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22-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摘 要:该文概述了都市农业的起源、发展过程及都市农业定义的争论,论述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内涵及主要目的,展望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放开思想,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农业;现代都市农业内涵;趋势;对策

2016年国家出台的国民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都市农业。随后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发文,国务院有关领导发指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都市农业发展的热潮。但什么是都市农业,都市农业的由来,都市农业的基本内涵和目标,在国际上没有定论,国内虽有综述,但仍然是众说纷纭,各取所需,其概述的观点多如繁星。2006年我国都市农业分会成立时,专家达成共识,都市农业概念在我国有了一个基本的定论,但我们觉得还不准确、不全面。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讨。

1 都市农业的起源

都市农业产生于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50—60年代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都市农业概念”,即“Urban Agriculture”是指地处都市及延伸地带的紧密依托城市、又服务于都市的农业。20世纪后期备受关注,后来迅猛发展,在此时期中国都市农业也进入一个新阶段。都市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巨大潜力的集生态效能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农业形态,如何发展值得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目前这方面学者都基本集中在经济形式的起源和都市农业的概念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本文着重围绕“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和生态效益方面加以论述和探讨。目前关于“都市农业”起源有六种不同意见:一是认为国际上最早是德国1919年创造了“市民农园”的发展模式;二是认为1930年出版的日本“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最早提出“都市农业”概念;三是认为是19世纪杜能提出的“农业圈”理论演生的都市农业;四是认为1950年美国学者欧文、霍克使用了“都市农业区域”这个词;五是1988年美国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要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六是有的认为可追溯的18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

随着新兴城市的崛起,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一些学者都相继开展都市农业的研究,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都市农业研究,并迅速发展。

上述各种意见,虽未统一,但基本说明了是西方发达国家因当时城市崛起,新的矛盾出现。因此“都市农业”起源应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 都市农业定义的争论

对于都市农业的概念,不同国家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与侧重点。

2.1 国外学者对都市农业定义的争论 一是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解释为“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之为都市农业。另有日本学者青鹿四郎于1935年在“农业经济地理”专著中提出,所谓都市农业是分布在都市的工商业区、住宅区或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都市农业。在这些区域的农业组织依附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济势力影响;二是日本农政经济学家桥本卓尔对都市农业所做的归纳:是城市化进程受席卷而形成的一种农业形态,是位于城市中的农业,是最前线的农业,是与城市并存、混杂、相嵌的农业;三是美国农业经济学者艾伦·尼斯1977年明确提出“都市型农业”,美国经济学家E.F.休马哈对都市农业概括三点:(1)农业可以将城市人同自然界连接起来;(2)可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3)生产粮菜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四是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的部分专家认为都市农业是位于城镇、城市、大都市边缘,对城市或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加以循环利用,同时充分利用城市内或城市周边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为城市生产、加工或销售各种食物、非食物产品或服务的产业。这一概念被联合国人居署城市管理项目、农业研究发展国际合作中心等采用。

2.2 国内学者对都市农业定义的争论 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交流都市农业,并大力探索,取得不少成果。许多学者对都市农业也有各自的见解,有几种表述:一是都市农业的实质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業同工业进一步结合,城乡之间差别逐步消灭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农业形态; 二是认为都市农业是一个总概念,其它提法如生物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度假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等,他们以国外发达国家在一些大城市里保留一些可耕作的农地,由城里人去耕种,称之为“都市农业”,后来发展到近郊农业地区;三是认为在大城市中的郊区农业,依托城市辐射和按照都市的需求,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是一种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的农业;四是都市农业是指城市化地区及其未来延伸区嵌入城市,服务城市的农业。

还有几种不同观点的学者表述,但都大同小异,在此基础上,中国2006年9月14日成立的都市农业分会,各专家反复讨论,对都市农业的概念达成共识,即:都市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及环城市经济区域圈形成的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功能多样、业态丰富、产品融合的农业综合体系,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结论从履行程序看比较规范,它是都市农业分会众多专家、学者反复讨论,征求代表意见而达成的共识,应该说是中国目前最权威的说法。内容基本全面,它对中国目前掀起都市农业热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我们认为因当时条件所限,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史较短,经验不足,加之人的认知水平所限,因此这个共识仍有不足,也不足为怪。为此我们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大家讨论:

一是“共识”没有明确“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概念就是粮、油、棉,即种植业、养殖业,而把林业等排斥在外,那么都市农业包括不包括林业(包括花卉、果树等)?按照那样理解,国内外学者在阐述都市农业中都涉及花卉、果树怎么解释?因此我们赞成顾吾浩同志1996年提出的“大农业系统”,他们的观点中涵盖:(1)都市農业是城中农业,外延为环城市农业;(2)内涵包括了农、林、水产等大农业;(3)称之为“大农业系统”这是我国学者在都市农业论述上的进步和贡献。

二是“共识”没有阐明都市农业的核心价值。共识中虽然提到功能多样、业态丰富、产品融合、服务城市等,但核心价值不突出。我们认为突出生态效益,是现代都市农业巨大的、可行的潜在功能。这也是区别于西方国家學者以经济为核心都市农业理论的本质区别。一旦都市农业生态系统形成,人类可减少或免除整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大大改善和提高生存质量。

三是“共识”中没有体现都市农业技术含量。当今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建筑艺术等已广泛應用于现代农业,因此当今的都市农业应该是现代的,故我们提出“现代都市农业”概念。定位包括:农林牧渔、微生物产业,同时运用现代综合技术、艺术建造,包括城市公园、隙地、楼宇、阳台、屋顶、废弃厂房、空余地道,充分利用城市中可利用各类资源,包括雨水、可用的垃圾,发展有生命的绿色植物、食用菌类、观赏类的生命群体,使之成为一个大农业生态系统。这个现代都市大农业生态系统特指城市规划范围内区域。为区分城市郊区延伸部分的农业,我们把它叫都市圈农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绪、刘盛也把都市农业分为城市农业和环城市农业。

综上所述,现代都市农业是在都市规划范围内利用城市隙地、楼宇、屋顶、阳台等,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艺术建设以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和为市民生活服务为目的,复合生命体的大农业。而城市郊区延伸部分叫都市圈农业或叫环城市农业。他们之间联系紧密,这样便于分开研究,各施其策。

3 现代都市农业的内涵及主要目的

3.1 现代都市农业的内涵 首先是大农业。是指在都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有生命的生物。包括种植业:蔬菜、瓜果、粮、棉、油等;林业:花卉、林木、坚果、藤条等;动物养殖业:包括观赏鱼类、宠物以及用于循环经济的动物、微生物等;食用菌业:利用废弃厂房、地下空间种植食用菌类。其次是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提出已有百年历史,百年来科技突飞猛进,已经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必须利用现代科技加以支撑,如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光能技术应该大量用于都市农业。从技术角度来说应包括传统农业、设施农业、无土栽培、滴灌喷雾、水培技术、自动控制、人工气候、微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等,还有设计创新的园林艺术等。再次是在都市中各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如:都市中劳动资源丰富,现有人口中30%左右为离退休职工,他们正要寻找发挥余热的出路。再加上上班族的节假日,这支劳动大军足以支撑都市农业产业;又如屋宇、隙地资源丰富,光水热资源充裕,人们生活中扔弃的生活垃圾、排泄物加工循环利用,这些为现代都市农业循环发展,永续利用提供可能。

3.2 现代都市农业的目的 都市农业的起源前面已经引述,它发生起源于西方早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都市农业。那时城市规模小,城市土地容积率低,交通缓慢,通讯落后,工业不发达,都市生态没有问题,农业只为了解决城市农民的生计问题,后来的学者,特别是我国一些学者,如顾吾浩同志1996年明确指出建设融合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大农业系统。于战平2001年也提出具有经济性、生态性、文化性等多功能的现代农业。正是有了这些专家的敏锐眼光和探讨,才有2006年9月14日的“共识”,这个共识中最后一句主要的话,即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说他重要是因为中国学者对都市农业的目的理解不仅是经济,也是生态系统主要组成,虽是一大进步,但是还没有脱离“经济”是都市农业的主要目的。因为“经济”摆在这句话的前面。现在我们要说把生态摆到这句话的前面,即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我们认为现代都市农业将要成为未来大都市的重要绿色生态工程,以保证市民心情愉悦,身心健康,使城市真正成为市民的家园。因为只要城市中有了充足的绿色植物,它就可以在自然界进行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即CO2+HO2在阳光作用下的光合反应,释放氧气,制造有机物,同时植物可吸收微粒子,减少PM2.5的危害,因此现代都市农业是城市的生态屏障。

