会”转变。既有丰富的理论专业知识, 又有突出的专业技能与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正受到市场的热捧。职业能力正取代文凭成为获得社会认可的真正有效竞争力。

综上所述, 当前涉外秘书专业发展的历史条件已与其诞生之时迥然不同。涉外秘书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已由通晓英语变为其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综合商务素质, 因此提高涉外秘书人才职业技能和综合商务素质正成为第一要务。

高职院校涉外秘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理论课程设置不科学

当前, 我国高职院校涉外秘书专业仍然依附于中文专业或者外语专业, 理论课程设置陈旧, 不能紧跟时代发展, 不能满足新时代、新经济、新环境的要求。例如, 广东省某高职院校在应用外语系下开设了商务英语 (涉外文秘方向) 。其理论主干课程有:基础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剑桥商务英语、秘书英语、大学语文、秘书实务、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等。在这份主干课程表中与英语有关的课程多达5门, 而与秘书直接相关的课程仅有“秘书实务”1门。如果进一步探究, 不难发现该校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就是:涉外秘书=英语+秘书。这样以英语简单代替涉外显然是以偏概全, 有失偏颇。事实上, 企业中的涉外秘书是指一种需与外国人进行商务往来的外向型秘书。英语只是进行涉外交往的基础。如前所述, 在现今中国涉外秘书除需具备听、说、读、写、译等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之外, 最需具备的核心知识应该是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物流、国际法律、国际商务礼仪和跨文化沟通等。

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 涉外秘书专业教学存在着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实践课程门类少、课时少、教材缺的问题非常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例如, 广东省某高职院校涉外文秘方向开设的实践课程仅有行政管理实训、会议组织实训、办公自动化实训这三项。涉外秘书打字、速记、档案管理、中英文表达等基本职业技能均被忽略。事实上, 职业教育发达的西方各国对秘书的教育都比较侧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考核, 职业定向性特征较为突出。

高职院校涉外秘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面对时代、国内外环境对现存涉外秘书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我们必须进行深入思考, 着手重新设计和规划, 优化课程设置, 创造涉外秘书专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优化整合理论课程

应以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为指引, 以人才市场需求为风向标, 以职业和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标准, 按模块重新优化整合理论课程, 形成基本素质、秘书职业知识、外贸业务知识和个性化四大模块。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 基本素质模块包括政治素质、身体素质、计算机、英语和文学五个板块。其中政治板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身体素质板块包括体育和形体;计算机板块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板块包括基础英语、秘书英语和商务英语听说;文学板块包括大学语文。 (2) 秘书职业知识模块包括秘书学原理与实务、应用文写作、文书处理、会务策划与组织、秘书交际口才、办公自动化与设备维护、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国际商务沟通、国际商务礼仪、经济法。 (3) 外贸业务知识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船运管理、WTO规则。 (4) 个性化模块包括基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心理学、网页制作、摄影摄像、书法。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的素质、能力与爱好选修该模块中的课程。以上四个模块的划分突显了外贸业务能力的重要性, 是高职院校涉外秘书专业顺应国际、国内现实环境的变化而应做出的积极回应。外贸业务能力模块的课程教学应体现够用、实用、适用的“三用”原则, 重视实践操作性。学生在学完该模块的课程后应知晓代理、包销、寄售、租赁等业务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国际汇兑、各国税利、运输、报验、报关、保险、仲裁、索赔等方面的知识, 具备兑换外汇, 使用信用证、旅行支票、快汇, 识别英文单证、处理单证的能力。

新增改进实践课程

针对实践课程体系历来薄弱的现状, 应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进行优化。一方面改进现有的实践课程, 另一方面新增必要的实践课程。 (1) 拓展现有的实践课程。例如, 办公自动化实训除了让学生具备操作各种办公设备的能力外, 还需让学生具备维护各种设备的能力;除让学生具备操作硬件的能力外, 还需让学生具备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能力。 (2) 完善现有的实践课程。例如, 办公室事务管理实训除了让学生具备公文处理、档案管理等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的能力外, 还需培养学生忠诚、守信、认真、负责、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 (3) 补充基本技能的实践课程。增加中英文输入、同声打字、速记这类基本职业技能实训, 并制定明确的量化考评指标, 督促学生练就扎实的职业基本功。 (4) 新增国际商务实践课程。例如国际商务实训, 可让学生综合运用秘书英语、国际商务沟通、国际商务礼仪、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船运管理、WTO规则等课程所学习的知识, 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 模拟演练对外贸易的一整套过程, 让学生对邀约、报价、谈判、运输、报验、报关、托运、投保、兑汇等各个流程进行实操, 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升华, 转变为能力。

