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一、社区背景
**社区位于**街道最东侧,毗邻**许村,2008年撤村建居,下设四个居民小组,居民户口286户,人口1450人,全村共有党员41人,村两委成员6人。2016年社区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直接获得土地整治回购款约6000万,然而由于社区未能享受村级留用地相关政策,村级存量资产已无潜力可挖,大量现金搁置,集体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2018年社区经营性收入仅55.19万元,远远不足以维持社区正常开支,如何打破现有格局,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已迫在眉睫。
二、工作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创新的精神,跨越的步伐,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壮大社区集体经济。
三、主要做法
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基础。我村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增强村级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资产,多措并举,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一)稳定投资,确保集体资金保值增值。
为了能让土地回购资金保值增值,2018年初经社区班子讨论,并经居民(股东)代表讨论通过,对社区集体资金5500万按照区农业局与区农商行规定的人民银行利率上浮40%进行定期一年存储,届时到期利息可达100余万元,仅此收益将是2018年社区全年经营收入的2倍。
(二)购置房产,进一步提高集体经济经营收入
2019年7月,社区召开居民(股东)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在余杭区购置优质房产的决议。社区通过中介公司帮忙查找,并现场实地查看,初步确认临平广宇鼎悦府商铺、星桥经纬美耀湾商铺、临平伟鹏家电商业城、未来科技城EFC写字楼、莱茵知己、理想家园等在内的多个房产,年收益率普遍在2%-5%不等。
四、基本成效
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了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村里开辟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通过资源的统筹调配,发展平台的统一搭建,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
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财政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为社区基础设施兴建、人居环境改善、快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三)、保障了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一、兴十四村发展的主要成就
兴十四村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职业化的正确道路, 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农”问题, 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 坚持做精第一产业, 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
兴十四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 走上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014年, 兴十四村2.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取得了特大丰收, 粮食总产量3265.5万斤, 设施农业总收入达到5400万元。同时, 现代农业示范带动效果不断增强。吸引了县城乃至辽宁、齐齐哈尔、大庆等地130多户农民来兴十四承包大棚, 示范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从事棚室产业, 带动周边近2000多人实现就业, 带动周边6个村、10000多人, 实现年人均增收近6000元, 特别是带动了全县乃至周边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二) 坚持做大第二产业, 农区工业实现产业化
现代化大农业的快速发展, 为兴十四村发展产业化大项目奠定了基础, 同时靠产业上项目又是拉动人口聚集的重要途径。兴十四村采用高新技术、利用当地资源, 狠抓花亭生物植酸酶生产项目、富华科技有限公司有机大米及杂粮生产项目、兴十四村大煎饼加工项目、酶制剂生产项目和富华有机肥厂有机肥生产项目等五项投产项目和玉米深加、300亩连栋智能温室和万栋棚室果蔬供应基地、石头造纸、生物质能源秸秆压块及马铃薯深加工项目等五个招商项目, 增强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 坚持做活第三产业, 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
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 兴十四村仓储、旅游等第三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 全村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物流仓储产业、旅游培训产业、运输服务行业等产业不断发展、繁荣,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四)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农村发展实现城镇化
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化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2014年, 兴十四村按照创建美丽乡村的整体要求, 加快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农村城镇化示范典型, 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目前, 全村人口已由原来的不到2000人发展到11600多人, 按照兴十四村5万人口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 为了解决新增加人口住房问题, 兴十四村把原来的旧房子全部拆迁, 在已建村民别墅136栋的基础上, 四年来新建公寓楼34栋、52万平方米, 配套建设了车库、仓房、商服, 同时完善了上水、下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扩建了水源热泵取暖项目, 全村住宅全部采用水源热泵取暖并安上太阳能热水器, 小城镇建设实现了低碳、节能、环保。建成了兴十四学校高中教学楼、食宿楼, 文化宫, 幼儿园, 医院, 计划生育辅导站, 五保供养中心和10万只规模生态养鸡场项目。2014年新修筑村内水泥路面30000平方米, 新建成污水处理厂一座。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公益事业配套进一步得到完善, 全部实现了城镇化。
(五) 坚持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生活实现城市化
2006年以来, 兴十四村一直是全国文明村。兴十四村以全国文明村创建为契机, 加强组织领导, 不断丰富创建活动, 突出文化惠民, 引领社会新风尚, 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兴十四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23万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7.6万元;全村人工松林面积达到1.5万亩, 森里覆盖率达到40%, 别墅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0%;兴十四学校全校师生总数达到600多人, 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十五年一贯制;村民实行退休制, 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享受社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 村民保障标准不断提高, 医疗、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利用兴十四文化广场、村史展览馆等文化设施, 开展兴十四旅游节、篝火晚会、广场舞、扭秧歌、篮球赛等文体活动, 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推动了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兴十四村民集体观念不断增强, 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新风尚。
(六) 坚持加强组织建设, 村务管理实现民主化
兴十四村通过抓好党建促进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全体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 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生不变的追求, 每个班子成员都做到了严于律己做模范, 在各项工作中叫得响、过得硬, 说了算, 定了干, 多大困难都不变, 以身作则, 时时处处争当模范先锋, 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兴十四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经验
兴十四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到了“四个一”, 即“一条好思路, 一个好支书, 一个好支部, 一套好制度”。
(一) 一个好支书
一个村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好带头人。在兴十四村, 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就是这个人。首先, 他有一心为民的政治素养。“不让一人受穷, 不让一户掉队, 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这是付华廷常挂在嘴边的话, 这也是他的政治追求。40多年来, 他带领兴十四村民艰苦创业,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次, 他有以身作则的领导才能。付华廷始终“做给村民看、带领村民干”, 对自己“约法三章”, 请客不到、送礼不要、家属不搞特殊化。多年来, 他把自己招商引资奖金和讲课费全都交给了村里, 用于村教育、养老等公益事业。第三, 他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多年来的高负荷工作透支着他的身体, 他患上了糖尿病、糖尿病合并症等多种严重疾病, 但仍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以上。付华廷凭着这种“苦干实干拼命干”的无私奉献精神, 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