4 放开思想,朝着现代都市农业迈进

4.1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正如国外学者所述,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必然规律,那么任何城市都会发生。发展都市农业,古今中外都曾有过,其实中国古代所形成的都市,都有园区,养花、种草,人民与园区和谐协调,相得益彰,如苏州的园林,闻各于世就是一例。美国白宫菜园建立在林肯时代,一直延续至今;2009年奥巴马夫人米歇尔重新种菜。现代都市农业由于时代不一样,城市的样子不一样,功能不一样,所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道路、方式、内涵也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大步向前发展。如楼宇农业,杭州市已出现绿色大厦和空中花园。杭州某工厂利用屋顶建大棚菜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状况良好,取得互赢。美国底特律市2010年在市中心开辟了1720m2拉裴特绿地主要用来种植蔬菜水果,这种在寸土寸金的地方辟地种绿,目的就是为了生态环境。古巴哈瓦那政府鼓励市民在城市任何地方,阳台,露台,庭院和社区的非私人地块种植不施化肥农药的蔬菜瓜果。美国一些城市如堪萨斯、西雅图和旧金山等修改区划法规,以便促进都市农业整合进入城市空间,北京海淀区设计师搞了一个社区实验菜园,将一些老房与花园连接成为农区,种植蔬菜瓜果,获好评。东城区西菜市东街的屋顶菜园100m2种上10多种蔬菜,效果好。合肥市老建设厅大院内数栋楼房被藤蔓植物包裹,冬暖夏凉,类似事例,中外都有。

建筑界正在研讨绿色楼宇课题,提出第四代商品房即公园化城市楼房。未来的楼宇有植物包裹,夏天防晒,释放氧气,冬天落叶,提供阳光。未来的家居可以种菜、养花、养鱼,如果真到那天,现代都市农业将随外可见。但是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场观念革命、技术革命,一旦成功,我们说生态工程也能如期实现。所以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要认真研讨,放开思想,大胆想象,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4.2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障碍 一是安全问题:屋顶园艺,阳台农业等是否安全?回答在于设计和管理。如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数千平米的空中园林,身临其境完全没有不安全的感觉;二是屋顶是否漏水?回答是现有技术完全可以做防漏。杭州濮家小学笕新校区屋顶工程上面有菜园、湿地、鱼池,教室里冬暖夏凉,没有一点漏水就是一例证;三是屋宇承重问题。经研究成果表明,只要不是危房,都可以发展都市农业,因有各种轻型栽培技术可以解决;四是城市垃圾转化成肥料问题。完全转化确是个大问题,也是当今城市管理一大难题。但在现在都市农业中以家庭或小单位微循环解决问题已有先例,全社会共同努力终究会有办法的。还有其他一些重要障碍,如体制、机制、立法等,但只要成为国家行为,就会迎刃而解。

4.3 现代都市农业将形成巨大的新兴产业 我国现有的都市农业,如前所述,大都为取得一点经济效益,获得一点亲自动手的蔬菜,多了一点乐趣,所以人们还没看到潜在前景。

我们知道当下城市都是高樓,车水马龙,令人窒息,另一方面城市各种隙地、边角、屋顶、围墙、房子外壁、阳台、露台等基本都未利用,夏天太阳照射,那种只有在沙漠中能见到的烈焰,在我们城市都能感受得到。这种环境不改造,生态不改变,完全靠电能、天然气、汽油支撑的整天轰轰隆隆的大城市,不能够持续太久。现在为什么许多富豪、高官、有钱人大量在乡村寻巢,就是为厌烦都市环境。因此,需要改造,改造的方法就是现代都市农业,即现代大都市农业生态系统。未来的城市在这个现代都市农业生态系统里是一片绿色的境界。房子被绿色植物包裹,屋顶变成菜园或花园,地面交通大多潜入地下,大多地面变成绿色园林,阳台、露台瓜果飘香。我们描绘的前景不是不实际,而是现实。如广告中的新加坡洋房,是碧桂园地产商率先在做,紧接着又有一家公司如此宣传,说明商家已经捕捉了商机,捷足先登,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现代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将形成一系列巨大的产业体系,规划设计业、种苗研究开发业、物资提供服务业等等,同时为城市就业提供机会,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为新型城市管理增添新内容。

4.4 放开思想,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最主要的内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我们重要的发展之路就是创新,其次要靠扎实苦干。因此城市管理者首先要放开思想,大胆创新。(1)超前思维:没有观念的创新就没有现在的都市农业,现代都市农业建立在创新之上的,城市管理者要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特别是都市农业理论,学习生态理论知识,学习循环经济知识等,同时要掌握当前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动态。从而站得高,看得远,超前思维,锁定目标,下定决心,稳步前行。(2)超前规划:现代都市农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规划者首先要明确目标,领会都市农业是为生态服务的基本功能。其次是立足本市的基础,做出特色。(3)超前调研:实施现代都市农业是一项百利而无一害的民生工程。但实施起来却是异常艰难,它不仅是认识的问题,更主要是操作过程中涉及面太广、太多,涉城市中每个市民和所有行业,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有成效,组织领导是关键。因此领导现代都市农业重在协调和服务上。协调前面已经叙述,服务组织怎么办?可以采取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方法,促进服务组织进入新兴产业。起步肯定艰难,这时政府必须给予政策方面支持,要突出支持科研创新环节。待服务组织正常运转之时,政府就要立法監督,保证市场运作的公平。(4)加强科研和培训人才的工作:现代都市农业是一项全新产业,必然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要加强研究,成立院(所),召集人才,深入探讨,做出示范,同时要加强培训,造就一批有思想、有技术、有能力的现代都市农业综合性人才,保证这项系统工程健康稳步发展。(执笔人:郑之宽) (责编:张长青)

第2篇:探索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发展都市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是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中国、实现高水平崛起的现实需要。

现代城市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依赖农业的支持和保障,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都市农业是新型的、可持续的城市经济形态,是利用农业资源和农业景观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旅游、生产与加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对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进行全面开发的“接二连三”的综合产业。

探索都市农业的发展思路

坚持农业服务城市、依托城市、融入城市的基本定位,在发挥农业的食品供给、农民就业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全面开发农业的平衡生态、优化环境、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拓展功能。力争至2020年前使农业更好地适应城市、服务城市,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促进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实现农业与城市的互补融合、共生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目标是“四化”,即平台园区化、经营集约化、产业特色化、生产科技化。

平台园区化。着力加快园区的规划建设步伐,通过做强核心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休闲功能,将农业园区打造成为都市农业的示范窗口与样板基地。到2020年前基本建成数十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科技含量高的市级农业产业园,力争其中十个以上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推动1-2个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支持镇街规划建设连片面积300亩以上的综合型或专业型的镇级农业产业园,打造农业亮点和精品。

经营集约化。将农、林、渔、旅等各大要素集聚整合,统筹开发和集约利用田、园、山资源,推动农林渔综合发展、农商旅集约经营。积极推行土地、资金、技术集中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通过生产集约化推动生产高效化,着力改变现行的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局面,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环境整治力度,建立违法养殖场、窝棚的治理长效机制。到2020年前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大幅提高,市级规模经营率达80%以上。

产业特色化。大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种资源,以改良品种、创建品牌、规范技术标准为切入点,做大做强蔬菜等傳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花卉苗木、草莓、优质种子种苗、食用菌、生物技术等高效新兴产业,积极建设特色产业带、特色产业村。到2020年前打造优质特色产业带,建成多个特色产品专业村;打造名优花卉苗木产业带,建成花卉苗木专业村;打造以镇街为主的优质蔬菜产业带,建成蔬菜专业村;依托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郑州市蔬菜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打造优质园艺作物种子种苗产业带。

生产科技化。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设施装备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的品种优良化、技术先进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紧跟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大力引进农业高新适用技术,推广优新品种。依托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优化整合农业科研资源,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和农业高新技术孵化中心,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农业产业园、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立体种植、绿色防控、工厂化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农业高新科技展示窗口。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发示范推广,使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到2020年前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及先进种养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发展都市农业的重点工作

