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经济人口发展

2023-0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烟台经济人口发展

烟台市民营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烟台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成为烟台市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经济增长点,由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长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市民营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成为其继续良性发展的障碍。文章首先介绍了烟台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而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烟台市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 民营经济;烟台;发展问题;对策

[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in Yantai

Zheng Xiuzhi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Yantai University, Yantan, Shandong 264005)

Key words: private economy; Yantai;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30年来,烟台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成为烟台市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经济增长点,由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长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为烟台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烟台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从烟台市情况来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十五”期间,烟台市民营经济累计实际上交税金405亿元,占全市境内税收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从2002年的60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820亿元,年均增长30%,比全市平均增幅高10个百分点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4%提高到2006年的79%。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由2002年的14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99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以上来自民营经济。可以说,民营经济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增加社会就业,保障社会稳定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成为保障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一方面,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单位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由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劳力需求,吸纳了劳动力增量和存量转移的绝大部分,明显改善了就业结构,缓解了就业压力。从烟台市情况看,目前,全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24.88%,其中农村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全市6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由民营企业创造。

(三)促进科技创新

烟台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和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民营企业成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户,高级技术中心达到20户,分别占全市总数的50%和71%;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近300户,占全市总数的2/3以上。

(四)加快对外开放

民营企业,是烟台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全市民营经济累计实际利用外商及港澳台商资金37.73亿美元,是“十五”时期以前总和的3倍多,占全市总数的44.9%。

二、烟台民营经济发展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有力的政府扶持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缺位”、“越位”、“错位”与“多头管理”并存。目前,对民营经济的管理,特别是对个体私营企业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等20多个单位,但却缺乏一个具有综合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首先,主管部门的职能定位不清,造成管理弱化、虚化现象,导致政出多门、管理混乱、无人负责的局面。这种相对滞后的管理体制,严重地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政府缺乏投资产业引导和信息服务。政府“重管理、轻服务”,没有民营经济发展没有把纳入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政策导向不清楚,具体措施缺少前瞻性和预见性。 有的政府部门对民营经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管不问、放任自流,重监管、轻扶持,管死办法多、搞活办法少;审批图章多、扶持政策少;检查罚款多,服务手段少的“三多三少”现象。

政策歧视性问题突出。习惯上,政府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国有企业优待多,对民营经济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公平。如在行业准入政策上,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基本上没有限制,民营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前几年专为国有大企业出台的“债转股”、技改贴息等倾斜政策,为国有骨干大企业走出困境创造了条件,但加剧了民营经济与国有大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另外,私营企业存在双重纳税问题。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中,国有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而民营企业在破产、兼并中也不能核销银行呆账准备金,民营经济结构日益恶化。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秩序混乱,特别是一些部门执法不公和执法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致使民营经济经营困难重重。

(二)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1)前置审批环节多,造成民营经济投资项目进入“门槛”高。与国有大企业、外资企业相比,政府有关部门对民营经济投资资格的认定,注册资本的方式、用地指标的落实、经营范围的划分、投资项目的许可、贸易渠道的开放、产权转移与企业兼并等诸多环节实行更多的“前置”审批,导致民营经济投资的手续杂、关卡多、效率低、费时长,使得民营经济在与外资企业、国有大企业展开市场竞争时,竞争资格、竞争条件与竞争机会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扼杀了民间投资的信心与积极性。(2)税收不公,“三乱”现象十分严重,削弱了民营经济的投资收益。(3)现实中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社会问题是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三)融资不畅

融资难,可以说是绝大多数民营经济普遍面临的问题,虽然有的地方政府采取了措施,但没有能根本解决。据在烟台市民营企业中的抽样调查显示,民营经济的融资,主要依赖于自有资金的占73.1%,依赖于正规的外源性融资渠道如银行和信用社贷款的仅占17.8%。烟台市77%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已经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发展。融资不畅已经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后续发展的“瓶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昂的融资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盈利。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银行对民营经济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要高得多。据统计,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频率是大企业的5倍,而户均贷款数量仅为大企业的0.5%,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业的5-8倍。这样既使银行不愿意为民营经济提供贷款,也加大了民营经济的融资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盈利。

2.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不利于企业稳步发展。许多有潜力、有市场的项目由于筹措不到必需的资金而被搁置;许多有前景、有盈利的企业不能最大规模地发挥其能力,致使企业的生存受到了影响。有关调查显示,在停产的民营经济中,47%是因为资金短缺。

(四)发展战略不清晰、行业结构不合理

1.发展速度较快,企业战略目标不清晰,盲目多元化扩张。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快于全市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1990年以来,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递增24.3%,高于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的9.6个百分点。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稳步提高,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10.9%增加到2006年的79%。

2.高科技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但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主阵地。在完成最初的资本积累之后,追求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素质,已成为烟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目前,全市科技型民营企业达到436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0多个,涉及电子、信息、新技术、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如绿叶制药、荣昌生物制药、登海种业、佳隆电子等企业。从总体来看,烟台民营经济的主阵地还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

(五)民营经济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1.个人决策。“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家长”个人说了算。个人决策最致命的缺陷是缺少制衡,听不进不同意见,这种个人独断专行的盲目做法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将企业送上绝路。

2.任人唯亲。家族企业要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安排职位的高低,在企业最重要岗位上的首先是配偶及子女、兄弟、姐妹等直系血缘关系,其次是叔侄、表亲、姨亲等家庭非直系血缘关系。这些特殊人物在关键岗位上,规章制度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妨碍其他优秀人才进入企业,现有的人才也会因为在企业里得不到信任而流失。

3.产权封闭。家族企业往往反对产权开放,因为它不愿拱手让出自己当初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产权封闭的局限性就在于它很难得到外界的扶持,其发展是有限的,只靠自身积累,做不大。

三、促进烟台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烟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促进烟台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民营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

二是要坚持用新的眼光和科学的思维来看待和研究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要树立民营经济与国有大企业发展同等重要的观念,不可厚此薄彼。

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关心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声势,使民营企业经营者在政策上放心、经济上顺心、发展上有信心;积极引导企业经营者冲破“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等传统思想观念,树立富而思进的新观念,增强干大事、创大业、作大贡献的胆识和气魄。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第一,优化政策环境。在研究和制定有关政策时,对民营经济首要的是给一个公正的政策定位,要体现一视同仁,不能人为地设置禁区、屏障。要贯彻国家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使民营经济在政策上真正得到“国民待遇”。

第二,优化法制环境。首先,要切实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城镇家庭财产平均每户约为22.8万元。私有财产中,不仅有个人收入、储蓄、房屋等生活资料,而且还有机械设备、厂房等生产资料,以及股票、债券等投资性资产;不仅包括有形财产,还包括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通过合法经营取得的财产。但是,至今尚有不少私人投资者担心自己的财产安全缺乏有效保障,因而不敢增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有的甚至“见好就收”或将资产向国外转移。我国应当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包括保护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的合法的私有财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心大胆地搞经营、谋发展。其次,为了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尽快把民营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要严格按照“你发展、我保护,你违法、我查处”的原则,认真开展执法活动,打击违法经济行为,净化市场空间,规范市场秩序。行政执法部门要摆正“管理与引导、收费与服务”的关系,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服务,同时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坚决杜绝“三乱”行为。

第三,优化服务环境。优质高效服务,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向民营经济提供咨询、信息和技术培训等服务,推动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各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

第四,建立关于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一些政府部门或责任人无故对企业“卡、拿、要、罚”,无故延缓项目审批时间,致使企业错过商机或损害企业利益者,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政府要对其实行严厉的行政、经济处罚措施,要依法行政,一视同仁,为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消除各种障碍,积极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健全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1.加快建立民营经济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通行做法,是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成功典范。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筹措资金,还能有效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防止企业的违法经营,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信用。

2.促进金融机构的改革。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加强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建立适合民营经济的信用评级办法,减少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过分依赖,重点考察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诚信度、风险保障能力、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等,实事求是地做出风险评估和信用等级评优;适当下放民营经济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放宽对基层银行的贷款限制,制定便捷高效的审批程序,组织建立专为民营经济服务的信贷部,为民营经济营造一个相对平等的融资环境。

(四)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从民营企业方面来看,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解决人才问题。人才问题是困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保持这个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吸引优秀人才。二是要建立健全人才的选拔、使用、考核、任用、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愿意为企业服务。

2.解决融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融资,每个企业都应该将自身产值的百分之几作为研究开发费用,如果没有这笔钱的话,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周转。融资问题可以保证资本不断供给。

3.创造自主品牌。要创造品牌,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品牌的企业或者现有的品牌经营策略不适应市场要求的企业,将很快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民营企业要从企业的资源条件和产品特点出发,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自己的市场形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打开营销渠道。如果没有营销渠道和网络,打开市场仍然是很艰难的问题,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开发营销渠道和网络。

[参考文献]

[1]单东.发挥民营经济在国企改革中的作用[J].经贸实践,2005,(1):30-34.

