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期末重点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化学教学论期末重点

化学教学论重点

1、

化学科学的概念、价值及特点

2、

化学课程的价值

3、

科学素养的内容

4、

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5、 STSE教育的实质

6、

课程P20~25

7、

教材

8、

课程标准

9、

英、美等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共同点

10、 初、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理念、内容及结构特点

11、 初、高中化学教材编写的理念、特点及栏目结构设置

12、 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及要求

13、 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14、 化学教学设计的依据及基本层次

15、 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16、 教学资源分析的途径和方法

17、 学情分析的途径和方法

18、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19、 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目的和方法

20、 化学教学方法和特点及选择、组合、优化

21、 化学事实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及实施

22、 我国科学探究的要素及科学探究活动设计

23、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原则

24、 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25、 化学教学评价的理念、功能及常用方法

26、 化学学习评价的理念、方法及功能

27、 说课的基本要求

28、 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及内容

29、 化学教师的基本素质构成 30、 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2、化学课程的价值

① 对个人的价值:指化学对于个体适应社会、个体职业选择、个体认知发展、审美体验等意义 ② 对国家、民族的价值:指化学对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经济、军事的发展意义

③ 对化学本身的价值:培养公众对化学的理解和热情,有助于化学科学的发展,化学课程也为培养自己的建设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科学素养的内容

① 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 ② 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

③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

基于上述三点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理解科学本身;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4、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①在处理与他任何与环境的关系时,能够运用科学的概念、方法、技术和价值进行抉择 ②认识到产生科学知识必须一来探讨过程以及概念学说 ③能够分辨科学证据和个人观点的不同 ④能够证明事实和学说之间的关系

⑤能够分辨科学和技术对促进人类福祉的功能和限度 ⑥了解科学和社会的关系

⑦明白科学来源与人类的视野,并理解科学知识的暂时性,当资料充分后知识会改变 ⑧因为拥有充分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能够赞赏别人的科学成就 ⑨对世界充满乐观的态度

⑩能够采用和科学相同的价值观,所以能够使用科学和享受科学 ⑪能够终身持续探讨科学并增加其知识

5、STET教育的实质(Stience technology social education)

STS、CTS,均将培养目标转向更多加关心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所谓“应用领先观”的教育理念,即讨论问题不再是从化学学科开始,随后编排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应用及技术和社会的思考,而改变为从事项(主题)及应用性的问题出发,根据学要合理编制有关化学学科知识,即从强调个人(学生)与学科知识导向更多关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社会价值,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6、课程(化学课程结构:宏观+微观)

宏观结构:

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 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初中阶段:必修 高中阶段:必修+选修) ③基础型课程(必修)、拓展型课程(学科[必修]+社会实践[选修])研究型课程(必修) 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7、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①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②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特点 ③化学学科的特征

课程目标: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而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主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高中: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向和主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表的内容特征:

①突出科学探究目标 ②立足基础知识目标 ③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8、教材、课程、课标之间的关系

从关系上来看,课程结构限定了教材的科类,结成理念导向着教材的目的和目标,内容标准决定了教材的基本框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直接影响教材的活动方式。化学课程结构决定课程的类型,也限制了教材的种类和册数;课程理念反映了课程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教材建构的基本思路和编写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内容标准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承上,内容标准具体反映了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目标;启下,内容标准又是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而教材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

10、初中:

⑪课标: 见7

⑫理念:

①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地学习机会,是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是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③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练习、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活的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⑤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认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将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⑥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意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态度、感情、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⑬内容: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内容标准 (二级主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要素:即“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和“学习情况素材”)

一级主题:

①科学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②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衍生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③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粒子所组成的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 ④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

⑤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⑭结构特点:

具有以学科课程为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特点。

高中:

⑪目标: 见7

⑫理念:

①立足于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②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样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扩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③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④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⑤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⑥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⑦积极尝到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⑧为化学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⑬内容:

必修1:认识化学科学

①化学实验基础 ②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必修2:物质结构基础

①化学反应与能量 ②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1:化学与生活

①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 ②化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观念

选修2:化学与技术

①与化学相关领域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②材料制造和化工生产中的化学方法 ③农业生产中化学知识的运用 ④技术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①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系 ②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①基本概念和原理 ②体现科学价值方面的知识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①有机化学的基本技能 ②各类优级文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在某些领域中的应用

选修6:实验化学

①实验的基本技能 ②实验研究的思路 ③与化学实验有关的价值观

⑭结构特点:

①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②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③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④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⑤倡导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⑥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⑦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11、初中、高中化学教材编写的理念、特点:

第一类教材理念:以培养少数精美传承知识为主,教材内容的组织以知识为中心,采取尽可能简约的方式呈现知识,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教材以“科学为中心”的追求理论体系,忽略学生的知识特征和实践活动,内容难度大,思维要求高,问题主要是学科内的,脱离社会现实。

