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经济发展现状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共8篇)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 篇1

摘要:梅州地处南岭以南,丘陵及台地、阶面面积占56.6%,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属典型的山区,农业机械化是丘陵山地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梅州市农业机械化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水稻生产中的育秧、栽插、收获、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偏低,甚至空白,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严重偏底等,本文提出在梅州推广专为满足丘陵山地农业生产作业需要而设计的丘陵山地农机,在推广方式上采用“先试点,再推广,逐步推进”的方式。关键词:丘陵农机; 农业机械化; 现状; 对策

0.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是在农业生产中以机器为主体的生产力替代以手工农具为主体的生产力系统的经济技术发展过程。也是运用先进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梅州在地形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经济上比较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加快推广农业机械。由于梅州地处丘陵地区,耕地分散而且单个面积较小,不适合大型农机作业。因此专为满足丘陵山地农业生产作业需要而设计的丘陵山地农机成为推广对象。

与平原地区使用的小型农机相比,有以下主要区别[1]:(1)比平原小型农机更强调小型与轻量。(甚至以汽油机为动力)(2)通过性要求更高。体现在传动和行走部件更为复杂,动力储备更大。(3)可靠性要求更高。丘 陵山区的地形、土质更为复杂,操作者文化水平低,维修条

件差,服务成本高,因此要求农机产品有更高 的可靠性,才能得 以生存。(4)全程小型化。由于地形的限制,每个作业工序都必须由小机械来进行。加上丘陵山区作物品种多,因此农机 的机械种类要求繁多。

1.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1.1.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随着梅州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由最初简陋的手工带动的机械发展到现在的柴油机、汽油机等为动力的农机;农机种类也大有增加,如今较广泛使用的有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耕整机、旋耕机等。但是,农业机械发展速度却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2]:l)水稻生产中的育秧、栽插、收获、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偏低,甚至空白。2)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严重偏低。如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的金袖、单丛茶的生产、加工机

械化水平严重偏低。

但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近年来大力开展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基本具备。1.2.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1.2.1.耕地规模小

因为梅州大部分的耕地不处于平原,所以大部分耕地分散且面积较小,导致了很难运用大型机械进行播种、收割的问题,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展。1.2.2.农民经济收入较低

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梅州地处山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还不能够支付农机养护使用、农机维护等方面支出,并且购买农机的费用也很高。这样就使大多数农民不具备购买农机的能力。

1.2.3.农民文化水平低[3]

梅州本来就经济欠发达,再加上地处山区,农民的学历普遍停留在中小学,有少数为高中,大学生就凤毛麟角了。这样的文化水平使得农民即使买得起农业机械,但是操作机器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另外,较低的教育水平也使得农民很难意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1.2.4.政府普及力度不够

对于政府来说,对农机的宣传和推广的力度还是不够的,新型先进农机基本都是靠农机经营商引进的,这样的结果是更新换代缓慢、农民因了解少而不敢尝试购买。

2.解决方案

2.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应完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农业扶持与农民补贴等力度,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梅州 山 区 开发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组织农机操作培训,让有财力购买农机的农民也有能力操作农机;开展农机道路治理,为农机普及奠定基础;引进推广更多适合本地区的丘陵山地农机,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加快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使农民增加收入。

2.2.推广丘陵山地农机

要想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除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并推广合适的农机,就比如说,中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但如果没有走适合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也是举步维艰。2.2.1.推广优势

前面也讲到了,丘陵山地农机具有平原农机无法比拟的小型、轻量和良好的通过性;相对于大型农机来说,小型的丘陵山地农机更容易维修保养,适合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丘陵山地农机的小型也决定了其价格不会太高,有利于其在经济落后的梅州的普及。2.2.2.推广方式

丘陵地形的复杂性决定了处于该地形区的耕地也会出现地形、土质复杂的情况,且市内不同地区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如果全市统一推广,可能会出现同一农机在不同地区适应情况不同的问

题,造成推广时人力物力的浪费。因此,梅州市在推广农机时,可以借鉴改革开放的方式——先试点,再推广,逐步推进。

先试点。由梅州市农业局负责组织调研,了解各地区地形、土质,分析该地区适合何种丘陵山地农机,并选择一个地区作为试点,研究丘陵山地农机在该地区的使用效果及产生的经济效益。

再推广。如果在试点期间丘陵山地农机的效果可观,则可以考虑扩大和加快机械化的范围和速度,最终达到推广丘陵山地农机的目的。

逐步推进。虽然在梅州丘陵山地农机比起平原农机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丘陵农业的复杂性也要求农业部门在推广时不能操之过急,应在全面实地考察后,再逐步推进丘陵山地农机的推广。在考察时应注意到当地农民的购买水平及耕地面积是否达到了大范围推广农机的要求。

2.3.多人合作购买农机

由于梅州农民收入较低,个体的耕地面积小,没有必要每家每户都购置农机,因此可以多人合伙购买,然后以出租或为他人服务出售劳动力的方式使全村或者更大范围内实现一定程度的农业机械化。

3.结论

本文结合梅州市当地的地形、经济水平及农民的文化水平等分析了梅州市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简单介绍了解决方案。结论如下:

1)梅州市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

程中存在耕地规模小、农民收入及文化水平低、政府宣传扶持力度不够的问题,这些同时也成为制约农业机械化的障碍。2)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大

帮扶力度,推广丘陵山地农机。在推广方式上,我建议采用“先试点,再推广,逐步推进”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钟挺,胡志超.关于丘陵山地农机发展的现实思

考[C]//全国丘陵山地农机化技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江苏省: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2011:14-22

[2] 曾庆文.因地制宜加快梅州农机推广步伐[J].广东农机.2003,(1):20-22

[3] 杨艳华.农业机械化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86-93 [4] 陈金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

对策研究[D].湖北省:长江大学,2013 [5] 叶清华,霍志荣,梁得田,黄景云.贯彻实施《农

业机械化促进法》——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J].现代农业装备.2005,(4):46-48

