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职业道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问卷调查-职业道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推荐11篇)

问卷调查-职业道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1

您好,首先对您的帮助表示真挚的谢意!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对与职业道德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于各个职业失去职业操守的观点,以帮助大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社会。耽误您的宝贵时间,再次向您致谢。(回答方式:在同意的选项后画“正”)

1.请问您认为“职业道德”的内容有那些?

A.爱岗敬业B.诚实守信C.办事公道D.服务群众E.奉献社会

2.请问您认为“职业道德”会对那些事物造成影响?

A.社会发展B.公民素质C.人才培养D.工作效率

3.请问您认为“职业道德”是?

A.是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的普遍认可B.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C.是依靠员工的自律来实现

D.无强制力E.对员工的义务要求F.多样化的,对于不同的职业有不用的观点

4.请问您认为“职业道德”是否重要

A.很重要B.一般C.不重要

5.请问您认为“职业道德”是否应该被重视

A.必须B.随便C.没必要

6.请问您认为“职业道德”是否需要法律的制约

A.需要B可有可无C.不需要

7.请问您认为“职业道德”是否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A.一定是B.不好说,在某些职业应该如此C.没必要

8.请问您认为那些职业最容易失去职业道德?

A.医生B.警察C.教师D.公务员

E.财务人员F.法官G.学者H.记者

9.请问您认为那些职业的人失去职业道德最可怕?

A.医生B.警察C.教师D.公务员

E.财务人员F.法官G.学者H.记者

10.请问您认为对于失去职业道德的人应该如何处置?

A.不允许该人继续从事该行业B.对该人进行强制教育C.对该人处分但并不强制其离职

11.请问您认为造成当今社会职业道德沦陷的原因是什么?

A.缺少法律监管和舆论监督B.职业道德的观点没有深入人心

C.人们过于重视利益而忽略了职业信誉D.整个社会道德下滑E.社会压力逼迫

12.请问您认为“职业道德”应该如何培养

A.从教育抓起,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B.对于没有职业道德的人严厉打击

C.其他

问卷调查-职业道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针对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改革,从2006级学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开设的第一门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其主要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学是各医学院校近些年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努力,各医学院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文素质教育包括知识、情感、意志品质等诸多内容,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是医学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的质量,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的医学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医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对我院2006级学生的教学效果做了一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我院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一班、二班、三班,2006级麻醉学专业、护理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及信息管理专业各班随机抽样调查100名学生。

1.2 调查方式

采取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两种形式。问卷调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一是2006级新生入校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课前对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0份,回收率为100%。二是在课程结束、考核完毕后,对该批抽样的学生再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同前次内容。此次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0份,回收率为97%。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了解课程教学效果。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的内容

问卷共设计问题40道,全部是客观单项选择题。内容覆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全部章节,包括三大部分即人生观认识状况、道德规范遵守情况、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

2.2 课程教学前调查情况

在2006级新生刚入校后,通过军训教育后,10月份正式开课。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一次调查学生还没有对该门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只是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答案。通过这次调查可以了解到,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前,学生已有的人生观和对道德与法律社会行为规范的了解与认识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学生明显对道德规范遵守情况比较熟悉,且选择答案正确率较高。比如,“你如何看待课桌文化?”90%的学生表示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自己不会有在课桌上乱刻乱画。但也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如“快要下雨了,邻居家衣服还晒在外面,这时你会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有65%以上的学生回答是“不会多管闲事”;再如“你在网上聊天时注意文明用语吗?”有71%的学生回答“不太注意,因为大家都不文明”;其次是对人生观的认识方面,大多数学生能作出较符合需要的选择,但对问题选择更多的是模棱两可的答案。如“去某公司求职,你更注重哪一方面?”,在“个人兴趣、薪水待遇、公司的发展前景、专业是否对口、视情况而定或说不清楚”等几个答案选择项中,有52%的学生选择了视情况而定或说不清楚;较差的是反映在法律行为规范的掌握和了解方面,如“你对法律规范的了解程度”,学生普遍回答是不太清楚或者是没听过;“当身为消费者的你发觉购买东西时上当受骗了,要求退货,但厂家不肯,你会采取哪种途径去解决?”对这一问题有49%以上的学生回答是口头协商,若不成功,便当买个教训,甚至有学生回答用暴力解决。

