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发展经济现状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东发展经济现状(精选8篇)

山东发展经济现状 篇1

山东省果茶技术指导站

发布时间:2005-06-16 访问次数:19

山东属于我国北方茶区,自1966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南茶北引”以来,在经历了引种、发展、回落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后,又呈现出面积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茶叶生产区域也由日照、临沂、青岛三市的东南沿海部分县、市、区扩大到胶东半岛的威海、泰沂山区的泰安、潍坊等地。茶叶生产在全省农业种植业中所占比重虽小,但在产茶地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茶叶生产现状

(一)茶园面积、产量稳步增长。茶叶是山东省农业种植业中特色产业,由于茶叶生产经济效益高于其他作物收入,各产茶市、县、区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按照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的思路,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之一,加快了茶叶生产发展步伐。各级政府在茶叶生产、经营中,制定了吸引外资、减免有关税收等优惠政策,使非农企业从事茶叶生产、经营逐年增加。使我省茶叶生产初步形成了多部门、跨行业的产业化格局。

(二)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茶叶经济效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也向名优茶转变,各地根据茶叶消费市场的这一变化,及时调整了茶叶产品结构,大力开发了名优茶生产,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了茶叶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近年来,在茶叶的销售

中,品牌效益较为显著,如日照市岚山区的雪青茶、莒县的浮来青茶,胶南市的海青锋茶、莒南县的玉芽茶等价高且供不应求。在实施品牌战略带动下,全省名优茶产量约占茶叶总产量的45%,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70%。名优茶已成为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

(三)推广设施栽培、提高经济效益。茶园设施栽培效益显著,一般亩产值在10000元左右。如东港区巨峰镇薄家口村建大棚茶园230亩,总收入达23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增加了1300元。莒南县珠边镇1公斤大棚茶相当于1000公斤小麦的价值,该镇已发展大棚茶园500多亩。设施栽培茶园的发展,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在冬季对新茶的需求,而且有效解决了茶树安全越冬,也更好地发挥了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目前,全省各种棚架结构的设施栽培茶园面积达1.5万亩,实现产值1500万元,成为我省茶叶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今年茶叶产销形势分析。据业务部门统计,全省茶园总面积23.4万亩,茶叶产量5000吨左右,茶叶总产值约49200万元左右,实现了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三个增长。据调查分析,今年茶叶生产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茶园面积稳步扩大,预计今冬新增茶园面积在4万亩左右,全省茶园总面积达到27.4万亩。二是茶叶产量、效益双增加,三是茶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增加,全省有规模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达26家,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四是茶园耕作、修剪、采摘、加工机械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春茶生产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于春季阴雨天气较多,春茶开采比往年晚10天左右。二是品质优、价格高。三是销售好,产品供不应求。春茶总产量2320吨,比上年增加180吨,春茶产值达23730万元,占茶叶总产值的48.23%。

二、茶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东省茶叶生产虽取得了面积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长的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

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一)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我省茶叶生产虽呈现出多部门、跨行业生产、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不断增加,但茶园分散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技术不规范、质量不稳定,龙头、基地、农户之间虽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各加工企业之间的价格无序竞争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我省所产茶叶越来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传统的花茶市场逐年缩小。目前无论是在我省茶叶产区或销区,市场竞争秩序极不规范,各生产厂家的茶叶包装上都印有“中国名茶、江北第一茶”字样,不知名从何来,谁家确认第一。到处可见正宗“日照茶”的标牌,其实有许多茶叶不是产自山东日照,而是外地茶冒充日照茶,突出表现在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影响到山东茶叶的声誉。

(三)质量标准和品牌意识差。我省茶叶在历届农业部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都获得过金奖、银奖和名牌产品,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历届“中茶杯 ”名优茶评比中也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低。突出表现在茶名多、品牌乱。在茶叶生产、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普遍存在。有些地方虽已制定了茶园管理技术规程和茶叶加工技术标准,但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

(四)茶树优良品种占园比例小。我省“南茶北引”初期,先后从南方引进过12个省的群体种。现有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近几年虽从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引进了无性系茶树良种,但由于生态条件的限制,不能大面积的推广。迄今为止,我省还没有一个完全适应当地栽培的抗寒优良的当家品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茶叶生产向着优

质、高效方向发展。

三、茶产业发展之对策

山东省是茶叶生产小省,茶叶消费大省,为使这一特色高效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一)加强茶树抗寒良种的引选工作。我省生态环境较江南茶区相比有较大的差异,茶树常遭受冻害,轻者减产,重者绝产,造成了高产容易稳产难的局面。但在每次冻害后的茶园中,都有未受冻害的茶树单株,这是选育抗寒茶树品种的宝贵资源。近几年来,各地在开发名优茶生产的同时,又引进了龙井

43、龙井长叶、舒茶早、白毫早等无性系茶树良种,这又为选育适制名优绿茶的茶树品种奠定了基础。我省茶叶生产的发展,茶树抗寒品种又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将根据山东茶区的气候条件,开展抗寒茶树良种的引进和选育工作。

(二)扶持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我省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茶叶成本高,茶叶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个体茶农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的风险大。因此,我省茶叶生产应在茶农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经营,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路子,使茶园经营规模化、茶叶产品优质化、产、供、销一体化。

(三)实行科技兴茶,发挥品牌效益。当前,茶叶生产已从产量效益型转向了质量效益型,并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因此,实行科技兴茶,发挥品牌效益,是茶叶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我省的茶叶生产自引种以来,各地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适密适矮区田栽培、茶树越冬防护措施、茶园铺草覆盖、茶树设施栽培等技术仍

要加大推广力度。近年来,我省茶叶在农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评比中,获得品牌不少,但知名品牌不多。其原因是每个品牌的产品数量不多,市场覆盖面小,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要引导茶叶生产、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提高茶叶质量,用品牌来覆盖大市场。

(四)抓好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素质。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产量的增加、效益的增长,必须依靠科技投入才能实现。面对着千家万户分散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全面提高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重点产茶乡镇基本上达到了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山东发展经济现状 篇2

山东省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省份, 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在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下, 山东省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经济增长产业视角来看, 山东省在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日趋合理,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日益突出, 本研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 整理了山东省三次产业从1978年至2009年的数据。