(二) 一个好支部
兴十四村始终坚持强化党组织建设, 打造团结干事的党支部, 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村党总支始终坚持以“五个好”为标准, 全力打造团结务实、战斗力强、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领导班子。一是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非常突出。以村党总支书记为代表的全村党员干部, 在集体经济发展中, 时时处处争当模范先锋。村党总支成员几十年所有的节假日从未休息过, 付海廷、王士明和王振玲等一大批党员干部, 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极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困难灾害面前, 不当孬种!”这是对兴十四村党员干部的最真实写照!二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非常明显。兴十四村始终注重用“争先创优”活动统领基层组织工作, 积极打造学习型、创业型、民主型村班子。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全面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始终做到了“五个坚持”, 即坚持定期到村民家中走访, 坚持“五不准制度”, 坚持组织党员在各自的“服务区”内做好各项工作, 坚持实行民主决策制度, 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制度, 通过村民大会对全村党员、干部实行民主评议, 让农民来评价干部、监督干部, 进一步提高村党组织的战斗力。三是父老乡亲对党员和班子非常信赖。兴十四村党总支带领党员干部对自身一切从严要求, 为群众始终真心诚意地办实事、办好事, 村党员干部和两委班子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全力支持。村领导班子换届改选, 从来不设侯选人, 只发给村民一张白纸, 村民要选谁凭的是自愿。40多年每次都是原任班子成员当选。兴十四村已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全国妇联等国家一些部委以及黑龙江省交通厅、省委党校等部门也都把兴十四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培训基地。
(三) 一条好思路
经过多年的集体经济实践和摸索, 兴十四村根据本村实际, 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思路:以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为保障, 依靠高度水利化和机械化,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集中连片种植, 加快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依靠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延长产业链, 进而实现农村新型工业化;依靠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 使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依靠一二三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向兴十四村聚集, 村集体经济增加对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的投入, 实现公用资源的优化配置, 进而推动城镇化加快发展。
首先, 兴十四村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 实现了农业产业化, 从根本上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难以对接的问题, 促进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人才、技术、品牌、管理、市场八个要素的整合, 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其次, 集体经济发展为村集体增加了积累, 反哺农村, 帮助解决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 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民素质提升。第三, 使多数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 少数农民种地, 多数农民不种地。这样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金和土地入股分红以及国家给的“一免两补”的同时, 还能通过到企业打工成为产业工人, 发展规模种养或到家庭农场、合作社、温室大棚成为农业工人, 从事第三产业成为工商业户, 实现多渠道、多元化增收。
(四) 一套好制度
兴十四村制定了涵盖了村风、民俗、婚姻、家庭等内容的村规民约, 制成手册, 发到每个村民手中, 定期组织学习, 且对全体村民一视同仁。始终坚持村民自治,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把村民按居住地划成10个小组, 每组选出一名有责任心的妇女任组长, 协助村干部宣传政策法规, 解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 小事就地解决, 大事及时解决。对所有村民实行星级化管理, 村民自发成立检查小组, 对每家每户进行定期检查, 落实村规民约, 星级评定结果与村民福利挂钩, 激励引导村民做文明人, 形成了“群众管群众, 不让干部操心”的良好局面。村里还组建了治安联防队、安全防火队, 有效维护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为了丰富农民业余生活, 村里组建了秧歌队、腰鼓队、篮球队;开办了农民书屋、文化大院;每年还开展“孝心少年”、“孝心儿媳”等评选活动, 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兴十四村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国家级文明村。
三、兴十四村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启示
兴十四村这个始终未分田到户、始终走集体化的老典型, 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 为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启示一:兴十四村的发展活力能够经久不衰, 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立足于集体经济发展现实, 始终注重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兴十四村摆脱了农民的狭隘意识, 不安于现状、锐意进取, 把每一次成功作为新的起点。面对成绩兴十四人没有陶醉和自满, 而是不断创新和超越。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积极进取的精神, 使兴十四村始终充满活力。反观有些农村, 因循守旧、抱残守缺, 习惯于“等、靠、要”, 村屯面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大变化;也有一些资源条件比兴十四村好的村, 小富即安, 满足于衣食无大忧, 缺少进取心和危机感, 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广大农村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 应该认真学习兴十四村这种不安于现状、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超越自我、争创一流, 扎扎实实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启示二:兴十四村的发展活力能够经久不衰, 是因为他们理想信念坚定, 坚持走集体化道路, 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化解分散经营无法解决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合力。回顾兴十四村的创业之路, 村班子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团结带领全体村民, 发展集体经济, 走出了一条全村共同富裕之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经过30年发展, 虽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是这种体制的能量已释放差不多了, 农村经济要实现新的跨越,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兴十四村发展集体经济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 为全国农村实现“第二个飞跃”, 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一、活动设计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
我们都有这样的困惑,自己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的活动往往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活动目标偏离,活动内容基本都是教师的灌输。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内容让我们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活动设计前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1.关注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了解原有经验,让幼儿“够得着”。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的一名老师在送教下乡活动的试教过程中,选择了大班打击乐《狮王进行曲》,每次试教屡屡碰壁,都觉得进行不下去。原来此活动就是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内容远离了幼儿的原有经验。送教的地点是乡下,乡下的孩子与我们的孩子情况是一样的,可能在音乐感知上会更逊一筹。所以后来,我们就改上了一个小班的打击乐《快乐早餐》。乐器只选用了铃鼓,课前让孩子们充分地玩铃鼓,降低孩子们在活动中对铃鼓的新鲜度。学习的节奏也是生活中经常能听见的节奏|X X|、|X X X |、|X —|,符合小班孩子的实际发展程度。活动结束,反响非常好。此活动后,我园以年龄段为单位,重新编排幼儿音乐教学的进度表,把一些打击乐、音乐游戏、集体舞教学纳入其中。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全面。