推进规模经营

稳定现有农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加强对现有基本农田、一般耕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土地开发。严格执行现有的农用地管理政策,对土地规划调整、土地置换等事项从严审核把关。凡是划入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园地、鱼塘,原则上不得调整用地规划、变更土地用途,确保规模农地有稳定的经营年限。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园、标准化农田、规模化农地的规划控制,在下一轮土规控制期限内最大限度地保持用地性质不变。通过保护和稳定农地,保障农业发展的基本空间,增强土地承包者长期经营、长远投资的信心,为农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鼓励农地流转。出台土地流转政策,设立财政扶持土地流转专项奖励资金,推动农业用地的良性流转和高效集约,促进农业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着重引导鼓励弃耕、厌耕以及生产规模偏小、经营管理粗放、种养效益不佳的农户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促使分散低效的耕地逐步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为推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奠定坚实基础。经济学家张五常、文力、郎咸平、刘彦海、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林毅夫提出:借鉴上海等地的经验,建立镇级土地流转平台,促进农地流转的信息公开化、交易透明化、操作公正化、程序规范化。把好土地流转的门槛和方向,确保实施土地流转之后生产管理水平和土地产出效益明显提升。

加强基础建设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基本农田保护,继续推进标准农田和鱼塘建设,完善农田、鱼塘的道路、排灌、绿化系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经济学家文力提出: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和考核机制,增强镇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全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市级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尽快建成一批设施完善、装备精良、生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落实农业园区用地政策,可按园区面积5%的比例建设一定标准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及农业观光休闲设施,其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涉及的建筑物按临建形式处理。参照一些地区的做法,增加园区民防功能,灵活解决配套设施用地问题。经济学家刘彦海提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镇村和社会力量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规模经营,全面清理违法养殖场和窝棚,实现对非法养殖和农田违规搭建的长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

完善科技体系

加强技术推广。不断完善市、镇、企业(中介)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和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试点,选拔大学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担任特岗人员。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安排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加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支持和鼓励市级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单位与农业企业或农户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扩大科技应用示范点的覆盖面。构建并完善农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农业信息化程度。实施“阳光工程”项目,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积极引进农业高层次人才,建立市、镇、村多级农技推广队伍。

壮大产业主体

催生新型农业企业。支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立足本土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行特色种养、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多元化经营。加快农业生产企业化步伐,通过本土培育、外地引入的方式,催生一批以农业生物、农业装备、植物化工、农產品储藏保鲜和精深加工为主业,经营理念新、经营机制好、生产水平高的实业型农业公司,使之成为发展都市农业的中坚力量和经营主体,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产品特色化、产业高级化、产出高效化。

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增加农民合作社的数量规模和分布范围,实现对主导产业、特色产品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农民合作社的生产互助、生产指引、生资采购、种苗供应、技术培训、良种推广、农机应用、产品销售等功能,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施财政奖励扶持,对联结带动能力强、管理规范的农民合作社给予资金奖励和项目扶持。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

发展休闲农业

建设市级农业展示中心。采用市财政投入或企业投资、市财政奖补等方式,选择合适地点,规划建设一个集科普教育、科技示范、旅游观光、对外交流功能于一体的市级农业展示中心,开展农业对外交流活动、建立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窗口和宣传推介特色产品、举办重大农业节庆活动的基本平台,提升都市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设农业博物馆。在具有深厚农耕文化底蕴的地方规划建设一座公益性质的市级农业博物馆,陈列展览地区农耕历史和农业时代的辉煌成就,弘扬农耕优秀文化,传承农业文明精华。

通过推进规模经营、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科技体系、壮大产业主体及发展休闲农业安全五方面的工作,实现以园区为平台,以产业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基本构建起以“土地集约、田园优美、特色鲜明、技术集成、效益显著”为标志的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

作者:刘劲哲 康涛 蔡玉美 侯迎威

第3篇: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城市,始终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为了在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狭小空间”内“以小博大”,上海在全国率先大力探索发展集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经过多年的创新实践,如今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一、上海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上海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以发展高效生态为主攻方向,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有力地促进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为加快建设与国际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现代农业,构建城乡互动发展的新格局,近年来,上海制定了《上海“十二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海市农业布局规划》和《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四部规划。这些规划的制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城乡经济、社会、空间和制度的一体化发展,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上海区域主体功能的定位、开发方向,以及都市农业产业的有序发展。

(二)注重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严格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面积和质量;实行基本农田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确保上海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对保障特大城市安全,调节和平衡特定时段市场供求矛盾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都市现代型农业的基本功能。2008年,上海下达了《关于确保上海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的工作意见》,明确了上海2009—2012年蔬菜、生猪和家禽等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目标。其中,确保达到粮食自给率20%,绿叶蔬菜自给率900%,生猪自给率25%,鲜奶自给率55%,肉禽自给率50%,鲜蛋自给率20%,养殖水产品自给率30%。落实“菜篮子”区县长责任制。上海将确保蔬菜种植面积、绿叶菜种植面积及上市量、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要指标.量化分解到郊区区县,同时认真做好相关考核数据的旬报、月报等信息统计和抽查监督工作。建立地产绿叶菜上市量与市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挂钩制度,着力提升绿叶菜供应能力。

(三)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上海在全国率先实行农业零费税,在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基础上,补贴范围不断扩大,补贴力度不断加强,补贴办法不断完善,切实保护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上海农业稳定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实行绿叶菜“保淡”保险,上海在全国首创绿叶菜淡季成本价格保险机制。“冬淡”保险期59天,“夏淡”保险期77天,市级财政补贴50%保费,区县财政补贴40%左右保费,农户自缴保费一般在10%左右,保护和调动了菜农的种菜积极性。上海持续加大农业投入,不断改善农业设施装备,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强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奠定了物质基础。“十一五”期间上海财政支农资金占全市财政支出比重从2006年的5.1%提高到2010年的7.5%。

(四)扎实推进农业设施建设。上海在上世纪80、90年代实施了两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建成了一批设施化农业生产基地。从2004年起,又先后启动了100万亩设施粮田、30万亩设施菜田和400家标准化畜禽养殖场、400家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2010年市政府出台《关于上海市高水平粮田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十二五”期间新建18万亩高水平施粮田,不断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大力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多动能、智能化的农业机械,改善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不断提高重要农时、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农机新技术推广步伐,提高农机专业化服务水平。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启动新一轮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加强基本农田排灌设施、外围水利配套和气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上海制定了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地方性法规,不断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以生物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种源农业,把加快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在节水抗旱稻、食用菌等重点领域取得较大突破。以现代工业技术为依托,构筑装备农业新高地,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要,整合科技力量,组织攻关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等重大技术,研究节肥、节药、循环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适应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新机具。启动了水稻、绿叶蔬菜、西甜瓜、中华绒螯蟹四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没,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成立了草莓研究所、葡萄研究所、桃研究所等十余个区域特色农产品研发机构,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六)着力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上海已形成470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带动农户增加到45万户。市农业专项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落实用地、用电和税收优惠政策,实行贷款担保,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前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2577家,带动农户22.88万户。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松江区的家庭农场和宝山的合作农场已成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形式,其中松江区己组建家庭农场1167个,占全区粮食生产面积79%。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构建上海农产品交易展示服务平台,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以名特优新农产品为重点,加大品牌整合力度,积极培育和创建国家级、市级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

(七)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探索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推进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至2011年11月底,全市承包合同签订率为99.68%,权证发放率达99.44%。坚持“制度加科技”,推进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信息管理等三个平台建设,实现涉农补贴资金、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透明化使用、网络化管理、动态化监督。

(八)切实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坚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养大户为重点,实施专业农民“百、千、万”培训项目,开展农业经营者、农业职业资格、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综合素质。“十一五”期间累计已培训了80387人,2011年培训了22204名。实施“三支一扶”计划,2006—2010年,上海共有1462名高校毕业生赴9个郊区县的95个乡镇从事基层工作,其中支农1297人,为上海进一步推动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输入了新鲜血液。开展持证农民培训,结合行业发展需要,积极鼓励农民考取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提高农民专业技能。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给予开业贷款贴息,对其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之日起三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收费。

二、上海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取得的初步成效

上海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农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增长,都市现代农业的框架基本形成。

