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格重塑

2022-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道德人格重塑

网络道德人格缺失成因分析与重塑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互联网为基础建构的网络世界成为人们重要的活动的场域,形成了虚拟社会。网络环境既给人们道德人格的塑造带来了积极作用,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在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方面的缺失。网络的开放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交融汇聚,使人们感觉到明显的文化差异与冲突,面对网络社会的各种思潮、价值标准,通常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导致道德认知的模糊;长期生活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以致部分人脱离现实社会,造成道德情感的冷漠;面对网络上新鲜刺激、混乱复杂的信息和一些“新潮”的观念,人们原有道德意志、信念发生动摇,从而出现道德行为的失范等问题。本文对造成网民道德人格缺失的因素进行归因,从网络环境、文化、制度和现实社会道德环境建设角度分析,提出了解决网络道德人格重塑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道德;道德人格;人格塑造

一、网络道德人格定义

基于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中并没有很好解决知行关系的问题,西方心理学研究者们提出了道德人格(moral per sonality)概念,并将道德人格引入道德心理学领域,以之来理解个体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

道德人格是当代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心理学家把道德人格理解为负责任的道德自我,其表现为:关注个人行为的后果;具有积极和消极情感,这些情感能够影响个人行为或导致预期的后果;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个人行为的积极和消极后果、预期和非预期后果;个人行为即使超出个人控制和力量的影响也是个人行为等。如果说传统社会的道德人格主要是一种依赖型、他律道德人格,那么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建立起来的则是一种自主、自律的新道德人格。

网络道德人格是时代的产物,与网络环境相适应,是人类面临新的道德人格要求和选择,它是网络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本文对网络道德人格的解释: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二、网络环境下网民道德人格的危机状况

CNNIC发布数据:2012年底中国网民总人数达5.64亿,在数量巨大的网民群体中,我们通过访谈调查了近100个每周上网在10小时以上的人群,除某些专业人士外,大多数网民都存在网络价值利用率低,网络知识贫乏,网络防范意识较强但安全知识欠缺共性特点,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的许多负面的、消极的道德影响和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特点、新趋势。如网络犯罪、谣言横行、诚信缺失、剽窃抄袭、侵犯版权等道德人格危机。纵观当今网络道德人格缺失的各类问题,其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主要表现在:

1.网络人际交往的道德人格危机,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利用微信、微博、陌陌等网络交流工具,使人们形成了新的交流和交往方式,在这个环境下,也形成了新的文化模式及价值标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出现了“网络依赖症”、“网络综合症”等现象,人们对手机、电脑的依赖,导致现实人际交流很少,进而导致人们之间感情关系谈薄,对社会认识的扭血;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许多现实中不可发生的行为却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恣意蔓延。

2.种族、地域的道德冲突危机,由于互联网的无国界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上网者的民旅、种族、国家不同,其接受的传统道德教育也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对同一事情的道德评价也会截然不同,甚至是冲突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冲突有范围扩大、加速的趋势。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和价值观念的相互传播,引发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

3.网络上知识产权侵害十分严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和个人的各种权益越来越频繁地受到来自网上的各类侵害。商标网上被仿冒,作品网上被盗用,技术网上被泄露等,现有的著作权法难以应付新的信息体系,如何保护系统中所存的信息数据的知识产权权成了问题。网络侵权给受害者带来了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政府或社会能处理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知识网络资源共享矛盾。

4.网络信息污染的问题。信息网络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人们的伦理道德。有用无用的信息同时被生产,网络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仓库。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德育环境,大量信息垃圾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侵蚀,电脑技术带绐人们的一些娱乐游戏使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沉浸其中,而游戏中充斥着暴力以及色情的东西,无时不在教唆网民尤其是青少年亵渎人类的文明。

5.个人和单位隐私的侵害及谣言传播,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有关个人的或单位的信息被用于原来的目的以外的用途,或者被泄露给第三者,被误用或被滥用。保护个人的隐私是一项社会的基本伦理要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网上散布种种流言,散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也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问题,在网络经济活动中,如何界定个人和单位隐私范畴,防止把个人和单位隐私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防止谣言传播,这将成为人类社会在网络时代面对的一个难题。

6.利用网络匿名特点从事违法行为。由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点,以及网络伦理环境的缺陷,使网络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网络使道德行为更加自由和灵活,为人们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一些人因此把网络当成犯罪工具。电脑病毒的制造和传播给人类社会已经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网络黑客的人侵引起人们对网络安全的高度重视,恐怖组织、邪教组织也把网络当成新的犯罪工具。

三、网络道德人格缺失的成因分析

网络道德人格的缺失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网络环境、网络文化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互联网法制建设及技术监督的跟不上,此外,现实社会环境道德体系存在问题的也是互联网道德人格很重要的因素。

1.网络环境存在缺陷

网络环境本身的缺陷容易造成网民在网络社会的失范,网络环境特殊性使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这为网民以隐匿身份、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和展现真我的机会。一方面可以反映他们的真实想法,宣泄内心的抑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对他人冒犯、侵害的可能,导致网上诽谤、泄露他人隐私的事件时有发生。在网络交往环境中,道德认识是一种虚拟认识,网络的不断发展,为人们供了与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和日常活动相结合的交互性教育空间,使道德认识由封闭走向开放。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对人们道德认识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严重干扰道德判断力,道德相对主义在网络中找到了适宜的土壤而肆意滋生和蔓延。

在良莠并存、千奇百怪的网络世界里,各种思潮和观念激荡其间,“炫富、屌丝、土豪、约炮”等这些网络热词反映了市场经济及网络环境影响下大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同时又影响着社会主流价值观,使道德认识失去基础,道德行为失去规范。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伤害和危害。

2.网络文化建设滞后

网络信息的全球性和不可控制性容易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从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网络环境产生网络文化,互联网在带来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与其背道而驰的理念和文化的冲击。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向我国网民灌输他们的文化标准和价值取向,宣扬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思想,网络中消极的、无聊的、非人性的和反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十分自由的、散漫的充斥在其中。造成人们思想上的矛盾和混乱。

网络环境的全球性和不可控性,各类文化、信息大量传播,一些网站通过图文信息、网络游戏向公众传递淫秽、色情、暴力等网络文化。同时,在“网络自由,网络资源共享”的标语下,造成人们习惯性以为网络上各种信息皆为“公共领域”,可以自由、不加限制地使用的错误认识,从而使人们在在道德认识上产生错位。

3.网络立法和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滞后

网络立法尚不完善,目前尚缺乏评价网络行为的统一标准,各种文件规定的监管互联网的手段基本以行政许可为主,缺乏有效的事后监管机制和长效监督机制,网络是一个不设防、出入畅通的“数字化王国”,也是有别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电子社会,网上言行和现实生活的言行存在较大差异。在网络世界中,相关法律和道德规范出现真空或“控制失灵”,现实社会中用来约束和调节人的行为规范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法规在网络世界丧失了约束力,不再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价值观与社会言行的功能。网络立法和网络道德规范制定的滞后,直接导致了道德体系出现了“断腿”或“短腿”,影响了健康、和谐网络环境的营造,网民在这样的环境中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的管控和约束,没有了基本的道德监督和评价,在网络环境中形成了一种恣意放纵的心态。而其道德评价只能依据个人内心的信念来维系,道德的放纵就在所难免。

4.长期的网络人际交往致以现实交往障碍和情感冷漠

网络交往具有对象广泛性和交往方式间接性等特征,长期沉迷在虚拟网络世界,容易导致人们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进而降低做人做事的责任感。通过网络交友,在网上聊天,成了许多人们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活动在“网络”中,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加剧了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淡化、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在网上,一个人无需承担责任和义务,甚至可以刻意装扮为各色人等,网络言行随意放纵。情感交往是人们网络上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网络交往只是“人机交往”,性格意识、年龄意识和身份意识已经被淡化,行为具有极大的自由度,有些人尽其所能地对自己进行包装,造成交往中冒名顶替、虚假欺骗和粗言恶语等一些不道德现象。

5.网络的隐蔽性和网民身份的匿名性弱化网民的道德法律意识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隐蔽性和不可控制性,通过社交网站、论坛、微信等接收或传播信息,非常快捷自由,这给不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创造了条件,访问黄色、反动等非法网站十分容易,若缺乏健康的思想情操和抵御诱惑的自制力,将陷入非法网站难以自拔。网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环境,上网者以匿名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中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道德规范,从事网络攻击、传播色情信息、知识侵权、信息泄密、金融诈骗等道德失范和犯罪行为。

四、网络道德人格缺失的对策与重塑

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作为人的全部尊严、价值、品格和行为范式的综合,是由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结合。道德人格不是先天的,而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生活环境中通过不断进行各种道德实践逐渐形成的。

网络环境是人的道网络德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网络环境正以其优越性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政治态度、思想观念、道德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影响,但是由于网络具有综合性、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加快了信息传播,也给人们网络道德人格的形成带来了不利影响和错误导向。对网络环境中人们道德人格危机成因分析,是解决当前人们道德人格危机的重要前提,同时,也要从这些成因中寻找道德人格重塑的途径,我们认为,

1.建立健全网络立法以及网络环境的监管

建立健全网络立法,优化网络环境,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一方面,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针对网络问题的法律法规,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系统性,可操作性较差;另一方面,对制定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力。所以我们应该从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两个方面着手,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利用网络技术创造绿色的网络环境

通过技术手段防范网络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可以从技术上解决网络道德问题。通过防火墙的过滤技术和安全认证等技术,可以监测、过滤、屏蔽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保障网络的健康运行;用技术规范网络行为,积极推进网络实名制,使网络行为和行为者之间建立明确可查的一一对应关系,使每个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不健康、有害的信息,可以建立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堵截和删除。

3.推进网络实名制,构建网络社会的诚信体系

有步骤地推行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有利于减少政府网络监管的成本和难度,有利于网民形成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也有利于网络执法监管。网络实名制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民意基础和技术条件,虽然当前我国还不具备实行网络实名制的民意基础,但决不能停止推行网络实名制的步伐,首先要加强对民众关于网络实名制的引导、宣传和教育,获取民众支持,同时要通过技术手段建立庞大的个人真实信息数据库,为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另外,不应忽视网络实名制的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要通过立法和技术手段保证个人信息不被非法披露、盗用,防止网络实名制成为不法分子从事不法行为的工具,在网络实名制的推行过程中,应从访问较大的网站开始,有步骤、分阶段展开。

