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保障调查报告

2022-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医疗保障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农村医疗保障调查报告

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烟台姜格庄镇的上庄、东念、岭上三个村庄为例,对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普遍比较差,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存在有病不治的状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方面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的最大障碍问题依然是医疗费问题;家庭依然是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的主要支柱。

【关键词】老龄化;医疗保障;合作医疗

一、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首次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称,我国自1999年进人老龄社会后,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数最多的国家。有关数据统计还显示,在我国,乡村老龄人口大大高于城镇,也远远高于而许多发达国家乡村人口的比重(在我国10724.6万老龄人口中,乡村占70%左右,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均低于15-25%)[1]。与世界其他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相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是最低的,而且差距极大。这对我国农村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老年医疗保障是政府和社会为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的健康和服务,它是老年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领域[2]。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对独立的专门针对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而且在医疗保障的制度安排上存在城乡分割状况,在城镇实行的是公費医疗和劳保医疗,在农村则实行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不断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出台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重点是帮助农民减轻因患重大疾病而带来的经济负担,减少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立足于基于大数概率的大病保险。自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推开以来至2006年底全国已经有1451县开展了试点工作4.1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47.2%(中国新闻2007年3月12日)。有调查指出,山东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8.59%低于全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9.10,但山东省农民中参加新农合的比例为21.84%,远远高于全国合作医疗的覆盖率9.50%[3],这一医疗保障制度对农村的老年人是否切实起到了保障健康的作用,本文拟就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深入了解烟台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的实际状况。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等距抽样和入户调查的形式,于2007年5月对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的上庄、东念、岭上三个村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三个村庄在地形分布上呈三角行分布,构成了姜格庄镇的地理骨架,另外,这三个村庄老龄化的程度比较高,其中东念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达到30.5%,上庄未26.6%,岭上村为23.7%。因此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共获有效问卷190份。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均采用SPSS11.5进行。

三、研究结果

(一)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经济收入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这三个村庄的老年人健康状况一般或比较健康的占了51.6%。在本次调查的老年人常见17种疾病中,农村老年人患病比例在前10名的依次是:慢性腰腿疼56.9%,牙齿不好35.9%,神经痛、关节炎34.2%,视力削弱30.7%,高血压、低血压26.8%,听力削弱24.2%,肠胃病23.5%,心脏病15.7%,贫血11.1%,糖尿病9.2%。另外,调查还显示,除了高血亚、心脏病、糖尿病外,农村老年人的患病比例普遍高于城市老年人,健康状况普遍低于城市老年人。调查也显示,这三个村庄的老年人平均年收入水平为3493.31元,低于2006年全省农民的人均年收入4368.3元 [1],也低于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年收入3587元[2]。

另外,按照山东省2003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3150元的水平来看,这里2007年尚有这里64.2%的老年人年均收入在3150元以下,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按照山东省规定的农村贫困标准(收入在1000元以下),则烟台这三个村庄有33.2%的老年人生活处于贫困状态,25.6%的老年人收入处于全省最低生活保障线800元以下,处于绝对贫困状态[3]。因此,这三个村庄的大多数老年人总体经济状况一般或较差。

(二)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的状况

那么农村老年人主要靠什么来保障自己的健康?我们就农村老年人的就医状况、医疗保障费用的来源及医疗照顾状况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8.6%的老年人曾患过不同种类的疾病,其中在县级以下的医院(包括县医院、乡镇医院、乡村卫生所)治疗过的占了63.5%;县级以上医院治疗过的占了23.0%;药店2.4%;其他11.1%。另外还有41.0%农村老年人存在有病不治的状况,其中,因为没有治疗费而不治疗的占了49.3%。从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来源来看(见表2):目前,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费用的主要来源依次是:自己(完全或部分自己负担)、子女、医疗保险和单位报销。其中,由自己和子女负担的比例高达88.2%;从老年人的医疗照顾来看,老伴、子女是老年人生病时的主要照顾者,分别占了55.3%和36.7%。这说明,自己和子女是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费的主要负担者,老伴和子女是老年人医疗照顾的主要支撑者,也即家庭依然是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主要支柱。而家庭以外的来源(医疗保险和单位保险)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占3.23%),家庭以外的医疗照顾者也很少。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提高医疗费的报销比例”合“扩大优惠待遇”是农村老年人反映的最为强烈的愿望,另外对由于地区和职业而导致的医疗保障的差异也提出了质疑,这是对当今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问题的质疑。

(四)老年人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从老年人对医疗现状的满意度来看,36.7%的老年人对目前的医疗现状比较满意或很满意,25.5%的老年人感觉一般,27.6% 的老年人对医疗现状不满意,10.1%的老年人不了解的。这说明总体上看,多数老年人对目前的医疗状况满意度较低。从老年人患病时面临的困难来看(见表4),27.9%的老年人没有困难;52.0%的老年人认为患病时的最大困难是“医疗费的不足”;6.1%的人认为“没有好的医生”;5.6%的人认为“附近没有医疗设施”5.6%的人选择其他。这说明,尽管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就开始实行了,但由于其帮助的重点是“减轻农民因患重大疾病而带来的经济负担”,也就是说对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不予保障,而真正影响农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从筹资水平来看,早在2003年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就达到115元,但合作医疗的筹资总水平直到2006年才预计达到人均50元[4],这还远远不能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而老年人由于其消费结构的特殊性,就表现的更为激烈。这也说明到目前为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以上对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医疗保障的意愿及医疗费的来源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虽然烟台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病不治的状况还在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中存在,而医疗费的不足是有病不治的关键的原因。这说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方面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农村医疗保障的状况还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要,医疗费的不足仍是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看病的最大障碍。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第二,目前老年人对农村合作医疗反映最激烈的问题主要是:医疗费的保障比例较低和优惠待遇不足问题。另外对农村存在的地区差异和职业差异的不公平现象问题,对农村医生的素质偏低、附近没有好的医疗设施以及医院服务态度不好问题也存在不满。第三,目前的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的主要动力依然来自家庭,家庭养老保障仍是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的主要方式。社会性的医疗保险服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未见显著成效。

在如今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式下,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独生子女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中,家庭养老的负担将日益严重。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农村老龄人口的赡养义务将成为一项高得难以承受的负担。因此,我们在进一步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应依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遵循普遍保障、分类实施的原则,合理选择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医疗保障需求和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发展模式和侧重点。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要在政府方面认真履行政府的有关医疗保障职能,加强管理,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投入,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机构的组织和制度效率外,还要重视调研,尤其是对农村合作医疗运作模式和实施效果的研究。积极探索包括财政拨款、积极探索包括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利息收入等多元化医疗救助基金的来源途径等,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拓宽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山东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 非农产业成增收亮点.搜狐新闻网, http://news.sohu.com/20070301/n248444693.shtml.

[2]简明统计资料.三农统计网,http://www.sannong.gov.cn/qwfb/nmsr/default.htm.

[3]大众日报,参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gzdt/2007-03/23/content_558781.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热点问题解答:中央财政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的主要政策措施有哪些?http://www.mof.gov.cn/news/20070202_23759.htm.

[5]韩超.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5,(8).