开发利用隐性课程

由于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及秘书岗位实习的特殊性, 为切实加强涉外秘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还应十分重视教学计划之外的隐性课程的开发。例如应紧紧结合涉外秘书专业的特点和学习规律, 设计开发模拟记者招待会、高年级学生任职办公室主任助理计划、今天我是班主任、秘书十项全能拉力赛、校际秘书专业技能对抗赛、化妆、服饰搭配大赛、秘书英语口语大赛、专题演讲、辩论、朗诵比赛等带有单项或综合训练性质的课外学习项目。这些学习项目虽然不占用培养计划内学时数, 但因为紧紧配合计划内相关课程, 可实现与计划内课程的高效联动, 因而也应视作与课程体系密不可分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表明, 这类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十分重要, 也很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面对新时期的冲击与挑战, 必须立即着手优化涉外秘书专业的现有课程设置。然而, 仅仅优化课程设置并不能保证本专业的继续蓬勃发展。事实上, 只有在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授课内容、提高师资力量、转变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建设实习基地、新编实训教材等多方面多管齐下, 进行整体配套改革, 才能迎来涉外秘书专业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摘要:涉外秘书专业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而开设的一门特色专业, 目前其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笔者经过研究和探索, 认为必须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隐性课程三方面着手, 多管齐下, 进行整体配套改革才能使涉外秘书专业与时俱进, 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涉外秘书,课程设置,优化

参考文献

[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08年春季) [R].http://zhs.mofcom.gov.cn/aarticle/cbw/200805/20080505546807.html, 2008-05-21/2008-12-01.

[2]何玉麟.德国通用型的欧洲秘书[J].秘书之友, 1991, (1) .

[3]任文贵.涉外秘书基础读本[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6.

[4]詹银才.涉外秘书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4:36.

浅析汉代秘书机构 篇3

关键词:秘书;尚书台;文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几乎所有企事业单位都会设有“秘书”这一岗位。而在现代企业秘书日常工作中,相关从业者大多重视借鉴西方秘书工作经验,借此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却往往忽视了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经验的借鉴与传承。但实际上我国的秘书工作早已存在了上千年。据记载,早在商朝周时期就出现了专职的秘书史官,汉代则正式提出了“秘书”这一名称。

一、汉代中央秘书机构——尚书台

“尚书一职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当时称为‘掌书' 或‘主书'。秦统一之后,始称尚书,为九卿之一的少府的属官,其主要职掌是主管殿内传达诏令、收发文书之事。”【2】p87秦始皇时期,除主管文书的御史府外,又增设了两类专为皇帝服务的皇室秘书,一类即是人们所熟知的谋士,属参谋性质。另一类便是专为皇帝处理具体事务的秘书官,即尚书。尚书一职“战国时便是秦国的主要秘书官,秦统一后设御史府处理中央政府秘书事务,将尚书改为皇宫属官设4 人,为首的称尚书仆射”。

汉初时,汉承秦制,仍设丞相府、御史大夫府总理国家政务。但因多数重要职权由开国功臣担任,权力很难得到控制和集中,尤其是丞相一职位尊权重,开始威胁到皇帝的利益。为了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性,汉代的最高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削减“三公”权力的措施,其中重用尚书并设立尚书台便是重要措施之一。

汉武帝时为削弱“三公”之权,常避开丞相府直接通过尚书来裁决军政大事。此时的“尚书直属皇宫,掌管中央政府的机要,并以宦官为尚书之职,称为‘中书'”【2】p114。成帝时,“罢除‘中书令',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更以士人为之,掌宫廷事务。同时下诏在尚书令与尚书仆射之下置尚书四人,分曹理事。”尚书机构进一步扩大。

东汉光武帝时,尚书机构进一步扩大。“中枢机要进一步“政归台阁”,握有‘主赞奏事,总领纲纪,无所不统'的重权。”【3】p128 可见,此时的尚书台不仅握有与秘书相关的职能,甚至带有部分行政职权。相比之下,此前握有重权的丞相府和御史府反倒成为一种陪衬。这标志着新的中央秘书机构确立了,尚书台最终替代了原先的丞相府,成为皇帝直属的办公厅,直接对皇帝负责,并受其任免,政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除此之外,皇宫还设有另外两类秘书专职人员。一类主要是以参谋言谏为主的秘书官,例如:博士、郎官等。另一类则是由宦官充任,皇帝身边的贴身秘书,主要有:中常侍、侍中、黄门侍郎、中书令。

二、尚书台的文书工作

秘书这一职业出现之始便与“文字”密不可分,文字功底也是最能体现一名秘书从业者的综合素养。而尚书一职出现之初,其主要职能便是主管文书工作。“汉时文书主要分成,皇帝专用公文:制,诏,赖,策等;臣下上报皇帝的公文:疏,奏,议等;郡国下发的公文:令,教;”【4】p89结合其具体工作内容,其中疏、奏两种公文与当代文书工作甚为相似。

疏,“亦称上疏,或上书,是沿袭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书。主要由百官公卿呈送皇帝,表达政见。”【3】p98这在当时是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类公务文书。其陈述政事、谏诤规劝的工作内容几乎也涵盖了现代企业秘书最主要的工作部分。其中陈述政事类的上疏是为了解决朝政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很强。“在当时尚书多采用在引古论今的基础上提出的建设性意见的写法,重在说理。其基本体式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构成。”【3】p112此种行文结构既条理清晰、一针见血,很少出现废子废句,又能使读者一目了然,绝不产生歧义,完全符合现代文书时效性这一特点。此外,谏诤规劝类的上疏主要是“对已经做出的决定或皇帝的不正当行为予以劝阻,令其改变决定或改正错误的一种监督工作。”【4】p123其基本内容一般由“提示依据,分析利弊,恳请采纳”三部分构成,且用词十分讲究分寸,点到为止即可,通篇语气谦逊、婉转。