4.利用网络渠道提高网民的自律能力

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宣传和教育,使人们认识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网络上言行的责任感,相对现实社会网络道德环境少人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从而要求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较高的自律性。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在各大网站用户注册的过程,加入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口号,强化网络规则,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应充分调动个体作为道德生活主体的意识。社会在给予个体自主、独立和人格尊严的尊重,给予个体以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选择机会,给予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在此基础上唤起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的觉醒,促使自主意识和品格的提升,培养道德选择的能力和自信以及道德选择的权利感和责任感等。这也许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是德育走出困境的一个切入点,是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本。

5.以传统道德价值要素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

网络道德人格重塑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在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注重道德修养、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理想追求。这种高尚的道德人格、坚强的道德意志等同样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重要内容,也是主体性道德人格基础。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减弱,为了保障网络道德规范效力的发挥,在建立网络道德的监督机制基础上,还应倡导和构建以宽容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文化氛围,对个体来说,宽容是一种深层次的主体品质。而社会意义上的宽容则是社会文化对于个体的世界、“他人的世界”所采取的一种开放、理解、自由和尊重的态度和行为。

6.用良好社会道德环境为道德人格的重塑提供客观条件

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在网络社会中,文化价值多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面对多元化的世界,面对时代价值取向和传统价值观念,每一个体都经常处于价值观念的冲突、判断和选择之中。这是现时代社会生活的正常现象,网络环境以及社会应该对此理解、宽容,具有承受力,德育在价值观念的导向应和社会生活一样,走多元化的道路。

在现实社会中,坑蒙拐骗,道德滑坡,这是人性道德低下原因,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不仅要出台相应网络法规、网络道德守则,同样也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道德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实施。网络道德规范与现实社会道德规范是一脉相承的,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它是网络成员自主自愿互联而成的,其成员之间的需求与偏好更多地具有共同性,他们一开始就是抱着同一个目的串连起来的。因此,彼此之间行为的共同点就是“求同”,除了为此必须遵守的共同的道德之外,他们不需要、也不强求具有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的那种统一的道德。只要其网络行为不违背“网络社会”的主导道德,他们并不需要为加入因特网而改变自己原有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或者说,在遵守社会道德的前提下,他们仍然可以按照现实社会道德从事网络行为、进入网络生活,这也是合理有序的塑造网络道德人格的客观条件。

7.深层次地改造学校道德教育,强化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建构

网民中大多数都是在校学生,并且这个群体也将融入到社会其他各个阶层和群体,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道德人格的构建,学校教育始终是我们塑造个体道德人格的重要阵地,能否在学校教育取得广泛收获,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人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作为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人们对现实的超越有其必然性,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性道德人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自然状态下自发自成的,其形成也要靠学习、靠教育。传统的学校德育中存在着德育目标上的空泛虚幻,德育内容上的狭隘功利,德育方法上的“权力主义”和简单机械主义,德育过程中忽视个体的主体性、忽视个体道德生活的需求等问题,尤其是作为方法和手段上的“灌输”更是被大家所诟病。所以在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层次地改造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辩证地对待德育中的问题,发挥出学校道德教育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剑.论网络道德的教育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12(04)

[2]薛伟莲,刘权威.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3]魏荣.论网络社会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塑造[J].学术界,2004(6).

[4]李尧.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塑造研究[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12.

[5]王梅仙.论当代大学生网络人格培养[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6]孟亚,李慧玲.网络德育:道德自律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重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2).

[7]黄海蓉.网络环境中青少年道德人格危机成因透析[J].人民论坛,2013(8).

[8]常海燕.论虚拟社会中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D].广西大学,2012.

作者简介:燕学博(1980—),男,湖北十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现供职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物联网技术、能源经济。

作者:燕学博

第2篇:耻感文化因素与当代青年道德人格重塑

摘 要: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当代青年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背景下形成怎样的道德人格,它既是确立健康人性道德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多元多变,个别人身上出现耻感淡化、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深刻认识耻感文化,对于重塑青年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耻感文化 道德人格 现代建构 伦理维度

1 现代文化背景下道德人格的生成与嬗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平等竞争、讲求效率、提倡个人价值等新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新的社会环境在鼓励个人发展也为社会多做贡献方面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空间环境。耻感文化中“耻于落后、耻于无知、耻于懒惰”的精神焕发出催人奋进的巨大活力。青年人面对就业和下岗压力、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压力,面对个人价值亟需得到社会认同和舆论赞许的压力,以落后平庸为耻,以不思进取为耻,以精神生活空虚、知识文化贫乏为耻的观念成为人们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我们鼓励个人发展、自强不息,而反对损人利己、不公平竞争。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耻感文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内涵,但耻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当今时代仍不失为激励我们进取、向上的道德力量。

2 现代道德人格的缺失与重建

耻感文化的缺失,远远悖离了数以千年的中国优良传统。在过去,中国古人将“耻感”这种心理感受加以发掘、升华,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深刻地影响到了包括耻辱刑在内的中国国家制度的设计。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也十分重视荣辱的观念。“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

3 文化因素背景下当代青年道德人格的重建

(1)建立道德人格信仰标准。“耻感文化”就是有一个公认的道德标准,并且在外力的作用下依靠这一标准来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耻感文化”依赖于外部的强制力来达到道德标准。这里的外力就是社会自我评价与个体自我评价的“合力”。“耻感”,是以社会伦理道德范畴的“耻”为道德评价标准所作的否定自我评价。而这种以“耻”为道德的评价标准并在个体良心和道德信仰的确立中起规范作用的文化逻辑就是“耻感文化”。但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确实出现了如上所述的道德标准的模糊甚至颠倒的现象。因此,我们更加强调构建合理的,有助于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道德评价标准。在此,我们呼唤的是大众道德。何谓大众道德?大众道德可以理解为普通人的道德,社会大多数成员的道德。即“既满足个人自身的基本心理需求、价值需求和个人正当利益诉求,同时主观上没有损害他人、社会的故意,客观上没有造成他人、社会损害后果,能够与人和衷共济,对他人和集体有利的行为方式”。所以,不能把道德的评价标准定位太高,使之远离了社会生活,仅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高尚道德,忽视社会成员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这样只能导致大众远离道德和望而却步,反过来也不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2)拓展道德人格本质内容。不仅把“耻感”作为个人道德信仰确立的环节,而且重视其在国家与社会道德信仰确立中的作用。我国古代儒家不仅把耻与立人联系在一起,而且把耻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把耻与国家的本体联系了起来,由“个人之德”上升为“国家之德”,成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明代顾炎武指出:“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理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由此认为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犹为要”。章太炎所大力提倡的“革命道德”,其第一项就是“知耻”。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总是把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与士的耻感联系在一起,使“耻感”不仅成为修身,而且成为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内容。人的道德从来都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现实的制度性环境会对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产生实际的影响。好的制度会激发人的善,抑制人的恶,而坏的制度则极有可能伤害人的善,滋生人的恶。而且,人的道德在现实中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随着现实的环境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人们在现实制度环境中的生存和体验,会对人们的道德的养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3)加强道德体系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恢复耻感作为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历史地位,推动民族伦理精神在新的文化条件下的辩证发展。中国历史进人改革开放的关键期新时期,面对社会上出现荣辱不分、耻感淡化的趋向,许多专家学者开始探究当代中国人耻感淡化的现实原因及解决途径,并对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形成的条件,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差异做了研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此理论一经提出就成了学界的研究热点。我们应该将耻意识的培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在探讨中国传统荣辱观的内容和时代价值的同时,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耻感与道德体系的关系和“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思想价值,从道德教育价值角度解读“耻感文化”因素对重塑青年道德人格的研究。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耻感观念和意识。耻感观念、意识是“耻德”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知耻心是人们为善去恶、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耻感文化既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文化渊源。

(4)实施有效的耻感教育,培养人们“行己有耻”的道德品行。耻感文化在不同时代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并且通过一定的途径对社会群体实施道德教育。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十分强调“教人以知耻”,朱熹说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康有为也指出“耻者,治教之大端”。管子从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认为国有四维,即礼义廉耻,顾炎武进而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传统道德中的这种以“教民知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已深深融入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知耻为立人之大节,有它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堕为禽兽。耻感文化中“耻于落后、耻于无知、耻于懒惰”的精神蕴含着巨大的催人奋进的活力。发挥耻感文化中鼓励人们进取、向上的道德力量,并以尊荣恶耻、近荣远耻为价值导向,才能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激励人们秉承道义,自强不息,培养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无耻则无荣;一个社会不以恶为耻,没有对耻的厌恶和鄙弃,没有对恶和耻的处罚,也就没有正义可言。一个人丧失了耻感,必定会无恶不作;一个社会丧失了耻感,就会形成一股强有力的不良风气,左右着整个社会大众群体的道德水准。“一个社会不仅需要光荣意识,亦需要耻感意识,不仅需要光荣文化,亦需要耻感文化。一个缺失耻感的文化,很可能是一个堕落的文化,一个缺失耻感的社会,很可能是一个堕落的社会”。当代道德教育应在对传统道德文化重新进行审视和解读的基础上,加强知耻教育。

4 耻感文化与道德人格的伦理超越维度

笔者认为新阶段的中国社会非常需要这种“耻感文化”教育。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中说,耻辱是从我们感觉羞耻的行为产生的一种痛苦。这种“痛苦”,实际上就是道德的耻辱感,反映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感,它是道德的良知,是行为的理性精神,是对人类基本的道德尊严和价值尺度的坚守和维护。有了耻辱感,我们就不会让思想和行为变得背弃人性善恶原则,背弃崇高道德原则。而且,这种原则,更应成为我们生命的一种品质,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的一种品性,为我们所永远具有和追求道德人格。“耻”作为一种道德性的回应,其基本方面是自律而不是他律。作出这种判断的道德哲学根据是:“耻”作为一种道德的存在,是“主观意志的法”;作为伦理的存在,是“客观意志的法”。主观意志的法是自律,客观意志的法是他律。

耻感是对可耻的事的一种主观情感的体验。规范地理解,耻感就是人的行为与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差距甚至冲突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是对恶的行为的体验。由此,可耻的事是第一性的,耻感是第二性的,可耻的事只有在认为可耻的情感体验中才呈现出来。有耻感的人即耻者可以对自己的“可耻”行为进行自我评价活动,然后产生耻感,也可以对他人的“可耻”行为进行评价活动,然后产生耻感。这两种耻感尽管有联系,但对于耻者在情感上所发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耻感”的对立面是“荣感”,指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当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与自己的世俗观念相一致时产生的愉悦情感,是对善的行为的体验。以痛苦情感表现出来的否定性评价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就会“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即在个体心理中形成价值观念的积淀,这种价值观念的积淀就是“耻观”。以愉悦情感表现出来的否定性评价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在个体心理中形成价值观念的积淀就是“耻观”。

伦理精神和道德体系以他特有的穿透力,在影响和折射着青年人道德人格优劣。耻感不仅是传统道德体系的基本原素,而且是伦理精神的原色,思想和行为坚持基本的伦理,是人类应当遵守的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原则,也是人类公认的一种美德。明辨荣辱是非,具有善恶标准,就能懂得什么是善生活,什么是恶生活;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能懂得在社会生活中,什么行为是正当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什么是耻辱的,什么是该受到谴责的。耻辱、耻感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素养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深的道德考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荣与耻的观念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还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今我们要构筑中国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石,要重建道德,就必须寻回耻感文化。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应该重构耻感文化因素作为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的历史地位,实施有效的耻感教育,以耻感文化教育为基础,全面提高当代青年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亦园,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83.

