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组九年级教学计划(精选10篇)
九年级化学组教学计划
化学是初三年级新开的一门学科,分为上、下两册,共十二个单元。根据学校和年级的要求,力争在下学期开学前完成初中化学全部内容的常规教学,留出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中考复习。所以本学期的常规教学就显得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在暑假上课已结束。第一周至第二周完成第三单元的教学。第三周至第四周完成第四单元的教学。第五周国庆长假。第六周至第七周完成第五单元的教学。第八周至第九周完成第六单元的教学。第十周期中考。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完成第七单元的教学,结束上册内容。第十三周校运会。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完成第八单元的教学。第十六周至第十七周完成第九单元的教学。第十八周至第十九周完成第十单元的教学。余下周次进行复习,迎接期末考。剩下的两个单元寒假上课结束。
在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中,难点是上册的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下册的第九单元和第十单元。这四个单元既是教学难点又是教学重点。因此上这部分内容时可适当慢点,还要重点突破。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抓好课堂教学的40分钟,向时间要效益。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抓好晚自习,做好课后辅导。定期进行测试,完成对不同知识点的清理。组内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对行课间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1. 基础年级化学教学达成度范围
所谓达成度, 从学科角度来看, 包括基础知识的达成度;学生应用知识时阅读、解决问题的思路、答题文字概括等方面规范性的达成度;学习化学基本方法的达成度等。其实初中化学学习与高中有很大差别, 初中的知识内容少且难度不大, 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低, 通过识记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进入高中后, 化学科目的学习内容多, 课时少, 不管是知识层面还是能力方面, 对学生的要求都大大提高了, 如果还是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因此, 教师在高一刚开始就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在平时教学、练习、讲评中逐步规范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答题技巧等。
2. 准确设定教学目标
能否提高教学的达成度, 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而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达成标准的前提。在设定同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目标时, 应在表述上各不相同, 具有个性化, 但目标设定的指向应该是一致的。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可描述为: (1)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 说出什么是离子反应。 (2) 能够根据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反应事实写出离子方程式。 (3) 能够说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清楚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能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该如何学习, 该掌握些什么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各个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往往出现指向不一致, 这是因为教师对教材、考纲的理解不够透彻。虽然现在各地区所用教材版本不同, 所引用的材料不尽相同, 但其内涵是一致的。可是大部分教师很难把握其内涵, 以至于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指向不正确, 所以我们不能以教材为依据, 那么我们设定教学目标时到底以什么为依据呢?我们应该依据考试说明,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教学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直指将来的高考, 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 有助于他们提高学习的达成度。
3. 教学过程应重体验轻讲学
在学生的认知中, 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每一个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积极性都是很高的, 可是到后来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化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了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不停地对学生强行灌输,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少体验过程, 没能真正领悟, 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 从而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感受不到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做到知识层面上的处理越少越好。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 学生只要知道根据电极材料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判断电极即可, 偏偏有些教师总结了很多规律, 如根据有无气泡, 电极质量的增、减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 内容多了学生记不住, 反而出现规律越多学生运用时存在的问题越多的现象。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体验思维互动越多越好。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中离子反应的认识可以先通过Na2SO4+Ba Cl2=Ba SO4↓+Na2SO4反应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从感官上先认识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白色沉淀为Ba SO4, 然后让学生以画图的形式画出反应前后物质在烧杯中的存在形态, 进一步体会Ba2+和SO42-结合生成Ba SO4沉淀, 而Na+、Cl-依然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与溶液中不管是形态还是数目都没有变化。再让学生用文字概括, 不仅更深刻地感知离子反应的含义与实质,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要比教师在那边分析或播放微观粒子运动的视频效果要好得多。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不是我们教师去告诉他们正确的结论或错在哪, 而是在他们需要帮助时适时地给学生提供所需的帮助, 引导他们去思考、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犯错, 并要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 体会错误原因, 这样才有进步, 才能实现高达程度。
4. 注重达成度的检测
在教学设计的最后, 选择合适的习题检测本节课的达成度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般可以每个教学目标选择1~2道题目, 这样检测题的题量一般在4~6题, 在选题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的、具有典型性的题目, 切忌选择与教学目标脱节、难度过高的题目, 这不仅不能体现达成度情况, 还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做完检测题后, 教师要统计目标的达成度, 当低于教师所预设的目标时, 就要反思为什么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是教学过程中方法处理不当, 环节设计不合理, 还是检测题的起点过高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何处理才能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好概念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以下是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关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概念中定义标准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抓住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教师对概念论述时的关键词要准确把握,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这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是“纯净物”,且“只有一种元素”。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溶解度”的定义标准有:(1)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2)指明“溶剂的质量为100g”;(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4)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克数”。这四个限制性语句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标准,缺一不可。