奏,亦称奏书。“东汉时期的奏用于臣下在自己的职掌范围内无权决定或无法决定的具体事项呈请皇帝裁决,也用于大臣对政事有所批评或建议,以及臣下检举、弹劾违法官员。”【2】p145第一种奏书为呈请性奏书,应用范围较广,主要表现为对军政事项提出看法,给出批评意见。这类文书工作直至今日仍旧占据一定比例。后者则为弹劾性奏书,多用于检举揭发不法人员及事件,并恳请皇帝依据轻重缓急予以相应处罚。值得注意的是,汉时凡遇“自己职掌范围内无权决定、无法决定的具体问题,诸如区划设置、更改律令、赈灾减税等等,都要上奏书,待皇帝裁定后予以实行,”【5】p146借此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容藐视。

【参考文献】

[1]杨鸿年.汉魏制度从考[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周刚,王金城,孙殿玲.中国秘书史[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3]刘绍杰.中国秘书简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4]裴燕生,何庄,李祚明,杨若荷.历史文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秘书机构主要职责介绍 篇4

1.沟通信息

当代秘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充当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要做一个诸葛亮式的高明参谋,除了自身的基本素质条件,还必须勤于收集信息,为辅助决策准备充足的材料和依据。沟通信息的工作周而复始,永远没有尽头,是秘书机构永恒的职能。

___组织协调

无论是传统的秘书机构还是现代秘书机构,办文、办会、办事都是其最基本的任务。秘书机构在辅佐领导实施管理这一角度来说,它实际上就是办事机构。然而秘书机构又往往不直接办理某一具体的事务,它主要是在其中起组织和协调作用。

一个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各个单位或部门能否和谐地配合,决定着组织功能的发挥程度。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系统结构复杂、分工细密,不协调的因素是普遍存在的,这就需要一种力量经常性地进行协调,秘书机构处于联系上下、左右、内外的中介位置,便于进行协调工作,沟通各方意见,统一思想认识,设计最佳方案,采取有效措施,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秘书机构组织协调的原则是为了事业、为了团结、为了提高效率。秘书机构协调的方面很广:领导班子之间、领导机关与下级机关之间、组织内部各平级机构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都存在着协调问题。在组织内部成员之中,由于每一个人的职位高低不同,职权范围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持有不同态度或有意见分歧是正常现象,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决定了秘书机构协调工作的复杂性和经常性。

秘书机构的咨询职能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针对上级机关而言,秘书机构必须随时准备接受上级机关的咨询,为领导机关的决策及时提供和反馈真实可靠的信息,并提出有价值的决篆建议;而针对下级机关而言,秘书机构要本着服务的宗旨,随时准备接受下级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各类各种咨询,为他们耐心地解释政策、排除疑虑、指明方向及解决问题。

秘书机构作用介绍

(一)参谋作用

秘书机构是直接为领导服务的,而领导的根本任务就是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根据本单位、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措施,部署本机关的工作,并对职权范围内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领导决策前需要秘书机构通过收集情况,调查研究,提出意见方案,供领导参考;在决策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与补充;决策后还要由秘书机构做好检查督促和总结工作,提出完善措施。整个过程,秘书机构始终在发挥其参谋作用,据此又有人称秘书机构为“参谋部”,对于秘书机构的参谋作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决策过程看,领导机关的决策部署,不只是决策者的瞬间行为,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尤其是决策前,离不开秘书机构的大量辅助性工作,包括搜集信息、调查研究、提出方案等,这些都是参谋性工作;二是从秘书机构所处的位置看,它是直接归属于领导机关、直接为领导机关服务的,是辅助领导者实施领导的最主要部门,尽管参谋工作非秘书部门所独有,一些专业性决策往往要由一些职能部门提出意见方案,但秘书机构无疑是领导机关最得力的参谋;三是从秘书机构的任务看,大量的工作是办事、召开会议、提出预案、拟制文件、采集信息、催办查办、协调关系、沟通各方及处理信访等,都体现了秘书机构从中所起的参谋作用。可见,参谋作用是秘书机构在机关单位工作中所起的一项重要作用。

(二)助手作用

秘书机构起参谋作用j是新时期对其提出的新要求,是一项较高层次上的服务性工作。而助手作用,则是秘书机构在从事大量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秘书机构毕竟不是一个独立的“参谋部”,它是一个综合办事机构,办事是它的基本职能。秘书机构的助手作用,从下列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从秘书机构的设置前提看,秘书机构就是为处理事物,服务于领导而设置的,领导在工作中,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文件起草,收发传真,电话接听,会议组织安排,来信来访处理,大多由秘书机构来承担,这就决定了其具有办事的职能。所以秘书机构的助手作用首先是从办理具体事务中体现出来的。如果领导忙于迎来送往,埋头做些琐碎事务性工作,势必抽不出身来抓大局、管全局,腾不出更多时间来调查研究。二是从工作关系看,领导的许多事情,离不开秘书机构辅助性工作,在实施领导过程中,许多事情起初或最后都是在秘书机构的助手作用下运转并得以完成的。所以秘书机构又有“事务部”之称。

参谋和助手,是秘书机构的两大作用,这两个作用并非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辅助作用是基础、是前提,参谋作用是升华、是深化。不办事,不起助手作用,参谋作用无从说起;只办事,不起参谋作用,不能适应新时期秘书工作的需要。秘书机构既要切实处理好事务,发挥其助手作用,又要注意在此基础上更多地出谋划策,更好地发挥参谋作用。

