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质量控制

2022-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临床输血质量控制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关键探索

摘要:目的:探索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5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之间,选取对象为190例同期在我院须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这19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将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并给予常规方式进行输血;并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输血质量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质量以及两组患者的输血成分。结果:观察组的各项输血质量指标的符合率或完整性均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观察组的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低,血小板治疗量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结论: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能有效改善输血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临床输血质量;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输血成分;影响

在临床中,输血是一种治疗和抢救患者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在临床输血治疗中,一直坚持着减少输血次数的原则,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患者在输血的过程中,所造成的血液疾病或感染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但是在针对一些不可避免的输血患者时。就需要在临床输血中采取或应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控制,来提高输血的质量,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基于此,本文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5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之间,选取对象为190例同期在我院须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就“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和分析,现有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5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之间,选取对象为190例同期在我院须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这19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将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并给予常规方式进行输血;并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输血质量管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患者应用常规方式进行输血,输血前护理人员需仔细询问和了解患者的基本状况,在输血过程中采用无菌用品等。

1.2.2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常规方式的基础上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专门的输血质量管理的小组,小组的职责在于研究并明确相关工作制度、制定小组成员所需要进行的工作以及任务,并且确定在每一个季度的第1天召开一次相关会议,在会议中讨论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的方式;在临床输血中,需要输血的工作人员秉承着规范性原则,于输血前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并与申请单上所填写的信息进行仔细的核对,核对后进行登记[2];于输血前血液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再一次严格的核对工作,核对内容主要包括接受输血的患者以及血液的详细信息,并按照相關规定进行血工作,最终签上自己的名字;配血结束后,培训人员需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再一次的核对并签字;在整个输血流程结束后,进行输血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将输血的数据进行准确的比对并核实,应用记录的方式,将输血中所产生的数据以及信息进行完整且准确的记录[3]。

1.3观察指标

计算两组输血申请单填写符合率、输血前检查的完整度、数学指标的符合率和输血记录的完整性,以及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血小板治疗量,并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表示,用t检验,本次采用SPSS 21.0版本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对比P﹤0.05有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输血质量

观察组的各项输血质量指标的符合率或完整性均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输血成分

观察组的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低,血小板治疗量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见表2

3、讨论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是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让输血工作的操作流程更具完整性,在每一个环节进行仔细的核对,最大程度上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血液的质量和控制输血质量[4-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各项输血质量指标的符合率或完整性均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观察组的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低,血小板治疗量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能有效改善输血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炜,江光荣,罗立.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5(001):131-132.

[2]刘志勇.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研究[J]. 心理月刊,2019,000(018):P.194-194.

[3]袁世海.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 饮食保健,2019,6(010):48.

[4]陈立升,陈椿慧. 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对输血科输血质量及安全性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9,17(04):184-185.

[5]李海涛. 闭环式信息管理系统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 中国农村卫生,2019,v.11(01):60-61.

作者:申宝鸣

第2篇:输血检验流程的临床质量控制效果研究

摘 要:目的 研究临床质量控制运用至输血检验流程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滨州市中心医院收诊的150例输血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次序分为两组: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患者,常规组给予常规输血检验流程,观察组在输血检验中行临床质量控制,对比两组发生发热、溶血、凝血障碍、血型抗体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远远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将临床质量控制应用于输血检验流程中不仅能降低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亦能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打下夯实的基础,故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效果

输血检验(blood transfusion examination)为输血科室最为常规的工作,工作中保障临床输血流程的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输血治疗,挽救输血患者的生命,到达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目的[1]。临床救治中,收诊的患者多为失血或者缺血,为其治疗最有效的方式为输血,由于输血具有严格的操作流程,每个环节中都需要谨慎、认真进行,否则任何一个环节中出现纰漏,都可能会引发患者血液疾病的传播和感染,对输血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亦会引发医患纠纷[2]。基于此,加强对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的控制,是为患者的生命负责,同时能够提升医院的知名度。自医院对输血检验流程行质量控制以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特将相关材料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滨州市中心医院收诊的150例输血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常规组:男性和女性例数为40例、35例;年龄跨度在17~65岁区间,平均(42.30±1.62)岁;其中交通意外出血过多51例,高处坠落出血过多20例,其他意外受伤出血过多4例。观察组:男性和女性例数为41例、34例;年龄跨度在16~65岁区间,平均(42.42±1.51)岁;其中交通意外出血过多52例,高处坠落出血过多20例,其他意外受伤出血过多3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数据互比(P>0.05)。本次研究内容得到两组患者和家属的同意,并愿意积极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同时已经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出血过多患者均在滨州市中心医院行输血治疗;②沟通良好。

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②意识障碍;③视听障碍;④凝血系统疾病;⑤恶性肿瘤;⑥血液系统疾病;⑦中途退出者;⑧不配合者。

1.3 方法

常规组:常规输血检验质量管理,内容:①严格控制输血适应证;②输血前应检验血标本;③检验中严格要求检验操作规范执行;④加强对输血检验各个环节的管理等,满足临床输血要求的相关工作。