(一)农产品保供能力逐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在全市耕地面积累计减少54.45万亩的情况下,全市农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233.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14.1亿元。粮食产量年均超过100万吨,2011年粮食总产量为24.39亿斤,是上海2004年实施粮食补贴政策以来粮食总产量最高的一年。水稻单产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2011年水稻单产达到558.6公斤。蔬果、畜禽等副食品生产稳中有升,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其中,常年蔬菜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蔬菜自给率达55%,绿叶菜自给率达90%。地产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调节和丰富了上海的市场供应,并保障突发疫情或其他重大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城市供应安全。同时,顺应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市场发展变化,农业的功能结构、种养结构、粮经结构、品种结构以及耕作制度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二)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严格耕地环境保护和质量监测,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认证企业达551家,认证农产品总数达226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442家,产品1946个;绿色食品企业96家,产品134个;有机食品企业13家,产品183个。获国家和市级名牌产品45个、著名商标40个、地理标志5个。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基本形成,建立起蔬菜、水果、生猪、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档案,逐步建立了蔬菜、水产品、生猪及生猪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地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三)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一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实效。每年绿肥种植40万亩左右,推广商品有机肥20万吨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80%,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覆盖率接近100%。采取种养结合、资源持续利用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分别达到79.5%和66%。二是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目前粮食、蔬菜和瓜果等作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近90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0%左右。农业组织化水平达到62.5%,有效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搭建了桥梁。三是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至2011年,建成了130万亩设施粮田与21.8万亩设施菜田,占粮菜总面积72%。完成了288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12.7万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场改造,占畜禽品种规模场67%和水产养殖面积的38%。建成瓜果、花卉等区域特色农产品基地74个,面积约4.5万亩。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72.3%。四是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农牧渔主要品种基本实现了良种化,2011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5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

(四)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延伸。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上海的农产品加工业、流通服务业、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地产农产品上市初加工率达50%以上。“农超对接”、“农标对接”、“农社对接”和“团购直销”等多种形式的直销对接进一步发展,目前周末进社区的产销对接点已增至71个。建成具有万人以上接待能力的农业旅游点85个,开发了上海桃花节、奉贤菜花节、青浦草莓节、新浜荷花节、浦东丰收节、崇明柑橘节等一系列集生态、观光、休闲为主体的农业旅游节庆,2011年全市接涉农游客1500多万人次。同时,农业服务功能逐步拓展。上海连续10年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新春农产品大联展,坚持服务全国,年均实现订单逾200亿元。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一期)、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和上海台湾农产品交易中心建成并运行,为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搭建起一个展示、销售的大舞台。

(五)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上海不断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目前上海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己初步形成:蓬勃发展的农业旅游解决当地农民就业25800人;地产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不断发展.农产品加工进一步增值。在各行各业的努力下,“十一五”期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实现两位数增长,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44元,同比增长13.8%。其中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年均增幅24.9%,工资性收入年均增幅8.6%。

(孙雷系上海市委农办、上海市农委主任)

作者:孙雷

第4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共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员会

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

(2012年2月日)

呼兰既是传统农业区,又是都市新城区。近年来,在改造农业、建设都市的过程中,我们以都市农业为联接,探索实践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强区与富民良性互动、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使农业农村在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提升促进作用更加突出。2011年,全区都市农业实现产值6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9%,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1.5万元,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4.5%。

一、坚持一体规划,统筹布局都市农业

呼兰的发展,城市化是历史重任,农业农村是发展难点,而两者之间,都市农业是完美的结合点。基于这一科学判断,新一届区委、区政府作出了新的现实选择,围绕全面城市化目标,确定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主攻方向,并拿出100万元,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对全区都市农业进行系统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

沿松花江旅游产业带、哈肇路都市农业产业带和呼白路现代农业示范带三条产业带,沿江沿河沿产业带又设计了生态田园新城、团山风景区、蒲井有机菜基地、黄土山森林公园等都市农业节点工程27个。这些节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引领“三带”迅速上规模、出形象,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扩大了群众就业。全区各类都市农业,吸纳就业2.3万人。大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入9000万元,建设900栋棚室,承包给农民种植果蔬、花卉,亩效益接近传统种植的100倍,有效解决了沈八新村建设中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二是改善了城市面貌。致力于建设生态田园新城,新城区已经全面退出粮食生产和养殖业,依托园艺产业,发展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插花式”、“镶嵌式”城市景观农业,在实现生产创收的同时,美化了城市,促进了新城建设。三是加快了小城镇建设。都市农业节点工程的建设,吸引着人流和物流的集聚。腰堡街道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沿江聚集商户95户,吸纳就业850多人,一个新型城镇正在加速形成。此外,围绕呼兰河口湿地公园建设,我们在老城区东部,重新规划了一个新商圈,使老城框架拉大了近一倍。

二、坚持城乡融合,全力开发新型产业

深刻理解都市农业内涵,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人文三个优势,着力发展三个都市农业体系。一是融合供给和需求,发展特色种养体系。利民苗木花卉基地、哈肇路蔬菜基地、沿江沿河水产养殖基地进一步壮大。2011年,全区落实苗木、

花卉、蔬菜、蘑菇、小杂粮等特色种植40万亩,“粮改菜”

4.5万亩,蔬菜面积一年增长28%。投产各类养殖水面3.5万亩,其中特种养殖5500亩,试验网箱养鱼20箱,水产养殖占据八区半壁江山。全区“菜篮子”充盈,及时满足了快速城市化对农业的新要求。二是融合生产和加工,发展绿色食品体系。持续加大生态投入,全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整体通过了无公害产品产地一体认定,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92个。依托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利民开发区辟建有2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产业园,生产6个系列45个品种的绿色食品。今后5年,我们还计划把产业园做大到10平方公里,打造一个销售收入500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出口基地。三是融合农业和旅游,发展休闲农业体系。沿文化呼兰河、生态松花江旅游线路,全区发展农家乐项目110多个。腰堡街道坚持农家采摘、渔家餐饮配套发展,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线路已经形成;呼兰河口湿地、黄土山森林公园初步具备接待能力;正在建设的新凯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典型的集生产、示范、观光、体验、休闲一体的多功能都市农业项目。我区的休闲农业,内涵日益拓展,模式不断丰富,正在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转变,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三、坚持多元并举,加速都市农业开发

对都市农业的发展,区财政建立了持续增长机制,在吃饭财政的压力下,2011年安排各类农业补贴、补助2亿多元,极大地调动了各类都市农业主体的积极性。以政策扶持为导

向,全区“三型”都市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是政府主导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腰堡渔村、黄土山森林公园等都市农业节点工程率先推进。投入1600万元,完成黄土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开门招商的硬件基础。投入1700万元,在腰堡街道沿松花江集中建设渔村15个,再通过租赁的形式吸引社会组织经营,迅速打开了沿松花江旅游农业开发的突破口。二是城市资本型。在政策的引导下,城市资本和工商资本竞相涌入我区的都市农业开发,主打千亩荷花池的石人镇朗轩园度假村、主营体验采摘的护路度假村,都是城市资金建立的。面对下滑的房地产业,我们积极动员宝宇集团、明达集团、滨兰公司、大江公司等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呼兰的都市农业。双井街道护路村通过建设新农村,引来宝宇集团两次追加投资,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护路度假村。今年1月份,在得知哈尔滨滨兰公司准备退出房地产经营后,我们力邀滨兰公司老总到呼兰考察,促成了大房旅游度假村项目,计划投资达2亿元,目前占地已投入300多万元。三是合作经营型。2011年,全区培训合作社带动人120人,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5个,其中多数合作社主业是都市农业。原在北京从事矿业设备贸易的农民董红涛,在双井街道办事处的动员下,返乡牵头创办了绿康蔬菜合作社,建设蔬菜基地3000亩。区农业局又扶持他承包经营双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家餐饮和体验采摘项目,预计今年5月开门迎客。

第5篇: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都市近郊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依托都市在资金、市场、信息、人才、技术等集聚优势,服务于都市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和人文等多功能特征,是

一、

二、三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有利于最好大限度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农业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有利于用先进的经营理念、组织方式、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来改造经营分散、功能单

一、管理粗放的传统农业,整体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加快三化联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大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民多元化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县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的客观基础

