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精选9篇)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篇1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调整,社会参与,达成一致行动,形成规模效应。为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和企业的主导作用,形成循环经济和谐高效的发展局面。

1、优化发展环境,搞好服务支撑。针对企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应充分开发利用行政资源,科学调控,积极为企业创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一是盘活金融市场,强化资金支持。积极帮助有关企业认定为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相应的政策性贷款。在贷款贴息补助、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划拨上,给予循环型工业企业倾斜。积极推进县城投公司的建设与运作,为企业提供强大融资平台。二是抓好专项整治,放宽经营环境。政府重点扶持循环型工业企业,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定期研究落实放宽经济环境优惠政策,并经常深入企业现场研究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尤其要进一步杜绝干扰生产、违规摊派、妨碍运输等现象发生,以适应企业经营发展需求。三是倡导和谐文化,推广循环理念。在政府网站、电视报刊中开辟专栏,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强制实施城乡生产生活垃圾分类,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推广循环经济理念,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四是推进区域合作,实现协调发展。通过政府联络协商、学术团体论坛推动、企业之间对接整合,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实体合作,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积极推动建立富碾工业经 1 济合作带、滨洲铁路西线工业化合作区、嫩江流域西部生态合作区,加速推进工业园区纳入“哈大齐”工业走廊步伐。具体商定合作范围、规模、项目、方式和方法,有意识地将区域内的资源统筹起来,相互之间给予优惠政策,创造区域内相对更加宽松的循环经济发展环境。

2、推动产业升级链接,实现集约化发展。立足于发展工业的特色资源,依托工业园区建设成果,积极寻求资源型工业的健康发展道路,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新型企业规模化建设,搞好产业配套链接,培育形成主导产业集群。一是推动改造升级,实现转型发展。推动以江源钢铁公司为依托建立齐齐哈尔市铸造工业园区的进程,鼓励其抓紧完成炼钢、轧钢生产线建设,上马铸造生产线,实现由生产初级原料向生产定型产品的根本性转变。推动北疆集团龙江水泥公司一号窑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改造工程。引导强大饲料公司针对畜牧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研发羔羊饲料。二是加快链接进程,实现集成发展。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玉米深加工,推动杂粮杂豆深加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扩大秸秆压块生产规模,发展秸秆乙醇加工项目。围绕畜产品加工,推动元盛食品公司加快万头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进程,积极发展皮毛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猪、鸡、鸭、鹅深加工,推动特色水产品深加工。围绕矿产品深加工,推动陶粒泥(页)岩、麦饭石、矿泉水开发形成规模,加快铜矿勘探开发步伐。三是发展配套加工,实现捆绑发展。以电器集团为龙头,积极发展有技术和资本实力的业户,建立配套加 2 工体系。推进电器集团与哈飞集团的产销合作进程,促进电器集团的技术创新,完善培训体制建设工作,提高配套企业业户生产能力,形成机电加工制造业良性发展格局。

3、强化管理营销,提高运营收益。应对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集团化、多元化的发展经营趋势,政府应加强正面引导,拉伸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一是推行精益管理,获得积聚效益。建议企业采用精益管理模式,向提高管理水平要效益。把握住企业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市场营销、交通运输等流程,强化效益指标,突出节能降耗、增产提效环节,系统提高企业利润空间,达到综合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最终形成积聚效应。二是做好下游延伸,提高销售收益。在坚持企业主营业务方向、规模、效益的前提下,为有效弥补流动资金不足,鼓励企业开展多元化生产经营。具体可以介入下游市场,开拓延伸产业,建立流通站点,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利润空间。三是搞好横向联结,放大营销效益。政府大力支持工业企业行业协会发展建设,通过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的横向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重点强化江源钢铁公司与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对接,抓住齐齐哈尔市铸造工业园区建设契机,争取实现同一厂、二厂、重机厂的产销合作。四是研究市场行情,健全营销机制。政府积极引导企业针对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市场行情的变化,搞好经营战略调整、完善和市场研究。积极促进其扩大流动资金规模,实施淡季原料与产品储备,等待旺季高价销售,实现效益最大化,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更大动力。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篇2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现状和问题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中国全面推行实践只有短短不到十年时间。它涉及产业组织形式变革、资源配置方式创新、资源价格体系及价格形成机制、环境保护标准、技术结构、管理体制、废弃物回收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废弃物生产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国家政策协调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各方面都系统适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 在循环经济试点实践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因素。目前, 我国循环经济还存在着经济政策激励性不强、税费调节作用不明显、法律授权不足使监管难以到位、区域循环型生产和消费模式不完善等问题。