观察组:在输血检验中行质量控制,具体方法如下:①构建全面、细致的监督管理体系,同时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3]作为该体系的依据。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并构建输血检验流程规范图,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管理规定。对日常输血检验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②输血前应充分掌握输血适应证,同时应符合患者输血指征,并做好预后相关检查工作。预防医患纠纷的发生,在患者接受输血前,对其血样进行采集,并进行传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检测,并详细记录检测结果。③做好采集样本的管理工作,详细记录申请单的內容,保证其准确性,为了再次提升检测的准确性,应对标本信息进行核实,将其粘贴在样本外部;样本检测应迅速,预防存放过久发生凝血、稀释或污染的情况,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④输血前,交叉配血以及相关检测都应行血型鉴定支持(A型、B型、O型),也就是将输血患者和献血者的血型进行鉴定,待结果为相同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另外,应将检测的结果进行详细的核对,并妥善保存,温度:3 ℃~6 ℃为最佳。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输血检验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互比两组输血后感染性疾病发生情况。互相比较两组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满意度平均分数。不良反应:①发热;②溶血;③凝血障碍;④血型抗体不良反应。满意度评分:自制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均有本次研究内容相关,一共25道调查题目,每题4分,按照其分值进行判定,3分和4分表示非常满意;2分表示满意,≤1分为不满意。患者和家属填写时护理人员回避,并回收,总分100分,非常满意85~100分;满意75~84分,不满意≤74分。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2.0展开详细分析,计数资料用[n(%)]体现,进行χ2 检验;计量数据采用(x±s)表现,并应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远远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满意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满意度平均分为(95.36±2.25)分远远高于常规组为(80.25±1.2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50.839,P<0.05)。

3 讨论

在临床的输血治疗过程中依然依靠各种各样的检测结果作为参考依据,故治疗中对检验科室的輸血检验结果依赖性随之增加,亦是整个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管理组成部分。各类传染性病毒的载体就是输血,一旦发生后果极其严重,甚至威胁受输血者的生命安全。故对输血检验流程加强质量控制,不仅能保障输血者的生命健康,亦能降低医患纠纷发生,保障医疗工作可以安全有效的运行。输血治疗中的血液来源于异体,输血和献血者个体间血液成分存在差异性,而输血者在治疗中需要反复输血,故同种免疫会增加不规则抗体的风险概率,导致输血后发生各种不良反应,例如:发热、溶血、血型抗体不良反应以及凝血障碍等,对输血者的健康产生影响,严重者会发生死亡[4]。采取何种干预方式,能够在提升输血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保障临床输血安全一直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输血治疗前常规检查为血型检测、交叉配血试验,两种检查方式均能保障临床输血安全。以往由于技术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对输血管理流程不够重视,输血后时有发生各类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5]。自医院将质量控制运用至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以来,通过对输血检验流程严格管理,提升检验人员的责任心,规范临床用血流程。此外严格控制输血前检验、标本采集检验、血型检验、交叉配血试验,详细核查输血患者的血液情况,保障了血液标本的质量,能有效降低输血后不良反应和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远远高于常规组(P<0.05)。该结果充分证明:临床质量控制应用在输血检验流程当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同时患者和家属更加认可本次临床质量控制内容的实施。

总之,将临床质量控制应用于输血检验流程中不仅能降低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亦能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打下夯实的基础,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婵婷.医院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策略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6):2323-2324.

[2]陈卉.如何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33-34.

[3]丁虹,王艳.输血检验的临床质量控制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33):116-117.

[4]张洁.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探讨[J].心理月刊,2019,14(13):216.

[5]任立明.关于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效果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1):37-38.

作者:刘敏 杨东昌 岳翠青

第3篇: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在血型实验室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在血型实验室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收治的14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双色球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70例。实验组应用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参照组应用常规流程,比较组间检验数据。结果:实验组交叉配血不合格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输血事故占比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实验室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工作,可以大大提升临床输血安全性。

关键词:临床输血质量控制;血型;实验室检验

输血如今在医学上得到了长足发展,也从输全血逐渐转变为输成分血;从输异体血到输自体血,如何做好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是当前重中之重[1]。本研究分析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在血型实验室检验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收治的14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双色球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70例。实验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21~70岁,平均(50.05±3.48)岁。参照组男33例,女37例;年龄22~71岁,平均(50.10±3.5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以常规流程实施输血检验,即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通过手工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展开实现交叉配血,对患者主、次侧是否发生溶血、凝集情况进行观察,随后实施阳性对照试验操作。实验组患者以质量控制流程实施输血检验,包含:(1)构建监督机制,即在医院、血型实验室的基础上,优化并制定更加专业化的输血检验流程;成立输血管理小组,对检验工作进行督导与检查,及时发现检验中的不足,并加以整改。(2)进一步强化人员培训工作,对检验人员展开定期业务培训,进一步强化输血检验人员工作能力,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3)质控对策,于患者输血前进行质控,即在输血前实施常规传染病检查,若患者显示有传染病,需要马上加以隔离,同时详细记录病情,进而确保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若患者与输血适应证相符合,则应该开展输血治疗,并择期对手术患者实施自身输血治疗。同时应该规范采集样本,对输血申请单上信息进行认真核查,当确认无误之后才能采样进行检查。另外,需要做好相应的血型检验、交叉配血,检验人员应该对检验试剂进行核准,查看其是否有体外检测诊断产品批文、有无超过有效期;对于检验设备而言,则需查看其是否能正常使用,随后展开相应的校正工作,注意在检验期间需规范、完整书写检验报告并签字,并将各自的检验责任落实到实处,并对检验样本做好备份工作。

1.3 观察指标

交叉配血不合格率占比,输血故事发生率占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交叉配血不合格率占比比较

实验组交叉配血不合格率占比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输血事故发生率占比比较

参照组输血事故发生率占比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输血检验在临床输血治疗中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若在输血前发生差错、疏忽,轻则发热、传染疾病,重则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为了提升患者的输血安全性,需严格控制输血检验质量。本研究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制定出可行性、实用性较高的质控对策,要求检验人员在输血检验期间不但要核实患者信息,还需严格把控受血者的输血指征,在血液抽取完成之后,应该立即在试管外贴上标记,随后送检;另外,在血型检验、交叉配血期间,应该强化对溶血、凝集情况的关注,特别是妊娠患者以及有过输血史的患者,则需展开不规则抗体筛查,且为了降低假阳性结果的出现,需充分了解患者是否合并基础病,以此降低检验样本的误差,提升检验准确性[2]。

综上所述,做好实验室临床输血質量控制,确保高质量完成,可以大大提升临床输血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卉,陈祥.血型实验室检验在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及输血安全中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6):44-46. .