[6]周绍斌.医疗保障:农村老年人的需求与满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高利平.山東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研究[J].人口学刊,2006,(1).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乡老年人孤独现象的社会学研究》的阶段性论文(项目编号:06BS2010)

作者简介:赵瑞芳,女,河南安阳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硕士,山东工商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作者:赵瑞芳

第2篇: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处于持续多年稳步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对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进行探讨研究,了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参保户对当地的医疗保障现状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找到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存在医疗保障问题的具体因素,不仅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障保障制度,对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促使各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 农村医疗 对策研究

一、概要及背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利益不容忽视,政府一直很重视“三农”问题,也很关心农民群众的利益。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体现党对农民的关怀。现如今,中国广袤疆土上存在着大量农村地区,且人口众多;农民本身在医疗卫生等方面就属弱势群体,其中,西南民族农村地区由于自然、历史、文化及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其医疗体系相对中、东部地区来说发展较为落后。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构建适合中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是重中之重,也是万事之基。

医疗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的“安全网”,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然而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出现了一些“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特别是西南民族农村地区,这个问题尤为严峻,由于受到历史发展和环境的制约,其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其中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并且已经影响到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进程。

农村医疗保障是指政府通过制度安排与保护、基金筹措与给付、公共服务与监督,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一种医疗保健制度。既包括医疗支付需求的保障制度,也包括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保障制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施的以集体经济体制为主体的农村公社,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建立了强有力的筹资、监管、运行等制度保障;同时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推动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和行政干预,使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并得到迅速推广,繁荣发展,初步建立起合作医疗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和社区医疗制度,但是现存制度只是初步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问题,要真正解决全民的大病和更高层次的医疗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二、调查过程

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调查研究。

首先团队收集纸质资料和网络资料,利用现有文献资料和贵州、云南、四川和重庆部分企事业单位订阅的期刊或报纸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医疗保障工作总结等,广泛涉猎收集,经整理后,团队成员进行讨论分析。

然后根据收集得来的信息资料和发现的问题,团队制定“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现状调查问卷”,对西南民族地区2个省(云南省和贵州省)3个市(普洱市、六盘水市和铜仁市)的农村地区进行了问卷发放。此次问卷发放调研有三条路线,分别为普洱市调研路线(惠民乡→竹塘乡→上允乡→发展河乡)、铜仁市调研路线(铜仁市碧江区→万山区→高楼坪侗族乡→黄道侗族乡→下溪侗族乡)和六枝特区调研路线(六枝特区城区→四方坡→木家寨→地宗)。

本次调查纸质问卷发放300份,回收問卷297份,去除其中6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291份。纸质问卷的回收率为99%,问卷有效率为97%;网络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50份,剔除其中28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422份。针对网络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100%,问卷有效率为93.78%。

同时,团队也不拘泥于网络或者实地发放纸质问卷的形式调查,而是深入普洱市、铜仁市、六盘水市的各个乡镇,通过与当地村民访谈的形式,深入到基层,了解他们的想法,调查现存问题。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普遍为初中学历,对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认知不够完善,但他们对报销政策,以及福利待遇的状况了解得很清楚,并有自己的观点,从农民的角度指出了他们遇到的问题以及国家需要该进的地方,为我们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谈及改进方法的时候,他们的侧重点集中于报销方面,因为医疗所需费用远远超出他们的经济能力承受范围之内,甚至存在无法报销情况。同时,一些村民也表示,现如今国家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怕生病、怕进医院”,大病报销比例逐渐上升,医疗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使他们看病的难度下降。不过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有些医院存在报销作假、服务态度不好的现象,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调查过程中利用观察法进行资料的收集,收集到的资料包括照片、录音等多媒体资料。团队成员着重对西南民族农村地区的软硬件设施及当地的医疗保障体系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同步比较了西南民族农村地区不同县、不同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医疗保障体系现状。

三、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适用性较低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民族群众困难多,贫困程度深,思想落后。这些年来国家相继推出很多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医疗保障政策,为了帮助贫困群众,制定了很多优惠条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群众“看病贵”问题,但是并未从根源上解决贫困群众的“看病难”。因为相关政策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很多行为并为得到规范,所以至今为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医疗报销手续过于繁杂,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村群众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再者医护人员存在徇私舞弊的行为,给贫困群众“少报”或“不报”,很大程度上实际报销额会与贫困群众的期望值形成巨大反差,易造成农村医保群众存在不满情绪。医疗报销制度多针对有“大病”、“罕见病”,而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呼吸道感染小病为主,实际情况与政策要求不符。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很多政策在现实中难以得到规范和落实。今后法律的完善中,应该多考虑法律法规与当地实情的适用性。

(二)医疗报销制度不健全,乡镇医院公信力下降

1.关于新农合的相关政策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但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综合情况不同等因素导致同一个制度实施下会出现不同的情况。相对于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实施度、适用度很高。而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受地理位置、发展情况的制约,政策与实情的匹配度不高,以及相关部门人员落实能力会相对较弱。虽然国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投入很大,但并为落实的实处,加之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导致医护人员行为不规范,久而久之,当地医疗的社会公信力也会下降。

2.医疗报销制度不健全还表现在符合参保条件、常年在外打工的流动人口。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农民,大部分都会流入东部地区打工谋生。而针对流动人口转诊、异地就诊系统并未完全完善,很大一部分务工人员会常常因为时间、地点等限制,无法得到报销。

3.报销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会出现不规范行为。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当地医护工作人员会出现“不报”、“少报”行为,会导致政策被曲解、公信力会下降。贫困群众的生活越发没有保障。

(三)城乡分割严重

受长期发展阶段的制约,中国城乡存在“二元结构”问题。

资源分配不当。市级单位、县级单位的医疗机构,资源相对丰富,药品齐全、医疗设备先进。但是存在资源使用不当情况,导致出现资源浪费的行为。而乡镇级的医疗机构存在严重的资源匮乏状态,这也会影响农保户对当地医疗水平的信任程度下降。而乡镇级医院和市级县级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雙方有一个共同点则是都处于低效发展状态。

覆盖面不全。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的人群集中为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城镇居民等非农业人口,广大的农村户籍人口只享有少部分合作医疗为主,农村低保为辅的保障制度。会出现真正需要被帮扶和保障的群体没有符合保障条件或是只享受到少部分福利政策。虽然现阶段各地方正在试点农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但由于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阶段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与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没有得到统一的指导和规范。所以城镇水平高的地方更能实现试点工作,而乡镇地区会很难真正的落实。

四、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宣传力度

在每年的筹资期间有关部门要提前动员,大力宣传,形成制度,必要时印成宣传小册,每户一份发放。让农民都能了解国家政策,明白参保对自身的好处。另外,尽快出台与之相关的农村合作医疗法规范、调整医疗报销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既保障农民权益,又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实现全民参保。

(二)加强人才建设

加强西南民族地区三级医疗网人力资源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西南民族地区要想吸引人才,必须要建立专门针对高端人才的升值晋升、薪资待遇等方面的人事制度。政府应增加人员科学技术、专业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重视科技的普及,提高少数民族人才的素质。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今后将加大中央财政性投资对民族地区的投放人才力度,政府应把握住机会,引进投资增强自身财政实力,增加高素质人才引进所需的财政投人。

(三)加强政府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推进医疗事业发展的主心骨,在农村医疗保障的运行中起主导作用,提高医疗供给能力主要责任在于政府。所以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加大对公共卫生保健的财政投人,加大健康科研投人及其实用性和产业化,建立有利于医疗保障发展的宏观框架,尤其针对医疗发展水平落后的西南民族地区,更应加大扶持力度,助力该地区医疗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四)建立“互联网+监督”管理机制

为使农村合作医疗费用使用合理、公平,必须建立民主监督制,实行账目公开制,由相关政府部门(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等部门)和农民代表共同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定期检查、监督医疗保障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农村医疗保障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应坚持政府统一管理和群众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与此同时,当今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距实行全国联网的目标越发接近,“互联网+医保”的监督机制可以让医疗过程公开、透明化,农民可以清楚明确地看到自己在医院的消费,这样也不会担心有虚假报销的情况发生。既可以强化国家对农村医疗保障的宏观管理,使农村医疗保障协调发展,同时又能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保障其应有权益。

(五)建立健全报销体制

1.扩大能报销的病情与药物种类。国家应合理制定药品目录范围及自付比例,由于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医疗保障基金均为“以收定支”,保障水平有限,因此建议在制定药品目录时,可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发挥基本药物目录和标准治疗指南在促进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将药物经济学评价引入药品目录制定,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将安全可靠、疗效确切、临床常用的药品及时遴选进目录中;将质次价高、疗效欠佳的药品及时淘汰;可将一些辅助、营养类用药调出目录,或通过设置最高支付限价、增加自付比例(拉开与其他乙类药品的支付比例)来引导和调节用药同时能够扩大报销的范围,打破城乡二元制的壁垒,让农村和城镇享受同等的报销范围。

2.提高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农村医保的报销金额,切实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虽然目前西南地区医疗保障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多方面为农户的医疗服务提供了保障,但仍应清楚地看到其成果的不足。