[6] 李占文.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推广对策探讨

[J].民营科技.2012,(11):131

[7] 林新,林银凤,谢岳昌.梅州农业科技创新现状与

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07):345-347

[8] 邹帆,江华,黎国林.推进梅州农业产业化对策研

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07):23-26

[9] 本刊通讯员.广东梅州:推动高效农业发展[J].中

国财政.2012,(19):55

[10] 胡本成.乡镇农机发展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安徽农机.2002,(01):

[11] 李秀明,汤萍.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推动农业转型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 篇2

野生蔬菜是指至今仍自然生长在山野荒坡、林缘灌丛、田头路边、沟溪草地等, 未被人工广泛栽培并食用的草本植物和禾本植物的嫩茎、叶、芽、果实、根以及部分真菌、藻类植物的总称。野生蔬菜主要包括3类:一是目前还在野生状态下, 没有人工栽培或极少有人工栽培用作蔬菜的植物, 如蕨菜;二是既有野生分布, 同时也有部分人工栽培, 如荠菜、香椿、蕺菜、马齿苋;三是一般情况下并不做“菜”用, 而是作药用、观赏、薪材或其它用途等, 如栽培的药用枸杞。野生蔬菜的范围也因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野生食用菌、野生藻类等也属于野生蔬菜的范围。

2 梅州主要野生蔬菜品种

粤东北山区梅州市有野生蔬菜植物72科153属200种。其中鲜花类野生蔬菜19科22种;果实 (种子) 类野生蔬菜19科35种;草本茎叶类野生蔬菜41科132种;木本茎叶类野生蔬菜15科28种;竹笋类野生蔬菜5种;根 (茎) 类野生蔬菜26科47种[1]。现介绍其中9个主要品种。

2.1 蕨菜

别名大叶狼萁。来源于凤尾蕨科的蕨。生于丘陵阳坡、半阳坡地, 梅州市各地有大量分布。幼叶作蔬菜, 可直接炒食或煮汤, 味鲜美、可口。其根状茎含淀粉40%~50%, 可加工蕨粉, 蕨菜味甘, 性寒, 有清热解毒、增智安神功效。常食可治疗高血压, 对流感有预防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野生山菜, 有“山菜之王”的美称, 各地可利用比较肥沃的阳坡或半阳坡山地栽培。

2.2 竹笋

为禾本科多年生作物, 梅州市主要有毛竹笋、山竹笋等, 它脆甜可口、味美清香、营养丰富, 对人体有多种保健功效, 可帮助消化、促进食欲、降低胆固醇和血压、解毒利尿等, 对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症有一定的疗效, 是一种高档的营养保健蔬菜, 深受消费者欢迎。食用时取本品适量用温水浸泡、清洗后, 切片即可与各种肉类焖、炒、煲等。

2.3 黄花菜

又名金针菜、健脑菜, 它以色泽黄亮、含苞肥大、鲜嫩爽口、久煮不酸、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而闻名。金针菜是一种营养价值高, 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花卉珍品蔬菜, 含有丰富的卵磷酯, 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脂肪、矿物质等;还有解热、健胃、安神镇静、降压利尿等作用, 是家庭、酒楼、宾馆上等佐餐配料。

2.4 山药

别名山薯蓣、白山药、淮山。为薯蓣科薯蓣。生于向阳山坡、林缘、山沟、溪边。各地有野生和栽培, 亦作中药栽培、块根作蔬菜, 可炒食或煲汤。入药为中药淮山。性甘、平。有健脾止泻、补肺益肾等功效。是著名的食、药兼用的优良森林蔬菜。经济价值较高, 开发前景广阔, 目前蕉岭种植较多。

2.5 三棱剑花

又称“龙骨花、霸王花”, 花性味甘、凉、入肺, 具有清热痰、除积热、止气痛、理痰火的功效。剑花煲汤具有清心润肺、清暑解热、除痰治咳的作用, 其味清香、汤甜滑, 实为佐膳美料, 为“煲汤一族”的广东人所喜爱, 更是远销港、澳乃至东南亚各地。目前梅州市各县均有进行人工栽培。

2.6 藤菜

别名红藤菜、滑菜果, 来源于落葵科落葵。多为栽培, 大埔县林场发现野生种。各地均有少量栽培。藤、叶作蔬菜, 可炒食或煮汤, 味鲜美、滑口。性甘、淡、凉。具清热解毒、接骨止痛功效。

2.7 魔芋

别名花杆莲, 为天南星科。多生于海拔500m以上的山沟、林下阴湿地带, 怕高温炎热。梅州市有野生或少量栽培。有通便、防癌和降压、降血脂、降血糖等“三降”功效, 开发前景广阔。用块茎繁殖, 可在500m以上山区或林下种植。

2.8 泰国枸杞

又名“天绿香”、“守宫木”、“树仔菜”, 是多年生木本植物, 可采集鲜嫩枝梗食用。此种蔬菜清炒或上汤均清脆可口, 略有平淡特殊的香甜之味, 回味绵长, 具有清肝明目、去湿热之功效。原产于东南亚的印尼、泰国等国, 是当地居民的美食。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梅州市, 现全市各地均有零星种植。

2.9 鱼腥草

多年生草本, 有鱼腥味。根茎横走。花小, 白色。鱼腥草味辛, 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功效, 用于治疗肺热咳嗽, 并是治疗痰热壅肺, 发为肺痈, 咳吐脓血的良药。

3 梅州野生蔬菜的现状

近年来, 为响应“生态梅州”的发展战略, 野生蔬菜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受到重视。由原来的农民自采自食、零星销售转向野生采集、引种驯化栽培相结合, 产品小批量销售的阶段。如大埔银江黄花菜及山竹笋、蕉岭山药及蕨干、梅县石参与枸杞根等, 已经有几个小型的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加工, 产品大都销往香港、澳门及广东等地。但大多存在不成规模化、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样式单一、科技含量低、品牌竟争力差等状况, 难以打进国际市场。

3.1 野外采集为主, 资源保护不够

梅州市的野生蔬菜资源丰富, 大部仍以天然采集为主, 对野生蔬菜自然资源保护不够, 造成部分野生蔬菜资源衰败枯竭或濒临灭绝, 另有部分野生蔬菜虽长期生长于荒坡野岭、路边田坝, 处于自然野生状态, 随着生产的日益发展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造成了资源的破坏, 有的珍稀野菜种类已经灭绝或是处于灭绝的边缘。