[2]史华山.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对输血安全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1):150-151.

作者:郭峰

第4篇:临床输血护理质量控制试题

科室

姓名

得分

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1、临床输血中常见的错误有:

(

) A. 先采集标本、后贴标签;

B. 同时采集两名患者的标本,为防止错误在两只试管上分别标注患者信息;

C. 从留置针处抽取标本,不用重新穿刺,方便快捷;

D. 患者一入院,抽取许多管血标本;医嘱出来打印标签贴到试管上; E. 让患者或家属自己送标本到输血科或检验科。

2、医务人员(含护理和医技人员)应该熟知的输血法律法规有:(

)

A.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B.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C. 输血标本采集流程 D. 输血前核对制度

E.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3、采集交叉配血标本的步骤有:(

) A. 校对并发送医嘱; B. 打印相应采血条码;

C. 将采血管贴上条形码,需双人核对无误;

D. 携带申请单和有标签的试管到床旁再次核对患者所有信息无误后采集患者的配血标本;

1 / 6

E. 将申请单和标本一起送至输血科;

4、常见的配血标本错误:(

) A. 采错人;

B. 将血样注入错误的采血管中; C. 血标本量少或溶血; D. 血标本标签模糊,贴错; E. 同时采集2名患者的血标本;

5、运送交叉配血标本正确的有:(

) A. 标本采集完成后,尽快处理,尽快送检; B. 采用加盖封闭的运送箱,保证标本不受污染 C. 患者、家属或未经培训的护工; D. 当班护士; E. 经过培训的护工;

6、取血步骤错误的:(

) A. 打印取血单并到输血科取血;

B. 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三查八对制度);C. 仔细检查血液质量、剂量、品种和有效期等;D. 双方核对签字;

E. 血液未放在封闭的专用的取血箱中;

7、护士在输血前应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有:(

A. 疾病的诊断; B. 输血史;

2 / 6

) C. 过敏史; D. 妊娠史; E. 传染病史;

8、输血护理床边核对的内容有:(

) A. 血液的种类和剂量; B. 血液的有效期; C. 交叉配血实验结果; D. 血型;

E. 患者的姓名、住院号、床号等

9、血液输注前还需要进一步做的步骤有:(

) A. 必须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患者有关信息;

B. 患者处于昏迷、意识障碍或不会说话的新生儿及儿童,还需要与其家属共同确认身份;

C. 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并记录核对护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 D. 以上都对; E. 以上都不对;

10、开始输血后对患者进行监测的内容有:(

) A. 输血开始后需要观察至少15min,并记录; B. 输血过程中至少30min观察一次; C. 输血结束后4h需要观察患者一次; D. 输血结束后12h需要观察患者一次; E. 输血结束后24h需要观察患者一次;

3 / 6

11、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有:(

) A. 发热反应 B. 溶血反应

C.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D. 过敏反应 E. 艾滋病

12、输血常见的症状有:(

) A. 发热 B. 寒战 C. 头痛 D. 皮肤瘙痒 E. 呼吸困难

13、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疑是不良反应的一些症状,需采用的措施有:(

) A. 立即报告 B. 暂停输血 C. 保持静脉通路

D. 医生处理症状消除后,将剩余的血液继续输注给患者; E. 做好抢救前准备

14、红细胞的输注和护理包括:(

) A. 储存温度为2~6℃,稍复温后即可输注; B. 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合;

4 / 6

C. 输注过程中若出现滴速不畅,可挤压血袋使血液通过Y型管; D. 在血液输完时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袋; E. 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轻摇血袋使红细胞悬起;

15、血小板的输注和护理包含有:(

) A. 输注前将血袋混匀,切忌剧烈摇动,以防血小板损伤; B. 以病人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 C. 可不用输血器输注;

D. 因故未能及时输注时,可放在冰箱保存;

E. 因故未能及时输注时,可在常温(22±2)℃下暂存;

16、血浆的输注和护理包含有:(

) A. 融化后应尽快取回输注; B. 颜色异常或有絮状物则不能输注; C. 新鲜冰冻血浆一经融化不可再冰冻保存; D. 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注,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 E. 血浆输注速度应尽可能的快;

17、冷沉淀的输注和护理包含有:(

) A. 冷沉淀1U容量为20~30ml; B. 应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 C. 可以加入10~15ml0.9%氯化钠溶液稀释; D. 未能及时输注的冷沉淀需要存放在4℃冰箱; E. 未能及时输注的冷沉淀也可以冰冻保存;

18、输血后的护理包含有:(

)

5 / 6

A. 输血后护士需常规对病人进行关心和询问; B. 认真逐项完整填写输血护理记录; C. 输完的血袋应尽快送回输血科保存; D. 以上都对; E. 以上都不对;

19、临床输血护理质量管理内容有:(

A. 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知晓率达100%; B. 输血前护理; C. 输血中护理; D. 输血后护理; E. 心理护理;

20、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

A. 医院院长; B. 分管业务副院长; C. 职能科长;

D. 各临床输血相关科室负责人; E. 护士长;

6 / 6

)

)

第5篇:控制临床输血感染方案

广泛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及输血技术操作规程,根据《医疗机构输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与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构成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是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最高组织形式,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具体领导并督查各临床科室开展输血感染控制工作。

各临床科室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质控员为成员的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领导小组。负责督促执行临床输血工作的输血指征把关、输血前检查、血液交接核对、血液质量检查、输血前查对、无菌操作、输血不良反应观察等环节管理。

二、工作目标

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感染率控制为零发生; 严密观察输血过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

严格执行公安县卫生局的规定,确保荆州市中心血站为临床用血唯一来源地,坚决打击自采自供血液的非法行为,严格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感染的发生。