[2]莫荣.发展小企业促进就业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34): 27-35.

[3]钟永生.握别过去 铸造未来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透视[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1): 10-14.

[4]钟永生.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春天[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2): 10-13.

[责任编辑:汤伟山]

作者:郑秀芝

第2篇:“一带一路”背景下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本论文为烟台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课题名称:《“一带一路”背景下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编号(2020YTSK-282)

摘 要:烟台市是全国首批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应创新发展海洋产业,加速强化海洋综合管控能力,创建海洋经济强、海洋管理完善的海洋经济大市;烟台市又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海洋强市建设进程中,应进一步扩宽思路,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及供需特点,围绕“引进来、走出去”的总体方向,从正反两个方面推动烟台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烟台;海洋经济;发展

近年来,国家将海洋经济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应将“一带一路”作为重点,此为我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有力途径。“一带一路”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重要机遇,对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烟台市是我国首批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应创新发展海洋产业,不断强化海洋综合管控能力,创建海洋经济强、海洋管理完善的海洋经济大市;烟台市又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海洋强市建设进程中,应进一步扩宽思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及供需状况,围绕“引进来、走出去”的总体方向,从正反两个方面推动烟台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年底,海洋工程装备与制造、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等产业产值位居山东省地级市之首。2019年,烟台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808亿元,位居山东省第2位。目前,烟台市现代渔业发展水平列于山东省前列,共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0处,其中国家级14处,海洋牧场总面积达到110万亩,海洋牧场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烟台市海工装备制造业优势更为明显,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较高。烟台市海洋交通运输业呈现规模化发展。目前烟台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86亿吨,是国内第五大商品车物流贸易港。烟台市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海洋文化旅游业产值超千亿元。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发展速度较快,目前烟台市海水淡化能力提升较快,莱州华电、开发区八角电厂等诸多项目投入运营,海水淡化能力达到7.89万吨/日,位居山东省第二位。

由此可见,近年来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增速较快,传统海洋经济产业优势凸显,新兴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仍具潜在优势。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了增速放缓的新时期,国内经济也进入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局面,如何进一步扩宽烟台市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烟台市与沿线许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烟台市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双定位”城市,烟台海洋经济要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搭建海洋经济“一带一路”合作新平台,开辟海洋经济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一带一路”背景下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至2017年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支持,40多个国家和组织同我国签署了合作协议,深受国际社会的好评和期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其价值和意义。截至2018年,烟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项目达156个,中方投资额约19.9亿美元,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商贸服务、农业加工、远洋渔业等领域;共有35个沿线国家在烟台设立投资项目,累计设立外资项目698个,实际使用外资20.9亿美元。与64个沿线国家均有贸易往来,2018年前8个月外贸进出口341.3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7.5%。南山铝业、喜旺食品、玲珑集团、冰轮集团等一批矿产开发、食品加工、生产制造、专业技术服务等领域的龙头企业纷纷走出国门,为烟台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起到良好的龙头示范作用。可见烟台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海洋经济方面,烟台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仍有很大需要开拓的空间。

近年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于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都有所提高,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本国的海洋经济战略,如韩国提出了附近海洋经济发展的“九桥”战略,旨在加强同周边国家就港口、天然气、水产品、船舶业、北极航道等海洋经济领域的合作。2018年,中国-东盟建立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围绕海洋生态系统保护、针对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开展国际海洋经济合作。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工作的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有了较大的前期合作基础,这对于烟台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经济的合作也是一个机遇,因此,烟台市海洋经济工作者及相关政府部门应仔细研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海洋经济战略方面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针对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特点,结合沿线国家海洋经济需求特点,适时抓住机遇并有效开展海洋经济国际合作,促进烟台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给烟台市港口建設带了重大的发展机遇。2014年,新加坡韦立国际集团、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几内亚UMS公司、烟台港集团“三国四方”组建成立赢联盟,共同开发几内亚铝土矿贸易产业项目,共同打造经济便捷、具有竞争力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物流链条。2019年,烟台港海外建设项目几内亚金波港口及达圣铁路项目正式开建。“一带一路”对于烟台港口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我国铝土矿进口提供了便捷畅通的渠道,烟台港集团应当抓住发展新机遇,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建设供需特点,不断开拓海外项目建设,为烟台市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提供良好示范样本,为烟台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2.“一带一路”背景下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挑战

(1)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支柱产业需进一步拓宽

烟台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其海洋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较为完整、产业集聚度较高、海洋装备制造业综合服务及管理能力较强,因此海洋装备制造业可以作为烟台市开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的首要支柱产业。但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支柱型产业的类型可以进一步拓宽,在具有潜在优势的海洋经济产业中予以重点扶持和重点培养,以增强烟台市海洋经济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海洋经济产业集群化水平较低

烟台市海洋经济涉及产业较为齐全,主要涉及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优势产业。但目前烟台市海洋经济产业集群化水平层次不一、水平较低。海工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化水平相对其他产业集群化水平稍高,其他优势海洋产业集群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3)海洋科技支撑能力较弱

海洋科技支撑能力弱主要表现为“三少”,即海洋科研院所少、海洋科技人才少、工科类大学少。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不快,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品牌较少,海洋产业发展的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烟台市海洋经济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应该走“引进来、走出去”的总路线,海洋经济支柱型产业鼓励走出去,那么在海洋科技薄弱环节可以走“引进来”的路线。当前烟台市海洋经济科技支撑能力仍然较弱,只有加快实现科技兴海战略、人才强市战略才能够从根本上推進烟台市海洋经济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有力推进海洋强市建设。

(4)“一带一路”海洋经济合作项目金融支持力度较弱

“一带一路”海洋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资金成本较大、项目工程期限较长,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政府对于海洋经济相关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融资渠道畅通,才能够使项目得以顺利开展,是开拓“一带一路”海洋经济合作的关键所在,因此进一步拓宽“一带一路”海洋经济合作项目的金融支持是目前烟台市“一带一路”海洋经济发展的另一挑战。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

《烟台海洋强市建设规划》中提出:到2028年,海洋经济增长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成为国际知名的蓝色人才高地、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6000亿元,全面建成海洋强市。

在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烟台市海洋经济应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围绕“引进来、走出去”两个方向,明确海洋经济发展目标,促进烟台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1.多方位开拓“一带一路”支柱产业

烟台市海洋装备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产业链条较为完善,可将海工装备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支柱产业。另外在确立支柱产业的过程中,应培育并扶持具有潜在优势的第二支柱产业,第二支柱产业的培育可以增强烟台市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烟台市应深入分析本市海洋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特点及优劣势,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加强与沿线国家及地区的产业对接,打造适应烟台经济发展特点的“一带一路”海洋经济投资合作平台。

2.提高烟台市海洋经济产业集群化水平

进一步烟台市优势海洋经济产业的产业集群化水平,在产业集群化发展中政府应担当起到重要的中间协调角色,协调涉海企业海洋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等要素,提升烟台市海洋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当然,烟台市产业集群发展不仅局限于烟台之内,如青岛也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则烟台涉海企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区域可予以拓宽,打破地域限制,将海洋经济产业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创建海洋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效应。

3.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海洋经济强国的科技合作

与沿线国家开展科技合作过程中也应当围绕“引进来、走出去”两个方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部分国家缺少淡水,对于淡水的需求较强。烟台市涉海企业可依托于政府,将海水淡化及直接利用技术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转移或推广,政府则应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建设海外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对于烟台市海洋科技薄弱的环节,则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海洋经济强国如日本、新加坡等国开展海洋科技合作。可通过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建设的方式,促进烟台市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强化海洋科技人才的引入,以提升烟台市海洋经济科技支撑力。另外,烟台市政府应鼓励涉海企业自主创新,加强涉海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间合作,提高涉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烟台市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4.加强对“一带一路”海洋经济合作项目的金融支持

当前烟台市需提高海洋金融的专业化水平,构建针对“一带一路”海洋经济合作的金融服务平台,提高金融服务平台的现代化及信息化水平,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于“一带一路”海洋经济合作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过程,通过现代化专项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拓宽涉海企业金融信息获得的渠道、提高涉海企业资金融通的效率。