[2] (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 高兆明:耻感与存在[J].伦理学研究,2006(3).

[4] 胡凡.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EB/OL].光明网,2009-9-24.

[5] 胡解旺:论大众道德[J].伦理学研究,2006(4).

作者:孙大志

第3篇:基于高校贫困生人格重塑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

[摘要]高校贫困生具有自卑、自责、忧虑、过于敏感、过度严谨、倔强固执等负性人格特质。文章针对贫困生人格的现状和典型问题,从研究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原则出发,认为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应该遵循同质与异质相结合的原则、匹配性原则、积极性原则、无损伤性原则、提高心理复原力原则、全程性的原则,并提出认知重建型、情绪管理型、性格养成型、人际沟通型四种团体心理辅导类型。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人格重塑 团体心理辅导

[作者简介]仲稳山(1965-),男,江苏泰州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泰州 225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SY2009YB406)

[

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生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但在各类经济资助都指向贫困生的同时,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心理援助也必须及时跟上。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贫困生摆脱因家境贫困而带来的困扰,确保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利学习、生活和成长。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心理援助包括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已有的研究表明,针对贫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个别心理咨询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贫困生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但通过CNKI检索发现,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还不多。本课题组针对贫困生人格的现状和典型问题,从研究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原则出发,设置贫困生心理辅导类型,重塑贫困生的健康人格,为高校开展有效的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参考。

一、贫困生的人格现状与典型问题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了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由于人格的发展、变化会持续一生,因此,只有客观分析贫困生的人格现状和典型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实现贫困生人格的重塑。

目前,针对贫困生人格现状采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是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以及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谢桂阳和于开文的16PF调查数据发现,一部分贫困生个体与其他非贫困生个体一样,乐群外向、富有才华、坦白直率、沉着自信、独立性强,但也有许多贫困生的紧张性、有恒性高于非贫困生。兴奋性、幻想性低于非贫困生。王挺的调查数据归纳出贫困生的人格特征,待人表现为内向、谦逊、恭顺、消极和自卑,处事表现为理智客观、坚强独立、有恒负责和不依赖人,但面对生活则忧虑烦恼、沮丧悲观。程利娜的EPQ调查数据发现,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掩饰性方面的得分无差异,但贫困生在内外向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在情緒性和精神质上的得分却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具有较内向、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情绪不稳定、波动性大、易激动、倔强固执、孤独等特征。郑林科的UPI调查数据发现,贫困生UPI潜在5项正性人格特质,即积极性、稳定性、信任性、独立性和安静性,揭示了贫困生积极进取、自信顽强的人格品质;同时还发现贫困生具有较少的负性人格特质,在UPI中潜在3项,即忧虑性、自卑性和敏感性,揭示了贫困生自卑忧虑、担忧生活的人格弱点。周正红等运用CCSPS量表测量了贫困生人格的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处事态度、重情和随和7个维度,发现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活跃、爽直、处事态度、重情和随和上得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一样个性直率活泼、比较合群、为人随和、易于与他人相处,但是在严谨维度上贫困生的得分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为严谨。

二、贫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欧美国家,20世纪90年代由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引进到我国。针对贫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它要帮助贫困学生了解自己,制订计划,作出抉择,担任起对个人与社会的责任,实现自己的潜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自我满意的生活。团体心理辅导集多项心理和社会理论于一身,以团体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以自我体验为途径,引导团体成员平等沟通交流,认识自我潜力,解构自我认知体系,改变行为动机。它的理论基础包括群体动力学、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这些理论在以贫困生为辅导对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加以应用,可以帮助贫困生学会面对现实问题,正确认识自己内心的冲突,改变对贫困、自我、社会及他人的认知,纠正错误观念,增加心理自由度,建立起新的人际交往模式,改善情绪和情感体验,作出新的有效行为。

研究业已表明,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个别心理咨询的简单拓展,也不仅仅是为了节省时间和人力,而是它确实具有个别心理咨询无法达到的优势:辅导团体可以为每一个贫困生个体提供一面镜子;贫困生个体可以从其他参加者和指导者的反馈中获得益处;贫困生个体接受其他参加者的协助,也给予协助;团体可以为贫困生提供考验实际行为和尝试新行为的机会;团体情境鼓励贫困生个体做出承诺并用实际行动来改善生活;团体中的互动行为,帮助贫困生个体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功能,并显示出如何追求其在学校、系部和班级中的地位;团体的结构方式可以使贫困生个体得到归属的满足。总之,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来指导贫困生个体,通过团体活动协助贫困生发展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及克服情绪和行为上的困难。

三、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

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除了要遵守一般的心理辅导原则外,还必须遵守以下六项原则:

1.同质与异质相结合的原则。在选择贫困生组建团队时,必须注意团队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的初期,常以改变贫困生个体的认知为主要任务,其团队成员应是同质的,即所有成员都是经济困难的学生。同质性团队可以引导所有贫困生成员直面自己的贫困现实,对贫困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和辩证的理解,不断发掘贫困的积极意义。但在贫困生个体行为习惯的改变上,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后继效果却很差,原因是团队成员难以将在团体中获得的技巧与情感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此时应重新组建新的异质性团队。异质性团队是指成员具有不同经济背景的团队,异质性团队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模拟贫困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环境,贫困生能够将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与非贫困生进行交往的体验、技巧顺利地迁移到团体以外的环境当中。

2.匹配性原则。所有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都必须符合贫困生群体和个体的心理特征,遵循贫困生心理发展变

化的客观规律。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之前,必须做好如下五项工作,以实现辅导内容与辅导对象的基本匹配:第一,归纳贫困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第二,研究贫困生所具有的正性和负性的人格特质;第三,分析造成贫困学生各类行为问题、心理问题、人格问题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第四,精心选择贫困生个体组织不同类型的辅导团体;第五,详细制定团体辅导的目标、活动方案和程序。

3.无损伤性原则。无损伤性原则是指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宣传、组织及实施过程中,不能使贫困生个體产生师源性或医源性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加重贫困生个体原有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容易造成贫困生个体心理产生损伤的情境包括两种,一是团体外部情境,二是团体内部情境。团体外部损伤是指在宣传、组织团体期间,由于过度夸大、渲染贫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而让外界给贫困生群体贴上“异常人群”的标签,导致贫困生的心理损伤。团体内部损伤是指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的过程中,由于指导不当,造成指导者个人对贫困生个体或团体成员个体对其他贫困生个体产生的心理损伤。为避免这些损伤,团体辅导的组织者、指导者应注意宣传的方式,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确保团体辅导在隐秘、安静、和谐的环境中健康、科学地开展。

4.积极性原则。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辅导理念对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有独特的适用性,如积极心理学主张用“去问题化”眼光看待个体的观点,就与现实中贫困大学生的“非病人”角色相吻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樊富珉教授提出了针对贫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目标和干预重点:培养团体成员的积极认知,主要是积极的贫困观、积极的自我观、积极的生活观;培养团体成员积极的人格品质,主要是爱、乐观、感恩、希望四方面;培养团体成员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在活动中创造积极的情绪氛围,以及讲解压力应对方式;解决团体成员现实的发展性问题,主要有时间管理、生涯规划、人际交往等。孟万金教授在2008年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吸取了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等各类西方思想和中华文明的传统精髓,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对开展贫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5.提高心理复原力原则。针对贫困生开展的任何一种团体心理辅导,都必须能够提高贫困生个体的心理复原力。心理复原力可以看成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动态结构,是在“显著的威胁脉络情境中成功适应而发展的现象。”它包括内在与外在保护因子:内在保护因子就是指个体本身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而外在保护因子则是指个体以外的环境,它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会导致不良适应结果的因素的反应,一般包括家庭、学校与社区三种原级系统。团体心理辅导不只是协助贫困生个体消除心理症状,还要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个人保护机制即复原力,使贫困生个体在面对重大生活事件时,能够通过保护机制达到自我复原。

6.全程性原则。贫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还必须遵循全程性原则,即这种辅导应伴随贫困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一般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限,而针对贫困生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则要根据贫困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发生的共性问题或产生的共同的发展需求,组织成不同类型的辅导团体,分期、分批地实施。

四、基于贫困生人格改变的团体辅导类型设置

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类型设置的依据是贫困生存在的人格问题。针对贫困生开展各种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贫困生人格的积极转变。基于贫困生人格改变的目标,本课题组将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设置为如下四种类型:

1.认知重建型。认知重建型团体辅导的成员必须具有同质性,它的主要任务是解构贫困生的认知模型。贫困生对贫困、自我、他人和社会普遍存在着偏执的认知过程,这些认知结果常常加剧贫困生的消极情绪,促成无效行为。通过认知重建的心理辅导,可以使贫困生正确认识、理解贫困的内涵,全面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意识,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接纳自己,善待别人,理智分析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情绪管理型。情绪管理型团体辅导的成员包括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因而具有异质性,它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团队成员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型的团队所具有的凝聚力、包容性、互助性可以让团队内的贫困生获得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体验到踏实与温暖,产生归属感,从而减少焦虑、抑郁、悲观、消沉等消极情绪。

3.性格养成型。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贫困生的性格中经常具有自卑、自责、忧虑、过于敏感、过度严谨、倔强固执等负性人格特质,因此,在性格养成型的团队中必须吸纳一部分外向型性格占主导地位的非贫困生成员。这种性格养成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为贫困生成员提供良好性格的参照,让贫困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暗示倾向,体验自身的价值,养成开朗、自信的正性人格特质。

4.人际沟通型。人际沟通型团体辅导的成员必须是异质的,他们必须来自于在校大学生的各个自然群体。人际沟通型团体辅导的过程要真实地模拟贫困生的实际生活状态,减轻贫困生的人际敏感程度,让贫困生顺利迁移在团队中习得的各类交往技巧和情感体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与不同经济背景的学生形成积极而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谢桂阳,程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科学,2002(5).