第二类教材理念:突出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系,关注社会热点,倡导“从经验中学”,“做中学”。(叫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教材主要)

第三类教材理念:关注学生的化学素养,强调实验在理解知识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教材的基本主线仍然围绕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或原理展开,没有刻意的寻找生活或事例作为教材内容的主线,更多重视的是学科背景支持下的学生活动。(理念介于第

一、第二之间,既较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又兼顾了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因而有人称其为融合教材)

栏目结构设置:

栏目1:你已经知道什么(新课之前回顾已有知识,联系已有经验,寻找新内容的“先行组织者”)栏目2: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栏目3:活动与探究 栏目4:联想与启示(新旧联系,触发学生思考,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栏目5:交流与讨论(设置问题,激发求知欲)栏目6:扩展视野 栏目7:练习与实践(联系实际,重视探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栏目8:整理与归纳(知识构建)

12、教学的基本技能及要求:

①创设教学情境的技能 ②组织指导学习活动的技能 ③启示教学信息与交流的技能(语言 讲授 板书 谈话 提问)④控制与管理的技能(课程观察 常规管理 问题处理 调控)

13、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的要求,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验证,反之,我们又能从中更深刻的领悟教学理念,与备课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从着眼点看,以往的备课关注的是“课”,教师为如何讲而做准备,而教学设计则关注的是“学”,探究的是“以学定教”,展示的是教师如何是学生出于最佳的“学”的状态。其次,从发挥教师的作用上看,以往的备课,教师只是在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师更多研究的是如何传授好教材的知识内容,无形中教师自己演变成了教科书的“传声筒”,因此,教师的个性,教学的创造性很难体现;而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融于教学之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整体着眼,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努力。再次,从关注学生方面来看,以往的备课往往是“目中无人”而教学设计则“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学设计既关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生的各种能力与性质的培养过程;创造学生自立、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等,同时,教学设计又能尽量预想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注意教学流程的生成性。

14、化学教学设计的依据及基本层次:

⑪课程教学设计:

①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任务、目标要求;②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规划、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③构思课程教学的总策略的方法系统;④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模式和方法等;⑤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教学计划。

⑫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①考虑本学段(学期、学年)教学工作与前、后期间教学工作的联系;②进一步确定本学段教学工作的任务、内容、进度、基本工作方针、措施以教学评价工作;③制定学段试验和活动等计划;④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学段教学工作计划。

⑬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①确定单元的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②确定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③确定单元教学的结构、策略和方法系统,包括怎样把握单元内容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怎样搞好重难点内容的教学,部分备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学习方式等;④确定单元的教学评价工作方案;⑤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单元(课题)教学计划等。 ⑭课时教学设计:

①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②构思本课时的教学目标;③构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④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⑤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工作方案;⑥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课时教学方(简称教案,又称课时教学计划)。

15、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①分析准备阶段:分析课标 分析教材 分析学生 分析资源

②构思设计阶段: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 总成设计和教案书写

③评估优化阶段:教学教果预测 教学方案评估与选择 教学方案的调控和优化

17、学情分析的途径和方法:

①交谈法:

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聊天,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知识到达怎样一个深度和广度,学生对教学的爱好程度及高中教师投入和讲解教学,为了达到获取信息的准确,应和成绩不同的学生都交谈。 ②问卷法:

问卷法比较适合大众调查,设置问题应简洁明了,答复尽量可量化,最好是选择或判断,方便设计。 ③作业反馈法:

学生的作业是最直接也是最准确的信息,即时认真批改作业对学生情况就胸有成竹,对考卷的分析也是如此,那些掌握了哪些没有理解一目了然。

18、教学目标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原则:①主体性 ②开放性 ③多样性 ④渐进性 ⑤生成性 ⑥激励性

注意事项:①注意目标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②科学合理的确定好三维目标;③要把握好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④拟定弹性的教学目标。

19、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方法:

目的:①学习的进程不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适应情境可以有利于主动地建构和探究,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②人是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识,适宜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维持、强化调整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③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过程的连接。④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养成向真实生活环境迁移的习惯。

方法:①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②从科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③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④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20、化学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及优化:

①是不是有利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②是不是适合与教学的内容,符合学科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③是不是适应学生个体以及学生集体的发展水平和心理等方面的需要,学生是否具有必要的学习准备; ④是不是具有相应的教学条件,如有必要的实验设备、直观手段、教学时间、教学环境等; ⑤是不是符合化学教学规律和化学教学原则;

⑥是不是有利于落实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 ⑦教学方法本身的教育价值;

⑧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了解,使用教学方法的经验和能力记忆教学风格等个人品质和个性特征等。

教学方法的特点:教学基本方法主要:讲授—听记 谈话 讨论 指导—阅读 演示—观察 指导—实验 指导—练习 指导—实习 组织—参观 等

21、⑪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策略:①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②联系预测 ③知识结构化