(一)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北与双流、新津接壤,距省会成都市区仅35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30公里。成乐、成雅高速公路、省道103线、成昆铁路和修建中的成绵乐城际高速铁路纵贯全境,即将修建的成眉快速通道、彭双快速通道将进一步缩短**至成都距离。

(二)特色农业基础良好。近年来,成功打造了以观音果园优质特色葡萄园为核心的成乐高速公路两侧万亩葡萄产业带,以黄丰团结村橘颂园为核心的万亩柑橘基地,以三丰种业为龙头的

2.5万亩水稻制种基地,以宛西制药为依托的4万亩中药材基地 1

等特色种植基地和公义镇2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黄丰镇10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江口镇—锦江乡200万只林下养鸡基地和保胜乡800万只肉鸭生态养殖基地,带动农户1.23万户,基地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6个,农产品商标7个。

(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县是长寿养生始祖彭祖故里,素有“长寿之乡”、“忠孝之邦”美誉。彭祖山、江口古镇、汉崖墓、李密故里、仙女湖、将军湖、象耳寺、李白读书台等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正在打造的恒大AAAAA景区、即将全新打造的彭祖山AAAA景区,与黄龙溪古镇邻里相连,借势发展聚人气,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开展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二、**县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未来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总体思路应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提升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按照“统筹城乡、三化联动、融入成都、同城发展”总体要求,立足于“全域产业化、全域生态化、全域景区化”发展目标,继续实施“双万”丰收工程和“6913”新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建设。

初步目标是:实现农业与加工业一体发展、农业与旅游业一体发展、农业与文化博览等一体发展,农业发展方式全面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以“送进去,引出来”战略,把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输送到都市,把都市市民吸引到**观赏、休闲、体验、旅游;把**建成渝都市经济圈重要的农产品配送基

地和农业观光旅游目的地;把**建设成为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特色强县,农业观光旅游接待游客年突破180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加15%以上。

三、**县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的工作举措

(一)立足于“全域产业化”,打造“特色**”。

1.抓“一线”带“两片”,优化产业布局。围绕“三五八一”、“三三三五”两大产业规划,强化结构调整,培育市场领先的特色农产品,建设特色农业强县。

“一线”——沿成乐高速(成绵乐城际铁路)一条线乡镇(公义镇、观音镇、彭溪镇和凤鸣镇),以高端水果、生态蔬菜种植为,集“品牌、高效”为一体。建成集中成片、形象大气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带。

“两片”——东山片乡镇(黄丰镇、江口镇和锦江乡),以生态瓜果种植与林地养殖为主,集“休闲、观光”为一体,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西山片乡镇(公义镇、保胜乡、谢家镇和义和乡),以优质仔猪、优质小家禽、优质水产和水稻制种(+中药材)为主,集“生态、精品”为一体,建成特色种苗农业示范区。

2.抓特色增效益,建设都市产业园。围绕葡萄、柑桔、林下养鸡、水稻制种+中药材和蔬菜五大“双万”丰收基地,重点打造 “万亩都市葡萄产业园”、“黄丰万亩橘颂园”、“义和5千亩猕猴桃产业园”、“江口生态林下养殖观光园”和“保胜生态肉鸭养殖示范园”等都市特色产业园。

3.强品牌抓支撑,提升现代化水平。一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鼓励注册农产品商标,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二是抓好农村专合组织示范建设。扶强扶优,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带”作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的开发、引进与推广;抓好农产品包装等对外品牌形象宣传与营销策划工作;加强都市现代近郊现代农业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业主)生产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三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加工、畜禽加工、竹木加工和食品加工四大企业;依托青龙物流园区建设,抓好农超对接、产销对接;鼓励发展保鲜储运、鲜活农副产品批发。四是完善农产品安全体系。强化农产品安全检测检验手段,加强农产品安全意识宣传培训,加大监察执法力度。

(二)立足于“全域生态化”,打造“生态**”

1.绿化造林。巩固退耕还林和“省级绿化模范县”创建成果,鼓励发展珍稀树种苗木生产,重点抓好生态林地植被保护与“四旁”植树绿化,绿化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2.建设“一带、两廊、三景点”。

“一带”——沿观音果园至南河大桥,规划建设花卉苗木观光创意农业示范带;

“两廊”——沿省道103线(成乐高速、成锦乐城际铁路)两侧一线和规划中的成彭大道两侧,实施绿化、美化、彩化工程,打造“观光多色谱景观走廊”;

“三景点”——大力推进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新村聚居点和城乡标志性广场、主要路口的绿化、美化和彩化景点建设。

3.保护环境。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突出治理场镇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快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改水、改庭院,兴建沼气池和污水池,开展农村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积极推广节水灌溉、秸杆还田和保护地耕作技术,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三)立足“全域景区化”,打造“休闲**”。

1.综合配套。立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合项目资金,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高产稳产农田、农村道路、电力、绿化、农机、气象等各项建设,抓好农村土地流转,集中配套,成片推进,大幅度提高土地产业率和农业集约化程度。狠抓病害水利工程整治,抓好沟渠防渗硬化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2.建设新村。按照“6913”计划,依托开发项目和土地双挂钩项目,加快推进28个新村聚居点建设。重点抓好彭谢新城、彭祖新城、牧马新镇、武阳郡、长寿城、黄丰合力等新村点建设,继续抓好观音果园、牧马莲花两个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综合配套,推进城乡文化卫生、电力通讯、商贸流通等公益事业一体化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依托 “果园葡萄园、黄丰橘颂园、江口彭祖桃源、武阳水域莲池”等都市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培育体验采摘、休闲度假、农耕文化博览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办

好会节,吸引都市游客来**休闲旅游。加快观光绿道、停车场、标志、标牌、接待点等规划建设,鼓励发展星级乡村酒店、农家乐。深度挖掘养生文化、忠孝文化等乡土人文资源,打造精品创意农业,开发具有**人文特色、地理特点的乡村旅游产品。

第6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之研讨

文章标题: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之研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这方面,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台湾地区早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积

累支持工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腾飞。但是,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台湾农业在与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到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步入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国际农产品给农业带来巨大冲击,等等。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这样,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农业在台湾地区逐步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开始出现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使之成为既可让游客观赏美景,又能让游客采摘、品尝、购买新鲜水果的观光农园。随后,其他类型的农园如茶园、菜园、花园、牧场、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80年后期,观光农园逐步向内容更加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经营形式包括自助农园、森林游乐区、乡村旅游、休闲农场等,能提供采摘、垂钓、露营、烤肉等多种休闲活动。90年代初,市民农园最先在台北出现,由农户提供土地供市民亲自耕种,将农业的生产、休闲、教育等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引导都市农业健康发展,1983年,台湾地区农政部门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农民开办观光农业园首先必须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并由县政府及省农林厅协同实地考察,适者纳入辅导对象,草拟计划由省农林厅审核后编立年度计划,再由台湾“行政院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研讨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对休闲农业进行支持。1992年12月,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定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成片;必须有较多农民参加,且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供观赏;必须有丰富的农业经验可以让人体验等等。1994年,“农委会”又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积极辅导各地办理示范性的生活体验型市民农园。

其间,台湾积极推动“三生”农业政策,即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态自然化。生产企业化要求每个农业生产单位有

一、二个主导产品,按照科技化、设施化、标准化、高效化、企业化的要求组织生产;生活现代化则要求农业生产单位提供一定的生活休闲设施,为市民度假旅游服务;生态自然化要求农业生产保持良性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台湾都市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台湾地区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假日花市、观光渔场、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园、屋顶农业等,各种形式的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成熟度及政府扶持也有差异。

观光农园是由农民开放成熟期果园促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台湾地区共开放观光园1000多处,开放作物种类有柑橘、百香果、莲雾、杨桃、桃李、草莓、龙眼、茶叶、花卉等20多种,其中,仅台北市观光农园的面积就有300多公顷,共有300个农户参与观光农园的经营。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除休闲性农业活动外,休闲农场一般具有多种自然资源,如山溪、远山、水塘、多样化的景物景观、特有动物及昆虫等,因此可发展的休闲活动项目较其他类型的休闲农业更具多样性。游客在休闲农场内,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场一般由数个农民或多个农民团体联合兴办,规模比观光农园要大,面积一般在50公顷以上,经营的项目比较多元化。为使休闲农业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台湾“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都要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评估后进行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民俗文化、社会心理、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通过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方提供配套资金。