二、比较概念内涵间的关系
将概念的内涵俩俩比较,确定它们间的关系,防止混淆。概念的内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如化学反应和分解反应,前者包含后者;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如纯净物与混合物;交叉关系,如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又不是,同样,有些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有些也不是。运用图示可以表示如下:
1.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2.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
3.交叉关系:
三、运用脉络法归纳概念
归纳可以使学生心中有“一览众山小”之愉悦感,容易做到胸有成竹,举一返三,触类旁通。脉络法是常用的归纳方法。如物质分类概念可归纳如下:
在脉络中,结合“打比方”的方法很容抓住概念的定义标准而不易混淆。例如,化合物与混合物是大多数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在黑板画出了物质的分类脉络,问学生:“张家的孩子姓什么?李家的呢?”学生很快回答:“张家的孩子姓张,李家的孩子姓李”,我又问“从黑板上的脉络中看,化合物是谁家的孩子?”学生非常兴奋,齐声回答“是纯净物家的”,“那它该姓什么呢?”。“当然姓纯了”。这样,枯燥的化合物概念就在欢声笑语中跟混合物区分开来了。
四、正反例证比较,使概念更加清晰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举正面例证,再从反面来讲,举出反面例证,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接着举出正面例证:H2O,CO2,MgO等都是氧化物,反面例证:CaCO3,(NH4)SO4,KMnO4等都不是氧化物”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在习题中形成概念,纠正错误
做题是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做题可以形成概念,纠正错误,还能训练思维方法。例如为了形成“元素”、“分子”、“原子”“化合物”, “氧化物”等概念我选用了以下习题:
(重庆中考题)今年5月12号汶川发生大地震,为了支援灾区防疫,我市紧急生产过氧乙酸消毒液,过氧乙酸的化学式是C2H4O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D)
A.过氧乙酸中含有三种元素
B.过氧乙酸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C.过氧乙酸是化合物
D.过氧乙酸是氧化物
(重庆中考题)香烟烟雾中含有CO、CO2、SO2等气体,这3种气体的共同点是( A )
A.都是氧化物 B.都含有氧分子 C.都能燃烧 D.都有毒
通过适当的练习,学生对所学概念就会由模糊变得“恍然大悟”,利于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德化学概念。
六、在结构关系图中形成概念
物质结构的概念是很难准确形成的。我画了结构关系图,并说明对物质结构的描述要做到“对应逐级”,不能“越级”不“平级”。 “越级” 描述和“平级”描述都是错误的。这里的“对应”是指要分清“物质由分子构成呢,还是原子直接构成”。这里的“逐级”是指关系图中“相邻”的概念,不相邻的概念间就是“越级”, 例如说“水由氢、氧原子构成”就是越级。这里的“平级”是指同一概念中出现同一级别的概念,例如说“水分子(分子)里有氢分子(分子)”就是“平级”,这样学生心中模糊的结构概念就容易变得清晰。
有效教学指的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方法和手段。有效教学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一种参与,通过参与,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有效教学的特点:首先,关注学生。它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它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其次,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大智慧的发展。大智慧以创新思维为核心,是较高层次的思维,其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发展。再次,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如果教师停滞不前,就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最后,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它更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思考方法,这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二、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边学边思”,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会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其积极性。总之,不要使课堂成为教师包办、自问自答式的课堂。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在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的。
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首先演示向放有一长一短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三分之一水并振荡的实验,学生被反应现象深深吸引,这时我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短的蜡烛先熄灭,而长的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学生立即围绕问题积极思考,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不难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我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和肯定之后,紧接着提问:“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甁加水振荡后为什么变瘪了呢?”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纷纷举手抢答,我请一位学生回答,并要求其他学生判断其回答是否正确,全体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此问题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然后我继续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知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轻松地总结出二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当学生沉浸在自我获取知识的喜悦中时,我继续提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组探究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到四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第一朵喷醋酸后变红,第二朵喷水不变色,第三朵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不变色,第四朵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变红,而把变红的小花取出加热后又变紫,对实验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探究意识增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最终总结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碳酸不稳定,有常温或受热易分解的化学性质。