虽然在报销比例和报销总额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因为农户长期被压制的医疗需求得到释放,实际的报销效果仍然不足。在该政策实施数年之后,农户所面临的因病致贫现象未能得到改善,因病返贫的现象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严重制约着农户的生产投资和长期收入水平。因此,西南地区应该加大财政拨付力度,增加报销金额,以达到缓解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在保障农户生产投资不被医疗支出挤占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大额医疗支出农户的生活水平。

3.简化报销手续与异地报销。现在城乡交流频繁,许多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异地报销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建议提高统筹层次、简化管理部门,建立统一补偿办法。从农村医疗保障信息系统构建的角度,提出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报工作的设想。除建立国家、省、地市三级信息平台外,各省还应尽量实现农村医疗保障“一卡通”,加强建设国家平台和省级平台的对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异地报销的结算体系。医疗费用补偿实现全国统一的住院起付线、补偿比例、基本药物目录和诊疗范围目录,保证全国参保农民享受同等补偿政策。

4.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每年西南农村地区农保户需要缴纳120元的参保费,如果到年底没有用完120块,参保费就自动作废,所以一些人就算没有生病需要用药也会开一堆药放在家里,这无形中就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所以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建议政府可以考虑将这年没有用完的医疗费用储存供农民下一年使用;或者将剩下的钱转存银行供农民取现使用,这样既减轻农民的负担,也不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作者简介:杨柯宇(1996-),女,贵州铜仁人,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生;范鹏飞(1997-),男,湖北天门人,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生;焦陛燊(1997-),女,贵州六盘水人,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生。

作者:杨柯宇 焦陛燊 苏其瑶 郝晋贇 范鹏飞

第3篇:中国公众的医疗保障信任调查报告(2013)

【摘要】社会型医疗保障体系由“需方”“供方”“保方”和“管方”四要素构成。医疗保障体系信任体现的是公众对医疗保障体系中供方、保方和管方等三方的信任程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医疗保障体系总体信任水平中等偏高。其中,对供方信任水平最低,对管方信任水平中等偏高,对保方信任水平最高。调查还发现,公众对非政府主导的医保行为的信任水平偏低。医疗保障信任水平受到城乡地域和工作类型的影响。供方市场化、管方间接化、保方多元化,厘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盘活医疗资源、实现多层次的医疗保障覆盖,是提高公众医疗保障体系信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疗保障 信任 医患关系 政府

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这里是最温暖的地方,也是最冷漠的地方

这里是寄托希望的地方,也是陷入绝望的地方

这里充满着慈爱、悲悯、敬畏,这里遍布着傲慢、冷漠、贪婪

这里是最光明的地方,也是最黑暗的地方

这里通往天堂,这里连接地狱

——[英]狄更斯《双城记·题记》

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古人将人的一生用这四个字概括,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的,就是医院和医生。然而当前,医院已经成为医患间误会、摩擦与冲突的伤心之地。近年,我国由医患纠纷引起的恶性伤医事件呈频发态势,仅2013年10月就连续发生“温岭伤医”事件等4起恶性伤医事件。现阶段,医患关系恶化正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问题的集中体现。

在医疗保障体系中,政府作为医疗保障法规的制定者,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解决医疗费用问题予以帮助,从而使其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任何一种医疗保障模式都是由“需方”“供方”“保方”和“管方”这四要素构成。①需方,即医疗服务的需求方;供方,即为需求方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既包括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也包括私人举办的私立医疗机构;保方,即医疗保障的社会保险体系,保方所需资金可以由政府通过税费征收筹集或预算直接安排,也可以由承办医疗保障的法定机构或商业保险机构筹集;管方,在社会型医疗保障体系中,政府作为管方,置于需、供、保三方之上,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途径,有效行使管理、调控需方、供方和保方三方的责任。

我们这次对中国公众医疗保障体系信任进行调查并开展相关研究,是为了了解我国民众是否相信医疗保障体系能够保障其利益,能否积极地看待医疗保障中的不完善状况,并为进一步的医疗改革提供建议和参考。调查问卷围绕公众对医疗保障体系中“供方”“保方”和“管方”三个方面的信任设计,调查时间为2013年10月28日~2013年11月8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407份。调查问卷包括医疗保障体系信任问卷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两个部分。

医疗保障信任问卷的编制

我们拟定了医疗保障体系信任问卷的初始题库,用来测量中国公众对于我国医疗保障的信任程度。选项为李克特5点量表,要求被试评价题目所描述的医疗保障信任的程度(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

样本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EFA)(300份)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200份)。在进行EFA前首先进行了项目分析。将量表的总分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项目按27%分位数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以考察题目的区分度。有3个题目没有通过0.05显著水平,予以删除。删除后,问卷的KMO值为0.871,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01,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剩下的题目进行EFA。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和正交旋转法抽取因素。删除因子载荷不足0.40以及跨载荷超过0.40的项目。经过多次EFA,删除7个项目后,得到收敛效度与区分效度良好的因素结构,因素命名及变异解释程度如表1所示。接着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医疗保障“供方”信任维度的信度为0.83;“管方”信任维度的信度为0.81;“保方”信任维度的信度为0.80;问卷的总体信度为0.87,问卷的信度都达到了0.80以上,表明包含15个项目的医疗保障体系信任问卷信度良好。

利用结构方程对CFA组进行分析。设定三个备择模型:(1)一阶单因素模型,假定15个项目拥有共同潜变量——医疗保障信任;(2)一阶三因素模型,根据EFA结果,将医疗保障系统的供方信任维度、管方信任维度和保方信任维度作为一阶的三个因素;(3)二阶单因素模型,在一阶三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二阶因素——医疗保障信任。

利用Amos17.0软件验证模型,结果见表2。可见,二阶单因素模型的大部分指标好于一阶三因素模型,说明医疗保障信任可以解释所有三个一阶因素构念。

医疗保障信任的总体水平

我们将受访者对于医疗保障信任问卷的回答赋值、求和并转化为百分制,得到我国公民对于医疗保障信任指数的得分,分值在0~100之间,分值越高,表明公众对于医疗保障体系的信任程度越高。50分为临界点,高于50分,则大体上认为公众对于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是持信任的态度;低于50分则相反。在分别对医疗保障供方信任、保方信任和管方信任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本次研究得出的总体医疗保障体系信任指数为60.0(见图1),在临界点之上,属于中等偏高。其中,对于医疗保障供方的信任指数中等偏低,为48.21,对于保方和管方的信任指数中等偏高,分别为69.69和67.13。

调查问卷使用李克特5点量表,为了更好地概括公众对于医疗保障信任所持态度,我们将调查结果分为三个水平。选择5(非常同意)和4(比较同意)的歸为“同意”,选择3(一般)的归为“中立”,选择2(比较不同意)和1(非常不同意)的归为“不同意”。具体结果和分析结果见图2至图4所示。

医疗保障供方信任水平偏低。医疗保障系统中的供方是指为需求方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公众对于医疗保障供方的信任指数为48.21(见图1),属于中等偏低水平,具体情况见图2所示。我们主要考察了公众对于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能力和诊断结果的信任水平,以及对于药物和医疗仪器使用情况的信任程度。

对于医疗保障供方系统的不信任主要集中在“过度医疗”的认知方面,药械费比高是导致民众对于医疗保障供方不信任的主要原因。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医生并没有按需开药,医院存在过度用药问题。仅有35.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医疗活动中没有接受不必要的检查。

“看病贵”是导致民众产生“过度医疗”感知的主要原因。在我们的调查中,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本来100块钱就可以看好的病,现在医生会开200块钱的药”。据统计,1980年居民到医院就诊的平均门诊费用是1.62元,平均住院费用是40元;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门诊费用84.6元,人均住院费用2417.9元②——32年间分别上涨了52倍和60倍。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大大超出了人民群众收入增速的幅度。

一方面,“看病贵”有其合理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档医疗器械和仪器的使用增加,住院时间和恢复期延长,都增加了医疗费用的开支。另一方面,“看病贵”也有其不合理性。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医疗服务机构诱导需方消费,凡诊必查、大处方、大检查、高价药的现行比比皆是,“以药养医”的现象在我国仍普遍存在。