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山东省第一产业发展比较稳定, 增长势头趋缓, 年均增长13.2%, 但是第一产业增长趋势呈现明显的两个阶段特征, 从1978年到1996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增长趋势明显, 第一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但是在这个阶段, 山东省第一产业的发展增速不同年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如1995年比1994年增长了30%, 1992年比1991年则只增长了2.3%, 由此可以得出在改革开放至1996年期间, 山东省第一产业呈现出波动性增长的趋势, 而1997年经历亚洲经济危机之后, 山东省第一产业的发展进入稳定增长时期, 年均增长8.1%, 第一产业增速最大差不到10个百分点, 这标志着山东省第一产业进入良性增长阶段。山东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成绩斐然, 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增速较快, 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8.1%, 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在21.5%, 山东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978年-1992年可以成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稳定增长期, 我们可以发现该阶段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较小, 增长动力不足, 1993-2002年为稳定增长时期, 由于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 该阶段的稳定增长在1997年前后有明显的增速放缓趋势, 2003年至2009年为山东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稳定快速增长时期, 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 呈现出“井喷”趋势。

三次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山东省经济总量和三产总量的增长, 与此同时, 山东省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 紧抓市场机遇, 山东省三产比例日趋协调, 参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 山东省一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4], 其中1978年-1983年为上升阶段, 从1984年开始, 山东省一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下降, 到2009年一次产业占比已经下降到不足10% (9.5%) 。而二次产业在1978-2009年间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处于不断的波动中, 自1995年之后波动逐渐趋于平稳, 2005年前后有小幅的上升, 之后开始下降, 但从总体上来看, 山东省二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依旧非常大, 从三次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看, 二次产业依然是山东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参见表1) 。与此同时, 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 山东省第三产业在1978年-2009年间总体上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 由1978年的13.8%上升到2009年的34.7%, 30年间增长了近21个百分点, 并且山东省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了吸收就业能力强的特点, 从1978年至今, 第三产业吸收的结业人数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2009年山东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到1982.7万人, 占三次产业就业总人数的31.5%, 而且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http://www.sdpc.gov.cn/xxfw/qyyb/t20120419_474338.htm

[2].陈华文, 刘康兵.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87-94

山东发展经济现状 篇3

关键词:山东;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与城区经济一样,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山东县域有122个县(市、区),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4.7%。研究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促进山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山东县域经济明显提速。2007年,122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21882亿元,占全省的84.3%,比2003年提高2.6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18亿元,占全省的48.8%,比2003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强县更强,弱县提速

2007年,30个强县完成生产总值10014亿元,占全省的38.6%。在2008年7月份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发布的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中,山东有26个进入,其中荣城跻身前10名。而2000年山东只有21个进入百强县。强县更强的趋势明显。近年来30个欠发达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长幅度均高于经济强县,发展势头强劲。

(三)“高效”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先全国

多年来,山东农业产值和增加值一直居全国首位,是名符其实的农业大省。1990年以来,山东“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很快,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由此推动了农业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了山东由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

(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全省看,各地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初步形成胶东半岛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板块、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板块、鲁西现代农业板块、鲁南煤化工、旅游和现代物流板块等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经济板块。从单个县域来看,随着园区经济的发展,县域生产力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县域经济布局结构愈加合理。

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越来越高,2003年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比是16.6:52.1:31.3,2007年山东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比为10.7:59.3:30,4年中二三产业比重提高5.9个百分点。

县域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成为重要支撑。从全省看,2007年非公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4.1%,比2003年提高13.2%。

二、现阶段山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整体水平不够高

在2008年7月份公布的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中,山东与浙江一样,都是26个,江苏省25个。但是,与浙江、江苏相比,山东还有这样一些差距:首先,百强县在山东县市区中所占的比例低。其次,山东强县还不够强。最后,山东县域经济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国际化程度方面与两省仍有差距。

(二)发展极不平衡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2007年122个县(市)中,过8000元及以上的有4个,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48个,低于4000元的还有3个。从2005年统计数字看,91个县市中GDP和人均GDP最高的与最低的都相差10多倍。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

首先,县域二、三产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次,绝大部分县(市)经济结构不合理,个别县一产比重还在50%左右,很多县二产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三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依旧以粗放型投资为主。有些县受地方短期利益影响,对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还不够重视,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仍很普遍,由此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产业布局看,一些县的主导产业还不突出;产业之间分工协作体系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程度不高。

(四)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

1、县级政府缺少必要的发展经济自主权。目前的行政管理层级过多,限制了县一级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近年来,山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有些政策落实得不够彻底,有些该下放的权力还没放到位。

2、县乡财政捉襟见肘。分税制下的县域财政,财源结构单一,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多数县市很难发挥财政对经济的调控职能。

3、融资难的问题突出。目前县域普遍存在融资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县域金融服务网点减少,民间金融机构又还没发展起来,金融机构单一。县级支行普遍没有信贷权,只能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县域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本身注册资本和信用等级不够。这些都导致贷款难。

4、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用地指标紧张,从宏观看是国家严格土地审批、减少项目用地指标、对开发区进行审查核减等措施造成。从微观看,一些县不注重项目的土地产出效益和容积率,投资强度不够也是原因。

5、高层次人才短缺。县域与省城及地级市相比,在综合配套、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着先天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当前人才过于向大城市集中,高层次人才匮乏、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由此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

三、加快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的基础层次,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打好这个基础至关重要。今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县域经济的组织领导

重视发挥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是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现阶段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应重点抓好分类指导:

1、对各县域按照一定的、综合性的标准进行科学分类。现有分类方法主要是按照经济实力将省内县级单位分为强县、中等发达县和欠发达县,这种分类能够体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水平。但这种分类方法是排名式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改革的方向是主要依据经济发展实力、区域功能(主体功能区定位)、产业发展水平和历史贡献等对县域进行科学分类。

2、实施重点突破。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要实施重点突破。对于经济强县和一般县份,要充分放权,尽快赋予其相当于地级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权限;对于特殊县,要区别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对农业大县、资源型县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县、生态县,要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配套实施相关政策,加大对其支持力度。

3、进行差别化考核。在科学分类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施差别化考核。因为分类不同,发展重点不同,对于地方政府的考核重点自然不同。因而,必须根据分类后的发展重点实施差异化考核。

(二)构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

1、建立完善金融支持体系。要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引导各金融机构对县域增加信贷投放,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创新贷款方式;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创新符合县域特点的抵押担保方式,完善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鼓励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设立的小额信贷组织。

