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通用12篇)

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篇1

(一)教学大纲

绪论(1学时)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5学时)

1.1 热力学基本概念: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第一定律。1.2 热化学: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反应热Qρ和恒压反应热Qν;焓与反应焓变ΔH;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几种反应焓 的计算方法:盖斯定律,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焓,由燃烧热计算反应焓,由键能估算反应焓。

1.3 化学反应的方向:反应的自发性;熵的初步概念;Gibbs自由能与ΔG;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ΔG=ΔH-TΔS应用

第二章 化学平衡(3学时)

2.1 化学平衡常数: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定律;经验平衡常数与热力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2.2 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等温方程;化学平衡常数和标准自由能变 2.3 化学平衡移动:压力、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3学时)

3.1 反应速率定义及表示法:平均速度;瞬时速率。3.2 反应速度理论简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3.3 影响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零级、一级反应、二级反应);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四章 酸碱电离平衡(5学时)

4.1 酸碱理论简介: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4.2 强电解质溶液:离子氛;活度。

4.3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与pH值求算;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与pH值求算;同离子效应、盐 效应;盐类水解。

4.4 缓冲溶液:定义;pH值求算;应用 第五章 沉淀溶解平衡(2学时)

5.1 溶度积常数:溶度积原理; 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5.2 沉淀与溶解的相互转化:多重平衡常数;沉淀-溶解计算

第六章 核化学(2学时)6.1 核衰变 6.2 核裂变 6.2 核聚变

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7学时)7.1 基本知识与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

7.2 电极电位和电池电动势:原电池和电极电位;电极类型与原电池的简易表示法;标准氢电极与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 极电位表的应用。

7.3 电池电动势(E池)与反应的自由能变(ΔG):E池与ΔG的关系;平衡常数K与的关系。

7.4 电池电动势与浓度的关系:能斯特方程式;能斯特方程式的应用。7.5 化学电源与电解

第八章 原子结构(7学时)

7.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氢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体系波函数ψ及∣ψ∣2的物理意义;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氢原子 波函数的图象表示。

7.2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

7.3 原子性质变化的周期性: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

第九章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9学时)

9.1离子键与离子晶体:离子键的形成和晶格能;离子半径;典型离子晶体结构;离子极化。

9.2 共价键与分子结构:现代价键理论;离域π键(大π键)的形成;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 论简介;键参数、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性质。9.3 金属键:自由电子理论;金属能带理论。9.4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9.5 晶体结构简介

研究型学习报告(4学时)

无机化学

(二)教学大纲

第一章 s区元素(3学时)

1.1 s区元素通性:价层电子构型、氧化性及其变化规律;锂的特殊性; 1.2 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氢化物;氢氧化物;盐类

1.3 制备:单质制备、各类钡盐制备

1.4 专题:对角线规则;R-OH规则;离子性盐类溶解度的判断标准;盐类的热稳定性

1.5 s区元素与生命:常量元素;微量元素;K+、Na+、Ca2+在生命体中的作用

第二章 硼族元素(3学时)2.1 硼族元素的通性:价层电子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2.2 硼族缺电子性及成键特征:AlCl3的二聚与缺电子性;BX3的成键特点与路易斯酸性;硼烷的成键特点及反应性;缺电 子化合物的加和性

2.3 硼、铝单质及的重要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单质;硼烷;氧化物;硼酸;硼砂;卤化物 2.4 镓、铟、铊简介

2.5 硼族元素与生命:硼、铝、铊的毒性

第三章 碳族元素(4学时)

3.1 碳族元素的通性:价层电子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3.2 单质的结构及其基本性质:碳、硅、锗、锡、铅及其同素异性体 3.3 碳和硅的重要化合物结构及性质:氢化物;氧化物;碳化物;碳酸盐;硅酸及其盐;卤化物;金属离子与可溶性碳酸 盐的反应特点;

3.4 锡和铅的重要化合物结构及性质:硫化物;卤化物;二价锡的还原性及水解性;四价铅的氧化性与二价铅的难溶性 3.5 专题:Ellingham图及其应用;共价化合物的水解 3.6 碳族元素的用途:三氧化二铝;硅铝酸盐——A性分子筛 3.7 碳族元素与生命:碳、硅、铅生命体中的作用及毒性;温室效应

第四章 氮族元素(4学时)

4.1 氮族元素的通性:价层电子结构;性质递变规律;价态

4.2 氮及其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氮的结构特点及固氮工程;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卤化物

4.3 磷及其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磷的同素异形体;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卤化物

4.4 砷、锑、铋单质重要化合物:单质;氧化物;硫化物;含氧酸盐 4.5 氮族重要化合物的定性鉴定 4.6 专题:次周期性;惰性电于对效应

4.7 氮族元素与生命、环境:N、P在生命体的作用;NOx与环境污染;NaNO2、As2O3与健康。

第五章 氧族元素(2学时,以自学为主)

5.1 氧族元素的通性:价层电子结构;性质递变规律;价态 5.2 单质的结构与性质:氧;臭氧;硫的同素异形体

5.3 氧、硫重要的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双氧水;硫化物;多硫化物;硫属元素卤化物;硫的含氧酸及其盐;S2-、SO32-、S2O32-、SO42-的分析鉴定

5.4 专题:酸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氢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

5.5 氧族元素与环境:臭氧层;二氧化硫对环境污染与治理;水的污染与净化。

第六章 卤素(自学)

6.1 卤素的通性:价层电子结构;性质递变规律;价态 6.2 单质的性质及制备

6.3 卤化氢和氢卤酸的性质与制备 6.4 卤素含氧酸及其盐 6.5 拟卤素

6.6 卤素、拟卤素与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第七章 氢与氢能源(1学时)7.1 氢化物:离子型;共价型;金属型 7.2 储氢材料与氢能源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6学时)

8.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定义;组成;命名 8.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8.3 配合物的稳定性:软硬酸碱理论;影响配合稳定性的因素 8.4 配合物的解离平衡

第九章 ds区元素(3学时)

9.1 ds区元素电子构型、氧化态、物理性质与构型关系 9.2 ds区元素单质性质、用途及冶炼

9.3 ds区元素化合物:Cu(Ⅰ)、Ag(Ⅰ)、Au(Ⅲ)的化合物;Zn(Ⅱ)、Cd(Ⅱ)、Hg(Ⅱ)的化合物;

Cu(Ⅱ)、9.4 Cu(Ⅰ)与Cu(Ⅱ)、Hg(Ⅰ)Hg(Ⅱ)的稳定性与相互转化 9.5 ⅠA与ⅠB,ⅡA与ⅡB的比较 9.6 ds区元素与环境、生命

第十章 过渡元素概论(1学时)10.1 过渡元素的定义

10.2 过渡元素特点:分族、电子构型、氧化态;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d区元素水合离子的颜色及离子的配位 性;

第十一章 d 区元素(8学时)

11.1 钛分族: 单质钛的制备、性质和应用;二氧化钛;四氯化钛

11.2 钒分族:V2O5的制备、酸碱性及催化性能;V(v)的氧化性和系列还原产物

11.3 铬分族: Cr(Ⅲ)和Cr(Ⅵ)在酸性介质、碱性介质的存在条件及转化形式;Cr(Ⅲ)的两性和Cr(Ⅵ)的氧化性

;难溶铬酸盐;钼、钨的重要化合物及同多酸、杂多酸 11.4 锰分族:Mn(Ⅱ)、Mn(Ⅳ)、Mn(Ⅵ)、Mn(Ⅶ)的存在形式;Mn(Ⅱ)的碱性及还原性;MnO2的性质与应用;