[2]于开文.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06(2).

[3]王挺,杜文东.大学贫困生个性及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6).

[4]程利娜.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中州学刊,2005(3).

[5]郑林科.贫困生UPl人格特征预测与核心人格特征探索[J].心理研究,2009(5).

[6]周正红,周生江,张桂青.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1).

[7]王卫平.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8]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

[9]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10]刘宣文,周贤.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作者:仲稳山

第4篇:重塑人格

重塑人格,着手细节

铜陵市第九中学

赵锡祥

摘要;普通高中高一新生不仅表现出文化基础薄弱,行为举止、品德素养也令人堪忧。老师要面对现实,接纳、包容这些孩子,并帮助他们重塑人格,建立自信;细节决定成败,只有从细节着手,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用关爱去唤醒尊严,触动其心灵最深处,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老师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细节着手、心灵交换、人格重塑、建立自信。

我校是一所市级普通高中,地处我市的城乡结合部,每年中招学生入学分数在我市数较低的,学生除文化基础薄弱外,行为习惯、道德操行和意志品格等方面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深感责任重大,工作的艰辛不言而喻。如何培养这样一群顽童,重塑他们健全的人格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重大课题。

一、入学新生的主要表现;

1、缺乏劳动意识、自私、冷漠。入学的第一天 ,当我带领我班学生进入因暑假而布满灰尘的教室时,学生除了抱怨而束手无策,当我将准备好的抹布拿上讲台时,除少数同学主动把自己的桌椅随意打扫一下外,其他同学仍站着一动不动。我故意叫他们坐下,他们说这么脏叫我怎么坐,我说你们等着,我来给你们擦。学生笑声一片。这时站在室外的学生家长都进来为自己的孩子打扫,我注意观察这些学生的表情,没有感动、心安理得。我请家长们离开,这样的小事理应由学生自己做,学生感到很茫然,也很无助。进过近十几分钟的等待,学生才勉强坐定。面对这样的情形,我随即决定组织一次班级卫生大扫除,给每个学生进行明确细致的分工,班级四十几个人,整整一个上午,在抱怨和叫苦声中低效地完成上午的工作任务。

2、没有责任感,散漫、偏执。开学一个月来,从班级值日到班级管理无不流露出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每天的值日生要班干一催再催,有时甚至要等我到班亲点值日生才行,值日也是走过场,敷衍了事。我有时干脆接过扫把和拖把自己干,学生也不领情;班级按身高编排的座位,学生也是经常调换,有一次问调座位的原因时,有学生竟回答调座位是为了上课睡觉方便;费尽心机挑选的班干和课代表,三天后就有人要求辞职,原因是课任教师提问太多嫌烦;在班级建立的班级日志,由每天的值日班干轮流记录,同学肆意调换座位、上课讲话、小动作不断、玩手机、打瞌睡等等,老师一节课要停顿多次维持纪律,日志记录却是一切正常,问为何不如实记录,竟然是不能轻易得罪同学。

3、缺乏自信,怕难、不上进。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找几个入学成绩相对较高的同学谈上高中的打算,回答无一例外的能考上啥就是啥,当我说你们只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坚持三年,考上一本院校是有可能的,学生惊讶得眼珠都要突出来,看样子对二本院校都不敢奢望;一周课下来,家长就打电话要帮孩子找家教,上课外辅导班,两周后就有学生提出学体育、美术等特长班,原因是高中课程太难,学不会。从学生的作业看,错误的原因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答题不规范,审题不仔细,课外不看书,只能机械地做那些机械的习题,只有略有思考和感悟的习题要么空白,要么乱答。遇到一点点困难,不是迎着困难上,而是逃避,且在逃避困难上水平很高,方法五花八门。

面对这样的一个班级现状,面对这样一群弟子,我觉得应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始,从细节着手。用一颗宽容的心先接受这个现实,接纳他们,相信这些都是暂时的,半个学期,一年之后,学生一定会改变。先通过尊重,建立互信,从现在做起,从每天的小事做起。

1、 让学生建立责任意识,从每天做值日抓起;让学生明确值日是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为我们每天创造一个良好、舒适、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根据学生离校的远近,编制班级值日表,进行细致的分工,每天我都亲自参与,扫地、抹灰手把手地教,劳动工具分类整理,摆放有序,给学生讲明保洁比清洁更重要的道理,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不乱丢、乱扔。还请生活委员谈工作感受,讲安排工作中的困难。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同学们从过去对身边的垃圾视而不见到主动拾起,扔进垃圾桶;从自己的桌椅都懒得动手到现在每天一大扫课间一小扫;学生从不会拿拖把,不会弯腰到现在干起活来像模像样。我们在劳动中建立互信,分享劳动的喜悦。下一步将计划如何美化教室,请同学们献计献策,下个月一个漂亮、整洁、舒适的教室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2、 让学生学会尊重,从日常事务中交心入手。面对学生的散漫和偏执,老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面对现实去接纳我们的学生,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一言一行无不暴露出他们的无理和无知,老师要以一颗平常心去接纳,但包容决不是放纵,我们要等待时机,讲究策略,把握机会。通过谈心,分析现象,剖析本质,一定要谈到学生的心坎上,触动心灵最深处,切忌粗暴和说教,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可畏。让学生学会了尊重别人,同时也就开始了尊重自己。

3、 让学生建立自信,从学会学习方法开始。普通高中的学生只要谈到学习脑

袋就大,绝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客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等非智力因素不足。各科老师不必急着传授学生新的知识,而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给学生编制适合本学科的学习程序,通过具体事例,强化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积累成功经验,获得成就感,再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丰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长期的坚持,当学生遇到困难,总是习惯性逃避,老师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给他们逃避的机会,当然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客服困难,但一定要淡化老师的作用,突出学生本人的能动性,并适时鼓励他们---你能行。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区别对待;是因为马虎、不认真等造成的低级错误要从严教育,而对于学生因理解、思维方式或解题技巧等方面造成的错误就不能小题大做,一定要维护学生那颗脆弱而又极不自信的心灵。

面对我们这样的一群学生,学校教育是帮助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孩子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生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情感、意志品德等方面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家长也要不断学习,与孩子建立朋友式的亲情关系,转变思想,改进为孩子服务的质量,不溺爱、放纵、娇惯孩子,又要关心、爱护、尊重孩子。不能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情感。在不能给孩子学习方面更多的指导时,努力关注孩子自尊、自信、自爱、自律、自强的教育,会让孩子终生受益,比让孩子学点书本知识更实惠,因为它直接提升的是孩子的幸福指数。

第5篇: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重塑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要特点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日常会计黎项的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它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l.目标性。判断总是有其特定的目标指向。一般来说。会计人员除了希望判断私选择的结果能及时、恰当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外,还希望对条件确认、计量和揭示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能有效地维护和增长企业的自身经济效益。

2.主观性。会计准则允许企业会计人员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而不同的打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但哪一种方法能使结果更接近客观实际,有时很难有一一个客观标准,只能依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掺杂着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断性。

3.权衡性。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多个方案的比较、优选,面临着可靠性与柏关性、稳定性与适用性、利益驱动和公允公正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与权衡选择。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种比较、权衡、取舍的过程。

4.受制约性。会计职业判断是在有限制和要求下的相对主观,它受制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①受制于社会的外在约束机制,如法规、政策、目标、国情和技术水平等;②受制于会计的某些自身特征、原则及相应的理论框架;③受到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的制约。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具体表现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原则的选择与协调。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在会计实务中对某一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设、揭示时需要多个会计原则之间作出选择,而各个会计原则之间也有矛盾。如可雄性与相关性否则之间。谨慎性原则与历史成不、一致性原则之间就时有冲突在特定的条件下,某项会计原则是否应当选,选择的“度”应该多大,如何正确处理多个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怎样实现不同原则之间的最佳组合等等,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会计人员的判断来进行相应的选择与协调。

2.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由于客观经济的复杂性和各个企业的特殊性,企业可在允许的范围内对同一经济事项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在这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之间本无绝对的孰优孰劣,现行制度也缺乏对多种方法选用标准的具体规定,会计人员只有在工作中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花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适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以便会计信息能望其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3.会计估计。在会计工作实践中,经常需要利用最新信息对具有结果不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作出判断,对未来事项是否发生及未来事项的发生时间及影响予以估计入账常见的需要估计的项目有:坏账、或有损失、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净残值、无形资产和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限等等。这些项目必须通过会计人员合理预测与推断加以确认、计设,才能便会计信息实地反映,其确认、计量、揭示的合理准确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empirenews.page--] 4.重要性原则的运用。重要性原则要求对那些预期可能对进行经济决策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应单独反映或重点说明;对于不太重要的经济事项,可以在会计记录或报表上予以简化或省略。由于我国会计准则未对重要性作出明确的定义,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事项,判断其重要性的标准也会随着时间、地点、经济环境、业务性质等等而不同。因此,对于一项经济事项是否重要。是否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构成影响,应否单独揭示,应视其自身性质及相关情况而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一项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工作。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方法的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也需要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与经营管理目标进行透彻的了解。因此,为增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认改变过去按图市机的旧习。要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以适应市场经济和会计工作的变化及辆要。