3.2 资源过度开发, 人工栽培偏少

梅州市的野生蔬菜资源丰富, 近年来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 对野生蔬菜的无度采集, 加之野生蔬菜生长的分散性、较强的季节性及部分品种较差的耐贮性, 在采集、贮运过程中, 会造成野生蔬菜资源的枯竭及较大的浪费。有些野生蔬菜单靠野生采集而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必须建立野生蔬菜资源库, 通过人工引种驯化栽培已成为梅州发展野菜产业的必然趋势。

3.3 综合开发不足, 精深加工缺乏

梅州市目前野生蔬菜开发利用不足, 加工技术落后, 除了大埔、平远、梅县等地对一些品种进行加工外, 加工的种类少且质量差, 加上有部分野生蔬菜品种尚未被人们所认识, 树立品牌意识不强, 产品自然就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梅州野菜加工仍以家庭作坊加工为主, 有艾根, 笋干、金针菜等干制品, 像盐制品、罐头、饮料、保健品的深度开发产品几乎没有。

4 梅州野生蔬菜的发展策略

4.1 加强宏观调控, 统一规划保护资源

野菜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涉及到农业、林业、医药、商业、外贸各个方面。因此, 要把山野菜资源列入食品产业来进行开发, 建立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域和山野菜种子资源苗圃, 保护和收集那些珍稀、濒危、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山野菜, 进行科学有效的引种栽培试验。在生产中, 要实行分区采收或间隔采收制度, 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 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资源的枯竭。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要积极进行人工集约化栽培, 建立原料基地, 并逐渐实现基地良种化、区域化, 确保山野菜的质量、品种、规格和数量稳定, 既为生产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 又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山野菜资源和生态平衡。

4.2 保护自然资源, 加强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为了有效地减少对自然野菜资源的消耗, 保护物种资源和生态环境, 也为实现野菜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人们在发挥资源优势、扩展野生资源利用的同时, 必须强化科技投入, 充分利用野生蔬菜种类繁多、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特点, 尽快地进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必须建立山野菜试验、示范和生产基地, 搞好示范园区建设, 探索各种类型的栽培技术, 建立种苗繁育基地, 为山野菜规模栽培提供技术保障和优质种苗。同时, 还要制定山野菜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 实行标准化生产, 保证山野菜的质量标准达到无公害要求。

4.3 综合开发,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自然界是由多种生物群落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因此, 在积极探索山野菜资源的主体开发时, 不仅要加强山野菜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食用安全性的研究, 正确指导野菜的利用和食用, 更要顾及相关的可食山野菜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走精细加工的路子。譬如根据植物果实、根、茎、叶、花的不同特性, 在加工生产山野菜食品的同时, 还可从中提取食用色素、香精、果胶、淀粉、甜味剂等特殊营养成分, 从而提高山野菜资源的利用率。

4.4 完善机制, 创新技术, 拓展深加工领域

一要积极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市场”的运作模式, 大力发展山野菜栽培基地, 扩大生产规模, 拉长山野菜产品的产业链;二要加强对外合作, 积极引进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 改造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 完善加工工艺, 提高产品质量, 改进包装, 开展山野菜产品的深加工, 开发野菜干、盐制品, 罐头、饮料、山野菜蔬菜粉等。

4.5 规范野生蔬菜的基本生产模式

按照收集野生资源——建立资源库——建立引种试验示范场所——建立繁育苗圃基地——建立生产基地——产品深加工与销售平台建设的流程, 打造梅州野生蔬菜的新名片。

4.6 创建山野菜品牌

山野菜的开发不仅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种, 更要树立品牌意识, 打造特色品牌、知名品牌。要融入梅州生态旅游开发快速发展的大环境, 以旅游餐饮、高原特色珍品、“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为平台, 开发品种花样繁多、品质优良、色香味美的山野菜系列小食品, 吸引游客的眼球, 积极宣传山野菜产品, 全力打造精美旅游山野菜品牌。只有打造出一个叫得响、拿得出的特色品牌, 才能提高梅州野菜的知名度, 进而将山野菜转化为梅州市农业的又一特色产业。

5 结语

充分利用本地野生蔬菜的资源优势,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引入外资企业来提升梅州市野生蔬菜品种的精深加工水平, 尽快改变原始的人工家庭作坊式加工模式和原料菜的销售, 目前应发展适合梅州市情况的脱水菜、干净菜等野生蔬菜产业的后续产品, 同时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 努力形成初级产品、半成品、深加工产品和终端产品的多极配套生产格局, 实现综合开发利用, 提高经济效益。

总之, 要充分挖掘本地野生蔬菜资源优势, 提高野生蔬菜精、深加工水平, 做强做大野生蔬菜产业, 把梅州市野生蔬菜生产引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创建具有梅州特色的野生蔬菜品牌, 让它再次成为梅州农业的又一靓丽名片。

摘要:野生蔬菜因其庞大的数量、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突出的抗性和适应性、显著的食疗价值、新颖的风味以及纯天然、无污染、营养保健等独特优势, 正好符合时下我国消费者追求蔬菜多样化、保健性和新鲜感的要求, 而备受人们青睐。本文介绍了梅州市9个主要野生蔬菜品种及梅州野生蔬菜生产现状, 并提出了发展策略。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现状;对策

梅州市梅江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广东省梅州市唯一的市辖区,是梅州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区内有梅县机场,205、206国道,梅汕、梅河高速公路与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连结成沟通闽、粤、赣三省和周边地区的交通网,是泛珠三角区域联系闽、粤、赣的枢纽中心;区内通讯发达,移动信号覆盖全辖区;东边、北边和西边与广东省梅县相邻,南边与广东省丰顺县相邻;地处南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漫长,热量丰富,适宜林木生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三面群山环抱,一面临水;以低山、丘陵为主;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普遍呈酸性;下辖长沙、三角、城北三个镇及金山、西郊、江南3个街道办事处,有54个村民委员会和39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98.4km2,其中山地面积230.1km2;2007年末总人口31.08万人。