市民农园是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主要分布在城郊或都市化地区。从经营主体看,台北市均由农民将农地直接分块出租给市民,而中南部地区则大多由农会管理或由承租户

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从发展趋势看,有些市民农园与观光果园、花圃结合起来,向多元化经营迈进,承租人或体验、或品茗、或游赏、或教育、或休闲,皆可依个人兴趣而自由选择。

研究台湾的都市农业,对于**都市农业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首先,都市农业是一种发展前景看好的朝阳产

业。从台湾的经验看,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功能外,还具有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发展空间相当广阔,并且休闲农业具有乡土性特点,是一种无法进口的产业,不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对于城市本身来说,随着人口的集中、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社会的出现,市民逐渐被钢筋水泥建筑所包围,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生活紧张、心理压力大等诸多问题,亟须在都市内部及周围保留足够的绿色空间,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都市的可持续发展。显然,仅靠少量的城市公园式绿地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美化城市居民的生活,减少心理疾患的发生。由此可见,都市农业这种集农产品生产与观光、休闲、度假、教育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加快发展。

其次,要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都市农业除了提供采摘、观赏、垂钓、游乐等活动外,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自然、文化资源,可供游客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既可丰富游客游乐的内容,提升休闲农业的人文内涵,又可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观光、休闲农业的同时,注意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乡土文化、民俗古迹和自然景观,提升市民游玩的质量,增长游客的见识,充分体现休闲农业的特色。

第三,发展都市农业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都市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受益于城市,是一种强调城乡经济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达农业形态。都市农业使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生活品质,又满足了都市居民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进而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业当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过渡的新时期,我们应该借鉴台湾的经验,加快农业转型,大力发展观光、休闲等农业服务业,着力构建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第四,进一步加强两岸都市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台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近期的工作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派一批农业系统的干部,到台湾研修都市农业,对台湾的都市农业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了解;二是加大对台湾农业方面的招商引资力度,与台商合作开发市郊都市农业项目,特别是休闲农场;三是大力推进武湖海峡两岸农民农业创业园建设,尽力将台湾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理念引过来,加快**都市农业的发展。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之研讨》来源于,欢迎阅读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之研讨。

第7篇:讲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趋向

关于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一、 农业发展历史

1、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是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大体上始于新石器时代,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原始农业之前,采集和狩猎是人类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并采取措施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开始了靠人类的劳动来增加天然生产物的时期,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这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次重大革命。

其基本特征是: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经济也可称为原始农业。现非洲的撒哈拉地区和中国西南地区的部分地方仍保留着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其生产发展均甚缓慢,生产力水平极低。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多元交汇,精耕细作。它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而中国古代农业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

2、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基本特征是: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世纪-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为止。

传统农业是由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精耕细作,由完全放牧转向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均较原始农业大有提高。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起,经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甚至现在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历来注重精耕细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复种,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以及农牧结合等。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仍需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特点,逐步走“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道路,建设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中国传统农业延续的时间十分长久,大约在战国、秦汉之际已逐渐形成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尽管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就其主要特征而言,没有根本性质的变化。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使之与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地结合,对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业现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原始农业,即用火烧方法清理土地,然后种植作物的方式,也称刀耕火种农业。

传统农业也叫固定农业,其农民有固定的居住地和固定的农耕范围,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以有机肥为主要肥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其核心是自给自足;以自然经济为主,以实现“丰衣足食”为目标,形成了相对稳定而又低效的农业生产体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顺应自然。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运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将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农业的发展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具备当代世界先进生产力水平的生态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二、农业的特点

1、自然再生产(生态系统) 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过程。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生产对象是动植物,农业生产必须依靠土地来进行。

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与周期性。地域性是指农业生产地域空间上的差异,是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具体来说,是由内外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内部因素主要指动植物本身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规律;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为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不同的外部环境;内外因素共同形成了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所具有的明显的地域性。针对这个特点,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世界上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就是地域性特征的具体体现。季节性和周期性是指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由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从播种到收割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同样,捕鱼、造林、畜牧等也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忙与农闲之分。针对这个特点,发展农业生产时应不违农时,合理安排生产,使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而高效。

2、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

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特点就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农业的生产活动与自然息息相关,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农业的生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逆反,要提高农业经济的增长,只有通过农业再生产这唯一的过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要加强事业单位对实现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创新管理,事业单位首先要搞清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尊重可贵规律,科学的进行农业生产的指导,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经济,构建健全的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合理完善的经济政策和发展计划,发展可持续性的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表现在它 A.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B.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 C.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D.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

4、未来的农业

一是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即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二是从“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一些农业专家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 三是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发展

农业机械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活力。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阶。

四是从“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现代农业已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植物激素,这虽然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未来农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

五是从“地面”向“太空”扩展

未来农业将向宇宙拓展,如利用太空培育新品种,发展太空农业等。

六是农业成为第六产业

三、都市农业的形成与特征

(一)、都市农业的产生

都市一般是指较大城市,都市农业与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有关,城市化是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当今世界人口已经有一半左右居住城市,这为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都市农业的发展状况无疑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有关,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市现代农业是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

根据有关资料,早在上世纪20年代,欧、美、日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的大城市周围就相继形成了都市农业雏形。1919年德国开创了“市民农园”的休闲农业模式,并且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已经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1950年,美国农业经济与城市环境学者提出了“都市农业区域”的概念,主张在都市周边地区和都市嵌入农业区域,必须发展园林、绿地、果树业,并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域”的概念。70年代以后,日本就以“都市农业”替代曾经长期使用的“城市近郊农业”的概念。80年代以来,随着大城市的进一步扩展,许多国家开始重视都市农业的发展研究,1992年联合国开发署成立了都市现代农业扶持小组,1996年又成立了全球都市型现代农业部,广泛开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二)、都市现代农业兴起的主要原因

都市现代农业在不同的国家,其形成的历史有差异。但是从其产生的背景分析,都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后,对于正在消失的农耕文化、自然生态的重新认识和天然的渴望,所以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取向。

1、城市化进程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经济体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同时,为适应城市产业的发展,许多规模大、原材料消耗多、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纷纷转移到城郊结合地区,由此出现城市与农村区域犬牙交错的形态,形成城市加速向郊区农村地区扩张与渗透的现象。 大城市的急剧膨胀,导致居住人口的大幅增加,从而引发生活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于是20世纪70年度以后,西方国家出现了反城市潮流,城市居民纷纷迁移到靠近城区的农村居住。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空前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及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农村与城市在生态、经济、社区等方面产生融合现象,城市生活质量与农村生活质量产生同质化倾向。这种“郊区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双向驱动,导致都市的城乡界线逐渐消失。所以,都市现代农业的产生是现代化大都市形成与发展、农村与城市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也是前提条件。

2、大都市的地理优势为都市现代农业提供发展基础

大都市拥有资金、科技、人才优势,都市农业毗邻大都市,比较容易吸收城市的各类资源,开发都市现代农业的新领域,推动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都市人群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具有多样性的消费需求,这为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再次,都市农业的生态效应,有利于美化城市的生活环境,降低由于城市建筑密度过高,交通拥挤所引发的城市生活的压抑。

3、都市现代农业是人类社会提升生活品质的自然追求 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都市农业是第一产业衔接二产、三产的所产生的特种农业,它的发展完全与大都市的形成有关,现代都市农业既是现代化农业一部分,又是大都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有机融合,降低城乡之间的距离感,减少了城市发展与大自然的对立与冲突,在满足了城市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让农村的居民同样享受城市的文明生活。

总而言之,都市现代农业的兴起与大都市的形成有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是以大城市资源优势为基础,都市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三)、都市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都市农业与一般的农业在劳动的对象方面具有同质性,但是由于都市农业兴起的背景不一样、经营的方式不一样、盈利的模式不一样,所以都市现代农业在发展形态、功能定位、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

1、都市现代农业具有城乡结合、产业融合的特征

传统上,由于城市具有交通、信息、能源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所以工商企业一般都集聚在大中城市,而农业则分布在广袤的农村,城市与农村具有明显的分界。然而,随着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张,大都市的形成,这种传统的产业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局部区域仍有部分农田得以保留,或者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夹杂小块农村地带,由此形成城市与农村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群,渴望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于是都市现代农业,由原来单纯提供农产品的功能,逐步演化出生态保护、农耕体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并且朝着一产、二产、三产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所以都市农业具有城乡结合、多种产业融合的特征。