逐步实现多元化海洋金融融资模式。政府为鼓励涉海企业开展“一带一路”海洋经济合作,应加大对其的财政支持,设立“一带一路”海洋经济专项基金,实现对“一带一路”海洋经济项目的专款专用。加大对于“一带一路”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进一步支持恒丰银行烟台分行“一企一策”差异化金融服务项目,鼓励银行业及金融企业对于“一带一路”海洋经济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其他金融企业、证券机构等开展“一带一路”海洋金融专项业务为中小涉海企业提供资金融通。

5.进一步推动烟台港建设

强化与日、韩港口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合作,加快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构建陆海一体的国际航运发展格局。鼓励烟台港与沿带、沿路国家重点港口建立战略联盟,主动对接物流链和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与大型国际物流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物流贸易、建筑制造、综合服务、金融等领域开展对外合作,促进烟台港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开展相关物流、投资业务的合作,加快推进烟台港国际化进程。

加快烟台港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优化海上通航环境,打破制约港口发展的铁路瓶颈,推进进港铁路建设,尽快形成铁路、公路、管道“三位一体”的集疏运网络,延伸港口腹地发展空间。鼓励港口企业沿陆上交通干线通过铁路和公路向胶东半岛和中西部货源地扩张,在港口腹地内沿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当地城市建立合作联盟,开发“无水港”和物流场站。

烟台港在发展过程中应广泛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整合现有港口信息平台,推进港口装卸智能化、智慧物流、港口现代管理等信息化建设;推进航运数据中心建设,搭建区域性国际航运信息平臺;完善国际货运电子数据交换中心与数字化物流运输体系,打造国际智慧港口。

6.鼓励高校及科研机构培养海洋科技人才

依托涉海骨干企业、涉海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海洋中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提高中高技能人才在海洋技能人才结构中的比重。支持涉海科教机构与企业通过共建创新平台、开展人才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形式,培养高层次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烟台各高校及驻烟科教机构围绕海洋强市建设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发展涉海工程技术学科,满足重点海洋产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依托烟台涉海高职院校,完善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灵活采取“企业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重点培养海洋生态渔业、装备制造与维修、滨海旅游、海运物流等产业急需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积极开展海洋教育与人才培养国内外合作交流,支持驻烟科教机构与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院校、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支持高水平涉海院校在烟台市建立涉海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宇航.我国海洋科技发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研究[J].海洋技术学报,2019(06).

[2]王义娜.烟台市创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问题研究[J].烟台市职业学院学报,2018(04).

[3]石建国.“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青岛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

[4]史晓青.“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山东省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7(08).

作者简介:史晓青(1985.11- ),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合作;林全杰(1977.03- ),男,汉族,山东烟台人,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刘杰(1986.01- ),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山东黄金金创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采业工程

作者:史晓青 林全杰 刘杰

第3篇:浅析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

摘 要: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相关性理论是这一研究的文化支撑,在这基础上进行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贵州、青海、西藏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人口压力最大的地区,而京津地区、江浙一带等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人口经济压力最小的地区,这一态势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特征。人口经济压力与经济增长发展程度呈直接显著的相关性,因此,要大力发展经济是减小地区人口经济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注重人口增长的同时,改变经济增长态势,才是人口与经济规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控制;优化配置;分析

人类生活的方式是什么?无庸置疑,最本源来讲,城市化定居应是人类迁移和聚集的终结性态势,人们为了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追求高品质生活,崇尚城市化享受,这让城市大都市化成为了规律性发展的方向。以前曾有声音说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即會返回到郊区化,即出现城市化的反方向逆转,而实际上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大众化,人们实质上是在城市上班,郊区居住,其核心规则是城市化范围向郊区延伸的新阔域,是人们更高品质的城市化圈集态势,而不是城市向郊区的逆转,这是人们的高需求驱使、社会进步的重大表征和趋势。

一、经济发展规模与人口规模的人口因素分析。

大都市是一个国家的财资、物资及无形的信息资源相整合的集中聚集区域,是非农业人口和产业的划定界限,不同于农村地区,城市作为先进能力的代言词,指引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其城市设施的高度配备装置及各种先进技术的不断完备为城市注入了无限发展可能和空间,正因为城市的极具诱惑性,顺理成章地也成为了人们所向往的聚集之地、安家乐园。这样,随着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不断进入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人口的显性特征即是其数量的多少,是影响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口的数量增长必须要经济有效快速的增长作为支撑点,才能保持人均收入水平上升或者是不下降,但是如果人口增长数量过快,规模过大,经济增长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的数量,那么则会出现人均水平下降,掉入恶性循环陷阱。并且人口数量的增长,必然给城市带来就业压力,而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无法承载过多的人口承载就业量,导致经济产出负增长。

2、人口素质对经济的影响。随着新时期、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人们需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来指导就业和工作,单位劳动力的产出相较于以前落后的经济状态会要复杂得多,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劳动产出数量和质量,其贡献远大于简单劳动输出量。因此,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在经济增长研究体系中越来越注重知识技术对人力资源的累积叠加效应。另一方面,人口素质的提升也有助于限制人口数量,缓解经济压力,对社会经济增长起到正面的递增效应。

3、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人是自然的人、经济的人、社会的人,相应地人口结构也就存在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即是指性别和年龄,这一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区别选择功能;经济结构则与劳动力资源、行业、职业息息相关,这两种结构的适宜性结合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适龄人员越多,其在经济方面的行业选择范围和职业就业范围也相应增大,形成丰富而实用的劳动力资源来源,其参与率的加大有利于产出的增加,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而当适龄劳动人口出现衰竭,老龄化特征逐步显现,则经济劳动产出比则减少,社会抚养及压力增加,这种“拖后腿”的现象必然拖滞社会经济的正增长,而产生负增长。

因此,上述人口因素的合理数量、质量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而不合理的数量、质量则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这即是人口与经济的正负耦合效应分析。

二、人口与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因素分析。

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经济构成压力,给社会添加矛盾,与此同时,经济也会对适度的人口产生制约,这体现在经济的增长水平、产业结构整合配置以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

1、经济水平因素分析。经济水平质量的提升会促使适合于经济水平的人口

增加,当经济的发展满足了现阶段的人均收入水平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点越多,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会增加适龄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口规模。而若经济水平停滞不前,经济规模无法升级,这种不景气的经济状态则会限制人口就业率,使社会失业率增加,这种经济萎缩的局面则会使适宜人口容量缩减,制约了人口规模及经济产业链上劳动力的产业分布。

2、产业结构分析。新时代的来临,新技术和信息知识的挑战要求经济产业

结构迅速优化升级,资源完成最大利用率,经济的产业链也必须要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三大产业之间的调整和布局规划,这种结构链的调整和提升便要求人口的高技术素质与之相适应,若人口的结构素质与经济产业链结构完美优化,则经济的人口容量也随之加大,反之,则会出现适度的人口容量缩减的现象。

3、劳动生产率分析。劳动生产率的概念是经济产值与从业总人数的比值,

其形成态势分为两种阶段,即初级循环模式和高级循环模式,我们要倡导高级循环模式,而不能产生初级循环模式,否则人类只能自食其果,只有实现人口低生育与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最优组合,才能推动经济与人口的适宜性配置。这一模式的维系必将对两者产生互为因果的关联,对于人口发展和经济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结束语。

人口与经济互为制约,互为影响,人口的数量、质量与结构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样,经济的人均水平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以及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也制约着人口容量的增长,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某一方面,而是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有机地理性分析,从社会的大角度来进行筹谋和思量,提倡人口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模式,以适宜的人口容量配置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样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参考文献

[1] 赵乐东,王尚友. 试论我省的人口增长与教育发展[J]. 河南省情与统计. 2010(02)

[2] 李娅男. 人口增长的经济理论——马尔萨斯人口定律的剖析[J]. 北方经济. 2008(S1)

[3] 韩桂兰. 浅析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 新疆财经. 2005(03)

作者:解长红

第4篇:烟台市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主导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发展。2005年,烟台经济正在经历着由传统产业体系向新型产业体系转换的重要时期。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是烟台市加快区域发展、增强综合实力、迈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烟台市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烟台市统计年鉴2005 版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 第

一、待开发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区域经济处于为开发或者不发育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原始,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占有极高的比重,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规模小,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甚至自己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中。

第二、成长阶段

当区域经济跨国工业化的起点呈现出较强劲的增长势头标志着

区域经济进入了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区域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急剧变动。

