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银行卡管理办法

2022-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银行银行卡管理办法

浅析商业银行的银行卡项目风险管理

【摘 要】不知从何时起,银行卡成为了人们最主要的交易方式。各商业银行纷纷成立,各种新型银行卡层出不穷,刷卡交易逐渐替代了现金交易,这一交易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快节奏的今天,银行卡让我们的交易变得简单而高效,人们的出行不再像以前只带着现金,而是一卡走天下。各种消费活动甚至是工作需要都离不开银行卡,有的人还利用银行卡来从中获得利益。但是,随着银行卡服务业的逐渐增长,这也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卡;风险;对策

一、引言

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在改变,随之而变的还有交易方式,人们不再拘束于单调的现金交易,更多的支付手段被人们认知且接受。快捷的支付手段顺应着快速的生活效率,新型的交易方式也顺应新的时代要求,但随着高科技的进步,风险也在增加,新的作案手段让银行卡的安全性不再坚固,各种风险对银行本身的冲击让银行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本文针对商业银行银行卡的风险问题进行探讨。

二、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概述

商业银行是银行卡的发行主体,控制着银行卡的发行,及利率等一切有关的调整。跟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做出对之相应的合理调整,是现代金融市场中必不可少的一大部分。它的存在是金融市场赖以生存的条件,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理财活动开始的根本。是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特殊企业,经营对象是货币和各种金融工具,经营关系是一种以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关系,经营风险多体现为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2.风险分类

(1)信用风险

也被称为违约风险,指借款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它是目前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小中型企业不能正常运营,没有能力抵偿贷款,甚至是破产,当然,由于一些企业将贷款运用于投资大,难以回收的项目中,还贷能力不足等情况造成银行损失。这些情况下贷款者由于投资失败无力偿还贷款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对风险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市场的经济变动影响利率的变动,利率的变动必然引起金融市场的变动,所以当市场有风险时,银行也会受之影响,至于这影响是好是坏也跟市场如何变动有关,毕竟风险的存在具有双重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这种市场带来的风险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也是银行所必须面对的风险。

(3)欺诈风险

指的是当事人有意识性的、故意发生的行为。这种风险的发生无可预见性,是当事人蓄谋已久,有方式有准备的一种作案手法,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以此来盗取银行卡中的现金。目前各种欺诈风险层出不穷,稍一留意就会上当,此风险的发生一般会带来较大损失。

(4)操作风险

银行的整个运行环境非常的严谨高效,一个误差就可能会给银行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差错不可避免。如果是人为的风险性质就严重了,一些工作人员禁不住利益的诱惑,利用交易空当来盗取客户的资金。而随着银行多元化的发展,银行业务量也随之增加,这就迫使银行将一部分业务交由相关行业处理,由于代理机构不等同于银行,所以存在极大漏洞。资金在中间业务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这就是银行日常工作中存在的操作风险。

3.应对举措

(1)风险承担

针对已经出现的风险,我们要进行风险承担,对于不能收回的贷款,要进行坏账处理,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弥补;针对恶意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修补法律漏洞,遵循法律法规和监管法规将风险在法律的维护下得以减弱。在风险出现的第一时间内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在对风险控制的同时做好风险承担准备,完善风险规范措施的每一步,努力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化。

(2)风险预防

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一定的方法预防风险,跟据以往经验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知道风险发生的由来,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发生的根本,才能在风险发生之前就合理的控制住它。合理制定风险防范准则,结合实例进行案例剖析,罗列好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的预防措施,针对风险的多样化各别问题各别对待。成立专门的风险防范机制,做好风险防范才能抑制风险。

(3)风险分散

建立多重防护机制,合理的分散风险,在风险发生后根据其性质,将风险可能发生的主体分成若干个可共同承担的个体。让风险的存在尽量缩小,不要把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里,这样在风险发生时才不会一无所有。将风险的载体进行个别转移,合理有序的防护机制才能将风险缩小,平均分摊给每一个风险载体。

(4)风险规避

制定相应的措施,有些风险的发生是可预见的,用专业的方法,正规的渠道,去有效的规避风险,让风险的发生缺少可依赖的主体,这样才能避免风险的发生。风险规避不是在遇到风险的时候尽量躲避,而是知道哪类业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并且知道如何去应对它,这样才能做到风险的合理规避。

(5)风险转移

这是一种新的风险防范措施,将已发生的风险进行适当的转移,既不会让自身承担太大的损失,也不会让转移主体有较大损失。就是在风险发生后进行适当的转移,也是分散风险的一种。

三、银行卡

1.概念

银行卡,顾名思义,是伴随着银行而出现的,是一种逐渐替代了现金的一种交易方式,客户把现金存入银行,银行向客户发放银行卡。通过银行卡,客户的消费不再是单纯的依赖于现金交易,而转为刷卡交易,一切生活方式好像都随着银行卡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现如今各种行业的消费都支持这种消费方式,也快速的带动了这种简单便捷的新新型消费。这种便捷快速的消费方式刚好顺应了时代的步伐,被越来越到的人所接受。

2.风险分类

(1)外部欺诈风险

这是银行卡风险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是不法分子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客户的银行卡个人信息,来盗取银行卡中的资金。有的是因为客户的粗心将个人信息透露出去而被利用。随着网上交易的日益频繁,不少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交易平台来盗取他人钱财。也有一部分利用短信和电话进行诈骗,一些没有防备心理的人很容易上当受骗。如浙江刘先生在网购期间收到不法分子的造假短信,输入了账号密码之后与网购绑定的银行卡就窃取了大量资金。

(2)中介机构交易风险

有许多中介公司打着帮人理财的名义骗取钱财,随着新型交易方式的出现,许多银行与中介公司合作办理部分业务,而这中间就存在着极大的漏洞,精通业务流程的工作人员会趁机盗取大量钱财,给银行和公司带来巨大损失。这类风险是伴随着银行的外包项目出现的,是一种短期内无法根除的交易风险。如某中介企业的小张,在工作期间,多次在办理业务时从中掠取钱财。

(3)内部操作风险

内部员工道德素质尤为重要,没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只会被利益蒙蔽了双眼,面对巨大的财产诱惑,员工必须具备正确的意识,否则内部秩序就无规矩可言。内部员工因其工作的便利,对钱财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而内部环境的监督体制不够完善也助长了内部人员的野心。如温州洪女士的案例,理财的钱没有进入银行而是进了客户经理的腰包。

(4)持卡人信用风险

持卡人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面临着信用风险。持卡人本身对银行来说也有一定的风险,比如恶意办卡来进行非法行为,对银行也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如2015年李先生名下银行借记卡余额被不法分子转入个人名下外汇账户,骗取验证码进行网上转账。

3.潜在问题

银行的发展步伐跟不上银行卡项目的发展,银行卡一度的向前趋进,而机制却并不完善。内部的不协调性造成了内外发展不一致,外部环境制约影响风险的事后处理效率,多数风险在发生后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如风险成本损失多大的处理成本较高、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缺乏行业性发展的战略眼光。

四、风险的解决

1.风险来源有多种渠道,风险的控制也要从多方面入手,在高科技手段日益进步的今天,各种诈骗手段也千奇百怪。首先要了解银行卡诈骗手段的基本程序,从根本入手,严格管理多种交易渠道,如电话诈骗,短信诈骗,网购诈骗等,在交易的程序中设置多重安全防护关卡,让交易程序不再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提高系统的安全识别功能,为客户提供安全放心的支付环境。

2.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体制,定时检测系统的安全系数,严格控制银行卡的各阶段流程。合理规定发卡流程,让银行卡得以安全流通。内部机制各司其职,严格管理各部门工作,建立高效透明的机制运行环境,让系统内部风险降到最低。一旦发现银行卡异常,立即进行安全控制,让银行卡的使用时刻保持在安全的流通环境内。

3.在客户使用银行卡支付手段时,严格管理这一支付流程,用最严格的体系保障支付安全。净化网上支付环境,银行系统内部加强网上交易的安全监控,做到各流程之间相互协调,分工明确,避免因流程失误造成的漏洞。银行在与各大商家进行支付合作的时候,应把安全交易放在第一位,打造支付安全第一平台,在为客户带去方便的同时保障客户利益。

3.加强客户对银行卡使用情况的了解,加强客户的财产安全意识,熟悉掌握银行卡安全使用流程,用正规渠道进行交易支付,谨慎保管有关银行卡的各种信息使用情况,避免发生因保管不当而被不法分子盗取个人重要信息的情况出现。在开卡时,保留客户的基本信息,以便对客户进行了解,银行内部也应当对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严格的保密工作。

4.加大银行卡安全信息宣传工作,在各社区银行网点普及银行卡安全知识,防范因无知而带来的潜在风险,让广大客户对银行卡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财产安全意识。在使用银行卡时,做好防范工作,新型的诈骗手段会自动盗取客户的账号密码,只要涉及到银行卡等资金安全,都要多加防范谨慎。了解银行卡风险中最常见的手段,从根本对抗潜在风险。

5.注重员工素质培养,建立员工互相监督体制,防止因员工对业务流程的熟悉而带来的风险。对员工进行严格考核,明确其责任意识。加强文明管理,让员工从正确的角度进行日常工作处理。让员工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进步。提高员工自我修养,培养员工的团体意识,为提高内部工作质量做努力。实施完全透明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的每一步工作流程都严谨无误。

6.谨慎处理好每一个细节流程,严格审核每一笔交易。让银行内部与客户以及整个交易平台都有合理可依据的系统体系,及时改革创新系统,让系统的发展跟得上外部的变化,让坚固的系统程序与不法分子的手段相抵抗,为客户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银行卡支付环境。让安全的系统流程在多重防护关卡的保护下,为客户带去更全新的支付体验。

五、总结

新的时代发展现状下,银行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不仅仅是时代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让我们的交易方式由单一变的多样化,由繁杂变的便捷,消费方式也变的多样化,但是在新事物出现的时候,必定会带来一些其它的变化。这其中的利益关系也变的复杂,风险也多样化,银行卡的出现顺应了时代,但是科技也在变,风险的潜在因素也在变的高端,所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也要创新发展,才不至于让风险成为主体。

参考文献:

[1]季凯.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银行卡项目的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5-01-20.

[2]吴建.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浙江金融,2011-10-15.

[3]臧皓楠,张启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当代经济,2011-09-23.