2、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综合性贡献的特征

尽管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但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食物,还是有赖于农业生产。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部分,除了具有普通农产品生产功能外,对于现代大都市的健康发展具有综合性的贡献。一是对于优化城市环境的贡献,都市农业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增强了城市空气的净化能力,绿化美化市容市貌;二是具有为城市居民就近提供新鲜名特优农产品的功能,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三是都市农业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观光的空间场所,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四是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农耕文化体验,为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平台。

3、都市农业的集约化特征

一方面,都市农业由于紧靠大城市,可以更好地利用大城市的科技优势、资本优势,发展高投入、高收益的集约化农业。另一方面,由于都市农业地处经济发达地区,享有物流、信息等方面的便捷,所以,一般而言,都市农业使用土地的经济地租远高于纯农业地区。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响,都市现代农业的经营呈现出资本、科技集约化的特征。

4、都市现代农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

都市现代农业具有混合型的产业特点,其提供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物质商品,也可以是无形的非物质的精神文化财富,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更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都市现代农业不仅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还在生态环境保护、美化城市生活、陶冶精神情操、继承农耕文明等多方面发挥独特的功效。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现代农业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都市现代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城市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的经营者。从这个角度分析,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农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城市人群共同利益的社会问题。因此,都市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理应得到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呵护。

(四)都市现代农业的类型

1、生态农业

都市现代农业首先必须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品质作出贡献。生态农业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符合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基本理念。生态农业简称ECO,有狭义的生态农业,也有广义的生态农业。

狭义的生态农业,是指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物质、能量的自然转换功能,以食物链形式构建农业的生态循环系统,通过生态系统,提高作物的太阳能吸收率、固化率;提高动物对于生物能的转化率;微生物对于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或者实现重复利用,以达到取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实现农业的低碳、高效、能源再利用、生态保护等综合性效果,使农业再生产保持良性循环。

广义的生态农业泛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能够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指通过人工建造的设施,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影响植物、动物、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使农业生产能够减少或者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实现全天候生长的现代化“工厂化”科技农业。设施农业打破了气候地理条件的制约,改变传统农业的季节性,使得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实现全年连续生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田园景观、自然生态资源,结合农业生产设施和经营活动,发展农村观光、休闲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是深度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可以让城市居民享受回归自然、体验乡土情趣的乐趣,促进城乡交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大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当时欧洲一些国家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人们希望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于是生态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

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起步较晚,但是最近十几年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十二五期间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50多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多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多人次。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许多地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4、创意农业的概念

创意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在经济活动方面,创意是指人们通过创新思维,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功能组合等实现新奇的再造,从而增加或者提升产品与资源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创意是许多创造发明的前奏,是打破常规的思路创新,是超越自我的智慧火花,是人类潜在智能的天然涌泉,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最近几十年,世界创意产业呈现勃勃生机,创造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跨越以生产要素与投资为动力的发展阶段,走向以创意为动力、创新驱动的新阶段。我国创意产业正处于蓬勃起步阶段,面临无数的契机,具有广阔的前景。

创意农业属于创意产业的一部分,伴随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产生。一般认为,创意农业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科技装备、经营理念的不断创新,农业的功能突破原来仅仅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基本特征,出现了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娱乐农业、生活体验农业等等新的产业形态。与此同时,创意产业的理念也在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并且迅速在世界各国传播。受到创意产业发展思维和理念的影响,人们开始将许多新的科技成果和人文元素融入农业产业,使得农业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展与延伸,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兼有生产功能、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形态,即创意农业。

5、“互联网+农业”的概念

“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产业各环节的跨界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平台形成的现代农业的新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所形成的农业新的业态,正在打造一个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有效的现代都市农业。

四、浦东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统一思想,加强对发展都市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2、合理规划,促进都市农业有序健康发展

(1)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建设一个环境优美、活动丰富、绿色环保,集种植、品尝、游玩、销售于一体的超大农业广场。

(2)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结合本地人文旅游资源和引进社会资金为前提,结合各村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农家乐项目,促进城乡互动。

(3)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土地规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搞好基地建设。

(4)培育一批农业龙头经营主体

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一产向

二、三产业的拓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的升级调整,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都市农业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生态功能,生态环境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案例分析

1、日本的都市现代农业 小而美的日本都市型现代农业

景观式农园,指在政府主导下的集中型农园,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日本。政府为保护耕地,在城市中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土地制度,在市区保留了一些点状或片状分布的耕地,形成了大量规模不等的各色农园。一般有市民农园和专人管理的农业公园2种,前一种是分小片出租给市民业余耕种,形成一些特色的主题,后一种则像一般的城市公园,有专人统一管理,供市民参观。这些农园除生产功能外,还承担了生态和休闲体验、参观学习等功能。 日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其特点:

一是呈点状和片状分布。由于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为保护耕地采取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土地税制制度,所以在市区还保留了不少面积不大(5公顷以下)的点状分布和面积较大(5公顷以上)的片状分布的耕地;

二是蔬果生产占主导地位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结构。这是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绿化环境的需要;

三是园艺生产设施先进。在财政重点扶持下,市园艺设施基本上实现了小型化、集约化弄口现代化,蔬菜从播种到成品包装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其蔬菜与花卉生产的80%实现了现代化园艺栽培,商品率在90%以上;四是都市观光、体闲、体验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休闲需要,如日本大阪府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有70多个观光农园,其中柑橘类10个、葡萄类17个、垂钓类17个和草莓类6个。另外,还有市民农园、科学教育园地、文化资源利用型的文化馆、文化传习所、民间艺术展览厅,供游客住宿、体闲体验的农业资源利用型的“故乡之家”、“农家别墅”等。

日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是生产逐渐规模化。1995年日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成本比美国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成本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日本政府采取相应激励措施(给予贷款及贴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二是农业结构逐步调整。逐渐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农产品,绿色、保健食品大量生产;

三是生产手段向全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尤其是蔬菜、水果特别明显,因此一年四季都可生产各种洁净、时令鲜果菜;

四是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渐完善;

五是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发展。如用电脑开展全国范围内时鲜蔬菜配送,建立农产品价格、品种、经营计划等的网站与数据库等。

日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

一是各级政府给予保护政策。据1996年日本全国农业委员会都市型现代农业对策协议会的统计,日本全国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地帝3订的振兴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举措(如低息融资、资助等)不少于250项。

二是模式多样化。有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

三是政府关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政府除加强正规学校培养农业劳动者外,对初次从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人们提供无息贷款、资助学习相关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

2、美国的都市现代农业

美国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采取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在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种形式的市民农园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关系,增加了区域食品供给,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在荷兰、新加坡等国家,也有类似的农园。

创意农业

(1)“气栽法”的主要原理,是在一个种植盆里铺上一块能渗水的细绒布作为植物生长层,在上面撒上种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液,通过电脑控制的、位于种植盆底部的喷雾系统,定时定量喷洒到生长层上,形成一层可供种子发芽的薄膜。种子长出丝状的根后,根须穿过细绒,吸收更多的雾状营养液。随着作物的生长,有些喷嘴开始提供二氧化碳,同时用感测器监控湿度和室温。

对于蔬菜生长来说,太阳光谱里只有有蓝光和红光即可。种植盆上方可以调节光谱的LED灯取代了太阳光的作用。这里没有任何害虫,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无须喷洒农药,所有蔬菜都可以做到即采即食。虽然这些蔬菜不能被称为是有机食品,但是公司采用的种子是非转基因,因为可以打上非转基因的标志。

(2)畜牧不再靠农场

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将3D打印技术和生物组织工程结合在一起,来“打印”畜产品,并处理这个星球上最大的问题。毕竟,畜牧业释放的温室气体占所有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一半,且畜牧业还占据了地球上可用的非冰冻土地的三分之一,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每年消耗3亿吨肉制品的需求。

第8篇: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远景设计研究院

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区域范围内,随着都市经济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农村和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服务于都市居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经营形态高级化、多样化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发展都市农业,对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夯实城乡一体化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都市农业定义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都市农业规划经验,对都市农业定义如下: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2、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市政建设、工业建设用地剧增,耕地日益减少,基本农田保护压力骤增,制约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排灌、路渠等基础设施老化、地力退化,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抵抗自然灾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害能力差。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农业用地的困难,畜牧养殖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受到较大限制。