第三、成熟阶段

经历长期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进入了成熟阶段,其主要特征有: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并逐步开始稳定,工业化已有较长的历史,达到较高水平,第三产业也较发达,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与信息已基本形成网络,生产部门相当齐全,协调能力较强,区内资金能力人口素质较高。

第四、衰退阶段

由于运输位置的转变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资源枯竭,资金技术的变化区域进飞机在经历成长阶段后逐渐进入衰退阶段。

三、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分析 第

一、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1.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 2004年已经达到1639亿元,比1990年增长11%,生产力大幅提高,已经进入工业化成长阶段。

2.从产业结构变动看,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中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主要是第二产业。 2004年,烟台市的三次产业构成为10.45:56.42:33.13。在三次产业的构成中,第二产业远远超过第一产业的比重,稳定在50%以上,已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

第二、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结构中传统的种植业与渔业部分一直含有绝对的比重,林业和畜牧业的比重较小,农业产业机构总体发展态势比较稳定,第一产业增加的构成中农业和渔业占有与绝对的比重。当前烟台市第一产业的主要问题是:

1、第一产业中农业比重过高,就业人数比重过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03 年第一产业人数150 万约占社会总人口的41.05%, 高于第二产业的30.5%和第三产业的28.44% ,农民收入一直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越来越缓慢。

2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种植业比重较大,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林果业和畜牧业渔业比重较小,烟台市有71% 的土地面积为山丘,非常适合发展畜牧业,但是烟台市畜牧业的总产值尚不足。

第二产业

1.工业比重过大建筑业比重小,2003 年烟台市全市的第二产业总产出为704.93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57% ,第二产业基本呈线性增长,工业几乎以相同的斜率逐年稳步增长,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处于绝对优势,建筑业的比重很小,制造业形成了四大支柱工业,

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形成了机械制造、黄金和食品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中食品加工业明显拉动烟台经济增长,形成良好的产业链。

2.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烟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台市2002 年进出口总额为44.78 亿元,约占全省的1/5。 烟台市外贸依存度为33%,高于山东省的平均6个百分点,但低于中国的60% 和青岛的92% ,主要问题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资源开放性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较多。

3.制造业现状为传统性和现代性制造业度有所发展,但是潜力性产业刚刚起步,且传统产业比重还是很大,资源集约利用度差,制造业的配套生产能力差区域合作处于初级阶段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以统的社会服务业为主,2003 年烟台市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469.20 亿元,其中批发零售餐饮业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业贡献率较大,新型的产业发展较快但仍处于初级阶段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最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也最大,但是从烟台的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服务业也上有欠缺。

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解决社会资源在三大产业之间的合理分配,已达到最优的经济效益。烟台市的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原则是减少第一产业的比重,巩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等吸纳劳动力较多的第三产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解决资源

在产业内各个行业之间的分配,烟台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总原则:第一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效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力,提高农民收入;第二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增强区域竞争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

第5篇: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李世泰

王庆 王富喜 宋彦华 孙海燕

摘要 在分析了烟台市发展城市经济优势因素和瓶颈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后发优势和空间结构理论,提出了“扬长补短,结构跨越,集群布局,产业融合”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并具体指明了市区主要产业发展的方向,确定出“一核、二轴、三副”的烟台城市空间结构的格局。

关键词 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当前,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已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经济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开展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改变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促进全市跨越式前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部突破烟台,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举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因素

1.1 综合环境优势

烟台市依山傍海,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优势突出。2004年入选“最佳魅力城市”;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连续四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2006年又荣赢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另外,烟台市通过在政府职能部门和窗口单位开展的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大大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从而极大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良好的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投资的热土。截止2006年底,前来烟台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万多个,日本三菱、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泰国正大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在烟台安家落户。

1.2 资源优势

我市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粮、油、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在全国均占重要位置,是全国著名的“水果基地”、“花生基地”、“蔬菜出口基地”和“海珍品基地”,如苹果产量300万吨,全国苹果总产量的1/9,出口量占全国1/4。烟台的水产品产量在全国占重要位置,出口创汇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另外,还有丰富的黄金、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从而为我市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基础。

1.3产业优势

烟台市区已经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为支柱的先进制造业。2006年烟台市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目前烟台市工业结构与第三次消费升级阶段的需求具有很高的吻合度和相关度,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不仅将促进汽车、电脑、住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必将极大地拓宽商贸、旅游、现代物流、信息化、中介咨询乃至国际会展招商等市场需求,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

1.4区位优势

烟台长期偏离山东半岛发展主轴,处于交通的末梢,半岛的北隅,所以区位条件不是很理想,但随着德龙烟铁路、黄大铁路、烟大轮渡、蓝新铁路、环渤海高速等的高等级交通体系的建成、在建和将建,再加上如果烟台能作为中韩铁路轮渡的中方港址,烟台就会形成 “环绕渤海、联通南北、对接东西”的交通格局。从而使烟台变为国家铁路、公路沿海交通大通道上重要的枢纽和结点,将由一个陆路交通的末端,变成水路、公路、铁路的交通枢纽。由此直接导致韩国、日本和我国的华北、东北、华东、西北成为烟台广阔的腹地区域。所以烟台市的区位优势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日益显现出来。 2 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1中心城区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

长期以来,烟台市区的建设和发展滞缓,集聚与辐射功能较弱。主要体现在:第一,经济实力不足,无能力带动。烟台2004年GDP总量达到1639亿元,排山东省第二。但依据《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烟台市区GDP在山东省仅排第5,居东营之后。市区GDP占市域GDP的比重仅为38.7%,远远落后于济南(77.5%)和青岛(54%)。说明烟台作为一个中心城市其中心性不强。第二;缺少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长期以来,烟台市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如南山集团、丛林集团等。近几年市区虽然有所发展,但都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它们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主要是国际联系,地方化和本地化的程度比较低,技术扩散非常有限。这主要表现在某些关键性零配件和原材料要么通过其国际供应链来供应,要么是在全国范围内采购,从而造成与当地企业的生产联系减弱。第三;市区服务业发展缓慢,已经成为我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三产的比重从1990年的38.83%下降到2006年的30.14%,远远落后于济南、青岛,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图1)。另外,2006年烟台第三产业中传统社会服务业占三产比重50%以上。而金融、保险、通讯、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比重低。这与烟台的中心城市定位十分不相称。烟台服务业的发展,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和骨干品牌企业。到2006年底,烟台市年交易额过50亿元的市场只有三站交易市场,过30亿元的流通企业只有振华集团,服务业大项目和骨干品牌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有待加强,缺少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大流通企业、大市场。市区旅游业同样也是缺乏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标志性景点来支撑,从而只能成为“中转站”。

7058.8 58.260.876052.3 48.75047.545.9 4239.54033.9 32第一产业30.14 30第二产业

20第三产业11.8 9.87.38.99105.76.6

0 全国全省半岛青岛济南烟台图1 2006年烟台与全国、全省、半岛及青岛、济南三次产业比例比较图

2.2 区域协作粗放,产业集中度不够,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链存在缺陷。

首先,五区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合理分工协作,无法形成市区经济一体化。市域经济一体化、胶东半岛经济一体化乃至环渤海经济一体更是无从谈起。每个工业园都上机械、电子、食品项目,每个项目都想从别人手里抢过来;每个区都建旅游景点,上商贸设施,抓批发市场,但规模化、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不高,整个城市产业聚集度比较低,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集群。如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了“四大专业园区和两大生产基地”,就充分反映了烟台市区电子信息产业“遍地开花”的现状。其次,支柱产业的产业链短,创新能力弱。如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以廉价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为代表的低技术含量的贴牌生产,我们只是简单的加工厂,并且本地的大多数零配件生产企业很难进入到龙头企业的生产体系之中。食品产业与黄金产业都是与本地资源结合建立起来的,多为初级产品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如2004年烟台市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居各行业首位,实现增加值56亿元,但是食品制造业却只有17亿元,不足前者的1/3。这说明我市食品和黄金加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从而无法将资源优势变成竞争优势。

3 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建立和巩固一批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同时实施后发优势战略,缩短在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市场制度等方面与先发地区的差距,以后发优势带动比较优势的提升,超脱传统比较优势的束缚,造就竞争优势,使产业结构既有自己的特色,又可以不断地向上升级。这样就能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后来居上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还应重视对战略贸易理论的运用,政府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在宏观上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增强我市产业竞争力。具体提出“扬长补短,结构跨越,集群布局,产业融合”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扬长补短:指的是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方式,使我市现在发展相对落后,而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得到发展和提升。

结构跨越:要优化和提升我市的产业结构,政府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以较少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使之跨越式的升级。