相应地,对于医生能力的信任程度也不乐观。相信医生的技术达标和诊断结果的受访者还不足四成。对于医生能力的信任度低,一方面,与过度医疗行为密切相关。Arrow(1963)③在《不确定性与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一文中提出,患者在医疗信息市场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增加了患者消费医疗服务时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是导致患者对医生能力信任度不高的原因。信任的二元互动模型显示,人际信任是在双方互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人际交流是促进双方互动的有效方式。在我们的调查中,有过手术史的个体(M = 3.15,SD = .62)对于医生的信任度显著地高于其他个体(M = 2.90, SD = .72),t = 2.31,p <.05。有过手术史的个体需要住院治疗,与医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远远多于门诊就医的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也就随之上升。

然而,在我国,医疗资源现在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公众的医疗需求,这导致医患之间的有效交流还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2012年的《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12年全国门诊总量为68.9亿人次,较上年增长9.9%,卫生技术人员为667.9万人,较上年增长7.7%,我国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4.96人。④可见,我国医疗资源的供应还远远赶不上需求量,医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患者进行病情的分析交流。越是在患者蜂拥而至的医院,医生的工作负荷量越大,医患之间的有效交流越是不能实现。

医疗保障保方信任水平最高。公众对于医疗保障保方的信任指数为69.69(见图1),属于中等偏高水平,具体情况见图3所示。从调查结果上看,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险可以满足其需要,并超七成的受访者认为,对于医疗保险的投资是值得的,可以增加个体患病时的安全感。

在我国,具有中国特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医保制度已经逐步建立起来。1998年以来,我国在城市逐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国有企事业单位公费医疗也在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过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自2007年起,我国建立起了覆盖城镇非就业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同时,从资源结构上看,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2010年的35.3%下降到2011年的34.8%,病人个人负担有所减轻。⑤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能够落实医保资金,基本可以满足居民的日常医疗消费,因此,民众对于政府主导的医保信任指数最高。

医疗保障管方信任水平中等偏高。公众对于医疗保障管方的信任指数为67.13(见图1),属于中等偏高水平,具体情况见图4所示。公众对于政府的医疗保障管理能力信任程度较高,并对医疗保障体系未来持乐观心态。超过六成的受访者相信政府可以克服困难建立健全医疗保障系统;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相信政府会在医疗改革中加大报销比例。可见,我国民众大部分可以接受现在医疗改革中的不完善状况,并对医疗改革的未来保持乐观期待。

同时,我们还看到,当问及“我相信政府能科學地规划新医院的建设”时,不到半数的受访者对这一问题持肯定的态度。这反映出,现在我国医院布局还存在着不合理现象,民众对于未来政府合理规划医院建设的能力表示担忧。

我国现阶段的医院布局确实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占有差距过大,市级地区集中了过多的医疗资源,但布局又有不尽合理之处,有的区域过于密集,而有的区域则过于稀疏。以北京市为例,2012年东城区的常住人口有90.8万,三甲医院有12家,而昌平区常住人口183万,三甲医院仅回龙观医院一家。同时,我国医疗服务机构的结构也存在不协调现象,医疗行业的“马太效应”比比皆是。三级医院越办越兴旺,而小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则相对闲置。以2012年床位使用率为例,三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为104.5%,属于超负荷运作,而一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仅为60.4%。可见,基层医院、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还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分工。

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障信任水平差异

医疗保障信任整体水平呈区域化特点,居住在一线城市的民众对于医疗保障信任度最低,而农村居民对医疗保障信任度最高。我们将受访者的居住地分为一线城市、普通城镇和农村。通过方差分析,我们发现,医疗保障信任在居住地上的差异显著(见表3)。不管是医疗保障总体信任水平,还是对供方、保方和管方三方面的信任水平,居住在农村的民众的信任指数都是最高的,其次为普通城镇居民,信任指数最低的是居住在一线城市的居民。LSD事后分析可见,生活在地域两端的一线城市和农村的民众对于医疗保障的总体信任差异最显著(p = .013),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于医疗保障政府管理能力的信任差异上(p = .01)。

农村居民对于我国医疗保障信任的提升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的建立,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新农合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始试点,覆盖率逐年扩大。参合率从2005年的75.7%上升到2012年的98.3%,参合人口从2005年的1.79亿上升到2012年的8.05亿,基本实现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并且,新农合基金收支的管理力度加大,2012年全国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为3.1%,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⑥可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拥护。我国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从无到有,从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到得到政府保障并逐年增强,农村居民实实在在地从国家医疗保障政策中获益,参合农民的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这增强了农村居民对于政府医疗保障的信任感。

相对于农村居民近年来医疗保障环境的改善,一线城市居民与国际的接轨更早更近,在进行社会比较时,会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虽然,居住在一线城市的居民大部分一直处于有政府医疗保障的范围之内,但是,相对于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从“无”到“有”的心理满足感而言,一线城市居民从“有”到“更好”的心理期待更难得到满足。因此,二者社会比较客体的差异可能导致了两地居民对医疗保障的信任感存在差异。

工作类型影响医疗保障信任。工作单位类型在总体医疗保障信任感上的差异显著(F = 4.91,p <.01)。LSD事后分析发现,政府部门和国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差异不大,差异存在于私企工作人员与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私企工作人员医疗保障信任感显著低于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种医疗保障信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医疗保障保方的信任和对管方的信任上(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险在私企与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中的覆盖率存在显著差异(χ2 = 53.05,p < .001)。在受访者中,政府部门和国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公费医疗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都超过了95%,医疗保障基本覆盖了所有职工。相比之下,私企工作人員中仅超过一半的个体(56%)享受到了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险,受访者中还有3.9%的个体没有任何医疗保障。1998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然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制度的执行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私营企业中,受企业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所限,实际参保人群覆盖面有很大局限,医疗保障体系的法律法规还不能有效地约束私营业主,使其为雇员提供医疗保障。这也导致私企人员对于医疗保障管方的信任度显著低于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员。

对于非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障行为的总体信任水平普遍偏低

我们还分别调查了民众对商业医疗保险和私立医院的信任感。调查发现,民众对于商业医疗保险的信任度中等偏低(M = 2.80,SD = .61),t = -7.1,p < .001。我国商业医疗保险起步晚,规模不大、专业化程度较低、风险控制能力薄弱、外部经营环境有待改善,商业医疗保险水平还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步伐,产品还没有丰富起来,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同时,理赔手续较繁琐,等待时间长,使一些民众望而却步。加之商业医疗保险的宣传不够,导致民众对其信任度较低,参保人员不足。在美国,80%以上的人口享有商业医疗保险;然而,本次调查受访的群体中,仅有29.2%的个体购买过商业医疗保险。

本次调查还发现,公众对于私立医院的信任程度中等偏低(M=2.78,SD=.89),显著地低于对于公立医院的信任度(M= 3.12,SD= 0.88),t = 7.13,p < .001。现阶段,我国的私立医院仍存在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民众缺乏信任等一系列问题。⑦国家对于医疗体系的管理,既要管,又要办,卫生行政部门往往从部门利益出发庇护公立医院,私立医院面对的是完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例如税收、人员招聘和晋升、医保定点等方面不能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的政策。这导致私立医院使用非正当手段谋取经济效益,使民众对私立医院形成了不良的刻板印象。

结论和建议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我国医疗现状中的“顽疾”。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的医患信任缺失、医保覆盖人群欠缺等诸多问题,也都是“看病难,看病贵”导致的后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当下,政府、市场、企业、个人的职责能否合理划分,是决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供方市场化,管方间接化,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盘活优质医疗资源,打破医疗资源垄断,化解“看病难”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的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占据了全国90%以上的医疗资源,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医疗资源的垄断导致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资源分布的“马太效应”比比皆是。优质的资源必然价高和有限,但病痛的降临,可不分贫富和阶层。在北京的一些著名三甲医院,患者为了挂上专家号,在零下10度的冬天通宵排队,有些专家几元的挂号费被票贩子炒到数百元甚至上千元。正是优质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了患者“看病难”问题的凸显。