2.关注幼儿生活经验的感知,让幼儿“摸得着”。在教学活动前,让幼儿对教学内容积累一定的感知经验,对活动的开展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幼儿有了感知经验,才不会对教师的提问“冷眼对白”,幼幼间也才可能有交流、分享。同时,因为幼儿有感知经验,教师才能达到帮助幼儿梳理、归纳、提升的目的。
二、活动过程提升幼儿的原有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幼儿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认知。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对幼儿原有经验的激活、分享、拓展、提升的过程。
1.让原有经验活起来。在数学活动《做客》中,教师出示了一张小区地图,询问幼儿是否能看懂,孩子们都摇摇头。教师再提问幼儿:“这是一张小区的地图,小区里的房子是怎么样的?如果去你家该怎么来找?”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小区里有很多幢房子,房子上有数字;有的说我家住在701室;有的说我家住在10幢;这里应该是小区的房子,这幢房子应该有两个单元等,孩子的原有经验已被充分激活,教师将幼儿生活中看到的小区引到画图上,让幼儿寻找对应的、相似的画面,这个过程就是教师激活了幼儿的原有经验,为孩子“架桥梁”,为后面的学看小区地图作了很好的铺垫。
2.提升原有经验。有价值的集体活动,教师需要提升幼儿的现有经验,使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和提高。在体育活动《送眼泪》中,教师给每位幼儿一块海绵,让孩子们尝试送水,并记住自己运了几趟才把盆子装满。有个孩子运了7趟,有个孩子运了5趟。为什么第二个孩子只运5趟就装满了?教师让孩子们说说他们是怎么用海绵运水的。有的孩子说将海绵往水里一扔就拿起来跑,有的孩子说是将海绵全部吸满水再拿起来跑;有的孩子说跑时拎着海绵,有的孩子说用手捧着海绵,让海绵的水尽可能地不漏掉。教师让孩子们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好?孩子们很快就说出是第二种好。教师及时进行小结正确的运水方法:将海绵充分浸入水中,吸饱水,跑的时候用双手托住海绵,尽量不让水滴下来。本来这些运水的方法是幼儿已有的,但是比较零散、随意,通过教师的及时梳理、归纳,幼儿的原有经验得到了提升。
3.产生新经验。大班社会活动《月饼店》在幼儿的积极筹备下开始营业了,继而又引发了幼儿的猜想:月饼卖出去了,货源哪里来?月饼是怎么样的工作程序?幼儿在“认知冲突”中思辨,原有经验或被同化或被顺应,新的认知开始形成。《月饼店》活动中,幼儿经过讨论、猜想,各种有关月饼的新的经验慢慢浮现出来。他们开始把月饼的价位牌制作起来;增加了营业员,并讨论出营业员的工作职责:要向顾客介绍月饼,结算价格等工作;知道了月饼需要有面点师傅制作,也知道了月饼的一般制作程序……这就是孩子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经验。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我们要尽可能的挖掘它的潜在价值,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综上所述,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如果能符合幼儿的原有经验,能让幼儿有机会运用这些经验并有所提升,这样的活动往往比较高效。
x区地处x市西北部、川西平原腹心地带,辖xx个街道xxx个村(社区),复员面积xxx.x平方公里,常驻人口xxx万人,有耕地面积xx.xx万亩。xxxx年x月x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x区战旗村视察时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你们村集体经济发展兴旺!人人入股,有获得感,要让村民收入像芝麻开花节节高”。x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出台《关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和《x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坚持新理念、赋予新动能、建立新机制、探索新模式,高质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走出一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截止目前,全区集体资产总额达xx.x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xxxxx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x/x。村集体、农户等多元市场主体成为发展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参与者和受益人,实现人人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满足群众对乡村的美好生活向往。
一、坚持新理念,重塑x乡村经济地理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x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嘱托,加快基层治理体系结构完善,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功能区管委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作运行机制,开办各街道社区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讲习班,经x省农委授牌创建“x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下好“美丽乡村+全域旅游+集体经济+乡村振兴”一盘棋,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全域旅游景点。打破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政经混合”治理模式,让村级“三驾马车”实现职能、管理、账目“三分开”。在战旗村探索推行“入党为什么?作为党员做什么?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什么?”“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的“三问三亮”党建工作机制,统筹实施农用地整理开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通过直接挂牌、自主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引进项目,实现业态植入、农民就业、稳定增收。
二是坚持规划先导。以功能区建设理念重塑乡村经济地理,打破街道(镇)、村行政空间界限,规划建设安德、唐昌街道幅员xxx平方公里“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重点建设以唐昌战旗为核心的五村连片区域,加快建成人文休闲核心区、浅丘运动康养片区、田园之翼、林盘之翼等“一核一片两翼”泛战旗景区,着力打造一批文旅小镇、体验小镇x园综合体,全面构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生态圈,打造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目前,已完成战旗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正在编制乡村振兴博览园概念性规划。
三是坚持品牌驱动。秉承“买全川、卖全球”理念,优化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打造“绿色战旗·品牌创新中心”,形成农业“文创品牌+公用品牌+区域公共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链式结构,全力推动“天府水源地”等“x造”农产品品牌具备国际影响力、走上“一带一路”和“蓉欧+”。目前,全区已成功引进“猪八戒网”“天下星农”“京东云创”等品牌营销公司,打通“盒马鲜生”等新零售渠道。今年x月x日-xx日,xx家“x造”特色农副产品企业参加了“x造·中国行”x站活动,与x客商成功签订总额xxxx余万元的购销协议。习近平总书记感叹“x都没有”的云桥圆根萝卜成功实现“进京入市”,还与来自x等外地客商签订xx万斤新鲜萝卜购销协议。x区云桥圆根萝卜、唐元韭黄韭菜成功走出国门,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
二、赋予新动能,强化集体经济要素供给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立农业股份经济合作社。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注入资金折股的方式,探索组建“村企农三合一”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合作社集中土地流转,采取对外招商和自主开发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目前,全区成立农业经济股份合作社xx个,x万余户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农业规模土地面积xx.x万亩,适度规模经营率达xx.x%。
二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通过清产核资、成员确认、依法登记等程序,对全区符合入市条件的建设用地实施台账管理。搭建农村土地交易服务平台(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所),出台配套政策,敲响x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第一槌”,引导社会资本下乡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出资开发项目,累计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xx宗xxx亩、土地价款x.x亿元,累计成交各类农村产权交易xxxx余宗、成交额xx亿元。
三是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搭建村级“农贷通”金融服务平台。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前提下,原则上支持将各级财政投入到村级发展类资金(补贴类、救济类除外),通过折金入股转变为村集体和村民持有的股金,投入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经营,实现财政扶持资金“一次性投入”向“持续性增收”转变。构建服务完善、功能完备、供给精准、效能显著的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平台,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益农社服务点、农村电商服务站等多站合一,建成“农贷通”三级服务点xxx个,入驻金融机构xx家,累计发放贷款共计x.x亿元。