作者:李艺

第2篇:国际银行卡管理经验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启示

在现代经济中,银行卡产业已经成为涉及多个行业的综合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信用行为、反洗钱、节约社会成本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银行卡支付的推广改变了居民消费方式和习惯,特别是信用卡支付将预期收入提前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对扩大内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刷卡支付代替现金支付,也能够有效的监测资金的流向,真实客观反应纳税人的收入支出。同时,也对反洗钱工作带来极大便利,对洗钱犯罪及其上游犯罪能够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一、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从国际范围来看,美国和欧洲的银行卡产业发展较为完善,亚太地区、拉美地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且呈现出不同特点。美国信用卡起步较早,借记卡尽管发展迅速,但仍不能取代信用卡的主导地位;借记卡是欧洲银行卡产业的主力军;亚太地区银行卡产业属于后起之秀,新兴支付业务居于世界前列,尤其是日韩两国移动支付发展尤为迅速。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卡市场发展成熟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指标:人均持卡量、人均交易量和人均银行卡收单设备拥有量。从近年数据来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年人均交易额超过1万美元,其余地区均不足5000美元;人均持卡量方面,日本等亚太国家人均持卡量超过美国,欧洲地区人均持卡量最少;世界各地区每万人拥有POS终端设备也存在差异,截至2014年末,美国每万人拥有POS设备195台,韩国高达687台,中国这一数据仅为62台,与美、日、韩等国还有较大差距。

银行卡是世界范围内最受青睐的支付工具,在绝大部分市场非现金支付工具中的占比超过了45%。此外,国际银行卡支付交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至2014年十年间,全球银行卡支付增速一直保持在9.1%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全球GDP增速。

二、各国银行卡管理主要经验

(一)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产业发展

美国是典型的司法监管国家。美国出台了大量有关银行卡管理的基本法律,如《公平信报告法》、《贷款实情法》《金融身份欺诈与窃取保护法》、《公平催收行为法》、《信用卡消费者权利法案》等十余部法律,构建了一个银行卡管理的良好法律环境,集中在银行规范、平等授信和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的行为进行了规范。英国颁布的《消费者信贷法》详细规定了借贷双方责任与义务,要求在信用卡报告里注明贷款成本以及额外收费明细,保障了银行卡产业规范发展。日本也颁布了《关于出资、存款及利率管制的法律》、《关于贷款管制的法律》和《分期付款贩卖法》等来规范银行卡产业发展。

(二)政府引导支持,鼓励用卡支付

1.政府引导并支持通过银行卡渠道结算公务支出。1998年,美国联邦总务署推动实施了美国政府签账卡推广计划。同年,颁布《旅行和交通改革法案》,推动政府公务卡在公务支出的使用。2009年以来,韩国政府先后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持卡人通过银行卡进行消费结算,提高商户受理银行卡的积极性,鼓励企事业单位公务消费和采购使用银行卡。如对餐饮业、酒店业实行卡交易额2.6%的税收优惠,对一般类特约商户实行卡交易额1.3%的税收优惠,并将税收减免额上限由500万韩元调整至700万韩元。同时,针对持卡人、企业也采取类似的优惠措施。

2.政府大力推进银行卡网络建设。2008年1月,欧盟正式推行单一欧元支付区,结束了此前20多个银行卡网络的分割局面,形成一个独立的法律政策管理体系,打破国际上其他银行卡组织的寡头垄断地位,提升泛欧支付品牌,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三)注重风险防范,提高违规成本

1.履行充分的告知义务。加拿大政府要求信用卡公司必须明确征得持卡人同意,才可以提高其信用额度,并将额度变化或利率变化提前一个月明确告知持卡人。德国的银行在受理办卡申请时,会有私人顾问一对一的为客户解释疑惑,让客户充分享有知情权。

2.设立专业的信用审核机构。德国成立有信贷信用保护协会,在信用卡发放前会对所有申请者的信用信息进行调查。英国有三家引用信息审核机构,如果客户被列入黑名单,将限制其办理信用业务。

3.运用先进的技防措施。通过先进技防措施,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达到防范信用卡风险的目的。如德国推出信用卡欺诈警报系统,丢失或被盗的银行卡只要进行刷卡消费,系统将自动报警,警方将及时通知银行方面并采取相应措施。法国将境内大多数银行接入“法兰西银行信息网”和“银行卡联盟信息网”数据中心,可以随时审核信用卡支付资金流通。

4.实行严厉的处罚措施。新加坡政府规定,对未按时清偿的信用卡欠款,银行可以按照24%的年利率计息。法国规定,持卡人发生信用违约行为之后,其所持信用卡将被没收,并在此后一年内被禁止申请信用卡。

(四)鼓励行业自律,发挥监督合力

美国自律清算协会由金融机构和其他利益参与方共同组成,通过制定清算交易规则控制风险,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维护金融安全。欧洲支付理事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制定银行卡产业技术标准和核心业务规范,对欧洲整个支付行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日本,信用卡市场行业自律组织也较为发达,与消费者金融协会有机结合,建立密切的沟通协作机制,在维护市场秩序和行业自律方面深度合作,形成合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国际银行卡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银行卡产业发展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粗放式管理、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能力等主要问题的改善迫在眉睫,既要满足持卡人日益增长的支付需求,也要有利于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信用卡业务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卡年费等国外传统收入项目几乎为零收入,信用卡业务带来的收益以及对其他业务的贡献度远不及个人理财、投资银行、结算与现金管理等业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健全法律法规,促进产业发展

法律法规滞后于市场发展是我国目前银行卡产业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达到规范市场交易行为、鼓励银行卡支付的目的。如美国制定的反洗钱方面的法律,从风险防范角度推动了银行卡的大规模应用。我国也应该通过行政手段,引导市场降低现金使用偏好,充分发挥银行卡的强大支付功能,同时能够降低反洗钱、保障资金安全、支付结算等业务的成本,也为金融服务结构合理配置发挥积极地作用。

(二)加强市场分析,深化银企合作

发卡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各银行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体,与知名企业合作推出多种联名信用卡产品,如与中石油、淘宝网、携程网、腾讯、中国国际航空等。据不完全统计,工行已发行180余种,中行100余种,招行150余种,农行80余种联名信用卡产品。在联名信用卡发展初期到现在,虽然发卡种类多、数量增长快,但大部分无法形成市场规模,且发卡种类重复,市场定位混乱,持卡人对产品特性模糊不清,最终失去了它应有的特点,导致无法达到合作初衷。因此,银行要在每发行一种联名信用卡之前,对市场进行充分深入调研,明确告知持卡人产品定位、服务内容,丰富营销手段,完善发卡后跟踪管理,不断提高激活率和使用率,加强银企之间配合,以产生预期效益。

(三)加快政策调整,满足客户需求

目前,由于市场细分程度较低,针对性不强,发卡政策繁多且可操作性不强,阻碍银行卡功能的完全发挥。例如部分联名卡、主题卡在发卡时,未充分考虑到目标客户群体的支付需求,未体现出与普通信用卡之间的差异,对消费习惯、特征未进行详细调研,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导致卡产品功能不能完全发挥或不能完全满足客户需求。再如部分客户有强烈的信用卡需求或高额度信用卡需求,但因为与政策中部分未及时更新的条款相抵触,导致无法申请信用卡或调高额度。因此,应该加快政策调整周期,以客户为中心,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客户群需求以及产品特色,更新相应的产品政策与之相适应,在合规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满足客户需求。

(四)强化风险管理,保障用卡安全

近年来,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成为银行卡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银行卡犯罪手段越来越丰富,并逐步从一线、二线城市到中小城市蔓延,这就对人民银行、公安部门、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措施和打击力度,又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行为的合力,为资金安全、社会安全和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银行也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持卡人风险意识和保护意识。银行要明确告知客户安全用卡知识,发现异常后及时通知客户以便采取应急措施,坚持统一授信,设置预警额度,完善网上银行等新兴支付渠道的风险管理,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五)健全信用体系,发挥屏障作用

韩国银行卡产业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快速发展,近年却出现较多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忽视风险管理和社会信用体系的脱节。没有社会信用体系作为风险管理的屏障,银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风险管理手段显得捉襟见肘。因此,要高度重视信用体系的健全。

2013年3月我国出台了《征信业管理条例》,从制度层面规范了信用体系建设,使征信行为有法可依。人民银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信用数据采集范围,在公安、司法、税务、工商、邮政、保险、通信、公用事业等行业、部门之间建立广泛的信息共享机制,提供全方位、精准可信的信用记录,并指导各发卡银行注重公平、合理、平等授信,保障信用活动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屏障作用,进一步丰富银行卡产业风险管理手段,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另外,还应该成立商业性个人信用征信公司,加强征信行业市场竞争。从国外经验来看,征信公司是征信体系的有力补充,少数征信公司提供大而全的信息资源,多数征信公司则定位于提供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信息资源态势,能够满足多方位、多层次的征信需求。

(六)引导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

由于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规范,导致市场参与主体责权配置不均衡,市场化程度低、竞争加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措施,规范和引导市场竞争,推动行业自律组织建立、规范和完善,维护银行卡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均衡。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卡渗透率将会越来越高,对市场以及其他行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其潜在的风险,我们不可能消灭风险,但是我们可以针对银行卡产业的薄弱点和风险点,通过科学的、合理的以及具有前瞻性的管理,达到分解和弱化风险的目的,并以此促进我国银行卡产业安全发展、快速发展。

作者:屈小平

第3篇:创新管理:国际银行经验与国内银行策略

尽管欧美银行业因过度创新而遭受重挫,但创新依然是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利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银行业创新还显不足,借鉴国际活跃银行的创新管理经验对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创新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花旗银行的创新管理

花旗银行以创新著称,在全球金融创新进程中几乎总会扮演“急先锋“的角色。花旗银行的创新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战略创新、组织创新、产品技术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

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引领业务发展和创新管理方向。合适的战略是银行不断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原动力,花旗银行之所以能够实现近两百年的持续、成功发展,主要原因是其在不同的时期都能适时制定和实施可行的发展战略,而这些战略为其业务发展和创新管理不断指明方向。

不断完善事业部制,创新组织架构。1969年初,花旗银行在组织结构上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以解决之前在总分行制下无法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服务的突出问题。在事业部制下,原先办理国内银行业务的部门(分行)根据客户和行业的性质进行了重组,之前按地理范围划分业务的方式被彻底废弃。重组后的花旗银行在整体上由七大部门组成,即公司银行业务部、商业银行业务部、个人银行业务部、国际银行业务部、货币市场部、投资管理业务部和运营部。重组后,个人银行业务部负责纽约各分行的消费者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其中的高端私人客户从分行转移到投资管理业务部(原信托部)管理;公司银行业务部负责规模较大公司的银行业务和关系管理,而规模较小的公司則由商业银行业务部管理。