2.加大对会计人员的指导和培训的力度。会计理论界私有关邵门应当积极宣传新的会计准则和各项法规制度,对其要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阐释和开屡讨论,同时组织并且动员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以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供会计人员学习。

上注重自以会计信息失真为突出现象的会计职业道德的严重失范,犹如一个无底的黑洞,吞噬着会计人员规范的职业行为。面对我国目前会计职业道德严重滑坡的现状,作者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就如何重塑会计职业道德,提出了切实的策略。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质上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为社会道德失范的产生提供了养分。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是指会计职业规范的缺乏或者丧失。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改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旧有的会计行为规范模式在一定程序上被否定或遇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力,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权威失落。近年来,会计界议论较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职业道德失范是最重要原因之一。

一、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大面积、持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会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引起会计界、经济界以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近几年来各种新闻媒体对此也屡有披露。事实表明,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为其突出表现的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确实折射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严重滑坡。会计职业道德严重滑坡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少数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败坏、论丧,主动违法犯罪[!--empirenews.page--] 有的会计人员个人利益膨胀,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监守自盗,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某事业单位女会计许某,在其担任会计兼出纳的10年中,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贪污公款7272万元,是建国以来某省最大的一宗经济案件,媒体报导时冠以“惊天大案”,许某已被判处死刑。某房地产公司会计黎某,中专毕业,参加工作仅三年,利用单位财务制度不严密,贪污公款200多万元。这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所为,但也的确反映出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会计队伍中确有一些人职业道德论丧,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严重缺欠

会计职业道德的严重缺欠表现在进行会计职业活动中,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具体表现是:

1.违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而恰恰在这一规范上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造成大面积的会计信息失真。围绕这一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是否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了增强问题的说服力,我们对1200名会计[1][2][3][4]下一页 人员进行了调查。被调查的会计人员均具有级专业技术以上任职资格;所在单位的性质和类型有国有企业、多种所有制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职务结构上,有一般会计人员,也有科、处长及以上职务的会计人员;年龄结构上,老、中、青各占三分之一。由于被调查人均是在岗会计人员的回答,所以,我们认为调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结果也具有相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调查结果表明:

第一、当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精神,坚持原则处理会计事务,同单位负责人的意见产生分歧时,16.8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做到坚持原则;21.86%的会计人员认为应直接按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办;61.2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作好“技术处理”以使按单位负责人意见办。令人震惊的是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居然有占83.13%的会计人员认为应按单位负责人意见,掩盖问题,应付社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会计人员面对这种情况,是要在坚持原则和个人利益、单位利益之间矛盾的任何一方,作出取舍两难的选择。有83.13%甚或更多的会计人员,在这两难的选择中舍弃了职业道德原则。

第二、所谓“技术处理”不外乎在会计原则、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使用、以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上弄虚作假、掩盖问题,欺骗单位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这大多数会计人员中,作出这种选择,在职业道德的天平上,总是要失分的。相当部分中、老年会计人员,在不得不帮助单位弄虚作假时,表现了高超的技术处理能力,操作极具隐蔽性,一般较难发现,易于逃避外部监督。在有外部监督,如国家规定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时,这些会计人员则能作好与“协调”、“配合”,使监督弱化以致流于形式,他们在单位里因此常被视为技术高、会“公关”、有本事的会计人员。1998年的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编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一案,就是在公司领导人的授意后,由财务部副部长陈哨兵的具体组织实施,他们将折旧方法由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直线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虚报利润10805万元,使得红光公司股票得以上市。这些会计人员可能认为是自担风险,是自己对单位应尽的责任,或是自己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表现,但总归是职业道德上的严重失范。[!--empirenews.page--] 第三,对当前普遍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会计人员所起的作用、责任方面,主动出谋划策的占11.2%;配合单位负责人作假的占26.8%;被近操作的点44.7%;因业务水平低而出错的占17.3%.情况表明,占38%的会计人员的主动出谋划策、配合作假的行为,主观动机虽有不同,多少都是一种故意作假行为,而其中主动出谋划策的更是一种通同作弊的行为了。这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会计人员在客观公正,依法办事方面不能坚持原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严重缺欠。有的会计人员,自己一向敬业爱岗,也能作到客观公正、依法办事,但是在面临授意、指使、强令其伪造、变造会计资料的情况下,也出于无奈,放弃原则违心操作。在“回天无力”时,他们自嘲自讽称自己不是会计而是“编计”。表现了对会计工作由热爱转变到厌恶的心情。他们不少人表示自己如能保证生活需要,就不再从事会计工作,有的人不赞成并阻止其子妇从事会计工作。

2. 不熟悉法规,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

不少会计人员不能做到熟悉法规、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意识日益淡薄。他们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就更谈不上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了。有的会计人员思想上竟然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要领,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扭曲。在调查中,我们询问现岗会计人员的问题是,目前我国是否存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如果存在是在哪里规定的?令人遗憾的是,居然有11%的会计人员认为不存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只是在人们的信念之中。另有20%的人认为存在会计职业道德,但不知道在哪里规定的。可见有三成的会计人员对法规的熟悉和了解是模糊的。

3.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

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会计工作拖拖拉拉、频于应付差事。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专业技术能力较差,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业务素质的低下,还表现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记帐不符合规范,帐簿混乱、帐帐不符、报表挤数的现象,在不少单位是司空见惯的。实践中由于会计人员业务不熟,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质量,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会计职业道德严重滑坡的原因

(一)社会不良风气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影响

1.历史造成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建国以后的十多年中虽然在经济工作中也出现过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但在总体上社会风气是健康的。五十年代浮夸风和“文化大革命”中实用主义、颠倒黑白、弄虚作假思潮的影响在延续,遇到市场经济环境,又迅速膨胀,使会计信息服从所谓的“政治”需要,会计人员无力阻拦,随波逐流,表现出职业道德的滑坡。

2.利益驱动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上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如物质利益原则就恢复了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物质利益原则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物质利益原则也表现出其本身所固有的两重性。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剥削阶级意识抬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所以人们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时所讲的“利益驱动”就是这种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负面效应。例如,在下岗失业和违反原则作假帐的两难选择中,多数会计人员选择了按单位负责人意见作假帐,表现了追求最基本的自身经济利益。反映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失范。[!--empirenews.page--] 3.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苍白无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颁布这一时期,对会计人员职业行为的要求,散见于各种财务会计行政规章制度中,上述这些规定中明显地体现了国家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但是都还没有将这些内容明确为职业道德,也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条款和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1996年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明显的转机,第一个突破的是199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专门以一节的篇幅,明确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条款,实现了在会计规章中使会计职业道德的表现形式单独成文和单独规范。第二个突破是遵守会计职业要求,第一次写进了根本大法,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39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 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些虽然都表明我国 会计职业道德的逐步发展进程,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另外在调查中,有75%的人认为对不讲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处置太轻,25%的人认为根本没有处置。职业道德的违规行为惩治不力、缺乏职业道德自律组织和对道德优劣表现赏罚不明,我国1993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客观上不利于制约违法会计行为的滋生蔓延,又使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时,缺乏法律保障。正像有的会计人员面对弄虚作假的授意、指使、强令而承认自己行为有失职业道德时所说,法律都管不了的事,我们的道德更无能为力了。

(二)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上一页[1][2][3][4]下一页 会计人员在单位对单位负责人地位上的从属性,也就带来其职业道德作用上的从属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程度具有从属性特点,较缺乏独立性品格。会计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会计做作业人员,是受聘、受雇于其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其衣、食、住、行、任免、奖惩、升迁,均依靠其在单位的任职及任职的业绩。在过去,赋予会计人员“双重身份”,使他们既是单位的工作人员,又是代表国家的工作人员,会计人员的任免并不完全决定于单位负责人,还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约束,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适应的,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在人事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中,这种“双重身份”就行不能了,他们同独立、公正执业的注册会计师不同,没有在单位之外、之上的独立执业地位,他们的工作完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管理之下,单位负责人拥有充分的用人权。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使得其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以侍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而且这种从属性对会计人员自我职业道德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比以往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才能使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作用,而不少会计人员却很难做到这种程度。因此新《会计法》特别强调对违法行为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是非常正确的。[!--empirenews.page--] 在调查中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占88.8%的会计人员是没有主观故意的,如果没有遇到授意、指使、强令,他们自己是不会主动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何况点其中50.34%的会计人员是被近操作,就更是在职权范围之外,力不能及的行为了。这种情况,严格地讲,虽也表现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欠,但根源是比会计人员握有更大权力的具有弄虚作假主观故意的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水平所造成的。如国内闻名的“琼民源”案,在1996年的年度报告中虚构利润5.4亿元,就是在“琼民源”董事长马玉和的直接指使和策划下作出的。为此,马玉和因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会计人员表现出的不良职业道德,正是单位负责人意志的体现,是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的直接结果。

(三)侍人员的道德素质偏低

会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会计行为时,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又出于主观故意,主动而为,反映了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偏低。其形成的原因,固然也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但与教育不够极有关系。在会计大中专学历教育中,系统的职业道德课程几乎没有开设。而在参加工作以后,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规定中有职业道德内容,但实际从未见过职业道德培训。在调查中至今有29.73%的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主伙不存在和不知在哪规定。

三、走出黑洞,重塑会计职业道德

所有这些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现象,使得我国市场经济下的会计工作秩序将在一个时期内处于新旧两种道德观念的磨擦、冲突甚至对立之中,从而产生会计工作秩序的失序和不稳定的过渡状态。如果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现象不给予高度重视,而任其肆意蔓延,必将导致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严重破坏,危及我国经济改革目标的实现。因此,重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势在必行。现阶段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仅提出在重塑中主要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确立会计职业道德重塑的指导思想

1.会计职业道德重塑的指导思想

会计职业道德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一方面,它针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消极思想和行为,提出一些道德准则来矫正和规范,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例如,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准则来矫正、规范弄虚作假、不公正对待利益各方、为他人所左右。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独立、自主、具有平等权力的经济实体,这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政府附属物的企业有本质的区别,其目标是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企业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能力,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要求尊重企业的正当利益、合理选择和发展能力。因此,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应考虑这些方面要求。

2.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会计目标相适应

传统的企业会计目标主要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经济数据,由此出现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受国家这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现代企业的会计目标已经有包括国家在内的股东、债权人的需求,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应考虑兼顾各方利益的问题,以较好地实现会计目标。[!--empirenews.page--] 3.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会计管理体制相适应