MnO4-强氧化性及还原产物随介质酸度的变化;软锰矿制备KMnO4 11.5 铁系元素: +2铁、钴、镍的化合物;+3铁、钴、镍的化合物;铁、钴、镍的鉴定。

11.6 铂系元素: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铂和钯的重要化合物

11.7 过渡金属元素在生命中的作用;过渡金属元素与环境污染及其简单治理方法

11.8 过渡金属离子的分离与检出:锰、铬、铁、钴、镍的定性鉴定;混合离子分离

第十二章 f区元素(2学时)

12.1 镧系、锕系元素的名称、符号、电子层构性、氧化态及其变化规律 12.2 原子半径及离子半径变化规律;镧系收缩及后果

12.3 镧系元素化合物:离子的颜色及磁性;+3价化合物;+

2、+4价化合物以及简单的稀土分离反应 12.4 稀土元素应用 第十三章 无机化学新兴领域介绍(5学时)

13.1 金属羰基配合物:羰基化合物的结构;羰基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 13.2 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简介

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篇2

绿色化学是以环保和节能为基础性理念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深入的贯彻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能够使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课程得到较为理想的处置, 目前, 已经有很多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工作者将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1 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应用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的众多化学课程当中, 无机化学的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而无机化学的课程又对实验活动的重视程度很高[1]。因此, 将实验活动进行高质量的处理和设计, 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化学课程的实践质量。但是, 化学实验的实践需要对大量的化学药品进行技术性处理, 如果这些化学药品在实验完成之后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处置, 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施质量。化学课程的实施还需要对诸多污染性因素加以处理, 如果化学实验的推进能够对诸多毒性较大的物质进行技术性处理, 则需要对诸多有害物质实施有效的控制, 避免化学实验教学影响自然环境, 病危害人类健康。绿色化学的实施不仅可以对无机化学实验过程中的有害物质实施直接处理, 还能从根本上断绝有害物质的产生, 避免有害物质对学生或其它人群构成危害[2]。化学实验课程的推进在处理有害物质的过程中较为被动, 很多有害物质如果不能对环境构成较为直接的危害, 则不能通过污染物防治的方式进行处理。因此, 绿色化学的实施可以将各项环保理念较早的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当中, 避免环境污染和事故发生时消耗更多的补救成本。

2 绿色化学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加强对大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

首先, 要从绿色化学的理念分析入手, 对大学教育活动实施完整的规划, 使大学的全部教育工作能够首先将绿色理念融入无机化学教学课程当中, 保证学生可以提前掌握高水平的绿色理念, 提升绿色意识建设质量[3]。此外, 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工作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推行, 使全部的绿色化学理念能够在教育活动推进的过程中进行理念的有效转移, 使全部的绿色化学业务可以在具备较为独立的环境下得到有效处置, 确保后续的教学活动可以在环保概念的方面得到有效处理。大学教师需要首先对高水平的教学理念实施研究, 并且根据化学教学活动的主要原理, 对绿色化学实施教学思维的设计, 确保后续的绿色化学教学活动能够在理念方面得到更加完整的优化, 确保全部的绿色化学意识可以得到高水平的培养。要结合教师备课活动的模式特点, 对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进行充分的准备, 保证全部的实验环节都可以在理念方面得到更加科学的规划, 以便化学意识的构建可以更好的以废弃物作为处理的重点, 并保证可以适应后续环境保护业务的处理要求。

2.2 改良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绿色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按照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进行方法的优化。首先, 要对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程序实施精细化设计, 保证无机化学教学活动可以在更具代表性的模式中进行运作。在处理具体的实验内容过程中, 必须按照问题的典型化特点, 对是否需要实施实验处理的教学内容加以控制, 保证全部的教学活动都能体现出更加丰富的教学理念[4]。要在传统的化学教育模式基础之上进行教学配套物质的改良, 使对环境或健康具备较大影响的物质可以排除于无机化学教学环境之外, 保证化学实验的推进得到更加高水平的。

2.3 改善无机化学实验废弃物处理机制

要加强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过程中废弃物的关注, 使全部的废弃物可以得到有效的分类处理。首先, 要对全部的废弃物实施分类处置, 使液体废弃物和气体废弃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模式的设计, 提升废弃物的处理质量。此外, 要保证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可以在每一个实验室配置固定的废弃物收集装置, 并保证将对人体有害的废弃物采用独特的方式加以处理, 使废弃物能够得到科学的处置, 避免对人体或环境构成危害。还要加强对实验进行过程中实验室空气质量的关注, 保证通风系统可以有效的处理绿色化学执行过程中的空气净化工作。

3 结论

大学无机化学教育需要应用大量的化学药品进行实验, 因此, 对大学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实施深入的贯彻, 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绿色化学的执行质量, 使全部的实验教学课程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处理。

摘要: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是提升大学生化学学习质量的重要课程, 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 并对提升绿色化学教学质量的主要策略实施了科学的制定。

关键词:绿色化学,大学无机化学,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文, 殷馨.浅谈绿色化学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 04:180-182.

[2]杨天林, 杨文远, 倪刚.改革实验教学, 走绿色化学之路——以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04:17-20.

[3]王霞, 杨怀霞, 刘艳菊.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6:71-72.

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69-02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化工、 食品、制药、材料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系统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一门自然科学。不过大学所学的无机化学涵盖的基础内容,与高中相比相差甚远,其中涉及大量抽象的定律及立体结构内容。为了改变学生机械记忆的习惯,着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为学生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专业与实践有机结合,将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精练与调控教学语言,重视习题课的教学以及把握课堂教学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发现学生不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进行了几点探索,以使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能够与其课堂教学很好地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理解。

一、明确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大学学习的首门实验课,这是他们必修的最基础的专业技能课程,同时也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衔接与强化,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较为琐碎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另外,通过本课程的技能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习惯、理论联系实践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改革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一)预备实验和预习报告

教师在每次实验前要作预备实验。通过预备实验,及时发现实验成败的条件和各种异常状况出现的可能与原因,从而完善实验,在上课时有的放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而且,通过预备实验教师可以理顺思路,将理论与实验顺畅地结合起来,针对关键的知识点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良好地结合起来。

另外,还要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写预习报告,但要强调:预习报告不是“抄写”实验书上已经清楚地写明了的实验步骤、原理以及注意事项,而是对要做实验的了解和规划。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和文献资料,清楚实验中所用仪器药品的性能性质,明白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了解实验规律,最后达到实验的目标。

(二)实验教学方法多元化

目前,实验课大多都是采取“先讲后做”的典型实验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只管按照老师讲的做,阻碍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课程开始时先采用“先讲后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适应大学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但随着课堂教学和实验的深入,教师可以在讲解实验时先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边做边思考,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再询问答案,与学生产生互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单多相离子平衡”实验,针对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内容,教师先不要把涉及的方程式及现象都给学生说明,可以先给学生强调要按照步骤顺序与量加入每种试剂,让学生自己先做实验,并与自己的预习相比对,及时发现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完善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