接着我提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立即在脑海中搜索已有的知识,得出利用澄清的石灰水,看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方法来检验,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的结论。就在这样层次推进、步步深入的提问中,我以问题引导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自主学习,并进行不断思考,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一切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见成效。只有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尝试后的亲身体验与感受,知识的获取方可靠有效。化学课堂教学应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进而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完善其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改革的必然。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14-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标也指出,实验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1】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并加强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和联系。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轻松、扎实的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所有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无疑是最容易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因为在实验中许多现象都像变魔术一样梦幻并具有趣味性。例如“烧不着的小船”,即在纸船里加入适量的水,放到酒精灯上加热,你会发现小船里的水沸腾,而小船却没有烧着。“白糖变黑雪”即在一个烧杯中放入少量的白糖,然后滴入几滴热的浓硫酸,顿时白糖变成了一堆蓬松的黑雪。“不安定的鸡蛋”,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可以看到鸡蛋在水里不安定了起来,一会儿沉底、一会儿浮起来。这些有趣且神奇的现象牢牢的吸引学生,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在化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如果在这方面从老师讲解转换为学生自主探究,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实验中让他们理解和巩固现有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因此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该实验确实发生了。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研究,最终总结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气体压强差。检查完装置气密性后,向两个相同的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饮料瓶内,分别迅速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用软木塞塞紧,手持瓶颈处振荡。当看到倒入一定量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明显变瘪,而倒入等质量的蒸馏水的瓶子变扁的不明显。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方法二:探究生成物。向装有5ml较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将上述溶液加热至气体不再生成,等试管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当看到有气泡产生,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准备材料、动手做实验,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2】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化学知识,而且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点在其他学科是体现不出来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书本上已有的实验,也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同样得到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复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有同学结合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这一原理,重新设计了实验。他把细铁丝放在倒立着的试管里,将烧杯放在试管下方使试管口浸没在水中,使烧杯中的水液封试管中的空气。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液面上升约五分之一,试管中铁丝生锈。还有的同学把白磷放入大的硬质玻璃注射器中,并在下方放了一个装有沸水的烧杯,组装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两个实验均能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学科知识间的渗透,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强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3】其中,与数学、物理、生物联系最为紧密。如化学变化与数学计算能力、曲线问题,化学变化与物理中的压强、浮力问题,化学变化与生物学科中光合作用、细胞内水分的得失问题都密切相关。因此,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学科间的交叉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综合性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再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实验的验证,让学生扎实的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例如烧杯中盛有稀盐酸,上面浮有一木块。现向稀盐酸中加入一些铁片,我们会观察到哪些现象,结合化学和物理的知识解释。这是一道典型的学科综合题,验证实验也容易操作,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加上老师的指导,相信不少学生都会解决好这个问题。
总之,化学学科的教学是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识是理解最透彻、也是记忆最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
[2]《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一、九年级化学概念的特征分析
1.抽象性
化学概念是指对同类属性的化学事物本质的抽象概括。因而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化学的学科特征就在于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这样的研究对象是生活中看不见、摸不到的。因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化学概念是具有抽象性的,例如,“原子”的概念。在化学概念中,原子是指“不能在化学反应中再分的最小微粒。”这样的定义具有抽象性。
2.基础性
从不同的角度与深度来理解化学领域的概念,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同的。在高中领域对化学的学习要比初中的学习更加系统、深入。这样也就产生了化学概念的第二个特征——阶段性。九年级的化学概念是化学的初级概念,具有基础性特征,而这一阶段的学习也主要以基础学习为目标。
3.关联性
化学概念之间存在关联性,对于某一概念的学习是掌握其他概念的前提性要求。而九年级的化学概念多为基础性概念,因而这些概念之前的关联性就更加紧密了。例如,原子、质子与中子的概念。
二、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策略分析
加强九年级化学概念的教学,应当在充分考虑九年级化学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应的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1.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化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因为要通过直观具体的情境向学生讲解化学概念。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中最具有直观性的授课手段,因而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为学生讲解化学概念。