在医患关系的一端,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在另一端,医生的人力资源价值又得不到体现。公立医院作为国有机构,其体制特征决定了它既没有用人自主权,也没有收入分配自主权。这就使我国出现了“在职医生超负荷工作,医学院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怪现象。医院想进人,就需要有编制,而人员编制需要等政府批。同时,医院的国有机构性质,使得收入分配需按资排辈,医生“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收入分配制度无法制定。可见,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政府既要管,又要办,管办不分,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病人看病难,医生的价值低,医患关系的紧张在所必然。

对于我国当前医疗体系面临的种种矛盾,只有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医疗资源的市场化,鼓励社会资金的进入,使医生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才能盘活优质医疗资源,使患者在基层就能得到有效救治,医生的人力资源价值也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在政策上解决了“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问题。例如,北京一家大医院的医生在完成本医院每周出诊、治病、手术任务的情况下,就可以到基层医院去担任一天的医生,甚至可以做一些培训工作,帮助基层医护人员提高对某些专科疾病的认识,使患者在基层医院也能看到专家。《决定》提出的“鼓励社会办医”“放宽投资准入”“推进医疗服务的有序开放”等,也为医师多点执业创造了条件,使优质的医疗资源可以分流到基层。

然而,“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卫生部早在2009年就已提出,却在实施中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在现有医疗体系下,医生是“单位人”,要遵循医院的管理,医生一旦多点执业,最担心的就是来自原单位的阻力。医生的职称、社保都在原单位,一旦出现了多点执业,原单位可能会通过增加医生尤其是优秀医生的原有工作量和阻碍晋升等方法进行阻挠。

针对这一问题,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了“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政策。这一方面为医生“单位人”身份的转变提供了可循路径,另一方面,政府放权,让用人权掌握在医院手中,为医院根据实际病源量合理聘用医护人员提供了政策支持。医生是国家培养、医院共用的,医生可以自由流动,哪里适合他,他就可以到哪里。同时,要把医生真正变成一个“社会人”,国家还应出台相应政策,由社会来承担医生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医生从单位中独立出来。只有使医生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才能真正做到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才能切实使患者愿意接受“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才能使医改政策不只是看上去很美,才能切实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理顺医药价格,保方多元化,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导、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化解“看病贵”的问题。本次调查发现,医疗费用的药械比过高是影响医疗保障信任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我国,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确实出现了增长过快、大大超出人民群众收入增速的现象。“以药养医”是导致药械费用过高的原因之一。在我国,医院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政府对于医院建设和医疗资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因此,医院自身建设和医生收入等支出的扩张,就只能通过药械费用增长这一灰色地带进行转嫁。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为解决“看病贵”的现象提出了化解途径。北京市自2012年开始试点取消药品加成,将挂号费和诊疗费合为医事服务费,设42元、60元、80元、100元四个级别,并将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半年下来,不仅病人药费降低,医务人员收入也有所提高。取消药品加成,提高医事服务费用,将医事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是解决“看病贵”的途径之一。

其次,实现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我们的受访者中,有13.9%的个体需要自费就医,私营企业职工将近一半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在城市的边缘,还存在着大量农民工群体、自由职业者和失业人员得不到医疗保障。可见,我国当前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有限,保障对象主要为城镇职工,而自由职业者、长期在城镇务工或经商的其他类型城镇劳动力群体均未被纳入进来。而在医保制度的另一端,公费医疗群体对于有限医疗资金的大量占用加剧了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据调查,在我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⑧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有无业人员之间的医疗保障的差异,取消公费医疗,将现有的医疗保险整合为职工、城乡居民两大模块,医保的全民覆盖和医疗资金的均衡分配才能成为现实。最终,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将形成四大支柱:第一支柱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立基于政府补贴与个人缴费的、适度普惠的国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该制度由政府提供专项补贴资金,体现普惠与公平。第二支柱面向职工及其他从业人员,政府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和承担兜底责任,体现公平与效率。第三支柱是面向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由个人或者单位缴费,可以由商业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险机构经办,政府给予政策引导,体现效率。第四支柱是面向重大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与捐助制度,政府建立专项资金,对重大疾病患者给予救助。⑨

最后,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有力补充。商业保险可以补充社会医疗保险未保障的部分。社会医疗保险的费用设有起付线和封顶线,在起付线和封顶线之外的费用,都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解决。可见,商业保险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政府可以在医疗管理中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商业保险的风险监管,加大保险产品开发力度,鼓励人们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执笔:石晶、于飞)

注释

王军:《病与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

Arrow,K.J.,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 , American Economy Review, 1963(53) , pp.941-967.

黄端、王耀刚:《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研究》,《前沿》,2011年第24期。

人民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突出 医卫服务体系存在不公》,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4964262.html,2013年12月27日引用。

环球网:《公费医疗范围缩减至个别省份 将退出历史舞台》,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3-11/4572532.html,2013年12月27日引用。

责 编∕武 洁

作者: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第4篇:农村医疗保障调查报告

一 :农民对医疗保障的看法

第一,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必须考虑农村地区社会的特点;

第二,虽然合作医疗能否恢复不取决于是否存在集体经济组织,但社区前公共资财的确是合作医疗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第三,在农户分散经营后,在社区的再合作、再组织基础上的村民自治组织同样是合作医疗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第四,医疗保险组织的信誉是实施农民医疗保险必须具备的条件。 农村医疗保障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和农村医疗保健制度两方面构成。长期以来,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主要形式。然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建立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历了几起几落,时至今日,大部分地区的合作医疗已走向衰落。

在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以后,合作医疗能否恢复?医疗保险是否可行?

什么是可行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这一系列关系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一直为政府、农民和研究者所关注。 人们从筹资能力、筹资水平、支付方式、费用分担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对于农村医疗保障问题,还有必要听一听直接受益者——农民的想法

二:农民访谈综述

1、家庭经济:

农民家庭仍以粮食种植为主,同时种植蔬菜、药材、果树或从事养殖等。家庭成员中有兼业或脱离农业从事其它职业的,其中有在乡、村企业或私人企业上班的,有自己开店的,有外出打工的。农民虽仍旧以土地为生,但是粮食种植的收成仅是为了交公粮和自己家庭的食品消费,有的家庭粮食不够吃,还要从市场上购买一部分,大部分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要依*种植其它经济作物或从事其它行业的劳动获得。

2、疾病模式:

农民认为由于粮食、蔬菜农药使用过量,村办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农村中恶性肿瘤发病增加,生活条件改善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增加。

3、家庭保障:

老年农民是依*家庭保障度过晚年的,通常由家庭中已成家自立门户的子女为老人提供粮食、蔬菜等实物或提供外出工作挣来的现金来解决老人的日常生活费用,老人的疾病治疗费用一般也由子女分摊。

通常农民家庭表现出对孩子的病比对老人的病重视。如果子女孝顺就会为老人花钱治病,子女不孝顺的就不肯为老人治病,有的老人对乡村医生说“娃不给钱”,就不治了。一般对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肯花大钱治病,对小孩子的病也要想办法治疗。

农民家庭中患大病者的治疗费用*家庭积蓄支付,同时依*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如兄弟之间)互相帮助解决或向亲戚、村里与其关系好的人借债解决。

4、医疗服务:

很多村里都有多个医疗点,包括政府承认的集体卫生所、批准的私人诊所和未经批准的私人诊所。

60年代培训的老乡村医生仍在农村发挥作用;当前由于一些传统治疗方法不赚钱,乡村医生不愿意采用传统的诸如针灸、拔火罐等中医疗法。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无力支付药费的贫困家庭,乡村医生又往往允许其常年拖欠医药费用或给予减免。

5、就医行为:

农民在村、镇的卫生所和个体诊所就医是选择自己信得过的医生,其选择标准一般是对小伤小病的治疗效果好,费用相对便宜,服务态度好。

农民的小伤小病在村里治疗,图的是方便、便宜,慢性病的常规用药一般是到药价便宜的诊所或药材公司批发购药。农民得了大病或较疑难的病,常常是在本县或地区范围的大医院、私人诊所等处寻求治疗,也有到省会城市或相临外省的大城市求医的。