一、梅江区生态公益林现状

广东省从1999年在全国率先开始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由省政府出资对全省省级生态公益林进行效益补偿。生态公益林,是指为人类生存、生活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优良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森林。梅江区省级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梅州城区,国、省道、高速公路、铁道两边,梅江河两岸第一重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观赏林、国防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等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保护野生动物、减少地质灾害、防风固沙、观赏、休憩、科研等功能。

1999年,全区划定12000hm2林地作为省级生态公益林,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3.7%,占全区总面积的40.2%;2003年,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对生态公益林进行重新界定,作了一些调整,面积不变。

二、梅江区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情况

1.梅江区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对象

梅江区生态公益林补偿对象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一是责任山、承包山是农户的,补偿对象是农户;二是未租赁或未承包的村集体林地林木,补偿对象是村或村民小组集体;三是依法签订了林地林木承包或租赁合同的,在合同期内,补偿对象是承包者或租赁者;四是执行谁种谁有,但未与林地所有者签订合同的,补偿对象为经协商(协议)确定的对象。

2.梅江区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程序

1999年—2002年,省财政厅将补偿金额划拨至区财政,区财政局将补偿金划拨至区林业局专账,区林业局按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编制的补偿方案拨给各镇(办)财政所,由各镇(办)财政所按各林业站编制的年度补偿方案划拨至村委或村民小组,最后由村委或村民小组造册签名领取补偿金。

2003年后,省财政厅将补偿金额划拨至区财政,区林业局编制年度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方案报区财政局,区财政局根据林业局的编制方案将补偿金划拨至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专账,区信用合作联社再将补偿金划拨至各镇(办)农村信用合作社。各农村信用合作社根据林业局编制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方案,为生态公益林补偿对象免费开户,并分别将补偿金打入各补偿对象账户中。补偿对象每年凭信用社存折直接领取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金。

3.梅江区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

1999年,省政府对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为37.5元/hm2·年(含省统筹部分,以下同),2000—2002年为60元/hm2·年。1999—2002年,梅江区按省拨补偿金35%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22%用于管护人员工资,40%补偿给农户和经营者,实际补偿到农户1999年为15元/hm2·年,2000—2002年为24元/hm2·年。2003—2007年,省政府对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提高到120元/hm2·年,2008年为150元/hm2·年。2003—2008年,梅江区按省拨的补偿金22%用于管护人员工资,75%用于补偿给农户或经营者。实际补偿到农户2003—2007年为90元/hm2·年,2008年为112.5元/hm2·年。

三、梅江区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后的成效

梅江区自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以来,省拨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报账,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并以张榜公布的形式,公开、公平及时足额下发给农户,保障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对象的合法权益。通过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的实施,梅江区生态公益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山变绿、水变清了,城区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生态公益林,形成森林围城,生态效益日渐彰显,梅州城区30多万人受惠;农民得到了补偿,弥补了因禁止采伐而造成的部分经济损失,自觉维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1999年以来,梅江区生态公益林的各项绩效考核目标均达到标准要求,生态公益林区内无伐木、狩猎、采脂、打树枝、开矿、开垦、采石、挖砂和取土等违规行为,森林火灾受害率、病虫害成灾率及受益群众上访案例均控制在核定指标内。

四、梅江区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存在的问题

1.群众对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期望过高

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后,有些群众认为,只要划为生态公益林就可以得到全额补偿,包括培育成本、管护费用和木材利润等方面。但实际上只是弥补了因禁止采伐而造成的部分经济损失,未达到全额补偿,离群众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2.效益补偿标准偏低

1999年实际补偿到农户才15元/hm2·年,至2008年也才112.5元/hm2·年。很多农民都表示,以前出产一根木材就值几十元,而现在不能砍伐林木,没有利润,靠效益补偿不能得到以前生产木材时的收益,减少了收入,这势必会削弱群众的积极性。如梅江区长沙镇上陈村一农民,其一家4口人,山地面积5.73hm2,毛竹林4hm2,以前毛竹林年收入就达8000元以上,而实行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以后,2008年,他家实际领取的效益补偿金还不足900元。效益补偿标准明显偏低。

3.效益补偿没有分类别进行

现有效益补偿没有分类别进行,只要是生态公益林,不管是有林地还是无林地,是优质林还是残次林,都是一样的标准,造成部分群众有意见。如梅江区三角镇泮坑村泮坑水库彭屋村、金山办事处龙丰村天伯公的松林,大多是胸径20cm以上、高15m以上的多年林木,大部分是近熟林或成过熟林,而梅江区长沙镇小密村小密水库库尾黄班畬的林地是无林地,前者和后者都实行相同的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显然是不够公平的。

4.效益补偿资金来源单一

梅江区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基本上只是靠省级财政拨款,资金来源单一。

五、解决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问题的对策

1.提高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的认识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17点规定:“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在充分发挥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按照主要用途的不同,将全国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凡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政府将以多种方式对投资者给予合理补偿。”生态公益林的建立,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由此可见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它是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宣传,使群众普遍认识到建设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

2.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

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过低,与群众对补偿的期待差距太大,直接影响到农民对生态公益林的态度,不利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为此,省政府也考虑到了,随着省财政收入的增加,补偿标准从最初的37.5元/hm2·年,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150元/hm2·年。省政府表示将继续递增,至2012年,补偿标准将提高到270元/hm2·年。标准的逐步提高,经营者的劳动得到体现,并带来增收的预期。

3.实行分类补偿

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的确定是在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基础上进行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由于梅江区地处城区,总面积不大,林业用地面积不多,但所处的位置决定森林资源的重要地位,划定生态公益林时一般是成片考虑,所以包含有部分较差的林地,如无林地或迹地。有林地与无林地(或迹地)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价值肯定是不同的,有林地明显好于无林地,因此要实行分类、差异性补偿,有林地的补偿标准要高于其他林地;有林地中好林要高于次林。