集群布局:追求集聚效应正在取代各种优惠政策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中的首选要素。按照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沿着“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集中合理布局优势产业。

产业融合:在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集聚的同时,要注重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内在有序的分工体系。特别要注重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并举,积极构建服务配套体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4 烟台城市产业发展战略

4.1 发挥资源和传统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拉长产业链,利用特色进一步巩固黄金和食品产业的竞争优势。 (1)黄金产业:为了巩固和提升烟台市黄金产业在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竞争力,烟台市区必须充分发挥县域黄金资源和黄金产业的优势,依托市区的人才资源和黄金交易市场,大力开发黄金珠宝首饰、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等民用产品,大力拓展下游产品。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扩大金盐、各种黄金及贵金属合金丝等工业用金产品的生产,立足于精深加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延伸黄金产业链条,建设中国北方金银珠宝加工集散中心。

(2)食品产业:烟台市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应该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以此保持和提升食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首先,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为手段,在进一步做大做强张裕、喜旺等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积极发展为龙头企业、主导产品配套服务的相关产品和产业;其次,在重点发展在全国层面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和果蔬产业集群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壮大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第三,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提高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制药和生物保健品的研究与开发,以食品深加工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

4.2发挥机械、电子的产品优势,走规模化、品牌化的路子,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 烟台市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应该扬长避短,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产品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①汽车产业要充分依靠和发挥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已经形成的轿车生产规模优势,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零配件配套本地化的比重,通过“规模收益递增”强化和提升经济型中档轿车的竞争力。②电子信息产业以稳固和壮大鸿富泰、浪潮LG现有企业生产规模为中心,围绕手机和电脑(笔记本)两大有竞争力的产品,培育自主品牌,同时以大力发展建设上、下游相关配套、协作企业(产业)为重点,积极扶持为核心企业和主导产品配套服务的关联企(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尽快实现外来企业的本地化、提高产品的本土增值能力创造条件。③造船业在以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特种船舶生产为目标的同时,以大宇造船项目为龙头,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逐渐上马技术含量高的整船制造。④ 其他机械制造业以斗山机械等骨干企业为基础,着力发展已形成一定产品优势的工程挖掘机、叉车等产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规模实力。

4.3发挥港口和产业优势,利用后发优势,立足配套,跨越式发展石化和冶金产业。 依托八角深水大港发展石化和钢铁等临港工业。首先,利用正在建设的液体石油化工码头,在积极争取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的基础上,积极面向国内外大公司寻求合作,通过合资合作,从中间产品做起,逐步向下游产品延伸。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五大通用树脂以及 PTA(精对苯二甲酸)、EG(乙二醇)、 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PC(聚碳酸酯)等大型重要石化原材料项目。根据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围绕烟台市未来汽车和造船及海洋工程机械工业对钢材品种和数量的需求,结合烟台市发展钢铁的条件,通过与大企业联合,走特色化道路,发展薄板、中厚板和特种钢材。

4.4发挥环境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市区的产业结构。 (1)物流业:

烟台市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第一,鼓励我市物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国际国内物流企业合资合作。第二,加强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保障港口、空港和德龙烟铁路建设;第三,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化管理。第四,推动物流社会化,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2)金融业:

我市的金融业活力不足,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金融业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和市场定位趋同等问题,使得金融服务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烟台市要主动与周边发达地区合作,争取其在烟台市建立分支机构,建设区域性金融性中心,解决烟台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利用其先进的金融产品、金融业务、金融市场等设计理念,带动烟台当地金融产业发展。同时应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和积极发展保险业。 (3)旅游业与会展业:

针对烟台市区定位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产业链延伸不够、旅游淡季过长、非旅游目的地等问题,充分挖掘市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塑造“国际葡萄酒城

中国休闲度假之都”的城市品牌。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 葡萄酒城是烟台市最为靓丽的一张城市名片,也是烟台市区旅游的最大的特色。所以我市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色积极开展葡萄酒之旅。根据烟台市葡萄酒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相隔离的特征,结合市区现有的其它旅游景点,形成“一城、三心、八区”的空间网络系统。“一城”指现代化国际葡萄酒城;“三心”包括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中心区、张裕卡斯特酒庄中心区和张裕集团公司中心区;“八区”是张裕博物馆的酒文化展示区、美食购物区;张裕卡斯特酒庄的葡萄园生态旅游区、休闲娱乐区、高档葡萄酒生产观光区和会展博览购物区;张裕集团公司的葡萄酒生产观光区和教育科研区。然后串联市区各景点,形成闭环状旅游路线(图2)。实施上述规划重点应在滨海景区、迎春大街建成烟台市的RBD。根据城市旅游发展的要求,商业寻求与游憩业相结合,游憩业也需要与商业集聚,所以城市游憩商业区建设势在必行,把烟台市的地方特色美食集中于此,把烟台市的地方特产汇集于此,更重要的是围绕葡萄和葡萄酒设计制造有珍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礼品并展示于此。把广仁路建成烟台市的特色购物、娱乐、美食步行街。

图2 烟台葡萄酒旅游规划线路图

烟台市区海水清澈,沙滩柔软、岛屿环绕、阳光充足、山青林静、鲁菜之乡。为建设国际休闲度假圣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旅游消费需求也为烟台建设中国休闲度假之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从市旅游局的统计数字来看,2007年上半年,休闲度假游客比例上升,占游客总数的比例达到24.09%,温泉、海岛度假等游客增幅较大;所以烟台市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开拓市场,利用后发优势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同时大力发展会展业,把旅游业和会展业做为烟台市服务业发展的两翼,推动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

另外,烟台市还应利用自己的优势,重点发展中介、信息、文化传媒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中介服务业,要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咨询、策划以及招商会展等中介服务组织,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咨询力量的顾问队伍及智力服务网络。信息服务业,要依托“数字烟台”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基础传输网络,促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尽快建成全市的电子信息平台。

5 空间发展战略

5.1总体空间布局 为了把烟台打造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区域中心,环渤海咽喉地带的海陆交通枢纽,中韩日经贸交流的前沿门户”。根据“拓展东西两翼、贯通南山北海、构建T型组团”的空间布局;加强产业、企业、设施、人才等资源整合,促进人口、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集聚,推动五区融合的要求。确定出“一核、二轴、三副”的烟台城市空间结构格局(图3)。

“一核”是指由芝罘和莱山组团组成的城市核心区。

“二轴”是指滨海城市发展轴和烟青城市发展轴。其中,滨海城市发展轴是烟台城市经济近期重点发展的“城市走廊”。通过该轴将分散的六大城市组团有机融合成带状城市组团;同时,从西至东将临港产业集群、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串联在一起,成为一条集优势产业于一体,分工明确又有机联系的“扇状”城市产业发展轴。从而对外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不断提升烟台城市核心竞争力;对内必将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烟青城市发展轴是远期重点发展的“城市走廊”。随着青岛“龙头”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增强、烟大铁路轮渡运输能力不断增大、市区所有南北通道的即将贯通,航空港的的扩建改造完成,城市发展空间必将逐渐向南拓展,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同时带动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定会日益显现出来,从而使城市形态变得日趋复杂,由带状不断向网络状的高级形态演化。

“三副”是指三个城市副中心区。即开发区—福山城市副中心区、八角城市副中心区和牟平城市副中心区。

5.2分区功能定位

按照“市区一体、共兴共荣”的思路,强化融合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特色经济、实施差异化竞争为目标,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合理界定产业和项目布局,形成功能定位合理,发展特色突出、产业联系紧密、区域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1)城市核心区

功能定位:烟台市行政文化中心;区域性商务商业中心;教育科技中心,服务外包产业中心。

发展策略:进一步巩固核心区的行政中心地位,深入实施“服务业强区”战略。为此,应尽快组织制定服务业发展统一规划及行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实现产业集聚,通过规划实现资源整合,通过规划改变目前诸候割据的状况,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另外,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大力吸引现代服务业优秀人才。具体建设措施包括:①集中打造以海港路和西大街为轴线的市级商贸中心,合理整合商贸资源,构建完善的商业体系,促使商贸业向集团化、网络化发展。②打造滨海景区至迎春大街的游憩商务区(RBD),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业、会展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等。③依托本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学科技园,积极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急需人才;搞好产学研,加速科技孵化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软件、客服、金融、研发和动漫等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④积极推进烟台大剧院、京剧院新院、群众艺术馆新馆、博物馆新馆、新青少年宫和书城等文化场馆建设,发展文化产业。