2、建立完善土地支持体系。一方面要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好存量土地资源上做文章;另一方面,省里在分配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可适当向县级倾斜。各县也可采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和建设用地置换等办法自行解决问题。

3、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要落实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县域工作;加强对县和乡镇领导干部培训;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广校等载体,加快乡土人才培养。

4、建立完善财税支持体系。继续实施省、市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并逐步提高财政困难县的保障水平。调整县级财政专项配套政策。

(三)深化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赋予更大的活力

1、统筹推进县域各项改革。推动乡镇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产权改革。推进县乡财政改革。大力推行财政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乡财县管、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促进县(市)级财政的增收节支。

2、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从2002年起,浙江、湖北、河南、广东等省先后开始了“强县扩权”改革,把地级市的一些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在经济管理方面形成了近似于“省管县”的格局,赋予县级更大的经济发展自主权。“强县扩权”效果明显。山东曾在2003、2006年两次放权,尤其是对30个经济强县给予了更多的经济管理权限,对强县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今后,要加大放权的力度,可以考虑在全省17地市中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进行扩权试点,给予设区市的经济管理权、事务统筹权、社会管理权等更大的自主权。在扩权试点县基础上,再逐步向所有县(市、区)放权。此外,建议省委、省政府赋予县(市)级对省直管部门更大的协管权。

(四)继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转变县域发展方式

1、继续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做优农业就是着力使农业出优质产品,培育优势产业,聚成优势竞争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做强工业就是着力把县域工业做大、做强,不断提升工业档次,保持工业强势发展。继续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主导产业。要注重培植核心企业,同时围绕核心企业发展配套企业,促进县域内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也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山东省县域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抓好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加大投入力度。2006年省政府设立了服务业引导资金,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出台了明确的目标和政策:对国家和省里出台的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扶持有基础、有规模、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3、进一步壮大园区经济。加强规划布局和政策引导,引导园区按照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开展定向招商、专业招商,通过政策引导各类企业有序向园区集中。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以业兴城和以城兴业的良性循环。

4、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发展临港经济。

参考文献:

1、姜大明.转变发展方式搞好城乡统筹 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08/10/21/art_901_163512.html,2009-02-21.

2、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一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EB/OL].http://www.china-county.org/jzl_first/jzl_first01.asp,2009-02-21.

3、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EB/OL].http://www.agri.gov.cn/jjps/t20080709_1079408.htm,2009-02-21.

4、高焕喜等.山东省2006县域经济年鉴[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山东发展经济现状 篇4

(一)临沂旅游业具备优势分析(strength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组合较好。临沂市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类型组合较好,现行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8种资源类型均有分布。许多旅游区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相得益彰,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据临沂市旅游局等对本市旅游资源的调查统计,全市共有各类旅游资源11大类30多个亚类,旅游景点300多处,资源丰度与景点密度较好。

2、内外交通发达。临沂市交通便利,已形成稠密、便捷、立体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目前已形成了以一场(临沂飞机场)、二港(日照港、岚山港)、四纵(205、206国道,京沪高速公路、沂蒙公路)、四横(327国道、日东高速公路、文泗公路、兖石铁路)为骨架的立体 交通网络,通达性好,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旅游中心城市临沂到各区县以及主体景区蒙山的距离最远不超过100km,且临沂为山东省最大的公路客运中心,通达性强,方便的区内交通,为本地基础客源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客源来源广,本地客源稳定。临沂市旅游客源市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当地客源,2008年临沂市人口已达1142万,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2009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10.18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7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849元,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82.5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586.68元,“人们已具备了外出旅游的经济条件,这是临沂市旅游最稳定、最主要的客源;二是周边客源,由济南、济宁、徐州、连石港、日照、青岛围成的区域人口多、经济较发达,距临沂市近,是一股重要的客源;三是线路客源,便利的交通使京津沪、宁杭及陆桥沿线的重要城市具备了来临沂市一日游的条件,这是一股重要的线路客源;另外还有商业客源,探亲客源等。

(二)临沂旅游业存在的劣势分析(weakness分析)

1、产品单

一、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临沂旅游产品紧紧围绕着蒙山来开发观光旅游产品,数量少,种类单一。如蒙山游览区分布于四个县的范围内,虽然资源各具特色,但是主峰龟蒙顶位于平邑县境内,其他三县(费县、沂水、蒙阴)的游览轴线较难与极顶相互沟通,难以满足游人“登峰造极”的心理需求和旅游欲望。而且临沂现拥有星级宾馆数偏少,高档次接待设施不足,妨碍了临沂开拓高质量的客源市场。而低档次结构,导致部分国内中高档消费市场的流失。

2、临沂旅游发展不均衡,城市旅游相对薄弱。临沂旅游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市旅游相对薄弱。城市旅游落后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上不到位,城市对旅游区点尚形不成辐射作用。黄金周期间,沂水、蒙阴等地宾馆饭店爆满,而鲜有游客到市区来。另一方面,城市规划考虑旅游功能的力度不大,城市夜生活亟待改观。从旅游城市功能来看,普遍存在“白天看山、晚上睡觉”的现象,从而减少了旅游收入。

3、旅游要素的开发不够协调,旅游购物品开发落后。临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开发不够协调。旅游购物品的开发落后,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不到10%,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而在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平均达到40%以上,成为提升旅游业经济效益水平的主要因素。

4、空间布局不合理,制约区域旅游优势的发挥。合理的旅游区空间布局能够促使区域旅游业的实现良性循环。长期以来,由于区位与交通等多方面的原因,临沂旅游发展呈明显的地区不平衡现象,只有蒙山及沂水旅游两个亮点,不能形成稳定旅游产业集群。临沂旅游要取得全面竞争优势就必须处理合理布局这一现实问题。

5、市场开拓力度不够,旅游效率低。临沂市的客源大部分为过境客源和周边客源,且大多以散客为主,市场占有份额较小。据初步测算,临沂市地方旅游客源占85%,周边和其他省区占14.9%,海外游客仅占0.1%,反映出临沂市客源地域性较强、客源开发力度不够的特点。临沂年接待国内游客在全省虽居第五位,但国内旅游收入排在第九位,国内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却屈居第11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临沂旅游人均消费水平较低;在系统分析临沂旅游业内部环境因素基础上利用 IFE 矩阵(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来确定其对临沂市旅游业影响的强度,其分析结果是一个正数,说明临沂旅游业内部优势强于其内部劣势。