单方、验方和土方在

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民中还有流传,年轻人则完全从医疗点或药店购药,并倾向服用各种新药。游医

农民对农村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

1、希望获得医疗保障

对于看并吃药的问题,他们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对感冒发烧、小伤小病的医疗费都能负担得起,但要花上万元的医疗费就困难了。如果得了大病,进大医院就要花掉多年的积蓄,甚至*借债看玻

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医疗费用增长较大,当前农民确实面临着大病经济负担的风险。对于闻喜县的农民来说,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避免医疗费用风险的办法历史上可借鉴的只有合作医疗制度。因此一部分农民认为只要政府政策允许,有人组织,合作医疗就能办。尤其贫困家庭希望得到帮助,希望有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作保障,希望有人来组织医疗保障

2、认为合作医疗无法恢复

尽管农民希望获得医疗保障,但是多数农民从现实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现状出发,认为在农村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合作医疗已经搞不起来了。原因是:

(1)经济上,集体经济已经没有积累,村集体经济是个“空壳”,现在的集体提留只能解决村干部的工资,*农民一家一户地集资,合作医疗搞不起来。

(2)组织上,家庭经营使人们都个人顾个人,没有人组织,大家的心都散了,要是自愿参加,人们就不一定都参加合作医疗。

(3)管理上,过去在集体经济时,合作医疗中就存在着有地位的人吃好药,没地位的人得不到药的现象,现在这种情况也难以避免。

(4)服务提供上,现在卫生室的医生技术水平不高,好大夫又不到农村来,搞合作医疗也不能解决问题;现在的医生是没利不干,合作医疗搞不了。

(5)观念上,怕吃亏,如果交了钱不得病,钱给别人看病用了,心理不平衡,因此,就只好是“谁生病谁认倒霉”。如果是强制参加,就要想办法把交的钱都给吃回去。

3、认为医疗保险难以实行

部分农民认为不仅合作医疗过时了,医疗保险也搞不起来。其原因是:(1)农村经济状况差,搞不了医疗保险;(2)社会风气不好,谁办保险他都不放心;

(3)如果领导换了,政策就变,政策不稳,越保越险;(4)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素质差,搞医疗保险有困难;(5)缺乏风险意识,不想没病先交钱,年轻人一般没有病,因此也不愿意参加医疗保险。

4、对医疗保险持谨慎态度

多数农民在认为合作医疗难以实行的同时,认为医疗保险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但同时存在许多担心,对医疗保险持谨慎态度。

由于医疗费用水平已经远远高于70年代,农民基于存在医疗经济负担风险的判断,认为现在医疗费用高了,合作医疗只减免一点医疗费,不起作用。比起合作医疗来,医疗保险可以防大病风险。他们认为小病自己还可以负担,还是保大病为好。在投保意愿上,他们认为农民*天吃饭,收入不多,可家庭支出很多,孩子上学还要交学费等等,如果一年交10—30元保险费还可以。有人认为如果国家、集体出大部分,农民出小部分还行。也有人是随大溜的,认为“要是大家都交钱,我就交”。

农民认为医疗保险必须讲信用,实施要长久,不能朝令夕改。对于谁来组织医疗保险,很多农民表示信任政府。认为保险公司比较烦琐,不好补偿,本来是该得的赔偿还得请客吃饭、送礼,才能得到赔偿。保险常常兑现不了,让人不能相信。

如果和保险公司比起来,他们还是相信政府办要好些。但是很多人强调医疗保险要由县以上政府出面组织,要宣传到位。担心资金如果留在乡里或村里会被挪用。有人提出由国家办保险,便于资金调剂,信用可*。医疗保险管理要规范,让群众监督,才能使群众信服。也有人提出要由当地乡里或村里人代办,经办者跑不了,使人放心。

有的农民认为医疗保险应该由保险公司办。他们认为资金让保险公司管要好些,政府的政策容易变。有人说“就怕一年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投进去了,政策又变了,钱投进去没有了”。也有人说“农村合作基金也曾是政府让办的,可最终还不是受到清理”。

三:结论

其一,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必须考虑农村地区乡土社会的特点。

其二,虽然合作医疗能否恢复不取决于是否存在集体经济组织,但社区的公共资财的确是合作医疗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其三,在农产分散经营后,在社区的再合作、再组织基础上的村民自治组织同样是合作医疗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其四,医疗保险组织的信誉是实施农民医疗保险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5篇:农村医疗保障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课题:农村成员医疗保障状况调查

选择课题的原因: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农村成员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通过调查得出同步数据 选择课题的目的:通过对此基本情况的调查,对农村成员是否有真实意愿参加医保,当地政府对医保的宣传、讲解,农村成员对医疗保障的满意程度,及落实医保相关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相关建议。

调查内容:自贡市沿滩区黄岭村农村成员的收入水平家庭人口数和、受教育情况 调查的主要方面:1.农村成员的家庭收入

2.农村成员家庭的人口数

3.农村成员对医保的了解和认识

4.相关政府对医保政策的落实情况

调查方法:定性、定量、分层抽样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不同家庭,不同年龄家庭成员

调查方案:抽样调查

调查人员:魏梦

调查时间及活动进度:1.2011年10月11日对部分50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

2.2011年10月12日对部分30至50岁居民进行调查

3.2011年10月13日对部分18至30岁居民进行调查

调查的主要指标:

一.收入水平

1.主观:

a.主要消费项目

b.生活费用支出

c.教育费用比重

2.客观:

a.个体或者在职

b.收入结构比重

c.主要收入投资情况

二.家庭人口

1.主观:

a.结婚和生育年龄

b.对孩子性别的关注

c.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了解程度

2.客观:

a.结婚和生育时的收入状况

b.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情况

三.受教育情况

1.主观:

a.父母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情况

b.个人对受教育的重视程度

2.客观:

a.受教育时的家庭收入状况

b.当地教育设施和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1.《保险法》

2.《婚姻家庭法》

3.《各国社会医疗保险历史》

4.《浅谈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

6.《医保基金预测预警和监控机制的思考》

7.《社会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

二.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

1.有利于从制度上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和看病难问题,促进广大农民致富奔康。

2.有利于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健康投资,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执政为民、稳定农村、关心农民的民心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政府的责任。

4.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通过调查走访总结的相关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多数农村投保成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理赔条件等了解不清,认识模糊。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长期优势没能充分认识到,对于需提前缴纳一定投保金持怀疑态度,不能全面地了解我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制度。对于部分积极投保的农村成员,也仅仅看到相关单位宣传的片面利益,相关单位也没有向农村成员全面地介绍和剖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使农村成员没有树立相关的风险意识。对于相关政策没有规定可以报销的医药费,投保成员未能充分了解,最后产生误会。

2.全国范围内各地农村具有差异性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要对农村的实际情况通盘了解。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农村呈现出的是不能的特点。农村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相关的医疗政策需根据各地实际有所区别。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前,须对当地农村的实际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了解。首先,对农村5.《中国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模式选择》

范围内人口的大致比列,年龄分布须有一个准确详尽的数据,这便于有针对地制定具体规定,确立重点帮扶的人群。其次,对农村人口的婚姻,受教育情况须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了解农村的知识结果,恰当地进行宣传讲解。最后,对农村成全的经济情况须充分了解和掌握,以便能灵活地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各收入群体的实际利益。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程序过于冗杂,社会满意度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同时,加入农村合作医疗的登记程序过于复杂,耗时过长。而投保成员的报销过程也是十分复杂,导致实行以来遭受的非议不断。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参加者,农村成员,政府,纳税人。主要参加者之间的平衡和调整是十分关键的工作,当前的现状导致各个参加者之前矛盾突出。

我国新型合作医疗持久发展的改革办法:

1.改革现行的分配和财税制度,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在劳动报酬部分的收入。

2.继续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和优惠更多地导向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盘活农村与周边乡镇,城市的经济联系。

3.继续推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国家充分运用财税杠杆,将财政支出重点偏向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4.耐心细致地对农村成员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讲解介绍,让农村成员充分理解和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积极地加入其中。

第6篇: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调查报告制定人:杨文静学号:1033001418741专业:10春行政管理(专) 实践主题: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12 年2月 1 日