三、建立新机制,确保入市主体稳定收益
一是在承包土地流转中,探索建立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租金收益增长机制。合作社收入由土地租金和自行经营收入组成。在提升土地流转效益过程中,x区在战旗村成功探索出土地租赁价格“随行就市”和“多元分配”管理模式,即每年按照土地综合效益调整租赁价格,在x-x年的过渡期内,按照每亩每年增加xx%的比例提高租金,x年后进入盛产期,按xx%左右的比例递增租金,到xxxx年每亩土地流转租金达xxxx元。同时,土地租金收入除每亩xxxx元的“保底分红”外,超出部分的xx%进行“二次分红”,余下的xx%留作合作社集体经济滚动发展,避免“分光吃光”。
二是在建设用地入市中,探索建立针对外部分配的“两级调节”和针对内部分配的“二八原则”。将土地净收益的xx%用于集体成员现金分红,xx%作为村集体公积金、公益金等(其中xx%的公益金用于为股东购买新农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老人补助;xx%作为公积金交由资产管理公司统一运营,用于集体股权增值、经营性项目再投入),既保障了村民长远生计,又促进了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区有符合入市条件的建设用地存量xxxx余亩,若全部入市交易可收益xx亿多元,集体经济可累积达xx亿元以上。
三是在政策资源折股量化中,探索建立企业股xx%、集体股x%、农民股xx%的利益分配办法。积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引进x迈高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入驻参与村镇开发建设,引导村集体、农民将集体和个人资产、劳动力技术通过评估折价入股,按比例收益分配。在具体操作中,要求企业与农民签订协议,按照“保底+溢价分红”分配办法“带农民入市”并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
四、探索新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
一是确立市场主体。在清产核资、成员界定、折股量化的基础上,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自然村或村民组为单位,村民以量化到户的集体资产股权出资,成立合作社,再由各个合作社作为股东,共同发起成立集体经济公司。通过“股份+合作”形式,明确村集体经济市场主体。
二是创新经营体制。探索出战旗村“母-子公司经营”和青杠树村“统-分双层经营”管理模式,做到集体经济发展不吃“大锅饭”、不走“回头路”、不靠“能人”靠市场。其中,“母-子公司经营”模式,坚持“母公司不经营”原则,即母公司主要负责收益分配,除集体资产租赁、承包土地流转等简单经营外,不得独立经营,只能通过入股方式与民营主体共同成立子公司,由子公司负责经营。“统-分双层经营”模式,探索由青杠树村集体和迈高公司共建综合性运营平台,由迈高公司筛选引入和培育商家进入运营平台,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前台经营管理与后台运营服务“职能分离”,并建立共建共商、协同运营、利益共享“三大机制”,按照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和迈高公司xx:xx的股份比例分配平台所得纯收益。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在新安镇一中提起九年级四班,学校师生人人知道:班风纯正,学风浓厚,班集体凝聚力强。“礼貌、刻苦、守纪、活泼”是我们的特点,“自信、团结、奋进”是我们的班训。正是这些鲜明的特点和班训的督促使九年级四班全体同学不断取得进步。
一,树班级新风,加强班集体建设。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知:班风的好坏关乎一个班集体建设的成败。为了创建良好的班风,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民主科学的组建班委会,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有的班主任片面的认为班干部的任用和班委会的组建完全要体现民主,应由全体同学选举产生,班主任不能参与其中。我认为民主只是这项工作中的一半,还要加上另一半──班主任的科学调配。因为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不清楚,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个职务,所以这就要求班主任要进行科学地调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班级的发展。因此学年初我通过申请──演讲──投票选举出班委会需要的人数,然后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工,并且在工作中不断进行调整,事半功倍。如我班的xxx同学,本来安排的是团支部书记的职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比前任班长更强,我当机立断,找这两位同学谈话,做通工作后把他们的职务进行了互换,事后证明这样做使班委会的工作能力更强了。同时通过“班干部问责制度”、“班干部奖惩制度”、“班委会定期选举制度”等激励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真正成为了班主任的左膀右臂。
2,建立班级制度,养成良好习惯。
学年初,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并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九年级四班班级公约》,对品德、礼貌、纪律、学习、卫生、体育等各方面都做出了规定,使同学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有章可循,有理可依,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班多次被评为“遵规守纪示范班”和“卫生保洁示范班”。
二,严爱结合,爱字当先。
作为一名好的班主任,不仅要会当“爹”,而且更要学会当“妈”。开学初,为了整顿班风班纪,我主持制定了《班级公约》,并召开了以“我为班级添光彩”、“做合格中学生”、“我是班级一份子”、“班级是我家”等为主题的班会,教育学生遵规守纪,爱护班级,同时严肃处理了几个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使他们见识了我“严”的一面。但我深知只有“严”是不能带出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就像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事事关心学生,处处帮助学生,用真诚的情感和爱学生的心去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接受我,愿意向我倾诉心声,教育效果非常显著。如我班的xxx同学成绩很差,而且常有旷课去网吧、打架、顶撞老师等违纪现象的发生,是一个学校出了名的“刺头”。九年级分到我班后,明显摆出和我对着干的架势,但我没有采取和他针尖对麦芒的斗争,而是找他谈心并在生活方面关心他:冬天让他多穿些衣服;中午他不回家在学校吃饭,我给他送去热水;感冒生病了,我送他去卫生所打针,然后把他送回家。慢慢地他被我的关心打动了,抵触的心理消失了,坏毛病改掉了,成绩也有可提高。同时,班主任在工作中还要注意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我班的xxx同学是由于打架斗殴被其他学校开除后转到我们班上来的。我没有孤立他,更没有遗弃他,而是用尊重、关爱、鼓励促使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在他不仅懂礼貌,爱班级,而且成绩也由班内三十二名上升到十一名。正是这“严爱结合,爱字当先”的教育理念,是我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连续数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教师”。
三,抓好学风建设,促进整体提高。
学习是班级的主旋律。因此在学年初我班就制定了以“乐学、爱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为内容的学风。同时通过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计划,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尖子生的作用等方面的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四十三名学生没有一人掉队,没有一人放弃,整体成绩优异。期中测试共有四人进入学校前十名,六人进入前二十名,王东同学更是获得年级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物理小制作竞赛中,我班有三人获市级一等奖,十六人获市级二等奖,十人获市级三等奖。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创建和谐的班级集体经验材料
龙江县龙兴镇中心学校 姜春华
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发达、文明,应该有好的的民风、世风;一个学校要形成最佳的育人环境,必须有良好的校风。班级也是如此,好的班风可以约束、熏陶每一个学生,正如古人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在森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人的生活环境和所在的集体,无时不在熏染教育着每个成员,对于人是品格形成,具有极为重要是作用。有这样一句话我一直放在心里:“水的状态取决于水的温度,人的状态取决于人心里的温度。”十三年的班主任心路历程使我认识到:教育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培养最优秀的人,还在于培养天天有进步的人。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用心创建和谐且具有生命力的班集体,促使学生天天进步、全面发展。
一、努力创建清静、整洁、舒适、优美的教学环境。