(三)外部因素分析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入世”促“接轨”,“假日经济”带动旅游发展。中国加入WTO后,外国旅游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中国旅游业以更快的步伐与世界接轨: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加速临沂市金融、信息、汽车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对外开放步伐,从而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扫除诸多障碍,带来直接利好;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营机制。

十一五期间,国家全面实行带薪假期,我国公民享受的假期除了公共假期外,还享有一段可以自主的假期。目前这种出游时间十分集中的“假日经济”,将逐步发展为更加均衡的旅游经济。同时,旅游需求也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持续增长,旅游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2、临沂城被评为优秀旅游城市及“沂蒙”等影视剧热播更增名气。临沂市2004年底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给相对薄弱的城市旅游带来了融融春意。影视剧《沂蒙》、《沂蒙六姐妹》、《南下》等热播,极大地提升了临沂的知名度,这将为临沂区域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又一次机遇。

3、商业贸易发达,人流物流通畅。商贸物流是临沂的传统经济优势,国内批发市场已初步形成“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市场格局。近年来,临沂市把商贸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坚持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相结合,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的转变提升。据统计,目前临沂市已形成了10大配载市场、2000多家配载联盟户、10多处停车场、8个客运站、每天2200多个班次的运输网络。人口的流动是旅游和商贸的共同点及结合点,发达的商贸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同时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大量的流动人口在这里汇集,不但带动了临沂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为临沂商贸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投资结构转型,其他资金介入解决资金瓶颈。临沂旅游业发展实行社会参与、多元化投放、市场化运作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吸引了各方资金。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沂水县立足旅游资源优势,集个人投资、股份合作、外部资金等多形式投资渠道积极兴办旅游产业的举措,有效激活了社会力量投资开发的热情,在全县形成全社会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格局。

(四)外部发展面临的挑战(threat)分析

1、“四面夹击”,目的地竞争激烈。临沂市旅游业面临“四面夹击”的挑战:其一,从空间位置看,临沂市偏离山东省当前的旅游热线(山水圣人,千里民俗,滨海风光)较远,因而在客源市场的竞争上明显处于劣势。其二过境游客多,客流量不稳。临沂市为全国最大的商业批发中心之一,市区每日的客流量达30多万人次,但其中大部分人主要是为了经商与贸易,旅游动机不明显,客源预测难以把握,客流量不稳。其

三、屏蔽现象会在此产生。临沂周边部分区域的旅游业已处于成熟期而临沂还处于成长期,根据陷阱理论(容易带来我们常说的热点更热,冷点更冷的现象)会影响到临沂旅游客源的进一步壮大;第四、临沂市地处苏、鲁两省边界,受行政区的限制,客源市场半径随行政区变化会急剧缩短。这种陆缘地域劣势,给客源市场的开发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2、旅游利益矛盾初露端倪。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如果协调不好政府、企业、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会在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激化,变得尖锐。在临沂旅游区,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的矛盾已经在旅游发展较快的云蒙旅游区的百花峪景区、龟蒙旅游区的大洼景区开始显现。

3、环境保护乏力。近年来,临沂的旅游资源开发力度逐渐加大,但因资源保护力度不足,部分旧址损坏严重,加之专门的研究人员较少,旅游资源文化性开发不足,造成景点内涵单薄、文献损坏流失。

在系统列举临沂市旅游产业外环境要素的基础上,EFE矩阵(Ex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分析结果是一个正数,说明外环境机会对临沂旅游业形成的影响大于外环境威胁对临沂旅游业形成的影响。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与发展的对策

以上SWOT方法对临沂旅游业内外环境分析表明,临沂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但是,总体来讲,机会强于威胁,优势强于劣势,因此,临沂市旅游产业应以增长型发展战略为主导,以扭转型战略、防御型战略、多种经营战略为必要的补充。

(一)构筑临沂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支持体系.1、加强区域旅游合作,采取错位发展战略。在政府主导下加强地域间协作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临沂旅游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对于周围著名旅游区的形象屏蔽,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就成为其重要策略。例如蒙山应对泰山就可以采取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康体养生旅游与山地度假旅游为产品转型主要方向的错位策略。当然,价格竞争也是临沂差异化发展的重要策略。

2、理顺旅游关系,社区参与旅游。旅游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侵入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协调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矛盾冲突的手段之一是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通过利益的获得缓解或者消除矛盾。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蒙山旅游区,社区参与旅游还多了一层通过旅游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意义。协调旅游地政府、开发商、本地居民的利益关系,由政府主导制定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则,与开发商、本地居民“约法三章”,确定利益与义务,理顺发展中的问题,避免尖锐矛盾的发生。

3、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发展旅游业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新建、改建、扩建旅游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另外还要加强环保的宣传。

(二)强化临沂旅游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微观)

1、创新旅游产品,加快产业优化。临沂市旅游商品资源丰富,要有意识地建立与旅游业发展规模相当的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使其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而要提高效益与质量以及旅游产品要从由粗放型向精品化发展。

2、重视旅游规划,抓好城市旅游。临沂市旅游要努力实现“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积极打造滨河景区、江北秦淮河项目,开展会展旅游、水上旅游和商务旅游项目,并把这些项目纳入全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旅游大格局中。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建设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旅游交通标志牌和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城市停车场、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展销中心、休闲购物街,满足游客购物需求,使临沂城真正成为特色鲜明的新兴旅游目的地。

3、加大旅游购物品开发力度,提升旅游效益。主要开发对策有:1)完善旅游购物品开发的管理、协调体制和机制;2)突出特色,培育拳头产品的支撑作用;3)搞好市场调研,强化研究设计能力;4)建立生产基地,提高促销力度;5)建设规范的旅游购物品市场体系。

4、优化临沂市旅游业空间结构,推动区域旅游发展。临沂资源空间分布已具备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基础。许多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互叠置,在空间分布上形成具有沿线(交通线)、成片的分布特征,以市区为中心,以兖石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为主轴,构成米字型的空间格局,且类别组合自成体系,这一方面决定了临沂市区应作为旅游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另一方面也便于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应发展既具有相同文化内涵又具有独特外在形象的旅游系列产品。