传统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单一模式的,从而容易制定与其相适应的会计职业规范。经济体制过渡时期,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呈多元,如会计人员委派制、会计人员统管统派制、财务总监制和代理记帐制等,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能适应多元化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需要。在会计制度管理体制方面,由传统体制下管得过死、过细,转变为管住基本的、重要的,给企业更多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这些都对会计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会计人员的素质相适应

由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不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参差不齐,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尽如人意。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必须从会计人员素质的实际出发,防止形成脱离实际的高不可攀的道德准则。

5.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国际惯例接轨

会计职业道德是有强烈经济性色彩的经济道德,会计职业道德不像那些带有强烈阶级色彩的道德规范一样完全依附于阶级的变迁,而主要依附于历史继承性的经济规律,在各阶级不断的变迁中,保持自己的相对稳定性。国际上那些合理的、有益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应大胆吸收,为我所用。

(二)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新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把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高度概括地写进了法律条款,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我们应借此东风,深入地探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真正发挥会计职业道德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具体的,该体系中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和主导,是规范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规范体系其他层次的内容具有指导作用。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会计职业活动的范围内,调整和处理会计职业关系的根本准则和总体要求,它对于会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行为指南具有统帅和根本指导意义。会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是规范体系的中心和主干部分,是对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并对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指南具有指导作用。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指南是依据基本规范的要求,针对具体的会计职业行为所提出的具体做法和具体要求,行为指南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对规范体系中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具体说明。

1.社会利益原则

会计职业道德是调节会计职业活动中各种会计职业关系的手段。会计职业关系是一般社会经济关系在会计职业或行业方面的特定表现,这里的会计职业关系包括了会计职业内部从业人员之间、会计职业之间和会计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最敏感、最突出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会计职业活动中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尤为突出。那么在上一页[1][2][3][4]下一页 调节和处理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上,应把握什么样的根本原则,会计目标导向起决定作用。从会计目标出发,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实质上就是社会利益。体现社会利益的会计目标是会计活动和会计工作的指引方向,而会计职业道德是维护会计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社会利益原则是调节和处理会计职业活动中的职业关系的根本准则。[!--empirenews.page--] 社会利益原则是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时,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里所讲的社会利益是指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决不包含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的小团体利益,广义上的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其实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小团体利益都隐含着纯粹的个人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中表现。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一些会计人员之所以无所顾忌,在于他们总觉得其行为不是为个人利益而是为本单位利益。在会计职业道德滑坡中,小团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占了会计职业活动中利益关系的绝大多数,而且往往是小团体利益占了上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我们在强调社会利益高于小团体利益的同时,并不否定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合理存在,社会利益原则要求人们在保证社会利益的前提下,把社会利益、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得到较高程度的统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客观公正、依法办事都是社会利益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

2.会计信息质量原则

为了实现会计目标,就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追求会计信息符合质量要求是必然的,因此讲求会计信息质量原则是调节和处理会计职业活动中会计职业关系的根本原则。会计中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由诸多标准组成,可以高度概括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职业活动的核心就是通过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来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会计职业道德就应以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为根本原则,不断调整和纠正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种种会计行为,来维系会计职业活动中的职业关系和会计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坚持准则都是讲求会计信息质量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

3.职业谨慎原则

职业谨慎原则是指职业会计师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具有严谨的精神和保持慎重的态度。会计职业活动中客观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职业风险,人们对于会计职业活动中可能的和现实的职业风险应给予充分的、合理的关注,要勤勉地发挥自己的技能,要保持细心工作、谨慎小心的精神状态。对自己所做的各项工作和职业判断进行自我审查,始终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职业谨慎原则是调节和处理会计职业活动中会计职业关系的根本准则。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职业胜任能力、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廉洁自律、保守秘密、钻研业务提高技能等,都是职业谨慎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

针对以往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监管不力的隐患,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评和奖惩机制。

1.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监管组织

监管组织的建立根据我国的实际可以分两步走,在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先在中国会计学会下组建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这一步近期相对容易做到,但权威性稍差。然后待条件成熟时,建议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单独组建中国会计协会,权威性较高,负责全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管。

2.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追踪记录制度

建议结合会计证的年度检查,对全国的持证人员进行注册登记,建立道德行为档案。对在各种财政、审计、税务检查中,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进行量化记分,在会计证年检时根据档案记录,采取相应的措施力素质的提高。会计人员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以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切入点,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应注意对理论的思考,保持对热点问题的敏感,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大胆探球,努力实践,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第6篇:以工匠精神重塑教师职业道德

工匠精神是什么

工匠精神,是生产、设计者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以质量和品质记得行业领先消费者依赖的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对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 为什么要用工匠精神重塑教师职业道德

如果看待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意义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赋予教师职业新的使命。创新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教师不断书写职业的本色 利刀平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教师实现个人成长的追求 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 中国梦

怎么用工匠精神

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行为失范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今年以来,媒体不断披露的教师师德师风失范行为的事件和问题,它不仅仅是单纯表现为学校管理问题,而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师德行为失范师风严重滑坡的大暴露。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道德生活的嬗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部分城市中小学教师身上出现了厌岗怠业、为师不廉、非人道对待学生等形形色色的道德失范现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教学人际关系恶化和消极教学氛围的出现,还直接导致教师形象的丑化,教师在学生面前因职业崇高所带来的那种“文化威信”和“神圣形象”日益丧失,进而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据调查,目前,一些地方中小学校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和社会的严重关注,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突出表现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问题;意志消沉、敬业精神不强的问题;参与赌博的问题;讥讽、歧视、侮辱差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问题;违规违纪的问题;个人享乐主义思想正在抬头的问题;随意加重学生负担的问题;私自在校外有偿兼课兼职、搞有偿家教或节假日补课向学生收费的问题;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以教谋私的问题;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问题;语言不规范,举止不文明、酗酒的问题;课堂上严重违反政治纪律,散布不满情绪、损害国家声誉言论的问题;对学生性骚扰乃至发生强奸学生问题;利用招生、推荐就业、过年过节等机会索要收受学生财物问题。还有的教师假借家访之名,向学生及其家长索要钱物,接受家长吃请的问题。还有诸如被人们指责的事业心不强、育人意识不强、奉献精神不够、竞争意识不强、师表观念淡薄等等问题„„。这些有悖师德的状况令人触目惊心,我们不得不全面的审视目前的师德状况。

二、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

1、师德建设滞后。忽视师德建设,这是造成当今师德滑坡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过分关注教师业务素质发展的偏颇,使得师资培训的主题被定格在业务素质的提升上。我们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试教育还是占主流,从学校评先评优、教师晋升职称、绩效考核评定等等方面还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的筹码,所以各个学校都把提高升学率、提升学校知名度放在了首位,而把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成为了一句空口号,从而导致师德师风滑坡,师德师风沾上了铜臭,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下降。

2、社会环境影响。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拜金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以权谋私,经济领域中的见利忘义,人际交往中的互相利用,伴随而来的是人们道德素质的变化,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给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使教师队伍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人们急攻近利的思想日益凹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益至上的观念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传统的道德至上观念受到怀疑,教师拜金主义和价值观念偏向,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受到冲击,工作责任感下降,也使一些教师忘记了育人,也忘记了作为“学生道德的引路人”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道德的人产生于不道德的社会”,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在这种不良风气的裹挟下,部分教师也会随波逐流,慢慢放弃自己的道德坚守。

3、学校管理松檞。学校管理缺乏深层次,学校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措施不落实,对教师的培训侧重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轻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缺乏正确积极的引导、监督和培养。同时学校也缺乏民主监督,现在的学校和政府机关一样,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只对上级主管机关负责,而不必对教师负责,校长的权力不受监督。

4、制度约束乏力。在反腐倡廉方面虽然多年来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一些学校迅猛发展,新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管理程序不够规范,使用环节还有漏洞,缺乏工作环节的节制,为腐败创造了条件。同时,大多数学校的领导者同时掌握着进人权、用人权、择校审批权、借读审批权等权力,一些领导者权力的集中,也为腐败创造了便利条件。

三、规范教师师德行为的几点建议

1、加强师德教育。总书记在今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的职业良知,心中一点职业良知都没有,甚至连做人的良知都没有,那怎么可能做好工作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最高尚的教书育人的职业,理应最讲良心。在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教育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贴近教师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切忌把师德教育变成空洞的道德说教。为此,要引导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身立教;要激励教师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以便在岗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要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师生观、人才观和发展观,不断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师德教育要从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即推己及人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引导,将师德教育寓于教师的立身、立业之中,在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中增强师德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使师德教育化虚为实,收到实效。这样,广大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的环境满意了,就会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来对待,道德的自我约束力自然就加强了,就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师德建设氛围。

2、规范管理制度。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强调自律,而缺乏有力的他律机制。这在有着明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道德理想高度统一的良序社会中对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或许还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在当今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缺乏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缺乏高度统一的社会道德理想,人们处于“观念混变”状态,势必造成道德良心淡化,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大量道德失范行为。在这种社会状态之下,强有力的他律机制即道德赏罚机制,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为此,我们要严格执行统一规范严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对模范遵守《准则》的教师和职业道德建设成绩显著的提出奖励,对师德师风失范行为要实行严厉惩处。要划定“师德红线”,实行“一票否决”,制定“终身禁教”标准。对校(园)内发生违反《准则》的情况不及时处理,或推诿隐瞒,造成严重后果或不良影响的,按组织人事管理权限追究学校负责人责任。要形成强大的外部压力,使教师规避失范行为。

3、社会综合治理。提高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增加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实施的行为性成本,也是控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有效方法。教师职业行为的实施对象,是教师职业行为实施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一点恐怕为许多人所忽视。要加强社会监督,要提高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和能力,要增加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实施的行为性成本,这对控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要实现对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实施有效的控制,就必须提高失范行为的成本。对实际失范行为的各种惩罚措施,就是提高其物质性成本和心理惩处成本。行为性成本,即失范行为实施时所付出的行为代价,也就是实施的难度。因此,提高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和能力是控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有效屏障。