4.扩大补偿资金来源

生态公益林虽有明确的经营者,却无明确的受益者,所以不能指定具体的受益者来买单。《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第七条:“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政府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省财政对省核定的生态公益林按每年每亩2.5元(37.5元/hm2·年,笔者注)给予补偿,不足部分由市、县政府给予补偿。”因梅江区地方财政弱,配套资金有限,2007年,梅江区财政收入才12884万元,但梅江区政府每年还是安排财政预算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靠如此财力来承担占全区总面积40.2%共12000hm2的生态公益林的相关费用,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有资金的保证方能建设一定规模的、优质的生态公益林,若资金不到位即使是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更不必说发展规模,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于发挥生态效益。所以资金是生态公益林补偿必须解决的问题,关系到公益林建设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梅江区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筹集的方式,除向省争取每年安排治理省内几条主要水系的水土流失经费、省内重要水系水源涵养林建设专项资金,并将韩江流域(此流域含梅江,笔者注)的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工程列入省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外,笔者建议还可由社会能人认捐生态公益林、向社会募集资金等渠道来扩大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资金来源问题。

5.规范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各有关职能部门,包括林业局、财政局、审计局、各镇(街道)要严格按照《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检查监督,规范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使用、管理,保证专款专用,确保补偿资金运行安全。

6.确保发放补偿资金公开、透明

对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发放要继续实行公开、透明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

六、结论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 篇4

中国客家博物馆策划对梅州旅游发展的启示

博物馆简介

中国客家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由主馆中国客家博物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组成。主馆占地面积59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馆内设有固定陈列《客家人》主题展览,以“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展陈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内容,向世人传播、展示客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客家人历史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历经五次的大迁徙,形成了今天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到现在,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对梅州旅游发展的理解

梅州旅游规划和发展的目标为打造世界客家之都。具体内容为:培育客家旅游特色,使梅州发展成为世界客家文化全面展示地区,目的在于形成世界客家文化传播中心、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联络中心和美食之乡的客家人心灵家园和客家旅游目的地的世界客都。

旅游的发展对于梅州实施“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绿色崛起战略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带动性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业是“开放梅州”、“文化梅州”的窗口产业。“工业梅州”的互补 1

《市场营销学》中国客家博物馆策划对梅州旅游发展的启示 地理学院096班 刘宇芳 2090822101 产业,也是梅州推动农民脱贫奔康和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客家博物馆策划对梅州旅游发展的启示

梅州实施“文化梅州”战略,必须以客家文化为基础,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把涉及客家生产和文化、生活习俗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原汁原味或者艺术加工后展示在世人面前,例如客家山歌、木偶戏、名人轶事、客家美食等打造为旅游产业中的精品。使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不但得以传播而且成为“世界客都•文化梅州”的地方精品名牌。梅州的旅游发展道路一定会以客家文化为依托,用客家文化这一“活化石”作为梅州旅游发展道路。在广东大力建设“文化大省”,“经济强省”的大背景下,梅州实施“世界客都•文化梅州”的战略中,必然要传承和弘扬客家先进文化,并加快文化与经济的加速融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使社会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依托客家文化这一历史人文资源平台来进行梅州旅游的发展不失为一项具体举措。使世人能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来解读无形的客家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在寻根问祖、旅游观光、探亲度假中了解梅州山水、客家人文、民俗风情。这将也能大大有利于使梅州文化在经济发展浪潮中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也能得到加强管理。客家文化与梅州经济发展相互发展的局面将有利于开拓“文化经济”这一绿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 篇5

【充分肯定】

梅州谋划发展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经济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成绩来之不易。

【五点重要指示】

●脚踏实地、奋力追赶,努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密切与珠三角和周边省市的联系。

●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进一步加大“双转移”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形成加快发展的产业基础。●注重生态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建设。

昨日,省委书记胡春华到梅州调研时强调,梅州要立足一个时期的艰苦奋斗,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不断缩小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省委常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林木声,副省长刘志庚,省委副秘书长刘可为,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魏建飞,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省水利厅厅长黄柏青,省旅游局局长杨荣森,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郭跃文;梅州市领导朱泽君、谭君铁、李金元、林碧红、张远方、黄伟闻、李纯德、彭耀新、管林海、叶胜坤、周章新、张丽霞、曾祥华等陪同调研或参加了座谈会。

胡春华一早来到中国客家博物馆,饶有兴致地参观了解客家民系由来、客家人五次大迁徙情况、客家话的古韵语调等,对绚烂多彩的客家文化十分赞赏。随后,胡春华查看了梅州综合交通示意图、城市规划图和江南新城规划模型,对梅州善于谋划 “三区三城”重大平台,科学规划梅州中心城区“一核二轴”组团式发展表示肯定。听到朱泽君介绍说,梅州正大力谋划“两高一场”建设,尤其是积极推进加快对接珠三角的畲华高速、加快对接海西区的梅漳高速,胡春华对这一思路表示充分认可,勉励梅州要想方设法加速推进,早日对接周边发达地区。

胡春华十分关心梅州的产业发展情况。在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胡春华详细了解园区规划和发展现状,就园区如何更加科学布局功能提出指导意见,要求梅州充分用好畲江镇区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商住、服务等配套功能,与园区实现协调联动、产城联动。在园区,胡春华还深入广东赛翡蓝宝石厂区调研,得知企业老板就是梅州本地人,该项目是梅州大力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的成果,胡春华表示了赞许。

长教村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胡春华详细查看了村委会运作情况,听取了雁南飞景区带动村民耕山致富的情况介绍,对该村走出一条龙头企业带动新农村建设,企业与新村共建共享、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表示肯定。胡春华随后来到毗邻长教村的桥溪古韵景区,认真考察古民居“继善楼”,聆听主人“老妈”导游的生动介绍,对梅州发挥深厚客家文化做好文化旅游文章给予肯定。离开前,胡春华握着“老妈”导游的手说,“您的房子是个宝,一定要保护好。”

在梅期间,胡春华还调研考察了叶剑英纪念园、客天下旅游产业园、雁南飞茶田等项目。

结束现场调研后,胡春华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梅州、河源两市的工作汇报。胡春华对两市取得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谈了三点感受。一是两市谋划发展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经济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成绩来之不易;二是两市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与周边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三是两市发展潜力很大,具有文化、生态、资源、区位、环境等诸多优势。