(2)城市副中心区

①开发区—福山城市副中心区

功能定位:胶东半岛先进制造业中心、烟台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心。

发展策略:开发区和福山区要实现一体化发展,产业实施集群化战略。紧紧抓住优势产业,深入研究产业关联关系,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优势集群,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在规划期内,本区应重点培育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首先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更多的终端产品龙头企业落户,进一步膨胀整车、整机等终端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其次争取本地区的零部件配套企业进入终端产品生产链条,进而培育自有的主力企业。同时要营造一个洋溢着创新氛围的全新环境,吸引外来企业往扎根型的方向发展。另外,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省重要的创新基地。

②八角城市副中心区

功能定位:烟台市临港产业中心。

发展策略:依托西港区建设,规划发展石化、冶金、能源等临港工业,同时积极争取与国内外港口、中远中海等大型航运企业和物流企业合作,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另外,积极推进大宇造船项目进程,延伸拉长新的产业链条,壮大造船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③牟平城市副中心区

功能定位:烟台市旅游休闲度假中心;现代高效农业示范中心。

发展策略:利用优越的区位和空间优势、立足“山、海、岛、泉”特色,以烟台和威海市民为服务对象,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同时高起点推进房地产业发展,聚集人气、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以山区丘陵农业资源开发为重点,利用较好的农业基础和九发、安德利等大型龙头企业,借助于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从而形成烟台市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

图3 烟台市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参考文献

[1]袁奇.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韩士元.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5(5) [3]李世泰.葡萄酒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5(1) [4]周一星等.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姜荣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7(5)

作者简介

李世泰,男,1966年3月出生,山东龙口人,教授,硕士,城乡规划研究所所长,人文地理与区域规划教研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开发与城乡规划。

通信地址: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邮编264025 电话:6695452 电子邮箱:lstsd@163.com

第6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烟台经济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精准发力 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聚焦烟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使命呼唤担当,实干铸就辉煌。当前,烟台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力建设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伴随一系列生动实践和果敢探索,烟台正沿着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航道,劈风斩浪,昂首前行。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次生产力重大变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伸和拓展,是新生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交互,是市场配置的重塑重组。烟台区位条件优越、产业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良好,条件得天独厚,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中先行一步、走在前列,推动烟台经济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一要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烟台发展的根基,也是烟台今后加快发展的支柱。坚持把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以“四新”促“四化”,全力推动工业迈向中高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名城。要坚持传统产业抓技改,突出抓好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黄金、现代化工等五个过千亿元产业集群;坚持新兴产业抓壮大,加快培育发展海工装备、核电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规模总

1 量攀升和质量效益提升。

二要着力加快城市化进程。要坚持走港产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推动港产融合,大力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烟台港,加快西港区建设步伐,抓紧规划建设综合临港产业区,做到临港布产、临港聚产;要推动产城融合,靠产业发展拓展城市空间布局,靠城市发展增强产业集聚功能;要推动港城融合,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港口集疏运功能相衔接,高水平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承载力提升;要推动城市与自然融合,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更美、人民更富。

三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烟台海域面积、岛屿面积均居全省第1位,发展海洋经济优势明显。要坚持海陆统筹、海陆联动,发挥海洋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港口体系完备的综合优势,提升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突破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航运物流等产业,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全国一流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四要大力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烟台山、海、岛、河、泉一应俱全,要大力宣传推广“仙镜海岸,鲜美烟台”城市形象品牌,高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

2 展。精心打造蓬长龙、芝罘岛、烟台山、崆峒岛、东西炮台、养马岛、昆嵛山滨海一线黄金旅游带,高品质开发好岸上游、岛上游、海上游等独具烟台特色的旅游产品。坚持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魂,讲好烟台故事,传播好烟台声音,依靠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五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烟台农业产业化起步早,品牌知名度较高,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莱阳梨等农产品和张裕、鲁花、龙大、安德利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全国很有名气。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果品、水产品、畜禽、蔬菜、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力度,做好“接二连三”文章,积极培植壮大农业“新六产”,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迈进。

六要大力发展医药医疗健康产业,积极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区。烟台处在神奇的北纬37度线上,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64%,非常适宜居住养生。要充分发挥烟台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医药医疗健康产业,加快打造成千亿级新兴产业。要以获批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为契机,积极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区,让烟台的生态环境优势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

3 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

七要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渤海物流基地。要加快实现重大基础设施突破,全力推进环渤海高铁、大莱龙扩能改造、烟台港西港区、城市轨道交通、蓬莱机场二期扩建、塔山南路、塔山北路和蓬栖、文莱、龙青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全力谋划突破烟大海上通道建设,强力推动全市物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打造环渤海物流基地;还要超前谋划解决好水的制约,尽快打通芝罘区与莱山区的72条断头路,全力以赴推动棚改工作。

八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激活发展动力。烟台要加快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必须激活改革开放创新活力。要再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坚持以开放引资金、引项目,大力引进“四新”“四化”项目,世界500强项目,投资数额大、拉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项目,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统筹搞好园区规划布局,调整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打造专业化园区。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服务理念,最大限度减少权力事项、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收费标准,着力加大自我改革力度,深入推进空间布局体制改革、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产业布局改革等

4 重大改革事项。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保护知识产权,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大力引进大学大校大院大所,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搭建更多创新平台,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第7篇: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

摘要: 马寅初在经济理论上有不少建树,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有他的独到见解,有的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他为维护学术尊严,坚持真理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此外还讲述了人口和经济之同的关系及相互制约,以及对现阶段就业压力。并附上了一些解决方法,只有协调人口.经济发展,就业三者之同的关系,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马寅初 经济发展综合平衡 人口经济增长就业

1.马寅初和他的人口论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马寅初先生逝世已经32周年了。他在民主革命时期,为救国救民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维护学术尊严,坚持真理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马老先生在经济理论上有不少建树。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有他的独到见解,的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但当时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却受到了错误的批判,他被批判为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中国的马尔萨斯”、“一贯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战线上经过拨乱反正,对马老的错误批判,已作了平反,特别对马老先生的“新人口论”已逐渐为我国广大干部与群众所传诵和赞扬。。

马老关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理论中,正确地阐明了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工业是主导的思想。马老针对我国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较慢的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人口太多,本来有限的国民收入,被六亿多人口吃掉一大半,以致影响积累,影晌工业化。因此,中国人口如继续这样无限制发展下去, 就一定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他竭力主张:“要提高农民分动生产力, 一面要积累资金, 一面要控制人口, ”努力“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入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他说:“人多固是一个极大的资源, 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我的新人口论主张保留它的好处,去掉它的坏处;保存这个大资源,但去掉这个大负担,方法是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马老这些科学论断和有力措她的建议,由子左倾思潮的干扰,使这些建议没有得到重视和采纳,而且对他进行了错

误的批判,致使我国的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958年下半年以后,马老被点名批判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文字围剿和政治压力,马老却胸怀坦荡,无所畏惧。马老坚持真理的这一付铮铮铁骨和掷地有声的誓言, 将激励着我们后一代人。

2.我国人口与经济、就业的现状

人口与经济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一个生存问题。

2.1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

在社会中,消费者的数量总会超过生产者的数量。人口学将还没进入或已经退出生产领域的那部分人口称为从属年龄人口。中国人口结构现状如下。总人口:l,421,90,000,年龄结构:O—14岁:19.4%(256,600,000),15-59岁:69%(9ll,290,000)60岁或以上:11.6%(153,400,000)其中65岁或以上:8.1%(106360000)。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从属年龄人口比重大,社会负担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提高。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有:1)速度快,从成年型结构到老年型结构的转变,西方国家50~100年的时间,而中国仅用了20年时间;2)加速推进,2010年后老年人口的增加速度会越来越快。3)达到水平高,至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将比世界平均水平大6岁,

4)是绝对量大,未来半个世纪我国将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总之,寻求新的筹资渠道不断充实社保基金,还要以企业和私人养老金计划、家庭养老和老年人自养等多种养老方式作补充。

2.2我国人口与就业形势

在就业市场主要是由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校的毕业生这三类群体组成。1)下岗职工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由于劳动保障部颁发了关于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基本上使国有企业由改制和主辅分离产生的下岗职工得到有效控制。2)农民工状况将得到缓解。虽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趋缓,但农民工的供给不会出现明显的短缺.主要有:第一。各级政府加大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力度。第二,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将被城镇医疗保险覆盖,优化了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第三,健全了劳动协调机制,强化劳动合同管理,维护农民工的权益。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大幅增加,虽然每年硕士招生数量都有增加,能够使部分大学生推迟就业,但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仍然增长明显.