(一) 经济政策激励性不强。

在市场机制条件下, 经济利益是促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再利用率的最大驱动力, 但是现有的一些资源价格、税费等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的经济手段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资源的市场价格未完全放开, 一方面使资源价格无法真实地反映社会需求, 无法通过价格机制按照市场规律来调节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廉价甚至无偿使用;另一方面还导致了资源消耗型产品的大量出口。

(二) 税费调节作用不明显。

现有税费征收办法不完全符合目前中国的国情。为了体现资源稀缺性,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资源税费征收办法, 但是由于征收资源税费的比例过低, 造成资源开发成本低, 直接导致资源价格无法体现其真实价值。另外, 各种税收优惠范围较小, 起不到激发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的作用。

(三) 法律授权不足使监管难以到位。

从现有法律体制上看, 相应的执法部门对生态效率差的企业没有对应的法律授权进行强制处罚。目前, 环保部门只有行政处罚权, 而不具备查封、冻结、扣押、强制划拨等强制手段, 在关停企业的时候缺乏断水断电、吊销执照、拆除销毁设备等法律授权;限期治理、停产治理决定权在当地政府。此外, 为促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污量制定的排污收费制度也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国家对某些重点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直都未进行修订, 同时排污收费标准偏低, 造成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 也不愿进行技术优化,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现象。由于现在对违法排污企业, 法律规定罚款最高限额只有20万元, 不足以震慑环境违法行为。这就造成相应部门在对重污染企业行政管制时无法行使有效的监管手段。

(四) 区域循环型生产和消费模式不完善。

目前, 我国的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技术模式和实现方法是多层次的, 有企业微观层次、工业园区中观层次, 区域和国家的宏观层次。我国目前在企业和工业园区层次上积累了比较好的经验, 但在区域和国家层次上, 尽管有若干个试点省市, 但尚未形成普遍适用的技术模式和政策方法。建立科学完善的区域循环型生产和消费模式, 是中国从国家到地方政府最迫切需要的。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改进建议

(一) 建立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与价格机制。

目前需要通过征收资源税、废弃物排放税 (费) , 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手段, 重新构建中国经济的成本与价格形成机制, 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调整和平衡各相关主体的利益格局。通过提高原始矿产资源使用费、资源税等途径提高初始资源价格;通过增加环境使用成本提高废弃物排放价格, 生产者环境责任制的延伸等, 将会使得我国初始资源和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产品的市场价格有所上升;通过对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的政策优惠途径降低循环经济税负成本和经营成本;通过政府的无偿服务和管理指导咨询降低循环经济的市场进入成本和交易成本;重新构建我国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将会使得利用初始资源和生产过程污染排放较为严重的产品变得相对昂贵, 利用循环经济产品变得相对便宜。

(二) 建立科学的税收调节政策。

按照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的思路来建立科学的税收调节政策。主要措施包括:针对循环经济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不同环节, 建立科学的税收调节政策;取消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建立税收政策与财政、货币、价格等其他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机制, 发挥协同作用。

(三) 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

改革环境资源定价制度, 提高排污收费标准, 适时开征环境税, 尽快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要逐步树立环境容量也是资源的政策观念, 改革环境资源定价制度, 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改变现有的守法成本高, 违法成本低的局面, 通过提高排污收费标准, 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目前应逐步提高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硫、COD、固体废弃物、噪声) 的排污费征收水平, 使之逐步接近环境治理和损害成本。目前中国已经具备实施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条件。建议尽早建立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所。当然, 资源、环境税费和价格及相关财税政策还需要与国家整体税制改革相协调, 通过整体税负的平衡, 尽量减少因资源环境成本上升可能造成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负面影响。

(四) 建立科学完善的区域循环型生产和消费模式。

目前, 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 而且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循环经济发展区域模式的核心是构建循环型生产和消费模式。首先, 以生态功能和发展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 实行分类开发与保护调控原则和管理对策。其次, 建立科学完善的区域循环型生产和消费模式。最后,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 是我们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完善有效的产业政策, 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模式, 将大力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诸大建等.从生态效率的角度深化循环经济研究[J].中国发展, 2005, 1:25~26

[2].诸大建, 朱远.循环经济:三个方面的深化研究[J].社会科学, 2006, 4:46~55

[3].钱斌华.循环经济之税收政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4 (2) :31~37