秘书机构特点介绍

(一)附属性

从秘书机构所处的位置看,它具有附属性的特点,任何秘书机构都直接隶属于领导机关,在领导机关下设置,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上。凡机关单位总在其领导机关下设秘书机构,围绕领导班子开展工作,为领导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这就是它的附属性。如省人民政府下设___,虽与其他职能机关属同一层级上,但它附属于省人民政府。

(二)综合性

从秘书机构的活动内容看,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秘书机构的主要活动是围绕领导活动而展开的,其涉及面广,既有收集信息、提供意见、提出方案的参谋性工作,也有协助控制、沟通协调的综合性工作,还有起草文件、办会办事、整理档案资料等事务性工作,大至大政方针的制定,小至车辆交通、接待来访,均需秘书机构的参与和办理。

所以,秘书机构的活动内容,有人称之为“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

(三)辅助性

CNAS秘书处认证机构处职责 篇5

2.审查评审组提交的认证机构评审材料的完整性、符合性,汇总认证机构评审材料交认可评定;

3.协助对评审员/技术专家进行培训、监督和评价;

4.负责认证信息的统计与分析,认证机构变更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及认可年金的收缴管理工作;

5.负责认证机构技术委员会及专业委员会的相关工作;

6.承担认监委外资认证机构等评审工作;

秘书机构的设置 篇6

【摘要】财务机构是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内部的体制改革也逐渐趋于规范化、自主化,财务机构的设置成为了新兴的企业管理问题。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财务机构还在采用财务会计机构整合的设置方式,对财务数据的核算做出重视,而忽视了财务的管理,使财务管理功能无法得到体现。本文通过对财务机构的类型以及功能进行了分析,为公司财务机构的设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机构设置 财务功能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司内部财务机构主要任务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缺乏财务管理的意识,单纯追求公司的效益,导致公司内部的组织管理松散,不能达到与其效果。因此,要转变财务管理的观念,引进先进公司的财务机构设置方法,从而对公司的管理体制进行改进。

1财务管理机构的基本类型

公司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一元制”结构,以及财务、会计工作分开进行的“二元制”结构。

1.1“一元制”结构的特点

“一元制”结构在公司财务机构设置中被普遍采用。这种结构的财务机构同时具备着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两个功能,在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两种职能不能很好地协调的情况。在“一元制”结构的组织机构中,工作的重心被放在了会计核算上,在公司内部设置专门的财会科室,并派总会计师进行机构的领导工作。“一元制”结构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能保证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2“二元制”结构的特点

“二元制”结构与传统“一元制”结构正好相反,这种结构将财务机构中会计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进行了拆分,变成两个独立的部门。这样的机构设置使得会计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可以使两方面的工作都得到良好的实施。在工作中,“二元制”将财务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财务管理职能上,对于公司的投资、筹资、收益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管理,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2公司财务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公司设置“二元制”结构财务机构一般是采用公司财务中心的形式。财务中心里设置一名

直接受公司总经理领导的中心主任,并在财务中心下面设置会计核算部以及财务管理部。两个部门受财务中心的管理,并共同对公司财务进行组织与管理。

2.1预算管理职能

财务中心要每年对集团公司的年度经营计划进行制定,对子公司的工作进行指导与管理。集团公司要审核子公司制定的预算计划,并对其做出整体的调整与综合,确定其可行性。审核完毕后便可下达给子公司,给子公司提供运营的指导以及考核依据。

2.2投资管理职能

子公司在进行对外投资、改造扩建以及公司重组工作时,集团公司要对其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将投资的管理作为管理的重点内容。

2.3资本筹集与规划

公司的决策层要对集团公司做出统一的调度工作,对于集团公司做出的投资、融资、集资以及资金分配时要进行统一的调度。子公司在日常工作中的资金周转工作则交给子公司自行负责,加强资本筹集、规划以及配置上的管理力度。

2.4资产管理职能

财务机构要对集团公司以及子公司的资产进行管理,并对子公司资产的各项变动进行相应的管理,例如子公司的分离、合并、重组、破产等。对于子公司经营的盈亏等也要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集团公司要对这些变动进行审批,然后才能实施。

2.5价格管理职能

集团公司要对自身以及子公司的产品进行统一的定价,对市场价格进行模拟。对于产品与劳务价格的制定要给予子公司一定得价格拟定权,子公司进行价格拟定然后提交给集团公司,集团公司要对价格进行审核与调整,并进行最终的裁决。

2.6财务制度管理职能

财务机构要对公司内部的财务制度以及会计核算制度、纳税制度等进行制定,并认真监督贯彻落实。

2.7财务人员管理职能

集团公司财务机构要负责对子公司的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以及考核,并对子公司的人员工作变动以及任免等活动进行管理与决策。

3公司进行财务机构设置时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也有了不断地完善与改革。财务机构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公司要在内部设立科学合理的财

务机构,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推动公司的发展,提高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1切合实际原则

公司在设置财务机构时,要遵循切合实际的原则,结合公司的管理现状,设置符合公司特点的财务管理机构。通常,在大型企业股份公司中,财务活动较为复杂,所以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来建立独立的财务机构对工作进行管理。而对于中小型企业,由于理财活动较为简单,所以可以采用“一元化”结构来节省劳务成本。