⑫化学理论性知识:学习策略:①概念形成 ②概念同化 ③概念图

⑬化学技能性知识:学习策略:①多重联系学习 ②练习—反馈 ③可视化

实施: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③把握好不同的教学模式 ④落实好教学策略 ⑤发挥好教师自身的教学机理 ⑥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教学策略:

22、科学探究的要素:①提出问题 ②收集证据 ③形成解释 ④评价结果 ⑤交流发表

活动设计: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23、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原则:

选择原则:①有效原则 ②可靠原则 ③方便原则 ④经济原则

最优化原则:①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 ②严重污染、较危险的、一般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 ③微观概念及微观结构 ④严重后果的 ⑤化工生产中的生产流程 ⑥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 ⑦研究性学习 ⑧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24、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⑪作业设计要符合个体发展的需要:

①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②作业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兴趣 ③作业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 ⑫作业设计应有及时性和针对性 ⑬作业设计讲究“整体性” ⑭作业应满足适量性

25、化学教学评价的理念:

①发展性 ②全面性 ③与教学的一体化 ④与结果的评价并重 ⑤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选拔与淘汰功能 ⑥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 ⑦改变过分追求评价标准化和客观化倾向,突出评价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多样性

26、化学学习评价的方式及功能:

①自我评价: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转向内在的需要,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自我意识水平和期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②活动表现的评价:

③纸笔测验:有利于反映学生在化学课程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要求学生掌握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会从化学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和解释有关的社会现象 学习评价的理念:

28、教学反思的途径:

①写教学日志 ②观摩与交流 ③专题研究 ④再现反省 ⑤行动研究(最有效)

教学反思的内容:

⑪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①教学目标制定符合课标 ②学生起点水平与教学起点是否匹配 ③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求,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④教学媒体选择恰当 ⑤教学方法是否优化 ⑥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⑫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①教学内容呈现恰当与否 ②师生、生生课堂交流是否有效 ③学生探究活动组织是否合理 ④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中 ⑤对课堂意外情况处理恰当与否 ⑬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①学生是否掌握了重难点 ②学习中出现了哪些困难与原因 ③学生是否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运用了哪些科学方法 ④情感态度方面获得了哪些提升

29、化学教师的基本素质构成:

一般教素质:

①倾向性:职业动机 职业理想 职业动机

②必备知识:专业知识 社会文化知识 教学心理学 教学论知识 教学实践知识

③基本能力:一般能力 特殊职业能力 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能力

化学教师素质的特殊性:

①化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

②化学实践教学能力:进行演示实验教学的能力 设计和改进化学实验的能力 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 30、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①拥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是专家型教师的首要特征

②能高效的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专家型教师有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高效率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动化的能力与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大量积累有关

③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有很强的洞察力,与一般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更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一、说课的概念

说课是对同行和专家,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说课三要素:教什么(教学内容);怎么教(教学方法策略);为什么叫(教学分析)

二、说课的内容

1、说课标(课程标准)

2、说教材

①教材在本单元本册书的地位和作用;②说明教材内容依据什么确立;③说明教材内容如何合理的扩展和“加工”;④说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依据;⑤说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3、说教法

①说教法组合及依据 ②说教学手段的优化及依据 ③说教师的叫法与学生学法的联系 ④说重点突出和化解难点的方法

4、说学情和学法

①针对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 ②说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根据这样的学情,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 ③课后„

5、说教学程序

①说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 ②说教学安排环节的时间分配 ③说板书设计

三、怎样说课

教材分析:地位、作用、目标和重难点确立及依据

教法与学情分析:应用两种以上教法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内容正确及创新

四、说课要求

①要体现化学学科特点 ②要条理清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③要注意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 ④要有理论色彩 ⑤要有创新内容 ⑥要展示个人的特点和风采

第2篇:生物教学论期末重点

一、 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 2.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测定和科学判断的系统过程。

3.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而做出的“教”与“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教”与“学”的基本要求。 4.教学方法: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切工作方法总和,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5.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完一节课或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些什么事情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 6.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教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7.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问、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师生相互交谈的教学方法。

8.讨论法:又称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已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9.直观教学: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工程,称为直观教学。

10.复习教学法:就是通过反复地学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把知识系统化的一种教学方法。

11.探究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词条》

12.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微观教学”,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借助视听技术,采用可控的教学环境,系统培训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

13.直接直观:利用生物和它们的标本等进行教学的直观形式,叫直接直观。 14.间接直观:利用人工制作的教具,使学生间接地去认识生物体而进行教学的直观形式,叫间接直观。

15.语言直观:是最基本的直观手段,一是教师采用最好的语言与教具相结合的形式,另一个是语言的形象化和板书。

16.文献法:是一种通过搜集、鉴别、分析和整理文献资料,从中探讨教育现象和教育本质的一种研究方法。

17.调查法:它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座谈、访问、问卷、测验等手段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结论或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18.实验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药品和生物材料进行独立操作,从观察生物现象或本质的变化过程中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形成一定世界观的教学方法。