三、实施措施

一、全员培训

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活动,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提高全员输血安全意识及输血医学理论水平。

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开展临床输血技术训练,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能力,

二、血液来源

医院临床用血严格加强血液来源管理,坚决打击自采自供非法采血行为,接受公安县卫生局监督,确保血液来源合法,血液质量合格。

公安县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全部由荆州市中心血站供应。

三、血液保存

血液保存是保证血液质量,控制输血感染的重要环节,输血科应建立完善的血液入库、保存、发放及储血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出库血液合格。

1、血液入库管理 输血科在血液产品接收过程中要认真核查血袋包装,核查血液质量,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核查内容如下:

(1)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 (2)血型; (3)血液品种; (4)采血日期及时间; (5)有效期及时间; (6)血袋编号(或条形码); (7)储存条件。

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2、血液保存管理

(1)建立科学的血液库存基数,库存上限基数:O型4000毫升、A型4000毫升、B型2800毫升、AB型1200毫升;库存下限基数:O型2000毫升、A型2000毫升、B型1600毫升、AB型800毫升。

(2)分型保存应分类按序摆放,各型血液存放有明显的标示

(3)储血冰箱温度记录,贮血冰箱按规范有温度记录,每6小时一次,出现故障后,有检修、恢复记录及血液保存处理的记录;

(4)严格血液保管交接班制度,

(6)贮血冰箱内严禁保存杂物及私人物品。

3、血液出库管理

(1)严格查对制度,发血时严格查对血型、数量、用血单位及各种报告单, (2)入出有序,血液的发放除临床医师因治疗原因特别要求外,严格遵守先进先出的原则,以保证有效贮血。

(3)严格执行送血回执制度,送(发)收(取)双方签名,以示血液产品合格收(取),并有可追踪性。

(4)血液一旦出库原则上不得再入库,特殊情况下血液再入库必须遵守再入另存,记录另册,备忘明示的原则。在确保血液无损坏,质量可靠的前提下再发放。

4、储血设备管理

(1)储血室、储血冰箱内定期消毒清洁。储血室每日晚用紫外线消毒1小时,储血冰箱内每月用戊二醛进行物体表面擦洗消毒,再清水清洁,

(2)细菌指数监测;每月进行一次储血室内、储血冰箱内空气细菌指数监测。空气细菌指数监测不合格,应及时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施改进方法,上报专案报告到医务科。

(3)设备科专业维修保养人员定期对储血冰箱进行维修保养,记录维修保养过程,设备运行状态,对储血专用冰箱进行评估,若设备年久老化,及时提出更新设备报告,

四、输血器材

设备科统一对一次性输血器材进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查验并备案经销许可证、药监局注册证、营业执照及产品卫生许可证等证件,严把质量关。各科室不得自行购买一次性输血器材,更不得回收重复使用。使用后的一次性输血器材(含血袋)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规定进行统一回收、消毒、处理。

五、输血操作

护理人员是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最后环节,应严格执行输血前七查七对制度,认真履行血液交接双核双签名制度,对质量存在问题的血液坚决拒领拒收。

加强护理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强化无菌操作观念,控制临床输血感染。

第6篇:临床输血感染控制方案

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用血者身体健康,科学、规范、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方案。医院将成立控制输血感染工作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输血安全及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查。临床科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我院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规定》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江华县民族中医院输血工作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一、 组织构成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是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最高组织形式,具体领导并督查各临床科室开展输血感染控制工作。各临床科 室输血管理小组负责督促执行临床输血工作的输血指征把关、输血前检查、血液交接核对、血液质量检查、输血前查对、无菌操作、输血不良反应观察等环节管理。

二、工作目标

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力争输血感染 率控制为零;严密观察输血过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严格执行永州市卫计委规定, 确保市中心血站为临床用血唯一来源地,坚决打击自采自供血液的非法行为,严格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感染的发生。

三、实施措施

(一)加强培训 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活动,提高全员输血安全意识及输血医学理论水平。 医务科及血库、 各科室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 开展临床输血技术训练, 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能力。

(二)加强血液来源、保存、出库及输血器材、贮血设备的管理 医院临床用血严格加强血液来源管理, 坚决打击自采自供非法采 血行为,接受县卫计委监督, 确保血液来源合法,血液质量合格。临 床用血全部由永州市中心血站供应。

血液保存是保证血液质量, 控制输血感染的重要环节, 输血科应 建立完善的血液入库、 保存、 发放及储血设备管理制度, 确保出库血 液合格。

1、 血液入库管理:输血科在血液产品接收过程中要认真核查血袋包装,核查血液质量,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核查内容如下: (1)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2)血型;(3)血液品种;(4)采血日期及时间;(5)有效期及时间;(6)血袋编号(或条形码) ;(7)储存条件。 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2、血液保存管理:(1)分型保存应分类按序摆放,各型血液存放有明显的标示;(2)储血冰箱温度记录,贮血冰箱按规范有温度记录,每8小时一次,出现故障后,有检修、恢复记录及血液保存处理的记录;(3)严格血液保管交接班制度;(4)贮血冰箱内严禁保存杂物及私人物品。

3、血液出库管理 :(1)严格查对制度,发血时严格查对血型、 数量、用血单位及各种报告单;(2)入出有序,血液的发放除临床医师因治疗原因特别要求外, 严格遵守先进先出的原则,以保证有效贮血。 (3)严格执行送血回执制度,送(发)收(取)双方签名,以示血液产品合格收(取) ,并有可追踪性。(4)血液一旦出库原则上不得再入库,特殊情况下血液再入库必须遵守再入另存,记录另册,备忘明示的原则。在确保血液无损坏,质量可靠的前提下再发放。