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成新的花旗集团,成为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和租赁等业务于一身的“金融航母”。为有效地组织和运作业务,花旗从内部运作和业务推动两方面对组织架构进一步精简和重组,将全部业务部门调整为四:消费者金融部、新兴市场部、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部、全球投资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部。此后,花旗对组织结构不断调整,但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没有改变,至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花旗一直保持着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

持续创新产品技术,不断取得营销优势。产品技术创新在花旗由单一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通过金融产品创新规避监管限制。1961年,花旗推出了第一张大额可转让存单(CDs),以吸收更多的公司存款,大额存单的可转让性既解决了定期存款流动性不强的问题又规避了活期存款不能付息的限制。第二,高度重视金融技术创新,不断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本,始终保持金融技术领域创新的活力。花旗的技术创新主要依靠业务集中来完成,而这正是“迈向”全能银行经营模式的首要步骤。业务集中不仅提供了技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而且大大减少了创新的成本和时间。第三,通过矩形组织管理方式进行产品营销,提供产品开发和销售的有效机制。花旗采用以客户和产品为基础的“弹性”组织管理框架,并以此指导整体的营销行为。其中,“横向”是指由市场经理分别负责不同区域的客户,“纵向”则是指由产品经理分别对应一类或几类产品,市场经理和产品经理在营销过程中充分合作。这种方式在考核评价时可以较好地平衡产品部门与营销部门之间的关系,将银行与员工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创新长期激励机制,不断提供发展动力。为解决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可能带来的利益冲突,花旗于1923年推出了名为“管理人基金”的奖金计划,将关键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银行的实际盈利挂钩,将银行每年的净利润在留成利润、股东现金分红和管理人基金之间进行分配,管理人基金约占每年净利润的20%。这种安排,激励并促使高管将更多的精力和经验无私奉献给银行。之后,花旗于1998年实行了一项股票期权计划,在这项五年期的限制性股票计划中,高管只有在股价达到特定条件之后才可变现股票。花旗的激励机制在整体上取得了成功。

BBVA银行的创新之路

西班牙BBVA银行拥有150年的发展历史,员工数量超过10万,拥有5350亿欧元资产和分布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7466家分支机构,2007〜2009年的利润分别为85亿、79亿和57亿欧元,位列英国《银行家》杂志评出的2009年全球最赚钱银行前五名。上述指标体现出BBVA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的超凡水平,而优秀的创新管理是其取得上述优异成绩的关键。

创新组织架构,不断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金融业务部门的创新需要建立一套以创新为导向的组织架构,灵活实施不同的创新解决方案和保证创新实施过程中的横向协调。2004年,BBVA在业内率先设立了专门负责创新项目和创新系统的部门。2005年底,BBVA进一步在各业务经营部门中设立创新分支机构,负责本部门的创新。各经营部门作为执行者,也参与本部门创新计划的制订和发展,并同时为集团的创新部门提供支持,实现创新与集团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为推动高技术创新,BBVA银行设立了战略与技术创新部,通过跟踪市场上的技术发展和提前引入新技术,为在未来取得领先优势打下基础。2006年,BBVA成立创新与开发部,负责协调所有部门的创新行动和强化集团范围内的战略性开发与创新。为适应各业务经营部门制订和跟踪计划的需要,BBVA开发并应用了项目管理工具模型,在集团总部和各业务经营部门间建立起了沟通协调的有效机制。

2007年,BBVA成立了由董事长和CEO参与的创新管理委员会,致力于推动集团的创新和变革战略,并成为各部门战略和计划的集结点。创新管理委员会的设立使集团的发展能够建立在成长和创新的基础上,加深了集团对全球业务与经营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了各业务部门间的协同、交叉发展。

创新产品、技术,不断符合市场需求。BBVA银行于1993年推出“一本通”产品并大获成功,客户通过一本储蓄存折就可存取各种非金融产品的收益。1999年,BBVA实施“蓝色青年计划”,专为15〜25岁的青年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并附赠电影票、电子和音乐产品等。2007年,BBVA获准在证券市场发行第一支指数基金,这支基金随后发展成为西班牙证券市场上指数基金的“标杆”。

BBVA银行不断利用技术杠杆为客户提供“尖端”的产品和服务。有代表性的创新产品如:2002年,引入移动支付新概念,实现了入网信用卡通过移动电话进行支付;2006年,提出“L@el”计划,将公共管理引入新数字化时代,利用新的技术和软件在数字化管理的范围内为机构提供解决方案;2007年,推出 “中小企业Web 2.0”计划,加快实现中小企业从“桌上办公”发展为“网上办公”。目前,BBVA银行正利用新技术(如指纹电子识别)开发“无接触”付款,有望实现付款领域的重大创新。

创新经营模式,不断赢得和扩大市场。BBVA银行在西班牙金融界首次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经营模式的创新,以达到培养、增强客户忠诚度以及在新的领域和市场不断赢得客户、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

BBVA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BBVA服务系统。BBVA银行将经营模式创新的重点放在了开发并满足客户所需要的非金融解决方案上,通过“BBVA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丰富的非金融类产品和服务,包括:BBVA住房,即提供丰富的房地产中的新房促销项目供客户选择;BBVA健康,即实现BBVA关心客户和与客户保持密切关系的承诺,向客户提供保健和家庭服务;BBVA旅游,即通过网上平台为客户提供旅游安排。(2)BBVA服务方案。BBVA为客户提供非金融类服务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建立在最新的技术基础上,简单易行,可以满足企业多方面的需求,如商旅计划、中小企业法律咨询和BBVA企业健康保险等。(3)汇款速递业务。BBVA创立了以移民群体为目标客户的汇款速递公司,并与汇款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主要银行签署了合作协议,每年的汇款业务量超过1200万笔。(4)办公模式。一是双重办公室,即BBVA银行的分支网点和汇款速递公司在同一地点办公;二是多产品办公室,即将商店开在BBVA银行的分支网点内,由“BBVA服务”的专门人员提供延时服务;三是多店办公室,即将BBVA的办公室设在商店的专门区域内;四是多功能办公室,即BBVA将办公室变成了四个销售点。

国内银行的创新管理策略

借鉴国际活跃银行的创新管理经验,本文认为我国银行的创新管理可从以下方面切入和展开:统一规划创新战略、优化适应创新的组织架构、规范创新研发流程和项目管理、完善创新管理制度体系和健全创新评价激励等配套机制。

统一规划全行创新战略。从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资源禀赋出发,综合考虑全行创新发展的目标、方式和途径,在准确把握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分析梳理同业创新情况、竞争趋势和技术条件,统一制定全行中长期创新规划。创新规划的内容包括:创新愿景、创新路线图和创新资源投入等;创新规划的管理包括:规划制订、规划目标转化为行动计划、规划执行和调整及创新绩效评价等。

创新规划应符合银行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特定目标客户群、整体营销策略和营销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同业竞争、组织结构和员工综合素质等方面情况。在总行层面,要围绕战略目标和市场定位,准确判断未来经营管理形势,制訂并执行创新规划;在经营机构层面,要结合行业、区域特色,提出创新项目计划。由于各细分的市场间差异较大,创新必须要“因地制宜”,充分借鉴先进的思想理念、管理工具和技术方法,并联合总行部门、经营机构乃至外部力量合作完成。创新规划的制订和执行要在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之间均衡配置资源,因为管理创新的效果往往决定产品创新的成败。

优化适应创新的组织架构。国际先进银行进行创新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在各事业部(如零售银行、公司银行和资本市场)下设立产品研发等部门;建立直属于董事会的创新委员会,在创新委员会下设立产品研发等部门。这两种模式都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实施专业化的全过程管理,加强资源的整合、联动。我国银行应借鉴这些先进经验,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管理组织架构和灵活、高效的创新管理团队。第一,成立创新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制订创新战略、审议重大创新事项和对创新工作进行整体部署。第二,成立专司创新管理的部门或中心,明确创新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和经营机构的创新职责和管理流程。专司创新管理的部门或中心,不仅要强化对国际、国内市场的调查,及时提供创新建议和项目开发方案,还要加强与总行部门和经营机构的沟通,监测已投放市场的产品的运行情况,及时向创新管理委员会反馈信息,保证市场信息在银行内部的传递及时、准确和有效。

规范创新研发流程和项目管理。在实施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参照优秀银行的最佳实践,对创新研发流程进行梳理和诊断。通过设立专职从事创新活动的项目经理制和跨部门的项目团队(或小组),保证各部门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在综合考虑项目间关联度和创新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跨部门的团队进行重组和集成,解决银行内部存在多个创新项目同步研发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进行重组时,将项目关联比较密切的团队组合成为大的研发中心,保证同一类或同一系列的创新项目在开发时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沟通,充分实施并行工程,提高整体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在大的研发中心建立等级式的创新项目小组负责人制度,可以进一步明确每个小组所承担的职责,促进开发项目内部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

完善创新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管理制度是全行创新管理的战略、运营系统和组织架构等内容制度化和标准化的体现。为了确保各项创新的顺利实施,商业银行要着重进行组织、流程、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创新;要建立完备的创新标准和制度体系,涵盖管理、研发、营销和评价等各个环节,为银行持续创新制订基本的行为准则;要同时实现总行部门、经营机构对创新战略、项目研发、市场推广、风险管理、IT技术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各有侧重的管理和安排,有效调动和整合全行创新资源。

健全创新配套机制。第一,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机制。清晰的报告路线、科学的决策机制和通畅的反馈渠道是创新管理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而通畅的信息传递是这些要素有效实施的关键。银行要在内部信息传输、市场需求信息收集传递和总分行业务下达与上报等方面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渠道,切实提高信息传递质量和效率。例如:针对客户需求的信息传递,可以通过完善客户经理制和产品经理制,加强银行内部的横向、纵向信息交流;针对内部层级间的信息传递,可以采用扁平化改革合理分权,以简化信息渠道网络和减少信息传递的路径;此外,科技手段的充分运用可以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增强传递的时效性。第二,建立鼓励创新的评价激励机制。要建立创新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制订统一、客观和完整的创新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要结合创新战略、部门或经营机构职能定位,对创新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创新战略及考核部门绩效的依据。此外,要建立创新专项基金和创新奖励基金,组织创新项目研发、推广的评奖活动,激发创新型人才及创新单位的积极性。第三,协调创新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由于“创新业务”具有风险,在创新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可能承担的额外风险或潜在风险。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审批要进行科学分类和加强风险评估,在产品推出后要进行跟踪监督。要同等对待表外业务承受的潜在风险与传统信贷业务的现实风险,对同一客户的各种风险要合并计算,并保证创新业务的营销与风险管理相分离,实现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和充分有效。总之,在创新研发时必须充分考虑对风险的覆盖、重组、转移、分散和管控,保证创新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的协调运行。