而涂尔干则把“失范”说成“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现行社会学著作普遍将其定义为:“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4]可见失范是相对于社会规范而言,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行为模式。它一方面是对人们社会行为和社会相互关系基本要求的概话,另一方面,它是通过某种习俗、传统方式固定下来或由国家及社会组织认可,构成一定社会普遍遵循的行为的准则。根据控制手段和产生的历史顺序,社会规范可划分为习俗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律规范、法律规范。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道德关系的概括和反映。道德规范从一部分习俗规范变化而来,以信念、习惯和内心情感等内在的因素为基础,以善与恶、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为评价尺度,在舆论和教育等控制下发挥作用。 职业道德是指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是道德活动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傅维利主编《师德读本》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应分为“师道”和“师德”,师道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总体道德要求,具有外在性、统一性和强制性特征;师德是已内化到教师个体心理结构中,实际制约教师个体职业行为的心理品质,具有内在性、自觉性和个体性特征。[5]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态度、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约定俗成及明确规定的标准,是根据道德原则调整教育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道德标准,是对教育专业行为的具体要求。

3、教师职业道德失范 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未见学术界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明确定义,根据以上对“失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应该定义为:教师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7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学校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决定性的作用。几年来,我校始终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并以此统揽学校工作的全局。认真贯彻中小学德育大纲,制订各年级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逐步做到德育内容系列化,途径整体化,考评科学化,并

结合自身特点,联系学生实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使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能够与时俱进,蓬勃开展。2003年,学校被评为“河北省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唐山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唐山市文明单位”。

一、以“育德”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

1.开办业余党校,加强理论学习。我校业余党校自94年以来,已开办了11期,培养学生骨干千余名,一大批积极靠近党组织的青年学生,在业余党校里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基本知识。学校定期聘请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的领导、老师做时事政治报告,坚定了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自98年以来,已有29名同学光荣加入党组织,他们均被名牌重点大学录取,有的已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会干部,即使是没有加入组织的学生,也把业余党校的学习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要经历,步入大学以后,纷纷要求学校开具证明。

2、抓住有利时机,加强思想教育。重大节日的纪念和庆祝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契机。三月,组织开展“征集校园文明语”“爱心互动”等活动,以此掀起“学雷锋、树新风”高潮。四月,组织学生干部参观冀东烈士陵园、李大钊纪念馆、***惨案纪念馆,以弘扬民族精神。五月,组织“新世纪中学生”演讲比赛和书画大赛,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七、一”前夕,组织“感动与感召——我心中的共产党员”征文比赛,以加强学生对党的认识和理解。十月,组织“祖国颂大型演唱会”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了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教育,文明礼貌和伦理道德教育,培养了他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实施规范教育,加强品德修养。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健康全面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把学规范、知规范、守规范的活动贯彻到德育工作之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并结合中学生的实际,先后制定了《加强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若干规定》、《学生文明礼貌教育实施规则》等一系列管理措施。精心组织新学期入学教育,高一年级除开展军训活动外,还通过“深化军训成果,争做文明中学生”主题班会,把军训所形成的作风和意志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使高一新生及早适应高中的学习与生活,熟悉各项规章制度,组织了一次规范教育考试,并对答题优秀者给予了一定的物质奖励。制定了《整治教学区秩序实施方案》建立了“文明监督岗”,教学区秩序得到较好治理。注重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除经常找后进生谈心外,还分别召开音体美特长生会和借读生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进行法制教育,强化法制观念。聘请县公安、司法界干部为法制副校长,定期来校做法制教育报告,从而增强广大学生学法、守法的自觉性,特别是学校团委会还曾请来**三名服刑人员,用他们的现身说法,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抓好后进生管理工作,明确专人负责,实施跟踪教育,完善后进生档案。同时搞好专项治理活动,针对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防止重大违纪事件的发生,确保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

5.开展“爱心奉献”,净化学生心灵。几年来,学校妇联会、团委会对“爱心奉献”活动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净化学生心灵的高度认识,广泛发动青年“展示你的纯真,奉献你的爱心”,并成立了“爱心奉献”互助基金会,两年来共收到师生捐款2万余元,先后有50名学生得到资助,其中有42名考上了大学。在此基础上,2003年建立电力助学基金,有140名特困生得到资助,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这项活动使贫困生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其他同学在捐助过程中也受到了教育。

6.关注心路历程,引领健康成长。定期请专家学者或本校优秀教师举行专题报告会。两年来,先后请一中老校友清华、北大学生王小玲、李亚林、全国著名作家关仁山、文艺评论家杨立元、著名作家汪金友等来校做专场报告,他们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启迪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观照人生成功历程,坚定挑战挫折的顽强意志,引导他们自觉主动的树立自我奋斗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崇高信念,培养一大批具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志向的新型中学生。

7.适应现实需要,开展心理教育。随着社会生

第8篇: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道德和人格力量

近年来,写文章赞扬西南联大者可谓多矣,例如说抗日战争时的西南联大为中国教育史上之“奇迹”,它只存在了9年,却培养出后来成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二人;说建国后成为院士者有当年联大学生多少人,占全部院士的几分之一;说我国原子弹、氢弹这“两弹之父”就是西南联大毕业的邓稼先;说西南联大教授中大师如云,联大教授的水平在世界上应届一流,等等。这些话都讲得不错,可是有一点,即:大家都只谈联大教授的业务水平非常高超,却很少人谈到他们的道德和人格力量也同样是

第一流的我想补充一些这方面的情况。

谈这个问题,得先谈“时代背景”,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一“背景”,他们的高风亮节才更加突出,也更加不容易。抗日战争时,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钞票,造成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联大师生生活十分困难。1937年上半年(即抗日战争发生以前),一个教授的平均月薪约为350元法币(抗日战争以前一元法币即一元银圆,350元大约等于今天的人民币一万一千元),到了1943年下半年,联大教授的每月平均收入为3697元法币,而物价比1937年上半年上涨了405倍,因此教授的3697元收入只等于1937年的8.3元!依靠这仅值8.3元的每月薪水,又如何能维持一家几口人的生活呢?惟其如此,才发生了这样一件为我目睹并且震撼了我灵魂的事情:有一天晚上去当时昆明最繁华的商业大街正义路一家拍卖行闲逛时,居然见到了我的法文老师、联大法文专业一位首席教授拿了师母的游泳衣去卖。这一“惨不忍睹”的悲剧使我晨惊骇怪,把我吓得丧魂失魄,赶快逃走了。也惟其如此,闻一多先生才于每天上午在联大授课,下午在中学兼课,晚上批改了学生作业后,半夜还得为别人刻图章卖钱!请看当时名震海内外的十二位著名教育家和学者梅贻琦、蒋梦麟、熊庆来、冯友兰、杨振声、姜寅清、朱自清、罗常培、唐兰、潘光旦、陈雪屏、沈从文等硕

学鸿儒为先生所写的“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

浠水闻一多教授,文坛先进,经学名家,辨文字于毫芒,几人知己;谈风雅之原始,海内推崇。轮老手,积习未除;占毕余闲,游心住冻。惟是温摩(按:此字的读音为nun意思是“手气”——祥麟注)古泽,仅激赏于知交;何当琬琰名章,共榷扬于艺苑。黄济叔之长髯飘洒,今见其人;程瑶田之铁笔恬愉,世尊

其学。爰缀短言为引,公定薄润于后。

闻一多先生如此,吴晗先生呢?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但吴先生因妻子久病,医药费和去上海的旅费无法筹措,乃于1946年4月写报告给校长梅贻琦,向学校借钱。报告说,“九年困境,债台高筑,游费、医药费及最少五个月之生活费,一无着落”,只好提出先向学校借款,然后以自己的16大箱书籍变卖还债。再以法律系费青教授为例,费教授长期患病,经济极为困难,只好请求学校收购他多年来的德、英、汉三种文字的全部藏书。1941年9月,北大法律研究部付了法币3000元,购买了费先生的藏书。书籍是知识分子的“命根子”,进行科研必须有大量的参考书,而今上述两位教授为了生活,居然决定出售自己的所有书籍,此中苦况,我们今天又如何想象!再如,教授中拖儿带女,家属人口众多、负担沉重者,为数不少。例如:全家人口有六人者为王力、冯友兰、冯景兰、杨武之(杨振宁之父)、潘光旦、刘仙洲、游国恩等15人;全家人口为七人者有林文铮、袁复礼、马约翰、闻一多、罗常培、李继侗等14人;全家人口为八人者有蔡维藩、徐继祖两人;而中外闻名的大学者和作家的朱自清则全家有十口人之多。像朱自清先生家庭负

担如此沉重,他靠这每月8.3元大洋又怎样生活?老师如此,学生的生活也不好过。我举个自己的例子,说明经济困难对我个人学习的影响:我当时是外文系学生,由于物价飞涨,联大学生食堂不仅伙食质量极差,而且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各吃一餐。也就是说要在早晨8点至10点上两堂课后,再吃早饭。经济情况较好的同学可以在7点多时,在街上摊贩处买早点吃,我因无钱购买早点,肚子又太饿,无力气去上课。有时只好干脆不去上头两堂课,在床上睡觉。今天讲起来好像是“逃学”,很丢人,

可是当时实在没有办法,肚子空空如也,委实无力气去“枵腹上课”。

我从有关资料中,读了不少联大教授或“教授会”因经济困难写给当时教育部或联大学校领导的报告,可以说是字字血声声泪,感人肺腑。今举联大“教授会”1941年12月写给教育部的报告为例:„„同人等昔已为涸辙之鱼,今更将入枯鱼之肆矣。„„姑无论市井奸商操纵物价,转手之间便成巨富,即同为政府机关,而亦有司书录事之职,其薪津即多于教授者,至于自有收入之机关,其人员举动之豪奢尤骇听闻,一宴之资可为同人等数月之薪津!„„同人等上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下亦不忍用国家之锱铢如泥沙,固不望如前线忠勇将士之多得实物,亦不愿如后方豪奢机关之滥耗国帑,惟望每月薪津得依生活指数及战前十分之一二。无论数目之多少,总期其购买力能及战前之五十元,俾仰事俯畜,免于饥寒。

庶几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以求国家最后之胜利。

然而,就是在如此极端艰苦的情况下,竟然出现了这样的“奇迹”:1942年10月联大有25位名教授,全部是学校的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各学院院长和各系的系主任,联名致函校领导,拒绝教育部发给自己的特别办公费(所谓“特别办公费”者。翻译成我们今天的术语,就是系主任的“岗位津贴”)。