4、储血设备管理 (1)储血室、储血冰箱内定期消毒清洁。储血室每日晚用紫外线消毒 1小时,储血冰箱内每月用戊二醛进行物体表面擦洗消毒,再清水清洁;(2)细菌指数监测:每月进行一次储 血室内、储血冰箱内空气细菌指数监测。空气细菌指数监测不合格,应及时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施改进方法,上报专案报告到医务科。(3设备科专业维修保养人员定期对储血冰箱进行维修保养,记录维修保养过程,设备运行状态,对储血专用冰箱进行评估,若设备年久老化,及时提出更新设备报告。

5、输血器材:设备科统一对一次性输血器材进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查验并备案经销许可证、药监局注册证、营业执照及产品卫生许可证等证件,严把质量关。各科室不得自行购买一次性输血器材,更不得回收重复使用。使用后的一次性输血器材(含血袋)按《医疗 废物管理制度》规定进行统一回收、消毒、处理。 (三)加强输血操作管理

1.临床医生严格执行医院“临床输血操作管理规定”、“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输血传播性疾病报告制度”等规章制度。

2. 护理人员是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最后环节,应严格执行输血前“七查七对”制度,认真履行血液交接双核双签名制度,对质量存在问题的血液坚决拒领拒收。 加强护理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强化无菌操作观念,控制临床输血感染。

第7篇:输血及药物不良反应质量控制流程

输血及药物不良反应质量控制流程 ( 一 ) 输血反应质量控制流程:

1、严格执行医嘱。

2、认真核对医嘱并到血库取血。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取血时仔细核对患者及供血者姓名、血型、编号、采血日期、血液成分、有效期及交叉配血结果。

4、取血后必须经两人核对并签字。

5、血液放置不可过久,以防变质;血液不能过凉,防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6、输入前应再次核对。

7、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元菌技术操作规程。

8、按时巡视病房,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观察输血后的反应,如皮疹、高热、寒战及生命体征变化。

9、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10、护士长随时检查各班工作,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药物不良控制流程:

1、严格执行医嘱

2、患者用药要严格核对

3、根据药物的种类、性质分类放置.毒麻药品要加锁,每日清点,用后登记。

4、常用药品定期检查,及时更换,如出现沉淀、变质、过期等严禁使用。

5、输液卡、输液用药要有两人以上核对,并放置“已核对”牌。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原则,用药应现用现配,掌握配伍禁忌。

7、按时巡视病房,根据病情、药品性质调节输液速度,观察用药后反应,如生命体征变化、皮疹、药物热、胃肠道等变化。

8、发现异常反应及时通知医生。

9、护士长随时检查各班工作,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十、出入院流程

一、入院手续

1、门诊医生开住院证。

2、诊室护士将住院患者送至导医台,由导医护士陪同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将交费收据交还患者,嘱其妥善保存。

3、介绍医院环境,将患者送到病房。

二、患者到病房后

1、病房值班护士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及时安排床位、建立住院病历;须加床时协助办理有关手续。

2、责任护士将患者送到床旁,妥善安置后请患者及家属详细阅读《双向协议书》并签字。

3、带患者或家属熟悉病室环境并做好入院宣教,如病室内不准吸烟、饮酒,住院期间不准外出等;详细介绍入院须知,包括病室环境、作息时间、饮食制度、探视、陪护制度、医生查房时间、呼叫器的使用、物品保管、防火防盗、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等。

4、告知家属住院所需物品,将多余物品带回,保持病室整洁。

5、通知医生为患者做进一步检查(如为急危重患者,到病房后立即通知医生)。

6、责任护士对新入院患者做入院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

7、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认真履行告知程序,取得患者主动配合。

8、遵医嘱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

三、出院手续

1、患者出院由主管医生决定,提前一日告知患者,介绍办理出院手续的方法。

2、为患者做出院宣教,包括病情观察、饮食、休息、睡眠、运动、正确用药、复查时间等。

3、将出院后用的药物核对、整理后,写清用法及注意事项,交患者或家属妥善保存。

4、向患者征求意见或建议,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5、整理病历,撤床头牌及各种治疗卡。

6、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清楚结帐单据和余款。

7、责任护士帮患者整理携带物品,并送出病房。必要时协助联系车辆。

8、床单做终末消毒处理后,铺备用床迎接新患者。

一、危重患者质量关键过程流程

一、危重患者入院时,护士要了解危重患者病情,查看患者神志、皮肤、粘膜、口腔、肢体等情况,备好抢救仪器和物品。

二、正确安置患者,对躁动、意识不清患者正确使用约束带并加用床挡。

三、护士长协调、安排人力,必要时安排特护小组。

四、开放静脉通路2~3条,应用套管针,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五、持续氧气吸入,保持气道通畅,患者行机械通气时,护士应密切注意临床观察指标。

六、遵医嘱予以患者多参数监护,48~72h更换心电监护电极片一次,防止皮肤损伤,根据病情设置报警、监护参数界值。

七、监测患者意识、面色、皮肤、末梢有无紫绀等。

八、根据病情及时留置尿管、胃管、观察引流物色、量、性质。

九、护士严格执行各种操作,用药注意三查七对一注意,杜绝差错发生。

十、护士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准确记录护理记录,特护患者至少每1h记录一次,如有明显变化随时记录。

一、详细准确记录出入量,按要求每8h小结,24h总结。  十

二、及时准确采集各种血、尿、便、痰及引流物标本并及时送检。

三、护士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与患者交流、沟通,使之配合治疗。对丧失评议能力但意识清楚患者,如气管切开或行气管插管者,护士应使用文字或其他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四、危重患者病情及治疗观察要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护理记录上,并用书面、床头两种形式交接班。

二、

围手术期质量关键过程流程

一、手术前:

1、协助医生准确、及时地做好患者的全面检查,如手术前需要做血、尿、大小便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心、肺功能检查。