3.2成本效益原则

在设置财务机构时,需要投入相关的人力物力成本,产生资金的投入。因此,公司需要将成本效益原则放在首位,权衡设置机构的利弊,力求在设置的机构可以为公司带来利益的情况下再确定设立该机构。

3.3科学可行原则

公司在进行财务机构设置时,要保证机构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要结合公司的组织特点,合理地进行设置,确保财务管理的高效性,避免机构臃肿现象的发生。

3.4系统配合原则

公司财务机构的设置要注重于公司其他机构的系统配合,公司的运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有各个部门在工作上相互配合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完善。

3.5国际惯例原则

在进行财务机构设置时,不仅仅要考虑国内公司经营的现状,还应该对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进行引入与学习,与国际惯例靠拢,使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与国际接轨。

4结语

总之,科学合理的财务机构设置在公司的管理上有着非常好的助力作用。公司在设置财务机构时应打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概念,树立“二元制”结构的意识,保证会计部门与财务部门两方面的共同发展,将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比较中、美档案机构的设置 篇7

一、美国档案机构的设置

1934年美国国家档案馆成立, 美国第一次有了国家级的档案工作机构。但是, 国家档案馆只是作为一种联邦政府保存和提供利用档案的机构, 对于地方政府、私人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无权过问, 可以说是一种分散的管理体制。1949年美国国家档案文件局成立, 但仍属于分散的, 多级的管理体制。

美国国家档案馆是根据罗斯福总统签署的《关于建立国家档案馆的法令》成立的。国家档案馆的建立标志着联邦政府对各机关的档案实行了集中同意的管理。根据法令规定, 国家档案馆的任务是管理联邦政府各机关的档案。国家档案馆设局长助理一人, 他的任务是:鉴定联邦政府形成的文件和公共文件, 将其中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件接收进馆, 予以永久保存;管理国家档案馆大楼的全部设施, 负责为保存在档案馆库房的档案提供适当的保管环境, 并为档案提供修复处理等一切必要的保护措施;负责档案文件的整理、著录、编制检索工具等工作, 以加强对档案馆藏的有效控制;具体负责审查及执行机密文件的解密和降密工作, 并以各种形式将档案文件提供利用;研究制定机关文件管理的程序、规划及标准, 并协助、指导、监督机关执行文件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并执行公共档案计划, 是一种通过展览、演讲、讲座、讨论会、发行刊物等多种形式旨在使公众了解档案和美国历史的活动。

国家档案文件局 (署) :国家档案文件局的前身是国家档案馆。到1949年, 国会通过一个动议, 将“国家档案馆”改组成“国家档案文件局”。1954年国会通过“文件管理法案”授权国家档案文件局建立一套文件中心和国家档案观分馆系统, 并将联邦登记处规划为国家档案文件局领导。它包括国家档案馆、总统图书馆、联邦文件中心、各地的国家档案馆分联邦登记初、全国历史出版物与文件委员会和国家档案信用以及馈赠基金会。

1984年10月19日里根总统正式签署了国家档案文件局脱离总务署领导的法案, 并定于1985年4月1日生效。国家文件档案局由过去向联邦总务署负责改为直接对总统和国会负责。

设立在国家档案文件署内部的联邦文件中心部管辖十四个联邦中心。文件中心的全称是“联邦档案文件中心”。除代顿文件中心以外, 其他文件中心都与国家档案馆分馆设在一起。文件中心是文件管理向档案管理过度的中间环节。其基本任务是:接收半现行和非现行文件, 为之提供经济的存贮空间, 并使之用于参考服务。美国文件中心保管的文件主要是机关行政工作已不十分需要, 但因为保存期未满, 或者价值未经过鉴定, 不能立即处理, 也不能立即移交档案馆永久保存的文件。

联邦登记局虽然设在国家档案文件局之下, 但登记局局长过去由总务署长任命, 受总务署长全面领导, 地位特殊。国家档案文件局独立后, 登记局仍然归国家档案文件署领导。其主要任务:一是保管美国政府的法规性文件原件, 包括:总统文告, 总统行政命令, 政府法规, 法令, 条例, 证明, 特许状, 法规性备忘录, 国会议案, 提案, 法案, 以及由政府形成, 公布的相应文件;二是与公共出版局一起出版联邦法律和行政法规汇编, 公布总统发布的常有法令性的正式公文和文告, 出版有关上述文件的索引、表图和其他检索工具, 帮助政府工作人员和公众了解政府的法律和法规制度[1]。

二、中国档案机构设置

在中国, 国家档案馆一般分为历史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两类。历史档案馆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明、清中央机构的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民国时期各个政权中央机构的档案。综合档案馆一般分别隶属于各级党和政府, 收集保管党和国家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根据综合档案馆的级别, 可分为中央级和地区级综合档案馆两类。在中国, 综合档案馆是中国档案事业的主体, 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 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其基本职责和具体的任务: (1) 基本职责: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和有关资料, 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 为显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的长远需要服务。 (2) 基本任务:接收和征集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 科学地管理;通过多种方式, 积极地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参与编史修志[2]。