[4].齐建国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 2010, 10:25~31

[5].吴玉萍等.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J].经济参考, 2004, 4:14~17

[6].焦俊, 李垣.企业绿色价值链及其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1:1~104

[7].赵春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 2009, 1:66~69

发展循环经济的五项建议 篇3

1.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进行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循环经济特别要注意使用经济激励手段,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目前,全国人大正在起草《清洁生产法》。应该说,这是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在法律方面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制定《国家绿色消费法》和《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同时,建立具体资源再生行业(如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容器等)的法律。

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该体系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绿色制度环境,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等;二是绿色规范制度,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等;三是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

2.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要建立循环经济,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核算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DP)统计的方法,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一种不真实、非绿色的统计核算。目前,一些国家已采用了新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

在我国,应该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和总结。建议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概念。EDP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ED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扣、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通过全国(1999年和1995年)以及三明市和烟台市(1990年、1993年和1996年)的初步核算表明,建议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基本可行。这种核算结果可供各级政府领导部门使用,让他们看到传统国民生产总值和绿色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巨大差异,促使决策部门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道路。

3.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这一意义下,“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包括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更包括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

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同时,要把清洁生产的着眼点从目前的单个企业延伸到工业园区,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4.以绿色需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绿色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消费引导方面,各级政府要起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例如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使用,在办公用品等废弃后主动回收等。

5.积极开展循环回收利用的试点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及其建议与对策 篇4

本文阐述了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同时提出了矿产资源持续供应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并对矿产资源领域如何发展循环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总结了今后应该研究的方向.

作 者:张成强 Zhang cheng qiang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郑州,450006 刊 名:中国矿业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MINING MAGAZINE 年,卷(期):2006 15(5) 分类号:P577 关键词:矿产资源   存在问题   循环利用   对策  

循环经济发展计划 篇5

关于印发《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

《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已经乡党委扩大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谢集乡人民政府

2010年3月12日

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乡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但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

2、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3、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4、土壤污染较为突出

三、循环经济规划设想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我们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建立具有我乡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我乡2010年循环规划: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底,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要有明显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三)发展重点

一是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大田作物主要进行轮作复种或间套作,并与养殖业结合,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杜绝秸秆焚烧,控制面源污染。

二是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控,减少污染,提高效益。

三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和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6

一、基本区情

****区地处****西部,是五城区之一,辖区总面积162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人,下辖10个办事处,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新兴城区。

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我们本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的原则,规划建设了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化工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截止目前,已入驻企业116家,上市企业4家,实施项目178个,总投资405亿元,初步形成了佰利联产业园、氟化学产业园、光伏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食品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园六大产业园区。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14亿元,实现税收5.54亿元。

二、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及成效

近年来,我们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以创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围绕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基本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园区为平台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单位gdp能耗由2008年的2.798吨标准煤/万元降低到现在1.614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8年的241立方米/万元降低到现在的154立方米/万元;同时,企业工业废弃物则以8.5%的比率逐年下降,万元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18%以上,目前,集聚区工业废弃物处处理率达到95%以上。随着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的全面建成,集聚区污水处理率达100%。

三、主要做法

(一)科学论证抓规划。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是龙头。我们按照“三规合一”和“四集一转”的要求,编制了西部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并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先后两次对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完善,率先通过了省里的安评和环评,形成了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空间发展布局。2012年,我们又针对辖区化工产业突出的实际情况,多次邀请中国石油和化工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集聚区内化工产业链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设计,依托佰利联公司、多氟多公司、焦煤集团等化工企业,以发展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涂料产业和基础化工产业为重点,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计划到“十二五”末,西部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基本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绿色化的发展目标。