例如,在分子概念的讲解中,可以应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要进行分子概念的实验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若干烧杯、多个试管、三个量筒以及各种化学试剂。在正式开始讲解概念前,教师可以先通过实验引入问题,将两个烧杯中各注入50毫升的蒸馏水,然后在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匙盐,在另一个烧杯中放入10毫升的氯水。然后让学生观察变化,进而引出分子的概念。然后,在学生初步了解到分子的概念之后,再进行第二个实验,可以在两个量筒中分别注入50毫升的水与50毫升的酒精,然后将两个量筒的水仪器注入另一个大量筒中,然后让学生观察变化,进而总结出分子的特点。最后,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此实验中,可以在两个烧杯中注入50毫升的水,在一个烧杯中滴入氨水,在另一个烧杯中滴入酒精。然后让学生通过闻的方式分辨不同的水。最后再对分子的概念进行总结。而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以对抽象概念产生直观的感受,对于学生来说,分子这种在生活中看不见的化学符号,从此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2.注重课程与日常生活结合
化学概念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生活中难以找到与概念一一对应的实体物件。因而,造成了化学概念难以理解的问题。而这就要求我们教授在化学概念时要注意概念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过滤概念的讲解中,可以将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要将过滤的概念融入生活中进行讲解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因此,这堂课程可以在教室外进行。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在教室内进行,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讲解过滤的知识。可以通过过滤实验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解过滤的定义,还要向学生讲解过滤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图所示。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过滤方法之后,就可以进行第二步了。
第二步,可以在室外进行操作。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学校的池塘边进行污水过滤实验。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过滤这个化学概念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这个概念不再显得抽象而难以学习。
3.对化学概念进行归纳对比
化学概念具有关联性,这样的特性会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产生混淆。而有些化学概念是十分复杂,不易区分,有些化学概念的特征并不明显。而这些都对学生学习化学概念造成了困难。因而,要对化学概念进行归纳总结,使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能够被直观地呈现出来。例如,原子与元素的概念区分,具体如下表所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化学概念的学习,学生是最重要的因素,任何好的方法都需要使用到学生中才能起到作用。因而,学生也要端正学习态度,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关于化学概念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在实践中建立概念 在应用中深化概念:化学概念教学策略谈[J].科学教育,2009(4):38-39.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理念,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提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能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态度, 学习科学方法, 在“做科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1]
然而传统教学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中心, 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训练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脱离了学生的直接经验, 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情感,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过程。[2]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 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 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3]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 探究式教学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 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式教学遵循了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训练, 体验到了探究真理的乐趣, 形成和发展了探究问题的能力, 获得了自由、充分、和谐发展, 彰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又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活动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4]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以《金属的化学性质》 (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为例, 谈谈如何应用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
1. 创设情境, 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对于中学生来说, 能否发现、提出问题主要取决于教学中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法, 但一定要从化学学科教学目标出发,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社会、生活经验,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 我通过设计一些与金属的性质有关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说说铁、铝等金属材料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再由用途联系性质来展开教学。通过提问“‘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什么性质”, 引导学生学习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知识。通过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有追根溯源的欲望。
2. 猜想与假设,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 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应尽量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不断产生假设, 并围绕假设进行探究, 引导学生将原有的各种片断知识、素材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改装组合, 从中发现内在的联系, 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授本课题的两大重点问题“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时,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照方抓药, 依据给出的实验方案逐步验证, 缺乏让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 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式教学则不然, 它不仅强调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更注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包括猜想与假设能力。在本课题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我先让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 并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 设计验证猜想的方案, 讨论验证猜想的方法。