这一封信写得很感人,谨全文照抄如下:

敬启者:

承转示教育部训令总字第45388号附非常时期国立大学主管人员及各部分主管人员支给特别办公费标准。奉悉一是。查常务委员会总揽校务,对内对外交际频繁,接受办公费谊属当然,惟同人等则有未便接受者。盖同人等献身教育,原以研究学术、启迪后进为天职,予教深之外兼负一部分行政责任,亦视为当然之义务,并不希冀任何权利。自北大、清华、南开独立时已各有此良好风气,五年来联合三校于一堂,仍秉此一贯之精神,未尝或异,此未便接受特别办公费之一也。且际此非常时期,从事教育者无不艰苦备尝,而以昆明一隅为尤甚,九伤十丐,薪水尤低于舆台,仰事俯畜,饔餮时虞其不给,捷以同尝甘苦,共体艰危,故虽啼饥号寒,尚不致因不均而滋怨。当局等师重道,应一视同仁,统筹维持,倘只瞻顾行政人员,恐失平均之谊,且今受之者无以对同事,此未便接受特别办公费之二也。准此二端,敬谙常务委员会

鉴其困难代向教育部辞谢并将原信录附转呈为荷。

此上常务委员会公鉴

冯友兰 张奚若 罗常培 雷海宗 陈福田 李继侗 陈岱孙 吴有训 汤用彤 郑天挺 黄钰生 陈雪屏 许浈阳

饶毓泰 燕树棠 孙云铸 查良钊 施嘉炀 李辑祥 章名涛 王德荣 陶葆楷 苏国桢 杨石先 陈序经

读到这封信时,我的灵魂受到强烈震撼。用咱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教授兼系主任,工作量增加了,工资贴补一点,天经地义,多劳多得嘛,有什么好说的!更何况是教育部统一的规定。但是,联大这些教授不要,他们宁可继续过自己的贫困日子。为什么?因为第一,他们认为多做一些工作,是自己的责任,不应另外多得报酬。第二,他们不愿享受特权。固然,他们全家饥寒交迫,生活极端艰难,可是一想起其他教师同样困苦,他们不忍心自己单独拿这笔钱。信里面“九儒十丐”一词,叫人心酸。用的是元朝的典故,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对知识分子特别歧视,把全国人按职业分成十等,而最低下的三等为“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比妓女还要低一级!抗日战争时的知识分子,薪水太少,地位低下,其社会地位名次排于国民党兵痞子之下,人们把国民党兵痞子叫做“丘八”,而大中学生则被称为“丘九”。知识分子地位之低下,于此可见矣。正是在这种家庭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联大25位兼任行政领导工作的教授,毅然

拒绝了接受特别办公费,真是高风亮节,彪炳万里,正气凛然,令人景仰!

然而,联大教授的道德品质还不仅表现在这一方面,它同时还表现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老师和行政人员的精诚团结上。某些旧大学,尽管组成成分比西南联大单纯得多,却不乏不同派系勾心斗角、窝里斗的“传统”。可是西南联大由三个学校临时组成,不论常委会、教务处、总务处,或者是各个学院和系,一般说都有三个学校的人,却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从没有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之事。三校老师和行政人员,大家都以大局为重,和衷共济,亲密无间。只此一点,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非常罕见,非常难得的。能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一条,在于三校的传统好,和联大教师以及行政人员的素质高,思想品质优秀。人人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以学校前途为重,不计较个人或原先“小团体”的荣辱得失。直到今天,虽

然西南联大早已于半个世纪前解体,不再存在,而“联大精神”却依然芬芳扑鼻,永留人间。

——摘自《庆祝西南联合大学成立65周年纪念特辑》

以下是西南联大一些教授轶事

闻一多步行入滇

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除了大部分乘火车绕道外,还有一部分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旅行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配有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出发之前,每人发给军装一套,绑腿、草鞋各一双,油布伞一把,限带行李8公斤———主要是路上必需的生活用品。旅行团的最高军事领导,是由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推荐的原东北军少将师长黄师岳。闻一多、曾昭抡、李继侗、袁复礼四位教授与学校派出的指导员黄钰生共同组成辅导委员会。初春阴雨绵绵,200多名中国学子,脚踏草鞋,行进在泥泞的湘北大地。头几天还有人打伞,可细雨似乎永无停止地下着,为了行走方便,大家将油布伞往背后一搁,不撑了。棉衣湿透了,到宿营地拢一堆火烘干,第二天再穿。这年闻一多刚好40岁。他的经历,在他那个岁数的知识分子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五四”时期他是清华的学生领袖之一,1922年赴美国留学,回国后成了著名的“新月诗人”和大学教授。这次参加旅行团,是他自己要求的。有学生问他:“闻先生,像您这样的大教授,怎么放着火车、轮船不坐,和我们一起受这份罪?”闻一多笑笑说:“火车我坐过了,轮船我也坐过了。但对于中国的认识,其实很肤浅。今天,我要用我的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书袋的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了!”经过68天的长途跋涉,旅行团终于到达昆明。

梁思成“屈才”盖茅房

当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到了昆明。联大校长、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就请梁思成夫妇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两人欣然受命,花了一个月时间,拿出了第一套设计方案:一个中国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赫然纸上。然而设计方案很快被否定了,西南联大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经费。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把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几乎每改一稿,林徽因都要落一次泪。当梁思成夫妇交出最后一稿设计方案时,建设长黄钰生很无奈地告诉他:经校委会研究,除了图书馆的屋顶可以使用青瓦外,其他建筑一律覆盖茅草,土坯墙改为用粘土打垒,砖头和木料使用再削减二分之一,希望梁思成再作一次调整。此时的梁思成已经忍无可忍,他冲进梅贻琦的办公室,把设计图纸狠狠地砸在梅贻琦的办公桌上。他痛心地喊道:“改!改!改!你还要我怎么改?我„„已经修改到第五稿了,茅草房就茅草房吧,你们知不知道农民盖一幢茅草房要多少木料?而你给的木料连盖一幢标准的茅草房都不够!”梅贻琦叹了口气说:“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土木工程系的老师们对木材的用量严格计算啊。”梁思成听着,心软了,流下了眼泪,哭得像一个受伤的孩子„„为西南联大设计茅草房,也许是梁思成一生中最痛苦、最委屈的工程了。半年以后,一幢幢低矮的茅草房填满了原来空荡荡的校园空间。

费孝通饱受磨难

1940年12月的一个下午,寒风凛冽,从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毕业的联大教师费孝通博士扶着即将分娩的妻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8架日本飞机从他们头上掠过,扔下了炸弹。“不好,我们的家被炸了!”妻子惊叫起来,随后感到腹部一阵剧痛,便跌倒在地。费孝通扶起痛苦挣扎的妻子,想找个小屋。然而别人一看,就知道他的妻子要生了。这儿农民的风俗是接纳别人家的孕妇在自己家生孩子就会倒霉。费孝通扶着即将分娩的妻子,走了一家又一家,始终没有人肯接纳他们。夜幕已经降临,妻子的腹痛一阵紧似一阵。5年前,费孝通在广西大瑶山,已经失去了一个妻子,她叫王同惠,是燕京(大学)才女,和费孝通同是社会系的同学。然而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108天。当新婚夫妇在广西大瑶山考察时,费孝通不慎落入猎人设下的陷阱,王同惠拼命奔走呼喊。结果,费孝通获救了,王同惠却在奔走中坠入深涧身亡。现在费孝通又急得走投无路。最后,听说县城背后的小山坡上住着一位广东医生,他赶紧把妻子背到那位医生家,这时已是子夜,妻子破水已经2个多小时了。医生同意他们在自己的诊室里把孩子生下来。但他十分遗憾地说,他是一名牙医,对生孩子的事一窍不通。费孝通的女儿是在凌晨的寒风中降临人世的。那一夜,费孝通憔悴了许多。

华罗庚租住牛圈

1938年,华罗庚到西南联大数学系任教,刚开始,一家6口与闻一多一家8口合住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厢房里。后来因为拥挤不堪,华罗庚只好在西郊普吉附近找了个牛圈,用最便宜的价把牛圈上头用来堆草的楼棚租了下来。牛住下头,他们一家人住上面。即使是昆明近郊的贫苦农民,也极少有在牛圈上面的草棚里住宿的。

而数学大师 华罗庚以其惊人的毅力,每天晚上拖着残腿,跋涉十几里路回家,伏案于牛圈的楼棚,潜心于他的数学专著和论文。老牛在柱子上擦痒痒,常常搞得整个楼棚摇摇晃晃,人坐在楼棚上,那感受就像喝醉了酒或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一般。蚊子成群地在牛圈飞舞,虱子跳蚤也来吮吸大师的血液。在这样的条件下,从1938年到1945年这短短7年间,华罗庚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矩阵几何学,攻克了10多个世界数学史上的难题。不久,华罗庚的第5个孩子又降临人世,穷困中的华罗庚给新生儿子起了一个有意味的名字:华光。他常常对人自嘲:“华光华光,全部花光,哈哈„„”为了教育这些孩子,华罗庚在家中采取了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每天早晨,孩子们听到哨声起床穿衣,每人拿一个小盆,排成一列纵队,由华罗庚吹哨子,带他们到河边洗脸漱口,三伏三九皆不例外。

吴大猷化装捡牛骨头为妻治病

从1937年到1943年底,昆明的物价在6年中上涨了400倍,教授们的工资一天比一天

不值钱。吴大猷早年留学于美国密歇根大学,他的博士论文《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结构》,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十分重要。吴大猷的妻子患有严重的肺病。早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吴大猷听说喝牛肉汤能治这种病,便每天到菜市场买牛肉来熬汤,送到女生宿舍给他这位女友当药喝。吴大猷的执著打动了病中少女的芳心,回国后两人结为终生伴侣。然而到了昆明,吴大猷的薪水,再也无法每天去买牛肉熬汤了。为了病妻的身体,有时吴大猷不得不化装成贫民,到菜场去捡拾剩余的牛骨头,回家给妻子熬汤。当地的回民们得知此事都很感动,常常将一些剩牛骨头替他留着。

上一篇:施工企业技术管理制度下一篇:有贤的成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