19.观察法:它是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通过感官或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感知教育现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20.信度:指考试结果的可靠性指标。是考试的可信性程度,即考试分数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21.效度:反映考试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指标。反映所得分数的有效程度,即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22.区分度:是指试题对学生学业水平的鉴别能力的指标。好的得高分,不好的得低分。

23.难度:指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过难与过易都不好。

24.STS教育:其基本立足点是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是科学本身,而是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力度更大。

25.课程: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学设备的设计与规划,同时还包括上述过程的使用与操作者即师生。

26.课件:在CAI活动中,呈现教学内容,接受学生的要求和回答,指导和控制教学活动的程序及有关的教学资料称之为课件。

27.说课:就是对“课”的说明和解释。是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和专家,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 28.CAI: 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执行教师的教学功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或者是辅助教师的讲解等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29.观察:知觉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

30.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驱使下,以问题为指向,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学习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是基本过程。

31.合作学习: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策略。

32.自主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小组学习:根据一定情况将学生分成一定形式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学生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1. 生物科学的性质P13

生命性、思想性、实验性、现代性、综合性 2.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3.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理念P41 初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

高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学生实验包括的类型P141 ①模仿性实验 ②阶段性实验,③独立性实验 教师的演示实验包括的类型P139 ①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②验证巩固知识的演示实验③指导实验、实习活动的演示实验

5.新课标所制定的教学目标P16 ①知识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③能力 6.生物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的内容 P286 ①本体性知识②条件性知识③实践性知识 7.生物学的概念包括

①名称②例证③属性④定义 8.说课包括的内容 P217 课件:①说教材②说教法与学法 ③说教学过程 ④说板书设计⑤说评价分析 课本:说教材,说学情,说方法,说过程 9.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 P135 1)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规律 2)能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生物学知识 3)训练生物学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 4)培养生物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5)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6)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有助于向学生进行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 10. 谈话法的特点 P80 优点:1)能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启发性) •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3)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 4)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当堂巩固 • 5)实现教学的双向交流

缺点:量少、分散的知识点、教学秩序不好维持等。由于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课本上:谈话法如果运用不当或者教师准备不充分,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影响教学进度,会提出意外问题,完不成教学任务等。》 11.直观教学的要求P90

1)灵活选取教具,提高教学效果 2)出示直观教具的时机要适当 3)注意与其他教法配合

4)讲解科学,指示清楚、准确 5)照顾全体

直观教学法的作用P86 1)能使学生形象、生动地感知生物及其生命现象,为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掌握原理打好基础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3)能引导学生对具体生物及其生命现象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加快学习的速度 12. 讨论法的要求P84 1)精选内容、找出题目 2)充分准备、认真组织 3)合理安排、巧妙分组 4)讨论时要引导、点拨 5)创造互助支持的气氛 6)讨论结束应小结

复习教学法要求P94 1)明确复习的目的及要求 2)注意复习的多样性

3)注意复习的重复性与及时性 4)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做好学生指导 5)做好复习的反馈和跟进工作 6)照顾全班,因材施教 7)注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13.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P170 ①交互的实时性 ②实现个别化教学

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④可以控制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 ⑤提供教学决策支持 ⑥实现非顺序式信息呈现 ⑦呈现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 14.现代教学法的特点P111 1)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4)重视学生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6)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三、基本应用

1.你认为一堂优秀的生物课应当包括哪些内容?或什么才是一堂成功的课? 答:生物学课堂评价指标中比较重要的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 (1)教学目标:评价时主要看课堂教学目标的提出是否准确反映了大纲的要求,制定的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有不同的要求,是否明确具体,易于操作,能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并达到目标要求。

(2)教学内容:评价时主要看其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是否能把握教材并恰当的处理好重难点,对各种问题和规律的解释是否注重了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有序,各环节的衔接是否自然等。 (3)教学方法:评价时主要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适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并符合学生的特点,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且具有时效性。 (4)教师素质:从课堂教学看,教师素质主要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组织应变能力,评价时主要看教室的教态是否亲切自然,仪表是否大方得体,语言是否精炼,规范,流畅并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板书设计是否合理,书写是否规范,突出重点,各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熟练,是否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具和设备,实验演示等操作是否规范,教师能否驾驭课堂,能否根据学生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有较强的应变能力等。

(5)教学效果:评价时主要看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完成了认知目标,是否实现了既定的能力发展目标,是否体现了思想感情教学目标,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 2.探究性试验和验证性试验有何区别?请设计一个中学生物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及其他因素的关系 验证研究对象的已知属性,特征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实验假设:探究性:假设一般采用如果A则B形式表达,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解释。