3和谐就业的对策建议

尽管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6‰,但人口仍要持续增长10多年,人口将要增加2亿以上,2亿多人口对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十分巨大。经济发展在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上应该有所改变,构建人口、经济、就业三方和谐的发展有这样几个方面。1)加强社会培训。使居民都能够有机会参加培训确保不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2)发展第三产业,积极疏导服务业就业领域。3)开放劳动力市场。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上途径多管齐下,可望将失业率控制在尽量低的水平。通过大幅度提高失业人员和城镇贫困人口的补助金标准,来确保现有的劳动者福利水平不致显得过低而导致因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

参考文献

[1]周梅妮.张振威.我国劳动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09

[2] 胡子诚正确评价马寅初的综合平衡理论[J] 《探索》 1987年03月

[3] 周学馨 人口发展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人口管理创新[J]-理论月刊2009(6)

[4] 付晨光 对我国人口红利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探讨[J]-甘肃农业2009(7)

第8篇: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理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性别比例、流动因素等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才能实现人口与全县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一)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温家宝总理曾讲过一个著名的“乘除法”:“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精辟地阐释了人口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就我县而言,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做大总量、增大“分子”的同时,努力控制和优化人口数量这个“分母”,提高人均指标这个重要标志;努力把人口多的压力和挑战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虽然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全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低生育水平连续多年保持稳定。但是人口多、人均少的实际情况,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是全县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人口增长存在反弹势能。一些地方对计划生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尚不完善,任何工作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回升。特别是目前处于贫富极端的人群超生现象突出,干扰了正常的生育秩序,增加了社会抚养成本。?

(二)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县不会缺少劳动力,但考虑到素质、技能等因素,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人口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近年来缺陷儿出生呈上升趋势,虽然每年县技术站以及县各大医院都要接诊因胎儿先天畸形采取补救措施的孕妇,但每年仍有160——200个缺陷儿出生,约占每年全县出生人口总数的4-6%,成为社会、家庭的包袱,影响到家庭和谐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每年考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返回县城参与经济发展的比例很小。

全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 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重学历教育轻劳动技能培训问题突出。人口总体素质不高。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影响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必须提高下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

(三)人口性别比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想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为男女比例在103——107之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17,2003年抽样调查为119,个别省份超过130。2005年1%抽样调查为118.58。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婚姻挤压问题凸现,低收入及低素质者结婚难,所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也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虽然我县从2001年——2006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

9、10

6、9

9、10

8、10

4、100,总体保持在正常范围。但是农村部分群众生育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选择性别生育、溺弃女婴现象仍然存在,潜在的性别失调危害因素不容忽视,必须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

(四)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目前看,外来流入人员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由于目前我县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流出人员远远高于流入,特别是我县流出壮年劳动力较多,甚至产生了“空心村”。一些技能型人才的流出,是全县经济的发展的损失。

综上所述,在全县经济发展中,人口因素中存在着急需解决的不利因素。对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就是说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加。

二、对策和建议

?

(一)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

任务,“十一五”期间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时期。为此,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坚持依法行政、思想政治教育与利益导向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 全面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在就业培训、合作医疗、扶贫开发、宅基地划分、改水改厕、沼气应用、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按照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等职责分设原则,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对象领到奖励扶助金和享受优惠政策。

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群众遵纪守法,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坚持依法管理。严肃处理违纪违法行为,凡违法生育的,一律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造成恶劣影响的,可予以公开揭露;是党员、干部的,依纪依法从严惩处。

?

(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要在全县推广预防出生缺陷药物的应用,出生缺陷干预药物的服用比例达到应服用人数的60%以上。发挥计生、卫生部门的作用,开展优生监测。抓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矫治及家长优生优育教育试点工作,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开放公共体育资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双管齐下,一方面吸引外来人员参与涿鹿的经济发展,一方面重用当地的有用人才,防止人才外流。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的子女,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建立学习型社会,重视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

(三)开展性别比失调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必然影响社会稳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要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完善和落实针对计划生育女儿户家庭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制定出台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时,要按照优先优惠的原则,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给予倾斜照顾。切实加大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过程的控制力度,严格落实B超使用管理、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管理、有奖举报等“十项管理和服务制度”,深入开展专项督查和集中治理活动,严厉查处“两非”案件。继续推行“三级两全包保服务责任制”,探索建立各相关部门统计信息通报制度,把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引向深入。严格依法查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依法严惩溺、弃、残害女婴和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及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等违法行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

?

(四)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

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关系全县发展大局,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解决流入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流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经营。

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购房、租房、

社会保障等手续时,应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同时要为做好外出人员的宣传培训、免费办理婚育证明等相关工作。

三、保障措施?

?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素质的提高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增长源泉;解决新时期的人口问题,既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又要统筹人口数量、素质、性别比例平衡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和良性互动。? 一要实行综合治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多层次、多侧面、多因素的复杂问题,由单一的行政部门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坚持综合治理。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经济跨越式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构建和谐社会总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全局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二是强化财力保障。要牢固树立“国策用国库保”的意识,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中,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严格执行中央《决定》和省规定的各级财政投入标准,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基层人员工资待遇、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等经费的足额落实。? 三是要开拓创新。为了能促进人口与经济的社会的协调发展,新时期对计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勇于创新。在思想观念上,实现由控制人口数量向同时注重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的转变;在工作思路上,实现由管理群众为主向服务群众为主的转变;在方式方法上,实现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的转变;在推进机制上,实现由行政处罚为主向同时注重利益导向和政策推动的转变,确保人口计生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 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对此,我们必须从全县大局出发,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强化人均观念,继续加强和改进人口计生工作,切实做到“人口警钟长鸣、人口问题常议、人口控制常抓”。 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9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始终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原则,在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切实做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发展思路。绿色**的发展预期目标: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在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但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和人口结构相对失衡是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其地位和严重性不容忽视。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减缓了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速度和人均GDp水平,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2698元,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383元和1851元,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更大,尚有7.35万人未解决温饱。根据经济学家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经济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均衡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所增长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无力进行物质扩大再生产,也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口的盲目增长,威胁了人类的自身安全,出现了人口安全危机。从**市实际来看,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市人口合理容量为150-200万人,人口适宜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65人,而现在全市人口总量已达到292.6万人,超过合理容量近百万人,实际人口密度已达到124人,超过适宜人口密度一倍。据测算,到2014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300余万人,2020年后才逐年缓慢回落,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2、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作为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总体而言,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是生产力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因此,人口素质高低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人口素质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不高。根据五普资料显示,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为7.51万人,全省为8.35万人,全国8.44万人,分别少0.84和0.93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为0.17万人,全省0.41万人,全国为0.36万人,分别少0.24和0.29万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人数比例还不足全国和全省水平的一半;而文盲率,**为13.9%,全省为7.3%,全国为6.72%,分别高6.6和7.18个百分点,即高出全国、全省水平的一倍。再之,**的智力低下的痴呆傻哑人达10万多人,其比例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速度,拉大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制约**经济目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3、人口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一方面来自性别比失调的压力,据五普资料显示,**市男女性别比为114.09,比正常性别比(103—107)偏高11.09—7.09。比全省男女性别比(108.4)偏高5.69,性别比的失衡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和恶性循环,而且治理性别比的难度大,行政成本高。另一方面的影响是来自人口老龄化,据五普资料显示,**65岁以上总人口为7.09%,高于全省1.19个百分点(全省为5.9%),高于全国0.13个百分点(全国为6.9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突破了7%,由“四普”5.78%的成年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人口步入老年型人口后年龄结构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在总人口减少情况下,老年人口达到19.39万人,较“四普”增加了3.04万人,增长18.59%,年均增长1.68%。二是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三普”4.96%(年轻型)发展到“四普”的5.78%(成年型)和“五普”的7.27%(老年型),在较短时间内使人口的年龄构成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步入老龄化社会。三是超前步入老龄社会。老年型人口类型是全市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覆盖率低下的条件下过早到来的。**市超前步入老龄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未富先老,老年人赡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我市经济带来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人口老龄化提高总抚养比,据陕西计生委预测,1990年陕西省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8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9个老人,2020年抚养16个老人,2030年抚养23个老人,2050年抚养32个老人,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保障费用大量增加,政府负担沉重;第二,由于家庭格局改变,大家庭被小型化家庭替代,小家庭里养老养小矛盾加剧,无力照料老人情况增多;第三,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第