学习“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时, 我先让学生回忆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再提出问题:“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和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猜想:若所给金属与酸反应, 应观察到什么现象?不能反应, 又应观察到什么现象?怎样证明产生的气体为氢气?学习“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时, 我先让学生回忆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再提问:“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与另一种金属的化合物溶液反应?”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药品讨论得出实验方案, 并推测若能反应, 应观察到什么现象, 若不能反应, 又应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样, 通过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3. 进行实验, 培养实验技能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验证是学生确立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关键。验证的方法一般以实验为主, 要以实验中观察到的科学事实为依据来判断假设的科学性。当实验事实与假设不相符时, 学生可再进行讨论或向教师提出疑问, 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并适当增加知识素材, 指导学生重新假设验证。
本课题中, 在猜想和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后, 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实验探究。在学生进行实验时, 教师充当向导, 引导学生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4. 解释与结论, 培养信息处理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学活动就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在这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中, 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 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学生正是在这样的交往与合作中得到发展。
本课题中, 当学生实验完毕后, 我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 以培养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间进行交流, 阐释实验现象, 论证实验结果。在表述实验结果时同组成员之间可互为补充, 不同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质疑, 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大部分的学生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有些金属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有些金属则不能;有些金属能将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有些则不能”的实验结论。在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 少部分学生还能够根据上述两个结论提出新的问题:“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需要什么条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又需要什么条件?”从而引发新一轮的“解决问题”的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
又引导学生分析在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的实验中, Mg、Zn、Fe、Cu、H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置, 得出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分析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中, Cu、Al、Ag、Fe在表中的位置, 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5. 学以致用, 培养科学应用能力。
教师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贴近社会实际, 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知识的实际意义, 体会到学科知识不是书本的教学, 而是广泛渗透和应用到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之中, 学会“学以致用”。
在本课题教学即将结束时, 我又结合生活中的不法分子利用假“银元”骗取钱财的事实, 出示假“银元” (实际为铝) ,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辨出真伪。通过讨论, 学生得出多种方法, 如利用密度、硬度及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等。然后我又让学生动手实验, 验证他们的方法是否正确, 通过“思”与“做”, 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实际应用能力, 真正做到学科学、用科学。
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上,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讨论热烈, 表现出对化学的强烈兴趣。探究性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也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陈志伟等编.中学科学教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3]戢守志编译.[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一、扎扎实实完成新课教学, 为期末复习奠定基础
最近几年的初三化学教学都显得时间紧, 任务重, 复习压力大。但是, 无论如何, 都要扎扎实实完成新课教学, 防止抢进度, 防止把新课内容弄成“夹生饭”, 在后期教学中更要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导”是关键, 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再以讲为主, 而是以导为主。学生不再以死背为主, 而是学会听、看、思、悟、记、用。学会自己动手、动脑、思考、质疑、领悟、运用。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学生间的单向传授, 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多向交流。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 以便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做实验, 把乏味的灌输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体验。实现愉快教育、幽默教学、快乐学习,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自然、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要教会学生学会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 逐步养成良好的自觉的学习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正确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 当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遇到问题能想、会想、善想, 甚至大胆地去猜想, 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多鼓励学生讨论, 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 学生间的争论, 可使学生从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受到启迪,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 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质的飞跃过程。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 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他们由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 转变为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主动地位。学生自己参与到问题的发现、实验的分析, 结论的整理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好处。