地点: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沙城镇八甲村

摘要:医疗保险制度旨在改善农村医疗现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农村医疗制度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尝试以及其取得的伟大成果。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必须要面临的重要环节,但是看病贵看病难的情况并没有完全随之而去,而医保制度的缺陷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

关键字:农村 医保

一:有关背景及实地调查情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其中,发展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自2003年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卫生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也是农村医疗保障的重要方面。

为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家乡的推行情况,借暑假之机,我回到兴平市,作了一次有关农村医疗保障的调查,通过走访、同村民交谈、填写问卷等调查形式, 我对全村的医疗保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每到一户,村民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对我的提问是有问必答。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此次的调查人数较少,共计47人。但以点盖面也充分表明了横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现状。以下是调查的基本情况:

1、村里共有1100多人,其中95%以上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从被调查的47户农户看,已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45户,占调查户的95.74%。

2、大部分参加农户觉得缴纳的费用可以承受得起。在被调查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45户农户中有44户觉得缴纳的费用可以承受得起;只有一户觉得勉强承受;没有一户觉得缴纳的费用不能承受。

3、81%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很合理,8.1%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程序过于复杂,10.8%的参加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的设置不了解。在被调查的47户农户中有38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很合理,占被调查户的81%;有4户认为设置程序过于复杂,占被调查户的

8.5%;有5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不了解,占被调查户的10.5%。

4、86.5%的参加农户知道身边确实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明显受益的典型事例,只有13.5%的参加农户表示不知道。

二:2004年至今农村医保在本地的推行与发展

除了走访村民之外,我还向医保定点医院咨询了下有关情况,并特地查阅了本市及所调查村子的有关具体政策和医疗设施,以及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的点滴变化。本村从2004年开始推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至今已推行4年。2006年之前,统筹资金标准为每人每年缴纳25元,各级财政补贴25元;从2006后,统筹资金调整为每人每年60元,其中个人缴纳30元。参合者,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核销下有起报点、上有封顶线,采用“当年累计、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方法。对于5种特种病,补偿比例为20%,全年每人报销最高总额为2000元。并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报销比例从20%―50%不等。门诊医疗费的小额补偿采取即乡镇卫生院对本乡镇的参合农民凭证看病给予门诊所有费用10%的优惠。此外,参合者每两年还可到当地卫生院免费常规体检一次,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3门诊优惠定点单位为乡镇(街道)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和片区医院,目录内药品乡镇卫生院优惠20%,中心卫生院和片区医院优惠10%;提高门诊优惠基金为人均8元(按门诊刷卡人次,每次最高补助8元)。特种病按25%补偿计算,封顶额3000元„„

通过各种调整政策,抱愧普通门诊的优惠,特种病门诊的报销,尤其是起报

线的下降,直接扩大了受益面,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参合积极性。此外,近段时间,瑞安市不断地健全结报网络,积极服务群众,使参合人数又有很大增长。为了提高结报时效,市农医办在全市设立七个片区临时结报点。这一措施,也直接方便了村民的报销。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八甲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08年1季度补偿共有25人次报销,报销金额累计达20653.05元。可见,这一医疗制度的实施还是真正落实惠及于民的。

三、农村医保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民们对这一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呼声很高,但在调查过程中我还是听到

了一些消极的声音。下面,我把被调查的农户中反映最强烈的极大问题列举出来进行探讨:

1.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上,很多农民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在横河村的第一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筹资这一环节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尽管村中干部将宣传做到每家每户,仍存在很多盲区无法将资金统筹到位。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现实,今天用了30元参加了合作医疗,就想着能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许多农民认为交了钱没有生病就吃亏了,也有的觉得这个制

度交了钱连资助谁都不知道等于白交。

2、政策宣传不够深入

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知半解。从调查和座谈中我了解到,只有

52.5%的农户知道报销医药费是有条件限制的,有11.5%的农户明确表示不知道。农民对报销住院医疗费用的限制条件,如何计算报销的医疗费用,医药费报销的手续等知之不详,导致农民普遍觉得报销手续十分繁琐,有的农民原本自认为能够报销的医疗费用得不到补偿。

3、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卫技人员缺乏、素质普遍不高,医疗设施陈旧,

农民群众不能从乡镇卫生院得到正常医疗保障。这也是农民群众反映最为迫切的问题。而且根据农村合作医保的政策规定,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民群众第一级医疗保障机构,定点的乡镇医院报销幅度最大。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农民群众不但没有地方看好病,而且也不能享受医保政策带来的优惠,减轻医药负担。

4、医保意识差

一些农民工对医疗保险不了解,他们只知其名,不懂其中的具体内容,也找

不到合适的途径了解。部分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十分自信,认为自己年轻无病,没有必要参加医疗保险,更不愿意交纳参加医疗保险的费用。还有部分人不愿意缴纳相关的费用,认为他们靠天吃饭,收入不多,可家庭支出很多,孩子上学还要交学费等等,如果一年交10—30元保险费还可以。有人认为如果国家、集体出大部分,农民出小部分还行。

5、医疗保险机构存在问题

从整体看来,农民都很愿意参加医保,参加了医保让他们感觉吃了称心丸。

他们普遍反映现在看病很难,看病也很贵。每天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去看病,花很多钱去治病。但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农民利益受损,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他小病,在私人医生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到顶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

6、小病报销问题突出,影响农民参合积极性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本来的初衷是解决大病致贫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对小病

也给予报销则是为了加大参合农民受益面,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但是,由于报销人员(农民)和审核员(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长期养成的官僚作风,办事人员常常会借各种理由刁难报销农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看小病的费用报销手续繁琐、复杂。哪些可以报销,哪些不可以报销,很多农民并不十分清楚,使得农民抱怨很多。

在调查中,参加合作医疗并且又过看小病可以报销的农民中,有接近80%的人选择不去报销。问起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手续繁琐、路程太远不方便。在某些地方,要想报上自己的医药费,还要托关系、走后门才可以。有农民给我们算过这么一笔帐,要报80元的医药费,来回途中的车费钱就得50多元,这还没算上要搭上一天的时间和其他额外费用。如此一来,承诺报销小病的办法不但没能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反而使很多农民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任度将会降低,长此以往,新型合作医疗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四、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1、深入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参合积极性。可以从以下三点做到:一抓住典型并以多种方式宣传农民受益事例。二要通过补偿公示来宣传,特别在村一级要定期向农民公布补偿兑现情况。三要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医保政策(如:参保办法、参保人的权利义务、审核结算流程等)。通过宣传能够使医保各项规定家喻户晓,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打消各种顾虑,提高参加新农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贫困农民的覆盖面。二是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赔付上线标准。多方面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赔付上线标准,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农民因患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3、简化报销途径。及时、足额地领取到医疗补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同感和参与程度。尤其是在制度开始初期,取得农民信任显得尤为重要.及时报销小额费用,可以通过把补偿过程转入管理部门的内部循环系统完成.如由财政统一拨款建立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在各个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对参保农民建立家庭名册、健康状况、结算补偿金额等基础性数据,农民可随时查看。当农民住院看病时,直接按规定实行电脑结算.补偿部分由医疗机构定期汇总统计上报,简化农民的报销手续.