四,人口老龄化对社区福利和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解决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新的世纪,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满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实现这一崇高目标,最根本的就是加快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我市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偏低,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客观实际,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切实解决好人口问题,对于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解决人口问题,控制人口数量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少生3.38亿人,使全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到来,控制人口的成就举世瞩目。**市从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市累计少生138万人。为社会累计节约社会抚养费442亿元,平均每年积累节约27亿元,相当于全市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78.78亿元的34.3%,使全市人均占有粮食提高106公斤,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400元,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增长0.38亩。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成绩。根据有关专家推算,人口出生率每下降一个千分点,人均GDp可提高0.36-0.59个千分点。如果实现零增长,将拉动每年增长GDp1.2-1.5个千分点。我国由于生育率迅速下降,对人均GDp水平提高的贡献份额约占1/3,也就是说,在中国人均GDp增长中,有26-43%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作出的贡献。

2、解决好人口问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观点,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市地处秦巴山区,人口基数大,人类生存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品种虽然繁多,但总贮量、总规模较小,人均占有量很低,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下,资源与环境的安全日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显突出。全市人口总量占全省的8.2%。而耕地面积只占到7.1%。建国以来,全市人口总量增长了近2倍,近年来仍以年均万人的速度递增,而耕地却以年均2万多亩的速度递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从解放前的3亩多减少到目前的不到1.3亩,并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和退耕还林建设的发展而继续减少,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只有劳动力投入量与资源环境拥有量达到一个合理比例,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我市目前工业化水平不高,剩余劳动力已达30万人之多。同时,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劳动力总量、迁移流动人口总量也将继续增加,并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剩余劳动力还将持续增长,人口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市人口多、资源少,面积大、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少的基本市情将长期存在,切实解决好人口与资源、人口与耕地、人口与就业这三大矛盾,必须首先解决好人口问题,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解决好人口问题,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我市81.1%的人口在农村,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是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农村人口问题。切实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对于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村社会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市农村人口总量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要重视解决好农村人口的问题。从人口分布看,2000年全市农村人口占81.1%,城镇人口占18.9%,城镇化水平不高;从经济收入看,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5元,农民人均收入低;从生育水平看,由于受农村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社会保障和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农村人口的生育率普遍高于城镇,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产业化建设,推进城镇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这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

4、解决好人口问题,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要确保这个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就必须按照“一高一低”的要求,切实做到经济发展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增长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8.78亿元,而人均只2694元,与全省人均水平相差近2000元;2001年全国人均GDp为800美元,全省为600美元,而我市只有400美元,每年净增人口就要消耗掉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22%以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控制人口的经济效益上看,计划生育的投入产出比为1∶8,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从人口发展形势看,经济增长有利于人口控制,但在经济起飞时期(人均GDp在300—700美元时),经济发展又具有鼓励和刺激生育水平升高作用,而我市正处在这一时期。同时,

七、八十年代以来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正处在兑现二胎生育政策时期,人口出生的高峰已悄然到来,人口形势依然严峻。如果人口问题解决的不好,不能保持在较低的生育水平下,经济发展就会被增长的人口所消耗掉,人均经济占有量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既定的发展目标就很难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就会落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增长就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识,切实解决好人口问题,这是推进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

三、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结构,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新的时期,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努力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中心任务就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必须采取新的措施来解决好人口这一事关全局的问题,确保全市经济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从**经济发展角度上看,主要应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坚定不移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人口高速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36.46‰和10.78‰分别下降到2000年8.7‰-0.07‰。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实现了人口类型转变,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全市的人口类型转变是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靠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取得的。强行进入低生育水平,这种低生育水平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任何思想上的松懈,工作中的失误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将造成生育率的反弹。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的任务更重,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三规”,用依法管理来解决人口问题。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实施依法管理是解决好新时期人口问题,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有效解决好人口问题,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实施依法管理人口问题,首先必须加强法制宣传。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法制宣传和“四五”普法内容,广泛组织各级干部和群众开展学习活动,增强干部依法管理人口意识和群众自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要组织各级宣传媒体,影视、网络等现代化宣传手段,扩大宣传的覆盖面,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必须提高执法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全市各级领导和计划生育干部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严禁违法行政,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第三,必须严格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犯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生育行为、违法行政行为,必须进行严肃查处,切实做到执法必严,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第四,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努力实行村(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2、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宣传教育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先导宗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力度,首先要全面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及落实“关爱女孩行动”。要认真落实中、省关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要求突出宣传以“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为主要的内容的新的婚育观念。要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把计划生育宣传作为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要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部门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全方位开展生殖健康服务,现阶段生殖健康被国家列入社会发展目标内容之一,大力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已经成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开展计划生育的老办法,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生殖健康服务,通过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一是全面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在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中,做好术前宣传咨询,术中规范操作,术后随访服务,保证手术安全;二是扎实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不断改进服务制度,强化以“三查”为重点的普及性服务工作;三是规范进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制定切实的干预措施,做好出生缺陷儿的监测工作,全面推广孕前、产前、新生儿三级出生缺陷干预服务,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

3、努力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出生性别比决定了人口群体性别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深远的影响。严格偏高的出生性别比,不仅妨碍**市目前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的稳定,而且对今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从五次人口普查情况看,**男女性别比偏高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整体偏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超出了正常范围。二是长期偏高,“一普”男女性别比115.99;“二普”为113.60;“三普”为114.35;“四普”为117.80;“五普”为114.09。三是随出生孩次递升,一孩出生基本正常,二孩及以上出生性别偏高。四是存在着地区差异,宁陕、镇坪趋于正常,其它各县区偏高,主要是生育政策差异造成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是人口发展过程的“生态失衡”,是“生育选择空间狭小”和“男孩性别偏好强烈”互相冲突和挤压的结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特别是B超对鉴定性别后的人工流产起了显著作用。所以,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应当成为社会共识,成为政府行为。治理性别比,我个人认为,应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溺婴”、“弃婴”等列入《刑法》罪名,将其上升为刚性法律条文,只有司法真正介入,才能扭转现行计生法规和行政手段,在惩处利于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杜绝溺、弃婴现象上的不足。如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如何确定“非法”界线,法律上没有严格规定,实际无法操作,往往查处这类事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再如“溺婴”,目前司法解释是比照杀人罪,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不同,由于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影响,溺婴比照杀人罪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目前全国还没有这种案例报道,**更没有。况且利用行政手段处理这类案例,有举步为艰,很难落实相关责任等等。因此上述几个非法行为列入《刑法》罪名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应从人大和计生业务两个渠道积极向国家反映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上升为硬性法律规定,只有实行司法介入,人为选择性别的结果才有可能杜绝。在目前尚无刚性法律条文时,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和综合治理两条路子。因此,各级党政要在充分认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危害性,明确思路,加强工作,把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宣传,营造声势,推广新的生育文化,转变生育观念,为降低出生性别比提供思想基础。要严格对B超和中止妊娠的管理,落实《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照顾二孩生育只给一次机会的规定,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并且应当重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给予计划生育户和“双女户”必要的经济补偿和社会奖励,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后顾之忧。

4、抓住机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控制人口的关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在于发展经济,增强承受能力,增加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财力。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快速的人口转变使**市进入了人口负担最轻的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期间,一是劳动力供给充足,价格便宜,如果较好的解决就业问题,能够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劳动力年龄结构较轻,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够将储蓄转化为资本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尚不突出,财富积累速度较快,所以说这是发展经济的人口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对多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回报,也将给**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在实施经营“绿色**”的战略中,积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扶持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药、水、游”,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就有可能将潜在机遇转换为现实发展,真正形成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就有可能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如果错过这个发展机遇,一旦出现较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和较多的劳动力失业并存问题,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劣势,就有可能钳制经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化意识。要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在积极发展社会养老福利事业同时,重视大力提倡家庭养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养老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营造健康老龄化环境。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相应对策,做出战略性选择。

5、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机制建设,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提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任务,表明中国的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在“抓紧抓好”的要求下全面改革和推进21世纪上半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机制。《决定》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综合治理。而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一个综合治理的服务体系,特别是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体系。此外还包括对独生子女家庭、二女结扎户的奖励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尽快脱贫致富的扶持和帮助;依法行政,保护实行计划生育的干部和群众的合法权益等等。

在未来十年,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稳定住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为此要在三个方面做好保障:

——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发展经济、普及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等途径,引导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通过对计划生育户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经济、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少生快富。

——建立鼓励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实行节育补偿、家庭福利、奖励优惠等形式的利益倾斜。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费,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基地、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这方面给予优待。

——建立有利于人口与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养老、子女**、合作医疗、母婴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和节育手术安全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育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育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参与救助和志愿者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首要的制约因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作者系**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上一篇:学校安全知识宣传材料下一篇:宁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