山东剪纸艺术现状及前景调查报告 篇5

高蕾

一、实践目的1、本着弘扬和保护濒危民间艺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遗产的原则和希望,利用自身能力,为濒危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出一份力。

2、通过实地考察研究以及思考,学会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国工艺美术。

3、锻炼自身吃苦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艺术修养。

4、通过材料搜集以及实地考察,了解和认识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也呼吁更多的青年人加入保护、继承、弘扬和发展民间艺术的队伍,激发他们的艺术创作兴趣和对我国民间艺术的热爱。

二、实践过程

1、确定实践课题

2、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地点的确定

3、前期工作准备

4、实地调查

5、后期总结

6、分析报告

三、剪纸艺术简介

剪纸艺术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成果,剪纸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剪纸通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以及造型艺术。剪纸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并流传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

1、剪纸起源

1950-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艺术和风格上,可以说是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北朝公元385-534年,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和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唐代已经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他工艺方面,宋代时将剪纸艺术应用于工艺装饰,主要是用于瓷器上花纹的烧制。现代的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空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此外,在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关于剪纸的记载,可见其历史悠久。

2、中国民间剪纸的题材 民间剪纸题材较为广泛,既反映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也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范围:实际生活题材、吉祥寓意题材、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等。

3、山东剪纸艺术特点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另一类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其单纯爽快的外形更加饱满丰富。山东剪纸艺术从古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显示出它独具的审美功能,因此,剪纸艺人也更注重技巧的娴熟,那种若断若连的线条和细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觉到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

四、问卷分析

针对山东剪纸艺术,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对各个年龄段的山东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进行简要的分析,鉴于水平有限以及调查问卷受众相对较小,可能代表性不够强,一些分析仅代表我们社会实践队成员的自身观点。

首先,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将近80%的人并没有听说过莒县过门笺、胶州剪纸以及五莲剪纸等山东代表性较强的剪纸,这说明剪纸的受众可以说是非常小,对于其他代表性较小的剪纸可能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剪纸艺术要想长远发展并流传下去,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或者增大它的商业化程度。此外,人们对剪纸的了解更多是通过电视杂志网络等新媒介传播手段,更有11%的人没有听说过剪纸,和参加过剪纸体验活动的人数大致相近。所以剪纸在扩大受众方面的方式上应该有所选择,更好地利用网络时代的传播手段和新型电视综艺节目等来进行更有效的宣传。

在剪纸用途方面,剪纸在当代生活中的用途和古代大致相同,仍然广泛用于节日民俗活动和装饰或者礼品馈赠的选择。大多数人购买剪纸的欲望更多的来源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精湛的工艺,说明在现代也是有很多人意识到这一传统工艺的价值。购买渠道方面人们更倾向于实体店展览会和网上购买,所以剪纸的商业化程度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体店和展览会的发展可以提升剪纸艺术的知名度。

高达80%的人不知道剪纸的知名品牌自己代表性人物,他们认为制约剪纸艺术发展的主要原因有未能吸引年轻一代、销售渠道单

一、没有知名品牌或者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存在,比如剪纸内容单一以及收藏价值小等。我们认为,剪纸艺术应该更大程度的被当代青少年接受,这或许是最有效的途径。

最后,针对剪纸艺术的发展以及推广,我们的意见是通过新媒体宣传、创造新的用途、与市场上其他装饰品结合。此外,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促进年青一代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博物馆以及其他社会公益组织可以举办相关工艺活动,加网络平台的宣传,使剪纸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五、社会实践总结

山东发展经济现状 篇6

矿产资源规划是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重要依据.山东省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某些不足.根据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适时开展规划修编.通过修编改进规划内容,推进规划理论和方法创新,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与山东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

作 者:王虹 王伟宏 于学峰 柴永昌 WANG Hong WANG Wei-hong YU Xue-feng CHAI Yong-chang 作者单位:王虹,于学峰,柴永昌,WANG Hong,YU Xue-feng,CHAI Yong-chang(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3)

王伟宏,WANG Wei-hong(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发展经济现状 篇7

一、山东省新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 政策倾斜力度大, 为新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发展新兴产业号召, 在战略布局、制度推行上始终走在前列, 陆续颁布推行了诸多利好政策。2012年山东成立环境保护审判法庭, 虽仅为中级人民法院, 但开辟了专司环境保护案件的先河, 为大力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打击环境破坏行为提供了司法保障, 客观上为新兴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等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此外, 山东省还在数年内颁布推行了《山东省技术产业园认定管理办法》、《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加快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节能灯补贴销售意见》、《2012年新能源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办法、政策[1]。申报了包括节能技术改造、节能汽车推广补贴、国家能源科学进步奖、2012年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招标等多个项目, 组织研讨新医药行业发展专题会议、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专题等多项会议。这些政策为今后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明确了政府部门今后工作的重点。

2. 相关领域项目成果

新能源汽车:起步阶段, 现今仅有2家电动汽车可上牌。信息产业:开始逐步构建物联网, 部分地区如东营、济南开始进行“无线城市”试点工作, 取得一定成就。成功打造了农村电商云平台, 但完善尚有待时日。青岛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成为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 初步形成了信息产业聚集区。济南形成了集成电路、软件开发企业群, 以浪潮集团为典型代表, 推出云计算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产品。沿胶济铁路, 形成计算机通信、打印机生产制造、光电电子机械制造等集群产业;2012年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4700亿元, 获利200亿元, 居全国第三位。新医药产业:以菏泽、连云港为代表, 建设了一批新医药产业园, 取得了一定成就。高端装备制造业:以胶州湾造船、滨州风力发电装备、龙口高端铝材料为突出代表。海洋经济:以日照、威海、潍坊为代表, 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海洋经济, 烟台成为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龙头城市, 拥有150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 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由此观之, 山东省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 部分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 非理性繁荣