验证性:因结论是已知的,不存在假设问题 实验原理:因探究内容而异

因验证内容而异

实验过程:应有的实验步骤实际上并未完成,因探究内容而异

应有的实验步骤,可以是曾经做过或尚未做过的,因验证内容而异 实验现象:未知,可以不描述

已知,应准确描述(与实验假设一致)

实验结论:根据可能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对应实验目的做出肯定结论

3.教案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内容?详细叙述编写教案的基本过程? 答:一般包括①讲授的课题②教学目标③教学重难点④课型⑤主要教学方法⑥教具⑦教学过程⑧板书设计 基本过程:

1. 研究课程标准的精神

课程标准是你国家指定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学的指南,具有法律的作用。首先要对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研究,领会标准的精神,抓住她的本质,形成一定的教学理念,有效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 2. 研究教学目标

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等三大部分。目标要具体、明确,难度适中,可执行性要强,即能完成目标。 3.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学生的水平,年龄的特点,学校的实验及设备情况进行选择。也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等。

4. 对教学内容的深加工

包括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要补充的内容,要对教学内容的前后进行适当调整,要改变语言的组织,增加问的成份和启发性等。参考有关的教案。 5. 准备教学用具和实验材料 要精选教具,加强直观。 6. 设计良好的引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起注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7. 拟定启发性的问题

启发性是基础,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启发——思考——能力——智力。包括提问,巩固联系,讨论题等。 8. 时间分配

备课时,对每一部分需要多长时间要充分准备,合理分配时间。 9. 设计板书提纲 10.编写教案

简单案与详细案。新教师要写详细案。 11.集体备课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优化教案。

4、试论述中学生物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答: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等三个方面。

一、 生物教师的专业知识

1、普通文化知识

2、专业学科知识

3、教育科学知识

二、 教师的专业技能

1、教学设计技能

2、应用教学媒体技能

3、课堂教学技能

4、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技能

5、教学研究技能

三、 教师的专业态度

1、专业理想

2、专业情操

3、专业人格

5、 你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1)CAI与教学理念更新

CAI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只是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主导思想,以主题任务来驱动教学进程,使学生会把计算机(网络)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写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 (2)CAI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CAI的主题是课程,而非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不能为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不能动摇教师的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地位,而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位中心,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 (3)CAI与实验教学

观看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教法不能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教师要始终明确,CAI所展现的终究不是现实,无法取代学生亲身实践探究的学习。 (4)CAI对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

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只顾欣赏课件本身,而忘记了思考,以至于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所以老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管理。

多媒体教室的光线不能太亮,否则就会影响观看效果。

CAI不能片面理解为教师一个人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它不仅是指课前的设计制作,课上的实施融合,而且还包括课后基于互联网、局域网的师生间、生生间,以及学生与计算机网络互动交流的继续学习过程。因此,应向学生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可以随时自主的上网查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5)CAI与课件的设计制作

在设计制作课件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应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收集积累。

6、 什么是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应怎样设计教学策略?

答: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高效实现教学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试、优化,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 教学策略的设计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要遵循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适合学习和学生特点,考虑教师自身的条件和环境、设备等客观条件。 1) 全面分析掌握并组织处理好教材内容 2) 精心选择教学媒体并熟练运用

3)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4) 整体设计课堂活动,精心组织教学

第3篇:化学教学论_王磊_《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2及答案

《化学教学论》级期末考试试题2及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姓名:王磊胡久华刘小英 本试卷共三道大题

一、解释(每个5分,共15分)

1、科学素养

答题要点: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的的比喻说法。科学素养强调普通教育定向。现在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2分)。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学者对科学素养的具体含义的阐释不相同。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将科学素养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分)

2、探究式教学

答题要点: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1科学探究活动(2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获得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分)

3、活动表现评价

答题要点: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评价方式(1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2分),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应用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多方位的评价。(2分)

二、简答(每个5分,共10分)

1、请说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题要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为模块、学分制,共有8个模块,分为2个必修和6个选修。必修为化学1和化学2,共4学分;选修分别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需要学习两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达到6学分(2分)。

这样的课程结构,让全体学生都学习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必修模块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的,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例如比较喜欢文学或英语的学生,可以学习化学与生活,满足生活中需要的化学知识;喜欢化学的学生可以选择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模块,了解更深入的化学知识;喜欢实验的学生可以选择实验化学等。(3分)

2、简明分析现行高中教材的元素化合物和概念理论知识的体系。 答题要点: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主要是按照族来组织的,例如高一学习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高二学习氮族;有机化合物知识主要分为两大类:烃和烃的衍生物,分别从典型的具体代表物的学习上升到类别。(2分)

概念理论知识主要是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一是考虑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需要,一是考虑学生的认识顺序。主要的体系为:

高一: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化学键),

高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含平衡常数、盐类水解、中和滴定、电离度删)

高三:晶体的类型与性质(含金属晶体),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配平、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离子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和中和热),电解原理等。(3分)