调查结果表现出学生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尚不够准确和清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虽然较好,但仍暴露出一种随大众的思想意识;法律意识和知识均非常淡薄。

2.3 课程教学结束后调查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授知识有所掌握。在教学结束后,我们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情况分了两个部分进行调查,一是问卷调查,二是座谈和对个别学生访谈。

结果显示,在问卷调查中,其中10题关于反映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中,学生较明确而准确地选择正确答案达到94%;14题关于行为道德和职业、家庭道德规范的选项中,学生选择正确答案率达到92%;16题关于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问题中,学生正确答案选择率达到了74%。通过座谈和访谈也了解到,学生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反映出了比较积极的人生观态度。如有学生谈道:学习这门课程非常受益,解决了许多思想上的困惑;也有学生谈道:这是一门影响终生的课程等等。

3 分析

3.1 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了角色的转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教改方案的要求,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学生经过紧张而繁重的中学学习,经历了高考,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这对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人生的起点,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它关系到一位青年是否能够成才,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如何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如何顺利地完成这个角色的转换,如何去看待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等,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门课程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了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使学生们从一个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呵护的中学生成长为一个肩负着社会家庭责任感的青年。

3.2 奠定了学生认识与理解人生的高度

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对人生充满了思索。怎样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生活得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都是年轻人经常观察、思考、实践、选择的问题。在这个阶段,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是帮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理想,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理想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要爱国,爱国家有什么意义等等,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律观,提高自我修养,这对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了解到,学生不是不喜欢这些课程,而恰恰相反,在教学过程中,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思想中的认识问题,并给学生以感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

3.3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作为一名大学生,已经接受过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基本上掌握了一系列的行为道德、家庭道德、学校道德要求及简单的法律规范知识,但多停留在自已尽量不去违反规范要求的层次上,而对他人的不良行为,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视而不见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通过课程教学,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美,美与文明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自觉养成文明的举止、守法的行为。同时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行,文明的举止,使学生具备一个医生良好的修养与素质。

4 总结

4.1 增加课程的教学魅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正如我们教学规律所认识的一样,刚入校的大学生年龄正处在18,19岁,风华正茂。对人生、对社会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同时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教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在讲大话,戴高帽。认为什么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与信念是一些虚无飘渺的概念,与自己没有关系。这也正表明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不成熟时期,对问题的认识存有模糊的情况,如果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时,不能很好地处理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环节,就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更难让学生对我们的教学内容产生认同感。所以,“抓住”学生尤其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讲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切忌从理论到理论,避免空洞的说教,要把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是本门课程教学的关键[1]。

4.2 教学中要加大法律知识的教学力度

从调查结果中也显示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甚牢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以前,法律基础做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讲授,国家教委安排的学时是24个学时。在课程改革以后,法律基础教学的学时普遍在12-16个学时,相比原来的学时数大为减少。再者,原教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师承担法律课程的教学时,不能很好的讲授法律课的教学内容,使得法律教学效果不佳。几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相比课改之前的法律知识的掌握明显不足。针对此问题,需要有效调整法律部分的教学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而不能深入细致地讲解透彻,导致学生一知半解,而要做到突出重点,讲授基础,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培养法律意识,这也是培养医学生成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问卷调查-职业道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3

关键词:思想道德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艺术

讲好一堂生动的政治理论课,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妙语连珠地精彩讲课、理论联系实际地启发学生思维等等,这些固然很重要,但妙趣横生的开头与结尾,作用也是丝毫不能低估的,它将给学生留下终身的记忆,并对学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湖北职教学会、年会上的公开课,成功地运用了妙趣横生的开头和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尾,受到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好评,现将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归纳几种不同的开头与结尾,以求教同行。

一、妙趣横生的开头,增添课堂魅力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开头十分重要,既要注意到承上启下导入新课,又要容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还要紧紧扣住学生的思绪。