(1) 问题:新兴产业属于高风险产业, 需要有深厚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知识基础用以支撑, 山东省尽管为经济大省, 但同时又属人口大省、农业大省, 产业调整远未完成, 相较于邻近的京津唐地区、苏沪地区, 并无技术、信息优势。现阶段, 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兴产业许多都仍处于试点阶段, 属于政策导向型产业, 企业入驻并非自发行为。事实上, 这种情况在全国都比较普遍。目前, 我国诸多新型产业已走入困境。以风电产业为例, 风电投资出现明显的过度繁荣倾向。风电产业是新兴产业典型代表, 但建设运营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仅有荷兰、德国、美国等少数国家部分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山东省虽然为风力资源大省, 可开发风力资源占全国8.8%, 但风能多集中在海上, 开发风能投资大、运营与管理成本高、获益低, 但近年来, 山东省上马了数个风电投资项目, 回收成本还有待时日。其它产业如光伏产业、新医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均面临诸多困境, 这些困境并非技术瓶颈, 而是受社会经济客观条件限制, 市场供给区域饱和, 产能过剩, 许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2) 原因:①缺乏战略性布局, 盲目相应中央号召, 未能深入理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理念;②各级政府领导仍秉承传统的政绩观, 以吸引投资多少、企业多寡、产业园占地面积大小等, 来衡量自己政绩, 不顾产业布局是否合理, 是否合乎未来发展方向, 仓促上阵, 必然是败退而回。

2. 未能掌握核心科技

(1) 问题:新兴产业的定义是新的科研成果、新兴技术、新理论与概念, 应运而生的行业部门。科研成果、新兴技术、新理论与概念, 是支撑与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山东省现有的新兴产业企业几乎无自主研发能力, 多为外省、外资企业代工厂, 其本质仍为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山东省新兴产业严重缺乏造血能力, 抗风险能力不足, 在面临产业萧条时, 无技术、创新优势, 无法获得生存空间, 企业盈利能力不足。产业设备、技术严重依赖于国外, 部分材料仍需进口。以光伏产业为例, 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约90%出口至国外, 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的当下, 产业发展出现较大困难, 同时光伏电池制造所需的主要设备如多线切割机、四氯化硅闭环回收装置等均需从国外进口, 所需材料如高纯多晶硅、切割液等, 多需从国外进口。无任何技术基础, 发展光伏电池产业只能是空中阁楼, 且光伏电池环境成本高, 需要有配套的废物处理设备, 在环境保护法执行尚不彻底的我国, 发展光伏电池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

(2) 原因:①山东省并非教育大省, 省内高校、研发机构、科学院少, 自身科研能力不足, 缺乏发展新兴产业源动力;②政府部门过于好高骛远, 对新兴产业理解不够透彻, 将目光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领域, 对中小企业创新扶持不足。

3. 发展仍极不均衡, 高耗能产业比重较高

(1) 问题:山东工业产业以原材料、高耗能产业为主, 新兴产业投资集中在能源、化工、冶金、机械等行业, 通讯电子、信息产业、航天航空等报端制造业发展仍不尽如人意, 产业推动成效不足。

(2) 原因:①历史原因, 山东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 人力资源丰富, 加上毗邻海洋, 海运条件优越, 一直以来便作为巩固京津地区发展的经济区域;②自洋务运动以来, 山东便成为中国机械制造、冶金、化工产业集中区域, 在德日统治时期, 相关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利用旧有的资源, 努力发挥自身优势, 大力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化工、能源、机械具有一定规模与经验优势。

4. 政策扶持力度大, 但投资比重不足

(1) 问题:从市场总体上看, 新兴产业投资比重仍不尽如人意。以政府投资为例, 存在投资分散、金额小等诸多缺陷, 中央政府安排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投资不足规定额半数, 中小企业参与融资困难, 不得不转项非法集中、高利转贷。山东省财政收入、投资有限, 城乡差距较大, 过多的发展新兴产业只会被贴上好高骛远的标签, 省政府主要财政支出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之中, 拉动新兴产业更多的依靠扶持政策, 引入外资少。

(2) 原因:①无明显区域优势, 京津地区、苏沪地区发展新兴产业条件优越, 山东省多数土地位于山东半岛, 处于半岛突出部, 加上丘陵阻隔, 陆上交通并不发达, 省际交流、城际交流并不便利, 不利于经济圈的形成, 从上文提到的新兴产业分布上看, 新兴产业多集中在胶济铁路沿线, 胶济铁路与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等几条贯穿南北的铁路大动脉并无直接交集, 区域间交通并不便利;京津唐投资多向河北、辽宁辐射, 苏沪投资多向安徽等长江上游省份辐射;②外资对回报的要求较高, 对投资条件要求苛刻, 高新产业需要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 这里的人力资源不单单指劳动者数量, 还指劳动者素质, 山东在这两方面优势并不突出。

三、对策

1. 转变观变, 正确认知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虽然有诸多优点, 但是并非万能灵药,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差距扩大、经济发展不协调、内需不振, 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经济建设的中心应为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扩大内需上, 发展新型产业并非解决以上问题的必然之路, 更不是唯一途径。不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 进行产业布局, 盲目围绕新兴产业, 只能破坏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事倍功半。新兴产业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是一种产业概念, 但并非是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经济, 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创新经济, 不能紧紧盯着能源、器械制造这些高尖端产业部门, 应努力领悟新兴产业实质, 利用现有的条件,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培养属于自己的新兴产业。

2. 科学布局, 突出重点, 发挥自身优势

上文提到, 现阶段发展新兴产业缺乏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 加之省财政支持预算有限, 发展新兴产业不应将摊子铺的太大, 目前山东省大力推行的新兴产业包括器械制造、信息软件、化工冶金、通讯电子等, 可以说四处开拓, 但却无一例外成就。目前, 适合山东推动的新兴产业当属海洋产业, 山东海岸线漫长, 岛屿众多, 海洋资源丰富, 海港与港口城市众多, 青岛、烟台等均为全国知名海港城市, 青岛曾经作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等水上项目城市, 其海洋环境可见一般。目前, 当务之急是努力改善海洋环境, 控制污染, 打造海洋环保型城市, 提升城市吸引力, 大力推动海洋运输、船舶制造、生物科技等海洋产业, 以带动注入冶金、材料、医药行业发展。

3. 顺应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变化, 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

许多新兴产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外贸依赖性强等诸多困境。归根结底在于, 错估了国内外产业形势,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长远利益。省政府应严格落实项目审批制度, 对每个产业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 每一项产业的发展都应符合经济规律, 而不是仅为了政绩。

四、小结

新兴产业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现阶段, 山东省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萌芽时期, 发展状况并不如人意, 面临诸多问题与困境, 各级政府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把握市场经济客观规律, 从全局战略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才能推动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新兴产业工作委员会.http://www.xxcyw.cn/.

[2]申俊喜.创新产学研合作视角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33 (2) :37-41.