三、选择高中化学的核心化学知识,可以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也可以是概念理论内容(如氯气的性质、金属钠的性质、苯酚的性质,化学平衡、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将其设计成一课时的教学,进行相应教学目标的射击,教学过程的设计(引入、展开、结束)及板书的设计。要求尽可能体现现代化学教学的特色。(25分)

答题要点:

教学目标:要求能根据具体内容,从三个维度设计较合理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一节课中核心的化学知识,主要是知识重点

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加工等。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环保意识,合作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等。

教学目标6分,没有写出三个维度扣3分,内容不合适再扣分。 教学过程:要求设计出引入、展开与结束。能够体现教师的主要活动、学生活动、学生组织形式。不同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不同知识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现代化学教学的特色体现为:探究活动、小组合作、驱动问题线索等。

教学过程13分,引入与展开阶段各3分,展开阶段7分,没有体现现代化学教学特色,根据具体情况扣分。

板书设计:各级标题层次关系合理,体现核心内容,如果有错别字或化学方程式错误要扣分。板书设计占6分。

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卷) 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姓名:王磊胡久华刘小英 本试卷共三道大题

一、解释(每个5分,共15分)

1、双基

答题要点: 传统的双基是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有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最基本概念和初步原理;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重要事实及其基本规律;实验观察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简单化学计算的技能;运用科学语言和化学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技能。(3分)现代双基中的基本知识除了包括传统中的基本知识外,还有能够反映化学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社会生活和技术进步相互关系的知识以及有关化学问题的知识;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运用化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性知识,有关化学问题的知识。基本技能除了包括传统双基中的基本技能外,还有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高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2分)

2、档案袋评价

答题要点:

档案袋评价是一种学业成就评定方式(1分)。档案袋就是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有目的地收集起来的东西,它表现了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和学业成就。(2分)学生在学习档案中可收录自己参加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料,如实验设计方案、探究活动的过程记录、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有关的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总结等。教师根据档案袋中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可以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2分)

3、探究式教学

答题要点: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1分)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2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获得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分)

二、简答(每个5分,共10分)

1、你认为新课程高中必修教材有哪些特点?从内容、体系和呈现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答题要点:

新课程高中必修教材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化学。采取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相融合的多元课程设计取向。

在内容上,选择核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必修模块的定位和作用,必修教材的内容面广而难度较低,为的是给学生学习其他选修模块奠定必要的基础。内容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分)

在体系上,元素化合物知识打破了原来的以族和周期为组织线索的方式,采取是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织方式。概念原理知识的编排考虑学生的认识顺

序和知识的逻辑顺序,再结合概念原理的作用和功能进行编排,在必修化学1中主要是电解质与电离、氧化还原反应等,放在主要元素化合物之前,作为元素化合物学习的理论基础。在必修化学2中,主要有原子结构、化学键、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主要是在必修化学1的基础上提升对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认识。(2分)

在呈现方式上,采取以栏目和正文结合的方式,附加各种精美的图片,从而引导教学方式的改变。学习活动性栏目如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等,资料性栏目如身边的化学、化学与技术、化学前沿等。(1分)

2、请说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题要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为模块、学分制,共有8个模块,分为2个必修和6个选修。必修为化学1和化学2,共4学分;选修分别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需要学习两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达到6学分。(3分)

这样的课程结构,让全体学生都学习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必修模块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的,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例如比较喜欢文学或英语的学生,可以学习化学与生活,满足生活中需要的化学知识;喜欢化学的学生可以选择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模块,了解更深入的化学知识;喜欢实验的学生可以选择实验化学等。(2分)

三、选择高中化学的核心化学知识,可以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也可以是概念理论内容(如氯气的性质、金属钠的性质、苯酚的性质,化学平衡、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将其设计成一课时的教学,进行相应教学目标的射击,教学过程的设计(引入、展开、结束)及板书的设计。要求尽可能体现现代化学教学的特色。(25分) 答题要点:

教学目标:要求能根据具体内容,从三个维度设计较合理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一节课中核心的化学知识,主要是知识重点

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加工等。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环保意识,合作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等。

教学目标6分,没有写出三个维度扣3分,内容不合适再扣分。 教学过程:要求设计出引入、展开与结束。能够体现教师的主要活动、学生活动、学生组织形式。不同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不同知识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现代化学教学的特色体现为:探究活动、小组合作、驱动问题线索等。

教学过程13分,引入与展开阶段各3分,展开阶段7分,没有体现现现代化学教学特色,根据具体情况扣分。

板书设计:各级标题层次关系合理,体现核心内容,如果有错别字或化学方程式错误要扣分。板书设计占6分。

第4篇:《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1、化学教科书是遵循化学课程标准,依据构建教科书的三序结合的原则编制而成的,这三序是指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12、化学教学活动要素主要有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反馈、教学目的和环境。

13、教学重点是指教材的中心内容,知识的生长点和连接点,具有广泛的迁移和应用价值;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起来困难,容易混淆的内容。