第一,用生动的描述开场,引人入胜。描述是情景教学法的一种,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使情景再现,吸引学生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讲绪论第二节“有关历史使命”时,我走上讲台,环视四周,当教室安静后,第一句话就说:昨天晚上我看电视里央视名嘴水均益作客艺术人生,他以自身的经历讲做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讲了一段非常动情的话,他说:“做人首先要孝顺,不孝顺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不孝顺父母的人,是不可能爱祖国,不爱祖国的人,怎能完成肩头的历史使命?”继而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发问,同学们你们在家里孝顺吗?用这种方法开头导入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设问式的开头,发人深省。教师在选择上课内容时,可以不直接按章节入手,而是选择与教材的本章节有直接关联的问题,用设问方式入手,扣住学生心弦。如讲“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人生观”时,我设计一个学生很少思考的问题。——“你为什么活着,你打算怎样活着”。问题一经提出,教室一片寂静,沉寂了一分钟后,我请同学回答,有的同学说:“以前没有想过”,有的说:“为父母而活着”,“还有的说为活着而活着”等想法,千奇百怪,无奇不有。通过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诱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再导入新课,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用叙述式的开头,激发思考。教师在讲授时可结合教学内容,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开头,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如:在讲第二节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从古代的爱国者的爱国主义故事入手,继而分析历史人物爱国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教育学生将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在讲第二章人生价值观时,讲感动中国人物湖南怀化学院学生洪战辉,带着没有血缘关系小妹妹,靠自己勤工俭学求学的故事,来教育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第六章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时,列举学校校友在外创业的故事,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总之,用精彩的绘声绘色的语言叙述故事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人生,思考未来。

二、精彩的课堂小结,令人回味无穷

课堂小结是每位老师上完一堂课后必须进行的内容,是教学重要环节,笔者在“基础”课教学中通常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小结。

第一,悬念式的小结,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能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如:讲第四章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时用《楚天都市报》上刊登的四川某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利用自己高学历、高身材骗婚、骗情、骗财的不道德行为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崇高道德情操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告诉学生,同是一片蓝天下的社会主义大学里的学生,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通过对比,热情欧歌了社会主义道德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明确告诉大家,“有才无德是次品”。要想成才,必须有德有才,德才兼备。最后我说:“既然道德观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青年学生应怎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呢?这正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我的话音一落,下课的铃声就响了。这种方式结束本次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既避免了老师拖堂的尴尬,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下节课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思考。

第二,演讲式的课堂小结,令人回味无穷。当一堂课内容基本完成后,老师可根据当堂课的内容,用经典的语言、用富有激情演讲的方式进行小结。使课堂生机再现不断,同时也会赢得阵阵掌声。以此方式结束本节课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如讲“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时,当教学内容结束时,我用这样的几句话小结,我慷慨激昂地说:“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阳关总在风雨后。只要我们有不畏艰险的勇气,有不折不挠的精神,我们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我的话音一落,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如讲第一章第二节课树立科学“理想信念”一节,讲“做忠诚爱国主义者”等,都可以用演讲的方式精炼的语言结束本节课。

总之,课堂上良好的开头与结尾是创新教学方法的要求,是“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只有不断地创新“基础”课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使用新教材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最终达到教与学和谐统一,“基础”课的“规范”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厚刚.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谈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效果[J].成功(教育),2007,(11).

[2]颜廷华.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效果的提高[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周三庆.紧跟时代引领风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谈[J].成功(教育),2007,(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4

——小组感想

从学习这门课以来,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以前看着别的同学上台讲课,很羡慕。现在终于可以上台讲课了,很激动。

我们小组是分工进行的,这样加快了我们的完成效率。在大家的制作准备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制作ppt,如何使用ppt。这样的上课方式,让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但是我还要讲课,很害怕,怕自己做不好。以前是老师讲我听,现在是我讲老师听。我会尽力地做好的,让老师同学认可。

我们组准备的很充足,结果在讲课那天,沙画视频不能看了,小组准备唱的歌也没有完成。在准备的时候,我们没有出现这些问题,在上课那天出现了。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多想想会不会出现意外,尽可能的避免意外发生。这样的课堂真好。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5

【习题1(单选题)】

Question: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下列名言与这段话含义一致的是:()Answer: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不学礼,无以立 是非之心,智也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习题2(单选题)】

Question:大学生面对崭新的生活学习环境,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nswer:

尽快结识新同学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尽快化解思乡情结

【习题3(单选题)】

Question:大学生面对崭新的生活学习环境,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nswer:

尽快化解思乡情结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尽快结识新同学 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习题4(单选题)】

Question:大学生在适应大学这一新的环境中最根本的因素是:()Answer:

√确定新的奋斗目标 摸索大学学习方法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掌握人际沟通技巧

【习题5(单选题)】

Question:大学学习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学生需要强化自身学习的:()Answer: 广泛性 选择性 前沿性 √自主性

【习题6(单选题)】 Question:创新学习的基础是()Answer: 基础厚实 √求真务实 奇思异想 认真钻研

【习题7(单选题)】

Question:在人的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起着主导作用。Answer: √正确 错误

【习题8(单选题)】

Question: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Answer: 错误 √正确

【习题9(单选题)】

Question:大学和中学相比,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Answer: 正确 √错误

【习题10(多选题)】

Question: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Answer: 没什么变化

√生活环境的变化 √社会活动的变化 √学习要求的变化

【习题11(多选题)】

Question:大学生应如何提高独立生活能力:()Answer:

√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虚心求教 √细心体察

【习题12(多选题)】

Question: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学习理念:()Answer: √终身学习的理念 √全面学习的理念 √创新学习的理念 √自主学习的理念

【习题13(多选题)】

问卷调查-职业道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6

课时数过少而教材内容专业性强。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的安排, 法律教学部分的课时数为十个左右。在极为有限的法律教学时间中要讲述法理、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一系列法律内容, 显然对于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在课时数过少的状态下, 教师只能尽力赶进度, 一些很重要的法律知识无奈下只能一带而过, 没有足够时间深入讲解, 更不用说一般法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富有魅力的教学环节的开展。通过几年来学生的反馈我们看到, 原本学生对于法律部分非常感兴趣, 但是由于讲述内容多、时间短, 好多东西来不及消化, 浮光掠影一般, 并未留下过于深刻的印象, 法律教学的目标并未真正实现。

案例使用率不高。在法律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运用大量的案例, 可以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 加强记忆。但是由于课时紧, 导致无法将更多的案例运用到教学之中, 很多法律知识仅仅靠教师单纯讲解法律内容来灌输给学生, 这样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比较困难。

实践教学内容难以落实到实处。《基础》课中一般含有6个课时左右的实践学时, 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可以说, 如果这点能够顺利实现的话, 将是最有助于大学生接受相应的教育的教学手段。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多种客观问题的存在, 实践教学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专业素质欠缺。目前任教的《基础》课教师, 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有其他专业的老师。更有甚者, 有些学校用辅导员来做《基础》课教师。真正学习过法学专业的教师数量非常少。法律知识的积累在短期内很难形成。一知半解的教学必然会带来一些知识传授中的错误发生。还有一些老师虽然具有相关的法律背景, 但是缺乏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讲授中就会过于强调法律知识而忽视了法律精神的培养, 这也有悖于《基础》课法律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的目的

最基本的是要明确课程法律教学的目的。对于这个问题,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些老师认为, 法律教学应该给学生传输更多的法律知识, 特别是生活中较为实用的法律知识多多益善。在他们看来, 应用型的法律知识掌握之后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生活, 至于一些“无关痛痒”的法律就懒得去讲解, 比如宪法的相关内容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内容。

不得不承认, 《基础》课中法律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 大部分大学生并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靠着十个课时左右的时间是很难掌握现行的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的。综观整部教材的编排, 也不难发现《基础》课中的法律教学的目标很显然并非法律知识的传输。这是因为:

首先, 没有详细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必要。在校的大学生, 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外, 所修读的专业与法学并无多少关联。社会的分工需要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 大学生需要研读好本专业的相关内容, 这才是未来其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法学专业知识, 并不符合现今这种专业分工的趋势。如若在教学中可以达到使其具有法律精神, 培养其具有法律意识的话, 才真正达到了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其次, 短期内全面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不可行性。法学专业的学习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每一个部门法的学习都会持续一个或两个学期。就算是有专业教师的指导, 学生依然会有诸多不甚明了之处。现行的《基础》课本中每一章内容里都含有几部甚至十几部法律。每部法律的介绍都非常简单, 甚至会给人一种概念罗列的感觉。如果教师定位于教授专业法律知识的话, 在十个课时左右来学习这几十部法律是绝对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最后, 《基础》课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性。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一个方面需要专业法律人士的推动, 另一个方面需要提升非法律专业人士的法律意识。法律专业人士毕竟只是社会中极少数的一部分人, 绝大多数还是非法律专业人士。如果能够使绝大多数的非法律专业人士了解法律规则、遵守法律、依法行事, 那么依法治国的基础才会打得足够深厚。反观《基础》课, 它的受众绝大多数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 应有目的地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培养对法律的了解, 宏观把握依法治国理念, 使其自觉自愿地遵守现行的社会法律规范。单纯几个条文的宣讲自然达不到这个目的, 因而, 还是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