山东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发展瓶颈;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开辟了大学生“双创”新渠道,成为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新力量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引擎。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相继出台《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新的政策措施,为山东电子商务发展实现弯道超越提供了机遇。当务之急,应准确把握并研究解决制约山东电商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促进电子商务高速、健康发展扫清障碍、理清思路。

一、山东省电子商务发展基本情况

据2015山东跨境电商生态峰会数据,2014年山东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量达到1.36万亿元,同比增长36.6%,占全国交易总额的10%,较2002年增长超过10倍。其中,网络零售额达到2600亿元,同比增长46.5%,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7%。截至去年底,山东网民规模达到4634万人,排名次于广东,列全国第二,占全国网民总数的7.14%,互联网普及率为47.6%,排名13位,超过全国互联网普及率0.3个百分点。据阿里巴巴平台统计,2014年山东省网络零售平台活跃用户2215万人,同比增长63%,列全国第4位;活跃卖家59万,同比增长42%,列全国第6位。

为了解山东电商发展动态,笔者还借助安永第三方平台对山东省营商环境的调研活动,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设计调查问卷,选取济南、青岛等9个城市作为代表,对当地政府、电商企业开展调研,累计共发放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447份。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山东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1.网络零售持续升温。今年上半年山东全省络零售额快速攀升,济南、烟台两市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55%以上,日照市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近60%,菏泽市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达到67%。全省在淘宝网开设的“特色中国·山东馆”和烟台、临沂、潍坊、青岛、滨州、日照、菏泽、淄博8个市馆及苍山、平邑2个县馆成为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和山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亮点,有效提升了山东品牌网上价值和山东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其中,“特色中国·潍坊馆”上线运营一年,纳入企业近200家,日交易额3万余元。

2.农村电商如火如荼。在县域层面扩大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是山东电商发展的另一亮点。据统计,2014年山东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00亿元规模,其中网络零售额60亿元;农村电子商务县市达到53个,建成县级服务中心12个、村级服务站446个,培育合伙人超过5000人。至今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先后与山东的博兴、栖霞、福山、曹县等20个县(市、区)签订了“农村淘宝”项目合作协议,已培育“淘宝村”13个。“淘宝村”拓宽了农民致富路,仅曹县大集乡丁楼村去年就诞生30多个百万富翁。“淘宝村”带火了当地主营产品,如博兴县的草柳编工艺品和老粗布,曹县的演出服饰。“淘宝村”提升了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如平邑县主动对接阿里巴巴“千县万村”工程和满天星质量追溯体系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阿里巴巴“码上淘”农特产品溯源试点县。

3.跨境电商起步加快。2014年,山东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包括B2B、B2C)达到2800亿元,约合450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15%,市场覆盖欧美、俄罗斯、南美、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各地跨境电商竞相发展。阿里巴巴外贸服务平台济南“一达通“正式上线运营,济南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通关综合服务平台通过验收。青岛1-5月有56家企业搭建跨境电商业务服务平台12个,累计申报出口货值2428万美元。烟台市上半年跨境电商交易额4.79亿美元,增长36.3%。潍坊市启动跨境邮件分拣中心和通关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威海市开通中韩海运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一般出口业务。日照兴业集团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晨曦集团直通式海关监管场站服务平台开始运营。临沂市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达到827家,占全市外贸出口实绩企业的74.4%。

4.电子商务平台日趋活跃。据山东国际商务网数据统计,山东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已超3000家,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行业性电商平台。青岛保税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所主营橡胶、尿素、棉花、焦炭、矿石等产品,2014年实现交易额2000多亿元。潍坊、济南市先后建成全国第一家蔬菜电子交易市场山东寿光蔬菜电子交易市场和国内首家工业盐电子交易市场。中国(滨州)钢铁超市成为国内第二大钢铁现货交易网站,列入国家电子商务集成创新示范工程。

5.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据统计,山东有100多个各类电商园区,其中国家级电商示范园区6个,省级电商示范园区12个。目前,济南天桥区黄台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建设以电子商务为纽带的综合园区。菏泽天华电商产业园初步形成“电商集聚、电商孵化、人才创业、金融创新”于一体的电商核心区。枣庄市电子商务园区已可为入住企业统一提供办公区域、仓储物流区域、美工图像处理、摄影等综合服务。烟台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商创业孵化器“火把”众创空间上线运营。潍坊市高新区形成电子商务、呼叫中心、服务外包、物联网、地理信息等各类新兴业态聚集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京东集团在青岛胶州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一期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望成为山东规模最大的电商产业园。

二、当前山东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分析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山东电子商务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南方省市。以2014年数据为例,广东、浙江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6万亿和2万亿,分别是山东的1.9倍和1.5倍。从电子商务占GDP的比重看,2014年,广东、浙江、上海分别为38%、50%和57%,山东仅为22.89%。

2013年阿里巴巴发布的国内各省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排名中,山东为10.07,仅排在第15位。

综合判断调查问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当前山东电商产业的发展存有五大瓶颈。

1.观念滞后。在调查走访谈中直观地感受到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对电子商务认识不足,有的认为电子商务就是上网或简单地建一个网站,有的仍对传统的营销模式、盈利方式情有独钟,对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创新企业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缺乏了解,对加大电商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的意愿不强烈。在问卷调查中还了解到,部分政府部门尽管也出台了一些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鼓励政策措施,但由于对电子商务挑战传统商业模式发展趋势的认识不到位,对电商企业发展需求的感知不到位,大多属于“高大上”,过于笼统或宏观,缺乏针对性和实质性的内容。如用一句话来概括部分电商企业的运用情况,那就是“不知道、没用过,也不知咋用。”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下面一组数据所反馈的结果。2014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约在30-40%,而电商发展先进省市的普及率均在50%以上。

2.主体不强。山东电商经营主体不大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缺乏有产业核心带动能力的大型第三方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缺乏知名网商品牌和龙头企业。全国电商百强中,山东仅海尔商城、韩都衣舍两家入围,分别列第43、97位。据阿里巴巴平台统计,2014年山东网络零售平台有效买进交易额1289亿元,有效卖出交易额749亿元,从买入卖出交易额看,山东属于超买省份,逆差540亿元。

