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摘要: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科学的价值,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启示意义。深入研究这一思想,有助于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把握,从而更好地用其指导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建设。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深入挖掘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研读大量文献资料,梳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与实践背景。就理论背景而言,马克思当时就读的柏林大学作为黑格尔思想传播的主阵地,使得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的影响;费尔巴哈宗教批判思想、唯物思想的局限性及其“主宾倒置法”思想的提出,对马克思走向市民社会批判之路产生了一定影响。就实践背景而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与巩固、欧洲政治革命的发展使得市民社会成为与国家相对、充满矛盾的私人领域;与此同时,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使马克思找到了用于批判市民社会的物质武器,从而促使他走向市民社会批判之路。第二部分,梳理总结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批判,即马克思围绕市民社会问题对具有思辨逻辑与唯心色彩的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批判与清算;二是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即马克思以市民社会的典型形态即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为蓝本,以蕴含社会之中的经济关系为主线,对市民社会发生异化的经济关系的批判;三是对市民社会的历史维度批判,即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市民社会进行了批判分析,考察了其历史基本形式、地位与归宿。第三部分,总结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的基本特征。通过对第一部分形成背景的梳理以及第二部分内容的研究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表现出多重性、人本性、超越性以及建构性等基本特征,认清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第四部分,探讨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的现实启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启示我们应推动建立科学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推动社会发展、推动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等。

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唯物史观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学术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1.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2.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形成的实践背景

1.商品经济条件下私有制不断巩固与发展

2.欧洲政治革命风起云涌

3.无产阶级开始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批判

1.国家决定市民社会是“逻辑的泛神秘主义”

2.政治革命促进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3.无产阶级是克服市民社会矛盾的重要力量

(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市民社会是劳动异化的社会

2.市民社会是物化的社会

3.市民社会是被资本奴役的社会

(三)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历史维度批判

1.市民社会是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与生产力紧密相关的交往形式

2.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发源地与舞台”

3.市民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将被扬弃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多重性

1.具有多重批判视角

2.包含多重关系研究

(二)人本性

1.具有“人为基础”

2.产生的重要动因在于对劳动人民权益的关注

3.具有人的解放意蕴

(三)超越性

1.实现了对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的超越

2.实现了对费尔巴哈市民社会思想的超越

(四)建构性

1.建构起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论点

2.建构起了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

四、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推动建立科学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1.树立科学的国家社会关系观

2.发展社会力量以增强社会对国家的影响力

3.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用全面的思维看待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2.用矛盾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推动社会发展

1.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积极提高劳动者素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深化改革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四)推动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

1.将人民利益的维护贯穿社会治理始终

2.维护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主体地位

3.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效果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城中村流动人口问题论文提纲下一篇:高中物理课堂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