再来专业档案馆是指国家专门管理某一方面或某一特殊专业和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而设置的档案馆。从其具体设置形式来分, 可分为全国性专业档案馆、地方性专业档案馆和某一专业系统建立的专业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具有专业技术性强、数量庞大的特点, 大致可分为: (1) 特殊载体档案馆。例如, 我国现在已经建立起了有照片档案馆、电影资料馆等特殊载体档案馆。 (2) 城市建设档案馆。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响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这些材料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3) 部门档案馆。是指某一专业系统内, 为保管某类专门档案而设立的档案馆类型, 如外交部档案馆、交通部档案馆等。有的部门档案馆不仅仅是一个保管档案的机构, 同时还负责对本系统基层单位的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3]。

另外企业档案馆 (室) 是收藏和管理本企业档案的档案馆 (室) 。企业档案馆 (室) 兼具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特点。综合性是指企业档案馆 (室) 是保管企业档案的基地。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档案种类繁多, 既有党政工团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 又有经营管理档案、生产技术管理档案等, 其馆藏内容具有综合性;专业性是指企业档案构成中, 科技档案占的比重较大, 而且企业档案馆主要围绕专业性突出的科技档案开展工作。因此, 企业档案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中国的档案行政机构指的是各级档案局、处等这些党和国家指导和管理档案工作的部门。中国档案行政机构的基本职责是:在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原则下, 分层负责地掌管全国档案事务, 对全国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与指导。中国档案行政机构的具体任务:拟订档案工作的规章、办法, 建立国家档案工作制度, 制定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划;指导和监督各机关、部队、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规划筹建档案馆, 在业务上指导档案馆工作;研究和审查有关档案保存价值、档案保管期限的原则和标准, 监督和审议有关档案的销毁问题等[4]。

三、中美档案机构设置的异同

按照美国宪法和政治体制, 美国的政权机构分为三个层次:最高政权机构为联邦政府;其次为州政府;再次一层为市和县 (区、镇) 。在档案管理领域, 美国国家档案文件署与各州档案机构并不存在隶属关系。在我国, 施行的是“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 各级各类档案业务机构在相对应的档案行政机构的统一领导和监督下进行工作。同级别的档案机构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在美国, 各州档案工作基本维持为各自为政。优点表现为档案管理机构工作的范围相对小, 制定的方针政策可因地制宜, 针对具体问题;并且实行起来比较容易。缺点则表现为各州相对独立, 如果沟通不善将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信息封闭, 不利于丰富档案工作内容, 也不利于档案的提供利用。在档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政治发达的地区, 档案事业开展的就相对完善, 而一些欠发达的州、地区, 档案事业可能就会相对落后, 必然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 不利于整个国家档案管理水平的总体提高。

在中国, 我国实行国家统一领导, 有利于全国档案管理事业的总体发展, 发展水平比较均衡;各级档案事业、行政机构在国家宏观的统筹安排下, 互通有无, 方便档案信息的流动和利用。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弊端, 鞭长莫及, 国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一定会忽略了一些基层的档案机构, 又由于缺乏自主权, 必将导致这些基层档案机构发展的不良。

参考文献

[1]黄霄羽.外国档案工作纵横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2.

[2]杨小红.中国档案史[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2.

[3]米歇尔·拉蒙, 劳伦·泰佛诺.比较文化社会学的再思考[M].中华书局, 2005.

中央与地方机构设置和改革的思考 篇8

对于目前中央与地方机构设置中的职责同构和机构复制问题,应当遵循这样一些原则加以调整。中央与地方的事务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职责要异构,中央管理和负责的事务,地方尽可能不参与,地方应当负责和管理的事务,中央不包揽,再据不同的管理和事务设置机构:即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政府职能做纵向上的分解;按照最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原则,设立中央与地方各自的机构,中央与地方进行分工,能提高处理事务的效率;中国国土面积较大,各地情况不一,各地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置机构,因此,要有区域机构差别设置原则(如农业县与几乎没有农村的城市行政机构的设置是大不一样的);在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上,要考虑地方事务、职责和机构的完整性,不能中央条条下延,肢解地方政府;设置政府要一级政府有一级税源和财政,不能设置政府却没有税源来源,或者财政不完整;而政权的行政、执法和司法机构,非财政供给不设,不能设机构但财政不给够经费,用自收自支和收支两条线等方式来解决经费,设置机构和安排人员。

一、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机构设置

中国机构调整和改革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机构上下一样粗的问题。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除了一些必要的如财政局、公安局等等机构外,其他一些机构可以按照地方的需要来设置。政府组织法以及中央的有关机构不强行要求地方按照条条进行设置;省或者市县可以对中央的一些机构进行合并设置,中央和省级有关机构不得以不进行拨款,或者对其业务考察考核不通过等进行干预。

概括地说,就是中央管理的事务、机构由中央管理,经费垂直供给,业务条条领导,人事纵向任命,机构归属中央;地方事务,由地方管理,经费属地供给,有一些业务条条指导,人事横向任命,机构归属地方。具体而言,应当对目前的机构设置进行如下调整。国防武装力量,由中央管理,武装部为国防部派出机构,地方政权不允许有武装力量存在,所有的武装力量经费由中央保障,不能以军地共建为由,让地方出资;外交由中央管理,如签证,由中央管理,在地方设置中央的办事机构;检察院和法院,可以考虑经费和人事直属中央管理;监狱地方管理;武装、黄金、国家森林等警察由中央管理,刑事、社区、户籍、交通、消防等警察地方管理;国家安全由中央管理,人事、编制、经费都由中央负责;区域治安,由地方负责,公安局是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社会保障逐步改由中央管理,中央先派出监督人员,逐步将其机构为中央派出机构;教育、卫生等机构为地方机构;交通按照网络等级分层次管理,但是,养路费、各地设卡收费从长远看一定要取消;银行、保险、证券等监管机构合并,金融监管,由中央管理,各地金融监管为中央派出机构;中央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由中央管理;而环保、土地、质监、工商等,作为地方事务,不应当中央垂直管理。