三、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的对策

1.改革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重点

为了走出现今《基础》课教学困惑, 首先应该转变教学的重心。从原本的法律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法律意识的培养。尝试按照法律体系总结归纳后进行框架式法制教育, 尤其注重宪法思想的教育。在法律体系教学中, 适当引用全民比较关注的案例, 除了法理分析外, 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法治思想的总结。另外, 可以搜集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法律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 生动有效地讲解可以使学生对于我国的法律制度产生更为直接且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如何去关注法治动态以及阅读何种法律书籍等, 注重从宏观方面引导学生, 为学生答疑解惑, 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升法律素质。

2.强化案例式教学

法律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 使学生在思考、分析、研讨中从现象分析出本质, 从而得到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中最为关键的是寻找经典的案例, 只有找到这种案例, 学生通过分析必然可以有效地开阔视野, 加上教师从提升法律意识的角度加以引导, 自然会达到提升学生法制观念的目的。在这里, 教师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如何能够找到简单却有代表性的案例, 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努力。

3.尝试丰富教师角色, 进行分工授课

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法律专业学习的背景, 可以尝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分工授课的模式。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讲授道德教育部分, 而法律教学的内容则交由学校中专业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来承担。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法学专业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法律应用经验, 也可以尝试邀请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专业从业人士从实践的角度来学校和学生交流, 开阔学生的视野。

4.改革考试考查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课程考核的主要模式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相加所得总成绩。卷面成绩一般会占到总成绩的60%~70%, 这就是说, 在学生考试成绩中还是以理论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变知识为实践。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不仅要了解这种规范, 更应该学会去实践这种规范, 做到“知行合一”。因而, 《基础》课考核方式应加大对法律实践内容的考核力度。比如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为题目, 开设学生模拟法庭或者模拟事件现场, 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也可以学生之间根据对实际生活的了解, 做相互之间的法律实践水平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来给出具体实践分数, 以便于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全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0) .

[2]胡姝, 刘宇.加强高校法制教学的几点建议[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6) .

问卷调查-职业道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7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点问题;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1-0058-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了科学的概括,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等。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師将这些重点问题作出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详解。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在理想信念认识上的误区和迷惘影响着青年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人生的发展。例如,有人认为理想就是“有利就想”,前途就是“有钱就图”。因此,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进行理论阐述,更要给予大学生一些实践指导。

(一)理论问题分析——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理想信念是人的本质规定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思想: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蜜蜂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劳动过程开始之前,未来的结果已存在于观念之中了[1]。人要高于动物,因为对于动物来说,它只是做了它本能的事,而人则不同。人类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无论从事任何一项事业,对自己活动对象的未来状态都在观念中有一个自觉的意识建构。这样一种对事物未来状态的自觉意识建构,我们可以通称为理想。从这点上讲,人类和动物界的分别,除了人类活动总有自觉的理想构建之外,很难再有别的标准了。可见,在马克思那里,理想同样构成了人的本质规定之一。

2.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对于人生至关重要,它在人生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理想信念的定向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定向机制,为人生指明奋斗的方向。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2]其次,理想信念的动力作用。理想信念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它是人生内部的恒久的动力系统。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3]第三,理想信念的提升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它能够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第四,理想信念的凝聚作用。理想信念不仅能将一个人的全部力量凝聚起来,而且能把许多人的力量凝聚在一个目标上,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因此,共同的理想信念成为人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共同的理想信念,它将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实践问题分析——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

1.要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多种价值观并存竞争,它们都以不同方式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心灵。这些价值观念往往都以理想信念的面目出现,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不仅在境界的高低、眼界的宽窄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是非之别、正邪之辨上也不相同。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自觉选择的能力,就会随时受到不相干观念的影响,也会不知不觉间成为某种不良信念的俘虏,甚至成为一些邪念的殉葬品。因此,青年大学生在确立自己人生理想信念的时候,要运用自己的理智,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对不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进行比较和鉴别,选择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

