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选取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基于生态旅游资源标准的评价指标选取与运用研究 ——以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摘要:旅游业是我国新兴的第三产业,是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社会经济发展占有重要地位,据世界旅游有关组织分析预测,至二零二零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第一大)的旅游目的国家。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密不可分,要实现生态保护,需要监管,涉及生态旅游环境标准及评价体系中指标设定。本文在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国家强制性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框架下,界定生态旅游资源概念、特征,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其地域组合,筛选景区购物场所源评价指标以资源景观价值、生态环境条件及旅游开发条件三方面为一级指标,并据此选取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分解为3个评价子目标层:旅游资源评价子目标层(资源景观价值及特征)、生态环境条件评价子目标层(生态环境条件)、开发潜力评价子目标层(旅游开发条件)。基于评价体系适应性上,不同类型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特征各有不同,要建立一套适应性评价体系还要结合具体研究和探索的创新思路,进一步运用实例分析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以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为例,本文细分生态旅游资源影响因子、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分解――评价子目标层,按照国内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内容,结合景区的实际建设,采用适当的方法确定其权重,隶属度函数构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价值体系,及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价值体系构建测度依据、生态旅游资源评判赋分标准,作为衡量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指标的依据,三项一级评价指标下,选取10项二级评价指标,若干项三级评价指标,分别赋予指标分值,进行统计计算,分析既定目标任务内容,包括:基础服务配套设施的提升完善,含形象标识系统(VIS)、景区购物场所、配套交通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服务设施配套提升等;文化多元素旅游资源开发,含以自然生态环境为核心,融入广府文化、岭南文化、民俗文化、端砚文化、石刻文化等文化资源;挖掘文化特色打造旅游品牌,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整合资源,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内涵。运用有益于旅游景区的生态功能分区、生态结构配置、容量管控、保护规划等的景区生态旅游资源指标,衡量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开发潜力及三者协调发展的程度,既符合国家标准,又不脱离现实意义,指导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规划建设,其宗旨是指导肇庆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发展、合理保护、永续利用。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生态环境;旅游开发条件

学科专业: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

1.2.2 关于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研究

1.2.3 关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可能的创新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技术路线及框架

第2章 生态旅游资源界定与资源特征

2.1 生态旅游资源的界定

2.1.1 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容量

2.1.2 生态旅游资源环境质量

2.1.3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2.2 生态旅游资源特征

2.3 生态旅游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

第3章 生态旅游资源影响因子和评价指标

3.1 生态旅游资源影响因子

3.1.1 权威评价标准(GB/T18972-2003)中的影响因子

3.1.2 结合生态旅游资源现状的因子分析

3.2 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

3.3 评价指标分解――评价子目标层

3.3.1 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3.3.2 生态旅游环境价值评价

3.3.3 生态旅游开发条件

第4章 星湖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

4.1 个案选取与描述

4.1.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4.1.2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4.1.3 气候特点

4.1.4 生态资源价值

4.1.5 旅游容量条件

4.1.6 施工难易、投资能力条件

4.1.7 旅游客源市场条件

4.1.8 历史文化价值

4.1.9 科学研究价值

4.2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价值体系构建测度依据

4.3 生态旅游资源评判赋分标准

4.3.1 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子系统

4.3.2 生态旅游资源环境评价子系统

4.3.3 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子系统

第5章 评价指标价值体系在星湖风景名胜区的应用

5.1 指标的标准值评价方法

5.1.1 单项指标评分法的运用

5.1.2 评分法的运用

5.1.3 问卷调查法的运用

5.2 结果分析与解决方案

第6章 结论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农村小康住宅建筑分析论文提纲下一篇:个人信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