(作者系中国民生银行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

作者:龚志坚

第4篇:★★银行银行卡风险防范管理办法

第一章 前言

第一条 为加强银行卡业务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风险的产生与损失,保障银行资金和持卡人资金安全,特制定本办法。银行卡业务风险,是指发卡银行、特约商户及持卡人在发卡、受理及使用等环节上出现的非正常情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案件。

第二章 安全管理

第二条 银行卡实物管理

1、个人金融部及各营业机构建立银行卡档案管理制度 银行卡档案是指办理银行卡业务过程中,使用生效的有关开户申请表等文件资料。个人金融部及各营业机构应制定专人负责管理银行卡档案,注意防止虫蛀、鼠咬、霉烂等事故的发生,保证银行卡档案完整无缺。

2、银行卡库存盘点制定

(1)个人金融部对空白卡要由专人入库保管并定期盘点。

1 (2)各营业机构应建立银行卡库存登记簿,记载账面及实物库存情况。定期查库,核对账簿与库存,做到账实相符,每次查库完毕,应将库存情况详细登记,以备查考。如发现帐、实不符,应立即报上级管理部门组织追查处理。

(3)个人金融部对空白卡、回收作废卡等,均要入库保管,按照重要空白凭证进行管理。回收的作废卡,应剪角作废后入库保管。统一销毁时,应有个人金融部、党群保卫部、纪检监察室、稽核审计部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现场监督销毁,严防作废卡散失。

(4)如发生空白卡遗失被窃等事件,应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同时上报主管领导或主管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银行卡领用制度

(1)各营业机构须派专人向个人金融部领取空白卡,领卡人须持《凭证调拨申请》,《凭证调拨申请》须写明卡领用种类和数量。

2 (2)个人金融部凭证保管员审核上述手续无误后,并开具一式二联《出库单》,并由领卡人在领用人签字栏签收。其中,第二联由领卡人带回领卡行,第一联由个人金融部凭证保管员作出库凭证。

(3)领卡营业机构收到银行卡后,应立即核对种类数量。经复核无误后,及时在核心系统进行入库操作。

4、银行卡即申即办制度

(1)我行采取银行卡即申即办,柜面领取制度。 (2)在银行卡申领时严格执行账户实名制规定,对账户信息进行核对,确保申请人身份的真实性。

(3)各营业机构均可接受客户申请,直接办理银行卡柜面申请业务。

(4)各营业机构对前来申领银行卡的客户,符合申领手续,即进行柜面办理,当场领取银行卡。在客户领卡时,发卡机构要做到:

(A)领卡人开立活期储蓄结算账户;

3 (B)核实本人有效证件,确保证件真实有效; (C)向其说明银行卡的使用、挂失等注意事项。 (5)旧卡换领新卡时,持卡人应同时上缴旧卡,由营业机构剪角作废,并予以收回。各营业机构将收回的旧卡定期上交总行个人金融部,做作废卡的核销处理。

第三章 风险管理

第三条 涉及银行卡人员职责的要求及管理

1、必须熟悉银行卡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有关法律与条例,具备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银行卡风险事故的能力。

2、个人金融部应与人民银行、银监局、公检法机关等部门建立经常的联系,互通情况,密切配合,严格防范,严厉打击犯罪分子。

第四条 风险控制工作管理制度

4

1、对冒用、伪造、欺诈等案件要及时上报,并责成专人进行调查、处理,包括起草案件调查报告、法律诉讼等一切相关工作。

2、掌握银行卡的挂失、止付状况,对支付的卡户要记录在案。

3、经持卡人同意,对大额交易采取电话等渠道向持卡人确认或进行风险提示。

第五条 积极配合其他发卡机构做好查询工作,必要时应协助或参与其他发卡机构的办案工作。

第六条 个人金融部应与我行的运营管理部、清算中心、稽核审计部等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做好银行卡业务工作。

第七条 内部风险防范制度

1、岗位业务操作实施分离制度,所谓分离是指关键岗位之间业务操作人员要相互分开,不得互相串岗兼办。

2、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及相应的处罚条例。视责任人违章违纪情节轻重量给予处罚。

5

3、加强对取现营业机构的管理。应对各营业机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银行卡的操作规程。

4、要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制度。对重要岗位(如空白卡的保管)的检查,时间周期不应过长,特殊需要还应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第四章 数据安全管理

第八条 数据安全管理的对象包括与银行卡相关的数据库、数据文件、系统日志、相关资料、相关文件或数据的复制等。

第九条 数据管理要坚持保密和安全的原则。

第十条 调阅相关资料、复制相关文件或数据等,都应建立登记、签字制度;复制的文件或数据一般不应带出工作场所,如确需带出的,必须详细登记带出文件或数据名称、数量、带出原因、文件与数据的最终处理方式、责任人等,并由相关负责人签字确认。

6 第五章 事故和风险、损失报告制度

第十一条 发卡机构遇有下列情况之一,应立即以书面材料报告上级管理部门。

1、空白卡或代发卡丢失或被盗;

2、恶性案件;

3、截获伪冒卡或发现伪冒卡但未及时截获;

4、其他对业务构成严重风险的情况。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制度由★★银行总行负责制订、解释和修改。

7

第5篇: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人民银行1999)

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颁布日期】 19990105 【实施日期】 1999030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银行卡业务的管理,防范银行卡业务风险,维护 商业银行、持卡人、特约单位及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及有关行政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银行卡,是指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 下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商业银行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得发行银行卡。

第三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办理银行卡业务的商业银行、 持卡人、商户及其他当事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在协商、互利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共 享、商户共享、机具共享等类型的银行卡业务联合。

第二章 分类及定义

第五条 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 银行卡按币种不同分为 人民币卡、外币卡;按发行对象不同分为单位卡(商务卡)、个人卡;按信息载体不同分为磁条卡、芯片(IC)卡。 第六条 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分为贷记卡、准贷记卡两类。 贷记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准贷记卡是指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户余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

第七条 借记卡按功能不同分为转账卡(含储蓄卡,下同)、专用卡、储值卡。借记卡不具备透支功能。

第八条 转账卡是实时扣账的借记卡。具有转账结算、存取现金和消费功能。

第九条 专用卡是具有专门用途、在特定区域使用的借记卡。具有转账结算、存取现金功能。专门用途是指在百货、餐饮、饭店、娱乐行业以外的用途。

第十条 储值卡是发卡银行根据持卡人要求将其资金转至卡内储存,交易时直接从卡内扣款的预付钱包式借记卡。

第十一条 联名/认同卡是商业银行与盈利性机构/非盈利性机构合作发行的银行卡附属产品,其所依附的银行卡品种必须是已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品种,并应当遵守相应品种的业务章程或管理办法。 发卡银行和联名单位应当为联名卡持卡人在联名单位用卡提供一定比例的折扣优惠或特殊服务;持卡人领用认同卡表示对认同单位事业的支持。

第十二条 芯片(IC)卡既可应用于单一的银行卡品种,又可应用于组合的银行卡品种。

第三章 银行卡业务审批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开办银行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开业3年以上,具有办理零售业务的良好业务基础;

(二)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经营状况良好;

(三)已就该项业务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明确的内部授权审批程序;

(四)合格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相应的管理机构;

(五)安全、高效的计算机处理系统;

(六)发行外币卡还须具备经营外汇业务的资格和相应的外汇业务经营管理水平;

(七)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符合上述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开办银行卡业务,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报告:论证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市场预测;

(二)银行卡章程或管理办法、卡样设计草案;

(三)内部控制制度、风险防范措施;

(四)由中国人民银行科技主管部门出具的有关系统安全性和技术标准合格的测试报告;

(五)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 发卡银行各类银行卡章程应载明下列事项:

(一)卡的名称、种类、功能、用途;

(二)卡的发行对象、申领条件、申领手续;

(三)卡的使用范围(包括使用方面的限制)及使用方法;

(四)卡的账户适用的利率,面向持卡人的收费项目及标准;

(五)发卡银行、持卡人及其他有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六)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 银行卡的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

(一)商业银行开办各类银行卡业务,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加强内部控制和授权授信管理的规定,分别制订统一的章程或业务管理办法,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审批。 商业银行总行不在北京的,应当先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中心支行申报,经审查同意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转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审批。

(二)已开办信用卡或转账卡业务的商业银行可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发行联名/认同卡、专用卡、储值卡;已开办人民币信用卡业务的商业银行可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发行外币信用卡。

(三)商业银行发行全国使用的联名卡、IC卡、储值卡应当报中国 人民银行总行审批。

(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办理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的银行卡业务应当持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文件和其总行授权文件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行备案。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发行区域使用的专用卡、联名卡应当持商业银行总行授权文件、联名双方的协议书报中国人民银行当地中心支行备案。

(五)商业银行变更银行卡名称、修改银行卡章程应当报中国人民银行审批。

第十七条 外资金融机构经营银行卡收单业务应当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 银行卡收单业务是指签约银行向商户提供的本外币资金结算服务。

第四章 计息和收费标准

第十八条 银行卡的计息包括计收利息和计付利息,均按照《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

第十九条 发卡银行对准贷记卡及借记卡(不含储值卡)账户内的存款,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存款利率及计息办法计付利息。 发卡银行对贷记卡账户的存款、储值卡(含IC卡的电子钱包)内的币值不计付利息。 第二十条 贷记卡持卡人非现金交易享受如下优惠条件:

(一)免息还款期待遇。银行记账日至发卡银行规定的到期还款日之间为免息还款期。免息还款期最长为60天。持卡人在到期还款日前偿还所使用全部银行款项即可享受免息还款期待遇,无须支付非现金交易的利息。

(二)最低还款额待遇。持卡人在到期还款日前偿还所使用全部银行款项有困难的,可按照发卡银行规定的最低还款额还款。

第二十一条 贷记卡持卡人选择最低还款额方式或超过发卡银行批准的信用额度用卡时,不再享受免息还款期待遇,应当支付未偿还部分自银行记账日起,按规定利率计算的透支利息。 贷记卡持卡人支取现金、准贷记卡透支,不享受免息还款期和最低还款额待遇,应当支付现金交易额或透支额自银行记账日起,按规定利率计算的透支利息。

第二十二条 发卡银行对贷记卡持卡人未偿还最低还款额和超信用额度用卡的行为,应当分别按最低还款额未还部分、超过信用额度部分的5%收取滞纳金和超限费。

第二十三条 贷记卡透支按月记收复利,准贷记卡透支按月计收单利,透支利率为日利率万分之五,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此项利率调整而调整。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办理银行卡收单业务应当按下列标准向商户收取结算手续费:

(一)宾馆、餐饮、娱乐、旅游等行业不得低于交易金额的2%;

(二)其他行业不得低于交易金额的1%。

第二十五条 跨行交易执行下列分润比例:

(一)未建信息交换中心的城市,从商户所得结算手续费,按发卡行90%,收单行10%的比例进行分配; 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协商,实行机具分摊、相互代理、互不收费的方式进行跨行交易。

(二)已建信息交换中心的城市,从商户所得结算手续费,按发卡行80%,收单行10%,信息交换中心10%的比例进行分配。

第二十六条 持卡人在ATM机跨行取款的费用由其本人承担,并执行如下收费标准:

(一)持卡人在其领卡城市之内取款,每笔收费不得超过2元人民币;

(二)持卡人在其领卡城市以外取款,每笔收费不得低于8元人民币。 从ATM机跨行取款所得的手续费,按机具所有行70%,信息交换中心30%的比例进行分配。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代理境外银行卡收单业务应当向商户收取结算手续费,其手续费标准不得低于交易金额的4%。 境内银行与境外机构签订信用卡代理收单协议,其分润比率按境内银行与境外机构分别占商户所交手续费的37.5%和62.5%执行。 【章名】 第五章 账户及交易管理

第二十八条 个人申领银行卡(储值卡除外),应当向发卡银行提供公安部门规定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经发卡银行审查合格后,为其开立记名账户; 凡在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单位,应当凭中国人民银行核发的开户许可证申领单位卡; 银行卡及其账户只限经发卡银行批准的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出租和转借。

第二十九条 单位人民币卡账户的资金一律从其基本存款账户转账存入,不得存取现金,不得将销货收入存入单位卡账户。 第三十条 单位外币卡账户的资金应从其单位的外汇账户转帐存入,不得在境内存取外币现钞。其外汇账户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境内外汇账户管理的有关规定开立;

(二)其外汇账户收支范围内具有相应的支付内容。

第三十一条 个人人民币卡账户的资金以其持有的现金存入或以其工资性款项、属于个人的合法的劳务报酬、投资回报等收入转账存入。

第三十二条 个人外币卡账户的资金以其个人持有的外币现钞存入或从其外汇账户(含外钞账户)转账存入。该账户的转账及存款均按国家外汇管理局《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办理。 个人外币卡在境内提取外币现钞时应按照我国个人外汇管理制度办理。

第三十三条 除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定的范围和区域外,外币卡原则上不得在境内办理外币计价结算。

第三十四条 持卡人在还清全部交易款项、透支本息和有关费用后,可申请办理销户。销户时,单位人民币卡账户的资金应当转入其基本存款账户,单位外币卡账户的资金应当转回相应的外汇账户,不得提取现金。

第三十五条 单位人民币卡可办理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款项的结算,但不得透支;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起点的,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行办理转汇。

第三十六条 发卡银行对贷记卡的取现应当每笔授权,每卡每日累计取现不得超过2000元人民币。 发卡银行应当对持卡人在自动柜员机(ATM)机取款设定交易上限,每卡每日累计提款不得超过5000元人民币。

第三十七条 储值卡的面值或卡内币值不得超过1000元人民币。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发行认同卡时,不得从其收入中向认同单位支付捐赠等费用。

第三十九条 发卡银行依据密码等电子信息为持卡人办理的存取款、转账结算等各类交易所产生的电子信息记录,均为该项交易的有效凭据。发卡银行可凭交易明细记录或清单作为记账凭证。

第四十条 银行卡通过联网的各类终端交易的原始单据至少保留二年备查。

第六章 银行卡风险管理

第四十一条 发卡银行应当认真审查信用卡申请人的资信状况,根据申请人的资信状况确定有效担保及担保方式。 发卡银行应当对信用卡持卡人的资信状况进行定期复查,并应当根据资信状况的变化调整其信用额度。

第四十二条 发卡银行应当建立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对不同级别内部工作人员的授权权限和授权限额。

第四十三条 发卡银行应当加强对止付名单的管理,及时接收和发送止付名单。

第四十四条 通过借记卡办理的各项代理业务,发卡银行不得为持卡人或委托单位垫付资金。 第四十五条 发卡银行应当遵守下列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指标:

(一)同一持卡人单笔透支发生额个人卡不得超过2万元(含等值外 币)、单位卡不得超过5万元(含等值外币)。

(二)同一账户月透支余额个人卡不得超过5万元(含等值外币),单位卡不得超过发卡银行对该单位综合授信额度的3%。无综合授信额度可参照的单位,其月透支余额不得超过10万元(含等值外币)。

(三)外币卡的透支额度不得超过持卡人保证金(含储蓄存单质押金额)的80%。

(四)从本办法施行之日起新发生的180天(含180天,下同) 以上的月均透支余额不得超过月均总透支余额的15%。

第四十六条 准贷记卡的透支期限最长为60天。贷记卡的首月最低还款额不得低于其当月透支余额的10%。

第四十七条 发卡银行通过下列途径追偿透支款项和诈骗款项:

(一)扣减持卡人保证金、依法处理抵押物和质物;

(二)向保证人追索透支款项;

(三)通过司法机关的诉讼程序进行追偿。

第四十八条 发卡银行采取了第四十七条所列措施后仍不足以弥补的,将按照财政部《呆账准备金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十九条 对已核销的透支款项又收回的,本金和利息作增加“呆账准备金”处理。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出资加入所在城市的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应当报经其总行批准。

第七章 银行卡当事人之间的职责

第五十一条 发卡银行的权利:

(一)发卡银行有权审查申请人的资信状况、索取申请人的个人资料,并有权决定是否向申请人发卡及确定信用卡持卡人的透支额度。

(二)发卡银行对持卡人透支有追偿权。对持卡人不在规定期限内归还透支款项的,发卡银行有权申请法律保护并依法追究持卡人或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三)发卡银行对不遵守其章程规定的持卡人,有权取消其持卡人资格,并可授权有关单位收回其银行卡。

(四)发卡银行对储值卡和IC卡内的电子钱包可不予挂失。

第五十二条 发卡银行的义务:

(一)发卡银行应当向银行卡申请人提供有关银行卡的使用说明资料,包括章程、使用说明及收费标准。现有持卡人亦可索取上述资料。

(二)发卡银行应当设立针对银行卡服务的公平、有效的投诉制度,并公开投诉程序和投诉电话。发卡银行对持卡人关于账务情况的查询和改正要求应当在30天内给予答复。

(三)发卡银行应当向持卡人提供对账服务。按月向持卡人提供账户结单,在下列情况下发卡银行可不向持卡人提供账户结单: 1、已向持卡人提供存折或其他交易记录; 2、自上一份月结单后,没有进行任何交易,账户没有任何未偿还余额; 3、已与持卡人另行商定。

(四)发卡银行向持卡人提供的银行卡对账单应当列出以下内容: 1、交易金额、账户余额(贷记卡还应列出到期还款日、最低还款额、可用信用额度); 2、交易金额记入有关账户或自有关账户扣除的日期; 3、交易日期与类别; 4、交易记录号码; 5、作为支付对象的商户名称或代号(异地交易除外); 6、查询或报告不符账务的地址或电话号码。

(五)发卡银行应当向持卡人提供银行卡挂失服务,应当设立24小时挂失服务电话,提供电话和书面两种挂失方式,书面挂失为正式挂失方式。并在章程或有关协议中明确发卡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挂失责任。

(六)发卡银行应当在有关卡的章程或使用说明中向持卡人说明密码的重要性及丢失的责任。

(七)发卡银行对持卡人的资信资料负有保密的责任。

第五十三条 持卡人的权利:

(一)持卡人享有发卡银行对其银行卡所承诺的各项服务的权利,有权监督服务质量并对不符服务质量进行投诉。

(二)申请人、持卡人有权知悉其选用的银行卡的功能、使用方法、收费项目、收费标准、适用利率及有关的计算公式。

(三)持卡人有权在规定时间内向发卡银行索取对账单,并有权要求对不符账务内容进行查询或改正。

(四)借记卡的挂失手续办妥后,持卡人不再承担相应卡账户资金变动的责任,司法机关、仲裁机关另有判决的除外。

(五)持卡人有权索取信用卡领用合约,并应妥善保管。

第五十四条 持卡人的义务:

(一)申请人应当向发卡银行提供真实的申请资料并按照发卡银行规定向其提供符合条件的担保。

(二)持卡人应当遵守发卡银行的章程及《领用合约》的有关条款。

(三)持卡人或保证人通讯地址、职业等发生变化,应当及时书面通 知发卡银行。

(四)持卡人不得以和商户发生纠纷为由拒绝支付所欠银行款项。

第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发展受理银行卡的商户,应当与商户签订受理合约,受理合约不得包括排他性条款。受理合约中的手续费率标准低于本办法规定标准的不受法律保护。 第五十六条 银行卡申请表、领用合约是发卡银行向银行卡持卡人提供的明确双方权责的契约性文件,持卡人签字,即表示接受其中各项约定。发卡银行应当本着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制定银行卡申请表及信用卡领用合约。

第八章 罚则

第五十七条 商业银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中国人民银行应当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0000元;没有违法所得的,按有关法律、规章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应当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有关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一)擅自发行银行卡或在申请开办银行卡业务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计息和收费标准的;

(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银行卡账户及交易管理规定的。

第五十八条 发卡银行未遵守本办法规定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控制指标的,中国人民银行应当责令改正,并给以通报批评。

第五十九条 持卡人出租或转借其信用卡及其账户的,发卡银行应当责令其改正,并对其处以1000元人民币以内的罚款(由发卡银行在申请表、领用合约等契约性文件中事先约定)。

第六十条 持卡人将单位的现金存入单位卡账户或将单位的款项存入个人卡账户的,中国人民银行应责令改正,并对单位卡所属单位及个人卡持卡人处以1000元人民币以内的罚款。

第六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法规进行处理:

(一)骗领、冒用信用卡的;

(二)伪造、变造银行卡的;

(三)恶意透支的;

(四)利用银行卡及其机具欺诈银行资金的。

第六十二条 外资金融机构擅自经营信用卡收单业务的,中国人民银行应当责令改正,并按照《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三条 非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代表机构经营银行卡业务的,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予以取缔。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类银行卡,应当执行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但发行带有国际信用卡组织标记的银行卡除外。 单位卡应当在卡面左下方的适当位置凸印“DWK”字样。 银行卡卡面应当载有以下要素:发卡银行一级法人名称、统一品牌名称、品牌标识(专用卡除外)、卡号(IC卡除外)、持卡人使用注意事项、客户服务电话、持卡人签名条(IC卡除外)等。