师生共同布置教室,共同创建一个整洁舒适、优美、和谐的环境,使同学们一进教室,就能感到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因此,无论是墙上的标语,还是宣传画,黑板报„„都要精心设计。例如:我在班级墙刊上帖上教师寄语:“同学们,现在的我们已是人在初三,你觉得我们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有序,还是快乐而活泼?作为你们的老师我希望我们这些生长在农村的同学能时刻记住:知识就是力量。我愿意帮助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飞出大山!”人文色彩浓郁的教师寄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短短的几句使教师很快的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的领头羊。再如:在给毕业班级学生的教师寄语我这样说到:“新学期,无疑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园地,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荣誉的桂冠往往要荆棘编就,成功的道路往往由汗水铺通,征途决非一帆风顺。它需要忠贞不渝的追求,朝气蓬勃的热情,脚踏实地的努力,持之以恒的攀登。所以,要培养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决心学习的人,得有经受磨炼的思想准备,要有高远的志向,要有学习的热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丧气,把坚韧不拔的毅力体现在学习之中!四年四班全体师生决战2009年中考!——姜老师教师寄语”这样的教师寄语使学生与教师轻而易举的打成一片,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另外,让班级的环境基调与学生的激情和学习氛围相吻合,如:学生在春季、夏季班级设计颜色基调可以选择为:绿色或棕色,使教室里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在秋季或冬季班级设计颜色基调可以选择为:蓝色或红色,可以使教室里温暖、和谐。墙刊其它内容选择学生亲手设计的作品,还可以有学生
1的照片或国家相关的实事政治,提醒学生关心实事。
二、结合学校的活动,使学生都团结在班主任的周围。
班主任就是真正的孩子王,与他们同喜同忧。例如:班会课上,很多时候,班主任总是一个人从头讲到尾,结果,犯过的错误照样犯,讲过的道理没有多少进入了学生的脑海。想想自己做学生时不也是觉得班主任对大家讲的话不一定是讲自己吗?问问学生,也是这个心理。若每个学生都这样想,那我不是白讲了吗?不如用班会课来讨论问题,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总结引导。例如,我针对班上有的同学在升旗或集合时不够严肃守纪;有的同学上课前几分钟很难立即安静下来,总要讲几句话;有的同学在公共场合容易因一点小事起哄;有的同学总是自作主张不按学校的要求穿校服等一类学生们看起来“小菜一碟”的事情,我组织了一次关于人的修养问题的讨论。让每个同学说一句自己对修养的理解的话,然后就这个问题结合现实充分发表意见,我也作为他们的一员参与讨论并谈了自己的认识。我觉得同学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其实不然,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将你修养不好的一面展示在公众面前,也正是这些被同学们认为无关紧要的小事,让人们认为你不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应该从小处做起,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所以,让学生在班会课上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营造良好的班会气氛,有利于强化班级的凝聚力,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再如:学校组织运动会,我与他们一起参赛,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给与拥抱或语言的鼓励,在学生参赛时给与呐喊和助威。学生之间的情感和师生间的情感得以交流和沟通。
三、找准切入点,加强“学风”教育。
班级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组成的,班风主要取决于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作风。而班主任的思想作风和干部的思想作风,对班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示范作用。所以,首先应从抓好干部的作风入手,通过班干部的培训,讲明干部在创建良好班集体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给他们开展工作的方法。并要求干部身体力行,做全班同学的表率。良好的学风,是提高全班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全体同学素质提高的保证。学风建设,是解决学生想学、会学与乐学的问题。人的先天素质一般来说差别不大,学习成绩不好,主要原因不是智力差,主要是意志心理品质差。主要表现是对学习缺乏动力、兴趣、毅力与美好的情感。
因此,要通过“学风”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端正其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发奋学习、求实进取,刻苦顽强。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之会学,并形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勤奋刻苦,求实进取的学风。
关键词:泽州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探索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林改)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关注“三农”、情系“三农”的战略举措,是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民心工程和社会工程。三年来,泽州县把林改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抓在手上,高度重视、精心研究、积极组织、全面部署、全力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目前,全县17个乡(镇)、416个林改村的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共完成村数401个,占林改村总数的96.40%,确权面积9.36万hm2,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5.30%。林权纠纷共涉及宗地110件,纠纷调处率93.30%。工作中探索出了一套全县林改的新路子,总结出了一些指导全县林改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现将有关经验介绍如下,供各地参考。
1 摸清资源家底,搭建林改平台
摸清林业家底,是搞好林改的基础。一是摸清全县基本林情。泽州县环绕晋城市区,辖17个乡(镇)、有53万人口。全县总面积20.23万hm2,其中林业用地9.90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48.95%。集体林地面积8.88万hm2,山区、半山区占到96%以上。境内有省级猕猴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占林地5.34万hm2。国家公益林2.30万hm2,森林覆盖率32.88%。全县农村人均集体山林面积0.186hm2,是人均耕地面积的2倍多。此次林改共确定416个行政村、30余万人口、8.88万hm2集体林地。二是夯实林业信息平台。这次林改全省要求用2006年新二类调查成果来进行,由于这套资料与泽州县林业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底子础不清,这就给全县带来了第一大障碍。林改试点工作这么紧,怎么办?工作中首先是组织了5名技术人员用30天时间对全县地图填加林班(村界)界限。二是组织林改办公室全体技术人员在微机上出图后再逐乡(镇)逐村进行图上核对界限,逐小班进行修正,共修订1.0万多个小班信息,最后确定林地面积、林种、地类,用时近半年。三是动员各乡(镇)、村用统一核定好的图表资料进行摸底。县林改办公室技术人员和17个乡(镇)林业员、分管领导以及416个村支书、村长、会计等有关人员3 000余人,加班加点共用了4个月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全县的图表修正。
2 认真调查研究,积极备战林改
林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政策性又很强,涉及多部法律法规、多个时期的林业政策,情况复杂。因此,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是完成林改的关键。首先,各级领导认真调研林改,县、乡领导以及林业部门认真调研林改。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副县长多次深入乡镇调研,林业局长、分管林改副局长和技术人员先后20余次深入乡(镇)、村进行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林改资料,广泛收集了群众意见,把县里制定的林改意见和实施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发到全县17个乡(镇)及80余个县直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并几易其稿,为县委、县政府出台林改意见和林改实施方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组建了林改机构。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18个县直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组,明确了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全县17个乡(镇)都分别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林改领导组。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书记和乡(镇)长以及相关单位的行政一把手是林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县、乡、村都成立了林改机构,主要领导都层层落实了责任制,层层签订了林改责任状。林改工作按照“县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进行,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村委主要负责同志都能亲自抓部署、亲自抓落实、亲自抓督导。17个乡(镇)、416个行政村各自都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或村长为组长的林改领导组,具体组织领导本村林改工作。各村林改领导组又分别设立了宣传组、勘查组、纠纷调处组、综合组、协调组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了全县林改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筹集资金购买设备。筹集林改经费,准备林改软硬件。在林改工作中,县政府每年拨付50万元经费,各乡(镇)、村都筹集资金进行配套,全县除上级业务部门拨付林改经费外,共筹集上千万元用于林改,保证了林改工作的启动实施。县林改办公室先后组织编印了《泽州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手册》1.0万册,林改法律、法规依据3.0万份,印发了明白纸、公开信、传单、工作流程20余万份,分发给各乡镇。采购了桌、椅、打印机、电脑、复印机、GPS定位仪、地形图、绘图仪等硬件设备。并给各乡(镇)林改办公室统一配备了专用的电脑、照相机、档案柜、传真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为全县林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做了充分的准备。