(一)基础性实验与应用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目前,我校理工专业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分成了基础型技能训练、拓展型性质实训和应用型综合实训三大模块。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由玻璃仪器的洗涤与使用这一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开始,经过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单多相离子平衡拓展型性质实训以及粗盐提纯、硫酸亚铁铵等应用型综合实训,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学生拥有了不错的专业素质训练,拥有了一些专业能力。而针对化学专业学生后续学习的要求,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适当增加了他们的综合性实验——硫酸钡溶度积的测定和离子交换法分离检测铁钴镍,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化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学生基本操作训练,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实验技能的教学方式。并加强巡视指导,发现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及时予以纠正,严格要求学生操作的规范性,灌输规范操作的思想,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

(三)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往往缺乏目的性,也不够细致。如“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中,在记录 Fe3+ 和少量 NaF 固体反应后,再加入 KI 溶液和 CCl4的实验现象时,学生老是强调溶液混浊,而没有与 Fe3+ 直接和 KI 溶液反应再加入 CCl4 的现象做对比。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要注意相关联实验的关系,分清主反应和副反应、正常反应现象和异常反应现象等。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在实验中应观察什么,如何准确地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设计实验包括实验目的的确定、实验结果的假设、实验材料器材的准备、实验方法步骤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实验结果的形成。通过设计实验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实验的内容,夯实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归纳及思维能力。目前,无机化学实验中的设计实验主要为性质实验中混合离子的分离与鉴定,虽然要求学生设计出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并验证与分析结果。但是对于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来说还稍显不足,并没有涉及浓缩蒸发、结晶、抽滤等基本操作。因此,设计实验在整个实验课程当中仍然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

四、充实无机化学实验的考核方法

以前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主要依靠学生平时每次实验与最后考查实验的结果来进行考核,成绩的评定比较粗略,很难全面考核学生。随着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逐步对考核体系进行了完善,其中包含了实验具体操作、卫生纪律、实验预习、实验报告、回答问题、实验结果、考核实验等,以求尽量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但是,这样在考核的过程中也会有问题存在,例如在考核准备中工作量大,与考核的时间要求存在冲突,造成有些考核不能完全落实;实验操作考核的学生较多,教师不可能看到学生的每一个操作,就造成了有的错误操作不能被及时发现,影响考核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考核的改革还需不断探索和进一步完善,尽可能使我们的实验教学工作做到愈加深入与完美。

五、今后改革方向的设想

(一)适当开设一些微型实验和展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往往不能与课堂教学同步,为了促使学生自主地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适当开设一些微型演示实验和展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印象深刻又促进其理解。

(二)适当提供一些简单的科研课题

在课程学习之外,让学习进度快的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科研课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的实验能力,为实验技能大赛培养后备人才,也为毕业论文做准备,还可以促进学生自发地进行学习及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为了促进与完善无机化学的教学,我们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和无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仍然需要继续深入地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文源.对于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再认识[J].化学教育,2007,(6).

[2]张静,崔明辰,孙连海.基于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无机化学实验学与教新型模式设计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3]刘俊,徐怀春.无机化学教学及实验的研究[J].云南化工,2012,(1).

[4]李庆全,陶二红.浅谈无机化学实验改革[J].科技向导,2012,(2).

[责任编辑:左芸]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实习大纲 篇4

一、实习性质、目的和任务

毕业实习是药学专业---药物化学方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学、药物合成反应、制药工艺学和药物分析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1)使学生了解创新药物(特别是先导化合物)发现的一般过程。包括选题、化合物设计、合成路线设计、实验方案设计、结构确证、药理筛选等。

(2)使学生掌握药物的合成原理和工艺优化方法。

(3)使学生掌握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以及安全防护知识。(4)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整理、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研究课题进行科学实验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7)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8)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

二、实习内容和要求

通过在实验室或工厂的实习,使学生熟悉创新药物研究的一般方法、掌握药物合成路线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熟悉药物合成工艺优化的基本方法、掌握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安全防护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药学前沿知识、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等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药物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实习内容

(1)熟悉中外文献的查阅和获取方法;

(2)掌握药物合成路线设计和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3)熟悉药物合成研究的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4)熟悉药物及其中间体的结构鉴定方法;

(5)熟悉药物合成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防火防爆以及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知识;(6)实习期间做好原始记录,实习完毕写出实习报告。

(二)实习要求

(1)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尊重指导老师,服从安排,讲文明、不离岗、不窜岗、不迟到、不早退;

(2)在实习过程中多与指导老师接触交流,努力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

(3)通过实习,提高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4)实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做好每日实习的原始记录,做好各阶段的工作小结。

(5)实习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高度的安全与防范意识,防止事故发生。

(6)爱护公物,厉行节约,损坏仪器、公物按各有关单位的规定由学生本人负责赔偿。

(7)实习期间要注意交通、防火和人身安全,不私自外出游玩。(8)实习期间不得擅自调换实习单位,不得提前离开实习岗位。

三、实习安排

1.实习时间安排

毕业实习共16周(其中第1周为实习前动员,2~15周为毕业实习期,期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第16周安排论文答辩以及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实习时间可根据实习单位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2.实习工作程序

毕业实习前动员:由学院毕业实习领导小组负责。

毕业实习指导教师的确定:原则上实行双向选择,剩余学生由学院毕业实习领导小组按有关规定指派。

学生到实习地进行毕业实习:采取自愿和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论文答辩以及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3.实习业务指导

选择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工程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注意在教师年龄上尽量考虑老中青相结合),全面负责安排、指导、检查实习进程;研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指导实习报告的写作,评定实习成绩,总结实习经验,修改和完善毕业实习管理措施。

四、实习成绩的评定 1.评定标准

将实习期间表现和实习报告相结合,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

优秀:能较好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能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加以分析。实习报告观点正确,材料丰富,有独到见解,实习期间无违纪现象。

良好:能较好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实习报告观点正确,材料丰富,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实习期间无违纪现象。

中等: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主要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实习报告观点正确,材料丰富,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实习期间无违纪现象。

及格:实习态度基本端正,完成了实习的主要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能够完成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系统,实习中虽有一般违纪现象,但能深刻认识,及时纠正。不及格: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为不及格:

(1)未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实习记录抄袭别人或马虎潦草,或所写内容有原则性错误。

(2)参加实习的时间未能超过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者。

(3)实习中有违纪行为,经教育不改者,或有严重违纪行为者,或发生重大事故者。2.评定方法

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组织纪律、业务学习态度、业务技能、实习报告情况,对每个学生进行实习考核,其中组织纪律和学习态度占30%,实习业务技能占40%,实习报告情况占30%。3.完成毕业实习要求的书面内容

(1)查阅相关中英文文献,撰写一篇与实习内容相关的综述文章。(2)根据前期实习工作内容完成中期考察报告一份。(3)认真做好实习记录,写出一份毕业实习小结。

五、实习纪律与管理

1.学生在实习期间应积极贯彻和遵守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令,遵守实习单位的安全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社会公德,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各实习组定期组织检查学习、工作、思想情况,不断提高学习和工作水平。实习期间的政治表现和遵守纪律情况将作为实习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2.毕业实习由院、实习单位以及实习指导老师和年级主任统一管理,各实习点设1~2名组长负责学校与所在实习单位的联系,在校外实习的同学由各组长将该组实习情况每周定期向学院毕业实习领导小组汇报一次。