需要强调的是,应由中央管理的国防、外交、安全、武装警察、经济稳定(包括货币、金融监管),海关及关税、社保、全国性交通,必须中央直接管理,中央经费,中央任命,中央机构,中央派出,中央领导业务,与地方在经费、人事、机构归属、业务等方面一点关系也没有。相反,如果地方人大发挥制约作用,法制到位,新闻监督发挥作用,社会组织能制衡,公民通过诉讼对政府行为有所制约的,通过这些方式能解决问题的,不要事无巨细,都由中央来管理,因此,环保、工商、质监、食品医药监督、土地等,不应当由中央条条来管理,而是应当下放给市县政府。在整个中央与地方的机构设置中,中央管理的事务,如各地的中央管理的社保(今后逐步划归中央)、中央国有企业、征兵复员、安全等事务,应当形成中央派出机制,用中央设立的派出机构来进行管理;有的事务,如税收征收,中央与地方相互委托代理机制,地方的税可以委托中央税务机构征收;而对地方领导的政绩,要形成地方政府横向(人民群众和人大)与纵向考核相结合的机制和横向与纵向制衡相结合的机制;对于地方领导的制约和监督,要形成市场监督与检察、反贪污之间的制约机制,包括地方所属的人大与中央所属的检察、法院等制约机制。

二、处理机构设置中的条块关系

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基本职能定位以后,如何形成确保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实现和功能发挥,需要研究和探索具体的实现形式和组织载体。条块架构实质上是实现领导和监督的权力体系,既是保障中央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保障和规范地方政府权力运行的重要制度。目前我国的基本格局是双轨双重的垂直管理体系。所谓双轨,一轨是中央政府---省(市、自治区)政府---市(地、盟、州)政府---县(旗)政府---乡镇政府的条线垂直管理,中央领导地方各级政府,地方各级政府依次向中央政府负责;另一轨是中央专业管理部门---省(市、自治区)专业管理部门---市(地、盟、州)专业管理部门---县(旗、市)专业管理部门---乡镇部分专业管理部门派出机构的专业部门纵向垂直条线管理,中央专业管理部门是一级法人主管机构,省以下各级都是其下属延伸机构,接受中央专业管理部门领导,直接对中央专业管理部门负责。双重就是不仅是地方各级政府要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而且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接受中央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管理。

这种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体系的设计不无道理,它是针对我国单一制管制型国家特点的客观选择,其目的是增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调控力和影响力。但是由于中央乃至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不尽合理、传统体制惯性依赖以及具体经济利益关系界定不清,这种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诸多新情况和新矛盾,主要是中央条线管理与地方以块管理的矛盾。尽管中央垂直管理、统一调控,但是面对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发展目标导向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行为,中央政府往往难以干预,所属垂直的专业管理部门也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同时,所属垂直专业管理部门尽管直属中央,但体制、人员、原始资产大多是从原来地方政府所属部门序列中划转过来的,甚至一些部门经常性预算都仍然是由地方财政补贴,甚至许多采取自收自支和收支两条线体制,就自然影响了垂直部门管理的有效性,助长了地方诸侯经济现象,以致整体管理出现了明显的地方化倾向。可以说现有的管理出现了高强度与软约束并存,高成本与低效率并存的矛盾。

如何解决条块矛盾,目前有两种思路,一种认为“削藩强本”,在既有中央政策的基本职能基础上,加大中央经济、财政的集中,强化中央调控权;另一种认为“虚君强基”,在保证中央政府履行政治、外交、军事集中调控以外,加大对地方扩权,在这种思路下调整和理顺中央垂直专业管理与地方管理的关系。两者思路都可以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支撑,但是这两种思路都不适合中国体制特点和转型发展的要求。条块矛盾的焦点是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又集中在经济发展中的权力。利益关系中有一个宏观整体利益和微观局部利益之分。

研究解决现有条块矛盾,首先要按照中央、地方不同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条块的职能要求,条以监督为主,块以执行为主。具体来说,中央专业直属部门根据加强“经济调节”的要求,工作范围更主要地集中在事关经济运行、产业发展等重大方针、政策、规章的制定、检查等方面,保障一以贯之地有效落实,重点体现协调和调节功能。地方政府主要根据中央的方针、政策,结合自身特点和要求,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以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促进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体现执行、服务和保障功能。其次要按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重新划分条与块的不同利益归属,特别是对归属中央直接管理,履行中央宏观调控、经济调节的管理部门的人财物,必须割断与地方财政的关系,由中央财政按部门预算直接负担。关系调整中涉及对地方政府资产占用或调用的,要通过有偿使用或赎买的办法,明确产权归属;涉及人员编制、经费的,要直接纳入中央直属部门的专项编制和部门专项预算,以明晰的人财物关系,保证中央直属专业管理在授权管理中能客观、公正、严格地履行职责。第三,按照科学化、法定化和高效化的要求,合理设置专业条线部门,规范专业部门下延设置。按照服务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要求,在科学划分具体调控监管职能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条线部门以及设置的层级。主要集中在国民经济运行、战略资源管理、产业标准制定、金融机构管理以及行政行为监察等领域。下延设置的层级一般宜放在市(地、盟)层面以上,体现精干高效原则。并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程度,有的设置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实行跨区域设置或多区联合设置。为了体现规范化要求,对中央直属专业管理部门的设置,要加强立法,将下延设置、权限范围、人员编制以及具体功能纳入法定约束轨道,规范设置,防止中央部门向地方侵权,也避免中央条线和地方政府权力交叉。