农业投入机制和扶农政策亟待完善

在农业信贷上,除农村合作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融资环境较差,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够,相应的担保体系也不健全,农业风险保险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妨碍了农业产业发展。并且在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后,扶农政策尤其是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吸引社会资金、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政策优惠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农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动植物疫病仍呈多样化、常年化态势,疫情日趋复杂,防控难度大;工业“三废”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仍然严重,农业投入品监管、科学使用仍有差距,管理、生产、消费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引导强化,尤其是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等,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是巨大挑战。

3、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都市农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要大力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科技进步、培育品牌、发展深加工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健全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和监督,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培育一批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安全化、社员技能化的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完善农民专

业合作社数据库建设。

突出产业功能拓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创新农业经营理念,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观光旅游相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功能拓展,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功能区块的特色为基础,精心包装组合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开展生态景观、果园风光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休闲度假游。培育一批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区。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维护,是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营造良好人居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大力保护土地资源。通过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地改、土地增减挂钩等,集约、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4、都市农业发展措施保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工作新发展

加快建设都市农业,首要的是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观念,克服传统农业观念束缚,将“三农”工作纳入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范畴,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与城市生态建设、市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科学制定全区都市农业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作好规划目标的细化分解,建立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三分三改”工作,促进资源要素流动。

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元化

都市农业是技术、资金密集的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增

加投入十分关键。由于农业的弱质性,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聚积效应”。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增加国家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广泛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金融信贷投入为驱动,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农技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突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

提高农业应急能力,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三防两安全”建设,有效应对农业突发事件,保证农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针对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自然灾害,组织专家进行灾害防御研究,建立农业应急技术标准和应用规程,制定完善抗台防洪、森林火灾、重大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入侵、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和应急反应机制,强化体系预防能力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第9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工作意见

当前,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统筹力度加大,为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特制定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意见。

一、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依托省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建设集高效、生态、安全、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园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有效促进一二三产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积极构建布局科学、规模适度、优势集中、效益显著的现代都市农业新体系,倾力打造服务省会、致富农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依据新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制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做到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匹配。

2坚持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都市农业发展活力。

3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组织推动和政策扶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发展都市农业。

4坚持项目支撑。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包装、跑办、招商力度,按项目运作、实施和管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5坚持城乡统筹。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力度,积极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互动,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产业互助共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功能定位

1经济功能:城郊区域是省会重要的“菜篮子”基地,直接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并为城乡提供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优化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农业观光旅游的场所与机会,并通过建立科技、物流、会展等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形成都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生态功能:通过造林绿化、植树造景、建设水面湿地、生态果园等,打造“城市之肺”,营造绿色景观,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辐射带动功能:依托城市强大的资本、科技、人才、信息和区位优势,与城市工商业、金融业融为一体,发展装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发展理念新的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发展。

(四)发展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把城郊区域建设成为省会最大的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基地,构建起林水相依、生态良好的城市森林体系,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通过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综合功能得到有效开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用更加彰显。

二、总体布局

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发展的总体布局是:重点建设一环两带,突出打造三大板块。

一环两带:以石环公路为主线,以环省会绿化、石环公路绿化、城区与组团间隔离空间绿化、西山绿化、滹沱河绿化等为重点,构建环省会绿色屏障体系。沿滹沱河区域,以水为特色,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和景观建设,构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为一体的滹沱河特色农业开发带。沿西部山前区域,以山为特色,依托西部山前区域综合开发和绿化美化,构建集生态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西部山前生态农业开发带。

三大板块:省会西北部涉及新华区杜北、鹿泉大河、李村、正定曲阳桥、北早现等区域,以生态观光为主题,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西北水系、南水北调工程、植物园、小壁林场、省会森林公园、中山湖公园等,重点发展生态绿化、苗木花卉、特色果蔬种植、水产养殖以及森林旅游、生态采摘、垂钓观鸟、田园度假等项目,打造省会西北部现代生态农业板块。省会东北部涉及藁城岗上、九门、正定诸福屯等区域,以产业园区为主题,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滨河新区、正定现代农业示范区、藁城滨河生态园、彩色植物生态园、国大温泉度假小镇、长安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展示、休闲度假、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打造省会东北部现代园区农业板块。省会东南部涉及高新区郄马、栾城冶河、柳林屯、藁城丘头等区域,以高效设施为主题,依托初具规模的设施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发展日光温室,扩基地、上设施、创品牌、增效益,打造省会东南部现代设施农业板块。

三、发展重点

随着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张,传统种养业逐步退出城郊区域,培育壮大新型主导产业,实现粮退菜进、限牧增果,大力推进一产与三产相结合、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六大都市农业产业。

1高效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城郊区域发挥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以设施蔬菜、果木、花卉为主,分别集中连片建设新型日光温室生产园区;藁城、鹿泉、正定、栾城县(市)分别建设2-3个万亩蔬菜示范区、3-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方,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特色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品牌;以此带动大棚菜和露地菜生产,实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协调发展,做到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绿色生态农业。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构建完备的城市森林体系,加快实施石环公路绿化、西山生态林区绿化、滹沱河绿化、省会森林公园等四大环城绿化工程和“一河两环”水系工程。沿石环公路两侧各建50米宽的绿化林带,植树20万株;沿滹沱河两岸发展速丰林及林下产业6万亩;沿西部山前大道两侧建设果品采摘、观光带5000亩。建设鹿泉上寨大枣采摘园、李村葡萄采摘园、藁城惠诚果蔬采摘园、栾城范台草莓采摘园、正定东里双黄桃采摘园等。

3特色种养农业。市区三环内和组团县城周边控制新建规模养殖场并逐步取缔畜禽养殖,城郊区域全部取缔散养畜禽,适度发展特种养殖,规模建设特色种养园区。以西三教花卉市场搬迁改造为契机,规划建设省会大型的生产、销售、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花卉市场和生产基地。以滹沱河上游区域的鹿泉大河、李村、正定北早现、新华杜北等107家池塘养殖场为依托,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鱼庄,规划占地8500余亩、水面5600亩。在正定县城南郊107国道两侧,建设占地1000余亩的观赏鱼产业基地项目。以鹿泉邓庄康泰中华鳖省级水产良种场为依托,规划建设XX亩中华鳖养殖、观光科技示范园区。

4休闲观光农业。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充分利用区域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优势,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规划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引导、培育、做大一批旅游产品,开办美食店、美食村、美食节等服务,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为一体,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新兴旅游产业的做大。

5现代园区农业。凭借贴近城区、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和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模式为载体,集现代农业示范、科技成果展示、农产品供应配送、旅游观光休闲的综合性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在藁城岗上规划建设藁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滹沱新区规划建设正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在高新区加快建设东佐现代农业示范园。

6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重点抓好藁城开发区食品园区、鹿泉乳业加工园区、正定板材加工园区、栾城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园区年新增投资额、产值分别达到20%以上。以4大园区为载体,初步建成以市区北部、西部乳业,东部、南部粮油,东北部板材为特色的都市圈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及以石环公路南环沿线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带和鹿泉大河农产品物流产业区。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保障体系。在现有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聘请国内一流都市农业规划设计单位,组织相关方面专家,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发展区域,明确产业发展类型,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民居建设规划相配套。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都市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

(二)健全投入保障体系。市、县财政设立都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和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重点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研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整合农业发展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创新项目运作机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明晰项目产权,落实项目主体,加快项目建设,提高项目效益。

(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开发、集约发展。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市级财政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石政发〔2011〕45号)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函〔2011〕10号)有关规定,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制定落实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个体投资都市农业建设。

(四)健全项目保障体系。按照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优势,谋划、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包装、推介力度,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进一步加大对都市农业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扶持发展都市农业项目集群,依靠项目带动,促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

(五)健全技术保障体系。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依托省会科研优势,加强适合我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发,探索新途径,开发新功能。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重点在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及配套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关键性、适用性技术上求突破,建设和培育一批体现农业高新技术水平的园区和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六)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市政府成立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负责规划制订、工作协调、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相关县(市)、区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目标明确、协作配合、职责落实的工作机制。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实现目标管理,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

上一篇:读后感让生命下一篇:物流公司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