3.实习生应模范执行所在实习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若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者,须事先向指导老师和领导请假,超过三天需事先报告院部批准。病、事假超过两周者,应补实习,病假必须有病历及医院证明。无故不参加实习累计达三天以上者,将视其情节,给予不同程度的纪律处分。

4.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事故和差错,注意安全,爱护公物,如有违章者按实习单位的相关制度进行处理。

5.学生在毕业实践中,应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做好每日实习的原始记录,做好各阶段的业务小结。

6.凡涉及机密的课题内容,须尊重所在实习单位领导和导师的意见,不得泄密。

湖北大学生化学试验技能竞赛大纲 篇5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展示我省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承办的第六届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将于2017年7月7日至9日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

本届竞赛包含实验理论考察和实验操作竞赛两个模块,内容按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进行划分,即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将按照基础性、规范性、综合性、创新性和注重安全环保的指导思想进行命题。

一、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知识

涉及化学实验及化学实验室所有安全及环保内容。

二、实验理论考察

实验理论考试的考察范围主要是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实验原理、化学实验室基本知识、化学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实验室常规用具的使用、重要常规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常规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列入基本实验教学要求的大中型仪器的使用、误差理论、数据处理以及实验设计能力等。

实验理论模块包含选择题、填空题和综合题等。采用上机答题,计算机阅卷。竞赛时间:1.5小时。

三、实验操作竞赛(含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竞赛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基本化学计算、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能力,常规和部分贵重仪器的使用、图谱解析、实验总结与报告能力。

实验操作竞赛在各指定实验室中进行,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

实验操作竞赛中,非化学专业队分别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仪器分析实验操作;专业队分别进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仪器分析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操作。

竞赛时间:6小时(含午餐0.5小时)。

各化学实验中除仪器的洗涤与干燥、加热、浓缩、过滤、结晶、电子天平、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等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外,主要内容如下。

(一)无机化学实验

1、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固体试剂及试液的取用,温度计的使用,沉淀的分离和洗涤,试纸的选择和使用,常压和减压过滤,水浴和蒸汽浴的使用,以及蒸发、结晶和简单干燥等操作技能。

2、无机物的制备、分离、提纯及鉴定

物质的提纯,无机化合物的制备,非金属元素、主族金属元素、d区元素、ds区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常见阴、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二)分析化学(包括基础仪器分析)实验

1、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化学分析(包括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主要包括: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指示剂的使用;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实验结果的记录、计算和评价;简单样品的采集、浓缩、处理,如试样分解、干扰组分的掩蔽及分离。

定量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基本原理及相关操作,包括离心分离法、沉淀分离法、萃取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法及色谱法(纸色谱和薄层色谱)等。

2、基础仪器分析

了解光、电、色等基础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以及相关波谱解析。

(三)有机化学实验

1、有机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溶剂与试剂的前处理方法、药品的取用,加热和冷却,玻璃仪器的名称、规格、用途、洗涤与干燥;液态与固态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等。

基本实验操作包括:基本实验装置如回流、常压蒸馏与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分馏、重结晶、减压过滤等装置的安装与拆卸;温度计、分液漏斗、恒压滴液漏斗、电动搅拌器、磁力搅拌器的正确使用,活性炭脱色,热过滤及减压过滤操作,萃取 2

操作,液体和固体样品的干燥,气体吸收操作,色谱分离技术,有机物物理性质如沸点、熔点及折光率测定等。

2、有机化合物的制备

烯烃、卤代烃、醇、醚、醛、酮、羧酸、酯、酰卤、酰胺等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及鉴定。

(四)物理化学实验

1、热力学: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二组分固—液平衡相图的测绘;差热分析;纯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量;燃烧热的测定;三液系相图的绘制。

2、电化学:电导的测定及应用(强、弱电解质);电动势的测定及应用;极化曲线的测定;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3、动力学: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4、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的比表面积;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粘度法测定水溶性高聚物相对分子量。

5、结构化学:偶极矩的测定,磁化率的测定。

6、其它:恒温水浴的调节与使用;721型可见分光光度计、福厅式气压计、电导率仪、折光仪、氧气钢瓶等常用设备的使用。

参考教材:

1.《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实验中心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南京大学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无机化学实验》,张明通、黄涛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兰州大学和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曾昭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分析化学实验》(第五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华中师范大学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复旦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物理化学实验》,袁誉洪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

8.《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实验中心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9.其它基础化学实验教材.

第六届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组委会

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篇6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

课程编号: 2100192,2100451,2100453 课程性质:必修

实验指导书名称:

《基础化学实验教程》(第二版),古凤才,肖衍繁,张明杰,刘炳泗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 开课学院:化工学院、材料学院(材料化学专业除外)、农学院

一、学时、学分

总学时:48 总学分:3 实验学时:48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化工学院、材料学院(材料化学专业除外)、农学院 等各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安排的实验都是有机化学中非常典型的实验,包含了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抽滤、结晶、分水等基本实验操作,一个学生一套仪器,独立操作,并利用气相色谱、红外光谱等现代分析仪器及时跟踪反应,分析产品纯度。在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的同时,将绿色化学和原子经济性等思想贯穿在整个实验过程。

本课程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为主,每次实验课前老师对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重点阐述,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实验有更清晰的认识,实验过程中坚决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严格要求学生实验报告中有规范的数据记录和讨论,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目的和作用

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在今后做更复杂的实验时能触类旁通,将其分解成基本有机实验操作的组合。因此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通过严格的培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具体要求

有机化学实验由以下各个环节组成。(1)预习

要求学生须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明确本次实验中要用的试剂和仪器、实验的条件和操作步骤,查询相关化学试剂的物性和应注意的安全问题,计算各试剂的比例关系和理论产量。在此基础上写出预习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和基本原理、反应方程式、仪器装置图和实验操作步骤等。(2)指导教师 讲解

每次实验学生动手前,指导教师讲解实验难点和注意事项,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实验现象有关的一些问题,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真实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获得到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经教师检查并签名,实验及其原始记录才有效

(3)实验

学生亲自动手组装仪器、称量和加入试剂,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实验数据忠实地记录到实验报告纸上,教师则随时纠正学生实验中错误操作,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实验完毕,学生应当清洗自己所用的仪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学生应分析实验数据,计算产率,总结实验的心得体会,并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交由指导老师检查签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五、报告与考核

实验前指导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根据学生预习报告和回答问题情况给出预习成绩。

实验中,教师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根据学生实验操作、遵守实验规则、实验纪律情况以及原始数据记录情况给出实验操作分。

实验结束后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书写的完整性、数据处理的合理性、对实验的理解和体会等给出报告成绩。

综合学生预习、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书写的表现,给出本次实验的成绩。学生有机实验课的最后成绩由各次实验的成绩综合给出。

缺少实验或报告者须在实验教学结束前补做和补交,否则不予通过。成绩不合格者下学年重修。

六、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有机实验常用的玻璃仪器一套,电磁搅拌加热器,气流干燥器,精密电子天平,真空水泵,旋转蒸发仪,熔点仪。实验中用到的大型分析仪器如下表:

仪器设备名称 红外光谱仪(A.F)紫外-可见光谱仪

气相色谱仪 型号、规格 AVATAR360 TU-1901 CP-3800

数量 2 4 5

单价(万元)5 13

国别、厂家 美国尼高力

北京普析

美国瓦里安

出厂年份 2001 2000 2001

七、实验项目

序号

实验名称 蒸馏和减压蒸馏 内容提要

1)实验室基本知识介绍

2)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的实验

技术

学时

学生

实验室

本科生

实验中心有机化学实验室 乙酸乙酯的制备 1)酯化反应

2)回流、洗涤和干燥的实验操作 本科生

实验中心有机化学实验室 天然色素的提取及薄层色谱分析 1)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提取

2)薄层色谱分析所提取色素 本科生

实验中心有机化学实验室 4 乙酰苯胺的制备 1)乙酰化反应

2)分馏和重结晶的实验操作 本科生

实验中心有机化学实验室 溴乙烷的制备

1)由醇制备溴代物

2)低沸点化合物的处理 本科生

实验中心有机化学实验室 苯甲酸的制备

1)氧化反应

2)相转移催化剂的应用 本科生

实验中心有机化学实验室 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 1)酯缩合反应

2)金属钠的操作

3)减压蒸馏的实验操作 本科生

实验中心有机化学实验室 乙酸正丁酯的制备 1)绿色化学实验

2)固体酸做催化剂

3)分水的实验操作 本科生

实验中心有机化学实验室 苯甲醇的制备

多途径合成 本科生

实验中心有机化学实验室

大学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7

国外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层次多样, 重视基础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化学课是理科学生的必修课。[1]对比国内大学的课程设置, 我们不难看出, 多数大学将化学作为一门必修或选修课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

一、大学化学教学改革

(一) 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

大学化学是高中化学的延续, 然而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所用教材有所不同, 使得学生的起点不同。大学与高中的教学目标和目的也不同, 因此在内容的衔接上存在很大的困难。高中化学的教育还是更偏向于机械式的课本知识, 而大学化学则不同, 在将知识整体串联的同时, 更偏向于利用创造性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在教学模式上, 大学化学和高中化学更是相距甚远, 高中化学多是以解题为目的的灌输学习模式, 而大学化学则是引导思考和探索的模式, 对于学生而言, 这种学习模式的转变一时会难以适应。因此, 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认真研究高中化学课程, 注意化学知识内在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时由学生已知的知识进行拓展更利于接收新知识。

(二) 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化学的知识信息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而化学教学时长有限,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尽可能多的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便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挑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加入多媒体, 不仅可以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 还能大大的提高教学水平。[3]多媒体辅助手段具有灵活方便、信息量大等特点, 在弥补教学形式单一的同时, 也给课堂增加了不同的色彩和活力。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需涵盖课堂涉及的所有理论内容, 辅以图片、视频等, 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充分展现出教师的思想和思维。避免多媒体课件是教材的翻版, 只有创新才能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三) 绿色化学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在美国化学会 (ACS) 提出了“绿色化学”概念后, 绿色化学很快就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绿色化学是指通过化学路径的设计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已经渐入正轨, 教学工作者更应该积极做好学生关于“绿色化学”概念的引导。

有些学校已经把绿色化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加入课程设置中, 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是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大学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就要担起这个任务, 教师应该在基础教学中补充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绿色化学概念。在化学与能源和化学与环境保护两章中便能很好的体现绿色化学思想, 其中, 化学与能源中一章涉及清洁能源和化学能源等, 而新能源的利用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化学与环境保护一章中直接介绍了绿色化学的含义。

(四) 培养学生求知欲

大学化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可以在一个较宽的范围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我自己并没有特别的天赋, 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兴趣才是学习的本质动机。在兴趣的引导下激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欲望, 在欲望中不断创新, 并将这种创新精神落实到实际应用中。

大学化学课程的多数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 把理论与生活结合起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化学与材料一章, 可以引入化学科技的最新成果, 如宝石、发光材料、C60、碳纳米管、纳米陶瓷等, 这些新奇的物质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进而激发起求知欲。此外, 还可以设置课题研究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

二、结束语

总之, 通过与高中化学内容相衔接,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概念, 培养学生求知欲等方法能推进大学化学的教学改革。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希望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探讨对大学化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化学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合大学化学的教学目标, 分析了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探讨了绿色化学在大学化学中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培养学生求知欲等, 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马晓明, 瞿洪明, 杨林.国内外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分析与比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8) :56-59.

[2]谢九生, 钟华.浅谈大学化学教学与中学化学教学的衔接[J].江西化工, 2009 (2) :42-44.

大学定量化学分析实验教学 篇8

关键词:定量化学分析实验;教学过程;含量测定

收稿日期:2009-12-04

作者简介:曲智(1988-),男,黑龙江铁力人,大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2006届化工本科班;赵秀丽(1980-),女,黑龙江庆安人,大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石油化工。

进行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目的是:(1)使学生掌握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典型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2)帮助学生确立"量"的概念,"误差"和"偏差"的概念及"有效数字"的概念,了解并能掌握影响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以确保定量结果的可靠性;(3)引导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指导实验设计及操作,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及统筹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4)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以下是SiO2、Fe2O3、CaO和MgO的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及教学步骤.

一、实验原理

水泥熟料中碱性氧化物占60%以上,因此易为酸分解。水泥熟料主要为硅酸三钙(3CaO?SiO2)、硅酸二钙(2CaO?SiO2)、等化合物的混合物。这些化合物与盐酸作用时,生成硅酸和可溶性的氯化物。

硅酸是一种很弱的无机酸,在水溶液中绝大部分以溶胶状态存在。

在水泥经分解后之溶液中,采用加热蒸发近干和加固体氯化铵两种措施,使水溶性胶状硅酸尽可能全部脱水析出。含水硅酸的组成不固定,故沉淀经过滤、洗涤、烘干后,还需经950~1000℃高温灼烧成固定成分SiO2,然后称量,根据沉淀的质量计算SiO2的百分含量。

灼烧时,硅酸凝胶不仅失去吸附水,并进一步失去结合水,脱水过程的变化如下:

H2SiO3?nH2O110℃H2SiO3950~1000℃SiO2

灼烧所得之 SiO2沉淀是雪白而又疏松的粉末。如所得沉淀呈灰色,黄色或红棕色,说明沉淀不纯。在要求比较高的测定中,应用氢氟酸-硫酸处理。

水泥中的铁、钙、镁等组分以Fe3+、Ca3+、Mg3+等离子形式存在于过滤SiO2沉淀后的滤液中,它们都与EDTA形成稳定的配离子。但这些配离子的稳定性有较显著的差别,因此只要控制适当的酸度,就可用EDTA分别滴定它们。

滴定时以磺基水杨酸为指示剂,它与Fe3+形成的配合物的颜色与溶液酸度有关,在Ph=1.2~2.5时,配合物呈红紫色。由于Fe3+-磺基水杨酸配合物不及Fe3+-EDTA配合物稳定,所以临近终点时加入的EDTA便会夺取Fe3+-磺基水杨酸配合物中的Fe3+,使磺基水杨酸游离出来,因而溶液由红紫色变为微黄色,即为终点。磺基水杨酸在水溶液中是无色的,但由于Fe3+-EDTA配合物是黄色的,所以终点时由红紫色变为黄色。