3 大力搞好培训,宣传社会百姓
搞好培训、宣传、指导,让广大农民了解和懂得林改的政策,是搞好林改的保障。一是组织林改人员到外地学习取经。2008年8月12日,县林改办公室组织技术人员20余人赴河南辉县学习林改工作经验;2009年6月19日又组织全县17个乡(镇)的分管领导、林业员及林改办公室工作人员50余人到祁县学习林改先进经验。三年来,县林改办公室工作人员共赴外地学习15次,参加人员80余人(次),为领导、组织、宣传、实施林改工作起到了带头作用。二是印发林改资料。林改过程中全县统一印刷了《森林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摘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共泽州县委、泽州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1.0万份。印刷了《泽州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手册》3.0万份,印刷了林改明白纸、致农民朋友的公开信20余万份,分发到各乡(镇)、村、户以及干部、群众手里。三是集中进行培训。每年林改会议召开以后,都要集中利用一星期的时间,举办大型培训班,对全县17个乡(镇)的林改村3 000余名乡镇干部、村干部、林业员进行大规模培训,让广大林改工作者初步掌握林改的目的、方法、操作步骤,以便统一全县要求。各乡镇林改办公室人员也都按照县林改办公室的培训内容,组织本乡镇各林改村干部、群众进行普遍培训,各村都召开了群众大会,进行安排部署,做到了一级培训一级。四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在林改具体操作中,情况错综复杂,各地不断出现新问题。如一个乡镇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林改办公室人员就深入到乡镇进行培训、指导。某村出现个例问题,林改人员就到村实地进行指导。截止目前,全县共召开会议3615场(次),参会人员达158 769人(次);业务培训2273场(次),培训人员达到128 809人(次);制作宣传牌、标语5 102块,出黑板报、简报1 112期;印发宣传资料150多万份。
4 充分尊重民意,确保公平公正
林改怎么办,群众说了算,这是搞好林改的前提。全县17个乡(镇)、416个行政村,每个村怎么改?最有发言权的就是群众自己。在林改中所有重大事项都严格履行两个2/3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即所有林改重大事项都必须召开群众大会表决通过,所有应到参会人数必须达到2/3以上,通过表决人数都必须达到到会人数的2/3以上。因此,在确定各村林改方案、选择林改模式、确定分林人员、选择分林办法等重大事项,都必须充分尊重民意,严格履行程序。每个行政村通过林改方案时,乡(镇)包村领导都要到现场进行指导、监督,然后由乡(镇)批复县林改办公室备案后进行实施。
5 认真组织实施,实行阳光操作
能否按照群众的意愿实行均山到户,保证质量,操作实施至关重要。工作中具体做法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二五七九”。
“一”,即确保一个目标,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全县林改任务。
“二”,即两个基本要求:凡是群众愿意分山到户的要坚决到户;凡是不能均山到户的,要尽量选择联户承包模式,提高到户率。
“五”,即五种模式:一是均山到户模式,二是均股到户模式,三是均利到户模式,四是规范、完善承包模式,五是联户承包模式。
“七”,即七个三做法:一是“三明确”。即让群众明确林改政策(分山、分林到户的好处,国家以后补助政策),让群众明确哪种林改模式更有利于自己,让群众明确林改后不同树种、不同林种如何去经营管理。二是“三清楚”,即搞清楚各级领导林改工作的职责;摸清楚各乡镇、村各类林地的底子,划清各村林改的地界。三是“三商议”,即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已经承包出去的林地,“四荒”拍卖的林地、自留山、责任山等需商议,分林对象、人数要商议,林改方案和模式确定要商议。四是“三确定”,即确定分林面积、确定分林人数、确定林改方案。五是“三公示”,即分林面积要公示、分林人数对象要公示、林改方案和结果要公示。六是“三留存”,即图表资料要留存、林改手续和会议记录要留存、音像资料要留存。七是“三严格”,即严格民主决策,充分尊重民意,所有重大事项都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或户主会议2/3以上人员表决通过;严格按照方案操作;严格发证,要人、地、证相一致。
“九”,即把握九大关系:这些关系关系到全县林业生产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全县林业行业的发展、林业地位的确立。这九大关系在林改过程中始终慎重把握:一是公益林和商品林的确定及比例的关系;二是这次林改的范围与“四旁地”关系;三是关于此次林改集体林地的下放与流转关系;四是管理与放活的关系;五是主体改革与配套改革的关系;六是林改与争议调处的关系;七是统与分的关系;八是生态受保护与农民得实惠的关系;九是农民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6 努力调处纠纷,破解林改难题
林地林权纠纷是林改的“死疙瘩”,能否有效快速解开“死疙瘩”,决定着林改的进度与成败。这次林改情况复杂,有新中国成立以来4次林改尤其是1982年林业“三定”以来留下的旧的分林体制;有行业工作不到位,留下的长期底子不清的问题;有水利部门“四荒”拍卖不规范留下的后遗症;有土地、林地规划不协调界限造成的各种麻烦;有多年来国营、集体、个人林地手续不全、界线不清、权属不明的情况等诸多矛盾。这些问题,制约着林改,如果不妥善解决,寸步难行。因此,全县县、乡、村都分别成立了纠纷调解小组。调解中遵循了“四不出、两不走”的调解思路和两个基本原则。严格“三到场、三签字”的做法。“四不出、两不走”,即户与户纠纷不出组(队)、组与组之间的矛盾不出村、村与村之间的纠纷不出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的矛盾不出县。走民间调解,不走行政诉讼、不走司法程序。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保证了邻里之间不会因林改纠纷反目成仇。二个基本原则:即国家让集体、集体让个人、党员干部让群众;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注重证据。“三到场、三签字”,即双方当事人、技术人员要到场,调解结束后,三方要签字、盖章。目前,全县已经调处的84处宗地纠纷中,没有一宗纠纷走行政诉讼、走司法程序。
7 悉心档案整理,留足林改依据
林改一开始,全县就把档案整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求档案收集和林改同步进行。主要包括图表资料、工作程序、会议记录、领导讲话、音像资料等。在市、县档案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县林业局先后抽调10人对全县林改档案进行了整理,目前已经全部完毕,共整理县、乡档案三套3 780卷。装修了高标准林改档案室,确定了专人进行管理,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10余条,完整保留下了全县林改的足迹,为今后现代林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农村经济;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5-0101-06
引 言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社区性集体资产特别是土地的所有者,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组织载体[1]。1978年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主要依靠兴办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一度形成国民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断推进,在农村集体所有制改革和乡镇企业经营效率取得突破的同时,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分布格局[3]。2003年全面实施税费改革之后,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进一步减少,制约着农村地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和质量提升[4]。近年来,一些地区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过去直接兴办集体企业,转变为主要发展集体物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出现新特点。然而,整体上,目前全国范围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乏力[5],在提供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甚至出现空壳化的趋势[6]。
目前我国仍未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而村集体却承担越来越多的行政性事务,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着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延伸政府行政职能以及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等多元化的职能[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下,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标,这也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然而,受到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土地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村级集体经济仍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营性收入不稳定、外部政策扶持不完善以及内部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升级。因此,本文在结合国内经济发达地区6个区(县)12个典型村的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入分析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进一步发展产权清晰、收入稳定、分配合理和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和政策。