三、市场监督是微观事务,一定要下放给地方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中,产品生产的假冒伪劣,食品医药生产中的掺杂使假、有害物超标,销售中的短斤少两、价格欺诈,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销售中的以次充好、坑蒙拐骗,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进行保护,采矿等生产中企业不顾职工的生命安全,并且血汗工厂也大量存在,土地被大量滥用。由于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一些学者认为,应当将工商、质监、医药食品监督、土地、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等都垂直管理。上面已经探讨,实践中实际上只垂直到了省一级,结果使省级抗衡中央的实力越来越大,许多垂直部门在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罚款分成体制下,成了省财政敛财的工具;而县市级政府职能被肢解。而事无巨细全由中央来管理,实际上中央包办基层的事,宏观管理微观的事,不仅管不了、管不好,反而具体事务的集权管理管出许多寻租和腐败来。是用民主和法制的方式,还是用中央集权的方式,来处理具体和微观的事务;是用制度和机制来管理微观事务,还是用权力来管理?是一个国家治理社会的不同的思路。我们过去总是在这些方面上收和下移,问题总是解决不了,主要原因在于单一由政府来管理这些事务。正确的方式是,这些具体的事务需要用民主和社会的综合的机制来进行管理。

1.地方人大的监督。地方人大作用是什么,就是代表当地的人民群众,了解食品安全、住房、土地使用、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劳资关系等等,并将这些问题带到地区人大会议上,并且对当地政府和具体的管理部门进行经常性的质询。令其调查情况,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如果政府部门,甚至政府首长对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人大可以采取提案形式,对部门领导和地区首长进行警告,甚至动议罢免。我们认为,通过加强地方人大的作用,让当地的人民群众,对当地政府和一些部门形成制约和督促,要比中央垂直把所有的事务都管起来,要好得多。

2.立法司法机制。对上述发生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立法,立法要具体,要严格,使违法没有法律的空子可钻;而法院和检察院则应该垂直进行管理,使其摆脱在处理违法个体工商户、企业和自然人时,有地方主义倾向;在上述问题方面,对人民群众的上访,应当使之变成诉讼,支持人民群众用法律的方式进行利益诉求。比如,近年来环境污染方面的上访人次剧增,一些受污群众在法院打官司时,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求法院不予受理,或者受理也打不赢官司,于是矛盾激化。只要法院在判案时,不偏向和保护污染企业,利用法律和人民群众的诉讼机制,就可以大大减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因此,与其将工商、质监、环境保护等省垂直,还不如将法院和检察院垂直到中央进行管理。

3.新闻舆论監督。上述的许多污染、欺诈、危害安全、假冒伪劣等行为和现象,最怕新闻曝光。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不怕百姓告状,就怕新闻曝光。因此,新闻舆论监督,能大大降低政府管理的成本,减少政府管理的工作,其实是社会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机制。中央与其将这些千千万万的事务垂直管理起来,还不如加大新闻舆论对不合理和不法行为和事件的监督,促使个体工商户、企业等等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善待社会和职工。正确处理生产经营与社会和职工的关系。

4.利用非政府的社会组织进行自律和监督。一是应当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行业协会和商会制定章程、标准、行为规则等等,约束会员生产者和经营者。对违规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由行业协会和商会出面,提出警告,告知整改意见,直到开除会籍,从而通过非政府的约束影响其生产和经营行为,抑制其负面作用。二是大力发展消费、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非政府组织,让它们了解情况,提出意见,向政府、新闻界、司法机构、商会和行业协会等反映,利用民间的力量监督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

5.商会、行业协会、银行、税务、工商部门等,进行个体工商户和企业遵守合同、诚实宣传、依法纳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记录和联网,形成诚信档案,对不守信和不诚实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业进行曝光,使其产品销售、贷款等都受影响,从而达到规范其行为的目的。

6.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工,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素质。在事务的管理上,中央与地方要进行分工:全国人大制定有关法律,审查国务院和部门的法规,中央的专业管理部门,主要制定政策、法规,进行业务指导;地方政府进行具体的管理和监督。而要改变对地方党委和政府考核的指标和方式:一是要加大环境、真实失业率、人民群众意见多少等方面的考核,二是在方式上要加大人大、人民群众、新闻舆论对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不作为,甚至有意扩大污染等行为进行监督的力度,适当扩大当地人大和人民群众评价、罢免当地主要领导的权力。

只要顺着扩大民主和加强法制的思路,强化机制和制度管理,假冒伪劣、食品医药不安全、环境污染、滥用土地、生产不安全等问题不难得到解决,并不需要将越来越多的,本应该由地方管理的具体事务,都上收到中央,实际是省垂直管理。

上一篇: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一篇:识字教学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