就两市下一步发展,胡春华说,梅州、河源承担着重要的环保责任,近年来通过努力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发展,但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仍然是发展不足。两地干部群众必须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脚踏实地、奋力追赶,努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胡春华要求两市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密切与珠三角和周边省市的联系。他强调,目前谋划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动工的要加快进度,具备开工条件的要尽快开工,需要做好的前期工作要抓紧做好。省有关部门要统筹谋划,大力支持两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梅州来说,发展航空业十分必要。从近期看,要注重培育航线,尤其是广州、深圳等经济联系最紧密地区的航线;从长远看,要对机场及早谋划科学选址,为城市扩容提质腾出空间。

胡春华希望两市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要结合实际,在管理体制、规划建设、扩容提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进一步拉大主城区框架,努力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其中梅县改区工作要积极推进,在撤县改区成功报批前,可以先按照市区的办法进行管理,实行城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胡春华要求两市进一步加大“双转移”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形成加快发展的产业基础。他指出,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双转移”在推动梅州、河源加快发展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要继续做好。同时,要在守住环保底线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思路,认真谋划,争取引进更多、更好的项目,逐步形成有利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产业,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比如雁南飞茶田、桥溪古韵,就是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等独特优势的好项目。

胡春华最后特别强调,两市要注重生态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保护好水资源、保护好客家文化资源,努力实现绿色发展。梅州被称为“世界客都”,更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文化载体,进一步挖掘保护好深厚的客家文化,真正打好文化牌。

梅州简介 篇6

梅州市隶属中国广东省,1988年设立。东部与福建省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环境状况

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成功在2009年10月承办2009„梅州世界客商首届大会。以后世界客商大会每隔两年在梅州举行。梅州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梅州、汕头、湛江、韶关)之一。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农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城建与水利成为新的亮点。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州首创的城市公厕管理模式,被联合国国际能源与环境考察团誉为“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后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通信事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信网络,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所有村通电话。

交通现状

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环城高速城东-扶大-三角段、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钟头,至广州只需4个钟头。同时,梅龙(梅州-龙岩)高速一期梅大(梅州-大埔)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即将开工建设。五华华阳-梅县畲江,环城高速三角-城东段,梅平(梅州-平远)正在争取获得广东省的立项。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航道建设和管理维护、港口码头建设也得到重视和加强,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韩江干流三河坝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也已通过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有助于推动梅州加快连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目前,梅州市政府正在争取广东省的立项,建设梅州-惠州高速铁路,链接珠三角轨道交通。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目前正在进行扩建。扩建以后,将开通至国内40多个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

高雄的直航包机。

客家文化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与协调。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考录取率多年来均保持在80%以上。叶剑英纪念馆和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已建成投入使用,江南东改工程中的归读公园和梅水路已经建成,两个安置小区正兴·水榭云台和正兴·归读一品正在施工建设当中。广东客家博物馆成功升级为“中国客家博物馆”。2005年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此殊荣。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梅城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跃升。

梅州市有七个省级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平远县船灯舞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五华县新桥镇竹马艺术之乡(新桥镇已并入华城镇)、兴宁市杯花舞艺术之乡、大埔县广东汉乐艺术之乡。其中有3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此外,山歌大师汤明哲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梅州客家围龙屋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梅州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梅州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梅州正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城市荣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城一江两岸)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宜居城乡示范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城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

经济概况

综合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509.51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9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05.9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1亿元,增长11.9%。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2009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0.8∶40.4∶38.8,对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3个百分点和

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276.45亿元,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12321元,增长9.3%。2009年全市税收收入82.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农业全年农业总产值179.38亿元,增长6.4%。其中种植业产值105.82亿元,增长8.1%;林业产值4.26亿元,增长8.0%;牧业产值57.99亿元,增长3.3%;渔业产值7.44亿元,增长8.0%。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69.92亿元,比上年增长8.0%。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34.93亿元,增长8.1%。其中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24.6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六大支柱产业中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矿业加工分别增长2.0%、16.1%、13.8%、24.1%、8.0%和4.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9%;集体企业增加值减少9.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5.5%;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1.1%。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3.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工业产品销售率98.4%。全年全部工业用电量38.6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9%。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98亿元(含小部分跨区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42亿元,增长17.6%,其中房

地产开发投资15.38亿元,减少2.3%;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7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25亿元,比上年减少21.2%;第二产业投资55.18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投资102.15亿元,增长19.3%。

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04.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2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全年进出口总额7.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出口总额6.71亿美元,增长16.0%,其中“三资”企业出口3.36亿美元,增长10.3%,私营企业出口3.24亿美元,增长19.3%。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5.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占出口总额的78.5%。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国内外旅客55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国内旅游者54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旅游总收入54.56亿元(含旅游外汇收入折本币收入、销售旅游商品收入以及旅游服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7.0%。全市共有4A级旅游景点4个。

金融和保险业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700.08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90亿元,比年初增长14.1%。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73.40亿元,比年初增长32.4%。全年现金净回笼51.49亿元。

目前,全市五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民企百强,它们是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龙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借力资本市场推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有效破解了山区发展资金短板的问题,而且也使梅州成为省内继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之后,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级市。至目前为止梅州先后上市公司有: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3月15日消息:梅州划入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西发展规划获批亮相

陆域面积约达27万平方公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版图首次亮相。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首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地域范围,进一步确定了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策。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 篇7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世界客都”梅州市是岭南地区客家围龙屋资源最丰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现存各式古围屋建筑两万余座, 其中大部分有数百年历史。梅州市辖下的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则被誉为“中国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 保留着梅州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围屋建筑群落。然而, 尽管侨乡村拥有如此丰厚而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资源, 却至今未曾受到应有的关注, 村内古建筑也尚未得到有效的保育和开发。而且据调查, 类似侨乡村的情况在梅州地区并不少见。带着这一问题, 笔者在2011年至2012年间多次到梅州市梅县、大埔县、兴宁市及香港等地进行调研, 考察侨乡村客家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结合香港文物保育的实践经验, 为以侨乡村为代表的岭南客家围龙屋的保育开发探寻可行策略。