由于配位滴定的过程中有H+产生(Fe3++ H2 Y2-≒FeY-+ 2H+),所以在没有缓冲作用的溶液中,当铁含量较高时(Fe2O3在40mg以上),在滴定的过程中溶液的pH值逐渐降低,妨碍反应进一步完成,以致终点变色缓慢,难以准确测定。实验表明Fe2O3的含量以不超过30mg为宜。

二、仪器与试剂

仪器:水浴锅;马弗炉;瓷坩埚;酸式滴定管(50mL);移液管(50mL、25mL)

试剂:浓盐酸(1+1)HCl溶液;(3+97)HCl溶液;浓硝酸;1+1氨水;10%的NaOH溶液;固体NH4Cl;10%的NH4SCN溶液;1+1三乙醇胺;0.015mol/L EDTA标准溶液;0.015mol/L CuSiO4标准溶液;Hac-NaAc缓冲溶液(Ph=4.3);NH3-NH4Cl缓冲溶液(Ph=10);0.05%溴甲酚绿指示剂;10%磺基水杨酸指示剂;0.2%的PAN指示剂;酸性铬蓝K-萘酚绿B;钙指示剂。

三、实验步骤

(1)SiO2的测定。准确称取试样0.8~0.9g左右,置于干燥的200mL烧杯中,加入4g固体氯化铵,用玻璃棒混合均匀。盖上表面皿,沿杯口滴加6mL濃盐酸和2滴浓硝酸,仔细搅拌,使试样充分分解。将烧杯置于沸水浴上,盖上表面皿,蒸发近干(约需10-15min),(为什么要蒸发至近干?)取下,加10mL热的稀盐酸(3+97),搅拌,使可溶性盐类溶解,以中性定量滤纸过滤,用热的稀盐酸(3+97)洗玻璃棒及烧杯,并洗涤沉淀至洗涤液中不含Fe3+为止。Fe3+可用NH4SCN溶液检验,一般来说,洗涤10次以上可达不含Fe3+的要求。滤液及洗涤液保存在500mL容量瓶中,并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供测定Fe3+、Al3+、Ca3+、Mg3+等离子之用。

将沉淀和滤纸移至已称至恒重的瓷坩埚中,先在电炉上低温烘干,再升高温度使滤纸充分灰化。然后在950~1000℃的高温炉内灼烧30min。取出,稍冷,再移置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15~40min),称量。如此反复灼烧,直至恒重。

(2)Fe3+的测定。准确吸取分离SiO2后之滤液50mL,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2滴0.05%溴甲酚绿指示剂(溴甲酚绿指示剂在Ph小于3.8时呈黄色,大于5.4时呈绿色),此时溶液呈黄色。逐滴滴加1+1氨水,使之成绿色。然后再用1+1HCl溶液调节溶液酸度至呈黄色后再过量3滴,此时溶液酸度约为Ph=2。加热至约70℃(根据经验,感到烫手但还不觉得非常烫),取下,加6~8滴10%磺基水杨酸,以0.015mol/L的EDTA标准溶液滴定。滴定开始时溶液呈红紫色,此时滴定速度宜稍快些。当溶液开始呈淡红紫色时,滴定速度放慢,一定要每加一滴,摇摇,看看,然后再加一滴,最好同时再加热,直至滴到溶液变为淡黄色,即为终点,滴得太快,EDTA易多加,这样不仅会使Fe3+的结果偏高,同时还会使Al3+的结果偏低。

(3)Al3+的测定。在滴定铁含量后的溶液中,加入0.015mol/L EDTA标准溶液约20 mL,记下读数,摇匀。然后再加入15 mL pH为4.3的Hac-NaAc缓冲液。煮沸1~2min,取下,冷至90℃左右,加入5~6滴0.2%PAN指示剂,以0.015mol/L CuSO4标准溶液滴定。开始时溶液呈黄色,随着CuSO4标准溶液的加入,颜色逐渐变绿并加深,直至再加入一滴突然变紫,即为终点。在变紫色之前,曾有蓝色变为灰绿色的过程。在灰绿色溶液中再加1滴CuSO4溶液,即变紫色。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浙江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邢文卫,李炜.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蔡明招.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李永秀等.基础分析化学实验[M].南京:南京理工大学,1994.

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篇9

大学化学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大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和化学技能,提升学生收集、整理和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在社会科技的发展进步下,越来越多的教育手段和媒体技术被应用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有效提升了大学化学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课件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具体化

大学化学中的各种反应机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中由Chem Office或Chem Window和Flash结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将这些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变得更加简单化、明确化,有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

(二)应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微观现象变得宏观化

大学化学教学的侧重点是在原子、分子学习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合成等变化规律。大学化学教学的最大特征是在思维方式上注重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联系。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微粒的构造、运动,比如粒子碰撞、布朗运动、离子的电迁移等问题,是无法直观观察的,借助多媒体课件能够以3D动画的形式将这些物质的构成进行细节化展示,给学生的化学学习带来直观化感受。

(三)应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基于大学化学知识的复杂,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不理想。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下能够实现大学化学多媒体教学,通过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大学化学模拟实验情境

大学化学新课标强调对化学实验课的注重,为此在大学化学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关注。但是受各种化学元素的碰撞影响,大学化学实验操作会出现各种风险。还有一些化学反应应用常规的实验是无法展示给学生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对这些无法操纵、不方便操作的化学实验进行情境模拟。

(一)模拟化学实验的错误操作方法

化学实验的操作伴随一些风险,而这些风险大多是因为操作不当引起的。为了避免这些化学危险现象的发生,需要减少化学实验操作失误现象。在化学实验操作之前,教师会提醒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但是学生往往无法集中注意力听清楚这些注意事项。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将化学实验错误操作以及错误操作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展示,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录像短片能够将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牢记于心,从而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减少错误的出现。

(二)代替实验操作危险系数高的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在操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接触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应用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而且还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于这些高危实验,教师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验模拟,进而让学生在避免实验操作危险的同时加强对实验操作步骤的了解。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数字化化学微格教学系统

第一,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建立。在大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下,社会发展对非化学专业的理工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化化学微格系统的构建成为一种可能。第二,化学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化学微格教学系统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微格教学录像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通过综合应用这些系统能够将学生的实验操作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等进行展现,通过让学生在事后观看录像能够加强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的了解。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学生自主學习

第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出化学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收集化学探究问题的解决策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化学学习经验。第二,应用计算机辅助学生开展分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创设计算机视听阅览室,从而为学生分组学习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持。第三,大学化学教学网站的建立。大学化学网站的建立融合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能够为师生的化学学习创设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大学化学教学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相关人员结合大学化学教学实际有效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和大学化学教学的整合问题,进而充分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工具性功能,有效提高大学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宿桂梅.探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13):97-98.