(二)突出重点抓循环。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循环发展,实施“循环改造”和“链条延伸”,引入新工艺,谋划新项目,建立新链接,基本形成了“氟、钛、锆、硅、锂”五大化工元素循环产业链。一是抓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工艺改造,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拿佰利联公司为例,主产品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七水硫酸亚铁,经工艺转化,重新用于提炼钛白粉;产生的废水经净化处理转化为中水,实现循环使用;产生的废气(热)经过梯级利用技术,为自身发展和周边企业提供热源;产生的黄泥废料用于制取钛石膏,生产石膏砖。二是抓外引内联,打造循环链条。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引进建设产业链延伸关键项目,促进了企业间、产业间的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围绕佰利联公司主打产品钛白粉,我们引进了江苏三木集团和河南汉莎,实施了表层材料工业园和高性能环保涂料等项目,形成了从基础化工产品到高科技终端产品的链式发展。围绕焦煤集团开元化工,我们引进合晶科技,实施了离子膜烧碱、多晶硅等项目,形成了“离子膜烧碱-三氯氢硅-多晶硅、单晶硅”光伏产业互补共进的循环链条。三是抓产业互动,促进循环链接。结合产业发展特点,依托氟、钛、锆、锂、硅等五大产业延伸,规划建设了产品相互应用、互为原料的六大产业园。如氟化学产业园区利用光伏产业园区的产品单晶硅、多晶硅生产太阳能切片,最终形成太阳能电池、节能灯具等产品;佰利联产业园区与光伏产业园区、氟化学产业园区间共享氯气等化工原料……按照集聚区规划,通过政府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强化园区联系,推动产业向精深化、规模化发展,促进产业链和产业园区间形成横向耦合的产业循环。

(三)健全政策抓配套。推进循环经济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政策作为支撑和保障。我们着重从产业、财税、土地、服务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产业政策方面,对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政策,列出了产业发展明细目录,对鼓励类项目优先发展,对限制类项目不予支持,对禁止类项目一律不予引进、不予审批、不准建设。在财税政策方面,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国家鼓励的项目,由财税部门对照有关规定制定细则,给予奖惩。在土地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政策规定优先保证土地供应,该减免的费用一律减免。在服务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分别由一名区级领导牵头全程服务,要求有关部门跟踪服务,努力打造绿色通道,促进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

(四)严格管理抓执法。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限期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支持发展清洁生产工艺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入开展环保飓风专项行动,关停取缔了30余家“五小”企业,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了停产治理,为循环经济发展拓展了发展空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依法行政,积极支持和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执法、秉公执法。人大、政协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监督重点,组织代表、委员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视察活动,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全面推行了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公开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行为,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确保环保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实施,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四、工作建议

我们在循环经济中,感觉到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进一步完善,建议缩短项目审批时限,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为循环经济发展开通绿色通道;二是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建议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估,建议设置具有可操作性、能反映循环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考核评估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篇7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也是关系欠发达地区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技术的产业化程度偏低

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 欠发达地区目前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相对欠发达地区极为丰富的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整体规模偏小, 处理利用技术落后, 成为制约瓶颈, 难以实现规模化处理和产业化发展, 远不能满足“资源化”的要求, 迫切需要建立资源再利用的循环链, 创造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欠发达地区企业的资源总体利用效率水平低, 绿色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在经营管理中较少应用。欠发达地区企业在产品设计上很少采用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 清洁生产推进缺乏个有效的规范体系, 仍局限于部分行业的龙头企业, 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并未开展清洁生产活动, 部分企业仍延续粗放式的生产。

2、工业园区的生态基础薄弱

欠发达地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中循环”的一种实现载体。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数量不多, 已有的少数工业园区建设不成熟, 常规园区内环境管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 能源梯级利用、废物和副产物交换不足, 不具有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整体效应, 需要综合考虑产品和工艺系统、废水系统、能量系统、物料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组织保障体系等方面, 建立和谐的工业共生网络体系。另外在宏观上产业缺乏总体的生态化设计, 产业生态群并未形成, 生态工业基础总体上较为薄弱。

3、城市垃圾问题严重

欠发达地区生活垃圾问题严重, 消耗了大量的填埋土地。尤其是包装废物和电子废物、餐厨垃圾的大量产生, 工业危险固废和医疗危险废弃物的问题, 成为影响欠发达地区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而欠发达地区固废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尤其是贫困地区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 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有待进一步建设。

三、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1、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意识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会遇到不少思想观念障碍。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其成果又反过来成为社会公众的利益, 因此必须向社会公众宣传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实现途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循环经济公众教育机制的完善, 提高欠发达地区政府公务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社会各阶层成员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 形成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1) 建立公众教育机制。

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广泛传播, 并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 曝光浪费行为;发挥民间社团和群众自发监督管理作用, 使参与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成为欠发达地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公众的循环经济知识普及和教育力度, 编写各种循环经济的科普读物和指导守则, 在各级教育中开设资源与环境教育的教学工作。

(2) 在欠发达地区政府机构的管理层普及“循环经济发展观”。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级政府公务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作用很关键。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一批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2、加强建筑节能发展的力度