1 围屋资源丰富

侨乡村位于梅县南口镇南部, 是有500多年建村史的华侨之乡。该村距梅县新城中心17 km, 距省会广州约350 km, 205国道从村西口经过, 距天汕高速梅州西出口约10 km。全村占地1.5 km2, 分为寺前、高田村、塘肚村三个自然村, 村内650多户共约2800人。据村委会介绍, 现留守村民大部分为老人、小孩和妇女, 主要以务农维生。

这个貌似平凡的粤东小村之所以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 是因为她拥有丰富的客家围龙屋资源, 保留着梅州地区迄今为止最密集、样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围屋建筑群落。

据统计, 侨乡村内保存着116座风格各异的客家古围屋建筑, 其中客家围龙屋就有38座。村内围屋样式以杠横堂式、“九厅十八井”、杠式为主, 迄今形态与结构保持较为完整。村内围龙屋大体分属三个建造时期:早期以明嘉靖年间的老祖屋为代表, 是客家人大家庭聚居的大型集合式住宅, 如老祖屋、兰馨堂等;过渡时期以清中叶的上新屋为代表;后期以清代末年的“南华又庐”等华侨屋为代表, 由当地华侨回乡买地所建。其中有“十厅九井”之称的南华又庐在2002年被广东省政府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调查, 村内南华又庐、德馨堂、承德堂、兰馨堂等现状保存较好, 屋檐雕花等清晰可见, 古韵尤在, 是村内重点景点;伟新庐、绳贻楼等少数几座围屋则经过外墙粉刷等较大规模整修;谢屋、潘氏上新屋、荣阳楼、东华庐、荫华庐、南华庐等都保存较为完整, 但仍为民用。

2 保育初见成效

作为拥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侨乡村已被当地政府纳入保育开发计划的范畴, 经过几年经营已初见部分成效。

第一, 重点遗产得到初步保育。在侨乡村保存下来的众多古建筑中, 个别重点围龙屋已得到初步保育。省级重点文物南华又庐由侨乡村潘氏十六世祖潘祥初始建于光绪三十年, 历时18年建成。据该屋第三代传人潘正昌介绍, 该建筑占地1万多平方米, 共118个房间, 建设所用的建材皆来自海外。由于南华又庐极具建筑特色、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 当地政府和居民都把它作为地方代表性古建筑进行推广和宣传。加之围龙屋所有者潘氏子孙常年负责出资对其进行修葺维护, 使该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除南华又庐外, 双围龙屋德馨堂、兰馨堂和伟新庐的保存维护也较完好, 大都开放给游客游览, 并被影视剧组租用作电影场景。

第二, 以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规划初步形成。据了解, 梅州市政府一直较关注发展当地旅游产业, 特别是客家围龙屋资源的开发。2007年, 梅县县委、县政府为开发侨乡村的旅游资源而制定的《侨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 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三期规划, 目标是将其打造成集吃、住、行为一体的旅游专业村, 并计划于2012年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9年, 梅州市启动将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计划, 从各县区上报的围龙屋中挑选了5个围龙屋集中的村落和30个单体建筑为候选项目, 其中侨乡村榜上有名, 目前申报项目仍在进行中。2012年初, 梅州市政府明确提出“一园两特带动一精”的产业发展战略, 即推动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区和特色宜居城乡、发展精致高效农业, 明确将特色客家文化与旅游结合这为侨乡村客家围龙屋的保育与开发提供更为优良的政策平台。

第三, 保育开发初见成效。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 侨乡村近几年对围龙屋和村内环境进行的有序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侨乡村村委会用门票收入、集资等方式对南华又庐、德馨堂等重要景点进行保护和利用, 吸引游客观光。市、县、镇相关部门也投入了600多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 如拓宽村道维修路桥, 整治超过3公里长的河道, 栽种1000多棵柳树绿化河堤并修建沿河游客步道, 建设停车场、旅游公厕等, 并在景点附近设置中英文旅游地图及各种旅游标识。2012年, 在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艺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寻找广东最美古村落”评选活动中, 侨乡村入榜前30个入围名单, 向世界文化遗产又迈进了一步。

3 存在问题突出

尽管侨乡村拥有丰富的客家围龙屋旅游文化资源, 但当地围龙屋的保育开发为何一直进展缓慢?根据调查发现, 导致这一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首先, 围龙屋所有权与开发权的矛盾影响了保育机制的形成与运作。调查发现, 围龙屋保育开发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业主多、所有权复杂、政府与业主之间的权责和利益分配关系难以梳理, 结果导致围龙屋的正常保育机制难以形成, 有序开发更是纸上谈兵。以当地最著名的围龙屋南华又庐为例, 据潘正昌透露, 尽管政府在2002年已把南华又庐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但下拨的维护经费一直较少, 以致其保育开发无法正常开展。几年前, 当地镇政府曾计划租用南华又庐用于旅游开发, 但由于潘家内部意见不一最终没有达成协议, 政府此后几乎没再参与南华又庐的修缮工作。目前, 南华又庐每年收取门票费大约1万元, 由南华又庐第三代传人管理, 基本全数用于房屋修葺。事实上, 维护修缮的实际支出远超过这笔收入, 如2010年一次修葺就达10万元, 超支部分则由潘氏家族承担。也正因此, 虽然梅州市政府早在2007年已推出开发侨乡村的《侨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 但到目前为止, 除了完成规划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开发尚未展开。

其次, 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整合力度不足降低了旅游产品的质量。作为以客家围屋为主题的旅游专业村, 村内除南华又庐作为民俗展示馆外, 其他绝大部分围龙屋只用于民居, 并未受到妥善的整理规划, 商业开发更无从谈起。而且, 即使潘氏族人开放南华又庐向游客收取门票也是为了修缮维护祖屋, 并没有配合周边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意向。而其他同样历史久远的围龙屋则因为维修资金紧缺导致年久失修, 墙体大范围剥落, 屋顶瓦片残缺, 古韵风貌难以完全保留。由于政府层面对围龙屋的维护比较尴尬, 因此当地围龙屋的保护和旅游资源整合目前仅停留在个别零星活动的阶段, 文化旅游配套开发尚未启动, 村内除一家小超市外几乎无其它商铺和旅社, 游客进村产生的旅游观光消费几乎为零。