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篇10

(代码:2819)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药物化学考试科目是我校为招收药物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而设置的,由我校药学院命题。考试的评价标准是普通高等学校药学及相近专业优秀硕士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考试对象为符合国家教育部及我校招收博士研究生有关规定的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各类人员。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应考范围包括:与药物作用靶标、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构效关系及药物设计、修饰与改造、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等药物化学基本原理,同时对于感染性疾病药物、抗肿瘤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药物及麻醉药物等药物的类型、作用机制、构效关系、药物的合成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满分为100分)

药物化学基本原理:约20%

约15%

约15% 感染性疾病和癌症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疼痛药物:

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及麻醉药物:约10%

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约15%

肠胃道系统疾病药物:约10%

内分泌系统疾病药物:约10%

化学文献及进展:

(四)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 约30%约5%

填空题

简答题 约30% 约40%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药物化学基本原理

1.先导化合物的定义、来源及发现

2.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方法;

3.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

4.药物代谢过程及相关的酶

5.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6.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与药效

7.药物构效关系研究方法

二、药物治疗领域一:作用于感染性疾病和癌症的药物

1.抗肿瘤药物的类型、作用靶点、作用机制、构效关系及常用药物的应用范围及合成,2、抗病毒药物的发展

3.抗菌药物的类型、作用靶点、作用机制、构效关系及常用药物的应用范围及合成,4.抗寄生虫药物的类型及发展

5.抗生素类药物的发展、定义、类别、作用机制及存在问题,常用抗生素类药物

三、药物治疗领域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疼痛的药物

1.镇静催眠药物的类别、作用机制,常用药物

2.抗精神失常药物的发展、类别

3.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类别、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症药物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及常用药物

4.阿片样镇痛药的应用及发展、类别及常用药物

5.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发展、类别、常用药物及合成;痛风治疗药物的类别。

四、药物治疗领域三: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及麻醉药物

1.胆碱能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及相关药物

2.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及作用;肾上腺素能药物的作用靶点、类别及应用

3.麻醉药物的类型,局部麻醉药物的类别、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

五、药物治疗领域四: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

1.与心血管系统相关的疾病类别

2.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类别,作用于离子通道药物的类别、应用范围、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及其合成3.抗心绞痛药物的类别、作用机制、常用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的类别、构效关系

4.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靶点、药物类别、常用药物;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的类别、构效关系;血管舒张剂

5.调节血脂的方法,降低TG和VLDL的药物类别、苯氧乙酸类药物的构效关系;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构效关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作用原理

6.强心类药物的类别,强心苷类药物的发展、构效关系;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7.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靶点、常用药物;抗凝血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药物

8.利尿药的作用靶点、类别、作用及常用药物

六、药物治疗领域五:作用于胃肠道系统疾病的药物

1.抗溃疡药物作用的靶点、类型;H2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2.胃动力药物的类别

3.止吐药物的作用机制、类别

七、药物治疗领域六: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药物

1.抗变态反应的作用靶点、药物类别

2.甾体类药物的结构类型及命名;甾体激素的、作用机制、受体及结构,相关药物及应用;甾体药物的合成方法

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篇11

[关键词]有机化学 归纳教学法 联想教学法 类比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10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机化学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应用已广泛渗透到环境、生命、材料、能源等诸多科学领域中。《有机化学》作为生物医药、能源环境材料等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也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其特点是教学素材多,化学反应类型复杂多变,影响因素多,难以理解掌握,这就使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效率下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对此,笔者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联想教学法、类比教学法以及归纳总结教学法进行了尝试。通过三种教学法的综合应用,使《有机化学》中较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对课程中的一些难点、重点,如:共轭效应、反应机理和立体异构进行联想、类比,使其形象化,帮助学生快速而深刻地理解并加以掌握。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性知识点进行有条理的对比、归纳、总结,使其可以轻松地梳理《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并加以掌握。下面就通过具体教学实例来阐述这几种教学方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联想教学法

联想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运用想象,在课程中将一些抽象概念、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能快速理解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和知识难点。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有机化学》课程中一些容易混淆的抽象性知识点的教学。但是这里所指的联想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一般要求联想到的事物应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具体的形象事物,并且与课程中要讲授的知识点有很强的联系。

如,萘与硫酸发生磺化反应在低温下反应生成ɑ位取代的ɑ萘磺酸,在高温下则反应生成?茁位取代的?茁萘磺酸,并且磺化反应也是可逆的,但是只有条件充分时才发生逆反应的。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只是概念性地阐述反应机理,很难使学生理解反应的两种途径(热力学控制、动力学控制)及所需的反应条件。如果我们进行联想教学,将该取代反应的整个过程联想成“翻山过程”(见图1)。反应中间体的稳定性都对应于山顶的位置,反应物及反应产物都位于山谷的位置(很显然,右边的山顶是ɑ位反应的中间体,比左边的反应中间体要稳定,因为右边山顶的高度较低),温度的高低可以看成体系中小球爬山能力的大小。温度低时小球爬山能力低,只能从中间的山谷翻过较低的山坡高度(E2)到达右边的山谷生成ɑ位取代的ɑ萘磺酸。而温度高的时候小球的爬山能力强所以能翻过较高的山坡(E1)到达左边的山谷生成ɑ位取代的ɑ萘磺酸。至于反应可逆发生就可以联想成小球分别从山坡的另一侧翻过山顶到达中间的山谷。通过这样一个“翻山”的联想形象化,使学生很容易掌握萘磺化两种反应的类型及反应所需的条件。

图1 萘磺化反应2类反应位点的联想型形象化过程

二、类比教学法

类比就是对课程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形象化的比喻。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适当使用类比,把有机化学中的生涩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通俗实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解释有机化学概念性知识点,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

如在讲授环己烷的构象内容时,可以将环己烷的构象类比为人体睡觉的姿势。环己烷存在无数种构象,人类睡觉同样可以有无数种姿势。环己烷每一个构象可类比对应人体睡觉的每一个姿势。在讲到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时可以做这样的类比:人类睡觉时四肢可以摆出无数种姿势,但只有一种仰卧的姿势是最舒适的。同样,环己烷虽然也有无数种构象,但是只有一种椅式构象是最稳定的。通过这样的类比,环己烷构象这样一个抽象而难于理解的概念就变得具体形象了,学生只要通过日常生活中最显而易见的睡觉姿势便能深刻理解。

又如在讲到二烯烃的类型以及相应碳碳双键的化学活性时,可以用战争中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堡垒与堡垒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对于累积二烯烃而言,两个碳碳双键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距离太近,犹如现实中接壤的国家由于距离太近,总会有利益冲突而导致关系紧张,所以这种结构的二烯烃是不稳定的;对于共轭二烯烃而言,两个碳碳双键相邻,距离合适,就像战场上距离恰到好处的两个堡垒据点,形成掎角之势,相互协防,不容易被攻破,所以共轭二烯烃是非常稳定的;而对于孤立二烯烃来说,两个碳碳双键相隔很远,彼此之间少有联系,犹如战场上失去联系的两个堡垒,不能形成合力,只能各自为战,所以容易被攻破,不稳定。通过将位置类比为战场上两个堡垒的关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奋度以及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原本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三、归纳教学法

归纳是把课程中一些繁杂知识点中的相同、相似的部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整体。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引导学生把《有机化学》中的知识点系统化、 条理化,从而使其掌握有机化学知识内在的规律,便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方法适用于帮助学生理清有机化学中各种反应、各种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如在讲授对羧酸及羧酸衍生物内容时,羧酸衍生物的相互转化条件是学习的重点及难点。由于羧酸衍生物种类多而且转化条件复杂多变,学生难于记忆和掌握,在教学中,我们可先复习已学过的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的种类及反应,再引出羧酸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反应条件及相互转化的规律。把羧酸和羧酸衍生物及其相互转化以及反应条件以图表的形式归纳起来(见图2)。

图2 羧酸及羧酸衍生物之间相互转化

通过图2中的箭头方向及箭头上方反应条件很容易得出:羧酸和羧酸衍生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为它们之间的连接箭头是双向的;羧酸衍生物之间的转化是由活性高(比如酰氯)可以向活性低(酯)的转化,活性低的不能向活性高的转化,因为它们之间链接是单向箭头; 活性接近的(如酰胺和酯)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链接箭头也是双向的。这样通过一张图表把羧酸及羧酸衍生物一章节的内容全概括进来了,让学生对整个章节的知识点一目了然,从而很容易理清原本容易混淆的概念,并加以掌握。

总之,将联想教学法、类比教学法和归纳教学法综合起来应用于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会显著提升《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类比、联想将《有机化学》课程中的一些概念定义、反应机理、反应条件等抽象性知识点转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化事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性知识点。通过归纳教学法将各知识点有条理地连点成线、成面,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各章节中的知识点。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将这几种教学法综合应用,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其对有机化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周远明,杨爱萍. 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2009,(6).