第六十五条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办理银行卡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境外机构发行的银行卡在境内流通使用适用本办法。

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第六十七条 本办法从一九九九年三月一日起施行,发卡银行应当在半年内达到本办法有关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一九九六年颁布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银发„1996‟27号)同时废止;中国人民银行在本办法颁布之前制订的银行卡管理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6篇:村镇银行银行保函业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村镇银行银行保函业务管理,规范业务操作,防范业务风险,促进村镇银行保函业务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贷款通则》、《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银行保函,是指村镇银行应客户申请,向受益人出具的、同意申请人在招投标、履行合同、预付款或其它约定义务未能履行时,由银行代为履行的一种书面承诺。

第二章 银行保函分类及基本规定

第三条 银行保函分为融资类保函和非融资类保函。 融资类保函包括:借款保函、授信额度保函、有价证券保付保函、融资租赁保函、延期付款保函等。

非融资类保函包括: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关税保函、即期付款保函、经营租赁保函等。

第四条 保函业务的审批程序及权限遵照授信业务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办理。

第五条 银行保函申请人申请出具银行保函必须以真实的交易或工程建设项目为依据。

第六条 银行保函申请人出具保函时须一次性按照银行保函金额的0.1‰交存手续费,最低100元,并根据保函期限一次 1

性收取担保费,年费率不低于2‰。

第三章 申请、调查与审批

第七条 申请办理银行保函业务的客户应当是依法注册成立企事业法人或其它经济组织,同时应具备如下条件:

(一)在村镇银行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

(二)资信状况良好,具备履行保函项下义务的能力;

(三)有真实的工程建设项目或其它交易行为;

(四)能提供银行要求的保证金,对保函金额扣除保证金后的差额部分能提供有效的反担保。

银行保函业务的反担保条件遵照授信担保的相关要求执行,申请人需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保证金最低比例原则上为20%,以定期存单质押的可以不交存保证金。

第八条 申请人申请办理银行保函业务时,须填写《出具银行保函申请书》,同时向经办行提供但不限于以下资料:

(一)申请人的书面申请,包括企业经营情况、保函项下交易或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保函期限、保函金额、保函用途等;

(二)年检合格的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正副本复印件、国地税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开户许可证复印件、公司章程复印件、验资报告复印件、贷款卡复印件;

(三)审计过的近三年的财务报表和最近一期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成立不足三年的,提交自成立以来的财务报表和最近一期财务报表;

(四)银行保函项下交易合同或建设项目的招投标书等相关 2

文件;

(五)申请人出具的同意办理银行保函业务的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

(六)银行认可的银行保函样本;

(七)村镇银行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九条 受理行收到申请人的《出具银行保函申请》和其它相关资料后,对资料进行初审,重点应审查以下事项:

(一)申请人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要求;

(二)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否完整、齐全;

(三)《出具银行保函申请书》的填写是否完整;

(四)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贷款卡是否年审合格;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是否有效;交易合同的交易背景是否真实、可行;建设项目的招标文件是否规定须投标企业提供《银行保函》;

(五)其它须审查的事项。

第十条 各经办行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后,同意受理的,则按照授信业务流程进行调查,不同意办理的,则将资料退还申请人,并作好解释工作。

第十一条 各经办行受理申请人的申请后,应按照信贷业务流程对申请人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撰写调查报告,详细写明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及对银行保函项下交易或建设项目的履约能力进行分析,在银行保函业务审批书上填写审批意见,按授信业务流程进行审批。

第四章 出具银行保函

第十二条 审批通过后,经办行与申请人签署《开立银行保 3

函协议书》,并办理公证、担保等审批所要求的手续。

第十三条 申请人按审批要求的比例存入保证金,交存手续费及担保费。

第十四条 手续办理完毕后,经办行为申请人出具《银行保函》一式三份,申请人留存一份,经办行留存一份,另一份用作登记表外科目。

经办行为企业出具《银行保函》后,应于当日登记《银行保函台账》。

第五章 银行保函的修改

第十五条 受理修改申请。银行保函申请人申请修改银行保函相关内容时,需提交《修改银行保函申请书》,同时提交银行保函受益人要求或同意变更保函内容的书面文件。

第十六条 经办行接到申请人的申请后,应对申请修改事项进行调查落实,形成调查报告,经办行应按审批流程重新进行审批。

第十七条 修改银行保函的申请审批通过后,经办行根据修改情况、审批意见等,对《出具银行保函协议书》、担保合同、保证金情况进行变更或重新办理,并要求申请人交纳手续费、工本费和担保费等。

对于修改内容不涉及增大保证责任或延长保证期间的,申请人只交纳工本费及手续费,不再交纳担保费。

对于修改内容属于增大保证责任或延长保证期间的,申请人应重新按修改后的保函金额及期限交纳担保费。

第十八条 审批通过后,申请人按要求交纳相应的费用,经 4

办行为申请人出具《银行保函修改函》,作为原保函有效的组成部分。

经办行出具《银行保函修改函》后,登记保函台账。

第六章 银行保函出具后的管理

第十九条 银行保函出具以后,经办行应严格按照信贷业务贷后管理的要求对保函申请企业进行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一)保函被保证事项的进展情况;

(二)被保证人生产、经营、管理、主要财务指标是否正常;

(三)被保证人在银行存贷款的变化情况;

(四)扣除保证金后的担保情况是否产生不利于我行的因素;

(五)保证金账户情况。

第二十条 经办行出具保函后,应及时登记台账,并严格按照信贷业务档案管理要求管理银行保函档案。

第七章 银行保函的履行

第二十一条 银行保函有效期内,受益人要求经办行履行银行保函项下的义务时,经办行应详细审核要求履行义务的条款是否在银行保函承诺的事项之内,并及时与银行保函申请人联系,落实具体情况,如申请人不能提出足够的抗辩理由且经办行也无抗辩理由的,经办行应填写《银行保函履约审批书》,按审批权限与程序报批,报批通过后,履行义务。

第二十二条 经办行因履行义务而发生的资金垫付,应按逾 5

期贷款处理。

第二十三条 经办行履行银行保函义务后,应根据《出具银行保函协议书》和担保合同的约定,向银行保函申请人、担保合同的出质人、抵押人或第三方保证人主张债权。

第八章 银行保函的失效

第二十四条 银行保函的有效期届满、保证义务履行完毕或申请人与受益人要求终止银行保函效力时,银行保函自动失效。

根据银行保函失效的不同形式,经办行应作相应的业务处理:

(一)保函有效期届满后第一个有效工作日内,受理行应制作《银行保函失效通知书》,一式三份,二份信贷部门留存,销记台账,一份交会计部门销记表外科目。

(二)如银行保函没有明显的截止日期,而是以某一事件的发生(如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为有效期届满的条件:

1、经办行应要求银行保函申请人向受益人追回银行保函。

2、如受益人不能退回银行保函,应由受益人出具银行保函失效的书面文件。

3、如不能收到退回的银行保函或受益人出具的银行保函失效的文件,经办行可要求银行保函申请人提供该事件已发生的证明文件。

满足上述条件的,经办行均需制作《银行保函失效通知书》,一式三份,二份留存,一份用作销记表外科目。

(三)如经办行已履行银行保函项下的义务,应根据原始凭证填制会计凭证销记表外科目。

如受益人要求终止银行保函的效力,经办行应制作《银行保函失效通知书》,一式三份,二份留存,一份用作销记表外科目。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村镇银行管理部制定并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生效。 7

第7篇: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XXXXXX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

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XXXXXX银行 (以下简称我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保障客户及我行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等信息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电子银行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电子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条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业务风险管理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为: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合规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

电子银行业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管理应遵守我行现行各项风险管理制度。本办法重点规范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的管理。

第四条

我行实行电子银行评估制度,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对重大事件,按事件性质和专项制度规定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第五条

由内控风险管理部对电子银行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定期审计。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行各管理部门、业务部门、营业机构及全体员工。

—1— 第二章

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七条

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政策、监控风险管理政策执行情况、制定我行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活动目标、审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协调内控风险管理部、综合管理部、会计核算部、电子银行部、信息科技部、金电公司托管中心等相关业务管理部门之间的操作风险管理缝隙,建立涵盖辖区范围电子银行各项活动的风险管理系统。

第八条

电子银行部是电子银行业务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有:贯彻落实电子银行监管的各项规定与政策;拟定电子银行管理、运营的各项规章制度;配合市场营销部门提供客户服务,配合市场营销部门组织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产品完善工作;负责提出电子银行业务开发、更新、升级需求,并组织相关测试和培训;落实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政策及内控要求,确保电子银行业务运行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第九条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纳入我行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与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组织开展电子银行业务自律监管、安全评估,有效识别、监测、控制和评估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时向上级部门或监管部门报告风险信息和处理情况。

第十条

会计核算部负责制定会计核算规章制度,确保电子银行业务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政策和我行相关制度执行,参与网银业务的需求讨论、系统测试与验收工作。

第十一条

信息科技部负责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风险分析、新产品开发、投产、运行维护和功能完善工作;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并参与电子银行业务的需求讨论、系统测试与验收工作;电子银行运营设备和安全控制设备的正常运转;电子银行数据的安全存放和传递;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的安全保障;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并参与电子银行业务的需求讨论、系统测试与验收工作;及时解决电子银行系统运行中

—2— 出现的技术问题,确保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

金电公司托管中心是我行电子银行系统的运维部门,金电公司托管中心负责制定信息系统运维相关资产管理、介质管理、设备管理、监控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恶意代码防范管理、密码管理、信息系统变更管理、安全事件处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密码安全、交付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负责信息系统运维环境网络安全管理;负责信息系统运维环境物理机房安全监控管理;负责信息系统运维环境主机安全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对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安全进行管理;负责信息系统运维环境应用安全管理;负责信息系统运维环境数据安全管理,包括但不限对外包服务所涉及的重要业务数据、鉴别信息等的安全管理。

第十三条

内控风险管理部负责电子银行系统的检查审计工作,开展电子银行系统运行的审计,查找并督促消除业务风险和管理隐患,查处违反电子银行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事件。

第十四条

综合业务部负责电子银行安全措施的检查、协助公安司法部门对违法行为的调查、侦破。

第十五条

综合管理部、会计核算部分别负责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法律事务和反洗钱工作。

第十六条

营业部及各支行应指定专人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工作,向客户推介电子银行业务,按照我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受理和办理电子银行业务、做好电子银行业务营销、售后服务和意见反馈工作。