2.要正确认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辩证统一。一方面,个人理想离不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另一方面,社会理想也离不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有赖于个人理想的实现。在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紧密联系,防止片面强调个人理想而忽视甚至否定社会理想。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坚持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一致,就能够摆脱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注重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内容,也要把握当今时代的特点,为爱国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一)传统与现实结合之一——民族文化的学习与坚持

1.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会背井离乡,或许会彼此隔绝,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总会把一个民族的心连在一起。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2.学习和热爱民族文化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总是力图推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政治体制等,从而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文化甚至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4]。民族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因素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体系等,民族文化成为其重要来源。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诸多要求体现了对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

(二)传统与现实结合之二——时代精神的确立与弘扬

1.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共同发挥着对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

2.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为根本前提,其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知识不间断的更新和创意,知识更新、创意度的大小决定着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综合国力的提升速度[5]。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高校德育必须围绕这一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发展。

三、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1.摒弃“对立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其中一个核心是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相对立,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天然障碍”,一些人甚至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求利,就必须不择手段,什么国家利益、社会正义,都是过时的旧观念,应当统统抛弃。这种将经济与伦理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显然是极其错误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证明,市场经济愈发达,愈需要道德文明来保证。恩格斯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这些狡猾手段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6]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

立和完善的道德价值导向。首先,从市场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来看,经济不能脱离道德。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离不开伦理精神的支配,离不开道德准则的规约。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特点诉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的发展。

(二)大力加强诚信教育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点

1.正确认识当代社会诚信危机的深刻原因。当前的诚信危机现象主要是社会转型的急剧变迁发展带来了社会主流道德体系的相对滞后和规范失约所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生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的变迁发展与道德规约之间产生巨大的历史反差,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真空”,造成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失范,从而产生了社会道德危机,诚信危机就是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表现。

2.当代大学生应塑造诚信的道德人格。诚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根本,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当代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杜绝不诚信行为。在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品质修养的过程中,应注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道德要求与法律要求相结合。

四、大学生科学发展的内容

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可以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科学发展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同时也应把促进大学生的科学发展作为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促进人的科学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二者共同

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促进人的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人的科学发展的内在

动力。人的科学发展表现为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首先,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能促使人从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出发,树立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的目的,从而能够获得持久而稳定的学习效果。其次,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人正确地认识世界、社会、人生和自己,并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有助于人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事情,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获得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二)构建大学生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

1.注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发掘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于一年级大学生来说,激发学习动力除了需要培养求知热情之外,还需要通过实现由被动接受型学习向主动型学习方式转变来保持其持续稳定的发展。其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大学学习的最高境界。第三,建立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成才的一项基本要求。第四,培养优良的学风。一个学生的学风是其整个精神风貌和各种人格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和反映。因此,自觉培养优良学风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

2.注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经常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独等不良心理状态,是不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得到发展的。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特定的社会角色以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智力正常,情绪乐观,意志健全,人格完善,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环境以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注重大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首先,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的内容是由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的。個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的理论前提。其次,积极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性质和交往水平,直接影响着其社会化的进程和水平。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也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4.注重大学生生态道德品质的培养。首先,生态道德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的文明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只有大力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建设,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生态道德是公民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要积极践行社会公德要求,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202.

[2]刘忠信.新编人生格言大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61.

[4]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C]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2:390.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5:23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答案 篇8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

奋斗前进;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它一方面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

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在大学“做什么人”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

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

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

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

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

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人

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4.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它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

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6.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

行坚决的斗争。

增强国防观念,它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履行国防义务、关

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人生)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

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

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

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

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4.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这是对健康更为科学、系统、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

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

自身的身心健康。

(3)合理地调控情绪。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

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积极参

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3.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弘扬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

作用。

4.联系实际谈一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践行正确的荣辱观能够增强个人作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使个人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激励,努力提升

道德境界。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深入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

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

6.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品质。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

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

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

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

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基本特征: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被视为每个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

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中

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构成了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5.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大学生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

矩”。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使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

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它指导人们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上网习惯。

3.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你打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为了拓展职业的价值领域,更是为了提升人生