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结构特征调查与解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对经济发达地区6个区(县)的村级层面实地问卷调查。在每个区(县)中选取村级集体经济较为发达和较为薄弱的村(社区)各1个,共计12个村(社区)。并将每个区(县)选取的经济较为发达的村(社区)归为经济强村组,将每个区(县)选取的经济较为薄弱的村(社区)归为经济薄弱组。样本村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本文使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趋势、结构,以及健康度和稳健度等一系列指标刻划出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更准确地反映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情况,对经营性收入的界定如下:
经营性收入I=总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经营性收入II=总收入-补助收入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
本文通过选取村集体总收入、经营性收入I、经营性收入II和净资产这4个指标来衡量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规模。样本村2014年村集体总收入平均为517.55万元,经营性收入I平均为92.45万元,经营性收入II平均为325.35万元,净资产平均为1 374.84万元。再有,2014年所有样本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在100万元以上,其中有5个村收入超过500万元,有2个村年收入甚至超过1 000万元;从资产总量来看,调研地区有50%的村(社区)集体净资产规模达1 000万元。由此可见,村级集体收入与资产已具备一定规模。但是与苏南地区相比,该市农村集体经济在规模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据江苏省农委统计数据,2013年底苏州、无锡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分别为1 072 456万元和609 106万元,而该市则为337 880万元。同时,若以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I为统计口径,该市仅为苏州的29%和无锡的38%;若以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II为统计口径,该市仅为苏州的25%和无锡的33%。
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村干部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近年来各村之间集体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不平衡性日趋显著。从表2中可以看出,将集体经济强村与集体经济弱村进行比较,前者村集体平均总收入比后者高出2倍,经营性收入高出近5倍,净资产高出4倍多。这表明,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既体现在行政区内部,又体现在不同行政区之间。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结构
这里主要选取经营性收入占比和补助性收入占比两个指标来衡量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结构。样本地区村级集体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集体土地、企业资产、园区厂房的使用与租赁收入等村级经营性收入;二是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部门项目经费及社会支持等补助性收入;三是征用集体土地补偿及税源经济分成等其他收入。
从样本村的收入结构来看,整体上村级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偏低,经营性收入I占比超过50%的村仅占20%,有的村甚至不足10%。相比之下,补助性收入的占比较高,大多数村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50%,个别村甚至接近80%。这反映出样本村集体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创收能力偏弱。实际上,村级经营性收入的比重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表3比较经济强弱村之间的差异可以进一步看出,前者的经营性收入占比都显著高于后者,而后者的补助性收入及其占比则远远高于前者。
(三)集体经济发展健康度与稳健度
本文使用集体支出收入比和资产负债率来衡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健康度与稳健度。样本村(社区)的平均支出收入比为63.52%,与其所在城市情况基本吻合(样本市为66.96%)。同时,样本村(社区)的支出收入比和资产负债率均较高,且集体经济薄弱村更高,部分村甚至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乏力,而村级刚性开支却逐年增长,导致集体负债呈现上升趋势。
具体而言,一方面,村级组织作为最基层的社会管理组织,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近年来随着农民自身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而村集体经济增长速度与之不相匹配;另一方面,干部结构性的矛盾问题使得管理费用支出加大,因为部分社区人口、地域规模过大,按照相关要求配备的社区工作人员数量很难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且部分离岗干部继续留用。这两方面支出的增大使得近年来村集体总支出不断上升。此外,通过计算每个村的“刚性支出/村总人口”,发现这一指标大多数集中在0.02~0.03,平均值为0.024(见表4),可以看出村集体人口规模的增加会很大程度上增加其刚性支出,因此村集体的人口规模可以作为上级政府确定对该村(社区)补助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比较分析
该部分将进一步揭示各村(社区)如何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同路径。具体来看,样本村(社区)发展路径分为以资产和物业租赁为主、以政府补贴以及项目扶持为主和以产业联合为主等三大类型。
(一)以资产和物业租赁为主
以资产和物业租赁为主要发展路径的样本村(社区)中,经济薄弱村组的年租金收入大约为30万元,相比经济强村组年租金120万元仍有较大差距。该发展路径的优势在于门槛较低,只需村(社区)有一定资金积累或者是上级财政帮助村(社区)获得初始资金后,通过购置资产并将资产进行出租即可获得租赁收入,不需要村(社区)再投入其他生产要素或参与经营。然而,该发展路径也对村(社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该发展路径要求村(社区)拥有购买发展载体资产的初始资金,考虑到村级集体发展水平情况来看,通常需要市、区财政的大力支持;其次,在当前经济形势普遍下行和制造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资产租赁收入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最后,租赁收入是通过市、区(镇)财政再到达村(社区),资金存在被平调或挪用以支持其他事业建设发展的可能性。
(二)以政府补助、项目扶持和税源分成为主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资金和项目的大力扶持,在经济薄弱村中尤为突出。样本村(社区)平均补助性收入达190万元,占总收入36.7%。其中,经济薄弱村组补助性收入为136.5万元,占经济薄弱村组总收入的43.4%。从其他收入来看,样本村(社区)平均其他收入141.2万元,其他收入主要是一次性征地补偿和税源企业分成。因此,该发展路径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大多集中于政府财政补助、涉农项目扶持以及税源企业分成以及征地收入等。
该路径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政府财政补助、涉农项目资金扶持、征地补偿收入虽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但是缺乏持续稳定性,特别是征地补偿收入,其收入不仅是一次性的,还会造成村集体资产的流失;二是项目扶持往往不仅要求市、区(镇)财政出资,还要求村集体按比例配套出资,这让本来就无资金积累又无法获得外部融资的村集体难以获得项目支持。
(三)以产业联合为主
结合本次调研的12个村(社区)来看,选择以产业联合为主的发展路径的村(社区)均是来自经济较强村。产业联合不仅要求村(社区)投入相较之其他发展路径更多的资金,同时要求村(社区)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并实际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中,这对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某样本经济强村2014年通过一、三产联合发展,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以及旅游收入共计210.43万元,占经营性收入I的60%。作为丘陵山区改造试点,该村大力种植经济林果,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农业。2002年该村主动推进产业升级,发展特色草莓产业。2008年以梅文化为契机,举办梅花节以有效带动旅游农业的发展,成为全国最美乡村,实现了依托一产和促进三产的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规模、结构、健康度与稳健度等指标和发展路径的分析发现,村级集体经济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其进一步增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限制较多
1.部分政策由于各种限制因素未能有效执行。其中,土地政策的执行情况最为突出。具体而言,为支持市、区(镇)发展建设,不少村(社区)通过2%的留用地政策所释放出来的土地指标被无偿挪用,而本村(社区)农民宅基地、农用地等其他土地由于政策限制又不能进一步释放新的建设留用地指标,导致了不少村(社区)出现了有钱、有项目却无地发展的尴尬局面。
2.部分政策初衷虽好,但在落实中后未取得预期效果。就财政转移和补贴政策而言,虽然各市、区(镇)财政为农民增收以及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大量财政资金支持或项目扶持,但由于项目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以及多种资金渠道导致了资金使用分散、资金被截留挪用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使得政策效果大大弱于预期。