3.人才匮乏。根据阿里淘宝大学估算,目前国内电商人才缺口约180万人,山东省缺口实际电商人才约10万人左右。山东电商培训服务明显不足,目前主要由各级政府主导,以普适性知识教育为主,高端电商人才培训机构缺乏,由市场提供的第三方专业化培训明显不足。

4.基础薄弱。电商企业较传统企业更讲究时间观念,对政府基础性的配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反馈的情况看,山东的电商发展仍处于电商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知名和中高端电商服务商,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代运营、金融支付、大数据服务、高端人才培训、创意研发、微金融、电商风险投资等领域,更缺乏有影响力和业绩突出的服务企业。在物流配送方面,大多是企业“各自为战”自建物流,标准不一,加之现有物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冷链物流发展不足,还没有形成与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发展水平相匹配的高效、便捷、完备的物流配送体系。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和社区电子商务“最后一百米”等问题亟待解决,社区自提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生鲜配送等新兴业态发展亟待加速。

5.创新不够。就山东电商园区而言,由于起步晚,是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园区单体规模不大,主要是中低端电商产业聚集,集约化程度不高,创新孵化能力较弱、服务功能不强。大部分园区只能提供物业、物流、代运营、技术等基础服务,在人才、金融、法律、孵化、创客等高端和延伸服务领域尚有众多“空白”。

三、对促进山东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建议

当前,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主要产业,在网络零售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期之后,进入了与实体经济融合互动发展的第二次高速增长阶段。未来几年,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新的电商组织模式、服务模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将更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社会消费习惯、企业发展方式,山东作为实体经济大省,在电商发展先失一城的情况下,应更积极抢抓“互联网+”的战略机遇,主动思谋追赶并超越电子商务发达省市的路径和策略。

1.上下协同,营造电商发展浓厚氛围。目前制约山东电商发展的问题较多,其中认识粗浅是最大障碍。对此,政府层面应深化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积极发挥推动电商产业高速、健康发展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围绕电商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省内外知名电商和专家举办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发展研讨会、座谈会、大讲堂等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凝聚加快电商发展的共识。一方面,要引领电商发展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通过将电商发展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电商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适时出台新的促进政策和支持措施,健全完善安商、助商制度体系,鼓励传统企业进入电商领域,鼓励居民尤其是高校毕业生通过电商创业、就业。企业层面应顺应潮流,主动了解和把握电子商务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主动了解和把握我国各级政府有关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担当起学习电商、应用电商、发展电商的主体作用。既要处理好传统“门店”与电子商务互补互辅的关系,更要积极研究、探索和创造传统产业、企业和产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新形式新途径,上下同欲,共同促进山东电子商务又好又快地进入更为广阔、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2.政府主导,精心培育主体企业和特色品牌。培育壮大富有活力的中高端电商群和龙头企业,以及属于山东、众多的知名网商品牌是山东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议:(1)加大资金支持。如设立服务电子商务产业创投基金,探索以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的方式运作财政扶持资金,对有发展潜力的电商企业给予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持。(2)提供税收金融鼓励。对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电商企业按规定予以减免企业所得税,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无形资产和动产抵押融资试点,以点带面,扩大电商企业贷款质押品范围,有效解决电商企业资金短缺及融资难问题。(3)给予用地优惠政策。如,杭州等市采取产权、结构、用地性质“三不变”方式,对老工业区废旧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统筹改造整合后,普惠性供给中小微电商企业使用,对中小微电商企业初期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预计到2017年,山东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3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三年翻一番。在尽快实现覆盖城乡、有线无线相结合宽带接入网的同时,应加快完善电子认证、电子支付、现代物流、信用保障、安全防护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5)鼓励打造知名网商品牌。利用“特色中国·山东馆”、山东传媒、知名展会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对山东品牌企业、品牌产品进行重点宣传推广,不断优化提升山东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同时,引进一大批代理山东产品的国内外网络销售企业和网商,壮大山东电商规模,拓展山东品牌销售渠道,实现企业盈利能力和品牌打造能力的双提升。

3.依托市场,创新完善电商物流基础设施。货物及时、准确和安全送达是电子商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其中物流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要坚持“四法并举”,加快电商物流融合发展。(1)坚持市场导向。在放宽入场准入的同时,应发挥市场优胜劣汰功能,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推动各类专业市场建设网上市场,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培育更大辐射范围、更高服务质量的电商物流市场,通过市场竞争促进行业资源整合和业务延伸,提升山东电商物流业的区域控制力。(2)坚持创新引领。从电商与物流创新融合视角,引导促进第三方电商物流业发展、电商物流资源整合、物流企业开展电商服务、电商企业自建物流社会化发展以及跨境电商物流多元发展。同时,推广现代物流新兴技术和标准应用,鼓励电商物流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山东电商物流业的行业影响力。(3)坚持规范管理。以服务电商物流业发展为出发点,规范电商物流行业管理,构建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行业监管体系,推进电商物流诚信建设,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提升山东电商物流业的企业集聚力。四是坚持有序发展。遵循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律,支持电商企业、物流企业以及电商物流企业兼并重组、联合经营,加快走出行业“多小散弱”的无序竞争状态。

4.学习借鉴,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训培养。突破山东电商发展的人才匮乏瓶颈,必须培养足够多的既懂电商运营、产品设计、产品摄影等专业技术,又掌握金融、营销、策划、商贸等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1)创新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积极对接阿里巴巴“百城千校、百万英才”计划,推动阿里巴巴与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各类高校联合办学,拓展电子商务实操人才的培养空间。(2)推行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认真借鉴德国等国家的先进职教经验,以济南、青岛、潍坊等职教资源丰富的城市为试点,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打通本地企业与中等和高等职业学院的对接渠道,大力推行电商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建立“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形成院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的电商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促进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培养与需求的有机对接。(3)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积极发展第三方网络创业培训机构,促进社会化人才培训的发展。(4)加强企业员工培训支持。以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模式,支持企业大量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大规模开展电商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的人才软技能需求。同时,支持企业积极创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成长环境。

四、结论

综上所述,促进电子商务高速、健康发展,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以及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都具有重要作用。若想突破山东电子商务发展的认识、主体、人才、基础、创新“五大瓶颈”,只有综合施策,大力营造电商发展浓厚氛围、凝聚加快电商发展共识、精心培育主体企业和特色品牌、创新完善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训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当前制约山东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山东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发展。

上一篇:美文欣赏平淡的端午下一篇:期中教学检查新闻稿