14、中学化学教科书的基本内容由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 六大块组成。

15、说课内容大致包括五部分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

11、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12、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指导、限制、评价教学的作用。

13、建构主义教学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的四要素。

14、中学化学教学中对知识的要求分

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是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和掌握。

15、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着重培养学生五种能力分别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12、 教学方法的十六字方针是_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教亦多法 贵在得法。

13、2003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使学生在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这里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指 _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其中必修包括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分别是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

14、化学教学过程以实践、实验为基础,必须完成认识上的两个“飞跃”是指 _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两个“转化”是指知识转化为真知 真知转化为能力。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6、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启发学习动机,培养情感意志因素; (2)循序渐进的学好双基与发展智能相结合; (3)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 (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 (5)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6)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

17、简述化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1)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和过程要素的多项性; (2)主导性与主体性; (3)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 4)自然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18、化学教学过程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多向互动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请用相关化学教学理论简单分析下图的含义。 (1)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 (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3)较强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4)高考理科综合形势下,加强了学科之间,学科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东部与西部,国内与国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9、简要介绍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及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

引入演示――介绍媒体――操作控制――指导观察与思考――整合与结论

(2)基本要求:a.实验的目的性 b.保证实验的成功 c.确保安全、环保、无污染 d. 实验操作规范 e. 边示范边讲解 f. 尽量提高可见度 20、请简单谈一谈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或弊端,其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如何? 存在的问题:(1)化学教材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问题;(2)化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3)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上,缺乏多样性;(4)教学过程更加注重了知识的获得,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5)化学实验教学薄弱,学生动手的机会少。 趋势:(1)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新概念,增加人文关怀。(2)凸现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3)加强STSE课程教学。(4)精选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发展。

四、设计题。(8分)

21、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实验事实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整合应用。需要探究的问题是: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试设计能体现上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5分钟之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回忆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学习了活泼金属Na的化学性质,那么你认为Na与CuSO4溶液是否也能发生上述类似的置换反应呢? ――1分

提出假设: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全班同学形成了两种分歧:能与不能。 ――2分

[师]现在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推测,认为Na与CuSO4溶液能够发生置换反应的同学,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认为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亲自实验检验你们各自的假设是否合理、科学、准确,因为只有化学实验才是最客观、公正的裁判。

收集资料:学生分小组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可行后进行实验:将一小块Na投入CuSO4溶液中,观察反应的现象,并认真记录。 ――2分

验证假设: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浮动,②有气泡,③发出嘶嘶的声音,④蓝色浑浊。)并问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吻合。讨论、交流、合作,表达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Na与CuSO4溶液不能发生置换反应,而是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证明发生了如下的反应:2Na + 2H2O+ CuSO4 = Cu(OH)2↓+ Na2SO4 + H2↑ 整合应用 练习:将一小块钠投入氯化铁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

五、论述题。(12分)

22、试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300字)说明:围绕下述观点论述

(1)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a. 之所以要“教为主导”,是因为:一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间接经验,其学习行为受到自身生理、心理、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需要教师的主导;二是教师“学在先,术有专攻”,有能力进行主导;三是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能进行主导。“教为主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领导、指导和辅导。 b. 之所以要“学为主体”是因为:一是学生是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和学习上的两个“转化”的内因;二是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三是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权,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并与教师的主导同步。(2)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多渠道传递与接收教学信息” a.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多,内容多,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b. 化学教学过程是具有多维性,是多向互动过程。c. 有利于学生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3)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教学原则。 ――4分

a.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b. 创设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c.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d. 多元沟通

第5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2016

第一章 概论

【简答】传统教学论有哪些基本特征? 1. 2. 3. 4. 5. 6. 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习惯和科学性 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形成了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出现了一大批对教学论有深入研究的教育家

科学主义教学论与人文主义教学论争论焦点?

科学主义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

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 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 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股执行、计划性, 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在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刚好相反:

它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 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 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

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

【名词解释】课程标准 在我国,当前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第二章

【名词解释】隐形课程

隐形课程又叫潜课程或潜在课程,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简答】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外部因素:1.社会

2.儿童

3.知识 内部因素:1.学制

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辨证否定之规律

第三章

【名词解释】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简答】确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 1. 学习者的需要

2.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3. 学科的发展

【简答】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 注重基础性 2. 贴近社会生活 3. 尊重学生经验

4. 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第四章

【名词解释】课程开发

主要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论述】泰勒目标模式

1. 关于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界说

“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两个筛子”: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 2. 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3. 组织学习经验

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纵向和横向组织关系时,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学习经验的组织还要确定组织的要素及其组织策略

学习经验的组织还需要确定组织结构,即课程的呈现方式 4. 课程评价

步骤:1.解说目标

2.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情境

3.编制评价手段

4.解释和使用评价结果

第五章

【名词解释】教学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机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答】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 1. 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 2. 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 3. 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4. 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 第六章