二、复习中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复习的方法很多, 比如分知识块复习, 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复习就可分知识块复习, 以氧气板块为例, 可分为: (1) 有氧气生成的分解反应 (H2O2、KCl O3、KMnO4、H2O、Hg O) ; (2) 氧气与非金属单质C、S、P、H2的反应; (3) 氧气与金属单质Mg、Fe、Cu、Al的反应; (4) 氧气与化合物CO、CH4、C2H5OH、CH3OH的反应。每个知识块复习, 或者各种形式的复习, 都是为了抓好重点, 培养能力。教材重点除知识重点外, 还有技能、方法方面的重点。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或教师讲授、处理较难的知识内容。关键点是指最本质的内容, 或是能联系一个知识块、带动全面、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的内容。这三者的关系, 有的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三者一致, 有的是三者散列。抓住重点, 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便于知识的广泛迁移。突破难点, 能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 对于每一个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发地调动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 顽强地向成功的方向努力, 一次次地实现预期目标。要把握好尺度, 选好切入点,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针对不同的学生, 巧妙地创造成功情境, 使各类学生都能在成功的体验中学习,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锻炼学生的毅力,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复习中要把握好知识块的联系。例如, 化合价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掌握这一知识的关键点就是原子结构知识, 当学生熟练掌握了化合价知识后,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使用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等知识就能逐步解决,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也就容易了许多。
复习期间, 尤其要注意, 在处理教材难点时, 切忌教师夸大难度, 使一些意志品质差的同学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学习的动力。如能巧妙设计教学方法, 一些难点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突破。仅举几例如下:
1.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是教学重点, 对于中等以下
的同学来说也是难点, 复习期间又是学生粗心大意的地方。可按以下顺序设计一组练习, 就可以轻松复习好这个知识块。已知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 试计算: (1) Fe2O3的相对分子质量; (2) 铁、氧元素的质量比; (3)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4) 80g Fe2O3中含铁质量为; (5) 多少克Fe3O4与120g Fe2O3含铁质量相等? (6) 含铁56%的Fe2O3样品 (杂质不含铁) 中, Fe2O3的质量分数为?
2. 溶解度的复习可先设计基础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Na Cl的溶解度为36克。 (2) 、20℃时, 17克KCl在50克水中溶解, 恰好饱和, 则20℃时, KCl的溶解度为34克。 (3) 、20℃时, 30克NH4Cl完全溶于100克水中, 则20℃时, NH4Cl的溶解度为30克。 (4) 、某温度时, 100克饱和的KNO3溶液中, 含KNO360克, 则该温度时KNO3溶解度为60克。
3. 质量分数的复习也是如此, 可先设计基础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把5kg食盐溶于20kg水中, 所得食盐水中食盐质量分数为25%。 (2) 把500g KNO3溶液蒸干, 得到50g KNO3, 原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10%。 (3) 从100g10%的KMnO4溶液中, 取出50g溶液, 取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 (4) 在20℃时, 将50g食盐加入50g水中,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50%。基础练习之后, 再加深巩固。
4. 溶解度和质量分数复习中拓展练习。
1.使饱和的Ca (OH) 2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1) , (2) , (3) %。2.往饱和的Ca (OH) 2溶液中加入少量Ca O, 恢复到原温度, 下列各量将怎样变化。 (1) 溶质%, (2) 溶剂, (3) 溶液, (4) 溶液的浓度。这种练习题量不大, 效果不错。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综合计算, 既是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 练习题的设计就应做到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在复习期间, 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只要做到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并巧妙组合形成难题。当学生能解决基础题时, 也就找到了难题的突破口。
关键词: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学方法
化学是九年级开设的一门新课,也是中学化学的启蒙和基
础。上好第一课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课起着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调动和学习兴趣的启发作用。力求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唤起浓厚的求知欲。现从自己教学实践中谈谈怎样上好九年级化学第一堂课的教学体会。
一、教学过程要有趣味性
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第一课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把兴趣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做好实验。例如,在绪言教学时,先不要讲课本,做几个有趣实验:白纸显字、不怕烧的手帕、魔棒点灯等,这些趣味性实验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把兴趣转化成内动力,从而使学生产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行为要尊重学生
新课改教学理念要求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些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还具有一些生活常识。所以,在九年级化学开堂课一定注意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学生感到自己存在的必要,教师要放弃自己的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权威性。如,在化学绪言课教学中,提出问题: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有、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化学知识,教师再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增,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结构要推陈出新
化学是九年级开设的一门新课,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从教学结构不走其他学科的路,要改变激发。在教学中注重实验,以实验导出新课、以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分析综合力,变“灌”为“引”,用实验引引导学生去想、去思考、去探究。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不能包办代替,在教学上要变“教”为“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上好化学第一堂课,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化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使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方法,体验和获得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志平.如何上好九年级化学第一课.新课程学习,2009(6).