第三章

操作风险管理

第十七条

操作风险是指我行员工或客户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或手册操作而造成我行收益或资本的风险。

第十八条

对于员工操作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有效隔离应用系统、验证系统、处理系统和数据库等各系

—3— 统间的风险传递;

(二)确保任何单个员工和外部服务供应商都无法独立完成一项交易;

(三)加强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强化操作人员密码管理,实行分级授权管理;

(四)实行电子银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AB角制,岗位第一责任人不在岗位时,应指定相应工作人员代其行使相关事权,确保工作不间断、不拖延。

(五)电子银行业务操作人员必须熟悉电子银行的业务操作流程,必须参加电子银行业务培训方能办理业务,电子银行部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

第十九条

对于客户操作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详细说明并提供演示流程,清晰告知客户电子银行操作要领;

(二)通过客户服务中心、操作指南、柜员指导等多渠道提供帮助,并及时进行风险提示;

(三)通过登陆保护、密码强度以及各类防范技术尽可能减少客户发生风险损失的概率;

(四)客户重要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变更必须由本人持有效证件前往营业网点办理;

(五)对客户对外支付额度进行限制,支付限额如有调整必须提前十日向客户公布。

第四章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第二十条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电子银行系统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导致的我行收益或资本的风险。

—4— 第二十一条

严密防范并及时填堵系统后门,以防止黑客通过后门进入系统进行破坏和窃密。

第二十二条

严格进行网络逻辑分段,形成IP子网,实现对内部网络的隔离,在路由器上实施数据包过滤,并且利用防火墙来实现基于IP地址的内外访问控制。

第二十三条

建立实时病毒防范功能,以防止系统错误、数据混乱、服务失败等给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带来损失。

第二十四条

建立数据存储备份管理,确保在发生系统被破坏、应用错误、数据丢失时,通过数据存储管理进行及时恢复。

第二十五条

建立系统安全漏洞扫描机制,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动态地寻找系统漏洞,帮助完善系统的安全,并以此防止由于其它的网络操作对系统的安全造成威胁。

第二十六条

建立外部攻击侦测机制,通过IDS、IPS系统,及时发现外部攻击行为,并对攻击行为进行及时处理,问题严重时候,启动应急预案。

第二十七条

采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数据完整、数字签名、防重发等安全控制机制,保证客户使用的安全性。

第二十八条

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评估计划,识别信息资产,评价信息资产威胁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弱点被利用的容易程度,确定风险等级,找出目标与现状的差距,改进信息安全措施。

第二十九条

制定安全计划,明确实施方案,确定可接受风险的程度,制定风险缓释策略,减少、规避和转移风险;检查和测试风险缓释策略和安全计划实施情况。

第三十条

保证电子银行开发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分离,评估和认证后续开发应用的需求和风险。

—5—

第五章

法律风险管理

第三十一条

法律风险是指违反或不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或约定的惯例,或者没有完善地界定有关交易各方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而造成我行收益或资本的风险。

第三十二条

对于资金转移类交易,必须要采用双重身份认证和加密传输,并由客户设定支付额度,以此防范人民银行《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提示的电子支付风险。

第三十三条

电子银行业务的开通,必须首先与客户签订电子银行服务协议及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在协议条款和网站上对电子银行业务有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公告。

第三十四条

对于客户有意泄露密码或未履行应尽义务的,我行应根据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三十五条

加强对与我行系统存在技术和业务连接的第三方机构的管理,通过正式法律协议明确双方的纠纷处理、赔偿等相关法律责任,向客户充分披露银行与第三方机构的业务流程和责权关系,积极防范法律风险。

第六章

信誉风险管理

第三十六条

信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舆论对我行收益或资本所造成的风险。

第三十七条

在电子系统中,应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避免因技术落后给客户带来不便,使客户对我行整体服务能力产生不信赖。

第三十八条

为客户信息负责,防止因系统安全性缺陷严重损害客户的隐私权。

第三十九条

制定合适的应急计划和业务连续性计划,使系统

—6— 具备为客户提供不间断服务的能力。

第四十条

制定危机公关预案,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针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论,要认真分析、及时汇报、积极响应、统一口径,最大限度地消除负面影响。

第七章

合规风险管理

第四十一条

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已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第四十二条

电子银行部应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加大频度,培训中结合监管部门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件要求,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在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提高全员信息科技合规意识。

第四十三条

建立各网点一线人员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对临柜操作的各项风险点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第四十四条

建立电子银行业务管理部门、内控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联动机制,实现各部门间的防范优势互补和信息共享,形成风险管理的合力。

第四十五条

各营业网点内部建立信息科技风险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定期自查本网点信息科技合规方面存在的问题,遇到内部不能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

第四十六条

完善信息科技风险内控制度,查漏补缺,调整优化,严格评估信息安全内控体系的完整性和实施的有效性,电子银行部、内控风险管理部应适时组织开展辖内机构信息科技合规风险的现场检查。

—7—

第八章

异常交易监控

第四十七条

要求电子银行系统外包服务商应用专门软件对电子银行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审计,并逐日形成日志和审计报告。按业务规则定期审查监控日志和审计报告,对于业务异常流量和交易进行事后监督和确认。

第四十八条

对电子银行客户发生的大额交易、可疑交易按监管部门的要求提取、上报。

第四十九条

电子银行客户发生大额交易、异常交易时,系统应提示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联系客户,由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客户的回应决定是否放行交易。

第九章

风险的分析与报告

第五十条

电子银行业务的分析与报告是指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定期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并形成业务风险报告。业务风险报告分为业务风险报告和重大突发事件的专题报告。

第五十一条

业务风险报告必须在次年1月内上报,其主要内容包括:本业务风险发生情况、风险结构、分析成因、防范措施、经验教训、整改措施。

第五十二条

重大突发事件专题报告:对系统故障、非法入侵、客户信息泄漏、客户资金被盗及内部作案等重大突发事件要逐件专题报告,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采取相应补救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由XXXXXX银行内控风险管理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8—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9—

第8篇:信用社(银行)银行承兑汇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管理,防范票据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结合全省信用社(银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银行承兑汇票系指由出票人签发,并由出票人向开户信用社申请,经县(市、区)联社、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统称县级联社)审批同意承兑的票据。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承兑是指汇票出票人开户信用社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

第四条 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必须以合法、真实的商品或劳务交易为基础,不得办理无真实合法交易的承兑业务。承兑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五条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实行比例控制。

第六条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遵照信贷业务程序办理,基本流程:客户申请→调查→审查→审议与审批(咨询)。对提供100%保证金或对全额或差额部分以存单、国债、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的承兑业务,应简化手续。

第七条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会计处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会计核算手续》及信用社(银行)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章 承兑申请

第八条 出票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信用社(银行)开立基本账户或一般账户,依法从事经营活动的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对提供100%保证金或对全额或差额部分以存单、国债、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的承兑业务的出票人,也可只开立临时账户;

(二)须持有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发放并经过年检的贷款卡;

(三)有合法真实的商品或劳务交易背景;与开户信用社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

(四)信用等级在A级(含)以上,且资产负债率在70%(含)以下,能以自有资金提供承兑保证金,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和能力,能对汇票差额部分提供足额、有效担保;对于未评级、信用等级在A级以下或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但能提供100%保证金,全额或差额部分以存单、国债、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的也可申请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五)资信良好,无不良信用记录;

(六)能提供100%保证金,全额或差额部分以存单、国债、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的个体工商户也可申请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七)信用社(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符合条件的出票人应向承兑社提供下列资料: 银行承兑汇票承兑申请书;

(二)经有权部门核准登记并年检的营业执照或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明;人民银行颁发并经年检合格的贷款卡;

(三)近三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必要时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和近期财务报表;

(四)公司章程对法定代表人申请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事项有限制的,需提供董事会(股东会)同意的决议或授权书,并提供董事会(股东会)成员及法定代表人名单和签字样本等;有权部门批准的企业章程或合资、合作的合同或协议,验资证明;

(五)承兑申请所依据的合法、有效的商品购销、劳务交易合同;

(六)需提供担保的应提交保证人的有关资料或抵、质押的有关资料;

(七)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三章 调查、审查、审议和审批

第十条 调查。县级联社业务部门必须按照信贷管理的要求对出票人及其担保情况和承兑风险进行调查。调查内容:

(一)出票人是否是在信用社(银行)开立账户的企(事)业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其营业执照、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贷款卡等是否年检合格。

(二)出票人递交的所有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与信用社(银行)是否建立委托付款关系。

(三)出票人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信情况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情况等;出票人的信用等级和资产负债率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现有信用社(银行)贷款及承兑的质量状况,在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状况;本次承兑是否控制在客户综合授信额度内。

(四)保证金或其他担保方式是否落实;所提供的担保方式是否可行;保证人是否具有担保资格、能力;抵、质押是否合法有效;抵、质押物是否有足够的变现能力等。

(五)申请办理的汇票是否在交易合同约定的有效期内;合同所载明的交易内容是否符合工商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是否约定以银行承兑汇票进行结算;是否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

(六)银行承兑汇票承兑申请书基本要素的填写是否清晰、准确和齐全;商品、劳务交易合同期期限、金额是否与申请承兑的期限、金额相衔接;出票人、收款人的名称是否与交易双方的名称一致。

(七)其他需要调查的内容。

第十一条 审查。县级联社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查。审查内容:

调查材料的齐全性、合规合法性; 出票人资格和条件是否符合规定;

(三)相关的商品、劳务交易合同是否合规;

(四)出票人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承兑额度是否在客户综合授信额度之内;

(五)保证金、担保措施是否符合规定,是否落实;

(六)其他需要审查的内容。

第十二条 审议与审批。县级联社贷款审查委员会对审查合格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进行审议。经审议通过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报有权审批人审批。对提供100%保证金,全额或差额部分以存单、国债、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的承兑业务,可不经贷审会审议,直接报有权审批人审批。

第十三条 咨询。需上报咨询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应按咨询程序逐级咨询。 第十四条 对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出票人不得办理承兑:

(一)逃废银行债务的;

(二)已列入信用社(银行)信贷退出名单的;

(三)有不良贷款或欠息的;

(四)有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余额的;

(五)无效担保或担保能力不足的。

第十五条 不得对异地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不得签发没有真实商品或劳务交易背景的承兑汇票,不得对单一申请人循环签发承兑汇票,不得签发关联企业相互担保的承兑汇票。