建筑节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 地方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 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欠发达地区建筑节能尚处于起步阶段, 单纯依靠用户、建设方自发的行为无法实现建筑节能目标。欠发达地区既有建筑面积数量大, 建筑物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和供热系统的改造工作量巨大, 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为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急需政府出台相关的经济鼓励政策, 引导市场,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建筑节能发展。建议欠发达地区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鼓励政策, 通过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方式, 支持建筑节能的开发应用。

居住建筑节能应加快规范更新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节能设计标准的编写, 以及建筑节能的研究方面, 欠发达地区还需要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一方面给出节能设计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也可引起人们对建筑节能的广泛关注, 鼓励设计人员和业主采用更有效的节能措施。为了研究建筑物围护结构的合理节能设计参数, 就需要考虑围护结构的初投资和年运行费用问题, 可以考虑采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方法。这样, 即考虑到了业主的利益, 又照顾到了建筑物使用者的运行费用, 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方法。

3、做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做好欠发达地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的重点应在于将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相结合, 采用生命周期和生态设计的方法, 使生产、销售、流通环节中的消耗最少、废弃物产生最小、易于分捡、拆卸、回收, 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完善副产品和废弃物交换和回用链, 促进能量、废水的梯级利用, 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等, 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环境污染, 为园区经济拓展新的增长点。

4、建立回收体系

借鉴德国回收系统模式 (DSD回收系统) , 建立非政府组织专门进行废弃物的回收。目前, 在欠发达地区环卫系统管理下的回收系统之外, 建立由非政府组织成立中转回收站, 形成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市场运作模式。回收的废弃物经过分类再送往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 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回收成本来自于各个企业。政府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要求可用于回收物品的生产商与经销商都必须向有关部门申报登记, 依据实际生产与销售数量缴纳回收处置费用。

参考文献

[1]、谢光华.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商论, 2007 (01) .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篇8

关键词: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发展建议;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547-04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挑战。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省份,江苏的农业发展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要实现“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的目标,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应用,可有效解决江苏传统农业产出低下、耕地数量与质量持续下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等现存问题,促进江苏农业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1 江苏省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1.1 发展循环农业是江苏突破资源障碍的有效手段

江苏省所在的华东地区是中国农业集约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自建国以来,江苏耕地以平均每年超过1万hm2的速度递减。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6 hm2,人均水资源量432 m3,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3-4]。未来一段时期,江苏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即是可代替传统落后农业、缓和日趋尖锐的区域人地矛盾的资源替代型产业技術和降低能耗、减轻对区域环境污染的环境友好型低能耗环保技术。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有利于江苏突破资源障碍,符合江苏农业的整体产业定位方向。

1.2 发展循环农业是江苏农业经济高效的有效途径

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农业劳动力成本高的特殊省情,决定了江苏要摒弃资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的传统农作方式。循环农业是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高效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徐州丰县建立“鸭—沼—果—企”的循环农业模式。利用瑕疵青果、风落果生产浓缩果汁之余,果渣制成饲料用于鸭业生产,鸭粪制取沼气,沼肥肥沃果园。2002年以来,仅瑕疵果的利用就为全县果农年均增加了过亿元的收入[5]。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

1.3 发展循环农业是江苏粮食主产区的重要战略选择

近年来,如何解决粮食主产区秸秆问题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关心的问题。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13个省份。在江苏省内共有38个5亿kg以上产粮大县(市、区),秸秆资源丰富。秸秆是可再生能源重要组成部分,秸秆还田是以农田节量减排为技术特点的物质循环模式的典型代表。对于粮食主产区而言,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符合江苏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的战略地位。

1.4 发展循环农业是江苏农业功能拓展的新型载体

农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需要,其功能也在不断演变和增加。在现代社会,除高效生产粮食、供给优质食品等经济功能外,农业又被赋予了国家食物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文化休闲等生态和社会功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不但已经成为实现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且设计科学的以种养结合为技术特点的生物循环模式和以流域水体养分富集和再利用为技术特色的生态循环模式等,都可作为农业园区对外开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平台,进一步拓展传统农业功能。

2 江苏省循环农业模式运作评价分析

2.1 江苏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编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6],根据江苏省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江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必须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及核心技术指标,全面准确地反映农业系统输入、输出终端和运行过程的复杂内容。

江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几方面内容:

一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该类指标主要用来反映系统输出终端的效果,即发展江苏农业循环经济中实现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二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该类指标用来体现研究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端的现状,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三是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用来揭示江苏农业生产过程中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的程度,体现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即“资源化”的成效;四是资源环境安全评价指标,表明江苏农业发展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安全的影响。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控制层和指标层。根据德尔菲法,考虑到指标数据的持续可获得性,筛选出12个参评因子,建立江苏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的权重是指在相同目标的约束下,各指标的重要性关系。因此,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确定江苏循环农业发展系统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nlc202309010034

2.2.1 构造判断矩阵 为了使判断定量化,判断矩阵是以矩阵的形式来表述每一层次中各要素相对于其上层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一般对单一准则来说,2个要素进行比较总能判断出优劣。对相关专家进行咨询,采用1~9的标度方法(表2),对江苏省循环农业发展要素之间的评比给出数量标度。

2.2.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构造判断矩阵时,要对要素进行成对比较,每个判断矩阵要做n(n-1)/2次成对比较,当n较大时,传递性无法完全保证,要做到完全一致非常困难;且成对比较时,采用 1~9 标度法,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本研究采用的层次分析法不要求判断矩阵具有严格的一致性,但非一致性不能太严重。因此,应对检验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以便确定是否可以接受它。

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CI=(λmax-n)/(n-1),设λmax为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n为比较矩阵的阶数。CI值越小,判断矩阵越接近于完全一致。反之,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的程度就越大。同时引入随机一致性指标RI,1~15阶的RI值见表3。本研究中涉及2、3、4阶的RI值运算。

当 n≥3 时,把 CI 与 RI 之比定义为一致性比率 CR。由于 1、2 阶正互反矩阵总是一致矩阵,故 RI=0,此时定义 CR=0;当 CR

判断矩阵A对应于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得到的向量W反映出各因子对上层对应因素的影响权重,W称为权向量。由各层的权重系数,逐级相乘可求得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

通过上述方法,最终确定江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评价指标及权重见表4。

2.3 数据带入与结果评价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在江苏省循环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B层指标中,资源减量投入指标与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影响权重合计约为78.00%。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和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影响程度略小,分别是13.86%和8.03%。本研究选取的C层指标共有12项。对于B层4项指标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和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影响最大的分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53.44%)、农膜使用强度(72.58%)、复种指数(75.00%)以及森林覆盖率(59.36%)。

江苏省循环农业发展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基础数据如表5所示。数据来源为2010—2014年《江苏统计年鉴》。

本研究选择2013年全国各指标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评价标准,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2014)》,定量比较江苏省农业循环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以便进一步评价江苏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对比发现,江苏大部分指标高于全国水平,特别是单位面积农业GDP产值等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优势明显,这与江苏经济强省的地位相符,但化肥、农药等用量又令人堪忧,人均耕地占有量这一弱势也不容忽视。

根据本研究选取的指标可知,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的指标性质各不相同,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比重法对表 5中2013年江苏省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项指标的评定系数(表6)。具体到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的应用有2种类型:一是正向作用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大,所反映的循环发展状况越好;二是负向作用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小,越有利于循环农业的发展。针对这2种类型,指标标准化处理的公式如下:

对于正作用指标:Xij′=Xij/Xi,负作用指标Xij′= Xi/Xij,式中:Xij′为某指标标准化后的值(评定系数),Xi为某一指标的标准值(本研究取2013年全国指标值),Xij为某指标的原始值。

循环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均须从不同层次与侧面反映循环农业发展的状况。因此,循环农业发展评价是一项综合性评价,本研究采用加权函数法计算,即:

S=∑ni=1XiWi。

式中:Xi为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Wi为与各指标相对应的权重;S为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的综合水平得分。

从图1可以看出,5年来江苏循环农业发展水平逐年提高。2013年,循环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较2009年增长约5%,总体呈现加快增长状态。

从图2可以看出,在本研究设计的江苏省循环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4大类指标中,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和资源环境安全指标为正向作用指标。5年内,3类指标的提升对江苏循环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资源减量投入指标为负向作用指标。该类指标的增加会对江苏循环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分类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在4类评价指标中增速最快,5年内提高了63.48%。表明从本项目选取的4项指标来看,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省循环农业的推广与实施。

资源减量投入指标中的化肥、化学农药、农膜使用量过大,限制了农业资源的减量投入,抑制了循环农业发展水平提高,且影响程度较大。近5年来,该项指标呈现逐年递减趋势,说明其对江苏循环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减弱,与江苏省近年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绿色江苏建设等省级重大工程有很大关系。