观、价值观的境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或实践性,不应单纯地把职业看成是谋求生

存的手段,更应把职业视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它蕴涵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人选择职业,职业也选择人,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择业固然要考虑个人的兴趣

和意愿,但是,社会需求对择业有很大的制约性。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更多地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消极被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

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

善自我。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

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

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从法律的历史和实践来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般说来,可以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

务的关系,概括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三个方面: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法律这一事物中两个分离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两个互

相排斥的对立面。同时,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总量上的等值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首先,一个社会的法律权利总量和法律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其次,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互相包含。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又是相互补充的功能。法律义务以其强制某些积极行

为发生、防范某些消极行为出现的特有约束机制而更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法律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而更

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

1.如何认识我国宪法的特点和原则?

特点: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

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宪法从

法律上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意志。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我国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强调国家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

保障公民权利原则。以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发展的重要标志。宪法确认和保护的公

民权利也就是人权保障在国家根本法中的体现。

法治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篇9

当代大学生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因此,时代要进步,那大学生就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了中央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式出版的第一部重点教材,这是一部经典作品,从多方面呈现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所要求的时代感和科学性,针对性,为把这门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大学生思修发展及大学生成才的实际,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主线,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要指导方针,遵循大学生思修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的规律,遵循大学生入校后心理发展的基本历程,遵循思修政治教育内在的知识体系,展开社会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基本教学内容,是一部汇聚了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最新成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质量,高格调,高标准的精品教材。

所谓,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解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目地和方向。我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就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学术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才是王道!那么我们又要如何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呢?或者说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呢?首先,我们要明白,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互相矛盾冲突的。它们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不可分割抵触。其次,我们要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毕竟我们是学生,学业本是我们的主业。我们要独立,学会生活以及与人交往,为人处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要像高尔基前辈说的:“我对于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在我们学习的同时努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再次,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自古以来,人们在学习的同时就十分注重德行。因为他们懂得要学以致用。此外,我们还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

问卷调查-职业道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10

关键词:思修课堂 教学感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做好思修课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和感受,谈谈如何做好思修课程教学工作。

一、了解分析学情,做到有的放矢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了解和分析学情,是做好思修课教学的首要条件。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的情况有差异,每个专业班级同样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情。特别是所带专业班级较多的时候,要根据专业班级的特点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特别忌讳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去教授所有的专业班级,否则往往会出现老师讲得累,学生睡得也累的奇葩现象。

因此,第一课的时候不要急于上课,可以和学生聊聊对思修课的认识以及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对老师有什么认可的教学方法等。而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投其所好的教学方式,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双主体”课堂,发挥师生的主体互动作用

“双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双方互动,才能真正实现主体性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的往往是要求建立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单方面的教学主体,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就某个社会现象进行讨论时,既要善于点评和总结,同时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待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须注意从主流角度上来引导。

总而言之,在思修课堂,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发挥百家争鸣式的主体作用。同时老师也要有万众归一的控制力来实现自己的主体引导作用。这样的课堂,既发挥了互动的作用,又实现了教育目的。

三、注重案例导入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一种利用现实案例作为教学工具的教学方法,也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即教师利用案例作为讲课的题材,以案例教材的具体事实与经验作为讨论的依据,由师生的互动来探讨和评价案例事件的行为与缘由,发掘潜在性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价值在于既促成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不断地学习、创新。同时也使学生具有一定积极向上的心态,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促进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案例教学对于师生来说都有现实价值,因为思修课毕竟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需导入具有实践性的案例。

比如,在讲授理想和信念的知识时,可以引入美国纽约州第一位黑人州长罗尔罗杰斯不断坚守信念的成功案例;再如讲授依法治国时,可以选入陈满杀人放火案历时23年终于获得重审的案例组织讨论和教学;又如在讲授有才无德是毒品时,可以引入商纣王和德国教父希特勒的行为来进行佐证。

四、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兴趣。”

然而,如何激发和引起学生积极性呢?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收不住现在的学生的心。而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学课件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图像、逼真的音响效果,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吸引他们的眼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也要恰如其分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总而言之,搞好思修课的教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方法,以更多的、灵活的教学手段来驾驭、活跃课堂,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绎的舞台。