【名词解释】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哦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简答】教学目标的功能 1. 导向功能 2. 激励功能 3. 标准功能

第七章:

【名词解释】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论述】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 由单一到多样

2. 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3. 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4. 由刻板到灵活 5. 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6. 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

第八章

【名词解释】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名词解释】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结构课程论中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

发现学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并通过这一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资料、材料自行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验证假设,以此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第九章

【简答】教学手段的分类

1. 根据教学手段作用的感觉通道分类:

1. 视觉手段:印刷材料、图片、实物、模型、幻灯及投影 2. 听觉手段:扩音机、收音机、录音机、语音实验室 3. 视听手段:电影、电视、录像 4. 综合操作教学手段:计算机

2. 根据教学手段的载体性质分类:

1. 以人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 2. 以物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

【名词解释】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1. 技术的现代化 2. 教学理论的现代化

总的来说,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使得教学手段不断地朝着更能促进教学活动优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论述】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利弊) 利:1.扩大教学规模

2.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学效率 弊:1.文化霸权

2.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色情网站进入学生视野

第十章

【名词解释】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名词解释】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如何改革 优点:

1.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1. 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革:

1. 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2. 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 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十一章

【名词解释】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论述】教学评价存在什么缺点,如何改进 1. 重视发展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2.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3. 强调性质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科学化 4.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十二章

【名词解释】课堂教学管理

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简答】制定规则要素(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 1. 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 2. 社会及家长的期望

3. 学生对课堂规则的认识规律和态度 4.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熟水平 5. 学科特点

十三章

【名词解释】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名词解释】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论述】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选择题】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学校的工作中心是教学

第6篇:化学教学论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案列—网络媒体教学设计案

我们选择了在课堂教学应用的一个案列:网络媒体教学设计案列。关于多媒体教学设计案列教学中应用较多,在此不再讨论。

一、网络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 1 . 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

包括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和学习结果的描述等。 2.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根据格雷戈克的观点,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为具体—序列、具体—随机、抽象—序列 和抽象—随机四种类型,并分析各类学生的学习特点。

● 具体—序列型:这种风格的学习者喜欢通过直接的动手经验来学习,希望学习组织 得逻辑有序。

● 具体—随机型:这种风格的学习者能通过试误法,从探究经验中迅速得出结论。 ● 抽象—序列型:这种风格的学习者特别善于理解一逻辑序列呈现的词语和符号的信 息。

● 抽象—随机型:这种风格的学习者特别善于从演讲中抓住要点,理解意思。此外,他们还能对演讲者的声调和演讲风格作出反应。

3. 学习环境的选择

网络学习环境包括Web教室、校园网络、城域网络和Internet等。 4. 学习环境的选择

情境创设必须反应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的改造;能够帮组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境的类型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情境设计的方法:确定情境的类型;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

5. 学习资源的设计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并能用浏览器读、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资料。

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要求;具备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互交功能;进行直观友好的界面设计;提供活泼生动的教学策略。

6. 学习活动的组织

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和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等。

⑴ 自主学习的设计

自主学习可以分为支架式学习、抛锚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式学习三 类。

● 支架式学习: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 抛锚式学习: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对给定的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 随机进入式学习:确定学习主题,创设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意一种情境去学习。

⑵ 协作式学习的设计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等五种等。

● 竞争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学习者“单独”完成,看谁完成的最快最好,然 后教师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其他学习者也可以参与发表意见,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的完成。

● 辩论:围绕学习主题,选出正反两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最后有中立组对方的 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

● 伙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

● 问题解决:首先确定问题,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 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可以是报告、展示或论文,也可以是汇报。

● 角色扮演:指由不同的学习者分别扮演指导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如果学习者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则由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

⑶ 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学习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和协作活动的辅导者。

教师指导性活动的类型:包括交代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展示教学资源和调控教学课程等四个方面。

⑷ 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教学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各要素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 系。教学结构中各要素的时间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程序、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等;教学结构中各要素的空间关系则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教学过程的逻辑关系等。

7学习评价的设计

⑴ 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

●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主要是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态度、交互程度、 资源利用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对目标达到、任务完成、达标测试,创新精神、实践 作品和信息素养的评价;

● 教师指导活动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学活动组织、学习资源利用和教学过程指导的评 价;

● 学习资源质量的评价:主要是对目标与内容、结构与功能,超链接与导航、多媒体 、素材质量和技术规范的评价;

● 支撑服务系统的评价:主要是对技术水平(安全、稳定、规范、便捷)、教学功能 (策略支持、系统工具提供、管理)、资源提供(数量、质量、相关程度)和咨询服务(咨询、培训、保障)的评价。

⑵ 网络教学评价的方法

网络教学评价常常采用评价研究评价方法。为了对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价,必须

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它包括评价要素(指标项)、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等三部分。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重视每一秒下一篇:生活需要帮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