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和资源环境安全指标2项指标均正向影响江苏循环农业的发展,二者合计权重接近50%。5年来,2项指标的增速接近,分别为15.87%、16.7%。农用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生产者环保意识提升以及政府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都对江苏循环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正向刺激作用。

3 江苏省循环农业发展建议

通过对江苏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我们认为在江苏农业生產经营中,保持经济迅速增长对循环农业推进具有较大的刺激作用。此外,资源循环利用与资源环境安全2项指标对江苏循环农业发展具有更大的推动力。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应加强土地等生产资料、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源及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实行三元结构的轮作复种、间套作,提高复种指数;特别是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对现代农业中的生态循环模式推广效果最佳。

在资源环境安全方面,提升农业生产者耕地保护、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环境保护意识,这将对区域循环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功能的拓展,经济基础的逐渐稳固必然要带来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近年来,从中央到江苏地方各级部门不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都将通过有效灌溉系数的提高正向影响循环农业水平。

在资源减量投入方面,必须要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滥施化肥、化学农药和地膜回收不力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江苏及市县政府整治与行业协会监督必不可少,加强完善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监测体系,通过建立农业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合作社、农贸市场等关键控制点的残留检测系统,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最终形成健康有序的江苏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Z].

[2]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N]. 新华日报,2011-06-14.

[3]郑建初,陈留根,甄若宏,等. 江苏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研究[J]. 江苏农业学报,2010,26(1):5-8.

[4]李 响,周 鹰,李丽华,等. 江苏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385-387.

[5]徐 琪. 江苏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与创新[J]. 科技与经济,2008(5):45-47.

[6]中国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关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EB/OL][2015-06-21]. http://hzs.ndrc.gov.cn/newfzxhjj/zcfg/200708/t20070814_235955.html.储宇奇. 江苏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现状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551-554.

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论文 篇9

当前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所以要想对当前农业经济现状进行改善,需要依靠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思路,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与当前国际潮流相适应,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从而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更好的解决。

本文立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理论,具体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探求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发展;问题;发展策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

农业循环经济是指把农业投入、生产、加工有机的统一起来,在高度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变废为宝,开辟农产品利用的新出路,将传统的经济体系转变为资源低投入、低消耗,产品多次使用,废弃物再利用,实现资源化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新时期发展农业的选择。

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单纯是农业的延伸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还是缓解农业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1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口大国。

虽然实行计划生育已经多年,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对我国的农业资源有很大的压力。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占66%、平原占12%,有戈壁、沙漠、冰川、雪地、石山、裸地和高寒荒地2.66亿hm2,占国土面积的27.7%,这些地区基本上不能进行农业利用[1]。

近年来,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愈发严重、荒漠化扩展速度加快、土地盐碱化的面积不断扩大等一系列的因素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小有成就,但农业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农业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也制约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我国农业规模庞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这与农业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

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科技人员利用率不高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无法及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造成农业生产只依靠传统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也带来了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负面影响。

1.3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

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依靠传统农业模式和人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陈旧的观念,农村人口受教育机会有限。

农村劳动力知识的缺乏,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缓慢,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营模式改进[2]。

2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

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农业和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为动力,带动农业的发展,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5R”原则,具体做法为: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再回收原则(Reeovery);再制造原则(Remanufacture)。

2.1转变观念,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要想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就要转变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观念,首先政府带头转变观念,制定好相关的政策,一定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政策的良好执行。

其次,农业劳动力要在政府的带领下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科技发展给农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

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树立先进的生产观念,调动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积极主动学习新型农业发展技术,将新技术投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

最后,社会风气需要改变,要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的进步性,社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舆论会引起国家的决策,对农业循环经济起间接的影响。

2.2科学规划,合理宣传,引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是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

首先要做好整体规划,科学布局,考虑到区域的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根据市场要求,调整产业优势,建立最优农业生产体系。

2.3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科技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更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资源的重复利用与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没有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诸多环节都无法实现,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投入大量经费培育新品种、改良基因、新型农药的研发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循环经济做铺垫。

3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面临人多地少的国情。

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餐桌上的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既可以缓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间的尖锐矛盾,也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农业循环经济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依靠科技发展,政策支持,又快又好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何龙斌.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5).

上一篇:有关吃西瓜大赛的三年级作文下一篇:语文教学课题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