再次, 缺乏有效的传播观念和手段。尽管侨乡村拥有较丰富的客家围屋旅游文化资源, 但由于当地政府缺乏有效的传播手段限制了围龙屋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扩散。尽管市、县旅游部门为宣传侨乡村围龙屋也有所作为, 如制作印刷有关侨乡村以及梅县其他重要景点的宣传单, 但从品牌传播角度看, 政府对侨乡村围龙屋旅游文化资源的传播力度比较不足, 更未把旅游文化提高到地方品牌的高度进行宣传。相比同是梅州市的雁洋镇叶帅故居、雁南飞风景区, 侨乡村在市县级媒体机构的报道率比较低, 对外知名度也不高。据调查, 广州本地的旅行社有关梅州的旅行路线大都集中在雁洋镇的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叶帅故居等, 外界公众对侨乡村围龙屋的了解非常有限, 侨乡村围龙屋等一系列旅游文化景点仍处于待开发阶段。

4 香港经验启发

带着侨乡村围龙屋保育开发的有关问题, 笔者到香港等地进行调研, 发现香港在文物保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或能为侨乡村的围龙屋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第一, 以地换地解决所有权与开发权的矛盾。据调查, 香港496幢历史建筑中约有40%为私人物业, 其保育和开发同样面临着所有者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但香港政府却用以地换地的方式巧妙地平衡了两者间的利益关系, 使古建筑得到有效的保育开发。以香港岛湾仔的大屋景贤里为例。2007年, 该大屋业主开始清拆重建这栋具有80年历史的旧建筑。香港政府得知消息后即邀请专家对建筑物进行文物古迹的鉴定评级, 在与业主商讨保留建筑而无果的情况下, 政府以一幅与该建筑面积相同的土地与业主进行“以地换地”交易并获得景贤里的所有权。此后, 政府对景贤里进行定期维护, 还不定期举行面向社会公众的对外开放日和围绕各种历史文化主题的展览。在香港文物保护部门的悉心保护下, 景贤里还是著名影视拍摄场地, 为香港影视产业发展作过不少贡献。景贤里的成功案例表明, 以地换地政策使香港政府在执行古建筑保育开发的过程中既做到依法保护私人财产, 又使珍贵的古建筑得到合理开发。

第二, 以创意开发、丰富古建筑的文化功能。在对古建筑进行活化更新方面, 香港政府则强调根据文物原有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通过各种创意挖掘和丰富古建筑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功能, 由此提高古建筑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素质。香港最古老的客家围村之一的三栋屋活化更新案例就是其中代表。三栋屋原是荃湾一条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围村, 在1981年被列为法定古迹并重修成博物馆对外开放。修缮后的“三栋屋博物馆”矗立在原址之上, 其背后还加建了一个风格和谐的客家文化展览馆。现在, 三栋屋承担着保存、推广和教育的多重功能:以博物馆形式维护保留古建筑, 作为旅游资源向海内外游客推广香港的历史和古建文化, 作为教育媒介向学生和市民传承本土历史文化知识。在香港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前北九龙裁判法院大楼翻新活化为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香港分校, 大屿山岛大澳渔村的旧警署改造为大澳文物精品酒店等。

第三, 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运作古建筑活化项目。善于运用社会力量、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开发古建筑是香港古建保育开发的一大特点。为更好地保存开发古建筑, 香港发展局提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该计划以招标形式向社会组织征集租用建筑物的服务营运建议书, 由专职的咨询委员会负责审议。在预计租用项目能自负盈亏的前提下, 成功申请的机构会获得政府提供的一站式咨询服务和数量不等的拨款资助, 以保障其保育计划顺利施行。租用期内, 运营机构的活动受到专业委员会监督, 租赁期满后, 专业委员会还会对活化效果进行评估。香港目前有多个古建筑实施了这个计划, 如著名的中区警署建筑群就由香港赛马会运营。在古建筑保育开发中引入社会组织的营运模式, 注入商业管理元素, 既大大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和运营成本, 又能有效保护和提升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四, 面向公众的文化品牌传播。在努力保留古建筑资源的同时, 香港政府还注重以各种方式向公众进行古建筑文化的传播。近十年来, 香港政府和相关组织致力发展本土旅游资源, 对其进行系统的开发、包装和宣传。如香港政府康文署专门设立了一个宣传文物保育的平台——文物探知馆, 定期展出香港的文物建筑专题和最新考古发现, 并经常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工作坊、导赏活动等以促进公众对香港文物的认知。而且, 香港政府几乎在每一项古建活化项目中都注重向公众传播的因素。如景贤里的保育活化项目评审既有公众参与投票, 又有市民免费参观, 有效提高社会公众对古建筑的认知度。再者, 香港政府对旅游历史文化的宣传手段丰富多样, 电视、广播、报纸、户外广告和宣传小册子等传统媒介和互联网形成强大的聚合力, 共同向公众推介香港这个既有现代文明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国际都会。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 篇8

梅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了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等,专题学习《规划》,贯彻落实《规划》作为当前一项头等大事和加快振兴发展的关键举措,把功夫用在学习、运用、落实政策和谋划项目上,把推动《规划》的落实作为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来抓。他们还要求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迅速掀起学习《规划》的热潮,准确把握《规划》精神实质,要学出思路,学出办法,学出成效,务求更好地把握政策,让政策红利真正成为发展优势。

同时,他们还派出相关人员,到江西赣州、福建龙岩等周边省市县(市、区)学习,借鉴他们在落实《规划》,争取政策、项目和支持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力争尽快将政策落实到实处。他们主动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衔接,主动跟进,希望《规划》尽快落地。他们还专门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对广东省发改委关于《广东省贯彻落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方案》(下称“省《方案》”)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修改建议。市委、市政府已专门指定一名市委常委牵头负责,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工作团队,全力抓好《规划》和“省《方案》”的研究和落实工作。同时,他们还要求全市各县(市、区)也尽快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实现工作常态化、重点化,共同争取政策真正落地。

上一篇:2024年考研英语大纲 完型填空解读下一篇:租车带司机合同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