2、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减轻术前害怕、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增加患者参与治疗和护理的意识,建立而对现实、乐观稳定的心理状态,利于机体的恢复。

3、皮肤准备:彻底清洁皮肤,防止切口感染。患者应剪指(趾)甲、洗澡,术前一日,手术区域按常规范围剃去毛发,清洁皮肤。

4、胃肠道准备:术前一日服用泻药或灌肠,以排出粪便;术前12h禁食,4~6h禁水。

5、配血及药物过敏试验。

6、保证休息:术前保证良好的睡眠。

7、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8、术晨准备:按要求为患者放置胃管、导尿,患者应取下假牙、眼镜、手表、发卡、耳环、项链等饰物。术前半小时给予麻醉前用药。

9、手术后用品准备:备好麻醉床、全麻护理盘、氧气、吸引器、负压吸引器、引流袋、监护仪等。

二、手术后

1、搬运患者。

2、保持正确体位:全麻术后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麻术后平卧6h;颈、胸、腹部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改为半卧位,抬高床头30~40°;头部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改为半卧位,抬高床头15~30°;脊柱手术后患者需卧硬板床;四肢手术后患者应抬高患肢。

3、病情观察:

⑴监测生命体征:每30min测量一次血压、呼吸、脉搏,直至平稳。 ⑵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⑶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⑷准确记录出入量。

⑸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扭曲;保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4、术后并发症护理:

⑴出血: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伤口引流情况,及早发现出血征象。 ⑵切口感染:注意保持床铺及衣物整洁,如有污染及时更换,如术后3~5日,患者仍有剧烈疼痛应观察切口有无感染迹象。

⑶吻合口漏:表现为术后一周左右突然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或持续性胀痛,发热,腹膜刺激征(+),应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护好引流管周围皮肤,遵医嘱用药,争取最佳疗效。

⑷肺部并发症:鼓励患者进行主动有效的咳嗽训练,促其排痰,定时翻身叩背,可采用蒸汽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等方法湿化呼吸道。

⑸营养支持:术后应维持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伤口愈合。禁食期间应及时给予患者静脉营养支持,保证水及电解质平衡,护士应正确配制营养液,遵守配伍禁忌原则,严格无菌损伤,维持正常输液速度,做好出入量记录。

⑹疼痛护理:护士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及可能持续的时间,做好心理护理,必要时遵医嘱适当给予止痛剂,并观察止痛效果。

第8篇:临床生化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自贡中意友好医院

检验科临床生化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①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质控措施需要有管理手段和制度来保证其实施,在开展室内质控之前要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

② 搞好质量控制知识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质控基础知识,能通过质控图查找失控原因,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③控制好质控血清的质量:在开展质量控制前,必须认真选择和标化各种标准品,并注意观察其稳定性和瓶间差。高质量的定值质控血清是质控的最佳保证;

【操作步骤】

一、室内质控品的选择

理想的室内质控品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

人血清基质;无传染性;瓶间变异小,酶类项目CV%<2%,其它分析物CV%<1%;冻干品复溶后稳定性好,多数常规生化项目2~8℃稳定7天,-20℃稳定30天;有效期应在1年以上。

二、质控品的正确使用与保存

严格按质控品说明书操作和保存,不使用超过保质期的质控品;冻干质控品的复溶确保所用溶剂的质量和所加溶剂的量的准确性,复溶时应轻轻摇匀,使内容物完全溶解,切忌剧烈振摇,防止泡沫产生,复溶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质控品要在与患者标本同样测定条件下进行测定;每天至少做两水平以上质控品。

应用质控品的注意事项:

1、要充分了解控制品的复溶过程。

2、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注意各分析物的稳定性。

3、说明书的质控值只为对应的检测系统提供数据参考。

4、“开放”检测系统可考虑选用无参考值质控品。

5、实验室应尽量保证质控品批号的稳定。

6、了解质控品和病人血清的差异——基质效应。

7、质控品的值不具有溯源性。

三、室内质控图的绘制 1.均值和质控限的确定

在开始室内质控时,首先要确定质控图的均值和质控限,将质控品应与常规标本一起测定。根据20次质控结果(每天开一瓶,一天测一次),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外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暂定均值和暂定标准差。以此暂定均值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室内质控;一个月结束后,将该月的在控结果与前20个质控测定结果汇集在一起,计算累积平均数和累积标准差(第一个月),以此累积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连续三至五个月。以最初20个数据和三至五个月在控数据汇集的所有数据计算的累积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质控品有效期内的常规均值和标准差,并以此作为以后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对稳定性较短的质控品,均值的建立可在3至4天内,每天分析每水平质控品3至4瓶,每瓶进行2至3次重复。收集数据后,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的数据)。如果发现离群值,需重新计算余下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此均值作为质控图的均值。至于标准差,可采用以前变异系数(CV)来估计新的标准差。以前的标淮差是几个月数据的简单平均或甚至是累积的标准差。这就考虑了检测过程中更多的变异。标准差等于平均数乘以以前变异系数(CV%)

2.绘制质控图及质控方法(规则)的应用

根据质控品的靶值和质控限绘制质控图,并将原始质控结果记录在质控图表上,保留打印的原始质控记录。将设计的质控规则应用于质控数据,判断每一质控结果是否在控。 现多采用Westgard多规则即:12s/13s/22s/R4s/10X。

1

四、失控情况处理及原因分析

室内质控出控时,应填写失控报告单,并上交专业主管,由专业主管做出是否发出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那批患者标本检验报告并分析及登记失控原因。失控信号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操作上的失误、试剂、校准物、质控品的失效,仪器维护不良以及采用的质控规则、质控限范围、一次测定的质控标本数等等。失控信号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那批患者标本报告可能作废。此时,首先要尽量查明导致的原因,然后再随机挑选出一定比例(例如5%或10%)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最后根据既定标准判断先前测定结果是否可接受,对失控做出恰当的判断。对判断为真失控的情况,应该在重做质控结果在控以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如失控信号被判断为假失控时,常规测定报告可以按原先测定结果发出,不必重做。当得到失控信号时,可以采用如下步骤去寻找原因:

失控原因分析

(1)立即迅速、仔细的回顾整个操作过程。分析有无特殊情况,如电压波动、仪器不稳、试剂瓶标签脱落、试剂放置位置不符合要求、质控品瓶盖松动、复溶过程异常等。并应检查使用的容器、量器是否正确、仪器有无变动(如波长旋钮移动了位置)、校准品或试剂有无变更生产厂家、批号或接近失效期等,同时复查计算结果。

(2)立即重测定同一质控品。如是偶然误差,则重测的结果应在允许范围内(在控)。如果重测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

(3)新开一瓶质控品,重测失控项目。如果新开的质控血清结果正常,那么原来那瓶质控血清可能过期或在室温放置时间过长而变质,或者被污染。如果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一步。

(4)新开一批质控品,重做失控项目。如果结果在控,说明前一批血清可能都有问题,检查它们的有效期和贮存环境,以查明问题之所在。如果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一步。

(5)进行仪器维护,重测失控项目。检查仪器状态,查明光源是否需要更换,比色杯是否需要清洗或更换?对仪器进行清洗等维护。另外还要检查试剂,此时可更换试剂以查明原因。如果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一步。

(6)重新校准,重测失控项目。用新的校准液校准仪器,排除校准液的原因。

(7)请专家帮助。如果前六步都未能得到在控结果,那可能是仪器或试剂的原因,应和仪器或试剂厂家联系请求他们的技术支援。

如何正确对待失控

质控在控:患者样本可以检测和报告。

质控失控:1. 停止患者样本的检测。2.拒发检测报告。3.寻找原因。4.解决问题。5.对失控时的患者样本进行重新检测。6.做好记录。7.避免用不正确的方式对待失控。8.盲目的重复检测质控品。9.试用新控制品。

失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的处理失控!

查明失控原因并解决问题:

1、查看质控图,根据失控规则明确误差的类型。

2、判断误差类型和失控原因的关系。

3、自动分析仪多项目检测系统上常见因素,单个项目还是多个项目出现失控。

4、与近期变化有关的原因。

5、确认解决问题,做好记录。

五、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 1.每月室内质控数据统计处理

每月末,应对当月的所有质控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处理,计算的内容至少应包

括:当月每个测定项目原始质控数据及除外失控数据后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当月及以前每个测定项目所有在控数据的累积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2.每月室内质控数据的保存

每个月的月末,应将当月的所有质控数据汇总整理后存档保存,存档的质控数据包括:当月所

2 有项目原始质控数据;当月所有项目质控数据的质控图;上述所有计算的数据(包括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累积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当月的失控报告单(包括违背哪一项失控规则,失控原因,采取的纠正措施)。

3.每月上报的质控数据图表

每个月的月末,将当月的所有质控数据汇总整理后,应将以下汇总表上报实验室负责人:当月所有测定项目质控数据汇总表;所有测定项目该月的失控情况汇总表。

4.室内质控数据的周期性评价

每个月的月末,都要对当月室内质控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累积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进行评价,查看与以往各月的平均数之间、标准差之间、变异系数之间是否有明显不同。如果发现有显著性的变异,就要对质控图的均值、标准差进行修改,并要对质控方法重新进行设计。

系统误差

1、质控结果的均值发生变化是系统误差的证据。均值的变化可表现为倾向和漂移。

2、倾向提示检测系统可靠性的逐渐丧失,这种变化通常是缓慢而细小的。

3、漂移则是指控制品均值的突然改变。

倾向和漂移

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

1、样品或试剂加样系统安装不完整。

2、恒温系统温度偏倚或漂移。

3、实验场地室温或湿度不合适。

4、试剂或校准品批号更换。

5、试剂在使用、储存或运送过程中变质。

6、校准品在使用、储存或运送过程中变质。

7、控制品在使用、储存或运送过程中变质。

8、控制品处理不当,如:不要求冰冻的却冰冻了。

9、滤网脏。

10、光源坏。

11、检测系统使用非试剂级用水。

12、近期做过校准。

13、更换操作人员。

随机误差

技术上,随机误差是对于预期结果无一定方向与大小的离散。在 QC 结果中,相对于均值发生的正或负的离差被定义为随机误差。这些若被确定为可接受(或预期)的随机误差,并由标准差量化;若数据点超出预期的数据群体(即,数据点超出±3s限值)的,为不可接受(未预期)的随机误差。

产生随机误差的因素:

1、电源。

2、控制品的重复加样。

3、控制品编号错误。

4、水中产生气泡。

5、试剂或样品加样系统内有气泡。

6、控制品复溶不正确。

7、控制品储存于自动化霜冰箱内。

8、操作人员技术水平。

3

第9篇:临床检验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在实际工作中,同一份标本可做不同的检测项目,而同一检测项目也可适用于不同的检测标本,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标本的整个采集过程直接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产生影响,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可以提高检出结果的阳性率,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反之,错误的采集方法所得标本的检测结果将受到很大的质疑,既延误临床的诊断治疗,又可能危及患者健康甚至生命。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临床检验标本采集的一些常识,配合临床实验室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认真仔细地控制检验标本采集的每一个环节,正确的做好检验标本的采集工作。 临床检验常见的检测标本是来自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也有脑脊液、胸水、腹水及各种穿刺液和分泌物。还有一些特殊的标本如唾液、泪液、指甲、毛发等。