3.部分政策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政策操作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样本市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特别是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载体建设给予了扶持政策,但相比苏州(昆山)等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而言,其政策扶持力度及操作方式仍有较大差距。
(二)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且缺少发展空间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主要是临近城镇、交通便利、具有区位优势或者资源丰富的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的城边村可以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带动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是,相当一部分村(社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村级招商引资吸引力小,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十分狭窄。例如,经济薄弱村组中地处样本市西南部的某社区,在招商引资和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交通问题一直难以克服,成为本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道路年久失修、粉尘严重、道路狭窄等问题不仅阻碍交通,更带来环境污染。再如某边贸小镇,由于边贸经济的衰落导致其一度成为全市重点帮扶村,其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加之地处圩区,土地资源贫瘠,村级集体经济缺少发展空间。因此,如何打破地域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先天禀赋不足对村级集体经济的限制显得非常重要。
(三)行政性任务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在公共财政未能完全覆盖的地区,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承担着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刚性支出,还要承担着诸如秸秆禁烧、美丽乡村建设等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延伸政府行政职能等支出。部分村支书反映,每年秸秆禁烧的费用平均要80万元,这对村集体来说是较大的开支负担,相比之下补贴则偏少。譬如,一个百户左右的三星级自然村建设需投入400~500万元,政府补贴仅100万元,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压力,若是无法寻求新的收入增长路径,容易引发一些村集体的新一轮负债。
四、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继续壮大集体经济规模,还需要优化结构,提高经营性收入和稳定性收入的占比,此外还需要缩小村与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控制非生产性支出水平。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政府放活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诸多政策,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下充分发挥村集体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具体包括:
(一)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
首先,强化资产补贴政策、优化并落实土地政策以及提高财政扶持政策的效率和激励作用,提高集体经济收入的规模和稳定性。无论是农村产业招商还是依托旅游农业等产业融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因此进一步优化并落实土地政策应当成为政策扶持的落脚点。同时,应保证帮扶力度要达到一定的阈值,从而有效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初期的资金资本积累。此外,扶持政策要能够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即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村(社区)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将财政扶持与考核机制相结合从而实现“以奖代补”,通过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自我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薄弱村的财政扶持
继续强化薄弱村精准扶持政策,缩小村与村之间的差距。一方面,加大扶持经济薄弱村财政政策力度,根据人均200~300元的标准测算村集体的刚性支出,并以此作为财政扶持的依据,确保经济薄弱村能够有效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完善薄弱村物业载体建设扶持政策,由市、区财政为主出资建设薄弱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社区服务用房和增加集体经济组织财产性收入的经营性物业,帮助薄弱村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载体。
(三)鼓励村际联合发展和跨地区发展
鼓励镇村联合或村村联合,以资金、资产或资源等入股的形式,成立多种股份制形式的法人经济实体,以合法市场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城镇综合体建设、农村综合体建设以及城镇物业服务设施经营等项目。实现抱团发展既能防止“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零打碎敲”,又能节约土地资源,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四)加强村级职权、事权与财权的统一
农村行政村和涉农社区是农村的基层组织,担负着农民增收和各项农村社会建设任务,所需经费都要由村里解决。村财政一方面要支持村集体的正常运转,同时还要为上级分配任务所带来的行政性支出支付相关费用。环境整治、秸秆禁烧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村财政更加举步维艰。因此,应当做到职权、事权与财权相统一,上级部门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或者任务时,应当要考虑村一级财政的消化能力,给予合适的财政补贴支持,对于按质按量完成的村(社区),可以给予适量资金奖励,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董亚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展望[J].经济纵横,2008 (8):68-70.
[2] 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纵横,2010(5):24-29.
[3] 薛继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
[4] 王守智.集体经济组织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功能、困境及出路[J].长江论坛,2009(3):50-53
[5] 王德祥,张建忠.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趋势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7-12.
[6] 韩俊,张云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有合适定位[J].发展研究,2008(11):10-12.
[7] 王景新,赵旦.长江三角洲村域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 2009(11):30-34.
Abstract: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os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and maintaining the fast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12 villages (communities) in developed area,this paper analyzes a number of proble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such as small in scale,un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and relying on financial support. It finally puts forward alternative ways and policy framework of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which is featured by clear property rights,stable income,rational distribution and democratic management from the a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polices of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the structure of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and the financial burden.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推荐阅读: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验06-01
集体经济方案11-17
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07-23
村集体经济发展章程07-23
农村集体经济模式05-30
集体经济产权制度07-07
村集体经济相关材料09-24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措施12-09
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0-29
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工作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