问卷调查-职业道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11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往往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不高, 不能有效的指导大学生的现实行为选择;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等等。因此, 要针对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 总结和思考教学改革的方法, 力求使这门课程能够完成其教学目标, 对大学生注入正能量, 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系统的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进行整合, 而不是简单地将两部分内容进行拼凑。但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 很多教师都只是将这两部分的内容别分进行讲授, 而没有发现两部分内容的逻辑统一性和实践统一性, 因此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问题。

(一) 教学模式僵化

教学模式是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 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作为结构框架, 突出了其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个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 作为活动程序, 则突出了其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在调研过程中发现, 现在大部分的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 即老师灌输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是靠机械地重复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 强调的是老师为师生关系的中心地位, 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的单向的知识的灌输, 而忽视了学生对老师的反向回馈。这种教学模式, 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天性,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模式改革, 应打破这种建立在二元对立思想上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 广泛的吸纳国内外最新教学模式的可取之处, 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改革。

(二) 教学内容老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法制教育, 内容涉及道德、政治、法律等, 极具实践价值。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 任课老师多是按照课本内容进行知识的教授, 缺乏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 缺乏与社会现实问题, 热点问题相结合。特别是一些沿袭了传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式的教师, 缺乏对这门课程的创新, 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知识严谨有余而社会实践不足。仅仅是将相关知识生硬的塞给学生, 没能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关注社会, 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作用。因此, 学生往往学习积极性不够高,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一问题, 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 切实了解大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 掌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为大学生解答困惑、指引方向;同时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使其思考社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部分有内在逻辑上的联系, 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科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 既突出每一部分的特点又将两部分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教学水平, 深入到教学研究中, 在保证课程逻辑性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

(三) 教学方法单一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基本上都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度较低, 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性极高的课程, 是一门对大学生现实实践极具指导性的课程, 因而此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学, 而要鼓励其走出课堂到广阔的现实社会中, 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使理论知识有效的指导大学生的实际行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体地位应被学生取代, 使学生从被动、依赖和从属的地位转为主动地位,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 形成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学生个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为这门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注入新鲜活力, 使这门课能够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后可以发现, 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 根结在于首先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特点, 其次没有充分把握学生需求。只有在充分掌握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 才能对课程的教学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 使课程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让学生在奠定了一定的法律素养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 使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 思想向上, 素质全面的人才。

(一) 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进行整合的一门课程, 在理论性的基础上更突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思想道德理论内容与基本法律知识之间有机统一的关系, 以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实施方式、构建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较大差异但两者作为调节大学生思想行为、社会行为的两个重要手段所发挥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思想道德部分和法律基础部分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教学, 而应将二者相互渗透, 和谐统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教学模式, 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上应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更有助于体现出这门课程的特点, 达到其教学目标。

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进行的教学改革就要求在教学模式上, 改变原有的二元对立模式, 借助社会调研、志愿者活动等多种社会实践模式, 构建多元开放模式;在教学内容上, 不仅要不断将思想道德领域和法律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补充进原有的内容, 还要将大学生在新形势、新环境下的产生的新问题从思想道德角度和法律角度进行解答, 不仅体现出这门课程的现实指导意义也同时体现出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方法上, 根据教学内容应用主体参与型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型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二) 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要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改革, 就应摒弃脱离生活、乏味枯燥的内容堆砌和概念罗列, 而应深入学生群体进行调研后创新教学模式, 充实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方法, 构建具有应用性的教育逻辑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大学期间正是一个人一生中由青少年向成年转化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很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构建积极的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态, 需要为下一步踏入社会构建基础的法律知识。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定型的关键期, 面对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问题更多也更复杂, 如恋爱问题、就业问题、个人发展、个人价值、个人与家庭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等。大学生作为极具活力和适应能力的群体, 针对大学生的特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可以尝试应用答疑式的教学方式, 请大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 教师按照不同的问题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编排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 设计可以达到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课程教学, 形式灵活多变, 内容贴近实际,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 主动性和参与度较高, 教师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种答疑式的教学就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困惑解答, 并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中逐渐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更为全面的理解, 对个人道德修养有更为直接的影响, 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更为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胡晓红, 郭凤志.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05) .[1]胡晓红, 郭凤志.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05) .

[2]凋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9) .[2]凋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9) .

上一篇:镇小家长学校工作计划下一篇:五年级语文教师期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