第四章 承兑和付款

第十六条 签订合同。县级联社业务部门根据有权审批人审批同意的意见,在确认保证金到位后,填写银行承兑汇票承兑合同和担保合同等信贷合同;对需要办理抵、质押登记、转移占有或背书转让的,应当及时办妥。并将有关合同、保证金进账单等资料交风险管理部审查。风险管理部门审查无误签章后交公司业务部。 第十七条 业务部门将有关资料交县级联社营业部办理有关手续。出票人根据承兑合同约定的金额、期限、收款人等要素填写银行承兑汇票并签章。县级联社营业部按规定对汇票要素进行审查,审查无误后加盖印章,并按规定办理核算手续。

第十八条 县级联社营业部按规定向出票人收取承兑手续费及工本费。 第十九条 银行承兑汇票办理后,县级联社业务部门和营业部都要建立相关台账,全面真实地记录承兑的有关情况,并按月进行核对。

第二十条 票款备付。业务部门应于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前10天向出票人发出《银行承兑汇票备付款通知书》,通知出票人将票款足额存入其账户用于付款。

第二十一条 支付票款。县级联社营业部接到持票人开户行寄来的委托收款凭证和汇票,经审核无误后,应在汇票到期日支付票款,不足部分作为信用社(银行)垫款于当日转入“银行承兑汇票垫款”科目核算,并按逾期贷款计收利息。

第五章 保证金的收取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应当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存单、国债、银行承兑汇票全额质押的除外)。保证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70%,对优质客户保证金比例可适当降低,但最低不得低于50%。

第二十三条 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必须是开票人自有资金,不得以贷款缴存保证金;不得逆程序先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后存保证金。

第二十四条 保证金必须实行专户管理,按客户设立保证金专户,单笔保证金与单笔承兑业务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保证金按有关规定计付利息。

第二十五条 加强对保证金账户的管理。保证金只能用于支付对应的到期银行承兑汇票,不得挪作它用;不得将保证金专户与出票人其他账户串用;不得提前支取保证金。

第六章 日常管理

第二十六条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视同贷款业务管理,县级联社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业务部门对银行承兑汇票承兑后的有关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管理。重点检查:

(一)出票人商品、劳务交易是否履行,是否按申请用途使用银行承兑汇票;

(二)出票人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是否正常;

(三)保证金管理是否符合规定;抵、质押物的价值是否发生变化;

(四)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第二十七条 银行承兑汇票发生垫款后,要纳入不良贷款进行管理,制定清收计划,落实清收责任。

第二十八条 加大垫款清收力度,及时处置抵、质押物,或向出票人及保证人进行追索。

第二十九条 开户信用社、县级联社业务(信贷)部门、会计部门要统一建立银行承兑汇票台账,全面、及时、真实地记录承兑的受理、保证金收取、审批、承兑、付款以及清收等有关情况,并由业务(信贷)部门按月与会计部门核对。

第三十条 加强对银行承兑汇票的档案管理,按客户逐笔建立档案,做好资料收集、档案管理工作。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县级联社风险管理部门要对辖内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保证金收取和使用情况、垫款以及清收等情况,按月监测,按季考核。

第三十二条 省联社,办事处、市联社负责对承兑情况按季监测,严格控制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不得超比例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比例原则上控制在上年末各项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以内。

第八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三条 各办事处、市联社要加强对信用社(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检查,配合省联社不定期抽查检查工作,对有违规行为的,按照《信用社(银行)员工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信用社(银行)联合社制定、解释、修改。此前信用社(银行)系统制定的相关制度、办法有与本办法规定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9篇:农村商业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管理办法

144号 (5月19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商业汇票银行承兑管理,促进票据业务发展,保障信贷资金安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及本行信贷管理相关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银行承兑汇票是指由承兑汇票申请人向支行申请,经支行、总行有权人审查、审批,总行授权支行签发并承诺到期对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汇票金额的商业汇票。

第三条

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必须以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严禁签发无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严禁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拆借资金和套取银行贴现资金。

第四条

本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实行总量控制,比例管理。根据保证金比例的不同,银行承兑汇票分为全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和非全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

第五条

本行银行承兑汇票签发审批权限集中在总行,各支行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办理承兑业务,并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第六条

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会计处理,按照《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会计核算流程》的规定办理。

第七条

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具体操作步骤按照《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操作流程》的规定。

第二章

承兑申请与受理

第八条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申请人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经县(区)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

2.具有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或劳务关系; 3.贷款卡经年审合格,并具备贷款资格; 4.合法经营,资信良好,无不良资信记录; 5.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 6.在本行开立资金结算账户。

第九条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申请人向经办支行提出承兑申请,支行受理后应指定客户经理按照本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操作流程》进行调查,并要求申请人提供下列资料:

1.银行承兑汇票承兑申请书;

2.申请人及担保人的经年审或最新、有效的营业执照(或有效证件)、企业法人代码证、贷款卡、税务登记证、验资报告、公司章程等已核原件的复印件;

3.法定代表人证明书;

4.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如需要);

5.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和授权经办人身份证已核原件的复印件; 6.申请人和担保人上年末和近期的财务报表; 7.已核原件的商品贸易合同复印件;

8.用财产抵押的应提供产权证已核原件的复印件和评估报告书(原始发票);

9.保证金存入凭证原件; 10.本行要求的其他资料。

第三章

授信审查与审批

第十条

审查人依据国家票据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本行有关规章制度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申请进行严格审查。一笔交易合同申请办理多笔银行承兑汇票的汇票总金额不得超过该笔交易合同金额,并视交易风险程度和企业资信情况确定能否转让,对不得转让的汇票在正面注明“不得转让”字样。不得签发无商品交易的银行承兑汇票,也不得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拆借资金。

第十一条

全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按低风险业务受理,经支行授权审批后直接报总行信贷管理部用信审查、审批。

第十二条

非全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经支行受理调查后报总行授信管理部审查。

第十三条

总行授信管理部应尽职审查非全额保证金承兑汇票业务申请人基础资料、交易资料、担保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第十四条

总行授信管理部对非全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审查后提交总行授信审查委员会审议。

第四章

保证金与担保

第十五条

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应收取申请人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本行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45%。

第十六条

本行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采取集中上划,由总行财务会计部清算中心专户存储,统一管理、核算,并按月核对银票余额和保证金余额。

第十七条

银行承兑汇票敞口部分应提供有效的担保,担保形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等。

第十八条

为确保承兑申请人在汇票到期时及时付款,必须根据企业申请的承兑金额、信誉等情况,与承兑申请人签订承兑协议(合同)。协议(合同)内容应明确:

1.必须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保证金比例不足100%的,须提供有效担保;

2.申请非全额保证金承兑汇票的,承兑申请人必须在银行承兑汇票开出前一次性将非全额部分承诺手续费付给受理支行;

3.承兑汇票逾期不能付款的处理办法;

4.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前分期存足承兑款项,保证金可以抵作部分承兑款项等内容。

第五章

用信审查与审批

第十九条

总行信贷管理部负责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用信审查,并按权限提交有权审批人审批。

第二十条

总行信贷管理部主要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办理资料的完整性和交易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对非全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授信审批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核实。

第二十一条

总行信贷管理部对已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实行台账式管理,并做好日常的监督工作。 第二十二条

对于审批同意办理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经办支行应按审批意见落实保证金等放款条件,办理相关抵押担保手续,签订承兑协议(承兑合同)等合同文本。

第六章

汇票签发与承兑

第二十三条

支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时应实时登记信贷管理系统,并按授权提交总行信贷管理部网上审批。

第二十四条

支行柜面会计人员对客户经理提供的汇票签发资料进行审核后,在综合业务系统中进行银行承兑汇票出票操作,并实时将汇票保证金上划至总行清算中心保证金专户。

第二十五条

总行财务会计部负责对汇票记载内容、汇票审批签发材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核。财务会计部审核后,由总行清算中心在核实保证金足额到位后在汇票承兑栏加盖汇票承兑专用章。

第七章

用信后管理

第二十六条

支行负责承兑后的跟踪检查和日常管理。重点检查出票人生产、经营、管理、主要财务指标是否正常,保证金管理是否符合规定,抵押物的价值是否发生变化,商品交易是否履行,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检查后应撰写检查报告并留档保存。支行要逐户建立银行承兑汇票登记台账,逐户逐笔建立档案,做好资料收集工作。主要包括:承兑申请书、保证金进账单(复印件)、交易合同(复印件)、承兑协议(合同)、相关担保合同、审查、审批资料、银行承兑汇票复印件、清收记录等。 第二十七条

支行应在非全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前至少15天通知出票人及时足额存入票款,并跟踪其兑付资金到位情况,防止到期时兑付资金不足。

第二十八条

支行应当依据《票据法》的规定对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认真审查。对存在不符合《票据法》规定的票据,要依法提出抗辩理由并在规定时间内告知对方拒付理由。

第二十九条

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申请人到期不能足额支付票款时,承兑人(支行)在无条件向持票人付款的同时,对承兑申请人采取如下措施:

1.根据承兑协议(合同),执行扣款;

2.对尚未支付的汇票金额按照6个月以内短期贷款最高执行利率上浮50%计收利息,具体利率标准按照本行贷款利率管理制度的规定执行,同时落实专人对汇票垫款进行清收,并立即停止该汇票出票人的其他授信业务。

3.对未能按期足额支付银行承兑汇票款项的出票人,一年之内支行不得再为其办理银行承兑业务。

第三十条

承兑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支行应暂停或取消其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1.未以商品交易为背景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 2.出现逾期等不良行为的; 3.以非法手段骗取银行承兑的。

第三十一条 支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总行可以取消其办理承兑汇票业务资格:

1.发生一次以上无理拒付或未按规定及时付款的; 2.未按规定收取保证金或保证金收取不足的;

3. 对非全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未按规定收取承诺手续费的;

4. 收取承诺手续费未按规定入账的。

第三十二条

承兑申请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承兑,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对产生银行垫款行为的,视同不良贷款管理,并考核。

第三十四条

凡由于违规操作,造成银行承兑汇票到期不能按时承兑或承兑资金遭受损失的,总行依照相关制度对责任人进行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八章

收 费

第三十五条

申请人在银行承兑汇票出票前应一次性支付汇票手续费、工本费和汇票敞口部分的承诺费。

第三十六条

支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按照票面金额向承兑申请人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不足10元的按10元收取。

第三十七条

支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按照签发份数向承兑申请人收取工本费(具体标准以总行有关票证工本费价格为准)。

第三十八条

支行签发非全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按照非全额部分向承兑申请人收取承诺手续费。费率按总行公布的标准执行,承诺手续费=敞口部分金额×费率。

第九章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文件执行。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总行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上一篇:住房公积金业务知识下一篇:学校庆教师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