 不同的检验项目标本采集的时间是不相同的,第一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时间:血液标本原则上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原因有下; ① 尽可能减少昼夜节律带来的影响。②患者处于平静状态,减少患者由于运动带来的影响,并减少饮食的影响;③参考区间通常是根据正常人空腹血标本测定值而确定的,易于与参考范围作比较;第二要选择最有价值的时间,如急性心肌梗死cTNT或cTNI的测定在发病后4-6小时采集样本较好;病毒性感染抗体检查,在急性期及恢复期,采取双份血清检查对诊断意义较大。 第三要选择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如细菌培养应尽可能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尿常规检查应采集晨起第一次尿;尿早孕35天后送检阳性率达高峰。大便标本应取黏液、血液部分;痰液标本应为深咳所得,防止唾液混入;末梢血采集时防止组织液混入;输液的患者输液完毕后至少1h后方可采取血液标本送检。因此,取样前需考虑各方面因素,切勿随意取样。

血液标本的采集

1.采集时间:体内有些检验项目的血浓度具有周期性变化,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采血尽可能在上午9点前进行,其他时间的急诊检查,应在评价检验结果时注意节律因素的影响。②采血前患者应禁食12小时,这是因为清晨空腹血中各种化学成分比较稳定,不受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吸收入血的影响。再则,清晨患者还未使用任何药物,防止了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对血脂类的检验,要强调患者近3天内禁食高脂食物,不得饮汤,易致结果偏高。③采血前须告知患者不要进行剧烈运动。④采血尽量安排在其他检查和治疗前进行。⑤做药物监测时,要根据药物浓度峰值和稳定期采血。⑥检验申请单上应注明采血时间。

2.体位;标本采集一般以坐、卧姿势为主。人的体位改变可引起血中许多指标发生变化例如从仰卧到直立时,由于有效滤过压上升,水及小分子物质从血管内转移到组织间隙,血浆容量可减少12%,因浓缩的缘故,使血中细胞与大分子物质相对升高5%,受这种体位影响的指标有: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梅、总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载脂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此外,某些激素水平如醛固酮、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等,直立位高于平卧位。

3.采血部位:临床检验的血液标本,根据检验目的、项目的不同,可采集毛细血管血、静脉血或动脉血。不同部位的血液标本中某些检测成分有差异,甚至可对检测结果产生严重影响。

①毛细血管采血:毛细血管采血主要用于用血量较少(不超过200ul)的检验项目,如血细胞计数,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液寄生虫检验以及一些快速微量的临床化学检测(干化学检测)如手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快检等,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应注意避免用力挤压,以以防组织液干扰。实际上毛细血管采血(即所谓的末梢血),所含成分应为动脉血、静脉血、毛细血管血、组织间液和细胞液的混合体。尽管其化学成分及血气分析与静脉血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血常规检验结果二者却存在明显差异。

如手指血的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8%),而血小板则明显降低(-9%),且手指血检测的重复性、准确性均差。所以,绝大多数专家建议,血常规检验特别是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时,应使用静脉血取代手指血标本,这样既可以提高检测的可靠性,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堵孔等血细胞分析仪故障。

②静脉采血,临床检验绝大部分血标本来自静脉血,采血部位通常是双臂的前臂窝处的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之一,选择原则是“择优录取”。即保证穿刺的顺利,对重症患者或因肥胖而血管不明显者,可以从手背或脚踝处的即保证穿刺的顺利。对重症患者或因肥胖而血管不明显者,可从手背或脚踝处的静脉采集,某些特殊情况如橡皮肿、硬皮病,则只有行静脉切开。此外,静脉采血应注意部位选择(见前述)及消毒剂的选择,如碘酒的使用将干扰T

3、T4的检测。

③动脉采血:动脉采血标本主要用于血气分析、乳酸测定等,常用含有干燥肝素钠的注射器或用肝素溶液充满注射器死角和针头进行动脉穿刺。应注意:过多的肝素可使PH值和PCO2降低;及相关计算参数错误,注射器内不能有气泡,因可改变PO2R 结果。动脉血管血测定血气分析时一定要加以注明。动脉化毛细血管采血主要用于婴幼儿或儿童的血气分析,其方法是用不超过42℃的湿毛巾湿热采血部位皮肤,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液增加而达到动脉化,再进行毛细血管采血。

4.压脉带影响:采集标本时动作宜迅速。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过长可便多种血液成分发生改变,如压迫40秒,总蛋白增加4%、AST增加16%,压迫200秒,这些物质可上升25%。压迫超过3分时,因静脉扩张、淤血,水分转入组织间隙,血液浓缩,可便白蛋白、血清铁、血清钙、ALP、AST、胆固醇等升高5%-10%,血清钾上升更明显。同时,由于氧消耗增加,无氧酵解加强,乳酸会升高,PH值降低。因此在采血时应尽量缩短压脉带的压迫时间,最好能在1分钟内采完。采血过程中,看见回血,马上解开压脉带。勿让患者做反复做攥拳运动。当需要重复采血时,建议采用另一只手臂。

5.输液的影响:为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应尽可能避免在输液过程中采血。因为输液不仅使血液被稀释,而且输入液体的成分会严重干扰测试结果,最常见的干扰项目是葡萄糖和电解质。当患者输液时,从患者输液针管内抽血或同侧输液肢体抽血,造成检验项目结果错误。故有时实验室遇到钾含量高达10mmol/L以上的标本以及血糖异常偏高的检测结果时,须与临床反馈咨询。检验结果与临床体征明显不相符合时,此种情况较易发现,经重新采集后结果差异很大。但是如果影响稍小的标本,则不易发现,而易给临床造成误诊误治,一般情况下,输入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或电解质的患者,应在输液结束1h后采血,而输入脂肪乳剂的患者应在输入8h后采血。

上一篇:1994年属狗人全年运势下一篇:公司后勤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