[2] 袁立丽.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6).

[3] 蔡梅超.有机化学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1,(2).

[4] 强琚莉.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探索[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5).

[5] 孙宏.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师理科学刊,2011,(5).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大学化学教学 篇12

关键词:大学化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质量,角色转型

大学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教师。大学课堂是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众所周知,大学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和大学课堂教学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学课堂教学的主导模式依然是 “讲授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 “填鸭式”灌输、学生被动跟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在于教师的讲课风格幽默风趣、氛围轻松、表演性强,且传授的内容丰富新颖,学生较难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当网络和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在这些方面远远超过一般教师时,课堂讲授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1]。自上世纪末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至2014 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550 万人。2015 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已经超过了700 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地迈入了 “大众化” 的门槛,实现了从 “精英教育” 向 “大众教育” 的转型[2]。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源质量却随之下降。诸多饱受诟病的课堂问题如课堂缺课率高、学生上课玩手机、看电脑、描眉画目、聊天走神、 “60 分万岁”、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日益凸显,所导致的教育质量降低问题愈来愈普遍[3,4]。这些问题的出现,师生双方各有责任: 学生自律能力不够、学习动机不高; 教师责任心不强、讲课能力不足等。中国有句古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授活动不仅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不是简单地将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的施予者角色。但通过片面地强调提高教师的讲授能力,来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争夺课堂主导权,是对教师的过高要求,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5]。因此,厘清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关系及其职责,改革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当今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6]。

1 对分课堂

针对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问题,结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7]的优点,从当前国内大学课堂的现状出发,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基于大学生心理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对分课堂[1]。对分课堂的操作程序包括教师课上讲授( Presentation ) 、 学生课外内化吸收( Assimilation) 和学生课上讨论( Discussion) 三个环节,因此对分课堂又可简称为PAD课堂。对分课堂做到了真正以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平均分配: 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 Presentation) ,另一半用作学生讨论( Discussion) 。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 以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 Assimilation) 。对分课堂的操作要点是将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间隔开来,本节课所讨论的内容为上节课讲授的相关内容或者延伸内容。相应地,开设对分课堂的课程考核重心应转移至过程性评价上来,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1]。对分课堂提出的出发点在于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人脑记忆规律,找寻一种可以有效地弥补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少、师生关系割裂的缺陷,使教与学真正成为双向互动过程的方法[6]。

2 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化学》课堂

《大学化学》是对材料学、医学、药学、生命科学和技术等理工科四年或七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目的在于让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能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对化学的发展脉络和知识体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大学化学》整合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对课程学习,学生能了解和掌握与材料、医学、药学、生命科学和技术紧密联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及其在相关学科中的应用。在《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实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为从根本层面上摆脱当前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困境,形成更适合 《大学化学》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的课堂模式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 1 具体实施步骤

《大学化学》每周上课一次,连续3 节,每节45 分钟。拟开展8 个周的对分课堂。根据对分课堂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前一半时间由学生分组讨论上周讲授内容,温习课本知识、列出内容提纲、分享学习体会,并互相解答疑难。交流讨论环节的大致内容包括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抽查、读书笔记( 作业) 展示、老师总结。后一半时间教师对新内容框架、基本概念、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学生认真听讲; 下课后,学生需要阅读课本,自行内化吸收上次课内容。通过作业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下次课分组讨论做准备。内化、吸收以及作业的完成可以安排在晚自习时间进行,以减轻学习负荷,也可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合理投入内化吸收时间,劳逸结合。再次上课时,学生对本章节内容进行分组讨论。

具体地,第1 周上课课堂时间不对分,本周3 节课由教师讲授第1 ~ 2 章内容,学生认真听讲。下课后学生复习、内化吸收这两章内容,写出内容提纲、并解答课后习题,第2 周上课前作为作业提交。第2 周即开启对分教学模式: 第1 节课,学生4 ~ 5 人一组开展讨论,温习第1 ~ 2 章课本内容、分享体会、互助解答疑难,并交流教科书上复习题的解答步骤; 第2节课前半节教师与学生互动、抽查,对学生存在的疑难进行解答,展示、点评优秀作业。后半节和第3 节课,教师讲授第3章内容。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复习、内化吸收该章内容,书写内容提纲、并完成课后习题,作为作业于第3 周上课前提交。第3 到第8 周的模式与第2 周类似: 前一半时间学生讨论上周讲授内容( 内容提纲+ 课后习题) ,后一半时间,教师讲授下一章节内容。交流讨论环节的大致时间安排如下: 组内交流( 20 分钟) 、组间交流( 10 分钟) 、全班交流( 10 分钟) 、教师抽查( 5分钟) 、读书笔记( 作业) 展示( 5 分钟) 、老师总结( 10 分钟) 。

2. 2 课堂评价环节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同,对分课堂更加强调平时成绩和多元评价,即过程性评价。对分课堂模式下作业的布置应该起到督促课后复习,保证理解基本内容的作用,并布置1 ~ 2 道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开放性题目,为下次课深入、有意义的分组讨论做铺垫和准备。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加讨论,组内或组间相互协助,完成课堂作业。每次作业最高2 分,学生交满10 次作业,就可获得最高20 分的平时成绩。平时出勤率占成绩10 分。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全部为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主要内容,且学生应在课下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阶段重点讨论、掌握的知识点。

3 结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平均分配,将教师从 “喋喋不休”的满堂灌中解放出来,减少了教师的课堂工作量; 将学生的思维从被动的接受引导转向主动探索、思考,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每次课开端均先集体讨论、温习巩固上次课内容,符合记忆规律,有效地减缓了遗忘速度,提高了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后续内容的讲授无需用各种课堂导入技巧,学生就可以尽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和程度得以提升。每次课内容都经过了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分组讨论三轮学习,学习效果可以得到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些学习过程的改变,对提高 《大学化学》学习效果有十分积极的贡献,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html.

[3]崔艾举.对分课堂:从逃课现象看高校改革的着眼点[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9):114.

[4]赵莉.“对分课堂”下的高职幼儿英语教学法课堂教学新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224.

[5]张卓玉.教师职业的边界[J].教育家,2014(3):116.

[6]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5):653-658.

上一篇:孝德作文下一篇:怎样开好家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