4、加强对“农医”的培训,提高其服务及技术水平。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

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提高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村民能在村就诊医治,既降低了医疗成本,又能保证村民及时就医,努力做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

五、本次调查的感想

在几天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感受到了农村医疗制度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尤其是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尝试以及其取得的伟大成果,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问题:新农合与社保并轨;新农合属于大社保,并轨运行,可以利用其社保网络、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做到资源共享,完善整个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了农村医保在实施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深刻体会到农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许多参合者尚未真正地享受到或不知如何享受这一政策带来的优惠„„当然,每一项新的政策的实施总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充分的认识到问题,了解存在的困难,要想方设法去更好的解决好问题。农村医疗制度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也需要全体农户提高自身医疗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村落后的社会保障问题,早日实现农村小康社会。

第7篇:关于农村医疗保障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多,但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保障滞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妨害了社会稳定。农村医疗保障突破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死角也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新曙光。可是,农村医保正处在发展前期,问题迭出,势必会阻碍其发展进程,调查其出现的原因提出建议解决问题使之更加完善,服务于民,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调查时间:2010.9.20-2010.9.28

调查地点:余店镇墩子村

调查对象:在家的农民

调查人: 万翠玲

调查内容:农村医疗保障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方式:口头采访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医疗保障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使之日益完善,服务于民。

调查步骤

1、口头采访

2、 分析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

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因此,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社会

保障仅仅在城市开展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有很多由于经济原因没有住院,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目前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形式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几种形式。而我村现行的医疗保障形式是最初级的合作医疗。

(二)农村医疗保障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比例高(92%),但农民还存在疑虑;报销比例低及定点医院收费高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显示,92%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仍有8%的农民没有参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较为不满,满意度仅为11%。

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不满意的原因:首先是报销比例太低(34%);其次是定点医院收费高(26%);再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只管大病,不管小病(21%)。此外,定点医院医疗水平差(9%),报销手续复杂(9%),定点医院就医不方便(4.5%)等已经成为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不满的原因。

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保障重点,21.7%的农民认为是应当保大病或者住院费用;4.3%农民认为应当保小病或门诊;还有74%的农民认为应当二者都保。

(2)农民看病贵,医疗服务水平低是农村基础医疗服务最突出的问题。

深入分析看病贵的原因:药价太高(44%),个人支付比例过高(21%),医疗机构乱收费(35%)等成为现今农民看病贵的主要因素。因此,相当一部分农民选择到村卫生所看病(47%),自己买点药吃(30%),另外,还有近23%的农民视生病的大小从而确定看病的诊治方式。

以上是此次调查中得出的一些关于农村基础医疗的结论。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农民所关心的一些民生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本次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1)在原来降低医疗费报销门槛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再次降低医药费用报销门槛,把大部分优惠直接留给广大农民朋友。现在我们医疗补助资金的来源以个人帐户和政府统筹相结合的方式。报销的比例分层次按不同的费用进行不同比例的报销。以达到政府统筹资金的合理运用。最好就当地的多发病及一些常见病种进行有目标的补助。尽量降低定点以医疗机构的收费,另外,应当尽量也让小病可以进入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2)尽量降低村卫生所的药品价格,真正实现平价诊所。药价牵涉的问题很多,包括医疗体制的改革,药品监管的改革等等。所以在短期内少有成效。不过我们可以在农村医疗所控制高价药物的,一些小毛病完全可以用底价药品的决不用高价品。这样在药品使用的层面解决药价高的问题。

(3)加大村卫生所等医疗机构的医疗人员的医疗素质,切实加强医疗机构人员的医疗水平。乡村医生一般都是一些退休老医生或者是赤脚医生,有些还是中医师。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过一般的小病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问题。所以按照村卫生院的建设的目的出发建议,

1、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责任感;

2、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主要是对一些大病的前期症状的辨别的培训,以便在大病的初期指导农民及时到达医院诊治。

(4)发展农村经济。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只有充分发展农村的经济才能使农民摆脱贫困根本解决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实现较高级的农村医疗保险形式,最终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

第8篇: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调查问卷

一、你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满意程度( )。

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E.不知道

二、你对农村的医疗设施的满意程度( )

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

三、你的家庭年收入为多少()

A.1000以下B.1000-5000C.5000-10000D. 10000以上

四、农村药品医疗收费价格是否公开?( )

A.公开B.不全面C.有但不明显D.未公开

五、你的家庭每年用于医疗方面的费用为( )

A200元以下B200-500C.500-1000D.1000以上

六.你是否有亲身经历因为付不起医药费而烦恼

A.有B.没有

七.据你所知农村医疗有没有乱收费的现象

A.很严重B.偶尔有C.没有D.不清楚

八、医务人员是否主动与患者交流,使患者了解病情? ( )

A.是B.有时有C.很少D.没有

九、当你对医疗服务不满意进行投诉时,有关部门如何处理? ( )

A.给予合理处理B.不及时处理C.不处理 D.不知道如何处理

十.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规范农村的医疗行为

A.十分有必要B.有必要C.还可以D.没必要

十一.你认为大学生应该为农村医疗保障而烦恼吗?

A.应该得去思考这个问题B.有时候可以想一想

C.没去想过这个问题D.没必要去想

十二.你认为农民最近几年看病贵吗?( )

A.很贵B.贵C.一般D.便宜

十三、你觉得农村医疗保障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吗? ( )

A要B不要,现在很好了C无所谓

十四.您对农村医疗保险政策了解吗?

非常了解B. 较了解C. 不是很了解D. 不了解

十五.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农村医保政策?

宣传资料B. 报刊C.网络D. 电视E.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F. 亲戚、朋友、同事G. 12333咨询热线H. 医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

十六.您知道您参保后可以享有哪些医疗待遇吗?

知道B. 不知道

十七.您是否知道发生住院医疗费用后如何报销?

知道B. 不知道

十八.您住院时,医护人员是否告知您有关农村医疗保险报销的相关规定?

A. 有,比较详细B. 有一些C. 没有

十九.您在定点医院办理住院时,医务人员是否要求您出示农村医疗保障卡,并核对身份?

A. 必须检查核实B. 经常如此C. 偶尔会D. 从来不

二十.您认为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的工作人员服务如何?

A. 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E. 差

二十一.您觉得住院医疗费个人负担如何?

很高B. 可以接受C. 不高D. 不知道

二十二.您认为农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如何?

A. 很高B 高C. 一般D. 差E. 很差

二十三、你认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有哪些不足?应该如何改进?

二十四、你认为大学生可以在推进农村保障制度中扮演什么角色?

谢谢您的合作,祝您身体健康!!!

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对现行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满意程度不高,普遍对医疗设施和药品收费价格不满意,药品收费过高和乱收费导致许多农民看不起病。医务人员在与患者交流当中不够主动。接近97%的农民认为有必要规范农村的医疗行为和改进医疗保障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每年大约有1000余万的农村人口因病致贫或返贫,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并制约了经济的增长,不利于构造和谐社会!

为了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制度设计上,把农民纳入不同水平的医疗保障制度之中,加快社会保障立法,为医疗保障提供法制化管理的保证,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另一方面,要做好农村医务人员的宣传和引导工作,让他们理解社会保障的政策和规定,提高他们积极主动地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意识,做好医疗工作!

第9篇:农村空巢老人医疗保障状况调查问卷

填表说明:①请在您所选择的选项后的□处打“√”,如选择“其他”,请在后面的横线上注明。如果问题后面设有横线,请在横线上作答。②如无特别说明,问题回答为单选。谢谢您的参与!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年月 日—年月日

一、被访者基本信息

1、如果得了大病,您一般会怎么办?

①一般不去看病,能忍就忍,能拖就拖□②简单看一下,不住院□

③及时去一般的医院,看病住院□④去比较正规的、比较好的医院检查治疗□⑤其他□

2、如果得了小病,您一般会怎么办?

①及时去看医生□②自己去药店买药□

③去私人诊所、村卫生室进行检查、治疗□④自己忍着,既不去看病也不吃药□

3、您选择医疗机构的原因(可多选):

①价格便宜②就医方便□ ③医疗服务态度好□④对医疗服务质量放心□

⑤可以报销□⑥其他□

4、您生病时,医疗费用主要来源于:

①自己负担□②农村医疗保险□

5、您经常参加村里的老年活动吗?

①经常参加□②有时参加□③很少参加□④从不参加□⑤没有活动□

6、您参加或获得过(可多选):

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②农村养老保险□③其他商业保险□

④最低生活保障金□⑤其他救助□

7、您清楚哪些病合作医疗可以报销吗?

①清楚□②不怎么清楚□③完全不清楚□

8、您认为参加合作医疗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您的就医问题?

①完全能□②基本上能□③不能,但有一定的缓解作用□④完全不能□

⑤说不清□

9、您认为目前医疗保险中最需要改进的是:

①提高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②提高优惠待遇□③改善服务态度□

④简化手续□⑤其他□

10、您对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看法:

① 满意□②一般□③不满意□

11、您对目前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医疗保障状况的看法?

上一篇:实验室安全自检自查下一篇: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