[2]丁晓健.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一位初三化学教师的实践与思考.化学教与学,2011(11).
自2005年7月18日至20日在广东佛山召开第二次“积极推进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施研讨会”以来,以现代课程理念为核心,促进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不断深入推进,这促成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重大变化,化学实验教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6年后的今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如何?实验教学存在哪些问题?本文试以高中一年级必修模块实验教学为研究视点,围绕高中一年级化学实验教学6大要素展开调查,以了解教师对化学实验的认知和高中化学新课程推进的程度。从而强化化学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使他们更重视实验教学,落实新课标。
我们以佛山市4所“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高中一年级化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将他们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取向、设计目标、开设现状、开设数量、开设质量实验模式等6大要素作为调查元素。
二、对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
1. 价值取向:以试为主,以分为标
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教师的价值观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该项调查设计了一个问题,调查与统计结果见表1。
从统计数据看,多数教师对新课标的价值取向有正确的判断。但在深入的走访和调查了解到:现实中老师开展实验教学时往往重视落实科学知识和情感教育。很多年轻老师们更多关注到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而很难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价值取向出发开展实验教学。
2. 设计目标:单维者多,三维者少
新课程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三维”目标,实验教学也应做到这点。为了解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和实验教学设计的目标,我们设计了两个调查问题,调查与统计结果见表2。
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师认为落实“三维”目标是实验教学的核心,有1/2的教师经常参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进行实验教学设计。进一步调查证实: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时,往往因关注到“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 开设现状:重视数量,忽视质量
要调查一个学校、一名化学教师实验教学的开设现状,了解教师开展实验教学节数和开展探究型实验教学的节数即可。就此我们设计了4个调查问题,调查与统计结果见表3。
本次调查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学校进行,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校的硬件设施允许他们有条件开设较多的实验,调查显示:化学必修1实验教学开展的绝对数和比例都高于必修2;化学必修1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的次数和比例 (暂且依次衡量试验教学的质量) 也高于必修2。实验教学数量基本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各校、教师开展探究型实验教学的力度不够,质量还要加强。
4. 实验模式:继承传统,创新不足
新课程教材给了教师很多实验素材和实验方案,必修1、必修2两本教材设计43个实验,大部分是传统的、经典的实验,需要教师依此为本,开展丰富、又深度的创新设计。本项调查设计了四个问题研究实验教学模式。调查与统计结果见表4。
从表4看出:有66.9%的教师对43个实验中的5个以上实验有反思和质疑,对3个以上实验进行过改进设计的占62.9%。偶尔对实验进行改进处理的占73.2%。大部分教师还是继承传统,创新不足。对一些化学教师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年轻教师实验创新的点子多,是实验教学创新改进的生力军。
三、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新课程实施中,尽管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不断提高,仍存在诸多问题,实验教学效益亟待发展。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 用现代教育理念重塑实验教学
(1) 由“以试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
近几年来,高考越来越注意考察考生的实验知识和技能,部分教师迫不得已开展实验教学。这样就背离了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他们苦苦经营的“以试为主”理念也无法在高考中取胜。化学新课程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要求。因此,教师要由“以试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
(2) 由“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
实验教学本身就是要凸显化学学科特点,落实“三维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时,要注重构建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新体系,优化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教学目标必须由“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
2. 对教学资源进行实验性开发与利用
(1) 对教材其他栏目的实验性开发
化学教材中除了实验探究栏目外,还有“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史话”等诸多栏目。教师可根据需要对这些栏目中一些素材进行实验性开发,以其达到落实“三维目标”的雪要。
(2) 注重实验设计的生活化、绿色化、探究化改进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社会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开对实验进行生活化、绿色化、社会化开发,也可进行探究性改进,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节好的实验课能落实“三维目标”,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感情,能对学生当下或今后的生活和发展有用。希望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认真选择它。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化学组九年级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组工作总结06-06
九年级化学德育计划06-24
九年级化学下期计划09-06
九年级上化学教学反思05-29
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07-18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集合05-26
2023年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计划10-23
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10-02
九年级化学老师下学期工作计划10-20
教学组教研工作总结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